大班美术课教学反思(精选8篇)
大班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1
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部分,通过让幼儿以自身身体自由分组,自由探索尝试合作表现运动中的人体造型。教师及时给予激励和引导性启发,培养幼儿的自主创新,孩子们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商讨着怎么踢?怎样的运动造型最特别?大胆地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教师还运用数码相机把幼儿表现的动作记录下来,这就大大的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这也体现了《纲要》中指出的:“尊重每个幼儿的创作热情,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合作成功的快乐。
《纲要》中反复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要使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本次活动,无论是幼儿自由讨论、动作造型表现和是作品创作环节,我们都给幼儿提纲展现自己的机会。通过这一环节,幼儿大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大班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2
最近在园内开展了一次美术欣赏教学的选拔, 这个活动使我对美术欣赏过程中的评价意义有了新的真正认识。在这次活动中先是活动教案的选拔, 我设计的大班美术欣赏活动《线条写真集》被选上了。开始还是沾沾自喜, 以为自己对美术欣赏活动是掌握了。但是具体的实施之后, 我就发现是一节失败的活动。目标是没有达到的, 没有“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孩子在说看到《黑色线条》想说什么的时候, 思维没有打开。只是纠结于表现的色彩、形状等, 没有将孩子们的创作能力挖掘出来。我没有将美术欣赏中的过程评价充分有效地运用起来, 让孩子们在真正感受美之后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其中对于作品的联想和想象部分孩子们的表现不好, 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大班大部分孩子都是能区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并有了一定的审美标准, 但带有明显的个体倾向, 他们对于《黑色线条》这幅画用自己的评价标准来评价, 只是简单说出画面的基本特征。因为过程中我没有很好的总结评价孩子的观点, 让部分孩子的想法受到周围其他孩子评价的影响。这正是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他们审美标准还是比较模糊, 正处于初步的、低级的萌发阶段, 活动过程中我需要运用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孩子们自主感受和表达美。
二、二次执教收获、有效的对话过程评价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检验+反思, 我想要有更好水平的提高就要好好地反思这节活动的问题。课后的反思中我想到这节活动没有成功的原因活动过程性的评价的不到位, 没有真正地运用好欣赏教学的意义。太在乎自己设计的三个环节“看”“听”“想”了, 让幼儿被画面的表面色彩和线条所约束, 没有发散幼儿的思维。欣赏教育将教育目的蕴于活动过程之中, 不仅重视幼儿获得知识的对与错, 多与少, 更关注幼儿的态度、情感、能力、责任心以及合作精神等个性品质的培养, 注重幼儿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 注重活动过程本身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在人文环境上, 欣赏教学模式努力营造了一种为孩子们所接纳的、无威胁的、宽松的、愉悦的、开放的师幼关系。我没有真正地了解这些要求, 没有真正地完成这些要求。
对于欣赏活动来说, 孩子是从自己的心灵世界出发同艺术家、作品进行独特的对话活动的。这种对话活动是在欣赏者审美心理体验的进出上进行的, 这种审美心理体验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单维情感, 与审美对象保持了适当的距离, 调动了多种审美心理功能共同活动, 将艺术家的情思意绪和审美创造在内心深处相互弥漫、交融, 然后将艺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变现出来。
检查已有、系统学习、认真反思, 请教有经验的老教师之后, 感觉过程性的评价的重要性, 借用其他班级的孩子再次执教这节美术欣赏活动。活动中我在过程评价时多反问。让幼儿多说, 因为孩子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没有过多的干涉幼儿的想法, 只是简单的对话评价。没有给他们拘束, 结果孩子们说得非常的好, 孩子们的想象力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对于康定斯基的《黑色线条》 (这是一幅由线条与色块融合在一起的抽象画, 画家用绚烂的喷发的暖色块作为底色, 短促四射的黑色线条散布其中, 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爆炸与热烈的感觉) , 幼儿都能欣赏到艺术作品的线条美, 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感。
三、三次执教验证、增加过程多角度评价
孩子们回答问题之后的简单对话评价, 进行形式思考以后, 还要帮助他们总结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 进一步加深体验, 同时这也是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比较等形式分析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我的语言都应该是通俗易懂的、简明扼要的, 要让孩子们能理解。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以及从多次的执教之后了解更多过程性评价的意义, 我再次借班执教, 收到更多的有意义的效果。在过程性的评价中应该多元、多角度的评价。对孩子欣赏美术作品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 还可以采用互评等方式, 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进步和发展。
过程性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孩子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 因而我要用肯定的评价方式是多鼓励、多表扬而没有否定和批评。即使有也要用“如果怎么样就会更好”等语言来表达, 以创造的新颖性、独特性等方面来衡量孩子们的想象, 促进孩子们个性的发展。多重视学生动机的激发、兴趣的培养、情感的交流, 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多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使美术教育以美的力量激励孩子们去发现美、鉴赏美, 创造美。
多次的开展了这节活动, 我感觉成功了不少是因为孩子们的表现更好了。我将孩子们看到《黑色线条》说的话写下来, 我感觉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会欣赏美、创造美的人。
精彩的评价活动是教师全身心的投入, 在活动中是师幼的对话、碰撞、共鸣、教学相长。我感谢这节以失败开始以成功结束的美术欣赏活动, 它让我对于过程性评价有了更深入真正的认识:以幼儿为主体、有效的对话过程评价、增加过程多角度评价等等。我在今后的所有活动中一定要将过程性评价的精髓融入到各个活动之中, 让“评价之花”开满各个活动环节!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活动中的过程评价是整个美术学习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一次执教反思、影响性因素过程评价;二次执教收获、有效的对话过程评价;三次执教验证、增加过程多角度评价;让幼儿能够更多发挥出自己想要表达的美。
大班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3
活动背景
苏格兰格子是一种常见的纹样,因其简洁而富于变化深受大家的喜爱,每当老师或者小朋友穿戴苏格兰格子纹样的衣物时都会引起孩子们的关注,特别是大班幼儿,他们对富有规律又千变万化的彩格纹样具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和设计愿望。
那么选择什么艺术表现形式来满足大班幼儿的兴趣来进行彩格设计,并通过丰富的活动来发展幼儿的多样经验呢?我和孩子们展开了大讨论。一开始,很多孩子建议用画笔、画纸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但是,这种表现形式太单一,也比较费时,于是,我想利用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启发他们进行“立体”设计,用不同的方式带给孩子们不同寻常的设计体验。格子是由一条条的横线和一条条的竖线组成的,那么用什么材料作线呢?经过多次试验比较,最终我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松紧带”作为操作材料,它取材方便,有弹力,易于操作,可以让孩子们成为彩格纹样“设计师”,激发孩子们的活动兴趣和参与热情。
我把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定在用直观探究、操作体验、立体创作“彩格纹样”上。围绕此重难点,我在思考可以选择哪些立体创作方式,这些方式是否适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哪种材料更适合本次活动,怎样的作品呈现方式更具有探究性、审美性,怎样的惊喜会激发孩子不断地创作激情。于是,我展开实践,设计并组织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 通过欣赏、讨论苏格兰彩格纹样,感受其简洁而富于变化的美。
2. 初步尝试用立体的方式设计与众不同的苏格兰彩格纹样。
3. 乐意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 教学课件:各类苏格兰格子纹样物品的PPT图片(有格子纹样的布,有各种格子纹样的日常生活用品,有可以变换外观的房子,还有代表国际友谊的“中国苏格兰格子呢”)。
2. 操作材料:正方形KT板(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两倍)。彩色松紧带若干(颜色、粗细不同)。
3. 其他辅材:椅套、大夹子、小箩筐等。
活动过程
一、 欣赏图片,感受彩格的美
1. 教师出示PPT课件,幼儿欣赏苏格兰格子纹样的布,教师提问。
提问:你见过什么花样的布?
提问:你见过这种布吗?这是什么花样的布?
2. 教师介绍苏格兰格子布名称的由来。
教师:这种格子纹样来自苏格兰这个国家,所以它叫苏格兰格子。
幼儿:欣赏苏格兰格子纹样。
(教师提问直入主题,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讲述自己看到过的花布纹样。出示苏格兰彩格纹样,介绍它的由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 自由讨论,了解彩格的美
教师:分别出示放大的两款苏格兰彩格纹样。
提问:这款苏格兰彩格有哪些颜色?这一款呢?
(同时出示另两款苏格兰彩格纹样)
提问:这款彩格和刚才那款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提问:这两款彩格哪里不一样?
(教师带领幼儿欣赏苏格兰彩格纹样的美,并讨论美在哪里。苏格兰彩格纹样有一条条的横线,有一条条的竖线,纵横交错,色彩丰富,有变化也有规律。不同大小的格子,不同的颜色都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觉。这个欣赏的环节能够让幼儿充分了解苏格兰彩格纹样的特点,启发幼儿接下来的自由创作。)
三、 尝试设计,表现彩格的美
教师:向幼儿介绍每个人座位套后面放置的材料及其特性,启发幼儿将松紧带和KT板结合,用立体的方式设计出格子纹样。
幼儿:坐在原处,人手一块KT板,用四根同色的松紧带初次尝试创作,设计一款简单的格子纹样。设计好的作品用两个大夹子夹住放置在座位前方的桌子上。
教师提供操作材料:彩色松紧带,它们可移动,可组合,使用便捷,为幼儿提供了将想法变成现实的机会。这个环节只要简单地呈现格子纹样,因此只提供了四根同样颜色的松紧带,避免干扰幼儿的创作。
四、 相互介绍,欣赏彩格的美
集体欣赏座位前方桌子上的作品,找出不是格子纹样的设计。
提问:请你们看一看,哪一块纹样不是格子的?
追问:为什么说这款设计不是格子的?
追问:那么这是什么花样?
教师:你们最喜欢哪一个设计?说说喜欢的理由。
(这个环节通过孩子们介绍和讲述,梳理苏格兰格子纹样设计的要领,为接下来的二次创作做准备。此处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充分地讲一讲、说一说、评一评,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和别人创作中的不同,在评价同伴作品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学会欣赏有创造力、有表现力的作品,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可参与评价,让每一位幼儿有自信。)
五、 再次创作,提升彩格的美
1. 教师用一个纸袋的小道具引起孩子们再次创作的兴趣。
教师:老师带来了一个魔法袋,它把你们的设计都变成了有用的东西。
幼儿:继续欣赏PPT,感受苏格兰格子纹样的各类物品,都是熟悉的,比较常见的物品。
2. 当课件播放到一幢房子时,教师邀请“小设计师们”为这幢房子的外墙设计一款苏格兰格子纹样。
教师:这个格子外墙真美啊!如果你是设计师,你还能为这幢房子设计一款怎样的格子纹样呢?
教师:介绍材料,提出要求,给出建议。
幼儿:再次创作,为房子的外墙设计一款苏格兰格子纹样。
3. 教师邀请“小设计师”介绍一下自己设计的彩格作品。
提问:你设计的这款彩格纹样美在哪儿?
教师:老师用魔法把你们的设计变到了房子上。
(这个环节让孩子们用更丰富的材料对特定对象进行设计,让孩子们了解到,原来自己的设计不仅好看,而且有用,引出设计还蕴含着美好的含义。)
六、 延伸活动,延续彩格的美
1. 教师出示“中国苏格兰格子”,介绍这款设计蕴含的美好的含义。
教师:瞧,苏格兰用五种颜色为中国设计了一款美丽的彩格纹样,这款纹样的名称就叫“中国苏格兰格子”。
幼儿:欣赏彩格纹样,观察这款设计的独特之处。
2. 教师启发幼儿通过观察了解“中国苏格兰格子”的颜色及其分别代表的含义。
教师:这款格子呢用了五种颜色,有中国国旗的红色、黄色,苏格兰十字旗的蓝色、白色,还有代表中国苏格兰友好合作关系的绿色。
提问:你想不想为你的好朋友设计一款彩格纹样呢?以后我们可以在区角里接着设计代表友谊、代表幸福、代表更多美好含义的苏格兰格子好吗?
(这个环节可以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的热情,并且再次提高了难度和深度,起到了进一步拓展幼儿想象和思维的作用,启发幼儿感受和表达美好的情感。)
活动反思
儿童时期的美术活动是他们进行的游戏,也是用来进行交流、表达认知、抒发情感的工具。活动中线条、色彩的对比及和谐运用都展现了儿童对美的敏感性,对事物的叙述表达能力和他们的审美趣味。因而,我认为美术活动应建立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也都应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构。通过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形式帮助儿童发展自身的潜在能力。美术活动能开启儿童思维,激发儿童自身的潜能,唤起创造的活力,培养多元、弹性的感受力与创造力。
儿童艺术创造的主要特征是情感表现,其情感的内容来源于他们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儿童表达情感所借助的形式,诸如形象、轮廓、节奏、色彩、运动这些形式要素的运用,也源于儿童生活中对美的直觉,这正是儿童美术具有原创性的源泉。
我们一方面应以儿童为主体,尊重他们,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教师的作用还在于自身应具有高水平的艺术修养,能在艺术的高起点上去发现和启迪儿童。本次活动以较直观的方式让孩子们感知苏格兰格子作品的艺术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我提前在网上寻找了大量苏格兰格子纹样的物品,为幼儿欣赏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较好地呈现了重点内容。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让幼儿在丰富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中进行课件欣赏,并且利用课件的可控性,通过定格、重现等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感知苏格兰格子的色与形构成的美,发现横线与竖线表现出的整齐之美的风格。教学的难点得以化解、突破,同时帮助幼儿初步建立了一些感知审美能力。
培养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很重要,特别应使幼儿的美术活动具有游戏性。要让儿童在自由、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受到美的熏陶,通过潜性教育使儿童感受艺术、提高表现的能力。我们不能满足于让儿童只停留在审美本能和想象力的阶段,要通过美术活动使儿童的感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儿童的思维能力向前发展,审美修养得到升华,智力、情感、能力、品格得到全面提升。
活动提示
1. 第一次操作,人手一块KT板,四根同色的松紧带。
2. 第二次操作,人手一块KT板,分组操作,每组几种粗细、颜色各异的松紧带。
3. 提供简单快速幼儿易操作的作品呈现材料,自己用夹子夹住作品放置在桌面上欣赏。
总评
以往,人们品评儿童美术作品常以再现性表现技能作为评价标准,并不从儿童独特的创造能力方面考虑。那些反映儿童心理特征独特独创力的、有艺术品位的好作品常被扼杀。美术教育在很多时候作为一门技能课,认为只有老师教,儿童才能学会,这种习惯于临摹的美术活动会使儿童丧失表达自我的意愿和信心,也可能扼杀他们发现与创造的天赋。
在“3~6岁儿童学习与指南”的引领下,我们已有共识:幼儿美术教学不应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是一种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更要关注孩子的兴趣需要的满足,以及孩子个性发展的自由表现、自由探索的勇气激发,对孩子的心智成长和情感发展的引导。朱丹妮老师执教的《苏格兰格子》大班教学活动,将生活常见的彩色松紧带作为美术活动材料,很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活动不仅仅让孩子感受到了设计的简单和神奇,同时也让孩子在活动中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为了让孩子对于苏格兰彩格纹样的设计,从好奇、尝试到成功,再挑战、创作、感受神奇,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引领孩子们进入了一个美的“探究旅程”。
一、 美术——“美”的呈现
作为担负儿童美育重任的美术教学活动,教师把艺术表演家的浪漫情怀有效渗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不仅呈现了丰富的、具有典型性的格子样纹布,格子纹样日常生活用品,具有动画效果的格子纹样房子,代表国际友谊的“中国苏格兰格子呢”等,引导儿童欣赏,让孩子们倍感新奇;还有苏格兰纹样的教具,具有审美特质、呈现立体特效,便于儿童直观理解纵横关系、交错中的色彩叠加;教师语言也鲜活、精练、时尚、引人,让孩子在情感的体验中、实际的操作中,不仅学习和感受了彩格的审美魅力,同时也体验了艺术的生活化,感悟了生活的艺术化。
二、 游戏——“趣”的激发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艺术活动就是一种游戏,只有儿童从中获得快乐和体验时,艺术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需要,被儿童所接纳。”孩子积极参与美术活动,进行创作表现,用自己独特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其根本动机就是趣味性,有趣的、好玩的魔术般的美术游戏是孩子们需要的。在有限时间里,教师巧妙地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贯穿始终,把孩子内在美的创造力激发了出来,使其活动过程不仅高潮迭起,而且惊喜连连,情趣盎然。
三、 成长——“乐”的体验
一个好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孩子和执教者在活动中共同成长,达到互动双赢的效果。孩子在有趣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彩格设计的本领,每一个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执教者在活动中,不断和孩子进行思维碰撞,并生成许多没有预设的、新的信息互动,形成真实而丰实的动态生成的活动过程,教师也在互动中得到成长,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获得了成就感。
美术教育作为启迪人类心智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应通过美术活动开启儿童思维,激发儿童自身的潜能,唤起儿童创造的活力。当我们真正了解儿童,就能把教育落到实处,开创适宜儿童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朱丹妮老师用一双慧眼在生活中去寻找有趣的素材,把它们转化为适合孩子们游戏的活动,观察、发现、交流、探究、挑战,让儿童自由发现、创造并获得成功。材料是无声的老师,引导着孩子创作游戏的层层递进,让孩子享受了美术学习的趣味与成功,整个活动过程体现了教育的整合性和建构性。
作者简介:
朱丹妮,江苏省无锡市胜利幼儿园教师,江苏省第十二届“蓝天杯”幼教会课一等奖获得者。
大班美术课后的教学反思 篇4
十一月,我园开展了三年以内教师汇报课活动。在本次活动上,我设计了大班美术活动《我看我家》。这是当时的主题《亮眼看世界》中的一节活动。
在活动设计之初,我向幼儿发放了相关的调查表。为了让幼儿有相关经验,我们的调查表上要求将家里某一房间或角落的布局画下来,或者用照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孩子们基本上都认真地完成了,相信他们也对家中的布局有了更进一步的印象。接下来就是准备孩子的操作材料了。原本想:只给孩子一张白纸,让孩子将白纸当做是一个房间,在房间的各个地方画上家具、摆设等。但是在游戏中请个别幼儿尝试了以后,发现效果不理想。首先是家具等的角度问题,有的家具,比如像床的话,一般画的是从上往下看的平面,而如果椅子、桌子也画从上往下看的角度的话,四个脚就看不到了,画出来根本就看不出是什么。为此,我请教了我们的园主任陆老师。她认为可以将白纸用线条分割成一个立体的画面,即左、右和中间各一面墙,加上下面一块和三面墙体连接的地面。然后请幼儿将房间中各个地方的家具、物品一一“放入”相应位置。考虑到家具肯定会靠摆放,难免会遮住地面或墙面的分割线。所以又将这些线条改成虚线,等吧房间里的物品都“摆放”完毕以后,再请幼儿将没有被遮住的线条描成实线。孩子还可以将前面上的窗户、门等画上去。
在活动开展时,由于我的一时疏忽,没有强调最大的一块是地板,应该放在下面。导致有几名幼儿画反了,将地板放在了上面。而且我在设计活动的时候,没有充分计算好时间,将用颜色表现画面这一点设计了进去。但是上下来以后,发现其实不涂颜色的话,时间刚刚好。大多数孩子根本没有来得及涂颜色,只有一小部分比较快的,刚开始涂就要带上画讲评了。于是涂色只好留在下午的时候进行。而讲评的环节也只是几句带过,几个画得特别突出的,我也没有来得及请他们介绍。这也是活动中的一个失误。
大班美术教学反思 篇5
探究,融知识于趣味学习中。
在上《瓶子变变变》这一课时,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瓶子作为创作的对象,让学生利用各种彩纸,彩泥和其它装饰品进行添加装饰,使之成为家庭的一件艺术品。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的成果往往寓于探索之中,所以在设计这堂课时我首先布置了一个小型的展览,在教室的四周布置好展桌,摆满各种瓶子制作的艺术品。课堂一开始,我就请小朋友带着两个问题去欣赏这些作品,从中找找制作的材料,学学制作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获得最初的知识,对要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小朋友都看得很仔细,有些小朋友还把作品拿在手里仔细地观察,而后激动地跑到我的面前,告诉我:“这个我也会做的,就是把毛线扎起来做头发……”大多数学生能通过欣赏观察了解装饰瓶制作的一般方法,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有了探究作为基础,此时教师只需稍加点播,学生就能掌握制作的要领和注意点,使学习变得轻松自然,把抽象的讲解易化为形象地观察。
展示,作品欣赏以点带面。
作品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欣赏与肯定,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大班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积极尝试鞋底印画,并大胆进行添画,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2.感受在音乐舞会情境中进行美术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4.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音乐、鼓、卡纸、报纸、颜料、颜料盘、鞋印图片及PPT、记号笔。
场地布置:用报纸围成一个圆,颜料和纸放在外圈。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快乐印画
1.出示鞋印图片,引出化装舞会。
今天鞋印宝宝们要去参加一个化装舞会,你们知道什么是化装舞会吗?
2.教师跟随音乐示范边跳舞边印画。
师:藏在我脚下的鞋印宝宝想出来参加舞会了,看看我是怎样把他请出来的!(教师示范印画。)
小结:音乐起,自由跳舞,音乐停,停在一个颜料盘前自由摆一个造型,听到第一个鼓声——踩,听到第二个鼓声——印,听到第三个鼓声——回到花地毯上。
3.幼儿跟随音乐一边自由跳舞一边快乐印画,重复4--5次。
二、拓展思维,大胆想象
1.幼儿欣赏鞋印宝宝的形状和身上的花纹。
2.幼儿自由想象如何装扮鞋印宝宝。
你觉得鞋印宝宝像什么?可以给它化个装变成什么?怎么变?(例:给它加上轮子就变成小汽车了。)
3.小结:对,我们可以把鞋印宝宝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交通工具以及生活与自然界中任何一种东西。
三、借形发挥,自主作画
1.幼儿自由添画,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演示PPT,幼儿欣赏范例作品。
请先画好的幼儿欣赏范例作品,拓宽幼儿视野同时避免消极等待的现象。
四、借助舞会,展示作品
1.教师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作品。
2.小结:今天,小朋友们把鞋印宝宝化装成了蝴蝶、飞机等各种各样的东西,真有趣!听,什么声音?(播放录音:亲爱的鞋印宝宝们,舞会马上开始,你们准备好了吗?)
3.参加舞会:播放音乐,幼儿双手拿自己的作品跟随音乐自由跳舞。幼儿在音乐声中跟随教师退出活动室,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我觉得这个活动很适合小班的孩子,孩子们在活动中都能积极参与。孩子们无意间生成的《鞋印画》是《鞋》的主题的延伸活动,玩颜色又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因此在整个玩色活动中,孩子们快乐、兴奋地不断进行尝试。有几个孩子无意间尝试出了混色效果的鞋印画,并倡议别的同伴也来尝试;还有两个女孩子尝试拼色效果的印画……在孩子的讲述交流活动中,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讲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我的鞋印是青蛙妈妈和孩子。上面是妈妈(上半部分的鞋底),下面是孩子(鞋跟),妈妈跟孩子,相亲相爱在一起”;“我的鞋底是爆丸王子的地盘,我让他们在转圈,很有意思吧!”;“我的鞋底像一朵花,我要送给奶奶,奶奶每天都送我,很辛苦!”孩子们快乐而自信地创作着。我在享受着孩子们快乐活动的同时,深刻地意识到:敏锐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并加以引导和延伸,是构成一个成功活动的关键,也是一个专业幼儿教师的基本能力。
大班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7
在参加全国幼儿园教师培训学习时, 我们有幸观摩了上海市特级教师应彩云的大班语言活动“花婆婆”。同去的老师感慨万千, 赞不绝口:哎呀, 到底是特级教师,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能轻松地与应老师交流与对话。回到幼儿园后, 为了向园内教师传递新观念、新信息和新方法, 我们请参加培训且已有两年教学经验的王老师作专题汇报———将应老师的课展示给全园的教师观摩。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并对四季的花卉感兴趣, 乐意用不同的韵律节奏进行表达。
2.体会“做一件让世界变得美丽的事情”的美好。
活动准备
1.故事《花婆婆》的PPT。
2.四季花卉图。
3.《四季花儿开》歌曲图谱:
暖和的春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炎热的夏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凉爽的秋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寒冷的冬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第一次活动:模仿中起步
活动再现
1.老师播放PPT, 讲述故事, 引导幼儿讨论:婆婆是怎样的人?干什么的? (教师忘了问“花婆婆是干什么的”, 幼儿没能进入故事情景中, 回答仅限于生活中的婆婆。)
2.教师接着讲故事, 引导幼儿讨论:小女孩答应了爷爷哪三件事? (大部分幼儿说出两件事, 对第三件事有些模糊。有个男孩子勇敢地站起来请求:“老师, 你再讲一次, 好吗?”王老师满脸通红。接着老师重复讲三件事, 幼儿回答得很正确, 但老师对于幼儿表达中的语言不规范问题未作纠正。)
3.讲到“花婆婆”准备种花时, 交流四季开的花。
出示四季的花卉。 (看图认识四季的花卉)
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四季的花卉呢? (幼儿回答得有些笼统, 个别幼儿说错了季节。)
4.唱一唱《四季花儿开》。教师出示图谱, 幼儿学唱并用动作表示节奏。 (此环节是活动的难点, 幼儿既要记歌词又要打节奏, 王老师上得有些吃力, 显得有些混乱。)
5.说一说“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
师:花婆婆知道了那么多四季开放的花, 买了许多花籽。花婆婆说如果到处开满鲜花, 世界一定更美好。你觉得做什么事, 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呢? (幼儿的回答有“弹钢琴”“做纸花”“画画”……最后的环节深化“美好的事情”, 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愿望。)
自我反思
第一次执教后, 小王老师脸色通红:“唉!应老师上得那么轻松, 我怎么教得那么累呢?好几个活动环节都被我搞乱了, 特别是唱四季歌环节, 幼儿缺乏自主探究, 教师缺乏有效引导, 导致活动效果大打折扣。”王老师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较低, 失望的表情挂在脸上。
同伴互助
江老师:开始部分的花婆婆作用没能体现出来, 其实发挥花婆婆的作用是重点, 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对于孩子进入故事情境有引导作用, 而王老师在活动开始阶段未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李老师:交流四季花卉, 是为后续活动作一铺垫。教师的提问应具体到季节, 以免孩子混淆花卉开放的季节, 影响后续学习。
杨老师:教唱四季歌时, 孩子的节奏未唱准,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唱, 为幼儿提供隐性的示范, 还可以使活动气氛更轻松。
我们的思考
王老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是年轻教师普遍存在的, 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存在脱节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 王老师没有很好地注意将每个环节、乃至每个问题的教学目的落实到位, 课堂处理相对急躁含糊, 从而形成了幼儿理解中的断层。
整个过程中, 王老师比较拘泥于预先设计好的问题, 回应策略欠缺, 较多表现为单纯重复幼儿发言, 未能体现对幼儿语言回应的归纳性和启发性。同时, 教师对于幼儿的课堂反应和突发状况考虑得不够周详, 一旦幼儿的反应超出教师预期, 王老师就显得有些慌乱, 生硬地接上下一个环节, 使整体环节之间缺乏流畅感、师生之间存在距离感。在教唱四季歌的环节中, 学唱设计不够自然, 表现为:幼儿自主探究较少, 歌唱节奏不准, 处于被动状态。当教师发现时, 应该灵活机动地融入幼儿之中, 以平等的伙伴“角色”出现, 既增加师幼互动机会, 又提供幼儿示范与生生互学的机会。
就本次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 需要进一步梳理, 帮助教师理解教学活动对应环节的价值, 并充分考虑应对策略。当然, 要达到这一目标, 不能仅靠一次指导, 而是需要我们长期的关注和引领。
第二次活动:改进中深入
活动再现
1.老师播放PPT, 讲述故事, 引导讨论:婆婆是怎样的人?花婆婆是做什么事的? (幼儿的回答紧扣教师的提问, 很快进入故事情境中。)
2.教师接着讲故事, 讲到三件事时, 放慢速度, 提问:小女孩答应了爷爷哪三件事? (幼儿回答内容正确, 但教师对幼儿表达中语言不完整的问题仍然未做纠正。)
3.讲到“花婆婆”准备种花时, 交流四季开的花。
出示四季的花卉,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四季的花卉? (幼儿能根据教师出示的季节说出花卉, 但教师的提问过于限制了幼儿的思维。)
4.唱一唱《四季花儿开》。教师出示图谱, 幼儿学唱四季歌并用动作表示节奏。 (教师示范后, 幼儿跟唱, 在打节奏时幼儿采用了一样的动作, 教师没有提醒幼儿换动作。)
5.说一说“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
师:花婆婆知道了那么多四季开放的花, 买了许多花籽, 花婆婆说如果到处开满鲜花世界一定更美好。你觉得做什么事, 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呢? (幼儿的回答有“跳舞”“宣传环保的知识”“唱歌”……最后的环节深化“美好的事情”, 背景音乐的利用也恰到好处。)
自我反思
王老师:这次的感觉好多了, 环节上没有问题, 层次清晰, 环环相扣。但我完全照搬了应老师的教案, 没有自己的特色。幼儿和老师的配合不够融洽, 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改进。
同伴互助
朱老师:今天幼儿在学唱四季歌时很轻松, 可以加大难度, 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打节奏, 应提醒幼儿交换。
周老师:出示的四季花卉图片过于单一, 提问应注重幼儿思维的发散。教唱四季歌时教师直接灌输给幼儿, 难以体现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李老师:在认识四季花卉时, 可以让幼儿自由分组, 摆放花卉图, 教师最后小结, 做到教师引导与幼儿自主相结合。
我们的思考
分析本次活动中幼儿的学习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 应该说活动效果有所提高。教师能够针对上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思考与改进。首先, 教师较好把握和调整了具体问题的推进时间和方式方法, 并用恰当的语速、语调变化提醒幼儿关注重点;其次, 本次活动的步骤较以往清晰, 不论是提问还是学唱, 幼儿均能较好地达到预设目的;再次, 活动最后背景音乐的加入, 起到了烘托氛围, 升华情感的作用, 给孩子以美的情绪体验。
当然, 本次活动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活动中, 王老师仍然未能采用积极的回应策略, 将幼儿不规范的陈述语言自然转化为对应语句, 没有体现出一定的归纳性。此外, 教师的课堂提示语和学唱部分的引导, 虽注重了规范性、同一性, 却在尺度把握上有所偏颇, 使启发性、多样性的幼儿活动理念未能体现。
我们认为,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学习特点的把握不到位, 而不是幼儿的不配合。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是为了幼儿的发展, 而不是为了展示教师自己的才华。故而, 我们建议王老师在倾听同事不同意见的基础上, 能够重新反思, 找准师幼关系定位, 在拓宽自己视野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
第三次活动:创新中升华
活动准备:以上活动准备中, 再增加图谱:我们种的什么花儿开?字卡: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活动再现
一、故事导入
1.引出活动。
师:今天, 老师带来一个故事 (出示PPT) , 认识吗?花婆婆是个怎样的人?她是干什么的?
幼1:种花的。幼2:买花的。幼3:喜欢花的。幼4:喜欢用花打扮自己的老人。
(活动的引入, 调动了幼儿的学习情趣, 激发了幼儿对故事的期待。)
2.讲述故事。
师:花婆婆到底是做什么的?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 (音乐声中, 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讲完第三件事后,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师:小女孩答应爷爷要做哪三件事?
幼1:到世界去逛逛。
师:就是去旅行。
幼2:在海边住下来。幼3: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师:花婆婆想做一件什么事, 会让世界变得更美丽呢?花婆婆想, 如果海边开满了鲜花, 如果海边一年四季都开满鲜花, 世界一定变得更美丽。
3.丰富幼儿四季花卉的经验。
(1) 说一说:四季不同的花
师:你知道什么花儿在什么季节开放吗?
(由故事延伸出关于花卉的学习活动, 十分自然。教师的提问没有直接指出答案, 而是来自于幼儿对生活的观察。)
幼1:桃花是在春天开的, 荷花是在夏天开的。
幼2:迎春花是在春天开的, 睡莲是在夏天开的。
幼3:菊花是在秋天开的, 腊梅花是在冬天开的。
师:除了这些花, 你还能说出其他花的名字吗?
幼:梨花、康乃馨、玫瑰花、月季花、向日葵花、桃花、马蹄莲……
(这里的两个问题, 前者难, 后者易。按逻辑, 应该先易后难。教师现场要观察孩子对于花卉的经验有多少, 如果孩子对花卉的生活积累比较丰富, 那就可以“先难后易”。“先难”, 让有经验的孩子集中精力积极搜寻自己的记忆;“后易”, 让幼儿绷紧的思维, 稍稍地“松一松”, 学习积极性依然很高。)
(2) 分一分:四季不同的花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花的照片, 你和好朋友去认一认这些是什么花?在什么季节开放?再把它们放在相应的字卡的下面。 (字卡为: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幼儿操作, 教师再和幼儿共同检查。对错误的地方, 教师重点讲解。
(3) 唱一唱《四季花儿开》
师:这些美丽的花会在不同的季节里开放。如果把花儿在四季开放唱出来, 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我们一起有节奏地唱唱看。
师:暖和的春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幼:暖和的春天来到了, 桃花花儿朵朵开。
师:炎热的夏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幼:炎热的夏天来到了, 荷花花儿朵朵开。
师:我们还可以用边唱边打节奏的方法来试着唱一唱。
师: (拍手) 凉爽的秋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幼: (拍手) 凉爽的秋天来到了, 菊花花儿朵朵开。
师: (跺脚) 寒冷的冬天来到了, 什么花儿朵朵开?
幼: (跺脚) 寒冷的冬天来到了, 腊梅花儿朵朵开。
(这里既帮助孩子认字, 又有了节奏的范式。在春、夏唱完后, 用拍手、跺脚、转手腕动作表示节奏, 边唱边打节奏, 幼儿学得很开心, 非常投入。)
师: (出示“我们种的什么花儿开) ”) 谁来试一试, 怎么唱呢?
(教师邀请一个女孩子唱, 女孩子唱得很动听, 节奏也完全正确, 大家给予热烈的掌声, 并跟着学唱。)
师:啊, 让这么多的人夸奖你, 这真是件美好的事情!
(这里的生成性教学, 既帮助幼儿巩固了前面的唱法和节奏, 又是对幼儿新的挑战。教师对幼儿的赞扬, 既让幼儿感受了现实生活中的“做一件美好的事情”, 又为情感的升华作了铺垫。)
二、一件美好的事
师:花婆婆种了那么多四季开放的花, 让世界从此变得更美好了!孩子们, 你们可以做什么事,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呢?
幼1:我用好听的声音念儿歌, 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幼2:我用彩色的纸做出各种美丽的花, 送给每个来扬州的游客, 让世界更美好!
师:那些花可美丽了!谢谢你, 我们扬州的小主人!
幼3:我弹的钢琴声传到许多人家里, 世界就变得更美好!
师:啊!真的美好!你一定会成为钢琴王子的。
幼4:不要在水里扔垃圾, 世界就变得更美好!
师:对!小河干净, 世界也就更美好!
师:孩子们, 你们已经知道了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情。请你们记住这件事情, 努力去做这件事情。世界因为有你们, 会变得更美好!
自我反思
王老师:这次活动, 变开始时的一味模仿, 为融入个人与集体的想法与智慧;在组织活动时, 变一味背教案、走教案, 为对幼儿充分尊重、信任和引导;变“牵”着幼儿的鼻子走, 为引发幼儿的好奇、兴趣、自主探究, 教学效果非常好。
同伴互助
张老师:这次活动组织得很成功。由于有了前两次的经验, 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放”得开, 而不是忙着走“环节”。
华老师:在两次学习唱四季歌以及和幼儿的交流互动中, 教师尊重幼儿差异, 注意面向不同层次幼儿, 分解了难点, 较好地达成了目标。
李老师:在最后一个环节中, 王老师也对原方案进行了修改, 利用孩子们对周围生活的关注, 不露痕迹地渲染了主题, 使活动达到高潮。
我们的思考
本次“一课三研”活动, 始于对特级教师一节公开课的模仿。在三次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们积极参与研讨, 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和建议, 相互启发, 不断反思, 认识逐渐深入, 最终解决了前两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刚开始的模仿其“形”, 演变为领会其“神”, 不再拘泥于“应老师是怎样说的, 下一个环节有哪几个步骤”, 而是多思考:应老师为什么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这样的教学环节对达成教学目标有何益处,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手段能帮助我园幼儿理解接受。
通过修改后的第三次教学尝试, 我们可以看出:王老师和我们的教师团队已摒弃了“拿来主义”, 而将视点落在“有想法、有创新”这样的学习层面上。教师的授课也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表达行为, 而是根据课堂状况与幼儿需要的一种对话式、互动式行为。在整体的活动过程中, 自然体现出与故事、音乐的和谐, 与他人的和谐, 以及多种思路视点的和谐。孩子们很自然地被吸引, 并主动探索, 也给了观课者不同以往的新鲜感觉。
附故事:花婆婆
当花婆婆还是小女孩的时候, 她和爷爷住在一个靠海的小镇上。花婆婆的爷爷在他们家楼下开一间店。到了晚上, 还是小女孩的花婆婆就坐在爷爷的大腿上, 听爷爷说些曾经发生在他身上的趣事。每次爷爷说完故事, 花婆婆就接着说:爷爷, 我长大以后, 也要像你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当我老了, 也要像你一样住在海边。爷爷笑着说:好啊, 但是你一定要记得做第三件事。“什么事?”花婆婆问。“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初中美术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美术教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造精神
美术,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艺术类学科,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起人们潜在的艺术细胞。初中美术教学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对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传授,死死盯住课本内容,忽略了与现实的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故而,对初中美术教学的反思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初中美术教学也亟待改革,相继进入到改革实施阶段。或者是初见成效,或者是停留在原地,或者是正在面临改革窘境,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都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方面
很多初中美术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中,抱着完成教学课程目标的心态,紧紧围绕课程设置进行教学,从而造成了重视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灌输与培养的现象。
2.学生方面
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完全出于应付考试的目的,只重视对美术相关知识的掌握,忽略了美术本身所具有的实
践性,从而在意识上存在惰性,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发和调动,美术学习的创新性更是无从谈起。
二、初中美术教学的改进策略
应课改的要求,初中美术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激发。因此,教师应该营造出美术学习的良好氛围,在课堂上尽量组织美术学习活动,起到引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1.转变教学思路
将美术教学提高到美术文化教学层面,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对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文化意境等的传授,增加美术教学的内涵性、延伸性,促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美术文化价值观。
2.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教学大纲指出,教学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可见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起平等关系。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美术教学主体是广大的初中生,教师是搭建起美术作品、学科知识等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可以针对美术作品,让学生谈一下评价或感想等。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師应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加入到美术学习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针对教学想法,加大与学生的交流力度,并注意对学生信息的收集,将学生的思路加入到备课工作中,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便会有一种亲切感。
5.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不免枯燥乏味,教师应该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如:多媒体教学,将与美术作品有关的录像、微电影、图片等带入课堂中,并结合访问、参观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
6.注意课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完成后,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果进行评估,以达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目标。可以针对上节课传授的内容,展开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同时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总结,促使教学方法的改进。
综上所述,传统的美术教学已然不能与教育改革下的课改现状相适应,只有改进传统的美术教学,才能更好地适应新需求。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起到引导作用,注意凸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李海洋,王朝.浅谈初中美术教学工作的思考[J].科教新时代,2012(5).
[2]赵维华,王如亮,孙胜君.加强美术文化教学: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关键[J].科教新时代,2011(8).
【大班美术课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大班美术版画教案《大轮船》及教学反思06-27
大班美术教案《装饰手套》及教学反思07-04
大班美术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七彩蛇》08-28
大班美术教案《美丽的风筝》及教学反思10-21
大班美术欣赏教案《美丽的面塑》及教学反思05-08
大班美术下学期教案及教学反思《毕业照》08-01
大班美术教案及教学反思《美丽的蒲扇画》10-22
大班美术教案《橙子变变变》及教学反思09-04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苹果》及教学反思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