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与课外

2024-09-26

课堂与课外(通用12篇)

课堂与课外 篇1

《信息技术基础》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开展多年。近来年, 计算机的普及, 同学们喜欢说“玩电脑”不喜欢说“学电脑。”心的驿动, 我们利用。贴近同学们的课外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延展, 感受到同学们在课外信息“玩”的氛围。本文探讨了在《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利用课外信息教学的意义及应用。

课外信息在《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意义

信步街巷, 休闲居家, 网络、电视、手机、小说、杂志、报纸、街头小报、黑板报…, 信息伴随, 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中。说不清, 我们接触课外信息是从哪个角落哪个时刻开始, 可是, 它就这样存在, 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从而, 课外信息与课堂《信息技术基础》有了“共同语言”;从而, 课外信息亦是课堂《信息技术基础》的实践, 此实践延展着同学们的兴趣。

1. 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到知识, 授课时才不会出现“对牛弹琴”的尴尬。笑“半斤八两”说数制, 指电视机和电视节目道硬件和软件, 聊QQ好友分组侃文件夹用途, 观黑板报赏Word图文混排, 叙课程表述表格绘制。从“共识”接近新课, 就是要咬紧人的认知规律。

2.寓理于趣, 理就不思而至

在课堂中延展同学们的课外兴趣, 发展非智力因素进行教学, 巧妙地寓理于趣, 会起到润物细无声作用。玩纸牌游戏体验鼠标操作;品评手机的购买探索微机的发展趋势, 将课外问题转向课堂问题, 同学们七嘴八舌课外, 教师添枝加叶课外成课内;点评腾讯QQ软件中某些菜单、对话框的操作, 启迪其它软件菜单、对话框的使用, 刺激模仿操作从课外到课内。兴趣是水, 理是渠, 经教师的疏通, 就会水到渠成。

课外信息在《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应用

人在社会生活中, 比在课堂中更易接受信息。电视、小说情节寓意于情, 感人肺腑, 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新闻报道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知瞬息万变的世界的每一个动态;网页图文并茂、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互动似面对面, 个性创意让人联想。

1.电视剧、小说情节等易化教学难点

电视剧、小说等寓意于情, 并动人于情而领义。发展非智力因素, 用“情”也能易化教学难点。计算机硬件中, 内存外存 (也称主存辅存) 虽能让人顾名思义, 但具体原理还是让人莫明其妙。电视剧《笑傲江湖》的主人公令狐冲曾深受小青年欢迎, 用他可编演易化此点的情节:话说令狐冲十四岁那年进华山学艺, 住在师父家中。师父岳不群的家门前有泉水, 师父给它起名为君子泉 (内存) 。泉水很小, 一到响午还没水来, 令狐冲常叹不痛快!有一次, 令狐冲带小师妹岳灵珊去山上玩, 听到潺潺的水流声, 兄妹俩循水声找到了一股泉, 泉水潺潺不息!令狐冲和小师妹高兴极了, 并给它起名叫冲灵泉 (外存) 。令狐冲和师父将冲灵泉引流到君子泉, 从此, 想什么时候用水都可以了。后来, 岳不群又招了劳德诺、陆大有等弟子, 令狐冲和师弟们要到山上练武了。为了方便师弟们上山练武有水喝, 令狐冲建议师父每人发水壶 (可移动存储器) 。此情节不同的人物、场景再配上图片、电视剧的剧照, 做成动画。这样, 象看电视般, 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就能明义。教学中抽象的难点, 用“情”囊括, 一“笑”而过。

2. 用新闻报道、广告实例化概要

某些报道恰是课文内容的一个实例。用这类报道丰满书中概要, 连缀它的枝叶, 以完整、真实而感性。读典型计算机病毒的案例报道摘出病毒特点;回顾2008年5月12日纹川大地震音讯全无的图片深化课本内容“软硬件的关系”;截取网上电脑销售广告图片实例展示硬件各部件及参数。读报、看广告也是课堂的简捷学习方法。

3. 用网络、手机等生活化操作内容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再现“生活世界”中常见的信息, 动手的劲头就如春潮带雨。短信敲摘, 让思想和思绪化成如痴如醉的字符在键盘上跳舞, 也是练习汉字输入;分组QQ好友, 让关注在鼠标上触摸, 于是新建文件夹;播放音乐、发送电子邮件附件, 让悠闲在显示器上放松, 就是掌握路径。在word中, 歌词重复的内容确定了文字的复制;常用公文的固定格式决定了它就是文档格式化的效果;黑板报、对联、标语、红旗、警示牌、电子贺卡等等就发挥它的图文混排功能吧。在教学过程中, 营造“生活”的氛围, 能够学以致用, 同学们就会跃跃欲试。

最后, 引用课外信息要与时俱新, 体现授课对象时代及年龄特色, 这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报纸、新闻、电视、网络等的时事动态、人物新秀, 如情节的主人公受小青年欢迎;要紧扣教学环节, 为课堂信息教学服务, 这要求教师要结合教材编辑、筛选课外信息;要积极健康, 蕴含教育意义, 这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操, 把关字句, 所采用的新闻、情节、短信、歌词、公文中不可夹杂“祸国殃民”、色情的词句;要有趣, 轻松课堂气氛, 采用让人看了爱不释手, 忍俊不禁的短信、歌词、公文等。

摘要:本文以关注学生‘全人’发展为理念, 探讨在《信息技术基础》课堂中利用课外信息的进行教学的意义及应用, 尝试将学生从课本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 从课外信息走向课堂信息, 从课堂信息走向课外信息。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课外信息,教学,意义,应用

课堂与课外 篇2

九江市庐山区海会中心小学周振洪

0792-8792287

【摘要】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在编排上和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伴随着新课改,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课程教学将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具体的教学途径有课堂教学、班队活动、校外实践活动和家庭生活。

【关键词】新课程品德教学延伸

【正文】

思品课当前仍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为一门重要的教学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而逐步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

一、传统思品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我们身边经常出现一些“课堂说理头头是道,课外表现总是老套”的学生。人们对思品教学也有许多片面看法。确实,该科目在原编排上和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1、教材不能做到针对各地学生的实际,其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有的甚至不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及思维水平。

2、教材往往以德育或道德规范为形式来呈现,强调严密的知识体系结构,课堂设计往往采取了知识类课程的形式。学生自主参与学 1

习的时空不够,忽视在这一过程中的学生个体的内心体验。

3、教学方法陈旧单调,只停留在单纯的道理说教和行为分析,重知轻行,儿童道德的学习在事不关己的讨论中,在冷眼旁观中进行,忽视课程内容的社会性、实践性和活动性,使学习与社会生活脱离,学与用分离。

4、很多教师过分拘泥于教材,缺少与其它德育教育途径的密切配合。

二、新课程的品德教学。

新一轮课改中,该科目作了较大的调整,翻开教材,就会发现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伴随着课改开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其目的是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社会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生存能力打下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标准》中同时指出:“学校应注意品德与生活课程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班队活动、各科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其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对此,思品教学必须突出学生参与实践、体验生成的重要特点,开放教学内容和时空,寻找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结合点,多途径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德育实践,使学生在各种情境活动中得到教育和发展。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课程教学将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

下面就简单地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课堂教学。

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以达到引发学生积极体验,促进道德的内化和发展。

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引发学生对具体事物的直觉体验。新课程倡导师生平等,只有建立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之中,学生才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就是学生情感的真实体验,也是产生道德内化的基本前提。如在教学《我爱我家》时,通过与学生一起来说说自己的家,使学生在对话中进一步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心,有效地进行了热爱家庭、尊敬父母等美德教育。

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些模拟性的活动,让学生在假设的情境中进行模仿,如扮演小交警、模拟待客活动等。这些活动易使学生进入角色,从而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加深了理解,促进了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如《规则有什么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模拟小交警指挥车辆和行人,这样更好地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受到了生活中要遵守规则,努力和规则交朋友的公德教育。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媒体辅助手段,拉近时空距离,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如教学《我们的学校》,通过媒体对学校的今昔对比,学校的历史、学校曾取得的骄人成绩等展示,使学生热爱学校,努力为校增光的情感油然而生。

2、班队活动。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间少,学生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

习惯,更需重视课后的延伸,我们可以根据品德课的内容,与班队活动结合,经常性地开展一些主题活动,使学生的品德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得到升华。如我校注重学生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在上学期初就利用班队会对学生进行了新《守则》、新《规范》的学习与竞赛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懂得了遵守的必要性。

我校还结合传统节日的有利契机,经常性地开展一些主题队会活动,对学生开展优良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去年国庆节前昔,在各班队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在少先队大队部的精心组织下,我校成功举办了“迎国庆民族精神代代传”文艺汇演,使同学们受到了一次传承民族精神的良好教育;每年重阳节,我校都组织学生去敬老院为老人服务;每年清明节,又组织学生去烈士墓祭扫等等。

3、校外实践活动。

除了在课堂学习、校内训练外,教师还必须积极开拓各种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走出校外,走向生活,回归社会,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活动,使德育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

我们曾组织学生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城镇建设、日益完善的道路交通、不断改善的居民生活、外来投资建厂的喜人场景等进行调查了解,使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家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自豪之感,以及长大后立志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决心。

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劳动。也是思品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校组织学生清扫街道每学期至少两次,在活动中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环保意识。

在我镇辖区内,有闻名遐迩的庐山三叠泉,有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书院,我们充分开拓课程资源,利用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熏陶。

4、家庭生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过家喻户晓的两大家族:著名的哲学家爱德华,他的八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一位总统;臭名昭著的酒鬼赌徒朱克,他的八代子孙中有300多个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诈骗犯、盗窃犯。这当然不能说是“血统论”,但说明父母对孩子施以什么样的教育和影响,常常决定了下一代的生活道路。我国素有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孟母三迁”、“三娘教子”等脍炙人口的佳话,表现了“以德立教”、“仁义为先”的思想,也就是把培养人的优良思想道德和品行操守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走进21世纪,我们家庭教育除了继承优良传统外,还要重视对孩子竞争意识、创新精神、自立能力以及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培养。

既然家庭教育有如此重要,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布置学生在家里体验某个角色,或要父母带孩子去体验某种生活,让学生在自己的体验中、在和父母的交流中,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教学《家里来了客人》一课,教师先在课堂教学中请学生回忆平时父母是如何接人待客的,再通过课堂模拟训练,让学生掌握系列动作和有关礼貌用语的要领后,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实践体验。

三、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课程实施需要良好的大环境,需要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否则会

直接地影响实施的质量,甚至挫伤儿童的热情,消减教师们探索新课程的积极性。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做好宣传工作,动员社会各界来关心、了解、支持新课程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时,课程实施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不断地学习课改新理念;应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地变动或生成符合实际情况的主题,扩展教材;教学中不要直接讲授知识或罗列事实答案,要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活动,重视学生的直接体验、亲身感受;应确立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有创意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个性地思考。在教师的努力下,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下,我相信该科目的实施一定会顺利进行,儿童在知识与技能、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一定能取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书籍】《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浅谈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篇3

第一,立足课堂教学储备知识

课堂是我们传授知识的阵地,要先让学生学会学好,必须把握住课堂教学,在课堂上传授足够的知识,以备在课外阅读时应用。比如在讲读记事为主的记叙文时我们就要讲明白记叙文的六要素,这些要素在文章中怎样体现;讲读记人为主的记叙文时,我们要给学生讲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议论文说明文也是如此,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有关基本知识基本技巧,让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这样他们在课外阅读中才不至于感到无从下手。

第二,重课外阅读 巩固所学

学习了知识不是为了储存,而是要应用,学会应用了才是目的。现在有不少的省市中考语文已经没有了现代文阅读的课内语段,就有不少的学生就忽视了课内课文的学习,认为又不考试,学习了也没有用,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外阅读题时,就注意到了这些,尽量涉及一些与课内有关的习题,让他们明白课堂学习的重要,还让他们巩固了课堂所学。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还巩固了学习过的知识。

第三,课内知识延伸 课后阅读巩固

现在不少的学生眼界虽说开阔了,但是文学知识相对贫乏,尤其是一些文学名著,这样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贯穿,由于时间有限,不能拿出好多时间去讲解,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去贯穿,还不要影响课堂重点难点的学习。这就要对学生用课外的时间去阅读积累巩固。这样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第四,利用名著导读指导学生

发挥好各册教材附录部分的《名著导读》的导向作用,举一反三,指导学生如何健康的开展著作阅读。语文新教材的每一册书后都附有三篇内容各不相同的中外名著导读,从名著的内容概要、片段精选、思想实质、问题思考和阅读方法上作了精辟的分析引导,起到阅读指导纲领性的作用。

所以我认为让课外阅读植根于课本,既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能增加阅读量,又能使学生更多的了解伟人、了解历史、了解科学、了解世界,使之在读书中感悟

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途径 篇4

一、强化课外阅读, 以课外带动课内的基本路径

1、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营造诗意的读书环境。优秀的学生并不是呆板的学习课内知识, 而是在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兼顾课外内容的了解。例如, 翻阅杂志、阅读经典、每日读报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扩宽视野, 丰盈内心。课外阅读需要营造“软”环境, 这个软环境既包括家庭阅读环境, 又包含学校读书氛围。家庭阅读是学生阅读启蒙的关键环境, 家长的阅读会渐染、感动着孩子, 让孩子感受到阅读具有魅力, 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情趣。在现实生活中, 家庭阅读环境不容乐观。家长由于素质参差不齐, 生活压力过大等原因, 他们在家庭中阅读较少, 甚至没有阅读, 导致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没有形成阅读的习惯, 更没有形成阅读的能力。这就需要学校给学生营造出一个书香校园、书香教室, 较多的开展各类校园课外阅读活动。例如以班级形式开展读书简报学生阅读讲坛等活动;以学校形式开展读书征文、读书节等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从而积极的去争取阅读、用心阅读。

2、指导学生精选课外阅读的书籍, 要有所选择、有所放弃。阅读切不可盲目, 盲目地阅读只能是浪费生命。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都必须自觉的判断、思索和分析, 理性的去选择一些经典作品, 涵养自己的生命, 让学生慢慢的变得有品位。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阅读经验, 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真正的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当下“快餐阅读”趋势十分盛行, 学生更应该警惕这些问题, 真正做到开卷有益。我作为第一线任课教师, 应该提倡和鼓励中学生多读经典作品。

3、养成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俗话说:“开卷有益”。经常阅读并记录笔记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我们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阅读过程中, 记录经典的优美的词句, 或借鉴写作技法, 或写出自己的感悟等等。与此同时, 我们教师应坚持对学生的读书笔记批阅、分享、交流。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中了解每一个学生, 并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情感低落时鼓励、浮躁是鞭策。

二、课内促进课外, 营造出阅读诗意的模式

1、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 提高课外阅读效率。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比让他们阅读更为重要, 学生自主阅读时, 有时候很迷惘, 不知方向, 更无所适从。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好阅读指导。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逐字逐句, 仔细推敲, 细细品味, 透过文字走进文本深处;略读即提纲挈领、大意了解, 广泛丰富自己的阅读宽度。教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阅读时有的放矢, 不在盲从。因为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 不知道怎样的书籍要精读, 怎样的书籍略读, 缺少必要的阅读方法。课内学习的阅读方法类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效率与速率。例如精读抒情类文本时, 学生就可以从教师所讲授的中获得体悟, 并找到适合自己阅读与审美的独到角度, 深度剖析这类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2、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课外阅读扩展和延伸。例如, 在我任教过程中, 教学余秋雨的 《赤壁赋》这篇课文时,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并把视野拓展开去, 我课前布置大家课去看林语堂所写的《苏东坡传》 以及苏轼在黄州时期所写的作品。当了解了他的这些作品时, 不仅能更好的理解 《赤壁赋》这篇文章, 还忽然掀起了“苏东坡热”, 竞相写出一篇篇意蕴的美文。在教 《出师表》 之前, 先让学生利用假期读 《三国演义》, 结果讲课时在提到“引喻失意”时, 有学生马上说:“乐不思蜀”, 这就是刘禅“引喻失意”的最好例证。他寒了将士之心, 灭了忠志之气。学生读了《水浒传》 后就更了解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中的鲁达。有的学生还能将 《水浒传》 中的鲁达和李逵的性格异同作一番比较, 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还有一个同学在一篇名为 《马谡是诸葛亮的替罪羔羊》一文中写道:“街亭失守, 诸葛亮难辞其咎, 他对此应负主要责任。挥泪斩马谡之后, 诸葛亮应受到良心的谴责———马谡只不过是诸葛亮的替罪羔羊。”很有见地。这样, 课外阅读成了学生打开写作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学生写作的鲜活源泉。教活了语文, 学生也学活了语文。

课堂与课外 篇5

2、弥补学校实验器材和设备的不足。

3、促进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体会到小实验、小制作活动对学习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并懂得如何进行这种活动,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与课外 篇6

要正确处理好课堂与课外的辩证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要从总体上把握课堂与课外的整体联系。

我们不能把课堂与课外的关系机械地割裂为先课堂再课外,或先课外再课堂,它们之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例如:在教学某一单元的课文时,可围绕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先布置学生在课外有目的地搜集与该单元课文学习有关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料组织课堂教学。当这一单元课文教完后,教师可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专题性的拓展训练,引导学生由课堂走向课外,去实践,去体验,充分挖掘利用课外各种教育资源,使之与课堂教学融会,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

2.要有机整合语文教学的目标。

在处理课堂与课外的辩证关系时,必须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进行某一项语文实践活动时,总是不同程度地包含着运动的、观念的和情感的变化,这种变化显然是综合性的。以阅读教学为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然而,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必须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方法做基础。这种综合能力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由不会到会、由低到高的认识过程。

3.要着力于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教学的精华,启发式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古老的,又是新鲜的。因此,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学习,教师都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内外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

“讨论式”教学既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的方法。“讨论式”既适合于课堂学习,也适用于课外学习。例如:学生讨论的问题从何而来?是教师为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将自己预先设定的问题硬性地塞给学生,还是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急需解决的问题?显然,前者采用的讨论式教学,体现的是“学为教服务”的传统教学思想;后者采用的讨论式教学,体现的是“教为学服务”的现代教学思想。同一种教学方法,由于使用者的教学思想不同,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将会截然不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式和讨论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的,启发中有讨论,讨论中有启发。

课堂与课外 篇7

一、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关系的必然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 “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然而对学生来说, 教师的“教”只是外部条件刺激, 最终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学”, 才能识记并内化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要让学生懂得如何阅读, 怎样阅读, 读懂那些核心问题等。阅读是贯穿人一生的生活方式, 即使学生离开了学校, 也要进行自我充电, 自我学习, 甚至是终身学习, 这些课内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其终身受益。例如我们在讲李煜 《虞美人》时, 就必须要让学生了解李煜的生平事迹, 如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最好让学生先阅读 《李煜传》, 并从中充分了解李煜诗词的发展阶段, 从“知人论世”这个角度更好地、更深入地解读李煜的 《虞美人》, 这样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不仅如此, 我们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李煜的《虞美人》 来解读更多的李煜的诗词及李煜其人, 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遇到李煜的诗词就可自主的、轻松的解决。这就真正的做到了课内外阅读的融合、促进关系, 从而使得学生在阅读方面有所进步。所以, 从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关系来看, 整合课内外阅读是必须的, 不容置疑的。然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 一般情况下, 语文教师是不舍得花大量的时间去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所以, 我们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 放下包袱, 大胆地让学生去自由地自主地学习。

二、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整合的现实需要。我任教的高中一年级, 曾经以 《注重内在》为题, 要求学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如果学生想写好这篇作文, 其先决条件是要有生活、阅读等方面的积累, 并有一定深度的人生思考。面对如此简单的题目, 多数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写的得心应手, 可是, 事与愿违, 多数学生面对此文题不断挠头, 束手无策, 一脸茫然。然而,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当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注重有效的应试知识, 缺少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必要指导。今年, 我曾对我所任教的高二年级的一个班级 (共54人) 做了阅读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全班竟没有一个完整地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读完其中任何一部的全班仅4 人。他们每周用来阅读课外书的时间, 超过1小时的全班仅有3 人, 40分钟到1小时的全班仅有4 人, 30分钟全班仅以内的10人。其余多数同学都极少阅读或完全不阅读, 有的同学甚至除教材外没有认真地读过任何一本课外书。结果让人感到意外, 也就是这样的现状让我们的语文课的教学效率越来越降低了。所以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整合十分必要, 这也注定是高效语文教学的唯一出路。目前的现状使得我们教师不得不抛弃传统的旧思想, 要有创新意思, 改变自我教学方式, 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当下素质教育与终身教育的需要。目前, 我国大力发展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 尽量弱化其应试教育, 并强调学生的能力方面的形成。外加终身教育已经是全球未来发展的大的趋势, 任何人离开学校后, 都还要继续自主学习来充实自己, 发展自己。这样课外阅读就是目前学校主要的任务, 只有学校做好这项工作才能成全每个学生的未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不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他们是国家的未来, 更是祖国的希望, 让我们做一个有责任、有良知的语文教师, 做好课内外阅读的整合。

课堂与课外 篇8

要让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多读书,好读书,仅靠学好教材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我认为,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有利时机,有机地将课外阅读材料引进课堂,不仅可以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更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一、引进课外阅读材料,进一步畅通对话渠道

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表述:“阅读教学时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学生的体验才能更充分,语感才能更敏锐。因此,教师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当学生阅读遇到障碍时,教师就要发挥“首席”的作用,努力讲解与文本相关的知识,以畅通对话渠道。

课文《一面》从上海内山书店起笔,从阿累由近及远地渐次接近鲁迅先生,以三次人物外貌描写贯穿全文,形象烘托出鲁迅先生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与品质。然而,要让学生就课文所呈现的阿累与鲁迅先生的内山书店一遇来涵泳先生的精神品质,体味作者在结尾处喷薄而出的内涵厚重的文旨,显然有些“旁证”单薄。为此,我将以下课外阅读材料引进课堂,努力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平台。

在学生充分阅读内山书店里的这一个故事后,我首先推出了《“鲁迅”笔名的由来》供学生阅读: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时署名“鲁迅”。据说,取“鲁迅”二字为笔名有以下原因:(1)母亲姓“鲁”;(2)“周”、“鲁”是同姓之国;(3)“鲁”含有“愚鲁”、“愚笨”的意思。“鲁迅”二字便是“愚鲁而迅速”意思,如同常说的“笨鸟先飞”。

学生从上述材料不难发现,原来先生的精神还蕴涵在他的名字中,先生的笔名是他鞭策自己一生的座右铭。

接着,我出示《鲁迅先生名言》,请学生边读边想:(1)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2)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3)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谁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会有的。

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谈谈各自的阅读感受,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及理由,再背诵名言。在“读”、“想”、“议”、“背”的过程中,学生投入了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最后我引出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让学生继续阅读:

鲁迅先生常常在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往往写到深夜,废寝忘食,不知疲倦。逝世前三天,他还替别人翻译的前苏联小说集写序言;逝世前两天,他还在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的文章;逝世前一天,他还记了日记。鲁迅先生就这样一路小跑地走完了人生。

这些学生鲜知的信息,以朴素的文字激活了文本的内涵,激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学生读懂了,鲁迅先生是那样说的,也是那样做的,就如课文所说。在这样课外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品析课文中精彩的三处外貌描写,甚至深入体会作者所要阐发的深厚文旨就更容易了。

这样的阅读,无须教师喋喋不休地讲析,在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的撞击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畅通,更轻松。

二、引进课外阅读材料,进一步活化阅读思维

苏教版教材的选文充分凸显了《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所提出的要求,真正体现了“典范性”,篇篇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教材中的任何哪一篇,都较好地处理了“现代取向”和“传统取向”的关系,两者有机地统一在教材体系中,展现了“爱国、仁爱、立志”等主题。读着一篇篇课文,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启迪心智,健全人格。

要充分实现教材的价值,教师应认真透析每一篇课文,准确把握文本的重点,分析隐藏在文本中的难点,预知学生关注的热点,有针对性地将收集到的相关材料信息带进课堂,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描绘了一幅凄楚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作品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情景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其中更使用了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但对曲作中所描写的“枯藤”、“昏鸦”、“小桥”、“流水”“西风”、“天涯”等意象,学生由于受到现有的古诗文阅读鉴赏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将这样的景与作者的情联系起来,因此,在备课中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收集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诗词材料供教学时适时引用。

1. 枯藤老树昏鸦

饥晫空篱雀,寒栖满树鸦。

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

———《景申秋八首》【唐】【元稹】

昏鸦何处落,野渡少人行。

黄叶声在地,青山影入城。

———《罗江驿》【唐】【唐彦谦】

2. 小桥流水人家

苍桧丹枫古渡头,小桥横处系孤舟。

———《渡头》【宋】【陆游】

细水涓涓似泪流, 日西惆怅小桥头。

———《小桥柳》【唐】【白居易】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唐】【岑参】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秋夕旅怀》【唐】【李白】

3. 断肠人在天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宋】【晏殊】

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踏莎行》【宋】【晏殊】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唐】【白居易】

在链接材料时,为使学生更好地鉴赏与品读,我在相关词句处以不同颜色标注及适当略加“小注”,制作成PPT在教学中展示,并且在课尾处再向学生推荐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作为本周“美文鉴赏”佳作阅读评析。

这样,学生学到了《天净沙·秋思》以外的多首“秋思”与“离情”为主题的诗词作品,进一步真切地感受到作品中浓郁的羁旅之苦,了解到马致远的这首“秋思之祖”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

由此看来,教师在备课时多花时间去收集与文本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适时有效地插入自己的教学环节中,对学生拓宽视野、活化思维、丰富知识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引进课外阅读材料,进一步升华情感体验

叶圣陶先生在《读书和受教育》一文中指出:“学生读课本并非目的,真能懂得事物,真能明白道理,真能实践好行为,才是真的。”可见,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不能不考虑学生的生命发展,不能不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价值取向,不能不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因此,努力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因素显得至关重要。

《享受生活》用自述的形式,以“我”的丰富多彩的乐趣为主线,依次叙述了“我”与大自然、朋友、社会、自我交流过程中获得的无限乐趣,展现了作者开朗、乐观、积极、丰富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热爱生命、享受生活的美好情趣。

为使学生对作者海伦·凯勒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我将海伦·凯勒的生平材料整理成学习资料于课前分发给每一个学生,在安排课文阅读之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这些文字。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莎莉文·梅西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6年进入韦斯特剑桥学院。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1908-1913年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莎莉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纪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

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可以说,在那节阅读课上,学生是带着十分崇敬学习了这篇作者的自传文字《享受生活》。阅读的同时,年少的心也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深深的影响与鞭策,像海伦·凯勒那样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抗争,正是本文所要阐释的人生观。学完课文后,我利用PPT向学生提供阅读中国第一位聋人大学毕业生,被誉为“中国的海伦·凯勒”———周婷婷的故事。

故事中讲到父亲周弘一边为女儿求医治病,一边对女儿进行语言训练的艰辛,也讲到了周婷婷在父亲的帮助下创造的一项项奇迹:周婷婷6岁认识了2000多汉字;8岁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数字,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10岁与爸爸共同完成了12万字的童话故事《从哑女到神童》;16岁以优异成绩提前学完高中课程,考入了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系……这一切都在无言地证明:健康是人生多么大的一件幸事。身有残疾的海伦凯勒与周婷婷都在与命运“不屈不挠”地抗争,作为一个健康的健全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呢?我们应当以阳光般的心情投入学习,投身工作,热爱生命中的每一天。

教育是一种人文情感熏陶,优秀儿童读物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要像《语文课标标准》所说的那样,把“培养学生高尚的盗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必须立足课堂,把握教材,触发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感受,发挥文本功效的最大化。坚持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努力收集与教材相关的课外阅读素材,精心筛选,精心安排,有机地将课外阅读材料引进课堂,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文读书,拓宽阅读视野,享受阅读快感,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阅读品位,为学生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打下基础,引导学生把“阅读”作为终生需要。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 (下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

课堂与课外 篇9

关键词:整体化,任务系型,实践活动

长期以来困扰职专英语教师的难题是学生的起点低, 水平参差不齐, 而每周的课时紧, 课堂内操练不够, 完成教学任务的难度相当大。而且即使程度好的同学, 他们能够把语法和结构讲得头头是道, 但在真正的交际场合却无法有效所用。因此科学的安排学生的课内外活动, 显得尤其重要, 教师应该使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整体化, 使课外活动成为巩固课内教学的有效补充。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由勃雷泊从教学的角度提出来的, 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语言。在职专英语中采用任务型教学, 根据学生的程度、学习的内容设计各种符合学生英语水平、生活实际的交际任务, 任务明确, 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进而让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看到学习英语的价值, 体验掌握英语的成功喜悦,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进行学习, 学会在做中学,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当前任务型教学这一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摸式正在国内外兴起, 并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而用这一教学摸式来设计课堂内外的系列活动, 正好能使教学课时紧,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 所学的语言无法用于真实情况下的语言实践的诸多矛盾迎刃而解。

英国著名学者Andrew Littlejohn认为:“任务型学习活动”是一种以完成任务, 即目标为导向的活动, 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使用语言。就是说, 学生要使用他们掌握的所有的外语知识和一切手段进行交流, 以达到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目的。任务的形式可以是列一个名单, 猜一个谜语, 做一个游戏, 进行一次简短采访, 交流彼此的观点或经验, 甚至是一种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语法练习等。

北京师范大学的程晓棠认为, 任务型学习活动必须具备五方面的特征:1、尽可能接近生活的实际能力;2、学生通过获得、处理和传达信息来做一件事;3、学生以某种形式使用语言 (包括图表、图画、体态语、借助于环境等) 4、必须有明确的任务目标;5、必须有具体的任务结果。笔者根据任务型学习的理论与特征, 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设计以下的模式:

形式:编写对话、写调查报告实地应用

目的:巩固发展课内所学知识, 并学以致用

中等职校英语 (基础版) 第二册Unit 3 shopping是以购物这个话题为主线展开的系列活动, 笔者现以这一课各课时为例设计以下系列活动:

第一课时:Warm up:listen and speak:task 1

1、任务前的准备:

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简单购物的句型, 为了能顺利完成系列活动, 可提前布置显示做以下两项任务: (1) 把初中到现在所学过的有关物品的词及购物地点的词按五大类整理:a.食物类b.服装类c.文具类d.家电类e.购物的地点。 (2) 将初中到目前所学过的购物句型列出:例如询问价格、号码、颜色、产地以及同伴的意见。

2、完成任务的系列活动:a.听对话, 填表格b.仿读对话, 为说做准备。c.表演对话d.编对话, 创新活动。

3、任务后的实践应用

要求学生逛一次礼品店或书店, 设计一项给情景写对话的任务。

情景:你的朋友下周六要过生日, 你要买一件礼物送他, 你请你的一位同学一起去购物。

任务:请你用50-80个字编写对话。

在何地购物

询问价格

征询同伴的意见

购买物品的数量

第二课时:Read and write:task 1

此课时的任务是读广告, 写便条。

1、任务前的准备

提前几天布置学生收集英文广告, 小组协作翻译。

信息来源:书刊、杂志、网上、商店的广告等。

2、完成任务的系列活动

读广告, 写便条, 对职专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笔者设计了如下的课题任务: (1) 学短语 (2) 连词成句 (3) 连句成段

例如:the shoes box, a big sale, out of business, ……

连词成句;There is a big sale at the Shoes Box because it is going to be out of business.

多种表达:The Shoes Box will stop business, so the is a big sale.

There is a big sale at the Shoes Box because of stopping business.

多句合一:All sports shoes are 40%off.

All slippers are 50%off.

Men and women’s cotton shoes are 50%off.

连句成段:There is a big sale at the Shoes Box because it is going out of business.Various of

Shoes are on sale.They are about 40%to 50%off.The sale only lasts 10 days.

3、任务后的实践应用

根据课前搜集的广告写便条。

第三课时:listen and speak:task 2

listen and speak:task 2的对话更长、更复杂。比如顾客向售货员征绚建议, 了解产品的质地、种类、产地, 对颜色、尺寸、数量提出要求。为此笔者设计的任务如下:

1、任务前的准备

请学生根据listen and speak:task 1的内容编写一个购买子的对话。

2、完成任务的系列活动

(1) 听课文的对话, 填表格。

(2) 仿读对话, 表演对话。

(3) 续写和订正课前编写的对话。

3、任务后的实际应用

课后去逛一次百货, 绘制一张表格如下:

至少要填五种商品, 作为下节课上课前5分钟同桌会话操练用。

第四课时:Read and write:task 2

本课时的任务是读一篇关于超市的课文,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1、任务前的准备

请学生到当地一家有名的超市, 注意超市的物品的放置, 试着用英语描述, 并记下表述时感到困难的句子。

2、完成任务的系列活动

(1) 读课文, 找出每段的主题句。

(2) 再读课文, 找出关键词。

(3) 用关键词造句, 重新叙述各段主要意思

(4) 连句成文, 复述课文

(5) 用一句话总结课文

(6) 仿照课文重写自己描述的超市。

3、任务后的实践应用

几家大型超市, 特别是由兴到衰, 小组协作, 写出调查报告。

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通过考察, 观察和交流对学生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等做出过程性的评价, 这种评价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激励, 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并转化为继续进步的动力。

“翻转课堂”之后的课外阅读 篇10

“翻转课堂”属于混合教学、线上线下教学、先学后教模式之一,特点是教师在课前的学生自学环节加以引导,教学资料起了关键作用。如果教学资料一直是教师提供,由教师制作成微课的成品展示在学生面前,并不利于学生真实地学习、阅读。由“翻转课堂”导致的学习方法的变革使资料与阅读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在关注“翻转课堂”时,我们可以把眼光看得更远一些,关注学生课外阅读对“翻转课堂”的作用,对提高学习能力的帮助。

具体来说,“翻转课堂”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对课外阅读有促进作用。“翻转课堂”的微课部分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有讲解、有进阶练习,之后还有合作研讨、测试、改进等系列,方法不同于学生自由的课外阅读,学习效果比较明显。“翻转课堂”之后的课外阅读如果能够拓宽、加深并延伸课内学习,其积极作用必然不限于课内,更不限于语文学习。

首先是任务阅读。如果课外阅读是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任务,学生就会习惯于安排好阅读的时间和步骤,并讲究一定的阅读方法,而不是像往常一样的散漫阅读,可有可无,自主阅读的能力得以形成。

其次是有重点阅读。微课的鲜明特征是围绕一个学习点展开,学生阅读按照这样的步骤,也能达到“一课一得”———一次阅读一得,或几次阅读一得的效果。

最后是系列阅读。语文教学讲究探究学习,促进系列阅读,只有这样学习才有广度和深度,学生才能脚踏实地实践语言,提升学习能力;否则如蜻蜓点水,过后即逝。系列课外阅读促使学生不断扩展阅读范围,从一个知识点扩展到另一个知识点。

“翻转课堂”不但在学习方式上影响着课外阅读,在阅读习惯上也会发挥积极、深刻的作用;反过来,学生积极的课外阅读必然提高“翻转课堂”的效率,促进“翻转课堂”的升级。学生如果通过课外阅读做好了学习文本的资料准备和学法准备,课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能水到渠成。

二、促进无用之读转化为有用之读

调查学生自主的课外阅读的内容,我们发现主要是漫画、笑话和故事,内容浅显,形式单一,缺少思考,鲜见名著。阅读层次低,阅读范围窄,阅读水平提高缓慢,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效应。虽然阅读也需要无用之读———无目的阅读;但是对学生而言,更需要目的阅读———有用之读。

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价项目认为,“评估学生的阅读素养必须基于阅读时读者、文本以及阅读目的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是动态的、互相影响的:每一个读者都会将先前的阅读经验带到当前的阅读中;读者如何理解文本与文本类型有关;阅读目的影响阅读理解的过程,影响阅读策略、技巧的使用,影响个人已有知识与文本内容相联系的程度。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阅读情境:为获得文学体验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和为完成任务而阅读。同时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查:整体感知、形成解释、联系自身、作出评价。”“翻转课堂”阅读学习点明确,讲授紧紧围绕学习点展开,练习逐层提高,有序有法。课前部分学习任务明确,进阶学习连贯有序,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性。“每一个读者都会将先前的阅读经验带到当前的阅读中。”学生将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在课外阅读中,阅读效率会大幅提高。

有目的阅读可将课内文本阅读延伸至课外阅读,可以是内容的延续、资料的延续、作者的延续、文本表达方法的延续、语言风格的延续,一月一主题,一假期一主题,一学期一专题,阅读方法反复运用,阅读效果及时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自测水平

课堂阅读只是基础性阅读,篇幅和内容都有限,需要课外阅读的有效补充。“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和美国国家教育进展研究评价项目(NAEP)是国际上三个比较著名的评价项目。PISA认为,由于学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将来生活所需要的第一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学校的作用不在于使学生学会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学习。PISA的阅读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技能来学习各种领域的新知识,具备理解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文本内容的能力,而不是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学会学习的关键在于具备知识技能基础、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课外读物新知识丰富,是学生自检阅读水平、提升阅读水平的最佳“试卷”。“翻转课堂”围绕一个知识点的系列、有序的阅读无疑适合课外阅读“检测”。

课堂与课外 篇11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HTML5;课外微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4-0073-03

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接受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这将有赖于学生课外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性。然而,单纯的课后作业和练习平台可能已经难以提高新生代大学生的自学主动性。如果能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特点,与时俱进地设计学生容易接受的课外微课堂平台,将显著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程的学习效率。随着互联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及其公众平台[1]已经成为学生群体中必不可少的通讯与交流工具,这将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打造师生沟通的课外微课堂提供可行的基础。本文将以《Visual Basic程序设计》[2][3]为例,针对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图文知识点推送、知识点查询、微视音频教学、点对点问答等教学模式,并阐述图文素材、教学微视频音频、知识点数据库等教学内容的建立方法,并对如何具体实施基于公众号的互动教学过程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微信公众平台与HTML5简介

微信公众平台是一种基于微信软件的公众推广平台,申请者通过申请验证后,可以在公众号的后台进行图文的编辑等若干功能的控制设置,用户只需通过搜索或二维码关注该公众号后即可接收该公众号推送的消息,并可以向该公众号发送关键词获取相应的自动回复,或者向该公众号的管理者发送各种消息。微信公众平台的管理模式包括编辑模式以及开发模式,前者只需要在管理后台直接编辑消息和设置即可,后者可以灵活地使用PHP等语言进行微信公众号json数据包的接口开发,设计个性的Web系统与之连接,因此可以实现数据库的查询、数据的自动处理运算等。此外,微信公众平台后台还提供了菜单的添加设置功能,能够使用户方便地链接到特定的微网页或各种移动Web上。

HTML5是一种新的Web2.0技术标准[4],它主要的特点是赋予了更灵活和丰富的多媒体信息支持。例如新引入的canvas标签能够在网页上自由生成各种图形图像,video元素能够直接支持视频的播放,audio元素能够直接支持音频的播放,这些将使网页多媒体信息的构建使用大大简便。微信内置的浏览器更是能够支持浏览基于HTML5的Web系统,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与HTML5的课外微课堂的技术框架如图1所示。

二、课外微课堂的设计与实施

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讲授《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由于学生的非专业性,往往对该门课程不感兴趣,学习效率较低,对于数理逻辑的理解能力也较低,所以生动形象地讲解,使学生有兴趣地接受,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下面阐述如何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与HTML5实现《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外微课堂。

1.根据微信公众平台与HTML5特点组织合理的教学模式

(1)微视频音频教学模式

在图1所示的技术框架中,可知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可以实现菜单链接的Web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微信的内置浏览器浏览相应的音视频,因此可以实现课外微课堂的“微视频音频”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中,教师可以选取课堂上不容易理解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对整个知识流程进行操作视频演示,并且可以录制相应的音频进行旁白讲解。对于程序设计而言,具体的形式可以是板书运算演示,程序代码的运行与比较等。例如通过不同的代码演示IF….THEN语句少了END IF 结构在何种情况下是正确及错误,演示结果将会直观容易接受。再例如FOR……NEXT循环,演示每一次循环过程中循环变量的变化、循环的流程以及循环体的运算结果,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循环结构流程运行的理解。尤其是对于程序设计的初学者而言,一步步的代码书写与调试演示,将能够弥补书本知识纯理论的枯燥与抽象难懂。学生通过观看演示视频,通过直观体会和模仿,能够快速建立程序设计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图文知识点推送教学模式

图文推送是微信公众平台的首要功能,主要由作者、标题、文本、图片、封面组成。在此教学模式中,可以使用多个图片配合简短的文字把知识点转化为简洁易懂的微型“画册”,这将使许多知识点生动形象化,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时的理解难度。例如Visual Basic界面設计中,常用控件的常用属性、方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不容易记忆,如果使用此图文推送模式,可以对容易混淆的属性进行反复强调对比,对难以理解的属性尽量形象化。如图2所示的图文推送消息中,在一个窗体图中同时显示了控件的几个常用属性:Top、Left、Width、Height、ScaleWidth、ScaleHeight、ScaleTop、ScaleLeft。这些属性中主要包括了两组属性,前四个属性是描述控件的宽度高度以及在窗体中的定位,而后四个属性描述的是窗体的自定义坐标系统的参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不容易记忆区分。而在此图文设计中,通过在窗体控件图中直观标画出这些属性的含义,配以简要文字说明,两组属性区分明显。

(3)知识点查询教学模式

微信公众平台能够设置关键词自动回复,这将为微课堂提供方便的知识点查询教学模式。教师为每个知识点提取合适的关键词,并为每个知识点录入合适的文字讲义或图文讲义。学生用户可以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想了解的知识点发送合适的关键词进行查询,系统将匹配的知识点讲义返回给学生用户。例如用户发送“MID”或“MID函数”,微课堂将会返回Visual Basic中MID函数的各个参数含义,具体用法以及代码示例。教师通过将很多零散的知识点存储于微课堂公众平台中,学生用户将能够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查询不同的知识点,灵活地进行巩固复习。

(4)点对点问答教学模式

除了上述教学模式外,微课堂公众平台还支持用户向平台管理者单独发送消息,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堂平台向教师提问,教师亦能回复相应的消息,实现师生互动的点对点问答教学模式。这不但为师生之间提供了点对点的辅导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难,还为师生之间创造了沟通互动的途径,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与进度,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使教师在真实课堂中能更有重点地针对学生的疑难与问题进行讲授。

2.教学实施过程

(1)教学内容素材设计

建立适应微课堂公众号的教学内容素材,是实施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具體包括建立基本图文素材、制作微视频音频、建立关键知识点数据库等。基本图文素材可以来源于PPT课件、网络素材、教材、教学参考书等,也可以是教师自行制作的解说图文,以简洁易懂、学生容易接受为原则。微视频音频可以通过屏幕录制软件制作演示过程,或通过简便的摄像录影器材进行教学过程的录制,由于视频短小,质量要求不高,学生能清晰观看即可,因此制作过程相对容易。知识点数据库由教学大纲中需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凝练而成,每条数据库记录包括知识点内容、关键词等信息组成,教师需要对每条知识点提取若干关键词,使学生能够通过微课堂公众号查询。以《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为例,由于其是一门注重实践和理解的编程课程,在微课堂公众号上建立众多的解说和界面图文,制作充分的代码演示视频,并建立函数和语句用法知识点数据库,将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该课程,产生自主学习兴趣。

(2)推广公众号,建立课外学习微课堂

在创建微课堂公众号并完成素材制作录入的基础上,即可向教学班级推广普及微课堂公众号,建立师生之间的课外学习联系。学生直接扫描二维码或者在微信中搜索微课堂公众号的名称,即可关注微课堂公众号。教师在管理公众号的过程中,每天在微课堂后台推送一条不同的图文知识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后台能够看到每一条图文知识点被学生阅读的次数,以及关注公众号的学生数量,能及时把握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学习的进度。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教师还可以发送测试题目,要求学生作答回复,以了解学习的效果。此外,学生通过直接向微课堂公众号发送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能够在后台中单独做出相应的回答,实现师生之间的点对点互动问答。

三、课外微课堂的优势与不足

基于微信公众号与HTML5的课外微课堂,是大学课堂外教学的有机补充,其主要优势特点是将课程知识融合于当代大学生普遍使用的通讯交流平台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堂公众号自身可作为一种广义的“慕课”,“慕课”的主要特点是提供一个学习的网络平台[5][6],只是教学模式上有所差异。而微课堂公众号中的微视音频教学,与传统的“微课”[7]资源相似,可以作为微课的补充。学生能够随时接收教师主动推送的“知识点”,能够通过平台随时以关键词查询各种知识点甚至咨询老师,这是“微课”和“慕课”所没有的。当然微课堂公众号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教师要花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去建设教学内容素材,也要管理公众号及主动推送消息,这确实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可对于这种创新的课外微课堂来说,教师所做的这些工作是为了方便学生能更好更高效率地学习,是教学精神的体现,同时也间接提高了课堂内教学的成效。

四、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课堂外学习方式的灵活化,各种课外学习资源不断涌现。本文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与HTML5提出一种新的课外微课堂教学平台,设计了图文知识点推送、知识点查询、微视音频教学、点对点问答等微课堂公众平台教学模式,并以《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为例,介绍了各种模式下的具体示例,并阐述了教学素材的设计以及微课堂公众号的建立推广。本平台对教师而言,能够在课外进一步督促大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显著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具有“教”、“学”相长的作用。此外,该平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与实用性,能够应用于各种大学课程,容易推广普及于大学生群体。因此,这种课外微课堂公众号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磊,邹铠同.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7):42.

[2]王晓东,王文燕.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3]许新民.教学设计在《VB 语言程序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130-133.

[4]胡建平.Canvas平台支持下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9):72-77,96.

[5]袁利永,马永进.VB程序设计基础慕课建设的一些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5(8):5-7.

[6]穆艳玲.在线学习:慕课的新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3):18-20.

[7]祁博.微课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4(24):82-85.

整合课外读本,促进课堂教学 篇12

一、以文体为中心点,与另类作品比较

现在的语文教学不再是学生向文本的靠拢和复制,更注重他们言语智慧、审美情趣、价值情操等方面的提升。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文本不是学习语文的唯一载体。教师要善于用文本来教,注重文本开发,充实文本,将文本与相关的课外读本进行“链接”,使其成为文本颇具活力的生长点。在课外读本与教材文本的比较中,学生能进一步发现课文蕴涵的价值。

苏教版第九册的《变色龙》一课,把对变色龙的介绍融进一个故事中,字里行间融入人物的情感。为了让学生发现本课写法的与众不同,我在教学设计中,出示了《语文同步拓展阅读》上介绍变色龙的一篇说明文,让他们与课文进行比较:两篇文章都介绍了变色龙,你更喜欢哪篇文章呢?为什么?学生进行了一番细致的研读,在课堂发言中我感受到思维火花的闪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到文本与课外读本的不同:

有的学生指出了作者用词的生动。生:书上写得生动,第一小节用了“大雾弥漫”一词,从而为变色龙的出现增添一丝神秘。

有的学生谈到作者情节安排的巧妙。生:课文一开始写发现变色龙,可谓一波三折,小李啊呀一声,说有怪蛇,为第一折,大家找了一阵却一无所获为第二折,仔细一瞧,豆藤上真的有一条似蛇非蛇的怪物为第三折。而这“一波三折”的有价值发现,是我也未曾注意到的。

还有的学生赞赏说明事物特点时的描写。生:课文在写变色龙捕食时,举了它捕食蝴蝶的例子,使人充分感受到变色龙捕食的迅捷,让人如临其境。

比较之后的精彩发言让我充分感受到课外读本的引进,为理解课文牵线搭桥,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去发现,去探究,激活了思维,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更让我惊喜的是,学生的学习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文章的理解与鉴赏上,在本单元的习作训练中,不少学生在描写小动物的特点时,不约而同地都运用了《变色龙》一文的描写方法。课文与课外读本之间的比较,不仅使学生体会到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和写作特点,最终也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以作者为中心点,以其他作品补充

阅读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学生感悟文章语言。要使学生充分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思以及言语方式,必须调动起学生情知交融的感受。面对充满情感末梢的文字,我们的阅读教学能不能让这些文字的神经末梢伸向学生阅读的心灵世界,关键在于感受力的培养,在于以感受性演绎性描述性的解读来感受对文字日益迟钝的学生,增强他们感受文字的能力。如何强化感受,加深理解?学生自己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但往往理解不会深入,这时引这位作者的其他相关作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更利于老师创设体验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去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情境和情感。

“人,应该怎样活?”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而是学生从文本及作者同一主题作品中品出来的,从与文本、与作者真真切切的交流对话中悟出来的,心的润泽,悄然无声。适当拓展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感受到课文中更深刻的、更精髓的内容。

三、以内容为中心点,向其他作品延伸

教材,无非是教育的一种载体,再优秀的教材也有其缺陷与弱点,所以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教材视为“圣经”,而应视教学实际的需要或增或删或调或换,更好地适应学生需要,当教材中某些地方难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新代旧,即新教材代替旧教材,以新思路代替旧思路,取得更佳的教学实效。

以苏教版第9册教材中《伊索寓言》为例。寓言是极富比兴、寄托色彩的文体,具有极丰富的感发性,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亦可随时空而变,不断生成新的解读与改制。而《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的中心“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还找出各种借口自我解嘲”,学生理解不具有难度,同时我觉得这个寓意也并不是很全面,生活中有时还是需要酸葡萄心理的。于是我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崭新的一课。

我将《智慧背囊》一书中的《吃不到的葡萄当然酸》稍加改动,呈现在大家眼前:

我像众多的同伴一样,对狐狸的行为嗤之以鼻:“哼!自欺欺人。”可晚上,狐狸竟闯进书房找我评理:“你有什么资格取笑我呢?蠢笨的人类!”狐狸不屑地问。“你自欺欺人难道不可笑吗?”我也不屑地说。“你们这些蠢笨的人啊!生活中还是需要酸葡萄心理的呀!”狐狸叹息着说……

上一篇:河南省虞城县下一篇:计算机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