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支架(精选12篇)
活动支架 篇1
“支架”本是建筑业中的一个用语, 也叫“脚手架”或“鹰架”, 指的是搭在正在修建或修补的房屋外围的一种结构物, 其作用在于为建筑工人提供一种站立的平台, 使他们能逐层地去建房子, 或在一定高空位置上对房子进行修补。由于它并非房子本身需要的部分, 也非其组成部分, 故而在房屋建好或修好之后, 就会被拆掉或撤走, 所以从“支架”的本义来说, 它只在修建或修补房屋这一过程的一段时间内或一定阶段上才存在, 而且是作为一种凭借或工具存在, 当目的达到时, 就会被收走, 但在这一特定时段内或阶段上, 这种工具同时又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及其同事在研究母亲如何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 发现母亲给予幼儿的支持与这种建筑上使用的支架在特征与作用方面有极其相似的地方, 如都是一种凭借, 都是必要的, 同时又都是暂时的。幼儿语言的发展正如被修建或修补的房屋, 在其语言能力尚未发展时, 必须有母亲的大力支持;最后当幼儿完全获得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之后, 母亲的支持也会像随房屋建好或修好而拆掉的支架一样被撤走, 让幼儿独立用语言表达自己。后来布鲁纳他们就进一步将母亲对幼儿语言发展的这种支持扩展到教学领域, 要求教师在儿童学习过程中提供的支持也应具备这种特征, 发挥这种凭借的作用, 并由此提出了“支架教学”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
一、“支架”教学中教师存在的误区
运用“支架教学”的理论来审视教师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作用时, 我们会发现, 教师存在着以下两种误区:
1. 细致单一的示范, 使幼儿只会模仿
在美术活动中, 教师认为孩子画画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才会, 因此, 在示范的环节中, 教师往往会一笔一画认真地示范怎么画。如画小猫的活动中, 教师详细示范讲解完毕后, 就让孩子们画了。结果每个孩子画出的猫都是老师范例的翻版, 孩子何来创造性?也就是说, 教师搭建的这种支架根本无法撤离, 否则孩子们就会大叫“我不会画!”
2. 完全放手的探索, 让幼儿无所适从
当教师意识到细致单一的示范只是让孩子学会了模仿, 于是她们就开始不敢进行示范, 结果就走入了另一个极端的误区———完全放手让孩子自由探索。然而, 没有老师支持下的自由探索, 肯定是没有任何结果的。教师在活动中没有搭建支架, 如何让孩子向上攀登?其结果是, 不会画的孩子还是不会画, 而会画的孩子早已画完了, 并不是因为老师组织的这个活动而学会的。教师在活动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二、如何搭建“支架”, 让孩子顺利发展
在美术活动中, 教师究竟应该搭建一些什么样支架, 让孩子顺利发展呢?下面我就结合实例谈谈如何运用支架式教学理念来组织幼儿的美术活动。
支架一: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和动机
幼儿往往受自我情绪的影响很大, 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 能够集中注意力, 并且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 而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事物则时常会不加理会, 甚至表现出排斥、懈怠等负面情绪, 从而会严重影响幼儿在完成当前学习任务中的表现。对于这种幼儿不是没有能力画画, 而是没有兴趣参与, 教师应采取的支架就在于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和动机。这时, 教师可以通过向幼儿提供他们感兴趣的材料或工具, 或以他感兴趣的形式重新呈现任务等方式来激发幼儿当前的学习欲望。这类支架很多教师都会运用, 如利用蔬菜、水果、锅刷等等工具来拓展印画或设置游戏情境等吸引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动机。
支架二: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
当幼儿开始着手完成任务时, 教师会尽量鼓励幼儿去独立完成其中他能独立完成的部分, 而对任务中超出幼儿现有能力范围的部分, 教师要利用程度最低的支架类型, 激活幼儿的已有经验, 使之对当前的问题重新编码, 从中找到与过去经验的联系, 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支架类型对幼儿认知过程的信息编码阶段予以支持, 以帮助幼儿建立起新问题与旧经验之间的联系, 从而尽可能发挥幼儿自己的力量, 同时, 这也是在教给幼儿一种面对新任务时应当采取的元认知策略。在美术活动中, 教师可以采取的具体支架手段有欣赏、提问、回忆、讨论、交流等。如, 在绘画活动《快乐的小歌星》中, 教师就是利用照片, 通过提问法, 唤醒幼儿对新年演唱会的记忆, 从而为孩子后面的创作打开灵感之门。
支架三:提供解决技能困难的策略
1. 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及时搭建支架
如果幼儿利用其已有经验亦不足以支持他独立完成当前超出他能力范围的任务部分, 教师就有必要加大对幼儿支架的程度, 介入幼儿具体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 即向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并努力把这种策略意识传递给幼儿, 以帮助幼儿不但成功解决当前的任务, 而且促使他们实现最终的独立, 以后遇到新问题时, 也能首先从解决策略开始考虑。例如, 在剪纸活动《树叶》中, 尽管老师取出了多种树叶, 让幼儿描述树叶的形状, 但是由于幼儿缺乏剪纸的经验, 从语言到实际剪纸的操作缺少了中间的支架和平台, 所以孩子只会剪最普通的椭圆形的树叶。因为技能的缺乏, 幼儿只能放弃自己想要表现的树叶。但当听课的一位老师剪出一片树叶之后, 有一幼儿就会反复翻折观察, 最后也能模仿剪出了这片特殊形状的树叶。难道这一过程不是孩子在建构自己认知体系的过程吗?那位教师所剪的树叶不正是一个小支架吗?由此, 我想到教师可以为幼儿搭建更好的支架, 那就是在欣赏树叶时, 让幼儿挑选一片自己最喜欢的树叶, 然后进行观察并探索剪纸, 幼儿在观察树叶的过程中, 他会尝试将树叶对折比划 (教师介绍过对称的概念) , 最后找到如何剪出这片树叶的方法。也就是说, 教师可以通过树叶这一实物的提供为孩子搭建了一个自我探索的脚手架。
2. 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 调整支架位置
在支架教学中, 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但会不断变化, 而且会不断循环, 绝不是只要教师给了儿童学习上的指导或帮助, 教师就是在进行支架教学。因此, 在美术活动中, 老师的示范讲解既不能不讲, 也不能讲得太细。而是要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 及时调整“支点”, 也就是支架的位置。比如, 孩子在欣赏的过程中说了很多具体的如何画、如何做的过程, 老师当然不可能一一示范, 若挑选其中一种示范就会起到暗示的作用, 会导致所有的孩子都来模仿老师的做法。那么, 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对具体画法进行方法的总结。如, 在手指印画《毛毛虫去散步》中, 教师不是示范用手指印画可以画出小鸟、兔子、大树, 而是归纳手指印画的几种方法。如, 用手指的指面印画出的一个圆、两个圆可以组合成什么?手指印画出的很多小圆可以成为一个动物或植物的外轮廓等等。这样教师提供的支架就是绘画的方法, 当支架撤走之后, 孩子仍然会利用这种方法画出各种东西。同样, 在《蛋蛋变变变》中, 教师将固定画出的两个大小不同的蛋变成可以任意摆放的两个蛋, 或靠拢、或分开、或大圆在上小圆在下、或小圆在上大圆在下, 这样, 孩子也会运用这样的方法画出千姿百态的各种动物。总之, 这种支架类型主要是直接介入幼儿认知过程的信息处理阶段。
支架四:给予幼儿发表看法的自由评价
幼儿在独立之前必须有教师的支持, 而在幼儿独立之后, 教师就必须撤走支持, 因此, 相对于幼儿已达到的独立水平来说, 教师的支持又总是暂时的。那么我们的这支架四———给予幼儿发表看法的自由评价, 就是教师撤走支架的时候, 通过让幼儿对自己和他人作品的评价, 巩固新的知识和认知。这时教师评价前的提问也起着导向的作用。如, 教师说:“你喜欢哪个太阳宝宝的发型?为什么?”这是让孩子从自己的内心感受来评价, 孩子的回答就很有可能是因为太阳宝宝的发型怎么怎么美, 所以喜欢。而如果教师的提问是:“你是用什么线条画出了太阳宝宝的发型?”这就着重于让幼儿从线条的种类来评价作品, 就是关于绘画技能的评价。那教师究竟该从哪个角度让孩子来进行自由评价呢?这就要看教师活动的重点在哪里了, 不过在原创性美术活动中, 我更趋向于让孩子讲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而不是干巴巴的技能描述。
阿基米德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动地球。”是的, 如果老师就是这个支点, 他给孩子搭建一个合适的支架, 孩子将不断向上前进, 也将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这就是支架的作用!
活动支架 篇2
设计意图
1、教学目标的设计
对于自己的身体幼儿一直充满认识的兴趣,为了让幼儿对人体骨骼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将教材分解为三个教学目标:
第一,让幼儿了解人体内哪些部位有骨头,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让幼儿捏一捏,说一说,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幼儿的兴趣。
第二,通过模型课件,多让幼儿了解骨骼的特性及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我主动与模型接触,消除孩子初次接触模型的恐惧心理。注重幼儿的交流体会及自身感受,并做到了动静结合,实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为活动提供了良好氛围,让孩子享受活动的快乐。
第三,让幼儿了解保护骨骼的方法,通过看、说、学、做、等活动,让幼儿自然而然地掌握保护骨骼的方法,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望你都做到了面向全体幼儿,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幼儿在活动中丰富了知识,发展能力,享受到了快乐。
2、教学媒体的设计
教学媒体的选择要求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而定。
根据大班幼儿好奇心强,爱好活动的特点,这堂课主要选用了课件、录音、实物等媒体,并力求教学软件色彩鲜艳,声音动听,有动感。
教学过程说明
1、出示娃娃㈠幼儿经验讲述
师:老师带来了一位小客人,他的手臂怎么了,他手臂上的骨头怎么会断呢?(幼儿利用生活经验,讲述受伤原因)
2、捏一捏,说一说,人体的哪些部位有骨头
a、捏捏自己的手臂,有没有硬硬的东西,这就是——骨头。
b、摸一摸,除了手臂上有骨头,还有哪些地方也有硬硬的骨头,可以你摸摸我,我摸摸你,也可以自己摸一摸。
c、谁来介绍一下,你在哪里摸到了骨头
幼儿说到哪,全体幼儿跟着摸一摸,同时说:“我在××摸到了硬硬的骨头”。
3、出示模型,初步了解骨骼的构造和特征
师:原来我们身上的许多地方都有骨头,这些骨头是什么样的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人体骨骼模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a、教师一边触摸模型一边讲述:人的身体有两百多块骨头,头上有头骨。[要张开嘴吃饭、说话靠的是(颔骨)]这是手骨和腿骨,它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摸下胸口,一排一排的肋骨,这是一节一节的背板骨,它能让我们弯腰……
b、交流体会,你看到的骨头是怎么样的,像什么?
幼儿说到哪个部位的骨头,教师利用课件㈡出示该部位骨头,并简介该骨头的作用,如肋骨像笼子保护着我们的心脏、肺等内脏。
c、了解骨骼的支护作用
提问:这些骨骼长得一样吗?人体的骨骼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有的扁有的圆,这些骨头连结在一起,像一个架子把我们人支撑起来,使我们可以站起来,并且灵活地活动。
如果没有手骨会怎么样?如果一根骨头都没有,我们会是什么样(一堆软的肉)
如果没有腿骨会怎么样?站不起来(看课件演示㈢)
4、随音乐活动:让身体动起来
你们能站起来吗?(能)有骨骼支撑着我们,让我们可以灵活地活动,来跟音乐让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利用课件㈣让幼儿了解
5、保护骨骼的方法
a、出示课件四,幼儿观察正确及不正确的坐站姿及其背板骨的形状,
b、说一说、做一做怎样才能坐得好,站得好,(幼儿发言示范)
c、学儿歌:老师把你们的好方法总结成了一首儿歌,一起来学一下。
d、坐要挺直腰,站要挺起胸,不歪也不斜,抬头精神好。欣赏军人站行走的录像片断,并模仿。
f、还要怎样保护骨骼(课件五)
幼儿自由发言:①不要从高处往下跳,注意安全
②不挑食,多吃含钙的食品
③冬天多晒太阳,适当锻炼身体等等
6、操作活动:制作骨架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骨骼,了解了保护骨骼的方法,现在我们自己动手来做一个骨架吧。
活动支架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71-01
支架式教学以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S.Vygotsky)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在教学中通过“支架”把复杂的任务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习任务变得相对容易,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尝试将“支架”理论运用到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通过搭建“支架”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发学生对语篇内容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一步步完成语篇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护学生的阅读自信心,消除学生对阅读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搭建“话题支架”,带领学生进入语言情境
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师搭建“话题支架”,创设语言情境,能激发学生进行交流的欲望与兴趣,促进交际双方的互相理解,帮助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与改造,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阅读前的热身活动中,教师可结合具体的语篇内容,利用歌曲、游戏、图片、头脑风暴等搭建“话题支架”,创设语言情境,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有效地推进学生的阅读过程。
例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B At a snack bar Part A中的语篇,上课伊始,笔者用“I like apples. Do you like apples?What fruit do you like?”引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对话,并在这一环节中有意识地渗透“How about you?”句型。然后,组织游戏“Listen and do”,让学生边听口令,边做动作。游戏结束时,笔者用手摸喉咙示意自己很口渴,说:“I have no orange juice. Let?蒺s go to the snack bar. OK?”从而自然地过渡到对“小吃店”背景的介绍,进入新课的呈现。这样,笔者通过搭建“话题支架”,不仅复习了已学的交际用语和词汇,同时把学生引入“小吃店”的语言情境中,使学生迅速地进入阅读状态。
二、搭建“探索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支架式教学提倡围绕学习的主题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概念框架,即将教学分解成若干步骤,每一个步骤就是一个台阶,从而引导学生沿着台阶从现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具体的语篇教学内容搭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探索支架”(可以是背景支架、问题支架等),由易及难,帮助学生沿着“支架”逐步攀登。
例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It was there Part A中的语篇时,笔者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学生搭建了“探索支架”,将课堂设计成跑步比赛,包括三大环节:起跑(观看课文动画,回答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加速(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寻找films和camera现在和刚才所在的地点,让学生感知一般过去时;通过“谁的记忆力好”游戏,学习一般过去时的表达方法;带领学生朗读、表演课文;总结课文中的语言知识点)→冲刺(通过“写一写”,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学生沿着笔者所创设的“探索支架”,逐层深入地对语篇进行学习,成功穿越了“最近发展区”,逐步提升了能力。
三、搭建“语用支架”,引领学生协作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搭建适当的平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使学生在讨论、交流、辨析和分享的协作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阅读后的巩固环节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重点突出“运用”,科学而有效地搭建“语用支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 A camping trip Part A中的语篇后,联系生活实际(时值圣诞节即将到来)问学生:“Christmas is coming.Shall we have a Christmas party?”接着,出示圣诞晚会的海报,并介绍了需要学生协助完成的各项晚会筹备任务(包括会场布置、聚餐食品供应、游戏设计和礼品筹备等),让学生自行选择任务,并在小组内用所学的句型“What do you have?I/We have…”来讨论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物品。在此过程中,个体的思维和智慧被群体所共享,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学生也调动了相关学习策略开展了创造性、合作性的语言交流,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支架”理论运用于小学语篇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能通过搭建“支架”调控学生的语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活动支架 篇4
民机系统支架是用于安装全机各个系统的设备和管路,包括燃油管路、液压管路、空气管理系统的管路、电缆、航电设备、电气设备等,全机支架数量庞大。例如,某型民用客机的全机支架数量庞大,达两万多个,支架形式多,达上千多种。见图1。重量对飞机的航程、油耗、商载影响很大,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民用飞机支架须减重,原有保守粗略的批量的计算方法可以保证支架强度安全,但为了减重,则必须对每个支架、每个工况进行细致的分析,而全机有两万多个支架,载荷工况多,计算量大,耗费人力和时间,减重效率低。故采用QC方法来提高支架减重效率。
1 现状调查
对民机支架减重流程进行了现状调查,首先由相关部门提供材料性能、界面载荷、支架结构设计这三个输入,到了强度专业后,进行查找材料属性、查找支架载荷、支架数模下载的初步工作,然后进行有限元建模、提交计算、提取结果。如果结果显示还有减重余量则反馈给支架结构设计专业进行优化设计;如果没有减重余量,则该支架减重完成。流程中可以看出来有限元建模是关键的必经的步骤之一,见图2。
QC小组对支架减重各个步骤的耗时进行了调查和统计,见图3,根据每组支架平均耗时可以看出每组支架的减重工作中,总耗时167分钟,有限元建模耗时136分钟,占比达81%,远远大于其他步骤的耗时。
2 设定目标
据项目研制进度要求,我们的目标是支架减重总耗时应从原耗时4.43个月减到2个月,减少54.9%,见图4。
3 目标可行性分析
QC小组对有限元建模进一步分解,得到了画网格、网格质量检查、赋材料、建约束、载荷数据输入、节点连接共6个步骤,发现载荷数据输入和节点连接两个步骤耗时分别占有限元建模时间的51%和39%,这两个步骤完全是人工操作的,经模拟测试,只要这两步骤得到优化,使其实现自动化,可以使减重降至1.91个月,因此认为目标可行。
4 原因分析
针对载荷数据输入和节点连接这两步骤,QC小组按照关联图进行了细致的原因分析,见图5。
载荷数据输入慢的原因是载荷数据数据格式多样、人工输入大量数据太慢、软件不合适,进一步分析得到缺少数据预处理和缺少批量输入数据的方法这两个原因。
对于节点选取慢,是因为节点重复选取重复劳动、人工选择大量节点太慢,进一步分析是因为容易出错返工,未重复利用已选取的节点。
经梳理,得到了5个末端因素,分别是:软件不合适、缺少数据预处理、缺少批量输入数据的方法、易出错返工、未重复利用已选取的节点。
5 要因确认
QC小组对5个末端因素进行了逐一分析和确认,得到了3个要因:缺少数据预处理、缺少批量输入数据的方法、未重复利用已选取的节点。
6 制定对策
针对3个要因,QC小组用5W1H方法制定了对策见表1。
7 实施对策
对策1:实施数据预处理
措施A:统一数据单位。将供应商界面载荷中所有物理量的单位进行了统一。措施的目标达到。
对策2:编写批量输入数据的程序
QC小组通过研究Nastran软件的输入文件bdf的规律,编写了MATLAB程序,实现了批量输入数据的功能,使得载荷输入时间减少了92%,对策的目标达到。
对策3:节点一次选取,重复利用
支架与主结构连接的坐标、支架与系统的连接点的坐标进行统一整理,以减少重复选取节点的重复劳动。
8 效果检查
随着对策的实施,减重效率逐渐提高,支架减重耗时逐渐减少,平均每组支架减重耗时(分钟)的变化图见图7和图8,可以看出,平均每组支架减重耗时逐渐降低,从活动前的167分钟,最后稳定在41分钟,使得支架减重耗时从4.43个月减少到了1.09个月。QC活动的目标达到。
有形效果:
1)飞机系统支架减重效率提升,保证了项目进度
2)节约了人力成本:(4.43月-1.09月)*1万/人/月*10人*4轮=133.6万元
无形效果:
团队精神、质量意识、QC方法等得到提升,具体见图9。
9 巩固措施
1)规范文件:《系统支架批量有限元分析自动化流程》
2)统一格式:固定了载荷数据顺序、单位;
3)EXCEL模板:固定了节点选取方式,确保可重复使用;
4)MATLAB程序:固定了数据批量处理方法
1 0 结束语
通过QC活动,系统支架减重效率显著提升75%,若此项目外协,需要数百万元,现在完全靠我们自己基本完成,为公司节约了数百万元,取得很好的经济效应。通过此次活动,小组成员对QC活动的流程更加熟悉,遇到其他问题时能参考QC活动的流程和方法来解决。
QC小组活动是一种经过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的群众性的质量改进活动。尤其是在航空业,将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脑血管支架手术的支架分类有哪些 篇5
1、血管支架依照材质分为金属钽、医用不锈钢及镍钛合金等。金属支架应用临床治疗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但这种支架比较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再狭窄率高,造成血管壁损伤等等不良的影响。因此针对以上不足,目前已经研制开发出覆膜支架及生物材料支架等。理想的金属血管支架应与血管功能的修复时间一致,镁基合金和铁基合金可降解,且具有较好的血管支撑力,有效地减少支架再狭窄,是需要手术的患者比较好的选择之一。
2、血管支架按照在血管内展开的方式分可分为自展式和球囊扩张式两种。前者如Z型支架及网眼状的支架等,其可在血管内自行扩张。后者自身无弹性,依靠球囊扩张到一定径值而贴附于血管内。这是两种不同的方式,具体在手术中实施哪一种还需要依据患者的需求和病情需要。
3、血管支架按照表面处理情况分可分为裸露型、涂层型和覆膜型。裸露型表面仅作抛光处理;涂层型在金属表面涂以肝素、氧化钛等物质;覆膜型即在金属支架外表覆以可降解或不可降解的聚合物薄膜。
4、血管支架按照功能分可分为单纯支撑型支架和治疗型支架,治疗型支架包括在支架外表涂带药物或利用支架外的覆膜携带治疗物质的支架或放射性支架。虽然这是两种目的不同的支架,但是对于患者来说,都是很有效的脑血管支架,很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文明的支架 篇6
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自然走向人文,便有了先秦的辉煌。那些游走的灵魂,自由而奔放,大气而汪洋。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孟子、荀子、孙子等等,罕见地拥有了那个岁月的天空。不管谁是谁非,只管尽情无束酣畅淋漓地表达。那是人类历史中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他们,用一样简单而透明的散文体裁,承载了不同的灵魂表达和思想认知。
当多元文化的空气被短暂的、焚书坑儒的大秦帝国横扫,被大汉王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集权政治归并之后,先秦的思想灵光逐步暗淡。政论出现了,汉赋出现了,它虽然流畅于文字的华美,洋洋洒洒铺成,浩浩荡荡流灌,但思想的触角已经禁锢,智慧之光渐渐零落。汉赋,便成为一种文学体裁。贾谊、晁错、董仲舒、司马迁等政论家的智慧,点缀了那个时代。先秦的人们在寻道的路上爬涉了千年,完成了一次与自然对话的艰苦历程。汉朝的人们则实践了“化道为术”的重大转折,借道还术,将那些被糅合了的思想融化于治国理政之中。只有胆大妄为的司马迁,在疼痛与屈辱中,以文化人的血泪为后世缔造了一座座山脉,从此,再没有人可以比肩、可以翻越,因为那是一部被人类自己认可和接受的历史。
在战乱与抗争中,在融合与分裂中,在出世与隐忍中,那些怀才不遇、大志难抒的文化人,挣扎于王朝与自我,彷徨于梦想与现实,开始选择进与退,斟酌有为与不为。于是就有了“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前者思进,后者思隐。吟诗作赋,对仗比学。骈文,便应运而生,成为了阳春白雪。华丽、铺张、工整、对仗、押韵、生涩等,在反复的酝酿中,形成气候。最终,同那些琳琅的佛堂雕塑一起,成为六朝底蕴中厚重的源脉。
走近了大隋,一统江山之时,注定天地翻覆。科举,让读书人看到了亮光。王者的非凡气度连同荒淫与暴戾,很快消逝在风云际会之中。然而,却酝酿了一个神话——一个文化现象即将应运而生。唐都,屹立在八百里秦川之上,以汇聚东南西北的磅礴襟怀,让读书人,席卷而来。蜕去六朝的浮华虚美,文化人渴望一种心灵的真实,渴望完成淋漓尽致的本真书写。那一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感慨,洞开了一个时代的门扉。之后,便看见了“初唐四杰”的卓然而立。从此,在大唐的天底下,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奔涌,始料未及的诗歌雷霆,从边陲到都市,从平民到达官,开始了一次铺卷河山的诗歌接力,诗仙、诗圣、诗鬼、诗豪,名家辈出,大师林立。那是一个被诗歌覆盖了的王朝,也是一个被诗歌搅动和定格了的盛世。
宋朝,是踩着五代十国的废墟走过来的,当陈桥驿上演兵变的时候,就诞生了“扬文抑武”的治国方略。于是,上至皇族,下至寒门,吟诗作画,歌舞升平。在悲与喜、忧与乐中,文人的意气被无限张扬和烘托,垒砌了中国文化姹紫嫣红、百花齐艳的高峰。于是,那些读书人,不再局限于古文运动中的散文、辞赋,借着唐诗的余脉,缔造了词坛。这是一块圣地,是一幅画卷,呈现了峰峦竞秀、鸿篇耀宇的壮阔,催生了泪悲古今、气吞山河的豪迈。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王安石、柳永、周邦彦、陆游、李清照等等,都是主角。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在那个时代,似乎成了人们生活中无法褪去的色调。但是,光彩绚丽孕育的不仅仅是文明风姿,更多的却是王朝的安危。这是王朝覆灭悲剧的真正根脉,那一句“还我河山”的呐喊,透着无限悲壮和苍凉。
当金戈铁马如风卷残云,横扫中原之后,大元帝国的气象无法以诗词来承载。在刀光剑影之中,诗词的根系是如此脆弱,甚至不堪一击。文化人的文明梦想被切割,那种信仰和底气被彻底动摇。然而,文明的力量虽然零散,但是长存。于是,文化便开始另辟蹊径,从高堂庙宇跌进世俗,去开垦另一片适合生长的土壤,元曲出现了。书写和说唱,被紧紧缠绕在一起,角色众多,表达更实,让阳春白雪联姻了下里巴人。
铁马金戈只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生命常态和终极意境。在元曲的咿咿呀呀声中,人们在嬉笑怒骂之后,越来越理性地思考社会和国家,也越来越懂得选择与塑造。那些文化人,在沉思和反省:人,究竟需要什么?这个问题需要回答,需要探究。于是,系统地融入和把握社会,并恰到好处地表达思考的结果。诗词,太过简单;散文、辞赋,未免深奥;元曲小调,又嫌小气。于是,便有了小说。读得让人荡气回肠,仿佛身在其中。个中人物,是己非己,已经模糊。但曹雪芹,塑造了一座凄艳绝世的丰碑。
走到了今天,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走过几千年的风雨,文化的肢体在残损中渐趋饱满,在阵痛中得以涅槃。哪怕这种饱满刻录着沧桑,这种涅槃滴尽了鲜血。借着沧桑的筋脉,迎着鲜血的足迹,让我们去感知无可替代、无可跨域的遥远,仿佛在寻找一种印证。
一种记忆就是一种印证,让后来人品尝——不论悲沉还是舒展,不论萧疏还是昂扬。它帮助我们,去回访曾经的时空,那些状态,那些场景,那些人物。
活动支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2013年1-12月58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支架植入术患者的住院资料。其中男27例, 女31例;年龄22~91岁, 平均年龄 (60.45±10.26) 岁。纳入标准: (1) 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2) 支架植入时间>3个月; (3) 自愿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标准: (1) 有精神病史; (2) 有严重认知障碍不能正常进行信息交流; (3) 肝、肺、肾等器官功能有损害的慢性疾病。纳入的58例患者中工人19例, 政府工作人员12例, 教师11例, 商人6例, 退休在家人员10例。将纳入的58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干预实施前, 两组健康教育认知水平分别为:干预组 (37.63±9.54) 分, 对照组 (35.23±9.98) 分,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术后均要求其绝对卧床24h,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 指定对应的饮食方案, 忌高脂肪含量食物, 忌烟忌酒。术后按照常规服用降血脂、降血压药物。
1.2.2康复活动:
对照组患者术后按照术前的生活习惯进行运动锻炼, 若有不良生活习惯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纠正。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活动训练计划,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 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进行康复知识的讲解及运动的训练。出院前进行知识的考核, 出院后一年来院复查血脂水平。康复知识讲解包括3个课时, 每次40min, 由责任护士集中授课, 并在课后予以效果评价, 确保知识掌握到位。康复活动内容包括: (1) 行为疗法:出院前, 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全身放松训练, 进行均匀、深入、细腻的呼吸, 帮助扩大肺活量, 提高血氧浓度, 有助于心肌细胞摄取氧量。 (2) 运动指导:指导患者于术后2周开始进行康复运动训练。在每日早晨以及傍晚 (晚餐2h后) 开始进行运动, 运动训练分为热身运动、康复运动、整复运动3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10min, 共30min, 运动方式采用行走、慢跑、上楼梯或骑自行车等, 患者可根据个人习惯选择。心率维持在100次/min之内, 疾病康复后期可结合瑜伽、跆拳道等健身运动。 (3) 注意事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应采取较低运动强度, 延长运动时间, 满足身体康复以及能量的需要。若出现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异常等情况, 应立即停止运动。干预组患者在出院前掌握活动方法, 出院后由责任护士负责电话随访督促, 1年后随访复检, 进行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的比较。
1.3 研究工具
自行设计AMI患者健康教育认知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对AMI疾病知识的认知、对个人生活方式的认知、对出院指导的认知等3个纬度, 共25项条目。每项条目最高得分为4分, 共计100分。分数越低表明对健康教育认知水平越低。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两组数据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认知调查情况
干预实施后发现, 干预组健康教育认知得分为 (70.95±0.80) 分, 对照组得分为 (51.81±3.47) 分,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7.95, P<0.05) 。
2.2 血脂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在出院后1年回院复查血脂水平, 干预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脂蛋白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载脂蛋白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3.1 康复活动对AMI疾病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运动水平一般或者较差, 很少坚持轻到中等量运动, 运动并未受到大部分患者的足够重视[3]。医护人员应对患者制定长期的活动计划程序, 根据个性化原则, 采取干预活动指导, 包括室内活动、室外活动、体能运动。活动不但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 延长生存时间, 还可以通过活动产生的连锁效应扩大社会范围, 改善抑郁状态。
3.2 康复活动对健康认知水平的意义
目前心肌梗死疾病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 给患者带来了严重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有些患者适应能力较强, 对疾病的康复信心十足。但是可能大多患者由于患病后行动不便, 特别是老年退休患者, 可能会对未来没有勇气继续奋斗实现自我价值。部分患者甚至没有意识到PCI术后较容易诱发的并发症, 患者的健康认知对预防支架再狭窄以及心脏疾病再次发作有着密切的关系[4]。本文中, 干预组的健康教育认知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明康复运动对AMI的危险因素的认知和康复有着相关性, 可以帮助患者改善预后效果。
3.3 康复活动与血脂的关系
高血脂是心肌梗死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脂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性, 而载蛋白水平与之呈负相关性。因此, 在支架植入后应控制血脂水平, 消除危险因素, 预防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发作, 改善预后效果。运动可以消耗体内游离脂肪酸, 加速低密度蛋白的快速分解, 增加高密度蛋白的含量, 降低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含量。本文中, 干预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脂蛋白的水平均明显比对照组低, 而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血意义 (P<0.05) 。
3.4 康复运动的注意事项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应采取较低运动强度, 延长运动时间, 满足身体康复以及能量的需要。若出现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异常等情况, 应立即停止运动。为增加活动的安全性, 患者可在活动前10min服下消心痛10mg[5]。术后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康复情况, 包括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安放支架数目、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年龄、体力活动能力等具体情况, 制定合理科学的康复活动疗法。患者出院后, 对其进行随访, 根据患者康复情况调整运动量大小和运动维持时间, 实现个性化的活动指导方案。以循序渐进为指导原则, 实施完全康复。
综上所述,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活动训练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 为预防其术后复发提供一种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周金娜, 李晶, 卢源元.康复运动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血脂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1, 28 (4) :24-26.
[2]胡春燕, 何奔, 孙宝贵, 等.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J].上海医学, 2006, 29 (1) :1-2.
[3]赵水平, 胡大一.心血管病诊疗指南[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4, 582.
[4]戴金英, 黎观妹, 袁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的监测及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 (7) :47.
“支架”在幼儿园活动区中的运用 篇8
一、信息铺垫式支架及其运用
教师提供开展活动所需而又缺乏的信息以促进其最近发展区的不断发展。如大班的佳佳和莉莉在娃娃家中就“小海马是爸爸养的还是妈妈养的?”这个问题展开了争议。老师可以引导幼儿寻找解决问题必要的知识, 建议他们自己去查百科全书, 然后相互交流。
教师首先要弄清幼儿所缺乏的知识, 显然幼儿争辩的是有关海马的背景知识。其次要引导幼儿自主获得这些背景知识, 如引导幼儿查阅相关资料, 这样不但“授之以渔”, 而且也让幼儿在搜寻数据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快乐。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建议等形式来提供这类支架。
二、概念支架及其运用
教师在正确认识儿童头脑中关于事物的观点、看法及认识的基础上, 使其掌握成功地解决问题所需的观点、看法及认识。
1. 当幼儿需要时为他们提供明显的提示
在小班的积木区里阿坤正在搭一座高楼, 他把一块大的积木放在一块比较小的积木上, 试了几次都不行, 急得他直挠头。于是老师在他旁边也搭起了积木, 她先是把一块大积木放在小积木上, 放不稳, 她自言自语道:“那我放一个小一点儿的积木试试。”
这里的提示并非包办或是替幼儿完成, 只是给幼儿一个明确的方向, 要遵循“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原则。如老师发现阿坤经过自己的努力但还没成功, 才以平行伙伴的身份提供“小的物体放到较大的物体上易于保持平衡”这一概念支架。
2. 提供或共同建构结构图
在表演区中, 幼儿都扮采花的蜜蜂, 挤作一团。这时老师把一幅蜜蜂分工图 (除了有老师对蜜蜂的分工外, 还有几处供幼儿添加的空缺) 贴到了墙上。过了一会儿, 幼儿都各忙各的了, 有的酿蜜, 有的运送和分配蜜糖。
提供的结构图既要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 又要给幼儿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老师在此时提供结构图就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抛出幼儿熟悉的“砖” (幼儿都知道有采花的蜜蜂) , 引出幼儿创造的“玉” (对蜜蜂分工的进一步思考) 。结构图是促进儿童理清事物间关系的支架, 而儿童一起讨论和制作结构图更能促进他们的认识水平的发展。
三、元认知支架及其运用
教师帮助儿童对解决问题的目的、过程及结果等有清晰的认识。
1. 建议幼儿提前做计划
大班老师放完奥运会颁奖仪式后, 让大家分组做活动计划, 还强调计划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择什么活动?为什么选择这一活动?怎样玩?
让幼儿养成做计划的习惯可以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可以先以示范者的身份做一个计划, 再以合作者的身份和幼儿共同制定计划, 逐渐地过渡到以引导者的身份促进幼儿以合作的方式自主地制定计划。
2. 引导幼儿认识策略的适宜性和多样性
在娃娃家中, 小文和小敏都争着当“妈妈”, 有个小朋友建议他们一人当一会儿。他们都不愿意, 老师启发道:“我们再增加一个角色, 看看哪种办法好。”小文灵机一动:“我当姥姥吧!”
老师要让幼儿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止一种, 让其开阔视野, 从多角度来考虑问题。还要学会通过比较选出简单、实用又便捷的方法。
3. 鼓励幼儿对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
科学区中的沉浮实验结束后, 教师让幼儿总结。小宽说:“纸平着放就浮起来, 弄成一团就沉了。”小杰说:“你的水放少了。”老师赞成小宽用纸的不同形状来检验是否纸一直都会浮起来, 也表扬了小杰的怀疑精神, 还建议小宽下次多放点儿水试试。
教师要让儿童成为总结和评价的主人, 给予儿童总结和评价自己及他人作品的机会。尤其要在时间 (合理安排各个环节, 给幼儿的表达和交流留有充足的时间) 和空间 (创设利用交流分享的场地) 上给予保障。可以从教师评价为主、幼儿自评为辅到以幼儿自评与互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
四、策略支架及其运用
通过教师有效地、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办法或途径促使其顺利解决问题或促进其认知和情感等向更高水平发展。
1. 认知策略支架
准确评估儿童的策略的水平, 创设儿童策略的“最好发展区”。如运算“2+8”, 问他怎样算出的, 他有时数数字“3, 4, …, 10”, 有时又说“9, 10”。这说明他正处在由计数策略到小值策略的过渡期。老师通过给予他“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比如“15+2, 20+1”等, 这样儿童就会很快掌握小值策略了。[2]处在现有水平, 儿童一般常使用有效的但是较繁琐的旧方法。在较高的水平, 一般来说儿童偶尔会使用那些不太熟练的、较简单的新方法。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即用新方法解决比较容易而旧办法比较难, 来增加儿童使用新方法的频次, 使其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
2. 情感策略支架
(1) 榜样式情感策略。班杜拉提倡观察学习, 其中榜样的作用是重要的。积木区小荣的积木被小强推倒了, 教师并没有斥责小强, 而是和小荣一起收拾积木。这是以榜样的感染力间接施教, 引导小强的内疚感, 从而避免其再犯。
(2) 赞赏式情感策略。从儿童积极的方面入手, 投以鼓励的目光, 与他们一起欣赏他们的作品。美术区的悠悠画了个斜房子, 其他小朋友都说画得不对, 老师看了看说:“你画得没错, 有的房子也是斜的, 比如比萨斜塔。”教师的肯定给予了悠悠情感上的支持和温暖的回应。
(3) 评语式情感策略。一位幼儿高兴地向另一位幼儿说:“你看, 我的画他们都说好!”听到建议后他又说:“我下次要画大点儿, 就更好看了。”儿童在欣赏自己的作品 (有老师和幼儿的评语) 中不断增强自信, 也明白了自己要前进的方向, 这些作品就显得更有激发其潜能发展的价值了。[3]
3. 工具类策略支架及其运用
在“超市”这一活动区中, 晶晶负责卖东西, 一位“顾客”问她:“今天赚了多少钱?”晶晶记不清了, 跑去问老师。老师问她去超市买东西时收银员阿姨怎么做的, 想一想你现在该怎么做。教师通过提问引出儿童先前的经验, 并结合幼儿当时所遇到的问题情境, 促使儿童将两者相联系, 将先前的经验迁移过来。必要时 (如幼儿不知道用什么工具或不会用时想要放弃) 可提供多种工具及演示工具的用法。这些工具按功能分有替代经验的工具 (如图书) 、掌握现象根本结构的工具 (如图表) 和促进多种感官参与的工具 (如电视) 。[4]
五、任务支架
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及完成情况, 结合幼儿的兴趣及需要, 对任务作适当调整, 以达到促进其发展的目的。
1. 调整任务难度
中班数学区的儿童已经成功地将10以内的数字与实物匹配好了, 显得无所事事。于是老师又给他们布置了新任务, 即把一些数字凑成10, 看有几种凑法。教师给幼儿布置的较难的任务给他们提供了通往更高层次发展的支架。对任务中超出儿童现有能力范围的部分, 教师可通过提问、回忆、讨论、交流等方式启动儿童的已有经验使之对当前的问题重新编码。[5]对任务的难易程度要适时把握, 若任务太难会打击幼儿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此时应先降低难度, 再一步步过渡到较难的任务;任务过于简单, 幼儿则因任务缺乏挑战性而失去探索的欲望。
2. 重构任务代替知识
在前面的活动中老师也建议他们把10以内的数字运用到超市的标价中去, 看会有什么发现, 幼儿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习得的, 重构任务就是把儿童引导到另一个问题情境中, 让他们自己建构和完善已有的认识, 培养其知识迁移能力。教师提出的任务要促进幼儿对知识的广泛利用和进一步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要契合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在活动区的活动中, 可能同时需要多种类型的支架策略配合, 视幼儿的需求、兴趣及自主性等而定。一般在活动开展初期运用较多的是信息铺垫式支架和概念支架, 可以使儿童获得与活动相关的背景知识。在活动进行中较常用的是策略支架, 教师通过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法与技能技巧启发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在活动结束后常会用到任务支架, 教师通过改变任务的难度和任务的重构, 为幼儿能力的不断发展提供一个平台。而元认知支架则是贯穿于整个活动中的。支架只是帮助幼儿实现可能达到的最高发展水平的工具, 我们最终追求的目的是帮助幼儿独立地完成标志着某个水平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妍.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王英华, 刘宝根.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的特点及其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 2005 (6) .
[3]王梅红.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情感策略[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6 (6) .
[4]鲁志鲲.脚手架对学前儿童教学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04 (9) .
活动支架 篇9
按新《大纲》要求, 笔者所实验的支架式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包含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 是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具体实现, 结合相关文献和教学实际, 笔者从原则和技巧两个方面思考如何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课堂上组织教学活动, 以期真正有助于实现英语教学建构主义教学观的转换, 提高英语专业教学的质量。
1 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课堂教学遵循的原则
在思考如何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时,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心理语言学家佐尔坦·德尔涅伊 (Zoltán Dörnyei) 提出了教师要遵循的五条原则:1采用相对概括的、一般性的、甚至含糊目标, 不一定采用成绩目标;2把学习材料和学生的需要及生活方式联系起来;3组织材料不按逻辑顺序而按学生的心理变化, 即照顾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4不是促成预计的“期待中的反应”, 而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责任感和表现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他将来用得到的知识、技能;5鼓励学生多依靠自己的经验、观察、提问、归纳和独立思维, 亲自发现知识。
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遵循这些原则进行教学材料组织、教法设计、学法指导以及评价标准设定, 但在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英语课堂活动时, 教师搭建有益的学习支架需要记住两条重要原则, 一是应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和所掌握的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提供不同程度的学习支架, 二是应根据实际情况, 提供动态的学习支架, 以及不断调整学习支架以适应学生的发展。
2 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技巧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化, 从主宰课堂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导课堂, 不再是一人唱独角戏, 或是做个乐团指挥, 而是做个好编剧, 提前编好剧本, 临场仍允许演员们自己有所发挥。在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课堂及教学活动时,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自我期待和焦虑等紧密相关, 因此应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 增强其自信心,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给予分层指导,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语言优势和智能强项, 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为了使语言学习变得有趣和富有挑战性, 保持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参考运用以下技巧:
2.1 使用指令检查问题 (Instruction Checking Questions) 检查教师发出的语言学习任务指令
在布置学习任务时, 教师的指令语和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必须清晰, 不仅需要说明任务的目的及意义, 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欲望, 并根据学生实际提供完成任务的有效策略。通过提出两、三个指令检查问题,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已明确任务内容及步骤, 也可由教师或个别学生亲自示范任务操作步骤。只有当学生获得了清晰的任务指令, 课堂活动才能进行得更顺利。
2.2 避免过多的单一技能训练课堂活动。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时, 教师有意识地营造的立体化的学习空间, 所组织的支架式课堂活动必须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 能将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融合起来。如设计以听为主、说译结合的活动, 或在阅读训练时辅以图画分析, 或学生交换信息互相听写等。语言学习的交际渠道不是单一的, 通过变化交际渠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在活动中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 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2.3 创设多种情境, 变化活动的组织形式, 增加学习的情趣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把蕴涵于教学素材中的或幽默、或动情、或感人、或深刻、或犀利的感情色彩挖掘出来,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激起共鸣, 创建生动的交际平台,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如设计角色扮演、前传/后传续写、题材转换写作或采访、调查等。
2.4 利用协作性学习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
美国心理学家霍维茨 (Horwitz) 认为学生在用不熟练的外语进行交际时会感到畏惧和焦虑, 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通过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和互相提供临时性的学习支架有效降低焦虑程度。无论是学生成对练习、小组活动, 还是无固定搭档的活动, 教师都应考虑给学生一个自查和互查的过程, 在得到同伴的肯定和鼓励之后, 学生会更有信心完成语言学习任务。
3 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课堂活动示例
由于用于综合英语教学的时数有所减少, 上外版《综合教程》教材2010年经过修订后, 教学总量有了较大调整, 但第三册中仍保留了伯特兰·罗素的三篇文章, 其中Knowledge And Wisdom和How to Become a Man of Genius两篇文章集中在第八单元, The Unhappy American Way排在第十三单元, 足以证明罗素的文学造诣及编者对这位英国作家的重视。因此, 笔者以《综合教程》第三册第八单元为例, 选取课前导入与课后总结两个阶段的活动具体阐述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课堂如何设计。这两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 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结合, 在教师引导下完成, 操作性较大且学生反响较好。
3.1 单元导入课堂活动:听、说、译相结合的口语交际活动 (约30分钟)
活动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综合训练听力理解与翻译技能;熟练使用简单句型进行口语交际。
准备阶段:教师课前搜集罗素名言中英文对照30条 (也可根据学生人数而定) , 涉及文化、政治、宗教、爱情等不同话题, 打印并剪成纸条, 每张纸条上有一句名言, 或是英文原文, 或是中文译文。学生随意抽取纸条1—2张, 教师暂不告知名言出处。学生有两分钟时间独立准备, 确保理解纸片上的信息。
活动开始:拿到英文字条的同学大声读出句子, 其他学生仔细听, 并判断自己的中文句子是否就是其译文, 如果是, 大声喊出“I got it!”并在英文句子读完后大声朗读中文译文;此时, 所有学生需要做出判断, 两个句子是否对应, 并及时用“Yes!”或“No.”回应。如遇不能理解或未听清的情况, 可请求复述。每一位学生都至少有两次机会向全班朗读自己所抽取的字条。
活动总结:学生之间自由交流2分钟, 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教师询问学生活动的收获, 并告知所有的句子皆出自罗素。
活动评价:1教师只需要讲明活动规则, 学生是此次课堂活动绝对的主角;2活动内容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 成为学生下一步学习的良好支架;3活动内容难易程度恰当, 协作学习增加学生信心, 学生学习情绪高涨,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4学生的听、说、译的技能得到综合训练, 活动对学生专注度要求高, 学习效果好。
3.2 单元总结:生生互评的竞赛活动 (约20分钟)
活动目的:训练阅读理解技能;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准备阶段:Text 1课文后附有罗素生平的简单介绍, 要求学生自己完成阅读, 教师补充罗素1950年拿诺贝尔文学奖时所获的评价 (in recognition of his varied and significant writings in which he champions humanitarian ideals and freedom of thought) ;引导学生回顾Unit 13, Text 2 The Unhappy American Way (在学习Unit 2时已完成的课外阅读) 及本单元Text 2标题“How to Become a Man of Genius”, 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会发现罗素写作主题的变化, 也会对其复杂的人生历程产生浓厚兴趣;布置课后阅读任务 (Text 2) 及课外查找更多关于罗素的信息。
活动开始:分配课堂上的20分钟, 组织“我们更了解罗素” (We know more about Bertrand Russell) 竞赛活动, 学生两人一组, 分享搜索到的信息, 挑出印象最深刻的几点事实与其他组进行比赛。要求每一个人认真听, 对他人已陈述过的事实不能重复, 但可以进行补充或纠错。教师监督整个竞赛过程, 并对有争议的部分作出裁决。
活动总结:学生互相评价, 评出做得最好的, 由教师给予适当奖励。
活动评价:1检验学生课外自学情况, 学生收集到的信息丰富与否;2自信的学生积极发言, 为其他学生提供好的范例;3活动难易程度由学生自己把握, 学生是活动的主角;4协作学习增加学生信心, 平时较沉默的学生在后半段能勇敢发言, 效果较好。
4 结束语
支架式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有技巧地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搭建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学习支架, 并随时作出调整, 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在有趣、有益的课堂活动中获得信心和锻炼机会, 全面提高语言能力。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该论文研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课堂教学可遵循的原则和使用的技巧, 最后以综合英语教学中的真实课堂活动为实例, 分析如何组织和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综合英语课堂活动。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课堂活动,原则,技巧
参考文献
[1]Willis Jane, Willis Dave.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 ing (eds.)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99-107.
[2]Zoltan Dornyei.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约翰逊 (Johnson, K.E) .理解语言教学一教学中的推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范琳, 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4) :28-32
[5]郭辉.外语学习动机层次分析及其激发与保持[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2) .
[6]齐建晓.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芙语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讨[J].平原大学学报, 2006 (5) .
[7]宋红波, 耿殿磊.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
[8]刘莹.支架式教学:概念、手段及模式 (英文) [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4) .
[9]王湘玲, 宁春岩.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主义教学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6) .
活动支架 篇10
一、借助故事对话支架,引导幼儿模仿式提问
日常生活教育中,通常成人是发问者,幼儿是回应者。幼儿的发问多受好奇心驱使,发问的内容较为零散,对答案没有预见性。让幼儿学会有目的地抛出问题,是对幼儿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考验。幼儿故事简单有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尤其是关键性的对话,幼儿易于理解并喜欢模仿。教师可提取故事中的对话, 创设提问情境,教师先发问,幼儿模仿,引导幼儿提问。
例如在语言活动《皇后的水果》中:在夏天的水果餐会上皇后让大臣猜猜她爱吃的水果是什么?于是大臣提了三个问题:它是什么颜色的?(红色)。它是什么形状的? (圆圆的)。它的皮摸起来是粗粗的还是滑滑的?(粗粗刺刺的)。结果大臣猜出了皇后爱吃的水果是荔枝。在这个案例中,故事情节简单,配合让幼儿操作水果卡片进行教学, 引发幼儿的认真倾听和不断思考。活动中我让幼儿模仿故事中的提问,猜猜老师爱吃的水果是什么?由于大臣的提问和皇后的回答都是一些简短的语句,小班幼儿十分乐于模仿故事原话对老师进行提问,同时也初步感受到了提问的乐趣。我又让幼儿与同伴之间互相猜猜:你爱吃的水果是什么?引导他们可以问:你爱吃的水果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的?你爱吃的水果要剥皮吗……。启发幼儿跳出故事原话进行自由的发散性的思维和表达。
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兴趣很浓厚,但我观察到幼儿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同水果特征时存在困难。这是小班幼儿年龄特征所致,同时也说明幼儿在日常的语言积累较贫乏。针对这个现象,我设计了这次活动的亲子交流学习单:《爸爸妈妈爱吃的水果》。利用亲子交流学习单这个支架,要求幼儿和家长模仿故事中大臣和皇后的对话进行游戏,期待搭建有效地亲子交流平台,进一步培养幼儿玩问答游戏的兴趣,学会向他人提问,同时学会一些描述水果特征的词汇。
二、构建语言游戏支架,鼓励幼儿同伴互问
在语言交流活动中让幼儿充分感受互动的快乐,想说、乐说、会说、喜欢说,是《纲要》精神所倡导的,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体现。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幼儿之间的互动呢?
例如主题活动《动物朋友》中,为提高幼儿认识各种动物的兴趣,我设计组织了一次猜谜活动。小班幼儿的猜谜活动,谜面并不深奥,幼儿很容易猜出。幼儿的兴致很浓厚。更重要的是,谜面的语言大都是整齐的、有节奏的、令幼儿朗朗上口的,其中还有许多幼儿易于掌握的形容词,这对小班幼儿来说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先让幼儿朗诵老师说的谜面,记住了回家让爸妈猜,这让幼儿觉得很有趣,在朗诵的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描述动物特征的词汇及编谜面的基本方法。接着我让幼儿编简单的谜面猜同伴和老师,这让幼儿觉得更有趣。纷纷举手猜大家:“鼻子长又长,耳朵大又大, 请你猜猜它是谁?”“喜欢喵喵叫,晚上捉老鼠,它是谁?”
虽然有的谜面编得不合适,用词不准确,语言没有节奏, 动物特征不突出,但是,这种游戏方式让幼儿很有成就感。在活动中可以发现问答式的语言活动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提高幼儿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尤其是让幼儿来当提问的人的时候,其思维自发运转,主动运用以往所有的经验来表达。
三、运用经验支架,激发幼儿主动提问
支架式教学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即教师应基于幼儿原有经验和发展水平对幼儿进行有效引导和支持,激发幼儿主动性和潜能。因此教师应在一日生活中认真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利用幼儿已有经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风靡世界的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出版的《儿童的百种语言》一书曾用“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来比喻教师。对于一个具有良好教育机智的教师来说,应在一日生活中及时、巧妙地“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与幼儿完美对话。
例如在主题活动《动物朋友》的开展中,我们班让每个小朋友从家中带一个动物玩具来。次日我走进活动室,看到了满屋子的动物玩具,孩子们都拥上来,问我:“老师你知道哪个是我带来的吗?”于是我萌生了组织一个“你说我猜”语言活动的想法。即让幼儿说出自己所带动物玩具的特征, 由我来猜出哪个玩具是他带来的。带玩具来幼儿园本来就是件让幼儿很兴奋的事,这会儿还要让老师猜,这更让孩子们兴奋,主动表达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我带的是一只绿色的小象”、“我带的小狗是白色的,耳朵上有蝴蝶结”、“我带的是一只小熊,摸起来毛绒绒的”。幼儿一边表达, 我一边丰富关于色彩关于质感等方面的词汇,如:“毛绒绒、亮晶晶、粗粗的”等,供后面发言的幼儿借鉴,并不断启发幼儿更细致地说出自己所带玩具多方面的特征让老师猜。我每猜出一个动物都会请幼儿为我鼓掌,并拥抱他们带来的小动物,这让幼儿感到荣幸。《纲要》指出的“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当然,也有幼儿表达有困难,总想指着他带来的玩具说: “那个……那个猫是我带来的”。我就假装听不懂,问:“哪个?它长什么样?是什么颜色的?身上有什么?”幼儿就会一起七嘴八舌地描述起那个玩具的特征,这同样也达到我想要他们说的目的。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较大差异性,皮亚杰等人认为,“儿童语言发展是天生的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主动与外界环境作用,通过同化、顺应寻求动态平衡的过程,也是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我不禁思考这位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环境怎样?是不是平时他只要用手一指,东西就会到手,而根本不用语言表达?就这样一天天一点点地失去语言表达的机会?透过幼儿的现有语言经验和能力,进一步了解幼儿的环境,有针对地提出有效策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这是一个随机生成的谈话活动,一个轻松快乐的“猜一猜”、“想一想”的问答式语言活动。幼儿对玩具有丰富的了解,渴望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玩具。教师正是抓住“想说”和“能说”的经验状态,生成这个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提问。从幼儿经验出发,构建支架为幼儿提供主动发问的平台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家园合作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是其他各种智能发展的基础。小班阶段是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期,教师可创设支架培养幼儿提问兴趣,感受语言的乐趣,进而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支架的选择可多样化, 本研究仅进行初探。
摘要: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尤其小班阶段,是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何抓住幼儿关键期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研究者从最近发展区和语言复杂性理论出发,提出以下支架教学策略以培养幼儿提问兴趣:借助故事对话支架,引导幼儿模仿式提问;构建语言游戏支架,鼓励幼儿同伴互问;运用经验支架,激发幼儿主动提问。
谁需要心脏支架? 篇11
王明理曾是北京一家经营心脏介入手术产品的医疗器械公司销售员,他的主要工作是推销心脏支架。他说,最初的市场情况是,一个国产支架,出厂价不过3000元,卖给医院的价格是27000元,一个进口支架的出厂价是6000元左右,卖给医院是38000元,医院进货之后,再加价15%卖给病人。近年来,因为竞争日渐激烈,价格有所下降,但仍在万元之上,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
王明理的主要服务对象由两种人组成:北京知名医院的心脏支架专家和北京周边医院的心内科主任。
由于对技术的要求较高,一些不具备条件却想开展手术的医院,只能聘请大医院的专家前来完成,王明理充当的是兩者的桥梁,他为那些想开展支架手术的医院请来专家,同时带来本公司提供的心脏支架和配套产品。
专家的“好处”分为两块:一是支架的回扣,按支架的使用个数计算,每个是1500元。当地医院为了充分“用足”专家,一般都是集中多名病人一起来做手术,如果总共使用10个支架,回扣总额也就是15000。
此外,专家到来之前,当地医院要向患者提前收“专家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红包”。每个手术病人1500元,如果仅做造影检查而不装支架的话,则是1000元。这样算起来,专家每跟王明理出去一趟,现金收入在两万元以上。
至于手术当地医院,从王明理的公司所能得到的好处是:手术所有使用耗材总费用的20%。这笔钱通常只交给医院的科主任,至于进一步再如何分配,则是对方的事。
在王明理看来,在心脏支架手术圈里,病人是否需要安装以及安装多少支架,完全取决于手术医生的良心。对于那些可装可不装的病人,专家一般都要装。
王明理的观点得到一位心内科著名专家的认可。该专家指出,尽管我国制定了心脏介入手术的诊疗指南,但制定指南的,恰恰是与之有直接利益关联的介入专家。而在国外发达国家,类似规范需有心脏外科专家、公共卫生专家甚至律师参与,以充分保证患者的权益。
医院最早开展支架手术的是心内科,因为利润丰厚,后来急诊科也逐渐推开,有的医院则专门成立了介入科。于是医院内部也有了竞争,分诊的护士往往成为不同科室的争取对象。
除了卖心脏支架,王明理还向医院卖配套使用的导管。在他看来,心脏介入手术,除了滥用支架,导管的重复使用也很严重。按照相关规定,手术中使用的导管都是一次性的,可几乎所有医院都存在重复使用,医院甚至为此专门发明了一个词:二号管。
王明理的一位同行,为了笼络一位专家,花了三年时间接其儿子上学。偏偏那位公子眼光极高,看不上他的夏利车,于是这位兄弟不得不又买了辆捷达。
王明理说,即使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支架专家在市中心有几套房子一点不奇怪。
王明理认识的很多专家都已办了移民,这主要是受当年医药卫生领域打击商业贿赂运动所影响。当时,一夜之间,王明理发现身边的专家都不见了,后来一问,才知道出国“避风”。后来风头一过,专家们陆续回来,一切照常。
在王明理看来,热衷于装支架的有两种医生,一种是年轻医生,他们刚刚工作,需要买车买房,因此干劲十足;此外,即将退休的医生也会抓住最后的机会。
钱如此好赚,却不必承担任何责任。据王明理介绍,有一次他跟专家出差,手术中出了事故,病人死在了手术台上。结果病人家属不懂,不仅不怪专家,相反看到专家满头大汗抢救,还千恩万谢,手术费一分没少给。即使是出事后碰到“难缠”的病人,也是由所在地医院处理,专家做完手术走人,根本不管。
活动支架 篇12
巧用学习支架,穿越时空隧道,探究历史脉络
教材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历史上的计算机,通过简单的文字和四张经典的计算机图片介绍了计算机几十年的发展史。正如12位执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描述的那样,这部分是本课的重难点,多位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运用了“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支架”(Scaffold)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又译作“脚手架”,这里所采用的“学习支架”概念并非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本身,而是指教师精心设计的学习资源,如视频、案例、问题、变式、半成品等。
1.支架之一:视频
想要让学生了解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的历史,恐怕没有比观看视频更有效的办法了,然而视频内容的选择以及出现时机却是十分有技巧的。
片段一(C老师):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是什么样子的?
生:想。
师:(课件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大家先找一下,“埃尼阿克”在哪里?(生猜测,指局部)其实图片中充满整个房间的都是“埃尼阿克”,刚才大家所指的只是“埃尼阿克”的一部分,居然需要这么多工作人员钻进它的肚子里才能操作。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生:太大了。
师:大到什么程度呢?你们想不想详细地了解一下?
生:想。
教师播放视频(一段卡通方式的解说视频,图1是视频中截取的两个画面)。
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你知道的“埃尼阿克”是什么样子?
生:……
本次上课的12位执教教师,都在这个环节播放了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的视频,但大多数视频都是生硬、简单、直接地介绍“埃尼阿克”,由于学生对170平方米、30吨、加法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等概念没有知识基础,所以他们尽管看了视频,依旧很盲然,而上面的片段中,C老师先引出“整个房间都是埃尼阿克”的冲突,激发起学生想要了解的欲望,然后又通过卡通短片与生活中的实物(房子、大象等)作对比,使学生真实感受到“埃尼阿克”是一个造价很高的庞然大物。微视频已经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中,如果只是简单地播放一段视频,那无疑变成了看动画片,教师只有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对视频进行编辑加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支架之二:专题学习网站及表格
计算机的发展史,有起止年代的划分、主要元器件的变更、应用领域的扩充等多方面的不同,内容相当枯燥,学生很容易混淆。先让学生自学书本或根据提供的学习材料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然后再借助表格式的学习支架进行整理、总结归纳是多位教师共同的选择,但收到的效果却不尽相同。
片段二(Z老师):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知道它是一个庞然大物。那么,计算机又是如何发展成我们面前的小型计算机,甚至平板电脑的呢?它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每一代都有哪些主要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计算机的历史(板书:了解历史)。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自学(如图2)课本第164~166页的内容,也可以打开电脑桌面上的“自学材料”(如图3、图4)文件进行学习。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师:大家学得很认真,现在你们都了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史,那么请动手试一试完成图5中的表格。
学生完成图中表格。
师:大家完成得很棒,老师也总结了一下,我们来看图6中的这个时间轴,你又能发现什么呢?又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我发现,计算机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小,但是它的功能却越来越多。
师:计算机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
生:科技的发展。
师:对,我们人类不断的努力,使科技飞速发展,从而推动计算机的发展。而计算机的发展又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智能、便捷。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片段二中的Z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有两点处理得比较到位:第一,通过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和现在的小型计算机进行比较,自然而然激发起学生了解的欲望。多位教师只为学生提供了电子自学材料——一份普通的电子文档,而Z老师,却提供了一个简单的专题学习网站,把每一代计算机用图文并茂且重点标注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的专题学习材料能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更为后面的表格填写埋下了伏笔。第二,为了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多位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仅为学生提供了纸质表格,而Z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份可以拖动答案到表格中的Flash学件,从实际课堂效果来看,不仅减少了学生的完成时间(用纸质的表格,学生填写的时间较长),而且使学生兴趣盎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第三,当其他教师填完表格就匆匆进入下一环节时,Z老师却对学生进行了追问,看似很简单的两个问题,却折射出计算机的发展与科技、与人类的关系,让计算机的发展史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文字描述。值得一提的是,Z老师的板书,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如图7所示,Z老师对板书的解读是:板书组成一个人字形,表示计算机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智慧。
这一环节的处理,Z老师很好地诠释了“让专业技术服务技术课堂,让专业思想渗透技术课堂”的理念。
参与人机对话,感受神奇科技,体悟发展趋势
教材的第二部分是计算机的发展,几张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介绍了计算机正朝着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微型化和巨型化的方向发展。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多位执教教师都是通过视频、动画等方式向学生做介绍,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有教师通过自己编写网络课件,让学生现场答题并统计,感受网络的便捷;也有几位教师在课上向学生展示多个实体机器人,让学生感受到机器人的神奇。
片段三(J老师):
师:你们会玩魔方吗?我们班谁玩魔方玩得最好?老师带了些魔方,我们来进行一场玩魔方比赛吧。今天老师要让你们和远在无锡的学生来一场魔方PK赛,你们相信吗?
生:不相信。
师:老师现在请远在无锡的学生(教师打开QQ视频连线)和我们宜兴的同学先打个招呼!
学生视频在线问好。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今天的比赛,由于时间的关系,这次就比还原一面魔方,请双方选手做好准备,开始比赛。
两地学生通过视频连线进行魔方比赛,最后宜兴的学生获胜。
师:看来,还是我们宜兴的同学比较厉害,我们先和无锡的同学道别吧。
两边学生道别,关闭在线视频。
师:不过,无锡的同学想请出他们的神秘朋友和你们再战一场,你们敢应战吗?
生:敢。
师:下面我们就请出这位神秘朋友(教师拿出魔方机器人),大家认识它吗?你们觉得它会玩魔方吗?下面我们就和它比一比,请选手做好准备,比赛开始。
学生和机器人进行魔方比赛。
师:机器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魔方六面的复原,它实在太厉害了,我只能宣布本次魔方大赛,获胜者是机器人。你们知道吗,在我们身边已经出现了很多机器人,它们可以为生活服务,如打扫、送餐等,还可以代替人从事危险的工作,如反恐、排雷等,最近有个叫Alpha Go的智能机器人还战胜了世界围棋冠军。(课件出示图片)这些机器人,其实都是工程师通过编程让计算机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能力的产品,这正是计算机智能化发展的趋势。
片段中的J老师没有通过视频或者简单的实物展示机器人,却另辟蹊径,用一个“魔方大战”的活动完成了“两个化”的教学任务。活动初始,教师通过视频连线,让无锡和宜兴两地的学生进行“人人大战”,这样远程的魔方比赛,已经超出了学生的预期,让他们感受到网络的神奇,而接下来的“人机大战”更是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到高科技的神奇,感悟智能化的魅力。这种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其中的人机对话,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不是简单的旁观者,从而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实验操作,体验物联技术,徜徉未来世界
教材的第三部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容,教材通过三张虚拟的图片展示了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云计算六个方面的新技术。在这章教学中,多位教师紧紧抓住“物联网”这一关键词,向学生展示了多种新型的“物联网”设备,也有几位教师让学生开展实验,体验“物联”技术,感受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实验操作是小学科学课常用的方法,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却极少使用,尤其在理论课上较为罕见,但这次的评优课,却是“神器”频出的江湖,实验一个胜似一个。
片段四(Z老师):
师:通过视频我们知道有许多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大家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这些新技术呢?
生:想。
师:我们分小组体验,不过在体验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先一起看看体验要求(如图8)。先小组内读一读,再请各小组分别到对应的场地上,按照体验任务单的步骤进行体验(智能电灯组:用平板与台灯通过网络相连,组成一个简单的物联网,并通过平板可以控制电灯的开关与亮度,体验物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和智能;辨识植物组:利用平板或者手机拍摄不认识的植物图片,并利用形色App软件进行辨识植物名称,让学生感受大数据、云终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并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学生分组体验,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交流内容:通过体验,你有什么感受呢?
在这部分教学中,多位执教教师都有让学生动手实验的环节,但他们都是直接让学生去实验,没有指导,没有总结。随着物联网、机器人等内容逐渐走进信息技术课堂,这样实验性的操作会越来越多。对于这样的实验操作,教师不能简单地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而应参与始终。在实验前,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知道实验的步骤;在实验中,教师要适时进行操作指导,不能让学生面对高新设备无从下手,而且还要引导他们在实验中做好观察与记录;在实验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总结思考实验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让实验真正在课堂中起作用,而不是看上去很热闹,过后又一切回到原点。
在这次无锡市的评优课活动中,还有许多精彩纷呈的片段,笔者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理论课的教学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们一般都避之不及,而这次无锡市的评优课活动,无疑为教师们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相信,随着课改的深入,“学习支架”“人机对话”“实验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一定会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让信息技术课堂特别是理论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