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理论(精选12篇)
微观经济学理论 篇1
微观经济学理论最早产生在西方,二十世纪初由著名学者严复传入我国。微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价格问题,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微观经济学对于所有权状况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激励机制的设计对于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同样进行理论上的探讨。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微观经济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尤其是在会计、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本文主要从微观经济学理论入手,研究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
一、产权和市场失效理论在会计学中的应用
根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市场在一系列理想假设条件下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即正常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现实经济活动中这些理想假设条件往往无法满足,市场机制达不到有效配置资源,则产生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最严重的市场失灵首先是资源的产权不明晰,产权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基本条件是明确而专一的且可转让和实行的产权,产权是有效利用、交换、保存、管理资源和对资源进行投资的先决条件。
应用产权原理,我们不难分析出国有企业中会计造假的部分原因。从产权关系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处在一种特殊状态之中,没有明确的投资主体,即不能实现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也未能实现管理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由于产权界定的模糊,绿色会计的概念应运而生。绿色会计的确认要求将涉及环境的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中。绿色会计的剂量可依据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等理论为基础,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综合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等。绿色会计披露的重点在于设置绿色会计报表,进行绿色会计披露,包括绿色资产负债表、绿色现金流量表、绿色损益表。此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还可揭示环保措施对目前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损益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环境经常性支出数字等内容。
二、委托——代理理论在会计学中的应用
委托——代理问题导源于对企业经理人员最大化行为的反思与分析。在一个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必须研究的问题。委托——代理关系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最典型还是经济关系中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关系。在委托——代理关系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问题。委托—一代理理论正是为解决经理人员对投资者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偏离而发展起来的。
基于委托一—代理理论,学者们对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会计领域,由于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舞弊案件时有发生,给投资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内部控制问题等成为会计学者研究的热门问题。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促进了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从现代企业委托—代理的角度讲,公司治理实际上就是要解决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就是如何激励约束管理者的行为以实现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现代企业股权的分散性决定了投资者对管理者实施直接监督的不经济性或不可行性,借助于会计信息进行的间接监督成为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有效的信息披露不仅是上市公司的持续责任,也促进了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
三、思维会计理论在会计学中的应用
思维会计(mental accounting)是指个人或家庭为了跟踪资金流向,控制支出,而像财务或管理会计那样,在思维中将个人的财务活动进行记录、总结、分析和报告的会计活动。思维会计由三个部分组成:思维会计系统为决策者知觉或经验事件结果、进行事前或事后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提供基础;将资金的来源和使用进行分类,归入不同的思维账户;思维会计系统会以不同的频率评估各种账户,在较宽或较窄的范围内进行平衡。对各种交易活动而言,把交易行为归入思维账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确定该交易行为赖以进行评价的参照系的过程,从而决定了决策者如何把交易行为结构化为损失或收益,对实际的选择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
经济学家利用思维会计原理,解释了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投资之谜案例。从美国的数据来看,从1926-1998年的70年间,股票投资的年收益率约为6%,1926年的1$股票投资到1998年变成了1800$;而与此对应,1$的国债投资只能得到15$(一半被通货膨胀吃掉了)。风险厌恶并不足以解释股票投资之谜。Benartzi and Thaler利用思维会计原理提供了说明。人的风险态度将取决于他们重新设置评价基准的频率,即他们多么频繁地重新评估他们的资产组合。他们的研究发现,投资者一般每13个月评估一次他们的资产组合。这样,股票投资与债券投资在长期中的巨大差距被忽略掉了,这正是行为经济学家对股票投资之谜的解答。
参考文献
[1]朱善利,微观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3
[2]张肃珣,郭丽丽,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会计造价,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4,12:7-9
微观经济学理论 篇2
關键词:微观经济学;理论应用;会计学领域
Keywords:microeconomics;theoreticalapplication;accountingfield
中图分类号:F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01-0187-02
0引言
微观经济学最早发源于西方,二十世纪初才渐渐传入我国。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中心问题就是价格问题,并且主要研究个体或者个人的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对所有权状况以及资源配置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在学术研究的深入下,微观经济学理论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的经济问题当中,例如:会计、金融、人力资源等。当前,着重讨论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1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
微观经济学又称小经济学,即所谓的个体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是研究以个体或者个人为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还深入研究了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并且提出了微观经济学理论对市场失灵的看法和纠正,积极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个体的经济过程。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中心思想就是使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其中,微观经济学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了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
跑步的微观经济学 篇3
为了多收获一对主动献上的膝盖,有人把计步器绑在了狗腿上,有人每天没事绑着手机在窗边缓缓降下又升起,有人把手机绑在鞋带上翘起二郎腿匀速抖腿,有人因运动过量差点导致截肢……
晒步数对你来说是一种风潮,对商人来说是一笔生意。
跑步也是大花销
今年你要跑北京马拉松没那么容易了,6万多人抢3万名额,基本是2比1的中签率,去年,上海国际马拉松,只有1.8万人的跑步名额,居然有200万人争抢。
“半马”报名费160元,“全马”200元,在不用抽签的2013年,北京马拉松3万个名额仅13个小时就被一抢而空。如果没抢到,你还可以淘宝找黄牛,一上海跑友愿意出价5000余元购买名额。
在田协注册的马拉松赛事,2011年全国为22场,2012年为33场,2013年有39场,2014年有53场。2014年全国马拉松参赛人数超过90万人次,狂热的跑步信徒让2014年“北马”总营收近3000万元,使其跻身世界十大马拉松赛之列。
有预测说,中国的跑步经济市场份额在300亿元。除了各大城市的马拉松赛事以外,这个数额还包括跑步者长年累月的头巾、水壶、腰包、护膝、遮阳帽、防风镜、计步器、速干衣、压缩袜、心率计、运动鞋、智能手环、运动耳机,以及去参加比赛的高铁票、住宿费、保险费和App服务。
好的装备是新手坚持的动力
吴大萌手机中的Days Matter显示,她开始跑步已经605日了。两年前,她还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大四学生,“身边有个特别女神的姑娘天天在朋友圈晒自己跑步的截图和燃烧的卡路里”,大学800米测试没有达标让吴大萌痛下决心要在毕业前“完成一个牛逼的to do list”。故事的结局是,吴大萌同学最终跑了全程马拉松,在TNF 50公里越野中拿到了小金人,还用一个半夜刷了北京二环,后来又跑了二号线、三环,以及72公里的四环。
开始跑步时,吴大萌会带上耳机放一些喜欢听的音乐,后来经常在马路上跑步,边跑边听很不安全,就放弃了这个习惯。但运动手表是必须买的,从2200元的GARMIN620开始,虽然吴大萌并不怎么关心自己跑步时的心率。
跑步圈有很多女生,她们很容易因减肥而开始。到现在,跑步已经成为吴大萌的习惯。“很多时候为了缓解一天积累的情绪。有时天气好了,我就会出去跑20公里呼吸新鲜空气;心情好了,出去跑一圈庆祝;心情糟糕时,出去跑一下发泄。”
跑步最费鞋,跑鞋每800公里就要换一次,“说起跑步装备,这真是一大笔账,光跑鞋我就有十几双”。在这些装备里,除了1280元的Nike air zoom,就是3200元的GARMIN Fenix3运动手表,最便宜的是69元的小米手环。
Fenix3并不是必须的装备,吴大萌也不太喜欢研究自己的运动数据,但Fenix3绝对是跑步圈里“装X必备”,吴大萌说,“对于新手来说,好的装备无非就是花了大价钱给自己点坚持的动力”。
在《跑步圣经》的诞生地美国,Runners World杂志上有一篇《在美国跑上一辈子要花多少钱?》,把美国跑友分成三个档次:节俭型花费14358美元,资深型花费56942美元,土豪型花费为212872美元。有好事者算出了中国版本:节俭型14100元,资深型243000元,土豪型1101900元。
这样的消费量级能支撑起多少家上市公司?
中国人喜欢夜跑
持续的跑步热,让不少可穿戴智能设备公司把重兵布在了运动手环上,跑步数据记录和社交的App也走红。跑步App中用户较多的有Nike+、悦跑圈、腾米跑跑等,红杉资本、软银中国等VC都在跑步App里投入了赌注。小米手环也借着69元的小米价成为国内运动手环出货量最大的设备。
“我们公司报销所有跑步比赛的报名费。”华米科技北京总经理王辉在进入华米以前就是一个跑步爱好者。
2014年8月,小米手环第一个用户数据在华米公司的后台激活,随着用户人群的增加,华米的数据分析师发现跑步是手环人群的重要应用。“每周一次,跑三到五公里,我们把他定位为一个严肃跑者,”王辉说,“一千多万的累计用户,可能有20%的跑步发烧友。”
今年年初,华米开始成立“米动跑团”,后来还把千万级用户的跑步数据做成“米动指数”。在米动指数的监测里,“随着冬天到来,跑步频次大幅下降”,王辉说:“我们抽验了好多天,对比了北京市雾霾天气和跑步的关系,发现雾霾虽然有影响,但不如气温的影响大。”
让人们跑起来是华米的使命。“我们不像Nike、Adidas,卖出一双跑鞋就完成任务,我们的考核标准是手环的日活和月活。”王辉说,“华米不是一家传统硅谷的硬件公司,我们把用户以互联网方式来经营和运营。”
北上广才是跑步经济的核心区,总部在合肥的华米科技,把庞大的后期运营团队放在了北京,负责后台软件大数据以及以跑步为主的市场活动和体育运营。他们占了华米公司人力资源的30%。
与竞技体育不一样,跑步有着最广泛的市民基础以及社交倾向,这使跑步经济更有群众基础以及参与性。2014年,运动App咕咚发布了《2014年中国运动白皮书》,2000万注册用户中,有58%的人运动方式是跑步,走路和骑行分别是22%和13%。报告还显示,中国人喜欢夜跑,占总跑者的73.44%,尤以晚上8点至10点居多。
跑步数据其实是社交货币
跑步经济的直接受益者是Nike、Adidas以及New Balance。New Balance在广州开了全国第一家跑步系列主题店,Adidas也在上海“跑步圣地”的徐汇滨江设了Adidas Runbase。Nike跑步产品已经占到公司全部营收的20%,每年还有30%的增长率,远超足球和篮球两种品类。
以跑步为基础,充满互联网思维的Nike也开始了跑步粉丝的运营。Nike推出一系列的手机应用,涉及减肥、跑步社交、专业跑步训练。卖鞋虽然是主业,Nike也推出了跑步手表,可以计算卡路里、追踪速度、计算心率。
2015年7月,李宁跟华米科技合作,推出了两款智能跑鞋。据王辉透露,11月底,这些装有智能芯片的跑鞋已经出货26万双。“比如说你是前脚掌着地还是后脚掌着地,手环是没法测的。”
众安保险也费尽心思给跑步者设计了一款产品,每天跑一次步,就能抵扣你的保费费用,本月跑步步数越多,下个月需缴保费就越少。
“跑步经济的浪潮推动了智能硬件需求的具体化。”王辉说,“智能设备反过来拉动了跑步经济的前进,有些人是想试用我们的手环而开始跑步的,也有些人是为了试用某个App而跑步。每天向朋友圈上传的跑步数据,其实是你的社交货币。”
微观经济学理论 篇4
一、若干问题探析
(一) 偏好关系~酆与集合A、B在R+上都是闭的证明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1]中第13页“根据习题1.11, 的连续性意味着集合A、B在R+上都是闭的”, 对该问题的证明, 以下两种方法:
2.此处仅对A是闭集的情况进行证明, 集合B是闭集的证明与之类似。假设A是开集, 那么根据单调性定义, 只能是形式为[0, b) , (详细证明可参考《高级微观经济理论》习题A1.24, 此处略去) , 并且b∉A, 但是be属于n维非负空间, 根据完备性定义, be严格优于x。根据偏好关系的连续性、单调性, 存在, 使得t1e严格优于x。可得t1b, 那么t1∈A, 产生矛盾, b∈A。据此, A为闭区间。 (证毕)
3.这一证明过程如下: (1) C是闭集, 根据闭集定义, 等价于X中的任意收敛序列的极限属于C; (2) 偏好是连续的, 等价于任意给定消费束X, X的不优集合与X的不劣集合都是闭集。接下来用反证法进行证明:
任意给定消费束X, 假定A (或B) 不是闭集, 那么A (或B) 中必定存在一个收敛序列, 且其极限不属于A (或B) , 而这与连续偏好的假定矛盾。 (证毕) (注:本证明不需要偏好的强单调性假设)
以上三种证明方法所用到的数学知识均集中在数学附录A部分, 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
(二) 拟凹性与负半定等价性的必要性证明
首先考虑一个既定的x∈A和一个开始于x的位移方向x∈RN, 且z≠0。令Ø (a) =f (x+αz) (其中α∈R) , 在α=0点运用泰勒展开式可得:
对于某一个β∈[0, α], 利用反证法并分3个步骤证明: (1) 若f (x+αz) >f (x) , 则由于f (x) 是拟凹的, 根据定理M.C.3可知必定有∇f (x) ·z>0, 与已经条件中的∇f (x) ·z=0矛盾; (2) 若f (x+αz) <f (x) , 则根据M.C.3中的证明方法可知f (x+αz) -f (x) <0, 又由于∇f (x) ·z=0, 所以泰勒展开式的左端小于零, 意味着z·D2f (x+βz) z<0, 因而f (x) 是负定的; (3) 如果f (x+αz) =f (x) , 并且∇f (x) ·z=0, 那么泰勒展开式左端必定等于0, 从而z·D2f (x+βz) z=0。综合上述步骤中的第 (2) 、 (3) 步骤, 可知若f (x) 是拟凹的, 那么海塞矩阵D2f (x) 在子空间{z∈RN;∇f (x) ·z=0}都是负半定的。 (证毕)
二、原因分析
以上是对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教学中所遇到几个问题的解析,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在对其进行背后原因的探析。
(一) 研究生对数学工具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 需要学习和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拓扑学等数学工具, 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经济理论推导的逻辑, 有效地训练经济学思维方式, 使学生在面对现实经济问题时, 掌握如何选取、界定经济变量, 构建数理模型并进行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一旦发现模型的推导结果与现实不符, 就可以观察现实经济环境与模型构建时的假定条件有哪些区别, 进而全面、深刻地解释经济现实。
但是, 由于数学语言抽象、数学定理的推导难懂, 研究生在学习数学基础时感觉吃力, 往往放弃微观经济理论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直接追求故事化的描述过程和由此所得出的结论, 对利用数学推导的分析过程不以为然。在自己的论文写作时, “临时抱佛脚”地选取数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而对这些模型与所研究经济问题的契合程度置之不理。
(二) 教师工作中多任务目标冲突
高级微观经济理论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与保证教学质量两者之间权衡比较, 其教学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完成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课程规定的知识, 此时教学进度完成是第一位的;第二个任务是保证学生在高级微观经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微观经济理论推导的工具和方法。这两个任务都是教学目标的必要组成部分, 但是难以避免教师的“选择性授课”, 将授课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略去不讲留给同学们, 如果学生课后缺乏动力对这些问题深入探讨, 要么以后用到时“恶补”, 要么继续不求甚解。由于授课过程中的“质”和“量”两个目标存在冲突, 教师在授课时必然会有侧重, 重“质”会导致学生对部分经济理论理解深入, 但无法了解微观经济理论的全貌;重“量”则使学生有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学习体验。这个问题在高级经济理论 (高级微观、高级宏观) 的教学过程中广泛存在, 是影响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学习的重要因素。
(三) 微观经济理论的学科性质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 其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毋庸多言。高级微观经济理论中的许多问题都要涉及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利益的协调, 如果缺少数学工具的分析, 往往会使得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缺乏可信性, 并有可能收到直觉和已有经验的约束, 很难有新的发现。在数学工具在经济理论的运用上, 有以下三种观点: (1) 一些学者认为数学工具在微观经济理论中的作用可有可无, 甚至不需要定量的分析就能够“定性”; (2)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 “成功地运用初等数学也行”, 经济管理专业的数学教学始终进步缓慢, 课时经常被压缩; (3) 还有介于两种观点中间的一种观点, 例如保罗·罗默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数学滥用》就同意经济学中的适度运用但反对数学工具的滥用。例如在经典的最优化数学方法不够用时, 冯·诺依曼的对策论以及阿罗·德布罗的一般均衡理论使得人们对群体的经济行为和有利害冲突的经济问题的认识大大深化了。这些都是数学工具成功得到运用并极大地推动所研究学科取得进展的典型例子, 同样的例子还有, 对个体和整体的利害关系研究的福利经济学和社会选择问题正是由于成功地运用了数学公理化方法, 使得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所揭示的深刻关系是非数学方法无能为力的。经济学需要数学, 甚至是不寻常的数学。[3]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家无法运用纯净的可控实验作为其研究后盾, 除了逻辑上的一丝不苟, 没有更好的方法。
三、对策建议
(一) 增强研究生掌握数学工具的兴趣
“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 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经济学在分析问题时和科学的其他分支类似, 往往出于数学上的便利进行假设, 这种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抽象能够发挥数学方法的巨大威力, 使得分析过程不囿于直觉和经验的局限。经济学与物理学一样, 允许在分析问题时进行假设, 这样方便于将视角集中在所研究问题的重要问题, 厘清理论的基准, 从而对经济问题进行体验和观察。数学是自然的语言,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复杂的数学公式语言转化为经济学语言娓娓道来, 学生将这些公式转化为充满趣味性的经济学语言进行理解、掌握。反过来, 在教学过程要将一些经济理论构建为数理模型的, 即经济学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过程教授给学生, 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许多著名经济学家都擅长在经济学语言和数学语言之间挥洒自如地切换。例如,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作者, 大名鼎鼎的克鲁格曼就善于将数学模型及推导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展现给广大读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对微观经济理论所用数学工具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才会自觉地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借助于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从而得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经济结论。
(二) 把握教学中“质”与“量”的关系
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有“教学”和“科研”两大任务, 这两个方面的成绩都直接决定教师的绩效考核与职称晋升, 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也需要考虑将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分配在两大任务上, 根据效益最大化原则, 教师会选择更有效率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讲, 研究生的微观经济理论课程中大量的数学预备知识教学会占去总课时的1/3左右, 即使保证数学基础知识的课时, 学生的掌握情况也不尽人意, 更遑论在经济学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自如转换了。这就要求: (1) 教师在研究生微观经济理论授课时保证数学基础知识的课时, 同时注重这些数学知识在经济理论的演进中的运用, 借助于一些仅靠直觉和经验无法得出清晰结论但借助于数学轻松得出结论的典型案例, 是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强大作用, 提高微观经济理论的教学质量。 (2) 研究生在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 可以选修数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如经济数学、微积分、拓扑学等, 课前预习加上课后总结、主动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数学难题, 从而提高微观经济学学习的质量。当然, 不是为了数学而学习数学, 数学工具仅仅是桥梁和中介, 通过它才能更好地学习微观经济理论。
(三) 正确认识微观经济理论学科性质
在现实中, 也确实存在一些学者或者天才能够凭借他们自身的经验或者直觉就能够对许多经济问题给出其正确的判断, 然而这样的方法并不是科学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论断绝对不可能是十分准确的, 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论证, 往往表现为科学发展史上的种种“猜想”。微观经济理论得到越来越深入的发展, 对数学也就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坚持数学的严格性, 使得公理化方法不止一次地引导经济学家对其所研究的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并使适合于这些问题的数学技巧用得更好。”[4]微观经济理论到现在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 经济学系统地运用数学方法的最早的例子, 通常都认为发轫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 (1) 的《政治算术》。实际上, 从19世纪中叶开始, 数学才真正与经济学结下不解之缘。以概率论研究开始其学术生涯的古诺 (2) 所发表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 由于该书充斥了数学符号而被他同时代的经济学家认为是“胡言乱语”。马克思曾经写道:“在制定经济学原理时, 计算的错误大大地阻碍了我, 失望之余, 只好重新坐下来把代数迅速地温习一遍, 算数我一向很差, 不过间接地用代数方法, 我很快又会计算正确的。”[5]这也充分说明数学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 教师和研究生正确认识微观经济理论学科性质要坚持以下三点: (1) 在教授和学习微观经济理论时, 要明确经济学中的那些部分适合用数学工具进行研究; (2) 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经济学理论与数学究竟有多深的关系, 不用数学工具能否得到同样的结论, 数学对经济理论的总体发展能够起到大大的作用; (3) 在教学和学习中考察和展望数学和微观经济理论发展是怎样相互推动的。
参考文献
[1]杰弗里·A·杰里, 菲利普·J·瑞尼.高级微观经济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2]安德鲁·马斯—科莱尔, 迈克尔·D·温斯顿, 杰里·R·格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906.
[3]史树中.数学与经济[J].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266.
[4]德布罗.数学思辨模式的经济理论[J].数学与进展, 1988, (3) :251-259.
微观经济学习题 篇5
2、影响需求变化的因素多于影响需求量变化的因素。√
3.正常情况下, Qs=a+bP可以用来表示某产品的供给函数(a和b均为大于0的常数)×
就Qs=a+bP而言,如果P=0,则Qs=a,显然这是不合常理的.Qs=-a+bP的形式可以用来表示某产品的供给函数
4、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相关产品的价格上升会促使某产品的供给增加。×
.(如果A与B是替代品,A的价格上升会促使B的供给增加;但如果A与B是互补品,则A的价格上升会促使B的供给减少)
5、如以横轴代表需求量Q,纵轴代表价格P,则dP/dQ是需求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的斜率。√
6、若需求曲线为直线,则曲线上的每一点的点弹性之绝对值都是相等的。×
7、若产品一定幅度(百分比)的价格下降会导致该产品同等幅度(百分比)的销售量增长,则生产该产品的厂商的收益不变。×(譬如:10元×100公斤≠5元×150公斤)
8、需求交叉弹性系数必定为负值,但理论分析上一般取其绝对值。×
9、某产品的替代品越多,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就越小。×
10、某商品价格下降,其互补产品的需求会上升。√
11、一般而言,供给弹性大的产品,其需求弹性较小。×
12、需求增加和供给减少必会导致产品的均衡产量减少,但对产品价格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会导致苹果的需求曲线向右移动?D
A.生梨价格上升
B.桔子产量减少
C.对苹果营养价值的广泛宣传
D.消费者收入的下降
2、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某冰箱生产厂家的产品供给曲线右移?C
A.冰箱价格下降
B.冰箱生产的原材料价格上涨
C.该厂家的生产规模扩大
D.全行业的产品库存增加
3、直线型供给曲线的斜率不变,因此其上的每一点的点弹性之值也不变。这一说法B
A.正确
B.不正确
C.可能正确
D.某些前提下正确、若一条直线型的需求曲线与一条曲线型的需求曲线相切,则在切点处两曲线的需求价格弹性A
A.相同
B.不同
C.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D.依切点所在位置而定
5、如果某商品富有需求价格弹性,则该商品价格上升会使C
A.销售收益增加
B.销售收益不变
C.销售收益下降
D.销售收益的变动不确定
6、建筑工人工资提高将使A
A.新房子供给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B.新房子供给曲线右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C.新房子需求曲线左移并使房子价格下降
D.新房子需求曲线右移并使房子价格上升
7、两种商品中,若当其中一种的价格变化时,这两种商品的购买量同时增加或减少,则二者的需求交叉弹性系数为A
A.负
B.正
C.0
D.1
8、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汽车的均衡价格下降?B
A.汽车消费税降低
B.公路建设滞后
C.汽油价格下降
D.汽车生产成本上升
9、汽油价格上升和汽车生产成本下降会使汽车的B
A.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提高
B.均衡价格下降、均衡产量不确定
C.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不确定
D.均衡产量提高、均衡价格不确定
10、政府把产品价格限制在均衡水平以下可能导致
C.
A.产品积压
B.产品供给丰富
C.黑市交易
D.B和C 11.下列哪一项不会导致高等教育的需求曲线B
右移?
A.师资质量提高
B.学费降低
C.入学考试难度下降
D.文凭更受重视(学费降低只会导致需求曲线上的点的移动)
12.设某商品的需求曲线为线性,在曲线上的A点,价格和销量分别为6元和4 只,并知该点的点弹性为-3,则可知需求曲线的斜率为:C
A.-
2B.-4.5C.-0.5
D.-4.5/2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
在上一章,我们分析了需求与供给如何决定价格,在本章将进一步分析需求,探讨决定产品需求的消费者行为,说明需求曲线的理论依据。判断题
1、从消费者均衡理论中可引申出的结论是,为使消费所获得的总效用最大化,消费的产品必须多样化。√
2、低档商品一定是吉芬商品,但吉芬商品不一定是低档商品。×
3、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提高,而作为低档商品的A的价格不变,则消费者对A需求会减少。√
4、如果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不变,而作为低档商品的A的价格下降,则消费者对A需求会增加。√
5、高档消费品的恩格尔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大。×
6.任何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都会同时产生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单项选择题
1.消费者剩余意味着B
A.消费者得到了实际货币利益
B.消费者支付的货币额比他愿支付的数额小 C.消费者获得的效用超出他原本预期的效用
D.消费者购买的商品的数量比他原本打算购买的多 2.无差异曲线上任一点斜率的绝对值代表了D
A.消费者为了提高效用而获得另一些商品时愿意放弃的某一种商品的数量 B.消费者花在各种商品上的货币总值 C.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
D.在确保消费者效用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的交换比率 3.消费者均衡意味着C
A.消费者花费的货币额最小
B.消费者购买了其希望购买的全部商品
C.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购买了给其提供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 D.消费者在既定收入条件下购买的各种商品都分别是市价最低的
4.X的价格下降后,消费者对X的消费的替代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收入效应的绝对值,则A
A.X不是吉芬商品
B.X不是劣等商品
C.X不是正常商品
D.X吉芬商品
5.预算线以同横轴(代表X商品量)的交点为轴心,按顺时针方向运行,说明C
A.X价格下降;
B.X价格上升;
C.Y价格下降;
D.Y价格上升。
6、设某消费者仅消费X、Y两种商品,其价格分别为8角、2元,已知达到消费者均衡时消费的X为5件,第5件提供的边际效用为28单位,则这时消费的最后一单位Y提供的边际效用为C
A.20
B.C.70
D.25(据
7.以TU和Q分别代表消费效用和消费品数量,则根据经济学的通常假定,一般存在C.A.dTU/dQ>0,d2TU/dQ2>0;
B.dTU/dQ<0,d2TU/dQ2<0;
C.dTU/dQ>0,d2TU/dQ2<0;
D.dTU/dQ<0,d2TU/dQ2>0;8.、哪种曲线表示收入与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之间的关联性?D
A.预算线
B.价格-消费曲线
C.收入-消费曲线
D.恩格尔曲线
9.设PE、PF分别表示商品E、F的价格,M表示消费者收入。下列哪一需求函数表示E与F属于互补商品关系并且E属于奢侈品?
D.A.QE=200-10PE+8PF+9M
B.QE=250-12PE-7PF-5M
C.QE=300-0.03PE-10PF+9M
D.QE=350-10PE-8PF+5M 10.哪一表述是错误的?C
A.有些正常品甚至奢侈品可能会演变为低档品。
B.有些低档品也可能会成为正常品。
C.尽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某年的商品房交
易量却明显萎缩,对商品房的购买锐减,房价下降。
这说明住房属于低档品。
D.同种商品在某些区域或群体中属于正常 品,在另一些区域或群体中又可能属于低档品。
住房一方面是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又是人们的投资对象,具有奢侈品的特征,不可能是低档品.房价的下降和对商品房购买的减少往往是对前几年过度炒作的矫正或其它原因所导致,与收入提高之间没有本质性的必然联系.)教材上的计算题演算及答案:第6题:
(1)设全部收入用于购买X,则X=10,全部收入用于购买Y,则Y=50
从而预算线斜率:
b=
=5
则:Y=50-5X(2)设全部收入用于购买X,则X=20,全部收入用于购买Y,则Y=50
于是:Y=50-
X
=50-2.5X(3)设全部收入用于购买X,则X=20,全部收入用于购买Y,则Y=100,于是:Y=100-5X 第7题:
第四章
40-5X=3(30-Y)……………①
另可得预算线方程:Y=40-5X……②
将式②代入式①,得:
X=3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浅谈 篇6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部制定的财经类专业的重点主干课程。学好《西方经济学》,对于后续的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及专业拓展课的学习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并且,在当前考研不断升温的背景下,作为考研专业课的必考科目,学好《西方经济学》尤为必要。《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又是基础。面对体系庞大、内容繁杂的微观经济理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教学方法上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尤为必要,它不仅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1、意识形态上具有阶级性。西方经济学哲学基础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信奉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存在。因此,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理论时,首先必须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观点对其进行科学的全面的分析,分清哪些内容是反映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容,带有相对真理的性质,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哪些内容在意识形态上是掩盖资本主义世界本身的矛盾,宣传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是属于庸俗的东西。然后,对于有用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应当去引进、消化、吸收,以利于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对于庸俗错误的观点,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要在理论上加以分析辨明,只有这样才能认清西方经济学所反映的阶级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同时也有助于更为全面正确地理解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2、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为研究对象,主要由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构成;在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上要主次分明,轻重有别。重点讲解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理论、市场理论等基础理论,做到讲深讲透。同时,对经济学前沿理论如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选择理论等内容作简要概述并推荐一些相关参考书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经济学进行系统的了解,以巩固已学知识并扩大其知识面。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培养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论方面有抽象化、数学化的特点。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如求导、几何图形、图表等,但是学生习惯于以普通语言逻辑来分析问题。我们说数学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只是为了说明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所以说如果只有数学是万万不行的,它会使经济学流于形式主义,必须把数学与其他说明的经济现象、经济规律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需求函数、供给函数、生产函数、成本函数、收益函数等。在基本理论的论述中多将语言逻辑分析与数学分析相结合,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形象的图形;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特别是边际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在《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数学与经济理论、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内容,展现用数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及现实难题的魅力,使学生在实际训练中提高操作能力。
4、研究的内容具有理论性与实用性。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生产,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是一切经济制度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制度只是以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价格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普遍存在的。因此,《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我们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和政府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虽然微观经济学来源于西方,但它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环境、运行方式、调节手段的理论却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迫切需要的,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二、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基本特点
1、学生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财经院校有很多文科生,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时,更希望把《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纯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来学习。《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所学的一门专业课,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这些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他们虽然读过或听说过一些经济理论,但经济学知识不够完善,没有一条贯穿于经济知识的主线,也不能形成体系。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财经类院校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要求与工科专业的要求不同,他们只需学习經济数学。这一明显的知识结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不愿深入。
2、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讲到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学的渊源时,学生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等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西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不同于政治经济学之处就在于它广泛使用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但经济学毕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对许多经济理论的深刻理解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和社会学知识,这正是财经类院校学生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组织教学,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感性的东西理性化,理性的东西给感性化。
3、被动学习。《微观经济学》较抽象,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如果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适当做些习题,则学习效果就好。笔者多年来上第一节《微观经济学》课都会强调自身学习心得体会:读书、推演、练习、实践。但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学习,大部分都是被动学习,这就出现了一种很特殊的现象:没预习学生课上听不懂,听懂的自己也不会做推演,纵使会做推演的在练习题面前也是捉襟见肘,会做书上习题的未必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三、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
《微观经济学》理论内容很丰富、抽象、深奥,学生难以消化,特别是运用大量的高数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晦涩难懂,对所学知识囫囵吞枣,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改革《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势在必行。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讲授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并用。以讲授法为主,案例教学法为辅。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也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它一般是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取知识,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微观经济学》内容较多,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人数比较多的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内容的含量比较大。对于大堂课主要使用这种方法。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对于小班课,也就是学生人数30—60人之间的,可以多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通过学生对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能够成功地缩短教学和实践的距离。针对《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地“填鸭式”灌输,而应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贴近现实的、有针对性的、新颖的、生活化的、本土化的实例来阐释经济理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如用“蜜蜂与果园”、“二手烟”来解释外部性。“谷贱伤农”、“灯塔”、“搭便车”现象等已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专用名词。同样地,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也能信手拈来身边的案例,往往能起到化枯燥为生动的效果。
2、传统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紧密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应该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仅仅拘泥于多媒体,效果反而不理想,也就是多媒体仅仅是一个工具,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有时候往往重视了那些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加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印象就不深刻。而传统方法粉笔加黑板,学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要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一部分内容可以采取板书,涉及到的案例、图表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3、啟发式教学法。教师要更多地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避免满堂灌现象,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全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通过启发并科学引导学生思维,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游戏式教学是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经济学的理论,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4、对比教学法。《微观经济学》很多理论是通过图形来诠释的,熟悉图形才能彻底掌握理论的实质。“一图胜千言”,其方便、简洁、直观的优点是《微观经济学》大量使用图形模型分析经济现象的原因。从教学实践看,学好这门课的诀窍之一在于利用图形进行对比学习,做到温故而知新。大部分学生认为图形太复杂,宁可死记硬背也不愿意仔细研读。但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微观经济学》中很多图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对比性,如无差异曲线和等产量曲线形状极其相似,都蕴含着边际递减规律;垄断竞争市场中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也很相似,但却体现不同的经济含义。通过对比分析,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
5、注重习题训练,多做习题。《微观经济学》课程各章节间衔接紧密,前后知识点环环相扣,某些知识点与经济数学联系紧密。学生在预习时注意相关数学知识点的复习,注意数学知识与经济学的融合。相对而言,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学习过程中务必配合相应的、适量的练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知识点,尤其是重要的知识点,要安排例题的讲解。每讲完一章内容,应该给学生准备一套练习卷,练习卷的题型应该尽量丰富,可以有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思考分析作图题和计算题。这些习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习惯和能力。
6、考核方式要多样化。科学的考核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应该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变过去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可包括课堂发言、课堂讨论,课堂出勤等,目前我院这一部分可占到总评成绩的20%~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80%。笔者认为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
(注:基金项目:2010年黄河科技学院教学改革资助研究项目《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G100251234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尉东: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1).
[2] 魏布谊: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3] 蓝文妍:浅谈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
[4] 张支南、杨国才:地方高师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改进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体育地理学微观研究理论探讨 篇7
1、体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 体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体育学和地理学2个学科的制约, 但新的研究领域也与此同时被开拓出来。体育学和地理学这2门学科本身都已既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人文科学。因此,体育地理学同样地既包含社会科学,也包含自然科学的内容。例如在体育史学研究中已经达成共识的,聚落地理学和人类体育文化的起源的探讨是不可分割的。体育地理学的研究涉及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学中的某些领域。体育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一方面表现在地理环境对体育的产生发展的制约作用上,另一方面表现在体育活动对于地理环境的反作用上,体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即是体育和地理环境之间这种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今,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研究领域随着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兴起也逐渐地由宏观向微观侧重, 这意味着体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开始从着重关注地理环境对人的制约转向人对于环境的反作用,从对物理空间的着重关注转为对空间中的“人”更多研究。
2、体育地理学研究理论体系的构建
2.1、体育地理学的研究形式
(1)绘制地图。
地图不仅能表现出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 还能直观地表现出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动态过程,因此,地图是地理最直接的表现方式。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当代地图制作不同比例尺的地图的主要制作手段已经变成以航空、卫星照片为基本素材而制。目前我国尚无专业的体育地图,体育信息的分类标准也还未统一,这方面的加强和发展是体育地理学研究所要注意的。
(2)调查。
田野工作是人文地理学研究者们常常用到的研究手段并且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此类方法应用范围并不广泛,因此可以成为体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
意向调查的重点是社会集团, 使用这一调查手段时应注意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同时也要考虑到民众意向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例如,在体育场馆的建设中,应将意向调查作为主要的论证方法, 以保证体育场馆是切实根据不同区域民众的需要而建。
我国体育地理学研究内容中的体育文化区域研究需要格外重视史籍调查的研究方法。我国有着悠久的体育文化历史,因而从文化地理的角度追根溯源,研究体育文化的历史脉络是必然手段,通过研究一些史籍文献中记载的有鲜明地域性的体育文化活动,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以及加强对体育活动的地域性特色的了解。
(3)实验研究。
一些学者已经可以很好地将地理实验应用于对体育地理学的研究中, 如高原训练实验就是将地理实验应用到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很好的例子。但今后应更强调研究的规范性。
(4)地理信息系统研究。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方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另一方面也是为地理研究服务的技术系统。它是体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为实施体育决策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支持, 也会为体育地理学的研究拓展新的视野,同时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体育发展状况。
2.2、体育地理学微观研究构建和设计
(1)体育场所空间结构研究。
体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人地关系”,其中“地”亦即人类活动发生的空间。本文中的场所主要指空间以及在空间中发生的行为和空间关系,它能把人和地很好地结合起来。城市就是由人们各类行为场所构成的, 城市被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行为赋予一定的意义,同样地,体育场所空间的变化和发展也在被公众的体育活动塑造着。体育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即是城市体育场所的空间结构,它应包括体育场所的密度、布局和形态3个方面。通过对社会上不同群体对体育场所的感知意向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空间分化等方面的研究来解释体育场所的城市意义, 找出体育场所分布的不合理因素并加以改进进而消灭制约人们的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
(2)体育场所空间感知研究。
感知是人类行为决策的基础。人要从环境中获得指导行为的方法,必要先认知环境。有学者认为在周边环境的影响下,居民产生的经验认知经其大脑想象可以回忆出来,这便是一种空间感知。场所感是指人们对于特定的地理场所情感联系的多维概念。例如我们平时所说的“恋地情节”“乡愁”就属于场所感知。场所感的研究早已成为国内外对于体育地理学方面的一个研究热点。体育地理学体育空间感知研究应从场所的可达可入性、适停安全性以及主管满意性等方面评价场所的感知满意度。
(3)居民体育活动行为研究。
以往的社会学研究多属于微观研究,多是从社会角度进行的,主要针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购物、通勤即迁居活动等方面进行,而对于居民体育活动这一领域进行专门研究的很少, 其研究结果很难应用于对于体育地理学学科的体系构建中。笔者认为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可以放在对居民日常体育活动的时空特征观察上。通过对行为特征和规律的把握,从多角度尤其是时间、空间方面的因素深入挖掘制约体育活动开展的原因。
3、结语
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新探索 篇8
1 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材方面
经过多年双语教学的开展与推广, 国内目前可以买到各种经济管理类的原版教材。但是, 同为微观经济学教材, 不同的教材难易程度却有较大的差距。例如:被国内大多数高校选用的曼昆著《经济学原理》和萨缪尔森著的同样教材难度就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教材选择不适合教学对象, 过于简单或者难度过大都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下降。另外, 虽然这些教材多为国外经典教材,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时滞性, 即这些教材中的案例都颇显陈旧。如果完全按照教材进行讲授, 学生感觉远离现实经济社会, 而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 选择何种教材才适合自己的教学对象, 成为开展双语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 如何解决教材中事例陈旧的问题, 也值得双语教师进行思考。
1.2 教师方面
开展双语教学, 师资的素养十分重要。一位教师要能够从事双语教学工作, 除了对专业知识非常了解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而这种英语水平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阅读英语教材, 更重要的是能够使用流利的英语讲授课程。另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平衡英语和汉语的使用存在着困难。基于上述师资的困难, 部分高校在进行双语教学时过于形式化。例如:仅仅采用英语教材, 英语的板书, 但是讲授却完全采用中文, 甚至最终的考核也采用中文。因此, 学生总是抱怨参加双语教学和非双语教学的课程没有太大区别, 而且英语水平并没有因为双语课程而提高。
1.3 学生方面
首先, 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是影响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双语教学的实践中, 许多学生坚持不下来。因此, 如果学生的英语基础太差, 要使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将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另外,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如果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 上课时机械地以解释词汇和句子结构、翻译课文内容为主, 使得双语的专业课程如同一门英语翻译课程。这样的教学方式势必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因此, 如何引入更加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 以提高各种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成为开展双语教学必将面临的困难之一。
2 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改革
2.1 教材选择
在双语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教材, 直接关系着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 在充分考虑符合设定的教学目标以及难度适当的原则下, 笔者选取了萨缪尔森与诺德豪斯编著的《微观经济学》 (第18版, 双语教学版) 。本书是当代经济学泰斗、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的不朽经济学著作, 自1948年问世以来就广受赞誉, 先后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出版, 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至今在全球范围内仍然被广泛采用的经济学教科书。第18版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已经近乎完美, 而且融入了时代变革的元素和新的案例和数据。该双语教学版在保留原英文版100%内容的基础上, 有选择地对知识重点、专业难点、语法难点、专业术语、标题与目录以及较生僻的字词做了翻译和注释。
2.2 教学内容设计
因为是首次采用双语教学, 应当从简单的渗透层次入手, 上课时教师可以用英语讲重要的定义和关键词, 学生可以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教师首先介绍经济学的一些英文专业词汇, 如Economics (经济学) 、Demand (需求) 等。通过简单的渗透, 使学生加深对重点词汇的理解。这个阶段以中文教学为主, 适时逐渐增加英语的使用频率, 提高学生的英语感受力和接收率, 为下一步加大英语信息量的教学做好心理上和能力上的准备。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接触到一门新的学科来说能够形成较为系统的认知。与此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也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此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师生互动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使用英语阅读案例和分析讨论案例, 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的阅读能力和英文表达能力。
2.2.1 教学课件安排
针对学生还处在大一阶段, 英语水平普遍不高, 开始进行双语教学实践不适应等特点, 在课件设计上采取创新。在开始几张采取中文PPT, 关键术语采用英文专业词汇, 等学生慢慢转变适应双语教学过程后, 开始采用中英文兼有的板书, 以后逐步采用英语板书, 只对个别生词和专业词汇标示中文注释。这样学生能够比较好的适应双语教学, 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较好。
2.2.2 教学方法改进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也可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首先, 通过对英语案例的分析, 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英语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进行思维, 从而达到能运用英语作为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最终实现较好地掌握学科知识的目的。其次, 利用互动教学方法, 通过组织同学完成案例分析, 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潜能, 将传统教学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去思考、探讨并参与到课堂中的方式。这样也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表达的能力以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3 理论联系实践
由于教材选用国际通用的教材, 教材的事例主要以美国为主, 这样学生普遍感觉和我们生活差距太远。因此在课堂上笔者经常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一些经济问题和现象。比如讲资源稀缺, 就以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为例;讲供求平衡就针对社会上最近出现的食盐、生姜、大蒜等涨价的事例来说明供需变化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2.2.4 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是课堂的灵魂, 如果没有教师精彩的讲授、合理的组织, 任何课堂都会失去光彩和吸引力。因此, 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教师的素养也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 作为一名双语教师, 除了需要学习掌握各种现代的教学方法, 教学工具, 拥有良好的英语水平之外, 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和了解国外的文化和先进的教学方式, 才能使得双语教师更好地不断对双语教学进行改革, 从而不断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使学生能真正的实现学有所得,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本文是笔者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和经验总结, 双语教师在教学中还将面临许多挑战, 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地探索, 针对各个专业对于学生要求的不同, 设计出适合各类专业同学的“双语教学”的模式, 从而推进双语教学的普及, 使得更多学生能够通过接受双语教学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摘要:目前, 各高校积极开展西方经济学双语教学, 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经济学教育改革。本文就笔者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遇到的问题, 提出一些思考和经验总结, 推进双语教学的普及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双语教学,探索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篇9
一、创新教学方法
(一)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首先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先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经过总结和抽象形成理性认识,使客观事物在思维中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而从抽象到具体,则是从对象最一般的本质出发,运用以综合为主的逻辑方法,认识对象各个方面质的规定性及其内在联系,从而在思维中再现出作为多样性统一的客观对象的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举多个不同的经济现象,但均反映同一规律的例子,通过举例再引入反映这些现象的定理,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要进一步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还要做到从抽象再回到具体。这个过程可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完成。如效用论中一个重要的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通过举很多例子加以说明,如吃面包,在其他商品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人们总是感觉第一个面包带来的满足感比较大,而第二个面包带来的满足感却不如第一个面包。还有人们穿衣服,听音乐,甚至谈恋爱时候的一种心理感受,虽然这些属于不同的行为,但是人们的主观心理感受却有共同的特征,从而引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学生掌握了这个概念之后,可以让他们举一反三,强化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二)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双方进行交流、沟通、探讨,在互相倾听、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学好教师传授的知识,又使教师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了解自己授课的效果。例如在讲“价格歧视”时,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厂商在同一时期对同一产品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这种现象应该说每个学生都遇到过,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举出这方面的例子。然后教师再把厂商实施“价格歧视”的目的这一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进而得出“价格歧视”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种手段,而不是让利。让学生多参与讨论,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学习印象,巩固所学内容。
(三)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把有一定相关性的客观事物加以分析比较,以认清现象背后的规律并做出正确的评价。在理论教学中,比较分析法是一种生动有效的普遍的分析方法,是我们进行分析、综合和推理的基础。例如,在讲需求弹性、价格与收入的关系时,可以对比“薄利多销”和“谷贱伤农”这两种现象,同样是价格下降,为什么前一种情况,厂商降价,收入会增加,而后一种情况,农产品价格下降之后,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呢?通过比对和思考就会发现,薄利多销的东西通常是富有弹性的商品,而农产品则属于生活必需品,是缺乏弹性的商品,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下降,厂商的收入增加;而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下降,收入反而减少。通过这两个现象的比较,学生对需求弹性大小与收入的关系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可以来源于一些参考书、网络、新闻、自身的经历等等。案例教学法往往可以将复杂的理论通俗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讲影响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时,可以列举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说明了随着劳动的增加,由于工人之间的分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边际产量出现递增的情况,但是随着劳动的不断增加,就会出现人多手杂、管理成本上升等问题,从而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喝”,所以边际产量出现递减。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一)“课堂讲授、多媒体与板书”三结合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教学内容。在理论讲授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多媒体教学,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效结合,共同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形成合理的教学手段,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有良好的交互性,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1]。“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图、表,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教学时间。尤其是涉及画图的时候,运用多媒体工具会比传统的板书效果好很多,比如我们可以运用作图软件将图、表关键的地方用不同的颜色显示,运用软件上的专门工具将一些复杂图形非常轻松地画出来,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如果能穿插一些有关的视频,则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公式、证明,则不能直接将证明过程一次性地用课件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因为证明过程往往比较复杂,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必须以板书的形式,逐步地讲给学生,让学生慢慢地消化。所以,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根据不同的需要相机灵活地使用。
(二)“重点、难点、热点”三结合
教学重点是课程的核心知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容易理解或不易掌握的知识;教学热点是与某时期引人注目的信息或问题相关的知识点。热点问题主要是受公众关注或者欢迎的信息,以及国家出台的重要政策等。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不一定是热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同时也是热点。每章的内容都有主次之分,所以重点内容教师应该重点讲解,次要的部分要讲得相对简单。在通常情况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的内容,教师要着重讲,仔细讲,而且要采取多种有效办法帮助学生理解,否则一旦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就会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于热点的知识,教师应该结合时事讲授。例如讲到“市场结构”的时候,要让学生分清主次。市场结构根据竞争与垄断的程度,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其中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代表了竞争与垄断的两个极端,对这两个要重点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竞争与垄断程度对市场中厂商和消费者的影响。而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选择地讲解。当前市场的热点之一就是打破垄断,促进市场竞争。教师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解释垄断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危害,从而阐述打破垄断的意义。
(三)“提问、讲解、作业”三结合
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前就讲过的一些重点内容提问学生,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内容,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每次讲过新知识之后,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一下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可以发现学生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哪些知识点还需要加强训练。对学生不懂的地方一定要认真讲解,起到强化的效果。同时我们可以在每章结束后,让学生多做一些习题。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复的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发现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三、注重教学技巧的应用
(一)肢体配合讲授
肢体语言是通过人体部位如头、眼、手等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们的思想。如今由于大学生智能手机的普及,注意力不集中已成了现在大学课堂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师授课的效果。而教师通过手势、眼神、表情、讲话语气等活泼的肢体语言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魅力,让学生产生知识的兴趣。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或者对所讲知识理解正确时,教师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起到鼓励学生增加学生自信的作用[2]。因此,有效运用肢体语言,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并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与有声语言水乳交融,以达到服务于教学的目的。
(二)课堂走动讲课
教师讲课不应该局限在讲台上,应该经常走下讲台,接近学生。如果一个教师每节课都是站在讲台上,保持一种姿势,课堂就会显得单调和沉闷。相反,教师适时地从讲台上下来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密切了师生关系,加强了课堂上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不仅会引起学生听课的注意,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情绪。走动讲课并非只是在课堂里走来走去,而是要在走动的过程中捕获学生的信息,及时做出反馈,关注课堂里的每一个细节,针对这些细节安排合理的教与学。对于没有认真听讲的学生起到警示作用,让他们注意力马上回到课堂上。
(三)强化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教师不是唱“独角戏”,课堂气氛是师生共同营造出来的,教师可以用问答互动来改善教学效果。例如,讲“显成本”与“隐成本”的概念时,可以问学生“上大学都有哪些成本”,让学生带着思考去理解概念。通常学生都会想到学费,这是学生花费的实际支出,是看得见的,所以是“显成本”,当学生更深层次地分析的时候,很多人会意识到还有“时间成本”,“放弃了打工的收入”,这也是上大学的成本,但是没有发生的支出,是看不见的,所以是“隐成本”,这样的问答互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启发学生,使之产生学习兴趣。
摘要:“微观经济学”课程理论丰富,分析工具多样,但内容也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与消化。文章针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技巧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策略
参考文献
[1]周艳恒.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5).
《微观经济学》框架式教学探讨 篇10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均衡分析,消费者,企业
一、问题的提出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其主体内容来源于经济学理论发展史的两次革命(第二次和第三次)。其中“边际革命”(第二次革命)产生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凯恩斯革命”(第三次革命)产生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二战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对这两大理论体系进行了综合,将主要研究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归纳为《微观经济学》;将主要研究总体经济运行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归纳为《宏观经济学》,由此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体系引入国内后,为了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相区分,我国理论界称之为《西方经济学》。
在我国大学本科高等教育阶段,《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经济分析的基本逻辑、思维范式。当前,《微观经济学》已成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经济基础课,甚至成为很多其他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由于《微观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性理论体系,对逻辑推演和数理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该课程教学中,普遍感觉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对这样一门体系严密、逻辑关联性强的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师通过框架式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理论体系,掌握各部分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思路,为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二、《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与结构
《微观经济学》研究稀缺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涉及的概念、理论繁多。国内本科教学中该课程课时安排一般在48~72课时之间,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普遍感觉课时不够,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不降低课程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提纲挈领的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主要理论框架的搭建,而不是一味地追究某些具体理论问题的细节。从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结构的整体来看,《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内容包含“七大主要理论”。
1.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以微观主体行为分析为出发点。经济运用涉及两类市场:产品(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市场交易双方是相同的两个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在产品(商品)市场上,企业生产并销售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供给方;消费者购买并消费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需求方。在要素市场上,消费者拥有并销售原始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类),是要素市场的供给方;企业购买并使用要素进行生产是要素市场的需求方。两类市场上这两个微观主体的关系如下图1所示。
2.七大主要理论。《微观经济学》内容丰富,包含众多的经济学理论,但如果围绕“微观主体理性行为及其结果”这一逻辑主线,本课程主要包含以下七大主要理论:供求均衡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者均衡理论、市场均衡理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要素市场需求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其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行为;生产者均衡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产品市场的供给行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要素市场的供给行为;要求市场需求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要素市场的需求行为;一般均衡理论探讨所有市场同时均衡的可能性和条件;市场均衡理论阐述了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下供给规律和需求规律的相互均衡。这七大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分析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及其后果,从而得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各个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内容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其核心问题是分析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对应“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这一研究对象,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消费者通过将既定收入在产品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二是生产者基于成本收益决定要素的最优使用量(即决定产量)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三是消费者将拥有的既定原始生产要素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四是生产者通过将既定成本在要素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四方面的资源配置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即《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主要内容包括均衡的决定和均衡的变动。以消费者均衡理论为例,消费者均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分析及消费者均衡的变动分析。消费者均衡理论通过构建一个简化模型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假定收入既定,消费者将全部收入分配于两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效用最大化。这部分分析存在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种理论。
1.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是指如何得到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的最优商品消费组合。(1)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水平可以具体衡量,可以构建相关效用函数,通过求解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效用函数最大值,并可得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结论为消费者均衡条件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即消费者花费在每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带来的效用水平必须相等。(2)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水平不能具体衡量,只能相互比较高低,因此不能构建相关效用函数。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两个分析工具,得到消费者均衡条件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与其价格之比相等,即两种商品按照效用水平的交换比例与按照价格水平的交换比例必须相等。无论是基数效用还是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关注的是达到均衡的条件,以及均衡条件下的均衡状态。对于均衡取得的过程,以及非均衡状态的特征并不关注。两种理论下消费者均衡决定都是采取了静态均衡分析方法。
微观经济学理论 篇11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案例教学;考核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 G6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02
一、引言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能够认识与思考现实中的各类经济问题,并且为本专业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经济学基础。一方面需要把握经济学的框架体系,弄清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另一方面,使学生基本学会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分析工具,解释和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微观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课程体系安排上通常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作为没有任何经济学相关知识基础并且习惯了高中教学模式的新生而言,如何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并且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是很关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显得尤其重要,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学生对学习经济学知识的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缺乏,积极性不够高。笔者曾经在开学第一课做过调查,在正式讲课前问学生选择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原因是什么,是基于个人的兴趣还是家人的建议亦或是随大流追逐热门专业,一个班级近60人,只有十几个学生是基于对经济知识的兴趣所选,其他学生要么是家长认为学经济类专业有前途,要么是追求热门专业,甚至有些学生说是专业名称听起来很高大上,比如国际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既然对于专业的了解甚少,那么对于将要学习的经济知识就更无从说起是基于兴趣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一旦遇到困难,容易出现畏难懒惰等现象,课前缺乏必要的预习,课堂上听课不够认真,课后缺乏复习,使得经济学的学习陷入困难了不想学,不想学就更觉得困难的恶性循环,影响了整个的学习效果。
2.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弱,对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经济学是一门对数学要求较高的学科,里面涉及到经济知识与数学模型的结合,利用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问题,很多学生由于数学知识不够扎实,再加上对经济学相关知识和概念不够理解,使得对于经济模型的理解和应用都有一定的困难。
3.总课时安排不够合理,学生参与较少。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讲述学生听课为主,而刚从高考题海训练中走出来的学生也习惯了对教师的依赖,因此,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由于微观经济学要学的内容较多而课时却较少,比如一周只有两学时,一学期共32学时这种情况,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容易出现在课堂上以教师讲述学生听课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也不利于老师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4.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控制以及学生分析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目前,微观经济学作为考试课,一般都是在期末统一闭卷考试的形式展开,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虽然30%的平时成绩可以体现平时的学习情况,但是期末一张卷的成绩所占的比重过大,容易造成很多学生在平时不夠认真,期末前为了考高分突击复习的现象,对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理解的并不够。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平时去关注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由老师进行引导,给出题目查阅相关资料,依照题目的情况,团队或个人完成,而这个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很有帮助,但是只能体现在平时成绩里,期末试卷虽然可以出一些分析理解类题目,但是毕竟无法查阅资料,所以不可能出一些需要较多精力的题目。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1.重视案例教学法,将经济理论与实际经济问题结合起来。微观经济学的很多经济理论和知识过于抽象,只是重视对知识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因而在讲解前应准备好相关的案例,在课堂讲述知识的过程中配合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同时,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在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行中,可以在前一次课就布置好案例或者是布置要讨论的案例的范围,由学生提前进行准备,在课堂知识点讲完后,由学生依据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负责整个流程的控制和安排,并在最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2.重视教学手段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教室里都有多媒体进行教学,将PPT的运用与板书结合起来,将经济新闻和视频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针对每一章节的知识查找对应的新闻视频或者经济类节目,在课堂上安排好时间进行播放,在播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引导学生在愉悦的视频观看中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对经济知识的应用和表达能力。
3.作业的布置上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活动。合作交流能力也是学生需要提升的能力,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且学会彼此取长补短,总结小组成果。以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行为分析为例,在这一章结束后,可以布置一个题目:学生自由组合成四人或五人小组,任选一个行业或者是产品或者是某一企业,查阅相关资料,制作一份PPT,分析其消费者行为并且针对其消费者行为,分析其营销策略。每个小组在完成后,由老师安排时间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并根据每个小组的完成质量进行评比,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或者是作为加分项。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而且引入竞争,让学生有目标有动力去学习和思考,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繁简得当。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个体,具体包括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消费者行为、厂商的行为、市场以及要素,根据每一部分的情况合理安排课时,对于重点掌握的内容安排较多的课时,对于需要了解的内容由学生自学完成或在课堂上一带而过,比如供求、消费者行为分析以及生产函数和成本部分,知识点多,还涉及到弹性、消费者均衡、各种成本的计算和应用,就多分配点课时,市场一章里面完全竞争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重点讲述,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相对简略一些,要素一章简单讲述分配两课时即可。这样将内容的重要性和课时安排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需要掌握的程度有了非常清晰明了的认识,也便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5.将课程的考核贯穿于整门课程的教学中。改变一张期末试卷占比过大的形式,按照每一章内容或者是每一阶段的内容安排考核,考核的方式也要多样化,比如前面提到的分组作业、课堂案例分析表现、课堂的参与度、小论文的写作情况等等,增加考核点,不仅利于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
四、結论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教会学生基本经济理论的同时,锻炼其分析经济问题和现象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尤为重要。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微观经济学存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经济知识的掌握有难度、课时安排不够合理、考核方式过于单一造成对教学效果的控制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和考核方式方面给出了建议,建议重视案例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及将考核方式多样化并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中,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彬,郑兴无.行业院校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1(3):97-99.
[2]瞿丽.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更新与优化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3(5):205-206.
[3]沈炳珍,姜海波.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综合性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6):41-42.
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问题 篇12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 现代经济学是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形成的一套逻辑体系。高校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现代经济学的逻辑体系。要想实现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就要求经济学教师不仅要讲授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框架, 还要培养学生像经济学家那样具有思考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在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和对所处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其他约束条件有了清晰认识的基础上, 才能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经济原理和分析框架来选择或建立合适的分析模型, 进而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大量的教学内容。
微观经济学内容繁多, 集合了大量经济学学家的思想、观点与研究成果, 而经济学的发展也历时几百年, 如此繁杂的思想内容想在有限的一个学期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并掌握,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现在国内很多高校选用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先生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作为主讲教材, 以这本教材为例, 全书共涉及十一章, 很多章节的讲解, 至少需要十个以上学时才能完成, 而近年来许多高校的经济学课程的总课时都被不同程度的压缩, 这就更加加重了微观经济学如此繁多的内容却无法得到足够的授课时间保证的问题。
(二) 课程内容抽象。
很多学生反映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时候, 感到困难和困惑,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首先,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行为的学科, 它研究个体单位如何做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相互影响, 因此学习这门课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 而这门课的开课时间大都在大一下学期或者是大二的上学期, 基本上是学生们首先接触到的一门专业课, 因此由于学生的前期训练不足, 所以往往是带有更多感性地分析问题, 缺少理性的分析, 尤其是对于一部分文科学生以及前期数学等学科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而言;第二, 微观经济学既然是解读人类行为与社会现象的学科, 就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 很多大学低年级的学生这方面的经验是不足的, 因此很难形成对现实的抽象和解读的能力, 学习经济学的感觉自然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所以, 学生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阶段容易有学起来困难的感觉。
三、解决的对策
(一) 扎实的前期课程准备。
在微观经济学的前期课程设置上, 学生已经具备了逻辑学、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统计学、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学习基础, 这些课程的学习是学习微观经济学必要的前期准备。在经济学的教学当中, 教师可能面临的问题就是学生前期课程体系学习的不完整或者是部分课程还没有开课, 这种情况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和教学无疑是一种障碍, 很多课程的学习应该在微观经济学开课之前予以完成。
比如,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多的图表, 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要看得懂图表, 还能够正确、熟练地描述图表, 说明事物间的联系以及发展的趋势。同时, 学生要会自己动手绘制图表, 这种绘制图表的方法更多的是应用计算机软件去绘制, 比如excel, 明确了变量之间的关系, 采集了正确的数据, 会应用不同的软件建立数字型图表, 比如最简单的曲线、散点图、饼形图、柱形图等。
另外, 我们现阶段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思想和架构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的经济学体系, 这就要求学生要想学好微观经济学就要有扎实的英语基础, 除了教师课堂的讲授以外, 教师应介绍有代表性的英文版微观经济学著作让学生们课后阅读和学习, 条件允许的话, 应对这门课程实施双语教学, 或者即使是中文授课, 在一般的国内经济学经典教材中也有大量的英文词汇, 书后一般都有专业词汇的中英文对照表, 这些都是学生们应该掌握的。
还有, 学生良好的数学基础是学好微观经济学的关键, 比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弹性, 线性与非线性的斜率, 最大值与最小值, 拐点的问题等等, 基本上每一章都离不开高等数学微积分的内容, 还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 等等。如果涉及到中级或以上的微观经济学知识的话, 线性代数、线性规划、数学分析等知识也会用到。就是说, 系统、完整的数学学习是学好微观经济学的保证, 尤其是想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这门学科。
(二) 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感觉。
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感觉, 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关注和了解社会、经济时事, 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经济学以及经济学以外学科的著作。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和各门学科都有联系的综合学科, 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利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社会科学中的问题, 比如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的均衡理论, 就来自于物理学;而数学的推导是经济学分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经济学还涉及比如历史学、地理学、法律等其他许多学科的知识内容。所以, 大量的课外阅读, 对各个领域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扩展思维, 更好地理解经济学。
(三) 案例与习题的运用。
除了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以外, 教师应该注重案例的引用, 因为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行为和决策的学科, 所以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案例的分析, 正像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规律和定理基本上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一样,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经济学的知识内容, 还要让他们知道每个知识点应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以及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所以, 案例的研究和讨论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 学好微观经济学离不开做题, 很多学生反映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和知识点在听课的过程中即使都听懂了, 但是一旦涉及到做题, 刚开始的时候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 没有解题思路或者觉得和理论部分衔接不上, 而经过了习题训练以后, 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则更加深入, 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
(四) 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是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一些资料、案例和复杂的图表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 多媒体可以生动地将微观经济学的模型图直接呈现给学生, 尤其是可实现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 比如蛛网模型, 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将蛛网模型的动态形成过程演示给学生。但是, 在实际教学当中发现, 如果全部的教学内容都通过多媒体来实现, 效果也未必就好, 比如一些需要数学推导过程的定理和证明, 如果只是通过多媒体的演示, 学生的理解未必深刻, 如果通过教师板书的书写推导, 每个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 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对一些曲线图形和方程的讨论可鼓励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自己进行推导或求解,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所以, 多媒体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是比较适合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手段。
四、结论
本文认为学好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不仅需要学生扎实、完善的前期课程准备, 还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 单纯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这要求教师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使他们能够真正的理解经济学的理论、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 如果教师能够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和讲授, 恰当地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 则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利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
摘要:微观经济学是教学难度比较大的一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本文分析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总结当前教学中学生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 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 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目标,对策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第4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刘施扬.《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08.12.
[3]胡兵, 乔晶.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职业时空, 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