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践行

2024-09-25

领导践行(共9篇)

领导践行 篇1

摘要:美国教育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萨乔万尼最早提出了学校道德领导理论, 其理论核心是构建学校的共同愿景, 形成学校共同体。本文从阐述道德领导理论的核心理念出发, 对道德领导理论在学校管理的实践进行反思, 进而提出践行学校道德领导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学校,道德领导,反思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 非理性主义的道德领导日益成为符合学校发展的重要领导理念。道德领导成为创造以人为本的学校环境、提高学校管理效率与激发教学活动持久动力的基本途径。

一、学校道德领导理论的内涵

1.道德领导理论的缘起

20世纪以来的教育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组织理论、人本管理理论、管理决策理论、交换型与变革型领导理论及分布型领导理论的发展历程。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 教育管理理论也逐渐走向了独创阶段, 美国教育管理理论代表托马斯·J·萨乔万尼 (Thomas·J·Sergiovanni) 在1992年提出的道德领导理论, 标志着教育领导理论的研究进入了独创阶段。萨乔万尼针对传统工业组织之强硬呆板的理性主义领导模式进行反思, 从感性和价值观的角度来研究学校领导, 提出了“道德领导”的概念。1993年, 他在《领导的建构》一文中呼吁学校管理应重视道德领导理论的重要作用。他提出, “行政管理和人际关系的形象不能再作为学校领导的核心。强大的、直接的教学领导也不再是学校管理者作为领导者的领导形象。道德领导、仆人式领导以及管家式的领导在实践中应用广泛, 却没有在教育管理理论上得到多少认可”[1]。到了21世纪, 道德领导理论在西方管理界的领导力逐渐显现出来。豪威尔 (Jon·P·Howel) 等人指出, 道德领导思想是新世纪最有效的领导力思想之一, 他认为道德领导理论指出的领导的替代者和学校共同体的思想提供了很多传统意义上由领导的指挥、奖惩、人格魅力所赋予的东西, 学校成员自我管理、彼此信赖、互相帮助和鼓励, 从而实现大家共同的目标[2]。此后, 道德领导理论也逐渐在学校管理中广泛运用, 成为新世纪最有效的领导力思想之一。

道德领导理论提倡以人为本的领导, 学校道德领导不仅使学校从组织走向学习共同体, 也是校长从道德层面树立权威, 激励教职工具有激情地工作的一种方式。萨乔万尼认为领导的个人愿景塑造了领导的心智图景, 从而驱动领导决策和行动, 而对决策和行动的反思, 转而重塑了领导的主观愿景[3]。

2.道德领导理论的实践内涵

萨乔万尼认为, 在管理实践中, 学校常会犯一个错误, 即只强调把事情做正确, 而不是去做正确的事情, 学校的管理者被迫去实施, 而不是去引领[4]。道德领导理论提倡用道德权威去驱动领导实践, 校长的角色是领导者的领导者、思想的追随者和追随服务的仆人。

(1) 构建领导者替身

构建领导者替身, 即构建领导者的领导者, 是道德领导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策略。在道德领导的学校管理中, 校长无需直接领导, 而是应该从繁杂的工作中抽身出来, 将适当权力赋予领导者替身, 这样可以减少校长的工作量和压力, 从而使校长将精力用到其他重要的方面。传统的直接领导应该被“服务者”所取代。构建领导者替身并不是领导者不再领导, 而是旨在将领导者的注意力从领导者本身转向关注共同体规范、专业理想、充溢的工作状态和团队精神四个方面。

共同体规范即使共同体成员清楚其责任和义务, 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和为什么做。例如, 共同体成员应知道需要以什么样的共享价值观、目的和承诺来维系共同体;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应是什么样的关系;成员应清楚有什么义务和如何履行这些义务等。一所学校若想做到真正的改革, 就应该把学校作为一个共同体, 教师、家长、管理者、学生等全部参与进来。

在学校道德领导中, 专业理想包括校长的专业理想和教师的专业理想。校长的专业理想是打造名校, 而教师的专业理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校长的专业理想可促进学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独特的办学思想, 而教师的专业理想又要求教师在培育学生的同时, 也要加强自身的教育德行, 应以高尚的师德来关怀学生, 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充溢的工作状态的前提是制度上需用激励性制度来替代约束性制度。道德领导理论强调要从激励性因素中去寻找教师充溢的工作状态的动力, 用激励性制度来激励教师的积极动机。

团队精神是提高教师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 在实际的学校管理中, 成功打造团队精神的学校并不多。主要的原因是学校不能在领导价值观、领导方式和规范结构等方面实现相应的变革。如果学校仅仅是着手于组织结构的改变而未对规范结构进行调整, 那么至多是造就人为的团队精神形式。萨乔万尼认为, “为了美好的事情而做”的动机远比“为了奖赏而做”的动机更具有持久力, 前者能让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从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

(2) 塑造共同愿景及发展有德行学校

学校首先应当塑造共同愿景, 以发展有德行的学校为价值取向。学校的共同愿景是指校长和教职工所选择的学校活动的方向和方式, 即校长和教职工所期望的未来学校的状态。共同的学校愿景有助于帮助学校确立更高远的目标、发现现有实践的不足、激发新的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行动方式,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发展与变革。实施道德领导同时有助于学校发展成有德行的学校。有德行的学校是指以合乎道德的人文关怀为学校氛围, 以造就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者为目标, 在这样的氛围中, 家长、教师、学生和社区都是伙伴, 互惠互依[4]。而发展有德行的学校就需要校长把个人的理念转化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愿景。道德领导理论将学校分为三类:无能型学校、能力型学校和卓越型学校。无能型学校的学校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学生的学习成绩差、校园暴力问题严重;能力型学校能克服无能型学校的缺点, 比无能型学校令人满意;而卓越型学校则是超出了“满意”的期望值, 学生和教师的表现都比一般的期望值高。道德型领导可以为学校提供有力的动机和方法支持, 在建立共同愿景下发展有德行的学校, 从而才能使学校成为卓越型学校。

(3) 培养自我管理的信奉者

在学校中的个体, 大多数只是处于“遵从”的工作和学习状态, 愿意全心全意为学校奉献的个体只占少数。下属习惯了领导告诉自己应该去做什么事情, 从而尽力去完成, 即只会去做领导要求和期望去做的事情。以科层和心理权威为基础进行管理的校长并不能真正地鼓舞和提升学校成员去最大限度地投入以获得完满的绩效, 也无法使成员建立真正内心的共同愿景, 不断地追求卓越, 一旦失去奖励或监督, 就无法进行自我管理。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理论强调的是学校应当培养“信奉者”。信奉者的特点是无需监督的情况下依然工作绩效良好, 自发主动地知道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 在合适的时机作出正确决策, 即拥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理论认为, 如果希望教师有持续尽责的表现, 那么学校的领导者就必须培育“信奉者”而不是“下属”[4]。而信奉者所信奉的是有关学校是什么样和能够变成什么样的愿景, 有关教育学的信仰、价值观与标准。只有信奉者和领导者所依从的是学校的共同愿景时, 信奉才能成为学校道德领导的基础。

总之, 道德领导理论所注重的领导行为是:在学校的发展中要以学校的共同愿景为目标, 建立共同体, 及时转变领导方式,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以专业理想的承诺来打造团队精神, 让教师在感受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 也随着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

二、对学校道德领导的反思

1.认识学校及学校领导所处的阶段

道德领导对于引领学校向更高的阶段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传统的学校领导方式只能将学校从“无能型学校”建设成“能力型学校”, 而道德领导, 可以将学校引领至“卓越型学校”。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任何学校的成长与发展都存在着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阶段性, 而学校领导的领导能力和境界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 并且其发展阶段与学校的发展阶段相关。因此, 认识学校及学校领导的阶段性,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践行道德领导。如果一个学校处于生存阶段, 基本的物质条件都难以保障, 学校成员的低层次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此时该学校就不适宜实施道德领导, 采用交易型领导可能更具有实践意义。因此, 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可以进行道德领导, 应以学校的阶段为基础来考虑。

2.领导者与领导者替身的道德水平

道德领导理论使得我们认识到领导者自身优良的道德品行是实施道德领导的前提。领导者的道德品行可以影响学习共同体成员的道德水平。那么, 学校道德领导者需要具备的品质基本上概括为:渴望做正当的事、是道德方面的先进者、会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有坚强的伦理性格、公正以及遵从原则决策、能将道德智慧与管理智慧相结合等。同样, 以领导者为核心的领导者替身作为一个共同体规范的团体, 也需要拥有这些基本的品质, 从而才能更好地提高学校领导班子的核心凝聚力, 塑造共同愿景。

3.专业权威的重要性

实施道德领导, 是以道德权威为基础, 但同时应注重专业权威的重要作用。专业权威重视教师的专业知识, 这种权威来自工作环境和教师本身, 来自内化了的价值观。学校要做到的, 并不仅是表面的尊重, 而应努力促进教师间的交流, 将专业价值观和实践认可的原则转换为专业标准, 赋予教师一定的学术权力和自由, 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同时要求教师为达到专业标准而相互问责。教师作为共同体的一员, 在道德权威和道德因素的驱动下, 接纳共同体的价值观, 将价值观和信念内化, 从而转化为行为标准, 发扬团队精神, 注重教师间、师生间的和谐, 共享专业价值观和对共同事业的承诺, 以高尚的师德来实现专业理想。

总之, 学校道德领导是改变学校不良现状, 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5]。在中国, 很多学校的管理基本上是体现为对管理要求的反应而不是对教育要求的反应, 校长多采取的是“对领导负责”的态度, 或是纯粹为了获得实际的利益。不少领导者依赖权威而忽视了责任、义务、自我牺牲等概念, 对学校并非实行人性化管理, 从而导致学校效能并无实质上的飞跃。道德领导则旨在打造“卓越的学校”, 体现了教育的本质, 即将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而非仅仅注重效率的企业管理, 强调学校管理中应注重对“人的关注”, 并提出一系列的实践观利于借鉴实施。

三、学校道德领导的践行

1.领导者方面

(1) 建立以信奉为基础的领导团队

要实现道德领导, 学校领导首先应当培育“信奉者”, 因为信奉者是能对有关教与学的信仰、标准和价值观作出承诺的人[6]。其次, 学校的道德领导应做一个“真诚”的领导。真诚的领导会使决策和民主参与相结合, 从而与其成员为了共同愿景而去努力。真诚的道德领导是值得成员信任的, 同时也信任他人。而这种相互信任是逐渐形成的, 包括尊重他人的知识、技能、专业判断;信任他人的品格, 如尊重协议、鼓励互助的意向;说真话、勇于承认错误、做好保密工作等。

这里指的信奉并不是指对领导的个人魅力和风格而产生的盲目的信奉, 而是领导者和信奉者全力投入到某种可以连接至他们理念系统的东西。这样一来, 校长处于顶端、教师和学生处于底部的传统层级制会发生改变, 以道德权威为核心的学校管理中, 无论是校长、教师或学生都处于顶端, 这种位置服务于处于信奉中心的理念、价值观和承诺。在这样的状态下, 信奉者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管理”, 而不再像传统组织的下属去“遵从”领导者。

(2) 公平的实现

对学校道德领导而言, 应对所有个体予以平等地对待与尊重, 即采用公平原则来对待包括家长、教师、学生、管理者及学校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 学校每个成员都有权力为自己的利益提出诉求。而要做到真正的公正, 道德领导者首先要创造的是一种“无知之幕”的学校关系结构, 即学校每个成员并不清楚自己在学校层级结构所处的位置。只有这样, 学校成员才会真正按原则办事而不作出任何自利的决定。一名道德领导者在决策时也应使自己处于“无知之幕”的状态下, 设身处地为学校利益主体即学校共同体的成员着想, 对所有成员平等对待, 每一个学校共同体成员都感受到自身价值在学校的共同愿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领导属于每一个人, 只有这样, 学校才能营造出平等公平的氛围。

总之, 道德领导者需要正确认清自己与领导团队的角色, 认识到学校共同体之中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用公正与关怀对学校共同体成员予以信任, 最大限度地发挥成员的潜力, 实现学习共同体的最大利益。

2.教师方面

(1) “责任与义务”的动机激发

传统的学校管理理论是以外在动机的激励为主, 强调外部奖赏, 领导者赏罚分明。这样做的结果是使下属的眼光变得狭隘而缺乏创造性, 机械地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只会“把事情做正确”而不会考虑“做正确的事情”。而道德领导所倡导的是以内在动机的激励为主, 它常与关注于人际关系的领导方式相关, 保证员工在一个愉快、有趣、轻松、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工作, 这种激励方式有助于帮助打造教师的团队精神, 持久提高工作绩效, 帮助教师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当下属发现工作是有趣、愉快而富有挑战性时, 就会自发地、积极地去勤奋工作。“责任和义务”这种激励方式, 比外在的物质报酬起到更长久的激励作用。学校的成员如果对建设学校这一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认同, 体会到在学校中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就会愿意付出额外的精力和劳动, 从而做到“为了美好的事情而做”而不是“为了得到奖赏而做”。

(2) 教师参与学校事务

在很多传统学校领导理念之下, 教师长期处于一种“局外人”的位置, 按部就班地把自己放在“下属”的位置来执行上级的计划。而道德领导则强调让教师参与事务, 教师不是简单地重视上级命令的执行者, 还要参与“决策、组织和引领”。学校领导应引领学校改革的方向, 确定教师的职责, 给教师充分的自主决策的空间, 引导教师参与学校事务。同时创造开放的平台让教师随时充分了解学校事务的动态, 让教师充分享有对学校重大事务的理念、决策的知情权, 从而体会到自身作为学校共同体的成员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如果用传统的行政权力的形式强行命令或是以任务分配的方式强行实施, 会导致教师产生消极应付或抵制的情况。

(3) 构建教师的专业理想

实现道德领导, 应培养每一位教师的专业理想, 而不是像传统的学校领导理念那样将注意力放在专业能力较高的教师身上。学校应鼓励教师走在教学的尖端、大胆试行新的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关心教学活动本身。同时, 为教师提供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的机会, 如定期开办学习讲座、课程研讨会议以及参与校际之间的交流学习等。这些可以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的发展, 有助于教师全身心投入到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专业理想中, 从而最终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3.学生方面

道德领导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中的“人”, 其作用主体是作为学校共同体的主要成员———学生。道德领导的核心并不仅是定位于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 更重要的是建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体系。首先, 道德领导应培养学生自我管理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明确学习本身的目的, 知道怎样学习,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其次, 学生作为学校共同体的成员, 更应享有学校相关事务的参与权与知情权。一所道德领导为主导领导理念的学校中, 学生是受到尊重与公平对待的。最后, 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资源使得学生全面发展,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 培养其创新思维、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如给予学生合理的权力自主管理社团, 参与学校后勤服务;为学生提供满足其发展需求的教育平台;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明晰其即将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具备的责任与义务,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以培养学生发展为教育目的。

在现今学校管理中, 管理者或领导者越来越注重“人”的因素, 强调人在组织中的作用, 要善于激发组织成员的内在动力, 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从而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学校道德领导则是将一所学校从能力型学校转化为卓越型学校的有效途径。道德领导注重建构学校共同愿景, 注重信念、价值观、责任和义务。这对于构建和谐、健康、卓越的校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道德领导的实践过程中, 应以全面系统的视角, 真正做到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沟通互动, 在这样的校园中, 每一个成员都遵守学校共同体规范, 明确教育的价值与信念, 建立共同的愿景和目标, 为学校的卓越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童宏保.萨乔万尼·道德领导理论与实践.比较教育研究, 2012 (1) .

[2]乔恩·P·豪威尔.有效领导力.付彦,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托马斯·J·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张虹, 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4]托马斯·J·萨乔万尼.道德领导——抵及学校改善的核心.冯大鸣, 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5]石一.论学校道德领导.教学与管理, 2004 (4) .

[6]徐萍.对学校道德领导的几点思考.教育与管理, 2006 (4) .

领导践行 篇2

——以实际行动赢得信任和尊重

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其实就是三句话三个坚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坚持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xx市党委、政府深刻领会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善于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为群众着想、帮群众解难、对群众负责,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群众的利益、愿望、要求,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重。

xx派出所:“一站式”服务解决老百姓办户籍难问题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xx派出所针对老百姓上户口难的问题,推出“一站式” 服务,把老百姓办理户籍程序印制成便民手册和便民告知条,让老百姓一看就知道办理户籍需要的材料和程序,不仅简化老百姓办理户籍手续,而且还缩短了办理时间。针对某些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xx派出所推行上门服务,把这些老弱病残的人接到所里面来,为他解决他的户口和身份证的问题,真正解决了当地群众办理户籍难的问题。xx镇派出所通过 “一站式”服务,有效杜绝脸难看、事难办衙门作风,切实为当地x多户群众解决了上户口难的问题,群众对派出所的满意度得到很大提升。

市委副书记胡xx:用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来惠及群众、惠及民生

党的群众路线开展以来,市委副书记、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胡xx经常深入基层,解决问题,服务群众,把教育实践与推动发展相结合,促进基层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

胡xx先后多次来到xx经济开发区澳能空气动力、兴国新能源、力帆汽车和七星关经济开发区西凯集团、添钰动力、中民康等新能源汽车核心企业,并与企业负责人交流座谈,向企业负责人详细了解项目建设、生产经营情况,现场协调解决企业提出的26个问题。胡xx书记经常向身边的人说:“贫穷和落后仍是xx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仍是xx的根本任务。就xx而言,树立群众观点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打造xx发展升级版,用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来惠及群众、惠及民生。”

最美社区女支书记洪xx:“多跑腿勤动嘴”才能更好服务老百姓

领导践行 篇3

一、深刻认识提高领导班子决策水平和能力对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决策水平和能力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加强党的建设,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提高领导与班子决策水平和能力上。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尤其是铁路行业,大到路网规划、工程建设,小到职工个人问题与困难诉求,甚至各种突发事件处置,时刻要求领导与班子在第一时间做出决策,领导班子决策质量的高低、正确的与否,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安全稳定和健康发展,也关系着党委班子在职工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其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领导班子决策水平和能力的根本保证。近年来,齐齐哈尔电务段领导班子在提高职工素质、营造和谐环境、确保安全生产、稳定职工队伍上取得显著成绩。但在安全管理、人才培养和经营发展等工作中,有时还存在考虑不充分、决策不尽合理的地方,还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提高领导班子决策水平和能力,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决策质量产生的效益是检验领导班子决策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准。为了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应强化质量第一、效益至上的意识。决策时既算政治账,也要算经济账,使决策有利于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升队伍能力素质上,放在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上。

二、造成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的原因

导致班子和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有些领导干部决策过程中,作风官僚,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把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抛在脑后。二是有些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怕负责任,怕担风险,照搬上级的文件精神,没有创新精神和意识,使决策脱离客观实际。三是一些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思想狭隘,以眼前利益作为决策的中心,不顾长远,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轨道。四是有些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经验用事,不注重发扬民主,不注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凭个人直觉和经验拍板,导致决策失误。五是一些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急功近利,不愿做打基础的工作,只注重做容易出成绩、领导看得见的事,带有时限性的决策理念,导致错误的决策。

三、全面提高领导班子决策水平和能力应把握的基本要素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要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自觉坚持“三个原则”、把握“三个环节”、注重“三个统一”。

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符合实际的原则。要從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扬长避短,理性决策。二是坚持尊重客观规律的原则。决策之先,要预测其利弊得失,确保目标实际、措施有效。三是坚持立足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着眼当前、立足长远,不能只顾眼前、不见泰山;更不能竭泽而渔,损人利已。

把握“三个环节”。一是要把握调查研究环节。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坚持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科学决策。二是把握充分酝酿环节。反复酝酿,可以澄清错误认识、消除杂音、形成一致态度。三是把握集体讨论环节。召开党政联席会、职工代表联席会等各种会议进行研究磋商,能够充分保证集思广益、虑事周全、决断科学。

注重“三个统一”。一是注重党的方针政策与本单位发展相统一。班子和领导干部抓工作时,一定要结合实际,使党的方针政策在基层得到切实的执行。二是注意民主与科学相统一。在决策过程中,对于来自极少数人的不同声音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善于鉴别真伪、发现“真金”。三是注重民主与集中相统一。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不盲从多数人的意见,善于和敢于集中,确实消除议而不决现象。特别是作为党政一把手,要凝聚各方智慧高明决策。

四、提高领导班子决策水平和领导干部决策能力的方法

一要深入搞好调查研究,用“实情”决策。领导者只有深入基层,掌握大量翔实材料,才能在科学决策中提出真知灼见,在执行决策时不出偏差。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做大事决策时,不仅要听、更要事前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这样,才能确保决策科学合理。

二要把握战略统筹规划,用“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决策力的首要条件。班子和班子成员在统筹兼顾上,1.要有预见性和计划性,克服决策障碍;2.要克服对上级的指示采取消极抵制态度;3.要克服个别领导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科学性;四要克服体制性障碍,班子成员要加强沟通、相互理解和支持,避免主观武断,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三要提高政策理论水平,用“理性”决策。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个人素养。提高对领导个人素质的要求,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要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吃透上级指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为人先。2.要适应新的情况和要求。作为领导干部,要迅速转变工作方式方法,使自己适应新的政策环境。3.要有超前意识,及时吸取先进经验,做到消化吸收、创新发展。

四要维护职工群众利益,用“民意”决策。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其目的就是让人民得实惠。作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更应该自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作为党的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在进行重大事项决策时,要高瞻远瞩、兼顾职工、企业相互的利益,确保个人与集体、企业与职工共生共长,相得益彰。

五要超出个人才能局限,用“智囊”决策。当前,随着决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许多国家出现了专门的决策研究机构,他们以“智囊团”的角色为国家最高领导层提供重要决策参谋服务。落实到企业,不一定非要建成自己的思想库、信息库和“智囊团”,但一定要重视同事、对手、身边工作人员、下级组织等参谋助手和帮手的作用。要善于发挥不同类型人才优势和所长,组织带领他们围绕班子和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决策调研,为领导班子决策出谋划策,确保决策科学合理。

总之,根据调研和学习体会,我认为,科学发展观对领导决策的作用就在于:凡事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宗旨、用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和顾全大局的气魄与胆识开创工作,广纳贤言,对决策中不合理的地方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这样,才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领导践行 篇4

美国杜邦公司首创“有感领导”的初衷是出于企业能否生存下去的严峻背景下。可以说,“有感领导”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今天,我们的企业同样面临严峻安全环境的挑战,每天、每时、每刻,都有安全事故和隐患的频繁出现。我们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要树立安全的忧患意识,突破安全生产这个“颈瓶”。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践行“有感领导”安全管理活动,能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有感领导”的三层含义

“有感领导”是指企业各级领导通过以身作则的良好个人安全行为,使员工真正感知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感受到领导做好安全工作的示范性,感知到自身做好安全工作的必要性。

(1)安全影响力—有感是部属的感觉不是领导者本人的感觉,是让员工和下属体会到领导对安全的重视。往往一个企业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左右着这个企业的安全生产态势。在HSE管理九项原则中明确指出:任何决策必须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境。让员工和下属体会领导对安全的重视,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安全文化氛围。文化是看不见但能感受到的。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到国家民族兴亡,小到企业单位生存。从“有感领导”的这层含义分析,安全影响力就是指一个企业安全文化形成的凝聚力。

(2)安全示范力—自上而下,强有力的个人参与,各级管理者深入现场,以身作则,亲力亲为。安全示范力,在HSE九项管理原则中也有明确规定,即:各级管理者必须亲自参加健康安全环境审核。示范是表率作用,只有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才能让员工感知、感动、感恩。在战争年代,战场上军官的冲锋在前,往往能鼓舞士兵士气起到扭转战局的奇效。

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安全是执行层的事情,我只负责制定方案、措施,实施监督。殊不知,这样做的后果是把完整的一个安全链割裂开来,拉开了与员工和下属的距离,员工也就无法感觉领导者对安全的投入和态度。

(3)安全执行力—提供人力、物力和组织运作上的保障,让员工感受到各级管理者履行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安全执行力,是“有感领导”践行好坏的关键。这个执行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执行力,而是各级管理者对安全责任所做出的承诺和保障。就是运用企业所赋予的管理资源,对安全责任的一种履行和支持。我们平时常说的“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就是指安全执行力的层层落实。安全执行力,是管理层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的具体行动。

“有感领导”的四个核心要素

(1)能见度。是指领导者出入工作场所及领导表率的可见程度,包括工作任务的参与,贯彻执行安全规程及组织安全政策,扮演典型安全角色。当今媒体、网络的高速发展,给“有感领导”的能见度提供了广阔的技术支持和展示平台。

(2)关系。是指在与工作团体之间高层次的沟通中,倾听心声,采纳建议,以发展开放、坦诚和信赖的关系,随时保持“开放”的政策,鼓励全体成员畅所欲言的讨论安全事项,而不必担心会受到责难。在一些企业,安全恳谈会和务虚会就是“关系”要素的最直接体现。

(3)工作团体的投入:在规划及决定方面,工作团体的投入及授权有助于增进其自主权及安全绩效责任。在油田企业中,一些项目部的运行和决策,就是企业对安全工作的团体投入。

(4)主动管理。是指包括在安全实务方面采取行动,对意外事件采取适当的后续行动,获得员工及基层干部的支持,建议有效的对策及建立系统,为意外及事件报告提升开放的气氛,被员工看到支持正确的安全行为,质疑拙劣的安全实务,奖励展现正确行为的人等明确态度。

在油田企业中,管理者的职责不仅仅是要求员工实现安全目标,而是要亲自做,亲自抓,亲自讲,亲自检查,有更高、更直接的要求。别的工作可以通过安排别人去实现,而安全不能让别人代劳,这就是“有感领导”的主动性管理。

“有感领导”理念的践行及效果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都相继开展了“有感领导”践行活动。做为中石油下属企业的冀东油田,率先在井下作业公司开展“有感领导”的践行活动。

针对井下作业施工特点,冀东油田采取了以下八项措施来保证“有感领导”践行活动的顺利开展。

(1)以季度为时间单元,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个人“有感领导”行动计划(表1)。并制作《有感领导活动记录本》,详细记录践行活动内容。

(2)利用各种会议,先开展安全经验分享活动,把自己熟知的安全经验进行宣讲,烘托“有感领导”的安全影响力。

(3)充分利用管理资源,编写HSE教材,亲自给员工授课,广泛与员工面对面沟通交流,通过发展开放、坦诚的上下级信赖关系,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

(4)深入一线现场,关键工序干部跟班作业,与员工共同进行安全观察和危害因素识别,亲自制定防范措施。通过自身的亲力亲为,使员工感知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感受到领导做好安全工作的示范性,感悟到自身做好安全的必要性;。

(5)在“119消防日”、“世界环境日”等活动中以身作则,亲自制定计划,组织实施,带头落实。通过对中、短期活动的强有力执行,彰显安全的执行力,兑现领导对安全责任的承诺和履行。

(6)在涉海作业的人工岛上成立前线项目部,实行干部住岛指挥,24小时与员工形影不离,通过参与每一个作业环节的风险识别,体现项目部工作团体的投入,增强安全管理的绩效性。

(7)开展干部夜间巡查活动,每周进行2次必不可少的现场夜查,帮助基层队排查安全隐患,识别作业风险,把“有感领导”践行活动覆盖到夜间生产,体现“有感领导”的能见度和主动管理性。

(8)不断调整、完善“有感领导”践行活动实施方案,突出井下作业工作的特点,使“有感领导”践行活动更贴近生产实际,更贴近一线职工,更能体现“各级管理者对业务范围内的健康安全环保工作负责”的原则。

冀东油田开展的“有感领导”践行活动,通过管理层的率先垂范作用,把HSE管理责任和目标覆盖到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和每一个岗位,切实做到“谁工作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谁执行谁负责”,形成了企业“事事有人管、层层有人抓、人人有专责”的HSE管理工作良好局面。

结语

“有感领导”与其说是一种管理手段,不如说是一种安全管理理念。“有感领导”要求企业无论是基层管理者还是最高管理者,无论哪个级别,都应该通过各种行为或者行动来体现自己的安全领导力,所表达出的影响力应该为员工所感知。管理者对安全的见解、行为和习惯通过影响力,体现在企业生产运行的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对员工操作行为的安全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摘要:“有感领导”是指企业各级领导通过以身作则的良好个人安全行为,使员工真正感知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感受到领导做好安全的示范性,感知到自身做好安全的必要性。“有感领导”是员工的感觉不是领导者本人的感觉。通过对“有感领导”理念的研究和践行,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抓好企业的HSE管理工作。提出了“有感领导”的三层含义,“有感领”的四个核心要素。

领导干部要践行“一线工作法” 篇5

核心内容是:“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矛盾在一线化解、措施在一线落实,成效在一线体现”。

首先要想清楚的就是,我的岗位在哪里?我的任务在哪里?我的工作绩效在哪里?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知道身子扑在哪里,决策着眼点在哪里,解决问题应该在哪里。即将“一线工作法”细化为九条:干部在一线坐镇,计划在一线下达,学习在一线安排,难题在一线突破,纠纷在一线化解,创新在一线探索,典型在一线发现,素质在一线提高,考核在一线进行。形成了一套周密管用的工作落实机制。

主动深入一线,带着问题走进基层、带着思考走向实践

概括为“八个一”:情况在一线掌握,决策在一线形成,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感情在一线培养,能力在一线锤炼,政绩在一线检验,形象在一线树立。

真正到实地、查实情、说实话、出实招、见实效

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开阔视野,创新思路,点面结合,不断推动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

完成硬任务,需要真本事,更要硬作风。工作有了创新的思路、对策和措施,想要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抓出特色,“望闻问切”,掌握实情,全面分析,科学判断,提出新思路、新观点、新举措,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来保证工作的落实。

把主要精力放在调查研究、协调指导、检查督办上,抓重点、抓亮点、抓难点。,采取“查”、“看”、“听”、“谈”、“评”等方式,到实地、查实情、说实话,如果你使用宝塔型的管理,你就会管好你的团队的人,他们再去管中层的人,再让他们去管,就是一层一层的管理,这宝塔型的管理,是科学的管理,也是最好的。如果你一杆子插到底,那你苦也苦了,最后事也做不好。通过宝塔型管理,你就会有更多时间来思考、来决策。同时,作为公司的决策人需要有个健康的心态、健康的身体,这是对事业的一个最大的保障,一个人生活在自由放松的环境里,可以随意交往,谋略策划未来。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而一个企业家的时间来源也许就在于“宝塔型管理”。人才是宝塔的基础

以系统节点为载体,以全员成本目标管理为重点,探索形成了“系统节点”精细化管理模式。概括地讲,这个模式就是把采油厂整体业务划分为勘探、开发、成本管理等若干“系统”,将各系统的工作重点、管理难点、关键环节分层级确-1-

领导践行 篇6

一、零距离接触:中国共产党处理党群关系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视为党的重要活动准则,密切联系群众成为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之一。党员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拉近了与群众的情感距离,赢得了他们的广泛支持,成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之一。

革命战争年代,党与人民群众的天然联系似乎更加紧密一些。毛泽东讲到:“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们的同志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和群众的关系搞好,要关心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当时的党员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人民群众甘苦与共、鱼水相依,赢得了群众发自肺腑尊重与支持,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成为克服解放区经济困难、抗日支前的坚强后盾。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转变,党员领导干部继承了革命战争年代零距离接触群众的优良传统,在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密切了党群之间的关系,激发起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党员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一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调动了人民群众富国强民的主观能动性。

二、零距离接触:党员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有力法宝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征途中,零距离接触仍然不失为破解党群关系的一剂良药,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和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才能真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赢得老百姓的认同与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1.零距离接触有利于及时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零距离接触是真正的“接地气”,只有通过零距离接触,党员领导干部才能真正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知道群众真正想什么?要什么?“所谓深入基层,去农村要到村到户,去工厂要到车间班组,亲自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欢迎什么,反对什么。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交一些知心朋友,经常促膝交谈。这样,在工作指导上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切合实际。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通过零距离接触,党员领导干部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政策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的需求、体现群众的利益,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打心坎里喜欢党员领导干部。

2.零距离接触有利于拉近与群众的情感距离,赢得他们发自肺腑的信任和支持。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对群众投入真情实感,是能否取得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关键。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越是职务高了越是要注意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越是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了解实情、体察疾苦、汲取智慧、获得力量,做到同人民群众心连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心里装着困难群众,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群众聊一聊,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才能了解群众疾苦,体味老百姓的困难,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才能消除与人民群众的情感隔阂,在与老百姓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群众观,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3.零距离接触有利于及时了解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评价,提高执政为民的本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与贯彻执行,都需要与群众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只要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地做工作,把道理向群众讲清楚,就能得到群众的同情和谅解,再大的困难也是能够克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更需要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了解实情,及时纠偏防倾,在最短时间内把对人民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

4.零距离接触有利于磨炼意志、砥砺品格,预防和抵御消极腐败现象的发生。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富实践,是党员领导干部磨炼意志、砥砺品格的大课堂。领导干部是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还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是衡量领导干部作风是否端正的试金石。党员领导干部只有投身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活动之中,在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甘苦与共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真正坚定政治立场,树立公仆意识、为民理念,转变工作作风,最终转换成为人民服务的权力观,自觉抵御消极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做到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

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就必须做到放得下架子、沉得下身子、受得了罪子。放得下架子,就是要树立起为民的理念,摆脱老爷姿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而不是高高在上、远离群众。毛泽东反复要求共产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居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么不管他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许可摆架子。”习近平也要求“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党员领导干部放得下架子,就必须贴近群众生活,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倾听群众的批评和建议,这样,群众才会把你当成自家人。

沉得下身予,就是要贯彻勤政务实的理念,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切实解决老百姓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而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江泽民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下高楼、出深院’,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特别是到艰苦的地区和困难的单位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给群众办实事,为群众排忧解难。”胡锦涛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城乡困难群众的家中去,看一看他们的穿着,揭一揭他们的锅盖,问一问他们的难处,认真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给他们带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党员领导干部沉得下身子,就必须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在同人民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情感、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

领导践行 篇7

关键词:群众路线,领导干部,党建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 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由此而论, 群众路线成为党的优良传统不可能一劳永逸, 过去群众路线坚持得好, 不等于现在坚持得好, 现在坚持得好不等于永远坚持得好。密切联系群众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也是一项须要不断赋予实践新内容的任务。

随着一系列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完成, 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按期结束。这次活动, 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 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 对于提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觉悟、能力和水平, 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 群众也是满意的。但是, 认真严格、高度自觉、高标准高质量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并没有结束, 它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是一个终生的课题和毕生的使命。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内涵

“群众路线”是我国目前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政治词汇。人们信手拈来、熟门熟路地使用着它, 却不太细心捉摸它的具体内涵。如果你随机向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问题时, 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答得上来、答得准确, 所以,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需要了解、认识与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义。这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出发点, 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几代人在长期的探索、继承与发展中形成的, 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其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就是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历史的主人, 人民群众必须靠自身解放自己;二是党必须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要求、集中群众的智慧, 形成正确的理论和政策, 然后再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 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要始终以此为指针, 毫不动摇。

二、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和纯洁性要求, 决定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㈠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认为,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恩格斯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 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灵魂, 统领党的群众路线并贯穿于党的群众路线之中。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时刻一切依靠群众。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 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抗战爆发后, 毛泽东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之中, “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 任何强敌能够战胜, 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的支持, 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 就一事无成。”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时刻拜群众为师。毛泽东同志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不了解这一点, 就不可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这一认识论观点至今仍然闪耀着光芒。习近平指出:“领导不是百事通, 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 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 甘当小学生, 多同群众交朋友, 多向群众请教。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时刻密切联系群众。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表明, 我们党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 党的作风方面的问题、脱离群众的问题、消极腐败现象滋长蔓延的问题, 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如果党脱离群众, 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持, 从根本上失去先进性, 以致最终失去执政资格。”不论是在战争时期, 还是在和平建设、改革开放时期, 得群众者得天下, 失群众者失天下。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昭示我们,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 完全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践行群众路线的结果。中国共产党要继续从胜利走向胜利, 完成历史赋予她的使命, 必须始终如一地践行群众路线。作为党员, 尤其是领导干部, 终其一生对于党的事业来说, 也是短暂的和渺小的, 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要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㈡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党员, 必须始终履行好党的宗旨;而要履行好党的宗旨, 就必须始终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 履行党的宗旨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010年3月,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阐述了自己对履行党的宗旨的基本看法。习近平认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根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 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 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 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 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在我国,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服务于人民。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 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 把执政为民、为民用权作为正确使用权力的基本准则, 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必须一切为了群众。只要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改变, 只要党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 党员领导干部就必须一贯忠实地履行党的宗旨, 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㈢真正的共产党员无一不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周恩来一生勤奋为民, 堪称典范。1934年, 身兼中央三人团 (博古、李德、周恩来) 之一, 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的周恩来, 承接着异常繁重的任务。在长征的大部分时间, 每到一处宿营地, 他的油灯常常彻夜不熄, 各种重要的事务大都由他亲自处理。

周恩来很少在行军时骑马, 因为担心打瞌睡摔下来, 过于劳累时, 他也会在担架上睡一会, 但仍然经常被各种报告吵醒。更多的时候, 还是步行, 一边走还要一边和人谈话, 了解部队的情况。有时, 他会在批阅文件或听汇报时不由自主地合上了眼睛睡着。周围的人也总是默默坐着, 不发出一点声响, 但几秒钟或几分钟后, 他便会猛然醒来。新中国成立之初, 周恩来就因工作忙碌被人比作古时的周公旦。史称周公“一餐三吐哺, 一沐三握发”, 意思是吃一顿饭和洗一次澡时都要中断几次接待来访者。毛泽东在1949年月12月致信柳亚子时讲到周总理, 也引此典故说:“周公确有吐握之劳。”到了“文革”期间, 周恩来一般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留法时结识的革命“老大哥”胡志明于1968年到北京时, 向周恩来提出的一个要求便是希望他能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 每天多睡两小时。回答却是———“我做不到。”其实周恩来何尝不需要休息, 他曾说过:“我不能坐, 一坐下就会睡着。”1974年上半年, 他的癌症已开始扩散, 但是据办公记录统计, 仍有半数以上的日子工作在18小时以上。周恩来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 共做大小手术13次, 平均40天左右要动一次手术。只要身体尚能支持, 他仍坚持工作。

习近平同志深知群众路线问题事关执政党成败兴亡的极端重要性, 所以不论是一般干部、中级干部, 还是高级干部, 乃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不论是在乡村基层工作、县区行署工作, 还是到省上工作, 乃至到中央党政军主要岗位工作, 都重视群众工作, 坚持群众路线, 运用群众观指导、检验工作。可以说, 习近平践行群众路线, 前后一贯, 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一切工作之中。习近平同志践行群众路线的率先垂范, 为我们提供了行为范式。

焦裕禄同志视人民为父母, 诚心诚意当人民的公仆, 和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1963年秋季, 兰考遇到比过去更加严重的洪涝灾害, 焦裕禄同志顶风冒雪来到梁孙庄看望无儿无女的老贫农夫妇, 当卧病在床的老大爷问他是谁时, 他说“我是您的儿子, 毛主席叫我来看望你老人家的”。焦裕禄同志对工作从不偷懒懈怠, 他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 即使这样, 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 坚持工作、下乡, 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焦裕禄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是一代人、两代人的事情, 需要一代接着一代, 永远践行下去, 直至实现共产主义。

三、多措并举, 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得好不好, 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好不好, 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牢不牢, 决定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但是从当前的现实情况看, 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正像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现在, 群众路线已经被有些党员干部淡忘了。不少基层党员和群众反映, 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 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通信工具先进了, 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干部的学历高了, 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却低了。”所以, 要采取多种措施, 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㈠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学习, 从思想上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刀不磨, 要生锈。”践行群众路线, 如果长期不提不重视, 那么在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发生思想麻痹和精神懈怠。所以, 要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就要通过不断的教育和学习, 强化群众观念, 提高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和能动性。

这次在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是在我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对于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今后转入平时的工作中, 也应注意加强群众路线的教育和学习, 巩固这次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 始终坚持和重视践行群众路线。全党的宣传教育以及党校的培训课程, 都要把践行群众路线当作主要内容和必修内容, 贯穿始终, 加强和重视起来。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群众路线的学习、研究、宣传、教育等都要放到极端重要的位置上来认识和进行, 不是可有可无、时松时紧的事情。要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学习教育看成像空气一样, 非有不可。

㈡通过干部的选拔任用, 从组织上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2011年2月23日, 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的总结讲话中指出:“做好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是否重视做群众工作, 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 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称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一个基本标准。

2007年5月, 习近平在《党建研究》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我们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 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 人民是社会的主人。这种理念必须坚持, 这种关系不能颠倒……是否牢记主仆关系、践行执政宗旨, 是否心系群众、服务人民, 是否恪守为民之责、履行为民之职, 始终是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关键内容, 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作风是否端正的试金石。如果不把人民群众当主人, 不愿躬身做公仆, 那就不配做一名领导干部, 也做不好领导干部。”

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全体党员面临的共同课题, 但关键在领导, 领导中的关键又在一把手。所以, 要想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就要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上, 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选拔任用上, 坚持群众路线标准, 把那些踏踏实实、真心实意践行群众路线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突出群众路线标准, 并且长期坚持下去, 定能从组织上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笔者认为, 通过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有必要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上突出践行群众路线的标准, 提高践行群众路线标准的权重。因为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对于党的事业的成功以及党员个人的健康成长, 非常重要。一个不一心一意为群众工作的人, 一事当前只想着对自己有没有好处的人, 要他何用?

此外, 对在践行群众路线上长期不发挥作用甚至起负面作用的党员, 要严肃教育, 限期改正;经教育仍无转变的, 要按照党章和党内有关规定作出组织处理。

㈢通过建立长效机制, 从制度上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不可能总是靠搞活动, 而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 从制度上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的核心在于能够持久地产生约束作用, 不依个人觉悟的高低, 不依领导人的变更或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在党长期执政的情况下, 特别是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 只有靠制度, 才能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针对现阶段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要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制度, 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贯彻群众路线工作中反映最强烈、最紧迫的问题;健全体现民意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 凡涉及重大利益、重大事项的决策, 实行专家咨询、社会公示, 听证制度, 利益相关人座谈会制度, 特别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 要进行群众参与率的考核评价;完善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机制, 高度重视并不断完善舆情采集与研判机制, 准确把握社会心理和群众情绪, 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在健全群众路线工作制度的同时, 还必须强化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㈣通过方式方法的创新, 从实践上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事物的存在不是一成不变的, 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动态发展的, 不是僵化静止的, 一旦僵化静止, 就会脱离实际, 脱离群众, 不可持续。要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 创新践行群众路线的方式方法, 这样才能从实践上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习近平同志就很注重践行群众路线方式方法的创新。他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密切联系群众, 在继承过去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的同时, 大胆创新, 采取多种形 (下转第24页) 式, 寻找有效载体, 开展群众工作。”在习近平领导倡导下, 浙江省群众工作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诸如领导干部记民情日记、基层民主恳谈 (征询) 会、企业党组织与职工民主对话、民主听证会、党员参与社区共建活动、领导下访接待群众的制度、建立行政服务 (办事) 中心和便民综合服务窗口等。

习近平同志还很注重群众工作中网络科技手段的创新。他在视察浙江第一个村级党员电教网络阵地时强调: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指出:“先进的视听设备、信息化设备对于我们的党建是一个很好的手段, 希望你们年轻干部, 能充分利用这个手段, 在岗位上把工作做好, 为人民服务。”此外, 习近平同志还注意用短信交流、网上在线等形式开展群众工作。

㈤通过榜样的树立, 从导向上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通过榜样的树立, 可以从导向上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2014年3月17日上午, 习近平同志在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时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 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5年前我到兰考参观了焦裕禄同志事迹展, 今天来再次深受感动, 引起心灵的共鸣。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 也是全党的榜样, 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 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 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 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发挥先进分子、模范典型的引路、导向作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发现和推出了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各具特色的优秀领导干部的模范典型, 例如: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杨善洲等。我们要继续宣传和学习这些先进典型终身为民的精神和事迹, 同时, 我们要在新的实践中发现、总结和推出新的先进典型, 宣传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事迹, 把树立践行群众路线榜样的工作长期不懈地做下去, 持续不断地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领导践行 篇8

1. 正视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突出问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人群中的确或深或浅地存在着。“四风”的存在无疑是跟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 它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进步、带来政治危险、冷漠了群众感情、挑起了群体的隔阂、败坏了社会风气。

2. 在国企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政治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举足轻重。作为国有企业的党员领导干部, 是一个国企的带头人、掌舵人, 带领着国企和广大国企职工一齐开拓发展, 作为这样的标杆, 国企领导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 国有企业党员领导人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现状

近几十年来, 国有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 在与国际社会接轨的过程中, 在全球化、信息化竞争中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绩,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 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严重伤害了党群关系、群干关系, 使群干之间产生隔阂、造成资源浪费、国有资产流失、效率低下等, 这都是人民群众所深恶痛绝的。

二、充分认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第一,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 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有优良作风。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及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等作风。这是实现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以及重要支撑。国有企业在不断的改革浪潮、在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前提下, 需要有明智的领导人员能充分把握新时期下的新形势, 充分率先垂范, 扩大正面影响力的辐射范围、最大限度凝聚力量, 这需要良好的领导魅力, 而这种魅力则根源于个人的良好的作风建设。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

第二,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古语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国有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有着明显的区别, 经营者经营的是国有资产, 承担的是国民的共同期许, 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这要求领导人员必须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坚决拥护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贯彻落实一系列的工作要求。而在此经营过程中, 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明确权为民所予、利为民所谋, 能关心员工疾苦、为基层解难题、使广大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 做到以人为本。

第三,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企业是经济实体, 自负盈亏, 国有企业更是国民共同资产, 作为领导人员要坚决树立大公无私、守法经营、清廉做事、干净做人, 在其位谋其事。被翻出的一个个贪污受贿、侵占公款、中饱私囊的血淋淋的例子便是最好的反面教材。作为领导人员对“奢靡之始, 危亡之渐”的古训必须牢记在心, 藉群众教育实践活动, 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进行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切实解决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三、让群众路线成为实现员工、企业、社会共同发展的法宝

1. 武装头脑, 所想决定所做

要切实解决“四风”的突出问题, 必先从意识形态着手。树立群众路线的理念, 执政为民, 强化群众服务意识、提高党性认识、把群众观念根深与脑海里, 镶嵌在脑海里, 不可动摇。作为国企领导, 必须树立为员工谋福利、以人为本的治企理念, 人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 没有了人的支撑, 财、物都无法发挥作用。珍惜每一个个体, 发挥每一个个体的潜能, 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 身体力行, 所做成为习惯

企业领导要摒弃“说一套、做一套”或者是“说得好听、做却没影”的形式主义, 对于践行群众路线, 制定关乎企业经营生产、员工民生、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做到集思广益、分析利弊、科学论证、缜密思考、实地考察, 坚决杜绝拍脑袋工程, 摒弃官僚主义等恶习。

3. 宣传辐射, 习惯成为性格

凡事贵乎坚持二字。就如雷锋名言:做一件好事不难, 难在做一辈子的好事。国企领导要身体力行, 始终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工作、生活的点滴中去, 不能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企业需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让领导在有意识的指导下、在规章制度的规范下自觉成为一种习惯, 这种习惯叫做——长效机制。当践行群众路线、以人为本成为一种习惯, 并持之以恒, 得到不断的宣传、不断的辐射、不断的传播、传承, 慢慢会被塑造成为性格, 这个性格将会如同血液一般, 流淌于企业这个肌体的每一个细胞, 使肌体焕发生机。

4. 持续发展, 性格决定命运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成长和发展的阶段, 这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进步的过程。当企业领导人员有清晰的思想认识、并付诸实践、常年开展、持之以恒, 彻底摒弃了“四风”的陋习, 形成的坚定、清廉、高效、创新、担待的领导性格魅力, 这种领导的魅力不是自诩自封, 而是来自群众、来自基层员工的认可, 这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好的诠释。作为企业领导, 应该始终坚持走基层,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找出重点, 解决问题, 更好推动企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群众员工与企业、管理者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只有相互融合、相互协作, 才能实现属于大家的“中国梦”。

摘要: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继而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更进一步强化作风建设。这是党进一步巩固群众路线的重要举措, 再次强调了执政为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同时也是给予国有企业的党员领导人员一个重新审视自我、剖析自我、改善自我和提升自我的契机。

关键词:国有企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卫燕青.浅谈国有企业如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13, (24) :99-100.

领导践行 篇9

“三光荣”精神是在1983年全国地质系统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正式提出的。它既是地质系统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结晶, 又为后来地质地勘系统的思想工作提出了任务、指明了方向。“三光荣”精神是地质人用智慧和汗水凝结而成的一种精神, 是经过实践证明促进地勘事业发展的优良传统。新形势下, 领导干部应当继承老一代地质工作者的优良传统, 结合实际, 立足本职, 为“三光荣”精神起到真正的传承作用。

2 以作风正党风, 树“三光荣”精神之楷模

在时代特征的影响下, 地勘行业不再是年轻一代义无反顾的选择和从业者执着如一的坚守。三光荣”这个曾被社会推崇和赞誉的择业理念正逐渐被淡化或遗忘。在此形式下, 领导干部的楷模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把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上来, 把心思用到解决人民的困难上来, 把精力投入到维护群众利益上来, 忠诚党的事业, 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地质工作中, 以优良的党风, 为群众树立起“三光荣”精神的楷模。

3 与时俱进, 大力弘扬新时期“三光荣”精神

新时期的“三光荣”精神要求我们要学习老一辈地勘人在艰苦条件下顽强拼搏的献身精神, 同时不能碌碌无为, 要勤于学习, 立志成才。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国家找大矿、找富矿。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国找矿, 还要建设和谐的地质家园。当前我队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我们既要牢牢地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 更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要脚踏实地, 不怕困难, 解放思想, 干事创业, 为创建和谐地质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时期的“三光荣”精神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倡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还要做到以人为本, 满足地质事业发展主体的需求, 要求地质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地质勘查队伍的全面发展。加强地勘文化建设, 就要坚持以人为本, 做到发展为了人, 发展依靠人, 并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终的衡量标准。全面发展, 包括生活的改善、能力的提高、社会责任的履行、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等。

新时期的“三光荣”精神要求我们增强地质勘查队伍的主体责任感和整体凝聚力。地质事业已进入了以地质找矿为重点的全面发展阶段。用辩证的观点分析, 地质事业社会职能的履行与地质勘查队伍的自我发展是统一的, 都体现了地质事业全面发展阶段的内涵、特点。地勘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统一认识, 认清形势, 转变观念, 使个人追求、单位发展更好地融入行业发展, 使“小我”更好地融入“大我”, 使“大我”真正成为“小我”的根本利益所在、事业所在和精神家园。

新时期的“三光荣”精神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载体建设, 建设精神家园。2012年以来, 我们先后规范、有序地接待了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科技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在内的26家媒体采访团, 中华环保世纪行14家媒体采记团关于舞阳地区深部铁矿整装勘查的深入采访。相关媒体、网站先后300余次报道我队的地质找矿成果等先进事迹, 河南电视台《厚土中原》摄制组也到我队舞阳铁矿区, 进行六集纪录片《厚土中原》舞钢片区的拍摄, 我队还被确定为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基层联系点, 进一步提升了河南有色四队、河南有色地矿局的美誉度。同时, 我们还在单位内部组织开展机关人员下一线、地质行业知识竞赛等多项活动, 切实增强了职工们的行业归属感。

4 完善营造大环境, 构建“三光荣”精神之基

4.1 以广泛宣传为载体, 营造“三光荣”精神之良好氛围

一是加强对职工的队史教育, 以此弘扬艰苦创业精神。我们用两年时间, 组织全队各部门齐心协力做队志编纂工作, 把近四十年的辉煌历史记载下来。大家积极翻阅近半个世纪的档案, 看到了不同时期地质工作者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取得的各项不凡业绩, 深受感触;二是要把“三光荣”精神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党员教育、职工培训的重要教材, 把党性教育与“三光荣”精神教育有机结合。对此, 我队建立学习教育的长效机制, 3个在职职工支部坚持每半个月集中学习一次的制度, 使职工充分得到先进教育;三是要注重单位文化建设, 把“三光荣”精神与单位实际结合起来, 提炼各部门各具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四是要发挥单位简报、局域网络和宣传栏等宣传文化阵地的作用, 形成长期宣传的舆论声势;五是要加强主题性教育。以庆祝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 突出主题, 把“三光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其中, 在吸引地矿职工广泛参与中引导他们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4.2 以学习典型为载体, 打造“三光荣”精神之楷模形象

在地矿事业发展的历程中, 涌现了一大批“三光荣”精神的先进典型, 他们是弘扬“三光荣”精神的优秀代表, 对广大地质工作者起着极大的激励和感召作用。要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 让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我们积极组织职工参加地质楷模刘振江的先进事迹报告会, 一个个令人震撼的事迹使大家潸然泪下, 使大家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人格感召。在地矿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更需要发现、挖掘和树立一批具有时代特点、让广大地质工作者学习榜样、见贤思齐, 从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要坚持在地矿行业开展“劳动模范”、“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 让更多优秀人物和先进集体脱颖而出, 推动队伍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的良好道德风尚。

4.3 以建立机制为载体, 强化“三光荣”精神之支撑动力

一要建立激励机制, 使符合“三光荣”精神的行为得到奖励。多找矿、找好矿是地矿行业的重要职责, 在绩效考核中向野外勘探人员倾斜, 适当增加野外勘探一线职工的奖金福利待遇, 加大考核提拔力度, 进一步激发一线职工找矿立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创新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大力营造鼓励探索、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和鼓励干事业、支持干成事业的浓厚氛围, 进一步激发创造创新活力。三要建立创评激励机制。要把“三光荣”精神纳入党建、精神文明创建等先进单位创建评比活动中, 激励各单位、各党支部争先创优、争创佳绩, 形成共同追求“三光荣”精神的强大合力。同时, 改善地质工作条件, 收入分配向地质一线人员倾斜, 用待遇留人, 增强广大基层地质工作者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上一篇:辩证的历史思维下一篇:AT89S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