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引流

2024-12-03

骨髓引流(共8篇)

骨髓引流 篇1

慢性骨髓炎都是由于在急性期时未得到及时、正确、彻底的治疗而致反复发作遗留下死骨、死腔及窦道的结果。一般患者都采用手术清除死骨、死腔及肉芽组织, 消灭死腔, 置管持续冲洗可达到稀释脓液中的蛋白分解酶, 充分引流坏死组织的目的。自2007年7月-2008年7月, 我科收治8例慢性骨髓炎病人, 采用手术病灶清除术, 术后置管充分持续冲洗引流, 取得满意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 男6例, 女2例, 年龄20~63岁, 平均41.5岁, 其中股骨慢性骨髓炎5例, 胫骨慢性骨髓炎3例, 病程最短1年, 最长24年, 平均12.5年。

1.2 手术方式

在硬膜外麻醉或腰麻下行骨髓开窗病灶清除术, 放置一条硅胶管于病灶骨髓腔内, 胶管分别经皮下、皮肤引出体外, 上端接一次性输液器, 下端接引流瓶, 冲洗液通过一次性输液器滴入, 再通过硅管进入病灶区, 通过压力作用使病灶区的液体, 从下端引流出进入引流瓶。

1.3 护理方法

(1) 患者术毕返回病房后, 将上端一次性输液器接上冲洗液, 下端接负压引流瓶放于床旁, 调节冲洗液的滴数, 注意观察下端引流是否通畅。 (2) 冲洗液的选择和配制, 一般采用生理盐水500ml加庆大霉素16U单位及0.02%呋喃西林交替使用, 也可以根据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3) 术后1~2d, 为防止血凝块或坏死组织脱落堵塞引流管, 冲洗速度宜快, 以后每天为2 000~4 000ml冲洗, 滴速可控制在50~70滴/min, 持续时间为5~7d后拔管。如引流瓶仍出现脓液或分泌物较多时可增加冲洗量, 延长冲洗时间, 直至引流液呈清亮, 无分泌物方可停止冲洗, 停止冲洗后不宜立即拔管, 利用负压作用充分引流残留的液体后再行拔管。

2护理体会

2.1 严格无菌操作

在配制冲洗液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倒引流液时, 需反折引流管不可直接倒, 不可将引流管上提高过患肢, 以免逆行感染。

2.2 妥善安置引流管

一般保持冲洗端及引流端在体外的管道长度为30cm, 冲洗管应高出床面60~70cm, 引流瓶应低于患肢50cm。

2.3 严格掌握冲洗速度

术后12~24h应快速滴入, 以后减慢至50~60滴/min, 直至引流液清亮, 若冲洗液与引流量差别大时, 考虑可能有输出管堵塞, 可间断挤压引流管, 调整引流管位置, 加大负压吸引力或加压冲洗, 以冲出管道内堵塞物。

2.4 加强巡视勤观察

引流管通畅与否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手术效果, 保持引流管通畅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工作。所以护士应勤巡视、勤观察、做好班班交接。经常观察管道安置是否妥当, 长度是否合适, 管道是否受压、扭曲、接头处有无滑脱, 管道是否堵塞等情况。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量。冲洗液和引流液是否维持在平衡状态。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如体温的变化, 若持续发热或体温正常后又出现发热, 应考虑有全身中毒症状。应报告医生, 积极配合处理。

2.5 注重心理护理及全身护理

术前应向患者说明冲洗治疗的意义及术后注意事项, 解除患者心中的顾虑, 取得患者配合。手术后因患者卧床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护士应关心、体贴患者, 指导患者家属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的清淡饮食。使患者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 达到早日痊愈的目的。

关键词:骨髓炎,冲洗引流,护理

骨髓引流 篇2

关键词:封闭负压引流;慢性骨髓炎;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5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79-01

慢性骨髓炎是骨科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具有病情复杂、病程迁延、易复发等特点,且多伴有慢性窦道、皮肤瘢痕、骨组织缺损等合并症。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新型的治疗方法,其采用特殊材料制成的泡沫敷料将受损的皮肤及软组织覆盖住,再用生物半透膜进行封闭,采用负压的方法使用抗生素溶液持续冲洗骨髓组织,以缓解局部感染,促进创面的愈合[1]。治疗过程中,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本研究以17例慢性骨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VSD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7例慢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在14-61岁,平均年龄36.7岁;其中股骨慢性骨髓炎者7例,余者10例均为胫骨慢性骨髓炎;所有患者均有外伤性骨损伤或局部感染史,迁延不愈;在外院有反复病灶清除史,病程10-18个月,平均13个月;患者多窦道流脓,脓液反复穿破皮肤;皮肤条件尚好,有明显局部肿痛。

1.2 方法 VSD治疗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慢性骨髓炎具有病情长、易反复、迁延不愈的特点,创伤经久不愈不仅会为患者带来生理方面的痛苦,还会增加其心理压力,使其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对治疗依从性产生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采取支持性护理,使其对疾病形成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了解,增强其治疗信心,缓解不良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

(2)皮肤准备:如患者手术部位多毛需备皮,以便于术后生物透膜粘贴紧密,避免皮肤毛孔内细菌繁殖而发生感染。

(3)保持有效的负压引流:为避免压迫、折叠或牵扯到VSD材料的引流管,术后需指导患者患肢保持功能位,采用软枕进行固定、抬高,并可起到促进静脉回流的作用。接通负压后如VSD材料出现塌陷并紧贴创面,可见内管形态明显突出,薄膜下无液体积聚,证明负压引流有效,封闭良好[2];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堵塞管腔后会使材料鼓起不见管形,如发生堵塞,则用50ml注射器吸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待堵塞引流物变软后再重新接通负压源,如有必要需多次操作,甚至更换VSD材料;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等;如引流液呈现血性并持续增多,提示止血不彻底,或有活动性出血等现象,要及时处理[3]。间隔4h需清倒1次引流液,每天更换引流瓶,更换前要阻断压力,将近端引流管夹闭,以免引流液逆行至VSD敷料内;尤其要注意三通接头处、皮肤皱褶处、外固定器周围等位置,并及时查看是否存在漏气现象,以保证引流有效[4]。

(4)药物护理:遵医嘱进行“三抗治疗”,即抗痉挛、抗血栓、抗感染,所用药物包括罂粟碱、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等,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红细胞之间的凝集作用及对血管壁的粘附作用,有效改变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容量,从而达到预防形成血栓的治疗目的[5]。用药过程中要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药物反应,是否有出血倾向等。

(5)疼痛护理:术后患者会感到创面疼痛,从而导致血管痉挛,对创面的正常供血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采取措施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比如采用转移注意力法,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使其放松情绪,缓解疼痛;如有必要可遵医嘱适当应用止痛药物,或采用PCA持续镇痛泵,以降低患者的疼痛。

2 结果

17例慢性骨髓炎患者持续负压吸引时间15-20d,平均14d,创面明显缩小,肉芽组织新鲜,创面愈合良好;17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及1年,共复发2例,1例在术后3个月复发,采用抗生素与骨水泥联合治疗愈合;1例在术后6个月复发,植骨愈合;余者无复发、感染等现象。

3 体会

针对慢性骨髓炎患者如其具备明显的适应征,早期合理使用VSD技术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常规护理内容做进一步拓展,针对负压治疗效果进行密切观察与护理,熟练掌握负压引流瓶的使用及消毒方法,一方面要保持引流通畅及负压恒定,以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有效控制感染;另一方面则要对引流液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并将引流液的情况作为调整治疗计划的重要依据,以提高手术效果;与主治医师密切配合,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总之,VSD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有效方法之一,治疗过程中需要细致、周到的护理,以降低傷口感染的机率,促进切口愈合,减少抗生素的应用,缓解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Fleischmann W,StreckerW,BombelliM.et al.Vacuum sealing astreatment of soft tissue damage in open fractures[J].Unfallchirurg,2013,96(9):488-492.

[2] 万静雯,彭箐.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创伤外科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14,13(9):860-861.

[3] 钟小晶,李惠珍,王一征.压封闭引流负压值对体表感染创面愈合的影响[J].南方护理学报,2015,12(1):15-16.

[4] 裘华德,王彦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介绍[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J],2014,18(4):233-235.

骨髓引流 篇3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创伤性骨髓炎

2009年1月~2012年12月, 我科应用外科手术结合封闭负压引流术 (VSD) 治疗23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 获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9例, 女4例;年龄27~50岁, 平均37岁。病变部位均为小腿, 病史最长8年, 最短3月, 平均2年。入院时所有患者均有创面感染溢脓或窦道形成, 其中6例合并骨缺损、骨不连。感染创面最大为2.0cm×2.5cm~7cm×5cm, 最小为。创面分泌物第一次细菌培养16例有细菌生长。所有患者单一细菌感染7例, 混合感染12例;感染菌种主要为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

1.2 手术方法

使用前均行常规清创, 清理创面, 去除小的死骨和脓腔, 有内固定则取出, 行外固定, 在此基础上采取VSD敷料对创面进行覆盖, 如创面较深, 则将VSD填充底部, 不留死腔, 然后以半透膜封闭创面, 给予40k Pa负压吸引, 当VSD敷料明显瘪陷, 说明负压有效。可用敏感抗生素持续灌注冲洗创面, 一般冲洗2w左右, 直至引流液清澈, 连续3次引流液菌培阴性则停止灌洗, 每7~10d更换VSD敷料, 待创面出现新鲜肉芽后行植皮或皮瓣转移覆盖创面。

1.3 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创面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 长出新鲜肉芽。感染控制后骨折及神经软组织均得到有效修复, 中远期随访结果显示, 创面色泽与正常皮肤接近。质地柔软弹性较好, 无明显异常感觉。

2 结果

本组23例患者住院时间28~64 (43.5±8.6) d。23例均通过门诊、信件、电话等随访, 时间6个月~2年。结合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发现, 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症状很快得以控制, 肿痛消失, 窦道闭合, 3~6个月后植入含抗生素人工骨, X线片复查显示骨痂均生长。

3 讨论

近年来, 大量文献报道均显示VSD可以有效促进急、慢性创面的愈合, 在创面愈合修复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疗效机制为[2~5]: (1) 负压吸引可持续吸引创伤面的坏死组织、渗出物以及细菌等, 使患者创面引流区达到“零积聚”, 进而给创面创造一个清洁的环境; (2) 聚安酯薄膜的封闭直接将细菌屏蔽在外, 同时有效阻止细菌进入到创伤口内, 引起感染。聚安酯薄膜这一封闭的形式还可将引流动力的高负压得到有效的维持, 从而有效与外界实现隔绝, 防止患者创伤处的交叉感染和污染; (3) VSD技术还可有效降低创伤组织间压, 以此来有效降低水肿的出现, 提高创面的血流量, 同时促进创面细菌和坏死组织的清除, 增加毛细血管流量, 修护细胞增殖同时加速创面肉芽的生长。临床上慢性或难于愈合性创面常常合并软组织缺损, 同时伴随较严重的感染和肌腱、骨等组织外露等情况, 需要多次进行换药同时配合多次床边清创才能完成感染的控制, 且严重的创面往往肌腱、骨外露创面邻近肉芽的组织生长不是特别理想。VSD技术在此方面与传统治疗则不同, 它可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 充分显示出其优势, 创面的愈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6]。除此之外该项技术治疗期间, 医护人员无需给患者进行每日换药, 避免了换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也减轻了医护人员工作难度和工作量, 同时还减轻了患者的治疗费用, 缩短治疗周期, 且效果显著可靠。VSD作为骨科创伤感染治疗的技术之一, 其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传统引流及换药技术, 非常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裘华德, 宋九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8.

[2]汪银锋, 阮洪江, 范存义.慢性创伤后骨髓炎诊治进展[J].国际骨科杂志, 2008, 29 (2) :100-102.

[3]郭佳莹, 黄萍, 曹文风, 等.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四肢软组织创面的研究进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 (20) :106-108.

[4]尚琦松, 吴兵, 盛文辉, 等.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骨科大面积创伤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骨科杂志, 2010, 13 (4) :436-438.

[5]李东镖, 武志坚, 王霄虎.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25例骨科创伤感染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36) :7703-7704.

骨髓引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0例骨髓炎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中男24例, 女21例;年龄23~72 (55.14±2.74) 岁;病程3~23 (10.44±0.63) 个月;其中具有高热不退症状18例, 出现全身感染8例, 患肢产生剧烈疼痛6例, 病骨变粗7例, 不规则皮下组织变粗变硬6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25例;年龄22~73 (53.03±2.32) 岁;其中具有高热不退症状16例, 出现全身感染9例, 患肢产生剧烈疼痛7例, 病骨变粗7例, 不规则皮下组织变粗变硬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骨髓炎患者采用对冲引流法治疗, 首先进行基础处理, 包括清理感染病灶以及脓液、切除坏死组织、进行止血操作等;其次置入引流管, 并将其填塞至病灶部位;同时, 置入冲洗管, 以便术后进行局部冲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法, 具体如下:首先, 与对照组一样, 先进行包括处理感染病灶、切除坏死组织以及止血等的基础处理。完成基本清创等处理后, 将与创面同等大小的敷料置于患处的创面上, 取多头连接管以及多孔引流管, 并进行相应的连接操作, 以使其合并为1个出口。完成上述步骤后, 进行创面封闭操作。首先, 将敷料和创面进行缝合, 且缝合采用间断方式;使用粘贴膜封闭创面边缘, 以使创面处于密闭状。封闭操作结束后, 开始进行负压引流。连接负压装置和引流管, 将负压值设置为0.05MPa, 对病灶进行抗生素冲洗。治疗共持续7d, 观察引流液情况, 若引流液已呈清稀状, 应取样检测。若检测结果显示无细菌, 则可停止负压引流, 并拆除敷料。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研究主要采用三个等级的指标对两组骨髓炎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的判定, 其中包括无效、有效以及显效。总有效率= (有效+显效) /总例数×100%。具体分级为:显效指的是患者骨膜反应减轻, 且骨质修复状况良好;骨髓炎症状完全消失, 局部伤口无红肿、疼痛的现象, 愈合情况良好;患肢恢复正常, 无发热现象。有效指的是患者骨质水平稳定, 无继续受损现象, 骨膜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骨髓炎症状基本消失, 局部伤口无红肿及疼痛现象, 但出现患肢变粗以及患者低热症状。无效指的是患者骨质受损加剧, 骨膜无修复现象;骨髓炎症状未得到任何改善, 伤口未愈合[3]。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56%, 对照组为82.22%,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骨髓炎是一种化脓性感染病。指整个骨组织包括骨皮质、骨膜以及骨髓均受到细菌侵蚀, 从而导致感染病变。感染的起源通常为血源性微生物, 而血源性微生物多由骨伤手术感染、关节感染等产生, 通过扩散引发骨髓炎。其中, 革兰氏阳性菌是较为常见的骨髓炎病原体之一, 另外还包括真菌以及分支杆菌。患者一般在患消耗性疾病时、进行放射性治疗时、血液透析或者通过静脉用药治疗时容易引发慢性感染, 从而导致骨髓炎。根据骨髓炎发生的原因, 又可将其分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硬化性骨髓炎以及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其途径主要包括血源性感染、创伤性感染以及蔓延性感染。就目前而言, 治疗骨髓炎的方法主要包括穿刺吸引术、开窗引流术、死骨取出术、截肢术、大块病骨切除术以及带蒂肌肉瓣充填术等。

骨髓炎患者通常表现为患骨剧烈疼痛、全身高热或持续低热、常感疲乏无力、局部背脊疼痛、肌肉痉挛等症状。骨髓炎作为感染性疾病, 可在相关疾病治疗以及日常生活习惯中加以护理和预防。其中, 要尤其注意避免一些对人体损害较大的放射性物质、苯、铅等元素, 如无法避免, 则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其次, 应注意劳逸结合,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加强人体各方面机能, 以达到提高体质、降低感染率的目的;另外, 在饮食方面, 应多摄入蛋白质、维生素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注意保持饮食均衡;骨髓炎患者还应建立积极乐观的治疗态度, 为治疗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封闭式负压引流是一种创面治疗方法。其特点在于使用封闭式的创面敷料以及持续产生负压的吸引装置。封闭式负压引流法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创面治疗。其主要作用原理为:以医用高分子泡沫材料为媒介, 将引流管和患处创面进行相应连接, 高负压可通过引流管到达泡沫材料表面, 并将被引流区的感染体等块状引出物充分吸出, 将无法吸出的引出物留置于泡沫材料处, 并在关闭引流时一同撤出。从而保证创面得到有效处理, 避免了由于细菌于创面滋生, 从而导致创面受感染、难治愈的状况。本研究对骨髓炎患者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法进行治疗, 有效清除患者的患处感染病菌, 减轻其由于骨髓炎而造成的痛苦, 并缓解了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摘要:将我院90例骨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法治疗, 对照组则采用对冲引流法治疗, 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 对照组为82.22%, 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法对骨髓炎患者进行治疗, 能有效促进伤口愈合, 缓解患者疼痛感, 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可推广。

关键词:封闭式负压引流法,骨髓炎,疗效

参考文献

[1]王玲星, 卫四来.慢性创伤性骨髓炎综合治疗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16 (7) :252-254.

[2]谭浩.新型生物材料创面敷料治疗创伤性骨髓炎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 2013, 19 (11) :65-66.

骨髓引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0例, 男22例, 26~55岁, 平均29岁, 女8例, 32~45岁, 平均37岁, 病程2~7年, 平均3.5年。其中20例有开放骨折手术病史, 主要表现体温稍高, 胫骨局部红肿、压痛, 存在1至数个窦口, 部分患者钢板外露伴脓液流出。

1.2 诊断

(1) 临床表现胫骨局部红肿、压痛, 存在1至数个窦口, 破损经久不愈; (2) 血常规检查提示血象增高, 以中性增高为主; (3) X线片示:骨骼扭曲增粗, 临近关节畸形, 甚至合并病理性骨折。

1.3 治疗情况及疗效

30例患者在入院确诊后, 经分泌物培养后选用有效抗生素抗炎后, 行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手术治疗, 对病损骨开窗, 清除死骨及炎性坏死肉芽组织, 彻底冲洗创面后, 于骨髓腔内置2~数根18号硅胶管。近心端的硅胶管与先配置好的冲洗液 (500m L生理盐水内加入阿米卡星、稀释碘伏液或其他抗生素) 瓶连接, 远心端硅胶管与引流袋或负压引流瓶的胶管连接。术后持续冲洗2~3周, 同时根据药敏应用抗生素抗炎治疗[2]。本组病例创口在术后3~5周, 部分患者经再植皮后愈合, 6周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8周后功能恢复良好, 疗效满意。

2 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

患者由于疾病的长期折磨, 心理压力大, 给患者及家属适当的安慰和必要的心理指导, 减轻或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 术前应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清楚手术及术后置管冲洗治疗的意义、相关注意事项, 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取得患者的充分合作, 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3]。

2.2 术前准备

提高对术前治疗的一次性成功率, 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术前术区备皮要从窦口周围向窦口方向并防止皮肤划伤;遵医嘱全身和局部使用抗生素, 现用现配, 按时给药。

2.3 术后护理

2.3.1 冲洗引流管的护理

患者回病房后, 首先将冲洗端接冲洗液, 引流端接负压引流瓶, 注意观察冲洗管与引流管通畅与否, 要防止管道受压、弯曲、打折或脱出, 以免影响治疗效果。第二, 在配置冲洗液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以免人为的造成污染。第三, 术后2~3d, 冲洗速度宜快, 防止血凝块或坏死组织脱落堵塞引流管, 直到引流液清亮时可适当减慢冲洗速度, 若冲洗液大大多于引流液时, 应考虑可能引流管堵塞, 可先挤压引流管、调整引流管位置或加大负压引力或加压冲洗, 如效果不显, 则应该告知医师更换引流管。第四,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情况, 如引流量、颜色,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以便及时处理, 并注意观察全身情况如体的变化是否与引流液有否关系, 以便及时处置。第五, 为防止逆行感染, 引流瓶每天或瓶满后及时更换, 加药冲洗液与未加药冲洗液应交替冲洗, 并且加药冲洗液冲洗速度应慢, 倒引流液时不关负压并反折引流管, 不可将引流管高于患肢。第六, 每日可做适当的功能锻炼, 以促进血液循环。第七, 拔管与否主要根据引流液的性质、量、颜色及全身情况而定, 拔管前停止冲洗, 可继续负压吸引1~2d, 直至无引流液或少量液体。

2.3.2 外固定支架的护理

首先, 保持有效的支架外固定患肢妥善放置;注意外固定支架的松紧度, 过紧造成肢体缺血性痉挛, 过松则固定不牢固易导致骨折, 所以经常检查外支架、螺钉有无松动移位, 保持外固定支架的有效固定。其次, 防止钉道感染要注意观察针孔周围皮肤有无红、肿及钉道有无渗液、脓性分泌物, 并每日用酒精或碘伏消毒钉道数次, 必要时可用双氧水冲洗钉道[4]。所有患者未出现钉道感染。

2.3.3 有6例患者患肢术后管型石膏固定, 予以抬高患肢, 严密观察伤

肢远端血运情况及观察石膏固定肢体有无疼痛麻木、皮肤发绀、苍白等, 如有此症状, 立即报告医师拆除石膏。手术后镇痛药物可使患者痛感减轻, 石膏托过紧患者不易发现, 易造成压疮, 故术后应加强观察, 做好皮肤护理[5]。

2.4 出院指导

2.4.1 知识宣教

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支架钉道的护理, 对于管型石膏固定患者尽量抬高患肢以减轻下肢肿胀及血栓形成;交代患者如外固定支架松动或石膏断裂应及时至医院处置;嘱患者可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及易消化的饮食, 以达到早日痊愈的目的。

2.4.2 患肢功能锻炼

外固定支架及管型石膏固定的时间一般时间较长, 术后或出院后关节主动屈、伸活动, 持拐行走时要注意有人保护, 防止摔倒。对年龄较大, 体质差者, 可适当延长下床时间扶双拐下肢不负重行走。所有患者均应定期至医院复诊。

3 讨论

胫骨由于有其独特的解剖特点, 外伤后易致开放性骨折, 而且差易导致骨折不愈合及骨髓炎, 以胫骨下段多见, 特别是老人、小孩由于其病变部位血液循环差, 药物难以发挥作用, 感染的骨腔或死骨等存留, 保守治疗一般无效, 手术病灶清除加持续冲洗引流是一种有效方法[6]。实践证明, 在手术清除慢性骨髓炎病灶的基础上, 正确、合理的置管持续冲洗引流护理是治愈慢性骨髓炎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胫骨慢性骨髓炎围手术期的护理模式。方法 30例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均实施病灶清除并置管引流手术治疗;术后予以心理护理、防治合并症、防止切口感染, 早期进行全面系统的康复锻炼, 并给予正确的出院指导。结果 30例患者术后8周内伤口愈合出院, 随访1年无复发, 结论 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实施病灶清除并置管引流手术治疗, 效果可以肯定, 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配合, 有助于伤口的愈合及防止交叉感染。

关键词:胫骨,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冲洗引流

参考文献

[1]陈海.慢性胫骨骨髓炎的分期治疗[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8, 14 (2) :89-90.

[2]刘志礼, 舒勇.慢性骨髓炎治疗的新进展[J].江西医药, 2007, 42 (2) :72-73.

[3]滕宇杰.慢性骨髓炎56例围术期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 (3) :490.

[4]陆群央, 许丽萍, 叶建波等.前臂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严重粉碎骨折的术后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08, 7 (11) :829-830.

[5]钟巧艺, 陈坤嫦, 何惠兰等.上肢骨折病人石膏托外固定后肿胀的观察及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 (19) :87-88.

骨髓引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期间共收治120例, 男76例, 女44例。年龄20~50岁, 平均37岁。均符合全国高校教材《外科学 (第6版) 》和《实用骨科学》有关慢性骨髓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2 方法及分组

所有病例术前局部穿刺或经瘘管取脓性分泌物作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并常规行病灶清除术, 彻底清除死骨和炎性肉芽组织。术中用大量0.9%氯化钠注射液 (生理盐水) 冲洗, 彻底止血。常规于开窗病段骨髓腔内或死骨清除病灶内放置冲洗管 (直径0.3~0.5cm硅胶管) 和引流管 (直径0.6~0.8cm有侧孔硅胶管) 。并常规于病灶周围软组织内放置1~2根有侧孔 (直径0.6~0.8cm) 硅胶引流管另戳孔引出, 严密缝合深筋膜及皮肤以防漏气或术后漏夜。石膏托外固定患肢, 引流管接负压引流瓶。将12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 Ⅰ组 (伤科黄水治疗组) 每日予2500ml伤科黄水快速灌洗, 约100滴/分。Ⅱ组 (抗生素治疗组) 每日予庆大霉素24万U溶于2500ml生理盐水中快速灌洗, 约100滴/分, 并且密切留意保持引流管通畅。两组均予全身营养支持、功能锻炼, 并观察全身及患处是否出现组织过敏反应以及刺激反应。当患者体温正常, 引流液不混浊、无炎性碎屑引出, 停止冲洗后24h引流液小于50ml, 局部伤口无红肿热痛等征象, 体温正常2周以上, 复查CT或X线片、引流液细菌培养、血象、血沉正常后予以拔管。拔管次序先拔冲洗管, 24h后拔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前查血常规、血沉、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CT或X线, 术后第1、7、14、28天复查血常规、血沉、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 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细菌培养转阴例数。术后第1、14、28天复查CT或X线。所有病人随访6个月至2年, 观察长期疗效。

1.3疗效标准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3 6疗骨髓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1997) 》。 (1) 临床治愈:肢体外形与功能正常, 恢复原工作, 无疼痛, 瘢痕柔软, 与周围组织无黏连, X线检查示骨质病灶已修复或稳定, 随访半年无复发。 (2) 显效:肢体外形基本正常, 功能良好, 能完成一般工作, 无疼痛, 创口基本稳定, X线检查示骨质病灶稳定, 随访半年无复发。 (3) 有效:肢体轻度畸形, 功能部分障碍, 能完成一般工作, 劳累时或有疼痛, 创口基本稳定, X线检查示病灶稳定。 (4) 无效:肢体畸形和功能障碍均较显著, 工作时需要特殊照顾, 时有疼痛, 创口不稳定或遗有窦道或溃疡, X线检查示病灶不稳定。

1.4 结果

住院时间1.5~5个月, 平均3个月。Ⅰ组60例中临床治愈25例 (41.7%) , 显效14例 (23.3%) , 有效15例 (25.0%) , 无效6例 (10.0%) 。Ⅱ组60例临床治愈12 (20.0%) , 显效13例 (21.7%) , 有效20例 (33.3%) , 无效15例 (25.0%) 。Ⅰ组效果好于Ⅱ组, 两组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60, P<0.05) 。

2 讨论

慢性骨髓炎是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于长骨骨干, 其病程缠绵, 易反复发作, 长期不愈。由于其炎变和腐蚀, 形成大量死骨, 清除后可遗留残腔, 且骨面血运差, 局部深浅层软组织全部瘢痕化, 潜在感染的危险性高, 病情到后期有截肢的可能。在传统的治疗中, 是骨科的难题之一。因此, 积极治疗慢性骨髓炎将有深刻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亦是当今骨科研究的热点。

目前, 国内外对慢性骨髓炎的常规治疗方法是病灶清除后应用抗生素溶液进行冲洗, 但冲洗时间长 (一般需2~4周) [1], 细菌易产生耐药性, 治疗后容易复发。其主要缺点有: (1) 由于抗生素的渗透力弱, 很难渗入死腔和周围纤维瘢痕组织内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2) 细菌长期接触抗生素后可发生变异, 产生耐药性;所以冲洗过程中需要反复进行引流液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据此再多次更换抗生素。 (3) 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 毒副作用也较常见, 如胃肠道反应、肝肾毒性、菌群失调而继发真菌感染等。 (4) 病人住院时间长、经济负担重。有研究报道用碘附进行冲洗治疗慢性骨髓炎取得良好效果[2], 但碘附极有可能对局部组织产生刺激、吸收, 可能对人体造成潜在危害, 且甲状腺功能异常者要慎用或禁用。还有报道现采用中药制剂进行灌洗, 取得较好疗效[3,4], 但药物作用机制却不明确。慢性骨髓炎致病菌最常见为葡萄球菌,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本研究提示, 我院采用伤科黄水配合灌洗负压引流治疗慢性骨髓炎, 既有效清除了病灶, 又通过灌洗引流, 局部高浓度抗菌、抑菌, 持续消除病灶残余炎性物及渗出, 促进窦道、创口肉芽生长, 有利于创面愈合, 有效地控制慢性骨髓炎的发展, 缩短病程, 降低病残率, 使肢体功能有效恢复。

伤科黄水是我院自行研制的中药湿敷洗涤剂, 由紫草、栀子、黄连、薄荷、明矾等组成,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的作用, 主要用于跌打损伤积瘀肿痛, 以及风毒内侵, 红肿热痛。见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或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早期, 以及骨折、脱位等合并软组织损伤的早期治疗。经研究发现伤科黄水的药理作用有[5]: (1) 抗感染; (2) 抗炎; (3) 促进局部软组织增生; (4) 镇痛; (5) 对实验性微循环障碍有较好的改善; (6) 体外抗菌; (7) 促进创面愈合。毒理研究发现:动物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短期接触伤科黄水未见产生急性毒性反应和皮肤刺激反应, 以及重复接触未见产生过敏反应;伤科黄水长期毒性试验, 未见试验动物有异常反应。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伤科黄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小鼠皮肤化脓性感染有明显治疗作用, 对常见的创伤感染病原菌和条件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作用较强, 是一种可行的临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976-978.

[2]吴同申, 孔祥清, 张磊, 等.碘附灌洗治疗慢性骨髓炎[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5, 28 (1) :37-38.

[3]张斌.中药灌洗在慢性骨髓炎治疗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 2000, 7 (1) :555.

[4]康文贵, 伍小伟, 康慰.黄柏液结合分型治疗慢性骨髓炎6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4, 10 (12) :24-26.

骨髓引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接受治疗的50例急性胫骨创伤性骨髓炎患者, 其中男32例, 女18例, 年龄在30~54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1.9岁, 这些患者当中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受到感染的有27例, 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受到感染的有23例。其中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菌培养的有26例, 肠杆菌6例, 铜绿假单细胞菌的有9例, 其余的为其他培养细菌。

1.2 治疗方法

由于急性胫骨创伤性骨髓炎患者在临床上会有局部疼痛和红肿的现象, 创面上还会出现不少分泌物, 是皮肤坏死和缺损所致。因此可以依照通过细菌培养得出的药敏结果, 在为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的2~5 d中再次进行细菌培养的病理性检查。采用5 000 m L的生理盐水将坏死组织被清除的部位清洗干净, 然后放置于负压治疗的引流海绵装置中, 将其与抗压力引流管以及负压瓶相连接, 将负压力控制在60~70 k Pa, 也可以选择中央的持续吸引, 填入海绵并将其边缘缝合。为患者进行5 d~1周的持续负压治疗以后, 还要继续清创。由创面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负压治疗的数量和抗生素的填充使用情况。最后用植皮、植骨等方式将创面闭合继续治疗[1]。

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X线片显示病变已修复或稳定;好转:全身及局部症状体征好转, X线片显示病变未继续发展;未愈:全身及局部症状体征并没有得到改善, X线片显示病变继续扩散。

2 结果

在接收的50例患者中, 有14例患者是直接缝合创面, 19例患者通过植皮等方式转移, 有8例患者在后续的治疗中使用了抗生素进行灌洗, 9例患者填充了万古霉素硫酸钙骨水泥。50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病情得到了控制, 骨折部分愈合, 有18例患者是采用自体骨进行植骨, 有21例患者通过截骨技术治愈, 2例患者伴有骨筋膜综合症, 该院对其进行了负压治疗, 创面情况有所好转, 但是由于局部有皮肤坏死的情况出现, 最终只能选择对其进行截肢手术。该院对所有患者的病情进行了1年的随访, 都没有出现复发情况。

3 讨论

在所有的骨髓炎患者当中, 创伤性骨髓炎占据了一半[2], 而且每年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大多数的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治疗都比较困难[3]。这些患者在早期会由于血管破坏或者发生阻塞, 致使局部供血比较少, 导致骨头组织坏死, 脓液产生, 会引起很多细菌的繁殖, 加重了组织坏死的程度并不断恶性循环[4], 这种感染的控制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利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抗感染, 通过封闭其创面使得外界与引流区相隔离, 预防创面以及交叉感染, 再经过持续的负压将创面上的分泌物清除, 使得组织之间的压力逐渐降低, 水肿状况减轻, 毛细血管的流量增加, 细胞聚集, 并不断提高局部抗生素的浓度, 将弥散开来的距离缩小, 加强组织以及毛细血管的不断增生。还可以有效提高其抗感染的能力, 覆盖裸露组织以及之间产生的空隙, 有效缩小了创面[5]。而在该院对患者的治疗中, 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下采用了直接缝合创面 (14例) 、植皮 (19例) 等方式, 或是采用抗生素进行灌洗 (8例) 、填充万古霉素硫酸钙骨水泥 (9例) 控制患者的病情, 因此可以看出, 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来治疗急性创伤性骨髓炎, 具有针对性的疗效。

但是,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无法全部取代清创, 针对大部分的大面积死骨患者来说, 治疗时间越长, 一些死骨附近极有可能出现由周边向中间蔓延的肉芽组织, 需要分次来清理, 在残留的骨面上每隔1 cm钻孔。对急性胫骨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治疗的难度还包括钢板的固定物, 有些专家认为拆除内固定[6], 做好对骨折的临床稳定工作, 等到控制了感染以后才进行骨不连的治疗。还有一些专家觉得只有在内固定出现断裂或是松动的时候才允许稳定, 否则不需要被拆除。而大多数的患者都会出现内固定物外露的情况, 这会给创面带来污染的隐患, 还可能增加软组织进行重建的难度。综上, 胫骨的骨髓炎患者治疗相对复杂, 如果没有能够对骨折维持稳定, 则可以尝试一期的拆除, 再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在外部进行固定或者是牵引跟骨, 这有利于治疗难度减轻, 还有利于软组织的重建[7]。

随着临床上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大量引进和采用, 其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相关数据显示, 这种技术可以将感染率由原来的80%下降到0[8]。如果患者是急性的开放性创面损伤, 可采用这种技术能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但是目前针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急诊创伤的领域中应用还没有比较系统的临床分析资料, 因此建议在今后的应用中需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采用多元化治疗的方法, 加以辅助治疗, 而在此期间不断加大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实践和研究, 使其更大程度更大作用的应用于临床上, 并能够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杭, 谭彦斌, 潘志军.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急性创伤性骨感染的临床应用[C]//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温州:浙江省医学会, 2010, 11 (12) :46-47.

[2]王彦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介绍[J].中国使用外科杂志, 2011, 18 (04) :233.

[3]廖灯彬, 宁宁, 刘晓燕.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地震骨折伤员感染创面中的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 2012, 34 (10) :1008-1010.

[4]邓玉兰.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 2011, 12 (2) :257-258.

[5]刘三风, 刘志豪, 戴志波.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各种复杂创面修复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杂志, 2011, 15 (6) :66-68.

[6]苏福锦.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 2011, 31 (10) :1492-1493.

[7]谭延斌, 李杭, 潘志军.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急性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2, 12 (17) :308-309.

骨髓引流 篇8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34岁, 诊断:右腓骨骨髓炎, 专科情况:右小腿下段外侧见一约10 cm×6cm,

溃疡创面有淡黄色分泌物渗出, 右小腿上段一瘘口直径约1cm, 瘘道形成并反复有黄色分泌物流出, 病情长达13年。入院后行右腓骨骨髓炎切开病灶清扫腓骨截除、VSD材料填充负压引流术, 术后维持负压封闭有效引流7d, 创面见大量红润肉芽生长, 术后第14d予伤口缝合, 全程住院40d伤口良好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评估及准备

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应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全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了解患者的健康史、曾患疾病及过敏史, 有无饮酒及吸烟史,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理解能力, 完善术前准备。

2.1.2 术前宣教

严禁室内吸烟, 对有吸烟嗜好者, 入院后即予戒烟;术前12h禁食禁水;保证术野周围皮肤清洁、无皮疹搔痒不适;术前3d开始训练床上大小便, 使其养成在床上排便的习惯, 防止术后出现便秘和尿潴留。

2.1.3 心理护理

患者饱受疾病折磨长达13年, 破坏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根据患者的年龄与文化程度, 进行针对性采取行之有效心理疏导, 对患者的疑问要给予及时解答, 用恰当的语言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可靠性、先进性与科学性,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护理

术后常规绝对卧床休息1~2周, 取平卧位, 抬高患肢10~20cm[3]。2.2.2 VSD持续负压吸引瓶应选择透明的吸引瓶, 每天予更换一次。在更换吸引瓶时, 为防止引流管内的液体回流到维斯第 (VSD) 材料内, 先用双血管钳夹住引流管近端管, 关闭负压源, 然后更换引流瓶, 或同时更换连接引流瓶端的引流管, 在更换过程严格无菌操作。

2.2.3 维持有效的负压吸引四观察

一观察保持负压源在正常范围-125mg~-450mg (-0.017MPa~-0.06MPa) ;二观察维斯第 (VSD) 保持在塌陷状态;三观察引流管的管形存在;四观察无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

2.2.4 特殊情况处理

(1) 维斯第 (VSD) 材料干结变硬:发现VSD材料干结变硬时, 应检查在半透明贴膜边缘有液体渗出处、皮肤皱褶处、三通接头连接处、引流管的系膜处及无序贴膜的“漏贴空白”处有否漏气;在前48h变硬, 可从引流管中缓慢逆行注入适量的灭菌生理盐水, 浸泡VSD材料使其重新变软, 然后再次接通负压, 仔细检查密封不确实处, 有时可通过贴近材料时, 听到的漏气声来查找漏气的位置, 这时则重新用半透明贴膜密封漏气处;若在48h之后变硬, 引流管中已无引流物持续流动, 此时可以不处理, 一般不影响VSD的最终结果。 (2) 引流管堵塞:如在引流管中有一段变干的引流物堵塞管腔, 并因此截断了VSD材料的负压源, 甚至使材料鼓起, 不见管形;这时可逆行缓慢注入生理盐水浸泡10~15min, 待堵塞的引流物变软后, 重新接通负压源, 如有必要多次操作, 甚至更换VSD材料。 (3) 维斯第 (VSD) 材料鼓起, 看不见管形:常见的原因, 除了引流管堵塞外, 还应考虑负压源异常, 如吸引机损坏、引流通道接头处漏气、停电、电源断路、中心负压停止、引流管被病人体重压迫、折叠等, 此时需要根据具体原因具体处理。

2.2.5

当发现有大量新鲜血液被吸出时, 应马上报告值班医师, 仔细检查创面内是有活动性出血, 并做出相应的正确处理。

2.2.6 保持有效负压吸引的适宜值

每天经常检查吸引管是否完全处于封闭吸引状态, 不要牵扯、压迫、折叠引流管;在正常负压范围-125mg~-450mg (-0.017MPa~-0.06MPa) 随时调整负压值适宜, 使吸引管保持有效负压吸引状态呈管形而不塌陷、变扁, 以防吸引负压过度, 如吸引管塌陷、变扁且吸引装置性能良好无漏气现象, 应将负压调至到适宜值使吸引装置保持负压持续吸引状态。

2.2.7 饮食指导

饮食宜进高糖、高蛋白质, 富含胶原、微量元素 (钢、锌、铁、钙) 及维生素A、C的食物, 如瘦肉、猪皮、肝、蛋黄、豆制品、胡萝卜、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以补充足够的营养, 促进伤口愈合及机体恢复。忌辛辣刺激性之品, 如辣椒、咖啡、红茶、可卡因饮料, 禁烟酒。

2.2.8 环境及温度要求

术后将患者安置于空调房, 保持室温在25~28℃, 相对湿度55%~60%, 若温湿度达不到要求, VSD局部用60W烤灯持续照射一周, 灯距30~50cm, 限制探视, 严禁上呼吸感染患者进入病室, 防止交叉感染。

2.2.9 用药护理

术后遵医嘱常规应用抗痉挛、抗血栓和抗感染药物, 即“三抗治疗”。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 正确使用解痉、抗凝药物, 如罂粟碱、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右旋糖酐, 以降低红细胞之间的凝集作用和对血管壁的粘附作用, 并可增加血容量, 改变血液的粘稠度, 增加血细胞及血管壁的负电荷, 防止血栓形成, 利于血液的流通及伤口愈合;用药过程中, 需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出血倾向等[4]。

2.2.1 0 疼痛的护理

疼痛容易引起血管痉挛, 影响创面的血供情况, 所以我们要适时地适当地使用止痛剂或使用PCA持续止痛泵, 降低患者的疼痛, 同时可以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放松患者情绪, 减轻患者疼痛[5]。

3 出院指导

(1) 指导穿着宜柔软、宽松、透气, 注意保护创面瘢痕组织不受压迫、不摩擦、不挤捏及不受碰撞。 (2) 避免冷热刺激创面瘢痕, 注意保护瘢痕防烫伤、防冻伤。 (3) 天气炎热汗出时注意保护瘢痕清洁干爽, 以防汗液浸湿致毛孔堵塞使瘢痕皮肤感染;天气变冷时注意防干燥而引致搔痒不适。 (4) 早期离床活动时间不宜过长或久坐, 卧床休息时要适当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瘢痕水肿。 (5) 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 以防肢体的瘢痕挛缩。

关键词:VSD负压封闭引流,慢性骨髓炎,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裘华德, 王彦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腹部在腹部外科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 1998, 22 (3) :69.

[2]王会利.输液泵持续冲洗预防负压封闭引流导管阻塞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4) , 379.

[3]吕青, 王爱兰, 丁自海.现代创伤显微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266.

[4]吕青, 王爱兰, 丁自海.现代创伤显微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70-73.

上一篇:构成途径下一篇:剖宫产术的围术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