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1系统学习方法

2024-09-26

3461系统学习方法(精选7篇)

3461系统学习方法 篇1

《3461系统学习方法》的作者张晓峰是3461学习系统的创始人,情景式作文研究的发现者。这本书是一本中学生学习方法策略性读物,书中具体介绍了三个学习过程,四个学习环节,六个学习习惯,一个学习计划的制定,以及家庭教育等教育。作者在书中通过研究高考状元成功规律的基础上从习惯到方法提出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计划,3461系统学习策略中关于六个习惯的培养正是他们感受或者经验的理论化。

实际上现在的家长由于生活、工作、事业等压力最欠缺的往往是给予孩子时间,所以潜意识里就会认为孩子的教育或者学习是学校的事情,把教育当作了社会的分工,把重点中学当作孩子进入重点大学的保险柜。造成了教育的交通赌赛,把所有的教育矛盾集中在学校本书作者认为学校是不堪重负的,其实最主要的是家庭教育,而在家庭教育中最主要的障碍则是沟通,它是家庭教育薄弱,教育方式不科学,形成代沟的罪魁祸首,在书中作者提到“从教育角色划分的角度看:学习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辅助,学校教育已成了一套系统和完整的理论和知识体系,但是家庭教育一直是一个盲区”。也就是说现在很大一部分家庭可以做到管孩子,但是教孩子的层次很多的家庭就做得不够完美,这也是后期教育失误最多的环节,3461系统学习策略为父母实现管孩子,教孩子提供了借鉴额工具。

《3461系统学习方法》一书,分为观念篇,分析篇,方法篇三篇,观念篇具体阐述了中国家庭教育始终是制约整体教育水平的软肋之一,很多家庭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严重的缺失或者不当导致很多孩子在该受家庭教育的熏陶的时候反而没得到,在现实生活中,芊芊学子成了苦行僧,没谈学习超过12个小时以上,成千上万的老师每天工作也远远超过了8个小时以上,作为素质教育的三方:学校教育城中太大,社会教育无关痛痒,家庭教育无所作为,三方配合基本脱节,于是就形成了头小,肚大,腿短的基本格局。不得不说 张老师分析得很到位,同时也给我们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孩子分数下降,家长就会急着请各种家教,上各种辅导班,最后搞得孩子精疲力竭,最后课也没上好,学习成绩依然停止不前,这种指标不治本的做法往往南辕北辙,事倍功半,而大多数家长重来不认真去分析真正导致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是什么。第二篇是分析篇,具体论述了当代教育中高考的趋势,张老师在这篇中主要讲了家庭教育的的关键词语--------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三次重要的考试,而最后一篇方法篇,告诉我们家长,培养孩子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三个学习过程,四个学习环节,六个学习习惯,一个学习计划的制定。

张老师通过三篇理论与实例的论述,让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教育特点,教育孩子最主要的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及家庭教育的一些科学教育方法。

在书中,我特别欣赏的是杨老师提出的“3461学习方法”,他在书中指出“一个学习计划可以管理好时间和知识,六个学习习惯是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四个学习环节贯穿三个学习过程,三个学习过程需要家长控制。”确实,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养成除学校教育以外,最关键的因素家庭教育的自身培养功能,对培养孩子学习方法无助的家长来说3461是一个完全的培养工具,是从模仿到不断优化的过程。这是一本好书,从中我受益非浅。张老师以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为家庭教育开辟了一片净土。也是我的一位良师益友。

3461系统学习方法 篇2

一系统论与系统学习法

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于1947年创立的, 是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 又一次“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图景和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的新理论。系统论是指以一般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理论, 也称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是指相互间既区别又联系的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能够达到目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系统都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构成的整体, 每个子系统又都由各要素构成, 系统中的诸多要素必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有机结合、和谐有序, 才能使整个系统保持正常运转。

系统论广泛应用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 使人们思维的角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运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进行学习的方法就是系统学习法。有学者把系统学习法定义为:所谓系统学习法是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 把所学内容当成一个系统看待, 从整体上展开学习过程, 这样, 学生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 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 而是先定性概括, 了解知识框架, 再逐渐在大框架下明晰细节、完善结构, 针对缺失和不足予以专攻。笔者认为, 系统学习法是指从系统论的基本观点出发, 把学校所开设的课程看做一个大系统, 把各科课程看做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把课程中的模块或章节知识看做这个子系统的要素, 运用整体性原则整体把握学校开设的课程, 运用有序性原则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 运用开放性原则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方法。

二系统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方法指导简称学法指导, 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指导、诊治, 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 逐步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学法指导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系统学习法的学法指导, 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在系统论的指导下运用整体性原则整体把握学校开设的课程, 运用有序性原则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 运用开放性原则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

1. 运用整体性原则整体把握课程

整体性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 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遵循这种辩证关系及其规律:首先, 在认识事物特性时, 应该坚持从整体出发去认识事物, 而不应从部分出发去认识事物, 否则就会陷于谬误;其次, 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 又应努力通过部分去认识事物整体, 通过部分去改造事物整体。指导学生运用整体性原则进行学习, 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这种辩证关系来整体把握学校开设的课程。具体要从所有课程和各科课程两个层次进行整体把握。

第一, 整体把握所有课程。如果把一门课程当做一个系统, 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则是一个大系统, 人类文化则是一个更大的系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下文简称《改革纲要》) 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纲要》对制定各科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 并指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 在《改革纲要》指导下构建的新课程体系以及与之对应的教材体系都应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知识体系。既然是“知识体系”, 则必然有着体系的整体性。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 首先, 要指导学生学会认识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这个部分与人类文化这个整体之间的关系, 站在文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开设的各科课程对促进自己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从思想上对各科课程的学习都重视起来,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打牢思想基础;其次, 要指导学生学会认识各科课程这个部分与所有课程这个整体之间的关系, 从整体上把握所要学习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结构, 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

第二, 整体把握各科课程。各科课程作为所有课程的一个子系统, 必然具备系统的整体性。各科课程标准对本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阐述, 指出了开设本门课程的意义及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指出了本门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各科课程, 教师首先要在吃透课程标准的同时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学习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绪言、引言等帮助学生理清本门课程在所有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其次, 要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分析课程设计思路以及整套教材和每本教材的设计特点从整体上了解、构建起该学科的知识框架。

2. 运用有序性原则建构认知结构

凡系统都是有序的, 它是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系统是多层次、多等级的, 由横向联系、纵向联系、纵横联系构成立体交错的网络模式。系统内部之间稳定的联系构成系统的内部结构, 保障系统的有序性。指导学生运用有序性原则进行学习, 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在整体把握课程的基础上从所有课程的有序性和各科课程的有序性两个层次注重运用知识的有机联系进行学习。

第一, 注重所有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所有课程都是人类文化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 它们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其实, 学校开设的各科课程的学科思想和方法都有很多相通甚至相同之处, 并且各学科知识之间也存在着非常广泛的联系。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有序性原则注重所有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在理清各科课程的学科思想和方法的相通、相同之处的同时注重发现和应用各学科知识之间广泛存在着的纵横联系, 使各学科知识体系之间建立起广泛而稳固的有机联系, 通过建立这种广泛而稳固的有机联系来构建起完整的认知结构。

第二, 注重各科课程知识体系的有机联系。各科课程作为学校所开设课程的一个子系统, 其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更为紧密。注重各科课程知识体系的有机联系是对注重所有课程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有序性原则注重各科课程知识体系的有机联系, 就是在要指导学生学会整体把握各科课程学科知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该课程学科知识体系层次和等级上的有序性, 通过从整体到部分的“逐渐分化”和从部分到整体的“意义建构”构建起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3. 运用开放性原则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

开放性是说一个系统如果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变换, 它就不再是孤立的系统, 而是开放性的系统。任何系统都是开放性的, 即系统与环境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 都必须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否则, 就不能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和发展。无论是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这个大系统还是各科课程这个小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为“保证自身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就不能将知识的意义与应用割裂开来加以理解, 知识的意义和用法是密不可分的, 知识的应用范围含有越多的因素越精确, 知识就会变得越灵活。这也是《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的意义所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指导学生运用开放性原则进行学习, 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在整体把握课程、建构认知结构的同时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课程内容时要注重运用情境学习法将个体、社会以及环境等置于统一的整体中来进行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实现学习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促进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系统论作为一种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对教育科学研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把系统论引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中, 对促进学习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有着重大意义。对学生进行系统学习法的学法指导, 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系统学习法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 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注重知行统一, 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有机融合和全面发展, 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 就是指导学生在理解系统论和系统学习法的基础上运用整体性原则整体把握学校开设的课程, 运用有序性原则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 运用开放性原则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知识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系统论,系统学习法,学习方法指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S].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2]李诚忠、王序荪.教育控制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3]毛小丽、高峰.系统学习法在大学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65~67

[4]陈伟、王涛、谢铁丽.强化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方法指导[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1 (6) :13~14

[5]常绍舜.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看系统论与还原论的适用范围[J].系统科学学报, 2008 (1) :87~89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7]陈伟、杜喜保、王心东.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基于整体观和认知主义的学习方法指导[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1 (8) :136~137

系统方法和看书学习 篇3

一、目的性

一个人无论想什么,干什么,总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不明确,甚至毫无目的,那就干不成事。但是,有两句谚语,叫“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人因此认为不需要什么目的,也有可能“瞎猫碰着死老鼠”。这是对事情未加深究之谈。“有意栽花花不发”,是因为条件不具备或方法不对头,“无心插柳柳成荫”,愉悦之情溢于言表,说明“柳成荫”也是目的之一,只不过比较潜在而已。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毕竟还是插了柳。假如无心出现的东西根本不符合这个人的目的,甚至事与愿违,那还有什么可高兴的?“瞎猫碰着死老鼠”的事也许是有的,但假如“瞎猫”把吃饱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碰到“死老鼠”这一点上,那它就难免经常要饿肚子了。所以在西方评论人才的标准中,有一条叫“他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这初看起来使人不解:难道世上还有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人?然而生活经验稍多之后,就发现这种人的确是有的,而且还不少。这种人的行为显然是违反系统论、控制论的。控制论第一就是讲目的性,搞一个“控制系统”,目的就是要获致预定的结果。例如一条电视机生产流水线,就是一个控制系统,目的是生产(并不断改进)电视机。假如“有意造机机不出,无心关厂厂关门”,那还叫什么控制系统?

看书学习当然也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否则花那时间干什么(须知时间就是生命,而且又是金钱)。那么目的是什么呢?总的看是早巳明确了,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如此,学其它一切道理和知识也莫不如此,“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何应用昵?概括说来无非两方面:或用于主观世界,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提高道德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等等。或用于客观世界,那工作与创造的项目可就多了。而从事各种项目就需要各种本事,通过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就要学到并提高这些本事,以便取得成果,作出贡献。

确定目的很重要,这就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目的,二是如何达到目的。这两个问题都不是任性胡为可以解决的。例如根据张天翼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包氏父子》中的中学生包国维就是个很典型的角色。从客观情况来看,他在近期的唯一选择似乎应该是读书升级;包国维有时也读点书,但只读“言情小说”,而此类书籍却是无功于升级的。再从包国维的主观方面来看,他似乎有许多目的,而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就是谈恋爱。既然如此,那就要使自己确有可爱之处,而包国维却反其道而行之,竭力变成一个令人憎厌的小流氓。这样,他所造成的后果就极为不妙了。总体来看,包国维确乎是一个不知道要干什么的人。

现在的青年当然应该树立良好而远大的目的。而这目的在远期和近期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却要根据主客观两方面的信息仔细考虑一番。主观方面的兴趣和能力特点是应该照顾的,然而却不能绝对化,还必须照顾客观的需要和条件。最好要做到主客观结合,使二者彼此促进,而不要使二者相互对立。

良好的目的确定之后,就要力争以最有效的手段来实现它,看书学习就是手段之一。看书既然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那就不宜“拾到篮子里便是菜”,更不宜从低级趣味出发,一味去读消遣性、娱乐性的书刊,而要致力于培养意志毅力和与理想结合的稳定兴趣,即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哪怕要读一大堆相当枯燥的书,也在所不辞,因为最终能获得增长真才实学以致作出显著成果的巨大乐趣。

二、信息化

所谓“信息化”就是要把读到的东西都视为信息。视为信息就有种种特点,而与学习——创造最有关系的,则是选择与加工。

先讲选择问题。这首先要把由一定目的所决定的“学习——创造”过程视为一个“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既有封闭性,又有开放性。首先要树立封闭的观念。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人,都是封闭的系统。正因为如此,所以国家可以实行开放政策,个人也要从自然和社会中吸取种种物质的和精神的东西。假如国家或个人都没有封闭性,那就与整个世界(以至于宇宙)混成一团,这样,国家不成其为国家,个人也不成其为个人,那还谈得上什么开放?所以“彻底的开放”就等于不开放,而真正的开放则必须以封闭为前提。“学习——创造”的过程道理亦然。即使是集体编纂百科全书,对信息的采用也是根据一定的封闭性的需要来选择的,而不是无论什么信息都往书中塞进去。至于个人的“学习——创造”,必然更要狭隘得多,因此更要强调选择,选择对这个特定过程直接间接有用的信息,而且究竟是否有用,还要从实际效果中接收反馈。只有全无创造目的,仅以读书为消闲手段的人,才可以碰到什么就读什么,根本不考虑读了以后的效果。

但是,在强调封闭性的基础上一定要强调开放性。首先,如果不开放,不广泛注意各种有关的信息,那就根本谈不上选择了。而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不广泛吸取有用的信息,你那个“控制系统”就不会充实、改进与发展。例如一门课教了30年,因为不吸收新信息,所以讲稿从来不改一个字,此课的质量也就不问可知了。正确的做法是,不但这门课本身要不断改进,而且要从开一门课发展到开几门课,这就非要通过看书学习、不断吸取新的信息不可。所以“博览群书”,大有可为。

再讲信息加工的问题。即使是最新、最可靠而有用的信息,当其用于特定的“控制系统”时,也必须要经过新的编制与加工;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信息,然而当其具体运用之时,却要准确解决什么样的实践检验什么样的真理,也就是一般性命题的具体化问题,具体化即是一种重要的加工形式。概括说来,信息的编制加工的根本方法,就是在信息之间进行联系与反联系。例如你读了一部文艺理论书,又读了一部小说,然后用理论去评论小说,这就是在两种信息之间建立联系。但联系却又离不开反联系。例如你读的那部理论书中,一般不会恰恰有一段话正好用来评论你读的那部小说。任何一条原理总要经过领会消化,才有助于解决具体问题。这种领会消化,既是信息的加工,也是一种联系。因为你已经“割断”了它与原作的联系,而化入了新的理解。即使是从原作中照抄一段来用于评论,也还是一种反联系,不过这种反联系未免太简单了,恐怕评论不易深入。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之网络教学系统 篇4

本次课程设计以网络多媒体教育管理系统为基础的网络教学系统的开发为背景,探讨了UML在该系统建模中的应用问题。在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采用Rational Rose 2000对系统进行需求模型、静态模型、动态模型及实现模型的建模。

关键字:网络教学管理系统,UML,软件建模,信息系统

目 录 绪论.......................................................................................................................................2 1.1系统简介....................................................................................................................2 1.2设计目的....................................................................................................................2 1.3设计内容....................................................................................................................2 2 需求分析...............................................................................................................................3 3 需求模型设计.......................................................................................................................5 3.1 需求模型设计的方法和步骤....................................................................................5 3.2 系统需求模型............................................................................................................5 4 系统静态模型设计...............................................................................................................9 4.1 静态模型设计的方法................................................................................................9 4.2 静态模型实现..........................................................................................................10 5 系统动态模型设计..............................................................................................................11 5.1序列图和协作图......................................................................................................11 5.2活动图......................................................................................................................23 5.3状态图......................................................................................................................25 6.系统部署模型设计..............................................................................................................26 6.1 系统构件图..............................................................................................................26 6.2 系统部署图..............................................................................................................27 7.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28 总结.........................................................................................................................................30 参考文献.................................................................................................................................31

绪论

1.1系统简介

随着电脑时代的到来以及Internet的迅速发展,网络的普及带给了人们更多的学习途径,随之而来的管理网络教学的“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也就应运而生了。

“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主要用于管理日常的网络教学工作以及学生下载和查看资料。系统业务功能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文件上传、文件下载、消息发布、消息修改和更新、信息浏览、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在线答疑,论坛管理、页面维护、人员管理和用户注册批准等。1.2设计目的

“网络教学”是利用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实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更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分析、创新、利用、交流、自主学习的能力。网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为了给网络教学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和平台,更好的管理各种信息、资源,开发一个好的“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势在必行。1.3设计内容

本次课程设计的重点是利用UML对系统进行了实际建模,为系统的代码实现提供了清楚、完整的用例开发模型。完成了注册,上传课件,浏览、下载课件,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在线答疑,论坛管理、网站维护、人员管理等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初步实现了网络教学管理系统。

需求分析

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集注册,上传课件,浏览、下载课件,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在线答疑,论坛、页面维护、人员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管理各种教学资源与学生资料,并建立灵活全面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管理信息系统。

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包括以下内容:

 学生登录系统后,可以浏览课件、查找课件、下载课件、观看教学视频、在线讨论交流、查询个人资料、修改个人资料;对于没有注册的普通用户可以浏览网站上的一些公共信息。

 老师登录系统后,可以上传课件、上传教学视频、在线答疑、发布诸如课程简介、学习方法、教学心得等相关文章、查看发布的教学心得等文章、修改教学心得等文章、查询个人资料、修改个人资料等。

 系统管理员负责对网站页面的维护,审核不合法的课件和不合法的教学信息、批准用户注册,对人员信息进行增删管理、答疑信息进行管理等。

满足上述需求的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小的系统模块。

 基本业务模块:该模块的主要使用者是老师和学生,用于学生下载课件、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在线讨论;老师上传课件、发布和修改更新教学心得、在线答疑等。

 浏览查询模块:该模块主要用于对网站的信息和文章信息进行浏览、查询、搜索等,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在登录后用户还可以在自己权限范围内查询个人信息等。

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用于系统管理员对网站进行维护、审核网站的各种资源、批准用户注册、人员管理、答疑管理等。

在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后得到了该系统功能结构图如图2.1所示:

网络教学管理系统 基本业务模块浏览查询模块 老师界面学生界面 查找浏查询个查询相修改消息人信息关文章个人在线文件消息修改文件观看修改览课件在线信息答疑上传发布和更下载讨论教学个人 新 视频信息

图2.1 系统功能结构图

系统管理模块 管理员界面 人员页面用户管理维护注册资源答疑 批准审核管理 需求模型设计

3.1 需求模型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进行系统需求模型设计,需求分析是

询相应的课件和文章。

 下载课件:学生可以利用下载功能将网站上的课件以及资料信息下载到本地机器上。

 观看教学视频: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进行在线学习。

 在线讨论:学生可以在论坛上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疑问等以论坛的方式进行在线学习交流。

 查看个人信息:学生可以在该系统中查询到个人的资料信息。 修改个人信息:学生信息如邮箱等发生变化时,可以在权限内修改个人信息。

通过上述活动,获得学生的用例图如图3.2.1所示:

图3.2.1 学生用例图

2.老师用例图

老师能够通过该系统进行以下活动:

 登录系统:老师能够用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该系统,登录系统后才能正常使用该系统。如果忘记密码,可以通过“找回密码”功能恢复密码。

 上传文件:老师可以通过该系统上传相应的课件和教学视频。 发布信息:老师登录系统后可以发布相应的课程简介、教学计划、学习方法、教学心得等文章。

 修改更新信息:老师对所发布的诸如教学心得等文章信息可以持续更新,也可修改自己的个人信息。

 查看信息:老师可以查看自己发布的文章和个人信息。 在线答疑:老师对学生的留言和难点讨论进行在线答疑。通过上述活动,获得老师的用例图如图3.2.2所示:

图3.2.2 老师用例图

3.系统管理员用例图

系统管理员能够通过该系统进行以下活动:

 登录系统:系统管理员也是在登录系统后才能正常使用该系统。如果忘记密码,可以通过“找回密码”功能恢复密码。 网站页面维护:系统管理员对网站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 审核:系统管理员负责对上传的信息进行审核,主要是审核不合法的课件和不合法的教学信息。

 批准用户注册:系统管理员可以处理学生或教师用户的注册申请。 人员管理。系统管理员可以对系统用户信息进行管理。有用户新加入时需要添加用户信息,有用户注销时需删除用户信息,系统管理员还可以查询用户的信息,但是不能修改,只能是用户本人在权限范围内修改自己的信息。

 答疑管理:对学生和老师在BBS论坛上的答疑情况记录在在线答疑库里,并对其进行管理。

通过上述活动,获得系统管理员的用例图如图3.2.3所示:

图3.2.3 系统管理员用例图

系统静态模型设计

4.1 静态模型设计的方法

在获得系统的基本需求的用例模型后通过考察系统对象的各种属性创建系统的静态模型。

首先,确定系统参与者的属性。学生(Student)包括登录名称、登录密码、学生编号、性别、年龄、年级、邮箱、权限级别等属性;老师(Teacher)包括登录名称、登录密码、姓名、性别、教授课程、电话号码、权限级别和邮箱等属性;系统管理员(Administrator)包括用户名、密码、邮箱、权限级别等属性。在把这些参与者进行抽象,抽象出一个单独的用户类(User),学生、老师、系统管理员是人员类的子类。

其次,可以确定在系统中的主要业务实体类,这些类通常需要在数据库中进行存储。因此,在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中,课件信息可以确定课件类(CourseWare);教学视频对应于教学视频类(Video);老师发布的文章如课程简介、教学计划、教学心得的存储分别需要文章类(Article)、课程简介类(CourseIntro)、教学计划类(TeachingPlan)、教学心得类(TeachingExp);学生在BBS论坛讨论交流可以确定一个论坛类(Forum);同样,老师在线答疑确定在线答疑库类(AnswerLib),课件上传与下载确定一个文件上传与下载类(FileUploadOrDownload)。

还可以根据对处理业务的不同设计出各种处理业务的界面类,如用户登录界面、查询信息界面等。

4.2 静态模型实现

系统的静态模型主要是类图和对象图,该系统的类图如图4.2.1所示:

图4.2.1 系统类图

系统动态模型设计

5.1序列图和协作图

序列图和协作图都属于交互作用图,画出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的时序图和协作图,再把协作图中的消息对应映射到类图中,成为类的方法。1.用户登录的时序图如图5.1.1所示:

图5.1.1 用户登录时序图

用户登录的备选过程的时序图如图5.1.2所示:

图5.1.2 用户登录的备选过程时序图

用户登录的协作图如图5.1.3所示:

图5.1.3 用户登录的协作图

2.学生下载课件的时序图如图5.1.4所示:

图5.1.4 学生下载课件的时序图

学生下载课件的协作图如图5.1.5所示:

图5.1.5 学生下载课件的协作图

3.学生浏览和查询信息的时序图如图5.1.6所示:

图5.1.6 学生浏览和查询信息的时序图

学生浏览和查询信息的协作图如图5.1.7所示:

图 5.1.7 学生浏览和查询信息的协作图

4.学生查看和修改个人信息的时序图如图5.1.8所示:

图5.1.8 学生查询和修改个人信息的时序图

学生查询和修改个人信息的协作图如图5.1.9所示:

图5.1.9 学生查询和修改个人信息的协作图

5.学生老师在线讨论交流的时序图如图5.1.10所示:

图5.1.10 学生老师在线讨论交流的时序图

学生老师在线讨论交流的协作图如图5.1.11所示:

图5.1.11 学生老师在线讨论交流的协作图

6.学生观看视频的时序图如图5.1.12所示:

图5.1.12 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时序图

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协作图如图5.1.13所示:

图5.1.12 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的协作图

7.老师的时序图如图5.1.13所示:

图5.1.13 老师的时序图

老师的协作图如图5.1.14所示:

图5.1.14 老师的协作图

8.老师查看和修改个人信息的时序图如图5.1.15所示:

图5.1.15 老师查看和修改个人信息的时序图

老师查看和修改个人信息的协作图如图5.1.16所示:

图5.1.16 老师查看和修改个人信息的协作图

9.统管理员的时图如图5.1.17所示:

图5.1.17 系统管理员的时序图

系统管理员的协作图如图5.1.18所示:

图5.1.18 系统管理员的协作图

10.系统管理员进行答疑管理的时序图如图5.1.19所示:

图5.1.19 系统管理员进行答疑管理的时序图

系统管理员进行答疑管理的协作图如图5.1.20所示:

图5.1.20 系统管理员进行答疑管理的协作图

11.系统管理员批准注册的时序图如图5.1.21所示:

图5.1.21 系统管理员批准注册的时序图

系统管理员批准注册的协作图如图5.1.22所示:

图5.1.22 系统管理员批准注册的协作图

12.系统管理员页面维护的时序图如图5.1.23所示:

图5.1.23 系统管理员页面维护的时序图

系统管理员页面维护的协作图如图5.1.24所示:

图5.1.24 系统管理员页面维护的协作图

5.2活动图

利用系统的活动图来描述系统的参与者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在网上教学管理系统中,根据学生、老师、系统管理员的活动步骤,可以创建相关的活动图。

1.系统的活动图如图5.2.1所示:

图5.2.1 系统的活动图

2.学生的活动图如图5.2.2所示:

图5.2.2 学生的活动图

3.老师的活动图如图5.2.3所示:

图5.2.3 老师的活动图

4.系统管理员的活动图如图5.2.4所示:.图5.2.4 系统管理员的活动图

5.3状态图

在网上教学管理系统中,有明确状态转换的类是上传的文件,从老师输入网站的地址开始到最后上传文件结束整个过程的状态图如图5.3.1所示:

图5.3.1 系统状态图

6.系统部署模型设计

6.1 系统构件图

网上教学管理系统的构件图通过构件映射到系统的实现类中,说明该构件物理实现的逻辑类,在本系统中,可以对类图中的类分别创建对应的构件进行映射。创建后系统的构件图如图6.1.1所示:

图6.1.1 系统的构件图

6.2 系统部署图

网上教学系统的部署图描绘的是系统节点上运行资源的安排,包括六个节点,分别是:客户浏览器(ClientBrowser)、网页服务器(WebsiteServer)、数据库服务器(DataBaseServer)、客户1(Client1)、客户2(Client2)、客户3(Client3),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系统进行交互的通信协议名称,网络教学系统的应用服务器负责保存整个Web应用程序,数据库负责数据库管理,此外还有很多终端可以作为系统的客户端。由于客户端很多,在此只画出3个,创建后的部署图如图6.2.1所示:

7.管理信息系统的实现

通过系统类图可以生成相应的代码,这里只列出部分类的Java代码

1.CourseWare类(课件类)的java代码:

public class CourseWare {

private int theme;

private int CWteacher;

private int courseWareURL;

private int courseWareTitle;

public CourseWare()

{

}

/**

@roseuid 53A10BB102A8

*/

public void add()

{

}

/**

@roseuid 53A10BB30150

*/

public void delete()

{

}

/**

@roseuid 53A10D080065

*/

public void modify()

{

} }

2.FileUploadOrDownload类(文件上传或下载类)的JAVA代码:

public class FileUploadOrDownload {

private int fileName;

private int fileType;

private int fileSize;

private int shortIntro;

private int fileURL;

private int creater;

private int createTime;

public FileUploadOrDownload()

{

}

/**

@roseuid 53A109300274

*/

public void checkSize()

{

}

/**

@roseuid 53A109310374

*/

public void modify()

{

}

/**

@roseuid 53A109330194

*/

public void store()

{

}

/**

@roseuid 53A10935015C

*/

public void cancle()

{

} 总结

本次课程设计重点是用UML对系统进行实际建模,为系统的代码实现提供清完整的用例开发模型。在建模过程中,使用UML将系统的分析、设计和实现有机的集成起来。UML提供的丰富视图从多个视角描述系统的不同侧面,可以有效的运用于软件系统的建模、分析与设计。利用UML和ROSE工具的辅助,可让开发从需求分析,流程分析,到程序代码和数据库的设计实现等,都集成在一个系统下来完成。网络教学系统正是在此基础上来实现开发完成的。

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本系统仍然存在以下方面要进一步改进。其一,本系统还只能实现一些基本功能,没有完整的实现网络教学的应用应有的功能,期待在此基础上,还应开发出一个学生评价教学子系统、作业管理子系统,这是以后完善时需要做的工作。其二,作为一个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应用系统,其用户的数量相对而言是大量的,随着用户业务需求的进一步增长,那么系统可维护性及扩展性将是很重要的,这也是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双系统安装方法 篇5

在Windows 98环境下安装Windows XP系统时,一般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但是如果先装了Windows XP(比如有些品牌电脑在出厂前就预装了Windows XP Professional),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如不习惯Windows XP环境,某些设备驱动程序不支持Windows XP等),想再装一个Windows 98,但是系统会因为检查到高版本Windows系统的存在而拒绝安装!怎么办?format掉重装?Windows XP中上的软件、文件数据可不能丢呀!看,这时故障就出来了。

直接在Windows XP环境下安装Windows 98是行不通的,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路不通我们可以绕道而行。不过绕道也得绕对道才行,不然也会行不通,那怎么才算绕对道路呢?就是必须将所有的磁盘驱动器文件格式转化成FAT32格式,否则安装Windows 98会出现多处报错(注意:不单单是Windows 98的目标盘,所有的盘都要转化为FAT32文件格式)。原因是:Windows 98和DOS都不支持NTFS格式,安装时不允许NTFS分区的存在。笔者就曾经在这里栽过跟斗,请广大读者注意。

准备好后,现在便拿出Windows 98的启动盘,启动到DOS下,从DOS下安装Windows 98到另外的分区,安装方法很简单。

多系统引导菜单丢失

这个问题算是最常见的了,笔者使用的初期,仅仅在一个月内就分别由三种不同的原因造成了Windows XP无法启动。

有一天,笔者的Windows 98系统出了点小毛病,“聪明”的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出Windows 98启动盘启动到DOS下,迅速键入“SYS C:”一回车,Windows 98好是好了,可是重新启动的时候却直接进入了Windows 98 ,Windows XP“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实际上可不是Windows XP消失了,只是丢失了多系统引导菜单而已,你完全可以使用“恢复控制台”来解决,但是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请看笔者是如何找回来的:

用Windows XP的安装光盘引导,在DOS下运行Windows XP的安装程序,“假装”要重新安装系统,等到第一次拷贝文件结束后,按照系统的提示,把光盘拿出来,重新启动计算机,此时你就会看到熟悉的多系统引导菜单了,不用接着往下安装,只需编辑Windows XP的boot.ini文件,删除无关的选项(即删除掉最后那行长长的字符串)就可以了。最后还要做一些善后的工作:将刚才“假”安装时拷贝的临时文件删除掉。做完了上面这些,你重新启动机器看看,“久违”的多系统引导菜单又回到了你的怀抱。

Windows XP无法启动

只有真正使用过Windows XP才会知道,稍有不慎的操作都会造成Windows XP的无法启动。那么到底有哪些不慎的操作会引起Windows XP的无法启动呢?笔者配合实际经历,总结出以下三点现象及防范建议:

1、在装有Windows 98和Windows XP的机器上重新安装Windows 98,将会导致Windows XP无法启动(注意:这和在Windows XP基础上安装Windows 98不一样,这是在原有Windows 98的基础上覆盖安装),

这实际上是将位于系统启动分区根目录下的Windows XP启动文件覆盖了,造成Windows XP不能启动。解决的方法请参照“多系统菜单丢失”的解决办法,关键是编辑boot.ini文件。

如果你找不到boot.ini文件,可以用以下的方法:先进入C盘,单击菜单栏中的“工具”菜单,选择“文件夹选项”,在“文件夹选项”窗口中选择“查看”标签页,再将“隐藏受保护的操作系统文件(推荐)”前的勾去掉。

这时会弹出一个警告对话框,不必理它,选“确定”就行。同时还要在“隐藏文件和文件夹”下选中“显示所有文件和文件夹”,选择“确认”后你会发现在该目录下出现了许多系统文件和隐藏文件,boot.ini启动文件也在其中。

2、在Windows 98与Windows XP双系统环境下,将Windows 98升级为Windows ,导致Windows XP无法启动。出现此种类型的故障是因为升级的Windows 2000改写了ntldr、ntdetect.com、boot.ini这三个重要的启动文件,Windows 2000无法引导Windows XP,造成Windows XP无法启动。

解决方法:启动进入Windows 98,将Windows XP的安装光盘放入CD-ROM,从i386目录中将ntldr、ntdetect.com这两个文件拷贝到系统启动分区根目录下,并将其设置为只读、隐藏属性。这样就可以启动Windows XP系统了。

3、更新Windows XP中的某一个驱动程序导致Windows XP无法启动。这种情况也经常可以遇到,这是新的驱动程序不兼容造成的。所以不要追赶时髦,请用稳定、可靠的驱动程序更新当前的设备。你可以进入Windows XP的安全模式修复,方法是启动Windows XP,在出现启动进度条时按住F8键,调出Windows XP的启动菜单,从中选择安全模式。进入后,请使用Windows XP的系统还原将系统恢复到以前的正常状态。

卸载NTFS分区上的Windows XP

如果是安装单独的Windows XP系统,为了安全起见,一般都推荐将Windows XP所在的分区格式化成NTFS格式。虽然我们推荐在多系统的情况下,保留FAT32分区格式,但如果你还是选择了转换分区到NTFS格式的话,当某一天想卸载Windows XP的时候,你会发现很麻烦。这时,你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

启动计算机,进入Windows 98,把Windows XP安装光盘放入CD-ROM ,运行Windows XP的安装程序,选择修复安装,接着在安装的过程中选择把系统分区转换为FAT32格式,然后重新启动计算机,再次进入Windows 98,将Windows XP所在的分区(D盘)格式化掉。最后,请用Windows 98的启动盘引导计算机,在DOS下执行“SYS C:”命令,这样,Windows XP才能真正从你的计算机上消失干净。

程序无法在Windows XP下运行

3461系统学习方法 篇6

飞机载荷校准系统是一套大型的测试设备。该系统由控制子系统、数采子系统和液压子系统等组成。其中包括20通道自动协调加载系统、512通道数据采集系统、200升/分液压源各一套及液压作动器20套。各部分通过电缆和油管连接成一个整体。

该套设备主要用于:飞机结构零部件及整机的载荷校准试验、静力试验;刚度测量 (位移传感器测量变形) ;温度测量 (结构件的环境温度飞机结构零部件的疲劳试验) 。

由于该设备属专用测试设备, 测量参数跨越电学、热力学等专业, 且其体积庞大, 无法搬运到实验室, 而且数采子系统 (以下简称MGCPLUS系统) 的精度直接影响着整套系统的运行, 目前又没有相应的校准方法, 通过对其原理的分析研究, 提出了以下校准方法。

2 MGCPLUS系统简介

本系统的测试通道包括472路应变、24路电压、8路Pt电阻、8路热电偶。各类测试通道的技术指标分别为:

应变测试通道:ML801 (放大器) +AP815 (连接适配器) 的精度为±0.2%;

电压量测试通道:ML801 (放大器) +AP801 (连接适配器) 的精度为±0.05%;

Pt电阻温度通道:ML801 (放大器) +AP835 (连接适配器) 的精度为±0.05%;

热电偶温度通道:ML801 (放大器) +AP809 (连接适配器) 的精度为±0.05%。

注:Pt电阻温度通道和热电偶温度通道的校准在本文中不考虑。

3 校准原理及步骤

3.1 校准原理

3.1.1 校准所用设备

a) 标准模拟应变量校准器;

b) 直流电压源或多功能校准器。

3.1.2 校准原理示意图

采用直接测量法, 设备连接如图1所示。分别由标准模拟应变量校准器和直流电压源或多功能校准器提供标准的应变和电压信号输入到应变测试通道和电压量测试通道, 由采集器MGCPLUS采集记录校准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得出该通道的相应测量点的不确定度。

3.2 校准步骤

3.2.1 应变测试通道的校准

a) 按图1将MGCplus采集器与标准模拟应变量校准器采用全桥连接, 而且尽可能采用六线连接, 再与采集控制计算机正确连接, 通电预热1小时;

b) 依据通道的测试量程及用户的要求选取如下校准点0με、100με、200με、500με、1000με、2000με、5000με;

c) 由标准模拟应变量校准器分别输出以上应变量到某一通道, 采集器MGCPLUS采集记录实测数据。逐一对所有应变测试通道进行校准, 并分别记录实测数据;

d) 交换标准模拟应变量校准器的A、C两端, 完成反向校准。

3.2.2 电压测试通道的校准

a) 按图1将MGCplus采集器与直流标准源或多功能校准器以及采集控制计算机正确连接, 通电预热1小时。

b) 依据通道的测试量程及用户的要求均匀选取如下校准点0V、2V、4V、6V、8 V、10 V。

c) 由多功能校准器分别输出以上电压信号到某一通道, 采集器MGCPLUS采集记录实测数据。逐一对所有电压测试通道进行校准, 并分别记录实测数据。

d) 将直流电压标准源 (或多功能校准器) 的输出设置反向, 完成反向校准。

4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4.1 以应变量测试为例, 首先构造其数学模型:

应变量测试通道的数学模型为

式中:

△ε—应变量的测量误差, με;

εx—MGCPLUS数采子系统的示值, με;

ε0—标准应变量校准器的输出值, με。

4.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a) 读数重复性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

选取一校准点1000με为评定点, 对其进行7次测量, 求出7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用贝塞尔公式计算其实验标准偏差:

由于校准结果为单次测量结果, 因此由读数重复性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为

b) 标准模拟应变量校准器的不准确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

标准模拟应变量校准器在1000με的允许误差极限为±0.05%读数, 则区间半宽度为a=0.5με, 一般取均匀分布, , 则:

c) MGCplus系统面板指示表的分辨力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

MGCplus系统面板指示表在1000με时的分辨力为0.001με, 其区间半宽度为a=0.001με/2=0.0005με, 取均匀分布, , 则:

d) 当时的环境条件满足测试需求, 故环境条件引入的测量不确定度分量可忽略不计。

以上各分量独立且互不相关, 则应变量测试通道在1000με时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

扩展不确定度 (k=2) :

应变量校准结果的表达:

电压测试通道的不确定度分析可参考应变测试通道的不确定度分析。

5 校准时应注意的问题

a) 校准所用设备的准确度至少应为被校准参数准确度的1/3;

b) 检测应变参数时, 组桥类型最好为全桥;

c) 对应变量采集通道进行校准时, 应变电桥激励电压的测试反馈补偿很重要, 因此校准试验或测试应变试验中尽可能采用六线连接, 以保证精度;

d) 校准或试验过程中地线一定要采用电阻小的导线, 接地电阻要小于4Ω。

6 结束语

论数学学习动力系统中的学习动机 篇7

关键词学习动机评价认识兴趣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1 学习动机的内涵和外延

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并指向一定目标的直接推动人去行动的内在动力。就动机和需要的关系看,需要是人的行为的深层动力,而动机是被条件“激活”了的需要。需要行为的内在动力使人处于一般“驱力”状态,当需要与满足这种需要的条件或对象结合时,需要就变成了具体的行为动机,从而成为行为的直接动力。学数学的学习动机就是在要学数学的基础上产生的直接推动学习数学的动力。

2 数学学习动机的分析,现在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2.1数学学习动机

数学学习动机是一种直接的动机,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热情高涨,自觉,自愿的并在充满愉快心理体验的过程中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2.2成就动机

影响学生数学成就动机的主要因素:

2.2.1家庭、社会教育的影响

最早对儿童的成就动机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家庭,心理学家哈茨1961年曾进行过一项比较研究,发现父母成就动机高子女的成就动机也高,在我国不同家庭对儿童学习上的要求也有种种不同的情况,城市和农村的儿童,知识分子和普通工人的子女,其学习动机各有不同,一个国家对科学文化的要求与社会风气,甚至思想领域的意识斗争,在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作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并不仅仅局限与理化及工业生产领域,在语言、地理、考古等领域也有很大的研究作用。但是现在很多家长有一些观点如:我的孩子学不学数学没关系,学不好数学还可以在文科方面发展,像这样一些片面的认识直接影响了数学的教与学。

2.2.2学习成败的经验对学习成就的影响

学习成败与成就动机的关系图

很多研究表明,学习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的高低与学生在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密切相关。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老师与学生的赞扬声中,在成功信息的激励下,他的成就动机水平会提高,相反成功动机水平会逐渐降低,就会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关系。

2.2.3教师和学生集体评价

教师和集体的评价是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一个重要量。事实表明:一个学生经常受到教师和班集体的积极评价,就会提高他的成就动机水平,相反学生的志向水平和成就动机就会逐渐降低,在教师和学生的集体的评价中,教师的评价往往更有影响力,在数学方面更是如此。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思维的强弱对数学学习有很大影响,特别是从初中刚好升入高中,这一过渡期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再到逻辑思维的重大转换,有些同学在这期间出现不适应状态,将会直接影响到数学成绩,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谨慎,应多从积极的方向去评价学生,对数学差生就更应注意这一点。

2.3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是指乐于与人交往,同他人建立必要的联系,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与教师的交往都必然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教师教学水平高,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质量就能提高。他们把教学看成了一个孤零零的教和学的问题,忽视了教学是在特定的人际关系的心理气氛中进行的,在我们数学学科中更应注意这一点,数学是一门思维科学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把数学学得很好的,如果作为数学教师只对少数几个数学优等生关心,忽视其他学生,那么就会减弱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热情。显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如果作为数学教师对差生多谈,了解薄弱环节,并在教学上多加注意,而作为学生也会认为得到了教师的关照和爱护,从而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就算学数学再难,也会认真学,努力寻找学数学的途径。所以教师应注意交往动机均等的问题,尤其是对差生。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的方法

3.1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数学求知欲和浓厚的认识兴趣

现在高中生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对数学这门学科一点兴趣都没有,何来数学成绩的提高,何来真正学好数学呢?研究表明: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的积累达到了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计划地扩大学生数学的知识面。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都会妨碍数学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现在数学教学中都提倡的生活化,使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的获得新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

3.2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中的启发式,不是简单的回答式,而是给学生提出一定的课题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习惯的方法去解绝。

3.3合理组织竞赛

竞争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变化,与成就动机等相联系。因此,竞争在学习中可以成为很强的激励因素,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适当组织竞赛。

3.4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鼓励

上一篇:毕业贺词成语下一篇:珍爱生命,阳光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