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米教学设计(精选7篇)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 篇1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1
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进一步感受了千米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还要加以巩固,做到熟练运用。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2
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的知识,我让学生进行了大胆地猜测,1公顷到底有多大?1平方千米有多大?。但是学生的回答与实际相差很大,可见学生对于实际意义的认识仍然是很模糊的。尽管我举了一些实例让学生去体验,但是他们还是很困惑。如果我让学生到操场亲身体验一下面积的大小,效果肯定不一样。
先让学生沿着操场的长、宽跑一圈,然后测出操场的面积。70×30=2100(平方米),为方便我们估成20xx平方米,在学生算出操场的占地面积以后,让学生比较1公顷与操场面积的大小。学生认识到1公顷大约相当于五个操场的面积。接下来问:1平方千米相当于多少个操场的占地面积呢?引导得出1平方千米=100公顷,就是大约500个操场的占地面积。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想学生对于土地面积单位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等概念、实际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通过实际感受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有了一定的认识。当然如果再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衔接,也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
总之,从这一节课中我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感知,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的领会理解知识,更何谈熟练的应用呢?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3
上午,县校长培训班在学校活动,上了一节研究课“千米的认识”。自我感觉,总体来说还是达到了自己预想的效果,但是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几点想法,暂且记下:
1、不可低估孩子。在预习单中,设计了提问的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希望提高学生预习时思考的深度。从两次上课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还是很有价值的。比如,千米和吨有什么区别?有没有比千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了?1公里等于多少里?说明我们的学生是带着思考在学习的。孩子的知识面也不可小看,两个班都有学生知道比米更大的单位是纳米,追问怎么知道的,回答是看《新闻袋袋裤》知道的。还有学生知道世界上最高的楼是800多米。这些都是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而且,对其他孩子来说,这些知识由同学口中讲出来,比老师讲给他听,留下的影响更深。所以,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2、充分建立学生的表象。今天两个闭眼想象的效果挺好,在很安静的氛围中,随着老师的口令,走了1千米的路程、叠了1千米的大楼,又通过随后的一组图片加以强化,应该说孩子的体验是充分的,表象的建立是成功的。
3、从学生看课堂。一节课的主要衡量标准要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其次是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今天的课堂上,应该说后一点是做到了,孩子们的发言基本很完整,很自信。更让我高兴的是,这种语言的完整性表达已经不是停留在浅层面了。
4、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小组。课堂教学中真正能做到这两点,我想,离“以学定教,先生后师”的目标就更近了一步。或许“寻根课堂”的“根”也就在此吧。
一点感慨:
高效课堂,形式在课堂,功夫在课外。无论是导学单、预习单,还是学生座位的改变,都是形式上的改变,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改变。没有这个本质,任何教学改革都是一句空话。但是,对普通教师来说,真正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啊。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4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上已经接触过千米,并且由于上个学期口算本中出现过,学生对于千米和米之间的转换也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学生对于千米有多长这个概念是相当模糊的,因此,课堂上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对1千米、几十千米形成一个抽象的概念认知。
在介绍千米和米的转换时,我借助了上学期的千克和克的单位转换的类比,学生很快能记住,千米到米是三个0的差别,并且在课上让学生尝试容易混淆的单位换算,例如50千米=米,以及700000米=()千米这样0较多的单位换算。而单位换算在实际作业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操场一圈500米,小明跑了4圈,跑了多少千米”学生往往算出来20xx后忘了把单位换算到千米,甚至直接把千米作为20xx的单位。
而学生在填写单位时最容易出错,因为他们的日常经验缺失,对于建筑物的高度、路程距离的长度没有明确的概念,往往会混淆。尤其是物体的运动速度,例如,高铁每小时运行200(),自行车每小时20(),或人每分钟步行200(),等单位的比较和填写,首先“每小时”“每分钟”和“每秒”这样的概念需要区分,后面的千米和米的填写难度就明显加大,因此,学生在这一块的练习中的能力十分薄弱。而课堂上能够涉及到的单位填写是有限的,因此这方面需要课后的练习中不断地补充和评讲。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5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对于千米的感受,应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教学“千米”时,一定让学生们实地走一走,知道从哪里走到哪里(或往返几次)正好走了1千米,使他们初步形成千米的长度观念。学生形成了较清晰的长度单位的观念,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就容易掌握。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所以准备把这节的前20分钟放在操场上去上。但在这节课上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本来想让学生充分感受1千米有多长。可是,当我准备带着学生去操场的时候,才发现操场上已经站满了初一正在军训的学生。只好又调过头来,在教师进行教学,本以为学生对千米没有多少概念,可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却表现出了比学习毫米和分米更容易掌握的感觉。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先告诉他们这些常识,所以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很容易就知道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学生掌握的很好,我感觉很意外。
但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
最后的习题中,我在网上摘下了别人的课外拓展题,我感觉非常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欢。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6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我在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方案时,尽可能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本节数学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发展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具体体现在: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
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6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从哈东站到哈站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
同时,在教学中学生的评价上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说:在学生的实践测量活动中,有些小组的测量方法重复、测量的方法不够丰富;还要更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
对这节课如果重新设计,我只想改动一处地方,就是在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时,在原有的“用尺测量出1000米”、“先测量出100米,再推测1000米”“看脉路表”“询问法”然后感受所用的时间这种做法的基础上,增加数步法和回头观看的方法,增强学生对1000米的
长度的感受。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7
3月16日是小学数学中心研究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的日子,上午在灵岩中心小学听了吴庆瑶老师一节“认识千米”的数学课(教学设计见吴庆瑶老师的博客页),现将听课的思考整理如下:
1、怎样的导入更有效。吴老师从旧知引入,提问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答: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毫米(教师板书)。提问2:请学生感受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大小。提问3: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其他的长度单位吗?学生答:千米(老师板:千米)从而引入课题。以上导入简洁实用。无可厚非。可是,如果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思考,这样的导入有空泛之嫌,脱离了生活情境,缺少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的情境,没有成功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体验。学生的参与欲望不高,难以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认识千米的积极性。因此,我想是否可以采用以下设计: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引出数学信息,具体内容是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添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再结合具体情境感受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短,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紧接着,出示问题情境,(如:灵岩中心小学到南门市民广场的距离有6,你知道该添什么长度单位吗?(此处的设计教师要做充分的预设(如:学生答:米、公里、里、千米等情况该如何处理)。进而导入新课,千米的认识。
2、1千米=1000米如何引入,1千米和1000米的联系与区别。吴老师的1千米=1000米的引入很有新意(见吴老师的博客页),我以为,是否可以让学生从知识的有效迁移角度出发,让学生猜一猜1千米可能和哪个长度单位有密切的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再帮助学生用吴老师的方法进行验证。在学生建立了1千米=1000米之后,老师适时的引导学生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必要的,只是是否可以让学生在知道两者相等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长度单位是不同的),由此,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产生“千米”长度单位的原因。
以上一点思考请同行指正。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8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附近比较熟悉,所以我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某某屯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球场外一圈有约有1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于学生多,担心学生安全,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加上学校地势不开阔,只是组织学生到地形较为平坦的篮球场量出100米的距离(大约一圈多),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并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算出所需的时间大约是一分多钟。然后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15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并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学生对于千米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二、目标分析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在建构中实践,在实践中内化和提升。另外,在采集教学素材时,紧紧抓住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围绕着教学重点“千米的认识”,组织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研究和发现,让学生在愉悦的情趣中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3、会用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准备:课件,皮尺,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教师板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分米、1厘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①一枝铅笔长18()。
②一枚1分硬币厚约1()。
③教室里的课桌高8()。
④教室地面约长8()。
⑤北京到黄山市的距离是1316()。
2、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很远,用米测量太麻烦了,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提出测量北京到黄山市的路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感受到认识千米的必要性。
(二)联系生活,建立表象
1、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1)说一说: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
(2)想一想: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可以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
2、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1)结合课前测量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周的长度,你认为1千米有多长?(每个学校的跑道可能不相同,实际教学时,尽可能用学生身边的数据。)
课件出示:我们学校运动场跑道一圈是200米,沿跑道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教师板书:1千米=1000米。
(2)出示标准化跑道的图片,注明跑道一圈是400米。
课件出示:沿跑道走半圈是()米,走()的长度正好1千米。
3、实际感受1千米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此环节也可以在课前完成)
(2)让学生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所需时间大约是1分15秒。
(3)让学生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4、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课件出示指路标志、珠穆朗玛峰主峰高度、汽车速度表等图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千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联系生活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作为数学教学的活教材,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能更充分地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印象更深刻。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28页练习六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设计意图】综合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千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五)实践应用,延伸拓展
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在老师或家长的陪同下完成此题,不要流于形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也叫公里,知道1000米=1千米。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并通过观察、推究等方法明确1000米=1千米,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内容能够喜欢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积极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身体验1000米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建立联系
1、在之前的学习中,咱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能从小到大背出来吗?并且用手表示每个小单位。
教师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2、我们一起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观看过体育盛事——奥运会吗,在奥运会中有些什么比赛?学生思考回答。
2、那么跑步比赛中有一些什么项目呢?学生列举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
3、跑步比赛中都是在规定的跑道内完成,你们试跑过这些长度的锻炼吗?在跑步比赛中最长的运动是什么项目?——马拉松(ppt展示)
4、教师简介马拉松比赛。马拉松为什么用千米作为单位,而千米是比米更大的单位,大多少呢?
5、学生推想:1千米=1000米(因为1000g=1kg)通过孩子们已知的知识构架能够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切身体验,感受长度
1、联系实际,提示咱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大约是200米,那么如果我们要跑1000米的话需要跑几圈呢?
2、估想: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
(学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己默默的想)
3、总结出正确的圈数:200+200+200+200+200+200=1000(米)
4、那么平时我们在操场上跑操正好是5圈,也就是1000米的真实长度,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分享感受,继续探究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教师组织班上交流。
2、那么我们再次来从小到大把咱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遍。
教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总结:在计量比较远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千米(公里)作为单位。
3、想一想:如果我们要完成3000米,得在我们的操场上跑多少圈?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200米一圈得15圈才能完成3000米。
那么,3000米有多少个1000米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3个。
4、算一算
6000米=()千米5千米=()米()米=7千米
9000米=()千米3500米=()千米+()米
5、小结:
整理板书: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看书质疑,巩固练习
1、看一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2、我们一起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下,看看今天我们班上谁最勤劳,回答的问题又多又正确,我们将给予奖励哦!
《千米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它不象之前学习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能比划。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较困难,往往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让学生知道1000米=1千米,然后就是一大串的练习。其实,正因为这部分知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经过课前准备、课中实践和课后巩固三大步骤,较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
一、课前准备。
在上千米的认识前一天,我专门抽下午自习的时间,带着学生来到操场,用测绳和同学们一起测量了10米和100米,并让学生分别走一走10米和100米,数一数要走多少步,大约要用多少时间?然后指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长),我们的操场一圈大约是100米,绕操场走上10圈大约就是1千米,让学生明确: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在计量较远路程的时候,通常要用到千米。
二、课中实践。
让学生回忆走100米的情况,让学生思考几个100米是1千米,根据昨天走100米所用的步子数和时间来推算走1千米需要多少步、花多长时间。这一系列的活动意在让学生在课前走一走、量一量的基础上,再通过估一估、算一算、说一说等丰富的活动中更充分、更深刻地理解1千米的长度。然后,为了更准确的体验1千米有多远,我带领全班同学带上测绳,从学校出发往丁家坑方向测出了1000米,和同学们一起走这1千米,再回来的时候,和同学们一起数步数,看时间。通过这一实践,学生总算是对1千米有了比较感性、准确的认识。
三、课后巩固。
为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千米”的应用,我收集了一些有名的山峰、河流、公路及大桥的长度资料和步行,骑自行车、小汽车,飞机,宇宙飞船1小时的速度(以千米为单位的),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千米“的广泛使用,并让离家较远的学生在下一次回家的时候,估算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通过这些活动,最终使学生建立了比较明晰的“千米”概念。突破了教学难点。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10
本课学习是在认识公顷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个土地面积单位。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忆几个常见的面积单位以及其含义,板书1平方厘米=1厘米×1厘米,1平方分米=1分米×1分米,1平方米=1米×1米,1公顷=100米×100米。随后,我再问学生:“有没有比公顷还大的面积单位?”学生通过预习知道“平方千米”,也知道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0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
当学生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后,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推导。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课堂中学生有点困惑,我提示学生:能不能利用上面算式1公顷=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进行变形?这时学生受启发,变形计算如下:1公顷=100米×100米,1平方千米=1000米×1000米=1000000平方米,又因为1公顷=10000平方米,那么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所以又得出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结论:1平方千米=100公顷,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经历推导的过程,体验面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再把他们的体验用语言描述出来。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但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够多,只会拿学校、操场比较。练习中,学生对是选择公顷还是平方千米拿不定主意。同时对于换算中,因为进率比较大,所以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问题也比较多。这节课上我还给学生复习了之前的面积单位,发现学生学习记忆时出现了混乱,在后来讲解、练习时我多次强调,效果稍微好一点。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11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利用摩托车的里程数记录下了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考虑到学生对蓉湖大桥、易初爱莲、红绿灯十字路口等地方比较熟悉,所以我向学生出示这几个地方的图片,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有一个小朋友说:“易初爱莲差不多吧。”我及时引导:“从学校到易初爱莲大约是700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红绿灯十字路口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教学反思《认识千米》教学反思》一文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12
千米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我想在“千米的认识”课上,如果单单以书为教材,灌疏给学生,强压学生牢记“1千米=1000米”,也许学生接受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具体感知。正如有的老师讲到的我们要避免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这节课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练习单位的换算,而是带领学生到100米的跑道上,让学生走一走,记录时间,记录步数,引导学生理解走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对1千米有了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内在,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这节课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课后,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再让学生测一测,从学校出发,走到自己家里大约有几米。巩固知识,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千米的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个性。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而又要应用于实际生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13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卒,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节时高效。
三.千米的应用
(一)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小圩到大圩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4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一)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二)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xx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xx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二)72页3、4。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
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14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当然,光靠这些要使学生能很好的建立1千米的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能力有限,所以在课间我先带着学生观察操场,带着他们走一走、试一试,让他们数一数走一圈(200米)要多少步,估计花了多少时间。让他们对2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学生认识1千米作一个铺垫。回到课堂汇报之后,让他们通过计算知道围着操场走5圈就是1千米。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也加深了。在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的感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
可见,学生知识的形成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与自己的生活越接近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也越感兴趣,让知识有根,知识的种子才能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15
数学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上,但这里的经验,不单指学生通过活动得到的直接经验;也包括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中或从老师、教材及其它媒体中获得的已有间接经验。教学中,不单应当重视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需要的直接经验;更应强调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数学学习建立联系,学习数学。在学习“千米”这一长度单位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对“米”的感性认识,现在就是要通过实践预设生成“千米”与米的联系。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我把学生带到运动场上,借助体育锻炼来帮学生链接“千米”与“米”。我们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我把学生5人一组进行接力赛跑。在跑的过程中每个接力的都必须把前一位跑的米数加起来,等5个人跑完,我让学生汇报他们跑的成绩,每个小组都跑了1000米。“像这么远的距离就是1千米”,我乘机告诉学生。最后我问:“1000米要跑几圈?想一想。”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使学习有了挑战性,强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给学生自主生成1千米的概念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千米的经验,我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如:如果一个人的两臂伸开长度约1米的话,那要多少人这样两手张开拉在一起才是1千米?
数学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建构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维,产生爱数学的情感,突出数学本质,强调活动与数学学习的联系与整合,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和交流等活动中,生成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在学生生成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有实际动手测量1千米的实践活动,也有想象1千米有多长的思维活动等等。在建立千米的概念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在这节课中,学生对千米的认识,既有感性的也有理性的,既有直观的也有抽象的,重要的是学生真真确确感受到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自主构建,体悟探索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44~4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 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 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表象;知道1千米=1000米, 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充分经历感知“千米”的含义及建立1千米长度表象的过程;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进行合理的估计、推算;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能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 交流;体验“千米”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知道1千米=1000米, 学会千米与米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长度的表象, 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1) 学生课前活动:走100米, 数数大约有多少步, 要多长时间; (2) 米尺一把 (教师准备) ; (3) 每小组一张铁路交通图; (4) 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预设千米
1.播放百米赛跑的视频.
2.出示一百米跑道图片.
3.课前调查:步行100米, 大约走了多少步?大约用了多少时间? (200步、1分半钟)
设计意图观看100米比赛视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的感官聚焦100米.通过课前活动, 既为学生课中研究1000米, 认识千米提供了想象、感受和思维的现实背景基础, 又解决了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制约而不便操作的实践体悟问题, 为千米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认知阶梯.
二、经历过程, 建构千米
(一) 认识千米的含义
观察思考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课件动态演示小明走10个100米的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小明的运动轨迹, 在情境中直观感受10个100米是1000米, 数形结合, 丰富学生的感知.
(二) 揭示千米和米的关系
1. 同桌讨论:
(1) 你是怎样知道小明一共跑了1000米?
(2) 如果小明继续跑, 你觉得用“米”作单位方便吗?为什么?
(3) 你能创造出一个合适的单位来记录小明跑的路程吗?
2. 学生汇报.
3. 请学生读1千米=1000米.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 此时“千米”作为“生活概念”在学生的认知中已客观存在.通过小组讨论, 让学生在情境中根据需要创造合适的单位, 是把已有的“生活概念”进行数学化的过程, 促使学生自主构建“千米”概念, 掌握“千米”的含义.
4.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 对于“千米”这位新朋友, 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 百度介绍千米的知识. (运用课件链接百度)
师:其实要想了解千米的有关知识, 借助网络百度一下, 就行了!
课件出示:千米又称公里, 长度单位, 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 是一个国际标准长度计量单位, 符号km, 这源自于kilometer这个英文, kilo是千, meter是米, 千米自然就是kilometer. (请一名学生读)
师:所以千米还可以用符号Km表示. (板书:Km)
设计意图有关“千米”的知识, 教师运用网络资源百度介绍“千米”, 不但形式鲜活, 内容详实, 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渗透了借助网络学习的方法.
(三) 建立1千米的表象
1. 猜一猜
(1) 请学生猜一猜1千米有多长?
(2) 提问:如果用米尺, 需要多少把米尺连起来? (出示米尺)
2. 指一指
(1) 出示学生熟悉的一块地图, 告知学生从希望小学走到鸭血粉丝店, 大约是1千米. (课件动态演示, 用红线标出)
(2) 学生在地图上指一指从希望小学走到哪里也大约是一千米.
(3) 学生自己制定起点和终点, 指一指从哪到哪也大约是1千米长.
3. 估一估
(1) 估一估步行1千米, 大约要走多少步?多长时间? (2000步、15分钟)
(2) 自行车行1千米, 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呢? (5分钟)
(3) 汽车行驶1千米, 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1分钟)
(4) 提问:同样是1千米的路程, 为什么所用的时间会不一样呢?
尽管用的时间不同, 但什么是相同的? (路程相同)
4. 算一算
小明家离学校大约有4千米的路程, 他上学选择哪种出行方式比较合适?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师小结:为了环保, 平时我们的出行尽量少开车, 倡导低碳生活.
设计意图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 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 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 是学习的难点.此环节的教学, 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分“四层”即:猜一猜、指一指、估一估、算一算, 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 欣赏生活中的“千米”
1. 观看生活中有关千米的图片. (略)
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 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2. 推算
(1) 甲跑道, 每圈是200米.如果跑1千米, 要跑几圈?
(2) 乙跑道, 每圈是250米.跑4圈是多少米?是多少千米?
(3) 丙跑道, 每圈400米, 跑了两圈半, 你知道跑多少千米吗?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千米”后, 教师让学生理性欣赏生活中有关千米的图片, 感受千米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继而推算三种不同跑道1千米的长度, 学生又一次的经历了“1千米”的创造与运用过程.
三、组织练习, 运用千米
1.整理长度单位.
提问:你能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整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吗?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2.填写旅游日记.
(1) 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乘车去上海, 路过了南京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全长约是7 () .
(2) 很快, 我们的车驶上了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高速公路全长约是274 () .
(3) 在上海我们乘上了船体长约是125 () 的游轮畅游浦江, 沿途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
(4) 在北京, 我终于看到了天安门城楼!导游介绍它高约35 () .
3.4千米= () 米3000米= () 千米
4.比较四大河流的长度.
黑龙江4370 km黄河5464 km
长江6300 km珠江2216 km
设计意图将已学的长度单位整理排序, 帮助学生构建新的长度单位认知系统.设计旅游日记,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择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问题.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既丰富了练习形式, 又体现了长度单位在实际运用中的价值.通过单位换算巩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在比较四大河流的长度过程中, 学生掌握了比较方法.
四、实际操作, 拓展千米
小小设计师:设计旅游路线. (课件出示华东地区铁路运行图:图略)
小组活动:
1.研究问题:
(1) 在地图上用彩笔描出你的旅游路线.
(2) 推算出你设计的这条路线大约多少千米? (图中用课件先出示上海至南京铁路长约300千米, 用红线标出)
2.活动要求:
(1) 每4人为一个旅游小组, 组长分工.
(2) 可运用信封里的材料, 帮助你推算. (信封里装有几根线段)
(3) 写出算式表示你推想的过程.
3.分组活动.
4.学生汇报.
5.比较两组旅游路线, 哪一组长, 哪一组短?
设计意图小小设计师, 让学生动手自己设计旅游路线, 将静态的知识通过操作转化为动态的展现.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画出不同的旅游线路.先设计, 再估算写算式, 并比较旅游线路的长短, 在运用中拓展了千米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五、回顾课堂, 总结千米
1.通过学习, 你对千米这位新朋友有什么认识?
2.课后写一篇数学日记《我认识的千米》, 来感受千米带给我们的数学美!
设计意图结合所学的新知, 课后写一篇数学日记《我认识的千米》, 把课堂延伸到课外, 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
“千米的认识”教学片段与评析 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页。
学生课前活动:①数数走100米大约有几步。②走200米,看用多长时间。③了解交通工具(飞机、火车、小汽车)的一般速度。
片段一:借助情景,习旧引新
师:同学们,听说过五指山吗?西游记里如来佛的手掌叫“五指山”。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座“五指山”(教师将预先画好的“五指山”图贴于黑板),山上住着长度单位五兄弟,谁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分米、厘米、毫米。
师:你们能用手势比画1米有多长吗?1分米呢?(师生一同比画四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我们还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师:老师下载了“世界之最”的图片资料,我们来给它们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图、题略。)刚才我们都是用文字来表示长度单位,长度单位还可以用符号来表示。想一想,我们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米、分米、厘米、毫米呢?
(生答。师在“五指山”上标出字母,指间连线标上进率。)
师(指图中拇指):那么,这座拇指峰上住着谁呢?
生:应该是“千米”。
师:对,就是千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千米。(板书课题)千米还有一个名称叫什么,还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生答,师板书。)
评析:课的开始好比歌唱家定调,定准第一音显得尤为重要。片段中“五指山”的设计不仅考虑到了一般的激趣,更关注了教学内容的内涵和本质,它巧妙地沟通了前后知识间的联系,顺理成章地提出了问题。这样的新课导入,使学生的知识准备到位,学习兴趣高涨,思维活跃。
片段二:联系生活,充分体验
师:千米在生活中运用十分广泛,你在哪些地方听说过或者看到过千米呢?
(学生答。)
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见下图),我们一起来看看,从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图1是一个里程碑,指当地离宜兴还有33千米。
生:图2是一个限速标识,指速度不得超过40千米。
师:不错,这里指在这段公路上行驶的汽车最高时速不得超过40千米。
师:图3上也有千米,有谁知道图上一段表示实际长度多少千米吗?(生答,师加以引导说出每小段表示16千米。)
师:最后一张照片上的60表示什么呢?
生:它表示汽车的时速是60千米。
师: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距离,也可以表示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师:除了汽车以外,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也可以用千米来表示呢?
(学生列举飞机、火车、大城市的地铁等。)
师:计量比较长的路程或交通工具每小时行驶的路程都用千米做单位,那么,你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什么初步印象呢?
生:千米是我们学过的最大的长度单位。
生:我觉得千米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
师:不错,千米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通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会觉得所学内容亲切,易理解。本片段中的精当材料,其选择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教学实践也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在材料的处理上,教师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授受”环节去作简单处理,而是作为一个载体,用于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经过充分思考、自由表达,从而理解构建。课堂因真实而生动,因交流而精彩。
片段三:展开过程,意义建构
师:同学们一定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屏幕展示)这是昨天我们在操场上走100米时的录像。同学们一边走一边数,走100米我们大约用了多少步?
(生答:200步、197步、201步……)
师:我们取一个整百数,走100米大约要200步。老师还用秒表帮大家算了一下时间,走200米约要3分钟。(板书)下面这段录像,大家一边看一边出声数一数,他们走了几个100米。
(教师快速播放几个小朋友来回走10个100米的镜头,学生一齐数。)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动脑筋想一想100米的跑道有多长?再想一想,把10个100米连起来会有多长。
师:那么10个100米到底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把答案写在自备本上。
师:老师观察了一下,有的小朋友是这样写的:1千米(板书),有的写成1000米(板书),还有的写成了1公里、1Km,都对吗?
(生答并说明理由。)
师:1千米和1000米这两个数量之间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来连接?
(学生回答)
师:这两个数量有不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生:一个是用“千米”作单位,一个是用“米”作单位。
师:哪个小朋友能把它们之间的区别读出来?自己先试一试看。
(学生自读后教师指名读。)
师:1千米是1米的多少倍?(生答)也就是说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难怪拇指峰与食指峰之间的距离最远。
出示下列三道题并填空: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00米,( )圈是1千米;有的学校的跑道一圈长250米,( )圈是1千米。如果是400米一圈,( )圈是1千米。
师:请同学们思考,在你熟悉的路段中,从哪里到哪里可能是1千米,在小组里悄悄地说一说。(学生讨论)从校门口出发,往西走,沿着我们都熟悉的路段,到哪里是1千米呢?
看录像“东山中学——市中医院——周处斩蛟——地方税务局。”重要地段教师逐一介绍,学生倍感亲切,到1千米的地方停下,学生印象深刻。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着老师把这段路再走一遍,好吗?(教师轻声作标志提示。)现在你知道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了吗?(生答。)
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请你来估计1千米的路程,想一想,可以怎样估呢?(学生小组讨论。)
生:100米要走200步,所以,走2000步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
生:走15分钟的路程大约是1千米。
生:如果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那么,汽车行驶1分钟约是1千米。
师:哪些同学的家离学校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呢?如果陈老师家离学校约4千米的路程,你会建议老师采用什么方式上下班呢?
(这一问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学生思维灵活,方法多样且有理有据,此时课堂气氛进入高潮。)
评析: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认识不是从概念开始的,而是从围绕着它的其他途径开始的:概念是认识过程的结果。”作为本课的重点环节,教学过程中如何突破难点?片段中既有快镜头播放的10个100米的“看和数”,也有闭上眼睛回顾“100米的跑道有多长、10个100米连起来有多长”的“想和思”;既有1千米长的熟悉路段的初步估计,也有1千米的“准确丈量”;既有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充分交流,也有对关键内容的及时概括与适时板书……而这一切,最终都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准确理解、深刻感悟,实现了学生对新知的主动建构。此外,片段中,教师的引领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体现在教师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对教学细节的精当处理,对学生学习的疏漏处、知识重点处、方法关键处的巧妙点拨等等。正是教师的有效引领,才促进了学生在知识、思维上的深化与提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4
《千米的认识》教学计划及反思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测量铅笔的长度。
测量硬币的厚度。
测量课桌的高。
测量教室的长。
4.师:如果要测量小圩到大圩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
来测量呢?
二.课题提出,新课学习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小圩到大圩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1.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2.提出学习目标:
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千米的应用。
设计意图:从测量本地两个乡镇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
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
本地区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l千米=1000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卒,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节时高效。
三.千米的应用
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小圩到大圩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
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4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师:还可以这样证实: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14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72页3、4。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
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 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
1、例2的强化练习。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 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
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5
本节数学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发展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具体体现在: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
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6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从哈东站到哈站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
同时,在教学中学生的评价上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说:在学生的实践测量活动中,有些小组的测量方法重复、测量的方法不够丰富;还要更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
对这节课如果重新设计,我只想改动一处地方,就是在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时,在原有的“用尺测量出1000米”、“先测量出100米,再推测1000米”“看脉路表”“询问法”然后感受所用的时间这种做法的基础上,增加数步法和回头观看的方法,增强学生对1000米的
千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6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7-8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测试走10米大约要多少步,100米大约要多少步,并记录。
2、学生绕操场走1000米测试需要的时间,并记录;记录自己从家里都学校大约要走多长时间。
3、拍摄乘车行驶1000米的录象。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选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千米的实际长度,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使学生对1千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观念,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本课是系统学习长度单位在小学阶段的结束,学生能在已有知识对米的认识上,通过学习,找到米与千米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策略的选择:
1、汇报课前实践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如走、跑、看等),经历想象、推测等思维过程,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通过录象、照片,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比较长的长度引出千米。接着,再次展示录象中1000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直接感受1千米。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距离大约是1千米,怎么估计或是计算的,从而在学习4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新的千米的长度单位,使学生在旧知的回顾中找到新理知识的连结点。
3、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结合图片出示,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并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单位间的换算。
制人于千米之外…… 篇7
据悉,这项研究涉及所谓的“脉冲能量射弹”,即发射激光脉冲,当这股能量碰到实体(譬如人)时会爆发出大量等离子体,造成难以忍受的疼痛。按照计划,这种武器将于2007年投入使用。
据2003年美国海军研究委员会对非致命武器的评估,在动物身上测试时,脉冲能量射弹能引起“疼痛和短暂的瘫痪”,这似乎是等离子体产生的电磁脉冲波导致的。
新研究由佛罗里达中部大学的研究人员执行,目标是使这种效果达到最优化。他们的想法是制造一种能刺激疼痛神经元的脉冲波,但不破坏人体组织。(海青)
世界第一双电脑控制智能运动鞋问世
阿迪达斯公司3月18日将开始销售它所说的世界上第一种计算机化的“智能鞋”。
阿迪达斯承诺,这种跑步鞋能根据跑步者脚的尺码、步幅、地形;甚至跑步的疲劳程度,自动和持续地自行调整。
“阿迪达斯1号”跑步鞋运用了一个传感器、一个微处理器和一套微型马达系统自动调校鞋垫。脚跟下的传感器能刚测出压力的大小,并判断鞋子太软还是太硬,信息被传送到微处理器,当鞋子腾空时,微型马达将调整脚跟部的鞋垫,整个系统的重量还不到40克。
电池也包括在系统之内:据统计,鞋中可更换的锂电池能用100小时,使用者可取出鞋子的“大脑”——当拆下该智能系统时,就成了普通的运动鞋,以延长电池的寿命,如果跑步者步行10分钟以上,芯片也能自行关闭,鞋垫的软硬程度会保持不变。
这种由计算机驾驭的运动鞋历经3年的研制,是运动鞋市场上最新的发明,紧步耐克公司的Shox和锐步公司的Pump系列运动鞋等其他科技化运动鞋的后尘。“阿迪达斯厂将在今年4月1日以后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其售价可能为250美元/双。(青芸)
可为手机充电的衬衫
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发明了一种柔性塑料太阳能电池,据说其效率是现有的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方法的5倍。
这种电池利用太阳的红外光产生电能,并且能在布、纸或其他材料的表面构成柔性薄膜。薄膜可以将太阳能的30%转化为有效的电能。现在使用的最好的塑料太阳能电池只能利用6%的太阳能,相比之下新电池的性能突飞猛进。
科学家说:“使用这种利用太阳能的柔性材料使我们能够将塑料织人纤维,再将这种纤维织成布料,做成某种太阳能电池衣。这有点像便携电源、薄膜可以被织人衬衣或毛衣,用来为手机等物品充电。我们希望手机或电子邮件能够跟着我们到处走,但我们不指望它能够持续不断地供电。毕竟它只是电池,终究会用尽。”
科学家表示,这项科技将在5—10年内面世。如果没有太阳会怎样呢?研究人员说:“当然,可见光中存在能量,但红外光却不是完全零热量的。不需要像阳光那么炙热,任何有热度的东西都会释放热量。就连人类和动物也会释放热量。所以,即便天看上去是黑的,红外线中也会存有一些能量。(明月)
人脑中可能有个预警系统
一项提供脑部第六感觉新证据的研究表明,大脑某个区域可能可以感觉危险,并提供早期警告以帮助人逃离险境。
这个脑部区域被称为ACC,位于大脑前部。以前的研究显示,ACC的活动在人们必须做出困难决定时,或是在人们犯错后会增加。现在的研究发现,当人们在犯错误时,甚至在必须做出困难决定之前,ACC可能已经察觉到,因此它似乎担任了一个早期的警告系统。
专家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情形需要大脑监视环境中细微的变化,并调整我们的行为,尽管我们可能未必能察觉到这些情况并及时调整行为。”他还说:“精神分裂症者的ACC机制损害可能导致早期警告系统崩溃,所以其大脑无法控制不适当行为;而有强迫妄想症者,其ACC可能在无危险时,也会警告有迫切的问题将发生。”(曹淑芬)
长期大量食用红肉易患结肠癌
红肉即指猪、牛、羊的肉制品。一项新的研究显示,长期大量食用红肉和像意大利肠、熏牛肉等加工过的肉会增加患结肠癌的危险。
这项研究称,通过20年间对148,000名,年龄为50至74岁的成年人跟踪调查后发现,与食用红肉和加工过的肉最少的人相比,食用最多者发展成结肠癌的可能性是前者的50%以上。大量食用红肉的人患结肠癌的危险要比每周食用不超过3次的人高50%以上,而长期食用家禽和鱼类却可降低患结肠癌的危险。
已经有20项关于大量食用红肉或加工过的肉与结肠癌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数研究显示,人们患结肠癌的危险会随着食用红肉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该项研究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它为以前的研究结果增添了充分而有效的证据。
由于缺乏运动,肥胖会使患结直肠癌的危险增加一倍。为此,研究人员建议,要降低患这种疾病的危险,就要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重并有规律地运动。研究人员认为,并没有人说现在和以后食用红肉会增加患结肠癌的危险,故无有必要吃素食或使自己的饮食习惯大变。只要适量食用红肉就可使患结肠癌的危险降低。(方留民)
相思病是精神病
英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过去,由于爱情挫折造成的癫狂、抑郁和迷茫经常被渲染上罗曼蒂克的色彩,很少有人将其视为医学问题严肃对待。心理学家警告说,严重的相思病往往是致命的。相思不仅能激发人们作诗抒情的灵感,更有可能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伤害。相思病,的确是一种精神疾病,不可一笑置之。
古代医生创造了相思病的说法,但到了现代,相思病却只是被大众用来描述一种精神状态,并不属于医学领域。但经过仔细研究分析发现,同普通感冒一样,相思病患者有着共同的病因——为爱受伤,有着相同的症状——躁动、抑郁或者失去理智。病情较轻的时候,患者会无法控制地打电话、查邮件;当病人膏盲的时候,患者可能会选择自杀。
能在5秒内识别任何化学物质的仪器
俄罗斯专家研制成一种独特仪器,能在短短的5秒内远距离识别任何化学物质。
这种新仪器能识别数量仅为1克的任何物质,在防恐计划中切实保障俄罗斯人的生命安全,它可以安装在机场和公众设施处,也可以直接安装在街道上。
盲人与普通人通用的打印机
众所周知,盲人在许多情况下很难工作,因为他们不能用盲文与正常人交流,同样又不能阅读在普通打印机上打印的文件。美国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新型打印机,它能在同一页纸上打印布莱叶盲字和普通文字。
【认识千米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10-03
《认识千米》12-10
《千米的认识》教案09-02
认识千米优秀课件09-05
三年级下认识千米11-04
千米的认识公开课教案09-21
《认识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09-11
千米深井06-18
千米定向钻机07-15
超千米立井井筒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