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设计说明(精选8篇)
古典园林设计说明 篇1
设计说明
.本设计方案以“曲水”主题。休闲的古典园林建筑结合人造假山、水地形为人们纳凉、赏景提供场所。名叫《曲水园》的方案。景观功能分区
1.木走廊与木栅栏--星语
位于楼间绿地的景观空间,同时也有组织小型活动的功能。2.水中观景平台--蛙鸣
自然观景、简单活动空间,适合居民聊天休闲。3.观荷湖平台--希望提供给游人观赏,柔和的铺装颜色,发散型的组合,仿佛破晓的太阳,给人们带来希望。
4.水车景观--泉涌
用大型的水车景观与水景结合,设置在活动区内,山石环绕、树草丛生。
5.动感空间--天籁
依学校而建,满足学校同学、老师、近邻居住的需要。儿童的嬉戏声与水声交相呼应,仿佛天籁般美妙。6.楼间花池--蝶舞
设置在楼间溪水尽端的空间,起到对景作用。潺潺的溪流伴着轻灵的小路,池中花儿绽放,引来蝴蝶飞舞。7.小型木栈台--岁月
从规矩的绿地,到曲折的小路、宁静的湖水,短短的距离内,每走一步,都会看到不同的景观。仿佛人生经历,时时都有着不同的感受。
植物景观设计
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注入了“东种桃柳、北种银杏、西种榆、南种梅” 的设计理念,本着 “适地适树”、“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原则,模拟自然的生态群落,按照上、中、下三层进行设计。上层乔木以落叶乔木和常绿树为主,落叶乔木与常绿树的比例为6∶4,以保证夏景的浓荫与冬季有景可观。落叶乔木主要有榆、柳、银杏、悬铃木、栾树、合欢、元宝枫、白蜡、国槐、垂柳等;常绿树主要有雪松、白皮松、华山松、油松、云杉、沙地柏等。中层乔灌木以亚乔木和大灌木为主,同时结合观花、叶、果、杆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观赏空间。可选植物有迎春、连翘、榆叶梅、碧桃、白玉兰、木槿、紫薇、贴梗海棠、紫荆、白丁香、紫丁香、紫叶李、金银木、棣棠、接骨木、月季等。下层是耐阴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和缀花草地。可选植物有金叶女贞、大叶黄杨、小叶黄杨、紫叶小檗、地被菊、早小菊、大花萱草、玉簪等。
在植物群落的空间围合形态上,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从密林小径到林中空地,疏林草地再到缓坡草坪,形成疏密、明暗、动静对比,并充分利用光、影、雾,阳光等自然因素,创造出富有活力的多元化感悟空间。内部交通:
内部交通主要就是游步道系统。一级游步道宽2.5米,二级游步道宽0.6-1.3米,作为景区内部与联系道路,三级道路0.5-1.0米。
古典园林设计说明 篇2
1意境的感知
古典园林意境的感知, 是由园林的景物所体现的思想境界, 进而感化人的器官、打动人的心灵而产生的结果。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其中诗词、中国画对造园意境的影响最大。清·钱永指出:“造园如作诗文, 必使曲折有法, 前后呼应……”。由此可见, 对园林意境的感知存在着景、境、人3个基本层面的关系。
1.1 景
一座园林由很多景点组成, 而各景点均可包含各自的意境。景物所表达的境界, 通过精彩诗句来点睛。如拙政园西部”与谁同坐轩”、“清风、明月、我”均取自宋代文人苏轼“与谁同坐?”的诗句, 表达造园者的清高。
1.2 境
景与境是园林造景中不同的2个空间范畴。景是实物空间, 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境是景所带来的思想空间, 是无形的、无限的, 无比例、无尺度的想象空间。如“一勺知江湖万里, 一峰则太华千仞”便是这2种空间关系的最好体现。景是物质的, 而境是精神的。
1.3 情
情是由景作用于人, 人感悟到境, 由此而引起人心情思绪的变化。对于古典园林的欣赏, 首先, 要了解其历史背景, 园主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的造园风格等因素。在游览中细细品味, 感悟园林意境之所在, 因此, 游人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情感等决定了其对园林意境的感知感化程度。园林意境的感知, 产生于园林景物对游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眼、鼻、耳3个感官上。作用于眼睛的如“咫尺山林”、“小中见大”、“欲扬先抑”等效果;作用于鼻的, 如”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说的是梅花的香味, 这和作用于眼睛的信息, 共同形成园林景物的总体气氛;作用于耳的如拙政园的“听雨轩”, 轩外种植芭蕉, 它宽大的叶片在雨滴的敲击下发出清脆的声音。这些由景物的外形而产生对景物意境的感悟, 便是园林意境的感知。
2意境的时空变化
园林意境是园林景物所体现的深层次的一种境界。景是实的, 而境是虚的, 是变化的, 境是由景的存在而产生, 景是“肉体”, 而境是“灵魂”。
2.1 园林意境的空间想象
就是以自然山水为蓝本, 模仿自然界的山山水水, 利用山石的堆砌, 用假山来体现真山, 以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
2.2 园林意境的时间想象
园林景物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 (风霜雨雪) 和天象变化 (日月星辰) 紧密相关。如“朝餐晨曦, 夕枕烟霞”;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为夏季景色, 亭四周环水, 水面种植荷花, “待霜亭”则为冬季雪景, 这些都是以时间季节的转换变化, 来体现造园者所寄于景物的意境。
3意境的创造
3.1 意境寓于景物
园林的景物比作人的话, 园林的景点、景物便是人的一个躯体, 景物的外形精彩程度, 是人的外部形态。园林的景物背后所蕴藏的园林意境则是人的思想境界、文化修养。
3.2 意境主导造景
《园冶》中说:“意在笔先”。
3.3 园林意境与人
园林的意境完全是因人的存在而存在。意境是精神境界之所在, 是人类特有的东西, 离开了人, 意境也就无从谈起。首先, 造园者的思想情绪、世界观、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等, 对园林有着直接的影响, 如苏州四大名园的“拙政园”, 以寄托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其次, 不同的思想感情反映在不同的园林景物中。如怡园的造园者顾子山在浙东做官期间, 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怡园中的“锁绿轩”、“金栗亭”、“碧梧栖凤馆”等都流露出他期盼大富大贵的生活态度。
以上2例证明, 园林的意境产生在造园前, 也存在于园林景物的创造过程中, 指导着景物的构筑。虽然意境和景物是2个不同方面, 但园林景观的营造构筑, 是以园林景点景物所要表达的意境为指导的。如园林景观中建筑的层次、石块的颜色、质地等;水系的曲直、开合;树木的高矮形态, 均根据意境的立意要求, 并为烘托渲染意境的气氛而确定。而在园林景物建成之后, 它所带给游人的感受, 是要游人通过身临其境的感悟, 深刻体会景物本身之外所包含的时空, 而达到“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的艺术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 篇3
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种类,其发展脉络基本和中国古代史同步。公元前21世纪供帝王狩猎的“囿”是其最初形式,驯养动物、修筑高台、台上建屋、周围进行绿化种植……这些称为“台”、“榭”、“苑”的建筑形式,成为后来三千年中国园林建筑的原形。
经过先秦时代,直至秦朝、汉代的发展,皇家的园圃和宫苑,乃至民间的“第”、“宅”、“园池”的变迁,终于形成了从皇家到民间的这一格局,园林也成为中国古代人居建筑中,最具审美价值的一种类型,直到今天,大量的古代园林仍然以公园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了解古典园林的类型
按照地域进行分类,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江南园林、岭南园林、蜀中园林和北方园林,分别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江南园林小巧精致,具有“小中见大”“借景对景”等手法;岭南园林游廊蜿蜒,建筑色彩浓烈,雕刻图案多样;蜀中园林风貌古朴淳厚;北方园林则端庄大气,皇家园林多集中于此。
按照建筑目的分类,则可分为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庙园林和邑郊风景园林。由于建筑目的不同,故建筑规模、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而这种分类方式,相比按地域分类,更能综合梳理古典园林的风格特色。
园林的艺术
中国园林与西亚园林、欧洲园林并称为世界三大造园系统,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营造观念、建筑风格与审美取向,其主要特点在于造景巧妙,模拟自然而不落痕迹;将有心安排的布局与艺术性的意境搭配在一起;将流水、石、亭、盆栽、林、门窗等部分进行有机搭配,并结合各地不同的建材、民风乃至主人的个性,其艺术性也在其中显现出来。
感受园林,拍摄园林
了解古典园林的不同类型,对拍摄好照片似乎没有直接的用处,但在心中对古典园林的特点有个梳理,其实可以让拍摄更系统,也让照片不仅仅是一种唯美风格的展现,而是内容与手法的有机结合。
以江南古典园林为例:江南气候温和,景色怡人,东晋在南迁之后促进了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一直到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开拓繁荣,园林艺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于皇家园林的建造都要以江南园林为蓝本。这是江南园林产生和发展的的历史背景。
江浙一带如南京、杭州、苏州、扬州、无锡等地宅园盛行一时,而这些园林均是在唐宋写意山水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多的强调了主观的情趣,了解这一点有利于摄影爱好者以更高的意境去进行拍摄。即首先要表现园林的韵味,抓住那种士大夫清傲潇洒的风格。其次,要抓住园林结构的特点,来体现叠石理水的倒影,花草奇木的秀丽,以及建筑风格中的淡雅朴素。与北方皇家园林不同,江南园林常在方亩之地打造出亭榭楼台、小桥流水、峰回路转的景致,可谓移步换景,别有洞天。
为了拍好江南园林和家宅院落一定不要忘记带“超广角镜头”,特意强调一个“超”字,即至少带一个16—35焦距的变焦为好,只有如此才可能将园林景观淋漓尽致的予以表现。近期我在无锡“梅园”、“蠡园”拍摄,携带一枚17mm移轴拍摄也颇为受用,一般情况超广角也足矣。当然也别忘了带一枚中长焦的镜头,可将一草一木、一雕一刻的精美细节刻划无遗。这是所谓“抓两头,带中间”的镜头选择.
Info: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
江南古典园林特点 篇4
发布: 2010-9-02 08:32 |编辑: cici2010 |查看: 472次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影响着亚洲汉文化圈内的一些国家,甚至还远播欧洲。它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在众多类型的园林中,私家园林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官僚、文人、地主、富商所私有。中国的封建时代“耕、读”为立国之根本。农民从事农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读书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掌握文化,一部分则成为文人。以这两者为主体的“耕、读”社区即是封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文人与官僚合流的士居于“士农工商”这个民间社会等级序列的首位。商人虽局末流,由于他们在繁荣城市经济,保证皇室、官僚、地主的奢侈生活供应方面起的重要作用,大商人积累了财富也相应地提高了社会地位,一部分甚至靠捐官制度侧身士林。官僚、文人、地主、富商兴造园林供一己之享用,也作为夸耀身份和财富的手段。他们的身份与财富为造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隐逸江湖,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开始在自己的生活居地周围经营起具有山水之美的小环境,这就是私家园林的开端。唐朝是中国园林全面发展的时期,光在洛阳一地就有私家园林千家之多。宋朝都城汴梁除大建皇家园林外,私家园林也有数百家。明代、清初的私家园林为两宋的一 脉相承,更广泛地普及于全国各地。但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达的程度参差不一,私家园林在数量上有多寡之分,在艺术上也有高下之别。江南地区是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北京地区是政治中心,这两个地区的园林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居于全国首位。从乾隆年间到清末,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遍及于全国各地,在一些少数民 族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私家园林建成,从而出现各地不同的地方风格。在这些众多的地方风格中,江南、北方、岭南是比较成熟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上,私家园林长期发展的结果形成了这三地风格鼎峙的百花争艳的局面。这三大地方风格集中反映了民间造园艺术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私家园林集中在南方,是因为南方地区具有造园的自然、经济、与人文之诸多方面的条件。江南江流纵横,河网密布,水源十分丰富。气候温和,空气湿度大,适宜生长常青树木。植物花卉品种多。另外江苏,浙江一带多产石料,南京、宜兴、昆山、杭州、湖州等地多产黄石,苏州自古出湖石,湖石采自江湖水涯,经过长年流 水冲刷,石色有深浅变化,表面纹理纵横,形态多玲珑剔透,历来为堆山之上品用料。也宜罗列庭前成为可欣赏之景观。江浙一带是鱼米之乡,手工业发达。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得以繁荣。经济发达为造园提供了物质条件。18世纪中叶,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遍游名山名园,江南掀起造园热潮。另外,江南自古文风盛 行,南宋时盛行文人画与山水诗,随着宋朝廷的南迁临安,大批官吏、富商云集苏杭,造园盛极一时。明清两朝以科举取士,江南中举进京为仕者为数不少,这批文人告老返回故里后多购置田地,建造园林。尤其在清朝后期,由于北方战乱,官僚商贾纷纷南逃,在江浙一带购地造园,偷安一方。这批人懂书画好风雅,不但精心 经营自己的宅邸,还亲自参与设计,这个时期在造园的数量与质量上都达到一个高峰,使江南一带成为私家园林的集中地区。
江南的私家园林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就把文化与意境融合在了其中,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以中国古代绘画而论,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不仅是有形的物境,而且还通过这些艺术形象去表现一种思想、一种情感。这就是无形的意境。园林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从一开始就与山水 画、山水诗文不可分离,所以意境也成了古代园林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各种建筑和他们所组成的空间,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具有意念的环境。他们在追求这一点时运用了象征与比拟、建筑形式与布局、引用各地名胜古迹、应用诗情画意等多方面的手段。
从中国古代早期的神话、宗教中可以发现人们很早就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与愿望。孔子就以山水比拟人格,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喜好自然山水,乃至在园林中堆山开池不仅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喜爱,而且还带有仁智者的神圣色彩。南方园林中常常运用荷花或岁寒三友等植 物来比拟一种人的品格情操,还以它们所具有的人文象征内容去陶冶人们的精神。
例如拙政园十八曼佗罗花馆,清光绪年间,旧园主张履谦在此种山茶十八株,名东方亮、洋白、渥丹、西施舌等,并建馆,以山茶名之。山茶花朵硕大,有粉红、大红、紫红、白里透红等色,花美叶茂,枝软形奇,英姿神韵,色香俱绝。人称山茶“常共松杉守岁寒”,像松柏一样经冬历霜,它冒着料峭春寒怒放,“独能深月占 春风”,别具风采。清初诗人吴伟业有《拙政园山茶花》诗:“拙政园内山茶花,一株两株枝交加。艳如天孙织云锦,赪如姹女烧丹砂。吐如珊瑚缀火齐,映如螮蝀凌朝霞。„„”在这些山茶花中蕴涵了许多园主等文人的思想与情感,他们或浪漫,或励志,或寄幽情,或挥洒谈笑,尽情挥洒着他们的才情和遗志。馆中一幅对联 写到:“小径四时花,随分逍遥,真闲却、香车风马;一池千古月,称情欢笑,好商量、酒政茶经。”全联描写的正是封建士大夫的生活享乐图,他们陶醉在风花雪月的美景中,逍遥欢笑,称心惬意。
拙政园小飞虹是另一处运用比拟的景致。它以天空的彩虹来喻凌跨碧水的桥梁,是象形比喻式题咏。取南朝宋鲍照《白云诗》句意,云“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 ”。彩虹色彩绚丽,廊桥桥栏为卍字形,朱红色油漆,色彩十分鲜艳。桥身中段较高,两端斜搁池岸,其形若虹。倒映水中恰如一条彩虹,微风吹拂,碧波荡漾,桥 影若隐若现,宛如飞虹。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曾这样歌咏:“雌蜺鲢蜷饮洪河,落日倒影翻晴波。江山沉沉时未雩,何事青龙忽腾翥。知君小试济川才,横绝寒流引飞渡。朱栏光炯摇碧落,杰阁参差隐层雾。我来仿佛踏金鳌,愿挥尘世从琴高。月明悠悠天万里,手把芙蕖照秋水。”简直有羽化登仙的感觉了。这一处建筑仿 效天上的彩虹而建,沟通两岸,即做了建筑上的连接,又给人一个形象的比拟景观。可以说是匠心独俱。在小飞虹景观的斜面还有一处“听松风处”。周遍多植苍劲的长松,是赏景听松风的佳处。这里借用松风之声渲染园景的诗情画意,将自然界的风、松、水声引到游览者的面前,领悟到山林野趣。此处意境取自晋代嵇康所做 古琴曲《风入松》,是取意于大自然。听松风处一幅行草匾额写到:“一亭秋月啸松风”。描写了秋天冷月洒满庭院,风入古松,景色清幽,充满天籁之音。突出了这里多松的自然景色。松的高洁之姿和傲霜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斜倚听松风处听松观小飞虹,真是一志趣颇佳的境地。
私家园林中的建筑与布局也是特别追求意境美的。白居易曾经这样描绘他的宅园:“沧浪峡水子陵滩,路远红深欲去难,何如家池通小院,卧房阶下插鱼竿。”造园时他们考虑到怎么样在自家的小园池中,卧房阶下就能营造出如沧浪峡水子陵滩的环境气氛。在这些文人的住宅和园林里,住房要隐蔽,读书处求宁静,待客厅堂需 方便,而游乐区域又讲求自然山水之趣。
怎样在几十亩乃至几亩之地的不大范围里去安置这些建筑而能使他们各得其所呢?从苏州的一些著名私家园林实例中可以看到这方面的一些经验。
一是在布局上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法。首先表现在建筑布局不用传统的宫室、寺庙四合院中轴对称的规整形式,而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布置,按功能的需要,穿插安置不同形式的厅堂、楼阁、亭榭、画舫。其次在这些建筑物之间多用曲折多弯的小路而切忌用径直的大道相联,道路有露天的石径、小道,也有避雨遮日的廊子。廊子形式多样,有的沿墙而建,有的呈折线形,有的随山势地形之高低而成爬山廊或跌落廊,有的驾凌水面而成水廊。沿着这些曲折弯曲的道路或廊,造园者巧妙地创造出具有不同景观的景点,他们或者是一栋亭、榭,或者是古木一棵,翠竹一丛,堆石一处,只要布局适宜,安置得体,皆可成景,使人一路走来,步移景异,可 观赏的不同景致在有限的范围里扩大了空间,延长了观赏的时间与内容。留园是一座较大的私家园林,建于清代,它的主要入口正处于两旁其他建筑的夹缝之中,仅宽8米,而从大门至园区长达40米。造园者在这狭长的地段里安排了由曲廊相连而组成的三个空间。进门一个小天井,经过曲廊进入有花木布置的第二个空间,再经过小廊到达第三个空间,这里有一株古木,枝叶苍劲。连接小廊的是一座小厅屋,厅墙上开空格窗,窗外才是留园的主体。在这里,应用厅、廊、墙组成不同的空 间,以这些空间的转合、明暗与大小的变化,再加上古木景点的布置,使这一夹缝中的狭长入口变得妙趣横生。
第二是善于仿造自然山水的形象。自然山水自有它们本身的生态形象,要把它们再现于私家园林的环境中,不能按比例缩小尺寸而是采取经过概括、提炼对自然形象进行再创造。这就是要求造园者对自然山水的形态进行观察与研究、总结,提炼出它们在造型上的规律,按园林的需要将它们典型地再现,这样才能以小见大,得自 然之神韵。
从堆山的手法上来看,无论用土用石,切忌二峰并列或列如笔架的呆板形式,应该像天然山脉一样,有主有从,有高有低。如果以土为主的堆山,则可以在山上广植花木,使山体郁郁葱葱,并可在山的上下散置少量石块,如同石自土中露出。如以堆山石为主,则在石间培以积土,种植少量花木,使其具有自然生气。若用石太 多,虽属乖巧灵石,也会失去自然之意。例如耦园黄石假山,东侧为主山,较大,上建石室;西侧小山作为陪衬,上筑平台;主次两山间有谷道。山间散植各种花木,两山有主有次又联系紧密。山体既苍翠富有生机还显露着黄石的刚硬苍健。气势雄伟,峥嵘峭拔,集绝壁、蹬道、悬崖、谷道、石室于一体,有“湖石精品在环 秀,黄石精品在耦园”之称。可谓私家园林中假山的经典之做。在私家园林中往往喜欢在堂前屋后,廊下墙角立置单一或成组的石头而成一景,这种石头犹如独立之雕刻,十分注意本身的造型,或挺拔峭立,或浑厚滋润,或玲珑剔透,有的还在石旁、石下配置花草,组成形色俱佳的观赏景物。留园的冠云峰就是这样的石头景观 中的经典之做。冠云峰在苏州各园湖石峰中尺度最高,旁立瑞云、岫云两峰石作陪衬,相传这是明代徐氏东园旧物。“冠云峰”,取《水经注》“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交霞翼岭”句意名之。其峰形态奇伟,嵌空瘦挺,孤高磊落,独立无倚。“瘦、皱、漏、透、清、丑、顽、拙”八字占全,真是太湖石观赏之 最佳作品。也是园中寄情吟叹的上等景观。
再如造水之法,私家园林当然不可能有北海、圆明园、清漪园等皇家园林那样宽大的水面,在这些小园中只能靠人工挖地造池。这类水池形状切忌正方,以曲折自然为好,因为天然湖水绝无规整之形状。在比较大的水面上宜用石桥将水面分隔为大小不等的部分,以免单调。为了使死水变活,往往将池中一角变为细弯水流,折入 山石间或亭榭等建筑的基座之下,仿佛池水从这里流出,水有源而无头。为了使水面增加情趣,往往在池中种植水生植物,但此
类植物不可满布,即使是美丽的莲荷,也应疏落有致。例如网师园,水体面积并不大,仅400平米左右。池岸虽略近方形但曲折有致,驳岸用黄石挑砌或叠为石矶,其上间植灌木和攀缘植物,斜出松枝若干,表现了天然水景的一派野趣。在西北角和东南角分别做出水口和水尾,并架桥跨越,把一弘死水幻化为“源流脉脉,疏水若为无尽”之意。水池四周之景 无异于四幅完整的画面,内容各不相同却都有主题和陪衬,与池中摇曳的倒影上下辉映成趣,增添了园林的活泼气氛。在每一个画面上都有一处点景的建筑物同时也是驻足观景的场所: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射鸭廊。沿水池一周的回游路线又是绝好的游动观赏线,把全部风景画面串缀成为连续展开的长卷。
第三是十分讲究园林的细部处理。私家小园没有皇家园林那样广阔的环境,没有宏伟的建筑群组,只有曲折有致的空间,只有近在眼前的各种建筑和山水植物,所以要做到经看、经游,除了在布局、在模仿自然山水上下工夫之外,还十分讲究园中建筑、山水、和植物的细部处理。私家园林中建筑类型不少,有厅、堂、楼、轩、榭、舫、亭、廊等等。以亭而言,有方亭、长方亭、圆亭、五角亭、六角亭、梅花亭、十字亭、扇面亭、套方亭和套圆亭等等不同的形式,分别被安置在园中合宜的位置。计成在《园冶》中说:“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祗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假 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可见亭是一种灵活多变、适应性极强的建筑,其建造之法由“景”来决定。无论亭是建在山颠,还是筑于水畔或道旁,其经营意匠讲究的都是籍景成亭,得景随形。要合宜而立,得自然之势,成天然之趣。
在园林中,山石水池都是自然山川的模写,所以山上建亭,不但丰富了山的轮廓,而且使山石有了生气,为人们观赏山景提供了合宜的尺度,同时在园林空间构图上还常常起到控制制高点的作用,从而形成山石景物的重心所在。例如拙政园“雪香云蔚亭”和“待霜亭”。雪香云蔚亭在野水环绕的小岛西北角土山上,野趣盎然。亭旁植梅,绿萼花白,素雅宜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有“花外见晴雪,花里闻香风”的风韵美。待霜亭取唐韦应物《故人重九日求桔》中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诗意。此地植柑橘数本,以“待霜”名亭,含蓄而发人暇思。本意点出橘红时的佳境,霜降橘始红,所以必须待之,表达一种意境含蓄而 简捷。亭在池西土山之上,四周夹种橘树,更有乌柏成林。待霜亭与雪香云蔚亭隔壑而望,相映成趣。雪香云蔚亭平面呈长方形,而待霜亭呈六角形,一方一圆,交相辉映。是苏州园林中假山上做亭的经典范例。
水是风景园林构成中的重要元素,因此,水边常常建有亭榭。临水建亭大都借助水的特性创造环境气氛。水中可见浮光倒影,可观鱼荡舟,可濯足品茗。水亦潺潺湍流,或淙淙如说似诉,或丁冬如音似乐。水畔之亭即是充分结合这些特点,利用波光水影和水色水声去创造意境。狮子林中的真趣亭,临水而建,背倚暗香疏影楼,入亭可全揽园中景致,东面可观假山石洞,正面有折桥与观瀑亭横穿水面,西面有问梅阁、飞瀑亭以及山间湍流的瀑布。是观赏园景的理想位置。全亭装饰富丽堂皇,亭内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真趣”二字,为乾隆皇帝游玩狮子林有感而书。从对面假山远观真趣亭,金碧辉煌,尽显高贵,亭影倒映水面,又有四周古树参天,一派幽居逸趣。
另外还有许多亭运用有限的空间,尽量扩展可观景致。运用借景,框景,移步换景等多种手法,把有限的亭的空间发挥的丰富多彩。例如拙政园“梧竹幽居”,北面可观竹,西面可观荷与一览中部全园,远借北寺塔,是苏州园林中经典的一例借景。亭南面、北面植有慈孝竹、梧桐、枫树。取唐羊士谔《永宁小园即事》诗句意,云:“萧条梧竹月,秋物映园庐”。秋天,桐花乱洒,翠叶萋萋,枫叶吐红。微风拂动竹梧,如细雨沙沙轻落。真是园中观景的佳妙之处。
江南私家园林对引用各地名胜古迹方面也有所运用。各地名胜古迹产生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都带有各种不同的历史内容。运用在园林环境中,既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又有抚今追昔的沧桑感。同时对一些自然景观的模仿也起到了弥补园林中天然环境不足的短处。
拙政园中的荷风四面亭当是一处引用巧妙的景观,亭处广阔浩淼的水中,夏日四周皆开荷花,真如清李鸿裔诗云:“柳浪接双桥,荷风来四面。可似澄怀园,近光楼下看。”美不胜收。亭抱柱一扶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全联句式仿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刘风诰所撰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 湖。”原联挂汇泉寺薜荔馆,此馆面湖而立,游人至此,可坐观全湖胜景,故联语贴切佳妙,自然流利。此联借用原联出句,只改一“壁”字,对句则化用唐李洞《山居喜故人见访》诗“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句,依然保持原联妙处,对仗工整。此处景点成功引用它处名胜,点缀了园林中的山色,而且也融合的 恰倒好处。
另一处引用自然风光的经典范例是留园“五峰仙馆”。馆前厅山是写意的庐山五老峰。庐山,莽苍苍,树茫茫,山峦云遮雾绕,在古人心目中,那是隐士和仙人的乐园,非凡夫俗子之居所。五老峰,如五老人相逐、罗列之状,悬崖峭壁,云雾舒卷,横隐苍穹,云光山色连成一片,像一枝巨大的芙蓉,伸向鄱阳湖的万顷碧波。而 五峰仙馆前的假山为层次结构,玲珑峭削,藤挂峰石,松咬岩中,富有天然趣味。山有东西两洞,可循石径盘曲而上。这一处景致把烟雾浩瀚的庐山五老峰写意地搬在了堂前,有馆在仙山,人在云雾的神仙般奇妙的境界。
中国的园林还经常应用诗情画意来表达意境。这种诗情画意除了用景观空间来表达以外,还常常依靠悬挂在建筑上的题额、楹联来点明,用附在建筑上的诗词、书画来渲染,从而使他们更加富有情趣和发人遐思。
拙政园西区有一塘池水,水中满植莲荷,夏去秋来,荷花谢了,莲蓬摘了,留下满塘残败荷叶,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所以池边建有一阁,取 名为“留听阁”,在阁中饮茶,细听秋雨之声,自有一番清幽的意境。与词阁不远处另有一座扇面小亭,每当夜深人静,清风徐来,明月当空,水天上下相映,好一派清净幽寂,小亭取大词人苏轼词《点绛唇·杭州》中“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句,取名为“与谁同坐轩”,可谓精确地点出了此景的意境。卅六鸳鸯馆中有一幅 对联云:“燕子来时,细雨满天风满院;阑干倚处,青梅如豆柳如烟。”欧阳修《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集联抛却了原词中思妇怨女之春愁,描绘了花香鸟语的春景。《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云:“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又《渔家傲·四月园林春去后》云:“香 满袖、叶间梅子青如豆”,“青梅如豆柳如丝,日长蝴蝶飞”,欧阳修词直接从南唐冯延巳的《阮郎归》词中脱化而出,写仲春景色,豆梅柳丝,日长蝶飞,花露草烟。联语捕捉了足能体现春景的形象特征,将春色描绘得绚烂多彩而又生机勃勃。
网师园月到风来亭,以欣赏自然界的风月为主题。亭高据池中半岛,池水清澈,涟漪荡漾,“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宜于秋夜欣赏月光波影。唐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北楼》诗有“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的诗句,描写了秋夜清趣。而宋理学家邵雍的《清夜吟》则更耐人含味:“月到天心处,风来水 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欣赏天光行云、月色清风之时,境与心得,理与心会,清空无执,淡寂幽远,清美恬悦。这种自在雅逸的情怀,是一种生活情趣,也是禅趣。
留园远翠阁楼下匾额题:“自在处”。为明代文徵明所题。宋陆游有:“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的诗句,借花的姿心自在之态,表达出自我的自在心态。此阁上层宜远眺,下层可近看,自成美景。前有石砌蔷薇花台,当春花“红残绿暗”之时,蔷薇花事正繁,成丛蔓生的蔷薇,清馥可人。其花成簇而生,密密疏 疏,狂蔓依墙,延及四邻,自由自在,可谓言附其实的自在之所。
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 篇5
论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审美文化内涵
“scenery out of Artistic Conception,Emotion from Scenery”
—Aesthet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from ClassicalPlaque and Couplets Jiangnan Region
摘要:江南古典园林以意境取胜,注重塑造韵味。保存至今的,同时也是艺术价值最高的多为文人园林,其建造设计者多为一些艺术素养很高的文人画家,浸透了精致的文人主题情致,具有耐人寻味的“意境美”。其中的匾额楹联的设置更是这一意匠和文心的独特体现。“景以境出,情由境发”,匾额楹联在意境创造中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审美内涵
中国古典是集建筑、园林、文学、书法、绘画等多门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艺术更是涉及文学、哲学、美学、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类艺术领域,直接记录了造园的一些历史,反映了园中景点设立的文学渊源,有效地深化了人们对古典园林意境美的感受和认识,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以江南古典园林为例,探讨匾额楹联于情景交融中的美学内涵。
1匾额楹联的构造艺术
江南古典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称。按照阮仪三先生在《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一书中对“江南”地理位置的界定,它主要指“长江下游、环太湖和钱塘江两岸”的大片地区。境内的主要城市有“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松江、扬州、泰州、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等”。自古以来,这一地区造园活动一直很活跃,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园林精品。江南古典苏州园林素重匾额题名和楹联的设置,仅苏州一地其古典园林中“厅堂景点名称共有252处;匾额总计238块;楹联150副;砖额72块”【1】。这些匾额楹联既表现出与北方皇家园林、南方岭南园林相同的共性,又充分显示了其独特的个性,情调优雅,意境深远,直接体现园主或设计者浪漫的艺术想象和高雅的文化修养。这是“造园家赖以传神的点睛之笔”,成为园林空间意境塑造的重要手段。如《红楼梦》中就有“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凭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的论述,由此可见匾额楹联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江南古典园林的匾额楹联大多出自于历代文人学者,又由著名书法家书写镌刻而成,因此不仅属于文学类作品,也是珍贵的书法作品。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论是皇家园林、寺庙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匾额与楹联是在其造园意匠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从美学角度看,制作精良的匾额与楹联因其大小、材质、形状等的丰富变化,本身就为古典园林景致增色不少。匾额最早多为实用功能,赋予建筑一个名称,以说明建筑的用途,起到标志作用,常置于建筑上较为醒目的地方故与“额”字涵义相连。楹联最早则多为表达人们的企求和意愿,形式多样,可以直接雕刻于楹柱和门框两侧。可以雕刻于木板上或竹板上分别挂在对称的两根楹柱上、门窗之两侧、或中堂之两边。匾额用材一般为木制或砖刻,其形式丰富多样,直接参与园林景观的构成。而且匾额与楹联所表达的内容大多以书法或篆刻出现,起到提纲挈领、增加游赏内容的作用,使古典园林的意蕴更为深厚,给游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亭、榭、舫、阁、楼、桥等处的匾额与楹联对景观和环境都起到了衬托和深化的作用。匾额楹联的意境特质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形制繁复的、以静态为主的综合艺术系统,一个集萃式的综合艺术王国。中国古典园林匾额楹联与其他各艺术门类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融紧紧围绕同一主线发展,最终形成完美统一的整体。它是创作严谨、制度完备、积淀深厚的艺术形式,不仅成为古典园林的点睛之笔,而且还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园林匾联的首要任务是传情达意、画龙点睛。中国古代造园家大都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人生追求寄情于山水园林之中,以匾额与楹联为媒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品评和鉴赏留存至今的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可以发现他们蕴涵了如下的一些审美文化内涵。
2.1“入世”与“归隐”是矛盾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论语·雍也》记载了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的观念。孔子人格化了大自然,认识到人与自然在广泛的样态上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从而可以相互感应交流的关系。“仁者比德于山,智者比智于水”。“仁者不忧”,宽厚得众,稳健得着,有“静”的特点,故仁者乐山。“智者不惑”,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具有“动”的特点,故“乐水”。这里所谓的“乐”是对大自然美的欣赏和感受,是儒家审美思想的一种体现,由此将惊世治国的仁人君子的品行才能与“动静”、“山水”结合起来,确立了“比德山水”的思想。如拙政园小沧浪北步柱的隶书对联“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梧竹幽居的隶书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等皆出于此。
儒家实现其“仁”的价值目标最有效的实践路径就是“入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当“入世”的理想与残酷的政治斗争实现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儒家们则又萌生了“归隐”的念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按“人之常情”的需求理论,他们又不愿真正放弃最终的价值目标而归隐于山林,正如《楚辞·渔夫》载“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于是在闹市中建起高墙“独善其身”,寄情于咫尺山林,“一卷代山。一勺代水”。如苏州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曲园和同里的退思园等处的匾额题名,都深深地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入世”与“归隐”的矛盾心态。
2.2“有我”与“无我”的统一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宗白华先生在论述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时将人与世界的接触关系按层次不同划分为五种意境,而“艺术境界”是介于“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的,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最高的心灵具有体化、肉身化”【2】,它是“主于美”的。园林的意境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象存境中、境生象外而又渗透着主体情致的完整和谐的空间—它既是“实”的空间,又是“虚”的或“灵”的空间,二者互渗互补,契合而成以不测为量的、令人品赏不尽的空间美的组合【3】。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境界是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中关于虚实、有无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宋元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减淡,传统的审美趣味和对美的追求已经开始由“具体人事、仕女牛马转到自然对象、山水花鸟”【4】,于是山水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禅宗从中晚唐至北宋也日益被人们所接受,禅宗的教义一经与中国传统的老庄思想融合,便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它们“要求自身和自然合而为一体,希望在自然中允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4】,达到一种“无我之境”。所谓“无我”,是指将个人感情思想蕴藏于对对象的“纯客观描写”之中,不直接外露,甚至并不自觉意识到这种“思想感情和主题思想”的表达。苏州狮子林小方厅匾额“园涉成趣”取意于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传达出一种平凡生活中所蕴含着的美,将日常的田园生活情趣与玄学、佛学的“人生解脱”联系起来,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物欲追求和扰攘纷争,而与无限自由宁静的人格本体相合一”【5】的富有深刻哲理的艺术境界。留园西部景区匾额“小桃坞”,小溪尽头壁额“缘溪行”皆取陶渊明《桃花源记》意境。怡园鸳鸯厅南半厅匾额“锄月轩”脱化于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意。艺圃“思嗜轩”对联:“朦胧池畔讶堆雪;淡泊风前有异香”则通过对池畔自然风光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宁静淡泊、超脱世外的美感。
如果说“无我”是不直接表露或抒发个人思想感情,那么“有我”则是极力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的传达。自元代至明清,社会条件的急剧变化带来了审美趣味的变异,“文人画”正式确立,自然山水景物完全成为了发挥个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手段。“人的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被更为明确地“表现”出来。苏州拙政园之扇形匾额“与谁同坐轩”意取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虞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苏轼官场失意,寄情山水、追求超脱,孤芳自赏、只愿与清风明月为伍,表现出孤傲自洁的气质。“与谁同坐”的匾额题名与临水小轩相得益彰,触动了游客的审美感受,“人们要去捕捉,去聆听清风明月下的天籁之音,去咀嚼醇美的诗意,去眺望举目入画的景色”【5】,于是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与山水共鸣。艺圃“博雅堂”抱柱对联:“一池碧水,几叶荷花,三代前贤松柏寒;满园春光,盈亭皓月,数朝遗韵芝兰馨”,联文通过描写了自然景观“碧水”、“荷花”、“盈亭”、“皓月”等,直接歌颂了园主高雅的风度和脱俗的品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松柏”、“芝兰”自古都是用来歌颂君子高尚品德的,这时的自然景致全都成为作者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段了。怡园“小沧浪”对联之一:“竹月漫当局;松风如在弦”通过对“竹月”、“松风”等自然景致的描写给人无尽的想象,使心灵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2.3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情因景现,“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园林是由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自然景物组成,以“物化”的形态存在。然而这种“物化”的自然景物并不同于天然的山水泉石,由人有意识地建造而完成。这些自然景物通过人的加工处理而达成一种和谐,传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使人在观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园林中的匾额楹联作为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工具,可以迅速而直接地传递园主或造园者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游览者产生美的感受。
网师园八角小亭匾额“月到风来亭”取自于韩愈《奉和juezhou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北楼》“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诗意。小亭位于池中半岛,池水清澈,于秋夜欣赏月光波影,确为无比惬意恬适之事。亭额“月到风来”,恰到好处点出了人物主体的希冀,使人欣赏之时产生共鸣,情景交融,确为画龙点睛之笔。苏州怡园“画舫斋”楹联:“占一年好景,数朵奇峰,经卷熏炉,谁与赠洞霄仙侣;拟招隐羊求,寻盟欧社,绿衰青箬,人道是烟波钓徒”,以景结情,情由景生,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乐逸自然的高雅兴致,使人读后产生一种对隐逸山林的清高生活具有无限遐想和追慕之情。
3匾额楹联的运用前景
江南古典园林,尤其是讲究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特别注重园林意境的创造。“景以境出,情由景发”,意境美是中国美学所特有的审美文化内涵;园林意境美的创造更离不开园林的匾额与楹联。匾额与楹联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背后不仅蕴含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独特的审美观,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它使园林“不但有美的形式,更有美的内涵,让游人在游览时不但得到身心的放松,还满足游憩娱乐的需求,更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满足精神审美的需要”。
匾额楹联在风景园林中的运用大有可为。当今中国有些园林工程在权力审美、政绩审美的影响下,和人文化、自然化、生态化意境的追求与创造已经离得很远了。随着中华民族人文素质的普遍提高,对园林意境的追求与创造将越来越得到普及和认可,对表现和抒发这种意境美的匾额、楹联,及其有关联的诗、词、文、赋等艺术,书法、篆刻艺术,牌匾装潢制作艺术,必将日益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从形式到内容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和发展。
笑揽双峰入云端,绝地昂然小众山。
奇胜从来生险处,不瞻此景觅其肱?
翩跹烟昱层云起,绝笔神工赛画仙。
参考文献:
[1]李衍德,胡玲凤.苏州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艺术 [J].中国园林,1994(4):12.[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0.[3]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17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82,288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论文 篇6
中式古典园林受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内向型空间形态为主的设计风格,反映了中国人内敛的特征,多为半封闭的空间形态,注重内部的统一和协调,常以较大的水域作为园林的中心景观,四周环绕布置回廊、亭榭等建筑物,向心、内聚的感觉十分强烈,视线迂回曲折,妙趣横生。西方古典园林多受理性集中式思维的影响,形成了外向型空间形态为主的设计风格,反映了西方人开放直白的特征,呈现外向型、离心、扩散式的空间形态,注重外部统一与整体的协调性,体现着形式美与秩序美,把几何学、物理学、建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综合运用并反映在园林景物的`造型之中,将园林的主要景观直接呈现在游人的眼前,没有隐藏或躲闪,气势宏大,视野开阔。
2。2造园手法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审美差异与使用功能差异,即便是古典园林中具有相同使用功能的道路,在设计建造时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就古典园林中道路的建造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常常具有曲折性,通过各种“曲廊”的穿插与组合将各个分散的建筑单体要素有机地连着成为一个整体,具有“曲径通幽”的奥妙;而受西方理性哲学思想影响的西方古典园林设计中,不论是主路还是支路,都具有笔直的特点,完全依赖横纵轴的水平十字交叉,整个道路网络呈现发散性的几何布局结构,更加鲜明直白,不仅为了追求功能与效率,还追求空间的拓展性,与外界环境想联系。对于水景和植物的处理上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差异存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元素更多的是“灵动”,体现着相互依托、相互倚借的关系,西方古典园林中的水元素多为喷泉等,兼具美观和实用性,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对于植物的处理,中国古典园林多为依据园林大小,考虑树木与周围环境间高低疏密的关系,在树种上多选棕树、女贞等耐阴耐寒的植物。西方古典园林中树木的设计多将植物人工修剪成形态不同的几何样式,更具规则性。
3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 篇7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点
第一, 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点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 是一颗闪耀着东方神韵的明珠, 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自然风貌是统御古典园林的主题, 因而造园就尽可能地避免人工斧斫的痕迹, 通过精心设计达到自然而然的美感效果, 即“妙造自然”。自然山水是美的典型, 中国古典园林凭山临水, 山因水活, 水得山势, 青山绿水构成古典园林的基调。山是园林的骨架, 叠石堆山既有伏地千尺的大手笔, 也有精妙绝伦的小品。园林假山, 讲究“做假为真, 以假乱真”, 以小山之形, 传大山之神, 在很小的面积内, 展现出重峦叠障、峰峦起伏的气势, 从而增添古典园林的自然之美。水是古典园林的灵魂。水既可以成景以供观赏, 又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温度和湿度;既可以种植藕、莲花, 又可以划水行舟。平静似带的河流、潺潺有声的溪涧、深邃空灵的渊潭、气势雄壮的瀑布、精巧细腻的泉水把浓浓的生命力融入了古典园林。水绕山行, 山静水流, 动中有静, 静中伏动, 山水相得益彰, 赋予了古典园林无穷活力。
第二, 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天成之美, 也强调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风景与人文建筑巧妙融合, 从总体效果上看, 园林建筑依存于自然景观, 而不是像西方古典园林建筑处于支配园林整体景观的地位。为了妙造自然, 古典园林就要讲究建筑形态的丰富多样, 不同的山水条件, 不同的地形地势, 就有不同的人文建筑与之相称。比如, 楼阁是古典园林中的制高点, 涵容全园景色, 近可以浏览园内风光, 远可眺望园外景色;亭有傲立山巅的山亭, 有安居水际的水亭, 有轻骑隔水的桥亭, 由于选址精心, 营造精巧, 而与山水浑然一体;榭是水边紧贴水面的凌水亭阁, 形式自由灵活;廊仪态万千, 有游廊、回廊、直廊、曲廊、花廊、水廊、爬山廊等, 环山绕水, 灵活别致;桥或如飞虹横跨水面, 或曲径贴水而行。总之, 园林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修饰、装点自然山水, 主要的审美特征在于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重视“写意”手法的运用, 创造出一种含蓄幽深的美。古典园林寓情于景, 它的艺术魅力在于立意深邃, 造景奇妙, 给人留下充分的联想和回味的余地。陈从周先生说, 中国古典园林妙在含蓄, 一山一石耐人寻味。这句话概括了中国古典园林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中国古典园林在景点的空间布置上追求“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因此, 在园林内布局设景, 要尽量避免形成一览无遗的视觉效果, 使人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 仿佛置身于变幻的仙境中。园名景名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法, 文人骚客把处世入世的人生态度、对景物的理解转化成充满个性和诗情画意的文字, 由此引发他人的思索, 激发人的情感, 从而使景不单纯成为景, 而是融合了人文情怀的景观。扬州有座“个园”, 相传是郑板桥的私家园林, “个”是竹的象形, 竹有高尚的品德。园林主人的用意既在于标榜其自身的“高风亮节”, 又可获得“风中雨中有声, 日中月中有景, 诗中酒中有情, 闲中闷中有伴”的自然美和艺术效果。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
第一, 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 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 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 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 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 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 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 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 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 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 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第二, 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中国古典园林宅园合一, 可赏、可游、可居, 可以体验让人舒畅的生活, 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 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 人类依恋自然, 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中国的四大名园颐和园、拙政园、留园、避暑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 建筑类型齐全, 保存完整, 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 是明清时期 (14~20世纪初) 建筑的代表作品, 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第三, 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 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 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 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 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 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 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 使人于栖息游赏中, 化景物为情思, 产生意境美, 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 又是珍贵的艺术品, 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总之,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 再造乾坤的审美理念, 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其富丽堂皇的大气, 杨柳扶风的娟秀, 白墙灰瓦的内敛, 无不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深邃意境, 给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欣赏空间和宝贵财富, 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继承, 并加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柯平主编.旅游美学.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 篇8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拙政园;朴素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 ,则是通过园林景观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林景观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规则。中国古典园林的创造则是通过对园林景观的描述体现出大自然的生态美,不受限于地理环境,既可小中见大又可大中见小。唐代诗人白居易说“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既然是“似”,那就不是“同”,造园更是如此。
园林意境的创造是复杂的过程,也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要求设计者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对自然物和人类生活的无比热爱,要创造园林的意境则要意在笔先,首先要立意;造园还要因地制宜,既不脱离客观的境物又超越这有限的境物,通过对整体艺术形象的把握构思出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显现造化自然的生机勃勃景象;中国的园林山水不拘泥与自然山水的外在形式,大胆而又自由地摆脱对外界事物的模仿和再现,创造出以小见大,寓有限于无限之中的象征性自然,显现出自然山水精神的空间意象,但是这神似并不是造园家的天马行空,而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加以他们自身的深刻感受而成。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就是要让观赏者在游园时,通过景物的媒介作用,获得体验与感受,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认知,由情景交融达到身心愉悦乃至精神上的升华。
(三)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园林与西方传统的规则几何形园林迥然不同,而是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它出于自然、高于自然,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天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助人工的叠山理水,移天缩地创造“咫尺山林”。
2.预先设定意境主题,然后借助建筑、山、水、花木所搭配成的物境来表现预定的主题。
3.意境并未预先设定,而是待园林建成后,借助景题、匾、联、刻石等文字信号,表达情操、理想、哲理等。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类型
(一)从景观的环境气氛与效果可分为3类
1.静景。以静态景观为主,表达出大自然的艺术境界。
2.动景。以动态景观为主,着力表现自然物之动态美,动景由于构景要素的不同又可分为声动、水动、色动、风动、水动、树动等。
3.以动称静景。这是园林构景常用手法之一,以环境之动态的对比反衬其幽静,强化环境的气氛。
(二)从景观的表现方式可分为4类
1.香境。以植物体所散发的芳香为主要表现手段而达到的某种意境。如苏州拙政园“远香堂” 源自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溢清句意。
2.色境。以园林景物色彩的巧妙构图表达特定的意境。
3.声境。以园林环境中不同声响所传达的意境。如拙政园中的“松风水阁”,亭周种植松树数棵。
4.朦境。以星月云雾等气象景观为主而形成的膘胧美之意境。
从以上两种分类不难看出:意境的产生,是虚与实、情与景的结合,不但要有实景,还要有能使人产生联想的声、色、光和影等景外之景;意境的欣赏是物我的交融,即审美主体与客体交流的过程。
三、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以散文的构思,按照分景区的组织方式,遵循连贯性、秩序性、逻辑性原则,把诸景语有条理地用游览线组织起来,组成一幅长山水画卷。
散文的构思: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各种景语,既叙事又抒情,沿着一条线索,围绕一个中心思想进行组织。
分景区的组织方式:按照基地情况,因地制宜、挖池堆山,结合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在造景上通过山水、树木、院墙等来进行景区的划分,把所采用的各个景语分景区组织起来。
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通过对拙政园的意境组织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得到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五、结束语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物之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术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马爱民.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浅析.
【古典园林设计说明】推荐阅读:
西方古典园林09-26
日本古典园林10-11
古典私家园林11-12
中国古典园林11-22
我国古典园林设计11-10
古典园林影响管理06-29
江南古典园林综论11-24
古典园林现代景观设计11-14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09-09
古典园林建筑风格赏析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