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北县460

2024-10-14

肃北县460(共4篇)

肃北县460 篇1

肃北县气象局于2008 年经酒泉市科技局和酒泉市科协联合审定, 被命名为“酒泉市科普教育基地”, 从此, 肃北县气象局利用自有资源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成为肃北县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县各民族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气象科技素质和公众认识气象、了解气象的主要渠道, 取得了显著的科普宣传效果和社会效益, 得到了肃北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2012 年从科技经费中拨出10 万元, 添置了气象和科普探究方面的科普器材, 为进一步拓展科普视野和扩大受众面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肃北县气象科普基地室内布置有大量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和基础科学的展板、实验探究器材, 配备声像系统播放气象科普教育专题片, 室外有各式各样的气象探测仪器。目前, 肃北县气象局、地震局和科技局、科协结合各自优势, 形成了多部门共享共管的良好局面。

1 开展科普活动的主要方式

气象与人们息息相关, 气象科普是提高公民科学预防和认识气象灾害的重要渠道。通过有效地传播气象科普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 提高公民科普素养, 解决科研业务生产实际问题, 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与落实。

1.1 利用重要科普宣传日, 加强气象科普宣传

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减灾纪念日、全国科普日、世界气象日都是科普宣传的大好时机, 结合每次活动的主题除做好针对性的科普宣传外, 还不断创新, 使科普宣传工作不断深入。为了搞好每次科普基地的开放活动, 事先都要做大量的工作, 通过各种媒体发布对外开放的消息, 并安排专人提前演练操作, 以使开放日科普活动达到预期效果。前来参观者主要是青少年和社会公众, 特别是中小学的学生和社区居民, 通过工作人员的引导和解说, 都饶有兴趣地参观气象预报会商室, 了解天气预报制作全过程;参观地面气象观测场, 了解气象观测仪器的原理和观测方法;参观人工增雨作业装置, 了解人工增雨对农业缓解旱情所带来的好处;参观科普布展室, 通过操作和解说使参观者亲身体验探究科学奥秘。参观者与气象科普零距离接触, 面对面与气象专家交流, 亲身感受“风云变幻”, 亲自操作科学探究仪器, 这种互动式的沟通使参观者直接获取了气象科普知识, 培养了对科普的兴趣并满足了对科普知识的渴望, 也展示了高新技术在气象科技中的应用。通过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 使参观者了解更多的气象科普知识, 探究到了“阴晴冷暖、观云识天”的无穷奥秘, 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提高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更明白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仪器的重要意义。据不完全统计, 近年来对外开放共接待参观19 500 余人, 肃北县气象局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已成为肃北县科普工作的主要窗口。

1.2 多种形式并举, 拓宽气象科普覆盖面

积极组织气象科技人员参与科普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定期或不定期派专家到中、小学校讲授气象知识, 赠送气象科技书籍和气象灾害防御挂图, 帮助学校开展科普活动, 提高学生科技素质。在科技活动周和其他科普活动中, 每次都派3~4 人的咨询队伍, 带着大量丰富的科普宣传资料和展板到县城中心地带设点宣传, 主要气象灾害的气象科普展板吸引了许多群众前来参观, 现场发放的气象科普宣传材料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使广大市民增强了对气象科学和气象工作的了解。为了加强社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利用到工矿企业进行汛期检查和防雷电安全检查的机会, 为企业员工普及汛期气象灾害防御和雷电灾害防御科普知识, 使广大企业员工掌握和了解更多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进一步提高工矿企业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避免因气象灾害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另外, 每年都组织气象专家参加“三下乡”活动, 向牧民宣传农业气象知识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 帮助牧民解决实际问题。

1.3 以青少年科普为主, 加强多部门合作

近年来, 进一步重视青少年的气象科普教育, 经常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为全面做好中小学气象灾害防护和防雷知识宣传, 气象科普基地与肃北县科协在肃北中小学联合开展了“气象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并向1 000 余名学生赠送了《气象灾害防护指引》《气象知识》等气象科普资料刊物, 宣传科学预防气象灾害的有关知识, 提高中小学生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每年都与科协、科技局、地震局共同开展了气象科普、地震科普和基础性科普活动, 邀请肃北县小学100 余人到肃北县气象局气象、地震综合科普室参观实验, 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受到了科技界和师生的欢迎。

1.4 共建共管, 创新科普基地建设

近年来的气象现代化建设也推动了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肃北县气象局多年来一直把市级科普教育基地作为肃北县中小学校的课外活动教学基地。2013 年肃北县气象局积极争取肃北县政府的支持, 通过肃北县科协投入10万元购置科普宣传器材, 重新布置科普室, 面积达到89 m2, 同时与地震局达成意向, 共同建设联合开展活动, 全局职工均为兼职讲解员, 通过共建使肃北县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基地面貌焕然一新。全年免费向外界开放, 长期向中小学生、气象信息员、社区党员、政府各单位人员及牧民普及气象知识, 从而为了解气象, 探究科学提供了方便, 也提高了对气象灾害的认识, 增强了公众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1.5 明确方向, 开创肃北科普新局面

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 提高科普工作水平。认真贯彻《科普法》, 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的, 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树立大科普理念, 做到与公众需求相适应, 与气象科技进步相配合, 与肃北的科普规划相一致, 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相同步。要整合气象科普资源, 做好气象科普工作规划, 创新气象科普工作机制, 为气象科普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发挥气象科普志愿者在科普宣传中的作用, 尤其是农村、社区的气象灾害预防, 青少年的气象科普意识培养, 积极倡导气象科普文化建设, 多渠道争取科普经费投入, 提高气象科普工作的社会化水平, 使气象科普工作再上新台阶, 为促进肃北气象事业发展再做新的贡献。

1.6 结合实际, 力争办出特色, 实现创新发展

多年来的气象科普工作, 贯彻了“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 既向社会传播了气象知识, 又扩大了气象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要做好气象科普工作, 除需主管部门领导重视和支持外, 一是主动加强与各级党政机关、各行业、各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营造出全社会重视气象科普宣传的氛围;二是在创新气象科普工作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 充分利用气象现代化技术和各种传播方式开展活动, 扩大气象科普的覆盖面, 提高气象科普活动的吸引力, 促进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结合, 使气象知识进入千家万户, 构建气象科普服务的新平台;三是在打造气象科普精品上做文章, 以科普精品提高气象科普质量、扩大气象科普影响, 不断丰富新的气象科普内容。

2 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教育的意义

科普教育是向人们普及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 促进人们尊重科学、热爱科学, 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人们对科技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失衡, 极端天气频繁暴发, 人们更加关注气候变化问题, 由于人们对气候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认识不足, 亟需通过科普教育进行诠释。

2.1 有助于普及气象科普常识

通过气象科普教育有助于普及科学常识, 拓展气象科普知识的社会影响面, 提高科普教育效果, 能够加强气象灾害和相关避险知识的宣传, 使之适应全球气候变化, 防御气象灾害, 提高社会民众参与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措施。

2.2 有助于气象部门加大气象科普工作力度

通过气象科普教育有助于气象部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气象”理念为指导, 充分发挥气象科普教育的重要作用, 不断加大气象科普工作力度, 推动科教兴县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使其成为宣传气象、发展气象的重要窗口, 推动气象防灾科学化发展。

2.3 有助于满足农村和牧民对气象科学知识的需求

通过气象科普教育有助于满足农村和牧民对气象科学知识与日俱增的需求, 如何提高广大牧民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能力, 提高技术队伍和牧民的科技素质, 是气象科普的重要工作之一。

2.4 有助于气象部门开展科普宣传

通过气象科普教育有助于气象部门提高对做好气象科普宣传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把气象科普宣传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 健全组织机构, 吸引社会力量和资源, 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气象科普宣传工作。

2.5 有助于加强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通过气象科普教育可以加强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充分发挥各部门科普宣传教育资源优势, 以有限的投入, 最大化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努力营造学习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舆论环境, 促进气象科普工作的全面开展。

3 未来发展对策

肃北县气象局科普教育基地目前存在的最大困难是科普硬件设施匮乏, 现有科普设施对社会公众和中小学生吸引力有限, 缺乏一种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视性为一体科普氛围, 亟待进行科普场馆基础设施建设。

3.1 立足现有基础, 巩固发展成果

加强对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基地的管理, 在硬件设施有限的条件下, 抓软件建设, 采取多种形式, 创造条件满足科普需求, 为更好地宣传气象科学, 为社会防灾减灾和发展经济服务, 把肃北县气象科普教育展厅与肃北县气象防灾监测预警中心、肃北县地面气象观测站、人工影响天气设施共同组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气象科普教育宣传基地体系[1,2]。

3.2 加强部门合作, 提升气象科普水平

县科协、县科技局、地震局将协助做好气象科普展馆建设, 并对设备购置、模型材料、宣传展板设计制作等方面给予经费支持, 2013 年成立的肃北县气象学会为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普基地和气象科普活动的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将会极大地提高肃北县气象局“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的知名度, 为晋升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奠定了基础, 将进一步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高公众气象科学素质中发挥重要作用[3]。

3.3 加大资金争取力度, 建设高科技科普室

结合肃北县气象科普室空间环境的具体情况, 建设直观性、趣味性很强的现代声像动画演示系统, 通过现代化多媒体展示技术、知识互动、主题影视、游戏交互以及配合实体模型展品的陈列, 动静结合, 相得益彰。同时搭建与专业气象服务系统相结合的数字化公共服务系统平台, 这样能更加有效地将科普与实际服务相融合, 更好地传达科普内涵, 诠释气象文化, 展现肃北县气象部门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及为民服务中的特色[4]。满足和适应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活动的要求, 改善科普硬件设施条件, 使肃北县气象局科普教育基地各项设施和功能布局、效用发挥上都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同时也达到与气象台站建设相协调的目的, 提升科普教育基地形象, 进一步提高科普教育基地对青少年的吸引力[5]。

摘要:气象科普宣传教育是全民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不断创新宣传内容和形式, 扩大了气象科普知识的受众面。初步分析了肃北县气象科普基地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对有关气象科普基地建设和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气象局,气象科普基地,现状,发展对策,甘肃肃北

参考文献

[1]吕淑琳, 张兴强, 张敏.聊城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先进的科普文化[J].山东气象, 2004, 24 (B11) :44-46.

[2]李少强, 李素琴.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筹办与体会[J].陕西气象, 2000 (1) :47-48.

[3]郭家梧.新疆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的大跨越[J].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1 (3) :56.

[4]任咏夏, 伊佩军, 郑海祥.让孩子们在“耕云播雨”中成长:浙江省温州市首家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诞生记[J].气象知识, 2011 (1) :72-73.

[5]邱良川, 刘友对, 俞磊杰.浅谈我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网络的兴起与发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11) :18-19.

肃北县460 篇2

2013年,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在金庙沟金矿区开展了补充详查工作。主要是在采矿权范围内开展了1:2000地质正测;运用槽探揭露、钻探深部验证等手段,对矿区内矿体及含矿蚀变带的延伸进行了进一步的控制,为矿区下一步开展探矿、采矿工作提供了依据,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

1成矿地质背景

矿区处于塔里木板块、敦煌陆块、敦煌基底杂岩带四十里井复向斜北翼。区域地层划分属中天山-北山地层分区红柳园地层小区。区内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

2矿床地质特征

2.1矿区地质

矿区如图1所示范围内主要出露地层为长城系铅炉子沟群、侏罗系水西沟群及第四系全新统。其中长城系铅炉子沟群为一套酸性、中性火山碎屑和陆源碎屑沉积夹少量碳酸盐沉积的浅变质岩系。根据岩性特征及其组合,划分为四个岩组,金矿体主要赋存在第二岩组中。

铅炉子沟群主要特征为:大面积分布于矿区,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南,倾角65°~80°。岩性主要为浅变质的泥岩、碎屑岩和中性火山熔岩。其总厚度大于900m,各岩组之间整合接触,并多见相变现象,自下而上,沉积物粒度变细,火山活动减弱。现分述如下:

第一岩组(Ch Q1):分布在矿区北部,该岩组中主要岩性为变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砂砾岩、绢云千枚岩,局部为变安山质晶屑凝灰岩。该套岩石组合中,绢云千枚岩常与其它岩层呈互层展布。

第二岩组(Ch Q2):分布在矿区北部及中部,该岩组中主要岩性为变安山岩、安山质晶屑凝灰岩、绢云千枚岩、薄层大理岩。在矿区中部,变安山岩与绢云千枚岩呈互层状分布。该岩组为矿区主要含矿层,形成含金石英网脉带、金矿体。变安山岩中20个痕金样(1990年金庙沟金矿床初步普查报告)分析结果,Au最小6×10-9,最大100×10-9,平均24×10-9,可能为金的主要来源之一。

第三岩组(Ch Q3):分布在矿区中部及南部,主该岩组中主要岩性为凝灰质千枚岩、变安山岩、绢云千枚岩、凝灰质千枚岩。在变安山岩夹有少量斜长角闪片岩;在凝灰质千枚岩中见有变质分异的石英细脉分布。

第四岩组(Ch Q4):分布于矿区南部,呈条带状展布,层位较为稳定,该岩组中主要岩性为变安山岩,局部夹少量斜长角闪岩和绢云千枚岩。

2.2矿体地质

矿体分布在近东西向的破碎蚀变带中的细小石英脉中,并严格受其控制。蚀变带岩性主要为蚀变灰黑色炭质千枚岩及蚀变英云闪长岩。矿化带总体沿80°~90°方向展布,倾向总体南倾,倾角在67°~88°之间。矿化带断续长约3000m,宽约20~100m之间。其西端部分被第四系覆盖,推断深部仍有矿体存在。矿体伴随其赋存岩性呈不连续分布,局部形态受矿化岩性及构造的双重控制,具明显的膨缩、扭曲现象。矿区共圈定金矿体18条,其中Au14号矿体为主矿体,长685m,宽0.8~7.8m,总体向南陡倾,倾角75°~88°。

2.3矿石特征

矿区矿石自然类型有石英脉型、石英细脉型和蚀变岩型三种,前两种较为常见。

结构以不等粒它形粒状结构、碎裂结构为主,在金属硫化物之间有交代残余结构、脉状充填结构和包裹结构等。

构造主要是块状构造、片理状构造等。受构造应力影响,有条带状构造和平行定向构造。

2.4矿体围岩和夹石

矿区内44线以西,矿体围岩主要以片理化英云闪长岩为主,局部为辉长岩;围岩和矿体界线较为清楚;围岩中金含量低或不含金。65线以东矿体的顶底板围岩均为灰黑色炭质千枚岩;围岩与矿体界线不明显,要靠样品来圈定;围岩中金含量低于边界品位,但明显有金矿化显示,一般情况下,越远离矿体,其金含量越低。

矿体内夹石的岩性为不含金的石英脉和炭质千枚岩等,其展布方向与矿体一致。夹石中有用组分Au的含量低于边界品位,一般为0.2×10-6~0.8×10-6。总体上看,矿体中夹石数量比较少,其厚度一般小于1m,对矿体的完整性影响不大。但夹石的存在明显降低了矿石品位,影响了矿石质量。

3矿床成因

3.1地质特征

1)地层。矿区圈定的金矿体均位于长城系铅炉子沟群第二岩组中,金矿体主要赋存在炭质千枚岩中的破碎蚀变带中。该破碎蚀变带由F1断层的支系断层F4控制,经后期热液改造后,原破碎带中的炭质千枚岩发生了褪色蚀变,具硅化、绢云母化,金元素在该带上富集成矿。另根据光谱鉴定结果表明炭质千枚岩具有金高背景值,为成矿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来源。

2)构造。矿体、矿化带受近东西向断层形成的破碎蚀变带控制的特征明显,带内的岩石较之围岩具有较大的渗透性,能起到导流作用,引起深部不同层次的流体向上迁移,使途径不同的热液流体将不同层次中的成矿元素富集起来,为成矿奠定了良好基础。北东向张性断层是近东西向压扭性断层的次级断层,其成矿机理同东西向压扭性断层相似。张性断层形成开放空间,有利于含矿热液的充填和沉淀。

3)矿体。矿体分布在近东西向的破碎蚀变带中的细小石英脉中,石英脉的分布严格受破碎蚀变带控制。矿体产状与破碎蚀变带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呈长条状、脉状、扁豆状,断续或平行产出,走向80°~90°,向南陡倾,倾角67°~88°,局部直立或向北陡倾。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清。矿体的顶底板岩性为绢云千枚岩、炭质千枚岩、英云闪长岩等。

4)赋矿岩石。金庙沟金矿区主要赋矿岩石为硅化绢云绿泥千枚岩及英云闪长岩,赋矿岩石岩性较为单一。

5)矿石结构构造。金庙沟金矿矿石结构以不等粒它形粒状结构、碎裂结构为主,在金属硫化物之间有交代残余结构、脉状充填结构和包裹结构等。

构造主要是块状构造、片理状构造等。受构造应力影响,有条带状构造和平行定向构造。

3.2成矿机理

根据以上矿床地质特征来看,初步认为矿床成因属受破碎蚀变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型矿床。地壳深部的富金热液向上运移,围岩中的金元素同时受到活化。破碎蚀变带本身为构造薄弱区,为含矿热液提供了良好通道,有利于矿液的运移和上升,然后随其温度、压力、化学成分、p H值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在适宜场所发生沉淀、富集并形成矿体。

3.3找矿标志

1)区内发育有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的破碎蚀变带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2)呈东西向岩墙状侵入的英云闪长岩受构造作用影响普遍具片理化,局部具糜棱岩化现象,是主要的容矿岩石之一。

3)区域上东西向断裂以及其北东向、北东东向次级断层控制了华力西期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岩株的展布,该断裂总体南倾,其北侧距该断裂1~1.5km的次级断裂带为寻找金矿的构造标志。

4)矿区内矿体主要赋存于长城系铅炉子沟群第二岩组(Ch Q2)中,该地层可作为在该区寻找金矿的宏观标志层。

参考文献

[1]地质部甘肃省地质局.1:20万后红泉幅区域地质测量报告[Z].甘肃省地矿局,1967.

[2]甘肃省地矿局.甘肃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14-48.

[3]甘肃省地矿局.甘肃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7-30.

[4]张新虎,刘建宏,梁明宏,等.甘肃省区域成矿及找矿[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

肃北县460 篇3

肃北县红坡铁矿是近年来在祁连山西段发现的小型矿山之一。该矿地处石油河上游地区, 地貌属构造剥蚀中高山, 海拔3902~4510m, 高差300~700m, 坡度15°~20°, 地形切割中等, 在石油河西岸及红坡局部地段形成悬崖陡壁。冲沟发育, 多呈“V”型, 沟内均有季节性泉水出露。石油河自南向北流经矿区, 河谷宽度100~200m, 其支流边沟自东向西从矿区南侧流过, 汇入石油河干流。矿区海拔高, 气候寒冷, 属大陆性高寒半干旱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169.2mm, 且多集中在5~7月份, 年平均蒸发量2559.7mm。多年平均气温7.8℃, 年内7月份气温最高, 历年平均20.6℃。1月份气温最低, 历年平均-5.9℃。10月至翌年4月为冰冻期, 在海拔4000m以上时, 部分地区已属永久性冻土带, 冻土层厚可达3m以上。

红坡铁矿位于吊大坂地向斜南翼, 矿区地层及侵入岩总体走向为NWW-SEE向。矿区出露地层有太古宇-古元古界北大河岩群 (ArPtB) 、长城系桦树沟组undefined及第四系全新统 (Qh) 。矿区褶皱主要表现为复式向斜褶皱, 有较大的层间褶皱和较小的层间褶曲组成, 构造形态复杂。矿区内的断裂主要有SN向和EW向两组, 断层对矿区地层的破坏作用也比较明显。

矿区内的长城系桦树沟组对矿体起着控制作用, 矿区圈定的铁矿体均受地层控制, 又受后期构造的影响, 矿体随地层的变化而变形, 局部可见小断裂对矿体的破坏现象。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2]。矿区分布南北两个矿带, 共圈定14个铁矿体, 主矿体为2、3号矿体, 长700~1000m, 平均厚度2.90~6.11m, 厚度变化较稳定, 近于东倾, 倾角36°~49°, 平均品位TFe30%~40%。其次为4、6、8、10、11号矿体, 在走向上连续性较好, 厚度变化较小, 局部有扭曲现象。

2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地处祁连山中高山区, 地势陡峻, 水系发育, 最低侵蚀基准面高程3902m。矿体大部分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上, 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

2.1 地下水赋存分布特征

根据地下水埋藏条件和水力性质, 可将矿区地下水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赋存在石油河河谷及其支沟洪积、洪冲积层孔隙中。水位埋深一般<2.0m, 个别地段溢出成泉。含水层岩性为砾石及碎石, 分选一般, 渗透性好, 厚度<3.0m。根据单井涌水量, 富水性大致可分为三个级别:水量中等 (单井涌水量100~1000m3/d) ;水量贫乏 (单井涌水量10~100m3/d) ;水量极贫乏 (单井涌水量<10m3/d) 。水质较好, 矿化度0.256~0.494g/L, 为淡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2-~Ca2+~Mg2+型、SO42-~HCO3-~Ca2+~Mg2+型、SO42-~Ca2+~Mg2+型水。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太古宇-古元古界区域变质岩及火成岩裂隙中。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砂质板岩、硅质岩及石英闪长岩、白云岩等, 据矿区钻孔揭露, 裂隙发育深度一般<100m。属裂隙潜水, 分布极为不均。水位埋深一般0.60~62.83m, 最深可达98.74m (ZK0801) 。根据地下水径流模数, 基岩裂隙水富水性可划分为三级:水量丰富[地下水径流模数3~6L/ (s·km2) ], 水量中等[地下水径流模数1~3L/ (s·km2) ], 水量贫乏[地下水径流模数<1L/ (s·km2) ]。水质较差, 矿化度4.17~5.29g/L, 属半咸~咸水。水化学类型为SO42-~Ca2+~Mg2+型和SO42-~Mg2+~Ca2+型水。

2.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矿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直接渗入及地下径流侧向补给。地下水接受补给后, 沿沟谷向下径流, 大部分汇入地表河流, 一部分顺现代河谷以孔隙潜水形式径流。地表河流在向下游径流过程中, 一部分下渗补给河谷潜水。但由于沿沟谷呈带状或岛状分布的多年冻土的存在, 表层孔隙潜水与下伏基岩裂隙水的水力联系并不密切。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为泉、地下径流及蒸发。

2.3 矿床充水条件分析

矿区地势陡峻, 地形有利于排水, 5~7月期间暴雨形成的洪流很快沿沟谷下泄, 流出区外。主要矿体距地表水体较远, 且主要矿体大部分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 因此, 大气降水和矿区附近地表水体不构成矿床的主要充水因素。矿床充水以基岩裂隙水为主, 充水通道为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矿体顶底板岩性为粉砂质板岩、泥质板岩及千枚状板岩, 围岩渗透性差, 补给条件较差, 水量贫乏, 富水性弱~较弱。但在侵入接触带和断裂带附近, 脆性岩石一侧裂隙发育, 可能富集一定量的地下水。对矿床开采影响较大的断层主要有F8、F3、F10, 其中F8为逆断层, 断层上盘为矿体所处的板岩, 下盘为白云岩, 白云岩富水性较板岩好, 推测断层性质为阻水断层, 矿床开采时应避免破坏该断层的隔水作用, 并应注意在次一级断裂发育地段的突水。F3、F10为平推断层, 断层破碎带本身含水, 属导水断层, 特别是F10断层处于沟谷地带, 推测为较好的导水通道。矿床未来开采遇到侵入接触带和断裂带附近时, 要注意矿坑涌水的变化, 预防矿坑涌水。

2.4 矿坑涌水量预测

根据矿区SHK1801钻孔抽水试验资料, 利用“大井法”对矿区竖井涌水量进行了预测。

2.4.1 Fe8号矿体

概化边界条件为:南以F6逆断层为界, 属隔水边界;北以地表自然分水岒为界, 视为隔水边界;东西向视作等厚均质各向同性无限延伸。假设开拓井巷位于边界中心附近, 开拓井巷视作完整井巷, 流向井巷地下水流视作平面流, 地下水类型为潜水。预测井巷最大涌水量计算标高为3906.00m。

计算公式:undefined

式中:Q——预测矿坑涌水量, m3/d;

K——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 取值为2.053×10-3m/d;

H——潜水含水层自底板算起的水头高度, 即潜水含水层厚度, 取平均值152.79m;

h0——潜水含水层底板至开拓井巷内动水位的距离, 这里地下水水位降至计算标高3906.00m, 因此取值为0m;

rw——开拓井巷半径, 取值1.75m;

b1、b2——开拓井巷至边界距离, 取值均为175m。

计算结果:Fe8号矿体竖井最大涌水量预测为18.551m3/d。

2.4.2 Fe3号矿体

概化边界条件为:东以F1逆推断层为界, 属隔水边界, 其余三个方向视作均质各向同性、等厚、无限延伸。开拓井巷视作完整井巷, 流向井巷地下水流视作平面流, 地下水类型为潜水。预测井巷最大涌水量计算标高为3940m。

计算公式:undefined

式中:Q——预测矿坑涌水量, m3/d;

K——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 取值为2.053×10-3m/d;

H——潜水含水层自底板算起的水头高度, 即潜水含水层厚度, 取平均值85.40m;

h0——潜水含水层底板至开拓井巷内动水位的距离, 地下水水位降至计算标高3940.00m, 因此取值为0m;

rw——开拓井巷半径, 取值1.75m;

b——开拓井巷至边界距离, 取值150m。

计算结果:Fe3号矿体竖井最大涌水量预测为7.749m3/d。

2.4 矿山供水水源方向

矿区地表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主要指石油河及边沟) , 水质良好~较好, 水量丰富, 适宜生活饮用和矿山选矿用水。建议优先利用地表水。

因此, 矿床充水方式为直接充水, 属裂隙充水矿床。主要充水水源为基岩裂隙水及大气降水。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弱-中等, 补给条件较差。上覆第四系厚度不大, 浅层孔隙潜水与基岩裂隙潜水水力联系不密切。该矿床属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3], 属少水矿床。

3 工程地质条件

3.1 岩体工程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祁连山坚硬—半坚硬中高山工程地质区。根据工程地质特征可进一步分为两个工程地质亚区六个工程地质地段。与矿床开采较为密切的工程地质岩组为坚硬~半坚硬薄层状板岩, 主要岩性为单一板岩, 变余泥质、粉砂质结构, 板状构造, 岩石坚硬~半坚硬, 质量一般中等~劣。岩体中等完整~完整性差, 呈薄层状结构, 构造变形中等。以Ⅳ、Ⅴ级结构面为主, 亦存在Ⅲ级结构面, 延展性较差。岩体中发育多组小断裂, 断层破碎带成分为石英颗粒、板岩碎屑及泥质, 泥质为绿泥石和绢云母。岩体裂隙中可见1~2层冻结冰, 并赋存有一定量的裂隙水, 富水性差。裂隙水对岩石有轻微软化作用和泥化作用, 软化系数0.23~0.60。岩石单轴抗压强度25.6~72.6MPa, 内摩擦角30°13′~39°06′。

3.2 矿体围岩工程地质特征及稳固性评价

矿体围岩岩性为泥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及千枚状板岩, 为坚硬~半坚硬岩石, 质量中等~劣, 完整性差-中等, 整体呈薄层状结构, 构造变形中等。表层风化破碎强烈, 常形成局部崩塌, 但未见有明显滑移现象。一般发育2~3组裂隙, 裂隙面光滑, 呈半张开状和闭合状, 宽度1~3mm, 无充填或部分充填, 充填物为碳酸盐和板岩碎屑。在侵入岩与板岩的接触带附近, 可能存在较大的裂隙, 如ZK0501在孔深24.60~27.60m钻进时, 发生掉钻事故, 孔口不返水。矿体围岩中小断层破碎带不时出现, 据ZK0901、ZK0903钻孔揭露, 宽度一般0.10~0.68m, 最大可达1.0m, 主要由断层泥和断层角砾构成, 力学性能较差。围岩板理发育, 局部有轻微褶皱。裂隙水微弱, 沿裂隙面出现渗水现象, 地下水的软化、泥化作用明显, 可能引起局部位移或坍塌掉块现象。平硐 (NPD2) 及斜井工程遇多年冻土层时, 硐壁出现融化滴水, 局部坍塌, 硐室内有积水现象。

岩体初始应力场为低应力区, 属较硬岩, 洞壁岩体有剥离和掉块现象, 新生裂缝较多, 成形性一般不好。深埋地下开拓时, 由于岩石中隐微裂隙的存在, 可能出现岩爆。岩体自稳能力为Ⅳ-Ⅴ级, 跨度>5m时自稳能力差, 主要失稳形式是冒落或片帮。岩体变形特征整体以塑性变形为主, 局部地段以弹性变形为主, 厚度不大。井巷围岩稳固性为Ⅳ级, 整体稳固性差, 遇小断层破碎带及层间滑动带不时出现时, 力学性能明显较差, 应进行支护。裂隙水微弱, 沿裂隙面出现渗水、滴水现象, 地下水的软化、泥化作用明显, 可能引起局部位移或坍塌掉块现象, 主要失稳形式是冒落或片帮。井巷开拓时必须注意排水, 防止因渗水引起岩石力学强度的降低, 从而影响岩体整体稳定性。

3.3 矿体围岩物理力学性质

红坡铁矿区的所有矿体中, 除红坡铁矿区Fe4号矿体上、下盘围岩为千枚状板岩外, 其余矿体均为泥质板岩。矿体围岩物理力学性质基本稳定, 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矿石类型主要为碧玉岩型和板岩型磁铁矿, 它形晶粒状结构, 条带状构造, 致密坚硬。测试结果表明, 矿石块度较小, 见表2, 物理性质差异较大, 见表3, 矿石易开采。

3.4 矿山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多年冻土是矿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矿区地处多年冻土区, 冻土扰动可能产生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多年冻土多沿沟谷呈岛状分布, 部分地段出现冰胀丘或冰胀裂隙, 冻土前缘往往有泉水出露。据调查, 冻土上限1.10~1.50m, 下限一般>3m。季节融化层在春季融化、秋季冻结, 年内冻融反复交替, 前缘往往有泉水出露。井巷开拓工程遇冻土层时, 应快速连续施工, 以防止冻土融化造成硐壁坍塌, 并注意采取必要的支护措施。

矿区虽地层岩性复杂, 地质构造发育, 但岩石强度较高, 总体稳定性好, 不易发生矿山工程地质问题。因此, 初步确定矿区工程地质条件为简单。

4 环境地质

4.1 地震及活动断裂

矿区地处祁连山地震带, 区域地质构造复杂, 地震活动剧烈而频繁。根据《甘肃省地震监测志》, 本区公元前1993-公元2002年曾发生过多次Ms≥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破坏性最大的为1932年12月15日昌马Ms7.6级地震, 震中位于北纬39°42′, 东经96°42′, 即昌马东南50km的红窑子南沟处, 震中烈度Ⅹ度, 震源深度20km。1951年12月27日肃北东Ms6.0级地震, 震中位于北纬39°36′, 东经95°42′。2002年12月14日发生玉门Ms5.9级地震, 震中位于北纬39°48′, 东经97°18′, 震中烈度Ⅶ度, 地震发生在祁连山北缘北西向旱峡—大黄沟断裂带。有关研究表明, 本区为8级地震潜在震源区, 属较不稳定的地区。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矿区抗震设防烈度可按Ⅷ度考虑,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0.20g。矿区内尚未发现活动断裂, 以及新构造运动痕迹。

4.2 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及地质灾害

矿区地处石油河上游中高山区, 荒无人烟, 仅有少数牧民游牧。沟谷发育, 植被稀疏, 自然排水条件较好。矿区内地质灾害不发育, 仅在较高陡崖坡脚处分布数处崩塌, 一般规模较小。暴雨季节应注意预防洪水冲蚀及次生泥石流的发生。矿区地形受前人采矿影响, 略有变化。主要表现为露天采坑和人工废石堆积。矿区东部由于人工采矿形成数个露天采坑, 多沿矿体挖掘, 宽3~5m, 深度3~5m不等, 形状不规则。采矿形成的废石多沿山坡或沟谷堆积, 规模不等, 高一般2~3m, 块石粒径5~20cm , 结构松散, 自然坡度角30°~35°, 大部分处于不稳定状态。

4.3 采矿后地质环境变化预测

矿区内地质灾害不发育, 但采矿后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地面塌陷。滑坡主要可能发育于露天采坑高陡边坡顶部的斜坡地段, 由于第四系残坡积物含土, 结构松散, 在饱水状态下, 易在基岩表面形成泥膜, 产生滑动面。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及基岩强风化层在重力作用下, 易产生规模较小的小型滑坡。防治措施可采用3种方式:一是清理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减少滑坡体;二是增设排水措施, 较少第四系松散层赋存水量;三是减缓边坡坡度, 降低滑坡体的下滑力。

地面塌陷主要针对于地下井巷开采工程, 发育于地下采掘工程的分布区域, 生成机理为矿体围岩稳固性差, 易塌方掉块, 从而导致地面塌陷。防治措施可采用井下支护或采用充填法采矿, 可有效的减少硐室顶部掉块及塌陷的范围。

矿山未来排水可能造成当地地表水体的污染, 主要污染项目有SO42-、Fe、总硬度等。矿区未来开采要合理规划废石、矿石堆放场地, 严禁堆放在冲沟内。矿床开采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要尽量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影响。矿区地处祁连山中高山区, 地形陡峻, 降水丰沛, 短时间的暴雨即可形成山洪, 沿河沟而下, 瞬时流量很大, 所以重型工程建筑物设施选址时必须考虑防洪。

5 矿床开采方法建议

矿区铁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在走向上连续性较好, 厚度变化较稳定, 厚度变化属简单—中等型, 品位变化属均匀型。矿体倾角较缓, 一般32°~60°, 在剖面上沿走向方向为上缓下陡趋势。矿体厚度较小, 埋藏较深, 倾角较缓, 而且地表允许陷落, 矿山适合采用井巷开采[4]。岩石质量中等, 岩体完整性中等, 属中等稳固岩类, 矿石总体品位较低。矿床开采总顺序为:矿体采用自上而下的下行式开采, 同中段矿块的开采顺序为前进式或后退式开采。

遇局部断层挤压破碎带和岩体风化蚀变带时, 应注意预防局部坍塌、掉块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 加强井下排水和井巷支护工作。

矿山回采建议采用分层崩落法开采 (矿体厚度<8m) , 其布置方式及回采工艺灵活, 适应性强, 作业简单, 相对贫化率低。初步设计采矿损失率20%、贫化率15%。在矿山开采的同时, 应加强深部探矿及外围找矿, 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综上所述, 肃北县红坡铁矿床属于开采技术条件简单的矿床 (Ⅰ类) , 易于开采。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地质环境良好。矿体形态简单, 多呈层状、似层状, 连续性较好, 厚度较小, 矿床埋藏较深, 适宜井巷开采, 矿山回采建议采用分层崩落法开采。在开采的同时应加强深部探矿及外围找矿, 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摘要:肃北县红坡铁矿是近年来在祁连山西段发现的小型矿山之一。通过矿床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研究, 初步认为,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简单, 易于开采。矿体形态简单, 多呈层状、似层状, 连续性较好, 厚度较小, 矿床埋藏较深, 适宜井巷开采。矿山回采建议采用分层崩落法开采。在矿山开采的同时, 应加强深部探矿及外围找矿, 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

关键词:红坡铁矿,开采,技术条件

参考文献

[1]杨冰林, 王国荣.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红坡铁矿详查报告[R].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 2009.

肃北县460 篇4

2011年, 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在马鞍山金矿开展了普查评价工作。主要开展了1:10000地质草测以及运用槽探揭露、钻探深部验证等手段, 大致查明了矿区含金蚀变带及矿体的展布特征, 总结了成矿规律, 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依据。

1 成矿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额济纳—北山弧盆系、红石山裂谷带的狼娃山—白山复背斜的北翼。属霍勒扎德盖—狼娃山金矿成矿带。区域地层划分属北山地层分区的马鬃山地层小区。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泥盆系雀儿山群 (DQ) , 石炭系白山组 ( (CCbb) ) 、扫子山组 (Cs) , 二叠系双堡堂组组 ( (PPpp) 和第四系全新统 (Qh) 。区内构造复杂, 岩浆活动强烈。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地质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石炭系白山组 ( (CCbb) ) 、扫子山组 (Cs) 、第四系全新统 (Qh) 。金矿体赋存在白山组 ( (CCbb) 中, 该组在矿区呈北西—南东向或近东西向带状展布, 主要为一套浅海相沉积碎屑岩及火山沉积碎屑岩建造。

据1:20万区调资料, 在该地层中采到丰富的动物化石, 区域上白山组可划分为上、中、下三段。在马鞍山东矿区仅出露了石炭系白山组中段。石炭系白山组中段由下部和上部组成, 主要特征如下:

中段下部 ( (CCbb22a) 主要分布在矿区中部和西部, 地层走向近东西向, 向南陡倾, 倾角50°~68°。岩性主要为灰绿色变安山岩、绿泥千枚岩、绿泥绢云千枚岩夹含铁石英岩及铁矿层。

灰绿色变安山岩:灰绿色, 变余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岩石由斑晶和基质组成, 斑晶为斜长石大小约0.5mm×1mm。基质为玻基交织结构。在岩石中见有少量呈星点状分布的黄铁矿, 黄铁矿晶形较好, 粒径<0.5mm。岩石片理发育。

绿泥千枚岩:灰绿色, 鳞片变晶结构, 千枚状构造。岩石主要由绿泥石、绢云母等组成。

灰黑色含铁石英岩:灰黑色, 粒状变晶结构, 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石英、磁铁矿 (15%±) 等组成。

中段上部 (Cb2b) 主要分布在矿区中部, 地层走向北西—南东向, 与区域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 向南陡倾, 倾角50°~70°为灰-灰白色绢云千枚岩、绢云绿泥千枚岩、绢云石英片岩及少量的硅质板岩和石英岩。

浅灰色绢云石英片岩:浅灰色, 鳞片粒状变晶结构, 片状构造。岩石主要由石英 (50%±) 、绢云母 (40%±) 、绿泥石 (5%±) 等组成。

灰黑色硅质板岩:灰黑色, 隐晶质结构, 板状构造。岩石主要由硅质组成。

扫子山组可分为上、下两段, 在矿区仅出露下段 (Cs1) , 分布于矿区的北东部, 地层走向南东, 向北陡倾, 倾角60°~85°。扫子山下段 (Cs1) 主要由长石石英砂岩、灰岩及少量浅灰色—浅黄褐色岩屑石英砂岩等组成。

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灰白色, 砂状结构, 块状构造。整体呈薄层状构造。岩石主要由石英 (80%±) 、长石 (10%±) 、岩屑 (5%±) 及少量胶结物等组成。石英、长石等碎屑分选性中等, 磨圆度一般。颗粒支撑, 硅质胶结。局部见有少量黄铁矿呈稀疏浸染状分布于岩石中。

黄褐色—浅灰色灰岩:风化面黄褐色, 新鲜面浅灰色, 细晶结构, 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方解石及少量胶结物等组成。风化面见有溶蚀, 淋滤的空洞。岩石局部具硅化, 后期的石英细脉沿裂隙充填, 脉宽多在1mm±。

2.2 矿体地质

区内含金蚀变带长2000m, 宽5~35m, 走向110°~140°。含金蚀变带中目前仅圈定金矿体两条, 分别为Au1、Au2。金矿体呈透镜状, Au1倾向238°倾角69°, 矿体长约60m, 厚0.84m平均品位1.05×10-6;Au1长60m, 倾向170°, 倾角84°, 厚0.80m, 平均品位1.93×10-6。

从空间分布位置上来看, 这两条金矿体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 分布于同一条蚀变带内, 并严格受该蚀变带所控制。蚀变带中白山组岩层受构造作用发生碎裂化、片理化, 构造控矿作用十分明显。矿区东、西两侧为460金矿、霍勒扎德盖金矿、扫子山金矿。马鞍山东金矿与上述金矿属同一成矿带, 均受近东西向的红石山大断裂或其次级断裂控制。

2.3 矿石特征

矿区矿石自然类型为蚀变安山岩型金矿石。

结构以压碎角砾结构为主, 在金属硫化物之间有交代残余结构、脉状充填结构和包裹结构等。

构造主要是块状构造、片理状构造等。受构造应力影响, 有条带状构造和平行定向构造。

2.4 矿体围岩和夹石

上盘围岩为千枚岩、下盘围岩为碎裂硅质岩, 围岩与矿体接触界线不明显。越靠近矿体围岩越破碎, 蚀变作用越强烈。蚀变主要为:硅化、碳酸岩化、褐铁矿化、黄钾铁矾化。

围岩与矿体界线不明显, 要靠样品来圈定;围岩中金含量低于边界品位, 但明显有金矿化显示, 一般情况下, 越远离矿体, 其金含量越低。

矿体规模小, 暂无夹石。

3 矿床成因

3.1 地质特征

3.1.1 地层

矿区圈定的金矿体均位于石炭系白山组中, 金矿体主要赋存在破碎蚀变带中, 形成破碎蚀变带的原岩主要为变安山岩、绿泥千枚岩等。为安山岩、凝灰岩等经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及后期热液改造, 原破碎带中的安山岩、凝灰岩发生了褪色蚀变, 具硅化、绢云母化等。另根据光谱鉴定结果表明蚀变安山岩具有金高背景值, 为成矿提供了较好的物质来源。属矿源层。

3.1.2 构造

受北侧红石山大断裂的影响, 区内产生一系列近东西向或北西—南东向断层。矿区形成的破碎蚀变带就是该大断裂的次级构造之一。金矿体受构造控制的特征明显, 带内的岩石较之围岩具有较大的渗透性, 能起到导流作用, 引起深部不同层次的流体向上迁移, 使途径不同的热液流体将不同层次中的成矿元素富集起来, 为成矿奠定了良好基础。断层形成开放空间, 有利于含矿热液的充填和沉淀。

3.1.3 矿体

矿体分布在近东西向的破碎蚀变带中的细小石英脉中, 石英脉的分布严格受破碎蚀变带控制。矿体产状与破碎蚀变带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呈长条状、脉状、扁豆状, 断续或平行产出, 走向80°~90°, 向南陡倾, 倾角67°~88°, 局部直立或向北陡倾。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清。矿体的顶底板岩性为绢云千枚岩、碎裂硅质岩等。

3.1.4 赋矿岩石

矿区主要赋矿岩石为变安山岩, 赋矿岩石岩性较为单一。

3.1.5 矿石结构构造

矿区矿石结构以碎裂结构为主, 局部为不等粒变晶结构, 在金属硫化物之间有交代残余结构、脉状充填结构和包裹结构等, 如图1所示。

注:1.石炭系扫子山组;2.灰岩;3.砾岩、细砾岩;4.岩屑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5.石炭系白山组;6.绢云石英片岩;7.绢云绿泥千枚岩;8.灰绿色安山岩;9.变安山岩;10.硅质岩;11.石英岩;12.硅质板岩;13.安山质岩屑凝灰岩;14.含金蚀变带;15铁矿体及编号;16.金矿体及编号

构造主要是块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等。受构造应力影响, 有条带状构造和平行定向构造。

3.2 成矿机理

根据以上矿床地质特征来看, 初步认为矿床成因属受构造控制的蚀变岩型金矿床。地壳深部的富金热液向上运移, 围岩中的金元素同时受到活化。破碎蚀变带本身为构造薄弱区, 为含矿热液提供了良好通道, 有利于矿液的运移和上升, 然后随其温度、压力、化学成分、PH值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 在适宜场所发生沉淀、富集并形成矿体。

3.3 找矿标志

1) 区内发育有硅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黄钾铁矾化等蚀变组合的破碎蚀变带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2) 区内与近东西向断裂呈小角度相交的次级断裂是寻找金矿的有利地段。可作为寻找金矿的构造标志。

3) 矿体主要赋存于石炭系白山组和扫子山组的接触带可作为在该区寻找金矿的宏观标志层。

参考文献

[1]地质部甘肃省地质局.1:20万明水幅区域地质测量报告[R].甘肃省地矿局, 1966—1967.

[2]甘肃省地质局.1:25万红宝石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甘肃省地矿局, 2002—2004.

[3]甘肃省地矿局.甘肃省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7, 14-48.

[4]甘肃省地矿局.甘肃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9, 7-30.

[5]张新虎, 刘建宏, 梁明宏, 等.甘肃省区域成矿及找矿[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3.

[6]张新虎, 刘建宏, 赵延庆.甘肃省成矿区 (带) 研究[J].甘肃地质, 2008, 17 (2) :1-8.

[7]赵安生, 李景春.甘肃北山北带金矿区域成矿特征[J].贵金属地质, 1993, 2 (2) :105-109.

[8]杨兴吉.甘肃省肃北县460金矿控矿因素及找矿方向[J].甘肃科技, 2009, 25 (7) :52-53.

[9]范国琳.甘肃北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J].西北地质, 1990 (2) :36-42.

【肃北县460】推荐阅读:

上一篇:景观设计与原理下一篇:CT系统评估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