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满释放人员走访内容

2024-05-14

刑满释放人员走访内容(通用4篇)

刑满释放人员走访内容 篇1

南厂宅社区

三年刑满释放人员排查走访活动总结

为了加强和完善衔接、帮教、安置、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措施,积极推进安置帮教工作信息化,结合社区实际,社区开展刑释解教人员排查走访专项活动。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我社区目前共有安置帮教对象10人,其中刑释7人,解教3人。根据帮教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合他们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帮教。

1、按照街道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社区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上报司法所。

2、对社区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排查核实、走访帮教,将核实后的数据上报司法所。

(1)、加强对未衔接刑释解教人员的排查工作。对去向不明的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查找登记、掌握去向,深入刑释解教人员家属、亲友、邻居等,收集刑释解教人员相关信息线索,对刑释解教人员信息进行核实补充。

(2)、分门别类开展走访活动。根据已衔接刑释解教人员的具体情况,区分不同对象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走访帮教活动。

(3)、全面详实地做好数据上报工作。及时将排查核实和走访帮教后掌握的最新情况上报司法所。

3、组织一次“回头看”,查找工作死角和工作薄弱环节,进行补缺补漏,确保排查走访专项活动质量。

4、做好排查走访工作书面总结。

刑满释放人员走访内容 篇2

报告人: 王海兵(06秋法学本科)

近年来,浙江中汇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们在办理刑事案件的过程,发现了一个现象:委托人当中出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了解,得知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二进宫”,其家属只得再次委托,委托时又多愿找曾委托过的律师办理,故出现了上述现象。而该现象的出现提示了我县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日渐突出。基于此,浙江中汇律师事务所进行了一次关于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情况的调查。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我县检察机关共向审判机关移送起诉(包括移送他院起诉)321人,其中属于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的有81人,占提起公诉总人数的25.23%。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严重危害了我县的社会治安和政治稳定。因此,对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案件进行深入调查,揭示其特点,剖析其原因,探寻其对策,对于预防和减少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一、我县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的特点

(一)中青年居多。在81名再犯罪人员中,20岁以下的有20人,占再犯罪人数的24.69%,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20岁至30岁的43人,占再犯罪人数的53.08%;31岁至40岁的有17人,占再犯罪人数的20.98%;40岁以上的有1-2人,占再犯罪人数的1.23%。

(二)文化普遍偏低、总体素质较差。在81名再犯罪人中,初中文化以下一半人,占再犯罪人数的50%,其中,文盲有2人,占再犯罪人数的2.46%;小学文化多人,占42.59%;初中文化48人,占47.88%;高中、职高和中专文化的仅有5人,占再犯罪人数的6.17%。

(三)无业人员占绝大多数。在81名再犯罪人员中,无业人员60人,占再犯罪人数的74%。

(四)主要表现为侵财型犯罪和暴力型犯罪。在81名再犯罪人员中,侵财型犯罪42人,占再犯罪总数的52%,其中犯盗窃罪29人,抢劫罪10人,诈骗罪3人;暴力型犯罪35人,占再犯罪总数的43.21%,其中犯寻衅滋事罪12人,故意伤害罪9人,故意杀人罪2人,强奸罪3人,聚众斗殴罪6人,绑架罪3人。

二、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自身的原因。再犯罪人员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这些人基本上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违法犯罪活动层、监狱和改造场所、无业游民层),基本接受的是社会阴暗面的影响和熏陶,由此难免会在他们的心灵上或多或少的滋生逆反社会的心理障碍,主要 1

有:(1)融入社会的自卑感。长期的底层生活使他们对前途丧失信心和毅力,背着前科的包袱,没有文化、没有一技之长,合法生存能力不足,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2)无法立业的客观性。没有充足的就业渠道来吸纳这些人,而他们自身又不愿再回到原来的乡村、单位去从事原来的工作,自己创业缺乏资金和机遇,重操违法犯罪的旧业便被他们认为成了安身立命的捷径。这是一种被动性选择。(3)好逸恶劳的人生观。他们一生中最可珍贵的青年时期是在阴暗心态下度过的,互相之间交流的是不劳而获,以及恃强凌弱的体验和“技能”,不屑于“勤劳致富”、“合法致富”的主流观念,好逸恶劳、贪图玩乐的人生观根深蒂固,只有重新犯罪才能满足他们内心对物欲的追求。这是一种惯性选择。(4)逆反社会的心态。看到周围人群的生活状况日新月异,客观世界灯红酒绿的诱惑时不我待,便将自己境遇的成因归咎于社会,不择手段地用犯罪来排泄不满,追求感官上的快乐和心理上的满足。这是主动性选择。

(二)监管的原因。监管教育改造手段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罪犯思想改造。一方面,管教干警承担着大量违法犯罪人员的管理工作,这使他们难以集中精力,影响了对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挽救效果。另一方面,缺少人文关怀和有针对性的改造手段,使在押人员内心深处的劣性往往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改造。

(三)生存的原因。没有天生的罪犯。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较多的是因为经济困难,没有收入,无以维系生活,社会又缺少应有的救济措施。他们只好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如看守所一些外来人员释放时,身无分文,甚至没有一双鞋以致光脚走出看守所大门回归社会,这些人找工作不容易,去乞讨因为年轻不可能讨到一分钱,为了生存他们只得再去犯罪。曾经有位三进宫的盗窃犯这么说:“我到看守所有饭吃,在外面没有饭吃,没有屋住,实在是活不了。”

(四)帮教的原因。首先是法规的缺失。我们的法律、政策对缓刑人员、假释人员、管制人员的管理教育有较为正规的规定,而对刑满释放人员的帮教基本没有规定,后续工作滞后。其次是管理的缺失。基层组织对释放人员帮助不足,教育不够,让他们自流于社会,特别是在他们刚刚出狱的一段最困难的阶段,面临思想的适应,生活的抉择,旧习的诱惑,而我们的工作则明显不到位,个别人还冷面相待,客观上助长了歧视他们的社会习俗。并且,由于现在人户分离的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刑释解教人员为了谋生而外出四处打工,使帮教工作不能到位,出现了不少归正人员无人帮教的情况,一旦有其他因素触发,极易造成再次犯罪。

三、防范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累犯的打击力度。修订后的刑法将以前构成一般累犯的前后罪时间距离由3年延长至5年,一方面会更有助于刑罚特殊预防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也说明累犯对社会治安的危险性更大。依法对累犯严厉惩处,必将有利于有效地遏制刑释人员再犯罪率的上升。特别是在“严打”整治斗争中,对刑释人员再犯罪必须从重从快予以打

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方能将其犯罪气焰压下去。加大对刑释归正人员重新犯罪的打击力度,作为司法机关,应本着执法必严的原则,对那些以身试法、屡教不改的刑释归正再犯罪人员一定要快捕快诉快审快判,从重打击,扼制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以示法律的威严,达到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的目的。

(二)强化亲情的感染。政府、社区要给予刑释归正人员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切实关心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和工作,从根本上帮忙和挽救刑释归正人员。要引导家庭和亲友从精神和生活上多关心刑释归正人员,尽量避免刑释归正人员的家庭解体。家庭成员的态度对刑释归正人员的影响非常大,要劝说家庭成员在他们服刑劳教时多探望,用亲情拉他们一把,增强他们重新生活的勇气;当他们重新走进家门时,要真诚相待,精神上多安抚,生活上多关心,尤其是在他们工作、生活中受到挫折后要多鼓励,激发他们重新做人的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

(三)改进监管教育。要确保监管场所把监管力量投入到执行处罚、改造罪犯的工作上来,使监管场所真正成为教育改造违法犯罪人员的地方,不仅仅是限制人身自由的场所,而且是作为净化受监管人员心灵的阵地。管教民警要教育受监管人员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清自己的行为性质,自觉地投入改造,从主观上避免再犯罪。要运用科学的管教方法,宣传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普及法律知识,使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知识水平都有一个新的提高,帮助他们树立起重新做人的信心,引导他们摆脱因违法犯罪留下的阴影,确立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监管场所在改造阶段应适时开展一些职业培训,使服刑人员能掌握一门求生技能,回归社会后能顺利就业,成为自食其力、社会有用之人。

(四)重视归正人员的生存生活。首先是对经济困难的刑满释放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救济,如必需的生活费用和回家路费,使其摆脱不得不犯罪的怪圈。这笔资金应当由财政支出,因为目前尚未有这一专项资金,建议根据《公安部关于印发<看守所组织在押人员劳动管理办法>的通知》之精神,从看守所内关押人员的劳动收入中列支。看守所应当明确救济机制,包括困难申报、审批和发放救济款的内容,使被关押人员明确权利;畅通救济渠道,使被关押人员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其次是政府扶持组建以刑释归正人员就业为主的经济实体,做好刑释归正人员过渡性安置就业工作,同时加强建立对其定期的考察制度,帮助其尽快适应的生活。再次是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应通过适当形式加强刑释归正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专业技术教育;并从实际出发,动员和要求招工单位从着眼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在招工就业方面提供机会;对在家务农的刑释归正人员,应保证他们有一定的土地可经营,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五)搞好社会综治工作。作为肩负专政重要职能的司法机关,应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但是打击固然重要,决不能因为加大打击力度而疏忽了防患于未然的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我们应当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积极参与社会的综合治理工作。对刑释归正人员来说,主要应通过安置帮教的方式进行,首

刑满释放人员走访内容 篇3

【发布日期】1992-12-19 【生效日期】1992-12-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安置帮教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条例

(1992年12月19日河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1992年12月19日公布施行)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做好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以下简称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凡原户籍所在地在本省境内的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均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第三条 对刑释、解教人员,社会各界及安置单位不得歧视,在就业、就学、晋级、评奖等方面应当与其他公民同等对待。

第四条 第四条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负责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的公安、司法行政、劳动、人事、民政等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为其生活、劳动和接受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五条 第五条 劳改机关、劳教机关应当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出监、出所教育,并对其在劳改、劳教期间的表现作出鉴定,填写出监或解教登记表,移交接受地公安机关。

第六条 第六条 刑释、解教人员除留场就业外,均应放回原户籍或直系亲属所在地。当地公安机关凭劳改机关的释放证明书或劳教机关的解除劳动教养证明书给予落户。

刑释人员留场就业的,就业劳改单位所在地公安机关凭省劳改行政主管部门准予留场就业证书,给予落户。

第七条 第七条 刑释、解教人员应当在刑释、解教30日内,持释放证明书或解除劳动教养证明书,到接收地公安机关和村(居)民委员会报到登记,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落户等手续。

第八条 第八条 刑释、解教人员原保留公职的,由原单位安置。安置后,工龄、职务和工资待遇按照现行规定重新评定。

第九条 第九条 刑释、解教人员原系城镇无业人员,或者已被原单位开除、除名、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同其他社会待业人员一样,到其户口所在地进行待业登记。对参加招工考试,考核合格者,有关单位应当予以录用;对从事个体经营的,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发给营业执照;暂时无业可就的,可以进入人才、劳务市场。

第十条 第十条 刑释、解教人员原是农村户口的,由其户口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负责安置。在劳改、劳教期间,口粮田、责任田(山)由其亲属承包经营的,由亲属退还;由村民委员会收回的,由村民委员会调剂解决。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刑释、解教人员在劳改、劳教期间因公致残的,由劳改、劳教单位在刑释、解教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一次性补助。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老、弱、病、残丧失劳动能力的刑释、解教人员,由其有法定义务的亲属赡养或抚养;确实无依靠又无生活来源的,由其户口所在地民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社会救济;在劳改单位已留场就业的,其生活由所在的劳改单位负责。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刑释、解教人员报考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和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应当准予报考,经考试合格的,应予录取。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刑释、解教人员接收地公安派出所、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帮教组织,落实帮教责任,制定帮教措施,刑释、解教人员的亲属应当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帮教工作。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安置帮教工作的检查考核制度,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安置帮教工作不落实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并限期改进。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企业人员大走访大落实活动总结 篇4

一是研究制定方案。根据“四讲”活动的相关要求,三月底公司召开党委会议,认真研讨,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了《领导干部“大走访”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确定走访对象、原则、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提出具体要求。要求本次走访按照“五步六结合”的工作方式进行。“五步”,即按照“看、听、问、理、析”五步的程序进行。“看”,上门入户,深入一线车间、班组、员工实地查看,掌握基本情况;“听”,召开座谈会、民情沟通会,倾听职工心声,了解职工情况;“问”,选者不同层面、不同对象发放问卷调查表、征求意见表,接待来访,进一步掌握情况;“理”,梳理汇总意见建议;“析”,组织召开民情分析会,专题分析研究收集到的厂情民意。“六结合”,即走访工作内容要注重六个结合。结合了解到的厂情民意,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影响、制约公司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结合员工的思想动态;结合两级职工代表对两级班子的评价;结合员工对公司改革发展提出的意见、建议;结合宣传政策法律,疏导职工群众情绪。

二是明确走访责任。成立以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为组长的“大走访”活动领导小组,下设由维稳办、信访办主要负责人为主任的“大走访”活动办公室,成员单位有维稳办、信访办、人力资源部、工会、纪检部等,并明确了其主要职责是根据领导小组要求,宣传政策、组织实施走访的具体工作,及时向上级领导小组汇报基层单位走访情况,总结经验,向上级汇报工作等。

三是精心安排部署。公司党委及时下发公司第一阶段领导干部到基层“大走访”安排表,并召开“大走访”活动动员部署大会,学习了上级相关部门关于“大走访”活动的指示精神,宣读了公司《领导干部“大走访”活动实施方案》,强调各基层党组织要深刻认识到“大走访”活动的重要意义,根据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执行,确保“大走访”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二、“五个深入”,全面挖掘“大走访”活动深度

一是深入销售前沿,增强市场信心。xxx总经理带队走访了湖北、河南、山东三省市场,在听取了销售分公司对市场情况的汇报,了解市场前端产品质量及销售情况后,他提出稳定营销网络势在必行,公司唯有主动出击,通过实施“产品组合策略”,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网络占有率及其有效性,为下一步市场战略反攻奠定基础。

二是深入生产一线,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公司领导在走访中,认真听取了xxxxx分厂、xxxx子公司当前生产经营和订单情况汇报,详细了解了采购部一季度事业计划完成情况,并希望生产经营单位要着力于提升生产经营质量和效益,职能部门要在基础管理上下功夫;xxx和xxx领导走访了特XXXX分厂、XXXXX管理部,深入了解XX(产品名称)XX生产情况、XX(产品名称2)XX商品外观性能及存在的问题等,强调公司要逐步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产品布局;XXX副书记带队深入发XXXX分厂、XXX管理部等单位,听取了近期生产情况汇报,提出要树立大人力资源观念,推行弹性用工方式,通过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提升劳动效率。

三是深入改制子公司,做好职工思想工作。XXXX副总经理带队通过对XXX子公司和政治XXXF分公司的走访,了解改革改制工作进展情况,协调指导改革工作稳步推进;相信XXX副书记两次带队深xxxx分厂,了解xxxx子公司回归主生产系统后职工的思想状况,提出各级党工团组织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建党90周年,认真开展劳动竞赛,助推公司生产经营发展,积极开展喜闻乐见的活动,鼓舞士气,提振员工精气神。

四是深入迁建现场,视察工期进度。XXX总经理等公司领导深入新厂区建设现场,对新区建设情况进行了研讨,并对现场管理、工程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XXX副指挥长多次带队对迁建现场土建、钢结构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进行督查,现场指导、现场解决问题;XXXX带队前往商住公司,开展现场办公,严格督促施工进度和质量,力争将商住项目这个惠民、利民工程落到实处。

五是深入职工群众,关心职工疾苦。公司各级领导干部在“大走访”期间,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对困难先模、党员、职工846人次进行了慰问,慰问金额共计174530元。

三、“上下互动”,努力实现“大走访”活动目标

一是党委与基层互动。公司助理以上领导亲自带队对公司各部门和一线员工进行了走访。同时,各基层党组织也针对本单位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的走访了解。截止第一阶段,公司助理以上领导参与“大走访”活动的人数为12人,占公司助理以上领导人数的98%,中层领导干部186人,占中层领导干部的93.5%。走访、慰问单位43个,走访、慰问1000余人次,其中公司助理以上领导走访、慰问87多人次。

二是本部与子公司同行。此次走访不仅仅对公司本部的基层单位进行了了解走访,还对部分驻外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和驻外员工思想动态、生活情况进行了一定的了解。

三是大事与小事并重。此次“大走访”活动不仅了解了各基层单位对xxx、xxx工作会议和公司职代会精神的宣贯情况、基层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还对生活困难的员工群众、协议离岗休养员工、员工思想动态情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

四是救助与帮扶共举。对生活困难的员工采取救助和帮扶相结合的办法,为困难员工送温暖、送救助的同时还为其家属送工作、送岗位,不仅授之予“鱼”,更授之予“渔”,力争让员工实现自我救助,从根源上解决员工困难问题。

五是“出去”与“进来”齐行。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一方面下基层、走一线,与基层单位员工做深入交流,了解生产、生活状况,另一方面召开劳模座谈会,把劳模“请进来”,与一线劳模面对面交流思想感情、征求意见。

四、强化督导,扎实推进“大走访”活动的落实

一是加强领导管理。公司党委把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到基层走访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确保走访取得实际成效。

二是强化考核监督。把领导干部到基层走访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

三是抓好督促检查。走访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加强对走访活动的督促检查,对发现的典型和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对发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反馈并督促解决。

四是做好舆论监督。及时将走访情况公布到企业报纸、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媒体上,让广大员工实时监督“大走访”活动进度。

五、分析完善,持续保障“大走访”活动的开展

接下来“大走访”活动办公室将对此次走访工作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我们将进一步巩固“大走访”活动成果,建立健全走访机制,扎实推进后续走访工作的开展。

上一篇:微家书范文下一篇:企业咨询诊断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