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短片(精选8篇)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短片 篇1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及事迹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颁奖词:
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他是湖北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带领村民重找致富路。
“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事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第一人,湖北‚移民书记‛赵久富
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有18.2万移民离别故土,赵久富是中线一期工程40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50年前,为修建丹江口水库,7岁的赵久富随父母搬迁到了郧县安阳镇余嘴村。2008年,该省试点移民开始,在余嘴村当了26年村支书的赵久富主动选择外迁,积极配合库区、安臵区工作。于2010年4月,与61户村民一道,由十堰市郧县迁往黄冈市团风县。
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村支书赵久富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他必须带好这个头。他说服自己的爱人:‚说话办事乡亲们都看着咱,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2010年4月30日,搬迁的这天,赵久富含泪告别80岁高堂,带61户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黄冈。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2013年,老父亲突发疾病,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搬迁后,赵久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乡亲们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当地;从依赖依靠政府,到主动参与、主动建设的巨大转变,移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浓,建设新家的热情越来越高,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先进典型。由于工作出色、贡献突出,赵久富被任命为黄湖新区党总支书记,也是该省7.7万外迁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感动中国‛组委员会评价赵久富:量与江海宽。赵久富在颁奖现场表示,自己父母也曾
经历过一次移民,我们是二次移民。南水北调40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但看到这么大的工程,我们国家能做,很震撼。
好心人“炎黄”张纪清颁奖词: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好心人‚炎黄‛张纪清事迹:
张纪清(江阴炎黄)
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06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
1987年,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黄‛,1000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此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署名‚炎黄‛的捐款。
‚炎黄‛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2014年11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炎黄‛!
今年74岁的张纪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这些年,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换越小,从3间变成2间,又从2间变成1间。
‚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还有点苦恼,‚唉!没有隐藏好。‛当别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一把吧。‛
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颁奖词:
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爱•慈善 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 孙丽娜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感动中国‛为他们写下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当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
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颁奖词: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事迹:
爱•亲人 失聪儿子的陪读妈妈:陶艳波
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即使是出于天性的母爱,也会因为她的非凡坚韧及创造的奇迹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灵。继往年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为儿女留下巨幅十字绣作为未来学费的癌症母亲姚厚芝之后,这回,陶艳波母子的故事,再次成为全场的泪点。
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2008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
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演唱。在舞台上唱歌,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妈妈帮他圆了又一个梦想。
母子俩能收获今天的成功和荣誉,离不开一个人--乃彬父亲的全力支持,‚感动中国‛也把他请到了现场。‚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陶艳波和丈夫的坚定共识,支持着他家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颁奖词:
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他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他绝不孤独,因为身后是人民!他是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事迹: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一名公安民警。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粉碎在预谋之中,他也因此被当地群众誉为‚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臵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臵、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你当时怕不怕?‛‚感动中国‛主持人白岩松问木拉提•西日甫江。‚也怕。‛
‚那你为什么冲在前面?‛
‚因为我已经有老婆有孩子了,可很多年轻人还没有成家,还没有自己的孩子。‛这个38岁汉子的朴实回答,令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木拉提‛在维语中是‚梦想‛的意思。木拉提•西日甫江的梦想有两个:一是当一名优秀的警察,这是他一生要追求的目标;二是让和田更加祥和,大家都去那里旅游。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臵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臵、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麻风病医生肖卿福颁奖词:
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他是江西赣州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事迹: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一位麻风病医生。一说到极具传染性的麻风病,许多人都会心生畏惧。42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了江西唯一一个麻风病康复村——于都县安背村时,他一夜没睡,连床都不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
但医生的职责让他留了下来。42年间,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过医疗事故。经过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风病患病率从1966年的每10万人中23.5人下降到2009年的十万分之0.5。2010年,贡献突出的肖卿福荣获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奖——马海德奖。
退休后,肖卿福依然闲不下来。他坚持每周到镇上出诊一次。‚只要病人需要,我就要帮他们。‛
守护父亲朱晓晖颁奖词: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她是朱晓晖,为给父亲治病,她辞掉报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债务,周末还给“债主”的孩子补习。
守护父亲朱晓晖事迹:
瘫痪老爹的孝顺女儿:朱晓晖
本‚感动中国‛的另一则亲情故事同样发生在黑龙江这片黑土地上,与陶艳波的舐犊之情所不同的是,女诗人朱晓晖为我们讲述的是反哺之恩。
刚过40岁就头发灰白、十几年没买过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这样的朱晓晖很难让人将她和诗联系在一起。
但她又确实是诗人,16岁起发表诗歌,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2002年,父亲突患脑梗瘫痪在床,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父亲最疼我,我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为了悉心照料父亲,朱晓晖辞职、借债、卖房卖车。不堪重负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这个家。生活的苦难全压在了朱晓晖的肩上。
父女俩在社区的一个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女儿天天给父亲擦身、翻身,父亲从未得过褥疮。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养老保险,除去治病的开销所剩无几。为维持生活,朱晓晖放下面子去菜市场捡拾别人不要的菜。
‚刚开始也有一点点委屈的感觉,但是一看见我爸活着,每天还能跟我爸爸聊聊天,我就觉得很快乐。‛夜深人静时,朱晓晖会在灯下铺开一张纸,写写诗,一年也能写个百十首,父亲常常是诗中的主角。
‚每天看着东升西落的太阳在守望着父亲让我明白这样的日子会久久的存在不能让坚强的身体倒下要勇敢的寻找生命的活力‛诗歌赐予她力量,让她抬头面对生活的所有赠予。
在‚感动中国‛之前,朱晓晖的孝心故事感动了当地一家孔子学堂的师生。每个周末,朱晓晖在这里当志愿者老师。师生们随她来到那间车库,孩子们背着《三字经》,唱唱跳跳表演节目,还排着队,仰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凑到病榻前亲一亲爷爷那张沟壑纵横的脸。当一老一少两张脸庞在短片中定格时,其带来的心灵冲击胜过任何言语和教材。
科学先驱师昌绪颁奖词:
忧国不谋生。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科学先驱师昌绪事迹:
爱•科学 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被评为同一‚感动中国‛人物,这在‚感动中国‛长达13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其一是2010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属于他的那尊奖杯被放在烛光和白玫瑰花前--于2014年11月10日仙逝、享年96岁的他,将在天堂里接过这份荣誉。‚这让我觉得很欣慰。‛师昌绪的夫人通过短片替老伴儿发来获奖感言,‚我们每个人,能够一心为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将来都可以感动中国。‛
‚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这是师昌绪一生的写照。2011年1月12日,本报记者曾来到他的居所,记录下这位耄耋老人的音容笑貌。坐在一幅‚九旬创得千秋业,百岁更庆万世功‛的书法对联前面,他目光如炬,中气十足:‚哪里需要发展,怎么发展对中国有利,我就敢干!‛
正是这样的赤子情怀,他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不畏艰辛,从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归国,于60年代立下军令状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他于2000年组织两院论证,将制造大飞机列入中长期规划。九十多岁了,他还天天去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编辑《材料大词典》,并为国家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献计献策。
那天,他好几次强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来就得为国家作贡献,这是我唯一的目的。‛他把最后的光和热全部奉献,不折不扣达成了他唯一的目的,尽管没有等来那副对联所说的‚百岁更庆万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样因为纯粹而没有遗憾。
陇海大院颁奖词:
和风春满园。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陇海大院事迹:
陇海大院爱心集体
陇海大院精神被发现有些偶然。2008年,一位下基层采访的记者无意中得知高新海的故事,在挖掘这个故事时,陇海大院的爱心事迹方为外人所知。
陇海大院原本称作陇海院。据《郑县(注,郑州以前叫郑县)志》记载,陇海院建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
院内环境优美,青砖铺设的一条条甬道通向一座座小楼,每幢楼房周围都种植有整齐的冬青和常青的松柏、翠竹。幢幢典雅的楼房全是西式的,木质结构和红砖、红瓦或红灰相间的砖瓦搭配,相得益彰。
解放后,陇海院被改为铁路老干部宿舍,之后成为陇海院社区、陇海宾馆所在地和铁路职工集中居住的楼房大院。
一位老人回忆多年前的陇海大院,‚夏季,陇海院内培植的花木争奇斗艳,特别是满院里到处都是一片片、一丛丛的丁香花木。‛
就是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陇海大院,近年来以另一个传奇—‚陇海大院精神‛再次引起关注。2014年5月16日,电影《好好的活着》在郑州市奥斯卡升龙国际影城举行了首映式。影片就是以陇海大院的大量真实故事改编,再现了获得‚感动中原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好人榜‛的‚陇海大院爱心集体‛数十年接力照顾高位截瘫者高新海的感人事迹。
著名编剧孟宪明谈电影剧本创作时感慨,他在陇海大院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影子,他要以这部片子向陇海大院致敬。
陇海大院精神是什么?‚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
致敬:中国援非医疗队
除10位获奖者外,“感动中国”还向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表达了致敬。
危难时刻,他们和非洲人民在一起:埃博拉医疗队
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应对埃博拉,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迄今,中国在当地支持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累计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
2014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白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
一点青春气,千里快哉风
北岛在《波兰来客》中写道:‚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悲壮的诗人因青春的逝去而心殇。
只可叹,如今沙丁鱼涌动于潮水中似的我们,也染了诗人的忧郁,肆意叹老。这其实是一种微妙的心理:误以为年岁才是青春的标签。
我不由得想到一些人,满是黍离之悲:中国传统五千年历史,到底老了啊!
他们振振有词:诺奖的红毯总沐浴欧风美雨,那才是青春文学。
中国文学真如祥林嫂般‚老掉了‛吗?中国文化土壤贫血吗?传统精髓缺钙了吗?
不!青春气的渐消怕是我们忘了蜕化,一度沉于‚退化‛中。蜕化是中国文化找回青春的必要救赎,是一种繁衍崭新与深刻血髓的自救。当莫言一奖惊人时,他说:‚我的获奖代表不了社会对文学的重视。‛只有社会更多地用一水婉转的眼神给文学更温柔的注视,才能以一点青春气息引领千里快哉风!
永葆青春不是象牙塔的孤高傲世,它必须接地气,扎根于现实。当成名作家在久违的舶来文化中狂欢时,那群血气方刚的知青作家正掀起‚寻根文学‛的一角衣衿。不论是王安忆的《小鲍庄》,还是韩少功的《我心归去》,都是本土文化在失落后的还魂青春。
‚岁月‛号沉没,青春在呻吟。韩国正集体反思‚服从‛文化,船倾楫摧欲沉时,两百多名少年服从船方指挥,舱中等待,最终生命褪色;不服从者反而获救。青春之气意味着有理性、有主见的些许‚叛逆‛。只会温吞吞与外物讲和,至多不过成为‚社会填充物‛,青春的幻想和梦境在剥蚀老化。没有人的反抗,城市只是水泥林场,王小波的话深刻冰凉。
在西南联大教授吴宓眼中,雾中的昆明是曹雪芹笔下的空灵幻境。当他驻足街头,看到‚潇湘馆‛时,怕是一味难尽。他想到的是黛玉的吟箫于影下,酌梅瓣上雪酿的酒;可当时,一群人喝酒划拳,青春被暮气肢解了。吴宓老人愤然而去。
盲目成熟有时是青年人对外界的‚献媚‛。在这个媒体时代,神童一度被‚神化‛。神亵渎了童,还是童亵渎了神?没有青春之气,童也只是人们追捧的老‚玩‛童而已,他们真正需要的是摄足文化血脉,为天才铺壤。
‚不长久的,多将以悲剧结束。‛戈尔丁的《蝇王》用失去青春后的沉沦给人警示。一点青春气,只在心里,它带来的是拂颊的千里快哉风!
活得像梵高的向日葵
梵高说:‚生活对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我要前行。‛
耀眼的黄,浓郁的绿,夺目的蓝,梵高的向日葵以咄咄逼人的颜色,宣示着青春的热烈、张扬,豪情满怀。
认真无悔地书写青春才能让青春不朽,坦然地接受年华的老去是对青春最好的纪念。
青春如正午的太阳,喷射着不可抑制、沸腾灼人的激情。把握青春的律动,方能让青春大放光华。王勃风华正茂时,一挥而就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他的青春是才思火花的迸射;三毛趁年轻旅居撒哈拉,勇敢追求不寻常的快意人生,她的青春是个性的显扬;陈坤带领青年志愿者十天行走西藏,让公益活动‚行走的力量‛焕发青春的活力,他的青春是正能量的传递。王勃的文思,三毛的个性,陈坤的爱心,是他们对青春独一无二的注解。拥抱青春,迎接生活,青春正当时,不朽的青春由我们创造。
青春,永不告别,铭记青春在于拥有一颗绽放的心灵。奥黛丽•赫本的青春被许多人定格在《罗马假日》中的灿烂微笑。晚年,她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身患重病却依旧远赴索马里看望饥饿儿童。此刻,她娇颜不再,却真正演绎了‚天使在人间‛。赫本的青春不老,因为她良善的心从未消逝,她内在的美丽让她的青春永驻。
正如影星凯特•布兰切特所说:‚我觉得皱纹是阅历的象征,我非常享受现在的自然老化。‛青春的不朽,不在于抓住青春不放手,而是心态的年轻,在时间的沉淀中蓄积澄明如水的温情。‚我老了,该回家了。‛此语一出,感动非洲。曼德拉在总统任期刚满一届的时候,执意要将南非这个新生儿托付给年轻的一代。然而,在南非人心目中,他们最敬爱的前总统永远不会老去。大家在曼德拉的葬礼上吹起瓦瓦祖拉,歌唱青春。《时代》周刊选用曼德拉仰头憨笑的特写,作为他留给世界的永恒纪念。
活得像梵高的向日葵,在阳光中尽情炫耀,不要害怕萎谢。这种美丽,永远年轻。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短片 篇2
——编者
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名单
获得“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荣誉的有:
用生命托起战机, 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的航空英模罗阳;
一生奉献给核事业, 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科学家林俊德;
在南海默默守礁二十年, 为气象观测做出巨大贡献的海军气象工程师李文波;
为救出学生失去双腿, 被网民赞为最美女教师的张丽莉;
为保障农民工利益, 多次到企业“卧底”打工的“民工”局长陈家顺;
坚持五年背着生病母亲上下班, 为年轻人作出榜样的孝子陈斌强;
丈夫背着妻子, 坚持20多年在大山中行医的乡村医生夫妇周月华、艾起;
因病去世并把器官捐献给他人的十二岁女孩何玥;
备受思乡之苦, 为上百位老兵带回骨灰的台湾老兵高秉涵;
坚持十四年, 以家庭的力量撑起爱心小院的农家妇女高淑珍。
此外, “感动中国”组委会还向公安部湄公河“10.5案”专案组表达了特别致敬。
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主要事迹和组委会颁奖词
罗阳——生命献给舰载机
罗阳, 男, 51岁, 辽宁沈阳人。沈阳飞机工业 (集团) 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所在的沈飞集团是中国重要的歼击机研制生产基地, 他本人也是飞机设计专家。2012年11月25日, 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 在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猝死, 不幸殉职。
罗阳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空设计专业。他担任中航工业沈飞董事长、总经理的5年, 是沈飞新型号飞机任务最多、最重的5年。难关难度, 难题难点, 好像排着队一样。罗阳善于解决问题, 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研制进度, 创造了新机研制提前18天总装下线, 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0个半月的奇迹。
2012年1月, 罗阳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没有经验, 也没有现成的关键技术可以借鉴, 加之航空制造大国对技术的封锁, 逼着航空人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以走。在航母上, 罗阳坚持亲力亲为, 与科研人员一起整理试验数据, 观看每次起降过程, 记录和分析飞机状态, 出现身体不适, 也没有中途下舰, 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
难度高, 任务重, 时间短。重重考验摆在罗阳面前, 可是他就有这么一股不服输、不懈怠的劲头。他曾说, 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情, 中国人同样能干成, 而且还能干得更好。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 他不知疲倦, 劳心劳力, 没有一刻休息,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颁奖词】罗阳——长使英雄泪满襟:如果你没有离开, 依然会, 带吴钩, 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 醉一下再挑灯看剑, 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 没有悲伤, 是为你而奏响!
林俊德:工作到最后一刻
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 2012年病逝。林俊德入伍52年, 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 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 在癌症晚期, 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 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 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 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 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 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 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 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 因病情突然恶化, 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 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 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 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 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 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 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 在众人的搀扶下, 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 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5小时后, 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 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 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拼搏。
临终前, 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 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 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颁奖词】林俊德——纵死终令汗竹香:大漠, 烽烟, 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 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 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 你永远不会倒下!
李文波——南海守礁王
李文波, 男, 48岁, 山东平度人, 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士兵。李文波21岁时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 当年入伍, 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 直到现在。20多年来, 他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 累计守礁97个月, 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 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的纪录, 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长期恶劣环境下的生活, 李文波的身体大不如从前, 风湿病越来越重, 但他仍然坚持一次不落地守礁, 还经常顶替战友。除了坚守岗位, 李文波还不断创新, 为守礁工作总结经验, 编写教材。他设计出了南沙第一套水文气象月报表程序, 还编撰完成了《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教材》。
为了守礁, 李文波亏欠家里太多。他新婚5天后回到南沙, 20多年来, 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2003年4月, 李文波第一次回到老家, 才知道母亲已经卧病在床3年。2005年9月, 母亲病危, 李文波回到老家陪伴母亲仅十天, 就接到执行南沙守礁的命令, 在前往南沙的舰艇上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 一个人长跪在甲板上向北方失声痛哭。李文波说:“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荣耀, 就算下辈子坐轮椅, 也没什么后悔的!”
【颁奖词】李文波——能受天磨为铁汉:二十年坚守, 你站成了一块礁石, 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 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 在那里, 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张丽莉——最美女教师
张丽莉, 女, 28岁。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初三 (3) 班班主任。张丽莉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 2006年, 她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 分配到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任教。2012年5月8日, 放学时分, 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 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 撞向学生。危急时刻, 张丽莉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 自己却被撞倒了。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辗压过去, 肉都翻卷起来, 路面满是鲜血, 惨不忍睹。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 在送医院的途中, 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昏迷多天后, 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经过抢救, 张丽莉被高位截肢。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 但张丽莉很快接受了现实, 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 很幸运, 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 你们就看不到我了, 我救了学生, 也保住了命, 今后一定会幸福的。”有人问张丽莉, “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28岁了, 我已和父母度过28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 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
【颁奖词】张丽莉——冰雪为容玉作胎:别哭, 孩子, 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 她失去了双腿, 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 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 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 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陈家顺——“卧底”民工局长
陈家顺, 1968年出生。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云南沾益县是劳务输出大县, 陈家顺担任副局长后, 积极组织家乡农民到浙江义乌等地务工, 并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 为他们排忧解难, 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 摸清农民工工作、吃住、工资待遇、劳动时间等情况, 陈家顺从2007年9月起先后深入5家用工企业, 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 和农民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 当过操作员、仓库保管员, 养过猪, 干过装卸工, 当过民办学校教师。几年来, 他“卧底”考察了义乌市及周边县市的许多家企业, 为农民工提供了180多家用工情况良好的企业信息。
在调解各类用工纠纷时, 他总是挺身而出, 为农民工利益据理力争。4年来, 共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780余起, 挽回损失180万余元。在农民工遇到困难时, 他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多次协调企业垫付农民工车费、伙食费、医药费等共7万多元。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 赢得了当地民工和社会各界的称赞, 陈家顺被人们誉为“卧底局长”、“民工局长”。
【颁奖词】陈家顺——动人以行不以言:为乡亲“卧底”, 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 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 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 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 为了谁。
陈斌强——背着妈妈上班
陈斌强, 38岁, 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陈斌强9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 妈妈独自抚养3个孩子长大。2007年, 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 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一天, 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 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 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 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 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 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 送到养老院, 被人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 他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了幼儿园。
为了能亲自照顾母亲, 他每天用一根藏青色的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 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路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 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 一两天倒可以, 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 一连五年, 风雨无阻背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 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 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 闹钟响起, 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 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 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 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 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 他教两个班语文, 教初一年级学生广播体操, 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颁奖词】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小时候, 这根布带就是母爱, 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 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 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 妈妈的记忆走远了, 但爱不会, 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周月华、艾起——残疾医生夫妇
周月华, 女, 43岁, 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二十多年来, 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 “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 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周月华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 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 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周月华因身体残疾而四处碰壁。后来, 看到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 她就动了行医的心思。
周月华将平时省吃俭用下来的200元钱加上家中仅有的600元储蓄作为开诊所的启动资金, 又把家里堂屋修整了出来做场地, 药品采购则靠两个弟弟用小竹筐一筐筐往回背。1990年11月, 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正式挂牌营业了。
“我喜欢我的工作, 喜欢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周月华说道, “住在偏远地方, 农民看病要走上好几小时。所以我现在多做一点, 让乡亲们少跑一点, 少花一点, 自己会感到很开心。”最开始行医时, 周月华右肩挎的是药箱, 左肩杵着拐杖在山间艰难行走, 这种行医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条左腿——她的丈夫, 艾起。
周月华和艾起结婚之后, 无论跋山涉水, 刮风下雨, 只要出诊, 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 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 我无怨无悔!”这个男人用20年的行动, 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
【颁奖词】周月华、艾起——清香传得天心在:她背起药箱, 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 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 两个人, 二十年。大山巍峨, 溪水蜿蜒, 月华皎洁, 爱正漫漫的升起。
何玥——捐献肝肾的最美女孩
何玥, 女, 12岁, 广西桂林人, 小学生。2012年4月, 何玥即将小学毕业, 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 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9月初, 病情突然复发, 二次入院, 经检查, 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 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在亲人眼里, 何玥是个爱学习、有爱心的孩子。4月, 做完手术第三天, 她就回到学校上课了。她的家里满满一面墙都贴着她的“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2008年汶川地震时, 她硬逼着父母捐出了一个月的工钱。她被查出脑瘤后, 学校为她捐钱, 她要父亲捐给更需要的人。
9月中旬, 爸爸从广东打工回来, 她第一句话就说:“爸爸, 我想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 行不行?”她说, 她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 她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由于是何玥最后的心愿, 爸爸妈妈奶奶叔叔婶婶最终同意了孩子的想法, 决定帮助她完成遗愿。
11月17日凌晨零点10分, 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自己短短12年的生命历程。凌晨4点, 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 其中一名是身患尿毒症的18岁藏族小伙索朗旺青。
何玥因捐献器官被称为“最美女孩”, 她死前的这个愿望被称为“最美遗愿”。
【颁奖词】何玥——何处春江无月明:正是花样年华, 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 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 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 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 你不曾离开, 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 把人间照亮。
高秉涵——台湾老兵
高秉涵, 台湾律师, 老兵。1936年出生。高秉涵的一生, 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 同时也见证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高秉涵生于山东菏泽, 13岁已经成为“小学兵”, 在“南逃”路上几乎丢掉半条命, 辗转抵达台湾之后, 他又成了孤儿流落于台北街头。他流过浪, 做过小贩, 几经周折考上了台湾“国防学院”法律系, 毕业后成为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法官。
他审的第一个案子是金门逃兵案, 一个士兵在值岗时冒险抱一只轮胎穿越金门海峡想游回厦门的家, 但是没能成功, 被判处死刑。一个想要回家孝敬母亲的人怎么会有死罪?为什么一段浅浅的海峡会让骨肉同胞天各一方?身为法官的高秉涵无能为力, 但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
1973年, 高秉涵退出军界, 成为一名挂牌律师。1979年, 离家31年后, 高秉涵写的第一封家书, 由台湾至欧洲、经美国寄到中国, 又经北京、广州、辽源, 历时三个多月, 于母亲葬礼的当天抵达亲人的手中。
两岸开放后, 他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 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 先后抱回了54个老兵的骨灰罐, 帮助他们完成回归故乡怀抱的遗愿。
【颁奖词】高秉涵——悲莫悲兮生别离:海峡浅浅, 明月弯弯。一封家书, 一张船票, 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 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 如今你回来了, 双手颤抖, 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 一坛又一坛, 都是满满的乡愁。
高淑珍——爱心小院
高淑珍, 56岁, 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
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4岁那年得了类风湿, 落下了残疾。到了该上学的年龄不能上学。高淑珍心疼儿子, 想在家里办个小课堂。后来她发现, 附近村庄也有一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 他们都对读书充满渴望。她想让不幸的孩子都能读书, 于是在家里办起了学校。
1998年4月, 她的“炕头课堂”开讲了, 老师是女儿王国光。5个孩子、4张课桌、2块小黑板和借来的旧课本……高淑珍的家里响起了读书声。
这个学校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 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 却从未收过一分钱。高淑珍和女儿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 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的, 自行车已经接不过来, 她一咬牙, 买了辆旧面包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 她怕路上颠坏了, 就一直抱在怀里。后来, 为了让孩子少受罪, 她索性让孩子都住在家里, 免费吃住读书。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 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 家里地方有限, 还债务累累, 但是“不”字她始终说不出口。无论多么艰难, 她总是尽最大努力, 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高淑珍家承包了20多亩水田, 稻谷就是孩子们的口粮。但是歉收的时候, 让每个孩子吃饱并不轻松。为了多挣几个钱, 她每天天不亮就骑着自行车, 驮着批发来的一些日用品去赶集, 一骑就是100多里地。有的时候下大雪没有集, 高淑珍就走街串户地卖, “我一天出去挣十块二十块, 给孩子们买点好吃的, 我心里头欢喜, 骑着车子都有劲。”她说。
高淑珍爱心小院的故事见诸媒体后, 引起强烈反响。爱心小院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捐助, 还有不少志愿者从各地赶来实行爱心接力。有的志愿者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年多时间, 上海一家医院为小院的10个孩子实行了治疗手术。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3
高节卓不群◎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
【人物事迹】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 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 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 000多元钱。
【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阳春布德泽◎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张宝艳、秦艳友夫妇
【人物事迹】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 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1389,这是随机选取的,2016年2月2日这个时间节点,“宝贝回家寻子网”累计收获的成功案例;数字与日俱增,它意味着,经由“宝贝回家”的大爱护航,越来越多被拐、走失、流浪儿童与家人团聚,那些曾经伤痕累累的家庭随之走出阴霾,重见阳光。
【颁奖词】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雄心志四海◎重夺世界杯的女排主教练郎平
【人物事迹】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4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颁奖词】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春草鹿呦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人物事迹】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弦歌感人肠◎琴弦上的放歌者阎肃
【人物事迹】《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脸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2016年2月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nlc202309020024
阎肃原名阎志扬,1930年5月9日出生于河北保定,为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词作家。阎肃曾担任歌剧《江姐》编剧,并为主题曲《红梅赞》作词,令其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电视剧《西游记》里,一曲《敢问路在何方》使他的名字走进了千家万户。另外,阎肃还曾创作过好几出颇有影响的京剧现代戏,比如京剧《红灯照》《红色娘子军》《红岩》《年年有余》等,备受观众喜爱。
【颁奖词】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大国多良材◎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
【人物事迹】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一个极度危险的工作,全中国只有不到20个人可以胜任,而这里面最出色的一个就是徐立平。28年过去了,徐立平已不再年轻,同时进厂的工友们都已离开或调换岗位,只有徐立平一直坚守,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危险的岗位总得有人去干呐!”
【颁奖词】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像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化作光明烛◎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莫振高
【人物事迹】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 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整个县城花圈被抢购一空,数万人自发前来祭奠和网上无数的追思。“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颁奖词】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你走了,你没有离开。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天下英雄气◎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当代大学生官东
【人物事迹】2015年6月,在“东方之星”救援过程中,24岁的官东多次下潜,凭借高超的潜水技术,一连救出两名幸存者;危急时刻,他让出自己的潜水器具,险被急流冲走。官东舍己救人的精神,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特别表扬,他也因此被无数网友点赞。2015年10月13日,官东在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1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颁奖词】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的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盛德表一乡◎促进民族团结的基层村干部买买提江·吾买尔
【人物事迹】买买提江·吾买尔是新疆伊犁地区布力开村村支部书记,维吾尔族。3岁时,吾买尔的父亲就过世了,第二年母亲也改嫁了。就这样,吾买尔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也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化都化不开的浓浓感情。当上村支书之后,吾买尔把“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带领村民奔小康。在布力开村,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从没有红过脸,更没有出现过民族歧视。吾买尔说,只有民族团结经济才能发展。如今,布力开村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截止到2015年底,布力开村1 120户村民全都盖起了有网有电话的新房,铺上了总长42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上了小汽车。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布力开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团结带来的生产力。
【颁奖词】一碗茶水端得平,两个肩膀闲不住。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你是伊犁河上筑起的拦河坝,是戈壁滩上引来的天山水,给村民温暖,带大家致富。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弹了再弹,买买提江·吾买尔的故事说不完。
君子抱仁义◎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
【人物事迹】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颁奖词】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做了榜样。
特别致敬:
抗战老兵 爱国侨胞 精忠报国
对于这些高龄老人来说,沧桑往事有很多已经淡忘,然而抗战是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生命的记忆,也是民族记忆,国家记忆!他们的勇气、奉献和担当,早已经变成一个民族基因,在我们血脉当中流淌!《感动中国》2015年度特别致敬,抗战老兵、爱国侨胞!致敬!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篇4
【张纪清事迹】
张纪清,74岁,江苏江阴市市民。
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简介 篇5
1946年8月,程开甲赴英留学。新中国成立后,程开甲放弃了国外优厚条件回到中国,1960年,加入到我国核武器研究的队伍,从此消失20余年从1963年第一次踏进罗布泊到1985年,程开甲一直生活在核试验基地,为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才智。程开甲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设计和主持包括首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几十次试验。程开甲是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他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国家强起来,国防强起来。”
钟扬: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
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王继才、王仕花 :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
2014年,王继才夫妇被评为全国“时代楷模”。今年7月27日,王继才因病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8岁。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马旭:分毫积攒 千万捐赠的老人
2018年,武汉一位退休老人向家乡木兰县教育局捐赠1000万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笔巨款是马旭与丈夫一分一毫几十年积累而来。他们至今生活简朴,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网友纷纷向两位老人致敬、点赞。
杜富国:伤情牵动国人心的排雷英雄
2018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吕保民: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
2018年9月8日,吕保民在幸福北街菜市场发现一男子持刀抢劫,上前制止,被歹徒连刺五刀,身受重伤。最后在村民们帮助下,歹徒被制服。吕保民其见义勇为的事迹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
刘传健:中国民航英雄机长
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重庆至拉萨航班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然发生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紧急状况,这是一种极端而罕见的险情。生死关头,刘传健果断应对,带领机组成员临危不乱、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19名旅客生命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邀请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全体成员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9周年招待会,并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他们,评价他们说:“我很感动,为你们感到骄傲。授予你们“英雄机组”、“英雄机长”的光荣称号,是当之无愧的。”
其美多吉: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有一条全程往返1208公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雪线邮路,来自党中央的声音、四面八方的邮件通过这条邮路送往雪域的各个角落,其美多吉在雪线邮路上工作了29年,行驶里程相当于绕赤道35圈。29年来,他驾驶的邮车从未发生一次责任事故,圆满完成了每一次邮运任务。
张渠伟: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
张渠伟同志自2014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居四川省第二)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张玉滚:担起乡村未来的80后教师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篇6
29年前,23岁的湖南农民谢芳与入室盗窃歹徒搏斗,身中9刀,落下残疾。刚刚从部队复员回家的谢海华,经人介绍与谢芳订婚。面对谢芳日益严重的后遗症,谢海华仍选择了与她结婚。近28年来,谢海华一直悉心照顾妻子,每天早上6时准时起床做饭,帮妻子穿衣服、洗漱,端屎把尿,一日三餐把饭菜送到床头喂她吃……这些事,谢海华一做就是29年。对于谢芳来说,谢海华就是她的手和脚,“没有他,我活不到今天。”
1988年10月,谢海华与谢芳完婚。没多久,他们的儿子出生了。不幸的是,谢芳的身体每况愈下,手脚韧带和肌肉开始不断萎缩,不久便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妻子卧病在床,儿子嗷嗷待哺,家庭重担都落在谢海华一个人身上。谢海华认真学做家务活,洗衣、打扫、炒菜、熬药,帮妻子梳洗按摩、端屎把尿,抚养教育儿子……这些事,谢海华一做就是29年。
为了照顾妻子、孩子,谢海华不敢远行,只能守着家里的田地勉强维持生活。为给妻子凑钱治病,谢海华变卖粮食,拉下脸面向亲朋好友挨家借钱,平时只吃辣椒和青菜,若没有客人来,一年都吃不上几块肉。为了治好谢芳的病,谢海华找来一辆独轮土车,推着妻子四处求医,中西医看了个遍,病情却丝毫未见好转。谢芳有时会灰心泄气,不忍拖累谢海华,谢海华总是给予妻子最灿烂的笑容,鼓励她、开导她。
,谢芳面临子宫和卵巢切除手术,她要求放弃治疗。谢海华抱着妻子,一句一句地安慰道:“一切都会好的,我会一直陪着你,我们都要坚持下去,坚持才有希望。”在丈夫的鼓励下,谢芳继续治疗。
谢海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替妻子优先考虑。为了让妻子住得舒服,他把家里的茅草土砖屋改建成简单的毛坯房,后又建起了厨房和杂屋。
苦的时候,谢海华也躲在被子里哭过,但他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谢芳感激地对丈夫说:“我勇敢了一次,你却勇敢了一生!”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短片 篇7
一.准确生动的词语
颁奖词的语言要准确、生动。所谓准确, 是指颁奖词的用语要能很好地体现特定评奖对象能感动中国的精神品质。所谓生动, 是指用语要追求用词的生动性。要做到这两点, 可适当选用一些有意蕴富有立体感的动词或形容词, 也可以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见第二方面的例析) 。富有立体感的词语能调动读者或听众的形象思维, 引发丰富的想象与联想, 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闻其声的感觉。
如给心灵强者李丽的颁奖词:“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 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 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五年时间, 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 接受、回报、延伸, 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颁奖词中“接收、回报、延伸”三个词非常准确地概括了人物的事迹。
如给坚守承诺的陈健的颁奖词:“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 只是良心的自我约束, 但是他却为此坚守37年, 放弃了梦想、幸福和骨肉亲情, 淡去火红的时代背景, 他身上有古典意识的风范, 无论在哪个年代, 坚守承诺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 对人如此, 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全词以“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领起, 运用“约束”、“坚守”与“放弃”、“淡去”等动词对比, 突出了陈健对承诺的付出, “风范”是对他坚守承诺品质的概括。
如给邰丽华的颁奖词:“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 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 于无声处, 展现生命的蓬勃, 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 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 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 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全词用“巅峰”、“绝美”、“蓬勃”、“高洁”、“朴素”、“华丽”、“震撼”、“最美”等优美的词语, 生动地展现了邰丽华生命的奋斗史, 呈现出她为我们舞出的华丽奇迹, 增强了审美的魅力。
如给花甲老人勇救人质的孙必干的颁奖词:“他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 远离故土只为续写使命传奇。为了达成和平, 他游刃于战火之间;为了挽救生命, 他斡旋在死亡边缘。‘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趋避之’。2004年, 这个老人不知疲倦地奔走。前方, 是他必赴的使命;身后, 是让他骄傲的祖国。”全词展现出一种典雅之美。多用如“于花甲之年”“临危受命”“远离故土”“续写使命传奇”“游刃于”“斡旋在”等雅词古语, 读来韵味十足, 文气扑面, 具有很强的审美效果。
二.丰富多彩的修辞
修辞手法是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比喻能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比拟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形象;夸张加强渲染引起联想的效果;排比能增强语势, 加强表达效果;对偶整齐匀称具有音乐美感;反复能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设问能突出某些内容提醒人们思考;对比能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颁奖词里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如给把时间献给孩子的歌手丛飞的颁奖词:“他把所有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没有丝毫保留, 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 用歌声点亮希望, 今天, 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 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 使用比拟的修辞,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丛飞以透支生命、牺牲健康为代价, 带病坚持做好公益事业的事迹。“用舞台构筑课堂, 用歌声点亮希望”两句采用移就的修辞手法, 新颖别致地概括了丛飞从事公益事业所采用的主要形式。
如给为百姓甘当孺子牛的牛玉儒的颁奖词:“名叫牛玉儒, 人像孺子牛, 背负着草原人的幸福之路, 这幸福是他的给养, 也是他的方向, 风雨人生, 利弊得失, 他兢兢业业地遵循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古训。”开篇饶有情趣, 从姓名的双关切入, “孺子牛”暗含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 与后面直接引用“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古训相映成趣。
又如给为打造雄狮锐旅而鞠躬尽瘁的司令员杨业功的颁奖词:“铸就长缨锐旅, 锻造导弹雄师。他用尺子丈量自己的工作, 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未曾请缨提旅, 已是鞠躬尽瘁。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 他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倒的旗帜!”这篇颁奖词连用四个对偶句来热情讴歌鞠躬尽瘁的杨业功。最后用一个比喻句来收束颁奖词,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主人公的无限敬仰和赞美之情。
而给累死在救灾前线的青年战士武文斌的颁奖词:“山崩地裂之时, 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 他竖起了旗帜, 自己却悄然倒下, 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 他26岁的青春, 是最亮的那束光。”全词妙用对比的修辞, 突现了英雄崇高的精神品格, 表达世人对英雄的崇敬。“山崩地裂之时”的绝望与“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对比鲜明, 揭示了军人在危难之时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竖起了旗帜”与“自己却悄然倒下”对比强烈, 饱含对烈士的赞颂, 抒发了深痛的惋惜;“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与“最亮的那束光”对比得令人震撼, 让人不得不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三.灵活多样的句式
茅盾曾说过, “造句技术要点”就是把一连串的句子组织得“严密而多变化”。这里说的“严密”是选择句子的基本要求, 即要通达;“多变化”则是对句子的更高要求, 即有文采, 句式要灵活变换。“句式灵活”就是指写作时, 根据抒发的感情和表达内容的不同, 在不改变原意而又通顺的前提下, 灵活的选用不同的句式, 以变换节奏, 美化语言, 增强亮点, 使文章文采飞扬, 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句等有不同的表意功能和修辞效果。灵活运用这些句式, 会使行文灵动而有意蕴;读起来又会朗朗上口, 具有音律美。
如给霞蔚长空警魂不朽的任长霞的颁奖词中的“扫恶打黑, 除暴安良, 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 扶危济困, 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 白花胜雪, 挽幛如云, 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连用六个整齐的四字句, 分别揭示了面对黑恶势力的“铁面无私”和对平民百姓的“柔肠百转”两副不同面孔, 对比鲜明, 节奏畅达, 激荡的气势还延伸到后面“十里长街, 白花胜雪, 挽幛如云”三个整齐的四字句。而后面的“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 是因为, 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用了三个带有比喻的散句, 描绘出了任长霞在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最后用因果关系的复句揭示她受到爱戴的原因。短短几句颁奖词, 长短搭配, 整散结合, 朗朗上口。
如给飞机刹车材料研究领域的功臣黄伯云的颁奖辞:“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 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 渊博宽厚, 抱定赤子之心;静, 能寒窗苦读, 动, 能点石成金。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长者, 艰难困苦, 玉汝与成, 三万里回国路, 二十年砺剑心, 大哉黄伯云!”这组精短的句子如同溪流到了崎岖的河床发出叮咚悦耳的响声。前半部分是叙述, “硬”与“温”、“静”与“动”两组对比鲜明, 非常简洁地突出了黄伯云的性格和成就;后半部分是议论和抒情, 先用一个判断句肯定其社会地位, 再用“艰难困苦, 玉汝与成”说明其成功来之不易, 接下来用一个对仗句“三万里回国路, 二十年砺剑心”将其艰难具体化, 最后用一个主谓倒装感叹句抒情, 寥寥5字, 却承载着作者“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的滔滔情感。
四.简明朴实的概述
古人云:“文贵简”, “文约而事丰”。巴金在谈到写作语言运用的时候说:“写作最大的技巧就是无技巧。”古人与巴金的这两句话分别说明了简明朴实的语言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所谓简明, 就是简洁、明快, 干净利落, 抓住事物的主要之点, 没有多余的话, 用最少的词语来表达丰富的内容。朴实则是语言的朴素与实在, 能做到朴实无华而又有一定功力, 是语言的一种很高的境界。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的语言也有很多是简明而朴实的。
如给魏青刚的颁奖词:“沧海横流, 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 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 危险面前, 他根本不需要选择, 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从人群中一跃而出, 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 他, 是侠之大者。”该段颁奖词中“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 寥寥数语, 把那惊心动魄的救人场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 真是简洁到了极点!
如给奔忙在冰雪地震灾害前线的志愿者———唐山13位农民的颁奖词:“不是归途, 是千里奔波, 雪中送炭;不是邻里, 是素不相识, 出手相援”, 非常简洁地勾勒了13位农民奔忙救灾的形象, 有力地诠释了13位农民的崇高精神境界。而后面“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 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的结句则以朴实的话语不仅高度概括出了13位农民淳朴、善良、坚强的优秀品质, 也表现了天下的人都应该具有“兄弟”一样的情怀的含义。
如给冒着生命危险在救灾前线抢险的消防队员李隆的颁奖词:“火场、废墟, 有多少次出生入死, 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 用生命激活生命。”这段文字用朴实、简明的语言展现了一位忠诚、果敢、高尚的公安消防战士形象。“火场、废墟, 有多少次出生入死, 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 用语平实却笔力千钧, 让人深思。在深思中见人物壮丽的人生, 更见人物可贵的品质。
如给维护奥运圣火尊严的残疾人火炬手金晶的颁奖词:“那是光荣的一刻!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 她用美丽的微笑, 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这段文字用语明快简洁, 塑造了一位美丽、坚强、勇敢的爱国者形象。“那是光荣的一刻!”简洁有力, 情感强烈, 是对金晶行动的赞美, 也引起我们的回忆和深入思考。第二句是精彩的写意描写, 突显了金晶美丽光芒的形象, “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用美丽的微笑, 传递力量”引发我们的追问:她的力量来自哪里, 她的精神源于什么?最后一句的议论抒情揭示了金晶“光荣的一刻”之意义, 饱含着对她深情的赞美。
五.具体翔实的数据
数据可以避免空洞的说教, 最具有说服力, 人物的可被感动之处往往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翔实的数据来体现, 所以准确简捷的数字, 往往会在颁奖辞中被巧妙地运用。
如给20年行走在马班邮路的邮递员王顺友的颁奖辞:“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 一匹马, 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 越岭翻山, 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 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 路的尽头还有路, 山的那边还是山, 近邻尚得百里远, 世上最亲邮递员。”这篇颁奖词的数词用得特别妙, 三个“一”字, 言简意赅, “一个人, 一匹马”是说他孤独一人, 装备原始:“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是说他在这种情形下创造了“传奇”般的邮政神话。“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 数字对比强烈, 突出的是空间上漫长的孤独。而后面的两个数字“20年”突出的是时间上漫长的孤独, “百里远”, 突出的是空间上漫长的孤独。
如给为了百姓平安排除炸弹1.5万多枚的王百姓的颁奖词:“10年时间拆除1.5万颗炸弹, 专门与危险打交道, 谁能不害怕?而他和我们一样, 有家、有妻、有娃, 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 警徽上有国徽。”颁奖词用具体而翔实的数据, 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道理:为了信念,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做到的。“10年”, 对一般人来说也许很平常, 但这期间相伴着的“1.5万颗炸弹”, 却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从而引发我们思考他为什么去做那么危险的事?为什么不顾及他的家、他的妻、他的娃?最后我们知道是源于“警徽”和“国徽”中所代表和蕴涵的责任, 这种责任感是对英雄品格的最好解读。
如给以150项革新带来8400万元效益的工人孔祥瑞的颁奖词:“150项革新, 给国家带来8400万效益, 这就是一个蓝领工人的成就。在轻视铁锤的时代, 工人何为?他说:‘全世界的门吊, 我都能开!’”这段颁奖词首先用“150项”和“8400万”这样具体而翔实的数据, 引发我们疑问:这是真的吗?这是一个仅仅具有初中学历的蓝领工人所能做出来的吗?虽然无法想象, 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最后用一个设问句, 引出一句足以震撼所有人心灵的豪言壮语:全世界的门吊, 我都能开!也正是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 成为对孔祥瑞这么多年来能拥有150项革新创造出8400万元那么巨大的经济效益的最高褒奖。
六.逼真形象的刻画
颁奖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刻画人物, 在读者或听众面前勾勒出能让中国感动的人物形象特点, 它要求在有限的文字里所刻画的人物必须逼真形象。
如给在刀尖跳舞的卧底缉毒英雄明正彬的颁奖词:“刀尖上的舞蹈, 之所以能够慑人心魄, 是因为那是铁与血的交响。明正彬就是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毒贩子面前, 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而毒贩子在他手下, 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因为有他和他的战友, 我们才能享受阳光的灿烂。”这段文字让人叫绝的首先是六个“不”字句, “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的说法, 令人联想到田汉写关汉卿的“蒸不烂, 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显然刻画的是一个硬汉形象;“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 对比中凸显的是一个智者形象。让人叫绝的还有“刀尖上的舞蹈”“铁与血的交响”这两个比喻句, 带给人们的是美丽和危险共舞, 视觉和听觉共存, 进一步生动地刻画了明正彬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
如给把圣火送上地球最高点的藏族火炬手吉吉的颁奖词:“白的雪, 红的火, 刺骨的风, 激荡的心。鹰失去了同伴, 但山的呼唤让她飞得更高。她, 是高山上绽放的雪莲。”开头一句简洁精练、形象逼真, 数个名词并列成句, 叠出一组意象, 描绘了生气勃勃的登山画面。“鹰”和“雪莲”的比喻, 极其恰当地描绘出吉吉的形象, 赞美了吉吉的纯洁、坚强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如给心灵强者李丽的颁奖词:“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 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 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五年时间, 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 接受、回报、延伸, 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该段文字中的“接收、回报、延伸”三个词非常准确简省地概括了人物的事迹。
如给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的真的勇士的丁晓兵颁奖词:“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 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 平时能忘我, 从逆境中挣扎启程, 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 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 让理想与激动, 在士兵心中蔓延。”该段文字开头用“用左手敬军礼的人”即“一条臂膀”来对人物的外形特征进行刻画, 突出这个人物的非同寻常, 接着又用“我们以他为骄傲”这样的溢美之词对丁晓兵这个人物作了最为精当的刻画。正是他用这样的“一条臂膀”, 撑起血染的军旗, 可以想象这是何等的壮举, 何等的气魄, 他是真正的钢铁战士, 是新中国的铜墙铁壁。
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 篇8
事迹回溯:
祖国和人民给了朱光亚崇高的荣誉,称他是“奋力挺起民族脊梁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而他却把自己的一生概括得很简单:“我这辈子主要就做了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颁奖辞:
人生为一大事来。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感动语录:
“他(朱光亚)感动的力量集中体现在对科学的热爱,对大自然规律的尊重。我记得爱因斯坦有过一句话:‘很多人认为一个伟大科学家的成就是靠他的才智,他们错了,是人格。’”——朱光亚之子朱明远
二、”高义薄云“胡忠、谢晓君夫妇
事迹回溯:
胡忠、谢晓君夫妇原是成都一所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藏区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便动了去支教的念头,而妻子也支持他的决定。那时候,他们的女儿才刚刚出生不久。
颁奖辞: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
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
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感动语录:
“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推选委员于丹
三、“肝胆春秋”吴孟超
事迹回溯:
从医近70载,吴孟超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身为院长,他要求医生: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用最简单、最便宜的方法为病人治疗,并率先垂范。仅此一项,每年便给病人省下7000多万元。
颁奖辞:
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
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感动语录:
“如果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吴孟超
四、“隐形翅膀”刘伟
事迹回溯:
10岁时,刘伟因一场事故被截去双臂。22岁时,他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1分钟打出233个字母,成为世界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他登上“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金色大厅舞台,用脚演奏出不屈的生命奇迹之音。
颁奖辞: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
那一段段轻盈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感动语录:
“刘伟告诉我们:音乐首先是用心灵来演奏的。有美丽的心灵,就有美丽的世界。”——推选委员易中天
五、“公仆本色”杨善洲
事迹回溯:
杨善洲带领工人,在昔日的荒山秃岭上植树造林7万多亩,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此外,他还带领群众修建了18公里长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大山深处的村寨通路、通电。
颁奖辞: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六十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感动语录:
“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推选委员陈淮
六、“义侠巴郎”阿里木
事迹回溯:
自2001年起,阿里木靠卖羊肉串资助上百名贫困学生上学,资助金额达15多万元,相当于烤了50多万串羊肉串,被誉为“草根慈善家”。
颁奖辞:
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燎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感动语录:
“阿里木的义举告诉我们,慈善没有门槛,哪怕一米见方的铁皮家当,你也可以为慈善扇风点火。阿里木,草根慈善,用人间烟火展现善良情怀。”——推选委员崔永元
七、“希望之翼”张平宜
事迹回溯:
11年来,张平宜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为筹备建校资金,她在台湾写文章募款,到处演讲、卖书,努力说服潜在的资助者。该校从2005年至今,已培养了百余名毕业生。
颁奖辞:
噫吁嚱,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 。
跨越海峡,跨越偏见,跨越怀疑,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
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感动语录:
“一只希望的青鸟,飞过海峡,落在大山中被遗忘的角落。当人们看到久违的笑容和自信浮现在麻风村人的脸上,就会明白希望之翼的真正含义。”——推选委员王晓晖
八、“孝女当家”孟佩杰
事迹回溯:
自8岁起,孟佩杰便需要为生计而操劳,以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每天在上学之余,她要买菜、做饭,替养母洗漱、梳头、换洗尿布、涂抹褥疮药膏。10多年来,孟佩杰一直悉心照料着养母,不离不弃。
颁奖辞:
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
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感动语录:
“人要追求快乐。我苦不苦?苦,但我要在苦中创造快乐,苦中求乐。” ——孟佩杰
九、“最美妈妈”吴菊萍
事迹回溯:
在杭州的一住宅小区内,一个2岁女童突然从10楼坠落,楼下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双手接住了孩子。孩子没有大碍,吴菊萍却手臂骨折,严重受伤,她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
颁奖辞:
危险裹挟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
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感动语录:
“她有一双最柔弱的臂膀,也是2011年中国最有力的臂膀。”——推选委员朱玉
十、“烈火金刚”刘金国
事迹回溯:
刘金国担任领导几十年,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自己的38个亲属却无一跳出“农门”;他从不接受任何宴请、任何礼品;单位配有工作用车,家属从未能用过。
颁奖辞:
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
是盾,就矗立在危险前沿,寸步不退。是剑,就向邪恶扬眉出鞘,绝不姑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
感动语录:
“我是人民公仆。如果不廉洁、不公正、不负责、不作为,定将主动辞职,坚决言行一致,绝不失信于民。”——刘金国
编辑感言:“感动”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推动人心灵向善的力量。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将“感动”化为自身的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也让身边人为“我”感动、为“我”自豪!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短片】推荐阅读: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赵久富05-15
202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感想06-18
感动中国人物何玥事迹07-28
感动中国人物孟祥斌事迹06-09
感动中国人物阿里木简介和事迹07-26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辞+事迹08-21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与事迹10-04
2022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和人物事迹05-19
2011感动中国颁奖词及人物事迹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