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指导策略

2024-08-05

有效指导策略(共12篇)

有效指导策略 篇1

赵红娟

假如语文是一首歌, 那么, 朗读教学应该是最美、最动听的音符。朗读, 可以把灵性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中, 让神圣的声音激荡孩子的心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阶段每一个学段都提出以下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教学中, 朗读是让孩子热爱阅读的重要方式, 朗读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最好途径, 是培养高级语言能力的途径。可是, 在语文课堂里, 我们关注到有太多的教师对朗读指导不重视甚至忽视, 对学生朗读的倾听和指点更显单薄, 甚至感觉束手无策。怎样实施有效的指导?只要我们用心聆听, 用情去感悟, 用爱去实践, 相信朗读指导就会尽情彰显生命的活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了点滴的积累, 提出以下策略:

一、关注指导进程———循序渐进

学生的朗读要经历一个“入格”到“出格”的过程, 那么, 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引领者、示范者的功能如何发挥?笔者认为也必须经历一个从“扶翼”到“放手”的过程。在起始入格阶段, 关注语速、语意的完整性, 关于语速、语感的基本常识;半依赖阶段,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领下采用一些基本的策略揣摩朗读的诀窍, 关注如何做到朗朗上口;独立阶段则应该不待老师教学生就能自己朗读,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二、选择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有的放矢

(1) 情境渲染法。朗读教学是师生心灵接触、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画面、音乐、情境是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催化剂。在朗读指导中, 如果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 将学生引入情境, 借助朗读, 去想像, 去体会, 去理解, 去表达, 就可以使朗读达到语言与语境的融合, 情感与情理的结合, 体会与表达的结合, 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2) 点拨感悟法。《草船借箭》中有这么一个片段: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 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 天亮了就回去。”这短短几句话, 智慧的王崧舟老师让学生齐读、自由读、个别读, 一共读了八次。学生对“笑”有了自己的领悟, 学生对朗读这几句话也就有了自己的表达方式。王老师更是用精彩的点评加以肯定, 同时又指导学生读好他们理解的笑, 这个过程又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3) 教师示范法。“范读”应该是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的常用方法。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还能在范读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 体会文字的美妙。在此基础上, 再让学生朗读, 自然就读得格外投入了。情感的连接点、转折处, 语意的关键点, 有气势、悲壮处等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底, 可以起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功效。

(4) 评价促进法。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 在朗读指导中也是如此。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适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充分地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那么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便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即便学生朗读不到位, 我们教师也要巧妙地藏起批评的锋芒, 尽量把学生不足之处悄然藏于指点中。

(5) 音乐烘托法。听学校骨干王老师执教《厄运打不跨的信念》, 朗读指导有实招。揣摩人物的内心, 与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 同苦同乐, 这是读好书的一种方法。教师带领学生们跟随音乐《二泉映月》朗读, 基调明确, 尽管是四年级的学生, 因为音乐一烘托, 就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文中的主人公产生了共鸣。

(6) 比赛促读法。课堂上组织学生的朗读表现形式必须丰富, 否则学生会感觉课堂的枯燥。因此, 比赛促读是一种好的训练方式。在小组赛、男女生对读、同伴对比中, 读背和评议相结合, 逐步体味朗读背诵的乐趣。

三、直击评价点拨———因材施教

(1) 画面联想法。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 并进入其中, 深入其里, 去感受语言情境, 体会语言情感, 领悟语言情境, 理解语言技巧, 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 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在朗读的过程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把一段段文字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朗读之中, 同样能领略到语言文字神奇的魅力。

(2) 品读玩味法。当学生手捧教材看到那一行行优美的文字时, 一定要引导学生用心去品味文字, 这样他们才能尝到书的甜, 闻到字的香, 感觉到文字的美了。教师要特别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智慧的引领既关注到了学习的效率, 又给学生指明了方向, 学生能感触到不同的指向表达了不同的含义。反复诵读, 朗读时才会吐字有情, 吐字有声。

(3) 逐层推进法。凭借语言文字还原语言形象, 理解语言内涵, 理解语言情感, 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我们须带学生走近作者, 进入文本, 全身心地投入, 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感情逐步感受、逐步把握、逐步理解, 从而一步步缩小他们与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距, 使朗读达到“言自口出”“情自心达”的效果。

实践证明, 丰富表现形式法、见缝插针示范法、薄弱群体展示法、普遍问题公开法等也都是一些朗读指导的有效方式。有效朗读指导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必修课, 在长久的课堂实践中, 我们必将习得更多、更加完备的朗读指导策略, 由此推进语文课堂向有效进发, 让朗读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享受。

有效指导策略 篇2

内容提要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

关键词激发兴趣运用创新培养习惯合作交流重视朗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现代阅读理论揭示,阅读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交流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首先是一个阅读者,他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是教师与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而他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只能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实现。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任务只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阅读文本的欲望,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组织和调控阅读主体的能动性,引导和评价学生的阅读活动,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捕捉活动中的创造灵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为此,我根据教学探索,总结出从激发兴趣、运用创新、培养习惯、合作交流、重视朗读五个方面来指导阅读教学。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一般说来,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学生就“热”一下,过一段时间,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或结合教材,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不能让其松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教师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是在打好基础前提下的创新,是在语言训练过程中的创新,是有助于提高读写能力的创新。其特点是凭借课文、紧扣语言、展开想象、激活思维、推动联想,在学习语言、发展语言中创新,创新又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语言。学习中常有疑点和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发现,常有创新。教师激励学生发现问题,是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可靠途径。比如讲《惊弓之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讲故事导入新课,设置悬念(那只大雁落下来没有呢?)激发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之后,教师问:“同学们刚才认真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在读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更赢为什么只拉一下弓,那只大雁就落下来呢?”“魏王为什么不知道会有这个结果?”“为什么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第一问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涉及的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加上讲原因的那一段逻辑性强,不是很好懂,显然,这一个问题的提出表明学生善于学习、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读懂主要内容。其他两问是出乎教师意料的:学生们怎么会冒出这样的问题呢?教师始料不及,而这恰好说明学生思维的创新。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发现,把问题全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后来集中讨论时,学生发言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分析、奇特的思维、奇妙的语言,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要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是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使用工具书是阅读中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教给学生读书动笔的习惯。标注问题、感悟。学习一些常用的标注符号,可在空白处写简单心得等。(在此处句毛主席读书的例子)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毛主席读书的最大特点。在他所读过的书中,有很大一部分都留下了批、画、圈、点的标记。他的批注可分为“文字批语”和“读书符号”两大类。凡是书中有空的角落,都成了他书写精深批语及感想的地方。既有对原文的复述、提要、归纳及发挥,又有对原文观点的质疑,更有他独特的见解。

四、自读感悟,合作交流于阅读教学中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而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划找归纳,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智慧才华的前提下,让4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詹天佑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合作学习,讲座筛选,设计展板,布置画面和解说词,设计操作,合作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事迹展”的讲解做准备。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应用合作交流进行阅读教学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或设计应该符合语文学科特色,并且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在制定课堂交际方式时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因为单纯的听和说并不能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产生有效作用,只有让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而合作学习则以合作作为推动力,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深层次的情感和认知被调动起来,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阅读《麻雀》这篇课文时,教师一方面要注意突出语文学科特色,在课文内容的讨论上应该倾向于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同时,在进行课文讲解时,教师也应该注意从学生自身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这篇文章主要表现的是老麻雀对小麻雀的母爱,那么为什么是母而不是父爱呢,而如果文章中表达的不是母爱,那么文章所表达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然后让学生就这一问题分小组进行讨论,这一问题的开放性很大,而且也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同时也符合小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特点,问题的设置并不十分困难,对这一问题也不存在官方回答,因而学生能够自由地进行思考,然后各抒己见,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答案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

五、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及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能够积极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语文,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书本是甜的”。能从小就体味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的好习惯。同时要给学生松绑、减负,让学生与书为友。在小学六年学习中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感与趣味的熏陶,张扬自己的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小学生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培养》杨映华《甘肃教育》2006(08)

高中作文有效指导策略探究 篇3

传统教学中,教师重写作轻指导,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极为有限。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学生作文学习的现状,提出了高中作文教学的指导策略,以及高中作文教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指导 策略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迷恋于考分的追逐,教学思路陈旧,花费时间多而收效甚微。学生缺少生活体验,没有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

一、高中学生作文学习的现状分析

1.学生兴趣缺失。部分学生对教师教授的内容毫无兴趣,认为作文耗时多、收效低。部分学生虽然喜欢口头语言表达,但不善于书面表达。部分学生对作文的认知正确,但由于缺少写作热情,缺少体验,写出的文章缺少真情实感。

2.资源利用不足。学生获取素材的资源可以来源于课堂、传统经典、文摘杂志、作文辅导材料、影视作品、实践活动,学生利用的资源多来源于课堂与作文辅导材料,而从实践活动、文摘杂志、传统经典、影视作品中获取的素材少得可怜。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在参与演讲比赛、扮演小记者小编辑、演讲比赛、影评比赛中提升写作能力。

3.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喜欢新颖的教学方式,但教师往往直接布置作文题目,或按照作文教材讲授知识,布置题目,或只讲解应试套路。教师不能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不能引导学生鉴赏经典文章,以阅读促进学生的写作。

4.学生缺乏自主写作的意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自主写作的空间狭窄,他们喜欢参与生活实践、写日记周记与读书摘记。

5.评价方式单一。大部分教师放不下评价的“主动权”,由自己主宰学生的写作评价,很少有学生的参与。教师的评价语言千篇一律,评价的语言应具有激励性,要为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只有少部分教师能进行远、近期的目标引领,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高中作文教学的指导策略

1.写作与阅读相联系。源头活水从哪里来?学生只有广泛涉猎知识,从书本中汲取营养,才能从文章中借鉴语言形式,运用语言方法与技巧,掌握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才能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操的陶冶,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如在《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运用联想、想象、对比表现内容,抒发情感,通过反复吟咏表现对大堰河的深情。通过赏析作品《给乌兰诺娃》,体会诗歌表达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试用简短的一段话来赞美身边劳动者的形象。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时空有限,他们的生活体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阅读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从他人的体验中获得情感。阅读可以超过具体的体验,获得抽象的思想,与社会对等方面的语境,阅读越深入,对社会的理解才会越深刻。

2.写作与生活相联系。教师要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获得鲜活、真实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启迪,写出的文章才能有深度;引导学生表达生活,将思想内容融于文字之中,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注重体验生活,避免老调重谈,写作选材更新鲜、语言更生动、立意更深远。

3.写作与思维发展相联系。通过议论文的写作,让学生表达鲜明的观点,并运用有力的论据去论证,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说明文写作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可以按一定的时间、空间顺序去叙述,在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时,也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

三、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的实施原则

1.注重训练。学生作文能力是在作文实践中形成的,中学生每两周至少有一次正式的作文训练。在训练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需要教师适时地传授相关的作文知识,诸如表达方式、语法修辞等内容。如在《荷塘月色》教学中,教者引导学生分析作者采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景物的?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对比等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手法,营造出勾人心魄的意境。学生将写作手法等知识迁移到作文训练之中,用阅读教学中形成、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写作问题。

作文的训练应具有合理的序列,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训练,如在记叙文写作训练中,记叙六要素、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记叙顺序就有一定的阶梯。一件事的叙述相对简单,而多件事的叙述就有一定的复杂度;记叙相对简单,而夹叙夹议复杂。

2.激励为主。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评语常有“结构混乱”“内容空洞无物”“文不对题”等评语,学生如履薄冰,生怕被点名批评,“大棒伺候”使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而积极的评价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发挥以评促写的功能,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不断地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教师有时可不提要求,鼓励学生写放胆文,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让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3.切合实际。作文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要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一方面,作文教学目标应切合实际,要做到心有目标,避免出现词藻华丽而内容空洞的文章;另一方面,指导方式要切合实际,在根据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技巧,指导要具有针对性,作前指导“怎么写”,作后指导“这样写如何”,这样指导才会有价值。

总之,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改变写作教学低效、无效的现状,要遵循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有效的作文指导策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袁爱国. 生态文化视域下作文有效教学评价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0

书面表达有效指导三大策略 篇4

浙江省英语高考书面表达试题的难度值近年一直处于0.42至0.51之间, 在得分低的年份, 学生的平均得分只有12分左右, 在得分高的年份也只有15分左右, 学生在该题的失分率极高。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还很薄弱, 教师对学生的书面表达缺乏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学生来说书面表达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教师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进行有效的指导很有必要。

二、历年试题回顾

给学生的书面表达以有效指导, 教师首先要了解近年浙江省英语高考书面表达试题的命题特征。近年浙江省英语高考书面表达均是“半开放式”的试题, 包括给定信息的“规定部分”和供考生自由发挥的“开放部分”。“规定部分”的体裁有记叙、说明和议论三种, “开放部分”主要是发表个人看法的议论性质。题示的方式有文字、图表和图画三种。所选话题主要是学生熟悉的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近年浙江省英语高考书面表达题具体情况见表1。

三、英语高考书面表达的有效指导策略

要有效指导考生进行高考书面表达, 除了要熟悉书面表达命题特征外, 教师还要明确高考书面表达的能力要求。2011年的《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指出:书面表达题要求考生能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是基础, 学会清楚连贯地表达是重点。因此, 教师应指导学生积累书面表达所需的语言, 帮助他们熟悉写作过程, 能根据不同的题示灵活准确地表达规定部分的内容, 清楚连贯地表达开放部分的内容。

(一) 积累所需语言

语言是表达的基础, 写作时如没有足够的语言储备就好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也就不可能进行清楚明白的表达。书面表达的语言积累主要指词汇的积累, 因为许多写作困难实际上是因为缺乏表达词汇而造成的。[1]Lewis提出了词汇学习的语块教学法, 该理论认为如果学习者在大脑中储存足够的预制语块, 他们在写作时可以减少语言信息处理的强度, 迅速提取和使用, 从而获得更高效的语言表达。[2]因此, 在语言积累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英语词汇的板块性, 把话题常用、体裁特有和起衔接作用的词汇尽可能整理成语块, 强化记忆, 以积累表达所需的丰富语言。

1. 话题常用语言

书面表达题都是围绕一定的话题来命制。就某一话题学生能否有思想、有情感地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储备这一话题丰富的语言。为此, 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积累相关话题语言。教材每个单元都按照一定的话题来编写, 因此教材的阅读文本是话题语言首选的资源, 此外课外阅读材料也是重要的话题语言积累资源。积累话题语言时要把相关语言整理成语块, 这样就能在类似话题的表达中加以灵活运用, 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

例如, NSEFC Book 7 Unit 5的阅读文本话题是出国留学, 文本中有不少关于学习生活的语言。这一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且是高考常考的话题, 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整理出以下语块:动词性语块 (apply for a degree course, take up all one’s concentration, learn more about the new culture, have a balance between study and social life, join a few clubs) , 名词性语块 (academic requirements, autonomous learner) 。在整理教材中的语块基础上, 可以补充积累教材外相关话题的语块。例如, 2004年湖北高考卷阅读理解A篇也有些跟学习生活有关的语块, 如:report card, a marked improvement in his grades, make the honor roll, link schoolwork to future goals等。这些语言表达地道, 但散落在平常的学习材料中, 如果不加整理积累就不能成为学生表达时的语言。

再如, 健康是高考书面表达常考话题, NSEFC Book 3 Unit 2及Book 6 Unit 3都涉及这一话题, 教师可利用它们引导学生整理健康话题的相关语块如下:影响健康的语块 (have bad effects on our health, put on weight, lead to headache and other health problems) , 保持健康的语块 (have a healthy diet, take exercises to build up our body, change our living style, have meals regularly, break the habit of staying overnight, learn to relax after work) 。这些语块的储备可以帮助学生在表达健康话题时做到得心应手。

2. 体裁特有语言

不同的体裁具有其特有的常用词汇、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段。注意对不同体裁语言的积累可以使表达更得体, 做到语体恰当。

书面表达题中的记叙文主要以叙事为主, 叙事主要是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 用表示时间顺序的语言来表达所见所闻。记叙文常用表示时间的语块有:one day, on the morning of..., early in the morning, as soon as, the moment, several minutes later, after a while, at the same time, soon, next, then, finally, in the end...表示所见所闻的语块有:be about to...when I saw/heard...此外, 记叙文常用动词ing结构使表达更生动形象。例如, 2008年和2009年北京卷书面表达中分别用了“While climbing the mountain, we enjoyed the warm sunshine and a beautiful view”“Seeing the lines of trees, we all had a sense of achievement”。

说明文主要是解释和探讨各种现象或各种问题,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书面表达题中的现象通常是一种变化趋势, 而表达趋势变化可以用动词加副词或形容词加名词后接介词来灵活表达 (详见表2) 。

从表2我们可以整理出类似于“...has fallen significantly from...to...”或“There has been a significant fall in...”等语块来表达变化趋势。原因分析部分主要的语块有“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accounting for...”或“The causes for this problem can be explained as follows”等。解决方法部分常用的语块有“It’s high time that...”或“Effectiv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等。

议论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观点表达是议论文的显著特点。最常见的语块是表示赞成和反对的语块。表示赞成的语块有“be for be in favor of, support, advocate, agree to the argument, subscribe to the view that...”等, 表示反对的语块有“be against, be opposed to”等。另外, 这类体裁常用的语块还有“We have a heated discussion abou...”“Opinions concerning the topic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There is much discussion about...”等。

3. 衔接作用语言

连贯是书面表达评分的重要方面, 连贯主要是通过起衔接作用的一些连接词实现。这些连接词犹如润滑剂, 使文章展开自然通顺。连接词主要是一些连词、连接副词和介词短语。这类词在英语中为数不少, 重视对这类语言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在书面表达中灵活巧妙地运用, 提高学生整合语篇的能力。首先可以引导学生从“起承转合”的角度加以积累如下:

●表示“起” (即开始) 的连接词:first, firstly now, nowadays, at present, to begin with, first of all。

●表示“承” (即承上启下) 的连接词:second secondly, then, besides, moreover, furthermore, in addition, additionally, 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meanwhile, similarly, in other words, what’s more。

●表示“转” (即转承下文) 的连接词:but, yet, nevertheless, however, in contrast, on the contrary, on the other hand, unfortunately。

●表示“合” (即总结) 的连接词:in conclusion, to conclude, in summary, to sum up, in short, in brief, in a word。

此外, 教师可以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引导学生积累这类语言。例如:解释说明关系 (that is, namely, in other words, as I have said) , 因果关系 (as a result, as a result of, in consequence, consequently, as a consequence, due to, owing to, because of, thanks to) 。

(二) 熟悉写作过程

对于书面表达的指导一些教师往往“以练代教”, 即让学生大量写, 教师自己则尽量改, 这样学生练得盲目, 教师批得辛苦, 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教师应通过过程写作课的教学改变这一现状, 引导学生熟悉写作过程中的审题、规划、表达、修改和抄写这些环节, 懂得如何处理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 培养他们写作过程中的认知能力和策略运用。下面, 举例说明如何帮助学生熟悉写作的基本过程。

试题:人们经常讨论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 一些人喜欢乡村生活而另一些人则喜欢城市生活。请你以Living in the Country or the City为题, 按照以下要点写一篇英语短文。

(1) 乡村生活:空气清新, 生活恬静。

(2) 城市生活:交通便捷, 购物方便。

(3) 我喜欢的生活和理由。

1. 审清题目

审清题目的意图是书面表达成功与否的第一步, 所以宁可多花些时间在审题上, 也总比看错题、答跑题强百倍。教师应通过示范, 引导学生在写前花几分钟的时间审题, 仔细理解试题的要求、主题思想, 明确文章的体裁和格式要求, 理清写作思路。通过审题, 例题是写一篇议论文, 主要内容是讨论人们对城市和乡村两种生活的喜好, 因此两种生活的特点是规定部分表达的关键内容, 清楚明白表达自己喜欢生活方式的理由应是开放部分的重点。

2. 合理规划

合理规划就是教会学生在写前进行谋篇布局, 合理安排要表达的信息。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审清题目的基础上, 规划文章的段落结构, 避免一段到底的现象;合理安排每段及段落间的连接词, 避免连接词使用的杂乱。例题有三点题示, 短文可以分三段。第一、二段都有两个并列的要点, 第三段开放部分可以是两个或三个并列的理由, 因此每段内使用的是表并列关系的连接词。如果第一段考虑用“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 第二段则可以用“to begin with, moreover”, 最后一段可用“first, second, finally”。这样可以避免每段内连接词的重复, 甚至混用。第一、二段之间是表转折或相对应的关系, 因此第一、二段之间的连接词可用“however, on the contrary, in contrast, in comparison”等。从讨论人们喜欢的生活方式过渡到第三段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段落间的连接是表示个人观点的连接词, 可用“personally, as far as I’m concerned”等。

3. 清楚表达

清楚表达是书面表达的重点。清楚表达就是要求考生运用熟悉的、有把握的词汇和常用的、自己擅长的句式把相关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读者。

(1) 规定部分

规定部分的表达可引导学生先把每个要点清楚地表达成一个句子, 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添枝加叶, 对句子进行适当拓展。最后, 把这些句子用连接手段组成段落篇章。

a.要点成句

学生在表达给定要点时, 往往会受所给题示的限制, 思维陷入僵化, 出现语言烦琐、错误多、汉式英语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灵活地转化给定信息, 做到准确、地道、灵活地表达信息。

例如, 这篇书面表达, 每段都要写“喜欢”, 如果学生不加思考, 则会出现每段都用“like”的情况。相反, 如果认真思考则可以有以下丰富的表达法:enjoy..., be willing to..., would rather..., be attracted by..., be fascinated by...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学会表达相同语义时用不同的语言, 使文章的语言更丰富生动, 可读性更高。

再如, 在表达“空气清新, 生活恬静”时, 学生会简单地表达成“The air is fresh and the life is quie and peaceful”。这样的句式表达单一缺乏灵活性。如果学生能把“生活恬静”灵活诠释为“悠闲的生活节奏”, 则可以表达出“People can enjoy gentle pace of living in the country”。这样的表达不仅句式富有变化而且也非常准确地表达了要表达的意思。又如, 在表达“交通便捷, 购物方便”时, 如果思维不灵活则会是“The transportation and shopping is convenient”这样干巴巴的句子。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语义转化, 这样学生就可以表达出“It’s easy for people to go around in the city”“People can go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without much difficulty”“People can buy anything they want”等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b.句子拓展

高考书面表达所给的题示往往很简洁, 如果直接翻译句子会很单薄, 表达的内容就不够充实饱满。因此, 教师应教会学生进行适当拓展。

例如, 例题中仅按题示表达出的内容会是:“Some people like to live in the country.The air is fresh and clean.Moreover, they can enjoy gentle pace of living there.Others, however, prefer to live in the city.They can go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without much difficulty.In addition, shopping is much more convenient”。这样的表达显然过于单薄。我们可以用添加定语或状语的方法进行拓展。例如, “The air is fresh and clean”可以拓展为:

●Obviously, the air there is much fresher than that in the city.

●The air there is fresher as there is less pollution.

●The air there is fresher so that they can relax themselves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The air is fresh and clean,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good health.

c.组句成段

句子拓展后, 我们可以用重复、指代和连接词等衔接手段把句子有机地组织成一个段落, 力争做到文章语义连贯、条理清楚、结构紧凑。

(2) 开放部分

开放部分学生可以有较大的发挥余地,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学生增加了表达的难度。表达这部分时, 学生往往想到什么写什么, 缺乏写前构思和合理取舍。这样的表达经常苍白无力, 缺乏新颖性。开放部分的表达教师应指导学生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a.头脑风暴意识

为了避免学生表达的随意性, 写前应鼓励学生围绕要表达的内容开展头脑风暴, 即想出尽可能多的内容和语言。例如, 在表达“我喜欢生活方式的理由”时, 学生应想出尽可能多的理由, 这样在表达时才能有挑选的余地, 表达出亮点。以“喜欢城市生活”为例可以想出:learn more social skills, broadenour views, make my life more colorful, receive medical care more easily, get better education等理由。

b.亮点意识

书面表达要得高分必须要有亮点意识, 让阅卷老师在阅卷时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文章的亮点来自恰当地道地选择词汇, 灵活多变地运用语法结构和与众不同地表达观点。头脑风暴为表达出亮点奠定了基础, 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精选, 挑选出自己能表达出彩的语言和内容进行表达。

c.紧扣主题意识

书面表达全篇主题只能有一个, 每个段落同样只有一个主题。在写作过程中应牢记各段必须围绕全文主题展开, 段落的每个句子也应围绕段落的中心展开。例题中最后一段的主题句可以是:“Per-sonally, I am fascinated by city life”或“As far as I’m concerned, I’m attracted by country life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

4. 修改抄写

不少学生写完后直接就抄, 缺少修改环节。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写完后对文章进行修改润色的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低级错误, 提高文章的水平。另外, 良好的卷面是取得理想分数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求学生抄写时做到字迹清楚、卷面零涂改, 不用改正液、透明胶带, 还要注意大小写和分段, 不超边框, 不随意换行。

四、结束语

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积累语言, 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专题的书面表达过程课和讲评课, 帮助他们在熟悉书面表达的一般过程中积累写作经验, 在分析问题和借鉴优秀习作中学会反思评价自己的习作。

参考文献

[1]Henry A R.Second language rhetoric in process:a comparison of Arabic, Chinese, and Span-ish[M].New York:Peter Lang, 1993.

小学生习作指导有效性策略初探 篇5

【内容摘要】

《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可见,能用文字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是习作教学的主要目标。可现实中,多数学生惧怕写作,吝于表达。而且不会写作文,甚至把作文视为学习中“拦路虎”。要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恐惧,习作教学应该作为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去抓,而如何进行有效的习作指导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教学中要降低门槛,力求习作内容的多样性;注重挖掘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评价,方能提高习作指导的有效性。【关键词】 习作指导 有效性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知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因而,小学习作教学既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又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好基础。但近年来,小学生习作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就我校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他们的习作套话、假话、空话连篇;更有部分学生错别字百出、词不成能句、句不能成文。我在本校四年级做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80% 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从反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的原因是觉得作文太难。而作为作文指导的主导者——老师呢,怕教作文,不善引导,缺少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的教师不加指导,放任自流,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有的老师指导过细,条条框框太多,低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危害更大;有的为了追求成绩,为了应试而指导,甚至让学生背例文,以致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毫无创意可言。如果硬把学生的作文套在教师设定的框框里,以教师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我认为造成小学习作指导耗时耗力,效率却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

一、教学模式单一

现在大部分的习作教学课堂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有的教师指导作文时,担心学生出错,从审题立意到作文材料,从详略安排到遣词造句,从修辞到标点,全盘托出。学生按“纲”而作,不敢越雷池半步。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创意。形成假、大、空的奇怪现象。甚至出现教师选范文,学生背例文,考试默作文的怪圈。路上捡到皮夹子、红绿灯下扶瞎子、上桥帮人推车子、公交车上让位子、放学后留在教师擦桌子,成为时下许多小学生作文的套路。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得不到发展.学生习作的依赖思想严重,懒于作文,一旦布置作文,就产生心情压抑、消极被动、烦恼厌倦等不良心理障碍。学生厌烦写作文的心理会成为教师的习作指导的绊脚石。

二、习作内容僵化

教材上的习作命题,写来写去,都离不开《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我最难忘的一件事》《家乡的风景》等内容。这种命题的重复必定会打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由于学生的求异思维长期得不到激活,作文创新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高。

三、批改事倍功半

批改作文一直是教师们“最头痛”的事。作文的批改快则一个星期,慢则半个月。往往这个单元的作文还没批改完,下个单元的作文又接踵而来。而教师们往往是全盘批改。全班几十篇作文,每篇都精批细改,从错字到病句,教师都一一修改。作文发下去以后,学生只注重看分数的高低,无需“费神”修改,结果下一次也照错不误。

三、评价标准有误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存在着差异。一些教师错把文章的长短,书写的整洁作为评价文章质量的唯一标准。而对文章是否有创意,中心是否突出,语句是否通顺却很少顾及。这样,导致一些老师平时忽视习作教学,忽视学生作文的基本功训练,临考前让学生背几篇作文,考试时全文照搬竟可以得高分。

以上情况令人担忧,部分教师的习作指导正在走一条与素质教育相背而驰的道路.怎样有效指导学生作文,让学生写作时有“法”可依,乐于表达,是关系到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让教师们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呢?我将会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一、取消门槛,轻松入门。

“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是中年级写作方面的学习目标之一。2000年修订版大纲对“习作”的要求独具匠心,对以往大纲中“有中心”的要求只字未提,在书面表达上只提“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放缓了习作坡度,为此次课程标准对写作方面的学习目标的出台奠定了基础。中年级习作教学训练重点是片段作文,已为大家所共识,“不拘形式地写”的学习目标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切入点、突破口。古人有一种很好的写作理念,认为写作应该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渐过渡到写“小心文”,即在学习写作的初始阶段,不必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写,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幼儿,首先是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路、不要人扶得勇气,这时候什么走路的规矩和技巧对他来说毫无用处。因此,在中低年级不必过于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我手写我口”。我认为在低年级,学生即使没有“作文”的意识也不要紧,要紧的事让学生敢于写。教师也不必设立太多的框框,也不必对文章结构作太细的指导。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有人对2730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作文题材的真实性情况作文调查,结果发现:作文题材“真真假假的”或“全是编造的”占65﹒1%。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生在编造材料?我认为出现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不明,人为地拔高作文教学的要求。在作文教学目标要求上,有人竟提出了“有所为而作”和“立意要高”、“选材要新”、“构思要巧”、“情节要全”的要求。这样的作文要求,既违背课程标准要求,又违背学生的认识规律,这样的训练必然会挫伤学生习作的极积性,学生谈“作”色变,最后导致学生说假话、说空话的不良文风。全国著名语文教学专家魏书生为我们做了榜样:凡进魏书生班的学生都要写日记。他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刚开始,对后进生的要求低得很。第一天把当天的年月日写上,至于内容,只写“今天我到盘锦市实验中学读书了”就可以了。第二天,介绍自己同桌的外貌,写两句话就行。第三天,介绍自己的教室,写上三句话,第四天,介绍各科教师。以此类推。写上两个月,学生每天日记的字数就能达到500字左右,好的同学则更多。从魏书生的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真正领悟到了作文教学快与慢、质与量、难与易、苦与乐的真谛。只有降低门槛,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乐趣。

我在习作教学中总是让学生在日记本上多写多写,而且一般是自由命题,让学生任意选材。学生完成后不会去精批细改,阅读完学生的习作之后(有时是浏览),就及时反馈评价。这时的评价反馈绝对是大加夸奖的,绝对不批评任何一个学生。也许有人会问:“学生有问题也不指出来?”我的回答是不用。我们可以把学生存在的问题放在表扬之中,一个班四五十名学生,总有写得好的学生,拿好的学生做榜样,就是行之有效的。要知道,榜样的力量的确是无穷的。要想解决学习品质问题,还是学习习惯问题,或是写作能力问题,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都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来解决。如果是中途从中年级接班,也要尽力降低门槛,不必埋怨学生的底子差,是什么基础都不要紧,只要学生肯动笔就行,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拘形式,不拘文法。我的作法是以写日记为重点,增加写作的量,并将习作教学中的各个相关要素分解,融入到日记讲评之中。日记是学生最好的自由表达形式,也是老师最能自由批改的作业,老师可以让每一个不同写作程度的孩子获得成功,不必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这样在每一个孩子的努力下,每一个孩子都会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二、内容多样,着眼素质 教师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桎梏,把作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人才素质培养上来。要让学生懂得文章是表现生活、再现生活,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用自己的话表达真情实感,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抨击假恶丑。习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写出他们眼睛里的世界和跃动着的童心。

(一)、命题求“宽”

习作以学生主体地位为突破口,拓宽学生习作空间,倡导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自由命题,开拓思路,体验自由作文的乐趣。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67%的学生喜欢自由命题的作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抓住学生心理感受,引导学生乐于表达,增强他们表达的信心和欲望,体验在生活中习作的乐趣,培养创新能力。在日常的习作指导中,要善于挖掘身边的素材,为学生积累写作资源。最近日本发生了9.0级强震,随后引发海啸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但在大灾大难面前,日本人秩序井然,震撼了全世界。写出对这次异国大地震的感受,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很好的习作训练。于是我利用视频在学生面前再现了这次灾难,然后让学生写感受,但对中心和字数并没有限定,让学生自由谈。虽然写不出什么高深的道理,但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日本人灾后的秩序令我感动,我要向他们学习”等字眼。虽然话语还是略显稚嫰,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情感的飞跃。学生在习作中既得到了写作训练又受到了人文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二)、选材求“广”

充分利用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之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拓宽习作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习作内容,提高写作能力。(三)、形式求“活”。

在习作体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也可以是简单的应用文等。平时不要拘泥于每周两节的作文课,把作文训练延伸到课间、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等活动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采取课内作文、课外练笔,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召开演讲会、编辑小报等多种训练形式,多渠道全方位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利用资源,拓宽空间

目前的作文训练的渠道主要在课堂,训练的内容大都是教材中规定的作文题,训练的量明显不足。作文是复杂的心智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训练也是一种技能。一个人要熟练地掌握一项技能,必须有一定的训练量作保证。学生每周两节作文课,固然是进行作文训练的主渠道,但训练的量仅仅依赖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想方设法开辟多种渠道,让学生多写多练,使各种写作技能在形式多样的潜移默化的训练中得到强化,促使其作文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些论述固然是针对整个语文教学而言的,但是,就作文教学而言,就是要求我们确立“大作文”教学观,加强作文教学与生活、学科之间的整体联系,进一步拓宽学生习作训练的空间,开辟多种习作训练的渠道。这些渠道主要有:

(一)、充分挖掘阅读课文中可供习作的素材。阅读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习作资源,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阅读课文中的练笔资源,及时把握练笔的时机,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另外,学生的各种联系书籍上也有许多可供写作的素材。四年级的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启示”。除了完成园地要求的作文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一个实验:在学生的练习册(四年级下册)中的第12课的练习中介绍了“薄壳结构”,我利用了这个教材的资源,要求学生每人带一个鸡蛋,在课堂上进行了捏鸡蛋,鸡蛋是否会破的实验。学生兴趣浓厚,各人带了一个鸡蛋进行实验。实验后我马上要求学生写一篇日志,记录试验经过,然后引出“薄壳结构”这个知识点。学生结合知识点,写成了一篇科普小短文。事实证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课外多进行这类贴近学生生活的习作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并能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

(二)、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习作机会。班队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也就越多。如小队之间的挑应战、擂台赛;班级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班级举行的智力竞赛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和文娱表演活动等,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三)、沟通作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善于从其他学科中发掘习作的素材。例如:听音乐作文、画画作文、介绍一个有趣的自然实验,等等。

(四)、加强多种体裁的综合训练,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表达生活的形式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尽可能多的形式表达自己熟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例如,围绕“我们的学校”这个题目,可以写一篇记叙文,记事、写人、绘景,也可以写一篇说明文,还可以对自己学校的未来发展进行畅想,写一篇想象文。以上这些训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这些训练,不仅可以弥补课堂训练内容单

一、形式呆板的不足,而且可以为课堂训练提供更为宽广的智力背景,促进课堂训练效率的提高。

四、合理批改,激励成长

教师批改作文,都是脱离学生的静态批改,有时学生只注重老师的评,对评语不求甚解,这种批改方式缺乏平等对话意识,不利于学生构建式学习,违背了当今教育潮流。我尝试新的批改方式,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提高习作能力。(一)、小组互助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结成四人小组,相互交流,并对照别人习作作出评价与批改,正好满足了其展示自我的愿望,他们既积极又慎重,所做评价大都恰如其分。在小组互助中,他们身心愉悦,学会评价,学会欣赏,学会合作,辨别优劣,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很有收获,有很强的实效性。我总是选择几组在全班汇报,检测他们的交流效果,将此举落到了实处。

(二)、典型示范式。

批改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告诉学生要改些什么?怎样改?为什么这样改?然后学生自改,独立解决自己作文中表现出同类问题。

(三)、师生交流式。

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交换彼此想法,以鼓励为主,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里,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一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保护学生的热情,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所以教师应该及时批改,及时反馈,而且要多写鼓励性评语,激励学生成长。调查中,我发现了一个典型案例。某班学生告诉我,他们不怕作文。深入了解,我们知道了这位老师的做法。这位老师是这样做的:他让学生每周写四至五篇日记,应该说这是一件很艰难也很繁重的学习任务,但这位老师能让学生乐此不疲。原来老师让学生写日记时,注意了学生的心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给予学生写作的信心和力量。老师在教室里办了一个专栏——“成功者的脚印”,当日记评讲时,很多学生会被老师称为成功者,在专栏上留下“脚印”——一朵朵成功的花。老师说,他对学生写日记,没有设置任何难度,每一个目标都是学生能够实现的。最初只要求学生用统一的本子,能认真书写,不论写长短,就是成功者,结果学生都做到了。一星期后,他就在学生中发现闪光点,树立起榜样。榜样是力量,是向导,引着其他的学生向前发展。老师说,在他的操作中,每一个孩子都有嘉奖的机会,每一个孩子都不断地获得了成功。通过多种渠道鼓励那些哪怕是只有微小进步的进取者,燃起习作的熊熊火焰,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习作兴趣。

(四)、改变作文的交流时机

以前的作文交流只能集中在习作课中,任务多时间紧。教师可利用自习课,晨周课等,对学生作文之中的立意、选材、语言表达、态度、观察能力等等分类进行评议,树立榜样,激励学生。

小学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提高习作指导的有效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创设一个好的平台,时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轻轻松松地积累、写作,较好地实现读写迁移,提高作文能力。只要用心钻研,大胆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在写作上就一定会给你惊喜。【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6-1

3、《苏霍姆林的教育的思想》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0-1

附:小学生作文问卷调查

1.你喜欢写作文吗?()

a非常喜欢 b还可以吧 c不太喜欢 d一点儿也不喜欢 2.你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

a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b为了提高水平c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 d其他原因

3.你不喜欢作文的原因()

a觉得作文很难 b对老师出的作文题目不感兴趣 c老师给的作文分数低 d老师对写作限制太多

4.你比较喜欢写什么类型的作文?()

a写人记事的 b写景状物的 c想象作文 d自由作文(比如日记.诗歌.小散文.童话等)e其它

5.写作前,你是否有读别人的佳作或查阅相关资料的习惯()a常常是这样 b有时是这样 c偶尔如此 d从不这样 6.通常作文课给你的感觉是()

a轻松愉快,丰富多彩,使人充满信心。b严肃,没有乐趣。c平稳单调,不讨厌也没乐趣。d紧张单调,难于忍受。

7.作文课时,你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回忆起与某方面相关一些经历吗?()a通常能做到 b有时能做到 c偶尔能这样 d 从来都做不到

8、一般情况下,你在写作文或日记之前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和心情?

a 认真写,很有激情,充满创作的欲望 b主动写,比较有激情,有创作的想法 c应付差事,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无所谓 d烦躁,不太想写

9、觉得作文难写的原因是什么?

a没东西可写 b缺少好词句 c 肚里有话表达不出 d作文题缺乏新意,脱离学生生活 e其他

10、作文时,你喜欢以什么内容为主?

a童话 b散文 c诗歌 d说明类 e记述类

中考化学有效复习指导策略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 有效复习 指导策略

在初中化学复习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标是复习的方向标、教材是根本,在复习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课标为指导,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而学会梳理知识点,查缺补漏,从单纯的听和练得模式中走出来,效果才会更好。

一、以新课标为指导,明确方向

在复习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了解中考要考什么,学生在复习中才知道要怎么去复习。明确要求其实就是要找准化学中考的方向,关注考试说明的变化,这样才利于把握复习的深浅度和难易度。在这个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根据考试说明进行对比,找准近几年中考的变化,了解考试的性质、方式、方向,对试卷结构、考试内容有深层次的理解。

结合近几年中考化学情况来看,一是中考依然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中学化学是义务阶段的基础性课程,中考是终结性考试评价的一种手段,自然会面向全体学生,故而其基础性也就较为突出。从中考试卷结构来看,基础类考查问题较重,故而在复习中要重基础,不能偏离了方向。二是重能力,关注学生的发展,无论是“新课标”还是“说明”都明确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如概念考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记忆填空,而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虽然降低了化学计算额难度,但在思维能力要求上又有所提升。因此,在引导学生复习中,对基础知识要系统掌握,还要注重应用拓展,培养问题能力。

二、以教材为基本依据,梳理并拓展

化学复习应以教材为主,因为教材是中考命题的依据,答题的基本知识点都源于教材,只不过有了更新和变化,进行了拓展。在引导学生复习中,定要引导学生通读教材,根据自己的实际和考试要求而对基本概念、公式等进行“查漏”,要注重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性、网络化。

在复习中,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能做到咬文嚼字、分析对比、整理归纳。如元素符号、离子符号、价标符号、化学式的书写定要规范、熟练地书写。对基本概念要掌握其内涵,如氧化物的概念。对元素、单质及化合物要从其物理、化学性质、用途、保存、鉴别方法方面进行归纳,形成知识链。在化学计算方面,要能根据题干分析其所应用的化学概念、公式,通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典型题型。对实验则要熟悉常用实验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反应方程式、反应类型等要熟记于心。要能根据物质的性质,从制备、检验、鉴别、除杂、提纯等方面对实验进行深入分析。

在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整理的过程中,要注重采用“分块”策略,即将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性。如“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整理,以某化学物质(如CO2或NaOH等)为中心而对其物理、化学性质、用途、制法等进行梳理,然后再进行横向比较,如将盐酸和硫酸、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等物质进行比较。在对概念的深化理解上,要摒弃死记硬背的方法,以类比归纳的方式进行。如物质的组成可把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进行梳理,然后对比,串联成线,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抓关键记忆。如“物质由元素组成,分子一定是原子构成”。

要注重以典型例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抓典型,结合生活展开训练。例:在CO、CO2的混合气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7%,则该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解答该问题要点是要要掌握“质量分数”的概念,在计算中首要要明确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但这个“总质量”是否可知呢?通过题干分析可将其假定为“1”,而CO2气体的质量未知(即为x),于是就可得出:16/28(1-x)+32/44x=1×67%的方程,然后展开计算。对于这类典型问题,在复习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其思路,掌握其方法,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拓展训练。在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把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如(NH4)2SO4的学习以农民使用化肥的案例展开,从而渗透(NH4)2SO4的性质和生活的联系。

三、关注学生实际,查缺补漏

在化学中考冲刺阶段,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单纯解题的思路转变过来,对基础知识理一理,根据复习情况而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查缺补漏,然后再从“能力”类题型上进行训练。在对自己的知识系统进行整理时,要根据教材而对自己的系统知识查找不足。如液体的复习,首先能不能判断一种有液体是不是溶液、溶液的概念是什么、它和溶剂和溶质有什么区别、涉及到哪些计算,计算中需要注意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要注重引导学生能“反思”,在复习和反思中不断的提升。

在冲刺阶段,除了常规的基础性训练外,要引导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拓展型的训练,尤其是问题解决类题型,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练习。当然,在冲刺阶段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环节学生的考前压力,不能给学生施加太多压力,更不应以大量的练习去束缚学生。

化学复习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对学生进行指导过程中,不能盲目地为了追求成绩而把学生束缚在题海中,而要认真分析化学中考的变化情况,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在化学复习中充分关注学生的的主体性。复习中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基本依据,在理清教材基本知识后进行相应的拓展,以针对性练习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这样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施学年:中考化学总复习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教研版),2007年05期.

[2]黄卫华:浅谈中考化学复习备考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

2008年04期.

有效指导数学阅读的策略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数学阅读

阅读是小学生获得知识信息、正确解决问题、发展能力的一条基本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大胆质疑;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使他们掌握阅读技能;让学生分层次阅读, 读写结合, 在题目旁记下关键解题步骤和方法等, 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提升解题能力。

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合理地创设出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情境, 将数学问题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倒推策略”时, 创设大头儿子参观景观的情境, 展示去参观的路线, 接着问:“回来时应该沿什么路线返回呢? 这题目里隐藏着什么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书上的例题。”当学生阅读完后, 教师提问学生从书本中获得什么信息, 再根据学生的汇报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与方法,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质疑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也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教学“替换策略”时, 教师先演示把5角钱换成5个1角钱的过程, 使学生理解等量替换的含义, 为学生的继续学习降低难度, 再出示书中的例题让学生解决, 学生在运用以前所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时有难度, 这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困难和疑问, 接着让学生带着困难和疑问阅读书中的例题, 让他们在阅读中感悟替换的过程, 在课本中寻找答案, 让学生在充分的讨论中交流自己阅读教材的收获, 完善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动画演示替换的过程, 并让学生阐述过程和感悟策略。

3.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1) 让学生分层次阅读。第一遍通读条件和问题, 第二遍精读。精读时要注重对重要句、重要字词的突破, 厘清题中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形成解题思路。 对重要句、重要字词的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 “苹果比梨多百分之二十”和“苹果是梨的百分之二十”的对比。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可指导学生对关键性的词句作上记号。

(2) 读写结合。数学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的过程。教材编写得简约且具有引导性, 运算过程简略, 有很多“连环式”填空。为了顺利阅读, 可让学生用纸笔配合算一算, 这样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内容的理解。

(3) 记下关键的解题步骤和方法。有些解题方法学生在学过后容易忘记, 所以教师可让学生在初学时就将一些关键步骤和方法在题目旁以注解的方式记录下来, 方便以后复习巩固。

(4) 语言转换、悟出“言外之意”。数学教科书中的语言包括文字、数学符号、图形等, 学生在阅读时常要灵活转化阅读内容。而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内部言语转化的过程, 是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在学习新知时, 需要学生能抓住关键词或句, 把文转化为图、图转化为文, 学生能大大提高其自主解决问题的效率。比如, 学生读到“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二十”这个条件时要能想到“乙数是单位‘1’;乙数若有5等份, 甲数就有这样的6等份;甲数是乙数的五分之六, 乙数是甲数的六分之五”等。

4.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提升解题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在做题时读题不完整, 往往句子没读完就开始动笔做题, 这样造成许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而往往只要完整地阅读, 就能发现其中不正确的阅读地方, 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检查、 验算的好习惯。教师只有在平时的练习、作业中经常提醒、 注意渗透, 学生才能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篇8

在寻找好的策略之前,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造成目前学生课外阅读贫乏的原因。根据我们对学生的调查, 我们发现原因有三:

第一, 学生手边没有可读的书。好些同学家里藏书贫乏, 除了大众认知度较高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 四大名著等, 近年来出版的优秀童书, 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到,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主要是家长和老师对这个领域的关注度小, 很多家长和老师自己在童年时也是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的, 长大后人师为人父母自然也不知道该推荐什么书给孩子读, 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 有些父母即使给孩子买书, 也是买作文之类的教辅书。

第二, 孩子没有读书的时间。课内时间让给了上课, 做作业, 课外时间让给了做作业, 让给了电视、电脑游戏, 让给了课外辅导班, 特长学习。

第三, 孩子没有读书的兴趣和习惯。长期不读课外书的孩子没有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 没有感受到课外书带来的愉悦与满足, 自然也就没有读课外书的兴趣, 即使他们很无聊, 也不会想到用课外阅读来充实这段时光。

分析完原因之后, 我们发现要想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 一定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书源问题, 二是读书时间问题, 三是读书兴趣问题, 针对这三个问题, 我们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一、建立学校课外阅读体系, 制定学生阅读长远计划

我们一直有个美好的梦想, 希望每个孩子能在小学阶段读到三百本以上优秀的课外书。为此, 我们一直在为孩子们寻找一份合适的书单, 试图为孩子构建一个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童年阅读体系, 这是一个动态而漫长的过程。在师生的童书阅读还没跟上来的时候, 我们只能参考借鉴国内外专家给出的建议列出本校各年级的书单。后来, 随着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 老师、家长、学生对童书的关注度提高, 阅读量扩大, 大家在读书实践中有了自己的体验, 再列书单的时候, 这些体验又进一步地丰富了原有的书单, 那些被大家喜爱的课外书也越来越接近大家心中的理想了。

二、确定精、泛读篇目

博览群书固然是件好事, 但对于经典, 泛泛而读则是暴殄天物。经典之所以得以传承, 一定是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快餐式的阅读往往容易忽视掉这些珍宝, 把这些书选定为精读书目, 由老师指导着读, 就可以让这本书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老师怎么指导呢? 首先在读书之前, 列出一些导读题,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然后在读书指导课上, 老师组织大家围绕这些问题讨论一下, 分享大家的思考所得。

三、多方筹资解决书的来源问题

这是课外阅读指导中最关键的地方。如果学校条件允许, 自然可以统一由学校购置, 放在图书馆, 大家去借阅, 但对于很多经济条件达不到的学校, 只能另想他法。我们学校用了三条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条途径, 是学校统一购买精读书, 每个书目一买就是60本, 这样做的目的是方便班级共读讨论。第二条途径, 是家长出钱购买选读书, 一个班一套, 一套约60本书, 确保能人手一本, 学生之间相互交换阅读。书单由学校统一提供, 收钱买书由家长们完成。开学初的家长大会上, 学校和老师积极宣传读书的好处, 取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然后各班推举出热心家长, 由他们负责收钱买书, 把最优秀的童书带到学生的身边, 这样, 每年每个家长只需要交15元左右, 孩子就可以读到几十本高质量的课外书, 对家长来说, 是一件很划算的事。第三个途径, 是鼓励学生把家里的好书拿到班上来和同学们分享。就这样多管齐下, 书源和书质都得到了保障, 家长和学校才有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的书香童年。

四、管理使用好图书

书买来之后,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型的图书室了, 如何让这些书发挥出最大的功用, 顺利地在每个孩子手中流动起来, 这需要每个语文老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出色的班级管理能力。各人有各人的操作模式, 普遍的做法是, 新书买来之后, 先把书编上书号, 包上书皮, 固定借阅时间, 确定图书管理人, 制定班级借阅方法, 然后还得定期不定期地过问一下。

五、开设绘本课程

一二年级因为识字不多, 管理能力也不够, 他们的童书阅读主要通过绘本课程来实现。学校专门为一二年级开设了一门绘本课, 每周一节, 由专职教师授课, 确保教学质量。授课老师把每学期要上的绘本全部以PPT或有声绘本的方式在课堂上读 ( 放) 给孩子们听。这些绘本画面精美, 意境深远, 故事大多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受真善美慧的教育和熏陶。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 创设一些悬念, 设置一些情境, 让学生猜故事发展的情节, 编故事, 练说话, 复述情节。这样的绘本课程把绘本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 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可谓一举三得, 这样的故事课学生爱上。一二年级每个学期各班要共享20个左右的绘本, 两年下来, 能高质量地阅读近百本绘本, 加上语文老师推荐的其他书, 他们的阅读量远远超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量了。对于一些主题较深的绘本, 我们放在高段, 和学生的人文教育, 写作训练结合在一起, 也取到了很好的成效。

六、建立有趣的评价体系

在没有形成好的习惯之前, 读书是需要有动力驱使的, 这就是评价体系的建立。这个方法很多, 如评一评“小书虫”“读书之星”“读书达人”, 争一争读书“星级少年”“书香班级”, 晒一晒“读书单”“读书笔记”, 说一说“我最爱的一本书”, 写一写“我最喜欢的书中人物”, 等等, 无论哪种方式, 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与兴趣, 进而形成好的习惯, 这才是根本。

最后, 我想说的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学生与书为友, 和书作伴, 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成为一种生活, 成为一种兴趣, 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肩上的责任与使命。

摘要:随着教育发展的需要, 书香校园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 在书香校园建设的过程中, 进行一些有效的指导,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对目前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分析, 发现学生课外阅读贫乏的原因, 针对这些原因, 站在学校层面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 进而形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家庭早期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篇9

2.听课能力的影响

《新课标》指出:“要求学生能认真听别人讲话, 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且有耐心。”由此可见, “听力”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听课能力低是影响学生思维的第一障碍,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自然语言能力, 并借助数学语言这个载体进行数学思维。一般来说, 学困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听课能力都比较差。例如,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我让他们把这句话反过来叙述, 优等生能脱口而出, 而学困生对这句话本身都没理解, 更别说反叙。

3.识记能力的影响

识记分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数学上有一些规则、定义, 只须学生会用, 不须死记硬背。对于经常运用的规则、定义, 优等生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加以重视, 而有的学困生虽然也很努力, 但就是不懂, 无意识记能力很差, 离开课本脑袋就一片空白, 甚至有时连是否学过都不知道。在测验中有这样一道题:

(1) 如果———————, 那么|a|=a;

(2) 如果———————, 那么|a|=-a;

(3) 如果———————, 那么|a|=0。

这是绝对值的性质, 是知识重点, 必须记忆且会运用。优等生潜意识中已经掌握, 所以他们比学困生答得准确、完整。

第二次识记测验是通知学生测试内容和时间后进行的。他们都积极作准备, 特别是学困生, 非常想与其他同学一样考好,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识记。统计结果发现, 三类学生的得分差别不大, 个别学困生得分超过优等生。这表明, 学生的差别不在于有意识记能力, 而在于无意识记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要增强落后生的学习自觉性, 提高学习效率, 将无意识记渗透到有意识记之中。

4.思维能力的影响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间接的概括和反映。人们通过思维活动, 能更深刻、更准确、更完善地反映现实, 能认识到人们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内在联系。有疑难才能发现问题, 有了问题方能启动大脑, 有了思索才会有收获。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情况。在学习几何时, 有些学生就感到头疼、害怕。看到几何图形无从着手, 所给的条件用不上,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没有形成。比如, 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之一是“边角边”, 其中的“角”是两边的夹角, 但有的学困生不管是否为两边的夹角, 就胡乱写起来。

四、努力的方向

针对上述影响学困生学习落后的原因, 教师要有长远的计划, 拟定转化学困生的目标。鉴于当前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可通过多种渠道去弥补。教师要以父母之心去对待学生, 发现学生的优点, 给学困生一个温暖的目光、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亲密的动作, 这些都能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只有建立融洽、信赖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教育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兰溪市第八中学)

提到早期阅读, 很多家长认为:早期阅读就是提前识字和认字, 这是对早期阅读的错误的认识。其实, 幼儿的早期阅读与中小学正规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是一种“阅读萌芽”, 是真实生活情境中为了真实生活的目的而自然发生的学习活动, 是正式阅读的准备。早期阅读的意义在于萌发幼儿对书面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 获得观察、体验有关书面语言的读写经验, 从而进一步尝试探索周围环境中的书面语言。在早期阅读中, 幼儿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寻找到适合的途径, 积累阅读经验, 从而建立起对自主阅读的意识和技能, 而这种意识与技能不是被教会的, 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中, 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与温暖陪伴下“自然而自发”形成的。因此, 幼儿早期阅读的关键在于:成人要为幼儿提供自由自在、丰富多彩的多元的阅读环境和条件, 让他们饶有兴趣地接触图书和文字, 逐渐形成对文字感兴趣的阅读动机, 学习阅读技能, 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因此, 幼儿园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早期阅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一、环境创设策略

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的发展, 需要丰富的阅读材料作为支撑, 因此, 家长要为幼儿创设自主阅读的物质环境, 提供幼儿喜爱的阅读材料。

1. 了解孩子最喜欢的图书类别, 为幼儿提供必要的图书

幼儿最喜欢的书一般是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的故事书、知识类书籍以及各类杂志。家长应从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出发, 分层次为幼儿选择多元的阅读材料, 小班幼儿喜欢图书的色彩及外在形式, 图书外在形式及质地的多样性更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因此家长应选择色彩艳丽的塑料书、布书、绒毛书、带有小动物的可以操作的幼儿读物。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比小班要广泛, 接受信息的途径也较多, 因此家长可以为幼儿选择多方面内容的图书, 包括童话、儿歌科学知识、百科知识、散文等, 可以扩展幼儿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 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 有一定的阅读技巧, 家长在为其选择图书时, 要注重文体的多样性与阅读材料的多样化, 并引导幼儿参与阅读材料的选择与制作, 除了选择童话故事、历史故事、科学知识类图书, 还应选择指导游戏活动的“工具书”, 引导幼儿通过阅读符号或图例及常见的文字, 自主地去完成如美工制作、搭建楼房等的游戏活动。

2. 为幼儿创建有实际意义的文字世界, 提高幼儿对文字的敏感性

幼儿对文字的敏感性, 是他们通向阅读之路的重要的一步, 家长在为幼儿创设早期阅读环境中, 要让幼儿感受到文字无处不在。在幼儿环境周围的重要物品上贴上一些说明性的文字标签, 如门、桌子等, 以幼儿的名字做的标志, 如××的房间、××的书……有时候也可以结合幼儿的经验或活动, 投放上一些报纸、和幼儿一起去购物的购物单……还要在环境中进一步投放有汉字表征的各种实物、汉字卡片, 让幼儿在环境自然熏陶中认识汉字。这样的环境, 有利于幼儿通过观察不同的文字符号, 了解文字的基本功能和重要意义, 产生认识汉字的兴趣, 提高对文字的敏感性。

二、亲子互动策略

要促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 还需要家长陪伴幼儿阅读, 与幼儿展开互动, 从中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这是保持幼儿阅读兴趣和热情, 提高阅读能力的保证。

通过在服装专业中实行“双元制”教学, 我校已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工人, 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笔者在多年的参与和实践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下面我就学生的企业实习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实施企业实习的必要性

服装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 贴上一张广告, 就可以找到大量熟练生产的一般岗位工人, 对于技术、管理工种, 一方面重视文化、技术职业技能资格, 强调动手能力, 另一方面又必须具有熟悉企业运作管理, 与人沟通、团队协作的能力, 强调综合素质。以往传统的服装专业实习教学是单裁单制, 强调个体全能, 忽略团体和谐协作。因此, 学校教育与企业管理运作, 生产一线之间的隔阂充分暴露出来。服装企业迫切需要业务精、能力强、熟悉企业运作和实际生产操作的一线管理技术工人, 而不是一线生产工人。要熟悉企业运作就必须进行实际而又系统地训练, 把服装专业实习安排到企业中进行, 参加现场实习。

二、实施企业实习的体会

动手能力是通过服装制作训练来实现的, 动手能力强弱同学生的悟性及提供一定量的训练积累有关。熟悉企业运作管理是通过实际参与企业流水线作业生产实践中获得, 实施企业实习的目的是通过企业生产方式教学, 为学生提供大量训练机会,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使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不仅会制作, 还懂管理, 分工协调, 增强发展后劲。引导学生运用服装专业理论指导服装生产实践, 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 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既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积累专业知

1.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早期阅读行为

家长需要对幼儿的阅读行为表示关注和赞赏, 注意每天为幼儿提供看故事书的时间。家长的关注有利于幼儿对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和进一步阅读的积极性, 使他们养成经常“阅读图书”的习惯。千万不能用“图书”来打发幼儿, 让幼儿自己看, 作为幼儿不吵闹、不纠缠的工具。

2.参与幼儿的阅读

家长参与幼儿的阅读活动, 能够帮助幼儿掌握阅读方法,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家长可采用朗读图书或说“书”的形式参与幼儿阅读。因为家长参与幼儿阅读活动, 可以进行一对一指导, 增强幼儿参与程度, 使讨论内容更加深入和复杂, 有利于幼儿更好理解图书的内容。可采取的方式是:在朗读前和幼儿一起看看图书封面上图画和文字及书的题目, 了解有关体裁、作者等信息。在朗读的过程中, 家长对故事中的关键字、词, 要以重音突出, 能够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 同时, 培养幼儿对语音的敏感性。对幼儿在理解上有困难的词和概念, 家长可以通过书中的图或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幼儿理解;在朗读过程中家长可有意作一些停顿, 让幼儿有机会问问题, 边读边讨论, 也可让幼儿来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结果。在一本书读完后, 家长可通过提问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和回顾故事的结构和内容, 也可让幼儿提出问题来讨论, 并给予正确的解答。通过参与幼儿的阅读, 让幼儿慢慢感受和了解图书中的故事内容, 了解书上的文字与口头语言的对应关系, 建立基本的文字概念。对家长来说, 参与幼儿阅读的过程既是指导幼儿阅读的过程, 同时也是分享幼儿阅读快乐的过程。

3. 讲究指导方法

家长在指导幼儿阅读时采用何种方法是提高幼儿阅读能力识, 又能满足学生适应就业的要求。

实施企业实习的体会:

1.在实习前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 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 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职业意识的培养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实习水平的提高。

(1) 结合实际开展成才教育和乐业教育

企业实习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贯穿于整个学校生活之中。实习前就组织学生参观实习车间, 观察工人的操作过程与熟练技能, 了解工厂中的相关要求, 并请实习单位领导做报告, 提出职业要求和希望, 进行成才教育。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开展“乐业教育”, 通过参观、访查, 让学生在了解自我———进行职业信息调查——确定职业奋斗目标这三个环节中, 切实了解和感受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 使学生逐步站在理性的高度认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成才的可能性, 增强学习专业的自豪感和职业的光荣感。

(2) 开展职前培训———强化职业意识

企业实习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针对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或对参加实习的意义不明确, 在实习前就产生了不愿做、没有好工序就不想做的想法。为了帮助学生消除这类消极因素, 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在学生参加实习前一周的时间可以定为“职前培训周”。给学生开设职业道德、职业指导、法规条例、模拟应聘等方面的教育, 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使他们克服偏见, 树立正确

的关键。家长指导幼儿阅读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1) “图读法”即边讲故事边指画面。 (2) “点读法”即边讲故事边指点汉字。 (3) “诵读法”即把故事连贯讲完, 尽量不让幼儿打断。 (4) “跟读法”即家长讲一句孩子跟着重讲一句。家长指导幼儿阅读时, 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阅读图书能力的发展状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小班幼儿多采用“图读法”, 中班幼儿可采用“图读法”和“诵读法”相结合。大班幼儿可采用“图读法”、“诵读法”和“点读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进行。同时要根据幼儿的阅读情况、阅读阶段, 有所侧重。如刚接触新的图书, 可多采用“图读法”, 幼儿对这本图书阅读有了较熟悉的认识后, 认识汉字的愿望强烈就可多采用“点读法”等。

4. 鼓励幼儿与图书、文字进行创造性互动

家长在指导幼儿阅读时还应当引导幼儿通过复述、推测和假设结果、分享人物观点、讨论图画内容等方式, 了解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 真正做到与图书互动, 使幼儿成为主动阅读者。同时也需要引导幼儿通过口述自己听到或看到的“故事”, 扮演“讲故事人”的角色来创编和讲述自己的故事, 通过制作图书、玩文字游戏、写便条、写信以及为熟悉物品做标签等途径, 帮助幼儿学会创造性使用书面语言符号, 使他们成为图书和文字材料的创作者。

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家长对幼儿阅读的点滴进步应给予鼓励。如有时间, 家长还可帮助幼儿记录他们讲的故事、经常说的话, 将幼儿的这些话写出来或讲给幼儿听, 鼓励幼儿将这些内容讲给家庭中其他成员听, 也可以讲给幼儿园其他小朋友听和老师听, 使幼儿的阅读成果能得到交流与分享。

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化学的策略 篇10

一指导学生有效预习

预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欲学知识的心理准备, 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听课, 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天至少用10分钟时间来预习, 做到始终坚持, 同时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 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把教材通读一遍, 在不了解的地方作记号, 上课时就针对这些疑点提出问题, 认真听老师讲解, 直到弄懂。第二阶段是研究课本后的习题或问题, 将它们解答出来, 上课时将自己的答案和观点与老师讲解的答案和观点对照是否吻合。第三阶段是利用参考资料, 将没有学过的后一节内容也做初步预习, 如果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 就回头复习刚刚预习过的前一节内容, 所以“预习”也就包含了大量的“复习”因素, 兼有双重功能, 正如有人曾说过的“七分预习, 三分复习”的效果。如果能做到这一步, 预习的效果会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当然对于不同的内容, 预习的方法也不同。对于常识性介绍的内容, 只要阅读一遍就可以;对于了解的内容, 应该知道“是什么”, 而且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对于实验, 通过预习应该明确实验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同时还要注意应该使用哪些仪器、药品等。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指导学生上课做到有效“听、看、记”的有机结合

1.“听”

要提高学习能力, 听课是关键。老师在课堂上要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听课, 而且要做到全神贯注, 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 因为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讲解的, 而且知识有一定的连贯性, 如果中间走神, 对结论就很难理解了。

2.“看”

“看”在化学上指认真观察。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学生获得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而且实验的过程一般很快结束, 如果没有很好地引导, 学生很难抓住实验的重点。所以老师在演示实验前应该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第一观察使用的仪器和装置的特点;第二观察反应前物质和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第三观察反应过程中发出的火焰的颜色, 是否有热量放出。

3.“记”

“记”是指学生课堂上作记录。听课笔记并不是把所听到的、看到的、黑板上写的全部写下来。而是有目的地记。对于化学教材上记载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等, 可直接在课本上做记号 (如画线等) ;若课本上无记载的可记录在该内容的旁边, 这样方便于复习。

三指导学生有效复习

德国工人哲约瑟夫·狄慈根曾经生动地描绘了复习的重要性:“重复是知识之母。”可见, 没有复习是不能获得知识的。那么, 复习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呢?

1. 及时复习

在学习后短时间内, 记忆的衰退迅速。有经验的老师有一句口头禅:“当日事当日毕, 当天的作业不过夜。”于是逼着学生及时复习, 让学生在识记还比较清晰, 脑子中的信息量还多的时候进行强化。如“过电影式”复习。也就是教给学生先回忆课堂讲授的内容, 并且思考这节课讲的重点、难点各是什么, 自己掌握了哪些内容?对于没有掌握的知识应该认真去复习。也可要求学生阅读课本进行复习, 因为课本是第一信息源, 教材是所有知识的基础。阅读时要做到眼看、手写、脑想, 并对照上课内容和自己的想法进行复习。也可以指导学生在复习时多问为什么或自问自答, 或同学之间互问互答一起讨论等, 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记忆的方法很多, 可以教给学生谐音记忆法等。

2. 经常复习, 防止遗忘

单靠一次及时复习远远不够, 必须使复习经常化, 这样, 可使记忆的痕迹经常得到强化, 防止遗忘。心理学上的艾宾浩斯曲线表明:遗忘是先快后慢的。所以教育学生应该“学而时习之”。随着记忆力的提高, 复习间隔时间可以逐渐延长, 每次复习所用的时间或遍数也可以逐渐减少。不然, 只管复习没机会学新内容也不好。

3. 教给学生概括归纳法进行小结复习

这个复习法可以采用关系图、拟人化等进行小结复习。如碳及其化合物的转换关系图:

有效指导策略 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阅读  策略

在展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给予学生正确的教学引导。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并且要增强大家对于文本的体验。同时,可以透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及教学活动来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探究,这些都会极大的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一、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中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情感体验很有必要,这是让大家能够更好的感受文意的基础。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很多文本都是饱含情感的,学生如果对于文章想要表达的情感意蕴缺乏应有的感受力,对于文本的理解自然也不会太深入。引导大家体会文本情感的方式有很多,首先,教师要加强学生对于文本的诵读,只有在读的过程中大家才能够和文字更为贴近,进而更好的体会文意。同时,教师要对于文章中的一些重点段落、语句或者词汇引导大家展开思考与赏析,这些内容往往是表达情感的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加强对于这些内容的剖析将能够极大的深化学生对于文本情感的体验。

在《背影》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品读,使学生更好的对亲情进行感悟,之后再安排学生进行自由诵读,使学生能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之中进行大声的朗读以及轻声的品读,从而能够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更好的对文章中体现亲情的语句进行品味。而当学生自己阅读完毕之后,则可以以小组的方式对其中的关键语句进行进一步的感悟,并以小组互动的形式对在文章阅读过程中自身最感动的细节以及语句进行品读,从而更好的感悟文章中的情感。课本中选取的很多文章都是以情感充沛见长,对于这类文本的学习情感体验是关键,这也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素养的一种体现。

二、注重对于语言的品味

在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对于语言的品味与感受能力非常重要,这是大家语文素养的一种直观反映。课本中选取的很多教学文本都是非常经典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节奏严整、思路清晰,语言中也有很多值得欣赏与品位的亮点。学生们不仅需要加强对于文本中语言的赏析,也应当努力学习这些好的语句,将其慢慢用在自己的作文中,这便是一个非常好的构建自身写作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深化大家的语言品味能力,这不仅能够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也能够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与文学品位。

在《散步》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中良好的词句语言,从而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对文章中语言的深意进行感知。同时,对于这篇文章来说,虽然其是一个简单的关于散步的故事,但是其中也蕴含着很多很浓的亲情,值得学生细细的去品读。对于这类文本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先进行细读,之后再使他们对文章中最喜欢的语句以及字词进行查找并且加以赏析,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文意的领会,也能够让大家很好的赏析文章中这些优质的语言,进而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三、鼓励学生交流互动

阅读教学中教师同样应当有意识的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让大家在文本学习中能够有更多积极的合作学习。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深化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这个过程也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让大家在小组内积极大胆的交流自己的想法与心得。这些都是对于阅读教学的有效推动。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练习朗读和对话,运用话剧表演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文章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的体会;而在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看云识天气》等文章时,则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提前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补充,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对科研知识的探究意识。这些都是很好的凸显学生教学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大家在积极的课本剧表演或者是资料的查找中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范畴,也能够对于阅读文本形成更为深刻的体会。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锻炼。

结语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中,想要让教学过程取得更好的成效,这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教学指导。首先,教师要加强学生对于文章情感的体会,这是让大家能够更好的感受文意的基础。同时,提升学生对于语言的品味与感受能力非常重要,这不仅能够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也能够不断丰富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与文学品位。此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同样应当有意识的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这将会帮助大家阅读文本形成更为深刻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郑春盛.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益[J]. 考试周刊,2011年52期.

[2] 汪世强.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05期.

[3] 余绪富. 激活资源·品读感悟·高效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浅谈[J]. 成功(教育),2012年06期.

论高中作文有效指导策略和原则 篇12

一、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的指导策略

(一) 鼓励学生大量阅读

在大量阅读中学生不仅可以借鉴其语言形式,而且可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良好语言环境,久而久之提高写作能力。就教材中的课文来说,就是学生写作素材的一个主要来源,可以在课文教学的同时学习写作的手法。例如课文中“小草偷偷地从土地当中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种语句,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叠音词运用的美妙。另外,写作的素材本就源于生活,写作的水平也只有到了一定的阅读积累量时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内、课外资料,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文学积累,继而写出内容丰富、有内涵的作文。

(二) 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写作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结合可以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进一步升华。在高中阶段作文教学中,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对议论文、记叙文的写作。以记叙文来说,教师应在课后布置关于身边小事情的写作练习,以此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以及表达力。引导学生将作文密切联系生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作文创作规律的更多启迪。就像高速公路的弯道一样,虽然人们觉得如果高速公路一直是笔直、平坦的,但实际上,弯道的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司机的警惕性,避免由于笔直道路的枯燥而引发交通事故。对于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作文结果太过平铺直叙,必然无法吸引读者的兴趣,而在作文中设置一些跌宕起伏的情节或者有亮点的语句,才能具有可读性。

二、高中作文有效教学的指导原则

(一) 主体性原则

高中时期学生不仅具备了较丰富的知识层面,而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对人、对事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与对待方式。在这个阶段,正是开展对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阶段,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训练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深化、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语言应用的综合训练,还要锻炼学生的思想,使其能在作文中将自己的主体思想、观念表达出来。在此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教学的主体性才能收到更好的作文教学成果。

例如,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趣味性的作文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比如一些具有深层含义的小短文或者具有影响力作家的一段话等等,通过学生对情境的一定感触,锻炼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感想与其他同学做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也可以良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 实际性原则

无论是哪一个阶段的作文教学,教师一直强调的重要内容就是一定不能脱离实际。作文的写作必须结合实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给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好的作文是从实际出发,带有真情实感的,而不是华丽辞藻的空虚堆砌。在进行作文的评价时,教师也要针对性的剔除亮点及缺点,并加以正确引导,久而久之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的敲门,提高写作水平。

高中阶段,学生的作文水平已经大体能代表其语文素养了。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应坚持实际性的指导原则,从阅读到写作,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继而提升教学效率。

(三) 实践性原则

高效的作文不能缺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实践,学生只有从生活中积累更多的经验才能将其作为写作的素材,充盈自己的作文,写出具有感染力的文章。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性原则,培养学生写作素养。

写作文需要不断更新材料,将自己独特的感受、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有的学生虽然知道作文要联系实际,但他每天只在学校、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根本无任何实践性可言。因此,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走出这种错误、单一的观念,指导学生培养更好的观察能力。

三、结束语

上一篇:高考英语训练下一篇:花卉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