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中的加息

2024-09-25

预期中的加息(共5篇)

预期中的加息 篇1

一、引言

在经济决策时, 理性人假设也是决策的依据之一, 即认为个体的决策是基于理性的分析, 决策的目的是获取利益的最大化。然而, 随着相关领域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这种极端理性的决策观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结果的质疑。西蒙告诉我们:人的理性是有限的。由于人类大脑的生理局限, 拥有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备性, 因此作为决策者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人只能追求令人满意而不是最优的经济目标, 因此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只能存在于严格假设的逻辑推导中, 而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我们认为, 人的精神世界不仅包括理性, 还包括潜意识、直觉、本能、情感、意志与信仰等非理性范畴, 难道非理性与决策行为无关?现实中, 由于虚拟经济和信息经济日益壮大, 人的情趣、情绪、情感等非理性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现, 而决策理论却长期忽视非理性的作用。2002年Kahneman因为把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 解释了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问题, 而获得了诺贝尔奖。Kahneman提出人是非理性的决策者, 在做决策时首先倾向于依赖自己的直觉, 但是其心理唤醒水平、个体期望、人物重要性等内外因素都会对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 人们可能运用大量心理资源进行高级的心理加工, 综合的分析外部信息而进行判断。传统经济学更多地思考人们应该怎么决策, 而行为经济学则更多的通过实证研究, 发现人们实际上是怎样做出决策的。在无法正常取得概率及基本比率信息的情况下, 直觉有可能带来比标准化决策更优的选择。决策和判断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可使用的时间和决策者的情绪这类环境特征因素。当时间紧迫时, 决策者选用简单化的策略通常只注意到少量线索, 并做出相对而言风险较低的决策。而情绪好的决策者可能更富有创造力, 觉得负面事件发生的概率较低或者不发生。这说明我们从决策研究中得到的结论应被妥善地评价, 防止过度概括化的发生。Kahneman让非理性回归到它在经济生活中应有的位置。

在Kahneman研究的启发下,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意识到情绪与决策过程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许多研究已将预期情绪作为影响决策的重要变量加以研究, 这已成为决策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在综合前人对情绪在决策中作用的研究基础上, 简要论述了即时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并对即时情绪和预期情绪在决策中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以期将情绪在决策中作用的研究推向更深的层面。本文中的预期情绪是指决策者对决策行为所导致的可能结果的情绪体验;即时情绪是指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活动当时的情绪状态。

二、预期效用理论、前景理论中关于预期情绪对决策行为的影响

20世纪中叶, 数学上的重大突破催发了现代效用理论的产生, Neumann等人提出“预期效用理论” (ExpectedUtilitytheory, EU) , 该理论假设决策者按自己的偏好对选项排序, 且偏好遵循少数几个规则, 决策者按最大预期效用进行选择。这里效用不再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 而成为可测量的客观指标。之后, Savage提出“主观预期效用理论”。根据这一理论, 效用不以事物的客观概率而以主观概率来计算。主观预期效用理论迅速成为标准化决策的主导方法。无论是预期效用理论还是主观预期效用理论, 在追求客观性和量化指标的过程中均抛弃了古典效用理论所包含的心理内容, 尤其排除了情感因素, 从而使得这些理论在增强了客观性的同时丧失了对许多现象的解释能力。如在有100%的把握稳拿5000元和有80%的机会得到6000元之间进行选择时, 多数人选择稳拿5000元;而在有100%的机会损失5000元和80%的机会损失6000元之间进行选择时, 多数人选择后者, 出现了所谓的“偏好反转”。对于这种现象, 上述两种理论解释起来都显得无能为力。

Kahneman和Tversky对偏好反转等“反常”现象做了描述性说明。在最大期望效用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前景理论” (ProspectTheory) 。根据该理论, 效用受决策现状 (参照点) 和未来效益变化的影响, 在小风险条件下, 值函数曲线在赢区呈凸型, 在输区呈凹型, 即人们在获益领域表现出“风险规避”, 在损失领域表现出“风险寻求”偏向。之所以如此, Kahneman认为是“一个人在损失一定数量的金钱时所体验到的恶劣心情远远大于得到相同数量金钱所带来的愉悦心情”的缘故。对决策过程中的反常现象做出解释的还有“等级和信号依赖理论”。它认为假设决策权重随结果出现的概率、信号以及等级发生变化。例如, 如果一个决策者特别在乎微不足道的收益, 他就会给较小的收益以较大的权重, 以避免一无所获。同样, 这个决策者也会给较小的损失以较大的权重, 以避免损失过大。在这些理论中, 已然出现了一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如希望和恐惧、乐观和悲观等。但无论是前景理论还是等级和信号依赖理论, 它们在将参照点和决策权重等概念引入决策时, 虽然不得不提及某些情绪因素, 遗憾的是它们并没有将情绪作为影响决策的一个参数加以考虑, 由此仍将情绪排斥于决策的大门之外。

Mellers在情感判定理论和主观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情绪选择的模型, 即主观预期愉悦理论。主观预期愉悦理论的思想来源于主观预期效用理论, 将情绪作为一种效用, 这与主观预期效用理论相类似, 但又有所区别, 最大的区别在于预期的情绪不同于效用。首先, 效用一般被认为伴随收益的增加而增加, 而预期的情绪则依赖于比较、惊讶等因素。令人惊讶的微小收获带来的愉悦甚至大于平淡无奇的巨额收益带来的愉悦。其次, 效用是比较稳定的, 而预期情绪则随信念和比较而变化。

无论是后悔理论、失望理论还是主观预期愉悦理论都是在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们均为预期效用类模型的变式。这类模型有一个不言而喻、也很少受到质疑的理论定位, 即都采用了基于结果和认知的理论视角。在情绪、认知与决策三者之间, 情绪的作用是通过认知评估这一中介来实现的。预期效用类情绪模型虽然已经考虑了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 并且给予这类情绪以充分的重视, 但是模型仅涉及了与决策结果紧密相连或作为决策结果的那部分情绪。近年来随着对情绪与认知关系研究的深入, 对情绪影响决策过程的认识也逐渐全面与深刻, 一些学者意识到决策过程中不仅存在作为效用的预期情绪, 还存在“即时”情绪, 它们可以在没有认知评估参与的情况下产生并反过来影响认知评估, 直接影响决策行为。Loewenstein提出的风险即情绪模型认为:它表明决策过程中不仅存在受认知评估影响的预期情绪, 还存在不受认知评估影响的即时情绪。

三、即时情绪对决策行为的影响

近来决策领域的研究者不仅关注对伴随预期结果而产生的预期情绪, 而且对决策者在决策活动进行时所体验到的即时情绪越来越重视, 因为即时情绪的状态可能导致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与早期对结果的预期大相径庭。研究发现, 决策者的即时情绪由两个因素组成, 一是预期影响, 它来源于决策者对决策后果的感知;二是偶然影响, 它包含了所有与决策结果不相关的其他因素。即时情绪对决策的影响通过直接和简接两种方式进行。

(一) 即时情绪对决策行为的直接影响

即时情绪的直接影响指即时情绪不通过影响决策者的预期情绪或者认知加工过程而对决策行为直接产生的影响。有研究发现, 决策者决策时的情绪和心境可以对决策行为产生的直接影响, 这种影响的程度取决于即时情绪的强度。

在低水平和中等水平的即时情绪强度下, 情绪负载着决策者决策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来影响决策者的决策过程。情绪即信息理论详细描述了情绪负载的信息是如何进行决策者的决策过程的。这个理论认为, 当决策者在进行决策任务时, 他们会常常问自己“对这个问题我的感觉如何”, 并且利用他们当时的感觉来做出判断。如决策者进行决策活动时的情绪是积极的, 那么决策者倾向于做出较为乐观的选择, 反之也是成立的。在高强度的即情绪体验下, 它对决策者行为的影响也就变得更大。实际上, 当情绪的强度变得足够强的时候, 它会完全盖过决策者的认知加工过程和复杂的决策过程。在高强度即时情绪的影响下, 人们常常说他们“失去了控制”。这种即时情绪的强度对决策的影响的事例在广场恐惧症病人身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他们 (病人) 尽管意识到广场这些空旷的地方没有危险, 但是他们仍然感到恐惧, 这就是因为恐惧的情绪已掩盖了他们的认知过程。但是, 即时情绪不会对所有类型的决策都会产生影响, 它只对那些与情绪相关的决策会产生影响。例如, 去看哪一个电影的决策就与决策者的即时情绪高度相关。至于你是否对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这种与决策者的即时情绪关系不是很密切的决策活动, 受到即时情绪的影响就会比较小。

(二) 即时情绪对决策行为的间接影响

即时情绪不仅仅只对决策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它也会通过影响决策过程中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而间接影响决策行为。即时情绪对决策行为的简接影响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即时情绪影响决策者对决策预期价值的估计;二是即时情绪影响决策者信息加工的数量和质量。

1、对预期价值的影响。

许多研究发现, 决策过程中的即时情绪会使决策者对决策行为所带来的结果是乐观还是悲观的可能性造成影响。也就是说, 当决策者在决策时的情绪比较好时, 他们倾向于对决策结果做出乐观的预期, 反之, 如果他们决策时的情绪比较坏, 那么他们倾向于对决策结果做出悲观的预期。这方面的一个研究发现, 当被试在阅读了一篇喜剧小说之后对风险任务的结果预期倾向于乐观, 而阅读了悲剧小说的被试倾向于对风险决策的结果预期倾向于悲观。Loewenstein发现, 当被试试图对一个将来产生的结果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时, 他们倾向于将目前的情绪状态移植到将来。研究发现, 当被试处于情绪稳定状态时, 例如, 被试没有饥饿感、情绪平静等等, 他们对将来决策结果的预期情绪也会倾向于做出冷静的选择。而在性唤起的状态下, 那些阅读了性唤起资料的男青年对将来某个情景的假设变得比那些没有阅读性唤起资料的男青年更富于侵略性。

2、对信息加工过程性质的影响。

即时情绪会对参与决策的相关信息及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 如对信息的编码和提取等产生不同的解释, 这种解释可能会因为即时情绪的性质而使产生偏差。决策者的情绪状态 (如正性情绪VS负性情绪) 会决定信息加工过程的性质, 例如, 负性情绪导致了决策者的注意广度变小, 而积极的情绪状态则使注意广度增加。在一个研究中, 研究者要求被试挑选将来工作的同事, 负性情绪的被试要比正性情绪的被试更注意目标导向, 并且他们在挑选合作者的时间上要花更多的时间, 他们更多考虑将来与合作者如何处好人际关系, 并且过多考虑未来合作者所具有的一些负性特征。与此相对, 具有正性情绪的被试挑选合作者的速度非常快, 并且较少注意合作者的个人因素。

3、对信息加工深度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负性情绪要比正性情绪激发更系统的加工过程。对这种现象的解释可能是这样的:情绪扮演了适应器的角色, 它能够觉察在特定的决策下是否需要更多的注意的参与, 在积极情绪下, 决策者会觉得一切情况都是好的, 而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注意, 在负性情绪下, 它会提示决策者目前的情况不理想, 需要引起注意。基于这样的假设, 许多研究发现, 烦躁不安的情绪与警醒与沉思密切相关, 而正性情绪则于启发式思维过程联系在一起。如快乐的参与者更倾向于表现出偏差, 过高的将结果归因于个人的特征而非环境因素的影响。

Bless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种假设, 他们发现快乐的即时情绪会降低决策者的动机过程。尽管快乐的情绪会增加对一般知识结构的依赖, 而悲伤的情绪则降低这种依赖, 但快乐的情绪并没有降低决策行为认知绩效的广度。实际上, 快乐的被试在第二任务的决策绩效上要比悲伤情绪的绩效要好。这个结果揭示了这样一种现象, 即快乐的被试对一般知识结构的依赖要高于悲伤的被试。就象其他系列研究所揭示的那样, 一些具有确定性的情绪 (如满意和愤怒) 导致决策者更多地依赖于启发式的线索, 那些具有不确定性的情绪 (如担忧和惊讶) 导致决策者仔细的审察收集中的信息。

四、预期情绪和即时情绪对决策行为影响的比较

从情绪与决策方面研究的历史来, 研究结果都倾向性地认为:情绪对决策有负面影响, 它的存在是非理性的体现, 它严重影响了决策者的决策行为, 影响了决策者对决策行为的控制。然而, 在近代的一些研究中, 情绪对决策的影响作用却有了变化:它不再是只对决策有消极影响的因素, 从某种程度来说, 它会促进决策者的决策, 情绪在决策过程中对决策者的认知和行为过程都起着调节作用, 忽视情绪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对决策行为是有害的。

我们认为, 预期情绪对决策行为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决策结果精细的计算方面, 这种影响我们可以从“理性的选择”理论方面找到类似的解释。然而, 预期情绪对决策行为的这种影响要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预期情绪必须包含了所有决策者所关心的因素;二是这种预期必须在最大程度上是精确的。在第一个条件方面, 目前的研究已发现, 预期情绪并不能包含所有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关注的影响因素。它的存在阻止了即时情绪的进入, 这降低了决策的质量。在一个研究中, 参与者被要求对几种草莓酱的质量进行排序, 其中一半的参与者给出喜欢或者不喜欢某一品牌的原因。结果显示, 那些没有被要求给出喜欢与否原因的被试对这几种品牌草莓酱的提名与专家的排名接近;而那些被要求给出原因的参与者的排名却与专家的排名相差甚远。Damasio等人的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 那些大脑情绪中枢受到伤害的被试较之正常人更难做出决策行为。例如, 在一项投资任务中, 这些情绪中枢受到伤害的被试会不停的去选择高风险的方法, 直到他们破产为止。在实验任务进行时, 被试脑活动的影像也被记录, 结果发现, 这些被试在决策时缺少决策行为所必须的“躯体标记”———它是伴随决策过程的一种情绪信号, 能正确的对决策者所采用的决策行为产生的决策结果进行正常的编码。尽管这些脑损伤病人知道他们的选择是高风险的, 但是他们感知不到这种重复进行高风险投资所代来的恐惧感。这些研究都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 即时情绪是决策行为非常重要的构成成份。如果预期情绪可以包含所有决策者所必须的因素, 那么如果没有了即时情绪的参与, 就不会对决策造成的影响是这样的大。也就是说, 预期情绪并没有包含决策过程所有必须的因素, 即时情绪对决策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预期情绪起作用的第二个必须条件是对将来情绪的预测必须是精准的。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指出, 决策者对将来的情绪的预测可能会产生系统误差, 这种系统的偏差可能会对将来决策的所代来的情绪变化产生多种的负面影响。例如, 许多健康的美国人不愿意自己死在诊所或者ICU (重症病人监护室) , 他们说他们如果得了那么严重的疾病, 他们宁愿自杀, 但是超过90%的垂死的病人, 这些人中的大部分死于医院, 看起来喜欢在医院所受到的照顾。另外的研究发现, 不同组的参加者在被问到他们是否愿意接受非常痛苦的化疗来使他们的生命延长3个月, 没有一个化疗师愿意接受这种治疗, 分别有6%和10%的肿瘤科医生和健康人愿意接受这种治疗。但是在身患癌症的人群中有42%人愿意接受治疗。我们认为预期情绪实现其作用的两个条件很难完全满足。预期情绪不能包含所有的决策过程所关注的因素, 在这样的前提下, 决策者对将来情绪的预期会产生某种系统的偏差。

如果预期情绪不能包含所有的因素, 那么即时情绪在决策中又起到哪些作用呢?首先, 即时情绪将决策者的注意资源导向于那些重要的事件上去, 正如西蒙认为的那样, 个体的中枢神经活动是一系列的信息加工过程, 情绪扮演着认知中断者的角色, 它告诉决策者什么是重要的, 这样将较多的认知加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任务上去。其次, 即时情绪提供了不同决策阶段所必须的有用信息。Damasio的躯体标记假说为这种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表明预期情绪不能包括全部对决策者而言最重要的因素。即时情绪或许也不能包含那些决策者自己也不能清楚表达的如决策的道德价值的因素。

尽管即时情绪为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反应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并能促使决策者执行这种反应。但是已往的研究结果认为即时情绪在决策过程会有一些不良的影响。如决策情境和即时情绪可能产生失配。情绪就像其他可以影响决策者的内部因素一样, 它可以促使决策者做出正确的、适应性的行为, 某些特定的情绪会导致特定的行为。如饥饿使人产生进食的行为等。然而, 所有这些情绪激起的行为的后果个体并不是很快就能够体验到, 那么个体可能会忽视这个结果代来的影响。如面对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时, 尽管我们都知道这些食品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损害, 但是这种损害需要在很久以后才能显现出来, 此时, 情绪的动机作用的水平往往要高于个体的认知评价水平。

总之, 即时情绪和预期情绪对决策行为影响的优点和缺点是互为镜像的。预期情绪对决策影响的主要表现在它能使决策者对一个较长时间后的行为的结果进行考虑;它主要的缺点是这种长时间后的结果并不是决策者关心的唯一因素, 并且当决策者在对长时间后的结果进行预测时可能会产生系统的误差。即时情绪对决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它能为决策者提供一些预期情绪不能提供的、可能是模糊的但是对决策行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即时情绪的缺点主要是它常驱使决策者不去考虑长期的后果, 并且能对决策者的预期情绪产生曲解。因此, 在决策的过程中, 我们应对预期情绪和即时情绪都给予充分的重视, 使决策行为更科学。

摘要:EU类情绪模型较早考虑了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 但是它们仅涉及与决策结果紧密相连的那部分情绪, 即预期情绪。它们忽视了即时情绪对决策活动的影响, 即时情绪通过直接影响预期情绪和决策者决策时的认知加工过程而对决策活动施加影响;它通过对决策过程信息加工中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产生影响而间接影响决策行为。预期情绪和即时情绪是决策者决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两种情绪, 它们从不同角度影响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从而影响决策效果。

关键词:决策,预期情绪,即时情绪

参考文献

[1]、Kahneman D.Prospect theory[J].Econometrica, 1979 (47) .

[2]、Mellers B A, Ritov I..Emotion-based choic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1999 (128) .

[3]、庄锦英.情绪与决策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 2003 (4) .

[4]、Loewenstein, G.Lerner J.S.The role of affect in decision making[A].In R.Davidson, H.Goldsmith, &K.Scherer (Eds.) , Handbook of Affective Science[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5]、Katja M.Wartenburger etc.A neural network reflect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emotions during perceptual decision making[J].NeuroImage, 2006 (3) .

[6]、Damasio H, Damasio AR..Emotion,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prefrontal cortex[J].Cereb Cortex, 2000 (10) .

[7]、Lily A.Gutnik A.etc.The role of emotion in decision-making:A cognitive neuroeconomic approach towards understanding sexual risk behavior[J].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 2006 (6) .

加息预期减弱美元承压下行 篇2

美联储声明利空美元

美联储一如预期地维持低利率不变,并在会后声明中重申,将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低利率。但令人失望的是,只有美国堪萨斯联邦储备银行总裁洪尼格对此次利率声明持不同意见,没有其他委员和他一起反对继续使用保持异常低利率一段长时间的措辞。这无疑削弱了市场对于美联储将会很快加息的预期,投资者因此转而寻求其他更高收益的货币,对美元形成利空。

此外,美联储货币政策声明中对美国楼市和就业市场的利空评论也令美元承压。市场没有料到美联储会说楼市仍在受压的水准,而雇主仍对增加人手犹豫不决,这也显示出美国经济复苏之路依旧曲折。

在美联储发布货币政策声明之后,11月利率期货走势显示,美联储在11月会议前升息的几率降至76%,而会议前约为87%。

欧元企稳回升仍受压

欧元兑美元在数度冲击1.38这一震荡区间头部未果后,遭遇获利了结。

周初欧盟统计局公布,1月工业生产较上月上升1.7%,较上年同期上升1.4%,均好于预期。这是1990年1月开始此项统计以来的最大月度升幅,提振了风险意愿,使得交易商回补创纪录的欧元空头头寸,令欧元企稳回升。

不过,债务缠身的希腊金融援救计划缺乏实质进展令欧元再度承压。德国政府发言人表示,欧元区财长在布鲁塞尔的会议上不会做出有关援助希腊的任何政治决定。希腊债务危机仍是悬在欧元头上的一把刀,只有时间才能证明希腊的债务再融资努力能否成功。

英镑涨收回部分失地

英镑兑美元全线上扬,房屋数据及民意调查结果触发了一轮空头回补,推动英镑收回失地。

今年以来,英镑兑美元大跌约6%,市场积聚了大量押注英镑进一步下滑的空头仓位。

英国数据显示,1月房屋价格上升速度加快,申请失业金人数意外下降。另外,央行的会议记录显示一些政策制定者担忧通胀。这些均有效提振了英镑走势。

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记录显示,委员全票通过维持利率于0-5%和量化宽松规模不变的决议。不过,有些委员提及英镑下跌可能带来通胀上升的风险。

英镑此后缩减涨幅,因为市场仍对英国不断增加的债务问题感到忧虑。

政策宽松将拖累日元

日本央行周三在面临政府要求推出政策以支撑经济的压力下,宣布放宽货币政策,用于放贷给银行的3个月贷款额度则是倍增至20兆(万亿)日元。不过,七位审议委员中有两位持反对意见,暗示在经济回升之际,日央行审议委员会难以找到施行此举的理由。

预期中的加息 篇3

关键词:预期违约,拒绝履行,履行不能,不安抗辩

一、我国《合同法》对预期违约的规定

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 在《合同法》颁布以前我们并不存在预期违约制度, 现实中出现预期违约的行为也没有法律规制。直到1999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将英美法系独有的预期违约制度纳入了其中, 在该法中与预期违约相关的条文主要有第68条、第94条、第108条。

其中, 第94条是关于预期违约解约的条款, 预期违约构成合同法定解除的一种情形, 规定在第六章“合同权利与义务终止”中。第108条是关于预期违约责任的条款, 规定在第7章“违约责任”中, 是将预期违约作为一种独立的违约形式。而第68条规定了大陆法系的不安抗辩权, 第69条是关于因行使不安抗辩权而中止履行及相应的担保条款, 在移植大陆法系不安抗辩权同时, 融合了英美法系预期履行不能制度, 把解除合同作为不安抗辩权的一个权能。再加上同样适用于预期违约的《合同法》第7章关于违约责任的条款, 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有关预期违约的规定, 构成了我国合同法上具有我国特色的预期违约制度。

二、预期违约的界定和形态

在我国, 预期违约制度主要规定在《合同法》中, 而从《合同法》看来, 我国的预期违约制度又不是完全得引进英美的预期违约制度, 它植入了一些本国特色, 尤其是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 有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大陆法系的不安抗辩权制度, 因此在两种制度兼收并蓄的情况下, 就需要比较我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与英美法系的预期违约制度的区别, 从而明确在我国《合同法》中预期违约的界定和形态, 同时也可以有助于理清其与不安抗辩权制度等大陆法系相关制度的逻辑关系。

(一) 理论上预期违约的界定

预期违约是指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将不履行合同或依客观情况判明其将不履行合同时, 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追究其他违约责任。在英美法上, 与我们所说的“预期违约”相关的两个独立概念是“预期拒绝履行”和“预期履行不能”。预期拒绝履行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其不履行合同的意图, 这种明确表示可以是言辞, 也可以是行为。以言辞拒绝履行的称为明示拒绝履行, 一行为拒绝履行的称为默示拒绝履行。预期拒绝履行的法律救济途径有二: (1) 不接受对方的预期违约表示, 待实际违约发生后再请求赔偿; (2) 接受预期违约的表示, 从而可以解除合同和立即起诉索赔。预期履行不能是指在合同履行期届至前, 一方当事人根据客观事实发现另一方当事人届时将不能履行合同义务, 虽然违约方并没有表示拒绝履行债务, 但其经济状况、信用状况等却已表明其在履行期限届至时有实际违约的可能, 不过这种实际危害的形成也不是绝对的, 而是可以回转的。预期不能履行时, 一方可以中止自己的履行, 并通知不能履行方提供担保, 若不提供担保或超出合理时间提供, 则演变成清楚的、绝对的拒绝履行行为, 适用预先拒绝履行的规则处理。

我国国内学者对于预期违约的含义的概括尽管不尽相同, 但是多数学者认为预期违约包含了英美法中的预期拒绝履行和预期履行不能。理论上我国也将预期违约界定为三种类型: (1) 最为传统的预期违约, 即明确表示将不履行合同义务; (2) 以自身行为表明其将不能履行合同义务; (3) 非行为的客观事实状态暗示其将不能履行合同义务。

(二) 我国《合同法》中预期违约的形态

虽然理论上预期违约的界定大都围绕预期拒绝履行和预期履行不能进行, 但是在各国立法实践中, 预期违约的形态或者分类却各有不同。英国和美国根据各自的历史原因对预期违约进行了分类, 英国法关于预期违约的分类情形有两种:拒绝履行表示和因债务人自己的行为而发生的履行不能。而美国法对预期违约的分类则有三种类型, 前两种和英国法基本相同, 第三种是债权人有合理理由相信债务人将不履行债务, 经请求提供充分之履行保障而不提供的, 视为构成履行拒绝。

在我国的《合同法》中, 预期违约被概况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其中《合同法》第94条、第108条规定的“明确表示不履行合同义务的”为明示预期违约;“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为默示预期违约。我国的这种分类与英美法系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的含义是有出路的, 其中在明示预期违约上, 大致相同, 都是指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 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他将在履行期限到来时不履行合同。而在默示预期违约上, 我国只是将默示的情形限定在“以自己的行为表明”, 而在英美法的默示上强调的是守约方有合理理由 (有确凿证据) 相信对方将不履行合同义务即可。可见英美法上的默示预期违约比我国的默示预期违约制度范围广, 而我国的这种分类其实并没有反应预期违约制度的全貌, 似乎并不科学。

其实按照预期拒绝履行和预期履行不能的分类, 有人提出我国的预期违约制度主要是就英美法上预期拒绝履行所作的规定, 明示和默示的分类也是指明示拒绝履行和默示拒绝履行, 而预期履行不能的情况则由不安抗辩权制度去调整 (第三部分会作具体论述) 。笔者也比较认同该种观点, 认为我国《合同法》中并没有规定预期履行不能制度, 我国的预期违约制度表现为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将不履行合同, 且救济的方式也只是解除合同和追究责任, 显然范围比英美法狭窄很多, 同时由于我国还规定了不安抗辩权制度, 其抗辩事由和预期不能履行的事由基本一致, 既然两者调整的事实状态差不多, 那就没有必要通过功能相同的两个制度分别调整, 也避免了体系和适用的混乱, 所以, 我国《合同法》就只确认了预期拒绝履行为预期违约, 并没有确认也没有必要确认预期履行不能为预期违约。

三、我国预期违约的适用情况分析

正如前文所述, 我国特色的预期违约制度并不是全貌反映英美法系的预期违约制度的, 同时又坚持大陆法系的特征, 虽然立法者已经尽量做到去劣存优、吸收创新, 但是不可避免得仍然存在法律适用上的模糊或者矛盾, 尤其是与不安抗辩权的隐形冲突。因此不少学者已经开始不断提出我国预期违约制度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了不少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对此笔者部分表示认同, 但更大程度上想为现有的预期违约制度作一些辩解与说明。

(一) 预期违约适用范围不明确的问题

预期违约的“违约”程度要达到何种程度才算是预期违约呢?比较《合同法》第108条的“不履行合同义务”与94条第 (二) 款的“不履行主要债务”可以发现, 两者的前后用语不一致, 因此有学者建议应该将前后表述统一起来, 将第108条的“不履行合同义务”改为“不履行主要义务”, 这不仅只是考虑到用语一致, 还考虑到可以缩小预期违约的适用范围, 以免造成对该制度的滥用。笔者认为, 法条的用语不一致问题是立法瑕疵, 通过前后文解释就可得到纠正, 而且按照一个合理人的判断, 就可以确认所谓违反的“合同义务”应该是“主要”义务,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 法条前后用语的统一和限定预期违约的适用范围都不是关键问题所在, 关键问题是在于违反合同义务或者违反合同主要义务没有明确的标准, 什么情况下才适用不履行主要义务或者适用不履行合同义务构成预期违约没有统一标准, 从而造成司法的混乱。美国法注重从违约的后果来加以认定, 强调拒绝履行的义务的违反“将实质性地损害合同对对方的价值”,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侧重“根本不履行”。可见比较一致的都是强调预期违反义务的重大性,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明确违反合同的程度标准时可以借鉴。

(二) 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的衔接问题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介绍我国《合同法》上预期违约制度的构成时就将第68条、第69条不安抗辩权的规定囊括在内, 显然不安抗辩权属于大陆法系的制度, 但我国的不安抗辩的规定又显然与大陆法系各国规定的不安抗辩制度有所不同, 而事实上是融合了英美法系预期履行不能制度的产物。因此在我国的《合同法》中, 不安抗辩和预期违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适用上的矛盾, 需要理清两者的衔接问题。

由于不安抗辩权制度和预期违约制度毕竟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制度, 一个是防御性的抗辩权, 一个是攻击性的违约救济手段, 再加上立法者在整合两种制度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得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 因此在法律适用时仍然出现隐形的矛盾与冲突。比如很多学者提到的第94条第 (二) 项与第68条第 (二) 项的冲突, 一方当事人“转移资产、抽逃资金以及逃避债务”的行为, 适用第68条的不安抗辩的话, 可以中止履行, 只有在合理期限内对方没有提供担保或者实际履行合同时, 方可解除合同, 即只享有有条件的解除合同的权利。而该种行为也符合第108条规定的“一方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的预期违约的条件, 当事人可以直接解除合同, 这样就造成了两种不同的适用结果, 而作为交易者一般都会选择直接解除合同来得比较快捷, 因此学者就开始担心这样会造成对预期违约的滥用, 以及适用的混乱, 并建议择优选取一种制度。

笔者认为这种冲突只是表面冲突问题, 并没有制度上的根本冲突。前文提到过我国预期违约制度实质上只是规定了预期拒绝履行制度, 而预期履行不能制度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不安抗辩制度中。大陆法系的不安抗辩权制度就是指当双务合同后履行方的财产明显减少、有丧失履行能力之虞时, 先履行方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可以中止自己的履行并要求对方提供担保, 若对方不能提供担保, 自己可以延迟履行而不负延迟责任。它与预期不能履行制度非常相似, 都是为了应付对方当事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之后可能不履行义务的危险而设立的, 而且违约方违约的意思并非明确表示出来的, 两项规定都赋予了非违约方在违约方为履行提供足够担保前中止两项自己义务的权利。而且我国的不安抗辩权, 在内容上对传统大陆法不安抗辩权制度作了补充, 不仅通过列举加兜底条款的方式将适用范围扩大到经营状况严重恶化、丧失商业信誉等四种情形, 而且增加解除权作为救济方式, 使之与预期违约制度作了一定的衔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不安抗辩权制度正是补充了我国不完整的预期违约制度。

(三) 救济方式单一问题

第108条将“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和“一方以行为表明不履行”两种情况整合为一, 共同适用一个救济方式, 即直接解除合同并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对此有学者认为这种对明示和默示不加以区分适用明显不公, 认为在默示情况下应该是先中止履行, 并通知对方, 当对方不提供担保时, 才可以解除合同, 这样才能与不安抗辩权得到统一。对此笔者其实已经在前文对预期违约界定和分类中表明, 我国《合同法》上的默示预期履行并非英美法上的默示预期履行, 而只是英美法上的默示预期拒绝履行, 在英美法上默示预期履行是指预期履行不能行为, 只有默示预期履行不能才适用有条件的解除合同。既然无论明示还是默示都是预期拒绝履行, 那自然承担一样的法律责任。至于要适用预期履行不能的救济方式, 那其实选择适用不安抗辩权制度就行, 不安抗辩权的救济方式也是先表现为中止履行, 救济不成功后就可以解除合同, 有损害同样也可以请求赔偿。因此, 关于救济方式单一的问题, 其实通过解决不安抗辩和预期违约的衔接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综上, 我国预期违约制度在吸收英美法系的预期违约制度时, 将预期违约行为范围缩小到预期拒绝履行行为, 但是由于我国还同时坚持了大陆法系的不安抗辩权制度, 该制度与预期不能履行制度异曲同工, 因此, 尽管还存在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的适用难题, 但是这两种制度是没有根本冲突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不安抗辩权制度可以说是我国预期违约制度的部分隐性构成, 适用不安抗辩权与适用预期违约制度之间是完全可以相互衔接的。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杨永清.预期违约规则研究[J].民商法论丛, 1995.

[3]何琳郁.论我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J].决策与信息, 2012 (1) .

[4]于学明.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制度比较及其对我国<合同法>相关条款之影响[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4) .

加息预期,买短久期债券 篇4

这种简单分析可谓精辟。两个阶段的分化是合理的,在危机中我们要保住经济增长,也就是保住经济模式的完整性和生存空间。如果通货膨胀,尤其是局部的、可承受的、价格上涨是最大的负作用,那么这个负作用就是救经济的成本而已,不是否定权。而在平稳的宏观经济阶段,通货膨胀就是央行的最终管理目标。只要价格上涨是可控制、可接受、可继续、可促进经济发展的,那么央行就完成其任务了。

短久期的债券受利率上调影响最小

如果加息,不是每个债券都有同样的价格下滑潜力。

短久期债券受影响最小。它们一般由高票息和短期限组成。“10阜阳债”就是其中的最典型,3加3年的投资期限(可以视为2.6年到期)6.18%的票面利息,价格稳定保持在104元左右。如果每次加息0.27%,对其价格的理论影响大概是0.27%×2.3=0.621元,相当于38天左右的利息而已。

同样,可以理解为,如果投资者出于加息的恐惧而不投资这个债券,他博弈的就是在38天内一定加息。否则,投资者的等待恰恰错过了相当于38天利息的0.621元。从另一个角度入手,如果一个投资者将买来的债券持有到期的话,他本可以忽略这些市场价格噪音。还拿阜阳债分析,净价104元所对应的收益率大概在5.30%左右。这个收益率比定期存款中5年期3.6%要高很多。

而且,债券的流动性要远远超出了定期存款。

表一为其他值得关注的债券。

如果债券市场继续松动,广大的投资者可以把存储的一部分从低效的定期存款中提出,投入较高票息和收益率的信用债券品种中。这些信用债券中的信用风险(不还钱的风险)较国债而言,理论上是高一些的。

但是,上述绝大部分债券都是地方政府为了配合4万亿的经济刺激所发行的为该城市固定投资项目所融资的债券工具。从本质上讲,其背后大多是各个地方地级市政府为100%控股的国有企业,其实际信用风险要比理论信用风险小的多。现阶段,同地方性商业银行和以农信社为基础的新城市银行或信用联社而言,这些债券的资质要比很多中小银行好的多。

到期日越长,年化收益越不引人

要规避的债券是那些利率类产品,如国债,尤其是久期长(票息低或期限长)的利率性债券。(见表二)

以03国债(3)为例,其对加息的价格负面反应可谓非常敏感。

2003年发行的20年期国债,到期日还有16年多。净价为97.98,相当于3.60%的年化到期收益率。这样的收益与5年期存款利率相当,和它16年的期限相比,简直是个笑话。如果没有任何杠杆运作,那么这个债券的合理到期收益率要远远高于这个3.6%的水平。如果以得到5%的年化收益率计算,相对应的价格是85元;4.45%年化收益率的相对应价格是90元;4%对应价格是94元。在加息真的到来前,应该提防加息预期对此种债券的负面威胁。

如果真开始加息,根据上述价格和收益率的配比,投资者可以在4.5%以上考虑购入此债。当然价格越低越安全,就历史而言,此债最低价格曾经到达过82.61。今天看,相当于年化5.31%的到期收益率。

利率性债券在高位掉头,高票息信用债权值得考虑。加息是个时间问题,经济越好,加息越快。

TIPS

关于久期

久期也称持续期,是以未来时间发生的现金流,按照目前的收益率折现成现值,再用每笔现值乘以其距离债券到期日的年限求和,然后除以债券目前的价格得到的数值。债券分析中,投资者更多地把它用来衡量债券价格变动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并且经过一定的修正,以使其能精确地量化利率变动给债券价格造成的影响。修正久期越大,债券价格对收益率的变动就越敏感。

预期中的加息 篇5

二季度美国经济数据较为乐观

因美国经济进入二季度后逐渐向好,美联储多位官员不再讳言加息,就连美联储主席耶伦也于日前在公开场合表示,若经济持续改善,期待未来数月内采取加息行动。

从各项数据来看,美国经济已经摆脱了年初的低开势头,为兑现美联储年内加息预期奠定了基础。4月,美国通胀、消费、工业以及房地产数据均出现大幅走高,劳动力市场继续改善,工资增长开始提速,有助于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三分之二的居民消费保持强劲态势,预示今年二季度美国经济将加速反弹。

美国密西根大学5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逊于预期,但5月美国消费者现况指数终值升至2007年1月来最高水平。数据显示,密西根大学5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为94.7,初值为95.8,路透调查分析师预估为95.4,4月终值为89.0,结束了此前连续四个月下跌的态势。

美国劳工部此前一天公布的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在截至5月21日的一周,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为26.8万,比前一周未经修正后的数字下降1万人,为连续第二周下降,显示美国就业市场维持复苏态势。

此外,美国4月独栋新屋销售经季节性调整后年率为61.9万户,为2008年1月以来最多,16.6%的增幅更是达到24年来最高水平。路透社报道称,买房情况普遍增加,显示全美居民对经济前景越发持有信心。据美国媒体报道,经济学家预计今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将达到2%至2.5%。

另外,美国商务部(DOC)周五公布的首次修正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年率增长0.8%,高于之前公布的0.5%的初次估值。美国商务部指出,上调原因主要是私人库存投资降幅低于此前公布的数据,同时商务部还上调了房地产投资增速。修正后的数据显示,私人库存投资拖累美国一季度GDP增长0.2个百分点,低于之前公布的0.3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对GDP增长贡献了0.6个百分点,高于初次公布的0.5个百分点。

美元走强黄金受挫

耶伦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说道:“正如我以前说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联储循序渐进且小心谨慎地上调我们的隔夜利率是合适的,可能在未来几个月,这样的举动就将是合适的了。”

她解释说,美联储避免过快加息是因为这可能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一旦加息过快触发经济下行后,美联储应对措施有限。不过耶伦对现在的美国经济情况依然表示肯定,认为美国经济正处于复苏之中,并认为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受耶伦讲话为未来数月加息支持,周一(5月30日)亚市早盘,美元指数扩大上周五(5月27日)的涨势,触及两个月高位95.83。美元本月迄今上涨3.6%,兑所有主要货币全线走高。

在此前连续四周的下跌后,本周黄金开局不利,周一亚盘黄金下跌10美元,最低至1199美元/盎司,是2月17日以来的最低水平。

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周五(5月27日)数据显示,黄金投机性净多头大幅回落至206632手,较前一周暴减59656手,降幅为22.4%,显示资金从黄金中撤离。

预计:7月加息的可能性更大

美联储2015年12月启动近十年来首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提升至0.25%至0.50%区间。进入2016年后,美联储在三次货币政策例会上均决定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不变。下一次货币政策例会定于6月14日至15日举行,再下一次货币政策会议的日期为7月26日至27日。

法新社的报道称,从上个月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合约判断,市场预计6月加息的可能性不足5%,但随着多位美联储官员公开表示加息日期渐进,目前6月加息的可能性已经升至30%,7月加息的可能性达到了60%。一些分析师称,上周五耶伦的演讲,更是支撑了美联储将于6月或者7月加息的预期。

根据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利率期货走势暗示,美联储在6月14-15日会议上加息的几率从耶伦讲话前的30%上涨至34%。对在7月26-27日政策会议上加息的押注达到60%,较一个月前增加一倍。

美银美林也认为,美联储近期推高了夏季升息的可能。美元对美联储官员的措辞作出了反应,但市场对7月加息的定价程度已经达60%,许多之后的数据可能已经被定价了。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对美联储7月加息的押注远高于6月,道明证券商品策略部门主管米勒克(Bart Melek)对此表示,不能说耶伦的讲话非常鹰派,但却为7月加息敞开了大门。这意味着,耶伦所说的“未来数月”并不表示立刻会在6月份加息。

道明证券驻纽约公司利率策略师哥德堡(Gennadiy Goldberg)认为,耶伦的演讲看起来像是美联储真的准备要加息了,但实际上她在未来几个月内仍有选择余地,这不过是推高了将加息的概率而已。

【预期中的加息】推荐阅读:

加息周期影响07-16

上一篇:当前电大教育下一篇:保护方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