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激励教学(共11篇)
高中语文的激励教学 篇1
引言
激励教育,是一种教育自觉的理念。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之后,素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但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在应接不暇的各种挑战中,激励教育逐步为理论界所关注,从各种教育手段中脱颖而出,上升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激励教育的引入已经迫在眉睫,正确使用激励教育,可以打破传统寡淡无味的历史教学,增强趣味性,满足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正当需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激励教育初出茅庐,它鼓舞、唤醒、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主旨还处于摸索阶段,方式还不够成熟。所以,本文就激励教育与高中历史的互动发展进行探究,以期达到丰富激励教育理念的目的。
一、激励教育进入高中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取消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些都是我国近几年教育改革中提出的目标。实则不然,应试教育仍是学校师生的主战场,素质教育仍是我们口中越发滚瓜烂熟的一句口号,人文素养也仅存在于学校测验的成绩单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更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一些学生因为考试成绩而被迫自我放弃,信奉着“优胜劣汰”的教育模式,认为这是大自然、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最适合中国教育的道路,却不知道这种强制的“优胜劣汰”教育已经扼杀了多少中国青少年的独立人格。
在中国,社会、学校和家长一直都迷恋着这样一种教育方式———对比。有一种榜样叫“别人家的孩子”,有一种标榜叫“别国的教育”。取长补短固然是好的,但是我们总是用些不必要的比较来伤害着我们最应该精心呵护的东西。成绩,总是最容易被拿来比较的,“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人性的贪婪决定着在对比中你永远都是“loser”,你所有的优点长处都不能弥补在世俗中成绩的不达标。在这样冷漠的教育环境中培育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心灵亚健康的“残缺儿”,远远达不到国家对“四有”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中国立志构建一个和谐社会,那么它的教育也应该是和谐的。改变当下,走出一条和谐发展的教育新路,是我们现在最需要并且最应该做的。
在此情况下,“激励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当前教育大环境的需求,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激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激发人们心中的内在动机,在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诱导之下,内在动机外显为实际行动,让被激励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实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我需求。
学校的学生本没有优良等级之分,是教育的“心”偏了,才有了三六九等之说。激励教育的出现就是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教育差别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在应试教育占主导的今天有些闪光点不太合时宜罢了。教师若是能够引导每个学生把自己的闪光点都放在合适的地方,也许他们的未来就能多点希望,多条通往成功的路。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使命。找准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从他们最需要的出发,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激励,发掘他们的内在潜力,让学生们看到自己的愿景,相信自己有实现目标的能力。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两到三年内就能完成生长发育任务达到成熟水平,而他们的心理发育则相对缓慢,还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发展转折期,身心发展处于一种非常不平衡的状态,容易引起种种的心理发展问题。这个时期的学生特别敏感,他们既要求独立,渴求他人承认自己的能力,又期待别人的关注,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所以,这一时期的教育更要以激励为重点,呵护学生的自尊心,承认他们的付出与努力,尽量发现每一位学生渴望受到关注的方面,给予相同分量的回应,让学生感受到在接受教育中的温暖,端正自己的三观,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进而既能实现自己期望的目标,又适应了社会的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其本来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们“加深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队精神,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最优秀的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的历史课程不仅需要达到知识上的积累,更需要做到成绩上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让两者都兼顾呢?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们对“历史”这门课感兴趣,不只是对“历史”感兴趣,更要对“上历史课”感兴趣。兴趣是打开一切大门的魔法,有兴趣就有坚持,有坚持就有希望。
作为学生兴趣的培养者,老师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许多学生都会有这样的状况:不喜欢上历史课,认为历史课就等于死记硬背,非常枯燥无味,但私下里还是很喜欢阅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和报刊。这说明了历史教师教育工作的失败,他们把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兴趣生生扼杀了。也许,是因为高中分科以后,历史成为了文科的一门主要学科,为了迎接高考,学校、老师的高标准、严要求让历史课变得知识枯燥、冗长陈旧,日复一日,消磨掉了学生对它的热爱。但历史教育不该如此,诚如罗恩·克拉克所言:“许多教师对学生实行高标准、严要求,但如果他们在增强学生自信的方面毫无作为的话,对学生们来说这是不公平的。”
二、激励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当下高中历史的教学环境及学生历史学习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激励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激励教育的方式很多,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最适宜的方法或有以下三种:
1.“好农民,不让最弱的庄稼枯萎;好老师,不让最弱的学生自卑”,自卑,是杀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大利器,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历史课程所要教授的东西,按理论来说是有些枯燥的,一些知识点如果老师不串联起来讲清楚前因后果,学生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历史教材会是这样的呈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容易出现知识点的断层,也就很难做到理解历史,感悟历史,更做不到灵活运用历史了。做不到这些,就会出现课堂上听不懂,下课作业不会做的情况,时间一久,学生就会对历史这门课产生厌烦和自卑情绪。
其实历史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个神奇好玩的故事串联起来的“话剧”,它在学生原本的想象中是有生命的———历史是活的。所以在历史课堂上,老师要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轻简化,带着历史跨越时间的鸿沟,融入学生们当前的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变成历史当中的一分子,带领他们再现历史的过程。把每一个知识点变成历史故事讲给大家,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汲取在教师的引导下变得触手可及。这样的教学方式无论基础再差的学生都可以接受,并且能够从中有所收获,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历史课堂上的存在感,不让历史在他们眼中变成只有黑白的几张图片。如此,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找到自我,做好深入学习历史的准备。
2.历史老师要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赞扬。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上的冲突和矛盾,闭锁性和开放性就是其中之一。因为这一时期发展的独特性,他们的心理生活会变得更加丰富,但由于对外界的不信任,也会经常出现自我封闭。他们会时常感到寂寞孤单,同时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关心,希望得到尊重。需要,是激励过程的起点。因此,老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多与同学及其他老师交流,满足学生在这一时期对“尊重的需要”。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人们都会觉得自己很重要,并且这种体验可以增强他们对工作的自信心,提高工作效率。同理,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尊重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历史教学上,老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各种表现,积极给予“赞扬”,即使有时候他们犯了错误,老师也可以用赞扬的方式来纠正他们的不合理行为,这要比批评带来的效果好得多。每一个学生的初衷都是成为一个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学生,没有一个孩子想要坐在教室落满灰尘的角落里,也没有一个孩子想要主动放弃对新事物的探索与好奇,在没有任何外界的评比标准介入的时候,每一个孩子都是自己心中的明星,所以在他们不得不接触这些“评比”时,老师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去保护他们心中对自己的期待和坚持。很多时候,给予学生尊重和赞扬,是让学生爱上一位老师,爱上一门学科的点睛之所在。
3.要让学生喜欢历史这门课,老师们就要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在这门课上取得的真实成果,也就是说,让学生们在历史课上有成功的体验,更能提升他们学习历史的自信心。高期望(expectancy)与高效价(valence)的结合产生高激励(motiveforce),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公式。学生对于自己能学好历史的向往即是一种类型的高期望,在实际的测验或其他类型的评比中取得让人称赞的好成绩即是对应前者的高效价这样,两者结合产生高激励,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满足感,激发学生把“学好历史”的这一动机付诸到实践行动当中。
老师不要只专注于课堂上的讲授,还要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反馈,多告诉他们“今天你又进步了”、“今天你表现得很积极”、“今天上课你都没有睡觉,非常棒”等,让学生知道你在关注他,并且看到了他的努力、认可他的努力。这样每被赞扬一次,学生就会获得一次在历史课上的“成功体验”。在他们沉浸在老师对自己的认可当中,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的时候,也就是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认真上好历史课、努力学习历史的时候。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激励教育的注意事项
激励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它其实是高于现实的,要想发挥好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立足于现实,正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干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此,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高中生是一群生理、心理都日趋完善、成熟的独立个体,他们的思想意识具有创新性和可塑性。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激励教育,其本质不在于激励学生,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自我激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于教师个人素质的不同,激励教育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这种不确定因素下要想得到稳定的成果,就必须让学生在得到激励教育的启蒙后学会自我激励,这才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激励教育完全发挥效能的长久之策。
2.用激励教育进行历史教学要以尊重历史史实为基础。在高中课标范围内,采用符合当前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方式的手段,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和游戏,活跃历史课堂,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给他们制造继续深入学习历史的契机。
3.历史教师应注意激励要有时效性。老师在课堂上的激励,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会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一节课只有45分钟的固定时间,所以要想使激励达到目的,就必须有计划地进行赞赏和表扬。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为其量身订制一套激励方案,确保在这个激励的过程结束后,能让学生实现他们自己内心期望的目标。只有通过有目的性的激励,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教育的优势。通过不间断的激励,“可以使孩子的神经系统内形成更为鲜明的情景联结性道德愉快感”,这种神经联结越多,其行为就越能强化好,激励也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结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高中历史教学亦是如此。运用激励教育,唤醒学生麻木的意志、激励学生发掘历史学习的乐趣、鼓舞学生创造自我学习历史的内在动机。在历史教学上满足学生对于尊重的需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课程的现实目的和意义,变被动为主动,变激励为自我激励,让高中历史教学在激励教育的潜移默化下蜕变成为一种教学艺术。
参考文献
[1]潘永兴.激励教育的理论诠释与实践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6.
[2]绕延俊.张舜徽的治学方法对当前历史教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郭惠容.激励理论综述[J].企业经济,2001(6):32-34.
[4]赵国祥.管理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高中语文的激励教学 篇2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它起到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知识、技术能力、信息素养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竞赛激励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实践,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教学策略;高中信息技术;竞赛激励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心理学原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去完成教学任务,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使用一定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竞赛激励策略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任何一个教学策略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展开的,尽管竞赛激励策略能够改善教学的课堂氛围,但是应该从教学的是实际意义出发。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决定是否应用竞赛激励策略,同时在教学中应用竞赛激励策略注重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借助竞赛激励教学策略把外部刺激变成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1]充分发挥策略的实用性。
(二)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帮助拓展学生各种潜在能力。因此,在竞赛中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感觉放松自然,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竞赛中。
二、竞赛激励策略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复习课中的应用
复习课包括理论性复习课堂和实践性复习课堂。信息技术课的复习,比较乏味。学习不重视,主要原因是:高中学习压力大,并且信息技术不是高考考试科目。但是在复习课中应用竞赛激励策略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处于高中时期的学生都比较争强好胜。[2]课题名称:信息及其特征课的类型:理论性复习课教学内容: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含义;信息实力的理解与运用教学目标: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能够举例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白信息的含义等过程与方法:通过举行以个人为单位对知识进行抢答;竞赛结束后对本次竞赛进行评价教学分析:老师通过把所有知识点编辑成竞赛题。为了达到复习的良好效果,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竞赛题的编制也讲究从难到易,从简的知道、识别到应用的阶梯过度。对于有异议的答案,要进行讨论,这样利于深入的学习。、通过各种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的学习。本节课主要复习信息及其特征。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主要采用了竞赛激励,通过活动过程让学生体会信息涵义及其传播过程,并通过各种问题域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复习信息的基本特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养成主动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同时老师还对这次复习进行了总结,总结学生在回答问题中的情况,个别问题只有少部分同学进行了抢答,因此老师会把这些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单独列出,再重新给学生们讲解。
(二)新授课中的应用
尽管高中生的自制力和接受能力都比初中生强,但是学生中还是存在课上做小动作、说话甚至打闹的现象。竞赛激励策略能够将学生变成新授课知识内容的第一知识传递者,巩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位置,激发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课题名称:信息的获取的一般过程课的类型:新授课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对信息和信息技术更了解,并且有整体的认识,学习信息的获取方法与途径,这能够辅助开展之后的学习。清晰明了、内容不多、逻辑性强是这节内容的主要特点,为后续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教学目标:掌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并且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能够信息来源进行分类,并且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信息来源的分类的优缺点;学会从适当的角度对信息评价,能够表达出评价信息的一般依据。过程与方法:在导入环节:打开PPT显示“杨叔子打猪草”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提问:杨叔子是如何超额地完成了任务的?如果是你去做这件事情,你又会怎么做?然后前后桌为一组讨论并给出答案。并告诉学生本节课采用积分制,既小组回答一个问题就记录一分,小组之间进行比拼。教学分析:竞赛激励策略贯穿整个课堂,结合教材的特点,实施以小组以单位,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了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教学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水平的提高。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竞赛激励教学策略,改善了教学课堂氛围,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为学生今后步入竞争激烈的社会打下了基础。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安海青.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评析与应用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4).
浅谈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教育激励 篇3
教育激励是教师与学生彼此或自我诱发教育需要与动机,引导教育(包含教学)行为,努力实现教育目的或教学目标的过程。注意激励学生,尽量减少学生的挫折感,是时代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教育上的反映。这种时代精神广泛体现在现代哲学、伦理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等领域中。本人结合教学实际,尝试运用教育激励策略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开始教学时,侧重从态度与需要两方面选择激励学生的策略
众所周知,需要是由未满足的欲望、要求或由剥夺引起的人的内部的紧张状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需要是动机的前提,动机是需要的发展。诱发学生的需要与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做法是:
1.利用怀疑、惊奇、发现、探索和幻想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地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处于惊奇、怀疑、信念冲突、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困惑或面临矛盾要求等状态中,可促使其心理冲突形成从而获得激励力量。例如,在讲货币的基本职能时,我给学生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人们在购买商品时,通常要通过这么两个过程来完成,一是买卖双方要讨价还价,二是买卖双方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么,上述两个过程分别体现了商品的哪一个基本职能?”这个问题比较灵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具有对新知的困惑、不确定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利用提问和活动把学生的兴趣集中到学习内容上。在新授内容开始时,通过提出有趣的问题,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此时学生往往感到有必要解决疑难或获得更多关于课题的信息。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思想或做出预见,或提出一些学生在成功参与活动后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如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公民民主监督资料,让学生回答公民民主监督的内容及意义。
3.利用游戏、模仿调动学生积极性。游戏是一种教学活动,教师利用这种活动,一是将游戏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寓教于乐;二是帮助学生在游戏中评价自己的选择。模仿是另一种教学活动。它可以再创造或复制真实的事件或情境。例如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学中,本人设计让学生作为导游领着大伙“游上海世博”的情境框架,从而帮助学生在具体“事件”中体会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事件”中进行决策、作出选择和获得结果。
态度方面,教师要尽量与学生拥有同样的价值观念(在不违背原則的情况下),用同情的姿态倾听学生的意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形成学生对政治学科学习的肯定态度。在教学过程中,非万不得已,笔者不批评违规学生,而是用“感情”方式处理。曾经在课堂上发现某学生与别人讲话,不认真听讲,我立马就停止讲课,当讲话的学生意识到并望着我时,我对他“深情地”笑笑。“响鼓不用重锤”,事后这位学生感到非常内疚,在他看来,自己不听讲老师不仅不批评,反而对自己笑,似乎“欠”老师太多。可见,客观公正地激励一个学生,形成一个由“他励”“自励”“互励”连成的激励网络,往往可以收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间阶段,重点从刺激与感情两方面考虑激励策略
1.从刺激方面看,在连接不同的教学活动时,可运用动作、声音、身势语音、道具等刺激物。要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结合起来,可用幽默、例子、类比、故事或提问方式。
2.从感情方面看,要注意将学生的情感与学习过程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理想的环境中。新课标在其基本理念中指出:“在课程内容结构设计上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围绕生活这一主题,本人把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感受统一起来,进而形成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利用感情激励的有关策略。
三、在教学结束阶段,要注意胜任与强化两个激励因素
胜任,意味着学生体验到自己成长并认识、掌握到学习内容。在教学内容结束时,及时布置同步训练,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进行整体评价,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努力带来的学习效果,并加以强化。
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篇4
一、激励教育的原则
(一)目标结合原则
激励教育的目标结合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 包括学期的总目标和各个月考阶段的目标。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学生的学习尤其如此,切实有效地制定具体化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地了解教学目标,避免学生产生一定的茫然感和被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端正学习态度。例如,新课程化学模块教学中,有八个模块,包括化学1、化学2、6个选修三个部分,教师应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衔接,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设定化学1、化学2与选修的组合模式和学期目标,让化学教学既有合理的目标, 又贴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促进学生学习,同时透过目标实现度反馈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课程目标,争取达到学习的更佳效果,建立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刺激学生再接再厉,通过实现目标产生成就感。
(二)引导性原则
激励教育的引导性原则是指将激励措施转化为学生的自觉意愿,即学生的自我激励。激励的力量来自于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如果学生自己认为自己不行,就不可能产生力量,不可能在学习上有所长进, 外部刺激唯有通过学生的自我内化才有良好成效。因此,化学老师在运用自我激励教学时,要注意两点:首先,培养学生自我鼓励的习惯。例如每次上课前,教导学生给自己加油打气,让学生喊口号,从而帮助学生保持昂扬的斗志;其次,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高中生处于青春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此,很多学校老师开始用“时间囊—为一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如为一年后的化学成绩写一封信,让学生自己给自己一些动力,约束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鞭策自己。
(三)按需激励原则
激励教育的按需激励原则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学生的学习需要因人而异,可能是为了拿到一个好成绩,也有可能是为了兴趣,或者是出于物质奖励,为此,教师要首先了解不同学生学习化学的需求,根据其需求进行激励。例如,学生的化学成绩有好、中、差之分,要获得更好的化学成绩的学生, 必须根据不同的化学成绩水平制订教学计划, 对于成绩较差的则偏向于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学辅导, 对于成绩中等的则偏向于知识应用与结合方面的教学辅导。此外,相同的学生对于不同的化学板块也会有好坏之分,有的擅长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有的擅长化学反应与能量。针对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教学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进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激励教育方法
激励教育原则为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激励教学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引,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激励方法,发挥激励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实现学习目标。
(一)语言激励法
语言激励是教学中常见的激励方法。在化学课程上,教师通过鼓励、表扬的言语,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探讨、发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情。例如在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实验中,发现二氧化硫会是高锰酸钾褪色,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 发问是否由此实验推断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引导学生探究。也许学生当下没想出来,老师可以试着引导说:能否想想我们以前做过的二氧化硫的相关实验,如与品红的实验? 学生便能联想到二氧化硫能使品红褪色,但是加热后,红色便重新出现。通过不断引导,从二氧化硫与品红的实验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二氧化硫与高锰酸钾的实验加热之后,紫红色是否会重新出现,让学生操作一次。结果发现紫红色并没有重新出现, 可见二氧化硫存在某种性质使得高锰酸钾褪色,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课堂教学时千变万化,富有积极色彩的语言能够激励学习思考,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不断扩展学生思维,加强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不断向上的欲望。
(二)竞争激励法
实践证明,竞争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斗志。一般而言,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喜欢相互竞争,由此,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中,开展形式丰富的竞争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章中,为了考查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在本章结束之后,针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点设置问题,如哪些是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场务等,开展抢答活动,将学生分为化学水平相当的几个几组,要求他们以抢答方式回答教师的问题,并按照回答的正确性给予小组相应的分数, 最后由小组的总得分分出优劣,颁发小礼品。这种竞争激励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争相前进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三)参与激励法
参与激励法是让学生融入课程、参与其中、亲自感受、体验现象,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录像或者亲自动手示范,让学生全面观察实验,并让学生动手演示实验,从而让学生在尝试实验中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例如,离子反应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的反应 ,观察实验前后溶液颜色的变化,发现反应过滤之后,得到蓝色溶液,以此判断铜离子没有发生反应。为了加深学生对离子反应实质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在蓝色滤液内加入氢氧化钠并过滤,得到无色溶液,再引导学生分析。由学生动手,体会液体颜色“无色—蓝色—无色”这一变化过程,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激励教育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特点,设定组合模式,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如言语激励法、竞争激励法、参与激励法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保证教学正常进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另外,教师还应不断探索和实践,重视激励教学方法,不断完善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摘要:激励教学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提高素质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目标结合原则、引导性原则、按需激励原则,运用语言激励法、竞争激励法、参与激励法等激励方法,发挥激励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实现学习目标。
激励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 篇5
【关键词】课堂;组织;激励;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既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还要营造积极探究知识课堂充满活力的氛围。现在的孩子都是宝贝,他们聪明活泼好动,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乖乖的听老师讲课,不乱做小动作真是难上加难。在一次次的教学尝试中,我终于在“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大胆尝试和实践中,欣喜的取得了“柳暗花又一村”的硕果。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上采用了“激励”策略,发现课堂改变了,课堂迎来了春天。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促使振作起来。古人曾说:“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行为科学也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 。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到80%~90%,乃至更多,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激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动力。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激励学生?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谈一谈。
一、在爱心中激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热爱学生,这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全部工作的出发点,是教师道德情感的中心,一个教师只有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爱”,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理解、信任的桥梁,消除学生对学习的畏难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无数事实证明,一个被老师喜欢的学生充满自信,开朗乐观,朝气蓬勃。被老师厌恶的学生,往往性格孤僻,意志消沉,充满自卑感,学习成绩差,厌学思想严重。托尔斯泰曾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语文教师多数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平时对学生的言谈举止中要有爱心。有爱心的教育,可以让孩子更自信,“罗森塔尔效应”(即爱的效应)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学生就在爱的氛围中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逐渐开启自己的心扉,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必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的良好效果。我们班有一个特别捣蛋的学生,很令我头痛,后来我发现他喜欢画画,我当着全班面夸他:“我们班未来的画家啊!”我还让他给班上办了黑板报,让他体验成功的机会,成功的欢乐,我发现他变了,上课爱发言了,见老师爱打招呼了。教育是一种等待,对那些学校表现特别不佳的学生,我不祈求他们表现的和其他孩子一样,我在心里默默的说:“他们还是一个孩子,关心他们,爱他们吧。”我始终相信只要我付出了爱心,他们长大一定会明白。我不求他们成绩有多么优秀,只要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做人,懂得生活,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二、在培养兴趣中激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教过语文的老师都知道,小学的作文教学是难点,学生不会写作。我在教一年级的语文时,我首先培养孩子写作文的兴趣,先让他们看图写话,写完后,我给他们打分。最高分100分,我从不打70分以下的分,怕伤害他们小小的自尊心,写得好的同学,让他们在讲台上宣读自己的作文,其它同学认真听,听完后,热烈鼓掌,那响亮的鼓掌声就是一种激励,那羡慕的眼神就是一种激励。在学生互相交流中,心灵深处产生我要写,我要写的更好的欲望,学生兴趣更浓。写得差的学生,不甘心落后,也写得有进步,对于写的差的只要他能写一句精彩的句子,写一段精彩的段落,我都给予他们及时的表扬,使他们的兴趣油然而生。另外,我还通过讲故事比赛、读书比赛、写日记、猜谜语、讲笑话等活动进行打分、评奖、发奖品等手段激励他们多读、多讲、多练。我现在教二年级,从他们的小作文中,我发现学生对写作有兴趣了,因而我教起作文就轻松多了。给学生的学习成果打分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俗话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实际上学生也最喜欢分数。因为当前评价体系中采用的也是分数。分数是公认的一种评价方式。我们老师给学生打分,那分数由老师给,老师想给多少就有多少,可以说分数是老师的无价之宝。
三、在赞扬欣赏中激励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渴望被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老师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表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在学习中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有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作用。
四、在竞争中激励
有的时候,老师的赞赏在一些学生身上根本不起作用,而班级同学的相互竞争更能触动他不甘落后的敏感神经,营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班级氛围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班有一个学习比较踏实的学生,成绩是好的,但不是最突出,后来他的学习成绩节节上升,我很惊奇,问他有何妙招,他说:“还不是逼出来的。”我问他:“是谁逼的?”他说:“是大家同学。人人都那么努力认真努力,你落后了,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太丢人了。”有一次下午课上,学生昏昏欲睡,根本提不起精神。我说:“好,我们比赛看那组上课积极性高。老师要排名,记住,倒数第一要表演节目。”结果,学生的睡意全无,整堂课学生精神饱满。教学任务完成的很好。是啊,一个竞争的班级集体,可以创造许多奇迹。据说作为一个英雄最大的悲哀并不是被别人打败,而是在征战的疆场上没有一个可以与之比试高低的对手。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可能每一个都做英雄,我们只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但和那些威名显赫的英雄一样,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有一个强烈的渴望,那就是给自己找个对手,让平淡的生活激荡出一些波浪。给自己找个对手也就是培养一种竞争的精神。著名进化论的提出者达尔文早就告诉世人一个真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然现实生活中给自己找个对手还没到影响生存的程度,但不可以否认人只有在竞争的氛围里,才能更加强壮自己、锤炼自己。
语文课堂是动态的,老师在课堂上要机智,语言要精练,要善于观察,善于总结,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教学方法,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2]麻丽霞.语文课堂——“学生的乐园”.中学教学参考,2010(4)
[3]唐颂尧.调整评价策略培养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教师,2000(7)
作者简介:
高中语文的激励教学 篇6
1 激励的概念和作用
激励者, 同勉励也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过程, 即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1]。激励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人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 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过程[2]。激励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更好的学习、积极向上、发展自己。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激励, 生活、工作仅能发挥自身能力的20%~30%, 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 其能力将发挥80%~90%, 甚至更高[3]。激励在调动人的潜力去实现组织目标上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2 高中生的运动心理特点
高中生身心趋于成熟, 要求深入了解和关心自己的成长, 敏感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议论和态度, 对别人和自己的评价带有很大程度的片面性、主观性、被动性和不稳定性;希望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 在集体中获得较高的评价, 得到重视, 但自尊心过强, 在挫折的情况下很容易转向为自卑心;富于想像, 常会提出新的设想和新的见解;兴趣爱好很广泛, 对自己喜欢的活动, 表现出热衷, 对自己信服的人表露出钦佩, 对关心自己的人表现感激;在正确的教育下, 能使高中生形成种种高尚的情操。
3 高中田径运动的教学现状
高中生大多都喜欢选择新兴、时髦、轻松的体育运动项目, 怕苦怕累, 因此对田径运动的学习没有兴趣, 不愿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在索然无味的田径课上;而且, 田径教师不能用交融相通和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和知识去引导、感染和教授学生, 只是用传统而简单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注重甚至忽视在田径教学中融入健康、快乐的教学理念, 不能激发高中生学习田径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田径教学内容滞后、重复, 教学方法陈旧, 田径课堂教学缺少新鲜感等等, 满足不了高中生的学习乐趣和动力, 没有强烈的求知欲。
4 激励方法在高中田径教学中运用产生的效果
4.1 非语言行为激励法能够调节高中生学习田径运动的情绪和注意力
非语言行为激励是指教师利用身体、手势和面部表情、目光来影响学生的一种激励行为, 这种非语言行为既能表露一个人的意志性格和情绪, 又能表示某些意图。高中生很在意老师的言行举止, 对老师的每一个非语言行为都会进行不断的猜想。因此田径教师在学生做完练习时, 用肯定的眼神或肢体动作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 这样的神情和行为上的表现, 可以让高中生感受到自己获得了关注, 得到了重视。然而, 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 对练习动作失误的学生, 用理解的目光加上正确的肢体动作去注视和纠正学生, 稳定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用严厉的面部表情或目光提醒表现散漫的学生, 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中学习的注意力等等。田径教师要注重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及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以利于提高非语言行为激励的在田径中的教学效果[4]。
4.2 音乐激励法能够帮助高中生缓减学习的压力并产生轻松愉悦的心情
贝多芬曾经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 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谁能够渗透我音乐的意义, 便能超脱寻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现在的高中生都喜欢音乐, 特别是流行音乐, 若在田径运动教学中伴有学生喜欢的音乐, 不仅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还可以提高田径教学授课的效率。将音乐融入田径中长跑中, 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音乐不仅可以陶冶情操, 更重要的是可以娱乐学生的身心, 减轻运动后的疲劳, 起到放松肌肉加强动作节奏感的作用。教师可以抓住高中生这一特点, 在教授中长跑项目时, 学生可以载入自己喜欢的音乐在手机、MP3或MP4等随身播放器里, 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享受运动, 随之喜欢中长跑。因此, 教师如果能巧妙地将音乐正确的运用到田径课中,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中长跑项目的兴趣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还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进行调节。
4.3 情感激励法能够促进高中生学习田径运动的积极性
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程度的集体感和自尊心, 凡是与集体观念或自我观念相联系的情感体验都会有较长的延续性, 常常出现“爱屋及乌”或“迁怒他人”之类的移情现象。田径教师要想很好地开展田径教学, 实现田径教学目标, 就必须用感情, 而不是智慧, 谈智慧可以刺激中学生的思想, 而谈感情却能刺激学生的行为。教师若能自觉地把自己当作学习团体中平等的一员, 走到学生中去, 以渴求知识的面目和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 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影响学生, 并和学生一起分享探究的成果[5]。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中生才会因为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喜欢田径运动。因此, 田径教师要以情感人, 舍得感情的投入, 重视与学生的沟通, 去接近那些基础差的学生, 关心受挫折或失败的学生, 让这些学生体验到亲情与友爱, 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使高中生充分发挥学习田径运动的积极性。
4.4 赏识激励法能够增强高中生学习田径运动的自信心
人需要赏识, 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更不例外。高中生常常敏感地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议论和态度, 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 获得较高的评价。田径教师如果在学生进步或成功时, 给予认可和赏识, 高中生就会深刻体会到尊严感, 并将自尊心提到一个更自觉的水平;当学生从不敢跨栏到敢跨栏, 从不敢过杆到敢过杆, 都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动力来克服害怕的心理, 而这些毅力和动力主要都是来源于教师。学生动作正确了、进步了, 教师可用“你居然这么快就学会了”、“你的过杆动作很舒展”等简单语言予以表扬, 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的兴趣,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田径教师要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多发现可以肯定的东西, 并用多种赏识手段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 以利再学, 就算是用一个简单的词或字进行赞赏, 都会让学生铭记于心, 甚至影响终生。
5 结论
(1) 在高中教学中, 合理运用非语言行为激励法能够减轻学生的在练习中的心理压力, 稳定学生的情绪,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并可以补充、加强甚至代替语言,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田径教学效果。
(2) 在高中田径教学中配合音乐教学, 不仅有利于高中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而且能够使其大脑产生兴奋, 提高对田径运动的学习兴趣, 减轻学业的压力, 还能激发高中生对田径运动的学习激情。
(3) 与高中生建立深厚的感情, 融入学生的集体并对其关爱, 能够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同时对其提出新的期望, 能激励学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4) 在高中田径教学中, 进行适当的赏识, 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能,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还能唤起高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刘大均, 严小伟.论激励方法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西南大学学报, 2010 (5) .
[2]闫红.试析初中生体育兴趣不高的成因[J].教育科学, 2013.
[3]陶世平.浅谈激励的作用和方法[J].教育科研, 2010.
[4]邱忠良.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激励手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 (4) .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激励性实践研究 篇7
1. 激励性评价的理念创新
评价不但是某个学习步骤的终结,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因此激励性评价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高中英语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有效地运用激励性评价, 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同时, 还能够让学生在接受激励性评价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 从不同的角度来全面了解自己的英语学习状态, 从而以更好的心态, 更佳的状态投入到高中英语学习当中。
1.1 评价时应当融入实际教学情境
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融入激励性评价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 只有建立合理的评价理念, 才可以体现出激励性评价的意义, 使得所有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课堂上, 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教学内容、老师的教学方法等共同构成了教学情境, 是独一无二的、具有特殊性质的情境。激励性评价应当与特定的教学情境融合在一起, 相关情境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 高中英语老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应当以相关情境来确定评价的内容与形式, 这样才可以对学生做出正确、全面的评价,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评价应当融入教学全过程
激励性评价应当与教学同时进行, 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掌握学生的最新情况, 对学生的课堂反应作出及时的评价, 并且应当依据评价结果来调整教学。当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积极的体验时, 就表示了老师所运用的评价方式是正确的, 老师应当继续保持与发扬下去。相反, 如果学生产生了消极情绪, 则表示老师的激励性评价并没有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老师应当展开相应的调整。把激励性评价融入教学全过程, 可以使得老师掌握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 从而不断改善教学。
2. 激励性评价方法的运用
2.1 在评价时融入真情实感
同样一个“Well done”, 可以说得平淡如水, 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 从而使得学生听出是发自内心的赞扬。老师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情感有着较大的影响。而学生所产生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因此, 老师在展开教学时应当注重情感的投入, 用简短的措辞给予学生热情的激励。例如, 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可以满怀情感地向学生说道:“You did a good job. We are so proud of you. You are really talented.”等等, 从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老师在教学时应当用诚意与爱心来对待每一位学生, 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 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打动学生。老师应当尊重每一位学生, 努力营造出舒适、愉悦的教学气氛, 用“It doesn’t matter. You are very professional. You are so smart.”等富有感染力、充满感情的语言, 并用身体语言来激励学生, 为学生增添学习的动力。
2.2 激励性评价应当注重个性化差异
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是十分普遍的, 不同的学生学习基础、学习状态都截然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激励性评价时, 需要注重个性化差异。老师所营造的差异性激励主要体现在两点:
(1) 学习能力的差异。有的学习能力较强、基础较好的学生总是会受到其他学生的仰慕, 因此老师可以借助学习能力差异来建立激励性评价, 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与沟通, 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质量。
(2) 知识面的差异。部分学生虽然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然而其知识面却比较广泛, 而有的学生却正好相反, 老师在教学时可以以此来进行激励性评价。例如, 在讲解Module 2 Unit 2 Wish you were here过程中, 可以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 建立差异性教学问题环境。老师问:“Do you like traveling?Why do you like traveling?Where are you going?”安排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让学生在讨论过中掌握所涉及到的英语知识, 比如短语dream of、graduate from等。之后, 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写出一篇有关“How to prepare for your trip?”的文章, 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生活背景的差异, 同时通过对学生之间差异性的掌握, 再运用激励性评价就可以实现更好的效果。
结束语
语文教学中激励措施的运用探讨 篇8
对绝大多数语文教师以及学生来说,激励这一词并不陌生。许多学科教学中教师通常会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带动学生学习与思考。但仍有许多教师对激励一词的理解通常停留在表扬、鼓励之上,这样的理解相对片面。
一、启发式激励措施
(一)在朗读教学中启发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体会文章感情的重要途径之一。通常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投入感情,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教师在一旁起到引导与启发作用。在朗读教学中开展激励教育,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音,自身动作语言渲染环境等方式,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在课堂问答中启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引导与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关注在课堂问答中对学生的激励教育开展。例如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本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等等。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差异,不可能每次都一次性回答正确,对于不准确的答案,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考的特点,采取具有启发性的激励来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
(三)在学生提问中启发
提问是学生意识到问题,从肤浅、被动的知识学习到思考与理解知识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与激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下进行思考。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训练学生探索性思维,开阔学生视野,达到激励教育目的。
二、情感式激励措施
(一)语言激励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是互通的,通过采取激励的方式,对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进行维护,对于学生语文积极性的保持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一堂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文结束后向学生提出本文的总结,学生因个体差异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与教师期望值相差较远,在这个时候,教师应通过语言激励法,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评价,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教师可以说:“这位同学的理解非常独到,并且大胆的表达出来,这一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在这位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有哪位同学还可以帮忙补充一下呢?”如此一来,这位同学意识到了自己回答的不全面,但学习热情没有受到打压,其它同学也能在此基础上展开思考,激励学习热情。
(二)转移式激励法
语文教学中,学生许多行为举止上的不足在教师看来是应当受到指责的,但是一味的以指责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都将产生负面作用。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里通常会做一些与课程无关的事情,基于这种情况,语文教师要有策略性的进行课堂教学,通过转移学生注意力,改变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现象,引导学生紧跟教师思路,得到良好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一位同学不时的拿出文具盒,一会开、一会关,并且弄出响声,做为教师,在适当的提醒几次后仍不见效果,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进行,可通过转移学生注意力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考虑到该同学好动的个性,可以将擦黑板的“重任”交给他。与此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对课程的精心设计,如在课文讲解时,带领学生先朗诵,后讨论,使学生沉浸于充实的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将不良行为转移到对学习有益的事情之上,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有积极作用的。
(三)暗示激励法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的闪光点,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优势,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类型的激励方式,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暗示激励法就是因势利导,将学生的问题通过其它方式清楚表达出来,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从而改变问题。例如,在一次语文考试中,一位平时成绩优异的学生并没有取得好成绩,因此在课堂中表现出萎靡不振的状态。作为教师意识到了这位学生的思想变化,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场关于“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主题活动。带领班级同学讨论如爱迪生,富兰克林等名人也经历了不少挫折才取得最终的成就。这种暗示激励的方法,可以使该同学思想上得到启发,重新树立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责罚式激励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遇到困难不妥协、坚韧的毅力,适当的责罚也同样能起到激励的效果。但与其它激励方式相比,责罚激励方式如果运用不恰当则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意识到责罚不是一味的惩罚与全盘否定,而是要通过策略性的批评方式,使被激励者意识到自身问题并进行改正,最终取得进步。如一位同学非常爱看书,但在书籍的选择上没有规划,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教师要通过扬长避短的批评方式,首先表扬其爱看书的长项,再适当批评其阅读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坏习惯。通过正确运用批评与表场的辩证关系,将问题成功处理。其次,每个人都有较强的自尊心,责罚式激励的进行既要起到相应的警醒作用,也要强调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如课堂中一些同学以自我为中心,在合作学习中不能与其它同学团队合作。作为教师要在保持学生颜面的基础上,使其明白自己的问题又不失体面,这种责罚才是行之有效的。
四、结语
高中语文的激励教学 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激励性评价,实践研究
在新课程理念中, 评价是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教学环节, 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因此, 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但是怎样提高自身课堂评价方式的品位和水准, 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以激励为手段, 以语言为载体, 对这一问题的几点认识。
1.合理的评价方式
在很长的时间里, 结果性评价方式一直统治者整个教育, 我们经常听到“分分学生的命根, 考考老师的法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等, 甚至在高中文理分科时不少的学生、家长都认为学习文科没有出路这样错误的理论。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上, 注重的是学生的分数, 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需要。
一次上班的路上, 老远我就听见有人在喊我, 可我回头看了几次都没找到, 最好还是他跑到我面前, 我也没才认出来, 现在是西装革履, 开着高级轿车的他我哪能认得出, 回想他上学时是一位除了成绩不好什么都会的学生, 毕业后在父亲的帮助下开办了模具厂, 现在生意做得很大, 其实上学时这位学生的品质很好, 尊敬老师同学关系处的也很好, 个人的能力也很强, 离开学校后他的个人潜能发展的不是很好吗。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高考制度的改革方向就是逐渐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制度,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 以新的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及评价。其实评价不是给学生单纯的排位站队, 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探求实实在在的发展。
2.主动的参与方式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的参与活动, 大多是一种被动的参与, 当然这种参与并没有体现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反而会强化学生的消极性、被动性, 并且最终也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我带了两个整体风格完全不同的班级, 一个班的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积极, 绝对不会出现课堂上因为回答问题冷场的现象。但另一个班级的情况则恰恰相反。我经常拿两个班比较, 开始时效果明显, 可时间长了就不行了, 究其原因, 还是他们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意识。后来我让不同组的学生做同一题, 然后互相评分并且给出合理的评语, 为了不给小组落腿, 也是硬着头皮做, 后来尝到了甜头, 慢慢的同学们就接受了课堂上积极参与的教学模式。
如果教师将激励性的策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那么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我们可以尝试着在课前巧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检查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 并给予不断地鼓励,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在活动结束时, 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评价中又注意引导学生评估优点, 往好处看, 从而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和动机。
3.和谐的评价氛围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依然存在教师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的现象, 为了赶进度、为了在学校的统考中考出好的成绩, 在讲例题时, 我们多是不去考虑到学生的感受, 把自己知道的所用方法都讲给学生, 让学生下次见到这样的题目就去套这样的解题方法。
一次, 再教育报上看到这样一篇小文章:在一次教育观摩课上, 一位很有名的教师上课给学生一道习题, 15分钟后开始讲解, 到结束共讲了五种解题方法, 可谓是思路清晰、讲解到位、语言生动, 当然也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在快结束的时候, 一位教育专家走到一位学生面前, 问他你听懂几种方法, 学生的回答出人意料, 学生说:“我一种也没听懂, 我觉得我的一种方法比老师的更好。”于是他写出了自己的方法, 当然方法没有老师的好, 而且确切的讲好很麻烦, 但是这毕竟是他自己的想法,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能听听这位学生的想法, 或许这位学生就少走些弯路, 或许他也能听懂老师的几种方法。
就是由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放不下身架, 老想到自己的权威性, 才导致师生关系疏远、紧张。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发挥“为师”潜能的环境,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积极地思考, 激活了他们创造性的思维, 也激活课堂气氛, 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4.真实的评价语言
教师应多用激励性的语言, 赞扬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成功。教师的真诚要发自内心;语言力求灵活多样, 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同时评价要适时、适度, 不要过分夸张。
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 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多地给予鼓励, 即寓“贬”于“褒”, 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即使学生的回答出现了错误, 只要教师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 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 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 学生在纠正了学习中错误的同时, 还会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
可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激励性评价活动, 可以融洽师生关系, 优化教学流程, 使之成为控制和调节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教师通过运用这一手段不断使学生受到鼓舞, 增强信心, 充满自豪, 无疑会大大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泽斌.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激励性评价.
[2]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激励性评价语言的运用.中国教育报
[3]赵小艺.数学教学中激励性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袁刚.浅谈数学课堂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
高中语文的激励教学 篇10
【关键词】 高中 体育 激励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1-005-01
0
前言
激励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运用积极、合理的方式唤醒并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其勇敢的尝试,并以积极的态度直面挑战,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促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增进师生感情。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扬固然能增加学生的自信,但过多的表扬会使学生过分的自信,当其面临失败的时候,更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应重视“激励教学法”在体育课程中的合理运用。
一、目标激励法
目标激励法是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设置可行、合理的目标,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跑步教学时,大部分的高中体育老师在上课时常简单的跟学生陈述什么是跑步,以及一些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等,无法激发学生对该项目的求知欲与参与欲,而学生往往以一种不假思索的状态机械的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易使正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不愿意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体育课程上。因此,教师可以从“目标”这个词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兴趣。
以《短跑、跳远》为例,体育老师可将跑步与生活中各种新鲜的事件或事物联系起来,如奥运比赛中的跑步项目,蹲踞式起跑动作与袋鼠的弹跳等与教学内容有关事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让其带着“如果我在参加奧运会,那我跑步的姿势应该是怎么样的”或“袋鼠应该是这样弹跳的”的心理去亲身体验短跑或跳远的乐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对问题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可帮助学生设立适合的目标(如参加100米短跑训练时,学生第一次可以先跑30米,若是觉得自己还能接受更长的路程,可适当增加20米,以这种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跑到终点,最后实现目标),激发其学习的斗志,促进其思考并完成目标。
二、情感激励法
情感激励法是一种无形的,具有特殊性的激励手段。由于高中学习比较紧张,学生的自尊心极强,很多学生往往会产生“放松会使成绩下滑或成绩不好会拖全班的后腿,被同学嘲笑”等心理,甚至害怕因为成绩不理想而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等,且长期的坐着不动或过度用脑,均会影响学生的心理、身体健康。因此,体育老师可以从尊重、认可、赏识及荣誉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鼓励或适当的刺激,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当学生想参加跨栏跑等体育项目而害怕失败时,又或者在学生紧张时,体育教师可在运动前跟集体学生玩一些具有回忆性的小游戏,如老鹰抓小鸡、123木头人、丢手绢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想起童年时的快乐,帮助放松心情。待学生勇敢完成跨栏跑等运动后,无论结果是否令人满意,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表扬,并让学生明白劳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三、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仅让人学习有方向、勇敢有目标,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还可在榜样的引导下,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因此榜样激励法首先就是树立榜样。人与生俱来都具有模仿的天赋,特别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或条件下,学生会不自觉的受到典型的人或事的影响,从而做出一系列表现突出的行为,此时,教师应将一些在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树立为榜样,或引申、发扬在运动中的典型事件,通过这些优秀的典范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体育教师还可利用榜样的感染力来正确地引导高中生的思想与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比如学生在完成4×100米接力赛后,教师应给予学生肯定:“在刚才的接力赛中,老师看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比赛,觉得你们都快赶上奥运健儿的标准了”,相信听到这样的表扬,学生们都会很开心,并在今后的体育课中,表现得更积极更努力。又或者,教师可以一并参与到学生中,与那些比较害羞的学生一起完成4×100米的体育项目,向他们讲解动作要领:“看好啦,预备跑的时候屈膝撅屁股,然后把交接棒递给下一个人的时候,把手臂伸直,记住不要把交接棒藏起来哦”,这样一来,再害羞的学生都会以一种放轻松的姿态参与进去,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运动。
结语
激励教学的合理应用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与心理,更让学生明白了劳逸结合的重要性。体育教师在选择运动项目以及如何在体育运动中应用激励法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这样才能更合理、更科学地运用激励教学法并发挥它的最大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杨子成.高校田径代表队训练激励教学法的研究[J].运动训练学,2014(06):38-40.
[2]于鹏.教学激励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8):165-166.
[3]赵燕.浅谈运用激励教学的方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5(23):207.
激励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篇11
一、激励学生质疑
质疑可以激起智慧的火花。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学习漫不经心, 是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的表现;而敢于质疑问难, 是积极思维的表现。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 进行独立思考, 发现疑难, 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二是要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 对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 启发学生思考探索, 逐步解疑, 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鼓励学生之间积极争辩, 各抒己见, 陈述矛盾, 揭露弊病, 挖掘潜能。一分钱和一百元钱沉在水底, 它们的价值是一样的, 将它们捞出来, 并且按照正常的方式把它们花掉, 它们就实现了不同的自身价值。人的潜能开发道理也与此相同。四是鼓励学生解放思想, 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 大胆向教师质疑问难。五是鼓励学生破除迷信, 活读书, 敢于对课本、参考书提出疑问。如教学《木兰辞》, 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花木兰替父从军十二年, 男士竟然不知木兰是女郎, 这可能吗?这种“吹毛求疵”的精神实在可嘉。
二、激励创造性想象
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 是创造的基础。想象对时间、空间和物种界限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可以“笼天地于形内, 挫万物于笔端”。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在创设情境和塑造人物形象, 都离不开想象。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用生动、形象、具体的语言描绘作品中的形象, 使学生由此及彼, 浮想联翩, 通过想象再现文章所描绘的人物或情景, 还要给学生自由想象的机会,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例如教完初中小说单元后, 可用组合性编写和传奇性编创,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范进中举》和《孔乙己》这两篇小说的作者年代不同, 无论是人物之间还是情节之间都没有关联之处, 但可让学生进行有趣的组合性编写——《孔乙己巧遇范秀才》, 要求在符合原作人物性格的前提下, 编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传奇故事。虚构出的情节, 只要符合原作中人物的性格和原作中的思想, 都是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成功尝试。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练习续写、扩写或仿写,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 可以要求学生续写这样的情节:“地球上只剩下了最后一个人。这时, 门外忽然响起敲门声……”
三、激励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型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发展求异思维, 有助于撞击智慧的火花。可以说, 没有“求异”, 就无所谓“创新”。习惯于求异思维的人不大容易受既成理论的影响, 不迷信旧理论和旧观点, 而热衷于探索未知领域, 能够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点。在阅读教学中, 对作品的解读, 对文学形象的界定, 对作品空白的想象等都要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思维定势, 更要不拘泥于“标准答案”的权威, 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让他们多听到一种声音, 寻找另一种阐释, 多一点选择。只要言之有理, 就应该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比如课文《愚公移山》, 是通过“移山”来表现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坚强信念, 而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愚公为什么不搬家?既然愚公‘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把家搬出去不就万事大吉了吗?”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思维定势的一种挑战。在写作教学中, 有意设计一些正向与逆向思维的作文题让学生思辩, 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创设性。例如, 我曾要求学生以“雪”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立意。结果, 绝大多数学生都“赞雪”, 赞美雪的“洁白无瑕”“大公无私”。但有一位学生却不同凡响, 写了一篇“贬雪”的作文, 文中揭露了雪的虚伪 (以其洁白的外衣掩盖世间的污秽) 、雪的残酷无情 (雪压冰封, 万木萧条) , 一反长期以来人们赞颂雪的传统观点, 标新立异, 富有创造性。
【高中语文的激励教学】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的审美教学09-03
高中语文的诗意教学09-26
高中语文教学的趋势07-21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06-26
高中语文的趣味性教学08-15
高中语文的个性化教学08-28
高中语文中的美感教学09-28
高中语文的多维性教学10-08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论文05-26
走出高中语文教学的困境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