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清明节习俗的介绍(共11篇)
海南清明节习俗的介绍 篇1
海南清明节习俗:踏青、放风筝
除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也是海口人的清明习俗,或在田野游玩,或在郊外放风,感受乡野气息。“还没放假我就策划好了,一家人一起郊外踏青去。”上班族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平常工作忙,有时周末还要加班,这次要借着清明小长假的机会,带上孩子一起去乡村游玩,“一家人围坐在草地上,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聊着天,看着孩子们嬉戏打闹,想想都觉得很棒。”
清明放风筝的习俗由来已久。据称,古人会在清明时,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放风筝是清明的习俗,我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带上家人出来放风筝,大家都乐在其中。”市民王先生笑着告诉记者,“中国有句古话叫‘鸢着长寿’,经常放风筝还有利于长寿。”
海南清明节习俗:“饭珍”五花肉都不能少
“每到清明,我们一家人就要回老家祭祖,妈妈一大早就会起来准备祭祖的食物,这一餐的搭配就是‘饭珍’和五花肉,香喷喷的‘饭珍’加上可口的五花肉,总是让人垂涎欲滴、百食不腻,”市民叶小姐说道。
叶小姐口中的“饭珍”,指的是饭团。老一辈的海口人对清明节饭团有着难以舍弃的情结,他们认为饭团象征着“圆满富足,合家团圆”。“米饭刚出锅,还正冒着热气,妈妈就会拿勺子舀出一些饭放在手掌上,然后用双手熟练地裹饭团。”叶小姐说,饭团越圆,就意味着家里越“团圆”,“妈妈的手经常让饭烫得通红,一些白雾还从她的手心里飘散,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未间断。”
除了饭团,海口人扫墓祭祖时还会带上五花肉,富足的家庭还会准备一只烤乳猪。“因为过去贫苦的年代,一块五花肉是贫苦人家对美食的最高定义,于是到了清明,很多人一定用这道‘最高规格’的五花肉供奉给祖先,祈求家族世世代代富足美满,”
海南清明节习俗:添土上坟,扫墓祭祖
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会长符策超说,海南汉族人均为大陆移民,唐以前汉族人迁居海南约有2万人,宋代迁入约10万人,清代激增至200多万人。入琼的姓氏约100多个,入琼始祖约300多人。为了纪念入琼始祖,后人纷纷在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
“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符策超对记者念诵小部分符氏族训三字经,“爱祖国,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妇,笃亲族,讲团结,睦乡邻,慎交友……”今天听来,这些祖训歌谣仍具有教育意义。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
海南各地过清明习俗:
海南人过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内容,但因为海南本身是一座移民岛,来自大陆各地的民风习俗在这里互相渗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部分地区清明习俗也略有不同。
而西部地区,如儋州等地,过清明时以人多为荣,不分男女老少,只要能到,人越多越好。那些终日生活在船上的渔民,在清明时节,往往会在船头燃放鞭炮,祈求先人保护风调雨顺,后辈平安。
东部地区:文昌、琼海等地一些村庄,一般不在清明节扫墓,而是在冬至那天扫墓。在给先辈烧香时,最为讲究的还要属海口府城地区,先长辈后晚辈,辈分顺序是不能搞乱的。
海南少数民族的习俗趣闻 篇2
傣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方式很多,傣族盛行一种叫“串卜少”的活动。即未婚的小伙子在节日或集会等场合,寻找未婚姑娘谈情说爱。这种活动一般都在泼水节、赛龙船、赶摆等时节进行,男女青年载歌载舞,从傍晚开始,直至深夜结束。
另外还有一种“卖鸡肉”的形式更为奇特,每逢节日到来的时候,西双版纳的傣族姑娘们便把自己家的肥鸡杀了清炖。如果来买鸡肉的小伙子是姑娘不如意的,姑娘会加倍要钱。要是姑娘看上了年轻的小伙子,姑娘就会含羞低下头,躲避小伙子的目光。如果小伙子有意,两人就端着鸡肉,搬起凳子,走进安静的树林里,互相倾吐爱慕之情。在云南德宏的傣族小伙子还有一种奇特的求偶方式,无论春夏秋冬,小伙子如果想找情侣,他就会一条宽大的毛毯把自己连头带身都裹起来,只露出两只眼睛。他们站在大路边,等待姑娘的到来,这也是未婚小伙子的临时标志。
而没有对象姑娘的标志是穿浅色大襟短衫、长裤,身束小围腰。小伙子只要看到这样打扮的姑娘经过,都可以上前说话求爱。如果姑娘看上了小伙子,他就会取下身上的毛毯,拉着姑娘的手离开大路去细谈。
清明节的习俗和来历介绍 篇3
清明节最普通的习俗就是扫墓了,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到墓地里悼念、祭拜祖先、亲人。清明节还要吃鸡蛋呢!把一个鸡蛋打碎,把蛋壳丢在墓碑下,你知道这时什么意思么?哈哈,这表示“脱壳”,让生命重获新生的意思。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陆续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两种不同的节日,而到了唐代,把祭祖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也代表了春天的到来,要不怎么会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句话呢?清明时节万物更新,春意盎然,千百年来人们都选择这个时候相约踏青春游,享受春风的吹拂,享受春雨的滋润。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祭祖也是千百年来流传的文化,我们要把它继续传承下去。
1.清明节的习俗和来历
2.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介绍
3.清明节的习俗与来历
4.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
5.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6.有关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7.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禁忌
8.清明节的习俗和来历以及放假安排通知
9.清明节的来历与风俗介绍
清明节习俗介绍作文 篇4
清明节有个插柳习俗,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因此,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小孩子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总会有一些忽大忽小的风,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很适合放风筝,小孩子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星辰,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用剪子剪断牵引风筝的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一年的好运,由于好玩儿,后代也有人把它流传了下来。
海南的端午节习俗 篇5
习俗一:挂艾草
端午节前夕,每家每户都会买好艾草、百日红、灯笼草、牙菜、鸡屎藤等,两三枝为一小束挷起来挂在门两边,或几支艾草插在门口,以保佑家人平平安安。洗草药澡可以强身健体。洗完澡,老人们就拿出准备好的雄黄粉末,涂抹在孩子额头、脖子、腋下、肚子等部位,可避百邪。
习俗二:不送粽
在海南岛西南部分市县,乐东县,东方市,有些地方还有一个“不送粽子”的习俗。人们从五月初四上午就开始包粽子,一般都是在中午前包好。相传农历五月初四包粽子,是为了在农历五月初五把煮好的粽子拿来“祭祀”以表示对先人的尊敬。在这里,粽子是不能随便送人的。若这一年哪户人家有家人离世,这户人家端午节是不可以包粽子的,这种情况亲朋好友才能给他们送粽子。
习俗三:洗龙水
“接龙水”“洗龙水”,是海南最有地方特色的端午节习俗。“龙水”采用槟榔花、海棠花、野菠萝花、艾草、芦苇等多种海南特有的花草泡制而成,将其涂抹在身上或倒在桶中洗澡,有着使人身心健康,平安长寿的美好寓意。
海南许多地方都有着洗龙水的习俗。有这么一个说法,端午节这一天,天上的龙会下到凡间,从地上所有的水中经过,龙经过后,水沾染了龙气也就成为龙水,用来洗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不长痱子,也不得皮肤病。记得小时候“洗龙水”是洗头发,靠近海边的朋友就去海里耍一耍。
海南澄迈永庆寺始建于北宋时期,为古代“澄迈八景”之一,是海南历史上有名的禅林圣地;每年的端午节,这里都有洗龙水的节庆活动。
习俗四:赛龙舟
赛龙舟的.来历一说是端午时节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一说楚人在屈原投江当日竞相划船去相救,另一说则是人们竞渡龙舟来驱赶鱼群,以防它们食屈原之体。与大陆城市不同,海南沿海地区的赛龙舟可是在大海里进行得十分有趣,如果内地的游客前来游玩还可以尽情体验一番其不同之处。在海南,河流、大海里,都是赛龙舟的好场地。船头令旗,船尾擂鼓。齐心齐力划桨击水,争先恐后破浪向前。岸上水里锣鼓声、呐喊声、号子声、助威声,一幅声色俱烈的阳刚画面。
习俗五:做公
“做公”其实就是祭祖,海南琼北地区有端午节祭祖的习俗。端午节当天早晨,人们就准备好鸡、蛋、五花肉、鱼、酒、米饭等上香祭祖。做公习俗是世代相传的,无论节日大小,人们总不会忘记祭拜逝去的先人。
习俗六:系五彩绳
五月初一,东方市民为了迎接端午节即将来临,每家每户都会到市场上买“五彩线”回去给家里的小孩系上,以图个吉利。相传,生母给孩子系“五彩线”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从各方面来共同抵御灾病,以保健康平安。一般五彩线都是系在的孩子的手臂、脚趾头、手指头上,等到五月初五洗过“龙水”才可以脱掉。
习俗七:染指甲
在定安、琼中等部分市县,端午节会给女孩子染指甲。把指甲花捣碎,放在指甲上,再用特有的叶子包住,用包粽子的麻绳绑好。关于端午染指甲,还有着这样一句俗语“五月端午染指甲,蝎子虫子不咬娃”。
习俗八:游公
在陵水的部分地方,村民还会自行组织“游公”活动,即抬出本村的“公”(在陵水,基本上每村都有镇守本村的神像,当地人俗称为“公”。)安放在渔船上在陵河下游巡游,据老一辈的人说这是为了驱赶河里不干净的“东西”。部分村子甚至“游公洗澡”,煞是夺人眼球,充满了地方特色。
习俗九:立鸡蛋
海南部分地区有立鸡蛋的习俗。相传端午节当天正午,是阳刚正气汇集之极,平日不易竖立的鸡蛋在此时可直竖在地上。如果在端午节当天正午的时侯能将鸡蛋直立起来,表示未来的这一年会有好运的到来。其实原理是于端午节当天,当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引力与地心引力相互拉扯,恰巧形成两股反方向的拉扯力量,从而作用在鸡蛋上,就容易使蛋直立起来。
习俗十:躲端午
在东方市,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还有“躲午”避灾的说法。传说,五月初五的中午是个不吉利的时段,这个时间未满周岁的孩子要到姥姥家过端午,称为“躲午”,意为有外公外婆的保护,即躲开妖魔鬼怪的侵害。
习俗十一:放风筝
万宁放风筝活动具有历史传统,和乐乐群村端午节有放蜈蚣风筝的传统。端午节前后是最佳时间,尤其端午节那天更热闹。人们祭罢祖先、吃过节饭,洗过艾水浴,便群出郊外观看放风筝。
习俗十二:喝鹧鸪凉茶
鹧鸪茶又称端午茶、五月茶。万宁人吃粽子后,都要喝鹧鸪茶解油腻,帮助消化。另外,农历五月游山玩水的人,挡不住热气的侵袭,喜欢喝鹧鸪茶解渴消暑。鹧鸪茶是解渴消暑的佳品。
习俗十三:吃粽子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篇6
清明习俗有扫墓、祭祖、踏青、春游、植树等,体现出以哀悼追思为基调、迎春健身为调剂的双重色彩。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们正结合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造和发展着清明习俗的内涵与形式。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从前,清明节时,人家不分贵贱,总要为逝去的先人上坟扫墓。扫墓时间并不局限于清明这一天,各地情况有所差异。扫墓时,首先要剪除坟丘上所有的杂草,修理陵墓周围,然后往坟丘上添上一些新土培护,再烧纸钱香烛、供奉酒肉饭菜,燃放鞭炮后,最后向祖先行跪拜礼。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祭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这样的观念——“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祖先和众神,是与通过武力手段平定天下同等重要的家国大事。儒家创始人孔子为此作了注解,他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祀之以礼。”并说:“事死如事生”。意思是说家族后人对于长者,生前要尽心尽力地侍奉,死后也要同样尽心尽力地侍奉,这就是孝道。儒家对于鬼神一般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他们提倡祭祖,主要不是由于迷信,而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来考虑的。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也就是说,家族后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想到自己幸福生活源自祖先繁衍生息,领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饮水思源,才能保持那种淳朴厚道、和睦宗族的道德品质。后世帝王从这种培养孝子的法门,悟出培养忠臣的窍门,他们认为,在家尽孝的孝子贤孙将来会成为朝廷的忠臣。于是,推行孝道成为保持江山稳固的长久国策,而清明扫墓祭祖也就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清明扫墓的内容与形式都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火葬代替了土葬,最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墓地——公墓,人们将亲人的骨灰集中安放于此。此种公墓不占多少空间,祭奠形式也比较简朴,却在较大程度上保存了墓祭传统。这种新型墓地一经推出,就为世人所重,每年清明前后各地到郊外公墓祭扫的人群总是络绎不绝。
如果说火葬给世人带来“追思先人,简朴为本”的祭奠新基调,近些年逐渐兴起的往河海山川撒骨灰的形式又使得这一基调得以进一步发扬。周恩来总理说过:“不保留遗体,是殡葬习俗的第一次革命;不保留骨灰,是第二次革命,而且是更加彻底的革命。”骨灰随风而落,不再固着于一地一隅,那么后人祭奠的方式自然也就更加简朴了。
当然,传统的惯性使得清明焚烧纸钱、冥器的`旧习俗仍在不少地方延续,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荒唐的迷信活动。但是越来越多理性的群众,积极响应政府“厚养薄葬”、“文明祭祀”的号召,社会上逐步兴起鲜花祭扫、手机短信祭扫、网上扫墓等祭奠新风尚。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代,互联网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扫墓。有的年轻人在网页上为去世的亲人设专页,将照片等有关资料放上去,写上追思怀念的话语,清明前后就上网打开网页,遥寄心香一瓣,形式也有了,心意也有了,这种省时又省力的新兴祭奠方式受到人们的欢迎。
【踏青春游】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去踏青。”清明时节同时也是个生机勃发的时日,人们告别蛰伏的户居生活,迎着春天的明媚阳光,呼吸着青青绿草的气息,脚踩着松软的土地,徜徉在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的原野上,那时的心情该是多么轻快愉悦!
说起踏青游乐,可以一直上溯到孔子那里。《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与他的弟子们在一起讨论人生志向,其他弟子慷慨陈述其治国安邦的宏伟蓝图时,孔子并未搭腔。轮到曾皙说:“暮春时节,穿着刚刚做好的春服,与五六个朋友,六七个小孩,到沂水去沐浴,并随风起舞,洗完后哼着民间小调,踏上归途。”孔子听了,微笑着点头说:“我赞同你的理想。”孔子与曾皙的对话表明,远在春秋时期,人们便有了在暮春时节野浴并踏青的活动。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北宋汴京附近、以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社会各群体的生活景象。该画涉及人物众多,各具形态,作者画中的人物,无论是乘车坐轿的,还是骑驴徒步的,无论是街头表演的,还是市场行商的,都看不出丝毫哀伤的表情,整幅画烘托出的,完全是一种欢乐祥和的过节气氛。看来,清明节除了直接发之于外的哀伤气氛外,其中蕴涵着的欢快气氛,也是其应有的题中之义。
现代作家丰子恺曾在一篇题名《清明》的散文中这样回忆小时候随 家人清明踏青的心情 :“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做无上的乐事。”他风趣地把这种踏青称作“借墓游春”。其实,这种踏青的好心情不仅小孩子有,连大人都会为之忘乎所以,丰子恺在这篇散文里提到他的父亲所写的《扫墓竹枝词》。其一:“别却春风又一年,梨花似雪柳如烟。家人预埋上坟事,五日前头折纸钱。”其三:“双双画桨荡轻波,一路春风笑语和。望见坟前堤岸上,松阴更比去年多。”其八:“解将锦缆趁斜晖,水上蜻蜓逐队飞。赢受一番春色足,野花载得满船归。”应该说,清明踏青为平日里循规蹈矩生活惯了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释放自己心情的机会。
【放风筝】
在我国古代,放风筝不仅是一项游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巫术行为,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灾都写在风筝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晦气、疾病都让风筝带走了。所以,别人放走的风筝,是不能捡拾的,否则就会沾上晦气。这种习俗,在我国民间又叫“放断鹞”。 风筝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说,世界上第一个风筝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工匠鲁班用木头制作的,当时还有竹做的风筝。汉代出现纸制风筝,叫“纸鸢”。唐以后,风筝作为一种儿童玩具日渐风行。清代诗人高鼎曾这样描绘放风筝的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人们在纸鸢上加了一个竹笛,纸鸢飞上天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音,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将纸鸢改称“风筝”。当代中国最有名的风筝盛会是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自1984年开始,每年清明节举办,潍坊也因此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
【荡秋千】
荡秋千,最初主要是一种女子的游戏,起源很早,南北朝时就已流行,唐代以来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所以,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词曾描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后来荡秋千不限于女子,成为男女皆宜的游戏。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斗鸡】
斗鸡,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唐代以来发展更猛。唐玄宗很喜欢这项娱乐,甚至在宫中设立“鸡坊”,精挑长安城中千余只雄鸡,交由五百名精选儿童加以训练。这些儿童以7岁的贾昌为首,由于他擅长训练斗鸡,很受唐玄宗的宠爱,经常赏给他及其家庭金帛等贵重物品,当时民谣曾辛辣地讽刺道:“生儿不用识文事,斗鸡走马胜读书。”
【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最好的食品储备。
节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前者可吃,俗信吃了这种鸡蛋,一年就不会头疼;后者则仅供玩赏。
探究清明节吃鸡蛋的象征意蕴,其中还寄寓着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
鸡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传说,开天辟地的盘古在鸡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商的始祖契为“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而生。民间习俗,妇女生孩子后,给四邻八舍报喜讯,送的也是鸡蛋。
清明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民间有一种说法,扫墓时将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墓上,象征“脱壳”,预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孙能出人头地。
春季是万物孕育的季节,与鸡蛋“孕育生命”之意相合,而鸡蛋又含有人体需要的几乎所有的营养物质,再加上清明时节,风和日丽,春意盎然,人们纷纷郊游踏青,煮熟的鸡蛋是便于携带的理想食品,这些都促使鸡蛋成为清明节的节俗食品。
【蹴鞠】
蹴鞠,也是一项在唐代开始流行的春季娱乐活动。大诗人王维有《寒食城东即事》诗为证:“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描述了热闹的蹴鞠场面。蹴鞠,即踢球,当时踢的球叫“鞠”,用的是一种皮球,球内用毛塞紧。据说这是当代世界如火如荼的足球运动的滥觞。到宋代。此项运动更大行其道,《水浒传》曾叙述过破落户高俅因善踢球而发迹的故事。
【拔河】
拔河,又名牵钩,始自唐代。有一年的清明节,唐中宗令满朝文武三品以上大员,连同学士等,汇集宫中球场,分队分批举行拔河,所用绳索是以大麻绳两头系千余条小绳,数百人分两队分别在两头抓紧,比赛中力弱者为输家,中宗携皇后、妃嫔、公主前往观战,一时喊声震天,地动山摇,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据说,在时值春耕春种的清明时节举行拔河,具有祈求丰收的意味,历代帝王自然非常重视。
【戴柳插柳】
插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每到清明,不论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大户人家还要将燕子状的节日食品串在柳条上。前往郊外扫墓的时候,人人都会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小孩将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姑娘们则将柳枝斜插在鬓角,搭乘的车轿上也要插挂柳枝,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郊外踏青归来轿顶插柳的图景。在南方一些地区,清明前还把井沟清理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柳条。由于清明期间城中柳枝奇货可居,街头巷尾甚至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叫卖柳条的小贩。这种种景象,诚如近人杨韫华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
人们如此迷信柳条,并不完全是心理因素,应该说跟柳树自身的生长习性有关系。柳树得春气之先,每年冬春转换之际,当四野还是一片萧条时,总是它最先吐出新绿。
清明节的习俗及由来 篇7
清明节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清明时节正处于春天的时候,大自然到处都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此时正是郊游的最好时机
1.清明节的由来习俗
2.清明节的由来与习俗
3.清明节的习俗和由来
4.清明节的习俗由来及传说
5.简述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6.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介绍
7.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简介
8.清明节的习俗蹴鞠的由来
9.中国清明节的历史由来及习俗
清明节各地的民间习俗 篇8
广东
在广东,清明扫墓,称为扫山、拜山、拜清。清明时节广东地区已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广东人过节的主要礼俗主题;因利趁便,拜山之余一家老少亦在山乡野间踏青游玩一番。广东人对宗庙、祖先非常重视,对于宗庙、祠堂、祖墓的祭祀,历来被看作头等要事。每逢清明,不管是在海外的,还是离家乡不远的,都要赶回老家来,同父老乡亲一起去拜祭祖先,清明也成了合家团圆的聚会的日子。
广东有“行清”与“踏青”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亲近自然,行清则是一家或一族人约定时间齐齐去扫山。在每年拜山时,首先将祖墓周围的杂草清除,然后扎纸,摆上祭祖金猪、鸡鸭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贡品进行拜祭。完成了拜祭仪式后,就地切烧猪配以鲜果茶点聚宴,或野炊,又或回家聚宴。清明节在广东是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一些地方自古就有举行清明会、吃清明宴的习俗,全族男女老少都参加,场面宏大、热闹非凡。
港澳
港澳的清明习俗与广东大体相同。清明时节,香港民众一般会到先人墓前拜祭,焚烧香烛、冥镪,清除杂草及供奉水果、香酒、鲜花、烧猪或白切鸡等。尽管香港大部分坟地墓园都有公共交通连接,但清明节当天交通依然拥堵。民众时常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错峰祭拜,而不一定恪守清明当日扫墓祭祖的传统。
清明是澳门的法定假期。清明扫墓祭袓是澳门居民很重视的习俗,澳门人把清明当天叫作“正清”,在清明当天扫墓叫作“行正清”。每逢清明节前后,“行正清”的人们除了自备香烛、冥纸以外,还携带了烧肉或是一整只乳猪、水果、糕点、酒等来供奉祖先。
浙江
在浙江,清明俗称祭清明,或“祭坟”拜太公。各地习俗有所差异,有的地方在清明日祭坟,有的地方却一定清明日上坟。一般本族人拜太公都提早几天祭拜,先祭拜太公,后祭自己各户的祖宗。祭清明时先给祖坟“加土”或“添土”,即用畚箕取土添加在祖坟之顶。祭品摆好,先点蜡烛,后点香,按人多少发香,由辈份高的,主祭祷词,后大家一起跪拜。祭毕,小孩子可以分享清明馃吃。最后收拾祭品离开,所有的坟都要到过,全用同样的程序祭祀。
旧俗清明要祭祖,祭祖有家祭、族祭及祠祭三种,清明日祠堂门大开,合族行祭,上厅挂大祖宗画家,男女老少共聚一堂,共祭族祖,祭礼用全猪、全羊、全鸡三牲及诸类时果。祭毕,分份子给子孙,并设宴招待族人,场面盛大,仪式隆重,座席上位置不论老幼,以辈份为序,不分贫富,小者执壶。建国后,很少有祠祭。现在只有家祭,每家每户一桌斋饭祭拜祖宗。
江苏
江苏各地清明节习俗不尽相同,泰州人于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喝了可以明目。武进县方茂山以清明为龙母化身之日,乡民竞相拜祷。徐州人清明扫墓,犹称“上陵” (陵读音“林”,指陵地),将近清明时,徐州人便纷纷举家上坟祭祖,最迟不得超过清明节这一天。清明上坟,除罗列醇酒、肴馔、燃香烛、化冥纸祭祖外,还须替祖坟添土;徐州清明节不仅要吃蒸菜和青团子,还要插柳、上坟祭祖、掩骨会、扫“金银灰”、春游踏青远足。
上海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安徽
安徽省内不同地区的清明节习俗也不一样。贵池县清明节,妇女制米茧以祭蚕姑,祈祷蚕桑有好收成;泾县称清明为插柳节;寿春清明,家家插柳,并悬纸钱于墓树,称为赆野鬼;合肥家家户户则习惯在门头上方悬柳枝、往坟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乡踏青游春。清明节的习俗除了祭祖、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海南
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
广西
按照广西的习俗,晚上扫墓是禁忌。清明祭扫要按祖先的辈分进行,先扫祖坟,再扫家坟。按照习俗,祭扫的程序是先将墓园打扫干净,若墓地是在山上的,要将墓地里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是祭祀,过去人们都喜欢将携带的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供祭在亲人墓前,上香、敬酒,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寄托哀思。在广西,许多人会提早制作五色糯米饭,还有三牲(鸡、猪肉、鱼),寓意子孙衣食丰厚,年年有余。祭毕,亲友就近饮宴,称为“野餐”。
福建
闽南侨乡对于清明节十分重视,闽南清明节习俗是民间传统的溯源追本节日,其主要活动力扫墓祭祖。祭祖:是日中午,各家各户要煮“润饼菜”(春卷)、带牲醴,到厅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灵,以及厝主、地基主等。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 福州清明,东郊踏青之游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称为“煮菜臛”。惠安人扫墓时放纸鸢,吹麦箫。泉州清明吃“润饼”、制“脚目粿”,这是一种球状的点心。据说清明节吃了脚目粿,可以增加脚力。十岁以下的小孩子也在清明节糊彩色的小旗为戏。
山东
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清明扫墓时,要在坟上加新土。据说这是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栖霞、黄县等地全族公祭祖坟后,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及菜肴,称为“房食”或“祊社”。鲁北地区还保留了南北朝时“斗鸡子”的习俗。滨县的儿童,在这天以煮热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是输。齐山、博山等地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称为“饭牛”。有谚语道:“打千骂万,清明一饭”。
湖南
湖南长沙将扫墓称为“挂山”,有“前三后七”之称,即清明节的前三天后七天为扫墓期。扫墓祭祀有先后顺序,一般都要先将墓地清理干净,拔除墓地杂草,插上“挂山条子”在墓前拜祭。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永州府清明节凌晨汲水,经数月味色不变,用以造酒尤佳。新田县农谚:“清明晴,万物成”。
湖北
湖北各市的清明节习俗各不相同。武汉清明节有“挂纸”习俗。有的人家以五色彩纸制作灯笼和幡标,挂于祖坟上,并鸣鞭炮,供祭品。坪坝、三阳、罗店、宋河等地还有抬香案、抬整猪至墓地祭祖的习俗。黄石人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云南
云南各地习俗不尽相同,有的地方会在清明节前后,一个家族就会邀约在某一天,几十个人一行,买好菜,带上锅碗瓢盆,一大早就出发去往山上找一块空地开始做饭。到中午时分,再把酒食果品供祭在墓前,烧点纸钱、叩头行礼,缅怀先人。
四川、重庆
川东和重庆万州等地,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四川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成都一带则卖炒米团,上面点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
江西
江西省内各个地方也有差异,像时间的选择就有很大不同。永丰县的清明扫墓以清明节“前三后七”为期,九江各地则习惯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大部分袁州区人选择在农历三月初三扫墓,只有少数外出工作的人才会在清明节赶回家扫墓。新建县清明拜扫,例用春饼。永丰县除例行的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犹有寒食之遗风。安义县清明祭扫惟男丁行祭,妇女皆不参加。
贵州
老贵阳人在清明这天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糕点、凉粉、凉面加卤菜、凉菜;锅魁加卤菜、凉菜。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
陕西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青海
青海人过清明节,有些独特的风俗。青海人的清明节从春分过后就开始了,俗称“田社”。从田社开始,就要准备上坟扫墓,每一天都可以去扫墓,一直到清明节。西宁的传统祭祀品是纸钱、黄表纸、冥币,还有12个大馒头,准备的食物有酒、米汤、奶茶、肉类,到坟上烧过纸后,就点燃煤火,把各家带来的食物集中起来,放在火上烧热了吃。男人们猜拳行令,喝得痛快淋漓。女人们坐在一边拉家常,顺便拾点撒在坟头上的祭祀品,拍拍土就吃了。据说,吃了坟上的祭品后牙就不会再疼了。
甘肃
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祭文悼念、网络祭奠等逐渐成为甘肃过清明节的时尚。过去,老兰州人扫墓的时间,一般从“田社”开始,到清明当日为止。“田社”也叫做第一个祭祀日。“田社”在民间有个简单的推算法:即“九尽十日为田社”。
山西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河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谚语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东安县清明插柳、看花。节前五、七日即有人祭扫坟墓,清明节当天则在自家堂上祭祖先。永平府以寒食前一日为蛆日,造酰酱。官府祭厉坛。元氏县清明节又称花节,人家买花置酒宴请宾客。
吉林
延边,端午节有吃打糕的习俗。这是用艾蒿与糯米饭打制成的年糕。据说,艾蒿制作的打糕味道清香,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北京
北京,除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插柳、放风筝等活动。此外,清明节之所以吃寒食,传说为了纪念春秋时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只吃寒食。
河南
巩县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坟。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诸神。孟津县清明插青苗于麦地。 在北宋时,“颁新火”是从皇家、官府到社会各界都盛行的重要习俗,每年清明节期间举行。在仪式上,要熄灭旧火,重新钻木取火,将火种发给百姓,取除旧布新之意。
台湾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
清明节的节气涵义
清明节气点:斗指乙;太阳黄经为15°;于公历4月04-06日交节。“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斗柄从“寅位”开始,然后顺时针旋转,当斗柄指向“乙位”时,为清明节气。汉代至清初采用“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分割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当太阳黄经达15°时,为清明交节点。
《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文中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时至清明,在中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
清明节的相关谚语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
续三个月(桂)。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
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清明暖,寒露寒(湘)
清明节气的风对未来天气及年成好坏也有一定预示,农民极为关心,因此,在民间流传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谚语。比如: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冀)
清明节的习俗小学作文 篇9
清明节,最重要的就是扫墓。扫墓,是活人与阴间逝去的故人鬼魂的一次对话,所以扫墓的时候,要有沉重的心情。我们先摆上一张和几把椅子,然后在上面摆上几个艾饺、艾团、和几个小菜。然后就插上香,然后就开始朝着香上拜一拜,也可以说一些祈求的话。等一切工作完后,就可以开始放鞭炮,这是一种在民俗传统当中驱走鬼和不好的东西的一种做法。在放鞭炮时,我们要躲的远远的,不然会被鞭炮伤到。最后,我们就要怀着悲伤的心情下山了。
清明节的主食是艾饺和艾团,这个面皮是用绿绿的艾草和面团和在一起,也就变成了绿色了。然后就开始制作艾饺和艾团了。艾团是甜甜的芝麻馅的,则艾饺就是咸菜馅的了。虽然艾饺和艾团的制作相似,但是成形时艾团是椭圆的,而艾饺是半圆的。做好以后,在蒸笼里面一蒸,就可以吃了。
清明节的习俗和来历作文 篇10
清明节的习俗丰富而有趣: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等一系列的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的。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拜祖先生别死离的悲伤声,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所以说这是一个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的的节日。
说起扫墓,按照风俗我们要带一些酒肉、水果,还有纸钱前去。将酒肉供祭在祖先和亲人的坟墓前,然后将纸钱焚烧。欲意祖先和亲人能够吃好喝好,有钱花。最后我们将供祭给祖先和亲人的食物吃掉。再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柳枝插在坟上。
家乡的清明节习俗——蒸小燕 篇11
奶奶把面和好了,开始做小燕子了,奶奶的双手熟练的揉着面,不一会儿燕子的头型出来了,尖尖的嘴也出来了,奶奶有用剪子剪了一对翅膀,一个剪刀似的尾巴,不一会儿,一对燕子就做出来了,奶奶说这是母燕的孩子,奶奶又照样做了一对母燕,母燕的一对翅膀稍微长了一点,奶奶又把小燕放在母燕的背上,用母燕的翅膀紧紧的抱着小燕,母燕的头歪着,亲切的看着小燕生怕小燕掉下来,奶奶开玩笑的说:“看它们母子俩多亲切呀。”
等把燕子蒸熟了后,我爱不释手的双手捧着,直夸奶奶真了不起,我问奶奶为什么燕子要等到清明节才来呢?怎么不早点来呢?奶奶说:“清明节到了,树叶绿了,草也青了,各色的花也开了,天气暖和了,燕子才来凑热闹。”
【海南清明节习俗的介绍】推荐阅读:
清明节民间习俗介绍05-26
清明节的习俗故事09-03
清明节的习俗英文01-14
清明节的习俗和来历08-26
各个地方的清明节习俗08-18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字08-31
清明节的习俗500字作文06-06
家乡的清明节习俗——蒸小燕08-01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不同09-20
清明节插柳习俗的故事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