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作文

2024-12-03

春节民俗作文(共11篇)

春节民俗作文 篇1

精选春节民俗作文汇编6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民俗作文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民俗作文 篇1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习俗作500字文二:

春节是我们太仓地区一个传统的节日.每年春节,人们都要欢欢喜喜地庆祝一番.春节将至,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要蒸年糕,希望来年生活节节高.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都要吃团圆饭、放烟火,守岁到深夜.爆竹声声,从黄昏一直响到天明.大年初一早上要吃“百岁圆”,还有菠菜和黄萝卜丝,“百岁圆”寓意长命百岁,永远健康;菠菜希望人们勤俭节约,生活“把把细细”,吃黄萝卜丝表示祝人们财源滚滚,收入越来越多.奶奶告诉我,年初一不能扫地,据说初一扫地要扫走财运的,到初三才扫地,而且要把扫的垃圾倒在自家的田角头,这叫“发田财”.初五早上“接财神”,要放爆竹把财神迎进家门.到了正月十五圆宵节,家家吃圆宵,吃馄饨.吃完晚饭,小孩子们在大人的带领下,高高兴兴地去田头“旺田财”,预祝来年粮食大丰收.啊,春节的习俗真多,让我搞也搞不清.

春节民俗作文 篇2

在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在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在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在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在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在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在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以上就是我家乡——福建的春节习俗。小伙伴,一起来,更精彩哟!

春节民俗作文 篇3

按照我们家乡的老规矩,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每到这时,大街上总会挂满红红的灯笼,大街小巷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在我们的家乡,春节有这样独特的风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扫尘房,腊月二十六,蒸枣饽饽。除夕夜,吃团圆饭,正月十五过元宵。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蒸枣饽饽了。每年我都会参与。蒸枣饽饽的面,需要提前一天的晚上准备好,放在温暖的地方。第二天一早醒来,面就已经发得白白胖胖,轻轻用手一戳,面软软的,像一块橡皮泥。

把做枣饽饽的材料,便可以开始做枣饽饽了。先揉好一块儿面,再找到它的中央,开始插第一颗枣,再顺次把枣插在第一个枣的上下左右,每一边为四颗。

看着妈妈手上那娴熟的动作,一个又一个的枣饽饽从她手中诞生了。我看着这些挺简单的,于是便想尝试一下。先揉面,我好像是没有劲儿怎么的,面揉了好长的时间,却一直没有变的光滑,只好求助于妈妈,妈妈帮我揉好了面,我又犯难了,我不会插枣儿,刚把面提起来,还没来得及插枣儿面便瘫了下去,这时姥姥就会对我说:“阿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要轻轻松松享一辈子的福哦。”

蒸大枣饽饽剩下的面,我们用来做小猪,小猪的耳朵和鼻子,我们用了红糖面,把红糖放进面里揉,便成了红糖面,用大豆做小猪的眼睛,那样子,还真是可爱。

做完大枣饽饽剩下的面,我们还做了元宝,并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恭喜发财。

一个个白胖的枣饽饽出锅了,这些可爱的饽饽里包含着对家人的祝福。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传承,却包含着每一个人的爱,我想将来我一定要传承家乡的传统风俗。

春节民俗作文 篇4

传统的年,虽然说是农历初一,可腊月二十四,人们就开始了迎新春的第一项任务——大扫除。现在,人们越来越不乐意大扫除了。因为大扫除得把家中大小物件搬出去,然后打扫房间。殊不知,这大扫除有扫去晦气,扫去霉运,辞旧迎新的含义。大扫除后,腊月二十五——二十九的日子,大家就可以筹备美食啦。在食物中,馒头是最讲究的。点心包子豆包可以不限数量,枣花和大馍有数量限制,还有两个大面盘,两个刺猬和一个面枣花。

大年三十那天,有个特别的习俗,叫做”请坟“。上午,人们贴好对联后,备好黄骠、锡箔、枣花、鞭炮、石灰,吃过饺子,就要请坟了。人们会将备好的东西(石灰除外)放到一个篮子里,到祖先坟前祭拜,按老一辈的说法,叫”把老人的魂儿请到家里“。回到家后,用石灰在大门口,屋门口,窗台下圈个半圆,有时还配以各种装饰。每年爷爷在撒石灰时我都在旁边盯着看,有时自己还撒两把石灰。石灰圈的传统造型是一个半圆上面插着三把古代兵器,中间一把最为精美。不过,造型一代代流传,也发展出了其它的各种样式。

大年初一,这是人们都期盼的日子,小孩子在拜年后可以随意嬉戏玩闹。年的传说,我所知的有两个版本:一说是个白胡子老头识破了年怕红色、烛光和鞭炮声;二是说有个小孩,枕头下放了个红纸包成的小包,里面有几枚铜钱,镇住了年。尽管这些只是传说的,但过年的红福字、”守岁“、放鞭炮已成习俗。

按我家的规矩,初二拜姥姥,初三拜老姨,初四拜老舅,初五拜老姑。初五这天一般人家都拜完了亲戚,这天就俗称”破五“,按习俗,这天不能用剪刀剪东西。

至此,”年“这个忙碌的节日就过完了。这些经历是我在家乡过的新年。不知道城市的新年和家里有什么区别。但一定也是这么欢乐,温暖,其乐融融。

春节民俗作文 篇5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春节的风俗,但是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与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春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与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与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春节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现在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习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春节民俗作文 篇6

在中国,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节,一年一度,规模浩大,习俗盛多,在其中的一个月里,大家都要享受这节日的欢乐。这个对中国人最为重要的节日,就是中国年。

从农历的腊月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了,准备着过年的东西。人们似乎忘记了一年来的劳累,只管全身心投入到年的节日之中。其实,在中国人心里,过年并不是春节,应该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元宵节几乎一个月的时间里,都属于中国人的年。

腊月二十三号,俗称的小年,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不过,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祭灶,预示着过年的开始,从这一天起,人们就要在欢乐中忙碌起来了。

在传统的中国年里,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习俗,在民间,更有从小年到春节的顺口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些顺口溜,在民间家喻户晓,流传千年,是中国年节日的象征与传统。

经过七天的忙碌,人们就要迎接真正的新年了。从除夕开始,到大年初一,这是最高兴和热闹的时间段。到了新年,家家户户要团圆,在外漂泊的游子也要回家过个团圆年。除夕晚上,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吃个年夜饭,也是团圆饭。传统的年夜饭就是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吃完了欢乐的年夜饭,接着就是守岁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除夕的一夜,家长还要向孩子发压岁钱。守岁,或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祝贺平安度过了一年。到了初二,就是看望朋友和亲人的时间。这一天,人们要拿着大包小包的礼品,去朋友或亲人家拜年。

到了正月初三“归宁”节,女婿看老丈人、媳妇回娘家;

正月初四灶神节,恭迎灶神回民间;

正月初五财神节,接财神回民间;

正月初六穷神节,送走穷神;

大年初七“人日节”,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正月初八习俗谷日节,传说初八是谷子麦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的习俗天日节,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

正月初十地生日:石头生日老鼠嫁女。

过完了这些习俗,年就基本上完了。接下来就是元宵节,像是年的补充,在回味淡去的年味。

春节民俗作文 篇2

关键词:春节,民俗,传说

春节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民俗节日,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了很多传承至今的风俗习惯, 其中一些带有神话传说的习俗更是耐人寻味, 本文在此将对它们略加探析。

一、传说之一:“祭灶”

我国的春节民谣中有“二十三, 糖瓜粘”, 就是指人们在旧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那天, 在灶房里祭祀灶神爷。旧社会的家庭, 大多都有在灶间设立灶王爷神位的习俗。传说他是玉皇大帝亲封的司命灶王府君, 在民间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供奉。

有这样一个传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 有兄弟两个。老大善于盘锅台, 老二善于书画。老大因为技艺超群被尊为张灶王。且他不仅手艺好, 还爱帮邻里调解纠纷, 得到乡邻的敬爱。

张灶王活了七十岁, 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他去世后张家乱了套, 几房儿媳都吵着要分家。画师弟很犯愁, 后来想出个好办法。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 弟在厨房的灶墙上事先画出极其逼真的张灶王和夫人的肖像。深夜, 弟突然喊醒全家人, 带他们去看二人的肖像。然后谎称自己梦见大哥和大嫂已经在天上做了神仙, 玉帝亲封大哥为灶王府君。他知道张家不睦闹分家之事后很气恼, 准备去玉帝那里告状, 然后在三十夜下界惩罚全家。儿女侄媳听后吓坏了, 立刻跪下磕头赔罪, 还取来张灶王生前喜欢吃的甜食供在灶台上。

从此以后, 张家经常争吵的妯娌们和睦起来, 全家太平度日。街坊邻里知道了都当真以为灶王爷显了灵, 纷纷来张家求灶王像, 回家贴在自家灶房供起来。久而久之, 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从周朝起, 皇室也将它列入祭典, 设定为固定仪式。

二、传说之二:“守岁”

守岁, 就是在除夕夜不睡觉。一些地方的习俗称, 这夜谁熬夜熬得最久, 来年就会祛病消灾鸿运迎头。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 深山中居住着一种凶猛的怪兽, 叫“年”。它嗜血成性, 每隔三百六十五天, 就趁着夜色闯入村庄吃人, 破晓又返回深山中去。百姓们谈“年”色变, 把它出没的这一夜视为关口来熬, 称作“年关”。后来, 摸清“年”出没规律后, 他们想出了一套应对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 百姓们都提前做好饭, 熄灯闭户, 躲在家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饭凶吉未卜, 所以各家都尽其所能把它置办得美味丰盛。饭前还要祭拜祖先, 祈求自家祖辈在天仙灵的庇佑。饭后, 谁都不敢睡觉, 围坐在一起聊天壮胆。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所谓“守岁”的习俗。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守岁的习俗。它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 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三、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贴春联的习俗, 最早可以追溯到后蜀时期。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让学士章逊在桃木板上题字, “以其非工, 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大概就算得上是中国第一幅春联了。据记载, 春联起源于“桃符”。

中国国代神话中, 相传有个鬼蜮。它的中心长着一颗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住着一只司晨金鸡。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 冤魂野鬼们可以出外游荡。次日清晨, 当大桃树上的金鸡报晓时, 它们必须赶回来。鬼魂们进出的鬼蜮大门在桃树的东北方, 有两位专门看管它们的天神屹立在门的两侧, 他们的名字分别叫神荼、郁垒。这两个天神威严神武又法力高强。一旦有鬼魂夜间出去游荡时做了伤天害理的事, 他们就会感知到, 并立刻抓住它捆绑后, 扔去喂虎。因此所有的鬼魂都害怕他俩。于是, 民间相传都用桃木板刻出他们的模样, 挂在自家门边辟邪。后来图简便将神茶、郁垒的名字刻画在桃木板上, 这就是所谓的“桃符”。

到了宋朝, 民间又逐渐出现了在桃木板上写对联的现象。它将前朝的两个习俗完美融合起来, 既保留了人们对桃木辟邪的崇拜, 又将对家庭和睦安康的心愿文字化。再后来, 对联的载体进一步演化成象征红火吉祥的大红纸。更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氛围。

唐朝以后, 除了神荼、郁垒两神之外, 人们又把太宗时期的两位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恭当做门神。相传, 一次太宗皇帝生病, 总听见门外鬼魂哭号怎么也睡不着。后来, 他招来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将军, 让他们手持兵器立在门侧守卫, 鬼魂声就再也没有了。事后, 太宗命人将两位将军的画像贴在门上。民间效仿, 秦叔宝和尉迟恭也就渐渐演化成了门神。

健康解读春节民俗 篇3

民俗1 腊八喝粥

健康理念: 冬日喝粥,暖胃暖身

农历十二月初八,很多地方都有喝腊八粥的风俗,从此揭开了过春节的序幕。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寒冬腊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为了御寒和保持良好的体力和抵抗力,进食营养丰富、热量较高又易于吸收的食品,是最好的养生选择。腊八粥中大多是偏于温补的食材,白米、糯米、小米、黄米、紫米等谷类可补养五脏、补益脾胃,红豆、黄豆、黑豆等豆类可健脾润燥、补血益气,核桃仁、花生、红枣、莲子、榛仁等干果可滋养肝肾、益智安神,慢火煮食则易于消化、吸收,熬好后再放入瓜子仁、松子、葡萄干、白糖等,香甜糯软,热气腾腾,喝一碗身上暖洋洋、心里甜滋滋的,正是寒冷季节的补益佳品,尤其适合身体瘦弱、肠胃娇嫩、惧怕寒冷的老人和小孩。

要注意什么?

寒凉谷物少放或不放

偏于寒凉的五谷杂粮如绿豆、薏米等要少放或不放,因为寒凉食物不适合在寒冬腊月大量进食。但对那些身体强健、素有内热的年轻人或火娃娃们来说,少放一点寒凉的食材,配合大量的温补食材,又有清除内热的辅助功效。

糯米不宜多放

糯米过于黏稠,不利于脾胃虚弱的人消化、吸收。

甜度不宜过高

容易胃酸的人,可配吃些爽口的小咸菜。

坚果需控制量

坚果补肾健脑,适合生长旺盛的孩子食用,但细水长流才好,不宜一次吃得太多,以免引发内火。

民俗2 二十四,扫房子

健康理念: 洒扫除尘可防病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到腊月三十除夕,洒扫庭院、居室,做个彻底的大扫除,是迎春日的惯常节目。洒扫除尘的习俗来自远古的尧舜时代。

其实,洒扫除尘就是大搞环境卫生。古人不清楚很多瘟疫、疾病是由身边滋生的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发的,有时荒唐地用疫鬼、邪祟来解释,而生活经验却告诉大家,洒扫除尘是预防瘟疫、疾病的有效方法。今天,人们难得古人的冬季农闲,但在春节来临之际,抽出时间做个彻底的大扫除,仍是明智之举。

要注意什么?

扫除时尽量减少灰尘飞扬

不要让孩子身处扬灰中,免得沾染有害物质。因为孩子活动多、出汗多,衣服上、皮肤上更容易吸附灰尘。

不便清洗的物品拿出来透透气

一些平时不便清洗的物品如孩子的床褥、图书等,可以拿出来吹吹风,或者放在阳台上晒晒太阳,尽量不要留下清理的死角。

民俗3 挂福贴联

健康理念: 驱逐害虫

节日里户户张灯结彩,要在住宅的大门贴上红纸黄字的喜庆春联,剪出精巧的红纸窗花贴在窗户中央,或者干脆在黄纸上写个大大的红色福字,倒挂在门楣、房脊、橱柜上,显示福气到家,更添喜气。

古时候,流行黄纸朱书,富贵家庭会用贵重的朱砂研墨来书写、画图,因为朱砂颜色鲜明持久,还有安神定志、驱杀害虫、发汗解痘毒的药用功效,期望使瘟疫邪气逃遁、家人百病不侵。此外,民间还有插柳枝、佩桃符的习俗,也与驱逐害虫、病菌的意图有关。

要注意什么?

不要盲目照搬

古人推崇朱砂,视其为“药中神圣”。但朱砂内含阴汞,火炼则有毒,必须谨慎使用,尤其要远离孩子,不可盲目照搬。

回归自然最好

为了孩子的安全,不妨回归到自然生态的桃符、柳枝更好,因为桃木可辟邪气,称为仙木、“五木之精”,柳枝可祛风热,禀春生之气甚厚,二者无毒而具驱邪保健功效。另外,有些花哨的印刷装饰品并不环保,不要让孩子接触太密切。

民俗4 燃鞭焚香

健康理念: 硝烟药香可驱散病菌

早年间,除夕之夜,全家除了放鞭炮,人们还集中在房间里,点燃皂角、苍术,或焚烧家中剩余的陈年草药,让烟气熏一熏,打几个喷嚏或流几滴眼泪,号称可以躲避来年的疫气。

爆竹的硝烟或药物的烟气都有杀灭、驱散空气中病菌的功效,尤其在冬季低温环境中,效果更好。当然,现代生活中,有了消毒水、空气净化剂、紫外线消毒灯等便捷高效的新方法,不必再用烟熏的土办法了,但适当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洁仍然不可忘怀。

要注意什么?

放鞭炮以安全为上

购买正规的产品,在指定的地方燃放,而且一定要让孩子保持安全的距离。

最好使用环保、自然的清洁用品

这样的用品在屋里使用比较安全。另外,最好在孩子外出时做房间的空气清洁,避免残留浓重刺鼻的清洁剂味道,伤害孩子娇嫩的呼吸道。

民俗5 逛街玩耍

健康理念: 让身体动起来

中医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春过后,万物开始萌动,但生发之力不足,所以要适当增加运动,动则生阳气,是很好的调节方法。民间传统的各项春节活动,如大拜年、祭祀祖先、走亲访友、游花市、逛庙会、闹元宵等,就是调动大家外出活动,正应了春阳发动。

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更是闲不住了,放鞭炮,抖空竹,抽陀螺,骑竹马,放风筝,掷沙包,弹弹球,学打仗,个个跑得满头大汗、小脸通红。还有一个立春日打春牛的习俗,用黄土和泥,塑成耕地老牛的形状,让孩子们拿着柳枝使劲鞭打至稀烂,将春牛泥撒在屋檐下,寓意新年丰收、害虫不侵现在的孩子们电子游戏多了,户外活动少了,宅在家的多了,结伴游戏的少了。想想春阳的含义,想办法做些调整吧。

nlc202309021528

要注意什么?

衣着要上薄下厚

初春时节,乍寒乍暖,衣服应该上薄下厚,以养阳收阴。天气暖和后,要渐渐减衣,遇到春寒料峭,要及时加厚衣服。

户外活动注意安全

春季要多做户外运动,但要注意外出活动的安全保护,让孩子平平安安。

民俗6 吃五辛发物

健康理念: 发一发可助春气生发

春气初至时,万物随阳气萌动的力量还不足,需要借助五辛发物的力量来生发。同时,经历了一冬的棉衣厚服、肥甘温补,体内难免会蕴积热气,也需要借力生发。因此,正月初一至十五,适宜吃些辛散发物来引导气机发散。

传统上,成年人有春食五辛的习俗,进食蒜、葱、韭、薤、姜等五辛发物,以助春气生发,还可以呼朋唤友相邀喝点屠苏酒、椒柏酒,畅行春气,号称:“春月饮酒茹葱,以通五脏。”孩子不能饮酒,也不太能接受辛辣的气味,可以给他吃些生菜、芽菜或者喝些清淡的粥类来达到保生发的目的。立春日有吃春饼的习俗,薄薄的面饼,卷上些清炒的豆芽、豌豆苗、韭菜、韭黄、春笋丝、鸡蛋饼、瘦肉丝等,荤素搭配,既取了诸芽的升发之力,又有迎新之意,能让孩子胃口大开。

要注意什么?

选择发物有讲究

春月所吃的发物,不是平常所说的鱼虾、牛羊肉等荤腥食品,这些虽有发散之力,但温热动火,反而容易导致积热难泄,必须选择清淡的菜芽、菜丝,才能发散、清火两全。

不同体质有不同讲究

有食积、内热的孩子,通常口唇红、手心热、小便黄、大便干等,要注意消导食积,让大小便通畅。有些孩子汗孔紧闭,身上无汗,往往会加重体内的蕴热,最好做碗香菜葱白汤,让他趁热喝下,让身上微微汗出才好。

民俗7 沐浴净身

健康理念: 远离疾病

干干净净迎新春,当然还包括沐浴净身的习俗。现在,城镇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沐浴已成家常便饭,不再成为过春节的重要环节了。

细细回味古人的生活习俗,沐浴不仅是净身的简单事情,还有很多讲究在其中。除夕之夜,士族乡绅要用枸杞叶煮水洗浴,令人皮肤光泽、百病不生,取意延年长寿。正月初一或立春日,要用青木香、兰香、荆花、零陵香、白檀、白芷、橘皮等,煮成五香汤,给上学的孩子洗浴,舒发春气,寓意学业有成、快乐成长。还有用葫芦藤煎汤给孩子洗浴的,期盼他远离痘疮、麻疹等出疹性疾病。

中医的经验,用辛香发散的汤水洗浴,有助春气舒畅,确实可以减少或减轻一些病患。有条件的家庭,不妨依照古人的做法试一试,给孩子来个香浴泡洗几次,为节日增加点别样的新鲜感。

要注意什么?

药液不要太浓

给孩子洗浴准备的香汤,可选些辛香发散的药物煮汤,也可选用一些流行的儿童香浴产品,浴水宜稍温些,能发挥香散功效即可。另外,药液不能太浓太烈,以免刺激宝宝娇嫩的肌肤。

沐浴后按摩全身

香浴后还可再给孩子捏捏脊,做一做全身放松按摩,有利于他的身体健康。

避免着凉

洗澡的时候,最好在中午气温比较高的时候洗,注意避风,小心着凉。

民俗春节民风作文 篇4

早上,我和妈妈来到小菜场,采购了饺子皮、香菇、胡萝卜、鸭蛋、猪肉这些原材料,回到家先加工馅料。我当妈妈的助手,先把猪肉打成肉糜,香菇切成小颗粒,胡萝卜弄成蒜泥状,再把它们倒在一起,放上盐、味精、姜末、酱油、水等调料,最后打上一个蛋。我心有疑惑,妈妈一看便知,笑言:“加上一个蛋可对下锅后饺子皮起凝固作用哟!”哦,我恍然大悟,看来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啊!

摆好盘子,上面放好纱布,我就迫不及待地包起来。照着妈妈说的先把中间的边压紧,再把两边往中间一捏。哎,馅不听话地露出来,没办法,只好把这烂摊子交给妈妈补救。重新拿起一只,我少取了些馅摆在皮子中央,对折,小心翼翼地这里一捏,那里一压,哈哈,总算裹好了,可放到盘子中间时,它又像一个醉翁到了过去。妈妈仍在一边鼓励我,我包得越发起劲,一个比一个站得稳。

过了一会儿,我把饺子放进锅里,用沸腾的水煮着,不一会儿,饺子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孩童,涨溢着脸,我把它们捞出锅,迫切的心情使我吃它的脚步加快了,啊,真是香在嘴里,甜在心间!

包饺子,练技艺,过大年,乐甜甜!

春节民俗民风作文 篇5

首先“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还有就是:开门炮。在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放“开门炮”,到处是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就是所谓“接年”。放“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思是可解除一年的晦气和倒霉,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大丰收。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说一些吉庆的话。一般鞭炮都是红色的,燃放后满地通红。现在放鞭炮在城镇已被禁止,但在农村和渔岛上仍可燃放。

老杭州人过年的娱乐活动大致有锣鼓、纸鸢、龙灯和花爆。所谓锣鼓又称年锣鼓,在大锣大鼓之外,加上脆鼓、小锣和竹板。年锣鼓在正月初五之内,基本上是商家有的,另外,年锣鼓还有为其它娱乐活动提高气氛的功能。

在大年三十夜,以前杭州人家里一般都备有几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猪大肠叫做常常顺利;鱼圆肉圆称为团团圆圆;落花生叫长生果……。

这些就是我们浙江杭州过年的习俗。

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篇6

今天,妈妈要为年夜饭准备炸丸子。妈妈取出了一些猪肉剁碎,加入一些酱料拌匀,丸子料就做好了。接下来起锅烧热油,当油温可以时,妈妈用左手握了一把肉泥,轻轻一握拳,肉泥就从大拇指和食指搭成的圆圈中钻了出来,形成了一个圆乎乎的小球。妈妈右手拿勺子刮下小球放入锅中炸制,等到丸子变得金黄就可以出锅了。

今天妈妈炸了满满一碗炸丸子,满屋子都飘着浓浓的肉香味,看着堆成小土包似的丸子,妈妈跟我聊起她小时候的年。

她告诉我,以前过年,要囤积一大堆的年货。光是我们今天做的炸丸子,就要准备满满一脸盆那么多。每家每户要准备丰盛的食物从正月初一吃到正月十五。以前的年货很多都是自家做的,不仅要炸丸子,还要磨豆腐、打年糕、做馓子……每当这些重大事件发生时,街坊邻居都会来帮忙。以前做馓子的时候,还要把门板拆下来架着呢。做馓子那天,街坊邻居十几个人围坐在大门板旁边:揉面、擀面、切面饼、叠馓子,各司其职。一大堆人有说有笑:聊一聊谁家今年的生意火;聊一聊谁家的老人身体健;聊一聊谁家的孩子出息大;聊一聊谁家的猪养得肥……孩子们也不甘于观看,纷纷卷起袖子跃跃欲试,直到在大人批准下,捏了几个奇异的馓子后才下了桌,去油锅旁侯着了。一大批小馋猫流着口水望着锅里,就等着咬上一口那酥脆的第一锅馓子。今天帮东家,明天帮西家,一个年就在这热热闹闹的聚集中过了一大半,日子也在热热闹闹中显得红火起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想吃什么东西随时都买得到,再也不需要囤积那么多年货从正月初一吃到正月十五了,所以街坊邻居再也不用聚在一起忙活了,过年的味道也就越来越淡了。

春节民风民俗作文 篇7

小年一过,为过年而展开的美食筹备算是正式开始。蒸年糕、蒸馒头,很多主食都是提前准备,那时候冰箱还是个神话,北方寒冷的天气能起到很好的保鲜作用。做好主食——过年时大人们就可以不必太操劳。

三四十年前,各家也没有高压锅、电饭锅这些烹饪利器,炖肉、做鱼也都是提前进行,各家安排的具体时间不一。常常是谁家屋檐下飘出阵阵浓香,就有邻居走过时大声问一句:开始炖肉了?主妇就满脸笑着大声应一句。家里顽皮的孩子像只小猫围着锅台团团转,被新年的氛围感染得心情也好起来的妈妈们,经常是嘴里呵斥着,却揭开锅盖,先用筷子夹出两块,给家里的孩子先解解馋。

说回到吃,和大多数北方城乡一样,几十年前保定孩子眼中的美食节是从小年就唱响序曲的。多数人家知道“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的传统,虽然在很多家庭中并不能感受到送“灶神”的仪式,但家庭主妇们大多自这一天开始会买来糖瓜和其他一点零食,吸引的小孩子们眼神巴巴地望着那些原本该被灶神享受的糖瓜,很有点垂涎三尺的滑稽和可爱。

我国北方一直讲究“回家赶上吃三十晚上的饺子”就算到家过了年。所以老保定人对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这两顿饭相当重视,而且在过去,多数家庭这两顿饭都是在家吃饺子。一家人围坐桌前,老少齐下手共同包饺子,然后等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男性长辈们有时还会喝上一点小酒,其乐融融地交流一年来的经历感受,那种场景与氛围,和今天动辄酒店吃饭甚至年轻人唱歌狂欢的过年形式相比,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按照老规矩,大年初一的这顿饺子是新年里全家人的第一顿饭,尤其强调“团圆”之意,这顿饺子因为“招财进宝、福不外流”的特别寓意,在过去风俗保守的年代,不仅排斥外人,甚至连已嫁出去的闺女也不能回娘家来吃,今天看来这该算是陋习了。

春节的民俗作文600字 篇8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早早地在电视机旁守着,准备看春节联欢晚会。随着广告的结束,迎来了演员们熟悉的身影。一首首动人心旋的乐曲,一个个使人捧腹大笑的小品,一幅幅让人掩卷沉思的灯谜,让你不禁也为春节的到来而欢呼雀跃。

11点......11点半........“走,楼上放礼花去。”爸爸的叫喊声使我一下冲出家门,来到楼上。12点了!爸爸点了火,礼花便在空中飞舞着。我不禁抬头往上看,不单单是我家在放烟花,千家万户都在庆祝春节的到来。瞧,礼花五颜六色的,大的,小的,都来凑热闹。礼花的声音传入我的耳际,是不停的、热烈的。低头俯视下方,家家灯火通明,好不热闹。

我一直沉浸在这喜悦中,可是却分明闻到了一股难闻的烟味,仔细瞧瞧,原来四处都是烟雾。我不由自主地想了起来........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们为了庆祝春节的到来而放礼花,产生多少烟雾,会让空气污染多少呢?在这片刻的欢愉之后,迎来的又将会是什么呢?只会是无尽的悔恨和痛楚。况且,燃放烟花爆竹又很容易引起火灾,正是当你在火灾中逃亡的时候,才后悔莫及。我们的所作所为是不是都是不利于人类的呢?我敢肯定地回答:是。呼吸了被污染的空气,又会得怎样的不治之症呢?在火灾中缺胳膊断腿这难道不是血的代价吗?想到这里,我阻止了爸爸继续放礼花。因为我知道,多放一支礼花,就会多污染一些空气,就相当于给人类挖深了陷阱。

陕西春节民俗 篇9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文化影像展现春节民俗 篇10

2014-6-14李庆禹

中国文化报记者屈菡报道:全家团聚包饺子、正月里来看大戏、龙腾狮跃闹新春、祭祀祈福迎众神„„6月8日第8个“文化遗产日”之际,“春节文化摄影(视频)优秀作品展” 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一件件春节文化摄影(视频)作品让观众回味着浓浓的年味。

此次展览由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摄影家》杂志社承办。据了解,文化部在今年春节期间启动了“春节文化摄影(视频)优秀作品评选”活动,面向社会征集体现鲜明春节文化特色的摄影、视频作品,共收到海内外1867位作者的26505件作品。经过专家评审,精选出获奖摄影作品216幅(组)、视频作品24部。其中,李咸德《馒头飘香》、许亚东《龙游春田》等作品获摄影类一等奖;屈公选《中原文化节——马街书会》等作品获视频类一等奖。

春节民俗调查报告 篇11

主要是为了将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调查时间:

20xx年1月27日

调查地点:

阳泉市郊区荫营镇西垴村

调查方法:

上网查询、询问村里中老年人

调查内容:

我看语文书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南北地区有所差异。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四川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

我们西垴村有一种习俗,正月十六晚上全村人会聚集在台底,每个人都拿上花灯游村。游村前先放烟花,放完烟花就开始游村,绕着村走一圈。我记得走的时候还会拿到差不多8个牌子,集齐后可以领奖品。现在,为了保护环境,烟花禁放了。今年受疫情影响,也不游村了。

这些年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它也成为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由此产生动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调查感受:

上一篇:手工艺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幼师钢琴教育教学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