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程模块

2024-12-03

特色课程模块(精选6篇)

特色课程模块 篇1

电力工业是工业生产的基础产业, 华北电力大学作为一所面向电力工业培养生产、运行、管理、科研、开发等各类人才的行业性较强的高校, 为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 对人才培养工作重新进行了战略思考, 以连续承担四个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 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宗旨, 构建了以“重实践、强能力”为目标, 以仿真实践教学为特色, 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支撑、以开放管理为保障的“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了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

一、基本实验模块:夯实实验能力基础, 全面加强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基本实验模块主要包括一般的基础实验课、专业基础实验课和专业实验课等实验教学环节, 以及课程设计、实验室内完成的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在这一模块中, 学生密切结合理论教学, 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 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培养创新思维, 逐步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分层设计实验内容, 注重内容更新。

学校全面加强基础实验室建设, 使实验开出率达到了100%。在此基础上, 按照“验证性实验”、“综合与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三个层次设计实验内容。通过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 带动实验内容的更新, 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达到85%。整合实验内容和实验资源, 淘汰陈旧设备, 增加体现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的实验。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 利用科研成果自制实验设备, 用于本科实验教学, 推进了实验内容的改革, 促进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2.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鼓励开展创新设计实验。

学校鼓励和支持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 设立开放实验室专项基金, 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 学生可自主申请进实验室参加研究与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内的实验项目, 学校采取预约的办法, 对学生实行时间的开放;教学计划外实验项目, 对学生实行实验内容和时间双开放。实验室设立自选实验课题,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实验, 学生也可通过自拟科技活动课题或参加各实验室设计类竞赛, 到相应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学生参加开放实验成绩考核合格的, 既可按开放实验学分记入总学分, 也可替代部分选修课学分。学生开放实验成绩突出或具有独创性成果的, 可作为推荐保送研究生的条件之一。

3. 发放实践能力等级证书, 调动学生积极性。

试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分层次培养, 对达到相应层次、经考核合格者, 发放相应等级证书, 学校已在首批成为“河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电子技术实验中心进行试点, 对电子技术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型、综合型、研究型三类, 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采用全开放形式, 学生根据课题要求在课外独立完成实验内容, 经考核合格后由学校颁发电子技术实践能力的等级证书。

4. 设立责任教授岗位, 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

学校在各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设立责任教授岗位, 要求有较高学术造诣, 有丰富教学、科研经验, 责任心强的教师负责实验室建设、管理及人才培养工作,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把实验室建成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基地。首批责任教授已在“电力系统智能保护与控制实验室”、“电磁场分析、测试与电磁兼容实验室”、“仿真控制中心”等实验室 (中心) 上岗。实验室“责任教授”岗位的设置, 加强了实验队伍建设, 提高了实践教学水平。

二、校内实践模块:自主实践、系统训练, 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校内实践模块由工程训练、校内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组成, 利用校内实践基地加强学生工程意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建设现代工程训练中心, 加强大工程能力培养。

学校在原有金工实习基地的基础上, 投入大批资金, 加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 强化学生工程系统训练。中心遵循“以学生为本,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工业技术实践为基础, 以电力技术实践为重点, 以仿真技术实践为特色”的理念, 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基础实践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分层次培养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构建了三层次实践平台, 多模块、四年不断线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为工程基础实践平台, 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工程意识, 主要面向全校学生进行认知实习、金工实习和电工电子实习;第二层次为工程项目实践平台, 包括先进制造技术实践、电力技术实践、仿真技术实践三大模块, 主要开展工程项目的设计、制造、安装、试验、运行、控制等项目实践, 着重培养学生大工程意识和实际工程能力;第三层次为创新实践平台, 充分发挥中心资源优势, 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园”, 设立多个创新实践基地, 组织各种创新实践活动, 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2. 建设一批校内专业实习基地, 强化动手能力。

为解决学生现场实习动手难的问题, 学校根据专业特点, 在校内建设了一批能够模拟现场环境的实习基地, 给学生提供了完全能够模拟现场环境的实验与实践场所, 解决了现场实践“只能看不能练”的问题, 显著提高了实习效果。

3. 创建一批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学校依托实验室建设了物理、数学、电工、机械设计、电子、仿真技术、自动化、机器人等一批创新实践基地, 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搭建平台, 出台了创新实践基地开放管理措施, 推动创新基地面向全体学生全天候开放。各基地都根据自身特点拟定了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系列的设计性和创新性项目, 学生可根据兴趣和爱好自主申请到基地进行创新实践。学校设立了“课外能力、素质学分”, 只要按要求完成实践项目, 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创新基地的建立, 有力地推动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给广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实践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三、仿真实践模块:建立全过程仿真系统, 实现校内与现场“零距离”工程实践训练

仿真教学模块由各类仿真教学组成, 主要是“实验性仿真”及“实践性仿真”。“实验性仿真”主要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 突出仿真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性仿真”是利用现代仿真技术, 为学生提供一种系统化的与现实十分接近的实践环境, 让学生在其中进行综合性的实践训练。

1. 应用先进仿真技术建立全过程仿真系统, 强化岗位能力培养。

电力工业具有集技术与资金密集、连续与安全生产的特点, 它要求技术人员必须能熟练排除生产过程可能出现的故障。学校根据电力工业的生产技术特点和大电厂、大电网、大容量、高参数的发展趋势, 将本校1992年荣获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的现代仿真技术引入实践教学, 并不断丰富与完善, 建立火电机组仿真、核电机组仿真、电力系统仿真、电网调度仿真等集电力生产、输送、分配全过程仿真系统, 使学生在校期间即能在与生产现实十分接近的虚拟环境中得到锻炼, 其实践操作完全达到实际生产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要求。此外, 学校还将现代仿真技术推广延伸到一些专业的主干课程, 增加各类课程的仿真实践教学内容, 进一步丰富了仿真实践教学模块的内涵。

2. 开放仿真培训基地, 使学生在校即可获得岗位资格证书。

学校利用在仿真技术方面的优势, 建立仿真培训基地, 这一基地得到原国家劳动部认可, 并经过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培训中心认证, 具有发放《电力行业仿真培训证书》资质, 具有承担国内外大型电力集团仿真培训的条件。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将“电力行业仿真运行培训基地”向全体学生开放, 接纳学生自主参加综合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并考核合格, 可获得中国电力联合会印发的《电力行业仿真培训证书》, 具备电力行业上岗资格。这种方式深受学生欢迎。

四、校外实践模块:依托校董会, 加强校企合作

校外实践模块由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组成, 是学生在工程实践中的全面综合训练, 主要在企业、科研设计或管理等单位完成。学校通过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改革实习模式, 推动校外工程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1. 依托校董会,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依托校董事会, 与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七大电力集团所属的国家大型发电、供电类大型企业、科研院所, 以及学校的周边京、津、冀地区一些单位和知名企业, 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建”的原则, 签订《共建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 在校外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2. 校外实习统一组织、集体安排、顶班上岗。

对教学计划内的校外实习与实践环节, 学校始终坚持统一组织与集体安排, 主干专业学生全部到电力行业的各大企业、科研单位进行实习, 强化现场实习与实践锻炼。学生到现场后, 由实习基地负责人统一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 由学校和实习基地双向管理, 实现产学结合、双向推动, 共同受益。

3. 校企合作开展专业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 与电力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全面合作, 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企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机制, 进一步推进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如学校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培养核电专业人才协议, 构建“3+1”的人才培养模式, 等等。

学校以强化实践教学为手段, 以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标, 构建的“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符合人才培养规律, 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在课外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表现出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创新能力, 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毕业生因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而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博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

(王秀梅, 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研究员, 河北保定071003;孙萍茹, 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研究员, 河北保定071003;安连锁, 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教授, 河北保定

071003)

参考文献

[1]安连锁.完善实践教学, 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06) .

[2]孙萍茹.高等工程教育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 (03) .

[3]王瑞庆, 李家新.全程关注工程师的养成, 构建工程人才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04) .

[4]王秀梅, 杨红霞.依托校董会促进电力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06 (01) .

特色课程模块 篇2

1.简述自己的网上学习经历。

答:学习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量倍增的今天,稍不注意学习,更新自己的理念,自己随时落后,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终身学习对每个人而言就显为重要。终身学习能使我们克服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

于我而言,电脑给了我一个崭新的世界,在这世界里接触到许多事物,尤其是网上学习更成了我生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

2014年春我参加了郑州大学远程教育学习。最初,对于这样的学习方式有些不适应,不知道怎样去学,打开网站后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于是,我请教学习进度较快的同事,在她们的帮助下,我发现我渐渐的喜欢上了这样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既满足了我的求学欲望又充实了我的生活。每天工作之余我都会登录远程教育网,先是浏览各种公告,然后就是去班级主页看一看,最后,进入属于自己的学习主页。静下心来听一听专家的讲授视频,坐在电脑前,仿佛和专家一对一授课,真的是一种享受。在班级主页上发帖子,老师、学友会回复我的问题。这样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知识掌握了,目的也达到了,别有一番乐趣。又如老舍先生在《养花》一文中所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在学习过程中,我加入了班级的QQ群,认识很多学友,除了聊一聊学习的内容,工作内容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次学习,我不只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对于网上学习方法也有了新的体会。在以前,虽然也进行网上学习,但因为网上信息量大,各种信息扑面而来,而工作生活压力也较大,总感觉时间不足,这让我有些手足无措。通过这次学习后,我想以后要在网上学习,要注意做到:首先,上网要有目的性,比如是看新闻还是查找资料,要有目的性和自律性,不能天马行空,浪费时间。其次,对遇到适合的网站进行收藏整理,便于今后查找,节约时间。再次,要注意与别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使用QQ和博客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汲取别人意见,登录别人博客,借鉴经验等。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习型工作者。

2.描述你所向往的网上学习。

答:网上学习,是指通过PC和网络,在网上浏览网络资源,在线交流,在线讲堂等方式,从而获得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网络学习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是传统学校教育功能的延伸,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由于教学组织过程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协作性、自主性等特点,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形式。

开发教材,整合课程,模块教学 篇3

关键词:汽车维修;课程改革;模块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动性相对薄弱,这就决定了职业学校不能像普教那样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通过特色教育,制订适合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全新汽修专业教育模式。

一、分析学生素质,接纳低起点的汽修学子

根据学校历年招生情况,汽车专业的学生素质相较于其他专业学生,属于基础知识较薄弱的一批学生:入学成绩低、纪律观念不强、学习主动性弱。他们甚至不知道为何会选择汽修专业。这些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高平台固然可以提升学习和教学的信心,但是低起点同样可以“创造”信心。这里我所说的低起点,是指学生素质的起点低,带来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起点低。要求低不代表成效低,汽修专业希望所培养的学生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能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中级汽修技术工人。这个目标对于学生的真实情况来说,是比较实在的。因此,只要汽修专业的教学可以接纳“素质起点低”的学生,承认他们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实行多层次教学和高要求目标的特色教学,就可以帮助他们在各自的层次内得到发展,逐步提升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

二、开发校本教材,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衔接

我校所用的汽修教材,专业理论比较全面,图文并茂。但是定位比较广泛,面向的是社会大众。而且,所需要配套的设施设备显然超出了一般中职学校的资源配套。因此,相对于中职汽修的学生来说,针对性不强。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开发校本教材。不但要有理论教材,还要开发实训教材。

1.在理论教材方面

从建立学生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规范开始,将汽车的各系统按模块逐一进行解析。特别注意的是,要注重实用和学习特点,教材中要提出汽车维修与检测中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另外,学生社会接触面不够广,对汽车行业和汽修行业所知极少,因此,要求汽修教材应该有“教材”的特点,能帮助学生了解到汽修的各种基础专业知识,要求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同时,理论教材要不断更新,要于汽车行业、汽修行业的新发展相衔接,适当适时加进新内容,使教学内容不至于太落后于行业的技术更新。

2.在实训教材方面

实训教材的开发,则要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学习进度,结合理论教材的各模块理论知识,尤其要参考学校现有的设施设备配套,使得这些实训教材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例如,针对学校现有的一些较主流的汽修实训设备,开发相应的实训专题教材。另外,实训过程要“工作化”,根据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实训。如可以模拟汽修车间,把社会上汽修企业的运作模式适当调整到实训车间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三、建立模块实训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近年各职业学校纷纷采用模块教学法,且卓有成效。汽修专业的汽修模块实训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施教难度,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做到细致而不烦琐,完备而不空泛,要注重学生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的构建。一般而言,课程除了公共文化课外,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1.课程的整合

专业方面的课程设置尤其重要,一定要与教学方向相一致,既要体现专业技术性,又要避免知识的重复,也要讲求汽修工艺的规律。所以我们要处理好大课程整合和课程精品化的建设,让课程沿着“基础化—专业化—专长化”的方向呈阶梯式逐层上升设置。课程整合“基础化”,就要把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工程材料、电工基础等课程整合起来,汇总为汽车专业基础课程,分为机械基础和电工基础两大部分;课程整合专业化,把发动机、底盘、汽车电器、行业新技术等专业知识,分模块进行项目教学、实训,彻实掌握技能。

(1)专业基础课

①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汽车工具使用、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与配合整合成“汽车机械常识”,并按教学内容分为若干模块进行教学。

②将电工基础、电子技术整合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并按教学内容分为若干模块进行教学。

(2)专业课

①将《发动机结构与原理》理论教材、《发动机拆装与检测》实训教材整合。

②将《底盘构造与原理》理论教材、《底盘拆装与检测》《自动变速器》实训教材整合。

③将《汽车电器构造与原理》理论教材、《汽车电器拆装与检测》实训教材、《汽车空调》整合。

④将《电控发动机构造与原理》《柴油发动机构造与原理》理论教材、《电控发动机构造与原理》《柴油发动机构造与原理》实训教材整合。

2.模块化教学

模块实训教学是照应校本教材的,主要是以把理论内容和实际训练相配套相结合为教学模块,把学生在校这两年所要学习的内容划分为十多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又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汽车工艺顺序,划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同时,实训基地应该扩大到校外。德国双元制的培训模式强调的是学生一面在企业接受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对这种做法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良,与校外企业建立信任、合作的关系,使得他们不仅接收我们的三年级实习生,更重要的是,能接收我们一二年级下厂实训的学生。这样,不但使企业了解到学生的培养过程,更使得我们能够根据教学计划为学生找到了校外阶段性实习的岗位,大大提高了实训的效率和学生的技能,使学生走出校门即能上岗工作。当然,这批学生下厂工作,在角色、责任等方面还要做很多相关的要求和规定,具体操作也有一些盲区需要解决。

另外,公共文化课应该突破传统的就业指导课之类的课程,增加一些关于职业道德的内容,如员工在汽车维修4S店等汽修企业的员工礼仪、接收汽车流程等。另外,课程整合“专长化”,则是根据学校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开发汽修专业的专长训练,如维修专长、营销专长、汽车美容专长等。

汽车维修与检测等汽车相关行业在我国是一个朝阳行业,汽车维修专业的发展,除了教材、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的因素外,还需要在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师资质量等方面切实改进,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新一代实用型中职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姜大源.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野[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

特色课程模块 篇4

关键词:本科护理,方向模块培训,特色护士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涉外病房的建立与发展,以及ICU在现代医院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具有高素质的实用型护理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因此,我校开设了英语模块、急重症护理模块、社区护理模块,并初见成效。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护理系2003级本科生中自愿报名者106人,按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选择分班,其中英语模块54人;急重症模块36人(其中男生6人);社区护理模块16人。

1.2 方法

1.2.1 英语模块

培训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使他们能够用生活英语和专业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培养其涉外病房护理英语交流能力。因此教师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聘用我校外语学院口语最好的教师和外籍教师,每周利用2个晚上自修时间,上课内容以听说为主。授课方式多样,有知识点的讲授、听力训练、对话朗读、Topic讨论、短文复述、故事接龙、做游戏、英语演讲和辩论、情景剧以及模拟情景对话等,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来提高培训效果[2]。全程用英语授课,学生以英语交流,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持续地强化了听说能力。

1.2.2 急重症模块

ICU是对危重患者进行监测护理和治疗的组织形式,是医院危重患者最集中的治疗单位。ICU集中医院的中坚技术力量,应用先进的监护技术,对病情进行细致的动态观察、准确迅速的判断,及时地为多科危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治疗和护理,挽救患者的生命。因此对ICU护士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工作经验、责任心及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全面、应变工作能力强、在临床实践及护理科研方面起重要作用的专职监护人员。只有“见多”才能“识广”,我们采取强化临床见习和实践,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ICU监护和工作能力。我们将学生分组下我院两所附属医院急诊和ICU室见习,每晚轮换。见习过程中,学生反复观察对各种急诊患者的抢救过程,各种仪器设备的监控和使用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的使用,以及各种护理操作、抢救配合、抢救药物的使用等;带教老师空余时间向学生反复讲解常见的仪器使用、注意事项及各种急重症疾病理论知识。

1.2.3 社区护理模块

我院的社区护理老师先以授课的形式让学生熟知有关社区护理的知识、社区护士的角色与功能、社区资料的管理等内容。利用双休日,带教老师分批带学生下社区卫生服务站实习,熟悉服务站的设备与布局,了解卫生服务的具体内容,帮助工作人员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并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家访,宣传健康保健与预防的知识,如对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测量血压和用药指导,为截瘫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等。通过家访收集社区常见的慢性疾病的资料,针对相关健康问题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每人编写一篇以家庭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演讲稿在社区进行演讲;并编写了《社区20种常见疾病的家庭健康教育手册》。

1.3 教学效果评价

(1)测试考核:英语模块培训组和对照组在培训前后进行2 次口语面试和听力测试。两套试题总体上难易度相当,在培训前已完成。共发出试卷292份,收回292份,回收率为100%。急重症模块培训组和对照组在培训后进行理论测试和操作技能测试,所得结果具有明显差异性。

(2)问卷调查:英语模块培训结束后,培训组进行问卷调查,从目的、内容、方法和效果等方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共发出问卷54份,收回54份,回收率为100%。问卷收回后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3)论文发表:社区护理模块16位学生通过培训和社会实践后,将社区调查有关内容撰写成相关的社区护理论文,在各类医学刊物中发表论文共5篇。

(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通过培训前后及与对照组学生的比较,各模块参加学生大大提高了该模块的理论水平、动手能力、独立操作处理和工作能力,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培训组培训前和培训后英语口语、听力水平比较见表1。培训前培训组和对照组英语口语、听力水平比较见表2。培训后培训组和对照组英语口语、听力水平比较见表3。急重症模块培训组培训后和对照组在理论和操作技能方面的比较见表4。

3 讨论

3.1 英语模块

英语是表音文字,它的生命力就在于正确的发音上。相反,我国的英语教育却把重心放在语法、阅读和书写上,把它当成一种表意文字看待,这样的结果使大多数人的英语是“哑巴英语”,口语和听力成为一个障碍[3]。我们在英语模块培训中摒弃老师讲、学生记笔记的陈旧教学方法,摒弃以语法为重点的教学目的,不断鼓励学生开口说。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逐步走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形式。通过不断地听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在本院学生与美国学生的学术交流中,这批学生充当了翻译,充分证实了培训效果和教学成效。

3.2 急重症模块

3.2.1 提高学生对急重症知识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向急重症护理方向发展

通过零距离接触临床,熟悉了ICU的工作环境,识别了各种医疗仪器和各种危急重症病情,了解了各种急救措施和护理操作,提高了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良好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素质等,促使学生向急重症护理方向发展。

3.2.2 理论联系实践,强化和巩固理论知识

经过临床强化实践,学生们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临床见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所得知识是自己获得的,所以印象深、记忆牢固[4]。

3.2.3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

在临床见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发现的问题去查阅资料,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对疑难病例不断地提问、讨论、归纳、推理分析,这些都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自学、查找资料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对疑难病例的分析,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5]。

3.2.4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通过在临床见习中发现问题、分析讨论、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进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共同分享喜悦,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实现了护-护、医-护之间团结协作的要求。

3.2.5 树立了继续教育的观念

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急重症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临床上深刻懂得了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性,也深刻体会到自己知识、技能等各方面能力的严重不足,使其产生紧迫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的欲望。

3.3 社区护理模块

3.3.1 开展社区护理不仅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区护理是以促进社区人群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护理程序为主要内容,将人文、护理与防治、保健、康复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将个体护理与群体护理融为一体的新型护理学科[6]。社区护理的实践,为学生从课堂走进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学生了解了社区居民的基本健康情况及健康服务要求。深入居民调查、家庭健康教育,拓展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加强了沟通能力。社区护理人才不仅需要医学知识,还需要人文、社会、自然学科的知识,这就促使学生不断去摄取、积累知识,不断去拓宽知识面,丰富学生的阅历,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社区护理模块利用社区资源,同时对社区居民开展医学护理一系列活动,帮助满足居民需求,得到社区居民的好评和认可,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3.3.2 开展社区调查,撰写论文,提高科研水平

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社区科研、随访调查和撰写有关社区护理的论文,并在各种医学刊物上发表。

我校在方向模块特色护士的培训中,对培养涉外护理、急重症护理、社区护理人才方面颇有成效,具有一定可行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姚雪宁.ICU护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J].护理研究,2006,20(4):10

[2]Littlewood W.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6~17

[3]刘洋,张福桃,王磊.倡导面对实用性的护理英语学习[J].国际护理杂志,2006,25(1):53

[4]张红菱,陈靖,舒剑萍,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04,18(1):73

[5]李蓉,孟秀,张瑞丽,等.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0):26

浅析高中历史课程的模块教学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程教学 模块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62

历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系统的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水平和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则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和反思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进行高中课程学习时,对历史知识有着较高的学习兴趣,但是却十分排斥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

究其原因,历史知识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进程的梳理和整合,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对于学生而言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但是历史课程由于其自身包含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学习负担较重,课程内容较为繁杂,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在进行历史课程的学习时,需要背诵和记忆的内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大,甚至对历史课程抱有一种反感、厌倦的学习心理,不利于教师对历史课程教学的展开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针对这种教学状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课程的教学时,应该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这种学习心理,根据学生的课程学习需要,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课程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而模块教学作为一种较为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而言有着较大的借鉴和实用价值。

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较多,教学任务较重,其中包含着各种各样零散的历史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很难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整合,形成合理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而模块教学则是针对高中历史课程所具有的这种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原有的历史课程教学基础之上,根据历史教材中所包含的历史知识,将原本分散、繁杂的历史知识根据其自身的性质和内容,划分为相应的模块,将性质和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历史知识,纳入不同的模块之中,从而将零散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各个有机的学习整体,方便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进行选择和记忆,从而提升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效率。那么如何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现状,将模块教学法有效的融合到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教学效力,提升教学质量,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高中历史课程的模块教学,是对高中历史课程所包含的学科知识进行的一种高度化的、集中化的分析和整合,对于教师而言,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转变自身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高中历史课程的教材作为模块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加强自身对于历史教材的研读和整理,将历史教材中的零散的知识加以系统化和模块化,提升自身对于高中历史课程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一种顺序式的教学方法,也就是从教材的第一节内容入手,逐步向后面的章节进行。这种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节奏,对历史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行一种条理化的、全面化的学习和理解,但是在课程结束之后,却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混乱的、碎片化的学习印象,使学生所学习到的历史知识产生混淆的现象,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性的学习网络,不方便学生对自己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背诵和记忆。针对这种教学状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课程教学时,应该在原有的课程教学基础之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和整理,根据历史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模块化的整合。例如将历史教材中所涉及的农民起义等纳入一个特定的知识模块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化的知识系统,方便学生根据事件性质和内容进行归纳和记忆,从而提升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质量。

其次,教师在对高中历史课程教材知识进行模块化教学和整理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意见,及时调整模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同时,给予学生以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对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模块分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自身的历史课程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在学习效果方面也相应的存在着较大的学习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模块化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实际出发,给予学生以一定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对自身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分类和整理,使其形成相应的模块,从而使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形成适合自己掌握和学习的历史知识模块,防止学生出现学习知识的遗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历史知识模块的整理和分析,还能够使学生摆脱自身在进行历史课程学习时对教师产生的依赖心理,激发学生自身对历史课程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动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历史知识,体会进行历史课程学习的乐趣,提升学生的高中历史课程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除此之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模块的整理和分析时,还应该加强学生对于各个知识模块所包含的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各个模块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防止学生的历史模块学习出现片面化和孤立化的学习现象,影响学生最终历史知识学习网络的形成。模块化学习是将零散的历史知识板块化和系统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历史知识原有的联系,容易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形成片面化和孤立化的学习问题,因此针对这一学习问题,教师应该提前做好预设,提醒学生加强各个板块之间的沟通,使学生能够形成最终的历史知识学习网络,丰富和完善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质量。

课程模块条件下的选课管理改革 篇6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对课程模块下的选课管理进行改革研究,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进行探讨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课程模块条件下选课管理存在的问题

1课程模块内开课数量少,学生自主选择权小

课程模块内所开课程的数量是选课制管理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而学校能否开出大量的课程又和学校教师队伍有密切关系。近年来随着国家各大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校教学资源普遍不足,尤其是一些新兴专业和学科,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数量小,门类少,一门课程只有一位任课教师的情况普遍存在,学生可选择行小。[2]

总的来讲,我校由于教师人数少、场地资源紧张等因素,每学期所开出的课程数量不多,学生能真正自主选课的课程很少,很多时候选课只流于表面形式,实际操作少。课程资源少,优质课程不多,课程设置重复等问题,使得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能得到满足。

2课程模块多,学生选课存在盲目性

当前学校课程模块众多,模块内的课程门类、数量也很多,这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我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每个专业均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学科交叉课程和第二课堂四大模块组成,而每个模块中又有许多小的模块,如通识课程模块由思政、军体、外语、计算机、数学、素质拓展课程六大模块组成,专业课程模块也由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和毕业设计(论文)六大模块组成。那些学习自主能力差的学生在面对众多课程模块时,由于对专业性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要求等不甚了解,对知识之间衔接关系认识不清,选课时往往不考虑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需要,不顾学科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和顺序性,只按自己个人的喜好,随便选课,任意选课,造成知识支离破碎和能力低下的现象;而有些学生为了拼凑学分,在选课时只考虑选那些课程性质简单、容易通过的课程,导致整个知识结构不合理。此外,由于学生盲目选课,还将产生某个模块修读学分过多,或者某个学期修读课程数量过少等现象,给学生最后的毕业带来不利影响。

二课程模块条件下选课管理的改革

1建立健全“双导制”

为了确保选课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双导制(即导师制和辅导员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教育。导师制作为学分制的一个重要制度,本身对选课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重视导师的工作,聘请那些责任心高、品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且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来担任导师,并明确导师职责,建立导师考核制度。导师要根据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选课、学习进程的安排和学习方法的改进给予咨询与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

同时,辅导员作为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教师,他们和学生之间交流比较多,学生平时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什么事情,也都比较喜欢找辅导员询问,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增强辅导员对选课工作的认知,从而指导学生好好选课,认真选课,学生如果在选课方面遇到问题,也可以第一时间向其提供有效的帮助,促进学生学习和兴趣的有机结合,努力发挥学生学习潜能,确保选课工作的顺利。

2根据课程模块特点,编写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课程模块下要做好学生的选课工作,学生选课指导至关重要。我们应该遵循课程模块本身的特点,编写符合学校实际状况的学生选课指导手册,指导学生科学选课、合理选课。

课程模块下,每一个模块都相对独立,而模块化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衔接性和逻辑关系,彼此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学生在选课时,首先要有整体意识,要对相关学科进行一定的了解,对自己所选择的课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在选课时形成一个系统的,有连贯性的学习。我们在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的时候,首先通过介绍专业教学培养方案,让学生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然后再通过简要介绍每门课程的信息,让学生知晓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同时对有选课限制的课程进行标注,对分层级、分级教学的各类课程进行提示,对具有一定逻辑连贯性的课程也进行重点提醒,实现课程信息的相互贯通,使得不同课程、不同课程模块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组织安排更趋于合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个性化才能的发展。最后,由于学分制下不同模块所要求的学分总数各不相同,因此学生每学期在进行选课时,不同模块之间必须合理分配好学分数,各个学期之间也必须统筹兼顾,避免发生某个模块修读学分过多,而其他模块修读学分不足的现象;或者一个学期修读课程门数过多,而另一学期则没有修读任何课程的情况发生。

3加强课程模块的监控工作,提高学生选课质量

实行领导干部进课堂听课的制度,由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中心负责,由校领导、有从事教学工作经历的机关和直属单位中层干部、督导组成,要求领导干部每人每学期听课次数不少于2次,听课门次不少于2门,每次听课不少于1节课。听课时应加强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并反馈听课情况,及时将听课记录表交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中心。

实行学生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制度。教学评价是学生对教师上课质量的评价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对选课工作开展情况的一个总评价,选课工作开展的好坏也可以从中看出。每学期期末学生登录教务管理系统,点击教学活动模块下的学生教学质量评价,点击教师姓名,根据评价指标对每一门课程进行评价。在操作时每评价完一门课程提交一次,所有课程都评价完后提交数据。学生一次性对所有课程评价完后,评价结果即时生效。等学生网上评价结束后,学校教务处将评价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后返回给各教学单位。各教学单位做好部门评价的组织和统计工作,并将学生评价和部门评价两部分数据按照学生评价占60%和部门评价占40%的比例,计算得出评价总分,并填写《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汇总表》。学生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是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在工作实践中注意总结经验,逐步完善评价工作。endprint

4鼓励多渠道开课,扩大选课资源

网络教育是当前新的教育趋势,虚拟校园则是一种集网上授课、网上学习、网上研讨会和其他基于网络的活动于一体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因此针对课程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学校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设网络课堂,让学生直接在网上学习和考试,通过MOOC(MassiveOpenOnline,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充分利用国内外优秀大学的优秀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系统学习的机会,同时缓解教室资源教学资源不足的压力。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与其他高校合作构建虚拟校园,充分利用虚拟技术,共享优质课程。通过先试点,再逐步推广的方法,实现更快捷、高效的国际合作。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课程模块化的实施需要一支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注重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聘请企业的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让他们参与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的建设,在课程模块化建设方面给予指导。同时,积极组织教师“走出去”,增加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为教师外出进修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使得教师能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多开课、开好课,上好课,从而不断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3]

总之,我校自建校以来,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提出“教育为学生提升价值”这一办学理念,要求扩大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不断深化课程模块改革,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的选课管理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课程模块下,我校的选课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顺应时代发展,做好课程模块化教学,深化选课管理的改革,通过课程模块保证选课管理的顺利实施,同时通过选课管理来促进课程模块的进一步发展,积极探索符合本校实际的、行之有效的选课模式,使学生具备更强素质和能力,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凤昇.课程模块构建与模块组合[J].职教论坛,2009(6):155-156.

[2]刘咪,钟加勤.学年制下选课管理制度实施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2):104-105.

上一篇:龋齿患病下一篇:检察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