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历史试卷

2024-11-25

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共8篇)

江苏高考历史试卷 篇1

2011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逐题考点解析

1、【考点】古代经济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在古代中国“末业”之工商业。材料“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说明张瀚认为农业和工商业比例适当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

2、【考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解读能力。《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故选D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打破了士族子弟的垄断,扩大了选才范围,所以A、B、C表述错误。

3、【考点】印刷术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最早是北宋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之前有唐朝发明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术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故选D项

4、【考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机构改革(行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

5、【考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作者此段表述的主旨是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B项错误;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C项错误;“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D项错误。故选A项。

6、【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表述错误。

7、【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故选B项。

8、【考点】抗日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信息“1938年4月”“武汉空战”可以推断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武汉会战,因此①表述错误,②表述正确,故选C项。

9、【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协商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深刻性。材料无法体现继承性,排除③。

10、【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日内瓦会议)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A错误;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错误;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关系才被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C错误,故选D项。

11、【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12、【考点】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克里斯提尼改革在制定行政选区时以地域为基础,而不是以血缘为基础,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故C项正确,A、B与材料无关,D是伯利克里改革。

13、【考点】启蒙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体现了卢梭的人民主权的思想。

14、【考点】德国君主立宪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宪法赋予皇帝国家最高权力、帝国首相对皇帝负责、内阁大臣由皇帝任命,说明A、C、D不正确。

15、【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罗斯福“炉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向人民阐释新政,C是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提倡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但不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二战后福利国家纷纷建立起来;“新经济”时代出现于克林顿执政时期。A、C、D表述错误。

16、【考点】斯大林模式——工业化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17、【考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美苏冷战之美苏争霸)【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历史线索与阶段特征的把握以及图文信息的获取。图片注解“1973年„„亲切交谈”说明美苏关系缓和,A、C分别是1962年、1991年,D项表述错误,多极化至今还没有形成,故选B项。

18、【考点】当今全球化趋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卡斯特罗的话语意思,“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说明全球化时代各国休戚相关,“不公正的事太多„„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说明全球化的利益不均衡影响其发展。由此,A、B、C都是正确的,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19、【考点】当今世界政治形势

【解析】本题以时政人点切入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从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内容可以明确恐怖主义是各国公敌和反恐需要国际合作,因此①④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项。20、【考点】相对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体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质能转换理论,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说明时间是可变的,指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因此本题选C项。

21、【考点】明清进步儒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材料解读能力。第一问中要结合明朝政治状况分析; 第二问首先要理解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天下昌明的表象就是有良好的社会风俗。社会教化的功能要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士人有廉耻”“ 天下有风俗”“ 立天下之人伦”“ 有政事„„有国家”概括。

第三问从“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知顾炎武主张取先秦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把孔孟之道视为儒学根本;

第四问联系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进行分析。

22、【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与概括分析能力。

第一问应考虑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冲击和国内新经济因素对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作用; 第二问根据材料信息“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 “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减小,对新兴行业不适应,失去谋生出路,生活变得无聊赖,世风日下;

第三问论证观点,首先应明确观点是什么,然后进行合理论证。注意史论结合。

23、【考点】跨模块考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各模块知识内在联系的把握和线索梳理。

第一问中结合材料和教材从政治前提、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概括; 第二问首先理解材料观点,“保守主义的政治”是指英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权,然后回答君主立宪制政体建立的过程和政治特征;

第三问由时间“1830年”联系到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运动,然后根据材料“(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这一革命把经济力量的重心完全转移”;

第四问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等,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原理回答。24A、【考点】日本明治维新(主要内容——殖产兴业)

【解析】本题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考查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第一问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从材料“暂时创办官立事业”可以概括为“官办”,原因从材料“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示以实例”可以概括;

第二问“方式变化“结合材料三并与材料一比较概况,分析原因分别从官营、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前景以及社会对官营政策的不满角度分析。

第三问可联系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和调整情况以及本题中特定的社会现实分析。24B、【考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

【解析】本题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把必修与选修内容结合考查考生的宏观把握历史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第一问结合材料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第二问要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50年代”,联系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归纳。第三问回答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贡献,结合材料内容进行概括。

第四问回答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与发展。

二、试卷总体情况分析

今年的历史试卷平实而不平庸,稳重而不失灵动,继承中又带着创新,重视主干知识、思维创新、价值观引领,符合学情生情。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的特点主要有:

1、知识与情境结合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秉持了“新情境、新材料”的命题理念,材料相当丰富,在20道客观题中,有19道使用材料,材料情境与选项设置关系密切,材料的使用效能高。入题的材料有历史照片、广告、信件、时事新闻、历史著作、人物言论、报纸报道等,且选材新颖,充分发挥了史料的情境性、开放性、层次性等功能。较多的材料情境体现了命题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教科书,淡化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直接依赖,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创新教学,体现“用教材教”。基于新材料情境来使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通过迁移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如第2题设置唐进士出身发布比例图,考查学生基于材料解读认识科举制的进步与不足,同时联系九品中正制等所学书本内容,情境设置与教科书知识的关系处理较好,知识与情境依存度高。这样的命题思路照顾到教学现状,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助于循序渐进地推进新课改。与2010年相比,材料的创新力度大,没有使用旧的材料,考查记忆能力的题目较少。

2、能力与情感并举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卷难度适中,注重对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素养的综合考核。考查学生在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学科基本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阅读、分析、归纳、概括、说明、比较、迁移、阐释、论证等能力。与2010年相比,高考考试说明中的四个方面考核目标和要求都有涉及,能力考查角度增多。对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较多,对概括归纳能力要求很高,同时第一次系统地考查到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22题第3小问,问题是:学生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200字左右。分值为6分。该题突出了新课程的“探究性”、“开放性”理念,考查到“过程与方法”层面的能力,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考查。该题富有操作性和引导作用,是2011年江苏卷的灵动之处。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固然出色,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也相得益彰。如第8题既考查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知识,更注重了引领学生摒弃狭隘的民族观,表现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大爱精神,有助于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到新的人文高度。第21题考查顾炎武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更对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充分挖掘了高考试题这一高中课程资源的有益作用。

3、历史与现实交融

2011年江苏历史试题也注重考查学生对社会现实中重大问题、热点问题的关注,突出地反映了历史学关注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社会进步的学科价值。如第19题,引入拉登被美国击毙的时事新闻和世界许多国家对恐怖主义的态度,引导学生得出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和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的认识,树立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学以致用。第24题的A题,就日本大地震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监管的事件,结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发挥的不同作用,请学生谈谈政府在经济中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得出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但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的认识。突出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引导考生在广阔的视野中更加深刻地了解时事,关注世界,树立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进而提高历史意识、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有重要启示:历史教学不能只关注课本,还要关注社会。不能只看到历史课本知识,还应该看到历史对现实的价值。把历史知识和现实问题有机联系起来,把历史知识转变为历史智慧,这才是历史学习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江苏高考历史试卷 篇2

一、试卷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各模块分值比例略有变化

各模块分值相对2014年不太均衡。表现在选择题必修3只有21分,而必修1则40分,占1/3,必修2与去年持平。 选择题有创新,第2题考查史学理论,以往只有主观题的某一小问涉及。一方面,与两位出题者的研究领域有关,另一方面,这更加是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大趋势。选择题第11题凸显心态史观,彰显人文精神。主观题部分出现新现象,以往纯粹必修1、2、3,但今天第21题第(1)是政治史,第(2)(3)则为思想史,一方面说明根据命题材料的需要,在分值、设问上微调,另一方面说明出题者想弥补专题教材时序混乱、前后断裂的不足,凸显通史的大趋势。2015年主观题继续发扬了以往传统,中国史偏爱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史偏爱近代史。

二、题目设计主要考核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功能

材料基本沿袭传统,文本为主兼有图表,要求学生能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选择题秉承了2014年取消组合题的做法,但恢复逆向选择题。主观题尤其小论文进一步开放。学生普遍反映有点难,有几道题目的答案拿不准。主要因为这些题目无法在教材上“点对点”找到答案,需要充分发掘材料和深入理解才能判断。这是一种正确的命题导向,因为历史思维比记住知识更为重要。第1—5题均为文言文,占1/4江山,主观题5题中有3题涉及文言文。历史试卷的“语文化” 趋势非常明显,教材史实仅仅作为知识背景衬托,要求学生在提供的“新材料”下,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如第21题第(3) 问“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第24题(A)“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 这一错误的实质。”

三、题目设计追踪热点,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以史为鉴功能

2015年江苏卷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今年两会期间, 习近平曾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 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今年第21题第(2)考察了理学的积极作用。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2014年9月29日,《光明日报》 发表了《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子目录一《甲午战争与中日的历史走向》,子目录二《甲午战争让中华民族觉醒》。江苏卷第22题:(1)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高考命题与报纸内容何其相似,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必然。以上两例说明了历史学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试卷重点考查主干,论证题(小论文题)相对2014年容易上手

今年主观题依旧着重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考查内容均是主干,没有细枝末节,如5个大题目分别考查:选官制、理学;唐太宗甲午中日战争、工业革命、明治维新。考点虽常见,但立意高,设问新,体现了较高的能力要求和价值取向。答案设置体现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开放性。第23题为论证题今年相对“温和”,学生普遍感觉有东西写。

五、试卷命制洋溢着一股浓厚的人文情怀,凸显文明传承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是今年江苏卷的一个“亮点”。她属于精神层面,很难量化,但试题设置巧妙,通过阅读材料让考生的心灵受到震撼。高考是特殊场所,能让考生感觉到试卷材料的人性美实属不易。不管是必修试题还是选修试题,都弘扬了人文主义情怀。如选择题第11题通过两幅漫画“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遛狗者和流浪儿”使学生感受到“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主观题第23题(3)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第24(B)第(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4分)这些题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情感性。这就改变了单一从知识和能力评分的方法,通过高考试题的导向性,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落脚点在情感方面主要是考学生能否心态平和回答问题;态度方面主要衡量考生是否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价值观方面主要是鉴别考生对学科价值的认识程度。

试题除了高举人文旗帜外,尤其凸显人类文明的传承与交融。如主观题第21第(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第24(B)(2)据材料一、 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 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这两则主观题分别体现了中国文明的传承、不同文明的交融。文明传承如此,学习亦如此,求学者可在探讨交流中放宽心态,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汲取对方的合理之处,这对治学处世都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民主理念。

摘要:2015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各模块分值略有变化;题目设计追踪热点,充分发挥以史为鉴功能;试卷命制洋溢着人文情怀,凸显文明传承。

2015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篇3

【关键词】分值比例;追踪热点;考查主干

2015江苏卷秉承了历年传统风格,注重新情境,创设新问题。所选材料阅读量适中、注重理解。体现出厚重的历史学科特色,难度设置上,梯度明显,区分度较高。

一、试卷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各模块分值比例略有变化

各模块分值相对2014年不太均衡。表现在选择题必修3只有21分,而必修1则40分,占1/3,必修2与去年持平。选择题有创新,第2题考查史学理论,以往只有主观题的某一小问涉及。一方面,与两位出题者的研究领域有关,另一方面,这更加是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大趋势。选择题第11题凸显心态史观,彰显人文精神。主观题部分出现新现象,以往纯粹必修1、2、3,但今天第21题第(1)是政治史,第(2)(3)则为思想史,一方面说明根据命题材料的需要,在分值、设问上微调,另一方面说明出题者想弥补专题教材时序混乱、前后断裂的不足,凸显通史的大趋势。2015年主观题继续发扬了以往传统,中国史偏爱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史偏爱近代史。

二、题目设计主要考核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功能

材料基本沿袭传统,文本为主兼有图表,要求学生能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选择题秉承了2014年取消组合题的做法,但恢复逆向选择题。主观题尤其小论文进一步开放。学生普遍反映有点难,有几道题目的答案拿不准。主要因为这些题目无法在教材上“点对点”找到答案,需要充分发掘材料和深入理解才能判断。这是一种正确的命题导向,因为历史思维比记住知识更为重要。第1—5题均为文言文,占1/4江山,主观题5题中有3题涉及文言文。历史试卷的“语文化”趋势非常明显,教材史实仅仅作为知识背景衬托,要求学生在提供的“新材料”下,能够有自己的见解。如第21题第(3)问“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第24题(A)“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三、题目设计追踪热点,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以史为鉴功能

2015年江苏卷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曾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今年第21题第(2)考察了理学的积极作用。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2014年9月2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子目录一《甲午战争与中日的历史走向》,子目录二《甲午战争让中华民族觉醒》。江苏卷第22题:(1)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2)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高考命题与报纸内容何其相似,也许是偶然,也许是必然。以上两例说明了历史学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四、试卷重点考查主干,论证题(小论文题)相对2014年容易上手

今年主观题依旧着重考查了考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考查内容均是主干,没有细枝末节,如5个大题目分别考查:选官制、理学;唐太宗甲午中日战争、工业革命、明治维新。考点虽常见,但立意高,设问新,体现了较高的能力要求和价值取向。答案设置体现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开放性。第23题为论证题今年相对“温和”,学生普遍感觉有东西写。

五、试卷命制洋溢着一股浓厚的人文情怀,凸显文明传承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是今年江苏卷的一个“亮点”。她属于精神层面,很难量化,但试题设置巧妙,通过阅读材料让考生的心灵受到震撼。高考是特殊场所,能让考生感觉到试卷材料的人性美实属不易。不管是必修试题还是选修试题,都弘扬了人文主义情怀。如选择题第11题通过两幅漫画“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遛狗者和流浪儿”使学生感受到“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主观题第23题(3)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第24(B)第(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4分)这些题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情感性。这就改变了单一从知识和能力评分的方法,通过高考试题的导向性,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落脚点在情感方面主要是考学生能否心态平和回答问题;态度方面主要衡量考生是否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价值观方面主要是鉴别考生对学科价值的认识程度。

试题除了高举人文旗帜外,尤其凸显人类文明的传承与交融。如主观题第21第(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第24(B)(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这两则主观题分别体现了中国文明的传承、不同文明的交融。文明传承如此,学习亦如此,求学者可在探讨交流中放宽心态,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汲取对方的合理之处,这对治学处世都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民主理念。

江苏高考历史试卷 篇4

据考生反映,英语试卷题量太大,阅读理解看得实在有些发蒙。一篇任务型阅读和四篇文章阅读看蒙了不少考生。

总体难度比去年有所提升

2013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沿袭了江苏命题“稳中有变”的原则,突出语篇,强调运用,总体难度比去年有所提升。试卷考查重点突出,所选取的知识点既有较广的覆盖面,又有合理的难度,较好地处理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整份试卷呈现创新性、基础性、交际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全面科学地测试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彰显了高校选拔人才的功能。具体分析:

1.听力部分:2013年江苏卷的听力仍然采用了全国卷的命题材料,朗读语速适中,发音清晰。话题涉及打电话、旅游安排、生活环境、采访、名胜介绍等,第十段材料仍然是独白。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话题,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尤其是前五小题不难,这有助于考生稳定情绪,积极进入状态。

2.单项选择:2013年的单项选择比以往更注重生活交际,通过设置情景将知识的考查与能力的考查有机地结合,很好地诠释了词汇、语法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实现了综合测试的目标。主要语言项目的考查点有:动词及动词短语、时态语态、从句、非谓语动词、倒装、主谓一致、交际用语等,该部分也体现了一些常用词汇、习惯用语等的测试。但由于语境灵活,选项很有迷惑性,考生觉得并不容易。

3.完形填空:2013年的完形填空由去年的纯议论文又恢复到了以往的夹叙夹议的文体。该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语篇的理解,着重考查了词汇在语篇中的准确运用,重点是实词,整体难度适中。其选材贴近生活,文章反映的主题:一个人的梦不是美国梦,所有人的梦才是美国梦,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同的梦想。这与我们当前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也是每一个人的梦是一致的。这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贴近时代、与时俱进的特点。

4.阅读理解:2013年阅读理解题型的设计风格与往年有所不同,原来每篇文章基本均匀设题,2013年A篇阅读只设置两道题,而D篇阅读设置了六道题,这体现了高考命题在平稳发展基础上的创新。阅读理解所选的四篇文章材料真实,题材多样,生活气息浓厚。选材涉及游乐园提供的各种服务、应该如何分配:排队还是市场竞争、鱼龙化石研究、通过Mark Twain的文学作品判断他是否是种族主义者。由于D篇阅读篇幅较长,长难句多,题量又大,学生感到有难度。

5.任务型阅读:任务型阅读部分文章语言流畅,句子长度适中,层次清晰,学生容易理解。文章主题是认真负责的人的表现、益处及可能引起的问题。但由于文章原词重现的词只有三个,而归纳的词多达四个,学生在时间比较紧的情况下,也颇感压力。

江苏省中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篇5

12.张老师在讲授《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出示了两幅图片(右图)。对这两幅图片的解读,正确的是

A.太学是最早的私学

B.汉武帝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C.汉武帝首创殿试

D.太学生通过钻研八股,求取功名 汉代讲学图 西汉长安太学复原图13.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大发展。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现象的是

①出现了著名 的 青铜器 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②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③海船上装有指南针,能准确地辨别航向

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⑤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14.下面是我国古代不同领域著作的杰出代表,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天工开物》 ②《齐民要术》 ③《史记》 ④《伤寒杂病论》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15.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亊件的直接触动有关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6.报纸、杂志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进行舆论宜传的重要工具。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刊

B.孙 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C.陈独秀等以《新育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D.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17.某班板报出现了如下版块:“开天辟地”“北伐凯歌”“星火燎原”“万里长征”。这期板报最合适的主题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B.人民解放战 争的胜利 C.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D.科学技术的成就

18.下图 是小明在复习时绘制的时间轴。其中,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失误是

A.三大改造后期要求过急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D.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19.下列哪一项是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作用

A.削弱了政府的权力 B.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C.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0.火车发明之前, 陆路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或畜力拉动的,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开始试制使用新动力的车辆。1825年,“旅行者号”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它的动力机是

A.珍妮机 B.蒸汽机 C.内燃机 D.电动机

21.下对关于世界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B.巴黎和会召开,为美国在中国的 扩张提供了方便

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D.冷战后,中国、欧盟、俄罗斯及日本实力增强,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22.右图是某国二战后经济发展示意图及相关文字描述。这个国家是

A.美国

B.联邦德届

C.日本

江苏2010高考历史精练题 篇6

南京市历史学科带头人、南京一中高级教师 郭东辉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

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

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

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

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

方视听,希其风采。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材料五据外国学者柯睿格(E.A.Kracke)对南宋两份进士题名录的研究,非

官员家族的进士1148年占56.3%,1256年占57.9%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何种制度?指出其主要弊端。

(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我国古代哪些选官制度?并指出这些制度选官主

要标准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四、五,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及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扼要分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如何不断发展完

善的。

2.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

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

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

曰:“仁者无敌”。

——《孟子》

材料二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

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三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

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四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材料五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六 1980年邓小平指出 “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

(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说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

(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年来无数大大小小的哲人都曾告诫过我们:城市的水泥丛林使人疏离了自然的美好;城市的废气、噪音和污水侵蚀了人的健康;城市的尔虞我诈污染了人的心灵„„所有这些沉重的代价,只不过为我们换来了表面上看似富足一点的物质生活而已。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流传下来的讴歌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可谓不计其数,而要找到哪怕一两首赞美城市的诗歌,恐怕都是十分不易的。

——陈季冰《城市真的能够让生活更美好吗》2010年4月29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过,21世纪将会有两件大事影响人类的进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对于城市化,人们一向爱恨交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世博会确定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不仅适应全球时代发展的趋势,更呼应了我国当前严峻的城市化进程。

“只有更好的城市,才会有更好的生活”——这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外文翻译,也更进一步诠释了主题的含义:相对于礼赞城市来说,我们更需要对城市现状进行反思,对城市未来进行探索。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启示2010-05-06 0《光明日报》

材料三(城市化)本质上是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过程。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并不是到处出现城市,而是要使全体国民享受现代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并实现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素质等的转变。即:实现城乡空间的融合发展、产业的融合、就业的融合、环境的融合、文化的融合、社会保障的融合、制度的融合等,以期真正实现城市和农村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扼要指出200年来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概况及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对于城市化,人们一向爱恨交织”。

(3)概括材料三关于城市化的基本主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或上海市博会主题的认识。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7世纪初,它是第一个联合的股份公司,为了融资,他们发行股票,不过不是现代意义的股票。人们来到公司的办公室,在本子上记下自己借出了钱,公司承诺对这些股票分红,这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筹集资金的方法。东印度公司的特权是可以协商签订条约,发动战争,这样它就成了在亚洲的独立主权个体,或者说从南非到日本的整个地区,它都可以像一个国家那样运作。

——荷兰莱顿大学历史系教授维姆·范登德尔《大国崛起》 材料二:标准石油公司的市场规模很大,它的单位成本,以每加仑计量的单位成本相对较低,所以具有竞争优势。由于采购量很大,标准石油公司还能够控制石油生产商,决定采购价格。而在与运输石油的铁路公司打交道时,标准石油公司可以保证其他竞争对手无法达到的运输量,因此能够和铁路公司讨价还价,拿到它愿意支付的运费标准。

在相继完成对炼油区、运输线和产油地的三步控制之后,洛克菲勒雄心勃勃地向垄断全美石油工业的霸主地位挺进。洛克菲勒的石油托拉斯连续吞并了美国近百家石油企业。到1890年,这位石油大王已经掌握了全美90%的石油提炼。

——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标准石油公司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分析跨国公司在90年代发展的特点及材料三、四所反映的史实之间的相互关系。

(4)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公司制度不断发展,指出发展趋势,分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

1.(1)世袭制;没有激励作用,贵族子弟普遍不求进取。

(2)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变化:由以德行为主要标准,到以门第为主要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

(3)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扩大统治基础)、给处于社会下层的人提供了进入社会上层的机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古代诗词的发展。

(4)选择范围不断扩大,选择主要标准趋于相对公平、公正,由比较片面趋于全面,激励作用不断增强;选择权由地方逐步集中到中央。

2.(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2)平均地权。增加“节制资本”。第一次国共合作。

(3)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4)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5)“文化大革命”。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6)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不注重民生,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1)近200年世界城市化发展迅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乃至信息化社会转变。

(2)城市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利与弊都很显著: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城市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化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言之成理、符合事实,酌情给分)。弊:环境污染损害健康;功利主义和商业气息浓厚,淡漠了人的感情。

(3)城市化不是到处出现城市(城市化不在于形式),城市化的本质是要使全体国民享受现代城市的一切城市化成果,消灭城乡差别。

(4)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要趋利避害,特别是要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包括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要让全体国民共同享受城市化成果。我们要认真吸取和借鉴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经验与教训,建设好城市,使城市生活更美好。

4.(4)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公司制度不断发展,指出发展趋势,分析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1)特点:殖民垄断贸易公司。

(2)特点:垄断一个或几个行业的生产、销售,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赚取垄断利润的托拉斯。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3)特点:跨国公司兼并激烈,发展快。相互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使跨国公司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加快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江苏高考历史试卷 篇7

一、试卷整体评析

1.结构合理,人文地理略多,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2011年高考试卷从自然地理(45分)、人文地理(53分)、地理信息系统(2分)的划分角度而言,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考试说明》的各二级目标要求,且人文地理略多于自然地理。笔者又依据考试说明中具体的二级考试目标要求,对必修的地理1、2、3三个模块涉及的题目及分值情况做了统计(表1)。

由统计数据可知,地理1侧重选择题考查,尤其是单项选择题,在综合题中则为简单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分析;地理2侧重考查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中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分析;地理3则侧重考查综合性较强的双项选择题和综合题的分析解答。总体而言,自然地理侧重选择题的考查,人文地理则侧重综合题的考查。

2.难度适中,稳中有降,重视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能力的考查。

(1)知识点考查更基础。如2011和2010年都考查了气候变暖的相关内容,但2011年第1-2题以“格陵兰岛面积缩小的景观图”为基础,设问“格陵兰岛冰原面积缩小的原因”及“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带来的影响”,相比2010年第23-24题用“全球热量平衡示意图”来设问“图中与大气保温作用有关的环节”和“全球变暖对粮食影响大的原因”,2011年考查的内容更基础。除此之外,对地球运动、人口变化、城市地价及影响因素、洋流分布及意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及地质构造判定等内容的考查,也多注重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和运用,难度亦有所下降,这也在考生考试结束后的情绪状态上有明显体现。

(2)读图设问更直观。2011年整套试卷的图表量虽然较以往多,但依据图表而设置的问题却相对更加直观,易于在读、析图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答案。如第9、19、23、30A海洋地理(1)题,都是要求读图得出某地理要素的分布特点或规律,这样的图文转化很直观,不需要复杂的分析与思考过程。

(3)综合题设问及答题设计更简洁明确。在2008年和2009年的综合题中均设有表格填充题,如2008年第27(3)题“填表简述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缺的对策及其理由”,表格中只列出了需要回答的项目(对策、理由)以及简单的思路提示(从开源、节流、区际协调三个方面作答),其余均需考生独立作答,考生作答难度较大。而2011年第28(1)题“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设计的对比表格中不仅已列好具有提示作用的对比项目(地形、气候类型、河流、矿产资源四个方面),而且每个对比项目均已有新疆或江苏的特征,学生据此就比较容易“照猫画虎”作答出另一半答案,提示性更强,作答的准确率也相对较高。

3.依托主干,注重创新,突出对重点知识的考查。

2011年考查的必修内容主要有:全球变暖、地球运动意义、等压线、天气系统、气候、等高线、洋流分布及意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自然灾害(地震、城市洪水、干旱)、人口变化及影响、城市化及影响、能源问题、农业和工业区位条件分析、交通选线、产业转移的意义、区域特征比较和区域经济联系等,多为教材主干和重点知识,且有些题目反复出现在历次高考试卷中,如2010年和2011年连续考查了全球变暖、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工业集聚的意义等重点知识,但每年命题切入的角度不同,体现了命题的创新性!

选修内容则更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且难度适中。对2008~2011年试卷中的海洋地理和环境保护两部分试题的统计结果显示考查的知识点有明显的集中性:1海洋地理集中在:海洋污染和环境保护,海洋生物、空间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海底地形、海水运动和海岸带;2环境保护集中在: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环境管理的内容和手段。

4.图表丰富,类型多样,凸显学科特色,注重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

图表形象、直观,作为地理信息的载体和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地理教学中担负着特殊的任务,通过图表作为试题切入点来考查学生,能够很好地考查其读图、析图的能力。因此命题者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点,图表的运用有如下变化趋势:1数量增加:据笔者统计,2008~2011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均运用了大量的图表,更在2011年大幅增加(图1)。2类型多样 :2011年涉及的 类型有统 计图(12幅)、等值线图(4幅)、示意图(4幅)、区域图(4幅)、关联图(2幅)、景观图(1幅)。其中统计图表数量多、类型多样,涉及柱状图、雷达图、曲(折)线图、三角坐标图等;等值线图则涉及等压线、等高线、豫西干旱旬数等值线、海洋初级生产力等值线图,且需要注意的是其数量的变化,2008和2009年各一幅,2010年3幅,2011年上升为4幅,可见等值线图的重要性。整套试卷,有13组选择题和7组综合题,每组题目均由图表切入,有“无图不成题”的趋势,所以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读图、析图,甚至绘图的能力,能从图表中找出有用的信息。

5.关注热点,贴近生活,强调学习对生活和发展有用的地理。

日本地震及核泄漏、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北非区域图(利比亚)、新疆与江苏的对口支援及新疆霍尔果斯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均为这一年来的时政热点,特别是以江苏省经济发展和与西部地区(新疆)经济联系为背景,考查两省区的地理主干知识,既充分体现了江苏地理高考试题一直具有的地方特色(乡土地理),又有新意、贴近生活。考题中涉及的干旱、城市内涝、赤潮(太湖曾发生过)等灾害虽非时政热点,但贴近生活,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

二、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启示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模式下,文理选科分班前后,地理学科的课时安排都较新课程改革之前有所减少,而高考教材则由原来的2本必修 +2本选修,增加为3本必修 +2本选修,并且初中地理学习欠缺依然构成选修班学生的学习负担,再加上各校重视语数外学科、分配给选修学科的作业时间有限,所以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时效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深入评析高考试卷,掌握命题的脉搏和趋势,更具针对性和选择性地教学,有助于教学时效的提高。

1.紧扣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围绕主干,夯实“三基”(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

(1)解读考试说明,抓牢主干。在平时教学中,不仅教师本人要深入研究和分析每年的考试说明及其变化,而且还要带领学生一起详细解读考试说明,使学生能够真正领会命题指导思想和掌握考试要点,特别是各知识要点的具体考试要求,从而对主干知识做到心里有数,提高复习效率。

(2)注重熟悉教材,走出认识误区。学生长期淹没在“题海战术”之中,养成了重题目、轻教材的习惯,对教材不能静下心来仔细研读,认为只有做题才有用,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和做法。通过笔者前面的分析,高考侧重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的考查,并且可以发现很多试题考查的知识点都能从教材中找到出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内容有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做题,有助于做题效率和准确率的提高。

(3)把握主干,突出重难点,精练考点。结合对历年高考试卷的分析结果,人文地理略多于自然地理,但从三大模块而言,必修1覆盖的分值明显多于必修2和必修3,所以在学习和复习时要把握好主干知识,精选典型习题,少而精,着重讲透重点、讲清难点,夯实学生的基础。如大多数学生“惧怕”的地球运动部分,据前文分析发现其考查的难度和分值均有所下降,每年都只考查2个单项选择题,并且以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相关内容为主;再如地理信息系统每年也仅2分,考查对RS、GPS、GIS基本功能的区分。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适当降低难度,重点掌握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避免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耗费。

2.加强读图和析图能力的训练,深入挖掘图表中隐藏的有用信息。

在新课程地理科的考试说明中,对命题指导思想提出“地理科考试的命题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旨在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的要求,更在“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考核目标中提出“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的文字表述和地理图表中获取有关地理信息”的具体要求。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和信息载体,图表在高考试题中运用的数量和类型均日趋丰富,而学生能够准确、全面地读、析图表,是学好地理的关键。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1精选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图表,特别是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和区域图,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判读和分析的方法,增强图文转换能力;2指导学生对各种图表运用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及时归纳总结;3尝试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以增强对图表的理解,从图表上准确、全面、有效地提取显性和隐性信息。笔者建议在地理1的学习中尽量让学生动手绘图,加深对图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相应部分的基础知识、原理和规律。

3.关注时政热点,重观察、善思考,做好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政热点是每年高考试卷中必定出现的内容,或直接作为题目来考查其与地理相关的知识,或作为背景材料出现在题目之中。这就要求师生平时加强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和积累。对于学生而言,逐渐养成关注热点的习惯,不仅有利于知识储备,还有利于学习兴趣的保持和提高;对于教师而言,关注的同时进行及时整理和归纳总结,为高考前的热点复习专题整理奠定良好的材料基础。

但是,时政热点毕竟有限,我们更要注重对身边地理事物、现象和环境的观察,通过图片、报刊书籍、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获得地理信息,并善于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来锻炼地理思维,并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现象与问题的能力。

简析2014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 篇8

一、听力

选材多是大家所熟悉的日常交际场景,共10段听力材料,其中的5段较短,另5段则较长。听力部分以对话和独白为呈现方式,强调考生在日常交际中理解英语对话的能力,话题覆盖面广(详见下图),对话内容逻辑清楚,话语流畅,语速恰当,没有生僻词语,需要考生迅速建立话语交际的语境概念,分析讲话人的意图、观点、态度和含义等。

相比2013年英语听力卷,题型没有多大的变化,试题难度整体持平,但今年的语速达到154词/分钟,比2013年稍快;录音稿总词数为930词,比2013年(871词)多;从2014年的第10段材料来看,Text 10材料较长,有些句子结构比较复杂,有些句子比较长,可能会影响学生答题。

2014江苏高考英语听力话题统计表:

第一节

Text 1Text 2Text 3Text 4Text 5

问路搭车准备报告读书天气

第二节

Text 6Text 7Text 8Text 9Text 10

找借口拒

绝活动看电影出差面试大城市与小县

城的生活比较

二、单项填空

单项填空的考查考点分布与往年相比变化不是很大,分布比较均匀 (详见下图)。依然是以名词、动词、代词、副词、动词和动词短语、情态动词、介词短语、三大从句和非谓语动词为主。但是在今年试卷中第29题考查了独立主格结构,这在最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试卷中比较少见。

题号考点呈现形式词数

21连词(状语从句)13

22定语从句20

23时态对话26

24介词短语辨析17

25动词辨析9

26名词性从句(表语从句)对话20

27名词辨析18

28固定搭配辨析14

29独立主格10

30动词短语辨析对话23

31情态动词(should表示竟然)14

32副词辨析10

33动词辨析19

34不定代词12

35情境交际对话14

从近几年的单项填空来看,难度在逐步上升,今年尤为明显。

除了考核学生基本掌握词汇的词义、词性外,今年的考题更加侧重考核词汇在不同语境中词义的变化,而且其中有多题(如24题、25题、27题、30题、32题等),考的是词和词组的辨析和基本含义。另外,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关注重要词汇的主流用法,而容易忽视这些词汇的一些其他用法,就是所谓的“熟词生义”。如第25题的目标选项chase,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都是用作“追赶”来解,但在本题中却表示“争相追求”。如第30题pay off这一短语,我们平时教学中多提及“偿清,还清(债务);成功,有回报等”意思,很少提到“付清工资,解雇某人”的用法,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能只知其一,而要了解这些词汇和短语的更多含义。

在今年单项填空中有几个题目的题干具有较浓的文学味,导致句子的含义不很直接,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如第28题,The idea “happiness”, , will not sit still for easy definition. 此句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理解难度较大。再如第34题,Good families are much to all their members, but to none. 也是如此。

三、完形填空

今年完形填空的长度比往年略短,今年的词数为289词,而2013年的高考试卷的完形填空为313词。当文章长度变短,而设空数量不变时,意味着文章的信息理解提取将增加难度,因此难度系数就会变大。

今年完形填空的体裁依然是大家所熟悉的夹叙夹议的美文,是一篇励志文章,讲述美国成功学大师Dale Carnegie 小时候成长奋斗的故事,体现了高考命题贴近时代、与时俱进的特点。

从所设的20个空格来看,分布如下:动词考查6个、名词考查6个、介词(短语)考查4个、形容词考查2个、副词和连词的考查各1个。从考点分布来看,名词和动词的考查依然是完形填空的重头戏,占到60%。但今年的介词(短语)的考查数量在增加,考查了4个,占到了20%,这会不会是一种新趋向,值得关注。在最近几年的完形填空中都没有出现考查短语的形式,而今年的完形填空中出现了考查介词短语,以短语的形式出现,也是今年完形填空的一个特点。

考点的设置基本上是基于对上下文的理解来选择答案的,不单纯地撇开文章选择。如38空后面的at college可以暗示37空的答案为education;41空格的答案可以从后面的good suit找到明显的线索;43空格的答案可以从前面的turn down得到信息;第三节的第一句话中的advice可以告诉考生46题应该选择suggest;第三节的最后一句可以知道50题选confidence;49空格后面的speaking暗示51题应该是speech。

四、阅读理解

2014年高考英语试题阅读理解语篇素材基本延续2013年的风格。题量设置上与2013年完全一样,依然是A篇2个小题,B篇3个小题,C篇4个小题,D篇6个小题。A篇仍然是一篇应用文,讲述19世纪美国厨房的装修设计,体现了19世纪美国人的设计风格。B篇还是一篇议论文,围绕优化生活的话题,研究了节约金钱和时间的生活方式,讲述了把握机会,合理利用时间,难度不大。与2013年一样,C篇依旧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讲述的是人生气时对大脑造成的影响以及行为表现,难度较大。与2013年不同,今年的D篇是一篇有关社会生活的记叙文,讲述了一位华裔母亲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信中回顾她自己母亲生下她之后却没有能力养活,将其送到孤儿院,最后又被外国人收养的曲折故事。该篇文章较长,语篇长度与2013年相当,但文本不难,内容较简单,虽然题目较多,也有一定深度,但难度不大,较去年明显降低。

阅读时间比较紧依然是很多考生普遍反映的问题,往往前面耗去太多时间到了后面感觉时间不够,草草了事,所以平时的限时训练一定要落实到位,要加强课外拓展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方面的阅读,注意阅读技巧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

五、任务型阅读

2014年的这篇任务型阅读文章行文流畅,条理清晰,内容有关同龄人的压力,并不难懂。难就难在题目的设置方面,这也是阻碍考生拿高分的重要原因。从以往几年任务型的题型统计可以看出近6成题目其实可以在原文中找出答案,即原文重现题,而概括总结题基本上在1—3道。但今年的任务型阅读中,概括总结题增至6道,即便是原词重现类的题目,考生也是需要较强的语言功底和观察能力才能找出,像72. influences, 73. practical, 75. individuals, 78. habits等,所以今年的任务型阅读考查已不仅仅停留在单词定位能力的考查,概况总结能力的熟练运用是重点考查对象。

所以平时的教学应当重视篇章训练,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不能局限于根据题目去文章中找对应点,要加强对概括总结题的练习,同时夯实基础,加强同义词、近义词、词性转换等方面的积累。

六、书面表达

2014年仍然是一篇议论文,但是以读写任务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就“外来词进入中国词典”这一文化现象谈看法,说理由。话题对于考生并不陌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应该都有话可说。当然,要写好这篇短文并不容易,需要考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要形式与内容兼顾,更要有美观整洁的书写做载体才能得到高分。

总之,从今年的高考英语试卷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仅仅靠机械大量的做题是不能把英语学好的,要打好基础,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语感,才能真正地提高英语水平。

(作者:李小奇,海安县立发中学)

2014江苏高考英语卷体现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对考生在英语听力、词汇、语法、英语知识综合应用、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等知识和能力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查,延续了近年来的学科命题风格。

一、听力

选材多是大家所熟悉的日常交际场景,共10段听力材料,其中的5段较短,另5段则较长。听力部分以对话和独白为呈现方式,强调考生在日常交际中理解英语对话的能力,话题覆盖面广(详见下图),对话内容逻辑清楚,话语流畅,语速恰当,没有生僻词语,需要考生迅速建立话语交际的语境概念,分析讲话人的意图、观点、态度和含义等。

相比2013年英语听力卷,题型没有多大的变化,试题难度整体持平,但今年的语速达到154词/分钟,比2013年稍快;录音稿总词数为930词,比2013年(871词)多;从2014年的第10段材料来看,Text 10材料较长,有些句子结构比较复杂,有些句子比较长,可能会影响学生答题。

2014江苏高考英语听力话题统计表:

第一节

Text 1Text 2Text 3Text 4Text 5

问路搭车准备报告读书天气

第二节

Text 6Text 7Text 8Text 9Text 10

找借口拒

绝活动看电影出差面试大城市与小县

城的生活比较

二、单项填空

单项填空的考查考点分布与往年相比变化不是很大,分布比较均匀 (详见下图)。依然是以名词、动词、代词、副词、动词和动词短语、情态动词、介词短语、三大从句和非谓语动词为主。但是在今年试卷中第29题考查了独立主格结构,这在最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试卷中比较少见。

题号考点呈现形式词数

21连词(状语从句)13

22定语从句20

23时态对话26

24介词短语辨析17

25动词辨析9

26名词性从句(表语从句)对话20

27名词辨析18

28固定搭配辨析14

29独立主格10

30动词短语辨析对话23

31情态动词(should表示竟然)14

32副词辨析10

33动词辨析19

34不定代词12

35情境交际对话14

从近几年的单项填空来看,难度在逐步上升,今年尤为明显。

除了考核学生基本掌握词汇的词义、词性外,今年的考题更加侧重考核词汇在不同语境中词义的变化,而且其中有多题(如24题、25题、27题、30题、32题等),考的是词和词组的辨析和基本含义。另外,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关注重要词汇的主流用法,而容易忽视这些词汇的一些其他用法,就是所谓的“熟词生义”。如第25题的目标选项chase,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都是用作“追赶”来解,但在本题中却表示“争相追求”。如第30题pay off这一短语,我们平时教学中多提及“偿清,还清(债务);成功,有回报等”意思,很少提到“付清工资,解雇某人”的用法,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能只知其一,而要了解这些词汇和短语的更多含义。

在今年单项填空中有几个题目的题干具有较浓的文学味,导致句子的含义不很直接,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如第28题,The idea “happiness”, , will not sit still for easy definition. 此句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理解难度较大。再如第34题,Good families are much to all their members, but to none. 也是如此。

三、完形填空

今年完形填空的长度比往年略短,今年的词数为289词,而2013年的高考试卷的完形填空为313词。当文章长度变短,而设空数量不变时,意味着文章的信息理解提取将增加难度,因此难度系数就会变大。

今年完形填空的体裁依然是大家所熟悉的夹叙夹议的美文,是一篇励志文章,讲述美国成功学大师Dale Carnegie 小时候成长奋斗的故事,体现了高考命题贴近时代、与时俱进的特点。

从所设的20个空格来看,分布如下:动词考查6个、名词考查6个、介词(短语)考查4个、形容词考查2个、副词和连词的考查各1个。从考点分布来看,名词和动词的考查依然是完形填空的重头戏,占到60%。但今年的介词(短语)的考查数量在增加,考查了4个,占到了20%,这会不会是一种新趋向,值得关注。在最近几年的完形填空中都没有出现考查短语的形式,而今年的完形填空中出现了考查介词短语,以短语的形式出现,也是今年完形填空的一个特点。

考点的设置基本上是基于对上下文的理解来选择答案的,不单纯地撇开文章选择。如38空后面的at college可以暗示37空的答案为education;41空格的答案可以从后面的good suit找到明显的线索;43空格的答案可以从前面的turn down得到信息;第三节的第一句话中的advice可以告诉考生46题应该选择suggest;第三节的最后一句可以知道50题选confidence;49空格后面的speaking暗示51题应该是speech。

四、阅读理解

2014年高考英语试题阅读理解语篇素材基本延续2013年的风格。题量设置上与2013年完全一样,依然是A篇2个小题,B篇3个小题,C篇4个小题,D篇6个小题。A篇仍然是一篇应用文,讲述19世纪美国厨房的装修设计,体现了19世纪美国人的设计风格。B篇还是一篇议论文,围绕优化生活的话题,研究了节约金钱和时间的生活方式,讲述了把握机会,合理利用时间,难度不大。与2013年一样,C篇依旧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讲述的是人生气时对大脑造成的影响以及行为表现,难度较大。与2013年不同,今年的D篇是一篇有关社会生活的记叙文,讲述了一位华裔母亲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信中回顾她自己母亲生下她之后却没有能力养活,将其送到孤儿院,最后又被外国人收养的曲折故事。该篇文章较长,语篇长度与2013年相当,但文本不难,内容较简单,虽然题目较多,也有一定深度,但难度不大,较去年明显降低。

阅读时间比较紧依然是很多考生普遍反映的问题,往往前面耗去太多时间到了后面感觉时间不够,草草了事,所以平时的限时训练一定要落实到位,要加强课外拓展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方面的阅读,注意阅读技巧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

五、任务型阅读

2014年的这篇任务型阅读文章行文流畅,条理清晰,内容有关同龄人的压力,并不难懂。难就难在题目的设置方面,这也是阻碍考生拿高分的重要原因。从以往几年任务型的题型统计可以看出近6成题目其实可以在原文中找出答案,即原文重现题,而概括总结题基本上在1—3道。但今年的任务型阅读中,概括总结题增至6道,即便是原词重现类的题目,考生也是需要较强的语言功底和观察能力才能找出,像72. influences, 73. practical, 75. individuals, 78. habits等,所以今年的任务型阅读考查已不仅仅停留在单词定位能力的考查,概况总结能力的熟练运用是重点考查对象。

所以平时的教学应当重视篇章训练,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不能局限于根据题目去文章中找对应点,要加强对概括总结题的练习,同时夯实基础,加强同义词、近义词、词性转换等方面的积累。

六、书面表达

2014年仍然是一篇议论文,但是以读写任务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就“外来词进入中国词典”这一文化现象谈看法,说理由。话题对于考生并不陌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应该都有话可说。当然,要写好这篇短文并不容易,需要考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要形式与内容兼顾,更要有美观整洁的书写做载体才能得到高分。

总之,从今年的高考英语试卷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仅仅靠机械大量的做题是不能把英语学好的,要打好基础,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语感,才能真正地提高英语水平。

(作者:李小奇,海安县立发中学)

2014江苏高考英语卷体现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对考生在英语听力、词汇、语法、英语知识综合应用、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等知识和能力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查,延续了近年来的学科命题风格。

一、听力

选材多是大家所熟悉的日常交际场景,共10段听力材料,其中的5段较短,另5段则较长。听力部分以对话和独白为呈现方式,强调考生在日常交际中理解英语对话的能力,话题覆盖面广(详见下图),对话内容逻辑清楚,话语流畅,语速恰当,没有生僻词语,需要考生迅速建立话语交际的语境概念,分析讲话人的意图、观点、态度和含义等。

相比2013年英语听力卷,题型没有多大的变化,试题难度整体持平,但今年的语速达到154词/分钟,比2013年稍快;录音稿总词数为930词,比2013年(871词)多;从2014年的第10段材料来看,Text 10材料较长,有些句子结构比较复杂,有些句子比较长,可能会影响学生答题。

2014江苏高考英语听力话题统计表:

第一节

Text 1Text 2Text 3Text 4Text 5

问路搭车准备报告读书天气

第二节

Text 6Text 7Text 8Text 9Text 10

找借口拒

绝活动看电影出差面试大城市与小县

城的生活比较

二、单项填空

单项填空的考查考点分布与往年相比变化不是很大,分布比较均匀 (详见下图)。依然是以名词、动词、代词、副词、动词和动词短语、情态动词、介词短语、三大从句和非谓语动词为主。但是在今年试卷中第29题考查了独立主格结构,这在最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试卷中比较少见。

题号考点呈现形式词数

21连词(状语从句)13

22定语从句20

23时态对话26

24介词短语辨析17

25动词辨析9

26名词性从句(表语从句)对话20

27名词辨析18

28固定搭配辨析14

29独立主格10

30动词短语辨析对话23

31情态动词(should表示竟然)14

32副词辨析10

33动词辨析19

34不定代词12

35情境交际对话14

从近几年的单项填空来看,难度在逐步上升,今年尤为明显。

除了考核学生基本掌握词汇的词义、词性外,今年的考题更加侧重考核词汇在不同语境中词义的变化,而且其中有多题(如24题、25题、27题、30题、32题等),考的是词和词组的辨析和基本含义。另外,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关注重要词汇的主流用法,而容易忽视这些词汇的一些其他用法,就是所谓的“熟词生义”。如第25题的目标选项chase,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都是用作“追赶”来解,但在本题中却表示“争相追求”。如第30题pay off这一短语,我们平时教学中多提及“偿清,还清(债务);成功,有回报等”意思,很少提到“付清工资,解雇某人”的用法,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能只知其一,而要了解这些词汇和短语的更多含义。

在今年单项填空中有几个题目的题干具有较浓的文学味,导致句子的含义不很直接,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如第28题,The idea “happiness”, , will not sit still for easy definition. 此句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理解难度较大。再如第34题,Good families are much to all their members, but to none. 也是如此。

三、完形填空

今年完形填空的长度比往年略短,今年的词数为289词,而2013年的高考试卷的完形填空为313词。当文章长度变短,而设空数量不变时,意味着文章的信息理解提取将增加难度,因此难度系数就会变大。

今年完形填空的体裁依然是大家所熟悉的夹叙夹议的美文,是一篇励志文章,讲述美国成功学大师Dale Carnegie 小时候成长奋斗的故事,体现了高考命题贴近时代、与时俱进的特点。

从所设的20个空格来看,分布如下:动词考查6个、名词考查6个、介词(短语)考查4个、形容词考查2个、副词和连词的考查各1个。从考点分布来看,名词和动词的考查依然是完形填空的重头戏,占到60%。但今年的介词(短语)的考查数量在增加,考查了4个,占到了20%,这会不会是一种新趋向,值得关注。在最近几年的完形填空中都没有出现考查短语的形式,而今年的完形填空中出现了考查介词短语,以短语的形式出现,也是今年完形填空的一个特点。

考点的设置基本上是基于对上下文的理解来选择答案的,不单纯地撇开文章选择。如38空后面的at college可以暗示37空的答案为education;41空格的答案可以从后面的good suit找到明显的线索;43空格的答案可以从前面的turn down得到信息;第三节的第一句话中的advice可以告诉考生46题应该选择suggest;第三节的最后一句可以知道50题选confidence;49空格后面的speaking暗示51题应该是speech。

四、阅读理解

2014年高考英语试题阅读理解语篇素材基本延续2013年的风格。题量设置上与2013年完全一样,依然是A篇2个小题,B篇3个小题,C篇4个小题,D篇6个小题。A篇仍然是一篇应用文,讲述19世纪美国厨房的装修设计,体现了19世纪美国人的设计风格。B篇还是一篇议论文,围绕优化生活的话题,研究了节约金钱和时间的生活方式,讲述了把握机会,合理利用时间,难度不大。与2013年一样,C篇依旧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讲述的是人生气时对大脑造成的影响以及行为表现,难度较大。与2013年不同,今年的D篇是一篇有关社会生活的记叙文,讲述了一位华裔母亲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信中回顾她自己母亲生下她之后却没有能力养活,将其送到孤儿院,最后又被外国人收养的曲折故事。该篇文章较长,语篇长度与2013年相当,但文本不难,内容较简单,虽然题目较多,也有一定深度,但难度不大,较去年明显降低。

阅读时间比较紧依然是很多考生普遍反映的问题,往往前面耗去太多时间到了后面感觉时间不够,草草了事,所以平时的限时训练一定要落实到位,要加强课外拓展阅读尤其是文学作品和文学评论方面的阅读,注意阅读技巧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阅读。

五、任务型阅读

2014年的这篇任务型阅读文章行文流畅,条理清晰,内容有关同龄人的压力,并不难懂。难就难在题目的设置方面,这也是阻碍考生拿高分的重要原因。从以往几年任务型的题型统计可以看出近6成题目其实可以在原文中找出答案,即原文重现题,而概括总结题基本上在1—3道。但今年的任务型阅读中,概括总结题增至6道,即便是原词重现类的题目,考生也是需要较强的语言功底和观察能力才能找出,像72. influences, 73. practical, 75. individuals, 78. habits等,所以今年的任务型阅读考查已不仅仅停留在单词定位能力的考查,概况总结能力的熟练运用是重点考查对象。

所以平时的教学应当重视篇章训练,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不能局限于根据题目去文章中找对应点,要加强对概括总结题的练习,同时夯实基础,加强同义词、近义词、词性转换等方面的积累。

六、书面表达

2014年仍然是一篇议论文,但是以读写任务的形式出现,要求考生就“外来词进入中国词典”这一文化现象谈看法,说理由。话题对于考生并不陌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应该都有话可说。当然,要写好这篇短文并不容易,需要考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要形式与内容兼顾,更要有美观整洁的书写做载体才能得到高分。

总之,从今年的高考英语试卷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仅仅靠机械大量的做题是不能把英语学好的,要打好基础,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语感,才能真正地提高英语水平。

上一篇:杨震字伯起阅读答案下一篇:给同学的一封信的小学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