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原则

2024-09-23

优先原则(精选7篇)

优先原则 篇1

1 节约型园林概述

节约型城市园林的内涵包括:使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得以最大限度地节约, 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率切实提高;园林的生态与环境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以投入的最小化, 获得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所谓节约型园林, 是指园林形式的最合理、经济、高效。同时, 按照节约型园林的内涵要求, 节约型园林应该是生态型园林, 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 具有绿色生态的基本特征, 即可持续性、自我维持、高效率、低成本等。

此外, 为了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园林建设也应该大力倡导节约的理念, 下大力气解决当前园林建设中的铺张浪费问题。但是所谓用地和投入的最小化, 并非是减少绝对的数量, 而是要通过资源与资金利用率的提高, 达到相对减少数量的目的。这种相对数量的减少不能以牺牲园林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为代价, 而是要在满足生态、环境和社会等综合效益的基础上的投入最少化, 否则园林建设势必会受到影响。

2 节约型园林的生态化设计

2.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 提高园林绿地的利用率。科学进行园林绿地的选址, 因为这是园林绿地利用率得以提高的前提。绿地除了作为园林的景观外, 还必须具有休闲、文化、健身、生态、防护等多重功能, 所以园林绿地的设计必须做到兼顾这些要求, 在空间上以多样化的小尺度为主, 避免设计冷漠而空旷的大尺度空间, 提高其利用率, 从而达到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

(2) 坚持园林的立体绿化。立体绿化的载体包括屋顶、高架桥、天桥等。通过立体式的绿化, 不仅可以使园林景观得以美化, 增强绿化的视觉效果, 而且能够节约土地资源, 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当前立体绿化技术已经很成熟的基础上, 政府相关部门与行业应该通过政策引导与项目扶持, 在不扩展绿地面积的前提下, 尽量向空中垂直竖向发展, 从而提高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率。

2.2 优化配置植物资源

(1)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尽量选择乡土植物。设计种植植物是现代园林生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节约型园林规划设计时, 应该优先选择乡土植物, 因为乡土植物具有低成本、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明显本地特色的天然优势, 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环境和土壤的, 仅靠天然降雨就能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 从而减少了灌溉、施肥等养护的成本, 是一项有效的节约措施。

(2) 设计乡土植物优势群落。经过长期的演进, 某一地域会逐渐形成具有地方优势的植物品种形成的优势种群群落, 而且能够较强地适应当地的环境气候。因此,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 可以进行人工模拟当地优势植物群落, 配置乡土植物景观, 从而使景观具有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

2.3 坚持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

(1) 使用可循环再利用资源。循环再利用是一种追求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应用模式, 其物质反复循环的流程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人类活动应该遵循这一自然生态系统模式, 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因此, 在进行节约型园林设计的过程中, 应该尽量减少或不使用不可再生资源, 而多使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资源, 减少排放污染物, 尽可能少干扰、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2) 废弃物再利用营造景观。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 可能会出现一些废弃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设备等, 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 如果存在这样的废弃物, 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它们的景观价值, 进行景观改造与再利用。例如:把废弃的铁路轨道再利用改成美丽的花径;利用改造废弃的机床为工业雕塑;变废弃水塔为攀登了望塔等等, 不仅使某个场所的特征得以延续, 创造出独特而别致的景观, 而且能够节约建设材料的资金投入。

(3) 实现园林垃圾的再利用。园林垃圾是指园林中树木的枯枝、落叶, 从园林的池塘、河流中疏浚的污泥等。按照环保生态要求, 园林管理部门可以把这些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使之变成促进植物生长的肥料, 不仅能消减处理垃圾的资金压力, 而且为农业生产与城市绿地提供高效肥料, 从而实现了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的持续物质循环。

(3) 回收再利用水资源。当前, 我国水资源异常紧张, 回收再利用水资源是缓解水资源危机的有效办法。而园林中的绿地或植被往往需要灌溉, 为了节约水资源, 可利用建筑、道路、湖泊等收集雨水, 以满足绿地灌溉、景观用水的需要。在铺装硬质地面时, 可采用透水材料铺装, 以增加渗入量, 通过设计雨水收集管道系统来收集雨水, 最终将收集的雨水汇聚到园林绿地中的水体内或地下蓄水池中, 用它们浇灌养护园林绿地。

2.4 应用节水、节能新技术

(1) 应用自动喷灌、滴灌技术。自动喷灌、滴灌技术是通过自动监测植物的生理习性和土壤、气候状况, 设计自动控制系统, 进行适时适量地灌溉, 这种方式一般可实现节水30%~50%。对于密植、低矮植物的灌溉, 这种自动喷灌技术最为适合, 比一般的喷灌能够节水约40%, 节能约50%~70%。这种方式也存在不足, 即要大范围地分布管道系统, 无疑会使投资成本和管理的工作量加大。近年来, 又出现了地下滴灌技术, 其技术原理是向植物根部直接供水, 从而既减少水分蒸发, 由不会影响地面景观, 同时还可以对杂草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在园林绿地灌溉技术中极具发展潜力。

(2) 应用绿色能源技术。为了满足人们夜生活的需要, 现代城市园林不仅要在白天供人们欣赏, 也要拥有优质的夜景, 这就对各种照明灯具提出了要求。为此, 应该遵循“节约、适用、美观”的原则, 在选择高效照明器具, 加强夜景照明的控制管理的基础上, 还要积极进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利用太阳能作为建筑、景观灯具的能源, 具有性价比极高的优势, 目前被广泛推广应用;在一些风力较大的地区, 符合条件的园林可以利用风力发电进行灯光照明的能源, 而且风车还可以作为园林景观的一部分, 这也是未来富有前景的新能源技术。

3 结论

规划设计建设节约型园林, 适应了我国日益加剧的能源短缺的现实, 顺应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潮总体而言, 节约型园林的建设理论与思路在于节约、可持续、自我维持、循环再利用、高效率、低成本。同时, 当前大力推进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也要求节约型园林建设的及时跟进。为此, 必须对节约型园林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从而使节约型园林的生态与环境效益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各种资源和能源得以最大限度地节约, 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园林景观综合效益。但是, 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具体的建设标准, 所以应加大相关标准的制定与推行实施的力度, 以促进节约型园林设计理念的推广与应用, 从而推动我国园林事业走节约、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摘要:鉴于当前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 提出节约型园林绿化是园林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分析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 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与先进理论, 从规划设计的层面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园林的生态策略。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规划设计,生态策略

优先原则 篇2

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体现用人导向,关系事业发展。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选人用人,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保证,应该优先选用敢于坚持原则、坚决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干部。

当今的社会里,在干部队伍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有些原则性强,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不拿原则做交易、敢于坚持立场的干部,有时候却得不到重用。从而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愿“说实话”,都不愿做那个“难说话、难通融”的“老顽固”,这样便滋生了不正之风,正气难以得到弘扬。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利益关系较复杂,矛盾问题比较凸显,因此,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应该优先选用敢于坚持原则、坚决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干部。一是大力倡导和营造坚持原则的良好风气,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抓住换届契机,优先选用原则性强、敢抓善管的优秀干部。二是把干部作风建设落到实处。干部作风事关党和政府形象,事关改革发展事业兴衰成败。大力倡导“想干事的,一线就是阵地;能干事的,基层就是舞台”。三是坚持学习,鼓励创新。理论源于实践,建立驱动机制,深入开展“听民声、访民情、解民难、大走访”主题实践活动,通过走出去开阔视野、请进来传播经验、到一线实践锻炼,培育创新理念,提升创新能力。四是强化监督管理。健全问责机制,综合运用组织、舆论、群众监督等方法,对干部实行切实有效的监督,通过各种举措,加强干部队伍的组织性纪律性,提高工作效率。

资料:

一、为什么要优先选用敢于坚持原则的干部

《人民日报》今天以仲祖文发表题为《优先选用敢于坚持原则的干部》。文章指出: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体现用人导向,关系事业发展。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选人用人,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保证,应该优先选用敢于坚持原则、坚决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干部。党的事业需要坚持原则的干部,人民群众呼唤敢于担当的干部。一个党性强、有原则、敢负责的干部,才会坚持正确的主张和意见,遇到问题敢面对,遇到矛盾敢处理,遇到歪风敢斗争。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就应当把这样的干部选上来、用起来。如果坚持原则反而受冷遇,甚至遭排挤,正派的干部就会伤心,正气就难以弘扬。文章提出要,优先选用敢于坚持原则的干部,就是在个人条件相近、工作业绩相当的情况下,首先考虑使用原则性强、敢抓善管、不怕得罪人的干部。

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选贤任能,是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只有选准用好干部,才能调动一批人的积极性,促进一方事业的发展;否则就会挫伤一批干部的积极性,贻误一方事业的发展。选人用人的导向作用,就在于它确立了一个标准,体现了一种政策,树立了一种作风,展示了一种形象。选准一个人,带动一大片;配好一个班子,就会使这个地区或部门有面

貌焕然一新。大力选拔那些政治坚定、作风达硬、群众信任、敢于坚持原则的干部直接影响到能否选出一个引领这个地区和部门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影响到这个地方和部门的发展和稳定。具体而言:

敢于坚持原则的干部群众喜欢。现在党的政策是好的,群众是认可的,群众之所以对个别干部不满意,在于党的好政策没有得到好的执行,或者执行过程中走了样,变了味,让老百姓感到不公平,所谓“中央明大晴天,省里毛毛雨,县乡雨遮天”就是一些老百姓对中央政策到地方执行的认识。所以老百姓呼唤一个能坚持原则,办事公道的干部。换届工作中优先选用敢于坚持原则的干部,老百姓欢迎。

敢于坚持原则的干部组织放心。敢于坚持原则的干部一般都是党性很强的干部,虽然这些人在一些世俗人眼里有些刻板,但就是这种刻板才能使那些喜欢钻营取巧的人无计可施,才能使公平正义得到维护,才能使党的好政策落实的更好。试问,一个党性强,执行力好,能坚持原则的干部组织岂能不放心。

重用敢于坚持原则的干部是发展需要。一切从事业出发,一切凭实绩说话,凭工作实绩选人用人,干部的奖惩去留由工作实绩决定,是我们坚持的基本原则。只有重用敢于坚持原则的干部才能促进事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蓝图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要实现这个宏伟蓝图,就需要哪些敢于坚持原则的干部,因为只有哪些坚持原则的干部才能坚决贯彻党和国家所制定的发展目标,并在执行过程中发挥监督和督促作用,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发展目标在执行过程中不走样,不变

形,从而确保各项发展目标的实现。重用敢于坚持原则的干部,就必须不让坚持原则的干部吃亏,不让到处“讨好”的人占先。对不顾党和人民利益、丧失党性原则的干部,要实行“一票否决”,得票再多也不能提拔使用。

浅谈定义域优先原则 篇3

一、函数关系式与定义域

函数关系式包括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所以在求函数的关系式时必须要考虑所求函数关系式的定义域,否则所求函数关系式可能是错误。如:

例1:某单位计划建筑一矩形围墙,现有材料可筑墙的总长度为100m,求矩形的面积S与矩形长x的函数关系式?

解:设矩形的长为x米,则宽为(50-x)米,由题意得:

S=x(50-x)

故函数关系式为:S=x(50-x)。

如果解题到此为止,则本题的函数关系式还欠完整,缺少自变量x的范围。也就说学生的解题思路不够严密。因为当自变量x取负数或不小于50的数时,S的值是负数,即矩形的面积为负数,这与实际问题相矛盾,所以还应补上自变量的范围:0

即:函数关系式为:S=x(50-x) (0

这个例子说明,在用函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要注意到函数定义域的取值范围对实际问题的影响。若考虑不到这一点,就体现出学生思维缺乏严密性。若注意到定义域的变化,就说明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体现出较好思维的严密性。

二、函数最值与定义域

函数的最值是指函数在给定的定义域区间上能否取到最大(小)值的问题。如果不注意定义域,将会导致最值的错误。如:

例2:求函数y=x2-2x-3在[-2,5]上的最值.

解:∵y=x2-2x-3=(x2-2x+1)-4=(x-1)2-4

∴当x=1时,ymin=-4

初看结论,本题似乎没有最大值,只有最小值。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是按照求二次函数最值的思路,而没有注意到已知条件发生变化。这是思维呆板性的一种表现,也说明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

其实以上结论只是对二次函数y=ax2+bx+c(a>0)在R上适用,而在指定的定义域区间[p,q]上,它的最值应分如下情况:

(1)当时,y=f(x)在[p,q]上单调递增函数f(x)min=f(p),f(x)min=f(q);

(2)当时,y=f(x)在[p,q]上单调递减函数f(x)max=f(p),f(x)min=f(q);

(3)当时,y= f(x)在[p,q]上

最值情况是: ,

故本题还要继续做下去:

∵-2≤1≤5f(5)=52-2×5-3=12

∴f(-2)=(-2)2-2×(-2) -3=-3

∴f(x)max=max{f(-2),f(5)}=f(5)+12

∴函数y+x2-2x-3在[-2,5]上的最小值是-4,最大值是12。

这个例子说明,在函数定义域受到限制时,若能注意定义域的取值范围对函数最值的影响,并在解题过程中加以注意,便体现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函数值域与定义域

函数的值域是该函数全体函数值的集合,当定义域和对应法则确定,函数值也随之而定。因此在求函数值域时,应注意函数定义域。如:

例3:求函数y=4x-5+√2x-3的值域。

错解:令t=√2x-3,则2x=t2+3

故所求的函数值域是 。

剖析:经换元后,应有t≥0,而函数y=2t2+t+1在[0,+∞)上是增函数,

所以当t=0时,Ymin=1。

故所求的函数值域是[1,+∞)。

以上例子说明,变量的允许值范围是何等的重要,若能发现变量隐含的取值范围,精细地检查解题思维的过程,就可以避免以上错误结果的产生。也就是说,学生若能在解好题目后,检验已经得到的结果,善于找出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善于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便体现出良好的思维批判性。

四、函数单调性与定义域

函数单调性是指函数在给定的定义域区间上函数自变量增加时,函数值随着增减的情况,所以讨论函数单调性必须在给定的定义域区间上进行。如:

例4:指出函数f(x)-log2(x2+2x)的单调区间。

解:先求定义域:

∵x2+2x>0∴x>0或x<-2

∴函数定义域为(-∞,-2)∪(0,+∞)。

令u=x2+2x,知在x∈(-∞,-2)上时,u为减函数,

在x∈(0,+∞)上时,u为增函数。

又∵f(x)=log2u在[0,+∞)是增函数。

∴函数f(x)=log2(x2+2x)在(-∞,-2)上是减函数,在(0,+∞)上是增函数。

即函数f(x)=log2(x2+2x)的单调递增区间(0,+∞),单调递减区间是(-∞,-2)。

如果在做题时,没有在定义域的两个区间上分别考虑函数的单调性,就说明学生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一知半解,没有理解,在做练习或作业时,只是对题型,套公式,而不去领会解题方法的实质,也说明学生的思维缺乏深刻性。

五、函数奇偶性与定义域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应先考虑该函数的定义域区间是否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如果定义域区间是关于坐标原点不成中心对称,则函数就无奇偶性可谈。否则要用奇偶性定义加以判断。如:

例5:判断函数y=x3,x∈[-1,3]的奇偶性。

解:∵2∈[-1,3]而-2∈[-1,3]

∴定义域区间[-1,3]关于坐标原点不对称

∴函数y=x3,x∈[-1,3]是非奇非偶函数。

若学生像以上这样的过程解完这道题目,就很好地体现出学生解题思维的敏捷性。

如果学生不注意函数定义域,那么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得出如下错误结论:

∵f(-x)=(-x)3=-x3=-f(x)

∴函数y=x3,x∈[-1,3]是奇函数。

错误剖析:因为以上做法是没有判断该函数的定义域区间是否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的前提下直接加以判断所造成,这是学生极易忽视的步骤,也是造成结论错误的原因。

优先原则 篇4

2月9日下午,市政府副市长项永丹、副秘书长孔春浩,市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委副主任毛文峰、城建环保工委副主任林家兴以及市建委、规划局、财政局、物价局、交通运输局、市城投集团负责人到集团调研“公交优先”八项措施落实情况,并召开专题会议。集团领导黄志耀、卢智宏、沈勇、汪建平等参加会议。

会上,各项任务牵头单位汇报了“公交优先”八项措施落实情况,并就任务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孔春浩副秘书长、毛文峰副主任、林家兴副主任结合“公交优先”八项措施,就如何促进城市公交健康可持续发展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前瞻性、建设性的意见。

项永丹副市长对“公交优先”八项措施落实情况表示充分肯定。他指出,去年全市各级各部门齐心协作、狠抓落实,交通治堵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城市交通拥堵有了一定改善,成绩斐然,体现了公交集团所做的贡献。同时也要看到,2015年的交通治堵工作依然繁重,任务依然艰巨。各相关部门要认清形势,统一认识,顺应群众呼声,不光要喊响口号、更要落实行动。他强调,未来十年,常规公交依然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导力量。推进“公交优先”是关系到市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老百姓议论的“热点”、关注的“重点”。他要求,要进一步树立“公交优先,就是百姓优先”的理念,巩固建设“五位一体”的公共交通“杭州模式”,持续改善市民出行条件;要把握原则,从眼前来说,要把“公交优先”八项措施真正落实好;从长远来说,要从老百姓利益考虑、从发展大局考虑,做到远近结合、统筹兼顾;要落实措施,对八项措施中已经完成的要继续巩固坚持,正在实施的要加快落实,有分歧的要进一步研究统一,最终将每条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优先原则 篇5

一、“女士优先”原则的正确理解

谈到国际礼仪,就一定会联想到“女士优先”这句话。在国际交往中,Lady first实际上是要求每一个有教养的男士在国际交往中的社交场合,要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照顾、关心、保护妇女,主动为妇女排忧解难。

第一,讲女士优先是工作之余,是在社交的场所,如宴会、舞会、音乐会,朋友Party,熟人聚会这样的场合。总而言之,工作场合就未必要讲女士优先。工作的时候,中国也好,外国也好,讲求的是男女平等。工作时讲的是职务高低,不分老幼,不看男女,在公众场合才是看男女。

第二,讲女士优先,不仅要注意其时间,而且还要注意其空间,也就是要在什么地点去讲。就当前来讲,女士优先在英美、非洲的一些国家是比较讲究的,看一个男人是不是绅士与他是不是遵循女士优先这个原则划等号的。在亚洲与拉丁美洲的一些地方也是讲的。可是,在世界的有些地方女士优先未必就讲得通,比如阿拉伯国家、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如日本,韩国,也包括中国。

第三,讲女士优先,还要注意特定的对象。实际上在有些欧洲国家也未必讲女士优先,比如女权主义者,他们认为男人能干的事女人都能干,女人能干的事男人也可以干。在讲女士优先的时候,这样的情况不适用。

以下举例说明:

在国际交往中的社交场合,一个人称呼别人时喜欢讲:女士们,先生们。到朋友家里去要先跟女主人打招呼。介绍来宾时,一般先介绍男士后介绍女士,以便让女士知道男士的情况后,确定是否跟他深交,在交往中掌握主动权;

一个有教养的男士外出的时候,有责任帮助妇女携带笨重物品;

在女士就坐时,作为一个有教养的男士要把椅子搬过来,替女士推拉座位。去观看电影,去参加酒会,去参加舞会,当女士脱下外套时,男士要在后面协助女士脱下外套存到衣帽间。她离开时,男士要再把衣帽间的外套取过来帮她穿上;

遇到危险的时候要把求生的可能、求生的机会让给妇女。外出的时候如果道路比较泥泞、比较坎坷,男士有责任在前面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总而言之,女士优先的要旨就是要体谅妇女。

二、“女士优先”的起源与现状

Ⅰ.起源

“女士优先”原则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之风。骑士精神在欧洲中世纪思想文化领域起着主导作用。所谓的骑士精神包含八大美德,也就是基督教宣扬的八大美德,在基督教义下这是必须遵守的人生规范,骑士比寻常人更为严格遵守这些规范,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精神、诚实、公正。这其中对怜悯的阐述如下:一名骑士,生来就是为了善良的人而战,为了那些弱小的人群,骑士表现出的怜悯带有尊重的味道,不理会贵族与平民的隔膜而努力奉献己力正是骑士精神的作为。这怜悯也体现在多种情感上,战场上对溃败敌人的宽容,与战友的协作无间以及对女士的谦恭礼让。

骑士有义务有责任保护孤苦的寡妇和孤儿,他们随时准备为女士效劳,希望表现出大丈夫的英武却又体贴的风度,这构成了传统的欧美礼节的基础,后来又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重要礼仪原则,即“女士优先”。

Ⅱ.例举当今各国“女士优先”的使用状况

英国:头戴一顶高礼帽,手里总握着一把雨伞,为女士开门让座,一切以女士优先,一身绅士风度:在外国人眼中,这是传统英国人的形象。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英国人的这一绅士风度也发生了变化。据BBC报道,英国未来基金会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人中,90%的女士认为男士应该让女士优先,10%的女士则拒绝领这份情。绝大多数女性认为,男女一起在饭馆吃饭后,男士不应该主动付款,如果男士抢着交钱,她们会觉得有辱自己的尊严;只有不到20%的女士认为男士掏钱是天经地义的。

在一些英国社会学者认为,女性经济能力的提高,是男女交往中行为举止改变的根本原因。劳埃德银行高级顾问苏·布利治曼谈了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她说:“经济实力的提高给英国妇女增添了更多的自信和力量。这种变化也体现在男女之间关系的变化。从前,社会上普遍认为男人就应该照顾女人,因为女性弱小,需要男人照顾。现在,这种行为准则正在改变。很多英国人甚至认为:在提倡男女平等的社会中,绅士风度已经不太适用了。

一些接受调查的人表示,男士是否谦让女士并不重要,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大家能够相互尊重。同样,对于绅士风度一样不领情的英国女性们则认为,对老弱病残礼让是应该的,至于其他人,实在没必要。(人民网-国际频道)

美国:美国跟全球其他国家一样,女人参加商务、社会、教育和社区活动都受到欢迎。她们时常参加体育活动,周游各地,所受的待遇越来越与男人相等。不过,大多数妇女仍然期望也获得一些特殊的小殷勤。

妇女走进一个房间时,男子大多数还是起立,虽然这种习俗今日较少人遵从了,尤以年轻人为然。男人通常替女人开门,走进一个房间或餐馆时,一般仍是女人走在男人前面,除非有些琐碎事,诸如挑选餐桌要料理,才由男的走在女的前头。

关于男女的约会该由谁付钱这一点,美国的风俗同世界各地的风俗大都相同。女大学生或在工商界做事的女性,往往在白天的时候,自己付自己的。不过,假如男性在日常工作时间之外请她参加一些特别的节目——如喝酒、吃饭、跳舞,或看电影,那么这项邀请,就有“由我请客”的意思。如果男性同她去又不肯请客,他会用另一种口气问她,让她事前明白。他会问:“你准备去看新影片吗?我们一起去好不好?”或者“要是买得到票我想去看一场戏。如果你也有去的兴趣,你要买多少钱的票呢?”“男女约会”整件事,和今日美国别的事一样,正在转变之中。青年男女经常谈论他们要做什么事以及该由谁付钱的问题。

中国:在东方文化里,男士往往备受尊重,这主要受封建礼制中男尊女卑的影响.。而“女士优先” 源自西方的绅士礼仪,对于中国的男士来说,大多“心有余而力不足”。

当一位女士与一位男士同时要穿过一个仅能出入一人的小门时,有多少女士能享受到优先通过的待遇呢?有记者在一所大学的小校门口做了个小小的调查,全程记录2个多小时内100次男女“照脸”。统计结果显示,仅有24次,男士做到了让女士先行一步,此外的76次,男士均“当仁不让”。这里进出的人大多数是学生,男士们让“同龄异性优先”的愿望似乎并不强烈。但在相互熟识的男女中,男性大多会让女性先过,本次样本中的24位“谦让”男士,就有一部分是谦让熟悉的女性。

心理咨询师表示,中国男士很难做到女士优先,这和压力有很大关系。他说,中国人口多,导致资源相对少。带着“不抢就没有了”的观念,很多男士更注重于自己要做的事情,以自我为中心,而忽略了关心异性。另外,近九成职业女性不想让人觉得在职场上取得的成是男士让“女士优先”后才得到的,她们更希望以平等的心态与男士共处。

(法制晚报http:///chuangye/2006/64537.shtml)

三、范例与解析

(一)饭店迎宾员小周,着一身剪裁得体的新制衣, 第一次走上了迎宾员的岗位。一辆白色高级轿车向饭店驶来,停靠在饭店豪华大转门的雨棚下。小周看到后排

坐着两位男士,前排副驾驶座上坐着一位身材较高的外国女士。小周一步上前,以优雅礼貌的动作,先为后排客人打开车门,做好护顶关好车门后,小周迅速走向前门,准备以同样的礼仪迎接那位女士下车,但那位女士满脸不悦,使小周茫然不知所措。通常后排座为上座,一般凡有身份者皆在此就座。优先为重要客人提供服务是饭店服务程序的常规,这位女士为什么不悦?问题就出在小周对国际礼仪的缺乏,违背了“女士优先”原则:他未能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先打开女士的车门,因此使那位外国女士感到不悦。

(二)留学生劳拉到中国留学,她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有一次,教授有一个课题,需要几名学生协助做调查,对这个难得的机会,大家都想报名。最后只剩一个名额,要在劳拉和另一名男生中选择,那位男生很客气地说了句:“Lady first!”,想把机会给劳拉。然而,劳拉听了他的话,脸变得通红,瞪了那个男生一眼后离开了。

劳拉是个特别重视男女平等的人,并且称自己是女权主义。男生的“大度”在她看来是对她能力的不信任,是看不起她,所以很生气。这个男生原是想在劳拉面前表现一下绅士风度,却适得其反,这就是不能在合适的场合使用“女士优先”原则。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女士优先”原则的使用要分场合,依不同的人而定。那么,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它呢?

对于女性来说,在对待“女士优先”上,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观念要明确。

首先,“女士优先”是国际礼仪,而非道德标准。因此,不要以此去作为判断和评价别人的依据;

第二,每个人都不是超人,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和支援的时候。当女性需要时,男性可以主动提供帮助,女性应该用坦然的心态去接受,不要把“女士优先”看成是一种对女性的贬低或轻视;

第三,不要依赖“女士优先”,视之为女性特权。女性不能以“女士优先”为借口不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或者让男性为你服务。对于这样的礼仪,女性应该不卑不亢的接受,而非享受甚至滥用这样的礼仪。

优先原则 篇6

新世纪第一场金融危机已经并将在较长时期内对全球劳动力市场产生巨大冲击。欧盟统计局2010年4月30日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欧元区今年3月的失业率仍然与2月持平,保持在10%的高位。其中西班牙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西班牙第一季度的失业率已经高达20%。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美国的失业率在2010年第一季度出现9.7%的高位以后,4月的失业率又攀升至9.9%。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2009年6月3日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劳工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从以往的危机中我们知道,相对于经济的全面恢复,就业率要想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通常需要多花4到5年的时间。这就意味着全世界可能要迎来一场持续6到8年之久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危机。”

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就像今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所阐述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国际收支状况改善。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而且其他目标也是以“经济增长”为追求,例如1995年通过施行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这样表述:“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1995年实施的《预算法》第一条这样表述:“ 为了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健全国家对预算的管理,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也没有明确涉及扩大就业。

上述法律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1980 年至1995年的15年中,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反映在社会就业上,是就业率快速普遍提高。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就业弹性即经济增长对就业增加的带动作用不断下降。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报告,在“九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带动90多万人就业。到了“十五”时期,却仅能带动80多万人就业。2006年和2007年,仅能带动50多万人就业。笔者建议在“十二五”时期确立扩大就业优先原则。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语序变化,其意义如同从“又快又好发展”到“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

确立扩大就业优先原则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客观需要。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十分丰富。根据人口学家的测算,我国人口增长在2032年以后才可能出现拐点。现阶段我国的就业人口总量大约是7.7亿人,2010年毕业的大学生达到630万人。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就业总量矛盾十分突出。今后几年,每年新成长劳动力约1000多万人,失业人员800多万人,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600多万人,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按照经济增长率8%和现有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计算,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为800万人,加上自然减员腾出的岗位,城镇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万人左右。所以,确立扩大就业优先原则是适应中国国情的客观需要。

确立扩大就业优先原则是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发挥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保持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动了大量有效就业的增加。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是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忽略了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消费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目前的消费率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甚至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相当大的差距。有专家对未来的经济增长进行了预测,其中乐观的场景是经济增长率在2008-2020年期间仍将继续保持9.3%左右的增长率,但有两个不容忽视的负面因素,一是政府管理成本膨胀的趋势,二是最终消费率下降带来的效率损失,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影响会更加严重。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另一个场景,即经济增长率将从近期的10%降低到2008-2020年的平均水平6.7%左右。因此,如果希望扩大内需,仅仅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够的,从根本上还需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只有收入水平提高了,才能扩大消费,将真正的需求调动起来,从而使促进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没有收入,何来消费?按照奥肯定律,失业率每增加1%,GDP减少2%。所以说,确立扩大就业优先原则是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确立扩大就业优先原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体现。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2008年以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加上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这需要引起注意和警惕。失业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残酷的现实,是对社会和谐的影响和损害。经济学家茅于轼有篇演讲,题目叫作“吃饱饭有点储蓄,就很快乐”。就业是最好的社会保障,有了工作,才有收入,才可能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如果说以往人们希望从GDP的增长中分享自豪,那么现在人们更愿意从GDP的增长中感受生活质量的提升。如果经济的增长没有带来扩大就业,那么这样的增长只是“见物不见人”的增长,只是统计公报中的数字而已。所以说,确立扩大就业优先原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体现。

上述可见,就业率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是否良好的第一位指标,这个指标的含义超过其他的一切指标。在“十二五”时期确立扩大就业优先原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优先原则 篇7

遇到了重重困难,需要制度或机制予以保障。

关键词检察调解 优先机制保障

随着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民主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诉讼调解被压缩了活动空间,调解率曾一度陷于低谷。自中共第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后,诉讼调解又回春升温,2007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发挥诉讼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积极作用的若干意见》,“大调解”格局应运而生。同样,担负维护社会稳定重任的检察机关,根据中央深入推进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管理创新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时代要求,也提出了“调解优先、调抗结合”的民行检察工作司法理念,以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促进社会和谐。

一、 调解优先的内容、适用原则及现实意义

(一)民行检察调解优先的内容

通过近几年来对民行申诉案件调解的不断探索和经验积累,在改变过去重抗诉轻息诉的情况下,把工作重心从抗诉渐渐转移到民行案件调解息诉上来。现阶段,重点应对以下四类案件坚持优先调解:1、案件有瑕疵,抗诉条件不充分的;2、判决有错误,抗诉效果差的;3、诉求有错误,权利得不到保护的;4、家庭邻里有矛盾的。

(二)调解优先的适用原则和条件

调解优先的适用原则,均应遵循调解的适用原则。主要为:

1、自愿原则,是指检察机关对民行申诉案件调解必须基于当事人双方的自愿,启动、运行与终结调解活动都必须以各方当事人的自愿为基础,切实杜绝强制或变相强制当事人接受调解,当事人对是否运用调解解决纠纷有程序选择处分权。达成的协议必须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

2、合法原则,是指检察机关和双方当事人的调解活动及其协议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合法性原则不仅要求检察人员的调解行为本身具合法性,同时也要求检察机关对当事人的调解活动及其方案的合法性进行监督。在调解中,允许当事人对自己的权利做出处分,但当事人的处分不得违背政策、法律的规定,或损害国家、集体和其他公民的权益,这是合法原则的基本要求。双方达成的协议内容,要符合有关政策、法律的规定。

3、公正原则,是指检察机关调解工作以维护司法公正为宗旨,以化解社会矛盾为根本。

4、有限原则,也即调解的条件。并非所有的民行申诉案件都可适用调解,申诉案件经审查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得调解:(1)有证据证明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贪污、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2)有证据证明判决、裁定、调解内容存在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案外人合法权益的;(3)其他不宜调解的;包括应当抗诉的案件。

(三)贯彻调解优先原则的现实意义

1、对法官的监督 。尽管我国检察机关可以通过对审判监督程序抗诉,提出检察建议,但就检察的性质而言,其监督权是过于狭窄的,限制了检察权在民事诉讼领域的有效行使,也不利于检察机关对民事法律的监督,远远不能适应对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及保证司法公正的要求,也没有完全履行其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机关”的权力。通过检察调解这一职能扩张,可以起到以前监督不能触及的“地带”,能有效地监督法官在自由裁量范围内裁决更加公正、公平、合理,监督其办案注重法律和社会效果,监督其办案要息事宁人。

2、对执行的监督。法院“执行难、执行乱”现象时有发生,多有人为因素,如执行员没有做好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态度生硬、蛮横,不注重方式、方法,激化了矛盾;有的怠于执行或者故意不执行,欠拖不结;有的违法执行。如果检察机关对这类申诉案件不及时调解,那么就会进入法院的执行程序。通过检察机关的调解工作开展,可以有效防止或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从而起到对法院执行的监督作用。

3、减轻当事人的诉累。民事纠纷案件大都是双方当事人对涉案标的达不成一致,从而引起纠纷,往往是从一审、二审、再审后到检察机关申诉,检察机关再从立案、审查、提请或者建议提请抗诉、抗诉,又到最后法院裁定再审,整个办案周期长、中间环节多,对当事人来说费时费事,最终还可能得不到期望结果,进而又不断上诉、缠诉,诉累大大增加。而检察机关专门的法律监督特殊地位,独立的两审申请审查程序使得当事人感到案件经过了慎重处理,更容易得到申诉人的信任,从而更容易调解结案或者息诉处理,减轻当事人的诉累。

4、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检察机关是我国国家机关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国家机关,维护社会稳定是天职,检察机关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大局出发。当事人申诉的利益特别是那些社会反映强烈、侵害弱势群体利益和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得不到公正合理的处理,就容易导致上访、缠诉,使矛盾升级,影响社会稳定。检察机关通过运用非诉讼机制,积极开展调解工作,促成和解,息诉罢访,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二、贯彻调解优先原则的现实困境

(一)民事检察调解缺乏理论基础

我国《宪法》确立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机关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检察机关对民行审判活动中的一切违法行为均可进行监督,但是我国的民诉法只简单规定了检察机关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确有错误的判决、裁定可以进行抗诉,并未规定检察机关办理民行申诉案件可以调解结案这种办案方式。这种办案方式往往造成当事人对检察机关办案的不信任以及法院的不理解。

(二)检察调解容易遭人“非难”

由于法律依据不足及操作程序非法定化,导致调解工作往往得不到法院认可,特别是对于当事人在向法院申请执行后再向检察机关申诉的案件,法院往往我行我素,在检察机关调解过程中履行执行职责,两头(检察、法院)执法。有的法院在检察调解后执行仍不结案,甚至有的法院在检察调解后仍向当事人收取执行费。检察调解易遭受法院的“非难”,从而造成检察调解工作被动局面。

(三)民事检察调解优先缺乏保障措施

1、在案件可抗可不抗的情况下,检察机关往往为了完成抗诉的硬性指标而选择抗诉。调解优先选择程序得不到保障。

2、调解的难度远大于抗诉,如果走抗诉程序,则可一纸了事,而如果选择调处程序,较之抗诉,则将化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此承办同志和部门一般不愿选择调解路径。调解优先得不到制度保障。

3、调解工作往往 “和而不解”,半途而废。检察机关在调解中的法律地位及所达成的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尚未解决,调解协议只能靠当事人之间的相互信赖执行,若当事人反悔,司法机关无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也因此有人会借检察调解之力来拖延执行、转移财产,最终导致“和而不解”,从根本上否定了调解所具有的积极价值,甚至引发新的矛盾。

4、基层院“重刑轻民”的理念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调解优先的人力、财力难以保障。调解需要化费大量的财力,需要后勤部门强有力的保障, 需要充实民行部门人员力量,这些人员还需要懂法律,懂调解艺术、技巧,正如美国学者戈尔丁所指出:“调解需要一种高于运用法律能力的特殊技巧。”而上述这些基础条件,现实中很少能得到保障。

三、 贯彻民行检察调解优先原则的保障机制(或方法)

民行检察调解工作在我国才刚刚起步,特别是贯彻民行检察调解优先原则存在种种困难,因此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或操作方法,检察调解优先原则才能得以顺利贯彻执行。笔者试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阐述:

1、程序法保障机制

(1)规定调解为抗诉前的必经程序。所有的申诉案件必须经过初步调解,在初步调解不成的情况下,再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形选择不同的程序,该抗则抗,不能抗的则继续调。

(2)办案速度上予以保障。对适用调解的案件,检察机关推出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调解的法律保障措施。

(3)在时间上予以保障。为了达到和解这一目的,甚至案件已抗诉至法院(法院作出再审裁定之前),双方当事人提出要调解方式结案的,检察机关仍作调解处理,双方达成和解后,作撤回抗诉处理。

(4)明确调卷权。由于民行部门不存在侦查问题,实践中检察人员到法院调取案卷时往往受到阻力。因此,建议从法律层面明确检察机关有权借阅法院的卷宗,从而通过卷宗了解诉讼过程及证据情况。

(5)调查取证权。为能真正了解案件信息的真实情况(包括案件本身的真实情况),为调解做好信息的铺垫工作,有必要赋予检察机关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向有关单位调取证据、询问证人以及其他调查措施,并且所取得的证据合法有效。

(6)以法规形式明确申请执行后申诉的检察调解案件,法院不收取执行费。这样,可以解决检察调解后法院仍向当事人“索要”执行费问题。当然,笔者也担心,如果检察调解不收取任何费用,在将来有可能出现过渡申诉的现象,也就是本应申请执行的案件当事人也以编造种种理由向检察机关申诉,而检察机关为了增加调解数任意受理调解,最终导至申诉案件的泛滥。

2、实体法律保障机制

(1)明确检察机关的申诉调解职能。由于目前开展的检察调解工作颇受争议,建议立法机关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赋予检察机关民事检察调解职能,并对检察机关在调解中的地位等作出明确的规定,以增强操作性。

(2)赋予检察调解的协议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在检察机关的主持下所达成的协议,系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如一方当事人反悔,对方当事人可申请强制执行该协议。

(3)建立权利保障机制。如担保机制、立即执行机制、违约撤销机制等。

设立担保机制,应允许当事人或检察机关在协议中设定违约担保条款,并把合同法的不安抗辩权制度和预期违约规则引入调解制度中。

应建立立即执行机制,有证据证明义务人有转移财产等逃避履行行为或经营状况严重恶化等,允许权利人不受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和条件的限制即可申请强制执行,这也可有效地阻止申诉人借检察调解之名达转移财产等非法目的。

对于权利人因服从调解而作出让步,义务人在调处后非因客观原因而不予履行,允许权利人重新启动诉讼程序,撤销调解协议。

3、案外保障机制

(1)构建调解网络,完善联动机制。实践证明,仅靠检察机关的力量做好调解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要不断创新“检调对接”机制,主动把社会调解力量引入到检察环节,在社会大调解格局中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亨,从而形成合力,增强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

(2)建立与法院执行工作衔接机制。由于有些案件当事人已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就会存在检察院边调解法院边强制执行的矛盾, 所以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在受理申诉案件后,在调解前得先进入立案程序,然后把立案决定书送交法院执行部门,法院执行部门在收到检察机关的立案决定书后,应当暂缓执行,这就需要与法院做好相关的衔接工作机制,或者以法律形式予以确认。

(3)资源配置保障机制。在和谐司法视角下的诉讼调解,无疑是民行申诉案件的最佳处理方式,为了满足这一最佳选择,检察机关在利用各种资源时给予优先考虑。如民行人员的配置、车辆的派遣、经费的支出保障等。

(4)建立调解工作考评机制,健全调解激励机制。把提高调解案件总量,提高“调解率”作为科室考核的指标,切实让民行同志重视调解工作,增强调解意识,更加主动、不厌其烦地做好调解工作。

(5)强化提高调解水平的组织培训,提高调解能力培养长效机制。注重提高做群众工作能力,树立检察官公正、廉洁、亲民、文明的良好形象,逐步搭建起“学有平台,外有压力,内有动力”的调解能力培养长效机制。

四、当前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混淆“调解”与“和谐”的概念,推行无条件“调解优先”。检察机关过分强调“调解率”、“调解量”,把“调解率”等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势必导致一些不宜调解的案件进行调解,应当通过抗诉改判的案件被“和浠泥”,极大地“牺牲”某一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以劝压调”、“以拖促调”、“以拖压调”等方式予以调解的,形式上和谐,实质上并不和谐。调解只要与调解率结合在一起,就会变味、变形 。诉讼中的职权主义就会突现,当事人权诉被削弱。

2、妨碍当事人私权自治的自由。当前司法实务中层出不穷的“调解经验”、“调解方法”无一不是以突破当事人“拒绝调处”和不能形成“调解合意”的心理防线为目标。形形色色、绵绵不断的柔性压力,甚至是外柔内刚的压力都妨碍着当事人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自由支配和行使。

3、弱化检察人员业务理论素质的提高。调解主要凭经验,对当事人进行劝导,“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最后由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这项工作不需要去论证争议是项的是非、对错,长此以往,一些应该去论证的争议焦点问题被“和浠泥”,民行业务理论就得不到提高,使职业化的检察官日益扮演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4、有序的诉讼秩序被动摇,法律权威性丧失。过分注重调解工作,使得某些案件本应进入的诉讼程序被“遗弃”,从而扰乱了法律原先设计的一整套严密的诉讼秩序。如有的当事人本可通过抗诉程序得到既得利益,有些明显错误案件本可改判也可能被“和浠泥”,过渡强调检察调解,抗诉特有的功能就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通过抗诉纠正法院判决错误的功能被弱化。加上调解大多采用“背靠背法”,在老百姓眼里法律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是非、公正观念被淡化,最终法的权威性丧失,让老百姓丧失对法的信仰。

结束语

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实现 “案结事了”,这是中央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增多,不可能都通过法律途径强制性地加以解决,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及司法调解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探索建立检察调解机制,形成大调解格局,化解矛盾纠纷。

上一篇:科学验光配镜下一篇:个别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