钼多金属(共11篇)
钼多金属 篇1
鄂东北地质大队在湖北蕲春地区进行了地球化学勘察, 并对该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进行, 认为该区具有重大找矿潜力[1]。本文在其基础之上, 对其进行工程验证, 进一步证实该区具有重大找矿前景。
1异常区工程验证
杜登文等对烈马咀地区圈定的土壤元素异常区开展1/10000地质填图, 结果表明异常区内辉钼矿化现象到处可见。 对部分矿化露头进行槽探揭露, 从编录的YK1、YK2、YK3、TC1等浅地表工程样品分析结果来看, 相当多的样品达到了工业品位, 单工程控制矿体厚度为1.00m~ 15.00m, Mo平均品位0.04%~0.476%, 矿体主要受NWW和SEE两组裂隙控制。YK1位于梅祠堂, 控制3条辉钼矿矿体, 在工程起点H1—H5采样中, H4控制矿体厚度1.00m, Mo含量0.172%;中部H6—H7采样中, 二个样控制矿体厚度2.00m, Mo平均含量0.072%;在工程终点H8—H20采样中, H8控制矿体厚度2.00m, Mo含量0.071%。 YK2位于烈马咀, H2控制矿体厚度1.00m, Mo含量0.165%。 YK3位于梅祠堂南东方向, H2控制矿体厚度1.00m, Mo含量0.04%。 矿区揭露长度最长的探槽TC1钼矿体分布与综合元素异常剖面, 探槽TC1长达540m, 总体呈SEE走向。 对探槽TC1系统刻槽取样揭露了13条钼矿体, 矿体厚度在2.00- 15.00m之间 (图1a) , 矿化受岩体中裂隙控制, 矿体走向在258-289°之间, 倾角49-88°之间, 矿体走向与区域YC-1-Mo异常走向基本一致, 矿体长度规模受地表覆盖不清。 从TC1元素分析结果来看, 元素Mo、 Cu、Ag、Au都具有较强的异常强度, 比矿区最低异常下限高出1-2个数量级。 识别出的13条钼矿体中, Mo矿化较为富集, 有6条达到Mo的最低工业品位 (0.06 Wt%) , 总体平均品位0.04%~0.476% (图1b) , 具有较好的工业开采前景。 其中Mo与Cu关系较为密切, Mo元素高值区伴随着Cu元素峰值。 Mo与Au、Ag则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野外观察发现, Mo元素异常剖面中Mo异常为辉钼矿矿致异常。根据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合特征, 可将辉钼矿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 辉钼矿在花岗岩中沿裂隙发育, 在裂面上富集成辉钼矿薄膜;二是, 辉钼矿在花岗岩中次生小裂隙发育, 在裂隙边缘或靠近裂隙部位呈侵染状分布;三是, 辉钼矿在花岗岩裂隙中充填的石英脉细脉、复脉、网脉中富集。烈马咀矿床的矿石中, 主要矿石矿物有辉钼矿, 其次为黄铁矿, 伴生矿物有黄铜矿, 这与剖面中Mo与Cu具有很好的正对应关系相一致。脉石矿物为石英、长石, 次有方解石、绢云母。辉钼矿为细鳞片状集合体, 呈烟灰—铅灰色, 弱金属光泽, 风化后呈粉末状。矿区矿体存在多种蚀变类型, 以钾化、硅化、绿泥石绿帘石化、云英岩化、黄铁矿化为主。与钼矿化关系密切的蚀变为钾化、硅化、云英岩化、黄铁矿化, 随蚀变强度增大矿化加强, 反之则弱。矿化特征表明, 该矿属于岩浆期后热液矿床。从矿区区域上看, 钾化在矿区分布面积最大, 主要在矿区Mo异常区最为发育, 而在矿区北部不发育, 表明钾化与钼成矿关系更为密切。对花岗岩中和蚀变钾长石成分、晶体结构特征对比研究表明钾化蚀变是辉钼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YC-1-Mo-Cu-Ag-Pb-Zn-Au异常区内矿化强烈。矿化富集程度与化探异常强度相吻合, Mo元素含量高值点处辉钼矿化较强, 岩石钾化、硅化、云英岩化蚀变明显。工程验证在化探异常区圈定了18条辉钼矿矿体表明, 采用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圈定的成矿靶区对钼矿体的找矿具有指导作用。
2远景评价
烈马咀钼矿区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结果和其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非常吻合, 表明该区具有较大的Mo等多金属异常面积, 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1]。烈马咀钼矿区大面积分布在早白垩系花岗岩中, 主要岩性为中细粒含斑黑云二长花岗岩。同时, 矿区构造活动强烈形成的通道为构造破碎带为钼矿化流体提供上侵的通道。野外地质观察表明, 钼矿体主要以石英细脉、薄膜状和侵染状发育于早白垩花岗岩围岩裂隙中。烈马咀地区虽然目前还未有大规模矿床发现, 从揭露的矿体的品位和厚度上看, 表明其成矿已初具规模。通过对沙坪沟钼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分析认为, 本区在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上与沙坪沟钼矿床基本类似, 可以建立与沙坪沟钼矿类似的找矿模型, 从而找到矿区深部有可能存在隐伏花岗斑岩体[2,3]。
3结论
通过对烈马咀地区开展了工程验证, 结果表明矿体厚度和品位均达到了工业品位, 为矿致异常, 具有重大的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
[1]杜登文, 洪汉烈, 范坎.湖北省蕲春县烈马咀钼多金属土壤异常特征及找矿前景探讨[OL/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11.
[2]黄凡, 王登红, 陆三明, 等.安徽省金寨县沙坪沟钼矿辉钼矿Re-Os年龄—兼论东秦岭-大别山中生代钼成矿作用期次划分[J].矿床地质, 2011.
[3]徐晓春, 楼金伟, 陆三明, 等.安徽金寨银山钼-铅-锌多金属矿床Re-Os和有关岩浆岩40Ar-39Ar年龄测定[J].矿床地质, 2009.
钼多金属 篇2
新疆精河县色勒特果勒铜钼多金属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预测
矿靶区,提出了下步工作建议.
作 者:李朗田 刘延年 陈石羡 LI Langtian LIU Yannian CHEN Shixian 作者单位: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地质勘查院,湖北,武汉,430081刊 名:资源环境与工程英文刊名: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年,卷(期):23(4)分类号:P618.41 P618.65?关键词:找矿预测 成矿规律 矿床(体)特征 铜多金属矿 肯登高尔 色勒特果勒
钼多金属 篇3
关键词: 矿床成因;矿床类型
龙洼尕当多金属矿普查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东缘,隶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沟里乡管辖,受地质条件、自然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勘查程度较低,通过对现有工作成果进行分析,发现铅、锌、铁矿床在本区都有分布,并且在多处矿床发现多种金属共生的矿化点,由此可以看出该区域内的成矿条件相对较好,找矿前景良好,成为地质勘查的重点区域。
一、地质概况
1. 地层
区内地层自下而上有:
奥陶系-志留系变中性火山岩组((O—S)b):分布于该区北部和中东部。上部灰白色块层状含橄榄石大理岩、下部浅灰-灰绿色变中性火山碎屑岩、安山岩夹黑云石英片岩、变砂岩、千枚岩;底部浅灰绿色钙质胶结砾岩。结晶片岩组:灰、灰白色(含榴)黑云石英片岩夹大理岩、石英岩、(斜长)角闪片岩,局部为混合岩。
石炭系下统砾岩组(C1a)呈NW—SE向透镜状分布于该区中部。紫色砾岩夹砂岩、安山岩及灰岩组成的韵律层。产腕足、珊瑚。
石炭系中统(C2):主要分布于该区西南部。分三個岩组,在区内仅出露中上部岩组:
碳酸盐岩组(C2b):灰白色厚--块层状涡卷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底部为薄层泥灰岩与粉砂岩互层。
含铁砂页岩组(C2c):灰绿色砂岩、板岩、灰-灰白色石英(砂)岩、泥灰岩夹赤铁矿、菱铁矿薄层--透镜体,底部为赤铁矿层。
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2m):分布于该区中部,呈NW—SE向带状,粉砂质千枚岩、硬砂质(凝灰质)长石砂岩、生物灰岩、安山岩、英安岩、安山角砾岩、凝灰岩等。
三叠系下统砂砾岩段(T1a):分布于该区东南部,黄绿色硬砂质长石砂岩、细砂岩、页岩夹砾岩、泥灰岩、灰岩、含砾粉砂岩、英安质凝灰熔岩。
2.构造
该区位于白石崖背斜南翼, 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只见局部的小挠曲, 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花岗闪长岩沿近南北向断裂带并转折成北北东及北西西向两支, 形成东西两区的构造轮廓。北北东纵向逆断层,南端向东倾,倾角60°~70°。该断裂与接触构造重合, 为层间破碎带倾向南东, 倾角40°~50°略向西倾,控制整个东区的矿体分布。走向, 产状与地层一致。成矿后北西西斜切断裂,常切割上述两组断裂,形成若干矿体、异常群,有时切割矿体。
3.侵入岩
侵入岩在本区分布的面积较广,且以印支期侵入岩、花岗闪长岩(γδ51b)花岗闪长斑岩(γδπ51b)为主。
二、地质特征
1 矿体的形态及规模
矿体形状较多,并且基本呈现出与地层走向相一致的特征。矿体的主要特别包括:
Ⅰ号矿带: 位于砂卡岩带,整个矿带面积11200平方米,矿体城北北西-南南东走向,平均厚度6m,延深60m,主要分布在碎屑岩和碳酸岩的相连的位置,矿体规模大,开采价值较高;北北西向延伸,东部为鄂拉山组(T3e)陆相裂隙喷溢火山岩,西部为大理岩。平均品位TFe:15.0%~52.10%、Pb:0.22%~2.74%、Zn:0.50%~3.53%。矿带由两个矿体组成(Ⅰ-Ⅱ矿体),两个矿体呈近平行排列, Ⅱ号矿体位于Ⅰ号矿体西面下盘,主要矿体集中在5~6线之间。
Ⅱ号矿带: 产在区内中部的陆相裂隙喷溢火山岩下石炭统大理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带。带长6 0 m左右, 平均厚度3 m , 延深30m;矿体呈似层状,近东西方向。矿体为低品位磁铁矿体,肉眼见有星点状、侵染状的方铅矿、闪锌矿。通过两个探槽控制该矿的延伸, 初步掌握该矿的品位, 以及矿石特征、矿物组合。
Ⅲ号矿带: 产于矿区的东部的陆相裂隙喷溢火山岩中的矽卡岩带上, 为一贫磁铁矿的铅锌矿带,铁品位较低,TFe品位17% 左右、铅、锌品位较差; 带宽约2 m ~10m,表面呈灰黑色, 局部黑色,走向北北西-南南东;磁铁矿呈稀疏侵染状,方铅矿、闪锌矿呈侵染状、细脉状。
三、矿床成因讨论
1.矿产特征
成矿带内已发现有色及贵金属矿床、矿(化)点近70个,有Cu、Au、Co、Hg、Pb、Ag、Zn、Fe等,其中大型矿床1处(Hg)、中型矿床2处(Au和Co、Au)。根据矿床、矿点的分布特征,划分出两个成矿亚带:博卡雷克塔格-驼路沟成矿亚带和驼路沟东-苦海成矿亚带。 都兰县哈图沟-达尔乌拉沟里乡-苦海一带。有金异常3处,均为丙类。Au重砂异常3处,其中丙类2处,乙类1处。多金属异常5处,其中乙类3处,丙类2处。多金属重砂异常4处,均为乙类。
2. 控矿因素
从勘探结果可以得出本矿床的成矿原因包括:
矿区的含矿矽卡岩均产于下石炭统大理岩与中酸性岩体的接触带, 可见碳酸盐岩是形成含矿矽卡岩的最有利的围岩,碳酸盐岩也是本矿床的一个重要控矿因素。含矿矽卡岩(矿带)分布于岩体接触带、层间断裂带, 银铅锌矿体则产于矽卡岩的断裂构造发育部位,因此接触带构造、层间断裂以及矽卡岩形成以后的叠加断裂是银铅锌矿带和矿体的重要控制因素。
四、结语
通过对勘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区域内伴生矿品种较多,找矿前景良好,应进一步加强该区域的地质勘查。
参考文献:
[1] 周显强.青海都兰地区矿田构控矿特征[M].地质出版社,1996.
[2] 青海省地矿局.青海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91.
[3] 青海省都兰县白石崖铁矿区M7异常资源储量分割报告,2003.
钼多金属 篇4
该区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多金属成矿带的西北部, 处于大兴安岭中段铁、钨、银、金、钼、铜成矿带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多金属成矿带的接触带附近。区域内矿产资源较丰富, 已知矿产有金、铁、钼、铜、煤、黄铁矿、珍珠岩、沸石等10余种, 但以河谷型砂金最为丰富, 遍布全区, 开采历史悠久, 是区内主要矿种之一, 岩金矿主要为三道弯子岩金矿、上马场岩金矿, 三道弯子岩金矿正在开发利用。区域内古生代至中生代火山岩出露广泛。侵入岩主要为早白垩世中细粒 (似斑状) 二长花岗岩、闪长玢岩。在花岗岩类岩石中多见云英岩化, 闪长玢岩中硅化、黄铁矿化十分强烈。
下石炭统洪湖吐河组 (C1hn) 岩性为片理化中性火山岩:岩石为斑状结构、块状构造、片理状构造, 具较轻变质作用影响斑晶主要为长石、石英等, 基质为隐晶质。
上石炭-下二叠统宝力高庙组 (C3P1bl) 系一套陆相沉积~火山碎屑岩建造, 主要岩性为灰黑色堇青石角岩、灰色英安岩、灰白色流纹岩、灰黑色绢云千枚岩、长石砂岩、复成份角砾凝灰岩、片理化酸性凝灰熔岩、含角砾凝灰熔岩。
第三系孙吴组 (N1-2s) 岩性为砾岩, 颜色一般为杂色, 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流纹岩、花岗斑岩、安山岩、变质粉砂岩、板岩、硅质岩等组成, 砾石呈圆状次圆状、分选差、大小不一。
早白垩世侵入岩岩体, 主要岩性为:中细粒二长花岗岩、闪长玢岩。闪长玢岩呈小侵入体侵入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围岩蚀变以硅化为主, 其次为云英岩化, 高岭土化和碳酸盐化, 其中硅化与铜矿化关系密切, 而云英岩化与钨矿化关系密切。矿化以辉钼矿化和黄铁矿化较为普遍。
2 测区成矿地球物理、化学条件
经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出一低缓的组合异常该异常位于早白垩世流纹岩和早白垩世蚀变闪长玢岩的接触带中, 地处北东向断裂和近东西向断裂的交汇处。异常由Au、As、Sb、Cu、Pb、W、Mo、Bi八种元素组成, 异常面积大, 套合较好, 近于东西向延伸, 主要以As、Mo异常为主, As-8面积4.49Km2, 最高值318.4×10-6, 平均值80.98, 异常具内带单元素排第一位。Mo:面积5.26, 最高组9.99×10-6, 平均值2.97×10-6, 异常具中带单元素排序第一位。异常值高, 推测为矿异常。
经1:2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定单元素异常33个, 组合异常3个。异常由Au、Ag、Cu、Pb、Zn、As、Sb、Bi、W、Mo、Hg十种元素异常组成。Ht-1异常元素组合成分较复杂, 套合较紧密、浓集中心明显。异常以Bi (铋) 规模最大, 异常西部未封闭, 具有中带。As (砷) 具有中带, 异常北部未封闭。Sb (锑) 、W (钨) 、Mo (钼) 均见中带。其他元素为外带。根据异常特征及所处的地质环境推测, 本区具备形成与热液有关的有色金属矿产形成的地质条件。
该测区磁场背景场值很稳定, 大部分在850-1150n T之间, 只有东北角磁场强度稍低, 在550-700n T左右, 两种背景场界限明显, 推断可能是两种岩性引起的。
中部有一个明显的低缓异常带 (Gc2010-1) , 异常长约1.7km, 中部宽约500m左右, 走向北西呈弓形分布。异常位于测区高背景场内, 场值一般大于1600n T左右, 极值点为2661n T, 且东北部伴有低值区, 强度在400n T一下, 最低为-73n T, 有明显的梯度带, 经过向下延拓处理, 异常区面积明显增大, 强度增强, 低值区出现负值。
根据异常特征推断, 异常是由深部侵入岩体引起的, 北东接触带为较好的找矿靶区。
从视极化率成果图件上看, 该区的背景场视极化率值较高, 东部一般为1.0~2.5%之间, 西部异常区背景场为3~4%左右。
激电异常可分为两种, 一是工区西部的激电异常带, 二是北部低缓异常带。
西部激电异常带走向北西, 长约2km, 宽500m。异常两端均为封闭, 规模很大。异常视极化率值一般为5~8%之间, 极值可达15%左右。视电阻率值小于100ΩM, 呈低阻高极化产出。
异常位于高磁梯度较缓梯度带上, 北部为高磁峰值区, 应为成矿有利地段。
北部低缓异常带, 长1km, 宽约200m, 呈北西西向展布。异常视极化率值一般在3~5%之间, 峰值为5.8%。由于异常规模小, 位于高磁异常梯度带上, 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
依据异常区元素分布情况, 结合地质背景, 经局部揭露, 在探槽中发育黄铁矿化、辉钼矿化、白钨矿化等浸染状矿化。矿化体为强硅化的闪长玢岩。在该矿化体中, 以钼矿化为主, 同时有钨、银、锌矿化。圈定出4条钼矿体和一条钨矿体, 其化学分析值最高达Mo:0.5276×10-2, W:0.323×10-2。均超工业品位。
目前地表工程控制Mo矿体规模分别为:Ⅰ号矿体长100m, 宽
5 m;Ⅱ号矿体长200m, 宽3m;Ⅲ号矿体长50m, 宽2.5 m;Ⅳ号矿体长50m, 宽2m;钨矿体1条长100m, 宽1.0m。
综合分析后认为该区见Mo矿体, 分别赋存与石英大脉 (宽0.6m) 和石英网脉 (单脉宽0.5-2cm) 中, 且远端围岩中, 见稠密侵染状钼矿化面积较大 (目前没控制住) , 该矿化地段埋藏浅范围大, 地质背景中与小侵入体岩脉关系十分密切, 具有斑岩型W、Mo矿床的特征。具有较大的找矿远景。
摘要:矿区位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多金属成矿带西北部, W、Mo元素呈低缓异常大规模出现, 小型侵入体闪长玢岩与矿化关系密切, 石英大脉、石英网脉中具脉状Mo矿化, 围岩蚀变以硅化为主, 与矿化关系密切。矿化特征具备斑岩型W、Mo矿特点, 找矿远景较准。
钼多金属 篇5
江西宝山钨多金属矿床伴生银富集规律及找矿意义
宝山矽卡岩型白钨铅锌多金属矿床伴生银成矿富集于硫化物期,与铅锌铜硫化物关系密切,伴生银含量与主元素Pb、Zn、Cu正相关.银载体矿物主要是方铅矿,伴生银品位在钨多金属矿床中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上富下贫的变化特点.研究伴生银富集规律对矿山探矿、指导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作 者:刘荣军 范峰 LIU Rong-jun FAN Feng 作者单位:江西荡坪钨业有限公司,江西,大余,341514刊 名:江西有色金属英文刊名:JIANGXI NONFERROUS METALS年,卷(期):23(3)分类号:P618.52关键词:伴生银 富集规律 经济效益 江西宝山
钼多金属 篇6
关键词:综合物探方法;多金属;勘察;应用
在以前的多金属矿产勘察中,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导致综合勘察方法在多金属矿产勘察中没有得到很好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关的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都不断改善,从而使综合物探方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矿产勘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当前的主要几种综合物探方法
在矿产的勘察过程中有很多中综合物探方法,但是由于每个矿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根据矿区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下面是当前几种主要的综合物探方法:
1.1地面精度磁力测量。地面高精度磁力测量方法主中同一种性质的磁性体在不同地区也会具备不同的磁场特性,磁场值的高低是对不同磁性体储量的真实反映。地面精度磁力测量方法经常会使用质子磁力仪,但是由于自身性质不能将其对磁性体的特点真实完整地反映出来,因此很难对其进行定量解释。因此,该方法应当 配合其它的综合物探方法来共同进行定量解释。在组成矿带中磁性物质都是有磁性的,所以一般通过高精度磁力测量能够勘察出矿物质的分布情况,然后再研究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的磁场特征,就能够准确地勘察出矿产分布情况。
1.2 MT法。MT法有很多优势,对于深度比较大的多金属勘探都能够准确定位,而且使用的设备携带比较轻便,是电磁类探测方法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在矿产资源勘察中通过应用MT法,将过去直流电法只能定性不能定量的缺陷进行了重大改变,并成功克服这一缺陷。但是,该方法对于覆盖物厚度比较大,而且受到近地表奉化的岩石和地表发育水系影响的地区,MT法在测深剖面上浅部时反映是低阻体,并不是存在真正的低阻矿体。单纯使用MT法不能准确测出高低阻的矿体类别,只有结合使用其他方法才能达到准确测出矿体的效果。例如,在勘察铁矿体时可以先用高精度磁力测量的方法来发现磁异常的具体区域,然后用MT法来定量和半定量地解释磁异常,从而准确估算该地区的铁矿资源。
1.3 VLF法。VLF法能够快速的开支地面电磁法扫面工作,具有快捷方便的优点。VLF法的使用过程中会应用电磁法,二者的结合有利于多金属勘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通过VLF法进行数据的测量,能够精确测量出指定的区域内极化椭圆倾角,进而将异常区域探明储量,再利用其它综合物探方法继续勘探。
二、综合物探方法的实际应用
2.1在勘察铁矿中的应用。我国的铁矿在东北地区分布比较广泛,本文主要以黑龙江某铁矿的勘察为例进行研究。该地区在勘察多金属资源时,先使用地面磁测方法,然后通过钻探仅仅发现一条铁矿体。接着用同样方法又发现另外一条低阻带,也就说明另外一条寻找的铁矿体真实存在。这是由于铁矿体和围岩有很大的电性差异,所以使用MT法探测剖面时就会有低阻的特征。经过勘察发现,该地区整个矿体程序东西向的层状和似层状的分布状况,地表控制大约在四百米左右。通过使用MT法发现第一条延伸较大的铁矿体和一条延伸的不是很大的铁矿体。通过钻探结构和MT测探验证和比较得出结论,实际铁矿体的倾角相对小,而测的电磁异常与实际反映出来的稍微宽一些。由此可见,用MT法测量高精度磁力测量测定的磁异常区域能够准确勘察铁矿资源的具体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2在勘察金铜矿中的应用。在勘察金铜矿时,本文主要以辽宁某金铜矿为例,为了准确探明含矿构造帶的分布状况,使用了MT法和VLF策略电磁法来保证钻探工作的顺利进行。结果,使用MT法在勘察时反映出剖面为低阻带,在VLF剖面中反映出极化椭圆倾角为过零点,而电磁法策略出来的位置和露出地表的位置相符,也就是构造蚀编带是真正存在的,也就是在这个位置可能存在多金属矿化。
2.3在勘察钼矿中的应用。钼矿大多分布在大理岩和花岗岩的接触地带,并且地表有钼矿化转石头。在勘察钼矿时主要采用高精度磁力测量法,通过勘察发现一条东西走向的磁异常带,接着勘测其典性发现了低阻异常带,而且基本与磁异常带吻合,但是有位移。经过分析和判断,发现可能由于多金属构造蚀带而引起的位移。由于构造蚀变带是直立状态并且比较窄,所以没有继续钻探。接着在异常位置的南面进行钻探发现了钼矿体,其位置和MT法测出的异常位置基本一样。
2.4在勘察硼矿中的应用。在硼矿的开采过程中,采用高精度的磁力测量法来探寻钻探硼矿化空位。硼矿化和磁异常具有紧密联系,一般在硼矿化区域会有较高的磁场,而且磁场值的范围也相对大。硼矿化的区域最有可能产生在500- 1200nT的磁场值范围内,如果磁性体附近出现负值异常情况,那么说明该地区的硼矿化磁性铁比较丰富,而且品阶也相对理想。但是,没有发生磁异常的区域也会有硼矿化现象,所以尽量使用高精度磁力测量和其它综合物探方法结合的方法来达到最佳勘察效果。
总结:综上所述,在多技术矿产资源勘察中,多种综合物探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并起着良好效果。但是由于矿产的勘察区域不同,其地质特征以及多金属矿产的埋藏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应当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的物探方法,从而促进我国多金属矿产勘察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辛福成,辛良,黄福学.综合物探方法在多金属矿产勘查中的应用[J].地质与资源,2007,02:130-133+140.
[2]冷孝忠.综合物探方法在多金属矿产勘查中的应用[J].城市地理,2015,04:50-51.
[3]刘志远.宝格德乌拉一带多金属矿勘查中综合物探模式的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3.
[4]高阳.豫西内生金属矿床隐伏矿综合勘查技术与方法实践[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5]曹春国,黄文院.综合物探方法在深部找矿工作中的应用[J].山东国土资源,2010,04:16-19.
多金属硫化矿选矿研究 篇7
含Cu、Pb、Zn、S多金属矿石,大多数都属难选矿石。其特点是贫、细、杂,即各有用矿物含量低,相互之间嵌布粒度细,需细磨,如精矿或中矿再磨、多段磨矿流程,以及各有用矿物共生关系密切,性质复杂,可浮性相近,使各精矿互含量较高,分离难度很大。本试验研究的矿石就属此类,各金属多为硫化矿物,品位较低;含铜仅为0.71%,铅3.08%,锌1.43%,硫15.57%,都可以回收利用。
国内外对复杂多金属矿的选矿研究,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1]。在工艺流程方面,有先全浮选-再分离浮选和逐个优先浮选两大类。铜-铅分离、铜-锌分离至今都是选矿难题,其分离药剂及方法众多;有传统的氰化物法抑制硫化锌、铜矿物,用重铬酸盐类抑制硫化铅矿物。近年来为保护环境,禁用或限用这些有毒药剂,国内外研究出许多无毒或低毒的代用药剂,如ZnSO4、Na2S、H2SO3、Na2SO3、FeSO4、Na2S2O3等,将这些药剂配比组合,可代替或部分代替上述有毒药剂,用于分离浮选,均有效果。
根据原矿性质,进行了多种选矿方案的试验研究,最终采用先全浮选-再分离浮选的工艺流程,此工艺流程简单易行、经济。铜铅分离药剂为重铬酸钾+羧甲基纤维素(CMC)较好,它可减少重铬酸钾用量及搅拌时间,抑铅效果增强。铅锌和锌硫分离采用ZnSO4和石灰等,取得较好的试验结果。
1 原矿性质
1.1 矿物组成及结构
矿石组成复杂,其中主要有用矿物为黄铜矿、斑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等,构成网脉状、星点状、锯齿状。各矿物交错紧密共生,嵌布粒度很细,且有相互包裹体。需磨得较细,才能达到单体解离,有利于分离浮选。
1.2 矿石化学分析
原矿多元素分析见表1,铜、铅、锌物相分析分别见表2~4。
2 浮选试验研究
2.1 浮选流程的确定
根据该矿石的性质,其中含铜、铅、锌、硫(主要
是黄铁矿)的矿物大部分都是硫化矿物,铜硫化物占97%以上,铅硫化物占82%以上,锌硫化物占83%以上。这些硫化矿物的可浮性都很好,用黄药类捕收剂均易浮,但相互难以分离。因此,选择有效的抑制剂和捕收剂是重要的工作。再之,选用不同的浮选工艺流程,使其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也是关键的工作。试验先探索了多种流程方案进行对比,最终选定先全浮,得出铜、铅、锌、硫混合精矿,可抛弃60%以上的尾矿,然后再进行铜铅部份优先浮选和铜铅分离浮选。铜铅部份优先浮选的尾矿再进行抑硫浮锌,得到锌精矿和硫精矿,最终分别选出铜、铅、锌、硫四种精矿。此流程简单经济,行之有效。试验磨浮流程见图1。
2.2 铜铅分离试验研究
根据矿石性质的差异和铜铅混合精矿不同情况,铜铅分离方案和药剂很复杂,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方法有[2]:(1)抑铅浮铜:传统药方是用重铬酸盐类抑制方铅矿,浮出铜矿物。(2)抑铜浮铅:用氰化物抑制铜矿物,浮方铅矿。(3)上述二种方法交替联合使用:即先用重铬酸钾抑铅浮铜,得到铜精矿和铅精矿;若精矿互含量高,则再换用氰化物抑铜浮铅。(4)其他方法:上述方法使用的药剂均有效,但都有毒,且毒性较大,对环境有害,限制使用。故多年以来,研究出一些药剂来替代它们,这些药剂中主要有硫代硫酸钠、亚硫酸钠、硫酸亚铁、亚硫酸+淀粉、羧甲基纤维素(CMC)等,将这些药剂中的两种或多种配比组合使用,抑铅浮铜的效果也
很好。如有报道[3],用CMC+亚硫酸钠+水玻璃,取代重铬酸钾,抑铅浮铜效果较好。
本研究根据抑多浮少原则,进行抑铅浮铜,作了多种药剂配比组合试验:单用重铬酸钾和重铬酸钾加羧甲基纤维素(CMC),以及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和在其中加淀粉、CMC等。其中以重铬酸钾+CMC效果较好。
2.3 锌、硫分离浮选试验
该矿石中主要是闪锌矿和黄铁矿,用常规的石灰就可以进行锌、硫分离,将pH调至11时,抑硫效果较好,活化剂用硫酸铜,捕收剂用丁基黄药,即可达到锌硫分离的效果。
分离试验流程见图1,结果见表5。
3 结 语
1.该多金属矿石中,含铜、铅、锌矿物,其总量为5%±,品位较低,含硫(主要是黄铁矿)也不高,只
有15%。各金属硫化矿物占80%以上,而铜、铅可浮性相近,分离难度大,造成各精矿互含量较高。关键技术是选择适合的工艺流程和分离浮选的药剂制度。本试验所采用的流程和药剂是适宜的。
2.该矿石组成复杂,各有用矿物共生关系紧密,嵌布粒度很细,须细磨。
工艺流程经多方案比较后,本试验采用一段磨矿,细度-200目85%,全浮选—再分离浮选,它比多段磨矿简单易行、经济,且效果相近。
3.铜、铅混合精矿分离较难,进行了多种方法试验。
其中以重铬酸钾+羧甲基纤维素(CMC)混合物作为铅矿物的抑制剂效果较好,羧甲基纤维素(CMC)可以促进重铬酸钾对铅矿物的抑制作用。试验表明,添加羧甲基纤维素(CMC)不仅使重铬酸钾用量和搅拌时间均缩短一倍,而且铜铅分离效果也得到明显改善。笔者认为,因羧甲基纤维素(CMC)系高分子化合物,有较强的亲水性,它与重铬酸钾结合,在方铅矿表面可增强其亲水性,而使其受到较强的抑制作用。
摘要:某地多金属复杂硫化矿原矿含铜0.71%、铅3.08%、锌1.43%、黄铁矿15.57%,具有有用矿物品位低,嵌布粒度细,且共生关系密切,各硫化物易浮难分等特点。针对该矿石性质,进行了多种选矿工艺流程和药剂对比方案的试验研究。工艺流程结果表明,试验采用先全浮选-再分离浮选的工艺流程较佳,即先选出Cu、Pb、Zn、S混合精矿,然后再进行Cu-Pb部分优先浮选、Cu-Pb分离浮选、Zn-S分离浮选。铜、铅分离多种药剂试验表明,单用传统的重铬酸钾药剂抑铅浮铜,分选效果不佳,而配比羧甲基纤维素(CMC)的组合药剂,分离效果才好。Zn-S分离药剂采用简单价廉的石灰法即可。采用该流程和药剂制度最终可获得Cu、Pb、Zn、FeS2四种合格精矿,取得较好的试验结果。
关键词:多金属硫化矿,全浮选,分离浮选
参考文献
[1]王资.浮游选矿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2]钱鑫,等.铜的选矿[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2.
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篇8
1 区域地质概括
大厂矿田其地理位置位于广西河池地区的南丹县境内。区域内出露的地层是一套类复理式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碳酸盐岩的沉积地层, 局部夹火山碎屑沉积。岩浆岩主要有黑云母花岗岩、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白岗岩和闪长纷岩。区内构造褶皱断裂发育, 呈北西向紧密线状分布。以复式形式出现的褶皱, 两翼不对称, 东翼缓西翼陡, 局部倒转, 次级挠曲发育。褶皱构造主要有丹池大背斜, 及大厂等次一级背斜。断裂主要以北西向纵断裂为主, 其次为北东向横断裂, 再次为南北向的断裂, 它往往被岩脉充填 (图1) 。区内探明具有工业意义的锡多金属矿床有大厂、芒场、五好、北香、玉兰、麻阳等矿床。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一套碳酸盐岩一硅质岩一细粒碎屑岩建造, 自下而上为:泥盆系中统马家坳组 (D2Mj) 、泥盆系上统榴江组 (D3Lj) 、泥盆系上统同车江组 (D3Tc) 。以上地层含有机碳高, 硫、硅含量高, 地层层理和岩石中纹层状条带发育, 矿体主要赋存上泥盆统这套碳酸盐岩一硅质岩一泥灰岩岩石组合中。
2.2 构造
矿区的构造主要是NW向的大厂断裂和大厂倒转背斜。大厂断裂是丹池断裂派生的次一级断裂, 显示扭性, 断裂面在走向和倾向上呈舒缓波状, 走向为310°~340°, 总体倾向为NE, 倾角为40°~70°, 具多期活动的特点。断裂破碎带宽度为0.5m~2m, 其中发育矿化透镜体, 反映了矿化与断裂活动具有密切关系的特征, 即在后期改造中, 大厂断裂既是导矿构造, 又是容矿构造。大厂背斜是一位于大厂断裂北东侧且与大厂断裂近乎平行的倒转背斜, 背斜南西翼较陡, 倾角大于70°, 局部直立, 甚至倒转;北东翼较平缓, 倾角小于40°。背斜轴迹为330°, 往北部方向转为300°, 向NW倾伏。
2.3 矿体特征
按矿体产出特征, 可主要划分为层状和脉状矿体, 并认为层状矿体主要为热水沉积成矿成因, 而脉状矿体属岩浆热液成矿成因。层状矿体:矿体主要赋存于大厂背斜中段较陡的西翼, 又紧靠轴部。矿体总体呈层状, 与地层整合产出。脉状矿体:矿体主要赋存于大厂背斜转折、倾没部位的背斜轴部, 并夹于大脉状矿体之间。
2.4 矿物组合及成矿温度
矿体中矿物组合及成矿温度分带亦较为明显, 上部裂隙脉带主要为锡石、铁闪锌矿、黄铁矿、脆硫锑铅矿、毒砂、方铅矿、辉锑锡铅矿、硫锑铅矿、锰方解石、方解石、石膏、石英等, 成矿温度231℃;中部似层状细脉浸染型矿体为锡石、铁闪锌矿、磁黄铁矿、脆硫铅锑矿、石英、方解石等, 成矿温度240℃~274℃;下部似层状网脉浸染型矿体为锡石、磁黄铁矿、毒砂、铁闪锌矿、黄铜矿和电气石, 成矿温度343℃[15]。所以在矿床的上部形成陡倾斜裂隙大脉及细脉状矿体, 在中部形成似层状细脉浸染型矿体, 在下部形成似层状网脉浸染型矿体。
2.5 围岩蚀变
矿体围岩为生物礁灰岩, 矿体与围岩之间界线截然清晰。围岩蚀变主要是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 局部有少量白云母化及高岭土化, 其中硅化最为发育, 遍布整个矿体, 矿化强烈地段硅化也强烈。
3 矿体和蚀变围岩的地球化学分带
由矿体与蚀变围岩中各元素与采样深度的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 无论是矿体还是蚀变围岩, Ag、Sb、B、Mn、S、Ba同采样标高呈线性或非线性的正相关, 说明它们倾向于在矿床上部富集, 而Ni、Co、W、Bi同采样标高呈线性或非线性型的负相关, 倾向于向下部富集。若以蚀变围岩为主结合矿体各元素含量同采样标高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排列, 可将元素排成一个序列:Ba、Sr、Mn、B、F、Cl、Ag、Pb、Sb→Cu、As、Zn、Sn、Ga、→W、Mo、Bi、V、Ti、Co、Ni。这一“序列”大致反映了挥发性和较低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上部, 而较高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下部富集的特征。
4 结论
通过对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分析表明, 大厂锡多金属矿床为海底喷气沉积加岩浆改造加有机成矿, 矿体自上而下分布明显, 主要赋存于泥盆统生物灰岩中, 位于大厂背斜中段较陡的西翼和大厂背斜转折、倾没部位的背斜轴部。地球化学分析反映了挥发性和较低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上部, 而较高温矿物的元素组合在下部富集的特征。这些成因规律不仅丰富了大厂的成矿理论, 对今后寻找深部的隐伏锡多金属矿体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国矿床编委会.中国矿床 (中册) [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4:105-186.
[2]陈毓川, 黄明智, 等.大厂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带地质特征及成矿系列[J].地质学报, 1985, 59 (3) :228-240.
[3]洗柏琪.试论广西锡矿的成矿条件及分布规律[J].地质学报, 1984, 58 (1) :49-61.
钼多金属 篇9
1 原矿性质
该矿石为铅锌铜多金属矿石, 矿石以矽卡岩为主。金属矿物由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磁黄铁矿、黄铁矿等组成, 局部偶见磁铁矿。非金属矿物由方解石、绿泥石、透辉石等组成。矿石主要呈它形粒状结构。矿石构造类型较复杂, 计有块状构造、团块构造、小团块浸染状构造、星散浸染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等。矿石中主要有用元素为铜、铅、锌。原矿多元素分析结果见表1。
2 选矿工艺流程分析
试验样品中铜、铅、锌的品位都比较低, 赋存状态复杂, 采取常规的优先浮选流程, 很难获得理想的选别指标, 根据试验样品的矿石性质, 创新采用一段磨矿混合浮选-优先浮选联合流程 (先混合浮选铜铅, 得到铜铅混合粗精矿, 进而再分离, 最后分选锌) 以及新型药剂进行实验室选矿试验研究。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1 浮选铜、铅阶段捕收剂用量对比试验
本次试验采用选择性较好的乙硫氮作为铜铅的捕收剂, 二号油作为起泡剂, 以石灰作为矿浆调整剂, 试验结果见图1。
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捕收剂 (乙硫氮) 用量的提高, 铜铅的回收率都呈上升趋势, 当用量达到75g/t左右, 铜铅回收率变化趋稳, 说明捕收剂用量控制在75g/t较为适宜。
3.2 铜铅分离药剂用量对比试验
铜铅混合浮选的铜铅混合精矿需经过分离作业以获得单独的铜精矿和铅精矿, 如采用以往传统的工艺流程及药剂制度进行分离作业, 铜矿物的回收率很低, 而且铜精矿产品中铜的品位也很难达到合格品的要求, 即基本上无法对铜矿物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 造成矿产资源的巨大浪费, 也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损失。本次试验研究采用了新型的铜的抑制剂 (HJ-1) , 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而且在整个流程中未使用对环境有巨大污染的氰化物, 也符合国家对矿山企业的环保政策的要求。试验结果见图2。
铜铅分离药剂用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所采用的铜抑制剂效果较为理想, 当用量达到160g/t左右时, 铜精矿中铜的品位可达20%, 能够满足铜精矿质量标准的要求。
3.3 磨矿细度对比试验
为确定整个流程的最佳磨矿细度, 尽量使各种矿物充分单体解离, 以提高各精矿产品的品位, 进行磨矿细度对比试验, 试验结果见图3。
由图3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随着磨矿细度 (-200目含量) 的增加, 试验所获得的铜、铅、锌精矿产品中各主元素的品位呈上升趋势, 当磨矿细度 (-200目含量) 达到70%后, 品位变化不再明显。说明磨矿细度定为 (-200目含量) 达到75%较为适宜。
3.4 浮选全流程闭路试验
通过以上条件对比试验, 查明了磨矿细度以及铜铅粗选、分离阶段药剂用量对于试验指标的影响, 锌的抑制及回收采用常规药剂制度, 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流程闭路试验, 试验流程及条件如图4。试验结果见表2。
4 结语
本次试验研究针对的原矿为福建省某多金属矿石, 其中铜、铅、锌的品位都比较低, 赋存状态复杂, 属难选矿石。据矿区地质报告, 铜、铅、锌矿物均被定为共伴生表外矿。其中有用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 试样中含铜仅为0.31%且黄铜矿嵌布粒度细小, 一部分黄铜矿呈乳滴状分泌物分布于闪锌矿中, 一部分呈它形及短细脉状, 包裹交代闪锌矿。在综合回收铜时, 直接影响到铜、铅、锌的选别指标, 特别是铜的回收率不高, 各精矿产品的主品位难以保证。本次试验研究在充分查明矿物的赋存状态的基础上, 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试验及各种条件的对比试验以及浮选全流程闭路试验, 试验结果说明本次试验所采用的流程方案针对该类型矿石综合回收效果较好, 是一种综合回收该类型矿石中铜、铅、锌的简单而有效的技术方案。
摘要:随着国内外矿产资源日益枯竭,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 对低品位共伴生矿物的综合回收利用显得更加重要。本次试验研究针对矿石中铜、铅、锌的品位较低, 且有部分黄铜矿呈乳滴状分泌物分布于闪锌矿中, 使分选指标恶化的情况, 采用新型的选矿药剂替代传统的抑制剂, 获得了较为理想的选别指标。
关键词:低品位,嵌布关系复杂,多金属,表外矿,综合回收
参考文献
[1]胡熙庚.有色金属硫化矿选矿[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7.
[2]见百熙.浮选药剂.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5.
某铁锌多金属矿床工业指标探讨 篇10
工业指标的制定原则是在当前经济条件下尽可能多利用地质资源,是通过技术和经济分析论证,综合国家资源政策,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开采技术条件、市场条件等因素,并参考一般工业指标和同类矿山生产实际指标,由矿山企业根据技术、经济论证的结果加以确定[1]。
2 矿产资源及开采条件
2.1 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处于燕山期花岗岩与二叠系哲斯组地层的外接触带上,在古生代末期因受华力西期运动的影响在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北东—南西向的一系列断裂构造,而燕山早期的火山喷发及燕山晚期的大量岩浆侵入活动均从北东向断裂或背斜轴部的虚脱部位作通道进行,形成了北东向岩浆岩带。大量的岩浆期后热液带来了丰富的Cu、Pb、Zn、Sn、Ag等金属元素,并沿断裂带及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尤其是和哲斯组中碳酸盐岩石的接触带发生交代、充填、沉淀作用形成了本矿区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
矿区矿体地表有露头,长约1200m,深部长约1 300m,矿体宽2~100m,最大埋深约500m。矿体总体走向北东59°,倾向北西,倾角大于75°,地表局部近于直立,沿着大理岩的底板分布,矿体赋存于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中。
矿体的围岩有矽卡岩、大理岩及板岩。夹石的岩性多为矽卡岩,一般岩石坚硬,与矿体的界线有明显和不明显者,需用化学分析确定。矿石自然类型为侵染状矿石和致密块状矿石。
矿石工业类型根据矿石矿物和主要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可划分为磁铁矿—闪锌矿矿石、方铅矿—闪锌矿矿石、闪锌矿一方铅矿—黄铜矿矿石、锌矿石、铁矿石、黄铜矿—磁黄铁矿矿石和黄铜矿矿石。
矿石中矿物成份多且较复杂,常见的矿物见表1。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晶结构、乳滴状结构、星状十字形结构、残余结构、次文象结构、骸晶结构、镶边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脉状充填构造、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
2.2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矿区位于大兴安岭山脉西南端分水岭北坡,地貌单元为中低山区,呈南西一北东向延伸。地形标高976~1 300m,相对高差324m,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为890m,矿体多位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以下。地表水体不发育,附近无常年水体,大部分基岩裸露,易接受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矿体为陡倾斜产出,适合地下开采,矿体赋存于大理岩及矽卡岩、板岩中,矿层主要顶底板为砂、板岩和少量大理岩和矽卡岩,坚硬、完整、稳固,风化和岩溶作用较弱,矿体及围岩的块度较大,较致密坚硬,稳固性较好,矿区地质构造简单,断层不发育,无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矿山开采可能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为:引发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对土地植被、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矿坑地下水疏干破坏矿区地下含水层结构及选矿废水对地下水的污染。矿区位于近分水岭的斜坡上,基岩裸露,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状条件下矿山建设与生产活动产生局部地表变形,但对地质环境影响不大;区内无重大的污染源,无热害,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较好,矿坑排水对附近水体有一定污染;矿石和废石化学成分基本稳定,无其他环境地质隐患,环境地质条件属中等。
2.3 矿床开采及选矿情况
根据矿床特征和地表地形,采用下盘竖井开拓,地表标高1 094m,下掘至650m标高,井深444m,圆形井直径φ5.0m,300mm厚混凝土支护。使用zik-3.5×1.7/va单绳提升机,4m3翻转箕斗。中段高度50m,设1 050、1 000、950、900、850、800、750、700m及650m中段。
选厂最终产品是锌精矿、铅精矿、铜精矿、铁精矿、铅精矿含银。破碎流程为三段一闭路破碎系统,通过皮带转运到粉矿仓。磨矿为一段闭路磨矿,磨矿细度为-0.074mm占65%。浮选为铜铅混合浮选,混合粗精矿进入铜铅分离系统进行浮选,产出铜精矿和铅精矿。混选尾矿进行锌浮选;选出锌精矿。选锌的尾矿进入磁选系统,经一段磁选—精矿再磨分级—二、三段磁精选,一段磁扫选,产出铁精矿和尾矿。脱水流程为铜、铅、锌浮选精矿经浓缩、陶瓷机过滤二段脱水得到最终精矿。磁选精矿通过磁力脱水槽脱水,再经陶瓷过滤机过滤得最终铁精矿。
3 矿床工业指标优化论证
3.1 边界品位的确定[2]
采用类比法确定边界品位,是根据同类矿床的开采实践,结合本矿床矿石选冶试验结果,按抛弃的尾矿品位的1~2倍确定,并考虑矿床开采及选矿的难易程度(包括成本、采矿方法、选矿方法及选矿回收率等)。
选矿试验中Zn的尾矿品位为0.46%、TFe的尾矿品位为13.47%、Cu的尾矿品位为0.2%、Pb的尾矿品位为0.33%,铅精矿含银。边界品位按尾矿品位的1.5倍考虑,本矿床的边界品位为:Zn≥0.7%;TFe≥20%;Cu≥0.3%;Pb≥0.5%。
3.2 最低工业品位的确定
综合品位是指某些矿石中具有两种以上密切共生的有用组份的最低品位要求。
本矿选厂最终产品是锌精矿、铅精矿、铜精矿、铁精矿、铅精矿含银,为了更多更好地利用地质资源,最低工业品位的确定按综合品位来确定[3]。
(1)综合品位的计算。①由于Zn的品位相对于本矿种的参考工业指标较高、价值较大,故确定以Zn为主要组分,将其他组份折算为Zn。②选矿试验结果表明,Zn、TFe、Cu、Pb尾矿品位均很低,因此凡单工程平均品位Zn≥0.7%、TFe≥20%、Cu≥0.3%、Pb≥0.5%者(即一般参考工业指标的边界品位)均可参加品位计算。③采用产值法计算品位折算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Ki——品位折算系数;
Dz、Dci——每吨主、次要组份矿产品价格,元;
εz、εci——主、次要组份选矿回收率,%。
由上公式得:
即每1%的Fe相当于0.06%的Zn,每1%的Cu相当于4.94%的Zn,每1%的Pb相当于1.28%的Zn。
(2)块段最低工业品位的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αzn——块段最低工业品位,%;
C——单位矿石全部成本,元/t;
D——每吨精矿价格,元/t;
β——精矿品位,%;
ε——选矿回收率,%;
ρ——采矿贫化率,%。
由上公式计算得:
块段最低组合(当量Zn)工业品位≥2.3%。
3.3 其它工业指标的确定
最小可采厚度和夹石剔除厚度等指标直接套用勘查规范一般工业指标要求。最小可采厚度1m;夹石剔除厚度2m。
3.4 不同工业指标方案对矿体圈定及资源储量计算分析
矿区没有进行多边界指标试算,只进行了块段多方案工业指标试算,其试算的工业指标及结果如下。
(1)资源储量估算采用的工业指标。①边界品位:Zn≥0.7,TFe≥20%,Pb≥0.5%,Cu=0.3%;②矿石可开采厚度≥1.0 m;③夹石剔除厚度≥2m;④折算系数如下:
(2)估算的地质资源储量。按不同块段品位统计的资源储量汇总见表2。
(3)设计利用资源储量。为了能够评价本矿床,根据矿体的控制程度及储量级别,设计利用地质资源储量情况为122b类资源储量全部利用,333类资源储量按75%利用。不同块段品位的设计利用资源储量汇总见表3。
(4)不同工业指标方案经济效益对比。通过对不同工业指标方案试算结果,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并依据技术经济参数选取对矿山企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可比项进行计算,不同指标方案试算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和参数对比见表4。
综合经济效益对比分析[4]:①通过最低工业指标试算,可知在以上8个方案中,块段组合品位在2.5%及以上方案中,块段组合品位均达到工业指标试算的2.3%的要求;而1.5%方案没有达到2.3%的要求;②在块段组合品位在2.5%及以上方案中,块段组合品位为2.5%的方案最接近临界品位2.3%,服务年限最长,累计净利润最高。因此,从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合理性论证,为了更多地利用地质资源,建议推荐块段组合品位2.5%的方案。
4 结语
(1)矿产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时要努力挖掘资源潜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充分注重低品位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扩大矿产资源储量,为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5]。
(2)推荐指标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最大限度利用了矿产资源。在未增加现有探矿工程的基础上比其他指标增加了矿石量,促进了矿区外围找矿勘探工作,有利于形成新的矿点。
(3)在未来的矿山生产过程中,应加强矿山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尽可能降低损失率和贫化率,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的目的[6]。
参考文献
[1]孙功伟,宋修胜,刘传国.黑岚沟金矿床工业指标探讨[J].中国矿山工程,2007,36(6).25-27.
[2]严积松,周旭.某地下铁矿矿床工业指标优化[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9,61(5):1-3.
[3]张富民.矿山采矿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4]万昌林,刘亮明,蔡爱良.矿床工业指标优化及其对矿山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紫金山金矿为例[J].地质与勘探,2010,46(2):285-290.
[5]李振林.露天矿矿产工业指标优化[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8,60(6):15-17.
某锌铁多金属硫化矿选矿试验研究 篇11
为此,笔者对该多金属硫化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有部分黄铁矿可浮性相当好,它是致使锌精矿品位难以提高的主要因素。经过探索,笔者最终采用了“部分浮硫—锌硫混浮—粗精矿再磨选锌—混浮尾矿选铁”的选矿工艺流程,并获得了较好的选矿指标。锌精矿品位由生产现场的38%提高到了46%,锌回收率由66%提高到了85%,铁精矿含硫由0.6%以上降到了0.23%,铁回收率由50%左右提高到了66%。
1 原矿基本性质
原矿多元素分析结果、锌物相分析结果及铁物相分析结果分别见表1、表2、表3。
* Au、Ag含量单位为g/t。
2 选矿试验研究
2.1 部分浮硫条件试验
2.1.1 浮硫捕收剂选择及用量试验
一般而言,锌、硫的浮选为抑硫浮锌。但该矿中有部分硫可浮性极好,难以抑制。为此,采用反常规的浮选顺序,对这部分硫进行预先脱浮,其试验流程见图1。试验时,固定磨矿细度为-200目85%,粗、扫选锌抑制剂硫酸锌+碳酸钠(1∶1)用量为2000+1000g/t,2#油用量为30+10g/t。首选考察了C-304、乙基黄药、C-304+乙基黄药(1∶1)和C-305等浮硫捕收剂的选别效果。结果表明,在产率基本相当(2.70%左右)的情况下,乙基黄药作捕收剂时,易浮硫产品中锌损失最小。因此,确定选择乙基黄药作浮硫捕收剂,其用量试验结果见表4。
从表4可知,乙基黄药用量过大,易浮硫产品中锌损失较高;用量过低,脱硫效果不明显。综合考虑,乙基黄药粗、扫选用量以100+50g/t为宜。
2.1.2 锌抑制剂选择及用量试验
为减少锌的损失,在预浮脱硫过程中必须尽量抑制锌矿物的上浮。因此,选择合适的锌抑制剂,使部分较易浮的锌矿物受抑制而不上浮是有必要的。锌抑制剂选择及用量试验流程见图1。试验时,固定磨矿细度为-200目85%,组合抑制剂的比例为1∶1,粗、扫选乙基黄药用量为100+50g/t,2#油用量为30+10g/t。首先考察了硫酸锌、硫酸锌+碳酸钠、硫酸锌+硫化钠和硫酸锌+亚硫酸钠等抑制剂的选别效果。结果表明,采用硫酸锌+碳酸钠组合药剂作锌抑制剂时效果最好。其用量试验结果见表5。
从表5可知,粗、扫选抑制剂硫酸锌+碳酸钠(1∶1)用量为2000+1000g/t时,综合指标较好。
2.2 锌硫混合浮选条件试验
锌硫混合浮选试验流程见图2。
锌是本试验的主要回收元素。该矿中锌以闪锌矿和铁闪锌矿为主,而闪锌矿的天然可浮性较差,一般需要活化[1],才能进行浮选,否则难以选别。实践证明,闪锌矿能被多种重金属阳离子活化,如Cu2+、Ag+、Ca2+、Pb2+、Hg2+等离子。本试验采用了硫酸铜作为锌的活化剂,其用量试验表明,锌粗精矿品位随着硫酸铜用量的增加而降低,锌回收率先呈大幅度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又开始下降。综合考虑,粗选、扫选Ⅰ及扫选Ⅱ硫酸铜用量以400+200+100g/t为宜。
另外,为了尽可能脱硫,降低铁精矿中的硫含量,以及提高锌硫粗精矿中锌的回收率,选锌时捕收剂的选择尤为重要。在试验过程中,对比了乙基黄药、丁基黄药、乙基黄药+C-304、C-305和25号黑药等捕收剂的选别效果,结果表明,C-305对锌的捕收能力及选择性较佳,粗选、扫选Ⅰ及扫选Ⅱ用量为200+100+50g/t时效果最好。
2.3 锌粗精矿再磨选锌条件试验
影响锌精矿品位和回收率的原因除了部分硫可浮性较好外,锌嵌布粒度细也是主要因素之一。为提高锌精矿品位,对锌粗精矿进行了再磨再选试验。其试验流程见图3,试验结果见表6。
从表6可知,磨矿粒度越细,锌精矿品位及回收率越高,但过细时其品位有所下降。综合考虑,锌粗精矿再磨细度以-325目95%左右为宜。
2.4 混浮尾矿选铁条件试验
该多金属硫化矿中的另一有价元素为铁。该矿中铁以磁铁矿为主,因此对混浮尾矿进行了一粗两精磁选试验。虽然通过磁选可获得铁品位为61.29%、回收率为85.51%的铁精矿,但铁精矿中硫含量高达1.79%,难以达到铁精矿产品质量要求。
经分析,铁精矿中的硫主要是含铁高、可浮性差和磁性较强的磁黄铁矿。磁选很难将磁黄铁矿脱除,必须采用浮选法,并且还要强化对磁黄铁矿的活化,才有可能降低铁精矿中的硫含量,获得合格铁精矿。脱硫常用活化剂有硫酸、硫酸铜等。试验结果表明,硫酸铜对其活化效果较差,且价格高,而硫酸的活化效果较好,且相对便宜。因此,本试验选择硫酸为脱硫活化剂,采用一粗二扫浮选工艺对磁选铁精矿进行脱硫。从硫酸用量试验结果可知,当粗选、扫选Ⅰ及扫选Ⅱ硫酸用量为400+200+100g/t时,脱硫效果较好,且铁损失最少。
2.5 综合条件闭路试验
在开路流程试验基础上,对原矿进行了全流程闭路试验。为提高锌回收率,闭路试验在再磨选锌时增加了一次精扫选。其闭路试验流程见图4,试验结果见表7。
从表7可知,最终小型闭路试验获得了锌品位为46.18%、锌回收率为85.06%的锌精矿,铁品位为64.08%、铁回收率为66.13%、含硫为0.23%的铁精矿。
3 结 语
1.该矿属锌、铁为主的多金属硫化矿。锌矿物主要为闪锌矿和铁闪锌矿,铁以磁铁矿为主,硫主要有黄铁矿和磁黄铁矿。试验原矿锌品位为2.20%,铁品位为33.13%,硫品位为3.98%。
2.采用“部分浮硫—锌硫混浮—粗精矿再磨选锌—混浮尾矿选铁”的选矿工艺流程,可获得品位46.18%、回收率85.06%的锌精矿;品位64.08%、回收率66.13%、含硫0.23%的铁精矿。相对生产现场采用“先磁后浮”工艺流程所得3、4月份综合指标,锌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分别提高了8%和19%左右,铁回收率提高了15%左右。
3.铁精矿在进行浮选脱硫过程中,铁损失较为严重,建议下一步对铁精矿浮选脱硫进行更深入的试验研究,以减少铁的损失,提高铁精矿的回收率。
摘要:为提高某锌、铁多金属硫化矿的选别指标,对该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探索出了“部分浮硫—锌硫混浮—粗精矿再磨选锌—混浮尾矿选铁”的选矿工艺流程,使锌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分别提高了8%、19%左右,铁精矿中硫含量由0.6%以上降到了0.23%,铁回收率提高了15%左右。
关键词:多金属硫化矿,部分浮硫,铁精矿脱硫,粗精矿再磨
参考文献
【钼多金属】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