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本科专业(精选12篇)
金融学本科专业 篇1
一、对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应当说,这一提法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规格。
首先,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是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毕业生工作后都是“管理人才”。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从事的工作都是银行业务的管理。
其次,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与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毕业生确实是“专门人才”。但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各专业银行有关的具体业务,业务知识非常专业、非常窄。
再次,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完全的精英教育阶段,规模很小,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能到重要的岗位上,加上当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大学专科、本科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了,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培养研究生,因此本科毕业生自然就是“高级人才”。所以那时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经济类毕业生应该称得上“经济管理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合适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2年至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3%,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到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000多万,其中高等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百万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如此巨大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就教育的相对层次而言,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将逐渐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另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信息爆炸性扩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试图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金融学的高等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简要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国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评估和按专业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而加以引导,并不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学科(专业)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同类大学对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提法上差异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在相同学科(专业)内各大学都根据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文科教育提出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经济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施教方式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一般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日本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大学经济学教育传统上以本科教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其在经济学本科层次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培养方向十分广泛,涉及会计制度与规范、经济法、经济计量学、经济史、经济学、金融、服务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及日本经济等。
尽管国外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调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强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相结合,注重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在张亦春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在该培养目标当中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本科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
2.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3. 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4.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999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专业化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两条规定表明本科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金融专业本科生要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应实施通才教育,以实务操作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疆和我院实际,我们认为我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 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
2.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教育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决策性”的高级金融、经济决策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管理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我们认为我院要在新疆金融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比较适合选择“商学院模式”。
3. 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4. 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广谦, 张亦春, 姜波克, 陈雨露.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张静琦, 孔曙东.新世纪对金融高等教育的挑战与改革探索[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2, (6) .
金融学本科专业 篇2
摘 要:本文在对我国过去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我国金融教改项目和我院实际,提出了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 确定
一、对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已有提法的分析
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都为“高级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应当说,这一提法在新中国成立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正确的,它符合当时的国家需要,也基本符合当时的人才规格。
首先,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是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的学生有干部指标,入学后有城市户口并享有公费医疗待遇,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毕业生工作后都是“管理人才”。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为例,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专业银行和人民银行,从事的工作都是银行业务的管理。
其次,当时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相关的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与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毕业生确实是“专门人才”。但大部分金融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不是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各专业银行有关的具体业务,业务知识非常专业、非常窄。
再次,当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处于完全的精英教育阶段,规模很小,毕业生一参加工作就能到重要的岗位上,加上当时国民受教育的程度低,大学专科、本科已经是相当高的层次了,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培养研究生,因此本科毕业生自然就是“高级人才”。所以那时一个合格的高等教育经济类毕业生应该称得上“经济管理高级人才”,而高等教育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合适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越来越大。1992年至,全国高等学校本专科招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3%,在校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到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1000多万,其中高等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百万左右。我国高等教育如此巨大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给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金融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就教育的相对层次而言,我国正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专科和本科将逐渐成为国民终身教育的一个普通阶段。另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加速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整体化,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也越来越相互渗透和综合,信息爆炸性扩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试图以四年左右的本科教育培养出某个金融领域的“专家”,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中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和调整我们的培养目标,才能使金融学的`高等教育呈现崭新的面貌。
二、国外高等教育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的简要分析
国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由大学自主确定,以体现各校的特色。国外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评估和按专业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而加以引导,并不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培养目标。但由于学科(专业)本身具有内在的规律性,因此,同类大学对相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提法上差异并不很大,另一方面,在相同学科(专业)内各大学都根据培养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的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美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了普及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把本科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上予以加强和提高,文科教育提出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经济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上的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求、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为宗旨,施教方式注重素质、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学生一般都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
日本高等教育提出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大学经济学教育传统上以本科教育为主,近年来开始注重研究生教育。其在经济学本科层次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经济学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如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培养方向十分广泛,涉及会计制度与规范、经济法、经济计量学、经济史、经济学、金融、服务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业关系、信息系统、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及日本经济等。
尽管国外各国不同高校的金融学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奠定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强调将学生本人学识和能力的增强与对经济和社会作贡献的责任相结合,注重本科层次的培养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我国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994年,国家教育部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共同承担了该计划中金融学专业的教改项目,在张亦春教授的主持下,该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设计了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在该培养目标当中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比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本科教育应强调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
2.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能力。
3.金融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并有较高的外语与计算机操作水平。
4.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我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专业化必需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两条规定表明本科教育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金融专业本科生要强化专业基础性教育,应实施通才教育,以实务操作为主。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新疆和我院实际,我们认为我院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设计为: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的能力,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能胜任金融或其他领域工作的人才。
在该培养目标中我们认为应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注重素质教育和原理性教育。
2.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外著名大学的金融学科教育都是按照两种模式发展的:一是特别关注理论问题和宏观问题,旨在培养“研究型、决策性”的高级金融、经济决策研究人才,被称为“经济学院模式”;二是特别关注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活动,关注实践问题和微观问题,使得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旨在培养“投资型、管理型”的高级金融工程师或投资管理专家,被称为“商学院模式”。我们认为我院要在新疆金融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比较适合选择“商学院模式”。
3.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陈雨露.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金融学本科专业 篇3
[关键词]产业金融 立体化 实训内容
[作者简介]廖霄梅(1977- ),女,甘肃天水人,广西科技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理论与实践。(广西 柳州 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金融学本科人才立体化实训内容开发与教学效果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4JGB186)和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13JGB1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71-02
一、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训的意义
相比于其他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金融学更贴近产业的要求。对于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学生而言,不仅要求其掌握理论知识和前沿知识,而且要求其具有综合实践能力。构建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强化实训和提升综合素质的实训教学体系及其实施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一)适应金融学科和行業发展的根本要求
金融理论从宏观的理论分析转向了市场化的研究,现代金融学越来越多地从微观方面对金融行为进行研究,微观金融本身具有应用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因而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结合,通过不同实训课程群所形成的实训平台,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感,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另外,金融业发展态势较快,同时伴随而来的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些都迫使金融行业展开对人才的竞争。这些人才既包括高端的金融产品设计人才,也包括基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人员。为此,迫切需要高校构建和实施能与就业岗位有效对接、适应社会需要的金融学专业实训,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的金融管理人才。通过开设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到实务工作情景,既训练了学生操作的基本技能,也加深了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与课堂理论教学的互补,还可弥补金融机构因业务资料保密性造成的校外实习效果不佳情况,最终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彰显地方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窗口
全国已有一千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金融学专业。面对激烈的竞争,地方院校金融学本科专业在办学历史、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方面与研究型大学存在差距,其人才定位应该是“立足中上端的经营管理人才,兼顾少数高端精英人才,拓展中端和中下端的金融服务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应用性,应用性就是要强化实训教学,通过完善教学体系内的实训项目的层次、结构、内容设计,彰显地方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二、金融学专业实训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校内教学与行业需求实际结合原则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一是随着经济形态产业的升级,规划的多个区域经济圈逐渐形成了自己区域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二是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金融学本科人才来说,不仅需要其具备较强的金融专业核心能力,而且要系统掌握产业投融资的知识和技能,熟悉产业运行、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地方本科院校要构建适合学校定位、彰显产业金融特色的本科人才实训教学内容体系,探索校内实训与金融行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适应未来充满变化的经济环境,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立体化原则
金融行业分布主要是银行业、基金和证券业、保险业,因此在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训教学内容时,可以分为银行实训模块、证券实训模块和保险实训模块。对于每一个模块的设计可以将相关的课程整合起来,做到“能力分层,课程分群”,构建一套以产业金融为特色的,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训内容体系,促进各个实训环节的对接和协作,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该体系融合“一个理念”(创新能力培养与基础理论教学并重)、“二个训练阶段”(课程实验和课程群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校外实践)、“三个能力提升”(业务操作能力、金融分析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四个设计维度”(认知与操作、分析与判断、风险与检测、协调与管控)、“五个保障措施”(设计开发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专责实践教学指导队伍、以实践化的理念指导教学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建立)的构建原则(如图1所示)。
三、金融学专业立体化实训内容体系的具体构建
(一)能力分层,建立动态课程调整模式
以经济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地方需要、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视角、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应用人才”为思路,不断调整、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按照课程的开设进展和相应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顺序和实训学时,形成“课程实验—课程群实训—金融学专业综合实训—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四个层次的实训体系。前两年着重开设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主要目的是为后续课程和更深入的知识学习打好理论、方法及技术基础。因此,学科基础课的实训主要凸显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相关实验软件和一些数据处理的方法。目前这类实训课程主要是“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等。后两年开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和专业工作能力。专业课的实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金融业务处理、投资分析、投资理财咨询和综合管理能力,主要在应用性、实务性较强的“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保险学”“个人理财学”等课程开设实训环节(如图2所示)。
(二)课程分群,搭建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
课程分群是指将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又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课程编排到一起,构成一个“群”,系统地进行设计项目实训。如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学生需具备宏观经济综合分析能力,可将开设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整合为理论金融经济学课程群,基于课程群设计开发实训项目——金融与经济环境分析。针对资本运作能力的要求,可将开设的“金融实务课程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证券投资分析”等课程整合为产业金融课程群,来建立金融模拟试验和金融市场投融资分析与决策实训项目。基于课程群实训项目,将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夯实学生的银行业务操作与经营管理能力、公司财务分析能力、投资项目评价能力、金融风险分析与防控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又可以拓展学生适应产业金融投资业务发展与创新的能力、管理沟通与协调能力等。在课程群实训项目的基础之上,可以搭建以产业投融资为特色的金融学专业综合实训——产业投融资综合能力实训。该实训包括筹资决策平台、投资决策平台、直接融资平台、中小企业产业金融平台。
[参考文献]
[1]廖霄梅,甘平.基于提高实践能力的地方本科院校金融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建设[J].教育探索,2010(11).
金融学本科专业 篇4
近年来, 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 使得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 所以金融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人数相对于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为了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不正确的态度, 切实扭转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态势, 使他们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的需要、真正认识到金融学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撰写毕业论文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是集中训练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这个阶段, 在金融学专业老师指导下, 学生通过自己选题、填写开题报告、搜集资料、撰写论文, 这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既要保持学生对所研究金融问题的兴趣、激发其主观能动性, 又要使专业指导教师利用自己渊博的专业学识和认识问题独特视角, 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正确的指导, 使之在苦苦思索之后, 有顿开茅塞之感。这样,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首先, 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应向学生说明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其次, 以学生为主展开毕业论文写作的各项工作。在此期间, 除了指导教师定期检查督导每个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外, 学生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的情况, 及时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反映给指导老师, 尽快得到正确的帮助建议。再次, 指导老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初步的基本评价。最后, 该成绩也是每一个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必要成绩之一。在指导老师认为研究成果达到毕业论文的水平后, 由学术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答辩专家小组, 通过答辩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符合金融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要求的, 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成绩。
二、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金融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重要过程
本科毕业论文包括开题报告和论文正文两大部分。通过填写开题报告, 每个学生可以选择确定各自适合的论文题目;了解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找出该论文研究的切入点;设计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明确研究方法等等。在这个阶段, 学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判断和界定所关注的问题, 将自己研究的内容划定在金融学领域, 以符合所学专业的要求。通过分析和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掌握关于该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进程, 了解相关学者在研究本问题时的研究思路、切入的角度、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研究结论等, 从而保证自己的研究具有相应的理论基础, 也确保使通过自己的研究, 将人们对该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一点。通过对论文基本内容的设计, 学生运用金融学的理论, 对所研究的金融问题形成一个比较概括性的认识。
在论文正文写作阶段, 学生要首次独立地思考如何围绕开题报告确立的研究题目和研究内容展开研 (下转279页) (上接253页) 究工作, 比如, 根据开题报告要求, 运用自己已有知识, 如何搜集相关资料?运用自己已掌握的金融学专业知识, 如何对已获得的资料进行处理、提炼?根据金融学相关理论的要求, 如何运用掌握的资料说明、支持文章的观点?
因此, 撰写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实际金融问题, 并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三、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前一次非常重要的演练
获得一份适合所学专业、令人心仪的工作, 是每一个即将毕业大学生的美好愿望, 然而, 不可回避的是时下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而用人单位也希望招聘到的新人马上就能胜任相应的工作, 能够独当一面。但是, 应该看到的是, 在职场上, 同一个单位中, 每个员工都想表现出自己的优秀品质, 因此职员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金融学本科专业 篇5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实施意见
(修订)
为了加强毕业论文工作规范管理,确保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作业(设计)教学工作规范》、《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科类专业综合实践环节操作流程(讨论稿)》和《甘肃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科类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操作规程》及其他有关文件精神,结合金融学本科专业的特点,对我校开放教育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目的与意义
毕业论文是广播电视大学金融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旨在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
二、基本要求
(一)毕业论文为金融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环节,不得免修。
(二)凡修完本专业全部必修课程,已修课程学分达到全部课程总学分80%以上的学生,可参加毕业论文实践活动。
(三)学生的毕业论文一般在第五学期期末布置,第六学期完成写作和答辩工作。由于开放教育滚动开课,对于提前修完规定学分的学生,也可以考虑提前安排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工作。
(四)毕业论文工作必须配备具有一定资格要求的一定数量的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学生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认真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任务,并通过论文答辩后,才能取得相应学分。
三、指导教师资格与职责
(一)指导教师资格
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选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业务水平; 2.具有金融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3.有3年以上金融学专业教学经历,熟悉电大教学情况; 4.持有省校颁发的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资格证书。
各教学点应严格按指导教师资格要求选聘符合条件的教师,并填报《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申报表》(表1)报分校初审,经省校复审后,确定安排论文指导工作。对于论文指导确有困难的教学点,应于毕业论文工作安排前一个月报请省校统筹安排。
(二)指导教师职责
1.根据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安排,制定详细工作计划。
2.指导学生正确选题,对学生论文写作全过程进行指导,解决写作中的有关问题。
3.指导学生制订写作计划,检查写作提纲;指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推荐参考书目和资料并指导阅读;审阅学生写作初稿,提出具体修改意见。4.检查学生独立完成写作工作情况,鉴别并制止抄袭、剽窃等造假行为。5.针对学生毕业论文全过程表现写出具体准确的评语,并给出初评成绩。
6.对每位学生毕业论文进行分阶段指导,一般不少于4次,总计时间一般不少于8小时,每次指导需进行较详细记录。
安排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点,必须配合指导教师工作,并应根据指导工作量支付相应的工作报酬。
(三)为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每位指导教师每次指导学生数量原则上以10人为宜,经验丰富、专业能力较强的电大专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安排指导人数。
四、论文选题要求
(一)毕业论文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可以包括银行类、证券类、保险类等诸方面;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题目大小适中,对实际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应结合当前科技和经济发展,尽可能选择与社会发展及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题目。选题应鼓励学术创新,避免选择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鼓励选择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鼓励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可参考《本科开放教育金融学专业学位申请指南》中有关论文选题。
(二)论文选题要难易、大小适中,以在规定时间内,经努力可完成为宜。
(三)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在所学专业范围内确定3个论文选题,并填写《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选题申请表》(表2),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确定初步选题后,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并存档。
五、论文撰写要求
(一)学生应根据选题草拟详细的写作提纲,填写《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写作提纲用纸》(表3)报指导教师修改、审议,经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正式撰写论文。
(二)毕业论文应当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文体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提出。
(三)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允许多人合作,更不允许相互抄袭、剽窃。如有抄袭,一经发现按作弊处理。学生在专科学习阶段所作毕业论文不得直接或变相用作本科学习阶段的毕业论文。
(四)毕业论文应当做到观点新颖、明确,材料翔实、有力,结构完整、严谨,语言通顺,格式规范。
(五)毕业论文内容主要包括: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字数要求不应少于6000字,一般不超过10000字。
1.摘要:摘要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即它自身就能独立成文,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一般以300字以内为宜。
摘要内容主要阐述论文的写作目的、写作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
2.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标示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一篇论文应有3~5个关键词。
3.目录:毕业论文要设目录,目录只列至二级标题,不得使用章、节等。目录标题后要标明页码。
4.正文:正文一般应包括序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应划分不同层次,而且要尽可能加上小标题,明确内容要点。层次序号一般为:一级标题用“
一、二、„„”,二级标题用“
(一)(二)„„”,三级标题用“1.2.„„”,四级标题用“(1)(2)„„”。尽量不使用①②或字母。
5.参考文献:每篇论文应列示至少5个以上所引用的参考文献资料,必须注明引用教材(或著作、期刊等)的作者名、书名(或著作名、篇名)、出版单位(期刊名)、时间。引用其他参考材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六)论文实行三稿定稿制
毕业论文的撰写,至少应三稿定稿。最后定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签字,并写出评语,方可申请答辩,否则,不予接受。
1.初稿:初稿就是学生提交指导教师的论文第一稿。学生论文初稿完成后,应及时送交指导教师审阅、评改,指导教师应对论文的思想观点、论文结构、资料的选取、增加、筛选、删减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
2.修改稿。就是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的各稿次。根据指导教师对前一稿的批改意见,学生应认真进行修改补充,指导教师应就修改稿是否对前一稿进行了整理,有哪些提高以及需要进一步修改应注意的问题等提出意见。
3.定稿:论文定稿是指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后,经指导教师确认可以提交答辩的论文稿。定稿论文应按规范要求编辑、打印,并提交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并评定初评成绩,作为论文答辩的依据。
指导教师评语是论文的初步推荐意见,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1)论文选题是否适当、是否符合规定;(2)选题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3)论文观点是否正确;
(4)应用论据对论点进行科学论证的能力评价;(5)收集、占有资料并进行适当应用的能力如何;(6)论文的逻辑结构、体系及语言表达是否适当;(7)论文写作是否规范;
(8)对论文写作不足之处的意见。
初评成绩是论文的推荐成绩,应按初评成绩评定标准恰当给出。
(七)毕业论文要统一格式,统一封面,统一使用A4纸进行文字打印及装订。
(八)毕业论文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六、论文写作规范
(一)编辑
1.页眉:从摘要开始,到整个论文最后一页为止,每页上方均需加页眉;页眉右端为论文题目: 使用宋体小五号。
2.页边距:上边距2.8厘米;下边距2.5厘米;左边距2.5厘米;右边距2.5厘米;页眉边距1.50厘米;页脚边距1.75厘米。
3.字间距和行间距:(1)字间距:用默认值。(2)行间距:用固定值20磅。
4.页码:页码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编码,放在页面底端右侧。摘要和关键字、目录、正文应分别各自单编页码。
5.文字处理系统:一律使用Word。
(二)打印和用纸 1.打印:单面打印。
2.用纸:标准A4纸(210×297厘米)。
(三)装订
1.装订顺序:定稿论文应按“封面(表4)→封一(表5)→封二(表6)→摘要和关键字→目录→正文→参考文献”依次顺序进行装订。
2.装订方式:左侧装订。3.装订线:1.5厘米。
(四)字体字号
1.封面:封面应按省校提供的统一格式制作,不得做任何改动。论文题目使用宋体三号加粗;其他内容一律用宋体小三号加粗。
2.摘要和关键词:页首空一行后居中给出“摘要”字样,使用宋体四号加粗,字间距加宽5磅;摘要内容使用宋体小四号。“关键词”三个字,宋体四号加粗,左起空两格排列;具体关键词,使用宋体小四号,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3.目录:目录只列至二级标题。“目录”两个字使用宋体小三号加粗居中排列,“目录”两个字之间加宽5磅。一级标题用“
一、二、„„”序号标出,使用宋体四号;二级标题用“
(一)、(二)、„„”序号标出,使用宋体小四号。不得列至三级标题,也不得使用章、节等。
4.正文:正文排版一律段首空两格;正文中的一、二级标题必须与目录中给出的一致;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并上下各空一行;二级标题,上面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加粗;其余内容一律使用宋体小四号。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目录列于文尾;“参考文献”四个字用宋体四号加粗左起空两格排列,后加冒号“:”;参考文献目录内容用宋体小四号左起空两格排列,应根据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书写。
(1)专著(图书)
规则:[序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页码.
实例:[1]傅承义,陈运泰.地球物理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447.(2)专著中析出的文献 规则:[序号]论文作者.论文题目.见:专著编者.专著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论文的起止页码.
实例:[1]黄蕴慧.国际矿物学研究的动向.见:程裕淇等编.世界地质科技发展动向.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38~39.
(3)期刊论文
规则:[序号]论文作者.论文题目.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页~止页.
实例:[1]侯经川,赵蓉英.网络信息的增长机制研究.情报学报,2003,22(3):267~272.(4)报纸
规则:[序号]作者.文章题目.报纸名称,出版年份-月份-日期(版次)实例:[1]赵均宇.略论辛亥革命前后的章太炎.光明日报,1977-03-24(4)(5)学位论文
规则:作者.论文题目:[学位论文].论文出版或学位授予地:出版社或授予学位的机构,时间.
实例:[1]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1983.(6)会议文献
规则:[序号]作者.论文题目.见:会议录编者.会议录名称,会议召开地,召开时间.会议录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论文的起止页码.
实例:[1]武海燕,盖爽.面向信息内容服务的最新技术发展.见: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编.庆祝中国科技信息事业创建4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2001.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1.120~131.
(7)网上文献
规则:[序号]作者.题目.网址,下载日期.
实例:[1]小蓉.解决IE浏览器被有害代码恶意修改.http://tech.sina.com.cn/c/2002-02-21/ 11275.html,2003-02-14.
注:● 外文文献的著录格式与中文文献相同。● 注意各著录项目后的标点符号的格式。
(五)其他
1.数字一律使用半角字符,标点一律使用中文标点符号。2.年代表示:一律使用如“1990年”的表示方式。3.图表
(1)图表:图表须有编号,如图1或表2,须有图题或表题,图题放在图形下方,居中排列,使用宋体小四加粗;表题放在表的上方,居左排列,使用宋体小四加粗。
(2)图表下面给出的资料来源,一律使用宋体五号。
七、论文答辩
(一)答辩要求
1.凡金融学本科专业申请毕业的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答辩。2.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实行签到程序,学生在规定时间未到者,以自动放弃本次答辩对待。3.答辩采用学生汇报论文的方式进行,专家就论文内的基本问题提问。
(二)答辩组织
1.分校负责组织具体答辩工作。各分校应按要求成立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小组。对于组建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小组确有困难的分校,应于开学初报请省校统筹安排答辩事宜。
2.组织答辩的分校要制订答辩工作计划,统筹部署各教学点的答辩工作。并填报《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答辩申报表》(表7),经省校审批后方可进行。
3.分校应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答辩过程的组织与实施,届时省校要进行检查,中央电大也将派人抽查。
(三)答辩委员会
1.答辩委员会人数须为3人以上单数,由具有金融学专业较高业务水平的专家组成。成员需具有金融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不少于2名。
2.主要职责:监督检查并解决答辩过程中出现的专业学术问题,对当地有争议的答辩成绩进行审议和仲裁。
(四)答辩小组
1.答辩小组人数须为5人及以上单数。小组成员结构:答辩主持人1名;答辩教师若干名;秘书1名。答辩小组成员中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不应少于2人。指导教师本人指导的学生在论文答辩时,指导教师不能担任主答辩,但可以是答辩组成员。
2.主要职责:执行答辩程序,根据学生答辩情况和文字材料,为学生评定答辩成绩。
(五)答辩主持人
1.答辩主持人应由具有金融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并持有中央电大颁发的金融学专业论文答辩主持人资格证书的教师担任。
2.主要职责:接受中央电大的指导,全面负责答辩小组工作;主持答辩活动全过程,协调指导教师工作;答辩结束后,组织答辩教师对学生答辩过程进行评议。
申请毕业论文答辩的教学点,必须保障答辩主持人的必要工作条件和相应的工作报酬。
(六)答辩教师
1.答辩教师资格不应低于指导教师,至少应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业务水平;具有金融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3年以上金融学专业教学经历,熟悉电大教学情况;持有省校颁发的金融学专业指导教师资格证书。
2.主要职责:审阅参加答辩学生撰写的毕业论文,并依此提出问题,对学生答辩情况进行现场点评。
(七)答辩秘书
1.答辩秘书应具有相应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主要职责:负责根据答辩组织情况、答辩教师提问及学生回答问题情况,比较详细地记录《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表8)。
(八)答辩程序 1.答辩教师提前审阅参加答辩的学生毕业论文,拟出问题提纲。
2.答辩主持人宣布答辩组成员名单、答辩现场规则、答辩程序和要求,确定答辩人抽取方案。3.答辩人用不超过10分钟的时间介绍毕业论文。具备条件的可利用PPT文件重点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论文的基本结构、亮点内容以及尚待深入的地方。
4.答辩教师审查判断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在答辩人的研究范围内,当场提出3~5个相关问题,由答辩人答辩。
5.答辩教师根据答辩人答辩情况,给出答辩评语,由秘书记入《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表8)。
(九)答辩现场规则
1.答辩现场必须庄重、整洁、肃静,参加答辩及旁听者必须严格遵守答辩现场纪律,答辩中途不得随便走动和出入。旁听者不得向正在答辩的学生提示,不准喧哗、议论。
2.参加答辩者必须按照要求进行答辩。答辩时先就论文进行陈述(陈述时应汇报论文的题目、概括汇报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方法、论文的主要贡献和不足、论文的主要框架结构及论文写作的主要参考文献),然后,认真听取答辩组成员提出的问题,做好记录并做正面回答。答辩者答辩时不得拖延时间,不准回避问题,确实回答不了的问题应予声明。答辩主持人宣布答辩结束方可离席。
3.答辩者必须按规定时间陈述和回答问题,超过规定时间要酌情扣分。
4.答辩者应当讲求文明礼貌,回答问题不得强词夺理。否则,答辩主持人可视具体情节,向答辩者提出警告,中止答辩或取消答辩资格。
八、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成绩由初评成绩和答辩成绩组成。
(一)初评成绩
由指导教师对论文质量从学术性、独创性、逻辑性、规范性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并给出初评成绩。初评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分别用等级成绩和数字成绩同时表示。
1.优秀(90分以上):
(1)全面完成论文要求,选题新颖,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和专业性。(2)分析研究方法正确,方案设计合理,能正确、灵活地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围绕论文的观点鲜明、正确,有独到见解和创新,材料详实、充分,数据完整、可靠,论证有力、充足,层次分明、逻辑清楚、结构完整、格式规范,文字材料所必须的附件齐全。
(4)满足专业要求的文字材料写作篇幅。2.良好(80分~89分):
(1)按要求完成论文,选题适当,有一定的实用性、科学性、专业性和可行性。(2)分析研究方法基本正确,能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3)围绕论文的观点正确,材料充分,数据可靠,论证有力,逻辑性比较强,结构完整,格式规范,文字材料所必需的附件齐全。
7(4)满足专业要求的文字材料写作篇幅。3.中等(70分~79分):
(1)按要求完成论文,选题适当,有一定的实用性、专业性和可行性。
(2)分析研究方法基本正确,基本能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3)围绕论文的观点正确,材料较充分,数据较可靠,论证较有力,层次清楚,结构完整,格式规范,文字材料所必需的附件基本齐全。
(4)满足专业要求的文字材料写作篇幅。4.及格(60分~69分):
(1)按要求基本完成论文,选题尚可,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可行性。
(2)分析研究方法基本正确,尚可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观点基本正确,材料基本齐全,数据比较可靠,论证有一定说服力,结构比较完整,格式比较规范,文字材料没有明显漏洞。
(4)满足专业要求的文字材料写作篇幅。5.不及格(59分以下): 有下述情形之一者便为不合格:
(1)不能按基本要求完成论文,选题陈旧,无实用性和研究价值、无可行性或偏离专业。(2)研究方法不正确,存在较明显的观点错误或观点不明,基本理论、知识运用错误。(3)文不对题,观点不明确或明显错谬;内容空泛或材料虚假;结构不完整,缺少层次感和逻辑性;语言不够通顺,病句或错别字较多。
(4)格式不够规范,不合乎文体特征。(5)文字材料未能达到写作基本要求。(6)有剽窃、抄袭及其他弄虚作假行为。
(二)答辩成绩
毕业论文答辩评判标准分好、较好、较差三个等级。
1.好:答辩过程思路敏捷,叙述清楚,论述全面、正确,重点突出,逻辑性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运用正确。
2.较好:答辩过程思路比较清楚,可以较清楚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运用基本正确。
3.较差:答辩过程思路不清,观点不明,不能正确运用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回答问题。答辩结束后,由答辩主持人组织答辩教师对学生答辩过程进行评议,根据答辩者的答辩情况给出等级,结合学生论文、指导教师评语及初评成绩,写出答辩小组评语,确定答辩者最后的答辩成绩,分别用等级成绩和数字成绩同时表示。此成绩作为填表报送审批的论文成绩。
答辩小组评语是对论文的最终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撰写论文的过程是否规范;(2)对指导教师推荐意见的评价;(3)学生汇报论文的基本情况;
(4)学生对答辩小组提出问题的答辩情况,包括对问题的理解、回答的质量、发挥的情况。毕业论文成绩应由教学点填写《甘肃广播电视大学集中实践环节教学成绩汇总表》(表12)随毕业论文报送,分校初审,省校复审,中央电大与合作院校终审。
毕业论文经审核合格后给予5学分。未完成毕业论文或成绩不及格者不计学分。
九、论文档案
为了有效实施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监控,对毕业论文实行档案管理制度。
(一)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完毕,经指导教师批阅审定给出成绩后要集中保管,形成毕业论文档案。
(二)毕业论文档案必须反映论文写作的真实过程。
(三)毕业论文档案内容应包括;论文定稿(一式两份,其中,一份抽出报送省校复审),《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选题申请表》、《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写作提纲》、论文各稿次、主要参考资料(复印件)、论文电子稿软盘等内容。
(四)各分校(教学点)应按届别妥善保存论文档案,包括省校审核签章的教师申报表和成绩报表,以备中央电大和合作院校抽查。同时,应建立学生论文电子档案,并注意备份。一般论文实物档案保存期4年,电子档案保存期8年。
(五)论文档案袋应采用统一样式。论文档案袋包括归档所需各种表格由省校统一印制,教材管理中心发行。
十、材料报审
1.《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申报表》(表1)的填报要求:各教学点选聘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先填报《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申报表》(一式三份),报分校初审,省校复审后,方可进行论文指导工作。经审核后的报表应分别由省校保存一份,分校保存一份,教学点保存一份。
2.《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答辩申报表》(表7)的填报要求:由分校填报《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答辩申报表》(一式三份)报省校审批,根据省校审批意见和时间安排组织答辩工作。经审核后的报表由省校存一份,分校存一份,教学点存一份。
3.《甘肃广播电视大学集中实践环节教学成绩汇总表》(表12)的填报要求:各教学点应于答辩评定工作结束后,填写《甘肃广播电视大学集中实践环节教学成绩汇总表》(一式三份),随同学生毕业论文一份报送分校初审后,由分校统一报送省校教学指导中心办公室,财经部复审。经审核后的报表由省校存一份,分校存一份,教学点存一份。
省校教学指导中心办公室联系电话:0931-8822079,联系人:姚芳衍 省校教学指导中心财经部联系电话:0931-8826360,联系人:陈步雨
甘肃电大财经部
金融学本科专业 篇6
关键词: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人才培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金融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对高层次卓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业现有的人才状况,尤其是高端卓越人才的数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学卓越人才开发的重要性和艰巨性,适应时代的需要,针对当前金融学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路径,探索更为科学的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一)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的金融从业人员高达数百万,但是真正的复合型卓越金融人才的数量却相对较少。据统计,2011年,以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为代表的企业人才需求量较往年出现最大幅度增长。其中,人才需求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基金经理、股票研究员、金融分析师、产品研发人员、渠道销售等高端岗位上。
目前我国开设金融学本科专业的高校很多,近几年,几乎所有财经类院校、部分综合类院校、民办院校都先后开设了金融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数以万计,由于培养目标的同质化,部分高校已出现本科毕业生结构性过剩的现象,就业压力非常严峻。麦可思公司发布的《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金融专业本科生失业人数为6300人,在2010届本科专业失业量排行榜上排名第七。就业市场对2010届金融专业本科生要求的前三项核心知识分别是:经济学与会计、销售与营销、消费者服务与个人服务。这三项核心知识要想获得本质上的提高,除了要有扎实的金融专业理论基础之外,还需要在知识面、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职业素养等各方面素质上进行全面的提升。
(二)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课程体系不尽合理,课程内容有待完善
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愈加重要,根据金融学科建设的需要,各高校都对金融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但目前的课程体系仍不尽合理,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为: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容易造成部分知识点的重复或遗漏;专业课程设置较为单一,选修课程设置偏少,容易出现学生培养的同质化;忽视与数学、外语、计算机、法律等多门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数理基础较为薄弱,造成部分学生在计量经济学、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期权定价理论等课程的学习中面临较大困难。以上种种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不完整,知识结构不合理,系统性不强。
在教学内容上,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更新较慢,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缺乏前瞻性,未能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授课内容上,偏重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忽视对微观领域和数理金融的研究;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对职业素养的熏陶。
2.实践教学体系、方法和条件的不足
目前,部分本科院校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不合理现象。教学过程中仍未摆脱以教师、课堂讲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在不同实践课程的衔接和学时分配上缺乏整体规划。第二,实践教学方法、手段创新不足。许多高校金融学实践课程基本上停留在运用教学软件的模式上,更多的是将实践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很多实践课程主要是上机模拟操作,考核方式主要是实验报告或论文,单一的教学手段使部分实验教学仍停留在知识传授范畴,还未上升到对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培养的高度。第三,未能形成较好的实践条件。在实践氛围上,相关部门对理论教学更为重视,但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的情况,使学生对自身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此外,校内实验室建设有待提高,部分实验室设备陈旧落后,软件更新较慢等现象都无法满足学生充分掌握实践技能的要求。同时,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导致开展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环节的效果并不理想。
3.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单一
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下,目前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灌输为主,较少采用启发引导式、辩论互动式、案例分析式、情景模拟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且教学内容枯燥,效率低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缺少主动参与和互动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且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及吸引力,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专业知识兴趣不浓。许多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学生考完试后,很快就将所学知识遗忘,毕业后也难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各院校教师队伍一直在不断更新,高学历的教师比例逐步提高,但大多数教师仍缺乏在企业和金融部门的从业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此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梯队结构尚不尽合理,部分教师对当前金融专业教学的分析角度微观化和研究方法定量化等趋势难以适应,在培养卓越金融人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二、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培养模式思考
(一)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和复合的知识结构;敏锐的观察力、超前的眼光,准确的判断力、充分的竞争意识、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以及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操守。
金融学卓越人才的培养,应当以我国金融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结构为导向,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层次性的目标。要从过去为封闭的国内经济金融部门服务转变为为开放的国际经济金融部门培养人才;从单一的为金融机构培养人才,转变为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司企业、科研院校等在内的整个市场培养人才;从培养窄口径、同质化的一般金融人才转变为培养具有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精英人才。
(二)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
本科院校培养金融学卓越人才的定位,应当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出发点,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如下特点:
1.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学生应当掌握完整、系统且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除了金融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数学、计算机、法律、会计、管理等多元化知识储备。
2.较强的实践能力
卓越的金融人才,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3.素质的全面提升
专业知识的运用和专业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心理素质、身体条件、职业道德,以及意志品德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直接影响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诚信水平、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思想道德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必要。
(三)金融学卓越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1.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
首先,在金融课程体系设计上,一方面,加大资产定价理论和微观金融方面的比重,如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金融中介学、信托与租赁、公司金融等。另一方面,设立反映金融信息化趋势的网络金融课程和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金融英语课程。此外,还应紧密结合金融学领域的前沿理论和实践发展动态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数量,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管理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产品开发能力的相关课程,扩大学生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金融学本科专业 篇7
一、金融 (农村金融方向) 专业点设置必要性分析
1. 金融业的发展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举足轻重。
2009年12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44号) (以下简称《意见》) , 正式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提出金融保险服务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支持, 并赋予海南省一系列金融改革与发展政策, 为海南省金融发展提供重要了机遇。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除部分优秀高端人才需要积极引进以外, 绝大部分服务在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还是依靠本土培养。因此,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面临着极大的技能型人才缺口。
2. 金融业发展亟须金融高端技能型从业人员支撑。
目前我国金融类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主要有:一是科研型金融学专业, 其主要层次为本科或以上学历教育;二是职业类的以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专业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 其主要层次是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这样的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的需求不相匹配。主要是由于行业企业需要大量的具备一定技能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来完成一些实操性极强的具体工作。
3. 金融企业业务不断扩大、金融人才短缺制肘发展。
以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为例,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是全省营业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 也是唯一的海南省地方银行业金融机构。2012年末, 该社存、贷款增量及市场份额当年均居全省商业银行第一;2013年实现标准金融网点乡镇全覆盖和便民服务点行政村全覆盖, 业务量是急速增加。近两年又进行了网络信息化的改造, 需要既精通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 又精通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原有的人才结构已不能适应银行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 加之新网点的设置和改造, 一线业务人员出现紧张匮乏的现象。因此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近年来每年都向社会招收大专以上学历的一线柜员和小额信贷员200多人, 2014年向社会公开招收460人左右。加上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的不断增设, 将对农村金融人才需求量不断加大。
4. 广大中高职学生殷切盼望打通向上学习通道获取高层次学历。
开展高职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将是一次有益实践。其将有助于打通职业教育培养的层次限制, 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 更好地体现国家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 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最终实现教育内容与教育层次相分离, 搭建完善的从中等职业教育到专科、本科、研究生的系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学历体系。根据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教学实践, 财金类专业有30%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类教育形式 (自考、网校、成教等) , 向上谋取更高一层的本科教育。海南每年有5%的高职毕业生可以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学习, 但专业方向有限 (只有旅游、计算机等少数专业) , 财金类专业根本没有专升本途径。
综合所述, 海南金融业的发展, 尤其是农村金融的发展就必然需要充实进一些实操能力强的高学历人才。开展高职本科联合培养项目将是一次满足金融行业发展的有益尝试。
二、金融 (农村金融方向) 专业点设置可行性分析
1. 海南省对金融业发展的大力支持。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的实施及赋予海南省一系列金融改革与发展政策, 以及海南省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都大力支持金融业发展。海南省金融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组建地方金融机构, 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等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都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目前海南省的金融人才队伍远不能满足未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 建设一支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 是保障海南省金融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也是深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保障。在此共同的行业背景下, 通过高职、本科院校和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四年制高职本科人才, 一是充实海南省的农村金融人才队伍, 二也为海南的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了金融人才的保障。
2. 区位优势。
(1) 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海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际旅游岛建设是海南继“建省办特区”以来最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 同时也对海南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南高等教育应抓住机遇, 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契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 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 走出具有海南特色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之路。 (2) 国际旅游岛建设带来强大的发展动力。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迅速增长。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了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除部分优秀高端人才需要积极引进以外, 绝大部分服务在第一线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还是依靠本土培养。因此,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面临着极大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缺口。这为海南高职教育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也为金融类高职本科教育带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3. 现有的基础条件是试点专业设置的基础。
(1)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基础条件。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是海南省唯一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以来, 学校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条件建设和教育教学科研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拥有一支业务素质精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其中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7个省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 学校教学质量建设成果丰硕, 处于省内高职领先地位, 建成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83个 (其中16个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示范实训基地) ,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点, 拥有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一门校级精品课程。专业教学团队为校级教学团队, 实行“双带头人”制度, 是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较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型教学团队, 在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 有专门的金融专业实训室, 是全真性的现代金融实训中心, 配备先进的证券投资分析、银行会计业务等实践教学软件, 可模拟银行会计业务、银行理财业务、模拟证券公司业务、模拟保险公司业务等多功能的实验室。根据金融业务的操作流程, 在实训室内实现全真化教学, 对学生金融职业素质、金融文化礼仪、金融业务流程、金融业务技能等方面进行职业能力教育。此外还有与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及银行、证券、非银行金融机构多家金融企业签订定了合作协议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 特别是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有全省420个网点, 能容纳上百人的实习。 (2)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校企深度合作“订单式”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上。2010年与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共同兴办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 并签订“订单式”合作协议, 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等各项工作开展广泛的合作。首届“农村金融订单班”三十多名毕业生在海南农村信用社8个县市从事柜员和小额信贷员岗位工作, 用人单位评价较高。2013年省农信联社再次与我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宗旨, 在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毕业生录用、企业员工培训、项目合作与研发、专家互派协作交流、共建教学实训实习基地等领域加强合作。目前已有13、14级两个“农村金融班”订单班, 各项工作都在按照协议稳步推进。2014年我院和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又签署了联合举办高职本科金融学 (农村金融方向) 专业的意向协议, 将专科层次订单班的经验推广到高职本科。
三、结束语
几年来的探索, 不但培养了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海南本地服务区域金融人才, 也为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国家政策及海南省教育厅琼教职成[2013]81号文件精神,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在师资与设备上已完全具备在高职院校试点培养四年制本科金融学 (农村金融方向) 专业人才的能力与条件。三方可以通过合作意向协议联合办学按照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和高端技能人才要求, 在高职院校试点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 一是充实了海南省的农村金融人才队伍, 二也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提供了金融人才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加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职业, 2014, (12) .
[2]伊洪彬.加强校企合作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 2014, (21) .
[3]徐磊, 汪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班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 2014, (17) .
[4]张家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刍议[J].职业, 2014, (14) .
金融学本科专业 篇8
一、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部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改革目标及国内外管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可总结为:培养富于开拓创新精神, 德智体全面发展, 掌握金融、经济、法律基本理论以及现代金融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主要为金融企业同时也为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培养从事管理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 国内有很多应用型高校开办金融学专业, 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简单翻版, 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属教学型本科院校, 应该突出应用型的特色。结合学院招生层次实际情况, 根据市场需要, 学院应将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 专业知识实用, 实践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能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咨询等公司从事金融管理或金融业务工作的技能性应用型应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基本素质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愿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要求学生金融基础理论扎实, 专业知识面宽,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熟练运用外语的能力;二是业务素质要求学生掌握金融学、经济学和现代金融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受到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处理方法与技巧操作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综合分析和解决金融企业业务技能问题的基本能力, 熟悉我国金融企业的法律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以及国际金融机构业务管理的惯例和规则, 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根据要求的不同可分成五种:一是金融高层管理人才, 主要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的高层经理, 如董事长、总经理、首席执行官 (CEO) 、副总经理, 他们是高层的职业经理人, 必须拥有较高的、较全面的金融企业管理素质;二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的高层管理者, 他们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 需要专才与通才教育良好的结合;三是中层管理者, 他们需要有部门管理的专业知识;四是基层管理者和职员, 他们强调业务技能的掌握与运用;五是从事金融教学和金融理论研究者, 他们需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从人才发展的角度, 高层管理人才往往是从基层开始起步的, 因此, 人才培养上不能将培养方案的设置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层次, 而应从人才发展的角度进行综合设计, 培养全面的管理者。而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着重培养第四种类型的人才, 即金融企业的柜台业务人员。
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应包括: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和协作能力、语言与文字的表达能力等。
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已成为当今市场经济下用人单位的首选条件。同财经类其他专业相比, 金融学专业主要培养综合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专业不仅要掌握市场金融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现代金融企业管理和金融业务创新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基础理论知识, 而且要掌握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有较强科研、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即动手、动嘴、动笔等实际操作能力。
金融学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未来发展十分重要, 为强化本专业学生的动手、动笔、动口的能力, 我院在2006年就试行“精专业、重外语、强技能、考双证”的教学改革措施。通过学生对相关专业课程的强化、提升金融外语写作与口语能力、加强银行业务与证券业务的动手能力、考取金融企业职业资格证书, 实现金融专业的技能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与经验借鉴
(一) 目前国内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 课程设置过细。
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 必然造成基础课过窄, 专业课过专, 导致学生知识结构面窄, 不利于拓宽学生视野, 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技的进步使各科交叉、渗透、综合, 新的应用学科不断涌现。仅仅掌握某种专门知识将无法适应新技术的不断衍生、科学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例如金融衍生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中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并且成为社会百姓理财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现已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但是这门学科又是在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期货学、经济数学、工程学等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各学科都涉及一部分, 但又说不透。如果不单独设课, 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
2. 课程结构过于僵化。
重视学科的完整性而忽视学科与学科的结合, 学科与学习者的结合, 学科与社会的结合;课程计划刚性过强, 弹性不足, 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与发展的空间。一般说来, 金融学课程体系遵循着“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保险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金融监管”主体脉络, 其他各门课程均作为主体脉络的附属课程。几十年来这种体系没有多大的变化, 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与学生们的创造思维。
3. 课堂教学时数多。
在专业教育中过多强调对学科内容与知识的记忆和复现, 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过程, 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 并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以模仿、操练和背诵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较为忽视, 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一般说来, 许多财经院校的金融学专业的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为6:4, 学生们只会纸上谈兵, 不会实际运用。例如国际金融中的外汇远期交易、期货交易、期权交易的业务流程不熟悉, 更谈不上实际操作;股票投资是当前社会百姓投资最熟悉的一个投资渠道, 学生们学完后竟然不知道如何到证券公司开户、委托、交易与盘面分析。一些院校校内与校外实训与实习基地基地建设落后, 满足不了金融理论教学的需求, 提升学生业务技能无从谈起。
4. 基础技能性课程比例低。
反映了当前教育对金融经济问题侧重规范研究, 忽视实证研究;侧重定性分析, 忽视定量分析。而对信息化、国际化的21世纪, 要解决各种繁杂的金融经济问题, 必须大量运用实证研究和定时分析手段, 因而必须加大普通基础课的份量并提高其学习的要求。
5. 实践环节的设置层面过低, 课外培养环节不规范。
从目前国内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看, 认识实习、市场调查等巩固学生知识的环节过多, 而学生动手实践或进行策划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过少。
6. 忽略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看, 课外的一切活动和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各高校都忽视了文化氛围的教育意义, 对课外培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精心设计, 更为重要的是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工作。例如有的学生对资本市场感兴趣;有的同学多期货感兴趣;也有的同学对外汇交易感兴趣, 这就应该针对同学们的不同兴趣, 实行分类培养, 侧重个性化的金融业务教育。
(二) 国内外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值得借鉴的经验
1. 注重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西南财经大学、上海金融学院等许多高校正在实施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为我校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 通过整合教学主渠道外各种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和工作项目, 从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一项活动。该计划将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和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 以教学、课堂、技能培训、讲座、活动等多种方式展开。该计划在实施中注重三个结合, 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 创造教育在我国已引起一定的重视, 一些学校捷足先登地在不同层次开展了创造教育实验,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 注重培养通才。
日本于1985年提出了培养“四合一人才计划, 即集科技、文化、经贸、外语于一身, 既有科技内涵、又有文学艺术气质的人才, 并在许多大学的教学计划中强调综合科学的重要性, 在课程设置上, 强调文理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在教学内容方面, 以学群、学类和专攻领域来组织教学。将课程内容综合化, 是当今培养通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途径。
3. 注重与国际接轨。
这一点在日本的高校中表现比较明显, 因为日本是一个以金融、贸易立国的国家, 由于人们从事的经济活动直接和间接地与金融、外贸有联系, 故而在金融学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各个院校都十分重视开设国际金融方面的内容, 以强化学生的国际金融、国际投资意识, 适应本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4. 注重学生自主权。
国外学生在学习金融专业课时有广泛的选择自由, 如日本的学生在专业课程中主要是选修课 (因为在专业基础课中已经考虑了学生的专业口径) , 同时还有几十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拓宽学生专业口径的结果使学生毕业以后的适应面更宽了。
5. 注重实用型课程和量化分析课程的设置。
这样一来, 学生在具有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 具有了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国外情况相比, 我国的专业课无论是学分数量还是必修课数量都要多得多, 产生差距的原因是国外的大学教育重视素质教育, 而我国则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具体能力的培养。国外的专业课中选修课多, 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社会关系来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另外, 我国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中设有较大一块的数学基础课程, 但在专业课程中却乏有金融理论的量化分析课程, 使学生空有一些数理知识却不知道运用, 分析问题达不到一定的深度。
6. 注重课程的综合化。
现代科技与生产的发展是以综合化为基本特征的, 反映到高等教育中就是课程的综合化。所谓课程的综合化, 就是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交叉进行,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当今, 高等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已为许多国家所重视, 许多国家出台政策强化课程综合化, 如1991年, 美国政府颁布了《关于发展高等教育和提高专门人才质量方案》, 认为:“加强专门人才在生产和科技部门独立工作的能力, 是当前高等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基本方针。“为此, ”要求在课程改革上, 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及框架, 实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创设新型的综合课程。“又如日本筑波大学把综合科学纳入教学计划, 重新组织课程内容, 以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引起高等教育界的很大关注, 日本其他大学也纷纷仿效, 大搞课程综合化的改革。例如开设金融创新课程, 尤其将金融衍生学作为重要课程来开, 不仅金融学专业要学, 会计、财务专业更要开设此类课程。
7. 注重学生的综合测评。
为引导学生重视创新素质的培育, 一些学校推行了突出创新素质的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它包括:金融企业组织领导能力、金融业务社交能力、金融业务经营能力、金融业务实践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社会实践, 形成人人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这种综合测评办法的实施, 对金融学专业课程改革起了良好的推动。
四、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一) 课程设计原则
1.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适当考虑减少公共基础课程时量, 增加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的课时量, 增加一些人文、自然科学以及文理工交叉的边缘科学等方面的课程, 并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2. 理论课程与实用性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在加强学生全面掌握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贯穿于课程体系设计的各个环节, 加大实用性课程的分量, 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实践教学的动手能力。
3、课程结构灵活性原则。
课程结构灵活性体现在:一是使课程设置具有弹性, 适应金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便于学生在课程体系范围内具有职业迁移能力, 使课程体系具备适应社会需要动态调整的功能;二是使课程设置个性化, 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爱好, 为主动学习、独立研究、全面发展留有余地, 从而培养自我构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4. 前瞻性原则。
课程设置的前瞻性笼统讲就是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对未来的社会需求应具有预测功能, 要有超前的战略眼光, 所设置的课程要能满足21世纪金融企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要求。例如社会信用学、金融消费学、金融创新学、社区银行学、中小金融业务与经营、金融工程学等课程均是考虑的重点。
(二) 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根本性指导思想: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应体现“一体化、起点高、立意新”的特点。首先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方针,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其次, 体现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 遵循“更加注意素质教育, 注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全面因材施教”的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再次, 人才的培养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体现现代金融教育的世界发展趋势, 与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相符。具体体现在:实行课程一体化设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围绕培养目标与培养未来金融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素质进行的, 从系统性的角度出发, 按照平台加模块的方式对课程进行多维度的整合设计, 综合考虑人才的整体培养目标, 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整个课程体系, 从知识整体的角度来组织, 注重各课程和教学环节在内容上的分工与衔接, 明确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范围, 体现在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互相联系, 避免课程内容上的重复和明显的知识空洞, 使整个课程体系能紧紧围绕培养目标。通过所有课程的整体化设计, 呈现知识、技能体系与广阔的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能够把握各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 对应具备的知识、素质、能力有一个整体认识, 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对真实管理世界的一体化认识与理解, 使学生能从整体、更宽阔的视野看问题, 掌握解决金融问题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 有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进一步形成与固化。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上, 体现既符合国家教育部对课程体系改革精神的要求, 又能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的特色的思想。
基于此, 考虑到教学计划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在基础课程保持不变的前提下, 在专业课程方面进行模块化设计。将现有金融课程分成学科专业基础课、学科专业选修课、学科专业核心课、职业能力课。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 前两年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 夯实基础;后两年是加强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突出实践性。在课程的先后设计上, 根据学科的相互联系和难易程度的进展情况, 特别是几门主干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 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顺序, 使得学生一边巩固一边学到新的知识。
另外在课程体系改革中, 还要注重处理好以下几点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知识的持续性与变革性的关系。教学内容既保持课程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又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新信息, 使学生对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所了解。二是正确处理好职能管理与综合管理的关系。在课程设置既有如金融营销、金融会计学、资本运营、商业银行业务、国际金融、期货、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职能金融管理课程的教学安排, 也有金融监管、中央银行学、金融企业管理专题等协调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综合管理课程的安排,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变能力。三是正确处理好文化教学与科学教学内容的关系, 在教学中, 既重视定量分析和计算技术等科学导向的硬性技能训练, 尤其是计算机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也要重视学生的软性技巧培训, 如商务谈判、金融企业业务处理技巧、金融企业文化、金融公关关系等课程的开设与教学, 能使学生的处理金融业务能力得以全面发展。四是正确处理基础理论学习与知识更新的关系, 在教学中既重视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的掌握, 又注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五是正确处理校内课程教学与校课堂教学的关系, 在非课程安排上, 一方面请进来, 邀请金融家、学者做专题讲座, 使学生尽快进入金融真实世界, 追踪金融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另一方面走出去, 在许多金融企业建立实习基地, 参与实习单位的一些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邵宇.以课题体系优化为核心深化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9 (2)
[2]王桂堂.金融学科建设与专业定位若干问题的再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1)
金融学本科专业 篇9
一、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概况———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
随着我校数字化教学改革步伐的进一步推进, 原有手工实训的模式与多媒体演示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实际的需要。2006年, 学校投资建立金融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建设面积100m2, 配备了86台电脑, 安装了相关多媒体设备, 采购了证券投资、商业银行、保险、国际结算等系列金融实验软件, 并投入使用, 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金融专业实验教学平台, 形成了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2009年3月, “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获批, 共投入268万元, 在原有基础上扩建、改建金融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在专家论证、考察交流的基础上, 进行实验室功能调整、系统更新。建成了占地280m2, 拥有220台电脑, 6套教学系统的金融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的硬件设施、软件资源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并形成了能够满足学生实验、师生科研、社会服务多项功能的金融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金融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为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运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真正实现了实验教学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了解实验背景, 自行查阅资料, 拟定投资与分析方案, 调整交易策略,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极大的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的另外一个问题逐渐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即如何有效利用该实验室, 充分发挥其功能, 加强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实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理论基础扎实, 品质优良, 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 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当前我校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新疆财经大学为例
目前, 我校虽然已建立了金融综合实验平台并配备相对完整的金融软件系统 (金融专业实验课程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外汇、期货和期权等方面的模拟与分析, 因而就需要有模拟商业银行系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系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系统、外汇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系统等专业软件) , 基本上在本科教学中已全面开展了金融综合实验教学。但是, 目前金融实践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 专业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还不够。目前, 金融专业教育仍然偏重于理论教学, 师资也是以理论教学为特长, 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对学生的人格等方面的塑造与培养还远远不够, 对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认识也明显不足。长期以来, 对实践教学的忽视, 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学生“所学不能用、所用无法学”的现象还较为突出, 学生业务技能较为薄弱, 直接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2) 各课程实验相对分散与孤立, 实验教学内容不成体系。目前, 虽然已经开设了证券、保险、国际结算等课程实验, 但各课程之间自成一体, 比较分散, 没有做到较好的衔接。从而导致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业务融合能力较弱。3) 实践教学设施不健全。一是实验室建设有待提高。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经费紧张、实践教学设备数量不足, 无法满足学生掌握新技术的要求;二是未建立起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长期稳定机制。由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任务都比较繁重, 适合专业实习要求的机构担心接受学生实习会影响正常的工作。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机构又缺乏学校和实习机构的监督, 不能完全了解学生实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三是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一些实验教学平台的隶属关系和运行机制存在问题, 需要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加以解决。4) 实验教学的质量监测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当前来看, 实验教学操作平台、教学软件、实验大纲、实验课教师等资源的配备正在不断完善。但是, 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价体系的建设还较滞后。目前的实验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仍很大程度上沿用理论教学的方法, 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流于形式化。实验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价体系应当围绕实验目标来设置, 重点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 应创新监测评价体系, 引入竞争性评价机制, 将操作能力、运用能力、业务处理能力作为监测评价的重点, 真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业务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相关对策建议
1) 专设校企合作联系机构,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由于实习单位多为金融机构, 学生能够实习的场所和规模有限。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可以在校内设立合作单位的实训基地, 协议单位定期派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指导, , 将实训基地成为实习合作单位的培训场所;由校企联合组成的专门人员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实验指导书、实验任务书;对学生实习安排专门的实习指导老师进行全程专门的指导, 严把实习最后成绩的鉴定关。
2) 完善金融实验教学的软硬件资源建设。金融学科口径宽泛, 广泛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外汇等多个领域。金融实验教学的开展主要是依赖于一个各专业领域共享资源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 因此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硬件资源, 加上配套各专业特殊要求的相应软件辅助教学, 形成统一调配的专业化的技能实训场所, 实现实验教学的集约化和硬件资源的规模效益化。
3) 建立高素质的实验教学教师队伍。如果缺乏教师的积极主动的参与, 再好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都会将被白白浪费掉。因此, 必须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奉献精神和高素质的高层次金融实验教学队伍。因高素质的高层次金融实验教学队伍是构建完善的金融实验教学体系的关键。“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参与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 也欢迎他们带课题组不定期地参与实验室工作, 并吸收和带动实验教师参与到科研项目中。
4) 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是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既是对实验教学效果的良好检验, 也是促进实验效果的有力手段, 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现有的金融实验考核, 基本上都局限于要求学生在实验结束后递交一份实习报告的环节。也就是说学生只要来参加实验就可以了, 最后的实验成绩往往是通过的。金融专业课程是既是理论性较强, 又是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需要学生熟悉掌握实验步骤和实验的结果。而目前的金融实验, 虽然一定的程度上使学生的使用能力、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有了有所增强, 但对金融知识的融合理解和准确操作等方面仍存在欠缺。因此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有效的监测评价体系, 来反映实验教学的效果。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的现状以及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金融学本科专业 篇10
金融数学属于一个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交叉学科, 结合了经济学基础知识、金融学专业知识和数学基础知识。法国学者在博士论文《投机的理论》 (巴谢利耶, 1900) 中首先提出运用布朗运动来描述股价变动, 可视为金融数学开始诞生, 但是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随后, 经历了马柯维茨的“均值方差模型”、夏普和林特纳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以及布莱克等的期权定价模型, 这一系列研究成果避开了一般经济均衡理论框架, 促成了学科的形成。
金融数学专业的出现主要目的是为金融业提供具有定量分析财务能力的专业人才, 它强调应用数学和统计学在金融系统中的应用。该专业在利物浦大学已有多年历史, 而且证明毕业生受业面广, 极受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欢迎。2006年该专业在中国首次出现, 它将为中国乃至世界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急需的金融人才。虽然投资银行是金融数学的主要就业行业, 但是本专业技能也适用于其它的行业并且有许多研究的机会。
目前, 国内不少高校已开设了金融数学这个专业, 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它还不算一个成形的学科, 各高校培养模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 相差很多, 如有的侧重金融和宏观经济问题, 有的侧重时间和微观问题, 而有些则更重视数据分析方面。同时还存在诸如不敢用国际名牌大学通用的名牌教材施教、缺乏施教这些教材的高质量的师资、培养的学生就业去向不明确等问题。
2. 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数学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 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全面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所培养的学生可通过继续深造达到熟练应用数学工具, 力求探索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的新型金融人才。
根据已有院校开展金融数学专业的现状来看, 具体而言,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扎实的基本金融理论、金融数学、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知识, 具备开发、设计、操作新型金融工具和手段, 综合运用金融工具和数量分析方法进行经济、金融信息分析与数学处理能力的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部门从事金融业务性、技术性以及管理性工作, 胜任在企业从事财务、理财、风险管理工作, 能够在教育、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方面, 主要以金融、数学、经济学为基本理论, 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对于能力的要求, 能够开发设计新型的金融工具和手段, 具有运用扎实的数学工具去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手段分析和解决金融实务问题,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应用统计软件, 具备软件编写程序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3. 金融数学专业培养的方案
(1) 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中开设的金融数学专业教学工作应该体现出学科的交叉性, 即多引进具有数学或者统计学和金融学背景的博士担任专业课程教师, 最好引进该方向的知名学者一名以上, 作为学术和科研的带头人, 从整体上提升教师队伍的层次。对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此外, 出于对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还应注重与银行、保险、证券等相关金融部门的联系, 在应用课程中聘请相关业务人员进行授课, 以便使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更加接近现实, 提高其与实际经济发展的接洽度, 并方便学生实习操作。
(2)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必需、够用、应用, 可以设置一些基础课程, 一些专业必修课, 另外一些选修课程, 学生根据自己之前的学习基础、爱好和未来就业需求来进行选择。学科基础课程如:大学物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必修课程如:货币银行学、金融数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工程学、数学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C++语言;选修课程如:证券投资学、经济预测与决策、公司财务管理、利息理论、多元统计分析、投资学、会计学、风险管理、国际金融、保险精算、运筹学、金融法规、行为金融导论、金融衍生品、商业银行管理。
(3) 教材建设
在教材选取方面, 应致力于建设工程数学类教材、经济金融类教材和案例分析教材;然后课件建设也应该受到重视, 有制作高水平教学课件的实力;同时加大网络课程的建设, 使师生互动更加方便快捷。鉴于国内很多高校现有金融数学专业学生培养的现状, 很多学校并没有选取权威著作作为授课教材, 尤其是国外经典著作, 一是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二是教师的授课能力, 三是与国内实际经济发展的吻合程度问题。由于中国该专业和学科起步较晚, 沿用国外经典教材更能反映专业脉络和内核, 在今后的教材建设中应该着重突破此限制, 对一些核心课程增加课时量, 并重视教师队伍的配合提升。
4. 结论
中国的金融数学专业起步比国外晚了几十年, 因此对于该专业学生培养有很多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正的地方, 除了多多借鉴国内较好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等办学较好的国内院校的培养模式以外, 更要借鉴国际知名院校的经验, 如芝加哥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密歇根大学和纽约大学等著名学府的培养经验。高校的人才培养首先要转变观点, 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和学校所处的环境, 结合实际, 逐步进行改革;围绕课程群, 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特别是实践技能型专业师资;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选择符合金融数学专业的实验实训教材, 争取早日培养更多优秀的金融数学专业人才。
摘要:金融数学专业是一个新兴起的交叉学科, 结合了金融、数学、经济三本学科。我国高校对该专业的开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各个环节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论文通过对专业情况的概述以及对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 首先阐述了该专业的现状和应用前景;然后从教师队伍、课程设置以及教材建设三个方面探讨了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
金融学本科专业 篇11
【关键词】实践教学 专题调研 金融学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由于本科教学历史较短,因而本科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这是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无法避免的现实状况。
2014年2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紧接其后,2014年的3月份,教育部信息显示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转型为职业教育。从上述一系列的改革意图中不难发现,我校的教学模式应该顺应政府部门的政策,积极的加快转型。因此,对于我校金融学课程的讲授方法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为主。
金融学是百色学院新开设的学科,办学历程不长,教学体系的培养仍需进一步完善。金融学首届毕业生已经毕业,通过用人单位和学生对学院人才培养方式的反馈,我们了解到在金融学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为此,我们根据反馈信息,针对当前金融学教学的现状,结合专题调研改进我们的教学,更好地为社会,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学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金融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百色学院金融专业是新建专业,师资队伍人员较少,其素质和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担任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几乎都是来自211高校的硕士生,而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如在企业担任财务会计,或在银行、保险、证券等单位工作过的有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基本上没有。所以任课教师的理论素质虽然较高,但是专业课的实践操作技能却比较差,甚至不会操作。有不少担任多年专业理论课的教师自己从来没有进行实践操作,教外汇交易的教师不知道外汇的交易流程,而教证券投资的对我国股票的开户程序都不懂,这样的教师队伍无法有效指导实践教学,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学生。
(二)金融实验室教学状况
目前高校校内实践教学主要依托专业实验室进行。大部分地方高校都建有金融实验室,提供校内金融实验实训。百色学院金融专业属于新建,金融实验室很不完善,主要以一些老旧教学软件为主,再辅助一些网上资源,比如一些证券公司的免费交易和行情软件等等。实践教学得不到重视,然而大部分老师只是在实验室用多媒体授课而已,并没有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训,其原因是一方面老师为了赶授课进度,另一方面是大部分老师对模拟软件不熟悉,这样一来实践教学也就变成了多媒体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没有帮助。
(三)校企实践基地合作问题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的规定,本校和一些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希望通过在实习基地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和水平。然而教学基地实习的实施却不容易,因为名义上的实习基地多,真正有实质内容的少。而且大多数学生到校外实践也不过是为企业搞点宣传、拉些赞助等等,并没有系统的实践安排。另外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往往对实践不够重视,实践时间较少,不少是利用假期去实习。学生都挤在假期集中实习,数量很多,又导致实习基地往往无法安排过来,效果就很不好。
二、专题调研对金融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专题调研可以促进教师实践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基本都是围绕理论知识层面进行灌输,亦即所谓的“满堂灌”。诚然,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讨论或者案例教学,然而这些讨论和案例的素材基本上也是间接的理论知识的反映,因此不能突显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把理论知识与专题调研有力的结合起来,按照现实的需要,把课程的专业技能知识体系层层分解,使得每一个层级的技能知识都能够与相应的专题调研密切结合,从而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技能知识的讲解顿时变得有血有肉,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最终强化了学生实践技能知识。
比如百色融资模式的研究方面,在田东地区就是个鲜活的例子。在其他地区传统的抵押担保联保贷款模式仍然是适用的,而在田东甚至百色地区这些传统的信贷思路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对百色融资模式的调研,既强化了教师融资模式的理解,又让学生从中了解到融资的具体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二)专题调研可以增强与相关单位与企业的交流,为校企实践合作打下基础
校企合作问题一直是百色学院金融学实践教学的主要弱点,目前,学校虽然在校外建立了一些实践教学场所,并称之为实践教学基地。但事实上只是表面上搞个揭牌仪式而已,并无实质上的实践内容。最多也是去参观参观,走走看看而已,对实践能力并无实质性的提高。
通过专题调研工作的展开,必然要与一批单位与企业交流与合作,才能获取第一手资料,完成调研工作。在此过程中,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一些学生参与企业作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以后实施校企合作打下进一步基础。我们在百色农村信用社调研时,就让一些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激活学生主动性。对于专题调研的每一个小项目都最大限度的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参与,通过积极的引导,唤醒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学习中掌握实实在在的专业技能知识。同学们都表示,在信用社的调研实践活动的确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专题调研可以弥补实验室落后,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
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一直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要求。金融学主要涉及银行、保险、证券、企业财务等范围。这些行业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熟悉会计电算化,了解信贷业务等等,同时也希望有较强的合作与团队意识,以及独立处理事务能力。由于百色学院金融实验室不完善,而且软硬件落后,学生从中学不到什么实践知识,而专题调研可以弥补实验室的落后,学生在调研中实践,也是真正的社会实践,从中获得社会工作经验,从而实现社会需求的人才。
(四)专题调研可以转换金融实践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创新。
目前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学实践教学主要停留在传统实践教学阶段,随着社会对学生实践技能要求的日益增加,传统实践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因此必须要打破陈规,转换实践教学理念,大力创新,只有教师具有实践创新精神,才能做好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通过专题调研活动让学生获得社会实践经验是高校实践教学活动的一项教学创新,这也促使教师进一步转换教学实践理念,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实践教学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社会实践服务。
三、结束语
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包括诸多种,专题调研就属于其中的一个类别。通过专题调研之后,可以进一步增强案例教学的效果。事实上,加强案例教学是金融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手段。百色学院金融学专业的专题调研在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方面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尝试,也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学生深入接触企业生产实践,经过短期社会实践就可以成长为专业素质好、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在求职和就业中占有较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房红.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2).
[2]李延喜,寅国华.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3,(01-02).
[3]景思江,袁毅阳.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9).
基金项目:百色学院校级项目——以专题调研强化金融学课程实践性,项目编号:2015JG16。
金融学本科专业 篇12
关键词:微观金融,财务管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1.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路
西方, “财务”一词的英文单词是“Finance”, 而英文“Finance”除了具有财务的含义外, 更常见的含义应该是“金融”。东北财经大学刘淑莲教授 (2005) 通过对国外财务管理专业院系设置的调查发现, 在国外财务管理专业通常设在金融院系, 与国内高校将财务管理专业普遍设在会计院系的做法尤为不同, 这种区别也深刻的体现了国内国外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的差异。在我国金融通常指的是货币银行学 (money and banking) 和国际金融学 (international finance) , 而这在国外都不称作金融 (Finance) 。在国外, 金融指的是公司财务和资产定价。因此我么可以将国内的“金融”看做“宏观金融”, 将国外的“Finance”视为“微观金融”。
因此, 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不能局限于传统观念中的“记帐先生”的会计形象, 而要成为一位深谙财务管理, 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战略决策并贯彻执行的企业成员。财务管理不应囿与会计范畴, 而应当高于会计, 回归“微观金融”的本质、基于企业价值增值管理来定位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1.2 应用型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 这不同于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相比, 应用型人才更注重业务操作能力、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技能型人才相比, 其又应该具备更完备的专业理论背景, 具备更强的职业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所以,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应该是具有综合财务管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或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 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掌握管理、战略、市场、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商业知识和技能, 具备完整会计及财务知识, 能综合利用各类数据, 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全面预算、财务分析、绩效评估、风险防范、组织管理和商业策略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和切实方案, 参与战略拟定及执行, 推动企业业绩发展的专业人才。
1.3 财务管理与会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作为一个独立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显著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专业强调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即以筹资、投资和分配为主要环节的组织价值管理。会计学专业强调会计信息和税务信息的提供、加工和利用, 其实质是一种信息管理。金融学专业则强调对金融机构具体业务的管理以及宏观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的分析。
2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需求分析
2.1 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分析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与能力构建上, 要把握金融学 (宏观) 、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的本质区别。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熟悉管理、战略、市场、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商业知识精通会计及财务知识。
2.2 财务管理专业能力分析
2.2.1
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能力, 即财务管理相关的基本分析能力, 如市场环境分析能力、财经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力、法律环境分析能力。
2.2.2 财务管理专业运用能力。
如在培养他们扎实财务技能的同时, 重点提高他们参与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的能力, 实现“财务支持战略决策, 战略融于财务管理”。
2.2.3 财务管理专业发展能力。
如能把握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前沿理论, 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国际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
3 应用型本科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时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知识能力需求决定课程供给。因此, 课程设置必须从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需求出发, 兼顾学生未来的职业取向, 培养具有较强的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成长能力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3.1 课程体系结构
为了培养企业价值创造的专业管理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按照“通、实、精、活”的原则, 学科基础课要构筑广博、扎实的商学基础;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做到少而精, 成为本专业的核心能力;专业选修课多而活, 一方面为适应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要进行分方向培养, 另一方面, 也拉近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 使课程设置更接“地气儿”。
3.2 学科基础课设置
学科基础课的设置要构筑广博、扎实的商学基础, 致力于提高学生未来的岗位迁移能力。学科基础课的设置主要包括管理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学、经济法、税法以及应用统计学。西方经济学 (宏、微观) 、金融学 (宏观) 、管理学介绍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经营理念、管理艺术等方面的内容。经济法、税法研究了现代中国企业所处的经济法律、税收环境。应用统计学则提供了财经数据的搜集、分析处理和运用的系统方法。
3.3 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设置
专业主干课是构成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主干课程, 是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课程的主要标志。专业主干课可选择中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和投资学。会计是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的基础,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开始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会计核算的程序、方法以及会计信息综合利用。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专题) 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投资学包括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两个方面, 在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三个环节, 即筹资 (包括分配) 、投资和营运资本管理中, 投资是核心环节, 一方面投资的需求大小决定了筹资的规模, 另一方面投资的预期收益高低构成了筹资成本的硬性约束条件, 而投资的项目类型、风险高低又是日常营运资金管理的基础, 因此投资学也应作为主干课程。
专业课设置为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分析提供了公司内部财务决策的信息基础。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环境下与公司战略分析、评估、实施、监控和风险监控相关的管理, 构成了公司财务活动的基础环境。国际财务管理主要研究企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财务管理。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基于企业财务报表、业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 使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联机分析处理等技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计划与控制、财务预测与决策活动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方法选择和各种可行的方案。
3.4 专业选修课设置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是形成财务管理专业差异化、特色化培养的主要体现。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体现一下三个思路:1.专业选修课的设置适应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2.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3.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服务于学生职业成长能力的提高, 增强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后劲。因此, 专业修选课的设置要体现“分方向培养”的目标, 如下表所示:
4 研究结论
基于微观金融视角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在清晰界定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明显不同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兼顾学生未来的岗位迁移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以培养熟悉宏观金融, 懂会计, 精通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作为目标。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 宜采用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构建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的财务管理专业独有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的设置上以企业价值增值为基点, 围绕企业价值链管理展开, 回归“微观金融”。
参考文献
[1]刘悦, 王晓燕.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15) .
[2]刘加林, 周发明, 王晓军等.基于就业能力导向下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协同改革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 (02) .
【金融学本科专业】推荐阅读:
金融本科专业11-07
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08-31
所有分类湖南的广播电视大学金融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10-11
金融学本科教学05-24
金融学本科论文题目05-21
金融学本科论文选题06-02
电大本科金融《金融法规》试题及答案06-29
金融本科论文08-03
自考金融本科毕业论文09-02
金融学专业描述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