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现状调查报告

2024-11-25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现状调查报告(共14篇)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现状调查报告 篇1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现状调查报告

本次县级小课题研究,我们选取的是《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及设想研究》这个课题,为了在研究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少走弯路,我们先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现状做了个调查。

调查内容: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现状情况调查问卷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调查问卷

、你认为课前预习有必要吗?()

①有必要②没必要③说不清

2、上新课之前,你会预习课文吗?()

①总会预习②有时会③不会预习

3、你认为预习对学习新内容有用吗?

①有用②没有用③不清楚

4、你之所以预习是因为?()

①老师布置的任务,我必须完成。②为了课堂更好的学习,我必须完成。③为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④不知道

5、老师没有布置或忘记布置预习时,你会?()

①自己主动预习②向老师询问预习作业③不预习

6、你预习时,父母会给予你指导吗?()

①经常指导②偶尔会指导③从不指导

7、预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么做的?()

①直接跳过去②做记号,上课时认真听③请教别人④查阅资料

8、预习中你使用过《课堂全解》《奇迹课堂》之类的教学参考书籍吗?()

①正常使用。②不使用。③有时会使用

9、使用《课堂全解》《奇迹课堂》之类的参考书籍是为了?()

①得到准确的答案,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

②仅作参考,就像与朋友讨论一样,我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③做作业时,能把作业做正确

0、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多项选择)()

①自学生字词②读通、读熟课文③了解课文大意

④查阅资料⑤质疑问难⑥根据课后问题,尝试探究

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课前预习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知道课前预习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认为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我必须完成,自己不会主动去做课前预习。有的学生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他就不预习。重视课前预习不够,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

2、不讲究预习方法。预习的内容偏重生字、词语、读课文,对课前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意识。

3、不注重预习质量。有的学生虽然预习了,但预习时不动脑思考,采取的课前预习方法也不合理,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

初步的策略设想: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觉得应该给学生预习内容的指导,让他们逐步知道预习时自己可以做些什么。给学生预习步骤的指导,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预习;

、初期阶段,先让学生对字词句学会预习: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自学字(生字、形近字、多音字等),词语(优美词语、词语搭配等),句子(优美的句子)。

2、中期阶段,在学生对字词句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后,再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感受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读中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问题等等。

3、后期阶段,让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预习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让学生不害怕预习,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进而感受到课前预习给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参与课前预习。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现状调查报告 篇2

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 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 课前预习至关重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下面, 笔者就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

学生养成好的预习习惯一辈子受用不尽。 但是实际情况不容乐观, 大多数教师都会在语文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学生也都知道上新课之前要先预习。 然而, 大多数学生所谓的预习往往是一目十行, 走马观花地敷衍一番, 应付了事, 或者是将要学习的内容看看读读, 标一标段落, 划划生字、词语, 减少一些“ 拦路虎”而已, 收效甚微。 这样的做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作用不大。 分析其根本缺陷, 在于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知道了现成的知识, 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 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呈现为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 另外, 学生对预习的重视度不高, 觉得预习不预习无所谓;学生的工具书不足, 除了《 教材全解》 , 其他书籍几乎没有, 有时需要查阅资料, 也无处查询, 只能照搬参考书上的内容, 不去动脑思考。

二、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

1. 预习思想的引领。 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预习, 明确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思想的教育强化了学习动机, 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明白预习可以培养自学习惯、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预习能为下一步的自主参与、自主质疑奠定基础。 同时, 坚持预习不仅为课堂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 而且还能使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2. 预习工具书的指导。 正所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开学第一周, 教师要求学生必须备齐预习的工具书。 例如, 《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 和《 教材全解》等。 学生手中没有工具书是不可能做好预习的, 所以具备基本工具书是做好语文预习的必要条件。 这样在以后的语文预习过程中, 学生就可以借助工具书自己准确地把握汉字的音、形、义, 对多音多义词进行辨析, 了解成语的出处和意义等。

3. 预习内容的指导。 为避免学生照抄《 教材全解》 , 教师可以把不同的预习作业布置下去, 使学生明确预习内容, 除了常规预习的项目外, 不同的课文根据教材和学情, 还要有创造性的预习作业。 常规预习内容包括读文解决生字词语、搜集作者简介、课文背景、解词析句等, 个性化的预习可以因文而异, 具体布置, 不断尝试、分析,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解决。

4. 预习方法的指导。 ( 1) 默读, 划一划。 引导学生养成“ 笔墨随行, 读顺读懂” 的习惯, 学会借助工具书, 通读全文。先默读了解课文大意, 后回答课文告诉我什么, 再用横线划出生字、词语和不理解的句子或者写得好的句子。 ( 2) 朗读, 说一说。“ 眼过三遍, 不如嘴过一遍。 ”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 第一遍朗读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 要把课文读通读顺。 重新回答:课文告诉我什么? 第二遍朗读注意文章内容, 思想意义, 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 回答:读了课文, 我知道了什么? 第三遍要读流利。 ( 3) 摘抄, 写一写。 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 嘴过三遍, 不如手过一遍”, 动手摘录, 使眼、手、脑并用, 效果比读更好。 ( 4) 质疑, 问一问。 引导学生养成“ 综合思考、发现问题”的习惯, 结合单元提示、文后练习, 考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 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 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时, 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 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 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请教。 ( 5) 拓展, 查一查。 引导学生养成“ 深入探究, 寻根问底”的习惯, 充分利用各种传媒信息, 注重对各种观点的思索归类。

对一些历史性、时代性较强的文章, 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作者及其时代背景。 完成以上问题, 进而去领会文章的主旨也就顺理成章了。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现状的调查 篇3

【关键词】 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方法;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一、调查目的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课前预习做得好的学生,课堂上常能质疑问难,大胆发言;而课前预习不认真或没有预习的学生,尽管老师讲得绘声绘色,他们却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由此可见,课前预习对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辅助和引导作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高效课堂中,课前预习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校高效课堂教改实践在四、五年级的深入开展,课前预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在五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小学语文课前预习调查问卷”活动,借以摸清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对课前预习重要性的认识,养成预习习惯,掌握预习方法,提高预习能力。

二、调查内容

学生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和态度,预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预习的方式和方法,预习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三、调查对象

五年一班49人 五年二班48人 五年三班48人

合计145人

四、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

五、統计结果(因版面原因,调查表格及统计数据略)

六、存在问题

1、未能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的学生对课前预习态度不端,认识不明,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更不用说主动地去进行课前的预习了;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重视不够,只把课前预习当成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没能养成良好的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

2、未能掌握正确的课前预习的方法

不少学生预习的内容偏重于读通课文、学习字词等基础知识,预习的方法偏重于读、写等浅表形式。遇到不懂的问题,多数学生喜欢选择借助于参考资料查找答案,或暂时跳过去等待上课时得到老师的帮助,很少有学生在预习时能主动提出问题。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现成答案的制约,缺少独立的思考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因而很难形成知识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

3、未能生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效果

由于学生对课前预习重视不足,方法不当,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突不破难点,学习耗时耗力,效果不佳,逐渐也对课前预习失去了信心。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善于归纳的学习习惯,是提高预习成效的关键;正确的预习方法,有效的思维途径,是预习成功的保障。

七、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对课前预习重视不够

很多学生认为课前预习可有可无,只要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学懂课文,掌握知识就行了。

2、对课前预习要求不高

不少学生认为课前预习就是读通课文、会写生字、分清自然段、弄懂文章大意,至于不懂的问题,要么查看参考答案,要么等着老师上课讲解,没有必要在课前费心思考。

(二)教师方面

1、对学生课前预习疏于检查

大多数教师都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有要求,有布置,但能做到及时检查的却不多。要么由班干部代为检查,要么采用个别抽查。这样,那些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就会钻空子,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那些被动完成预习作业的学生,也因得不到老师及时的肯定而渐渐失去了预习的兴趣。长期如此,学生课前预习流于形式,预习习惯的养成也就无从谈起。

2、对学生的课前预习缺乏指导

不少教师只注重学生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对预习方法的指导少之又少,导致一些学生只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离开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根本不知道如何预习。有些学生即使能做到自觉主动地去预习,也只是停留在浅层的内容和方法上,至于会思考、会质疑等高层次的要求也根本无从谈起。

八、具体措施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可以利用班会开展有关课前预习的讨论,让学生明确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认真对待预习作业,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自觉性。教师也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凡学生有能力完成的预习任务,绝不越俎代庖,让学生能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对预习作业的检查,可以多措并举,但绝不能放任自流。要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监督作用,提倡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正确方法

教师要给予学生预习内容的指导,让学生明白预习时可以做些什么;给予学生预习步骤的指导,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完成预习要求和目标;给予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预习时不但要读、要写、要查,更要想,不但要读通读准,更要读懂读透,要边读边想,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遇到不懂的问题,不要盲目迷信参考资料给出的答案,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个性化的解读。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预习方法,课前预习的效果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出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3、关注学生课前预习的差异性,激发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现状调查报告 篇4

夏邑县李集镇中心小学

课题组

2017年5月至今,在县教研员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对课题《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展开专门研究和 探索,现将这一年来取得的一些成果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预习过程是教育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前预习并未为教学很好的服务,农村学生因为多种原因课前预习做得更差。在调查和教学实践中了解到,老师布置课前预习后,学生对此并不重视,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还要讲,预习不预习关系不大,有的甚至认为课前预习是在浪费时间。有的学生则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有的则虽说课文读了四、五遍,可在课堂上读课文仍读不通顺,抄写生字时仍错误百出。预习效果不佳,还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可以说不会预习的人就是不会学习的人,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会学习的人,将会成为新一代的文盲。那么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有效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从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会受益终身。

多年来,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一直困扰着本校的许多语文老师,常见到语文老师上课文第一课时时,要么大发雷霆,要么无奈摇头,只因为我们的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没办法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只能停下来,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来补偿学生欠下的预习债。而这样一来,能用两课时上完的课,我们就要花上三课时甚至更多时间。有的教师为了能够两课时上完一课,上第一课时时,不管学生预习如何,硬是硬着头皮上,结果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夹生现象,要么学生课文读得结结巴巴,要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样的课堂效率怎么能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课题小组便有了《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的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1.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功课。

2.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是指教师在预习内容、预习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细致地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3.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就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运用教育调查,行动研究的方法深入了解“小学语文中段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方法及培养策略。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表明,对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研究非常多。《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强调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课前预习的研究虽然多,但比较散,没有形成一整套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方法。我们的研究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学能力。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自学能力。

2.通过研究,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动机,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提高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研究,使教师在预习方法、预习内容、预习作业的设计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会促使教师深入学习理论,以研促教、以研助学,教、学、研相互融合,在实践中成长,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5.力求构建不同学段、不同课型课前预习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样式。

(二)研究内容:

1.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情况的调查。

2.小学语文教师课前预习指导情况的调查。

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效率不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不断完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与并付诸实践。

5.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方法。

6.提出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调查教师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认识及学生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态度、兴趣、预习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2.文献资料法:学习有关预习的相关理论和有关预习的研究情况,了解预习的意义,并对有关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4.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不同的预习作业设计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策略。结合相关理论对预习作业设计与评价中出现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六、研究过程。(一)加强理论学习。

为了明确研究方向,在实施研究方案前,我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学习关于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有关理论,研读了《陶行知文集》《叶圣陶教育文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语文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反思,理论修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进行现状调查。

研究前,我主要采用教师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来了解学情,对学生的有关学习习惯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确定课题开展研究的起点。从调查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轻视预习,他们在思想上对“课前预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认为预习作业并不是作业,不用管,反正老师到时候会讲的。或者认为预习就是读读课文,再了解一下生字的偏旁、部首就行了。此外,一部分家长因为自身工作繁忙疏于监督,另一部分家长没有充分意识到预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于是放学后只要没有书面作业学生就万事大吉,要么自由玩乐,要么用预习时间去上其他的课外辅导班。

(三)培养 “习惯意识”。

意识是先导,只有学生意识到预习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此,为采取了三个步骤:一是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产生自愿练习的意向;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二是创设按规定的方式一贯行为的条件,其中包括集体的监督,尽可能地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三是使学生了解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

(四)利用 “课堂阵地”。

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创设积极、主动的情境氛围,强调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养成。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贯穿于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既经历了听、说、读、写的训练,也在精神领域上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影响。语文课堂不但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也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培养良好语文预习习惯的阵地。

(五)重视适度评价。

运用课堂教学多元评价理论,反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如果评价得适时适度,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既可以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评价中获得“我能行,我可以成功”的情绪体验,又可以通过评价,在和谐的氛围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完善自我。在评价中,我注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时刻在关注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他们的进步是教师感到最愉快的事情。贯穿了教师关爱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愉快的感觉。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

七、研究成果。

(一)教师成长:

之前我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虽然很重视,但是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研究,所以效果上没有得更好的体现。通过此次研究,我逐步梳理出清晰的预习指导方法,开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有效深入的预习指导。

(二)学生发展:

进行小课题研究后,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形成。①逐步培养学生由不敢提问、不懂提问转化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氛围。②学生养成了预习、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我在布置语文作业时每天晚上都有这三大环节要求。③语文学习习惯除了听、说、读、写的习惯外,还涵括自主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习惯、勤于思考等习惯,体现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对学生训练有素,学生讨论有板有眼,提出意见振振有词,令许多高年级的学生都自愧不如。④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实现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再把学习看成负担。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六步法 篇5

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小学生,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础,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而帮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他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好方法。这充分说明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课前预习了的学生,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会及时去查资料解决,如果未能解决的,他们会有意识地记下来在课堂上更认真地、有侧重地听讲。经过老师的讲解或启发,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听课效率。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

在学期开始,我首先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六步预习法,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以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1、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做到五不——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2、圈。课前预习课文时,标上序号,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词、成语,不理解的词句,上课时认真听、仔细记,做到难点突出。然后给生字注上音,并将生字词写会。

3、查。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弄清圈出字、词的音、形、义,并将注释写在该字、词的附近,便于在阅读中理解词语,加深印象。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

4、划。划出课文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做到重点突出。在理清课文思路之后,可以用 “//”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对各段的主要内容进行批注。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写出批注。

5、拓。有些文章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或许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如:作者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还有的一些知识点,如:学习了《黄鹤楼送别》一课,可以搜集李白、孟浩然的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疏州》、有关送别的诗。为此,学生在课前就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上网搜集相关信息,提前查阅课外资料,并进行细致整理。为在课堂上学习,与同学、老师一起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6、问。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还有的学生不会提问题,针对这种心态,我给学生讲清道理,使他们懂得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然后教给他们提问题的方法,可以从文章的课题提问题,可以根据课后题提问题,可以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提问题等。然后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孩子们为了发现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的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与此同时,我注意在课上督促和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及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对预习情况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并奖给学生每人一颗星。

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可以转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老师教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合作力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另外,在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设置问题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逐渐地体会和把握到设置预习题的角度、思路、做法,再经过教师指导,这样的“体会”与“把握”将逐步内化为独立预习的能力。这时,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自主设计预习的题目,实现由教师设置题目到学生自主设置题目的转变,其间教师的点拨、指导、鼓励尤为重要,当然也要有一个过程,开始学生“仿照设置问题”,势必存在一些偏颇、谬误,此时,就不能任由学生机械的模仿,作为教师要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点拨,使他们发挥思维创造力,达到预习的效果。

经过一年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语文逐渐的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的去完成。在上每节课之前首先要完成预习作业已经成为语文课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形成。通过这一段的教学反思与实践,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等于在银行里存了一笔巨额存款,可以使他们受益终生。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前预习步骤 篇6

要求在书上生字旁边,写出这个字的音序、部首、结构、意思。以及标出这个字易错的地方。是读音还是字形。在家庭练习本上,写两遍音,四遍字,两个词。要求其中一个词必须是课文中的。如果课文中组不成词,可以都是课外的。这样硬性规定目的,一是让学生不仅会读音、会写字,而且通过组课文中的词,让同学清楚这个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也就是说生字在课文中所在的句子。便于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读准生字,也便于学生在写字意的时候,知道这个字在字典中所应选择的解释。因为,每个字在字典里面都有多种的解释,而在具体的课文中,只有一种解释。

二、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标出小节数,画出生词、好词、好句。生字关过了后,就要开始读课文了。这个环节要求学生读三遍课文。最终达到正确流利朗读,并且标出小节数,画出生词。第一遍,读课文课文,能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第二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小节数,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第三遍读课文,要求画出好词、好句,并正确流利。

三、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课文能够正确流利朗读了,就进入了预习的第三个环节,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要求同学们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读,用铅笔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训练。一开始可能概括的并不是多好,多准确。但,没有关系,课堂上,通过交流,知道自己在概括能力上的不足,下次肯定会吸取教训,肯定会概括的很好的。能够学会抓关键词句来概括。硬性规定,同学们一定要自己概括。这样养成读后有想法,读后有感悟的习惯。为今后的语文批注做准备。

四、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大意。知道了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后,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整篇文章的大意。教给学生概括全文的方法。可以是每个自然段的段意连接起来,也可以抓重点段落的段意连接。一开始,学生概括的能力肯定不太好。没关系。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的概括水平会提高很快的。现在有各种类型的工具书。书上的概括精确。但不是学生自己的。提醒学生不要为了懒省事,就照着工具书上抄写。要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概括。这样才是自己的东西。

预习时,要求学生把自己概括的课文内容写在课文后面。学习结束后,自己在理解的基础上,又一次概括的全文主要内容,写在课文标题后面。这样前后有个比较。知道自己不足在哪里,成功又在哪里。督促自己更进步。

五、品词析句,及时批注。课文大意了解了,就该品词析句了。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思,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就是写批注。写批注时,要求学生把自己在读课文中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可以是对一个词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一句话的理解,还可以是对一段文字的感受。总之,读课文读到哪里有体会有想法了,就及时记下来。然后通过课堂上跟同学互相交流,加深自己的体会感受。提高自己的语文感悟能力。

六、课后练习题。预习的前四个步骤完成后,就可以进行第五个步骤了。看看课后的练习题,结合练习题,自己想想,能不能够完成练习题的要求。可以用铅笔把自己的答案简单写写。如果解决不了,要清楚哪个问题让自己犯难。课堂上认真听,如果听后还解决不了问题,那就提出来,同学一块儿交流。这样一来,同学们对问题的印象会更深刻一些。毕竟是带着问题来学习的,学习效果肯定不一样的。自己更操心,效果更佳。

小学语文课前的预习与预设谈 篇7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通过预习, 自己阅读课文, 动了天君 (指大脑) , 得到理解, 当讨论的时候, 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 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 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 困惑而没法解决, 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 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 增进阅读的效果, 有很高的价值。”这是对预习作用的精辟阐述。

学生的预习可分为常规性预习和针对性预习。常规预习包括1、圈出生字。此举可促使学生读文, 随文识字。认读生字, 掌握音、形、义是语文最重要的基础。2、理解新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或查找工具书理解新词, 可以培养学生的解词能力, 积累词汇, 为阅读理解文章扫除障碍。3、理清文章脉络。目的在弄清文章怎样层层表达, 学习文章作者的言之有序、言之有方。4、熟读课文。这是学生走进文本的基础, 产生疑问的前提, 形成学习期待的条件。所以学生要结合以上预习步骤, 朗读课文至少三遍。5试解文后的习题。这是对预习作自我反馈, 把握学习的重点。以上要求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级段逐步提出。

针对性预习有查找与文章相关的资料, 做相关的实践等。例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 掌握这些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 还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课前的预习是一种预测、一种铺垫、一种自练。有了这些“基础”, 上课时才能与老师“合拍”, 共入佳境。教师布置学生预习其实质在于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 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因此教师应将学生的预习作为自己预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预设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

1、对文本的预设。教师与文本对话, 是教学设计的起点。只有精心研读课标、教材和教参,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知识目标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把语文课程目标具体化、情境化, 满足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需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感悟文本, 对文本做出恰当的审美判断。要读进文本中去, 只有自己被打动, 被感染, 在教学时才能打动、感染学生;还应从文本走出来, 通过品味文本, 找准理解、欣赏、积累语言的训练点, 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 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要回顾整体, 把相互关联的学习内容整合在一起, 进行整体性教学;还要查询与课本相关的知识, 扩充知识面。做到既能源于教材, 也能超越教材。

2、对学生的预设。课堂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主的学习。一堂课上得效果如何, 与教师对学生的把握程度密切相关。我们要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认知习惯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课前设计;要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 把学生的理解领会能力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备课中, 想学生所想, 备学生所想;要选择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使自己教得自然、到位, 学生学得轻松活泼, 兴趣盎然。

为了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 调整自己的预设。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

【分类号】G623.2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不教。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可见,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

预习从字面上理解即在老师上课之前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预先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预习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预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认识上实现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获取知识到运用知识的矛盾的转化,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习惯和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着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是否能够拥有高效率的预习能力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课前预习的效果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的预习只限于认识课文里的生字词语,给课文标注自然段,对于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与知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的写作思路、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则不求甚解,甚至不管不顾。像这样低效至无效的假预习能对语文课堂教学起什么作用,其效果不言而喻。

我个人认为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教师必须确保所有学生都养成科学有效的预习习惯。接下来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的研究和做法。

1.在教学中,我根据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再结合班上的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

所谓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解决读、画、查。

读:学生自读,基本达到熟练、连贯,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画:读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彻的字、词、句、段画出来。查: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将画出的疑点结合课文尝试解答,这些要求是学生每课前必须预习的,不必老师布置。老师只要作一些检查测试,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就可以了。

所謂重点预习,即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知识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除常规预习外,老师要在课前对学生布置自己去探讨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讲《梅花魂》一课前给学生布置如下预习题:(1)文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说说梅花的品格?“魂”是什么意思?(3)梅花虽是有名的花,但为什么说”梅花魂”呢?(4)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课文是怎样来表达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的?(6)“梅花魂”的内涵是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什么?(7)本文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说说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预习的开始,布置的问题简单些,随着阅读的深入,提出问题的难度不断加大,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文,这样学生就能通过预习逐步掌握各类文章的规律,进而提高自学能力。让他们先扶着老师伸出的探路拐杖,逐步走向自学之路。

2.课前预习的其它方式

课前预习,除了上述的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归类式预习、合作式预习、开放式预习等。归类式预习是指对于同一体裁、篇章结构相似,写作方法相同的文章,教师可先以一篇作为范例指导如何预习,然后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主预习其他文章。指导预习的范例则起到种子、酵母的作用。归类式预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从课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重点段落、中心句和中心词等方面进行归类,再设疑解答,既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合作式预习一方面指对于一些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困难,学生之间可互相切磋、交流;另一方面指针对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课文,让学生合作分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共同完成预习任务。合作式预习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放式预习是指让学生到不局限于课本、工具书以外的大课堂中去寻访、解疑。学生在预习实践中,培养了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另外课前预习要有一定的指导原则。

1.教师要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进行课前预习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有目的地指导、精心设计预习题、有效地检查评价措施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收获。

2.教师根据材料和学生的特点所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而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则要“精思化”、“求异化”。所谓“具体化”,不是指翻书式的预习,而是指预习内容要有可操作性,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所谓“精思化”,是指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预习时,可把自己的想法、怀疑一一提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听课时,通过老师、同学们的讨论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吻合,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思维兴趣;当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符合时,在讨论过程中就应集中追求解答问题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现状调查报告 篇9

一、调查背景

《关于学生课前预习情况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是基于“四段式导学法” 教学模式关于有效预习而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这次问卷调查是为了了解现在学生课前预习的现状,以及学生对课前预习的需求,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真正实现高效课堂而进行的。

二、调查目的

从全面综合的角度进行分析,优化措施,对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更好的实施“四段式导学法”,真正实现有效课堂而进行的探究。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

四、调查过程

本次问卷调查的是七、八年级学生,共计60份,一次发放,回收60份,有效60份。

五、数据汇总分析

(一)选择题:

题目

人数

所占分率

1、你喜欢预习吗?

A、喜欢

32

53%

B、不喜欢

C、一般

28

47%

2、你喜欢预习的原因是?

A.课堂上展示自己

12

20%

B.为了检查

12

20%

C、内容有趣新颖自己喜欢

36

60%

10、你对老师要求自己课前预习教材的态度是

A、无所谓

5

8%

B、上课就应该这样

52

86%

C、有难度,不想这样

3

5%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虽然认为课前预习是应该的,半数的学生也喜欢预习,但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对于教师而言,只有根据学情有针对的设计预习提纲和导学案,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还能使更多的同学喜欢预习,对提高课堂的效率非常重要。

第三题是你不喜欢预习的原因,其中A、不知道怎么预习19人占31%,C、没有预习的习惯的25人占41%,由此看出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指导很关键,这也是四段导学法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题目

人数

所占分率

4、你觉得预习对你的学习有帮助吗?

A、帮助很大

39

65%

B、一般

C、没有帮助

11

35%

5、老师经常布置你进行课前预习吗?

A、经常

49

81%

B、有时

9

15%

C、从来没有

2

4%

6、如果老师不布置,你能主动进行预习吗?

A、能

13

21%

B、有时能

45

75%

C、不能

3

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同学认为预习对学习有帮助,老师也经常性布置预习任务,但对预习的重要性仅停留在口头上、表面认识上,缺乏主动性,完全是被动的,机械的进行,需要教师很好的引导。

题 目

人数

所占分率

7、预习时,你经常采用哪种方法?

A、阅读

21

35%

B、提出问题

3

5%

C、尝试做题

7

11%

D、多种方法并用

29

48%

8、预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

A、问家长

2

3%

B、问同学

24

40%

C、记下来问老师

22

36%

D、等

12

20%

9、你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在上课时解决了吗?

A、是

41

68%

B、有时能

19

31%

C、不能

1

1%

11、你是怎样预习的?

A、根据导学案完成预习

58

96%

B、不知道该怎样进行课前预习

1

2%

C、和小组其它成员交流,一起完成预习

1

2%

12、自己在预习教材时,一般的

A、主动完成,这很重要

52

86%

B、应付着做,老师要检查

6

10%

C、经常不做

2

4%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能利用导学案,多种措施并举主动完成预习,课堂上基本解决了预习中出现的问题。但反映出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同时导学案的设计尤为重要。

题目

人数

所占分率

13、你喜欢哪种类型的`授课方式?( )

A、老师讲,学生听

14

23%

B、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42

70%

C、无所谓

4

7%

14、你喜欢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吗?( )

A、喜欢

29

48%

B、还可以

26

43%

C、一般

5

8%

15.你在课堂上每次都积极参与讨论吗?( )

A、是

23

38%

B.有时参与,有时不参与

33

55%

C、不参与,因为我害怕说错,同学们笑话我

4

6%

16.课堂上你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有什么看法?( )

A、他真勇敢

54

90%

B、谁让我自己不会呢

5

8%

C、就爱出风头

1

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授课方式,但参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看法正确,但自我参与度不高。

(二)、问答题:通过“四段式导学法”教学模式的学习,学生普遍认为增长了知识、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学习方法。

综上说述,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本校学生中还没有形成习惯,老师要求了并有导学案的预习尚能完成,完成导学案的方法、途径和措施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参与度、自主学习的力度需要进一步提升。

语文课前预习 篇10

一、意义

课前预习让有意识,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做到有的放矢。

二、预习要求

目标的设定应各年段有不同,提高预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低年级:

1、要培养学生在教师讲课前主动预习的意识;

2、能把自己读后的想法主动和同学、家长、教师交流。

中年级:

1、能按照老师的要求主动去完成预习作业;

2、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3、让学生主动参与

高年级:

1、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

2、提高质疑能力;

3、课外查资料,有效筛选

4、增加学习信心

三、预习方法(各年段不同)

低段:一画段,二画圈(会认的),三画需认字,四画翘舌音,五画疑难处,六画好词句; 中段:

1、将书上课文读正确,了解大意,(前提是将所学的方法自主认字、识字;利用工具书、换词法、分合法、或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尝试理解词语)

2、搜集资料(关于作者、背景)

高段:在中段基础上增加以下两项

3、理清课文的脉络(顺序,方面的介绍),分段,了解大意(摘抄法,取主舍次法,综合法,合并法)

4、不同的课型用不同的方法:

A、讲读课文:读、圈、查、划、抄、思考课后题

B、自读课文:读懂“阅读提示”,再理清脉络,然后理解内容或者情感,学习好词佳句等

四、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倡导预习作业设计的开放(如,内容的选择,题型的设计);

2、教学中灵活处理预习中的疑难,教师做个睿智的引领者,让生再次在交流中碰出智慧的火花;

3、重视反馈评价及时与方式、提升学生预习的兴趣

4、可在不同学段,本班不同时间适时增加难度;

5、可针对不同课型去教给预习方法;

6、千万别忽视学生提出的质疑,可引导课堂中生生互动予以解决,教师起好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归纳,作记号,在下节课继续学习,让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与不断的探究中不断提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预习教师要机智点评。

7、争取让家长也参与学生的预习指导中

8、难易适度,由易到难,可设计一两处难的题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 篇11

【关键词】语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

课前预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对学生来说,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有效手段,对提高语文能力能很好的促进作用;对教学而言,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够凭借自己在课前的预习,巩固旧知识,了解新知识,掌握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找到自己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让学生明白课前预习的意义,激发兴趣,养成预习习惯

1.明确意义,自觉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好知识的一种良好而基本的方法,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搞好预习,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新课的针对性,提高听课效率。同时,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预习的过程是学生提前思考、独立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久而久之,自己的自学能力便可形成和提高;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做到心中有数,这就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以理解的知识上,从近期效应看,可以增加上课的目的性,提高时效性;从远期效应看,可以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2.改进方法,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一旦孩子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进一步促使孩子主动地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不够的。为此,要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以使学生能顺利进行课下预习、阅读。

3.循序培养,养成习惯

预习习惯的培养或矫正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课前预习好,听课时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就能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和求知欲,化被动为主动。同时,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预习的过程是学生提前思考、独立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久而久之,自己的自学能力便可形成和提高,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乃至终生进修都大有裨益。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都能做好课前预习,有一套预习的方法,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

二、指导学生有序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实现预习目标

1.阅读文章,掌握课文内容要点

细读课文,在细读阶段,须仔仔细细读课文,并动笔勾画圈点,必要时查词典,也可以质疑,对常用词语、关键性的句子,写得精彩的句子、语段要画出来。再速读课文,通过速读,可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特点。

2.再次阅读,掌握课文内容重点

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教学重点,阅读小说要抓住三要素,重点抓人物形象,人物的描写方法、故事的情节等。阅读议论文应搞清楚文章中心论点、论证方法、议论文一般结构、议论文的语言等。

3.联系“课后练习”,读思结合,质疑问难,以达有准备的听课

大多数课后练习题的设计,不是课文的重点,就是课文的结构层次。抓住课后练习,在听课中完成疑难问题,掌握重点。有些课后练习,可以帮助理清层次。有些课后练习,可显示课文的主题思想。而有些课后练习可显示课文的写作方法。

4.参照“自读提示”,把预习的任务和目标明确化和具体化

在“预习提示”和“自读提示”中提出了预习项目。现在不少学生所谓的预习,不过是将阅读材料从头至尾看一遍,时间花去不少,实际收效甚微。预习效率的低下,究其原因,在于阅读目标的模糊。注重“预习提示”的阅读,使阅读目标明确化、具体化。

三、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发挥预习的效果

(1)明确课前预习的任务和目标。课前何时预习、预习什么、预习多少,哪些是单元的重点、难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结合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预习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预习时要多思考。在自学时,你会经常遇到疑难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 当然。每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是自己要认真地去思考,多角度地分析、推敲,如果实在搞不清,我们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绝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疑难问题。

(3)把握预习重点。预习时,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在新知识的关键地方,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这正是要捕捉的重点,这些问题,有的会反映出你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提醒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些通过预习发现的问题听课时一定要把它解决掉,如此,学习就轻松多了。

(4)预习时要手脑并用,做好预习笔记。有的同学匆匆翻开书本,浮光掠影,一目十行地扫上几眼,就算预习了,这是非常错误的,其实,预习并不比听课轻松,它同样要求我们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5)坚持预习。由于现在功课多,作业量大。许多同学说,每天做作业都来不及,哪还有时间去预习。其实,预习能充分提高听课的效率,相应缩短做作业的时间,所以,在课前我们就应该坚持预习。

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现状调查报告 篇12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 大部分老师在提优补差方面深感力不从心。就一篇古诗的背写作业, 优等生往往一遍就能熟记掌握, 而学困生要达到正确背写, 需要五六遍, 甚至对于某些学生需要反反复复的十几遍。这就更不用说阅读、写作等方面了。为了照顾到学困生, 满足他们作业的需要, 将课前预习作业设计得过于简单、重复和机械, 势必会浪费优等生的学习时间, 降低他们做作业的兴趣和热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和矛盾, 笔者认为对作业难度分层就显得紧迫和必要了。老师布置和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时, 将作业难度进行分层, 进而满足不同学生作业的需要。比如说, 对于古诗预习作业的设计, 对于学困生, 要求他们熟读背诵古诗;而对于优等生, 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 还要求他们尝试着理解古诗词句的大意, 及其古诗中所蕴藏的诗人情感、思想等等。

二、对作业量进行分层

作业量是影响作业设计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我国教委明文规定,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 三到六年级可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然而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许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成绩, 盲目地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 造成了学生课业负担沉重, 作业质量不高, 偷工减料、抄袭蒙混过关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 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作业, 需要老师把握控制好作业的部署量, 做好作业量的分层工作。为了提高后进生的作业质量, 确保后进生“吃得消”, 应适当地减少他们的作业任务量, 消除作业负担的消极情绪, 促使他们真正做到“好作业”“乐作业”的效果;而对于优等生来说, 由于他们的书写速度较快、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都较高, 可以适当地布置较多的作业任务, 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心理, 达到“吃得饱”的状况。

总之, 分层设计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方法, 是提高作业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作业的分层设计研究, 除了从作业难度、作业量两个方面分层之外, 还可以从作业时间、作业对象和作业形式等方面进行分层, 紧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致力于作业设计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于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 篇13

兴趣是学生探索知识的直接动力,是智力发展的前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堂提问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一条有效途径,而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人的认知规律就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是这样。预习一篇新的文章,好奇心让学生走进作者,走进作品,教师的预习问题设计得当,会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深入对文章内容的探讨,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就是教师要解决的事情。生字的注音,生词的解释,文学常识的了解,以及作者的相关资料,都是教师在预习设计中必会让学生解决的事,学生完成起来也不会感到太难,但对文本的理解,则需要教师精心准备,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感知作者在文章中要传达的情感,表现的主题。如果预习中设计的问题太难,会让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失去继续学习思考的兴趣,即便少数学生迎难而上,对问题思考的结果也会与教师的预想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教师应该把预习问题设计浅一些,绝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有事可做,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就有了预习的兴趣,学习的兴趣。

二、从课文背景入手,深切体会作者情感

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主题。教师在设计这类课文的预习问题时,可以从作者反常的行为、脱俗的情趣等角度入手,指导学生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了解作者的情感经历,学会“知人论世”,从而能正确的理解判断作者在文章中传达出的思想倾向。如预习《湖心亭看雪》,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理解作者的出生年代,家庭背景及精神世界:“白雪皑皑的严冬,即使在白天,人们也很少出门或不想出门,这篇文章的作者张岱为什么偏偏会在寒风刺骨的晚上冒着肃杀的冷气独自前往胡姓亭看雪呢?”“他又看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既有一定的兴趣,又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有引导性,为了解开这些疑问,学生就会反复品读文中的语句,主动去揣测作战的思想与经历,这样提高了学生讲作者情感与经历背景联系起来思考的自觉性。当然,教师也可以在学生预习时先给学生简单介绍作者的时代背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寻找问题的答案,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冷寂、孤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哀愁。

三、从课文文眼入手,整体把握主题思想

所谓“文眼”,就是课文中能够揭示主题或是对主题有提示作用的词或者句子。它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课前预习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课文的钥匙。如预习《背影》,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过铁道买橘子一段,本段详细描写了父亲为给我买橘子艰难地过铁道的情景,这里的“背影”是一个聚光点,照彻了父爱子的一片赤诚,集中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在设计预习问题时,可以这样“本段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表现父亲过铁道的不容易,找出这些动词,并展开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在刻画父亲的背影时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对此有什么想法?由此展开对课文中父亲背影的四次描写的理解”问题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明白这是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样的问题,学生既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四、从对比学习入手,全面提高学习能力

语文课前预习作业纸的设计 篇14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往往一提起预习课文,大家可能都认为就是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再有就是对生字词的初步认读要求,把不认识的字,通过各种方式读对,会认,会写。通过对学生的预习调查来看,课前的预习往往浮于表面。在课前预习中,对学生的要求仅仅限于口头要求。检查预习效果,也仅仅限于在课堂上的读课文,认读生字词。由于没有对预习的明确指导和书面的落实,预习的实效性不大。针对上述情况,我认为设计一个预习的作业纸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要搞好语文课文的预习,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要求。课文的预习要求要详细,不能太笼统。把预习课文的各个方面大致梳理了一下,我认为也就是四点:读、查、思、记。

一、读。读就是读课文。预习时首先要读课文,但是,不是盲目地去读课文。课文既要多读几遍,又要注意每一遍的读都要有一定的目的。例如,在我们第一遍读课文时,可以放声朗读,当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了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可以用笔标注出来。这些标注出来的“拦路虎”,有的可以在读的过程中解决,也可以在读完一遍课文后再来解决。第二遍读时可以默读,在读的过程中,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已经明白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这两遍读下来,相信学生都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这时再来读几遍课文,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发现的。

二、查。查的范围包括查字典、词典、背景资料、作者生平等。查可以读前查,可以读后查,也可以边读边查。这要根据预习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随时查,并做上标记。而对于不理解的词语,最好是在读完一遍课文后再查,这样对理解课文更有帮助。当然,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查的内容也各异。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需要了解当时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那在预习指导时,就应该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等多种方式搜集有关的资料,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思,即思考。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会思考的预习,才是真正深入的预习。其实思考不是孤立的,在整个的预习过程,都要思考。读课文时的思考,查阅时的思考,对心中疑惑的思考都是“思”。例如,看到课题,我们能想到文章的大致内容或能产生什么疑问。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自己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等。

四、记。记就是记录下来,把自己预习的收获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

真正把课文预习搞好,作业纸的的设计还是一个关键。明确了预习的各项要求,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把预习的各个环节落实到实处呢?我广泛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预习作业纸。

作业纸是怎样设计的呢?我大致设计了这样一个框架。

我的预习作业纸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这小小的作业纸记录我预习的收获吧!

1、今天我预习了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第一眼看到这个课题我想到了-----------------------------。

2、我先读了一遍课文,读的时候,遇到生字我先是读准了它的音,又认真观察了它的字形,然后尝试组词用横线画出来。我把自己学习的字词记录下来。

①借助课文中的生字注音,我认识的生字有-------------------------------------。

②我通过查字典学会的字有----------------------------------------------------------。

③在预习中,我认识的新词有------------------------------------------------。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的词语有---------------------------------,它们的意思分别是 --------------------------------。

3、我再把课文读一遍,这一遍我要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我就用横线标出来,一共有处,我想办法读通顺。

①我停下来再多读几遍就读通顺了有()处。

②我请别人读给我听,又读通了的有()处。

4、我认真读了课文后,发现了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我积累了---------------------------------。

②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

③我把自己读课文的感受写了下来:。

5、读了这篇课文,我心中还有疑惑,弄不明白的问题我记录在下面。

上课时,我要和大家进行交流,或者向老师请教,把这些问题弄明白。

上一篇:市场营销个案分析下一篇:新闻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