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移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2024-05-21

位移沉降观测施工方案(精选11篇)

位移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篇1

高速公路建设过程所面临的地形地质条件以及气候条件都更加复杂化,高填方路基大量出现,最大填方高度甚至超过 50 米,进行高填方路基施工。致使路基沉降在公路建设中普遍存在并引起桥头跳车、路基沉陷、路面早期破损等多种质量病害,直接影响到公路的使用质量和社会效益。

因此,我们要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路基沉降的原因,搞清路基填筑材料、填筑高度与路基沉降的关系,掌握高填方路基施工段的沉降控制措施。

高填方路基特点

高填方路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填筑工程量大,工期长,涉及的填筑问题较多,控制起来比较困难;

二是高填方路基填筑较高,要求路基具有良好的边坡稳定性及足够的整体抗压性;三是路堤本身累积沉降大,必须严格控制路堤单位填筑高度的工后沉降要求更为严格 ;四是高路堤的稳定性需要进行专门分析和验证。

基于以上特点,路基填筑完毕之后,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趋于稳定,这是因为路基填筑完毕之后,虽然地基所承受的土压力趋于稳定,但使用过程中除了土压力之外,它还将受到行车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所以,必须经过大约一年的时间才能真正趋于稳定。

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

高填方路基施工前,必须进行填筑段试验。作为试验段,控制长度大于 200m。在试验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设备类型以及各种参数,进行反复试验。确定工程中的各种设备和参数,便于施工阶段的施工。在施工前必须仔细勘察填方区域,了解其地质和土质情况,尤其是特殊地基,应根据相关规范,对地基进行处理。可先将地面的树木和腐殖质土清除,并排除积水,晾晒、平整,然后采用压路机碾压,直到压实度达到规范要求。运料前,挖方区的填料经试验合格后使用。采用挖掘机或装载机装车,自卸汽车运输到填方区。汽车卸料时,安排专人指挥,按每层 30cm 的松铺厚度计算卸料密度,进行摊铺和整平阶段。然后采用自重 30t 以上大型履带式推土机初步摊平,并在初平后,进行来回碾压,完成初步压实,以利于平地机平整。每层初步平整完成后,再用平地机进行精平,并形成一定的路拱以利于排水。对机械无法到达的边角处,人工找平。

在经过平地机精平后的填层面上,采用振动式压路机碾压。碾压时直线段由两边向中间,小半径曲线段内侧向外侧,纵向进退式进行,横向接头重叠 0.5m ~1.0m,纵向碾压轮迹重叠 0.2m ~ 0.4m,压路机的行驶速度控制在 4km/h 之内。初压时,采用静压,然后改为振动压实,压实遍数均由试验确定。对于边角地带,机械无法进行碾压,可以采用强夯的方式进行处理。以灌砂法为主、贝克曼梁为辅助的方式进行检测。路基进行填筑操作时,必须按相关规范进行土工试验,从而确定土样的密度以及最佳含水率,填层的压实度,必须达到规范要求。如果没有达到,需要进行反复碾压,并对填料的汗水率进行分析计算,确定其值在最佳含水率±2% 的范围。

沉降控制技术措施分析

沉降分析方法

高填土沉降的内涵主要是路基沉降,具体包括沉降技术和沉降预测。

就现在而言,路基沉降技术和预测的方法有三个类别。一是分层综合法,即利用规范以及相关标准而计算出路基的最后沉降量,此法应用较多。二是数值计算法,即利用当前以及成熟的理论,根据不同的土质,构建不同的模型,从而利用计算机来分析计算出各个有限元的沉降量。三是以实际的沉降资料为基础,进行推算出路基的沉降量,此法具备非常独特的优势,通常在实际工程中,衍生出各种指数曲线法、S 型成长曲线法、时间序列法、双曲线法、线性回归法、灰色预测法、神经网络法及近年出现的小波神经网络法等。基于现场实测数据的沉降预测方法既有它的理论基础,又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结果也往往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前两类方法需要很多实际工程来确定,而且在取样过程中难免出现很多干扰因素,导致实际结果与理论沉降量并不呼应。对于高速公路而言,其重要的控制点是预测以及控制工后沉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须全面预测和分析路基沉降数据,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强有力地保障路基沉降的稳定是重中之重。

沉降控制技术

具体施工中,控制沉降必须从施工前抓起。施工前期,必须建立 3~ 4 个观测基点,基点位置必须在沉降范围以外的区域,结合全站仪、水准仪等精密仪器,测量出基点位置的标高及相关基线方位,然后在路基两边,即路堤坡脚处、坡脚以外 2m和 4m 处,对称埋置 3 个观测点,各观测点间距为 200m,这些观测点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成土桩,尺寸大小为 15cm×15cm×150cm。路 基 填筑前,以全站仪测定好的基点标高和基线方位为基础,作为初始位置,做好详细记录。路基正式浇筑时,以每天进行一次观测为宜。如果测点位移以及沉降数值变化很小时,可采取 3 天测量一次。如果基本没变化,则可 10天测量一次,详细记录每次观测的数据。为了控制沉降,必须在施工过程中把握填层厚度和填筑宽度。当每一层初平之后,必须进行填层厚度的检查。一般而言,填筑的厚度要不能超过 30cm。如果在检查过程中,有超过范围的,必须采取减薄措施。利用推土机进行初铺时,必须控制摊铺的宽度,一般来讲,摊铺的宽度要大于设计宽度,一般大 50cm 为宜,这样可以充分保证路基边缘的压实度。一般而言,强度小而且透水性较差的土,填在下层,相反来说,强度大、土质较好的良性土填在上层。对于填土而言,必须全面保障其压实度,每填完一层,必须由专业人员对压实度进行检测试验,尤其是路基的薄弱环节,必须进行强有力的抽查试验。如果密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比如强夯处理等,用以保障路基压实度。在高填土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好排水工作。填筑过程中,在填层设置横向的排水坡,坡度控制在 2%~4%,在路基两边设置交错排水沟,间距以 10m~20m 为宜。

快速补强措施

高填方路基在施工后存在路基下沉及路面不均匀沉降及侧移的隐患,可以拟定采用局部压密注浆处理方案。

压密注浆法即浆液在一定压力下,先对原地层空隙、裂隙进行充填,后随压力增大。沿土体最小主应力面进行劈裂,浆液进一步扩散和延伸,最终形成板状和树根状浆脉,与原状土形成复合地基。该工艺既能提高承载力,又具有施工速度快,造价较低的特点。

施工工艺流程为:布孔→钻机就位→成孔→清孔→检测浆液配制→浆液搅拌、检测→疏通管路→检查仪表→注浆器→下止浆塞→分段灌注→灌注结束→封孔→清洗泵体、管路→妥善处理余浆。

高填方路基施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施工质量的理性控制,尤其是对沉降的控制。地质条件越好,填筑高度越低,沉降越小,反之,路基沉降越大。必须遵循相关标准,提前分析沉降产生的原因,合理利用相关的施工技术,才能充分稳定路基沉降,提高施工水平。(来源: 中国公路网 作者:党超峰)

位移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篇2

本工程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 建筑抗震类别为丙类, 建筑物为湿陷性黄土地上的甲类建筑。

场地位于洛阳盆地两端, 洛阳盆地系于中生代末期形成的北东向断陷盆地, 控制其发育的构造主要有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断裂构造。

2 施测的目的、任务及观测点的布置

建筑物沉降观测是用水准测量的方法, 周期性地观测建筑物上的沉降观测点和水准基点之间的高差变化值。

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 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 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内属正常现象, 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 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 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 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 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 发现问题, 采取措施, 保证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运营期间均安全有效。

沉降观测依据以下原则布设:1) 参照设计图纸;2) 建筑物的四角极大转角处;3) 高低层建筑物、纵横墙的交接处两侧;4) 建筑物沉降缝、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根据以上原则并结合本工程的特点, 共在一层外围及地下室的持力柱上布设了34个观测点。

3 测量执行规范

1)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 ;

2)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 ;

3)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7-91) 。

4 测量的内容、方法和精度要求

1) 水准基准眯和工作基点的布设和测定。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本控制, 拟在场地外适当位置设置3~4个水准基准点, 并准确测量定其高程。多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采用蔡司Ni002自动安平水准仪及其配套的2米铟钢水准尺, 采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的方法。工作基点用作直接测定观测点的起始点或终点, 选择适当位置布置工作基点, 与基准点一起布设成水准环线, 按要求进行联测。

2) 观测方法。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 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 最后再次后视水准基点, 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另外, 沉降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 (从一个水准基点到另一个水准基点) 应为闭合水准路线。

3) 沉降观测站点的布设和观测。沉降观测点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由施工方埋设, 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 埋设于±0.0 (如±0.0与室外地平不一致, 则按室外地平) 以上约0.5m的位置。本次共布设34个沉降观测点 (详见沉降观测平面布置图) 。沉降观测点与工作基点、基准点构成沉降监测网, 按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测量, 主要技术要求

注:n为测段的测站数

各次沉降观测是整个工作的主体, 建筑物施工到各个时期的沉降变形量就在这一环节中反映出来, 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观测之前对所使用仪器按规范要求进行检验校正, 观测按照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使用同一仪器和水准尺、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的要求进行观测, 精度严格遵行规范要示:

5 沉降观测周期

1) 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在建筑物一层浇注完后, 埋设好沉降观测标, 并进行初次观测。之后每上二层荷载观测一次直至封顶, 楼层31层, 总计17次。2) 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建筑物竣工后半年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以后每隔4~6个月观测一次, 直至建筑物沉降稳定, 预计共观测5次。当建筑物出现下沉、上浮, 不均匀沉降比较严重, 或裂缝发展迅速, 应每日或数日连续观测。3) 建筑物沉降稳定标准。地基变形沉降的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T8-97) 中指出, 一般工程若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m/d, 可认为建筑物已经进入稳定阶段, 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本工程聚会为0.04/d。

6 使用的仪器和人员组成

使用的仪器:本次沉降观测使用蔡司Ni002型水准仪, 测量精度达±0.2mm, 精确计数至0.1mm, 估读至0.5mm。水准尺使用铟钢水准尺。

人员组成:成立沉降观测组, 成员包括负责人一人, 观测员一人, 扶尺员二人。

对测量水准仪进行定期检验, 加强日常维护、使用和保管, 有检查记录。使用仪器时, 测量员不得离开仪器。仪器使用完毕, 需将仪器置于仪器柜内, 仪器必须干燥、无尘土, 经常擦拭保养仪器。

7 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

1) 整理原始记录。每次观测结束后, 应检查记录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 精度是否合格, 然后, 调整高差闭合差, 推算出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 并填入“沉降观测记录”中。2) 计算各沉降量。计算内容和方法如下:a.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本期沉降量:沉降观测点的本期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的实测标高-上次观测所得的实测标高b.计算总沉降量:总沉降量=本期沉降量+上次本期沉降量将计算出的沉降观测点的本期沉降量、总沉降量和观测日期等记入“沉降观测记录”中。

8 资料提交

浅谈施工中的沉降观测 篇3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1,沉降观测中对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1.1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肉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1.2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沉降观测中对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測周期准时进行。

3、沉降观测中对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4、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5、沉降观测中对施测要求

5.1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5.2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6、沉降观测中对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

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8,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8.1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

8.1.1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三个以上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00米。

8.1.2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

8.1.3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1.5米)。

8.1.4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8.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8.3沉降观测

8.3.1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

8.3.2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

8.3.3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十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十500ram)。

8.4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8.5统计表汇总

8.5.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统计表,进行汇总。

8.5.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

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8.5.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

8.6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8.6.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8.6.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8.6.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8.6.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8.6.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8.6.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阿成。

8.6.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6.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lmm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9,探讨的两个问题

9.1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合理性。由于现行规范对施工单位施工过程的沉降观测要求不明朗,这对施工单位在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选择随意性较大,但是精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沉降观测成败。

9.2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而是起伏状现象。这就分析原因,进行修正。

9.2.1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而以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可能是首次观测精过低,若回升超过5mm时,第一次观测作废,若回升5mm内,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

9.2.2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动后标高低于碰前标高,观测点碰后高于碰前。处理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

9.2.3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原因: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措施:确定水准点下沉值,与高级水准点符合测量,确定下沉重。

10.结束语

万达广场沉降观测方案 篇4

广

沉 降 观 测 技 术 方 案

荆州市华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六日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荆州万达广场主体结构 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编 写:

校 核:

审 核:

批 准:

荆州市华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六日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目 录

一、工程概况 ························································································· 4

二、沉降观测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基准点埋设 ············································································ 4

(二)沉降观测点埋设 ···································································· 5

(三)精密水准测量 ········································································ 5

(四)资料整理与提交 ···································································· 8

附图:

一、基准点埋设示意图

二、沉降观测点埋设示意图

三、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荆州市荆沙路和武德路交汇处西北侧。新拟建万达广场建设用地121818平方米,共分酒店、大商业及住宅3个部分,其中酒店、大商业设地下室2层,酒店部分上托1栋17层、1栋7层写字楼及商铺,大商业上托1栋28层、1栋29层及商铺;住宅部分设地下室1层,上托A、B、C三个区住宅楼及商铺,住宅楼共11栋,均32层。采用桩基础,主体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

为了解新建建筑楼在施工过程中及竣工后一段时间内的沉降情况,达到优化设计、确保安全及指导施工的目的,在建筑楼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建筑楼主体结构进行沉降观测工作。我司所受建设单位的委托,负责编制本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二、沉降观测方案

本项目沉降观测工作分为四个部分:基准点埋设,观测点埋设,精密水准测量和资料整理与提交。如果观测期间发现沉降异常,则要对建筑物进行水平位移和楼体倾斜的监测。

(一)基准点埋设

基准点是检验和直接测定观测点的依据,要求在整个观测过程中稳定不变。故须埋设在稳定的地方,且离开被测建筑物有一定的距离。为了便于校核,以验证基准点的稳定性,基准点数目应不少于三个。

基准点的具体埋设位置由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视现场实际情况而定。

根据本项工程的实际情况,拟埋设五个深式永久水准点BM1、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BM2、BM3、BM4及BM5作为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其埋设方法采用钻探成孔法,用钻机钻至中风化基岩面或原状土层,孔径为110mm,把ф40mm的镀锌水管插入孔底,清孔、锤实,用导管浇灌1:1水泥砂浆。管头露出所浇注水泥面2~3cm,顶部焊接预制铜标芯作为观测立尺点,然后设置保护箱盖。

(二)沉降观测点埋设

观测点是固定在待测建筑物上的测量标志,埋设位置应保证施工期间和建筑物竣工后一段时期内能顺利进行观测,并能正确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观测点布设在首层或负一层的承力柱或剪力墙上,应选择在既便于观测又不易受碰撞破坏的位置埋设。根据规范规定及设计要求,拟布设沉降观测点酒店部分32个(编号为JC01至JC08、XC01至XC24)、商业部分56个(编号为SC01至SC56)、住宅部分121个(编号ZA#1-01至ZC#6-05)。具体详见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观测点采用Ф16mm的圆钢预制,一端加工成圆头打磨平滑作为观测立尺点。采用冲击钻钻孔置入法埋设,观测点设在首层或负一层指定柱上高出地坪面20~40cm处。

基准点及观测点埋置好后,应注意保护,严防碰动和破坏。

(三)精密水准测量

1、仪器:①使用EL302A型电子水准仪配合条形码水准标尺进行观测。仪器测量精度为电子读数±0.7mm,人工读数±1.5mm。

②使用苏光DS05型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加GPM3光学测微器配合铟钢水准标尺进行观测。仪器标称精度为±2.0mm,观测时精读至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0.1mm,估读数取至0.01mm,仪器及标尺均在检验有效期内使用,并在作业期间定期进行检查校正。

观测作业由具专业职称的工程师施测,为保证观测精度,在观测过程中遵循三固定的原则,即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观测路线。

2、采用规范及依据: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及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3、技术要求及精度分析:按照《工程测量规范》中二等变形观测(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观测时读数取至0.01mm。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若Hg≤24m时,建筑物整体倾斜不大于0.004Hg,若24m<Hg≤60m时,建筑物整体倾斜不大于0.003Hg,其中Hg为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0.4.8的有关规定,二等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基准点往返观测校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0.3nmm,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每站高差中误差≤0.15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0.4nmm,前后视距累计差≤3m。

4、观测时的注意事项:

(1)每次观测,均要对基准点进行高差检测校核,验证其点位稳定可用后,才对沉降点进行观测。

(2)应尽量避免在卷扬机、搅拌机等有震动影响的范围内设站。

5、观测周期:

待基准点、观测点埋好稳固后,即可进行首次观测,以后的建设期每增加两层观测一次(约15天一次),直至封顶;封顶后每个月观测一次,连续观测一年。若沉降达到稳定指标,即最后半年内所测各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点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4mm/天,说明基础沉降已趋于稳定,即可停止观测。若沉降仍不稳定,以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预计观测总次数为23次,观测过程总历时约两年。

观测中如突然发生大量沉降、各测点沉降量严重不均匀或建筑物出现较大裂缝等异常情况,应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并在观测记录中注明这些情况,及时向甲方和设计方汇报。

具体的观测时间,以双方的约定为准,封顶后的观测可根据施工及装修进度作适当调整。

6、施测方法:(1)建立水准控制网

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

①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3个以上水准点,其间距不大于100米;

②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2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

③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1.5米),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基准点联测:每次观测前均首先联测基准点,按照环形闭合网施测,计算闭合差,并按测站数计算各点改正数,以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

(3)沉降观测:布设环形闭合网,尽量选用固定测站,逐点观测,计算环线闭合差并根据测站数进行平差,准确计算出各点的高程。同

荆州市万达广场主体结构沉降观测技术方案

一观测点相邻两次观测间的高程差,即为该点本次观测的沉降量。

(四)、资料整理与提交

每周期观测结束后,应对观测数据和计算资料及时进行整理验算,计算各观测点的沉降量,填制观测成果表,并及时提交给甲方。

沉降观测竣工后,应提交下列成果资料:

1、沉降观测成果表;

2、基准点及观测点平面位置示意图;

3、沉降曲线图;

4、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荆州市华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篇5

1、一般路段纵向每 100m 设一个观测断面,仅在路堤中心布设 1 个观测点;在跨 度超过 30m 的桩基结构物的两端设置一观测断面,跨度小于 30m 时仅在一段设置;路 堤高度大于 4.0m 及软弱土层横向有倾斜的软弱土路段纵向每 50m 设一个观测断面,在 路堤中心及两侧路肩布设 3 个观点。

2、观测点底板设于 90 区,并在观测点地面平铺宽 40cm,长 40cm,厚 20cm 的黄 沙,整平压实;

3、将沉降板平放在沙内,保证板面水平,并回填砂整平压实,沉降板底座采用 400 mm×400 mm×10 mm 的 A3 钢板,沉降管外套内经φ 70 mm 保护钢管,钢管用套丝接 长;

4、将套管垂直套进沉降板竖杆上,随填土加高,测杆和套管相应接高,每节长度 不宜超过 50cm; 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套管上口应加 5280 盖封住管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而影响测杆下沉自由度,盖顶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宜大于 50cm;

沉降观测的具体做法 篇6

2、观测时间: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3、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建(构)物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 m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

4、沉降观测的五定: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上要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5、在观测过程中,做到步步有校核。

①前后视距≤30 m,前后视距差≤1.0m,

②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应≤1.0mm,

6、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7、埋入墙体的观测点,材料应采用直径不小于12毫米的元钢,一般埋人深度不小于12厘米,钢筋外端要有90°弯钩弯上,并稍离墙体,以便于置尺测量。

8、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每二层观测一次,竣工后再观测一次。

9、水准点是对各观测点沉降的基准点,一定要选定相对固定的稳定的其他建筑物等适当部位,一般不少于2个。

10、每次观察均需采用环形闭合方法,当场进行检查。同一观测点的两次观测之差不得大于1毫米。

11、完成沉降观测工作,要先绘制好沉降观测示意图并对每次沉降观测认真做好记录。

(1)沉降观测示意图应画出建筑物的底层平面示意图,注明观测点的位置和编号,注明水准基点的位置、编号和标高及水准点与建筑物的距离。并在图上注明观测点所用材料、埋入墙体深度、离开墙体的距离。

(2)沉降观测的记录应采用建设部制定的统一表格。观测的数据必须经过严格核对无误,方可记录,不得任意更改。当各观测点第一次观测时,标高相同时要如实填写,其沉降量为零。以后每次的沉降量为本次标高与前次标高之差,累计沉降量则为各观测点本次标高与第一次标高之差。

12、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如建筑物四角,沉降缝两侧,荷载有变化的部位,

13、如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时进行观测,

筑物封顶或竣工后,一般每月观测一次,如果沉降速度减缓,可改为2~3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14、观测方法 观测时先后视水准基点,接着依次前视各沉降观测点,最后再次后视该水准基点,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另外,沉降观测的水准路线(从一个水准基点到另一个水准基点)应为闭合水准路线。

15、精度要求 沉降观测的精度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而定。

1)多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可采用DS3水准仪,用普通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2.0 ×n 的开方mm(n测站数)。

2)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则应采用DS1精密水准仪,用二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其水准路线的闭合差不应超过 ±1.0×n 的开方mm(n为测站数)。

16、工作要求 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即固定观测人员,使用固定的水准仪和水准尺,使用固定的水准基点,按固定的实测路线和测站进行。

17、沉降观测的成果整理

(1)整理原始记录 每次观测结束后,应检查记录的数据和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然后,调整高差闭合差,推算出各沉降观测点的高程,并填入“沉降观测表”中。

(2)计算沉降量 计算内容和方法如下:

1)计算各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

沉降观测点的本次沉降量=本次观测所得的高程-上次观测所得的高程

2)计算累积沉降量:

累积沉降量=本次沉降量+上次累积沉降量

将计算出的沉降观测点本次沉降量、累积沉降量和观测日期、荷载情况等记入“沉降观测表”中。

18、绘制沉降曲线 为沉降曲线图,沉降曲线分为两部分,即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和时间与荷载关系曲线。

1)绘制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 首先,以沉降量s为纵轴,以时间t为横轴,组成直角坐标系。然后,以每次累积沉降量为纵坐标,以每次观测日期为横坐标,标出沉降观测点的位置。最后,用曲线将标出的各点连接起来,并在曲线的一端注明沉降观测点号码,这样就绘制出了时间与沉降量关系曲线。

位移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篇7

酒钢集团冶金建设有限公司近年来施工了绿景苑、世纪苑、新华街板式高层、绿景苑二期等众多高层建筑,绿景苑、世纪苑、新华街板式高层已投入使用,绿景苑二期板式高层正在建设。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在此对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浅谈管窥之见。

1 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1 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1.2 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1.3 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m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再就是,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1.4 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1.5 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1.6 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再未有特除要求情况下,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我们在通常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就采用二等水测量的观测方法。

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

(1)往返较差 、附和或环线闭合差: △h=∑a-∑b≤l√n—,表示测站数。(或△h=∑a-∑b≤1.0√L—, 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

(2)前后视距 : ≤30m;

(3)前后视距差 : ≤1.0m;

(4)前后视距累积差 ≤3.0m;

(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 :≤1.0mm;

(6)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

1.7 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2 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2.1 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

要求:

(1)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三个以上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00m。

(2)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

(3)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1.5m) 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2 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2.3 沉降观测

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十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十500mm)。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

2.4 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某个观测点的每周期沉降量: △c=Hh,I—Hn,I -1 .

N表示某个观测点,I表示观测周期数(I=1,2,3……)且 H1=H0累计沉降量: △C=∑△ c (n),n表示观测点号。

2.5 统计表汇总

(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

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

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特别座在回填、有杂填土地基上重要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

利用沉降曲线还可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q=│△Cm-△Cn│/Lmn,△Cm,△Cn分别为m,n点的总沉降量,Lmn为m,n点的距离。

对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我们还可以找出同一地区类似结构形式建筑物影响其沉降的主要因素,指导施工单位编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指导施工大有裨益,同样也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设计出更完善的施工图纸。

2.6 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各观测环境基本一致。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检核计算,观测时要—气阿成。

(7)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措施。

3 探讨的两个问题

(1)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合理性。由于现行规范对施工单位施工过程的沉降观测要求不明朗,这对施工单位在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选择随意性较大,但是精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沉降观测成败。对沉降观测精度选择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合理适宜,适合工程特性的需要。既不造成无谓的浪费也要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这样,本人认为一般高层及重要的建(构)筑物在首次观测过程中适用精密仪器的设备(高级水准仪、铟 合金尺等)在±0.00以上部分按二等以上水准测量方法,采用放大率倍数较大的S2或S3水准仪进行观测,也可以测出较理想的结果。

(2)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与时问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而是起伏状现象。这就分析原因,进行修正。

①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而以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可能是首次观测精过低,若回升超过5mm时,第一次观测作废,若回升5mm内,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

②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

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动后标高低于碰前标高,观测点碰后高于碰前。

处理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

③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

原因: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

措施:确定水准点下沉值,与高级水准点符合测量,确定下沉重。

4 结语

位移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篇8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本人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在此对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浅谈管窥之见。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各、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施工期间每次增加较大荷载前后均应施测。竣工后应根据沉降量的大小来确定观测的时间间隔,直到沉降稳定时为止。

3、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饰阶段因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4、沉降观测的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从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5、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在观测过程中,做到步步有校核。

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未有特殊要求情况下,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旅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我们在本市的揭阳市建设局办公大楼工程施工过程中就采用二等水测量的观测方法。

主要观测指标要求如下:

(1)往返较差、附合水准路线闭合差:△h不超过±l√n,n表示测站数。

(2)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

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二、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1、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

(1)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三个以上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00米。

(2)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

(3)各水准点摹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1.5米)

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3、沉降观测

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所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然后根据观测时间的要求进行观测。

4、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5、统计表汇总

(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

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

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特别座在沉陷性较大的地基上重要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

利用沉降曲线还可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傾斜度:

q=|△Cm-△Cn | /Lmn

△Cm,△Cn分别为m,n点的总沉降量,

Lmn为m,n点的距离。

对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我们还可以找出同一地区类似结构形式建筑物影响其沉降的主要因素,指导施工单位编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指导施工大有裨益,同样也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设计出更完善的施工图纸。

6.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1)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2)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

(3)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

(4)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5)将各次所观测沉降情况及时反馈有关部门,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lmm时应停止施工,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应急

措施。

三、探讨的两个问题

(1)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合理性。由于现行规范对施工单位施工过程的沉降观测要求不明朗,这对施工单位在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选择随意性较大,但是精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沉降观测成败。这样,本人认为一般高层及重要的建(构)筑物在首次观测过程中适用精密仪器的设备(高级水准仪、铟合金尺等)在±0.00以上部分按二等以上水准测量方法,采用放大率倍数较大的S2或S3水准仪进行观测,也可以测出较理想的结果。

(2)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而是起伏状现象。认真分析原因,进行修正。

①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而以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可能是首次观测精过低,若回升超过5mm时,第一次观测作废,若回升5mm内,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

②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

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动后标高低于碰前标高,观测点碰后高于碰前。

处理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

③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

原因: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

地表沉降观测具体怎么做? 篇9

进行地表沉降观测,要在测区内选定适量的水准点作为地面观测点,并埋设标志,同时在沉降范围外的稳定处设置适量的基准点,为了缩短基准点到观测点的距离以减少观测点的高程误差,也可把基准点设在沉降范围内,但必须设法使基准点的高程不受地表沉降的影响。

例如采用深埋钢管标,它是把钢管底部锚固在基岩上,外面用套管保护; 或埋设双金属标,即用膨胀系数不同的两根金属芯管放在同一根套管中,根据两芯管顶端由温度变化而引起的高差变化,推算出每根芯管顶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高程改正数。在一个测区内至少要设置3个基准点,以便通过联测验证其稳定性,

从基准点出发用水准测量方法测定各观测点的高程。

水准线路常分两级敷设。首级水准线路用精密水准测量(见高程测量)方法施测,构成网形,并附合在基准点上。然后在首级点之间用稍低的精度敷设低一级的水准线路,用以测定其他观测点的高程。不同日期两次测得同一观测点的高程之差,即代表地面高程在这两次观测期间的变化。为便于分析,常把同一时期内各点沉降量标记在地形图上,并勾绘出等沉降曲线;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测点,则常绘制沉降量同时间的关系曲线。有了地表沉降观测的大量资料,就可以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沉降规律,预计沉降的发展趋势,分析沉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线路沉降观测及评估方法有哪些? 篇10

线路沉降观测适用于新建250~350km/h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新建200km/h无砟轨

道铁路工程测量可参照执行,

1.运营期间应对构筑物(桥梁、隧道、涵洞和路基等)变形继续监测,特别是针对区

域地面不均匀沉降地段,要重点监测。

2.运营期间沉降监测应尽量利用建设期间布设的观测点,并根据运营监测需要在重

点地段增设特征断面。特征断面监测点的增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1)桥梁地段监测断面测点应不少于6个;

(2)路基地段监测断面测点应不少于6个。

3.桥梁地段可利用桥墩监测点进行桥梁受区域地面沉降影响的监测工作。

4.沉降监测频次应满足以下要求:

(1)路基地段: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12个月内,沉降监测频次应按《高速铁路测量

规范》规定执行,12个月后宜为1年一次;

(2)桥涵地段: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内,沉降监测频次应按《高速铁路测量

规范>规定执行,24个月后宜为1年一次,

5.构筑物沉降监测方法和精度应符合相关规定。

6.区域沉降地段的监测方法可采用insar技术、gps技术、水准测量方法或建立分

层水位监测井和分层沉降标的方法。

7.构筑物水平位移监测可根据运营维护的需要进行监测,监测的方法和精度要求应

符合规范相关规定。

8.轨道几何状态检测

(1)轨道几何状态检测的内容应包括轨距、轨向、高低、水平、扭曲以及轨道中线三

维坐标。

(2)轨道几何状态检测宜利用轨道控制网(cp iii),采用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进行

测量。

位移沉降观测施工方案 篇11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是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根据本人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对沉降观测的应用,在此对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浅谈管窥之见。

1 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1 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较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1.2 观测时间的要求

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 d)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1.3 观测点的要求

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 m~30 m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在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另外,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1.4 沉降观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所谓“五定”,即通常所说的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1.5 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个~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1.6 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在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我们在河北省交通培训中心工程施工过程中就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1.7 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2 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2.1 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2 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2.3 沉降观测

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层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后,进行首次观测。

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

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500 mm),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

2.4 沉降量的确定

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

2.5 统计表汇总

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的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特别是在沉陷性较大的地基上重要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对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我们还可以找出同一地区类似结构形式建筑物影响其沉降的主要因素,指导施工单位编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指导施工大有裨益,同样也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设计出更完善的施工图纸。

3 探讨的两个问题

1)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合理性。由于现行规范对施工单位施工过程的沉降观测要求不明确,使施工单位在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选择上随意性较大,但是精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沉降观测的成败。对沉降观测精度选择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合理适宜,适合工程特性的需要。既不造成无谓的浪费也要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这样,本人认为一般高层及重要的建(构)筑物在首次观测过程中适用精密仪器的设备(高级水准仪、铟合金尺等)在±0.00以上部分按二等以上水准测量方法,采用放大率倍数较大的S2或S3水准仪进行观测,也可以测出较理想的结果。

2)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而是起伏状现象。原因分析及修正措施如下:a.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而以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原因:可能是首次观测精度过低。若回升超过5 mm时,第一次观测作废,若回升5 mm内,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b.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动后标高低于碰前标高,观测点碰后高于碰前。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c.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原因: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措施:确定水准点下沉值,与高级水准点符合测量,确定下沉量。

参考文献

[1]JQB-01-2005,全夯式扩底灌注桩技术规程[S].

上一篇:十分悲伤的个性签名下一篇:木斯乡乌图九年制学校“书香校园”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