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动物免疫的因素(共11篇)
影响动物免疫的因素 篇1
一、遗传因素
动物机体对接种抗原的免疫应答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 因此, 不同品种, 甚至同一品种不同个体的动物, 对同一种抗原的免疫反应强弱也有差异。
二、营养状况
动物的营养状况是免疫防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如果供给畜禽的营养严重不足或畜禽健康水平过低, 就会影响其免疫系统的完整性, 造成免疫功能低下。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的缺乏都会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例如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淋巴器官的萎缩, 影响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 受体表达与活化, 导致体内的T淋巴细胞、NK细胞数量减少, 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B淋巴细胞的抗体产生能力下降。
三、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动物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状况、环境卫生及消毒等。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如果环境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都会使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 导致动物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接种疫苗后不能取得相应的免疫效果, 表现为抗体水平低, 细胞免疫应答减弱。环境搞得好, 可减少或杜绝强毒感染的机会, 使动物安全度过接种疫苗后的诱导期, 即使抗体水平不高也能得到保护。如果环境差, 存在有大量的病原, 则抗体水平较高的动物群体, 也存在着发病的可能。另外, 各种不良应激因素的干扰如:饲养管理中的长途运输、强制换羽、突然换料、饲喂劣质饲料、断喙、去势、打耳号、断尾、气候骤变、噪音等应激因素, 以及人为因素产生的应激等各种应激因素的作用使动物机体存在较高的皮质激素, 而皮质激素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从而导致动物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接种疫苗后不能取得相应的免疫效果。
四、疫苗的质量
疫苗的质量是免疫成败的关键因素。弱毒苗接种后在体内有一个繁殖过程, 因而接种的疫苗中必须含有足够量的有活力的病原, 否则会影响免疫效果。灭活苗接种后没有繁殖过程, 因而必须有足够的抗原量作保证, 才能刺激机体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油佐剂灭活苗的性状必须稳定。这就使得疫苗的保存与运输成为免疫防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保存与运输不当会使疫苗质量下降, 甚至失效。湿苗应低温冷冻保存;弱毒冻干苗应保存于2~8℃;马立克氏病细胞结合毒疫苗应在液氮中保存;灭活疫苗应贮存于2~8℃, 严防冻结, 否则会破乳或出现凝集块, 影响免疫效果。
五、疫苗的使用操作
1、在疫苗的使用过程中,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免疫效果, 例如疫苗稀释方法, 水质, 雾粒大小, 接种途径, 免疫程序等都是影响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 各环节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稀释方法与消毒疫苗在使用前一般均需要正确稀释。疫苗稀释液未经消毒或被污染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疫苗要求必须使用专用稀释液稀释的, 不能用其他溶液代替。稀释用水的水质不良或含有化学消毒物质, 会降低疫苗效价和抗原性, 造成免疫失败。稀释浓度不当、稀释后放置时间太长、阳光照射或环境温度过高也会导致免疫失败。吸取和稀释疫苗时, 必须充分振荡, 使其混合均匀。不需要稀释的疫苗, 先除去瓶塞上的封蜡, 用酒精棉球消毒瓶塞。需注射途径接种的疫苗, 在瓶塞上固定一个消毒的针头专供吸取药液, 吸液后不拔出, 用酒精棉包裹, 以便再次吸取。给动物注射用过的针头, 不能吸液, 以免污染疫苗。
3、疫苗剂量
适当剂量的抗原是诱导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因素。疫苗剂量过少影响机体免疫应答, 抗体不能形成或抗体浓度太低不能产生保护作用;疫苗剂量过多, 抗体的产生反而会受到抑制, 产生免疫麻痹现象, 一次注射疫苗太多, 无疑加重了副作用, 甚至导致发病。因此进行免疫注射时, 用量必须严格按照规定使用, 不得随意增减,
4、接种次数也要根据疫苗的种类而异
灭活苗接种往往产生抗体量低且消失快, 如果在第一次接种后, 2-4周再接种1次, 抗体量迅速上升, 3-5天达到高峰且持续时间长。因此灭活苗最好接种2次。
5、不同的免疫途径激发的免疫应答类型不同, 如滴鼻或点眼可诱导局部粘膜免疫。接种途径不当不能产生理想的免疫力。比如接种羊痘活疫苗时需皮内接种, 若采用皮下接种则会降低免疫效果。另外, 应肌肉注射的疫苗如果因操作不当而进入脂肪组织中, 会因脂肪组织不适合细菌和病毒生长而导致免疫失败。
6、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不合理是造成免疫失败的又一原因。不同疫苗产生的免疫期和免疫持续期不同, 有些疫苗一次接种不能获得终身免疫力, 需要多次加强免疫, 此时就要考虑上一次免疫接种产生抗体的半衰期, 过早接种可能被抗体中和, 接种过迟则会错过激发二次免疫应答的最佳时机;另外还要考虑母源抗体的干扰, 最好根据母源抗体监测水平确定合理首免时间, 既能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 又不给野毒提供感染机会。
六、与抗菌药物同时使用
使用活菌苗时, 动物在接种前后10天内不能使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 同样不能饲喂添加抗生素的饲料, 否则导致免疫失败, 这一点在生产实践中也常被忽视。
七、疫苗不同毒株间混用
此种现象主要发生于紧急预防接种时, 未查明导致发病的细菌病毒血清型、亚型或株, 一概而论使用一种苗作预防往往收不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影响动物免疫的因素 篇2
实验目的: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做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制定计划:
1.材料用具:每个小组10只鼠妇,湿土,铁盘(或塑料盘、纸盒),纸板,玻璃板。2.实验装置: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在盘内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3.方法步骤:
(1)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验;
(2)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两侧的中央放同样数目的鼠妇,静置2分钟(3)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多次。4.实施计划:实验过程要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影响动物免疫的因素 篇3
【关键词】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影响因素;对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现有流动人口2.61亿。未外来人口的增多势必引起流动儿童的增加。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居无定所,难以管理。加之流动人口经济状况较差,自我保健意识差,对计划免疫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各地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接种率仍然无法提高,导致流入地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发病率上升【2】。
1 影响因素
1.1 管理体制不完善
1.1.1相关部门对所辖区域内流动儿童掌握登记不全,不能及时地提供流动儿童的准确信息,相关部门协作配合不力,使有些流动儿童无法享受国家免疫规划服务。
1.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配备不足,专业人员不足,设备陈旧,经费不能足额到位等。
影响了整个地区主动服务流动儿童的质量。
1.2 流动儿童免疫接种问题
1.2.1 政府对流动儿童的管理重视不够 当前采用传统户籍制人口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计划免疫工作的需求,不能正确的反映流动儿童的基本信息,原因在于各部门没有明确责任,缺乏协调,造成流动儿童管理上处于无序状态.同时儿童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免疫接种的服务质量和保障健康的程度【3】。
1.2.2儿童家长对免疫接种工作认识不足 流动儿童的家庭不少为收入水平低下或居无定所无固定职业的家庭,由于受文化水平,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接种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防病保健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儿童漏卡漏种现象的发生。这也是各地区流动人口具有的特点【4】。
1.2.3 宣传工作不到位 对预防接种知识没有进行广泛和深入持久的宣传。
1.2.4 基层接种单位工作人员缺乏,对流动儿童的接种服务不到位。
2 管理对策
2.1政府的支持与重视 要遵循“政府参与,社会参与,部门配合,法制保障”和对流动儿童实行现居住地管理的原则,对不同地区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采取强化工作措施,同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的投入政策,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重视和支持,保证免疫规划人员,经费,设备到位。加强政府部门的督导管理,将流动儿童的管理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儿童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方案,协调好教育,公安,计生,妇幼保健,街道,居委会,卫生等部门。,保证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减少流动儿童接种的空白点。
2.2 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除开展常规的4.25宣传,强化宣传,要根据流动儿童的特点,在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地区利用广播,报刊,宣传单,告示,标语,短信平台等形式传递信息,多方位,反复开展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工作的知晓率和主动接受免疫接种意识【3】,共同做好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2.3 加强对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管理 推进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提高计免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确实的保障,以保证免疫规划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立各级流动儿童管理网络系统,加强流动儿童调查摸底,查漏补种工作,责任明确,措施到位。把补种作为常规管理工,为流动儿童提供优质便利的接种服务,提高儿童家长的满意度。
2.4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 对居住2个月及以上的流动儿童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无接种证者同时建立.补办接种证,享受与本地儿童同等待遇。居住2个月以下的儿童办理临时接种证,促使流动儿童及无证者主动到本辖区免疫预防接种门诊补种疫苗。
3 讨论:
免疫规划工作是疾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本国策之一,自从实施儿童免疫规划以来,许多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逐年增长,流动儿童的数量也随之上升,这些人流动性强,信息难以掌握,.由于多元因素的作用,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预防接种水平存在极大差距,甚至削弱当地人群的免疫屏障,导致流入地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上升,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已成为疾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4】。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不及时,不到位,直接造成了许多地区计免相关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成了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难点,给目前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力,因此必须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讓适合年龄的儿童能够及时.规范的进行预防接种,达到预防和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及时发现计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完善的外来流动儿童管理机制,为更好地开展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华,计划免疫工作中流动儿童的来源。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2010.10(23).289-288.
[2] 梁发波;石志刚.浅谈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管理。中国医疗前沿,2009.22(10)348-349.
[3] 张苹,姚经建,孙兰,等.闵行区外来流动人口传染病综合防治现状及对策.中国初级保健.2008.22(2):51-53.
影响动物免疫的因素 篇4
1 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
1.1 使用疫苗不合理
有的农牧民使用的疫苗不是动物防疫机构提供的, 而是私自采购, 很容易使用失效的疫苗或存放不当失去效价;有的使用疫苗时随意减少剂量或配制浓度不准;有的使用隔夜没有封口的疫苗;有的没有保温设备, 造成疫苗失效。
1.2 免疫程序不合理
不按疫苗说明使用, 各种疫苗免疫间隔时间不合理, 有的一次多种疫苗同时使用, 这些情况很容易造成免疫麻痹或免疫抑制, 还有的注射疫苗后使用抗菌素, 从而引起免疫抗体产生不足, 造成免疫失败。
1.3 免疫操作不规范
注射部位不准, 接种方法、剂量不当, 本应肌注而操作成皮下注射等, 尤其不消毒、打飞针, 导致注射剂量不足;免疫途径不正确, 有的防疫员为了简单省事, 把气雾免疫改成饮水免疫, 把皮下注射改为肌肉注射等。这些不科学的操作方法, 既浪费疫苗, 又使动物机体得不到足够的疫苗, 或剂量不足, 机体产生免疫抗体不足, 有些甚至不产生抗体。另外, 器械和注射部位不进行合理消毒, 注射部位发生感染, 使注射的疫苗不能完全吸收, 达不到免疫效果。注射过程中, 未能做到一畜一针头 (最起码注射后用碘酒棉球对针头消毒) , 很容易造成同群感染。
1.4 动物的个体差异
由于动物个体差异, 免疫应答各不相同, 个别动物出现先天性免疫缺陷, 导致免疫失败。
1.5 动物摄取营养搭配不当
如饲料中缺乏氨基酸、Va、Vc可以降低机体免疫能力。
1.6 应免前的临床检查不彻底
对接受免疫的动物不进行临床检查, 有的动物处于发病初期或处于疫病潜伏期, 如果注射疫苗会激发发病, 造成免疫失败。
1.7 农牧民群众防疫意识淡薄
部分群众防疫意识差, 认为免疫不免疫无所谓, 还没有从靠天养畜的思想中解脱出来, 抱着侥幸心里, 对防疫工作麻痹大意, 严重影响免疫密度。
1.8 农牧民群众惜售思想严重
尤其纯牧区, 认为牲畜养的多, 表示家庭经济状况好, 但对防疫瞒报牲畜数, 使防疫牲畜底数不清, 造成免疫密度达不到要求。
1.9 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实施动物强制免疫中, 《动物防疫法》没有具体可造作的规定, 对拒绝免疫造成传染病发生或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时不进行隔离, 造成疫情扩散。
2 提高免疫质量和效果的综合措施
2.1 加强培训, 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
针对基层动物防疫员文化水平低, 缺乏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 平时对免疫工作不认真对待的现状, 举办了基层动物疫病防疫员培训班, 对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现场指导, 并通过考试合格后吸收为基层动物疫病防疫员, 这样使他们既掌握了免疫知识, 又提高了免疫质量。
2.2 建立动物疫病免疫双轨责任制
市政府与个乡政府签订了动物疫病防疫责任书, 县站与乡站签订了动物疫病防疫责任书。市站建立免疫质量层级督查机制, 按照责任书内容和要求, 适时开展层级督查, 即市站督查各乡 (办) 站, 各乡 (办) 站对所辖区域进行督查, 包村人员对自己防疫包村自查, 对查出不符合免疫要求的限期整改, 对达不到免疫要求的按照责任书进行奖惩。
2.3 建立合理的科学免疫程序
各种动物疫病的免疫必须按疫苗使用说明书严格执行, 在动物机体产生免疫抗体有效时间内要进行免疫抗体检测, 对没有产生免疫抗体或免疫抗体低下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使受免动物长期处于免疫保护状态。2.4加强疫苗保存工作在纯牧区牲畜管理粗放, 还没有摆脱游牧生活, 居住条件差, 存放疫苗条件差, 达不到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只要疫苗送到马上进行免疫接种, 尽量避免疫苗存放过程中出现问题, 以提高免疫效价。
2.5 认真执行免疫操作规程
首先对应免动物进行临床检查, 确认健康的方可实施免疫。免疫做到部位准确、消毒严格、剂量准确、一畜一针头, 使用疫苗质量合格, 尽量不打飞针, 确保免疫接种有效。
2.6 做好免疫后的观察工作
免疫后观察20min, 并备有抗过敏药物, 以防个别被免疫动物出现过敏反应, 抢救不及时造成损失。
2.7 免疫接种期间禁止用药
接种疫苗是强制性增强动物抗体效价, 疫苗和其它药物不能同时使用, 尤其抗菌素药物, 免疫接种时要注意消毒, 应尽量减少应激因素的干扰, 保证免疫接种有效。
2.8 加强动物防疫发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营造法治氛围, 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坚持面向领导、面向有关部门、面向社会、面向农牧民群众宣传, 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使农牧民执法懂法, 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认识水平和支持力度, 为扎实开展动物防疫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动物防疫工作的良好氛围。
摘要:当前农牧村动物防疫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时而发生免疫失败,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物免疫的质量和效果, 给动物发生疫病留下了隐患。分析其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办法。
影响动物基因表达调控的因素 篇5
【关键词】动物;基因表达调控;影响因素
1 动物营养与基因表达调控
Castor(1987)描述了营养与基因表达的关系是:营养素摄入影响DNA复制和改变染色体结构,二者共同调控基因表达,即调控基因转录、翻译,决定基因产物,从而维持细胞分化、适应与生长。目前研究较清楚的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基因的表达受日粮中糖的调控[1],微量元素锌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其他营养物质如脂肪、维生素等均可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如日粮中三酰甘油酯的含量和种类可调节胰脂肪酶基因的表达。
2 动物繁殖与基因表达调控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与繁殖相关的基因被克隆和鉴定,人们对繁殖与基因调控也越来越感兴趣,动物繁殖与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动物繁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在体内的重要功能是由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 R)介导的,GnRH 及其受体相互作用的调控在繁殖性能调控中是一个关键性位点。GnRH 受体基因的表达调控受多種内源性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GnRH 受体的合成受四种基本因素调控,即GnRH自身、雌二醇(E2)、孕酮(P)和抑制素。精子在发生的不同阶段,睾丸组织特异性基因按严格的时间、空间特性表达,这些基因在不同的调节因子作用下从多个层次对精子发生过程进行调控,最终形成成熟的精子[2]。哺乳动物胚胎着床前,这一发育阶段基因表达与调控的研究表明:早期胚胎发育受母源型,即卵母细胞内mRNA 和蛋白质的调控,随着母型mRNA 的消耗,合子型基因取而代之进行合子型调控。其中合子型基因激活是调控过程中的关键事件。
3 动物免疫与基因表达调控
动物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指染色体上的一组紧密连锁的高度多态的基因座所组成的一个遗传区域,是一个与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的多基因家族。其编码产物是免疫系统中极为复杂且具多态性的一类细胞表面转膜蛋白,称为MHC抗原,主要分布在各种细胞的表面,MHC参与了机体内外抗原的呈递,从而影响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对动物MHC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动物MHCI类基因的表达调控因子分为顺式作用因子和反式作用因子两类,动物MHCI类基因顺式作用元件可分别与相应的反式激活蛋白分子结合,调控Ⅱ类基因的组成性和诱导性。对动物MHC分子表达调控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MHC分子在免疫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等免疫学现象中的作用,为基因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3]。
4 动物抗性基因与基因表达调控
对一些种属特异性疾病,可以从抗该病的动物中克隆出目的基因,导入易感动物品种的基因组,若该目的基因能够在宿主基因中表达,那么转基因动物对该病毒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由此可培育出抗该病品系[4]。1989年,美国农业部以禽白血病病毒(ALV)为载体,获得了抗ALV的新品系鸡。1992年,Berm将小鼠抗流感基因转入了猪体内,使转基因猪增强了对流感病毒的抵抗能力。2000年,Ken等将溶葡萄球菌酶基因转入小鼠乳腺中,用来防治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乳腺炎,结果证实高表达量的小鼠乳腺具有明显的抗性,这对于防治奶牛乳腺炎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5]。
5 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基因表达调控
传统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是以活畜保存为主。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建立畜群、禽群的DNA 基因组文库,即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决定畜禽重要经济性状的主基因或全部基因整合到某些特殊的基因载体上,然后用这些载体感染宿主细胞,通过宿主细胞的大量增殖构建各基因DNA 片段的无性繁殖系(克隆),当制备的克隆数把该畜禽品种的全部基因包括在内时,这一克隆的总体就是该畜禽品种的基因文库,保存该基因组文库就等于保存了该畜禽品种。
参考文献
[1]史莹华,王成章,许梓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动物营养学中的应用与展望[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39(4):83-86.
[2]郑家茂,赵国,方乐云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及其基因表达调控[J].动物医学进展,2000,21(2):56-59.
[3]周银松,葛红山,丁家桐.哺乳动物胚胎着床前的基因表达与调控[J].国外畜牧科技,2001,28(1):56-59.
[4]余振东,桂耀庭,唐爱发等.精子发生基因表达的调控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1):104-107.
动物免疫程序的制定及其影响因素 篇6
集约化养殖场的管理和疫病防治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养殖业的兴衰。养殖场疫病防制的水平不仅关系到动物群的生长发育, 并且还能发挥生产性能[1]。免疫防治技术在传染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种免疫作用分为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两类。使用疫苗最重要的是为了控制某一动物群体不发病, 免疫程序的制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疫情和接种时机、病原体的型别、接种密度、接种程序、动物体质、疫苗物理性状、消毒灭菌、疫苗使用、抗菌药物、免疫次数及途径多方面。科学实施动物免疫接种, 是养殖业预防重大动物疫病的最重要措施[2]。目前规模养殖场的防控传染病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免疫注射, 毋庸置疑正常情况下每种疫苗的合理使用都能针对性的使机体产生特异性保护作用, 但是目前动物的传染病种类多、流行快、分布广, 旧的疾病还未得到有效控制, 新的疾病又不断涌现出来, 面对种类繁多的传染病, 不可能每种疫苗都进行注射, 有时即使注射了疫苗也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制定一个合理的免疫程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免疫程序的概述
1.1 免疫程序的定义
所谓免疫程序是指根据当地动物疫情流行动向、动物机体状况 (主要是指根据母源及后天获得的抗体消长情况) 以及现有疫 (菌) 苗的性能, 为使动物机体获得稳定的免疫力, 选用适当的疫苗, 安排在适当的时间给动物进行免疫接种。
1.2 免疫程序的重要作用
在非发达国家, 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主要以免疫为主。我国长期的实践证明, 科学合理的免疫是防控动物传染病, 尤其是重大动物疫情的一种主动而有效的防控措施与手段。而要实现这一目的,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则是关键[3]。
1.3 疫苗免疫的基本原理
疫苗免疫是一种特异性免疫, 是动物机体受到疫苗刺激所产生的应答过程, 即免疫应答。所谓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内的T、B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活化、分化、增殖及产生效应的全过程:分为致敏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
2 免疫程序的制定及影响因素
制定一个良好的免疫程序,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掌握疫情和接种时机、疫苗与流行的病原体型别一致、接种密度、合理的接种程序、被免疫动物的体质及疫病的情况、疫苗的外观及理化性质、消毒灭菌、稀释后疫苗的使用、抗菌药物的干扰、疫苗的剂量和免疫次数等。
2.1 掌握疫情和接种时机
在疫苗接种前, 应当了解当地疫病发生情况, 有些疫病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阶段性, 有针对性地作好疫和血清的准备工作。并且最好在疫病的流行峰升高以前完成全程免疫, 当流行高峰时节, 畜群免疫力达到最高水平。如流行热多在春天或秋末冬初发生, 可在11月对全部动物免疫。又如一些疫病在昆虫活动较多的夏季多发, 如牛焦虫病在7、9月易发生, 可在发病前的4~6个月进行免疫[4]。有些传染病只危害特定年龄段的动物, 且在特定的季节流行, 如猪细小病毒病多流行于产仔季节, 多发生于头胎妊娠母猪, 猪丹毒、猪肺疫以架子猪发病较多, 仔猪白痢主要发生在10~30日龄仔猪, 以10日龄~20日龄仔猪发病最多。对这类传染病的疫苗接种, 则应选择在特定的时间段。对于幼龄动物易感染的传染病, 接种时机至少应选在这类病通常发生的前10天为宜, 这样的设置可以保护动物, 即让动物的免疫状况正好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处于免疫力最好的时机, 能够充分抵抗病原的侵袭。如果一次疫苗接种不能达到使动物充分具有抗御传染病病原侵袭能力的话, 那么最后一次疫苗接种则最迟应在该传染病流行前7天内完成[5]。
2.2 疫苗与流行的病原体型别一致
在使用疫苗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病原有无型别问题。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及易变性的特点, 有七个血清型:A、O、C、亚洲I型和南非1、2、3型。这些血清型无交叉反应, 所有血清型都有亚型。我国流行的口蹄疫的主要类型是0、A及亚洲I型。规模猪场每年最好是免疫3~4次。其疫苗型号以当地畜牧部门推荐为主[6]。
2.3 接种密度
对畜禽进行预防接种, 使之对某一传染病产生免疫抵抗力的动物数达到75%-80%时, 免疫动物群即形成了一个免疫屏障, 从而可以保护一些未被免疫的动物不受感染。
2.4 合理的接种程序
免疫程序收多种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母源抗体的影响, 因此必须予以注意, 否则必然影响免疫效果。母源抗体的干扰:母源抗体的被动免疫对新生的动物是十分重要的, 既对初生动物有保护作用, 也会影响初生动物的免疫效果, 是干扰疫苗免疫最常见的因素。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 实施免疫接种, 接种的疫苗就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影响后天免疫应答的产生, 导致初生动物的免疫失败。尤其是弱毒苗在免疫动物时如果动物存在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 会极大的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7]。例如, seimann等资料指出:用鸡新城疫免疫母鸡所产蛋孵出的小鸡在3日龄抗体滴度最高, 往后每日下降大约13%, 到15日龄时、母源抗体对疫苗的阻抑作用已不明显, 大型鸡场鸡新城疫首次免疫时间应根据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来决定。试验表明, 大多数雏鸡母源抗体水平HI一般在1:16时可达60%的保护, 因此, 当雏鸡HI母抗水平达1:16以下, 即需免疫接种[8]。在母源抗体有保证的情况下, 鸡新城疫的首免一般选在9-10日龄, 法氏囊首免宜在14~16日龄[9]。
2.5 被免疫动物的体质及疫病的情况
(1) 动物肌体的免疫应答是一个十分复杂而精细的生物学过程, 要合成和分泌高水平的抗体, 就必须从外界摄取相应的营养物质, 因此动物的营养状况也是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之一。饲料中营养成分缺乏, 特别是维生素A、B、D、E和多种微量元素及全价蛋白缺乏时, 均可导致免疫功能受损, 降低肌体抗体水平, 使免疫功能下降[10]。 (2) 免疫注射前不按要求进行健康检查。不了解动物的免疫史及病史等, 致使被注射的动物由于本身处于病态或瘦弱、待产、吮乳期等不宜立即注射而注射, 极易发生不良反应, 因此, 做好对易感动物免疫前的健康检查也是保证有效免疫的关键环节之一[11]。 (3) 动物机体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有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可引起动物免疫抑制[12]。导致机体免疫抑制的病原体有很多, 如猪瘟、圆环病毒II型感染、鸡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贫血病、传染性法氏囊、腺病毒感染等。这些传染性病原体主要是抑制动物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 干扰疫苗的免疫应答, 产生免疫麻痹, 导致免疫失败。
2.6 疫苗的外观及理化性质
(1) 一般情况下应首先选择灭活疫苗做基础免疫, 然后再用弱毒活疫苗进行加强免疫。养殖场疫病流行较严重, 应选用活疫苗;对于养殖场未发生过的传染病, 同时又无外来威胁时, 不能使用活疫苗, 确有必要免疫时, 应使用灭活疫苗, 以防散毒造成新的疫源[13]。 (2) 首先应注意疫苗是否过期, 要使用有效期内的疫苗。生物制品使用前, 要逐瓶检查, 剔除破损、封口不严制品。制品的物理性状应与说明书及标签相符。此外, 还要注意疫苗的储存条件是否与说明书相符。 (3) 疫苗本身的因素抗原的性质不同, 免疫后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速度及维持的时间也不同, 弱毒疫苗接种的剂量小, 产生的免疫应答速度快, 维持时间相对较短, 油乳剂灭活苗接种用的剂量大, 产生应答速度较慢, 但维持时间较长。联合使用弱毒苗和灭活苗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免疫效果比单一苗的免疫效果好。因而要根据免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疫苗[14]。
2.7 消毒灭菌
使用生物制品时所需要的用具, 如注射器、针头等, 都要清洗灭菌后方可使用。注射器和针头要尽量做到每头动物一个, 绝不能用同一个枕头连续注射。要用情节的针头吸药, 使用完毕, 要将疫苗瓶连同剩余疫苗及给药用具一起消毒灭菌。否则会使免疫接种变成带毒传播, 注射后引起疫病流行。
2.8 稀释后的疫苗要及时用完
需要稀释后使用的冻干苗, 要用规定的稀释液稀释。稀释后的疫苗要振荡均匀在抽取使用。稀释后的疫苗要及时使用, 温度15℃左右当天用完;15~25℃, 6h用完;25℃以上, 4h以内用完, 过期废弃。
2.9 注意抗菌药物的干扰
有些免疫抑制性药物, 如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氯霉素类、四环素类, 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能显著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尤其在免疫前后不规范地使用这些药物, 可导致白细胞减少, 从而影响免疫应答;菌苗使用前后-周左右不可使用抗生素;最好在免疫前后辅助添加免疫调节剂 (如植物多糖) , 功能性添加剂等, 接种苗时加一针转移因子可提高抗体的产生[15]。
2.1 0 疫苗剂量及免疫次数
(1) 疫苗的剂量低于一定限度, 会影响机体免疫应答, 抗体不能形成或检测不出, 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因此, 疫苗的剂量应按规定使用, 不能任意增减。按规定家畜口蹄疫苗标准注射剂量, 一般25~50kg体重注射1ml, 50kg以上注射2ml, 经调查实际接种中一般小猪注射0.7~0.8ml, 大猪注射1.5ml, 甚至减半量注射, 导致猪只免疫剂量不足, 抗体产生不足[16]。 (2) 如果同一时间需要接种两种以上疫苗时, 或同一类疫苗需要多次接种时, 要考虑疫苗之间或多次接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只有疫苗间在引起免疫反应时互不干扰或有相互促进作用时, 才能同时接种。如果互相间有抑制作用, 则不能同时使用, 以免影响免疫效果[17]。
2.1 1 免疫途径
(1) 在进行注射免疫时, 有的免疫人员对于应进行肌肉注射的疫苗, 而未注射到一定深度;或应进行皮下注射的疫苗, 而注射过深, 使疫苗达到脂肪或肌肉内而影响了药物吸收等。 (2) 在进行饮水免疫时, 使用了含有消毒药等对疫苗有不良影响物质的稀释用水;或在饮水免疫前控制饮水时间不足, 动物未能在规定时间内饮完疫苗水, 造成疫苗超时失效;或稀释疫苗用水量不足, 造成动物个体疫苗用量不匀等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免疫效果。 (3) 在进行气雾免疫时未按规定量使用疫苗;稀释疫苗时未按规定使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气雾免疫设备使用压力过高;气雾粒子过大或风速过大, 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免疫效果[18]。
3 实施免疫程序中应注意的事项
影响动物免疫的因素 篇7
一、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
1. 母源抗体因素
一定的母源抗体对于避免动物早期感染传染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个体免疫的差异, 以及所用疫苗的不同, 造成母源抗体水平参差不齐。当体内存在高水平母源抗体时, 这时免疫可导致抗原在诱发免疫应答前中和或清除母源抗体, 从而干扰动物机体产生免疫力。
2. 应激因素
动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及体内外环境的影响。在气候突变、湿度过大、通风不良、噪音、环境和饲料的改变、使用抗生素等情况下, 产生对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不同程度的抑制效应, 导致机体免疫细胞的减少使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降低, 致使疫苗免疫效果不好。
3. 营养因素
动物日粮中各种营养物质不但为动物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所必需, 而且是维持免疫系统功能、并使免疫活性得到充分表达的决定性因素。疫苗接种机体后, 饲料蛋白含量不足、霉菌毒素超标、盐分过量、尤其是维生素A、D、B、E和铜、锌、镁、锰、铁、硒这些微量元素缺乏, 均会影响免疫抗体的生成速度或生成的数量, 从而导致免疫反应滞后或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4. 疫苗因素
(1) 疫苗的质量 没有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生产或农业部批准进口的合格疫苗, 免疫接种前不对使用的疫苗逐瓶检查, 没有发现药瓶破损、封口不严、瓶签无名称、无批号, 无有效期、无检验号、无用量、用法不清、物理性状与说明不符等情况, 一经使用, 影响免疫效果。
(2) 疫苗的贮藏运输 各种疫苗一定按说明书的要求、规定进行保存运输。一般来说, 冻干苗保存在-15℃以下, 油佐剂苗应严禁冻结, 置于4℃~8℃冷藏。疫苗不能反复的冻融, 否则疫苗的效价会迅速下降。另外, 疫苗在接种前受日光的直接照射, 或取出时间过长, 稀释后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 均会影响疫苗的效价。
(3) 疫苗稀释 各种疫苗的稀释剂、稀释倍数及稀释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 必须严格按说明书的要求操作。
5. 疾病因素
一些免疫干扰性疾病如果在免疫期间存在, 疫苗就不可能诱导完全的免疫应答。如鸡患有法氏囊病影响免疫效果。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等, 经种猪传给下一代, 下代接种相应的疫苗往往效果不好。同时, 也影响其他疫苗的接种效果。
6. 免疫接种方面的因素
(1) 免疫程序因素 免疫程序不科学, 同时进行多种疫苗免疫, 有时会出现疫苗间相互抑制的现象, 从而形成疫苗的免疫失败。
(2) 免疫接种操作因素 免疫接种操作不规范或接种量把握不准都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另外免疫接种消毒不严, 免疫接种时不按要求消毒注射器、针头等, 使免疫接种成了带毒传播, 易造成人为传播疾病的危险等。免疫有饮水、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等接种途径。肌肉注射免疫时, 出现“飞针”, 疫苗根本没有注射进去或注入的疫苗从针孔流出, 造成疫苗注射不足并污染环境;饮水免疫时, 饮水器具、阳光直射等因素均会影响免疫效果。
7. 其他相关因素
(1) 环境卫生 消毒卫生制度不健全, 平时不注意养殖区及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 病原微生物会大量的存在, 也会影响疫苗的效果, 导致免疫失败。
(2) 生长发育 幼龄、体弱、生长发育差以及患慢性病动物, 可能出现明显的注射反应, 且抗体上升缓慢;动物处于亚健康状态或某种疫病的潜伏期, 机体对免疫应答反应减弱, 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来防御疫病;接种疫苗之后反而加快了发病。
(3) 抗体水平 动物接种疫苗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产生免疫力, 而这段时间恰恰是一个潜在的危险期, 一旦有野毒入侵或机体尚未完全产生抗体之前感染强毒, 就导致疾病的发生, 造成免疫失败。
对接种后一段时间后抗体水平下降至临界值的动物未进行及时免疫, 造成免疫空白, 一旦感染强毒, 就会导致发病。如果动物抗体水平较高, 又进行接种同种疫苗, 由于抗体干扰, 会极大地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二、提高动物免疫质量的措施
1. 确保动物疫苗的质量
重大动物强制免疫的疫苗必须从当地动物卫生预防控制机构申报领取。其他动物疫苗要到具有兽用生物制品经营许可证的专业经营单位去购买。同时要检查疫苗的性状、日期、标签及说明书。发现瓶签不清、瓶内有异物等的疫苗, 绝对不能用。使用者必须按照兽用生物制品说明书及瓶签上的内容及农业部发布的其他使用兽用生物制品的规定, 在当地兽医人员指导下进行。
2. 加强抗体水平监测, 制定科学免疫程序
国家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要严格按照农业部规定的免疫程序执行。其他疫病的免疫应考虑当地的疫情和疾病状况, 通过母源抗体水平的检测, 避免免疫空白期。结合各种疫苗免疫间隔时间,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根据抗体水平适时免疫, 当抗体水平高低不平, 或抗体水平异常升高或较低, 可能有野毒感染存在, 这时应对动物进行紧急接种, 从而将病原拒之门外。同时, 实施正确的免疫接种技术, 确保疫苗接种到位。
3. 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合理选用免疫促进剂。在免疫前后应尽量减少动物的应激, 不随意改变饲料品质, 减少意外噪音。控制好温度、湿度、饲养密度、通风等, 确保产生坚强免疫力。在配制饲料时把好原料关、加工关, 根据动物的营养需要, 配制营养全面的饲料。
4. 加强疾病的预防
发现疾病要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等疾病好转, 恢复健康后再免疫。在引种前, 要了解对方养殖场的疫情, 引进种畜禽时要做好检疫和隔离观察, 无病时, 方可合群。实施疾病综合防治措施, 即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避免免疫失败所造成的危害。
5. 加强卫生消毒管理
影响动物免疫的因素 篇8
1 影响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
1.1 疫苗保管与运输环节
具体如下: (1) 温度不当。冷冻、冷藏保存达不到要求的温度;冷链运输做得不好 (包括疫苗送接, 直到为动物注射的过程) 。 (2) 保管不当。在免疫注射中, 由于条件所限, 对于需用的弱毒苗、灭活苗有时放在一起保管[3]。
1.2 疫苗稀释环节
具体如下: (1) 稀释剂选用不当。如饮水免疫直接使用自来水等。 (2) 稀释方法不当。如将稀释液一次性放入疫苗瓶中, 疫苗不容易溶解等。 (3) 稀释时间过长。未注射前, 就早将疫苗稀释等。
1.3 疫苗使用环节
具体如下: (1) 疫苗瓶外观不符合要求。瓶破裂, 长霉, 瓶口和胶盖封闭不好。 (2) 部分标示缺损, 如无标签、无检验号码等。 (3) 疫苗瓶中混有杂质。 (4) 过期疫苗。 (5) 稀释或开封的疫苗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6) 疫苗使用受到的阳光照射、高温高热的影响。
1.4 免前免后环节
具体如下: (1) 免前动物处于发病或发病潜伏期。 (2) 免前使用的免疫器具不消毒或消毒不到位。 (3) 2种活疫苗同时接种。 (4) 免前免后1周内使用抗生素、干扰素等[4]。
1.5 免疫程序方面
没有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或养殖场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免疫, 有时出现疫苗接种的次序不正确、2次接种间隔时间太短等问题。
1.6 人为方面
具体如下: (1) 用同一针头连续注射多只动物。 (2) 责任心不强, 打“飞针”。
2 提高免疫效果的主要措施
认真研究影响免疫效果的各环节、因素, 有的放矢改进不足, 做到分析要明、措施要实、效果要好, 真正体现出“三真”, 就是真打针 (责任) 、打真针 (过程) 、真有效 (目标) , 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树立责任意识
免疫工作好坏关键在人, 特别是取决于村防员工作是否到位。村防员免疫工作比较辛苦, 待遇普遍不高, 正因为如此, 村防员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与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 在工作中, 要严格按照规程操作, 做到该打的一头不漏 (禁打“飞针) 、该免的一只不少;认真指导养殖场、农户科学免疫, 加强免疫知识宣传与普及, 充分履行好村防员的职责, 承担好自己应尽的义务。
2.2 做好疫苗保管运输
保管时, 一般干粉苗冷冻保存, 水剂或油苗冷藏保存, 即弱毒苗冷冻保存, 灭活苗冷藏保存。弱毒苗、灭活苗要分开保存。运输或免疫途中, 凡需低温保存的疫苗, 应采取冷藏措施, 并且保持恒温, 避免忽高忽低。
2.3 正确使用疫苗
2.3.1 把握稀释要领。
大部分疫苗在使用前均需要稀释, 对稀释剂、稀释倍数、稀释方法均有一定要求。饮水免疫需根据免疫群体 (主要是禽类) 数量确定用水量。口服免疫可用冷开水或用洁净的深井水稀释;病毒性活疫苗注射免疫时, 应用灭菌的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细菌性活苗需用铝胶生理盐水稀释;用于气雾免疫的稀释剂应使用蒸馏水。另外, 某些特殊的疫苗, 需用厂家配制的专用稀释液。在稀释疫苗时, 用注射器先吸入少量稀释液注入疫苗瓶中, 充分振荡溶解后, 再加入剩余的稀释液。如果疫苗瓶小, 不能全部装入稀释液, 需先把疫苗吸出后放在另一个容器内, 再用稀释液将疫苗瓶冲洗几次, 使全部疫苗都被冲洗下来, 不造成浪费。
2.3.2 控制免疫时间。
稀释或开封的疫苗, 根据疫苗种类, 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严禁冻结或保存后再用;饮水免疫一般应在1 h完成;对生猪进行免疫接种, 最好是在进食后2 h或进食前进行。
2.3.3 注意使用细节。
2种弱毒活疫苗一般不能同时接种, 要间隔7~10 d;使用液体疫苗时, 用前要用力摇匀;使用过程中应避免高温高热。
2.4 科学制定免疫程序
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是保证取得免疫成效的基础。免疫程序制定时, 一是要考虑当地流行病学情况, 二是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 同时请教一线专家, 将新的生产实践中已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 (包括有些疫苗的接种次序) 吸收进去。2次免疫接种时间间隔要在1周以上, 防止疫苗间相互干扰[5]。
2.5 加强免前免后管理
做到以下几点: (1) 被免动物须处于健康状态。 (2) 注射前后1周不能使用抗生素、干扰素。 (3) 严格消毒, 尽量做到一头 (只) 动物一个针头, 注射部位应先消毒。 (4) 免疫注射前后, 适当增加饲料中粗蛋白质比例。特别是免后, 蛋白质饲料供应不足, 影响动物体内免疫球蛋白的合成速度, 降低免疫效果。因免疫注射也是一种应激, 免后可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 有助于动物机体加快恢复。同时, 要保持圈舍干燥、清洁、通风, 保证正常的抵抗力, 减少患病的几率。 (5) 有寄生虫的畜 (禽) 群, 在免疫接种前, 普遍进行一次驱虫工作。
摘要:介绍影响动物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 阐述提高免疫效果的措施, 以为动物疫病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物免疫,影响因素,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德明, 刘世明.动物性食品安全与动物防疫体系建设[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B12) :317-320.
[2]崔兰芝, 石传佳, 程丽岩, 等.畜禽免疫接种与药物预防[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1) :127.
[3]杨爱新.畜禽场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8) :185-186.
[4]崔兰芝, 魏春华.疫苗使用的注意事项以及对免疫失败的看法[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B12) :214, 216.
影响动物疫苗免疫效果因素分析 篇9
1 疫苗因素
1.1 疫苗质量
疫苗的质量是影响免疫效果的关键因素,在采购疫苗时一定要选择经农业部批准并通过质量认证的生产厂家生产的疫苗。
1.2 疫苗的选择
常用的疫苗主要有活疫苗和灭活疫苗,选择疫苗时,一要充分了解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优缺点,根据接种动物种类、日龄、用途以及想要达到的效果等进行选择;二要根据本地流行毒株选择相应血清型的疫苗,如若疫苗的血清型与动物感染的病毒或细菌血清型不同,接种后起不到相应的保护作用;三要视实际情况根据要预防的病种选择相应的单联苗或多联苗,一般单联苗的免疫效果优于多联苗。疫苗选择欠妥,易造成免疫失败和较强烈的不良应激反应甚至死亡。
1.3 疫苗的规范管理
一要对疫苗的外包装、标签、批准文号、生产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以及是否有破损等进行认真检查,一切指标均合格者方能根据不同种类的疫苗,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保存,一般冻干活疫苗在-15℃保存,灭活油乳制剂苗在2~8℃保存,如若保存不当,易造成疫苗的破裂、破乳、融化、冻结等,从而影响疫苗的质量,导致免疫失败;二要对疫苗的基础信息、出入库以及发放去向进行系统登记,对疫苗实行专人专管,建立疫苗可追溯体系,便于疫苗的追踪、免疫效果的测定以及疫苗效价稳定性的评估,为今后疫苗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三要对用剩的疫苗以及疫苗瓶进行无害化处理,严防病毒、细菌对环境造成污染,从而影响动物免疫接种的大环境,造成生物安全隐患和免疫失败。
2 被免动物因素
2.1 母源抗体
动物机体接种疫苗或经亚临床感染产生的母源抗体可经初乳、胎盘、卵黄等传递给下一代,在对下一代进行免疫接种时,常因母源抗体的影响而干扰免疫效果。
2.2 免疫抑制
动物机体在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导致机体暂时性或持久性的免疫应答功能紊乱,以及对疾病的高度易感,称为免疫抑制,患有免疫抑制病的动物,在疫苗免疫时会严重影响免疫抗体的产生,造成疫苗免疫失败。同时,免疫抑制也是诱发各种疾病的元凶之一,当前各种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广泛存在于我国动物群之中,因此,在防控动物疫病中首先要消除动物群中存在的造成免疫抑制的各种因素,重点控制好免疫抑制性疾病,提高动物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力,才能保障动物群的健康水平,杜绝因免疫抑制引起的免疫效力低下。
2.3 免疫麻痹
在一定限度内,抗体的产量随抗原的用量而增加,但抗原量过多,超过一定的限度,抗体的形成反而受到抑制,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麻痹”。在日常动物免疫接种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疫苗超剂量多次注射后动物体产生免疫抗体快且效果理想。其实不然,若疫苗超剂量多次注射后极可能引起机体的免疫麻痹,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针对不同病种的免疫,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中免疫剂量和次数要求,均可达到较理想的效果,从而也杜绝了超剂量多次注射对疫苗造成的浪费。
2.4 营养不良
动物体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蛋白质,特别是蛋白质缺乏会影响免疫球蛋白的产生,这些均可造成免疫抗体水平低下,从而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保持动物良好的营养状况是保证免疫效果的重要基础。
3 操作人员因素
3.1 免疫途径
针对不同疫病不同种类的疫苗,其免疫途径也是不一样的,如目前常用的鸡新城疫活疫苗,不同日龄的鸡其免疫途径是不尽相同的,两月龄以下的雏鸡可用鸡新城疫低毒力活疫苗(Ⅱ系)通过滴鼻、点眼、饮水或气雾进行免疫,而鸡新城疫中等毒力活疫苗(Ⅰ系)就专供经鸡新城疫低毒力疫苗免疫过的2月龄以上的鸡通过皮下或肌内注射免疫接种,初生雏鸡不得使用;绵羊痘活疫苗和山羊痘活疫苗的免疫接种途径是皮内注射;猪瘟疫苗的免疫接种途径是肌内注射。诸如此类不同疫苗不同的免疫接种途径,就要求操作人员必须熟知各种疫病疫苗的免疫途径,切勿混杂不清,影响免疫效果,造成免疫失败。
3.2 免疫方法
免疫过程中免疫方法欠妥直接关系到免疫的效果,在对疫苗进行稀释时,若未对稀释液有特殊要求的疫苗,可用注射用水、生理盐水、凉开水或蒸馏水进行稀释,有特殊规定的应用规定的专用稀释液稀释疫苗。如饮水免疫时稀释液应清洁卫生,不含氯离子、重金属离子、抗生素和消炎药,若饮水免疫中使用了金属饮水器、含氯的自来水、饮水器中有残留的消毒药、饮水量过大、饮水时间过长;气雾免疫使用压力过高造成疫苗喷出瞬间因温度过高而杀死活病毒;疫苗稀释后超过规定的有效时间又行免疫等等不当的方法,均可造成疫苗效力下降,从而影响免疫效果甚而免疫失败。
3.3 免疫剂量
免疫注射时打飞针,注射器调试不当、漏液,饮水免疫前未对被免动物适时断水,气雾免疫中没停风机或没关窗户等原因,均会造成疫苗注射剂量不准、漏注、饮水免疫时未喝到足够的疫苗水、气雾免疫未吸入足够的疫苗量,诸如此类的操作不当,均会直接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
3.4 免疫消毒
免疫过程中对动物以及操作器械的消毒,如注射部位、注射器、针头、胶管等的消毒不彻底,抑或器械使用酒精或消毒剂消毒后没冲洗干净时,将污染疫苗或杀灭活疫苗,从而影响免疫效果或造成免疫失败。
4 环境因素
4.1 外环境
外界环境噪音,疫病流行情况以及因外界温差大、捕捉、调运等引起动物的应激反应等均可扰乱动物体的生物平衡,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干扰免疫抗体的产生,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4.2 内环境
这里所指的内环境是与动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因素,如圈舍、饲养、消毒、温度、湿度等,舒适、干燥、清洁卫生的生长环境是动物保持健康状态的基础之一,也是免疫效果的保障。若动物饲养密度过大、圈舍湿度过大、粪污未及时清除、圈舍通风不良等等因素,均会造成圈舍氨气浓度超标,影响免疫抗体的产生,从而影响免疫效果;再者,当饲养动物的圈舍环境中存在着高浓度的病毒时,尽管使用了好的疫苗,仍然不能达到最佳的免疫效果,因为疫苗接种后,需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获得较好的免疫效力,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圈舍消毒不彻底,环境中存在的病毒仍可以侵入到动物体内,从而造成效力下降,影响免疫效果;另外,在饲养过程中不慎饲喂了发霉变质的饲料、重金属超标的饲料以及被农药污染的饲料等,均可破坏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5 小结
影响动物免疫的因素 篇10
【摘 要】 无论是什么动物,在饲养过程中采食量和饮水是最简单的检测指标,通过采食量和饮水量的测定可以反映出生物体的生长状况,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来阐明影响生物饮水量和采食量的因素,总结出生物采食量和饮水量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采食量、饮水量、生长发育、动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水平在不断提升,饲养动物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而动物摄取的食物和饮用的水的质量日益提高,主要是为了动物更好的生长发育。而实验动物主要是根据实验的需要而改变饲养方式,家禽和家畜主要是为了产量而改变饲养方式、环境等等因素来影响其采食量和饮水量。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阐明影响生物饮水量和采食量的因素,总结出动物采食量和饮水量的变化规律。
一、动物采食量的影响因素
1.饲养环境对动物采食量的影响。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动物都要摄取食物,因为动物需要通过食物来摄取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但是采食量会根据环境温度、湿度等不同而不同。大量研究表明,生活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动物相对于生活在常温环境下的动物的采食量会有所减少,雏鸡在饲养环境的温度在21℃以下时采食量的变化不明显,当温度超过27℃时,采食量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有所降低。因为,动物为了体温的平衡减少了采食量。而猪在高温环境下其采食量低于常温环境,其中生长猪与肥育猪的采食量降低最多。有研究表明,猪在15℃~21℃之间采食量相对恒定,超过此范围,每升高1℃其采食量相对便降低60~100g,说明可以根据饲养环境温度的变化调节采食量。当饲养环境温度低于动物承受的范围时,动物为了提高自身的热量采食量会有所增加,使其能量代谢增加用以维持自身的活动。对反刍动物而言采食量会随季节的不同有所不同,其中冬季的采食量最高,到了夏季采食量会有所降低。另外,反刍动物年龄不同在不同季节其采食量也不同,其中6、7岁的反刍动物的采食量随季节变化不明显,而1岁的反刍动物在冬季的采食量最高,夏季其次,其他年龄段的反刍动物则是春季的采食量最高。由此可知,当所处环境的温度不同时,动物就会依靠采食量做出相应的调节,以维持自身的生理功能。
2.饲料的成分及硬度对动物采食量的影响。每一种动物饲料的配方不一样,因此饲料内的营养成分也不一样。在以往的研究中有专家对国内外生产的饲料进行对比,发现中国生产的饲料喂养的小鼠其采食量明显高于日本生产的饲料喂养的小鼠。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生产的饲料采食量低但能满足小鼠的需求,而中国生产的饲料其采食量高才能满足小鼠的需求。长期摄取高脂肪的饲料不仅仅能提高采食量,同时动物的体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表明,长期摄取高脂肪饲料的小鼠其采食量明显增高。因而饲料成分必需比例适当才能改善动物的采食量。饲料硬度的不同,动物的采食量也不同。有研究表明,饲料最恰当的硬度为8.34其采食量最高,次之为7.07,而硬度最高其采食量却最低。由此可以看出,饲料的成分和硬度是影响生物采食量的因素之一。因此,饲养动物时要注重饲料的营养成分、硬度等一系列问题,以免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3.限食与自由采食对动物采食量的影响。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一般有限食采食和自由采食两种方法,有研究表明,限食会使动物的采食量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但增重不明显。而自由采食其采食量明显升高,增重明显。说明采食方式会影响动物的采食量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因此在饲养动物时要注意观察动物的采食量,以免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4.全网饲养与盒装饲养对动物采食量的影响。无论是实验动物还是家畜,饲养方式不同会影响其采食量。有研究表明,全网饲养4周发现,雌性小鼠的采食量为2800g,雄性小鼠的采食量为3000g。盒装饲养4周发现,雌性小鼠的采食量为3000g,雄性小鼠的采食量为3000g。由此可以看出,盒装饲养的雌性小鼠的采食量明显高于全网饲养的雌性小鼠。除此之外,全网饲养小鼠的毛无光泽,喜欢聚堆。而盒装饲养小鼠活泼好动,生长发育正常。由此可见,饲养方式对于动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仅仅会影响生物的采食量更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二、生物饮水量的影响因素
1.环境温度对动物饮水量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可知,饲养环境对其饮水量有一定的影响。饲养雏鸡时改变饲养环境的温度,雏鸡的饮水量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35.3℃、37.5和40℃的温度下,鸡的饮水量明显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高寒环境下,放牧家畜的饮水量也不相同,马在4月份时日饮水量最高,2月份最低;带羔母羊的日饮水量则是在1月份最高,2月份最低;非生产绵羊的日饮水量是3月份最高,2、4这月份最低。由此可知,饲养环境的温度会影响动物的饮水量。
2.全网饲养与盒装饲养对动物饮水量的影响。无论饲养方式有什么不同,动物都需要饮水。有研究表明,全网饲养4周发现,雌性小鼠的饮水量为3350ml,雄性小鼠饮水量为3350ml。而盒装饲养4周发现,雌性小鼠的饮水量为3100ml,雄性小鼠的饮水量为3650ml。由此可以看出,盒装饲养的雄性小鼠其饮水量明显高于全网饲养的雄性小鼠。说明饲养方式不同会影响动物的饮水量。
3.饲料营养成分对动物饮水量的影响。饲料营养成分的不同对动物的饮水量有影响。在以往研究中发现,当粗粮中蛋白含量过高时猪的饮水量明显增高。说明饲料营养成分不同不仅仅会影响动物的体重还会影响动物的饮水量,因此在饲养动物时要注意饲料营养成分的把握,以免影响饲养效果。
综上所述,饲养环境的温度、饲养方式、饲料成分是主要影响动物采食量和饮水量的因素。因此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控制,以免影响饲养效果。
采食量和饮水量是在饲养动物时最简单的检测指标,通过采食量和饮水量的监控,可以初步控制动物的生长发育。因此,了解采食量和饮水量的影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在今后饲养过程中可更系统、准确的对采食量和饮水量进行监测,进而为动物正常发育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正荣.不同营养水平和环境温度对雏鸡随意采食量和饮水量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0,9(1):99—103.
[2]艾地云.常温与高温季节肥育猪主要营养素采食量研究[J].中国饲料,1996,(11): 9-11.
[3]田宗祥,张玲清,等.高温对猪采食量的影响机制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1,38(3):228-230.
[4]李仕璋,何杰.影响动物采食量调节的因素[J].四川畜牧兽医,2003,(9):32-33.
[5]薛白,赵新全,张耀生.青藏高原天然草场放牧家畜的采食量动态研究[J].家畜生态,2004年11月,25(4):21-25.
[6]刘素梅,长泽弘,刘德惠.不同日粮营养水平对小鼠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1997年6月,5(1):51-55
[7]王芃芃,黄磊,伍晓雄,等.高脂饮食对小鼠脂质代谢和leptin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8年12月,16(1):40-44.
[8]凌娟,钟浩,姚方等.饲料硬度对小鼠生长性能、饲料采食量和耗损量的影响[J].医学动物防制.
[9]徐龙进,李志彦,李慧,等.全网养对小鼠生长发育的影响[J].医学动物防制,2006,22(5):389~390.
[10]刘春燕,吴中红,王新谋.鸡耐热力与采食和饮水的关系[J].家畜生态,1996,17(2):1~3.
[11]李生存. 高寒草地冷季放牧家畜饮水量测定[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6):23~25.
[12]覃矜,樊薛安.日粮成分对生长猪饮水量的影响[J].猪与禽,2007年11月25日,27(6):25~28.
硒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篇11
1 硒对动物免疫器官的影响
胸腺、脾脏和法氏囊是禽类的主要免疫器官, 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法氏囊是家禽特有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是B细胞分化发育的主要场所, 也是免疫球蛋白基因分化及基础基因库形成和扩展必需的器官, 含有B细胞、浆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少量T细胞和其它组织细胞, 在发育后期, 法氏囊还兼有外周免疫器官的功能:胸腺是细胞免疫中枢器官, 主要含有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少量B细胞及其它细胞, 是T细胞分化、发育的主要场所;脾脏是家禽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参与全身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胸腺指数、法氏囊指数和脾脏指数反映了机体3个主要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程度, 是从免疫器官发育的角度评价机体免疫状态的主要指标。梁礼成等 (1993) 研究表明, 添加0.5 mg/kg 硒与对照组相比, 硒可以延缓法氏囊滤泡的退化和萎缩。Finch等 (1996) 报道, 用低硒和低维生素E饲料喂鸡, 发现硒和维生素E不足, 可影响雏鸡淋巴细胞发育, 是腔上囊和胸腺发育障碍, 上皮组织颗粒样变性, 淋巴细胞减少。
2 硒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免疫细胞可大致分为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3大类。硒能增强动物机体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 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 同时增强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当动物缺硒时, 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及对有丝分裂原的刺激受到抑制。
2.1 硒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
T淋巴细胞分为表达CD4的辅助T淋巴细胞 (Th) 和表达CD8的细胞毒性T细胞。静止的CD4+F淋巴细胞在IL一12或IL一4的作用下可进一步分化为Th1或Tb2亚群, Th1分泌IL一2、IFN—β及TNF一α等, 主要参与细胞免疫;Th2可分泌IL-4、IL一1O及IL一13等, 主要参与体液免疫。Llback等 (1998) 报道, 补硒可以使CD4+/CD8+T细胞比值由5.2升到5.9, 并且使脾淋巴细胞对T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原的增殖反应从9%增加到43%。黄志坚等 (1999) 报道, 在研究富硒酵母对奶牛免疫功能影响时发现, 随着补硒天数的增加, 乳牛血清中淋巴细胞的转化能力增强, T淋巴细胞百分率增多。杜立芹等 (2000) 研究发现, 补硒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血清IL-2水平显著增加 (P<0.05) , IL-2是T细胞发育过程中重要的生长因子, 它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产生后, 作用于T淋巴细胞表面的IL一2受体, 进一步刺激T细胞的分泌增殖.
2.2 硒对动物巨噬细胞的影响
巨噬细胞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 如一氧化氮 (NO) 、IL-1、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来杀灭病原, 许多细胞因子的分泌是由NF-κB调节的。硒能够提高动物机体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对于巨噬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消灭过程都有不同的程度的影响。Wurgastuti等 (1993) 报道, 母猪硒缺乏可以显著抑制吞噬细胞的杀伤微生物的活性 (P<0.05) , 而补充硒可以显著的提高母猪的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P<0.05) 姜典镇等 (2005) 研究表明, 在对小鼠饲喂不同剂量的硒, 经过30 d的试验, 小鼠的鼠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能力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3硒对体液免疫的影响
B淋巴细胞通过对全抗原具有特异性的膜表面免疫球蛋白分子与抗原结合, 抗原与B淋巴细胞结合后在淋巴因子的协同作用下, 使细胞分化及克隆扩增。最后分泌免疫球蛋白。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补体, 它们参与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免疫球蛋白是主要的免疫分子, 与抗体相似, 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 普遍存在于血液、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其产生的免疫应答称为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主要有3种, 即IgG、IgM、IgAIgG是单体免疫球蛋白, 其在血清中浓度远高于其它免疫球蛋白, 且维持时间长, 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力量。另外, 它还参与抗肿瘤、抗寄生虫及抗某些变态反应等多种免疫过程。IgM的分子量在免疫球蛋白中最大, 主要分布于血管中。IgM产生时间早。其调理、杀菌和凝集作用均强于IgG, 但半衰期短.作用范围窄, 所以, 主要在感染早期起先锋免疫作用。IgA在所有黏膜表面的分泌物中都有相当高的浓度.尤其是胆汁和肠道, 但在血清中的含量较低。黄克和等 (1989) 报道, 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2mg/kg或0.4 mg/kg的亚硒酸钠性硒能提高锥鸡血清IgG水平和新城疫Hl抗体的滴度.在犊牛和羔羊的日粮中补硒2 mg/kg并接种牛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疫苗后, 血清IgM的浓度和抗体滴度显著提高 (P<0.05) 。邓桦等 (1999) 研究表明, 通过饮水供给亚硒酸钠发现, 加硒组的鸡新城疫HI效价在总体上高于同期不加硒组, 表明在饮水免疫的同时加定量的硒, 对体液免疫有增强作用高元等 (2001) 报道, 硒可明显提高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 (IL-6) 水平, 同时提高了IL-6的活性因IL-6主要影响成熟的B细胞产生IgM、IgG和IgA, 从而说明, 硒可进一步影响体液免疫功能。王子旭等 (2006) 报道, 低硒组的IgA+浆细胞数量及IgA阳性反应物数量减少 (P<0.01) , 低硒可抑制肉鸡肠道IgA形成, 影响肠黏膜的免疫功能。
4 小结
【影响动物免疫的因素】推荐阅读:
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实验教案09-09
影响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因素及预防措施09-04
动物免疫应注意的事项06-13
乡镇动物免疫07-04
做好动物免疫07-28
影响猪免疫力的原因06-26
动物免疫耳标06-11
动物免疫抑制研究06-29
动物免疫接种技术09-12
文化因素的影响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