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精选12篇)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 不仅躯体、生理健康, 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 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 面临升学压力, 有的心理脆弱, 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 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 由于个别家庭的残缺, 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 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 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群体中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 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 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与学生素质不高, 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 而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青松翠柏, 名人画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 绿草茵茵, 学生在晨曦中看书, 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 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 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 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 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 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 同时, 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 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 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个别学生自制力差, 性情暴躁, 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 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 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踩和踢, 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劣习无所不为, 任其发展必将影响整体。曾听过这么一件事, 有一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 为改变这个坏毛病, 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 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 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8个环保型的果皮箱, 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 草地上竖起标语牌, 写上“碧草青青, 足下留情”等恳请的话语, 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 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 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 不断更新观念, 不断改变教学方式, 尊重学生,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做知心朋友, 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 学生喜欢你的课, 学习有了兴趣, 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 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如果教师凭主观感情, 偏袒成绩好的尖子生, 对中层生漠不关心, 对后进生全盘否定, 出言不逊, 这无疑给一大部分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 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 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外国教育的优点, 外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 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 一点点的进步, 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 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 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呵护关爱学生。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 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 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 (因篇幅所限, 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 可以说, 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 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 对于预防和改善孩子的心理障碍, 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 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 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 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如学生应试心理差, 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 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值过高, 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 少与人交往, 害怕不被人接纳, 或嫉妒别人, 或看不惯别人, 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 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 在择友上加以指导, 培养社交技巧, 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基石, 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更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切实担负起实施心理教育的重任, 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 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通渭县锦屏初级中学)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2
南康市凤岗中学刘传标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不知不觉的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原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的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空,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
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经”。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致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郑重的夸奖一翻。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决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的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某某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不能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将抗;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94-01
经过长期观察,本人认为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
4、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结合多年来的德育工作,本人谈谈面对生活压力时,如何帮助学生构筑健康的心理防线。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質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学生犯病时,班主任要教给一些治疗办法。教育工作要引导学生学会渲泄与松驰,如每天半小时体育锻炼,爬山、聊天,找信任老师或朋友倾吐等,使学生懂得面对生活压力放松自己的心情。学生的青春期是多思和多愁善感的时代,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和自已,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不可忽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4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增强他们在日益复杂、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承受挫折的能力, 是学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当今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 焦虑、自卑心理。
当前, 学校课业繁重, 社会竞争激烈, 加之父母的期望值过高, 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自卑和焦虑、烦躁的心理。
2. 盲目依赖心理。
现代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 而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 使很多子女产生了依赖父母的不良习惯;甚至有个别学生在家享受“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生活, 不能适应学校环境, 出现了指使他人做事, 甚至用钱让别人代做作业、打扫卫生等情况。
3. 逆反心理。
如一些学生因厌恶校纪校规而故意触犯, 因厌恶某人而故意与其唱反调, 其逆反心理严重。
4. 暗恋心理。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 与异性交往的意识逐渐增强, 有的出现早恋行为, 但大多数却是不敢表露。有这种心理的中学生, 往往心神不定, 神情恍惚, 甚至荒废了学业。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 热爱学生, 做学生的贴心人。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 深入到学生中去, 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关心学生的思想和身心健康, 做学生的贴心人。这样, 学生才会亲近教师, 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 有知心话才会告诉教师, 正面教育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得以充分展现。对此,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积极引导, 因材施教, 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让其在愉悦、舒适的环境中学习, 培养其良好的个性。
3. 维系良好的班集体, 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
“团结就是力量。”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能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 对学生心理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实, 不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班集体的管理不善。教师要维系良好的班集体, 就必须平等地对待学生, 以身作则, 做好榜样, 这样既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又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 教师更应爱护, 帮助其建立信心, 促使其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4. 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表扬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如当学生不敢表达时, 教师要尽量鼓励他们学会尝试;当其遇到难题时, 教师要多加指导, 帮其解决困难, 使其明白: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只要自己有信心。这样也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奠定了一个坚实、牢固的基础。
5. 开足课外活动课。
课外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学校要健全课外活动辅导队伍, 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设立书法、电子琴、乒乓球、舞蹈等活动小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个性积极参加。这样, 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6. 开展心理咨询,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的思考 篇5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人的健康不仅是指生理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要达到身心健康。
今天又是一节思想品德课,预备铃已响,还未踏进二(2)班的教室,就听见小杰的大嗓门,而且人不在自己的座位上,看见老师进来,他才赶忙到自己的座位上,课桌上的书本乱七八糟的放着,然后把所有的课本往地上一放(我要求其他与课无关的书放在课桌里),上课了,他还在心不在焉,一会儿看看窗外的风景(初三正在开家长会),一会儿拿出信来看看,看上去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不过他也时时观察着你老师的动向。你走过去问他老师讲到哪里了?他都能正确的指出,真奇怪,难道说一心可以两用?而且他特想引起老师的注意。我走到他跟前,轻声地说:“你看初三正忙着填志愿,准备中考,你想这样上课,你这么聪明的脑袋难道只想混张毕业证书?那多可惜啊!他低下了头,而后的课他听得相当认真,还不时纠正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脑子反映很快,真的学习效力比较高。
小杰是一个令其他任课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上课摆出一副不认真的样子,头转来转去,还不时乱插嘴,打断你老师的讲课;你对他批评教育时,他摆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眼睛望着天花板,一副不合作的样子;学习上并不认真,脑子很灵活,但成绩处于中等;而且喜欢与顽皮的学生交往,对打架特感兴趣,哪儿打起来,总有他的身影,要么参与,要么看热闹,唯恐天下不乱;不过他也是班级里的“百晓生”,样样事情,大小事问他他准知道。
一、心理上分析
小杰是属于那种情绪方面不稳,喜怒无常的类型。表现: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常为一点小事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耿耿于怀。
二、造成小杰这种心理的原因
1.家庭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父亲经常在外做生意,不太关心他的生活,遇到成绩不理想,或在学校里做了错事,他就动辄打骂,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当,造成他万事喜用武力解决,好打架。
2.学校影响:他上课不认真,捣蛋插嘴,老师对他很头疼,批评时可能有些粗暴,而且批评总有他的份,而缺少耐心地与他沟通。他特别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但又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赞美。造成他与老师对着干,有抵触情绪,听不进老师的批评,使学校对他的思想教育不能落到实处。3.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初二时期,正处于身体迅速发育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这一阶段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开始有意识的摆脱童年期的直率和纯真,并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面对周围的事物,这阶段容易冲动,行为不易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所以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三、如何解决小杰的心理偏差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
(1)开好家长会 让家长及时了解小杰这一阶段的表现,学习上、行为上及要求改进的意见,做到把家长请进来。
(2)定期作好家访工作 多到家庭中了解小杰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个性特点,听一听家长的心声,融洽老师与家长、学生的关系。
(3)用好家校路路通 网上家长学校有好多文章、经验值得家长去学习,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水平,多推荐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给家长指导。另外,短信联系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这样可能及时迅速的纠正行为偏差,使小杰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班主任、任课老师互相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对一个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情,课任老师也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渗透德育。
(1)加强养成教育 我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老师,特别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养成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文明礼貌、衣着、坐姿、学习用品的摆放等一些小的习惯开始抓起,并定期与他交流和沟通,有成绩及时表扬,所以他的学习兴趣开始上来,一些不良习惯得到了纠正,这门功课的成绩也多在80分以上。
(2)班主任定期与任课老师沟通 发现问题大家一起商量,提供一些经验,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建议,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赞美,逐步帮助他克服逆反心理。
(3)教师要关注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每个教师要依据小杰的个性心理特点,为他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3.加强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
(1)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在对他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他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其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2)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4)重视心理疏导工作。首先,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他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的思考(一)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人的健康不仅是指生理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要达到身心健康。
今天又是一节英语,预备铃已响,还未踏进高一(2)班的教室,就听见D的大嗓门,而且人不在自己的座位上,看见老师进来,他才赶忙到自己的座位上,课桌上的书本乱七八糟的放着,然后把所有的课本往地上一放(我要求其他与课无关的书放在课桌里),上课了,他还在心不在焉,一会儿看看窗外的风景,一会儿拿出书来看看,看上去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不过他也时时观察着你的动向。你走过去问他老师讲到哪里了?他都能正确的指出,真奇怪,难道说一心可以两用?而且他特想引起老师的注意。我走到他跟前,轻声地说:“你看别人都认真听讲,你想这样上课,你这么聪明的脑袋如果白白浪费那多可惜啊!”他低下了头,而后的课他听得相当认真,还不时纠正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脑子反映很快,真的学习效力比较高。
A是一个令其他任课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上课摆出一副不认真的样子,头转来转去,还不时乱插嘴,打断你老师的讲课;你对他批评教育时,他摆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眼睛望着天花板,一副不合作的样子;学习上并不认真,脑子很灵活,但成绩处于中等;而且喜欢与顽皮的学生交往,对打架特感兴趣,哪儿打起来,总有他的身影,要么参与,要么看热闹,唯恐天下不乱;不过他也是班级里的“百晓生”,样样事情,大小事问他他准知道。
一、心理上分析小A是属于那种情绪方面不稳,喜怒无常的类型。表现: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常为一点小事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耿耿于怀。
二、造成小A这种心理的原因 1.家庭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父亲在外打工,不太关心他的生活,遇到成绩不理想,或在学校里做了错事,他就动辄打骂,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当,造成他万事喜用武力解决,好打架。2.学校影响:他上课不认真,捣蛋插嘴,老师对他很头疼,批评时可能有些粗暴,而且批评总有他的份,而缺少耐心地与他沟通。他特别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但又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赞美。造成他与老师对着干,有抵触情绪,听不进老师的批评,使学校对他的思想教育不能落到实处。3.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高一学生正处于身体迅速发育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这一阶段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开始有意识的摆脱少年期的直率和纯真,并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面对周围的事物,这阶段容易冲动,行为不易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所以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三、如何解决小A的心理偏差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1)开好家长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小A这一阶段的表现,学习上、行为上及要求改进的意见,做到把家长请进来。(2)定期作好家访工作。多到家庭中了解小A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个性特点,听一听家长的心声,融洽老师与家长、学生的关系。(3)用好家校路路通。网上家长学校有好多文章、经验值得家长去学习,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理论水平,多推荐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给家长指导。另外,短信联系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这样可能及时迅速的纠正行为偏差,使小A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班主任、任课老师互相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对一个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情,课任老师也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渗透德育。(1)加强养成教育。课任老师班主任老师都应该关心他的一切,帮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文明礼貌、衣着、坐姿、学习用品的摆放等一些小的习惯开始抓起,并定期与他交流和沟通,有成绩及时表扬,所以他的学习兴趣开始上来,一些不良习惯得到了纠正,这门功课的成绩也多在80分以上。(2)班主任定期与任课老师沟通。发现问题大家一起商量,提供一些经验,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建议,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赞美,逐步帮助他克服逆反心理。(3)教师要关注个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每个教师要依据小A的个性心理特点,为他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3.加强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1)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在对他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他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确把握其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2)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4)重视心理疏导工作。疏导重在讲明道理,消除错误的认知因素;其次,要把握和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打他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其三,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和教育媒介,提高疏导工作成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个案分析与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与心理学相关的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潜能的一类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教学工作并列为现代教育的两个“轮子”,缺少任何一个“轮子”现代教育将无法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这种地位促使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而且要把它当作一种使命、一门艺术,勇于实践,大胆开拓,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性向完美发展,使他们各种心理潜能达到最佳状态,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通过近一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我详细调查了解了现在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心理障碍,并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努力寻求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下面我就通过对几个典型的中学生心理障碍个案的分析,来初步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一、学生心理障碍个案分析:
典型个案1:袁某,初二女生,原是眉清目秀,平时也乖巧伶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的食欲减退,不肯吃东西,体重也急剧下降,但她精力充沛,积极踊跃参加学校各类活动,父母面对骨瘦如柴的女儿。一筹莫展。
这是典型的“青春期消瘦症”。青春期是由儿童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西方心理学家称之为“暴风骤雨”的特殊时期,也就是说情绪波动很大。面对性的成熟和身体一系列的变化,中学生最直接的反应是对成熟的惶惑和阻抗,他们强烈的感到自我不适应,在心理上产生“自我不协调感”,伴随“自我不协调感”的是孤独、羞耻、反抗、自豪等复杂情感。一方面他们强烈地感到自己长大成人了,自豪感油然而升;另一方面,他们不敢正视自己日渐成熟的身体,甚至担心自己不正常,于是他们常常偷偷地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在镜子面前一遍遍地审视自己,并把自己的身体变化与同龄人暗暗地比较,也就是心理学上称之的“第二镜像阶段”。有个女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在一次洗澡的时候,我偶然发现胸部隆起了两个小包包,象妈妈的那样,心理忽然有恐惧感,觉得羞耻。我模模糊糊地知道那意味着什么,但我多么希望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呵!”因为内心纠织着太多矛盾的情感,中学生的情绪变得极为不稳定。许多少女多多少少是在拒绝生理成熟的阻抗情绪中跨入青春期的,如有的女学生通过窝胸驼背、束胸来掩饰自己的身体变化。个别中学生会把反抗情绪付诸行动,通过拼命的节食来扼制身体的成熟,以致患上“青春期消瘦症”,像个案中的袁某那样。
典型个案2:朱某,初二男生,因自小和有智力障碍的弟弟一同上学(同班同桌),受尽同学冷眼、嘲笑,性格极为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少言寡语,常呆坐,与师长交谈局促不安,学习成绩较差。
这是中学生常见自卑心理和社会适应障碍,因为自己有个智障的弟弟,使他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加之长期受到同伴的冷落、嘲弄,导致这种自卑心理日益加剧,进而根深蒂固,很难改变。性格的内向、孤僻和自卑又导致他的人际交往障碍,二者恶性循环,因此形成“公众场合恐惧症”,不管与师长私下交谈,还是在同学面前答题,都嚅嗫不清,局促不安。
典型个案3:吴某,初三女生,一向品学兼优,升入初三后,因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耳鸣,有时伴有胃痉挛、痛经,记忆再现困难(常自诉脑子一片空白),无法抑制自己紧张情绪,考下来的成绩可想而知,不仅父母焦急,本人也忧心忡忡。
青少年学生的烦恼集中于学习问题,他们的情绪、心境也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转移。吴某对考试过度焦虑,已患上“考试焦虑症”(又称考试怯场),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还妨碍了身心健康,导致低效能。如果不及时对症下药进行纠正、克服,将导致无法正常学习,影响升学。
因为人的心理千变万化,就中学生心理障碍而言,还有很多表现,这里仅针对几例常见、典型的个案进行分析。
典型个案中引出的思考:
思考一:这些典型个案表明,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据有关方面估计:“我国至少有10-20%的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明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为此,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偏差要及早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冲突;在需要与目标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压力;在压力与随力之间产生矛盾,引起心理对抗。这些矛盾激化的结果,容易导致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所以,我们要助人自助,教会中学生自我调节,以减少冲突,降低压力,转移对抗,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思考二:在实践中,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两类: 1、有轻微心理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时而热情豪放,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寂寞,意志消沉;有的学生自卑烦恼,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难以自控;有的由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引起青春烦恼等等。
2、有轻度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社交恐怖症,紧张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或由人际危机、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引起轻生念头等等。虽然具有这些轻度心理疾病的学生还能正常学习、生活,没有导致更严重的精神疾病,但因为它是大量存在的,且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它不仅构成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且潜伏着进一步恶化的危险。因此,我们更要给予认真的咨询与矫治!思考三: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内外公认的“全面健康”三要素,这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是人们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我们讲的“社会适应”是指具备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在纵横交错的人类群体中,能应付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具备处理和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目前,许多中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应对能力很差。往往会产生苦闷、胆怯、猜疑、多虑、孤独、易怒或情绪抑郁等等心理障碍。这些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遗憾的是,对青少年的心理障碍还没有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足够重视,往往把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当作思想品质问题,甚至错误地给予行政处分,这是完全不对路的。
思考四: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学习不良、反社会行为、违法犯罪行为与家庭教育气氛、父母教育方式及心理环境等密切相关,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理偏差以至于最终的行为偏差都可能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中找到某些直接或间接的根源。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业产生负面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制约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大多数家庭都是父--母--子(女)三人结构的核心家庭,孩子是父母眼中的明珠,“含在口里怕化了,托在掌上怕掉了”。对子女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任性、懒惰、依赖等心理和行为问题。不少家长缺乏心理学素养,关注子女的衣食住行及学习成绩大大超过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或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造成了与子女的“代沟”。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正如德国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疗专家佩施基安指出:“疾病不仅仅是病人本身的问题,也反映了家庭和社会问题。”同时他也强调家庭在消除心理困扰中的作用:“一个家庭里实际的和已赋予的东西,绝不仅仅是障碍和冲突,这个家庭同时也产生了解决这个冲突的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对中学生心理障碍预防对策的建议:
1、加强心理教育:这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当代心理学的一项重大成果,就是揭示了人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每个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个体都面临着共同的或类似的心理发展任务。对于处在“疾风暴雨”期中的中学生,他们将面临人格的完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青春期烦恼的排除,学习过程的优化,人际间良好的沟通,社会环境的适应,心理压力的应付等心理任务。心理发展任务数量多,普遍化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在已有的教学课程基础上(即初一思想政治),溶入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有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我国初一政治课程设置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在讲授时,不仅要普及心理保健卫生知识,还要注意矫正学生心理困惑的认识结构。如初一上册主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态度、意志品质、自尊自信等方面的教育,下册则对学生进行性格塑造、人际交往、生活情趣、爱国情操、自我约束等方面的教育,保证学生能充分及时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训练,形成健康人格的雏形。教师必须通过座谈,了解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掌握、要求和问题;通过调查测试,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偏差情况,然后讲知识、讲保健、还可以与学生共同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以联系实际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与修养的教育。
2、加强心理咨询:这是帮助受询者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咨询员对来访者要给予信任,给予理解,给予换位(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咨询过程中,咨询员还要动之以情,要遵循聆听(让受询者宣泄)、保密(有些深层内容要绝对保密)、疏导(对其提出的特殊问题作面对面的指导)原则。相互信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咨询过程是双方情感和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这样方能取得消除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根据各年级的学生需求程度、方面,以及他们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年级学生采取侧重点不同的心理辅导方式;六年级主要是对他们进行入学后的学习方法改进,以及人格辅导中的适应新环境的教育;七年级开始对他们进行人格辅导中的比如情绪调节、自信与自卑、意志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八年级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将对他们额外辅导,侧重指导他们的异性交往、代际沟通等方面;九年级要着重他们的面对挫折、考试发挥方面的指导。教师在课堂中应努力创造一种合谐、民主、、平等、轻松的心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让兴趣引导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健康愉快的情绪得以保持,自主性得到发展,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5、开展“点面结合”的心理辅导工作。“点”是指小到一个学生的指导,“面”可以是通过校广播、校报向全校学生进行指导。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应该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这些工作的正式开展前,工作的重点应是与学生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只有搭准学生脉搏,才能使工作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加强家校联系,共塑健康人格。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良好的外部形象,作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还要留心观察、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应该把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责任,以此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整合,共同塑造具有完美人格的一代新人。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上有关宣传心理健康的讲座,亲子对话、积极家庭治疗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
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加强 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1-065-01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社会现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的价值观的天平侧重于物质生活,而我们祖先一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旁落。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只是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
我们的网络、电视媒体出现各种具有诱惑性的黄色、暴力镜头、甚至杀人游戏使许多意志薄弱的中学生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消沉了意志、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前不久陕西三原县的两名初中毕业生张鑫、陈晨闯入他老师的家中为了抢得三百多元将他的老师和八岁的女儿残忍的杀害。还有前几年的马家爵将同宿舍的多名同学杀害,他们这种心理扭曲、性格的变态、人性的泯灭、对生命的漠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伤痛,是我们教育的失败这与我们社会的舆论导向的偏轨和学校心理教育的缺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 学校心理教育的现状:大多的中学都是忙于中考和高考,考试分数是指挥棒,各种“评优树模”也是看分数,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个盲区,上面有文件来了在教师会上读一下,将心理教育交给班主任和政治课老师,而我们多数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都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或进修,缺乏心理抚慰和心理保健知识。尽管每年有派到省上进修心理辅导的老师但那也大多是个形式,回来后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3. 家庭心理教育的现状:许多学生的父母都忙于打工挣钱留守儿童很普遍,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对孩子心理的教育和辅导根本谈不上,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孝心、感恩的心都交给爷爷奶奶,但知识结构和代沟决定了是不能胜任的。
4. 学生的心理现状:我们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至少两代六个人的关爱,从小养成了享乐自私的性格,缺乏爱心、同情心。吃苦精神、奋斗精神较差。独立生活能力、抗挫折能力薄弱。那些遇到挫折就离家出走或自杀的学生就是很好的佐证。
二、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学生的成长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要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社会来讲我们这个时代是个伟大赋有生机的时代,国家出台了很多有创新意识的新政策,如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等。家庭教育存在的缺陷我们是无法左右和改变的,但作为学校教育这一块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心理教育工作作好,不能误人子弟,不能有缺失和遗憾。
1. 学校领导层要高度重视: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要解决学生心理教育的问题,首先作为核心头脑的校长要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来抓,要制度化常态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通过广播、集会、黑板报作为载体宣传中国的近代史,让学生感觉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多么的幸福,让学生感觉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宣传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让学生在前进的路上有榜样有路标。把心理教育的成果拉入评优树模、年终考评、职称晋升的条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让他们的心灵成长走上正轨。
2. 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要主抓心理教育: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要有爱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要常常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通过主题班会、习会讲做人的道理:如何孝敬父母、尊重老师同学,如何与人相处与人交往,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班主任要嘴勤、腿勤、脑子勤,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做学生的朋友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和这个年龄段相悖的动向和思潮要及时引导,使每个学生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问题,多倾听他们的心声,打开他们的心结释放他们内心的忧闷和不快,不能一味责怪和批评学生,要学会赏识教育。学生在班主任眼中不能有好坏之分,要因材施教。在自己的班中要弘扬正气,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不以分数论英雄,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助人为乐,热爱班集体,把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赋于新的含义进行宣讲,使我们的学生爱国家,爱他人,遵法纪,守诚信。使他们出了学校进入社会个个都是有用之才。
三、效果展望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篇7
一、让中学生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 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 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 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 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2. 心理学知识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
的疑难问题, 从而更深广地认识自己, 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 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 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 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 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 就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就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规律, 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 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二、让中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走心理健康之路
严格地说, 只有体格健康还算不上是健康, 因为健康不只是体格健康与否, 还包括心理健康与否。心理健康的标准, 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正确的自我观念, 凡心理健康的人都对自己有适
当的了解, 有自知之明, 观念上的自我与实际上的自我大体一致。既不过分美化, 自高自大, 目空一切;也不过分丑化, 自卑自贱, 自惭形秽。他们能牢记“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能悦自己, 努力发展自己的身心潜能, 主动进行自我教育。
2. 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 正确的世界观。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 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既有远大的理想, 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因而有社会变革时期能够跟随上时代的步伐, 头脑清楚, 眼界开阔, 立场坚定, 既不保守, 也不冒进……总之, 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和稳妥, 与时代共同进步, 心态始终保持平衡。
三、学校和教师要努力维护和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为了维护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和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使他们生活在明朗、愉快的气氛之中;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确立符合实际的自我观念, 培养其自我接受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体验, 掌握良好的心理适应方法。
1. 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从根本上说, 这就要求更新教育观念, 端正教育思想, 克服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导致的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做法。学校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因材施教, 活跃学校生活, 使每个人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乐趣。
2. 帮助学生确立符合实际的自我观念, 培养自我接受的态度。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只有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确立正确的自我观念, 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主动地促进自己个性的完美发展。这样自然会心情舒畅、精神健康。中学生中有人怀才不遇, 妄想尊大;有人愤世嫉俗, 以为举世混浊, 唯我独清, 这大多是由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如果一个只了解自己而不能自我接受, 就会增加个人的痛苦, 不仅于事无补, 反而影响心理健康。正确做法是先接受现实的自我, 而后根据自己的条件, 扬长避短, 另辟蹊径, 创造理想的自我。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8
一学校完善学生的心理档案建设
学校应定期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 掌握其动态心理情况, 其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生个人成长报告、各项心理测查报告单、个人学习与职业规划等。通过此举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动态的追踪和全面客观的评价。
二学校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已有课程体系, 开设有针对性的公共必修课, 如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心理健康课不同于其他任何以科学知识传授为目标的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和指导学生认识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学会心理调试技巧, 促进自我完善和心理健康发展,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心理课应切实关注学生的主体需求, 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 创设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可穿插游戏、讨论、角色扮演、心理剧表演等形式, 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悟和成长。
三完善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建设, 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
学校心理咨询室及活动室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必要场所, 是培养健全人格与健康心理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它是学生心灵成长的家园, 是学生完善自我的加油站。所以, 心理咨询室及活动室的建设已成为学校建设中很重要的方面之一。其中涉及场地选址布置、队伍建设、人员培训、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设立心理宣泄室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四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教育对于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各个学科的教学也同样肩负这样的使命。在各学科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实际上都可以挖掘出适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适合心理辅导的教育情境, 只要教师多细心观察、仔细发掘并善加利用, 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外, 还可以积极利用校园的隐性课程——校园文化, 将有形的教育与无声的教育相结合, 达到双管齐下、潜移默化的目的。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如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展板, 师生心理互动信箱, 开设专门的心理阅览室, 开展专题心理健康讲座, 设立校园“心之约”广播、每学年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5·25”心理健康主题日、心理创作鉴赏周等, 来加强校园心理文化建设。
六开展团体辅导和训练
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辅导和训练,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团体辅导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一种以预防和发展性目标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团体辅导过程中, 学生们通过参与辅导亲身体会合作、沟通与分享带来的收获, 不仅可以深入地认识完善自我, 还可以更好地认识他人、了解他人, 从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七建设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相配合的队伍, 同时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提高全体教师心理教育的能力。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教师以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聘请心理专家讲座等形式,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 不断提高其工作水平。
八建立家·校联通体系
成立家长学校, 构建家·校联通体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局限在学校里, 它还应延伸到家庭中去。家庭对人的影响重大而深远, 因而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亲子课堂、家庭关系讲座、经验交流座谈等活动为学生营造和谐氛围, 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 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置于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 通过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全过程,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和多种教育途径, 对学生的心理给予积极、正面的影响, 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9
一、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 遇到了很多解决不了的困难,没有教师和家长及时正确的引导,导致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了较大压力,主要有以下方面:
1.学习焦虑。中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 ,在学习上容易引起情绪紧张,学不进去,严重的还会导致厌学。2.过于自责。有的学生在考试时取得的成绩不理想, 就会觉得自己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给自己制造压力。3.人际关系紧张。一些学生过于自私,在和同学进行交流时,只考虑自己的想法,导致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4.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进行互恋或单相思,又感到自己的这种做法会影响学习和前途,导致内心产生矛盾,使心理压力较大。5.多疑性格。一些学生的性格多疑,认为其他同学都在背后议论自己,不能很好地进行交流,导致精神紧张,不能正常交流。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中学教育中,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完善,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不能通过及时有效的疏导进行释放,使他们产生了上述心理现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缺少专业的心理教师。一些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而是由任课教师进行指导。由于这些教师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心理学培训,对学生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不知道如何引导,导致心理教育流于形式,起不到实效。
2.心理教育设施落后。随着学校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一些学校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但是由于教育设施落后,没有专门设立心理咨询室,使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能及时进行咨询,错失了引导学生的最佳时间。
3.家长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家庭环境的不和谐使孩子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由于家长忙于工作, 对孩子的心理状况不关心, 缺乏和孩子进行沟通。一些家长的品质不良,抽烟、喝酒、行为放纵,对孩子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娇惯,不让孩子受到任何委屈, 这就导致他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的状况,出现偏激行为。
4.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中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接触越来越多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既包括促进学生发展的好信息,又包括一些不利于他们发展的不良信息。这些信息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逃学、旷课,寻求刺激,导致走上犯罪道路。
三、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教学中, 学校要让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同时要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使他们能够找到缓解压力的办法,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1.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 , 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清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 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 使学生在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心理压力时能够主动咨询,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学习。
2.加强师生交流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严肃的学习氛围中容易产生学习压力,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逐步引导他们深入分析,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教师通过在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遇到困难时能够勇于面对,并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解决,培养坚毅的品质,消灭他们的消极思想和情绪,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3.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造成中学生心理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又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在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方面,也要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系起来,共同努力。在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工作中,积极培育社会文化环境是重要的工作内容。文化影响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 良好的社会文化是中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有利因素因此,学校、家庭、社区和传媒部门应该协同合作,优化信息网络,加大音像市场监管力度,查处传播淫秽、色情、暴力游戏制品等,共同努力为中学生营造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各部门要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自觉地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建章立制, 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实施
1. 健全机构, 完善制度, 规范行为。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 党支部书记、副校长、政教主任为副组长, 团委书记、年级组长、各班班主任为组员的领导小组, 组织领导实施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制度, 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组织建设等方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障。
2. 建立了三级学生心理健康
问题监测网络, 建立学生心理异常报告制度和应急处理制度。三级监测网络:一级为校领导和学生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二级为学生会、团委、年级组和心理健康辅导员、班主任;三级为学生会干部、各班班干部。在心理健康教育或日常管理中, 如果发现学生有异常行为、过激言论等现象, 便进行及时辅导、教育, 并逐级上报。对异常情况实行各级负责制, 负责人要耐心做好教育、咨询和疏导工作, 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避免恶性事件发生。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工作。学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 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案例分析等内容。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4.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坚持统一安排、集体备课, 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 通过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 明确不同情况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积极拓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 每周为学生上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开设一些活动课, 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 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 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建立“心理导航站”。学校每周安排五位心理咨询教师轮流值班, 对学生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指导, 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惑, 缓解心理压力。“心理导航站”已经成为学校了解、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 成为学校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
3. 设置“心语信箱”, 开设电子
信箱、QQ聊天室和热线电话, 主动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交流。让许多想倾诉和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 由心理咨询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作出相应的解答, 进行个别辅导。
4. 针对学生普遍需要的心理
健康知识和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如初一新生环境适应不良问题, 初三学生的考试焦虑心理, 以及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或骄傲情绪等等, 学校每月编辑一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文章, 精选有关心理健康知识, 满足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 教给学生自我调整的正确方法。
5. 各学科渗透。
我们认为, 健康的心理来自人格的感染, 来自和谐人际关系的熏陶。所以学校要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为人师表的作用, 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 积极倡导广大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6. 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学校每学期不定期举办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由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或邀请心理健康专家主讲。如, 针对学生的青春期教育, 从生理、性意识及自我保护等方面, 解答一些困扰学生但他们又难以开口请教的问题。
7. 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浅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1
关键词:中学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37-01
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与发展自己的心理状态。具体地说有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
1、自我意识正确,即能一分为二地对待自己。
2、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
3、性别角色明确。
4、社会适应良好,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积极地适应现实、改选现实。
5、具有积极乐观稳定的情绪。
6、人格结构完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性格特征。
纵观我们今天的中学生,正处于个体发育、发展的最佳时期,随着生理变化,他们在心理上逐渐走向成熟,但这时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还未定型,好厅、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加之外界环境的影响,往往对自己生活、学习、家庭、社会中的某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导致心理上出现一些不健康倾向。诸如暴躁、固执、偏激、孤僻、自卑,冷漠等异常心理,具体可分为四大类型:一是狭隘抑郁型。二是虚狂型,表现为任性,逞强显能。三是神经过敏型,表现为喜怒无常。四是自卑与怯懦型,胆小缺乏自信。由于心理健康与否关系到学生和学习及思想状态的优劣,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善于从他们日常生活中发现心理问题,分析其心理机制,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要注意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自愿接受并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
用十八大的重要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教育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时刻牢记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把个人的奋斗目标与祖国的需要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自强不息,性格开朗,胸怀坦荡,能明辨是非,谦虚好学,努力开拓,与时俱进,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旺盛的斗志,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砚、价值观,形成健全要格。
二、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激发自信心
教师要从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做起,强调动手实践的意义。让学生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善于发现、肯定、鼓励学生在动手及实践中的点滴进步,努力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
三、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上、生活上以及其他方面暂时的挫折,甚至失败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它能够考验人的意志,锻炼人的毅力。引导学生学习正确面对挫折,懂得“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从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四、指导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状态,排除各种心理障碍
当学生自我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产生怒气、攻击乖恶性行为。对此教师不能简单粗暴的加以处理,而应弄清原委,有的入矢开展教育,教会学生自我调节心理,让不良情绪和以宣泄和分流。比如让学生通过跑步、听听音乐、谈心、散步等活动来调节和稳定情绪,以保持良好的心态。
五、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情感互动,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人交往,能认可别人的存在,能融于集体之中,在与人相处时,持积极的态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分的安全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知识的教育,引导他们在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的过程中获得一个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氛围,并在这个环境中健康成长。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2
一、教育者要提高思想认识, 转变教育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开发与养成, 这早已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 也被教育实践所证明。多数发达国家在学校开办了心理训练中心,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为心理患者提供治疗帮助与服务。我国的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部分学校, 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 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对于相对闭塞的学校来说, 还处在起步阶段, 究其原因, 应试教育难逃其咎。
二、加强专业培训, 提高教育水平
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计划地在师范院校中开始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教师, 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师资保证;要通过教师培训提高在岗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在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上, 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 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 才能更好地落实教育计划,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三、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 不断更新观念, 不断改变教学方式, 尊重学生, 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促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调整。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嘲讽、相互间缺乏心理沟通, 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抑。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消除师生心理障碍的关键, 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 师生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 学生就会喜欢上你的课, 学习就有了兴趣, 学业成绩也就随之有了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 也就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又能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这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情绪状态、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优化心理品质, 改变评价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 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 中学生更是如此。教育过程中, 教师需要用“放大镜”看待每一个学生,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并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和表扬, 逐步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 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 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 完善人格。不少学生的自卑心理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 个别教师凭主观感情, 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 对中等生不管不问, 对学困生全盘否定, 出言不逊, 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和心理压力, 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和社会环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口头说教是不行的, 还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 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和教育。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 校园里繁花点点, 绿草茵茵, 无时无刻不在触动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 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六、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影响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应彻底改变只重智育, 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能力, 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 让孩子去磨炼意志, 增强自信;要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 加大对家庭文化生活的投入;要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 不能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爱之则宠, 恨之则打, 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育方式可直接导致孩子心理疾病的发生等等。
七、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工作, 配备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 进行倾吐和宣泄, 释放心理压力, 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老师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 尊重、理解学生, 保护学生的隐私;要给咨询学生温暖, 指导他们自我调控, 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 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 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除心理咨询外, 学校还可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推荐阅读:
谈谈如何进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09-11
中学生健康教育的内容11-10
试析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论文07-15
关于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10-05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12-02
中学生教育心理08-15
西洲中学规范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自查报告12-06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06-17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9-21
浅谈班主任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