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深度

2024-12-08

学科深度(精选10篇)

学科深度 篇1

中国自近代引进西方学校制度与课程之后,学校教育出现了学科内容之“教”与学生内心的道德、精神、人格之“育”两者间的分离。当今学校教育实践要改变这一弊病,不可能取消分科教学,也不是只通过加强思想品德课、班队课,加强与学生实际的联系和社会实践等就能完成。一条最为基本的改变渠道是,通过深度开发不同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教”与“育”在学科教学中真正得到融通,使教育的融通渗透到学校每节课的日常教学之中。为此,首先要明确两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不等于学科的德育价值。

德育的要求无疑是育人的重要构成,但不是全部。育人价值指向学生个体精神发展的全部:包括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层级,思维方式与思维品质,符号理解、互换与整合、综合运用的能力;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对事物认识的穿透力和时空贯通感;对他人的善解、合作与处理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对自然世界的感受、理解、理性相处与和谐共生的自觉意识和能力;对人生中各种美之感受与欣赏,乃至创造愉悦与美的能力;最终归结到对自我个性与人格、发展理想与信心、策划与在现实中践行的生命自觉意识与能力。

也就是说,学科育人价值的意蕴远远超越于“德育”的范畴。如此丰富的内涵几乎在每一门学科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或者说,每门学科都具有形成某方面精神世界发展的特殊资源和可能。没有一个学科可以被视作无足轻重,所以需要每一位学科教师深度开发,形成对本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认识与实践能力。

第二,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开发,不只局限于学科内容的深度研发,还包括围绕着学科教学进行的实践过程。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生活,内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学科内容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一方面是使已经固化的书本知识重新活化起来。它不只是指用形象化的手段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与知识发现者、知识发现过程联系起来;使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已有的认识与经验关联起来,并让他们产生知识之树的生长、发展感;把知识的内在结构、在人类生活中的存在形式揭示出来。另一方面是研究自己教学所面对的具体而非抽象的学生,了解他们共有的基础、差异类型,研究他们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兴趣与困难等等。只有对这两方面进行关联的思考,方有可能创造出具有育人价值的、关注学生整体与差异的、对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具有适切挑战的教学设计方案。

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师生教学生活本身,还有学科内容开发所不能涵盖或代替的育人价值。课堂教学是一个围绕学科、师生多元相互作用的过程。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在课堂上体验学习与交往。教师目光扫过的范围,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在教室里的行走路线、对话姿态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此外,课堂上或课外不同类型的延伸作业、练习等,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读懂学生的延续,是延时反馈式的教学。每一个作业,都是学生心灵向教师的敞开;教师的每一个反馈,都会给学生带来影响。

上述这一切,都是学校教学生活中可能产生或实际存在的育人价值。教育的意义,不只是在未来,它就在当下创造生命成长的丰富的学校活动中。※

(摘自《今日教育》2016年第3期)

学科深度 篇2

思南县田秋小学:李勇凤

10月10日至10月14日,我有幸参加了2017贵州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专题培训,为期5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现在,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所得。

一、头脑风暴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让课堂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习更主动,去探究未知领域的奥秘。教师首先在教学技术上武装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与所教学科有效整合,优化课堂。

二、整合的基本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微课、MOOC、翻转课堂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慕课是一种参与者和课程资源都分散在网络上的课程,只有在课程是开放的、参与者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这种学习形式才会更有效。

翻转课堂就是在正式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室分发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材料等自主的学习课程,接着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活动,解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

“小整合论”

1、什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

——陈至立 部长

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以及情感激励工具并全面整合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余胜泉博士

三、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

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

四、整合的模式与案例分析

语文、数学

五、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实施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体育学科如何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篇3

关键词:体育学科;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62-0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了我们的体育课堂。实践证明,体育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可以更有效地提高体育课堂效率。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紧跟时代的潮流,在教学中体育学科要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充分融合信息技术,让我们的体育课生动有趣,充满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信息技术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并使其随学习的深入强化和丰富,为学生理解本课内容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尽管情感必须由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感悟,但是适当的点拨,使他们入门还是必要的。有位老师在低年级《阿笨熊学本领》(前滚翻)教学时,课的开始就利用音乐、图片、动画等制作的森林里各种动物锻炼身体的热闹场面的课件,深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学生很自然地对“今天我们要干什么?学什么内容?”感兴趣。这种合理运用能够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非常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很好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二、形象直观,突出重点

抽象的知识用语言描述,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通过信息技术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如体育实践课《气体交换站》一课中,吸入的空气进入肺泡,空气中的氧就会渗入毛细血管,由血液运送到身体各组织器官以维持生命活动,而生命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再由血液带到肺泡,通过呼气排出体外,这样就完成了气体交换。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制作气体交换过程的动画,通过信息课件的演示,使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变得生动形象,加快了学生学习速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生便能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亲眼看到气体交换的过程,真正了解了肺泡是气体交换站。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三、信息反馈,完善动作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技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体质,是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学生动作技术的形成,是在不断的模仿、练习、纠正动作、再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反馈功能,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自己的动作情况,更快更准确地完成学习的动作技术。有一位老师在排球技术的教学中就运用了信息技术的反馈,学生能看到自己的动作,找出并改正错误动作,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融合音乐,愉悦身心

音乐是一种节奏明显的艺术形式,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一种奇特的作用。在教学中,音乐又给了充分的想象与表现的空间,在音乐的伴奏下,积极的、活泼的、自由的想象,并力图在姿态、形体、气等方面充分表现了个人的潜能,使身心得到了协调的发展。队列训练改哨子为音乐伴奏,效果会更佳,游戏配上音乐,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武术教材中,音乐伴奏解决教材单调、枯燥的缺点,使学生很快兴奋地进入角色,提高学生运动的适应能力。体育课的结束部分,进行音乐伴奏的短时间整理活动,使身心从紧张到平缓,这一过程一般选编舒展、节奏轻盈的乐曲,才能达到心理和身体各部位放松的目的。音乐可以使学生精神愉悦,消除疲劳,可以调节学生的心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学生在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中会表现出一种激情高昂、精神振奋的情绪,使其可以达到适当的运动量,收到最佳的运动效果。

学科深度 篇4

一、体现在教师备课中的融合

教师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是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传统的教师备课模式是教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备, 很少借鉴别人的先进理念和教法, 思维显得狭隘, 缺少活力。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学校有校园网, 网上有各种教学资源, 教师有办公计算机, 把信息技术用于教师备课, 开展网上备课、网络教研,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网上备课

现在, 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发展教学资源服务平台, 各类学校都在充实自己的校本资源, 把这些资源连到校园网上, 或者下载到资源库里, 分年级、分学科、分章节存放, 备课教师可以轻松查找自己需要的视频、图片、声音、优秀教案、习题等素材用于充实教案, 提高教案的整体水平。迁安镇潘营中学多年来坚持网上电子备课, 领导、教师反映良好,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效果非常明显。

2.网络教研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集体备课, 针对一节课形成最佳教案。学校电子备课系统里有集体备课模块, 多名教师集思广益, 可以有主备教师、辅备教师、软件选择等不同分工, 各自完成任务后生成一份整体教案。如果再对这篇教案进行网上传阅, 交换分工加以改进, 或者由几所学校共同完成一份教案, 这样的结晶和升华过程, 将对教育均衡发展, 解决偏远薄弱校师资等问题起到革命性作用。扣庄乡扣庄中学从2008年开始探索网上备课模式, 在实践中总结出网上六步教研法, 全面改善了教师备课环节, 大幅度提升了备课质量和每位教师的理论水平, 使学校教学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农村学校第一位。

二、体现在师生课堂上的融合

传统教学方式发展到现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是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根据当时的条件和要求, 这种“上课满堂灌, 学生一起听”的授课方法培养了大批机械型人才, 符合当时的历史要求。但到了21世纪信息化时代, 各种信息设备不断涌现,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诸多挑战, 要求我们必须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 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 跟上时代的步伐。

(1) 在多媒体教室课堂上,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可以达到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效果, 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发挥作用, 增强大脑皮层兴奋度, 提高记忆力、理解能力, 信息技术改善了教学环境, 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 笔者在指导迁安镇一位中学教师讲授《寻觅春天的踪迹》一课时, 我们用PPT展示大量图片, 有冰雪融化和潺潺流水, 有嫩嫩的绿草和树芽, 有和煦的春风和绵绵细雨……再配上适当的音乐, 简直如同进入了人间仙境。学生个个陶醉在美好的画卷里, 他们欣赏着、描绘着、赞美着, 不知不觉领会了全文的意思, 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节课也获得了一致好评。

(2) 在计算机教室课堂上, 教师备课时准备好教学网站, 上面有大量的图片、声音、视频、知识点、练习题等内容, 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学习, 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能够自己控制整个学习过程, 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课堂上, 学生既学到了大量的知识, 还获得了分析、加工、利用、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 这无疑是新课改的具体体现, 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例如, 笔者在指导彭店子中学一位教师讲授《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一课时, 我们课前做好学习网站, 收集了大量关于罗布泊的地理知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课上, 学生任意点击各个版块自学, 还要小组提问互学, 结果学生们兴趣盎然, 课堂气氛活跃,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体现在学生课堂下的融合

课前预习、课后巩固是学习的必要环节, 是学好各科知识的有力保障。传统方法是学生自己看书预习, 很少有其他参考读物, 目的性不强, 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效果较差。课后巩固练习和作业也很单调, 尤其是回到家里, 学生可参考的学习资源很少,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沟通、研究的机会更少。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 要求学生课下也要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和手段来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

(1) 现在, 微课教学正在全国范围迅速发展, 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制作或选好多个微课片段供学生自学。学生需要利用移动或者固定网络终端下载微课来学习, 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受知识顺序的限制, 学生还可根据知识掌握情况有主有次地学习。这是全新的教学模式, 是课改的必然要求, 它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个性化培养的发展方向。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 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发展方向,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

(2) 学生在自习课上或回到家里, 总要消化一天的学习内容, 完成一定的课下作业。这时, 学生可以到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里遨游, 既可以在里面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合作探究、展示成果, 也可以及时请教教师、研究探讨、拓展升华。教师还能在空间里及时与家长沟通, 达成共识, 以全方位帮助孩子成长。多年来, 我市第四实验小学一直努力拓展师生网络学习空间, 孩子们除了在空间里完成课业知识外, 还在养成教育、品德培养、家校互动等方面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篇5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尤为迅猛。信息技术作为学科重要辅助工具,对师生解决学科上的难点和重点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信息技术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教师本身与外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已经是摆在广大我们面前的挑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只不过是教学形式的一种和教学手段的一种,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入挖掘才是最重要的内容和目的,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我们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实践、交流、改进、提高。勇于实践是关键,不断学习是重点,使用恰到好处是核心。不可为运用而运用,也不可“好事多事”而舍近求远、本末倒置。现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本人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尝试和初步认识。

一、案例简述 本文将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十一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作为案例来简单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问题,也将结合本在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抒发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篇采用故事形式的书刊推介文章,题目本身就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作者选取这个题目,当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一下的疑问。首先,这个课题强调这本书是“必读”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书,如此重要,列入了“必读”的范围?这是第一个疑问,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第一个地方。其次,“男孩子必读”。为什么单单指定男孩子必读?女孩子就不一定要读了么?作者是不是故弄玄虚?这就使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最后,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为题,写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要我们学习什么?

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经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阅读、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因为这篇文章已经包含太多的信息,作为教师该如何围绕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来构思、讲解这节课并且还要保持文章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是一个难题。如果,我们不借助现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是运用老旧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自己不断的在黑板板书,通过自己文字表述与学生就课本内容回答自己的提问来讲解课文,那样避免不了教学模式单

一、枯燥,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毫无新意,也不能很直观的讲解课文,分析课文题目所包含的信息,也不能保持课文对学生持续的吸引。课堂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巨大影响。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入的具体方式

本人已经对本文所要结合的案例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我们运用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所不能解决的。我们要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的进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元素。所以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技术来展示本课。

在制作课件时,我们可以插入与文章相关的视频、图片与相关资料,使学生可以更为直观的了解课文。如在课文导入时,我们可以播放一段与一些武侠电影、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武功秘籍相关的视频,再提问学生“这些是否是男孩子必读的书”、“什么样的书才是男孩子必读的”,借此来揭示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在课件中出示自学要求、搜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简介图片、《鲁滨逊漂流记》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等,我们可以插入到教学课件当中,以此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保持课堂对学生的吸引,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同时,在教学生字词方面,可以向学生展示生字词的形声字、形象字、多音字以及字词解释等,还可以插入相关音频来纠正学生的发音。同时,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出示练习,可以在习题当中隐藏答案,在学生作答时可以插入一些音频,比如掌声、鼓励的话语等,同时,在勾选答案时也可以选取多种方式,如打勾、划横线、正确答案出现、错误答案消失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完成作业的效率,也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此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具体表现在平时的教学课件。而具体的方式可以为在制作课件时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资料等,同时也表现在课件制作时对制作技术的具体运用中,总之,课堂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展望未来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与技术发展的区别有些地方还没有变普及甚至还没有设备,所以也就存在巨大的地域差距;还有有些地方,由于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对教师的培训不足,有许多教师不能熟练甚至不会使用多媒体设备,也存在有些老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不足,认为不运用信息技术依然可以把教学工作做到很好的误区。

因此,各层领导应该要重视学校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同时应该在技术、资金、设备给予支持。

学科深度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措施

【分类号】G434

信息技术是一种实用强及影响范围较广的现代化技术,其不仅在我国生产领域及工业技术领域得到了普及,而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将其与学科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教育实践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契机,找到一种深度融合的最佳途径,以此为学生安排合理的课堂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广泛参与到整个教学实践活动中,以此提升教学质量。

1.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两者深度融合的理论基础

按照深度融合理论的概念阐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二者进行深度融合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全面实现教学内容改革及教学手段创新和教学模式创新,以此将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到整个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故这种创新教育模式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两者深度融合的有效措施

2.1智慧学科教学课堂的创建

现代课堂教学应在翻转课堂教学理论基础上,对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本文认为,为了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二者深度融合的效果,有必要创建一种智慧课堂,教研组应以月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智慧课堂教研活动。在此教研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将自己的教研成果公布于众。具体构建方式及实施模块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以网络为技术平台进行学习

在教学活动实施前,教师应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比如,微课资源及学习效果当堂自评卡、课堂学习任务卡等。学生可将其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自评标准,在家中或图书馆等公共、私人空间利用网络渠道进行自主学习,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疑惑,可网络在线进行沟通交流。

(2)通过学习效果自评卡进行自主学习检测

学习效果卡完全可以取代教师课堂监督及当堂检测。学生只需利用教师下发的自检卡,就可全面对自己的预习及独立学习成果进行检测评估,以此可全面了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在事后进行全面、系统总结,以此形成书面报告。对重点问题及常见问题应集中分类,并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解决。

(3)教师分组进行集体合作

智慧课堂的实施离不开学生集体合作,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只有通过信息共享及资源共享,才能实现信息对称。故教师应在课后系统寻找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问并在课堂中进行分组讨论,也可通过角色互换、任务分配及角色模拟,实现信息交流沟通,以此解决问题。

(4)课堂练习巩固

学生通过课堂进行自主学习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自检情况及学生互检情况和教师检测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此为学生进行适当指导。在此过程中,学生可采用为知笔记这一信息化学习工具,对自己学习过程中反复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总结,以此实现随时随地在线复习和观看。

2.2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工作不断深入,信息化时代原有的教育资源已难以全面适应师生个性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师一方面应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发富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应以现代化教学目标为总体要求,适当扩大教学资源总量。通过信息交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在线升级。比如,常见的微课这种网络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教学水平,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资源,由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云端自由上传与下载学习平台,其也可将自己的学习资源存储于云端,使教学课堂由固定式变为移动式[2]。

2.3学科研修平台的构建

在此过程主要包括四个不同的实践环节,一是上传预案、二是团队磨课、三是观课评课、四是教学实践反思与总结[3]。通过这四个不同的实践环节,学生学习质量会显著提升。具体而言,在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对开课伙伴进行合理选择,以此组成开课团队;当明确教学任务后,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沟通交流,以此对教学方案进行编写与设计,并将总体教学实施计划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在线优化课件提供良好的途径。

其次,课程研修团队应對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商议,通过在线方式将修改意见上传,以此利用信息化技术组织专业教师展开观课与评估活动。研修团队应全员参与,共同通过网络听课并在课堂中及时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评价,进行自我批评与批评,以此扬长避短,提升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

此外,在最后的教育考评阶段,教师应该通过对整个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思索及总结,从而撰写专业的教学质量评估书,并将其上传至研修网络,以供其他教学人员进行借鉴学习及反思和总结等。

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技术在当前的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实践。本文通过应用研究发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二者进行有效融合,能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及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v.34;No.364 02:58-62+67.

[2]蔡旻君,芦萍萍,黄慧娟.信息技术与教学缘何难以深度融合——兼论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需正确处理的几组重要关系[J].电化教育研究,2014,v.35;No.258 10:23-28+47.

[3]许敏敏.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基于实践教学的角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No.389 11:8-9.

学科深度 篇7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还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主要发展方向, 若想全面实现深度融合, 我们首先应处理和重新编排课程内容,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使其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增强形象认知, 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进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论

深度融合具体是指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融合信息技术, 使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增强学生的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处理和创新能力。其本质是对教学结构的改革, 旨在通过融合实践, 来优化教学效果[1]。为全面实现深度融合的目标, 我们加大了在实践活动中的探索, 不断开发教学资源, 改进教学模式,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方法和实践

在信息化这个大环境下, 对学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的学习模式和获取知识的手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已经成为教学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为全面实现融合目标, 我们应创新学习和教学模式, 推广小组协作式学习模式, 加强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2]。

(一) 创建智慧课堂

在翻转课堂的基础上, 我们进一步创新, 最终创建了智慧课堂。教研组每月开展一节以智慧课堂为主题的教研课, 同时, 还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于整个学校, 智慧课堂主要包含以下模块:

1. 网络学习。

课前面向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 具体包含学习任务卡、微课、学习效果检测卡。学生依据学习任务卡可在家中、图书馆等进行自主学习, 一旦遇到问题, 可通过网络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

2. 预习效果检测。

通过学习效果检测卡, 待完成自主学习后, 可立即检测预习效果, 进而清晰认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 教师应认真归纳整理, 记录其中代表性问题, 并在课堂上集体讨论, 最终将问题解决。

3.小组协作。首先, 围绕教师精心挑选的学习疑问开展小组内部的协作探讨, 在此过程中, 学生可充当教师角色, 帮助其他学生解决问题;其次, 围绕课堂探究任务开展交流讨论, 如若小组内部无法解决, 可请其他小组帮忙。另外, 教师还应从旁指导, 确保自主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4.巩固练习。通过测试平台进行巩固练习, 并依据检测结果, 掌握学习情况, 同时, 教师还应全面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 可依据实际情况, 进行适当的指导。同时, 学生还应充分利用为知笔记这个工具, 认真记录课堂笔记, 以此来加深记忆[3]。

(二) 开发课程资源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原有的教学资源的不适应性和局限性日益突出, 一方面, 无法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另一方面, 缺少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无法达到现代人才培养标准。这要求, 教学工作者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扩大教学资源量, 实现共享。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 开发出了微课这种教学资源, 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还丰富了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均可在云端自由下载教学资源, 并存储在终端设备中, 将移动式学习变成现实。

(三) 构建研修平台

在数字校园的基础上, 有效融合新开发的课程资源和创建的智慧课堂, 依据课堂反馈, 明确研修主题, 构建研修平台。

1.上传预案。合理选择开课伙伴, 形成开课团队, 待明确开课任务后, 借助网络资源或者实地交流, 编写教学设计, 并上传教学设计。这主要是为了营造全校老师参与优化课件的良好氛围, 尤其是对于那些新入职的老师来说, 能够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2.团队磨课。研修团队应及时整改教学设计, 然后上传到研究网中, 而开课团队应虚心接受研修团队的整改意见, 调整并完善教学设计, 再上传至教学设计栏目。这个环节主要是在校园教师队伍中创造研发氛围, 为新课改的新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3. 观课评课。

信息化专用教室是举行开课活动的主要场所, 其中研修团队人员应全员参加, 其余教师可通过网络听课, 在听课的过程中应及时发表个人评论, 也可以在课程结束后发表评论。在学校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要让教师互相评判, 从而取长补短, 将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校园中传承, 提高信息化教学效果。

4.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这要求开课人员应虚心接受同行建议, 思索、总结, 撰写教学反思, 确保质量, 上传至研修网中, 以供参考。只有不断进行反思, 才能将好的经验保持下去, 将不合理或者不适合的方式、做好和理念摒弃, 创造良好的教学模式。

实践表明, 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观念, 还改进了师生关系, 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达到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赢局面, 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并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建设进程。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其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进程, 这两者的融合也是一个长期过程, 因此,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我们应积极探索, 有效掌握最新理论和方法, 进而全面实现深入融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彦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之我见[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4, (12) :33-33, 38.

[2]于福强.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4, (29) :67-67.

[3]周学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 (11) :136-136, 137.

学科深度 篇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不再像过去只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而是越发渗透于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可以说,信息技术对教学起到了支撑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现状分析:目前,国家、省市对中小学的硬件装备和软件的配备已经投入很多,基本上满足了中小学的办公需求,并开展了从计算机初级、中级、高级的基本操作培训到结合教育教学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一系列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无论是硬件资源、软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都已经具备与学科进行整合的条件,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真正地进行融合,而且是深度的融合,这种深度融合要看信息技术是不是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了,是不是为本节课教学起到了支撑作用,是不是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为教师课堂教学和备课等教学活动提供一种信息化环境,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可以在课堂中实现情景的再现、历史的回顾,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提高课堂效率,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使教师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交互式一体机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实现人机的交互,让学生自己在信息化环境中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带着兴趣去主动学习,这样教师的教学效率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增强,这样的课堂才能达到高效。现在智慧教育的引入更要求我们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新资源、新技术、新媒体在教学中的价值,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相应的研究内容如下:

怎么样才算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真正的深度融合?是否只限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使用多媒体设备?

通过在试点班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应用研究,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便捷途径,和可供其他班级复制的教学模式。通过指导实验教师,让参与实验的教师知道怎么将其他媒体技术物化成信息技术,怎样做好教学设计,怎样制作多媒体课件,怎样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从而让实验教师尝试将微课及翻转课堂应用于教学中。

从对实验教师的教学设计研究入手,通过在教学设计中的教学重难点引入信息技术设计,指导教师找好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点,切实帮助教师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那些传统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传统手段解决效率不高的问题,从而达到课堂省时高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研究,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备课、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提高专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研究,打造一批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能力的优秀教师,发挥他们的引领、骨干示范作用,为全区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起到辐射作用。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研究,形成一些典型的案例,积累一些丰富的资源,形成区域的校本资源库,形成优质资源案例集,实现全区优质资源的共享。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研究,促进新技术、新媒体,特别是多媒体交互一体机、电子书包的应用,及微课、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尝试。

丰富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的资源及素材,加强学生在教师网络空间的学习,加强教师对网络空间的应用。

四、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文献法、网络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对比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通过开展培训、实地教研、开展活动、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网络交流相结合,定期通过对比班进行对比,看研究的效果,定期用测量工具考察研究的推进速度。通过广泛参与,培树典型,发挥典型辐射作用,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通过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具体任务为:

(1)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对课题的目标进行初步研究,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课题实施细则及管理办法。

(2)确定课题负责人及实验学校、教师、班级、学科,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3)召开课题研究动员会,开题报告,布置课题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具体任务为:

(1)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

(2)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

(3)做好实验班与对比班数据的对比与评估工作。

(4)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提高课题研究水平。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具体任务为:

(1)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提升、提炼,进行成果整理。

(2)对课题研究进行结题验收。

(3)根据实验资料,对实验结果,做出定性和定量分析,写出实验报告,整理实验成果,以便进行成果汇总。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有效模式。

(2)提高全体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水平,培养一批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能力的优秀教师。

(3)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4)建立学校学科教学资源库。

(5)成果的形式为:论文、研究报告、师生电子作品、教学课件等。

七、通过研究取得的成果

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研究,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在信息化环境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开展自主学习。

借助信息化资源,课堂由静转为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解决了教育的技术难题,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八、存在的问题

(1)研究的深度不够,只限于皮毛,还需深入。

(2)研究成果的转化不够明显,不能很好地提炼研究的成果。

(3)自身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升,需不断加强学习。

(4)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水平还有待提升。

九、总结与展望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在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点滴的经验和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下一步研究中,我们会按照上级教研指导部门的要求,深入踏实研究,争取让我们的研究取得更大成效,切实服务于基层的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标准及规范汇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中国教育信息化网[EB/OL].http://www.ict.edu.cn/.

学科深度 篇9

计算机是现代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具有较强的逻辑判断功能和高速准确的运算及自身运行功能。首先有效使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走“近”音乐,甚至走“进”音乐,发挥视听通感作用,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运用图文声色并茂的效果,感染影响学生,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直观,使学生身居教室便能纵观古今、横览中外、视听并举、获益匪浅。其次,日常音乐教学活动中,各级各类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校级、片级、市级教学交流活动中,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优秀课评比中,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晒课活动中,等等,都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掌握信息技术这一能力已经悄悄成为老师教学生涯中的必修课。正因为现代电脑多媒体设施在音乐课堂上发挥了这些优点,才能打造具有音乐学科特色的高效课堂。

不难发现,相对形形色色的现代音乐教学手段而言,传统教学设施手段明显感到单调而不足,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及现代音乐教学的发展。现代音乐教学中,大多已不再采用传统教学设施与手段。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实用基础,满足日常教学需求的同时,经常能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思维和课堂组织模式。

如何在音乐课堂中真正意义上开展和实施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呢?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音乐课堂教学辅助课件的精致精细精美精心制作;熟练掌握音乐学科常用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应用;积极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了解音乐、掌握音乐。教学设施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辅助工具与手段。教学措施与手段的采用绝不能成为教学媒体的展示,音乐教学中,不能把教学设施与手段作为华丽的外壳或者装点门面的“花架子”。《音乐课程标准》从2000年“提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到今天“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用词的改变恰好提醒了我们这一点。老师们要切实掌握教学设施与手段,根据音乐教学的不同需要,合理使用,使其真正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为此,本着“辅助教学”、“高效教学”的原则,选择一个合适、合理、合意的教学平台至关重要。

在最新的office 2013推出之前,笔者首选WPS办公软件作为承载课堂教学内容的主平台。WPS是金山公司开发的一款兼容Office格式的办公套装。实现了办公软件最常用的文字、表格、演示等多种功能,内存占用低,运行速度快,体积小巧。值得向大家推荐这款办公操作软件的理由有两个:首先是在线模板,在线模板首页定期升级,更新上百个热门标签,更方便查找;还可以收藏多个模板,并将模板一键分享到论坛、微博。无论是节假日还是热点事件,模板库都会“与时俱进”随时更新。其次便是在线素材:内置全新的“在线素材库”,集合千万精品办公素材。

一、音乐课堂教学辅助课件的精致精细精美精心制作

1. 增添丰富美观的字体

“点”靓方寸小天地,让课件精美靓丽,离不开漂亮的字体。安装一套丰富多彩的字体文件,能给大家带来与众不同、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

音乐老师最常使用的简谱输入则可以下载Simp Music简谱输入字体,这是一款操作简单、效果美观的简易简谱打谱字体。配合键盘,可直接在WORD和PPT中生成简谱。同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可以选择活泼灵动的相关字体。具体使用中,要注意衬线字体与非衬线字体的甄选。通常情况下,标题用衬线字体,正文用非衬线字体。

2. 挑选适合教学的模板

教学形式终究是要服务于教学内容的,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主题,选择合适的教学模板至关重要。这个教学模板由始至终贯穿整个教学主题,从主体色彩的浓淡到版面留白的多少都是老师们制作时要心中预设的。多年制作中笔者始终遵循以下三原则,并称之为“模板三基准”。(1)简约不简单;(2)雅致不脱俗;(3)主体随课题。

复杂的PPT,无论是画面的“满载”还是触控链接的“富裕”,都会给人带来审美上的凝重与呆板感。这样的PPT非但缺少灵动,更会给施教者的课前制作带来负担和课堂操作带来被动。笔者主张不复杂但有深度和内涵的简约PPT。同时,课件的主体内容包括色彩构图、文本罗列、动画呈现等,都要有针对性和主体统一性,宁可单一,也不要生搬乱套。一些小学音乐教学PPT则可适当注入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倾向的卡通元素,做到严肃中不乏活泼与跳跃。

WPS的在线模板可以有效帮助我们选择中意的教学模板,可以通过浏览免费素材库和输入关键词缩小搜索范围两种方法选择所需模版。

3. 架构合理简约的布局

一个成熟的课件虽然带有浓重的制作者个人色彩,但也不是完全属于主观行为。制作中,对于版面内容的布局,笔者认为要注意对以下几点素材的设置和把握。

(1)图文(大小要合理)

要考虑学生可视度(距离、范围、角度等),也要考虑所教知识信息量的大小。尽量出示关键词句,拒绝冗长多行文字的出现,教师可用课堂语言阐述和剖析图文内容。

(2)控件(位置有讲究)

尽可能不要出现在版面的左下方,也不宜出现在主体区,以免造成视觉干扰,尤其音频插入触控键的放置。值得一提的是在WPS中,触控按钮的图案是可以自定义设置的,大大增强了课件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3)饰件(主题可标注)

简约不等于空白,音乐学科有其特有的审美愉悦性,在课件版面上放置精美的小饰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课件带来灵动活泼效果的同时,亦能给链接带来便捷。除了图片饰件,文字饰件的摆置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如在每个内容页上均有“单元或课题标注”,这么一来,课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大大增强,更显规范与体系。

4. 排设清晰精细的流程

根据教案的教学过程,铺设清晰明了的课件流程页面———这是整个课件的骨架。这其中取舍要果断,并非所有教学过程都要用课件展示,这会造成执教者被动,从而被课件左右。另外要注意流程中的衔接要流畅,包括色系衔接、字体衔接、切换衔接。

笔者在多年教学中深深感到教学过程在课件中不宜全部体现展示。尤其是非教学重难点,对于此类教学内容,如果在课件中生硬出现,无非是给执教者带来操作上的多余和学习信息量的无谓增加。因此,课件中要做到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但主要内容的重点展示(停留时间长短、版面留白、动画效果)不宜花哨。

音乐教育应是一种美的教育,应该使教学中的音响、过程及教学形式、教学语言尽可能做到完美结合,使学生在美妙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教学素材时,必须精心挑选,细心制作,绝不可粗制滥造,以求将最优质的声音效果与最完美的画面形式展现给学生,否则各种教学手段与措施不仅发挥不了对教学工作的作用,反而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破坏整体教学过程。例如:有的老师使用课件时,图像混乱、杂乱无序、音响失真、音色不纯等,这样的教学谈不上美的效果,并在不同程度上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尤其在公开教学课和展示交流课中,这样的“现代设施与手段”最好不用,有还不如没有。

二、熟练掌握音乐学科常用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应用

随着现代教学设施的不断更新和IT行业发展的突飞猛进,人们对便捷软件的操作与依赖程度日渐明显。在成千上万的行业软件中,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笔者萃取了几款针对性强、实用性广的软件辅助音乐课堂教学。鉴于这些软件对实际操作的低门槛,笔者在这里简略介绍它们在具体使用中的注意点。

1. 维棠视频下载软件

“音乐可视化”在音乐教育界历来是饱受争议的一个话题,这里笔者并非阐述站队立场,只是遇到众多欣赏内容教授时,尤其交响乐作品的赏析,配合演奏画面教学效果更显著,学生更乐于接受此类现场音乐的相关知识。离开画面聆听对于篇幅较大、时间较长的音乐作品,非音乐专业中小学生对此缺乏吸引力。为此,从网上搜寻下载可利用视频辅助音乐教学未尝不可。维棠视频下载软件能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下载所需视频。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视频能在线播放为前提,然后复制网址。②明确下载保存路径,以找到下载后的视频文件。③如下载后生成FLV格式视频,则需转其他格式后插入至PPT,否则只能以链接形式插入。

2. Cooledit Pro 2.1音频编辑软件

Cooledit Pro 2.1是一款推广已久,使用率极高的音频编辑软件。不仅能对固有音乐进行常规编辑,还能录制高清晰、高质量的声音。笔者常用的功能主要是:①格式的转换;②淡入与淡出;③升调与降调;④变速不变调;⑤音乐的拼接;⑥片段的截取等。

值得推荐的是这款软件将音频文件以“波形”(WAVE)可视化呈现,更便于操作者精准地对音频文件进行编辑。尤其多轨编辑功能,大大增强了多声部声乐教学的高效性和复调音乐鉴赏的有效性。

3. Overture 4.0打谱软件

鉴于多数地区学校较广泛采用简谱教学教材,线谱知识对广大无器乐学习经历的学生来说相对陌生。笔者对这一线谱打谱软件的应用,主要是依托这个平台导出生成MIDI格式的音频文件,方便配合cooledit多轨平台实施多声部音乐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不外乎教师用钢琴弹奏主旋律或片段,再理想些,将全曲弹完。学生听完一首作品,感觉这个作品速度不快,而且小句子重复太多,后来才知道是任课教师没弹熟,速度上不来,经常接不上而重复。如果在课上播放已输入电脑的钢琴谱,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不会因为演奏水平等问题而“献丑”。在介绍不同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时,传统方式通常是使用语言描述和聆听器乐作品为主。突出弊端有二:其一,我们在一首作品中很难清楚地听到一种音色,或只有某一音区的音色;其二,很少有学校能请到每种乐器的专业演奏者专门演奏,那我们就要寻找替代者。这里,多媒体电脑是最好的选择,在MIDI编辑软件中可以选择音源里成百上千种音色,越好的音源发出的传统音色越逼真,这样我们要找的只是某种乐器的图片,然后MIDI键盘上弹奏不同音区的音,甚至可以弹奏乐曲的片段。在MIDI文件中还可以随时设置某一个或几个声部独奏,让学生聆听后,再全部播放比较。

4. 会声会影X5视频编辑软件(亦可用“爱剪辑”)

会声会影是一个功能强大的“视频编辑”软件,具有图像抓取和编修功能,可以抓取、转换MV、DV、V8、TV和实时记录抓取画面文件,并提供超过100多种的编制功能与效果,可制作DVD、VCD、VCD光盘,并支持各类编码。

三、积极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教育信息化过程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多数地区学校已迈入“第三步”深度应用和融合阶段,最显著标志之一是信息化教学必须普及,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教学方式方法三者开始交融。如果说纯粹的应用阶段,课堂还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那么进入了融合,课堂就是导学为主,就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形式主要是交互式探究,离开信息技术,教与学已变得不再自如。

具体音乐学科教学中,还会使用到的有:图片编辑软件、云端数据库、过程性可自主创造性选取的视频编辑、电子交互双板、平板PAD等。根据执教者的具体需求,笔者认为主要在以下音乐活动领域内较好应用这些软件,能促进教学有效、高效,“解放”教师三尺讲台的同时还学生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音乐世界。

1. 声乐教学

教学内容:双声部或多声部歌唱

教学方式:叠加教学

技术手段:overture打谱软件+cooledit pro音频编辑软件多轨平台

在单声部训练的精准基础上,实现其他声部的有效叠加进入,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弱势声部训练,学生可在第一时间感受多声部协作的美妙和声。借助Cooledit Pro多轨平台,插入由线谱打谱软件Overture导出生成的MIDI音频文件,可实现双声部的单独和同时播放。老师只需轻轻一点鼠标,便可走近学生,走进声部,有针对性地解决音准、节奏、速度等常见歌唱问题。可以说,这种方式大大解放了音乐老师的教学空间,同时,更有效地解决了声部合作时产生的混淆穿插等问题。如可将一个MIDI声轨静音,待另一个声部唱准后再释放静音声轨,产生MIDI音频的叠加播放,这样学生更能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学习双声部甚至多声部歌唱。

2. 器乐教学

教学内容:竖笛、口风琴等基础入门

教学方式:演示教学

技术手段:Camtasia Studio(喀秋莎)微视频录制

形象直观的教学演示使授课教师的教学阵地更灵活,教师可直接进入学生“阵营”参与教学和指导;视频录制编辑带来的对乐器演奏方法、指法等细节的特写展示,更有利于后排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演奏。

3. 欣赏教学

教学内容:作品赏析

教学方式:结合音乐要素对具体乐段的深层赏析

技术手段:cooleditpro音频编辑软件网络资源的有效整合

满足片段教学的客观需求;立体感受“同一主题作品不同表现形式”带来的体验;部分复调音乐的讲解得到更好的阐述和直观地表达。

4. 乐理教学

教学内容:基础乐理知识

教学方式:知识讲授

技术手段:慕课-MOOC线上线下交互

满足部分学生对深一层次音乐知识的学习需要,如乐理考级或艺术院校入学考试等;通过网络学习充实常规普及音乐课堂的教学范畴;充实网络化校本教材研究资源库。

5. 创编体验

教学内容:对于创编过程的采集整理和创编成果的展示评价

教学方式:发现与自我提高

技术手段:数码摄录+展示平台+留言评价

学生新颖、富有创意的编创过程得到肯定与尊重,通过实录回放加深对创编活动的理解,更能引起参与者的创编反思。有条件的可将创编成果直接存储至云端资源库,开设留言交互平台,一改传统评价模式。

6. 姊妹艺术渗透

教学内容:影视、舞蹈、曲艺、戏曲等

教学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技术手段:翻转式课堂

7. 第二课堂辅助

教学内容:各类社团的建设和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

教学方式:半专业辅导

技术手段:自动演奏或相关合成平台

教育无止境,谁都不能说自己在某个教学领域已经登峰造极、无人能及,面对新的教学现象,由始至终应该抱着“沙里也要淘金”和“态度决定收获”的心态面对,尤其将来的大课题———学科融合。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会不会又是一场形式主义的“浩劫”?或者认为教育进程远没有走到“未来化”境地。又或者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自己接受不了或者无法胜任?一切不确定和疑问都是有其客观合理性的,这些疑问其实笔者曾经有过,但正是这些疑虑,让我们不那么冲动,冷静想想到底是怎么回事。要实现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要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结构三个方面做到以下三个原则:适时适地、适人适己、适度适情。

学科深度 篇10

以《鸦片战争》为例,很多教师都是按部就班地先讲述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再分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将两次鸦片战争进行比较,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 第一次的 继续与扩 大”的结论就 结束了。这一课属于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样的教学处理根本不符合本单元的主题,更不符合上述历史课程性质,学生的收获只是知道了相关史实,而不会有什么深层的反思。笔者认为,以课程性 质为核心,结合课标和本单元的主题,确定本课的总体结构如下。

一、偶然与必然

这一环节涉及鸦片战争的背景和结果,主要解决两个问题: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偶然还是必然?中国的战败是偶然还是必然?一般而言,绝大多数教师都会讲到这两个问题,但笔者认为,在讲述战争爆发的原因时,必须讲清楚当时中西方两种不同的观念和体系,即“天朝”人的天下观(宗藩体系)和西方人的世界观(殖民体系),这才是导致战争爆发以及战争期间国人种种不可思议举动背后的根源所在。

鸦片战争之前,中华文明一直领先 于世界,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宗藩体系,具体地表现为“天朝上国、藩属国、化外各邦”的三重关系。中国周边地区的各国君主,出于种种动机,纷纷臣属于中国,向清王朝纳贡,受清王朝册封。至于藩属国 以外的国家,包括西方各 国,清王朝一 般视之为 “化外蛮夷 之邦”,在官方文书中蔑称为“夷”,并在其国名上加“口”字旁。因此,在对外关系上,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承认有与之平等的国家存在。

而英国等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工业革命 的洗礼后,国家意识萌芽,国与国之间平等意识萌芽,它们提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要按照国际法规和外交惯例。1793年马戛尔尼在觐见乾隆皇帝时,要求中英之间的礼节要对等,体现了国与国平等的意识,结果触犯了不可一世的乾隆皇帝。鸦片战争就是这两种体系(或曰两种文明)的较量。

徐中约先生这样总结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由于中西方对国际关系、贸易和司法管辖的观念大相径庭,即使没有鸦 片,双方之间 的冲突也 照样会爆 发。比鸦片问题远为深刻的是几个概念的冲突:中国自称天下宗主的角色与西方国家主权的观念之间的不兼容;中国的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的外交往来体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的扩张之间的对抗。……由工业革命产生的力量与通过变化获得 的进步思想,推动了西方向海外扩张,没有什么能阻止这股潮流。”[2]

据茅海建先生统计,英军整个战争期间战死98人,伤200人左右,另外,包括疾病和船只失事 等非战斗 减员近2000人,英军远征,面临的最 大敌人是 水土不服,而不是清军的抵抗。清军伤亡2万余人,阵亡大员有钦差大臣1名,副都统2名,提督3名,总兵6名。如果不算非战斗减员,如此大的一场劳师远征,对手又是庞大的清帝国,英军伤亡竟然不足300人,其战场上 的优势可以想见。[3]为了加深学生的印 象,教师还可 以举几个例子,如杨芳的粪桶阵迎敌,奕经的虎头军作战,或者闽浙总督颜伯焘指挥的厦门之战等。所以,历史的真实在于:鸦片战争中国是完败,根本没有获胜的机 会。中英双方的巨大差距决定了无论是谁来指挥这场战斗,其结局都是一样的。

二、平等与不平等

这一环节涉及对不平等条约的评价,可以设计如下情景体验思考题:假如我们是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人,你认为洋人提出的《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中哪些我们可以接受,哪些我们不能接受,哪些又是说不清的?请说出你的理由。

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共有十三款,以今天的眼光看,《南京条约》之所以为不平等,主要是三项内容:一是割地(第三款);二是赔款(第四、六、七、十二款及第五款后半部分);三是赦免汉 奸(第九款)。而第一款 宣布和平;第十三款规定批准程式,并不涉及平等或不平等;第八款释放英囚也合乎当时和现在通行的国际法惯例;至于第十一款平等国交,反而是这项不平等条约中的平等条款。除去以上今天比较容易判别的条款,该条约还有三项规定,即五口通商(第二款)、废除行商(第五款前半部分)、新定税则(第十款),这些关于 经济贸易 的条款,很难简单地以平等或不平等来界定。这三项规定反映出英国欲将中国纳入世界贸易体系的企图,这对中国有不利的一面,但在客观上为中国提供了摆脱循环的新途径。从短期上讲,负面作用大于正面效应。而从长期来看,正面效应逐渐生长,最后超过了负面作用。[3]但当时的人们最难接受的却是五口通商,并不是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而且据茅海建先生的考证,领事裁判 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协定关税等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规定却是清政府拱手送出的。[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顽固的 传统文化 的制约下,在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下,清朝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中世纪,没有现代的国际观念、法制观念,他们看不见、认不清真正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之所在。所以他们往往对今天看来“平等”的条款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因而在外交上举措大谬。[3]所以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 来代替“天朝”人的 眼光和标 准,否则很多 历史现象 就无法解 释。蒋廷黻先生这样评论说:“不平等条约的一部分根源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准。”[4]这的确是公允之论。

三、觉醒与反思

今天人们经常说鸦片战争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但当时的国人承认自己落后了吗?“挨打”让国人警醒了吗?这一环节中提出了两个问题:鸦片战争的惨败和战争中暴露出的中西方的巨大差距,让国人觉醒了吗?鸦片战争给我们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南京条约》签订,英军退出长江后,道光帝立 即下令沿海各省撤军,以节省浩繁的军费。战争过后,一切似乎恢复了原状。虽然利权丧失了不少,但在统治者看来,那不过是宗主国对藩属国的一种“羁縻”手段而已;统治者仍陶醉于“天朝无所不有”的迷梦中,国家机器仍然在封闭的自我环境中运行,并没有积极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李鸿章语)。于是十四 年后战火 又起,清政府完全是重复着同样的错误。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根本没有吸取丝毫的教训,所以才有悲剧的重演———第 二次鸦片 战争。蒋廷黻 先生评论说:“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军事的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了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直到英法联军攻进北京,然后才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 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4]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鸦片战争给我们的最大教训和启示就是,中国必须要改革开放,主动融入世界潮流,实现现代化。

深度研课要符合本学科的课程性质,对历史课而言就是要有“历史味”,也就是说不能把历史课上成语文课或其他。例如必修三《物理学的重大发展》一课,就常有教师花大量时间去探讨万有引力定律和相对论的具体内容,这就明显偏离了历史课程性质。深度研课是为了上出真正的好课,何为一节好的历史课?薛伟强老师认为,科学运用史料是好的基础,适度激发兴趣是好的形式,适量的学术拓展及适时的现实关照是好的深入,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质疑、反思及批判,点燃思想的火花。[5]这应该是我们深度研课时要遵循的基本标准。把握好这四个度的历史课才是有深度的,这样的历史教育才符合课程性质,才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中学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深度研课必须服从这一目的。具体到《鸦片战争》这一课,首先要确定其教学立意,即鸦片战争告诉我们,中国必须实现现代化,主动融入世界潮流。然后要讲清楚三个问题:偶然与必然;平等与不平等;觉醒与反思。这样的历史教学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达成教学目标。

上一篇:国际区域能源合作下一篇:石油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