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养(共12篇)
高校培养 篇1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对外交流, 翻译作为交流的纽带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然而, 目前我国的翻译市场却面临人才极度短缺的状况。截至2010年底, 全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职翻译专业技术人员不足2.6万人。黄友义 (2011) 认为:当前中译外工作最大的挑战无疑是市场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与实际短缺之间的矛盾, 而且这种矛盾已达到极具化程度。因此, 探索培养翻译人才的有效模式, 加大高素质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已迫在眉睫。
1 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
研究培养翻译人才的具体方案, 必须首先确定高端翻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语言交流活动, 因此, 一个合格的职业翻译必须首先精通至少两种语言, 并且熟悉跨文化传播, 通晓至少两种文化的特点及外事礼仪。另外,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明确了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 即:应用型和专业化, 其中,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性人才而言, 它强调应用性知识和技术应用, 而专业化则更加注重翻译人才培养的深度与质量。据此可知, 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立足语言能力和文化敏感力的双提升, 在此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 加大非文学翻译文本的训练力度, 提高翻译人才的专业化水平。
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 培养翻译人才, 研究其培养模式应建立在译者翻译能力的基础之上 (苗菊, 2007) , 而提高翻译能力的过程是一个知识重建和技能臻熟的过程:学生从生疏的初始阶段到入门阶段, 然后进入能力发展阶段, 进而发展到熟练操作阶段, 最终是职业专长阶段。其中, 学生在入门阶段掌握部分基本的翻译技能并使用这些单项技能, 在发展阶段获取、重建翻译能力和完善已获得的翻译能力, 并在翻译中有意识地做出决策、应用技巧, 在此之后, 译者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熟练地运用翻译策略, 而达到职业专长阶段的译者在翻译中能够发挥特长、运用自如。整个过程呈现动态的、螺旋上升的趋势, 而高校囿于专业师资队伍和培养时间的不足, 以及短时期内教材建设和专业化程度方面的限制, 很难完成对翻译人才的全程培养。另外, 鲍川运 (2003) 在研究中发现:毕业生须经过三到四年的工作实践才能真正胜任翻译工作, 少数优秀者也要一至二年方能适应工作, 专业人才训练的成本变相地转嫁给了用人单位。虽然自2006年起已有42所高校相继开设翻译本科专业, 但高校在培养高端翻译人才的过程中仍有力不从心之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无疑是弥补高校培养能力不足的关键, 而“高校教育+社会再培训”的双层培养方案也正是基于国内翻译人才培养困境应运而生的。
2“高校培养+社会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高校培养+社会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社会双向发力, 两者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强化实现翻译人才的应用型和专业化。在翻译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高校教育侧重于译者在基础阶段以及熟练操作阶段的培养, 而社会强化则侧重译者的职业专长, 前者着眼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以及相关的翻译策略和技能培养, 并尝试为学生提供较为专业的实践平台, 后者则定位于“职业”二字, 通过对翻译人员的培训和认证, 以及建立不断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最终实现翻译人才的职业化。
2.1 高校培养机制
高校教育须明确以下四个方面, 即:翻译的学科定位、教学内容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2.1.1 学科定位
目前, 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即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因此, 翻译必须拥有独立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学科目标。长期以来, 教学界一直驳斥翻译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然而, 实际情况是此处的“理论”基本等同于翻译技巧, 不管是“意译”和“直译”, 或者“增减重复法”和“词性转换法”等, 都缺乏系统和灵魂, 更没有涉及翻译中的文化要素。
翻译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活动, 人们对语言的看法直接影响到对翻译本身的看法 (吕俊, 2004) , 因此, 翻译学必须构建自己的语言学基础。吕俊 (2004) 认为:由语言学家奥斯汀 (Austin) 首先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能够反映翻译的本质, 也更能体现翻译活动的特点, 该理论把“语义——语用模式”引入翻译过程, 并且关注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 因此,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翻译学的理论基础存在科学性和合理性。
2.1.2 学科目标
长期以来, 学界把翻译课的学科目标定位为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 即掌握翻译以及另一个或多个专业 (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翻译人才 (武光军, 2011) 。该目标强调两点:第一, 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翻译素质, 不仅谙习翻译理论并熟练驾驭翻译策略, 而且能够较好地完成基本的文学翻译实践;第二, 学生必须掌握专业的学科知识, 比如体育、新闻、科技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 高校翻译课的学科目标可以细化为:一, 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 使学生掌握翻译学的基本理论及翻译策略和技巧, 并能完成基本的文学翻译实践;二, 使学生掌握一门或多门专业学科知识, 培养学生在非文学类翻译中的技能。
2.1.3 教学内容
翻译课的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科目标保持一致, 因此,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集中体现“翻译”和“专业”两个要素。其中, “翻译”着重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即将源语语篇翻译成目的语语篇的能力, 综合体现了译者的双语能力、翻译思维能力、双语文化素质以及技巧运用能力等诸多因素 (方梦之, 2011) 。“专业”则侧重于学生对专业学科知识的掌握, 这体现了翻译的跨学科性质, 同时也成为各高校建设翻译专业或学科要突出的专业特色。
2.1.4 教材建设
中科院院士冯瑞教授认为:教材建设始终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转引自马鸣, 2006) , 翻译教材集中体现了翻译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是翻译教师和学生开展课堂活动的主要工具。我国已出版的翻译教材不管在数量还是种类上都相当可观, 其编写体系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以词法、句法为纲的“词法、句法流派”、以专题、语言功能为基础的“功能流派”和以当代译论为基础的“当代译论流派” (马鸣, 2006) 。不可否认, 这些教材在翻译教学中已发挥的重要作用, 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内容单一且老化;理论与实践严重失调;译例缺乏语境及典型性;习题缺乏系统性等。翻译教材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兼顾语言、文化、翻译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强调实践性特征, 另外,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还不可忽视专业知识的输入。因此, 仅仅一本《翻译理论与实践教程》难以担当重任。
2.1.5 教学方法
奈达 (Eugene Nida) 把翻译细化为分析、转换和重建三个阶段, 它表明翻译是一个过程而非两种语言转换的结果。因此, 过程教学法能够弥补传统翻译教学的不足, 更符合翻译教学的实际情况, 有助于实现翻译教学的目标和意义。周维杰 (2008) 通过实验研究初步证明了过程教学法对翻译教学的积极作用。因此,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 老师向学生呈现的不仅是翻译成品, 更多的是组织并引导学生讨论翻译的各个阶段, 在源语篇分析、目的语转换以及重建翻译作品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了解翻译的本质。翻译是融合译者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综合体, 是一个思维和再创造的过程, 因此,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是翻译成品的对与错, 而是融合了翻译目的、译者身份、读者的群体特征、时代特征等因素在内的复合体。另外, 复合型翻译人才在培养学生基础翻译能力的同时还对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输入并非翻译教师一人能为, 所以, 邀请专业课老师加入翻译课堂不失为一个选择, 当然, 这要结合各个高校翻译专业或学科的办学特色而有所侧重。
2.2 社会强化机制
2.2.1 体育外语翻译人才的再培训机制
一方面, 翻译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课程为体育外语翻译人员的能力提升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 河南省拥有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 社会相关部门须加大宣传力度, 举办一系列体育外事活动, 这无疑会为译者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另外, 社会翻译机构可以整合翻译资源, 定期举行体育外语翻译研讨会, 从而提升译员素质。
2.2.2 体育外语翻译人才的社会监管机制
目前, 从事体育外语翻译工作的主体多为不具备任何专业资质的业余翻译或兼职翻译, 其翻译水平参差不齐, 翻译质量难以保证, 因此, 当务之急是完善体育外语翻译人才评价认证体系, 并在全社会宣传推广, 做到译员必须持证上岗。只有真正实现翻译的职业化, 才能保证翻译水平和翻译队伍的健康成长。另外, 翻译市场互相杀价、职业道德缺失等现象时有发生,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市场准入机制, 能够从根本上遏制此类现象的再次出现。最后, 如同经济发展中建立的商会一样, 翻译市场可成立专门组织对翻译行业进行管理和引导, 以增强翻译从业者的职业归属感。
3 结束语
高端翻译人才的稀缺是国内翻译市场长期面临的困境,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现翻译市场的规模化、职业化和规范化, 这需要高校和社会双向发力。一方面, 高校翻译教学应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量的支持和质的保证;另一方面, 社会在扩大翻译人才规模的基础上更应优化翻译从业者的质量。“高校培养+社会强化”的双层培养模式并非线性的简单接合, 而是一种互动的优化体系, 它将从根本上解决国内高端翻译人才缺失的状况。
参考文献
[1]黄友义.中国特色中译外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J].中国翻译, 2011 (6) :5-6.
[2]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4) :47-50.
[3]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 2003 (2) :48-51.
[4]吕俊.建构翻译学的语言学基础[J].外语学刊, 2004 (1) :96-101.
[5]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J].外语界, 2011 (3) :2-8.
[6]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7]马鸣.论汉英翻译教材编写体系的研究价值[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 :149-151.
[8]周维杰.过程教学法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1) :148-149.
高校培养 篇2
1、以市场为导向原则
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对社会需求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通过走访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和优秀校友进行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社会需求,结合我校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实现提高就业率和学校美誉度的目标。
2、准确定位的原则
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大致掌握和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接下来就应该启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这个时候我们要清楚的看到,如果只从社会需求出发而不考虑本校、本地区和师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很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甚至导致出现不能执行的情况。围绕我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地方本科大学的办学目标定位,必须要强化实践环节的课程设置,这不但是突出应用型这一特点的内在要求,也是打造特色办学的必然要求。
3、前瞻性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通过市场调研和对学科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及时调整方向,在专业设置、师资引进和储备上早准备、早规划,为将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国际化的原则
当今社会,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国内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国际交流工作,主要有开展合作办学和互派留学生两种形式。近几年来,我校高等教育国际化工作发展很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与美国、英国、韩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至今已有四百多位同学作为留学生到国外留学,他们切身体会到不同教育体制的优劣,实现优势互补,这对于对培养他们全球化的视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相信出国留学的这一段经历对他们将来事业的发展也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人才培养方案对整个教学、学生就业和学校声誉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应该深入调研,紧跟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认真慎重做好课程设置工作,引进或培养“大师级”的人才,探索和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估机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我认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1、深入调研,掌握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这是每个高校都要直接面对的现实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第四条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据法律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越来越高,各高校都尝试开展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必须要根据形势发展的大环境,深入市场开展调研,掌握基本需求,从而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根据学校的定位,统筹做好课程的设置工作
高校办学定位对高校的发展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各高校都会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结合本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五年发展纲要规划,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课程设置关系密切,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形势发展及时做出调整以期更好实现办学目标。在制定课程设置时要结合市场需求和学校的办学定位,对课程设置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完善相关细则,使之更趋合理和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将对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实现办学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做好课程设置工作,我认为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学生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前,我们必须对服务对象情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能力素质等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我们可以通过对在校学生的人才培养情况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评估和预测,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制定一个比较切合我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个好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是动态、可修改的,以满足形势的快速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2)要做好相关教师的引进和人才储备工作
在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后,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有效地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大量的实践证明,要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必须要有优质的师资作为保证。我们应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做好相关专业的教师引进工作。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综合能力,从而担当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特别是要有战略眼光,瞄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做好今后发展所需优秀人才的储备工作,为学校内涵建设发展和实现办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3)完善教学设施,为开展创新教育提供物资保证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取得新优势和新进步的力量和源泉,作为国内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也必须顺应潮流,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搞好创新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的跨越。韶关学院地处经济欠发达的粤北山区,跟其他山区学校一样,我们在办学过程中遇到了办学经费短缺这一突出的问题,对教学投入就显得不足,制约了课程教学的发展。为了开展好创新教育,积极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投入经费投入,同时还要整合社会资源,争取热善好施的企业家、杰出校友等的支持,不断增加投入,完善教学设施,为创新教育提供坚强的物资保证。
(4)胆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需求,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培养应用型的人才的前提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
3、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成功与否,必须要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估机制,客观公正的评估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劣,从而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我认为要集思广益,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等途径广泛征求专家、教授、学者和师生代表等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要紧跟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除了结合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外,还要紧跟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和研判,提前谋划好相关工作,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成为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明亮“灯塔”。
5、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视野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相当迅速,我校这方面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快,目前我校已经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合作办学,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缔结成姊妹学校,双方互派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化开局良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出国交流生反馈的情况看,通过1~2年的国外学习,由于国外的教育模式和体制与国内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普遍都感到受益匪浅,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视野,将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途径,让学生接触更多新东西,培养学生具有宽广的视野。
谈高校实验教师的培养 篇3
一、高校对实验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1.实验教师本身的素质,对工作的态度,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比较长,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一个有修养、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实验教师,他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向上的,反之,一个不负责任,对国家、社会充满不满甚至敌对情绪的实验教师,他对学生的影响就是消极的、不健康的。
2.实验教师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大纲的实施,教学任务的完成,关系到学生实验技术的培养和水平的提高。实验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学生科技素质的重要途径,这些方法、手段和途径都是通过实验教师讲授、指导和培养而得以实现的。实验课是学生对理论课的进一步的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验技术水平和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
3.实验教师,特别是专职实验教师,一般情况下,他们除了实验准备工作以外,还要兼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维护和保养,实验室的安全、卫生和实验材料的进出。一个称职的实验教师,他对仪器的精心保养,可以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他对仪器设备的及时维修,可以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他对实验材料的合理的、有计划的使用,可以节约教学经费,用相同的钱做更多的、实验技术水平更高的实验。这样,就相当于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增值,保证了学校教学经费投入的合理使用。
4.一个爱岗敬业的实验教师,他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以外,还会对实验设备、实验器材、实验操作过程等用心进行研究。有这样一小部分实验教师,由于时代原因,他们的学历、职称低,但他们自学成才、基础扎实、吃苦耐劳、积极钻研,实际动手能力强,他们能够总结一些很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在传帮带过程中,他们可以向新实验教师传授的经验,让新人很快上路。这些方法和技巧的传授既节约了实验资金,又可以给学生创造很便利的实验操作条件。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等学校对实验教师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须的,这应当引起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要对实验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培养,以适应现代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高校在实验教师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1.学校各级领导对实验教师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理论课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加上领导在思想上存在着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差异,导致实验教师没有外出进修的机会,从而使他们的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
2.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历史的原因,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地位及待遇在高校教师群体中都是偏低的。高校对实验教师的学历、职称没有严格的要求,实验教师也没有继续学习、不断自我发展的动力与压力,实验工作岗位在高校中也就难免低人一等。有学历有职称有能力的不愿到实验工作岗位上来,所有这些导致了许多高校实验教师整体素质相对低下。
3.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由于一些领导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实验教师在评优、工资晋级、职称等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不能出去进修学习、评职称比例少、评优指标少、工作成绩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因此,实验教师就通过考研,找关系分流到行政岗位、教师岗位,造成实验教师人员流失,实验队伍不稳定。
三、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应对高校实验教师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1.对实验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对实验教师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真履行实验教师的职责,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要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践之别;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负责,努力工作,悉心钻研业务,在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的改进上多下功夫,为实验课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2.对实验教师进行业务上的培训。首先要增加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多途径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
(1)鼓励实验教师与设备厂家或相关企业合作。高校工科类仪器设备在选用时大都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厂家或企业,它们不仅售后服务好,而且研制开发人员的素质高,技能全,很多研制人员本身就是在校从事实验室科研工作的教授。和这些厂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直接获得有关现代教学设备比较完备的技术资料,为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与这些专家沟通,既能更好地保养和维护仪器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又能更快完成对相关知识的更新,了解产品的最新动态及改进方案。这些方案,实验教师可以吸收过来,利用现有实验设备为本科生做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提供很好的思路,使实验教学内容更具有现实意义。
(2)可以通过夜大、电大、函大,专业考证班及推荐优秀人员攻读在职研究生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实验教师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文化素养,尽快满足上岗要求,提高工作效率。
(3)积极开展实验室研究工作,鼓励实验教师在实验科研、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工作撰写各种研究报告、技术总结以及学术论文,并在实验系统内进行交流,以进一步推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3.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实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高校首先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关心实验教师的思想状况和生活情况,如在政策上应与教师编制同等待遇,在晋级、提职、住房、报酬等多方面不应忽视实验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实验教师的稳定,使实验教师安心于本职工作,在本岗位上形成一种努力进取,爱岗敬业的良好风气;其次要建立对实验教师的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评比、评优的制度,切实打破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状况,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开创实验室工作人员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努力工作的新局面。
综上所述,高校实验教师的培养,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实验教师培养的重视程度够不够,直接关系到高校实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实验技术水平,关系到整个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学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在实验教学上的主导作用,搞好实验教学,以确保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搞高学生的实验技术水平,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特别是科研、教学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析高校人才培养 篇4
1. 学生能力应得到全面反映
高分学生也有弱点, 低分学生也有强项。美国临床心理学家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的“乔哈里窗”学说认为每个人都有四个认知区域:自己和周围的朋友都了解的开放区域, 自己了解却不为朋友所知的隐藏区域, 朋友了解而自己却尚未认识清楚的盲点区域, 以及自己和周围的人都从不曾了解的未知区域[2]。而学习成绩只显示在开放区域里。若由分数的优劣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是很不全面的, 分数只能反映学生对某类知识在某个时间段内的掌握程度。知识型社会的发展、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品德提出不同的要求。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隐藏区域, 提醒盲点区域, 激发未知区域的潜能, 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推理能力, 拓展认知和社会技能发展。
2. 学生能力不能全面反映的原因
(1) “差生”必然存在。
学生在分数上落后有多种原因。就像十个手指不一样长一样, 一个群体中既然有优等生, 就必然有“差生”。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才是首要的。大学生自制力差, 对挫折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 惧怕失败[3]。“差生”的称号, 对学生来说只能是一种心理暗示, 从而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甚至“破罐子破摔”。应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 帮助他们坚强的面前挫折, 不灰心失望, 不自怨自责, 也不埋怨社会和他人。振作精神迎难而上, 避免形成消极的心理, 造成恶性循环。
(2) 情感因素。
高校学生在法律上成年, 人格上独立, 不少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就有住校的经验, 看似老练, 然而心智未必成熟。一方面大学生正值青年, 性生理已基本成熟, 有明显的性意识、性冲动和性要求, 但性意识和理智感还未完全形成性观念和性道德还较模糊。另一方面家庭气氛不和, 父母经常吵架甚至离异, 也会使学生心理自闭、性格孤独, 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问题时, 容易手足无措, 心理承受能力特别脆弱, 一点点刺激就会使他们烦躁不安, 甚至引发精神崩溃[3]。教师应该在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的同时, 引导他们建立健康健全的人格。
(3) 环境影响。
随着市场化经济深入, 商品极大丰富, 物质、金钱的诱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不同的学生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外来信息的能力不同, 部分学生在精神上容易出现迷茫和困惑。“金钱万能”的观点在一些富裕学生中盛行, 他们倚靠父母读书、升学、找工作, 对他们而言高等教育阶段只是一个形式, 他们既不看重分数的高低, 也不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一些贫困学生则过于敏感和自卑, 将对它们的照顾和优待视作歧视。由这些心理因素引起的成绩落后现象更需要及时引导, 否则可能发展成其一生的症结。教师应该对这些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自信心教育:每个大学生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头脑与双手创造成果, 体现自我价值。
3. 教师应在学习心理上给予指导
(1) 冲破学习的“瓶颈”。
成绩处于中等的学生, 往往成为教师忽略的对象。他们不像高分学生那样优秀,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教师的眼球, 进而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也不像低分学生, 能成为教师时常关注的对象, 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这类学生在学生主体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其实他们很有潜质, 但是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没有察觉到。他们也很努力学习, 然而始终成绩平平, 出现了学习上的“瓶颈”。其实学习有一个“瓶颈”规律:当成绩提高到一定阶段就会停滞不前。虽然这个阶段视各人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时间而不同。但是要想突破这个“瓶颈”的方法是一样的, 就是树立信心, 坚持不懈, 耐心等待下一个飞跃的到来。而此时如果放弃的话, 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2) 学会从失败中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Thorndike提出“学习是在不断的尝试中完成的”。多次尝试, 多次犯错之后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2]。“失败是成功之母”, 这对任何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是一样。失败的次数少并不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好的成绩。相反, 这只能禁锢思想, 使人缺乏创造性。不能因为怕犯错而阻止学生尝试, 更不能回避或蔑视这些错误。应该鼓励学生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达到成功, 并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坚韧的品质。这不仅仅对学生的自身发展有利, 也有利于团体科研能力的培养, 甚至是整个学科的发展。
(3) 克服习得性无助感。
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学习上表现的很无奈, 他们一直很努力的学习, 可是考试成绩却始终不理想。于是就认为自己脑子笨, 学不好, 这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由于后天学习而形成的无能为力的心理体验[2]。通过多次尝试和多次的失败之后, 学生产生了自己天生成绩差的错误观点。这样的想法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并在潜意识中降低学习效率, 大大影响学习效果。要克服习得性无助感只需要观念或方式上的一个小小转变, 有时甚至只是改变一下学习环境, 都有可能获得让人惊喜的效果。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理, 有针对性的改变学习方法。同时在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 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 充分考虑男女生学习差异。
男女生在学习的方法和接受能力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某教育机构研究发现, 任何年龄阶段的男女智商差异并不大。但对于有时间限制的任务, 如听写、考试等, 女性的表现更为优秀。而男生虽然考试分数不很理想, 但是实践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更强, 他们更能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转换成技能。针对这一特点高校教育应该更注重女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并帮助男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男女的大脑中在认知方面也存有差异。女孩从小读写能力发展就比男孩早, 她们也更能安心的坐在课堂里。而男生的大脑更依赖图像、表格和运功物体的刺激, 对于传统的以语言刺激为主的教育, 男生们在课堂上如坐针毡[3]。随着近些年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男女文理成绩分化的现象已有很大的改观。可见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投入是很有必要的, 而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结合更不容忽视。
4. 结束语
大学生需要面对环境适应和角色转化的压力, 接受学习上的竞争和能力上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竞争机制的导入,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也为人们充分发挥能力, 展开平等竞争提供了可能[3]。仅靠分数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现在, 更不能代表学生的未来。教师应该透过分数的表象看实质, 并在学习心理上给予合适的指导。同时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特点, 帮助高分学生弥补不足, 看清今后的发展方向,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更要帮助低分学生树立信心, 发扬优点, 改进学习方法, 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努力实现教其一时, 惠其一生。
参考文献
[1]李文利.高等教育之于学生发展:能力提升还是能力筛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0 (1) .
[2]深元文.图解心理学[M].侯铎, 译.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 (5) .
[3]黄澜.心理辅导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
[4]李新, 孟红旗, 蒲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2009 (6) .
[5]李书平, 王燕.临床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1) .
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 篇5
从青年教师的素质能力、工作成绩两个纬度确定培养的模式和发展的标准,把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全能型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教师。
以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全面娴熟的教学技能,很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具有现代化、教育科研、教学改革意识和素养为标准,逐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熟度,使其尽快成长、成材。
同时,防止单纯训练教学基本功,培养提高教学成绩的机器,使其成为“教书匠的传统教师培养观,确立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专业化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教师培养和发展理念。
二、培养的目标
1、素质性目标: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2、发展性目标:一年适应;三年合格教师;五年骨干教师;八年教育教学能手。
3、专业水平的三项要求:专业知识的整合化、专业能力的整体化、个性品质的优化。
4、专业综合素质的“三术”合一:教学专业的“学术”;课堂教学的“艺术”;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优化。
三、培养的内容
1、教学方面
(1)课前试讲
通过课前试讲,教研室成员集体讨论,指出教学方法,教态,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优点及不足,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2)教学示范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通过随堂听课的方式,可以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课堂教学的技巧,实地积累教学过程中处理各种情况的临场应变经验,学习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3)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认真准备得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般问题。新教师通过参与集体备课的方式,有利于新教师在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新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并避免一些容易犯的疏忽;从而促使新教师严谨治学,尽快成熟。
2、科研方面
(1)教育科研
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充实和发展教育理论,还体现了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本教研室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新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第一、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有意识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二、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或基本方法;第三、组织学习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
(2)基础科学研究方面
在新教师原有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督促加强科研活动的进行,阅读最新文献,跟踪研究的前沿;督促思考问题,并提交校级课题,省级课题,及国家级课题的申报。
四、学校常规管理渗透,落实配套措施
1、常规教学管理中形成氛围
(1)导:导师指导;备课组长、教研组长领导引导。
(2)练(炼):学校制定规范,自觉岗位练兵;学校创造教研氛围,在对话互动中历练;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在参与中锻炼。
(3)帮:发现问题后重点调度和帮助,发现好苗子重点帮教。
(4)带:一是老教师带动;二是树典型带动;三是氛围熏陶带动:学校创造宽松、和谐的良好社会心理环境,创设浓厚的教研教改氛围,学科组内的学术风气和人际关系融洽,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以积极向上的思想气氛和良好的学风、教风以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带动新教师快速成长。
(5)评:开展各类评优评选活动,激励青年教师发奋有为。
(6)用:大胆使用,在重任上锻炼成长。
2、在校本教研中提高
(1)课题实践化——群体参与。学校将科研课题分解为教改实践的专题。为青年教师提供机会
(2)专题研究——虚拟课题组攻关。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组织课题研究攻关,如“高效率学习”、“实效型课堂”等课题。为青年教师创设自我研修的大环境。
(3)问题解决研究——集体备课。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以备课组为主体,进行问题解决的研究。培养青年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思考的习惯。自觉反思教学、思考教学中的问题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在问题探索中教学。
(4)经验转化——自主体验。教学实践理念化;教学理念实践化;教学经验理论化。
(5)反思探究——个人行动。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升华出改革专题,在“课堂拼搏”中探索,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开发教学的新思想、新认识、新方法。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途径探析 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措施
本文立足基层,结合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通过就渭南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内部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谈话的形式,从教师的年龄、职称及学科建设等方面入手,对如何提高和强化基层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调查系部简介
渭南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是2002年在原社科部基础上成立的教学系。下设五个教研室: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财务管理教研室、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电子商务教研室。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电子商务4个本科专业和1个会计电算化专科专业。教职工4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4人,讲师22人,助教4人。在校学生1200余名。近几年该系部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先后主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4项,参与国家级、省级、院级以上教改项目10项,主编、参编教材21部,公开发表论文400余篇。曾荣获国家级优秀教材奖1部、省人文社科优秀论文奖5篇、校教学优秀成果奖8项。先后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评为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最佳单位”,被渭南师范学院评为先进党总支和精神文明建设“最佳单位”。
二、系部教师结构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该系共计有青年教师22名,占系教师百分比达到50%。青年教师的职称结构主要以讲师为主,占青年教师比重达82%,助教为18%。青年教师在各教研室的分布中,财会教研室青年教师占比重较大,为87%,依次为电子商务管理75%,公共事业管理71%,人力资源管理42%,,思想政治理论22%。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明显看出,该系青年教师比重较大,这些青年教师分布在各专业教学的第一线,是系部教学的中坚力量。当然,这种现象在其他院校的新兴系部同样存在。分析原因,这与高校扩招及我国的普通高校的发展息息相关,与该校的成长过程紧密联系。在目前全国各高校毕业生竞争形势异常激烈、就业压力空前高涨的背景下,毕业生的素质和质量将成为高校的,确切说应该是二类本科院校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三、青年教师现状分析
针对此现状,我们组织人员进行问卷设计,主要从青年教师的认识、困惑及提高措施等方面入手,着重从系部的激励机制及青年教师的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为着力点去挖掘潜力和动力,真正形成一种“我想提高、我能提高”的氛围,进而推动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提高。
此次我们设计了两套问卷调查表,该调查表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和学生评教的角度进行调查。针对青年教师的调查表共发放22份,收回22份;学生评教的调查表共发放170份(5个专业×30份+4名思想理论课青年教师×5=170份),收回170份。从回收的教师调查表可以看出,90%的青年教师为硕士研究生,82%毕业于非师院院校毕业,86%为讲师职称。对于注重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及教学容量方面,95%的青年教师反映比较重视,且积极尝试运用现代化先进教学方法,但对于课堂教师的互动性及学生思维启发方面,普遍反映有待提高。对于系部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机制方面,如:导师制等,青年教師普遍反映有效果,但效果甚微,还需改进。多数青年教师提出希望能够请些知名专家和教授现场讲授教学方法、技巧及应对措施,并多组织对经验丰富且老教师进行观摩学习。从回收的学生调查表统计数据显示,98%的学生反映青年教师能够注重更新或改革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容量;89%能够讲清基本理论和概念;85%调查表反映教师注重教学方法,能够启发学生思维,但效果一般。78%的青年教师讲授内容重点突出,62%讲课条理清楚,板书规范。
从以上调查数据来看,该系青年教师多数毕业于非师范院校,未进行系统、全面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学习。他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教学方法,注重更新、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容量大,但对于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把握和运用上,还需改进。学生调查表中反映的情况,基本与青年教师调查表反映的情况吻合。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该系部多年来采用“青年教师导师制”。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提到一定的作用,但因该系更有其自身的特点,全系44名专职教师不仅肩负着全校历史除外的14系部的四门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同时也肩负人力、财管等五个专业,1200余名学生的培养任务。而且选聘的指导教师多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除其精力和时间受限制之外,各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也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这些制约因素都决定了系部在青年教师的方面存在许多制约因素。这些都说明了,系部在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方面需要我们认真的深思和拓展。
四、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措施
在以上调研和分析基础上,我们认为已基本理清该系青年教师培养的“瓶颈”,基本找出问题的症候所在。此后,我们又通过与青年教师进行座谈和探讨,开诚布公、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对座谈会的探讨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系部实际,提出以下改进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
1.深挖内部资源,继续深化“青年教师导师制”。虽然该系导师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为主,但这些导师多是有着丰富经验和实践的教学一线教师,其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对于刚跨进高等教育行业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有着许多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他们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容量的安排、教学时间的分配、整个教学周期侧重点的把握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这些青年教师学习和借鉴。因此,应进一步细化、深化“青年教师导师制”,并给予指导时间上的保证,以确保交流时间和辅导效果。同时,应充分利用系部课堂间隙或课后空闲时间,采用单个指导、集中交流、强化辅导写实等措施,确保“青年教师导师制”真正落到实处。
2.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青年教师全面提高。作为高校教师,除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之外,科研能力也是其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青年教师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技能,有意识地吸收青年教师参与教材编写、教学科研,逐步促进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全面提高。为此,应鼓励创造条件成立相关专业方向的研究团队,采用固定活动场所、活动时间并明确活动内容,如:专题报告和研讨,专家学术前沿报告,专题讲座与研讨,经典作品解析,教学问题研讨,合作攻关课题申报预辩,科研成果的公开报告等。形式可采用轮值主席、自拟主题、多媒体报告。通过这一平台进一步发挥老教师的“联、帮、带”的作用,使得基层系部科研数量和质量再上新台阶;同时,为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供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在辩论和探讨中明确方向,提升科研水平,促进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渭南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教师结构及青年教师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结合目前我国尤其是新兴院校的实际状况,从基层系部的激励机制及青年教师的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为着力点去挖掘潜力和动力,探讨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并提出青年教师培养具体措施。作者认为,在目前全国各高校竞争形势异常激烈、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高涨的背景下,该论文能够立足基层,从实际出发,从基层系部青年教师的现状入手,以目前教师的年龄、职称及学科建设等方面为研究方向,讨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问题,应该说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崔东敏,试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途径,中国成人教育[J],2009,(12).
[2]龚克.适应时代要求认清高等教育改革方向[J].中国高等教育,2008,(6):10-12.
[3]陈萍.我国普通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培养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4]黄玉珍.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7,(6).
[5]赵正兵.对完善高校师资培训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9).
高校培养 篇7
作为21世纪的新一代接班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优劣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成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推行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高校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人才资源,他们是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强有力的保障。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亟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高校人才全面发展的作用
不容质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人才存在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包含个体、社会价值两方面。姑且不论社会价值,我们单独就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个体价值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可以使得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意识,同时还能提升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塑造他们良好的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价值,这些价值恰恰是个体价值的核心方面。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进行塑造及培养,使得他们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高校人才的全面发展,并最终将他们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人才。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促使其成为专业技能与道德品质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所需要培养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内在的需求,与此同时,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在满足社会需求之时,充分发挥了其自身的价值。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有很多,于高校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主观引导及客观引导。主观方面:比如各大高校可以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对光大青年学生在思政方面做出正确的引导,提供比较完善的思想政治咨询服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正确指导。与此同时,高校应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博物馆、英雄纪念碑祭扫等思想政治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能够在先辈们的实践行动中理解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如此一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过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活动的双重作用,促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意识。客观方面:高校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行为、思想的正确榜样,树立积极、阳光、向上的正确形象,侧面引导学生们再自己的行为以及思想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素质
结合实践来看,高校所培养人才应当是扎实专业技能与良好素质二者所兼备的,这是因为前者直接关乎着学生生存质量高低,而后者则决定着他们今后人生发展是否正确以及顺利,因而广大高校除了要做好学生专业教学工作外,还需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学培养他们良好素质。首先,由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所涉及内容不但包含思想、政治以及道德方面教育,同时还有心理和法制等教育,但该课程教学课时较为有限,因而要想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素质,广大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学习以及素质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内容开展重点教学,从而避免思想政治教学因课时短又追求教学内容全面性而起到有效学生良好培养的目的。其次,采取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为了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素质之目的,笔者认为教师还应当在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前提下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比如在每年9月18日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历史博物馆或英雄纪念碑等地方进行思想政治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又比如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上播放相关影视图片等资料。结合实践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不但有利于提升其教学质量,同时更有助于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目的。
4.构建起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评价考核机制
结合实践来看,当前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课程评价考核上更多地是采用考试为主,这样的方式更多的是侧重于学生理论成绩评价,而忽略了学生思想政治思维以及素质的考核,如此一来必然导致思想政治难以起到有效培养人才之目的。此外,加之众多高校仅采取考试这一考核方式,这就会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产生只需要通过背知识点通过考试即可的思想,这就进一步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才作用地发挥。有鉴于此,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在认清当期形势情况下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为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课程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摒弃以考试为主的评价考核方式而通过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例如提高学生课堂表现在总成绩上的分值,特别是针对某些思想政治问题勇于发表自我看法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平时成绩。如此一来,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评价考核机制,不仅能够极大程度的活跃学生思维,同时更重要的是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出培养人才的巨大作用。
摘要:由于受到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行为、思想独立性,同时他们有着思想开放、敢于表现、追逐新潮、个性鲜明等特质。面对个性迥异且颇丰的大学生,我们应当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校人才。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祖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4):53-55.
[2]甘进忠.论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J].科协论坛,2007(4):274-275.
高校培养 篇8
关键词:社会经济,高校英语专业,英语人才,高素质,对策研究
0绪言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来, 我国高校英语在教学水平, 教材编排、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环境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与进步, 为高校英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并且为我国社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高校英语专业人才。但是, 在充分肯定发展成果过程中, 也要看到当前我国高校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之后, 我国社会对于更高层次的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我们需要适应新时期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 转变传统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新时期的新型高素质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1 新时期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
(1) 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校英语专业人才教育的指导思想应当确定在自身能力本位上, 这里所指的能力本位包括了一个核心与两个基本点。也就是说需要强化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校教育英语人才培养的定位为, "通过培养出英语人才运用能力为重点, 并且以发展个性为特征的新模式"。
(2) 高校英语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应当处于好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 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核心, 代表着学生相对稳定的品质与能力形成的前提, 而能力是知识与素质结构的表面, 知识与素质能够通过多种能力表现出来并且体现出自身的社会价值。在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中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 而这些特点是在交际中的人才竞争, 在人才竞争中的交际, 而作为人类交流工作的外语与文化传播者的外语人才就将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部分。
(3) 培养出人才学习英语能力与树立起终身教育的观念
我们培养出高校人才的英语学习观念与学习能力是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部分, 通过高校教育, 能够培养出具有一定英语知识、技能与运用语言能力的高校英语专业人才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培养的目标之一。高校英语人才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达到学生能够自我进修学习, 并且在未来时期的工作岗位中能够提升自我英语水平。
2 当前我国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问题
(1) 高校英语人才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一直以来, 我国高校英语的教学目标明确为"培养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与一定的听说翻译能力。"所以, 在注重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过程中, 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高校学生听说翻译等技能的提高, 进而影响了学生们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国教育从初中时期就开设了英语课程, 在经历十几年的学习中, 高校人才在阅读能力等方面有着较大的提升, 但是在听力与口语方面却一直不能提升, 并且出现了"聋哑英语"的现象, 而许多通过全国四六级英语考试的学生们也是一张口就出现许多措施, 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差。而这种重视知识忽视能力的传统教学观念并不符合英语语言学习的特征, 也并不适应新时期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
(2) 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单一
当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很高,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许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观念依然深深扎根着传统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中, 依然是通过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为主, 导致高校英语专业人才认为英语学习也只是背诵英语单词, 但是不懂得进行交流需要有着多方面的技能知识, 因此许多高校人才都会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死记硬背单词与钻研英语语法规则, 而不是运用实践来发展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交际能力与策略能力, 因此导致许多人才虽然记住了大量单词, 对于语法也十分熟悉, 但是自身的英语水平却并没有多大提升的因素。
3 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我们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将教学改革重点放在强化英语人才的语言综合能力这个根本任务上来。由于高校英语是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基础学科, 而学习英语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能够运用它来实现交流, 而交流有口头交流与书面表达, 所以我们不能将英语只是作为一门学科来教学, 而是应当在教授内容的过程中将听力和口语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提升英语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期的《高校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要采取新的教学模式, 转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应当通过现代化设备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基础, 让高校英语教学不受到时间与地点的限制, 实现个性化学习与主动式方向发展。在教学内容中, 需要将语言点的教学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通过结合培养实用性人才为主要的观念与思想, 首先应当在教学课程中进行改革, 在课程内容要以贯彻英语人才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指导思想与高校英语课堂教学首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教学的原则。要突出培养高校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通过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宇, 潘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 2009, (02) :53-54.
[2]李军.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问题的思考[J].中医教育, 2009, (03) :82-84.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研究 篇9
一、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概述
(一)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概念
学生培养成本不能等同于教育成本。袁连生认为教育成本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 它既包括以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价值, 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价值损失, 前者为教育的实支成本, 后者为教育的机会成本。所以教育成本包括:学校为培养一定数量和层次的学生所支出的一切开支和耗费;学生为学习所支付的生活费用;学生由于学习而未能参加工作失去的机会或称为教育机会成本。教育成本不但考虑培养学生耗费的全部费用, 还涵盖教育的机会成本。学生培养成本不考虑学生的教育机会成本和学生为接受教育所付出的费用, 可见教育成本包含培养成本。
(二)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研究前提
具体包括:
(1) 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有利于全面完整地反映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 有利于合理安排预算,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但难以直观反映现金的流入流出, 而收付实现制很容易获得现金流入流出的信息。高校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同时, 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和内容需要, 部分地采用权责发生制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不足。具体而言, 对财政拨款, 上级补助收入, 捐款收入以及用这些收入安排的支出, 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记账基础;对学费收入、合同款项、债权债务应采用权责发生制。
(2) 实行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按现行高校会计制度, 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随着时间推移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造成高校资产虚增, 直接影响培养成本准确性。对现有制度进行改进, 增设“累计折旧”科目, 固定资产增加时, 原来的核算方法不变, 即借记“固定资产”, 贷记“固定基金”, 再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消耗方式合理确定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 并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 借记“固定基金”, 贷记“累计折旧”, 那么“固定基金”科目余额即为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报废或转让时, 借记“固定基金”和“累计折旧”, 贷记“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维修和更新改造仍可按原来的核算办法, 通过提取修购基金或财政拨款解决。其中设备折旧按分类折旧率 (专用设备按8年、一般设备按5年、其它设备均按10年折旧) 计提折旧。按照设备购置年限已经提取完折旧的设备不再计提;各年房屋建筑物应提折旧统一按照当年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总值的2% (50年折旧期) 计提, 其中已投入使用但未办理竣工结算的房屋建筑物可按估计价值暂估入账并计提折旧。
(3) 现行会计科目改革。
正确划分成本计算期的界限, 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划分应记入成本和不计入成本的费用界限。增加“待摊费用”科目, 核算本期发生但不应计入本期的费用;增加“预提费用”科目, 核算应由本期教育成本负担在以后期间支付的费用;取消“结转自筹基建”科目, 增加“基建投资”和“在建工程”等科目, “基建投资”按项目投资主体设置明细科目, 核算各投资主体包括由学校自有资金转人的基建投资款, “在建工程”按项目基建支出类别设置明细科目, 核算所有基建支出和费用。对发生的基建利息支出, 不能按收付实现制来确定, 而应该考虑该支出项目的实际归属期间, 真实的反应收入和支出的配比。
二、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模型研究
(一)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标准
高校培养成本核算必须符合高校办学条件, 即生师比、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图书等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通知的标准。
(二)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对象
高校培养的人才从学历上可分为专科、本科、硕士、博士, 不同学历的人才又可分为不同的专业。考虑到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的局限性, 很难按层次、专业取得基础数据, 所以只能将高校各类学生人数按系数折算为标准学生人数。不同学历教育的当量系数可以采用国家教育统计的折算标准, 本科、专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成人脱产班学生为1, 博士研究生为2, 硕士研究生为1.5, 留学生为3, 函授、网络教育生为0.1, 夜大等其他学生均为0.3;不同专业按一定的专业系数折算, 如文、法、理、工、农、医、经、管、哲、史、教等不同专业系数可大致定为:1、1、1.2、1.3、1.4、1.8、1、1、1、1、1;标准学生总人数按年初学生总数与年末学生总数平均计算, 即: (年初学生数×8+年末学生数×4) /12。
(三)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计算周期
学生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 一般专科生需要三年, 本科生需要四年, 从九月到次年七月为一学年, 与我们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年度不一致。如果将学校的会计年度修改为学年年度, 又与政府部门的财政年度不一致, 不利于政府部门教育经费年度统计。《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 (试行) 》中发现该监审办法也没有明确规定培养成本的核算周期。本文将现行会计年度 (一个公历年度) 作为学生培养成本计算期。
(四)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项目
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构成。其中人员支出包括:教职工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其他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取暖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福利费、劳务费、招待费、租赁费、物业管理费、维修费、专用材料费、其它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离退休费、抚恤和生活补助、医疗费、助学金、住房补贴和其他支出;固定资产折旧包括房屋建筑物折旧、设备折旧。在确定成本项目时, 应该注意以下支出项目:
(1) 与教学无关的附属机构的支出。
包括附属单位如医院、附属中小学、幼儿园所占用房屋、设备, 以及学校支付给附属单位的补助性支出等应独立核算, 原则上不应计入教育成本。
(2) 福利费、工会经费。
分别按工资总额的3%或2%计提, 不符合规定的工资和福利费支出要相应核减, 未达到标准的要核增。其中工资总额主要指基本工资和津贴。
(3) 维修费。
一般性修缮费用按实际发生的费用核算, 大修缮费用 (超过该固定资产原值的20%) 计入固定资产, 按照固定资产预计可使用年限分摊计提折旧。
(4) 招待费。
地方管理高校为当年公用支出总额 (扣除招待费和维修费) 的2%, 超出的要进行核减, 未突破的不核增。
(5) 其它公用支出。
其它公用支出总额不能超过当年公用支出总额 (扣除招待费和维修费) 的15%。未超过15%的, 按实际发生额核填;超过15%的, 按实际情况将有关费用计入相应的成本项目, 不能明确计入相应成本项目的, 作为不合理费用予以剔除。
(6) 离退休人员费用。
只计算由学校负担的部分, 不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中的离退休人员拨款和离退休人员公费医疗经费拨款, 差额为负数的 (即拨款额大于支出额的) , 本项目计为零。
(7) 一次性进入住房补贴项目的费用。
数额巨大的要采取按学校教职工平均工作年数 (即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之间的年数) 的方法进行分摊 (一般可按30年进行分摊) , 各调查年度的购房补贴按年度分摊额计入“住房补贴”中。
(8) 科研费用。
与提高教学水平有关的科研支出计入培养成本, 按科研费用的30%计入成本, 如能分别计入具体成本项目的直接核减, 否则按科研费用占学校教育总支出比例的70%相应核减教育培养成本各项目支出。与培养学生无关的科研支出不计入培养成本, 如与外单位进行合作进行的与教学活动无关的科研费用等。
(9) 大学生的资助支出。
对于大学生的资助支出是否应该计入学生培养成本, 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但是2005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布的《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 (试行) 》中第五条规定:助学金是指高校按国家规定对各类在校学生发放的助学金、奖学金、学生贷款贴息、勤工助学金、困难补助、出国留学 (实习) 人员生活费、青少年业余体校学员伙食补助费和生活费补贴, 以及按照协议由我方负担或享受我方奖学金的来华留学生、进修生生活费等。因此, 本文的培养成本包括助学金。
(五) 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方法
目前由于高校会计制度的局限性, 无法得到准确的教育成本信息, 在进行高等教育成本计算时只能以现有的会计资料为基础, 区分应计入教育成本的项目和非教育成本的项目, 将会计资料进行相关调整, 最终获得教育成本信息, 这种方法称为会计调整法。其优点在于:一是成本计算口径与现行高校会计核算口径一致, 数据采集方便;二是计算简便, 具有可操作性。核算方法的计算公式:生均培养成本= (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固定资产折旧-设备购置费) /学生人数。
参考文献
[1]王兰、张春杨:《关于高校学费与大学生培养成本的几点思考》, 《教育财会研究》2007年第4期。
[2]刘贤仕:《普通高校学生培养成本之我见》, 《科教文汇》2007年第2期。
论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 篇10
一、学生干部的角色定位
首先, 学生干部是学生。既然是学生, 就应该饯行学生会的本份, 做一个合格的学生。学生的本份是学习, 是搞科研。这里, 学习是广泛的, 既包括现代科技的学习, 文化知识的学习, 又包括思想道德的学习, 文艺体育的学习;既包括理论上的学习, 又包括实践中的学习;既包括自己的学习, 又包括同学间的学习。其次, 是干部, 是学生的干部。既然是干部, 就应该履行干部的使命, 做一个合格的干部。干部的使命是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学习这个中心, 牢牢抓住培养学生成才这条主线, 协助老师, 带领同学, 服务同学, 为学校的稳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 也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不仅是组织协调能力, 而且要培养自己认真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很多情况下, 这要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而实现这些目的。因此, 组织活动就成为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种重要的手段。最后, 是学生干部, 既是学生, 又是干部, 两者不可分割。因此, 如果只顾自己学习而不顾服务同学, 这样的人可能是合格的学生, 而不是合格的学生干部;如果不顾自己学习而专搞所谓的活动, 或者只为自己的私利, 这样的人既不是合格的学生, 也不是合格的学生干部。
二、学生干部的工作职责
学生会成员、班委会成员是学生组织领导班子的重要成员。本文以学习委员为例, 论述学生干部的职责。
学习部、学习委员是负责有关学生学习方面的工作。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因此帮助全体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掌握学习方法是学习部成员的最重要工作。学习部要协助学校及有关部门经常性地开展教与学习质量的检查, 组织收集同学的意见, 反映并协助解决教学中的有关问题, 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有利于学习的各种科研、学术交流活动, 如学习经验交流会, 学术报告会, 教学座谈会等。
三、学生干部应具备的素质
大学学生干部担负着配合学校各方面教育, 以及引导大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的职能。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 兴趣广泛, 信息接收快, 知识面宽, 因此, 大学学生干部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优良素质。
1、政治思想素质
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基层组织各种活动和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质。大学学生干部更要自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定不移地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俗话说, “其身正, 无令则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 大学学生干部更应以身立教, 为人楷模, 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和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同时学生干部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事业心, 自觉认识自己所从事的学生工作的重要意义, 明确自己所肩负的重托, 增强责任意识, 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 兢兢业业, 积极工作。
2、业务素质
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 而且求知欲强, 喜欢探索, 这就要求学生干部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业务素质不仅表现在本专业学科的学习成绩方面, 还包括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以及与本职工作有关的自然、社会科学知识, 这些知识对于学生干部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为大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指导与服务, 提高领导行为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3、能力素质
学生干部要想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就应不断增强领导才能, 提高能力素质。大学学生干部的能力素质包括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交往能力, 学生干部要熟悉交往艺术, 善于同各种类型的同学交朋友, 学会与各种群体和组织打交道;分析、判断能力, 学生干部面临的工作往往是纷繁复杂的, 这就需要提高自己分析、判断各种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和客观事物的能力。没有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就没有正确的决策, 也就没有正确的领导行为;决策能力, 学生干部应根据我们布置的中心工作, 结合具体工作的实际情况, 找出关键问题所在, 权衡利弊, 及时做出有效可行的决策;组织能力, 学生干部要把性格各异, 素质不同的同学组织起来, 把他们的活动协调起来, 团结互助, 拧成一股绳, 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保证决策的实现, 这就需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 超越自我、超越别人, 在工作中提出新见解, 新方案, 打开新局面, 必须有创新能力。
4、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干部对同学实现有效领导的又一重要因素。它包括广泛的兴趣, 丰富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等方面。一个人有了广泛的兴趣, 能使自己更加接近和了解同伴, 更多地涉猎各方面的知识, 增加和同伴的共同语言, 才能有效地激起和培养群体成员的集体主义观念。丰富的情感是联络和沟通同学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 它可以增强领导者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坚定的意志就是要求干部要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努力奋斗, 在工作中表现出主动精神和独立自主精神。对工作中出现的挫折和干扰有坚强的自制力,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保持高度的自信心。只有这样, 才能带领同学们完成预定任务。
四、如何开展学生工作
学生干部的工作头绪很多, 各种矛盾, 各种工作纷繁复杂, 如果一味忙忙碌碌, 辛辛苦苦眉毛胡子一把抓, 其结果很可能是什么都抓了而什么都抓不好, 事倍功半。学生干部要做好工作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热爱本职工作外, 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和艺术。必须处理好四种关系。
(1) 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大学学生干部的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学好专业知识, 还必须在从事一定的社会工作过程中, 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养, 不断增强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样不仅不会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 反过来还能促进学习, 因为学生干部的社会工作本身是一个学习锻炼的过程, 是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能力提高的过程, 有利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求得良好的学习方法, 促使自身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工作和学习的矛盾集中表现在时间的支配上。其解决的办法就是科学地安排时间, 在讲求效益上下功夫。
(2) 处理好同普通同学的关系
作为学生干部, 要遵循从同学中来, 到同学中去的原则, 坚持走群众路线, 以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要始终报着为同学服务的心态开展工作, 急同学之所急, 想同学之所想, 多为同学做实事, 做好事;其次要牢记学生干部的服务宗旨, 起到应有的模范作用, 千万不能摆架子, 以免和同学产生隔阂。
(3) 处理好和老师的关系
作为学生干部, 经常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应该为老师分忧, 又要为同学着想, 这一点既对立又统一, 有问题多向老师请教, 有情况多向老师反映, 只有得到老师的支持和信任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更好地为同学服务。
综上所述, 学生干部队伍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 具有很大的潜在能量, 也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认真探索学生干部的培养之路, 以期在今后的德育建设中使学生干部队伍发挥出更大的效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沙献玉、马全智、牛甲辰:《领导人际关系学》,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0年。
[2]张兴民、荣今兴、王文义:《领导方法艺术精选》, 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7年。
[3]李兴才:《高校学生干部的作用极其培养》,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0年。
[4]杨蕙:《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刍议》, 《江苏高教》, 2005年。
高校拔尖学生培养方式探讨 篇11
关键词:拔尖学生;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031-02
高校拔尖学生培养方式创新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有需要,也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一种途径,首先应在学生学习时间安排、学习效率提高及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三方面进行新的探讨与研究。
一、关于拔尖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探讨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一生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是受客观条件限制的,特别是在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的现代社会,高校必对学生学习的知识重点进行不断的调整与更新,对于必须掌握的要加强,对于边缘性的知识,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学习时间也是当代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人才在社会中能力成熟的黄金年龄为26~38,在这一时期,精力最充沛,能力发展最快,能有效适应社会,创新能力也最佳的发展时期,作为个人的发展空间,也是最珍贵的时期。早于这一年龄,社会阅历不够,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而晚于这一时期,人的精力就不在最佳时期,个人发展也受到限制。按照正常的情况,18岁上大学,22岁毕业,22~25岁硕士研究生,25~28岁博士毕业,而做为国家的人才,还没有社会阅历,对于工作还没有经验,真正适应了工作及社会以后,一般也都在30以上了,对于拔尖人才,这个年龄竞争力不强。基于此,应该缩短拔尖人才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大学3年,硕博5年,这样,26岁毕业,少数的学生不到25岁,从年龄与知识来讲,很有竞争优势。
学习时间缩短了,但教育质量不能下降,缩短学习年限的同时,还要提高学习效率,拔尖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由选课,不但要完成原来的学习内容,还要增加一部分重要的学习内容。
二、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社会对大学生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学以致用的技术能力,毕业后就能直接独立工作,或者是很短时间的培训后,就能上岗工作,具有很强的知识应用能力,这一需求的中心就是,实用技术和操作能力;二是发展潜力,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技术知识,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是毕业后的学习能力,也可以叫做后学习能力[1]。
单从能力需求方面来讲,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并不高,在特定的职位中,所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一般都是很简单的知识,但需要有一定经验,一定时间的实际操作,或者是一定的体验。但所有的工作都要求有一定的程序,虽然这些程序看似简单,但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熟悉,而且有些程序和工作方法是需要自己去体验的,培训也只是那些能被讲授出来的知识。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讲,最难的就是工作方法,特定的企业,不仅有特定的企业文化,而且还有特定的工作模式。它要求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要对企业文化和一些固有的模式有一定的了解,至少不能给工作带来负作用,并要求学生有很强的适应性,也就是适度的柔性。
三、拔尖学生的能力培养方式探讨
毕业学生在能力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下问题:(1)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不能学以致用;(2)不能很快适应社会,有一个滞后的过程;(3)缺少系统的工作方法训练;(4)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5)在专业方面,起点较低;(6)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够。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与教学改革而逐步解决,首先是让拔尖学生可以在学习期间到工作单位蹲点实习,这种实习与现在采用的实习方式不一样,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就是,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让拔尖学生到企业,或到未来工作的单位,进行较长期的工作,比如工作半年或者一年,也可以利用两个假期与中间的一个学期来实习,與单位职工享受同样的待遇,工作也要一样,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提前得到锻炼,体会企业文化与企业工作程序,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如果学生毕业是要到实习企业工作,企业也会进学欢迎这种形式的实习,并提供一定的方便。另一种方式就采用多期制,利用个假期安排实习,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质量[2]。
对于尖子生,可以采取专门的教学大纲,专门的教材,提高学习的精度,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特别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比如采矿工程学生毕业分配到煤矿区队后,首先面对的工作就是撰写作业规程,而现在学校对于这一方面的培养不够,其实在学校就应该培养学生撰写各种作业规程的能力,让学生一毕业就能完全胜任这一工作,不但能胜任,而且能做得很优秀。
我国高校学生的实际能力并不高,这与高校的培养方式是有关系的,当然,也与高校的办学条件分不开的。影响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有:专业课程设置,学什么样的专业课;课程内容,与实际需要的距离;教材的时限性,教材是不是近期出版的,能不能代表最新的内容,是不是全面;教学方法,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实施的途径,教师讲授的方式;能力培养程序,就是通过课程学习、实习、压力式的学习过程、特色能力培训等[3]。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搞科研的教授没有时间给本科生上课或上课不多,而许多授课的教师又缺少科研,这种现象同样影响到教材的质量。基于此,针对拔尖学生,应该采用专门的教材,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启动这一工作。
四、结论
现代的高等教育及社会的高速发展,也使高等教育面临着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人才成长的环境,要求人才不但具有知识的竞争优势,还需要有年龄的竞争优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缩短学生在学校的培养时间,同时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针对当代教育及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让拔尖学生提前进入工作单位进行长期工作实习,工作半年或者一年,也可以利用两个假期与中间的一个学期来实习,与单位职工享受同样的待遇,工作也要一样,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提前得到锻炼,体会企业文化与企业工作程序,毕业后就能直接上岗。实现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毕业学生能够直接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陆明心.高校能力教育与基础理论教育的平衡[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板),2005,(3):258-260.
[2]陈嘉莉.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18(4):5-7.
[3]张仲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J].现代教育论丛,2003,(3):51-54.
作者简介:陆明心(1966-),男,河南人,博士,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讲师,主要从事放顶煤开采、岩层控制、巷道支护方面的科研及教学工作,先后发表论文18篇,参加过21项研究课题。
高校体育教师的本色培养 篇12
1 体育教师本色培养的重要性
作为体育教师,工作地点基本上是公开公众场合,每一节课程都可以说是公开课,都应该经受得住学生和观众的检验。那么,体育教师都应该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都应该具备让人放心的工作精神,都应该积极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若没有为人师表的本色将会影响到受教育者的人品。体育教师的勤勉、认真、负责的态度在直面的近距离的授课当中学生能深刻领会,不仅可以激励他们的学习,还可以潜移默化他们的思想,这正是体育教师实现教学目标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体育教师本色的重要性也体现在生活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上,表现在业务提高和专业需求上。一个体育课部就是一个战斗的集体,只有“互通有无、相互支持”课部的人事关系才会像体育文化的传承一样的自然,形成一股良好的政治氛围。同事之间荣辱与共,不争权夺利、不扯皮拆台斤斤计较才能去完成体育赋予我们的特殊的任务。
2 如何培养体育教师本色
2.1 个人品质的培养
品质,即质量的保证。从教育学的观念出发,一个人的品质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并且随着受教育的程度不断的升华。作为教育者,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品质好,有师德的人总会负责的对待课程和自己的学生。对于每一节课程,即使在烈日下、寒风中也能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发挥出自己工作上品德的优势。我们必须把“为人师表”视为楷模才会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实践中不折不扣的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体育教师的品质,可以从以下五点着手。
(1)爱事业,把日常工作当事业去做,就会永远都有动力。
(2)要形象,形象是一个体育教师的根本,要形象才能在师表的精神指导下拓展自己的教学空间,把教学过程作为教学品质去履行。
(3)有理想,明确一个体育工作者一生的奋斗的目标,才不会丢失自己在社会上的坐标。
(4)有追求,追求是一种美德,有追求才会努力打造自己,才能把认真负责、努力工作的教师本色发挥的淋漓尽致。
(5)有雷厉风行的生活作风,就是无论对教学还是其他工作都不能拖沓散漫,做到言而行,行必果。
2.2 教风的培养
教风是指教师的工作表现。它具有“为人师表”的特征。端正教风是行为教育学的第一要素。教育学的原理告诉我们:即便在一个教学单位,一个教室的教风的真正形成也有一个过程,它建筑在自然而然的基础上。培养一个教师认认真真的备课,规规矩矩的写教案,课堂上讲练结合,教学过程中递进深入,做好勤巡视、多指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能做到“执着、勤勉、懂业务、守纪律”,一定能养成良好的教风。
2.3 全方位的教学态度的培养
教学态度特指教学过程的工作态度。它决定工作质量的好坏,也是建立在品质的基础上,一个体育工作者,一生的工作都离不开教学,而教学是了育人,不可以有任何的怠慢。做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积极、热忱、全身心投入”的教学态度,就是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风范,完成高校体育与社会接轨的教学任务。所以培养教师全方位的教学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它就是我们体育教学工作的生命线。
(1)全方位的教学态度表现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上。课前的备课、课堂上的进程掌握和课后的记录,即便是老教师了,也不能把体育课当熟练工种去应付。
(2)全方位的教学态度还表现在体育工作的其他方面,如认真负责组织好课外活动和竞赛工作。
(3)全方位的教学态度还表现在思想品质上,如果一个体育教师在日常事务中因为惰性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就会影响到个人的形象,也会导致整个单位形象受损。
2.4 业务素质的培养
业务素质是指专业知识与技能。胜任高校体育的主要业务素质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运动技术技能和传承与表达的能力。业务素质的具备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与量,这是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去探析教学水平能否上新台阶,能否通过正确的示范讲解指导学生学会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可见业务素质决定你能否胜任体育教学这项工作。而业务素质的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2.4.1 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养
目前大多的体育院校针对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方向上主要是“一专多能”。而当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在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养上要立足学校,从高等体育的现实需求出发,多组织青年教师集体练习和个别锻炼相结合的方式。
2.4.2 理论知识和讲授能力的培养
理论知识是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优秀的体育教师不仅能把特定的技能教好,还应该注意在体育理论讲解方面的提高。现实中有很多体育教师在上理论课程时穷于言语或者只能照本宣科,所以应该培养体育教师理论知识和讲授能力。
2.4.3 教学方法研究的培养
教学法是如何教,如何快速学会技能的方法研究。它不仅讲科学,还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培养教学方法的研究关系到教学质量的进度与效果。
3 结语
体育是一门充满艺术气质的学科。而作为一名体育事业的传承人和教育者,都应该尽量完善自我。所以,培养体育教师本色,可以让更多体育教师立足本职工作,共同构建体育教育事业的万里长城。
摘要: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培养体育教师的本色尤为重要。因此,本文结合新时期体育教师的现状,浅谈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本色培养方案,为构建体育教育事业的万里长城及对体育文化的传承作贡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本色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文龙.高校体育教师应必备的素质[J].科技致富向导,2012,2.
[2]陈旅.论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
[3]魏志刚.优秀体育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2011,12.
[4]刘容娟.论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2.
【高校培养】推荐阅读:
高校课外培养08-28
高校培养机制10-01
高校教育培养成本07-19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08-16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06-17
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07-03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08-25
高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09-20
高校新进教师培养办法09-14
高校信息人才培养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