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感染控制对策

2024-09-25

手术室感染控制对策(共12篇)

手术室感染控制对策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医院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与对策。方法 比较实施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前后, 两组患者感染概率和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实施全面的手术室感染控制后, 观察组患者的感染概率明显降低, 满意度明显提高, 与对照组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 全面的医院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对于降低感染的发生概率,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医院,手术室,感染控制,对策

医院手术室作为感染高发的重点科室, 其感染控制不善将直接导致严重的后果, 轻则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重则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 为了最大限度能将医院手术室的感染概率降到最低水平, 加强手术室的感染控制,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现将我院手术室感染控制的具体措施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清远市中医院手术室共收治2600例患者, 作为对照组。2010年1月后我院实施了全面的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 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清远市中医院手术室共收治3300例患者, 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无明显差异性, P>0.05, 具有可比性。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感染的发生概率及患者的满意度。

1.2 方法

1.2.1 健全医院手术室感染控制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

手术室作为有创治疗的重要场所, 其感染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切口的感染概率。因此,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感染的发生概率, 首先有必要健全医院手术室感染控制的组织结构, 成立专门的感染控制小组, 由感染科、手术室、护理部抽专人负责, 明确感染控制的目标, 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查找现阶段感染控制的难点,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 制定出有利于医院手术室感染控制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 使今后的手术室工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2]。

1.2.2 加强医院手术室环境管理

近年来, 随着医院现代化的发展, 洁净手术室已逐渐普及, 极大地降低了手术室感染概率。手术室要秉着规范布局, 合理设置的原则, 严格划分功能区, 洁污分开。还要特别注意对手术室人员的控制, 对出入手术室的人员的数量, 着装, 行为等进行强行控制, 禁止随意走动。设置室内净化装置:手术室应安排专人负责管理空气过滤装置, 每周清洁, 定期更换。每日术前1h, 由夜班护士开启层流开关, 进行空气净化。室内温度、湿度设置在合适范围内, 最大限度抑制细菌滋生。还要加强手术室物品的管理, 严格消毒、灭菌, 一次性物品严禁重复使用, 必须专人管理、专柜存放。护理人员对物品在使用前要严格把关, 对不符合标准的物品一律禁止使用, 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预防感染的发生[3]。

1.2.3 定期开展医院手术室感染控制的知识培训

定期对手术室医护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的知识培训, 通过学习法律法规和感染相关知识, 全面提高其控制感染的意识, 务必使医护人员更新观念, 使其认识到感染的发生不仅是对患者身心的伤害, 还是对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4]。通过培训使医护人员树立预防为主的感染控制理念, 并自觉遵守各项正规的操作流程, 熟悉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技术, 加强责任心, 要有慎独的职业精神, 一旦有可疑的污染行为, 立即要按流程进行处理。只有手术室医护人员真正从感染控制的细节严格要求自己, 医院手术室感染控制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均在SPSS11.0统计软件上进行, 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n,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1结果表明:实施全面的手术室感染控制后, 观察组患者的感染概率明显降低, 满意度明显提高, 与对照组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3 讨论

医院手术室感染控制作为手术室管理的重要方面, 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任务。其感染控制质量优劣直接反应医院的管理水平, 也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5]。因此, 务必强化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控制感染意识, 使其在手术室操作时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流程, 从细节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真正认识到感染控制工作要以预防为主, 不断提高管理质量, 这样才能切断感染途径, 杜绝感染发生, 保证手术效果,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达到感染控制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赵锦芬, 陈月芳.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0) :1248.

[2]孟国静.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8, 11 (6) :864-865.

[3]陈光.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5 (21) :200-201.

[4]杨梅.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13) :94-95.

[5]苏迅, 任兴华, 李晓梅.加强护理管理工作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10) :1246.

手术室感染控制对策 篇2

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工作人员

1.严格控制手术室人员数量,私人物品一概不得进入无菌区。面部、颈部、手部有感染者不得进入手术室。上呼吸道感染者,如必须进入手术室时,应带双层口罩。

2.凡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更换手术衣裤、鞋、帽、戴口罩,头发、内衣领及袖边、裤边不得外露;外出必须穿着外出衣鞋。手术完毕,衣裤、鞋等需放到指定地点。

3.手术室一切物品概不外借,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4.手术室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5.穿好手术衣人员暂时离开洁净区时,应外罩一件背后打结、一次使用的长袍(外出衣),回洁净区前将外出衣脱下,放入污染衣袋内。

(二)清洁与消毒

1.手术室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拖布及一切卫生物品要分开使用,并有明显标志。

2.每周彻底清洗手术间一次。室内物品全部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3.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器械车、升降台、麻醉桌、无影灯、窗台等。保持地面、桌面、墙壁及手术间各种物品清洁,无尘,无血迹。4.手术完毕及时打扫手术间,桌面、地面,物品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并行空气消毒。

5.应定期对灭菌器进行生物监测,空气、手、物体表面进行细菌培养,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再次复查。

6.无菌与有菌物品分开放置。无菌物品由专室或专柜保存,并有明显示灭菌标记及灭菌日期。无菌物品一经开封不得超过24小时。干式无菌持物钳有效时间为4小时,并注明开封日期及时间。7.手术间使用原则为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手术,特殊感染手术应在专用手术间进行。手术开始后,各手术台的一切物品不得交叉使用。

8.手术台上的各种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使用前必须经两人核查灭菌日期或灭菌标志。

洁净手术室感染控制管理体会 篇3

【关键字】洁净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R1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62-01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控制与监测的重点部门。随着现代外科技术的发展,对手术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手术室的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着手术的成败。控制手术室感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是一个医院管理水平的体现。因此,控制手术室感染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先将我院3年使用洁净手术部控制感染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1管理措施

1.1制定规章制度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制定了《洁净手术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洁净手术部消毒隔离制度》、《洁净手术部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洁净手术部层流净化设备清洁、消毒及维护制度》、《洁净手术部手外科消毒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1.2感染監控体系

医院设有三级感染监控体系,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科、临床科室三级。手术室是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也是高危科室,成立了由科主任、护士长、监控医生、监控护士组成的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主要负责手术部各种物品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科护士长每周随机抽查,医院感染控制科派专职人员每月到手术部检查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1.3加强人员培训

手术室是高危科室,要使工作人员(包括保洁人员和护工)充分认识到手术人员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重要性,通过不同形式进行全员教育,医院感染控制科每月举办由监控医生和监控护士参加的感染知识讲座,监控护士及时将信息传达给科室的每位人员,使其不断更新医院感染知识,充分认识到手术室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其中无菌操作观念、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等是控制手术感染的关键,通过不断的宣传、培训、教育,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环节得到控制及不断改善,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率。

2危险因素的感染控制措施

2.1人员控制

洁净手术室投入使用前,我们根据《洁净手术室管理规范》要求,制定了《洁净手术部管理制度》《洁净手术部参观》,严禁非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杜绝了过去亲朋好友手术时本院职工到手术室陪同的现象。同时要求手术进行中尽量减少人员出入和活动,严格控制参观人数,禁止由污染手术间直接进入无菌手术间。

2.2严格手术间管理

手术间按专科相对固定,手术间内只允许放置必需的仪器设备如电刀、麻醉机,各种物品定点定量放置,每周检查。术前保证手术物品准备充分,减少巡回护士术中进出手术间的次数,影响净化效果,严禁开门进行手术。净化手术室是一个密闭的洁净环境,如果手术间的门长时间开启,会严重影响室内空气的洁净效果[1],手术过程中手术间的前后门禁止同时打开。合理安排手术,根据不同的净化级别安排手术。接台手术时先做无菌手术再做感染手术,2台手术之间应严格湿式清扫和严格自净时间,特殊感染手术应开启负压,手术后必须严格进行物体表面及环境清洁消毒,并做物表和空气培养,达标后方可使用。

2.3手术室空气监控措施

空气污染是术中外源性细菌种植的主要来源,细菌主要来自于天花板、墙壁和地面扬起的灰尘,以及随工作人员的衣服带进[2],。我院2008年开始使用洁净手术室,现有百级手术间2间,千级2间,万级手术室9间(其中一个可正负压切换),十万级2间,经市疾控中心检测符合规范要求后正式投入使用,我们制定了《洁净手术部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洁净手术部层流净化设备清洁、消毒及维护制度》、设备科派专人负责手术部净化设施的日常维护,24小时值班。定期清洗过滤网、回风口并登记,定期更换净化过滤器,确保空气消毒效果,每月对每个级别的手术间做动静态空气培养。

2.4工作人员手感染控制措施

医院感染可通过医务人员手直接和间接传播,并且这一途径比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3],有报导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4]。洗手称为是“非常必要的、最基本的、最简便易行的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有效手段。”[5]手术人员要严格执有效的洗手制度,接触患者前后均要洗手,脱手套后也要及时洗手。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我们制定了《洁净手术部外科手消毒制度》,参加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七步洗手和外科刷手制度,护士站放置指甲剪,水池上方张贴了术前规范刷手流程图,院感科每月对手术人员的手进行采样监测。

2.5手术器械管理

我院现在是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管理,术后所有器械均通过专用污染电梯直接送消毒供应中心处理,不耐高温高压灭菌的器械如腹腔镜、宫腔镜、关节镜、膀胱镜等原来用0.5%万福金安浸泡40分钟进行灭菌,现在改为使用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灭菌,其他手术器械均由消毒供应中心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灭菌后的手术器械通过专用清洁电梯直接送至手术室无菌物品间,用不锈钢货架存放。无菌物品间专人负责,每天对无菌包进行检查,不得出现超重包、湿包、及过期包,杜绝任何不合格包进入手术间。器械护士在打开无菌包前,要认真检查品名、灭菌日期、失效期等,打开包后再查看包内化学指示卡变色是否均匀等,发现问题,立即弃之并上报护士长。感染科定期抽样检测,其合格率为100%。

2.6切实做好外来器械的管理

由于外来器械的特殊性,我们制定了《洁净手术部外来器械清洗消毒灭菌交接流程》,使用外来器械必须经主管部门和器械科人员核查,确认后方可使用,择期手术应提前24——48小时将器械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急诊手术可采用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每锅次必须放置第5类化学指示物及进行生物监测,指示物合格可作为提前放行的标志,确保进入人体的植入物真正达到灭菌要求。

2.7术后终末处理

卫生工作采用湿式清扫,每日早上擦拭手术间物体表面、地面,每周彻底清扫。每台手术结束后,对手术间地面、手术床、无影灯、物体表面等进行擦拭,感染手术术毕用0.2%过氧乙酸彻底擦拭,然后再用清水擦拭。

3 .医疗废物运送

手术后敷料装入污物袋内,医疗垃圾装入黄色医疗垃圾袋内,鹅颈式系好袋口,贴上手术间号,日期、签上负责人姓名,保洁人员由专用通道运送到医疗垃圾暂存地方,由医院进行统一处理。特殊感染手贴上标示条,注明感染情况。手术患者的体液、血液、冲洗液及污水桶所有手术中的液体一律吸入一次性吸引瓶内。锐器、安瓿,装入锐器盒内约2/3满时封闭,由保洁人员统一回收。

参考文献

[1]王方.现代化洁净手术部护理工作指南[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3

[2]何秀英.手术室感染的监控与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1, 8(5): 370.

[3]钟秀玲,程棣研.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 107.

[4]牛秀成,张树德,周素琴,等.医务人员洗手技术与手再污染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 8(2): 88.

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的困难及对策 篇4

1 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重点部门和科室之一, 抓好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保证医疗安全, 适应现代医学手术发展的需要, 是降低术后感染率, 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的有力保障。随着高难手术的开展, 对手术室的无菌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 一次性医疗器材的普及, 消毒剂及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也为预防手术室医院感染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感染环节不够重视将给患者的康复、经济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 甚至危及生命[3]。

2005年12月宿州市立医院眼科为10名患者做白内障手术, 10名患者相继出现眼部肿痛等感染表现, 其中9人的单眼球被摘除, 原因为手术过程中的相关设备没有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 导致手术出现重大医源性感染。

2 引起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因素

手术室做为预防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工作的质量的要求直接关系到院内感染发生率的高低。

2.1 进入手术区的人员

包括医务人员、患者、手术室保洁人员。 (1) 手术科室工作人员虽然都经过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 具有完整而系统的医学知识和有关消毒、灭菌、隔离等方面的理论,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繁忙, 个别医务工作人员淡化了无菌观念, 出现衣着穿戴不规范、洗手过程简化、消毒时间不够、相互配合不协调等现象。因此进入手术室内的手术医师、麻醉师及手术室护士, 必须良好的职业素养、专业技术操作, 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自觉遵守的慎独精神, 这是保证减低或防范院内感染发生的关键。 (2) 进入手术室的患者, 作为被治疗对象, 同时也是发生院内感染的主体。自身抵抗力的下降、机体营养不良、接受大剂量激素或抗生素治疗, 都可使患者更易遭受病原体感染。李桂芳等在1999年所做的一项调查分析中, 1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院内感染38例, 发生率为22.1%。 (3) 手术室保洁人员是手术环境清洁、维护、保持的重要帮手。但保洁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低, 又不懂得医院感染知识, 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不了解, 不知道垃圾的分类和处置, 增加了医院环境污染和医院感染的潜在危害性。手术室保洁员必须要经过进一步的相关培训, 所掌握的知识必须符合手术室的特殊要求。加强保洁人员管理, 保证保洁质量, 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要求[4]。

2.2 进入和存放于手术室内的物品

包括各种手术器械包、敷料包、一次性无菌用品、手术或麻醉中使用的各种设备和器具。如果清洁、消毒、灭菌、保持工作质量不符合要求, 也是出现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因素之一。 (1) 手术用各类器械包、敷料包是直接接触患者的手术必需品。由于各手术科室所需的器械包、敷料包不同, 所以其手术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要求也不尽相同。其中以腔镜类和各种穿刺针类为重中之重, 清洗的彻底与否是保证消毒和灭菌质量的关键。在无菌包的保存和使用过程中, 如有不慎也可使无菌包污染, 从而增加医院感染的机率。 (2) 一次性无菌用品, 已成为支持现代手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次性医疗用品由于其灭菌效果好、有效期长、便于储存、使用简便、用后无需清洗消毒, 即减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又可预防或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而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6]。但其存放保管、使用及使用后的处理不符合规范, 也是增加医院感染的原因。 (3) 在手术或麻醉中与患者接触的各种设备和器具的广泛使用也增加了消毒灭菌的难度, 致使院内感染发生率增加。手术或麻醉过程中, 需要检测生命体征、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手术或麻醉体位等, 这样不可避免会接触到各种监测导联线、袖带、面罩、通气道、麻醉喉镜、呼吸机管路等, 及一些不能高温高压消毒灭菌的电刀导联线, 腔镜手术时外接的导联线、气体、液体、光源管线, 体位垫等, 如果未认真做好术后处置或终末处理, 也是引起手术室院内感染的因素之一。 (4) 手术室使用着不同的消毒液, 手术室常用的皮肤表面消毒灭菌剂主要有75%乙醇、2%碘酊、碘伏原液、胍类消毒剂、洛本清等季铵盐类消毒剂, 浸泡消毒剂有2%戊二醛, 环境消毒剂有84液等含氯消毒剂、2%过氧乙酸等。外科手消毒是医院最早开展的消毒措施, 手术前手和前臂皮肤用消毒剂消毒是手术前的必备程序。手术室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是消毒隔离的一部分, 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手术室的地面、墙面、桌面、呼吸机面板等洁污与否, 都与预防医院内感染工作密不可分。有研究显示, 长期遗留在环境表面的病原体可大大增加传播给其他人的危险[8]。因此, 消毒剂的质量及合理的选择、应用和正确的使用方法也是预防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因素之一。

2.3 手术室手术区及办公区环境因素

手术室建筑设计及布局是否合理, 手术室“三区三通道”的明显区化与专用通道的合理使用, 是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又一项问题[9]。同时手术室整体环境的洁净程度, 空气中含菌量是否超标, 也是手术室医院感染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手术室空气细菌含量与手术切口感染率呈正相关[10]。

2.4 侵袭性诊疗手段的使用

随着检测手段的进一步发展及各种微创外科技术开展, 使侵入性创伤口日益增多, 从而成为手术患者易发生感染的又一直接因素[11]。如动静脉置管、气管插管、留置导尿管、胃管以及术后的各种引流管等, 及腔镜技术在胸外科、肝胆外科、妇科等的开展, 这些置入的管道和手术器械使患者皮肤、口腔、呼吸道、泌尿道、生殖道等的自然防御屏障被破坏, 从而也成为易发生手术室医院内感染的途径。

2.5 手术操作技术、技巧及手术时间

术后切口的感染与手术中医生的手术技术和技巧有重要的关系。手术操作中如果在组织切割时不精确, 在组织分离中用力不恰当或反复分离, 及牵拉、止血、结扎不规范不合理, 都可造成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细胞的破坏死亡、脂肪细胞液化、进而增加感染的发生率。做为开放性、有创性的诊治手段, 手术区域和创口暴露在开放状态下时间越长, 越易受到外界污染, 越容易发生院内感染[12]。手术时间超过5 h, 感染的危险将增加, 手术延长1 h, 感染率可增加1倍[13]。

2.6 手术室院内感染的控制管理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 各地医院手术室的建筑建设、规模、设备与设施配置也各不相同。由于许多客观因素的存在和条件的限制, 使手术室院内感染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的出现, 曾有报道我国医院感染率为0.21%~8.25%[14], 在客观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手术室院内感染控制管理水平, 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手术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效果。

3 防范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对策

手术室做为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之一, 做好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保证医疗安全, 适应医学发展需要, 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

3.1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1) 加强基本医院感染知识学习与考核。从医院全面管理层面出发, 定期组织对医务人员学习有关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考核, 特别是对于手术科室工作人员的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消毒隔离技术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考核, 要求每位医护人员掌握手术室控制医院感染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无菌技术操作是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以科学发展和在实践中逐渐总结建立起来的, 良好的慎独修养在无菌技术执行方面, 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手术人员应严守职业道德, 认真仔细的对待每一项操作, 严格自律, 在任何情况下慎独自守, 不抱侥幸心理, 视患者如亲人, 持之以恒, 自觉地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防微杜渐, 把每件小事都看做是对自己道德观念的考验, 这样才能在任何时候真正把握自己, 才能真正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3) 加强手术医师技术培训。由于新设备、新器械、新材料的使用, 新技术的开展, 目前手术技术在很多方面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 有很大的不同。同时手术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问题, 这就要求手术医师除具有熟练的外科技术外, 还应有处理意外并发症的能力, 因此, 除了经典的手术基本操作方法, 如切开、止血、打结和缝合外, 还要熟练掌握手术所使用的各种设备、特种器械的操作使用, 并纳入到年轻手术医师培养的必修课程。同时, 对已经有一定手术操作技能的手术医师, 也要参加相关外科手术方面的继续教育, 达到减少手术创伤, 提高手术效果,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感染几率的目的。 (4) 加强对保洁人员的教育和管理。手术室保洁员的工作, 为手术室带来清洁舒适的环境, 更重要的是对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16]。目前保洁员绝大多数为下岗人员, 他们工作背景和精力各不相同, 缺乏最基本的医学和医院感染知识, 但承担着大量的清洁消毒工作, 任何疏忽都会造成手术室的环境污染, 并且关系到患者的交叉感染及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 因此加强保洁人员的培训、考核、监督是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的内容之一。对新招的保洁员, 由护士长培训, 培训时间为1周, 重点是学习有关制度、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明确各区域的工作流程及岗位职责, 掌握和了解消毒隔离、自身防护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中根据其接受能力及知识结构,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进行。个别新进入的保洁人员, 先由护士长面试, 了解基本情况, 介绍手术室工作制度和要求, 在双方满意后由保洁组长负责带领一起工作1周左右, 边学习相关知识, 边工作学习规范和工作质量标准。科室质量控制人员依照质量标准对保洁员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表现突出的给予表扬或一定的奖励, 连续3次以上检查不达标者给予警告或解除聘用处理。

3.2 加强手术室内物品的管理

(1) 手术器械的管理。手术器械是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之一, 任何在手术器械的清洁、消毒、灭菌、保存中的疏忽, 都会对防范院内感染产生影响。因此, 手术器械清洗要采用“多酶浸泡、除锈、润滑剂浸泡”三步曲, 每个包必须放化学指示卡, 外贴3M胶带。手术所用的器械能耐高温高压的一律高压蒸汽灭菌, 不能耐高温高压的物品, 可选用低温等离子灭菌或环氧乙烷低温灭菌, 无菌间存放, 有效期内使用。灭菌物品定期进行生物学细菌培养, 具体方法是把无菌包内的纱布取出, 放入含10 ml血液培养增菌液的试管培养, 金属器械采样方法为, 用含有相应中和剂的棉拭子反复涂擦面积大于100 cm2金属器械, 减去手接触部位后, 将棉拭子投入含10 ml血液培养增菌剂的试管中培养。采样后将试管置于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 24 h开始观察结果, 连续7 d观察有无细菌生长, 有细菌生长者再做细菌定性鉴定。

(2)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一次性医疗耗材在使用前, 要查看灭菌有效期及包装密封是否良好。存放一次性物品的库房应设在洁净区域, 房间宽敞有层流设备, 温度18~22℃, 湿度50%~60%。所有一次性物品应去除外包装箱, 按类别、日期分类放置在开放式货架上, 货架距地面20 cm、据墙壁和顶壁5 cm, 对需低温保存的物品如生物蛋白胶、人工脑膜等应根据相应要求分类存放于冰箱中保存。

(3) 其他物品的管理。将非必需的或1年都没有使用的物品清理出术间, 手术备用的仪器、器具等应放在直接辅助用房内。各种消耗用品如器械、敷料、药品等, 设立一定基数, 定期请领, 防止物品堆积或过期失效。常用物品如冲洗液体、必需设备、脚蹬等按物品类别定位放置在术间, 并使各种物品、仪器设备始终保持清洁状态。

3.3 加强手术间术后处理

传染性疾病手术, 如HBs Ag阳性手术后的处理, 要先将手术器械放入含氯消毒剂中浸泡消毒30 min, 清水冲洗再常规清洗, 布类敷料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后包裹送洗。术间用0.2%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擦拭, 医疗垃圾包裹焚烧处理, 表面处理完毕后, 术间密封空气消毒, 保证术间再次处于无菌状态后方可启用。

3.4 加强手术室医疗废物处理

手术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敷料等按医疗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分类收集, 如针头、刀片、手术用针等放入锐利器盒内, 定期回收上缴处理, 用后的注射器、输液管等应初步毁形, 放入黄色专用垃圾袋, 带血的敷料、绷带等放入黄色垃圾袋, 并由专人负责收集、专用通道封闭运输, 做好交接记录, 登记签字, 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病理标本妥善密封固定后送病理科, 不可使标本污染到手术室及其他环境。对特殊感染医疗垃圾, 要集中在一起进行焚烧, 特异性感染废物如气性坏疽术后废物须双层包扎, 标有“隔离”字样再按规定处理。

3.5 加强层流净化的管理

层流净化技术是通过科学设计的多级空气过滤系统, 最大程度的清除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及微生物, 全过程控制感染, 创造洁净微环境的有效手段。因此要求术前30 min开启层流净化系统, 接台手术中间间隔15 min以上, 使净化系统连续运行, 保证手术间空气质量。术毕及时处理污物, 及时清洁、擦拭术间内的设备仪器台面、回风口等表面, 清洁完毕后保持净化系统运行达到自净状态时停机。每日于手术前、手术后用含氯消毒剂湿式去除门窗、无影灯、输液架、器械台、脚踏板、地面、麻醉机等的血迹及灰尘, 每周清理扫除术间一次, 包括天花板、墙壁和地板。尤其是回风口, 很容易藏尘、留菌, 要定期拆洗清洁, 定期更换。粗效、中效过滤器每6个月更换一次, 高效过滤器1~2年更换一次。维修技师定期检测层流净化系统, 保证24 h都能够正常工作。

3.6 加强手术室各种制度的管理

手术室制度有一般工作制度、卫生制度、参观制度、消毒制度、洗手制度等, 要从思想上加以重视, 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和较强的防范院内感染的意识, 规范各种操作规程。手术室布局要合理, 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开的原则, 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各区划分明确, 尽量设有缓冲区域, 术间地面光滑, 无地漏、无裂缝, 无外漏管线, 墙面无死角, 手术门除人员出入外, 始终处于关闭状态。接送患者用车应使用手术专用可交换平车, 做到内外有别、互不交叉, 并保持清洁, 平车上的铺单一人一用一更换。工作人员的头发也是一个重要的细菌储存处, 术者还可通过说话、呼吸、咳嗽、喷嚏等活动使呼吸道内细菌排出, 因此进入手术室必须更换专用鞋、衣裤, 戴一次性帽子口罩。帽子要遮住头发和眉毛, 并不得外露, 口罩要遮住口鼻, 不能松弛, 临时外出要更换外出衣、外出专用鞋, 工作结束时, 将用过的衣裤、拖鞋、口罩帽子、手套等放入指定地点。严格按规定消毒、严格洗手时间, 限制参观人数, 工作人员自身感染者禁止进入手术间, 术中控制手术人员的人数, 禁止参观人员随意串术间。术中使用过的污物放入专用污物桶内, 防止二次污染, 保持地面的清洁干燥, 无杂物。洗手消毒是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最重要措施之一, 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 接触患者前后均要洗手或用消毒剂洗手, 必要时戴一次性手套, 保证工作人员手指带菌数不超过5 cfu/cm2, 而在外科洗手时, 要用肥皂或手消毒剂刷手、前臂及肘上10 cm, 整个洗手时间不少于10 min, 并避免污染。定期检查化学消毒剂的配制、浓度及有效期, 针对手术物品的性质决定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 使用前检查包装外的灭菌指示带、包装内的指示卡是否变色, 如有任何一项疑问不得使用, 必须更换新的无菌包。手术器械台铺巾不得少于4层, 铺巾边缘下垂大于30 cm, 手术器械台边缘以外视为非无菌区, 不能将器械物品置于其外侧缘, 手术器械放置规范、合理、取用方便, 怀疑有污染立即清除, 保持手术器械台干燥, 无菌巾一旦浸湿浸透, 应立即加盖或更换无菌巾。穿手术衣必须在手术间进行, 保持四周有足够的空间, 穿衣者需面向无菌区, 尽量使用背后遮盖式手术衣, 如有污染或体液渗透应立即更换。尽量不使用有粉手套, 如有份需用无菌冲洗液冲洗干净, 手套如有破损, 应立即更换, 进行关节等部位手术时, 应戴双层无菌手套。铺手术巾时, 距离切口2~3 cm, 悬垂至床缘30 cm以下, 至少4层, 操作时动作轻柔, 防止微生物从有菌区到无菌区的传播, 无菌巾一旦铺好后, 就不要移动, 必须移动时, 只能由内向外移动, 而不得由外向内移动。无菌区周围33 cm之内不得有其他物品, 确保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相距33 cm以上, 绝对避免非无菌物品进入无菌区域。

3.7 做好患者准备及手术区皮肤的准备

患者进入手术室前要脱去鞋袜, 更换清洁病员服, 戴帽子, 术前再脱去衣裤, 在安置完患者手术体位后方可开启无菌包。术前手术区皮肤的清洁准备也很重要, 患者术前未洗澡或未清洗手术区皮肤、未备皮, 皮肤上寄存的细菌未能被清除就实施手术, 也易引起术后感染。同时, 用刀片剃毛较用脱毛剂术后切口感染率要高, 因使用刀片可造成皮肤轻微的损伤, 使细菌在损伤处种植繁殖, 因此正确的处理方法为:使用脱毛剂或剪除手术部位的体毛, 然后用中性清洁剂清洁皮肤, 在术前手术野皮肤消毒前, 再次检查消毒区是否清洁, 皮肤有破损或疖肿发炎时应停止手术。一般常规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用2%碘酒消毒, 75%酒精脱碘, 或用0.5%碘伏由内向外擦拭两遍待干, 感染性伤口或肛门会阴部皮肤消毒则由外向内擦拭两遍。消毒范围距手术切口以外15~20 cm, 并保证手术野皮肤消毒效果达到5 cfu/cm2以下。合理使用手术薄膜巾, 手术薄膜巾具有的特点有: (1) 与切口边缘准确粘合, 透明、薄而坚韧、无过敏; (2) 有较好的潮气通透性; (3) 具备内源性防菌和外源性防菌的功能, 切口处的手术薄膜巾不易与皮肤分离, 防止皮肤内的细菌移动及外界细菌进入到皮肤。因此皮肤术野消毒后黏贴手术薄膜巾可以减少术后感染的机会。

3.8 加强患者所带各种管路的管理

术前及术后可能会根据病情需要留置、保留各种管路, 如静脉导管、导尿管、人工呼吸装置或通道、各种部位的引流管等, 细菌可通过这些管路逆行进入机体引起感染。

(1) 加强静脉导管的管理。使用静脉导管的患者大多处于低营养、高消耗的易感状态。穿刺次数和感染途径的增加都可直接提高感染发生率。中心静脉穿刺的部位以锁骨下静脉发生的感染率最低, 末梢静脉穿刺的部位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中, 下肢较上肢要高, 上肢、手腕部要较手背高。静脉穿刺导管的选择也与感染有关, 聚氨酯类导管较聚乙烯类导管感染发生率要高, 穿刺部位覆盖的辅料以薄、易通风、透明易观察为宜。

(2) 加强留置尿管的管理。为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应注意:一是操作过程严格无菌操作;二是尽量能选择直径小的导尿管;三是良好的固定导尿管;四是保持导尿管及其系统的密闭;五是防止尿液外溢;六是适时做好会阴护理;七是根据病情需要及时拔除或更换导尿管。

(3) 加强人工呼吸装置、通路的管理。与人工呼吸装置相关的院内感染是指, 在实施过气管切开、气管内插管或持续使用人工呼吸装置48 h以后而引发的肺炎, 发生原因有:一是气管插管时胃内容物逆流并沿气管插管进入气管, 食管、胃内的细菌也随之进入呼吸道;二是口腔内的唾液、分泌物或鼻腔、副鼻窦内的分泌物流入气管;三是自污染的呼吸装置管路吸入微生物等, 因此要保持麻醉机呼吸管路的清洁。麻醉机的呼吸管路虽不必灭菌, 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来说, 为防止呼吸道感染, 还应使用经灭菌的管路, 同时注意除去管路中的水分, 在插管前要注意口腔的清洁, 防止插管时口腔、鼻腔中的微生物带入气管内。

3.9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和网络建设

在全院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下, 成立专门的手术室院内感染管理小组, 负责科室内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微生物检测及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措施落实的监督。根据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要求, 定期坚持做到对手术室内空气、物体表面、人员的随机抽样检查, 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整改, 促进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良性发展。

4 结论

手术室控制感染的重要环节 篇5

医院感染既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医院管理课题,医院感染既损害了健康或造成死亡,又增加了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都是严重的危害。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工作。WHO提出以消毒隔离、灭菌、无菌技术、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为主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这些措施的落实均涉及到护理人员的工作。因此护理工作在控制医院感染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菌物品的质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探讨无菌物品的管理办法,以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如果不加强无菌物品各环节的质量管理,临床使用不合格的产品极易引起医院感染,轻者会增加患者痛苦,重者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加强护理管理及无菌物品质量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起着关键作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降低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做好预防医院感染工作,主要取决于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消毒灭菌隔离制度是护理管理中的中心内容,也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手段。能否防止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扩散往往取决于消毒灭菌工作的落实。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提高职业道德观念,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是避免医源性感染的主要措施。在护理工作中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制度,供应室的物品消毒灭菌管理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等主要的规章制度以及对高危科室的监测制度,这样才能达到预防工作和管理制度规范化,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保证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2 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2.1 加强护士素质教育;医院感染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护理行为的结果好坏与其职业道德、责任心有密切的联系。护士在独立执行护理操作时,是否严格遵照无菌操作规程,所有的操作处置是否符合要求都关系到是否会发生医院感染,所以,加强护士素质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

2.2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与考核;对新分配的护士、进修护士、实习护士进行感染知识岗前培训,并进行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岗。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医疗垃圾的分类处置等知识。教育护士提倡“慎独”精神,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及制度。通过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感染管理意识。使全体护士认识到医院感染与己有责,医院感染是护理质量管理的组成部分,认真对待工作中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操作,每做一项护理操作都要自觉遵守医院消毒隔离及有关制度,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3 加强重点环节的控制,确保预防医院感染各项措施落实 3.1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如手术室、供应室、腔镜室等,根据各科消毒隔离管理规范要求,从布局、洁、污流程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无菌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分布合理。严把消毒灭菌关,加强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各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灭菌物品合格率100%。制订严格的医用废物处理管理规定,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严防因医疗废弃物流失、泄露而导致传染病传播扩散。

3.2增强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确保无菌物品在使用过程中不被污染是防止发生感染不可疏漏的环节。在使用高压无菌物品时,首先查看物品名称,有效期、包布是否潮湿、指示胶带变色情况,打开包后再查看指示卡的变色情况、合格后方可使用;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物品前首先查看物品名称、生产批号、有效期、包装是否破损;科室使用的各种治疗盒(棉球、纱布)使用前要检查气孔是否关闭,打开后要注明开启时间24h内有效,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凡包装破损或过期一律不使用,对产品质量有疑亦停止使用,并报告采购部门、供应室及院感科。重视监测和监控管理

医院感染的监测可准确查明和及早预防感染的发生。护理部要协同医院感染办一道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随时抽查和每月的大检查,及时发现消毒隔离措施执行中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例如:护士操作中不洗手或洗手方法不正确、用后一次性物品及各类管道处理没按要求执行、消毒液浓度不够等情况,及时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科室每月做好对空气、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的细菌培养监测,上报感染办。感染办每季度对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监测,每3个月对紫外线使用过程中的强度进行监测,并把监测结果反馈到各科室。护理部根据感染办反馈的各种监测结果及统计数据,对不达标的科室要求写出细菌超标原因及整改措施上交到护理部,并要求重新消毒灭菌监测。

总之,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的全过程,消毒灭菌、无菌操作、标准预防,是保障医院正常医疗护理活动的基础。任何一个部门的忽视或个别人员的失职,将会造成医院感染所带来的危害。做好护理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落实,对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十一月份院感试题

科室_____

姓名_____

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篇6

有研究表明,手术部位感染在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中,居第3位,略低于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占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14%~16%[1]。手术部位感染不但造成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提高了治疗费用,而且提高了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手术室作为感染的高危科室,因此,要控制手术部位感染,严谨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我院根据手术室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预防和控制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手术部位感染的主要途径

1.1患者自身菌污染: 病人的皮肤、呼吸道、肠道常存在一些正常的菌群,如果手术前准备不当,消毒不完全或者手术过程中各个脏器中的细菌直接污染手术区域而引起手术部位感染。有研究表明,呼吸道、口鼻腔及皮肤伤口感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会阴部感染多以肠道细菌为主,在手术部位感染中,来自病人自身感染的占多数。

1.2手术环境污染

1.2.1空气传播手术室空气环境的洁净度直接影响患者手术部位的愈合,是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WHO调查表明,空气中的含菌量与手术部位感染成正比关系,浮游菌总数>700cfu/m3时,感染率明显升高,若空气中浮游菌总数<180cfu/m3时,感染率明显降低。

1.2.2手传播手常与外界接触,容易携带细菌,对手术部位传染比空气传播更直接,更具危险性。"外科洗手"要求除去暂留菌和减少宿生菌至最少,保证工作人员带菌量≤5cfu/m3,但是宿生菌难以除尽,手术过程中由于自身出汗会将工作人员自身皮肤深部的细菌带到手表面,使细菌在手套中生存,若手套破裂则可直接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研究显示,"外科洗手"在100min后仅为40%的合格率,而术中手套破损率为24%,这就导致了严重的手术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或器官腔隙感染。

1.2.3器械、敷料传播手术室中所用到的一切物品均是高危险品,必须达到一定的灭菌标准,若未达到标准,手术器械可直接引发手术部位感染。如1998年深圳妇儿医院感染事件因手消毒液含有非结核性分枝杆菌造成168名孕妇儿童集体感染,感染率达到56.85%。

2预防和控制措施

2.1强化医护人员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意识: 医护人员应该充分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的危害,才能自觉预防和控制手术部位感染。医院应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有关手术部位感染的知识,不断的更新新知识,掌握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并对手术室的监控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加强手术室的感染监控。

2.2建立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感染管理组织机构: 医院应该制定并整理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应严格落实,使手术室感染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根据医院感染相关规定,制定清洁卫生制度、消毒隔离制度、自我防护制度及一次性手术用品管理制度等,来控制和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成立4人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对手术室每月进行各指标检测,出现问题及时进行控制、补救,保证手术室各项工作的进行。随着制度的完善、责任的明确,手术室感染管理工作逐步科学化、正规化、规范化。

2.3手术室预防感染措施

2.3.1预防手术室直接接触污染手术室中直接接触人体组织、血液、体腔的手术器械、敷料,均为高危医疗器械,必须一用一灭菌。原则上手术器械、敷料需经过高压蒸汽灭菌,而不能耐高温,耐高湿的则选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无菌物品的存放,每个器械包表示化学消毒指示卡,贴上胶带,保证灭菌效果,放于无菌敷料间,按灭菌先后顺序放置;物品若超过灭菌效期,必须重新灭菌;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医疗安全,应严格把好进货关、使用关、回收关及销毁关,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应按专柜存放,并定期对柜子进行紫外线消毒,用前认真核对品名、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商标、有效期、批号、包装的密封性等,如有不合格情况均不可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实行专人专责制,建立登记制度,按规定正确操作,分类入袋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使用后丢弃造成社会公害。

2.3.2预防手术室间接污染预防患者自身污染,患者术前沐浴清洗术野皮肤,保持患者自身清洁,有研究表明,在不影响手术及术后固定情况下,可不去除手术部位毛发,若必须剃除保持皮肤无划痕,严格正确准备病人手术部位皮肤,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适当消毒剂以同心圆的方法消毒术野,来配合手术要求;洗手消毒是减少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洗手制度,严格按照《医护人员卫生制度》进行外科洗手和外科手消毒,不能减少洗手的步骤和时间[7]。手消毒所选用的消毒液不能敞口使用,以免药液挥发影响有效浓度,应选(择毒性低,刺激性、过敏性小的消毒剂;术中的无菌操作是防止微生物感染手术部位的有效措施,手术操作过程中应保持已灭菌的物品继续无菌,不被污染;术中保持手术室门关闭,通正压气,环境表面整洁,人员数量和流动应最大限度减少。严禁在手术中制作敷料及整理包布;手术室每日常规用空气净化器和紫外线消毒,包括手术用空气净化器进行消毒。

2.4手术室的无菌管理: 检测管理检测手术室的微生物含量,对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无菌包、手进行微生物培养,每月监测1次。评价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方法是否科学,则需要进行消毒与灭菌效果检测,此检测是检查消毒效果的唯一手段。检测方法必须遵循《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监督管理主要是应用在无菌操作的监督。手术是集体行为,人数众多,需要大家的团结协作,任何一个成员的松懈或疏忽都可能导致手术的失败,所以要人人互相监督,保证在无菌面前人人平等,而护士长作为组织监督的关键人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手术室各项制度是手术安全与无菌技术的重要保证,经常按照制度进行自查,发现问题集体解决,做到事不清不放过,责任不明确不放过,未受到教训不放过,利用晨会使全体工作人员吸取教训,进行优劣评价,使制度变成习惯,形成作风,由他律变成自律。

控制手术室感染管理措施 篇7

1 感染相关因素

1.1 手术室的环境

没有严格划分三区 (无菌区, 清洁区, 污染区) , 通道不完善, 没有将洁污通道分开, 清洁卫生制度不健全, 手术间使用不合理。

1.2 影响空气洁净度的因素

未严格执行手术人员准入制度, 人员流动大, 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员进入手术间, 手术台上移动患者及各种包布的抖动, 手术间门的开放, 手术人员的着装。

1.3 物品的管理

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未分别放置, 术后医疗废物处理未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麻醉用物管理不当。

1.4 无菌观念不强

术者未严格执行刷手制度, 术中无菌操作不严, 消毒与灭菌意识不强。

2 质控措施

2.1 手术室严格划分三区

每一区应有明显的标志, 合理使用手术间, 根据不同类别的手术安排手术间, 控制无菌手术和感染手术的范围, 手术间达到空气净化标准, 防止院内感染。手术室必须符合双通道流程, 洁污路线严格分开, 专人负责, 避免交叉感染。

2.2 手术间控制空气感染措施

手术间每日晨清洁卫生, 用有效氯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无影灯、手术台及室内用具。术后用有效氯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拖擦地面, 连台手术之间及每晚常规使用高强度空气消毒剂消毒, 每周一次彻底大扫除后再次消毒。各手术间的固定抹布、拖把用有效氯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后晾干备用。每月做空气培养1次, 细菌数应≤200 cfu/m3。

2.3 保持术中空气洁净度的措施

保持术中空气洁净度最关键的措施是控制人员流动与室内物品流动。除严格执行手术人员准入制度、控制参观人员外, 也要控制手术间的人员流动, 尤其严格禁止污染手术间的人员与物品直接进入无菌手术间, 避免交叉感染。

2.4 手术人员手的消毒管理

洗手消毒是控制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刷手制度, 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手细菌培养监测, 确保手术人员手消毒合格。接触患者前后均要洗手或用消毒剂擦手, 必要时戴一次性手套。

2.5 加强术中无菌操作观念

手术人员按要求着装。消毒铺巾符合要求, 正确传递器械和物品, 污染或破损物品应立即更换。感染手术也应实施无菌技术操作, 术中如果不注意无菌操作, 会增加病原菌种的感染或扩大感染范围, 从而使治疗复杂化。所以, 感染手术也需要实施无菌技术。

2.6 无菌物品的存放

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于无菌敷料室和无菌器械室, 由专人负责。无菌柜应每日进行清洁。无菌物品应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柜中, 不应有过期物品。一次性无菌用物应去除外包装, 分别码放在防尘良好的柜、架内。无菌物品柜、架距地面≥25 cm, 距天花板≥50 cm, 距墙壁≥5 cm, 定时进行空气消毒, 使室内空气含菌<200 cfu/m3。

2.7 麻醉用物管理

麻醉用品尽量使用一次性的;不能使用一次性的, 耐高温的可采用压力蒸气灭菌, 不耐高温的浸泡在500~1 000 mg/L的含氯消毒剂中30 min, 清水冲洗晾干, 干燥保存备用, 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2.8 手术后器械、污物的处理

2.8.1 非感染手术处理

先用1∶200浓度酶洗涤剂浸泡至少2~5 min, 水温控制在30~40℃, 然后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干净后擦干, 消毒备用。手术区血迹用有效氯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吸引气瓶内用配制有效氯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后, 倾倒至专用下水道内。

2.8.2 感染手术的处理

手术器械根据感染细菌种类, 选择合适的消毒液浸泡, 清洗后双层包裹, 高压灭菌也可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一次性敷料用后焚烧, 非一次性敷料用双层黄色袋子包扎, 贴标识后送洗衣房处理。手术间用含有效氯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墙壁等。吸引器瓶根据瓶中液体量放入有效氯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手术间消毒后密闭24 h, 经细菌培养合格后方可使用。

摘要:重点全方位、全过程地控制感染因素, 加强手术室空气净化、无菌物品存放和使用后的处理等, 提高整体无菌观念。从感染的相关因素和质控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控制手术室感染的最佳方法是抓好护理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我院手术室采取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手术室,感染相关因素,质控措施

参考文献

[1]宋烽, 王建荣.手术室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5-6, 253.

[2]袁小兰, 周华丽.手术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防范与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15) :1369-1371.

[3]邓惠霞.手术室感染的控制与管理措施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2) :78-79.

[4]高芳, 王丽萍, 郑国贤.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J].中国伤残医学, 2009, 12 (1) :156-157.

[5]黄敏, 余梅.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规范管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1) :84, 104.

[6]潘星.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3) :66-67.

心胸手术室的感染控制 篇8

关键词:心胸手术室,感染,控制

1 易引发心胸手术室感染的因素

1.1 空气污染。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中菌落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设备的移动及门的开关, 会在手术室里形成新的气流, 这些气流中的尘粒和棉绒会降落在手术部位、创口及无菌台上;包装敷料时会散布许多纤维绒;在手术室有限的空间内清洗、消毒、准备手术敷料包均会影响手术室的空气质量。

1.2 全麻患者因气管插管、麻醉机螺纹管反复使用或消毒不严易造成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居于各种感染的首位, 这已成为国内医院感染特点之一[1]。全麻气管插管在医院感染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因为气管插管是一系列侵入性操作, 气管插管导致支气管树与外环境的直接联系, 使作为第一道防线的鼻道和口咽, 失去了防御感染的作用;同时, 反常的气道压力, 高浓度的吸氧, 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 使肺部继发感染或原有感染可能加重。

1.3 参加手术人员的手, 是外科感染的主要细菌传播媒介。保持手部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础, 手卫生质量直接影响着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2]。手术人员不规范洗手, 术中手套破损均可能成为重要菌源。

1.4 有创动脉、深静脉穿刺、体外循环安装不规范, 穿刺部位消毒不严, 穿刺方法不正确或不按无菌操作进行造成感染。

1.5 术中无菌操作不严, 手术台、器械台潮湿, 手术时间长短, 术中的出血和输血量, 缝线的选择, 术者的技术。

1.6 手术中一次性物品包装破损、过期。

1.7 手术器械清洗不规范带来致热源, 手术器械仍用人工手洗, 清洗流程不符合规范或清洗不干净。

1.8 手术室布局不合理, 不符合功能流程, 三区划分不严造成污染。

1.9 手术后污物分类不清, 垃圾没有分类处理。手术室工人素质低下, 无医学专业知识, 流动性强, 无责任心。

1.10 温度、湿度的影响。温度高会对垂直下降气流产生阻力, 干扰空气净化, 湿度高会使手术室内物品和墙壁生霉。

1.11 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 过度应用抗菌药物会破坏体内微生物的平衡状态, 增加耐药菌的感染机会, 造成术后感染发生率增加[3]。

1.12 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 皮肤准备不到位、备皮时划痕、皮肤不清洁等均会导致切口感染。

1.13 在治疗操作方面, 手术中留置导尿管不规范, 使用呼吸机和器官切开都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也与无菌操作不严格或消毒隔离措施不当有一定关系[4]。

2 心胸手术室的感染控制

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心胸手术室在医院感染办公室的领导下, 控感信息及时传达, 执行迅速。手术室由护士长和两名高年资护士担任心胸手术室感染控制小组组长, 每周检查1次, 平时不定时抽查, 每月进行总结, 持续改进护理质量, 严把感染关。

2.2 新来的护士必须经过岗前培训, 手术室入室前进行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培训及各项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理论考试, 考核合格才能进入手术室工作。

2.3 健全手术室工人岗位责任制, 使工人明确责任。对工人进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观念、三区划分、垃圾分类和手术后物品处理的培训。清扫工具严格区分并有标记, 禁止混用。对工人也实行持续质量改进。手术室护士人人都有指导、督促的责任, 以促进手术室环境的改善与维护, 使患者能在最安全的环境中接受手术。

2.4 手术室器械和手术中用物灭菌首选高压蒸汽, 高压蒸汽灭菌具有高效、快捷、方便、经济、安全等诸多优点。对不能耐温、耐湿的物品选用环氧乙烷。到目前为止, 环氧乙烷是最有效的低温灭菌方法。

2.5 手术前30 min打开层流, 将温度调至22 ℃~24 ℃、湿度40%~60%, 手术室温度低会使患者因冷的刺激而畏缩肌肉、紧张, 产生不安[5], 温度高则会使患者烦躁、胸闷, 加重呼吸困难, 还会影响空气净化。

2.6 巡回护士要严格控制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数量, 避免人员流动及反复开关手术室门, 减少不必要的说话, 尽量应用对讲机。禁止从污染手术室进入无菌手术室, 避免交叉感染。

2.7 护士长和各手术室巡回护士应加强对参加手术的人员刷手过程、洗手时间、七步洗手法、着装、指甲及时纠正, 并每月做洗手培养。

2.8 手术室布局合理, 严格三区划分, 各区标志明显, 人流、物流各行其道。手术室内物品及设备、抢救药品、圆凳一侓标准化放置。

2.9 接送患者车交换须一人一车一消毒、一更换床单, 以防车随患者进入手术室并带入灰尘和病菌。

2.10 每天手术结束后湿擦层流回风口, 每周清洗、吸尘回风口及过滤器, 2年更换过滤器。

2.11 手术器械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 经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后再送入手术室。

2.12 每月对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消毒液、器械进行采样细菌培养, 为质监提供保证。

2.13 每天手术开始前、结束后, 用含氯消毒剂和75%酒精擦拭手术台、手术室内物品表面。

2.14 气管插管、螺纹管一次性使用, 喉镜片用2%戊二醛浸泡10 h, 用蒸馏水反复冲洗后才能使用。

2.15 一次性物品专人负责, 做到五定一及时, 发现破损、过期严禁使用, 用后严格分类处理。植入物应经过招标入手术室, 使用时认真核对名称、有效期、包装。

2.16 参加手术人员规范洗手, 严格七步洗手法和洗手时间, 术中手套破损立即更换。

2.17 术中遇到手术单、手术台潮湿应尽量更换, 大手术应用手术贴膜。

2.18 手术室需接台时, 要严格自净时间30 min以上, 先做洁净手术后做污染手术。

2.19 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 在手术开始前30 min应用抗生素1次, 手术时间长者, 术中还需追加1次抗生素。

2.20 污染手术需关门, 门上挂明显标志, 避免窜手术间引发交叉感染。

2.21 手术敷料、手术衣选用全棉不掉绒的, 手术衣选全包围式。

2.22 手术台保持无菌、干燥。器械护士做到稳、准、精、快地配合手术, 以防配合不到位而使手术时间延长。

2.23 严格区分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 并分开放置, 使用时认真查对包内、包外指示卡。

3 小结

心胸手术室是专科手术室, 负责各种心脏、普胸、大血管、心脏移植等手术, 严格感染控制是手术成败的重要环节。如何避免和及时发现、有效地处理手术过程中的各类感染, 是心胸手术室及医院感染的首要问题。医院现代化的标志就是洁净手术室, 手术室的全体人员是感染控制的执行者、监督者, 所有进入手术室的人员都应有高度的无菌观念, 把所有的手术都视为感染手术, 从而保护自我, 保护患者, 人人参与并重视感染控制, 减少感染风险, 确保患者安全。控制院内感染, 每个手术参与者都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田少青, 王蕾敏, 王芳.1244例院内感染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杂志, 2009, 16 (1) :83.

[2]刘延锦, 王彦艳, 牛扶幼.1999-2008年国内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状况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5) :410.

[3]汪洋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9 (7) :26.

[4]叶斌生, 邓彦.415例医院感染有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1999, 9 (2) :92.

手术室控制医院感染的管理 篇9

1 科内控制感染的对策

1.1 严格划分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消毒区并有明显标记;推广使用一次性用品以减少交叉感染机会, 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以防接触感染。

进人手术室的要求:进人手术室的人员必须更换经过消毒灭菌的手术专用衣裤、口罩、帽子。医务人员与患者有不同的进出手术室的通道。手术室门口设有对接车、室内车和室外车有明显标识, 严格使用管理, 不得混用。手术室门口走廊为清洁区, 地面铺有洒有消毒液的地毯, 病房平车进入手术室门口, 必须经过洒有消毒液的地毯, 把车轮进行消毒后, 才能进入手术室门口。然后在更换手术室的专车送患者进入手术间手术。

1.2 手术室空气和物体表面控制感染措施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疾病传播媒介, 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可严重污染空气, 某些医疗技术的操作也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程度与医院内感染有一定关系[3]。定人、定点、定时做好消毒卫生工作, 即:每日用含有效氯0.5 g/L的消毒剂擦拭无影灯、手术台及室内所有家具等物体表面两次、拖地两次;每日用紫外线照射2次, 每次1 h, 连台手术之间和每晚常规空气消毒照射0.5~1 h, 有值班人员登记并签名。紫外线消毒使用时间累计不超过1000 h。每周用95%酒精纱布擦拭紫外线灯管一次, 以保持其清洁度, 减少对紫外线穿透的影响;每月一次紫外线灯管辐照强度测定, 新灯管的辐照强度值应≥90 μW/cm2, 使用中的灯管辐照强度值应≥70 μW/cm2, 低于此值者应更换[4]。每周按每100 m3空间用乳酸12 ml加等量水熏蒸手术室一次。手术间空气和物品表面每月均做一次以上细菌监测, 要求:普通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总数≤200 cfu/m3、物表细菌总数≤5 cfu/m3。

1.3 手术物品和消毒剂控制感染措施 无菌物品的有效灭菌提高消毒灭菌质量, 把好消毒灭菌质量关, 可预防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为此, 对手术器械原则上用高压蒸汽灭菌, 对不能耐高温、耐湿的物品首选环氧乙烷消毒。每一个消毒包都贴有明显的消毒和灭菌日期, 包内放有3M化学消毒灭菌指示卡和灭菌指示带, 并分类存放在固定的位置, 使用时认真检查有效日期、灭菌日期及包内外化学消毒指示卡变色状况。对使用的无菌持物钳也采用一用一消毒法, 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显微器械等手术用品, 用2%戊二醛浸泡20 min以上可达到消毒要求, 如需灭菌必须浸泡10 h以上, 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干净, 并无菌擦干后使用。每次灭菌前必须用浓度指示卡检测其最低有效浓度 (≥1.5%) 。对手术器械、消毒剂、敷料和其他手术物品抽样作无菌培养, 以控制医院感染。所有消毒剂应作使用前、使用中检测。

1.4 一次性物品的管理 凡一次性物品均不得重复使用, 并对其消毒无菌效果按产品种类、批号进行不定期的抽查监测, 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定专人专员专柜存放, 柜内清洁干燥。一次性物品使用前查看:遇有过期、不合格、不配套、被污染、潮湿、破裂、字迹模糊不清的均不可使用。

2 工作人员自我防护

2.1 严格洗手制度

医院感染可通过医务人员手直接和间接传播, 并且这一途径比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5], 有报道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6]。洗手消毒称为是“非常必要的、最基本的、最简便易行的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有效手段”[7]。手术人员要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 接触患者前后均要洗手, 脱手套后也要及时洗手。①外科洗手常用的洗手法为碘伏法, 整个洗手过程不少于5 min, 指甲缝和手表面、肘以及关节以上5 cm处均应洗到, 对碘过敏者, 可用肥皂水刷手10 min、酒精浸泡5 min, 待酒精自然干后穿无菌手术衣、戴灭菌手套, 才能参加手术;②普通洗手用肥皂洗手, 流水冲洗2 min, 搓洗手每个部位约2 min。接触严重污染源时, 先用消毒剂泡手3 min以上再用流水冲洗, 用一次性无菌纸巾沾干, 定期监测, 手术人员手指带菌数≤5 cfu/cm2。

2.2 重视皮肤和黏膜的防护, 加强呼吸道防护

手术室护士接触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传染患者, 除操作时应戴双层口罩、手套外, 操作后做终末消毒。我科选用含有效氯2 g/L的消毒剂分别对患者接触过的门把手、桌椅、床、平车等进行擦拭消毒, 并用紫外线灯消毒40 min以防交叉感染。医护人员若被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时即用碘伏涂擦伤口, 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 成人500 U, 可联合用乙型肝炎疫苗, 定期进行肝炎血清学检查6个月~1年, 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特异性感染手术患者用过的器械冲洗后经高压蒸汽灭菌再洗净、烤干、涂油备用, 用过的敷料送焚烧炉焚烧, 每个手术包用化学指示卡检测灭菌效果, 每月做一次生物指示剂检测。

2.3 计划免疫

医护人员应定期体检, 根据自身免疫水平, 接受甲肝疫苗、乙肝疫苗、卡介苗等预防接种, 提高自身免疫水平。

3 加强细菌学监测

专人负责登记, 收集资料, 每月做一次手术间空气细菌培养。每月对手术室熏箱内熏蒸的物品做一次细菌培养。并对手术间、无菌间各种消毒液配制浓度、消毒与浸泡物的合格率做一次监测, 以及参加手术人员洗过的手做一次细菌监测。每月对紫外线灯进行一次强度测定, 定期共同分析细菌监测的结果, 为进一步完善整个监测系统的工作搞好宣传教育, 改善薄弱环节, 制止医院感染发生我们还需做大量工作。

4 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管理

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净化手术室, 减少感染。我院手术室和消毒供应中心的污染区和无菌区各设置一条通道 (直通电梯) , 将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联系在一起。在手术室有限的空间内清洗、消毒、灭菌器械, 准备手术敷料包, 不符合消毒隔离要求。在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运行后, 手术用的敷料直接送至消毒供应中心包装间包装, 手术器械由污染区送往消毒供应中心经清洗、包装。采用这种方法既避免了无菌包在运输过程中被污染, 也避免了手术室空气的污染。手术室仅留存部分备用无菌包, 大部分无菌包存放于消毒供应中心的无菌物品存放室。

总之, 加强手术室各个环节的科学化、合理化控制与管理, 使手术感染率降低, 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通过监控, 可以督促各级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真正有效地减少间接感染途径, 使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工作步入科学管理的轨道。

关键词: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立新, 徐达秀, 蔡芳一, 等.手术室感染的控制与管理.西部医学, 2005, 17 (4) :314-315.

[2]蔡红卫, 万萍.医院感染与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3, 12 (4) :315-316.

[3]区云英.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6) :754-755.

[4]郭丽娟, 娄燕, 李连华.手术室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4) :359-360.

[5]钟秀玲, 程棣研.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 107-108.

[6]牛秀成, 张树德, 周素琴, 等.医务人员洗手技术与手再污染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 8 (2) :88-90.

手术室医院感染及预防控制 篇10

1 手术室感染的来源

1.1 空气污染

空气中的飞沫、尘埃可能携带病原菌, 带菌微粒可直接进入切口, 或先落到器械敷料等而后污染切口。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如大手术、危重急救患者手术人员流动, 导致空气的流动性增大而增加手术感染机会。所以手术室应严格控制人员流动, 减少无关人员, 出入手术间一律走侧门, 尽可能减少手的触摸, 鉴于手术中观摩的需要, 每个手术间只限两人参观。特殊感染手术禁止无关人员出入, 手术人员一律按要求着装, 头发不能外露, 不允许携带于手术无关的任何物品, 特别是手机应严禁入内。

1.2 手术物品

误用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器械、敷料可以给患者造成严重的感染, 术中一次性无菌物品包装破损、超过有效期也是感染因素;全麻过程中的气管插管、氧气湿化瓶、呼吸机管道消毒不严可直接造成患者肺部感染;术中因患者的体液、血液浸湿手术巾细菌穿透而造成感染;手术后污染物 (如器械、敷料、患者的血、脓、分泌物、冲洗液) 处理不彻底, 会引起其他患者的感染及手术室工作人员的感染。

1.3 工作人员

手术者的手是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来源。

手术台上的医师、护士要严格刷手, 刷子系统均是感应装置, 刷手液是消毒效果较好、无刺激性的术必泰、洁肤柔等, 刷手前先用肥皂进行初步清洁, 然后接取消毒液10mL从指尖开始揉搓, 直到上臂的1/3处, 时间不应少于5min, 最后再涂上一层术必泰喷雾液。为验证效果, 随时抽样进行手上细菌的培养。手术过程中手套一旦被刺破, 手就成为重要菌源;术者和其他工作人员头发上的菌尘及暴露皮肤的有菌皮屑落入切口;工作人员的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气管插管、留置导尿、动静脉插管、输液、输血、麻醉静脉用药时无菌技术操作不严均可导致感染。

2 控制感染的对策

2.1 健全医院与科室感染管理的网络组织

我院成立了院感科, 有专职人员负责全员的医院感染工作, 不定时下科室督促、监测。加强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力度。手术室成立了医院感染小组, 根据感染管理条例负责制订手术室感染控制的各项具体措施, 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 随时督促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2 手术室环境控制感染对策

手术室的设计应符合无菌技术要求、严格区分限制区、半限制区与非限制区:严格区分三口:即工作人员出入口、病员出入口和废弃物出入口。以保证洁净手术部空气的洁净度及手术流程的需要。手术的安排应根据手术切口的类别安排洁净级别不同的手术间。急诊手术间在手术部的最外边。感染手术间靠近污物通道, 有侧门、缓冲间、以便于隔离和消毒。清洁卫生是手术室环境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目前部分医院手术室的清洁工作开始外包给专业的清洁公司完成, 对外包清洁公司的工作人员, 我们首先是加强岗前培训, 经手术室严格考核后, 方入手术室工作。同时, 将手术室工作性质所需要的清洁数量与质量及清洁工具分区使用等各项具体要求, 以书面的形式与外包公司交流, 并定期检查各项要求的落实情况。我们的管理原则是无论谁完成清洁工作, 质量标准不能变。

2.3 手术物品控制感染对策

所有手术器械、敷料、医疗用品等凡能高压的均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对于不能耐高、耐湿的物品使用低温灭菌, 确保无菌物品干燥。面对一次性医用耗材的管理则是凡进入我院的一次性器材都必须招标, 由设备部、感控科等相关部门根据各科及手术室提出的使用要求严格把关;专人验收查对—证件、品名、规格、数量、合格证、卫生许可证、生产日期、灭菌日期、失效期、包装及外观质量;脱去外包装专库储存, 储存环境要求在洁净区内, 室温<25℃;放置要求离地面20~25cm, 离天花板50cm, 离墙5cm。用前先用无菌培养管做培养, 合格后方可使用。

2.4 手术部位皮肤准备

现提倡将切口部位的粗毛剪去, 无需去除细微汗毛, 不得使用剃、刮的方法, 也可使用脱毛剂, 术前1d沐浴。消毒范围以切口为中心向外20cm, 消毒顺序以切口为中心, 由内向外, 从上到下。若为感染手术伤口或肛门区消毒, 则应由外而内。已接触边缘的消毒纱球, 不得返回中央涂擦。

2.5 手术人员控制感染对策

凡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的无菌衣、裤、帽、带好一次性口罩。有效的洗手是控制手术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凡进行无菌操作前及接触患者、污物后都要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洗手, 流动水洗净。在接触严重污染源时, 可用消毒剂揉搓手3min以上, 洗后避免擦手巾共用, 最好用一次性无菌纸巾沾干。在无菌区工作的人员严格执行外科刷手法;术前用高效手液刷手一遍, 整个刷手过程不少于5min, 保持双手高过肘部, 避免污染;双手和前臂刷洗完毕, 用无菌水冲洗干净, 待自然干或无菌擦手巾擦干后, 将消毒液3~5mL涂擦于手和手臂2min后穿无菌手术衣, 带灭菌手套才能参加手术。

2.6 手术中环节的感控管理

为手术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 护士在提供手术物品时应保证其绝对无菌, 无菌物品使用前应仔细查看无菌有效期、包装是否密封、有无潮湿、破裂、污染, 如不合格均不能使用。在管理的过程中, 强调手术间不能存留无菌布包和器械包。因为无菌物品需要放置在安全的环境中, 每一个手术间在无人状态下, 其无菌物品物品放置存在安全隐患。

2.7 规范手术室各项无菌技术操作, 器械护士和巡回护士应按正规流程进行操作。

无菌器械台应在器械护士洗好手后打开, 避免覆盖, 以减少污染机会, 给患者输液、输血及留置导尿管时必须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并将手术室的无菌技术、静脉输液、导尿、外科刷手等操作进行训练, 并要求人人过关。

2.8 严格手术间人员管理, 手术人员及参观者进入手术室后, 迅速到指定位置, 尽量减少人员走动, 不可互窜手术间;

按专科相对固定手术间, 所用物品定位放置, 减少进出手术间的次数;手术过程中保持手术间“相对密闭状态”, 如无人员进出, 将门暂时控制在半关闭状态, 以避免频繁开关门造成空气流动污染;通向外走廊的门, 术中禁止打开;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温度控制在22~25℃, 适度控制在50%~60%较为适宜, 不仅满足人体舒适度且又不利于室内微生物的生存。

2.9 手术环节的感控管理

非感染类手术处理:手术器械经外通道遮盖后送供应室器械回收处按标准预防处理, 手术布类专用污染物包扎后送洗衣房处理, 污染物用医用垃圾袋密封扎口送医用垃圾处统一处理, 污染液体倒入专用下水道进行污水处理, 每一个手术间放置锐器盒用于收集输液器针头、麻醉穿刺针、玻璃类等锐利废弃物, 手术刀片、缝针置于器械回收处锐器盒内, 每日手术结束后, 由专管保洁人员逐个手术间进行收集, 送医院感染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理。

阳性手术处理:如乙型肝炎、结核、梅毒、包虫等手术器械, 术后将其包裹并注明“阳性”送供应室处理, 布类用黄色编织袋装好, 注明“阳性”送洗衣房处理, 手术床及手术间固定物品用含氯制剂擦拭, 地面用含氯制剂处理, 污物桶及污水用含氯制剂浸泡30min后, 再将污水倒入专用下水道。

特异性手术处理:手术用过的器械及包裹送供应室双重高压灭菌处理, 手术用敷料、布类及手套等用黄色编织袋装好送污物处理处焚烧, 术中空气采用负压层流装置, 术后手术间洁净2h。

手术室感染控制对策 篇11

【关键词】切口感染;手术;感染因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04-01

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是术后常见并发症[1],手术室作为实施手术的场所是导致发生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2],一旦发生切口感染,不仅给患者增加了新的痛苦,还给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增加患者医疗负担[3]。就如何减少和预防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确保患者身体健康,成为临床医学者关注的重点[4]。本文笔者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24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引发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并针对诱发因素给予相应的预防护理对策,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在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前提下,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24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均符合手术切口感染相关诊断标准,并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及精神疾病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2例。其中对照组中男33例、女29例;年龄18.12~67.34岁,平均年龄53.34±7.54岁;切口类型:Ⅰ类切口15例,Ⅱ类切口29例,Ⅲ类切口18例。实验组中男37例、女25例;年龄20.43~64.12岁,平均年龄50.76±5.34岁;切口类型:Ⅰ类切口20例,Ⅱ类切口24例,Ⅲ类切口1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切口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术常规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切口护理、换药、生命体征监测等),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通过对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患者资料(年龄、性别、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疾病史、放置引流管数量、手术地点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引发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率进行比较。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有关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要求以及细菌学检查等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5例,感染率为8.06%,对照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1例、感染率33.8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12.4584,P=0.0004)。详见表1

3讨论

切口感染是指患者手术部位因受到细菌的侵袭,进而引发伤口感染的症状。而手术室作为实施手术的场所是导致发生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患者一旦发生切口感染,可引发切口疝、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及预后。因此,针对引发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尤为重要[5]。

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因素主要有:①手术环境:手术室温湿度、细菌含量、粉尘等因素均可导致切口感染,如手术室人员过多,进出未及时关好门等因素导致空气中浮游菌数增多,使其落入手术切口或手术器械上,造成细菌污染,进而导致切口感染。②手术时间:手术时间的长短,于切口感染发生率成正比,主要是由于手术时间越长致使机体切口暴露时间就越长,易出现切口干燥、挫伤、局部血肿等症状。同时长时间手术还可造成血液循环功能减弱,从而影响切口愈合,增加感染风险。③手术类型:分析发现手术类型是引发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病情越重的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越高。而化疗、放疗、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也易导致切口感染的发生。④手术性质:分析发现急诊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远大于非急诊患者,主要原因是急诊手术患者手术较仓促,对患者病史病情等情况掌握不充分,致使无法对潜在的风险给予有效的预防,导致感染发生。⑤疾病史:患有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体质较无该类疾病患者相对要差。因此,该类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几率相对也较高。⑥年龄、体质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体机能以及免疫力均逐渐衰弱,导致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容易引发感染 [6]。

针对上述相关因素给予以下针对性的护理对策:①术前提前准备好手术所需的器械及药品,对手术器械进行高压灭菌消毒。协助护士应熟悉器械使用顺序,并根据医生需要及时准确的递送器械等措施缩短手术时间,以此降低因时间因素导致的切口感染。②严格控制手术室外人员进出手术室,并全程遵循无菌操作理念;对手术室空气进行动态消毒,控制手术室温湿度,保证手术室处于无菌环境中。③术前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对容易造成患者抵抗力下降的因素给予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④建立监督管理机制;规范手术操作流程;做好手消毒卫生规范工作[7]。

本文笔者通过对124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5例,感染率为8.06%,对照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1例、感染率33.87%,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12.4584,P=0.0004)。

综上所述,根据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可有效较低感染率,促进疾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伟红.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786-789.

[2]姜晶.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8):199.

[3]戴青锋.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5,28(4):59-60.

[4]谭丽霞.普外科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与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0):1591-1593.

[5]郭光泽,乔晓春.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6):3891-3893.

[6]陈显丽.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12):164-165.

手术室医院感染的质量控制 篇12

1 规范感染控制

1.1 建立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 建立了手术室感染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负责, 1名主管护士负责科室内的日常工作监督、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等。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每月召开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会议, 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及时有效的防患于未然, 有力地保证了手术室医院感染制度的落实和实施。

1.2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防范意识

组织有关预防手术室感染的知识讲座和业务学习, 每月1~2次, 并进行阶段性考试, 考试成绩纳入个人绩效考核。邀请感染专家定期来医院讲课, 积极参加全国组织的手术室感染会议, 了解最新感染知识, 应用于临床。督促医护人员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把控制手术室感染工作提升到职业道德的高度来认识。使手术室工作人员对控制感染的重要性认识有了提高, 职责规章更明确清楚, 操作有了标准, 防范意识加强。

2 手术室环境管理

2.1 合理布局

我院手术室的布局合理, 严格区别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无菌手术间、污染手术间, 设立专门的感染手术间, 严格控制人员进出。控制每台手术的参观人数不超过3人, 进入手术室后, 不能随意走动, 不可互窜手术间。

2.2 制度化管理

所有人员均应认真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 除手术室人员和参加当日手术者外, 与手术无关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清洁工应每天在手术结束后采用湿式打扫, 第2天手术前1小时继续进行晨间打扫, 并重新进行消毒。每天进行空气消毒, 用循环风紫外线消毒机消毒40~60 min。

3 手术室无菌技术管理

3.1 加强无菌技术操作的管理

器械室工作人员每天对所有无菌包进行检查核实, 发现过期的物品及敷料器械破损, 潮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从进入手术室开始, 经过手的消毒, 上台后一直到手术结束, 整个过程每一项操作, 每个环节都应该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必须做到一丝不苟, 严把无菌质量关。

3.2 加强无菌物品的管理

手术物品的灭菌是控制感染的重要对策之一[1]。手术器械原则上用高压蒸汽灭菌, 对于不能耐高温、耐湿的物品首选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是有效的低湿灭菌的物品最佳消毒方法。对于显微器械、腹腔镜等高危险度手术用品的消毒采用2%戊二醛浸泡>30min, 如需灭菌必须浸泡>10h, 每次灭菌前必须用浓度指示卡检测其最低有效浓度, 所有无菌物品每月采样做细菌培养。

3.3 严格检查一次性医疗用品

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前必须加强检查, 核对产品名称、型号、规格、产品商标、灭菌有效期、包装密封性, 如有过期、不合格、不配套、被污染、潮湿、包装破损、字迹模糊不清等均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专柜保持清洁干燥。

4 环境微生物学监测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环境微生物学监测[2]。对于手术间空气、所用器械、无菌物品进行定期检测。监测工作应常规、定期、定项目地进行。监测结果应详细记录, 监测不合格项目要查找原因, 制定整改措施, 及时复查直到达标。

总之, 加强手术室各个环节的科学化、合理化控制与管理, 使手术感染率降低, 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使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工作步入科学管理的轨道。

摘要:预防控制手术感染, 减少手术病人感染率, 是确保手术安全, 提高手术室的科学化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 我们必须从管理上、设施上、方法上进一步按要求进行操作管理, 增强医护人员的感染预防控制意识, 提出了手术室预防感染的措施与对策, 严格执行各科消毒隔离制度和科学化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手术室,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金福顺, 赵翠兰.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探讨[J].中华医学感染杂志, 2006 (4) :23.

上一篇:健康改善下一篇:卫生行政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