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品价格(共10篇)
建筑产品价格 篇1
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市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督制约机制以及市场价格机制比较完善,这种完善的价格机制不是由外部力量造成的,而是来自价值规律的自动调节,表现在建安工程定价方式上,就是政府对建筑产品价格及消耗定额不直接干预,建筑工程采用报价最低者中标的竞争方式。因此,每个建筑企业都着眼于内部机制的调整,随时掌握市场动态,不断采集市场信息,提高企业技术力量,缩短工期,力争在工程投标竞争中,以低而合理的自主报价中标,从而体现出建安工程招投标的真正含义。
标准招投标模型是以发达的市场机制为理论基础,在以下四个假设下建立起来的,即:1)投标者是风险中性者;2)投标者具有独立私人估价信息;3)支付只是报价的函数;4)投标者是对称的。
在我国,投标方不能完全按照市场上人工、材料、机械的价格和本企业根据自己的劳动生产率制定的消耗定额编制报价,因而标准招标模型中的假设2)不能成立。因此这样的招投标模型不能很好地用来解释在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建筑产品价格形成方式的选择问题,也不能很好地用来解释和探讨在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不断变化过程中,建筑工程在招投标中出现的混乱现象和诸多问题,而这些正是我国建筑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必须解决的。
1 建筑产品价格形成方式的选择模型
在本模型中,主要考虑以下三种建筑产品价格形成方式:
1)通过计划分配工程任务而形成计划价格。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建筑产品价格形成中采用的主要方式。
2)通过招投标用标底审查报价而形成的工程承包合同价,即各投标单位必须在标底允许的范围内竞争。这是我国在推行建筑工程招投标后采用的主要价格方式。
3)通过招标投标以报价最低者中标形成工程承包合同价。这是世界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
在模型中,我们用参数ρP(0≤ρP≤1)来概括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市场化的程度,ρP=0为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是完全直接调控的指令性计划模式,建筑产品价格完全由发包方来确定,承包方完全没有定价权;ρP=1为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是完全市场模式,发包方对工程的估价与投标方对工程的估价完全分离。
vi=ρP×ci+(1-ρP)×u (1)
其中,ci为投标人i根据全部私人价格信息(企业内部定额)对建安工程做出的估价;u为发包人和投标人根据全部共同信息(国家或地区统一定额)对工程做出的估价;vi为在特定工程造价管理体制下投标人对工程做出的估价。
当ρP=0时,业主的预算价格就是投标人的报价,这代表通过计划分配任务形成建筑产品价格的方式。当ρP=1时,投标人完全按照自己的私人信息进行投标。当0<ρP<1时,建筑产品价格形成将采用通过招投标,用政府主管部门审查通过的标底评定投标方报价来形成的工程承包合同价这一过渡方式。
2 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时期建筑产品价格的形成方式
在当前我国建筑业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式(1)中的ρP满足0<ρP<1,这时投标人对工程的估价为vi=ρP×ci+(1-ρP)×u。投标人要依据两部分信息,一部分是统一的概预算定额;另一部分是企业内部定额和预算编制水平。共同信息和私人信息所占的比重是根据ρP值来分配的,随着ρP值的增加,私人信息比重不断增加。
对于某项建筑工程,假定在工期和质量等其他条件一定的前提下,招标方希望支付给承包方的合同价款P越低越好。如果风险中性的投标人i以报价bi中标,则合同价Pi为Pi=bi。设有n个具有完成该项工程能力的投标方,如果投标方i被业主选中,他对工程的预期估价为vi=ρP×ci+(1-ρP)×u。假设只有i自己知道,但每个投标方都知道ci独立地取自定义在区间[ch,ci]上的均匀分布函数。
采用与标准模型相同的推导方式可以得到投标方的最优报价为:
bi=B(ci)=ρP+(1-ρP)u+ρP/n(ch-ci) (2)
由式(2)可以看出投标人的报价与两个外部因素有关: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市场化的程度ρP;共同信息u,即统一的概预算定额。在投标的私人信息ci一定的情况下,随着ρP的逐渐增加,投标人的私人信息在报价中的比重上升,发包方对工程的估价与投标人对工程的估价逐渐分离;随着u的减少,投标人的报价也逐渐减少,所以压低u是发包人的利益所在。故随着ρP的逐渐增加,u的变化对bi的影响逐渐减小,当ρP接近0时,发包方压价的效果最为明显。
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在推行建安工程招投标制后,用以管理的工程概预算定额的法定属性并没有改变,因此工程造价管理市场化的程度较低,致使建筑工程招标方有很大的积极性压级压价。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建筑市场供大于求,施工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施工任务,报价时不得不压低利率和取费标准。由于投标人对工程估价时依据的私人信息是由价格市场化程度据定的,当接近时,说明投标人长期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定额估价,已经习惯于长久以来主管部门和定额保护自己,而并没有建立系统的企业内部造价估算定额体系,从而造成了投标方普遍的盲目压价。
如果投标人i中标,它的预期收入为bi=ρP+(1-ρP)u+ρP/n(ch-ci),他的实际成本为ci,则他的净收益为(1-ρP)u+(1-ρP)ci+ρP/n(ch-ci)。如果要使净收益大于零,必须在ρP≠1时,有u>ci-(ch-ci)/n(1-ρP)。如果投标人在工程进展到一定程度发现u<ci-(ch-ci)/n(1-ρP)时,中标企业不外乎采取以下几种对策:1)按承包合同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工程任务,企业亏损;2)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降低工程质量,以避免亏损;3)低价中标后,转包给级别更低的施工企业,从中得利;4)在施工中故意寻借口拖延进度,以致中途停工扯皮;5)贿赂业主现场管理人员,通过施工中“签证”的方式来补偿单位报价低的损失。目前我国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盲目压级压价会给社会和国家带来负担。而且,施工企业的对策可能损害工程质量,前一段时期媒体纷纷报道的楼房倒塌、桥梁坍塌等惨痛事件,不能不说有这方面的原因。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政府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进行价格调控和监督,以保证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目前的普遍做法是由招标办对标底进行审定,并规定报价在标底上下的一定幅度为合格报价,以报价接近标底为最优。但这样仍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这种做法大大限制了投标人的竞争范围,由于承发包双方共用一份图纸、一本定额,使投标竞争变成了预算员业务竞赛,这种预算水平的较量,不仅把竞争限制到了极小范围,而且由于可能脱标而使投标方不能通过报价显示自己对工程的实际估价。其次,价格不能够反映市场供求。目前建筑材料、机械等已经全面实行市场条件,而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仍然主要依据各种国家规定的定额形成,从而使许多承包合同流于形式。最后,由于投标企业想方设法套“标底”,使招标方无法公正地选择中标者。
综合来看,虽然用标底来评判报价存在以上问题,但在目前工程造价管理体制市场化较低的情况下,这种形式在防止盲目压价,保证招标方和投标方的利益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随着工程造价管理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用标底来评定报价的必要性逐渐降低。当工程造价管理完全市场化,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查后,以报价最低的投标人中标形成工程承包合同价,将是建筑产品价格最优的形成方式。
摘要:以发达的市场机制假设为基础,通过建立建筑产品价格形成方式的选择模型,分析了传统计划经济观念影响下的中标企业选择方式的危害及其影响,得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最低报价为中标价的结论。
关键词:市场经济,中标,建筑产品价格,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乔艳芳.加强概预算编制工作合理确定工程造价[J].山西建筑,2008,34(6):267-268.
兔产品价格大幅回升 篇2
1.毛兔 国内兔毛统货价格,2003年6月以前在66 ~ 78元(公斤价,下同),8月份在80元左右,10月份在95元左右,呈缓慢回升的趋势,加之毛兔饲养总量的下降,兔毛价格稳中有升的局面持续2 ~ 3年不成问题。然而从国际形势来看,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国产毛由于质量问题出口价在9美元左右,国际市场需求仍不旺。仅仅依靠国内市场的需求缺口来刺激毛兔市场的上升,其上升的速度和程度都是有限的。因此,农户在选择发展毛用兔时不仅要选好良种,而且还要根据市场需求慎重确定合适的规模。
2.肉兔 肉用兔的养殖、饲养管理要求相对较低,周期短,3个月即可上市(能达到2.5公斤左右),年可养2 ~ 3批。但其利润薄,每只在15 ~ 20元。在北方冬季去皮屠宰,加上皮的效益可达每只25 ~ 30元;在南方,人们有吃兔肉带皮的习惯,兔肉价格略高于北方,综合比较效益基本与北方持平。因此,肉兔养殖要上规模,最好是成片养殖或寻求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这样便于形成规模,做大市场。目前,江苏省肉兔养殖相对比较发达,主要集中在徐州等地,以生产白条兔销往山东为主,苏南也有不少养殖户利用地理优势直销上海。
3.皮兔 皮用兔常见饲养品种是美系獭兔。前几年,由于炒种而引起市场不稳定,部分养殖户由于对兔市行情判断不准确,盲目发展后亏本转产,导致市场皮兔养殖量下降、行情攀升。就目前形势看,獭兔养殖的效益比较高,但是獭兔养殖,饲养技术和管理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规模扩大后,疫病发生率大大增加,饲料的投入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因此,獭兔养殖要选择适度规模。(江苏 柳书节)
建筑产品价格 篇3
一、林产品价格体系现状
我国林业资源丰富,林业经济发展迅速,正处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林产品工业蓬勃发展,林产品产出量大,市场经营繁荣,但林产品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价格竞争尤为明显。林产品价格具有时间序列特征,其是伴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的市场反应和变化的动态过程。从林产品经营管理的实践以及林产品市场的特点分析,林产品价格根据时间序列表现出的特点是非平稳性和季节性变化的综合性规律,其价格的调控成为林产品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由于林产品资源的区域位置相近,林产品经营企业数量繁多,规模较小,而且由于林产品多为原始材料或者是初级加工品,林产品之间的差异化程度不高,造成林产品难以形成明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因此,林产品之间的产品定位、经营方式虽然不同,但是由于市场竞争特别是询价的作用,在林产品资源区域所在地的数家企业可能接到同一家客户的拟用订单或订货意向,为了获得订单和业务,林产品经营企业不可避免地会使用价格竞争。直接的结果是各个林产品企业之间相互压价,使得林产品的生产经营难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规模难以拓展,也严重影响到林产品市场价格的稳定。
从现有林产品经营发展现状而言,林产品经营行业的内部缺乏规范,行业自律程度不高,不良的价格竞争及价格紊乱现象时有发生,扰乱林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由于林产品产业资源之间的趋同,林产品经营企业之间的相互压价现象十分突出,制约林产品价格的合理化形成,也造成林产品经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不到保障,林产品经营行业整体经营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社会效益缺乏。
林产品与原始林业资源的接触紧密,林产品的原材料特色显著。因此,林产品具有较大的趋同性,林产品之间的差异性不突出,造成林产品经营难以获得差异化优势,而目前价格成为调控林产品经营管理的关键因素。林产品经营管理需要掌控市场经济规律。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更离不开价格的调控作用,林产品亦是如此。同时,林产品之间也存在着区域产地、原材料、深加工、质量、销售等方面的竞争,上述因素均与林产品价格有着重要的关系。由于缺乏林产品价格的有效调控,难以规范林产品的市场价格,林产品经营企业争夺资源、争夺资金、争夺人才、争夺技术等不良竞争现象较为普遍,结果是林产品经营企业的投资大,但是经济效益较差,乃至出现较为严重的亏损,造成林产品经营企业经营困难,规模小,难以形成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阻碍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林产品价格调控的作用分析
林业资源及其林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林产品既是自然产品,又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需求量大。每年林产品的消耗量很高,而且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理念的增强,林产品的需求量和消耗量呈现逐年快速递增的趋势。林产品的价格竞争有利于林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有利于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林产品价格调控的作用分析如下。
1. 有利于强化林产品的价格导向。
林产品是资源型产品,具有典型的自然资源特点。随着我国对天然林业资源实施的保护工程的开展,加强了对于林木产品、林副产品、林区农产品等林产品的生产限制,其中木材的采伐限制是核心。林产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林业资源。林产品价格则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木材等林产品由于生长周期较长,林产品在使用上必须得到高度的重视,突出林产品资源的使用价值,强化林产品的自然属性要求,提高价格在林产品资源中的运用。
2. 有利于避免林产品价格无序竞争。
林产品价格的调控就要避免林产之间的恶性与无序竞争,避免林产品价格不合理对于林业资源的浪费以及林业经济效益下降,林产品供应和需求的调控显得十分重要。对于林产品价格来说,较低的价格则会导致林业资源的无序利用,体现不出林业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的价值,难以实现林业资源真正的高价值。只有维持在较为合理水平的林产品价格,才会促使人们高度重视林产品以及林产品资源的珍惜,进而高效利用,节约使用,实现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3. 突出林产品价格的资源配置作用。
林产品市场价格已经成为从事林产品经营企业最为重要的因素。根据林产品的生产经营及市场实践状况,林产品价格能够较好地反映林产品的市场资源配置状况,这就要求林产品价格的形成、波动及调整具备较好的科学性、合理性,能够在林产品的经营管理中起到很好的优化配置作用。林产品经营管理实践中,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突出竞争意识。在林产品经营中价格成为指导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杠杆,这就有必要要求林产品构建较为完善的林产品价格调控体系,通过价格的调控,规范林产品经营企业的规范运营,促进林产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利用。
4. 有利于规范林产品行业协作。
由于林业资源的区域和地理特点,需要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价格调控体系加以规范和约束,以实现林产品经营管理企业、行业之间的协作。通过有效的林产品价格调控管理,规范林产品价格以及行业协作,实现林业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通过以价格为手段的调控方式和行业协作,可以充分节约林产品资源,提高林业资源运用的效率和效益,又能减少林业资源的损耗,促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三、林产品价格调控体系构建的启示及建议
林产品价格调控体系需要参考国际通行的定价机制和方法,结合林产品产业链的特点,以优化产业链结构和运行绩效为目标,以林产品市场为导向,契合国家指导价格和林产品经营企业实际需要,力求做到既要利于林业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又要促进林产品经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价格调控体系的构建,做到林产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1. 采用灵活高效的林产品定价激励机制。
鉴于林产品经营的特殊性,林产品价格调控体系需要采用灵活高效的激励性定价机制。例如,在基于采伐数量限额的基础上,以最低限价为标准,形成采伐的最低限价,形成价格层面的林产品资源保护价格。灵活高效的林产品定价机制注重成本和效益的综合权衡,强化林产品的利用效率。同时,伴随现行林产品的替代品的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林产品资源的过度采伐和利用,另一方面却能造成林产品经营管理企业缺乏较好的经济效益,林产品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林产品定价的激励机制在于保护和激励互动的特征,在避免林产品资源不会过度采伐的基础上,形成的价格调控体系有助于提高林产品经营企业的积极性,确保其能够通过规范合理的经营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能促进林产品的深加工,促进林产品附加价值的增加,维护林产品价格市场的有序和健康发展。
2. 强化林产品价格评估中介机构效力。
林产品从林业资源区域到消费者市场具有一定的距离,中间过程较长。林产品交易需要以价格为关键因素,强化市场交易的成效。由于林产品从产地到消费地的远距离,往往会造成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而增加交易成本,影响林产品真实、客观的价格反映。这就需要建立功能较为完备的林产品价格评估的中介机构,以第三方经营为特征,及时有效地评估和反馈林产品的价格,促进林产品供应方和需求方交易的顺利进行,双方均能获得较高的满意度。因此,林产品交易的中介机构要以市场真实、客观的行情为基础,在林产品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能够架构起顺畅沟通的桥梁,促进林产品交易具备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通过中介机构的作用,按照林产品交易的采伐限额,及时调控林产品市场价格,构建林产品市场交易的高效率平台。另外,林产品交易的中介机构要建立较为完备的考核评价制度,监督中介机构的运行管理,激发林产品中介机构经营的效率,保证市场价格调控的效力,目的是提高价格为核心的林产品价格调控体系的完善。
3. 突出林产品价格调控的周期性风险化解职能。
林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周期性特点十分突出,存在一定的周期性风险。因而,林产品价格的调控管理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林产品价格的周期性风险化解,主要在于提高价格在调控林产品市场供应和需求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既要防止价格过高对于林产品资源的采伐需求迫切而造成的过度采伐现象,又要防止价格过低对于林产品资源保护的忽视而对林产品资源的无序采伐,减少价格过高和过低双重负面作用,避免林产品资源非正常损耗。这就要求林产品价格调控体系的构建,能够具备一定的周期性风险化解职能。通过林产品价格的合理调控,尽量避免林产品资源的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问题的产生,维护林产品供需关系的平衡。通过价格引导,调节林产品的采伐进程,力争既要满足林产品市场的合理供应,又要保证林产品不积压,平抑林产品周期性风险,减少和避免林产品资源的浪费,提高林产品资源运用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曾玉林.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林产品营销风险及防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彭胜志.林产品价格的时间序列分析——以福州贮木场松杉原木价格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0,(2).
[3]张前荣.价格形势分析及调控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1,(8).
[4]伍士林,窦营.信息不对称对林产品经营影响的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8,(3).
兔产品价格开始回升等 篇4
目前兔肉在北京地区达到10元/公斤;獭兔皮张等外皮可以卖到10元/张,涨了5元/张;獭兔皮原来是20元/张的现在是30元/张;原来25元/张的现是35元/张;好的可以卖到40~50元/张;个别特级皮能卖到50元/张以上。兔毛价格稳步上升,比如说像安徽的颖上县原来兔毛是84元/公斤,现在涨到90元/公斤,手拔毛达到100元/公斤;上海过去是84元/公斤现在是86元/公斤,像河南的西平县现涨到90元/公斤。
根据我们国家兔毛库存量,兔毛的价格不会再大幅度上涨。专家提示:虽然2003年獭兔皮和兔肉的价格都会稳中有升,但种兔的价格不会涨高。一级獭兔的种兔每组售价1500元左右(五只);二级种兔的价格每组售价630元左右(四只);毛兔种兔的售价15元~20元/公斤左右;肉兔种兔的售价200元/只。(北京)
2003年农膜价格小幅上涨
2002年农膜价格略有下降,其中高压聚乙烯棚膜(折径1米)每千克平均价格年末为9.16元、高压聚乙烯地棚每千克平均价格年末为8.66元。2003年农膜价格将摆脱下滑的趋势并小幅上涨。首先是农膜需求量将继续上升。由于各地继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经济类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作物面积减少,而大多数经济类作物需用农膜育苗。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农膜进入更换期,致使需求量上升。其次是受原油价格上涨影响,高压聚乙烯生产成本上升,价格上扬,造成农膜成本上升,供应趋紧,将引起农膜价格上涨。(北京王昌盛)
天津金钟批发市场简介
产品的价值与价格 篇5
我们深深感到, 苹果你在玩我们, 你永远在制定规则, 但我们还是乐此不疲。一个在通讯品牌林立、产品成熟的今天, 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 能够玩得我们团团转。再来看看价格方面, 其实比同档次手机还贵, 如果论性价比, 并不算是最好的。
产品的价格有时并不是决定于它的成本, 而是决定于它的价值, 价值在决定价格的方面具有最重要的作用, 这完全打破了我们以往制定价格的规律, 按正常的产品价格定价理论:成本+利润=价格。如果说到怎样才能提高我国文具产品的价格, 这可能是每一个业内人士所关心的问题。
按照《定价艺术》的作者rafi mohammed的说法, 定价有两种最典型的方法, 而两种都是万能型的。一是基于成本定价来计算出销售价格, 也就是说将你生产这种产品所需的成本, 外加诸如运费、税务和利润空间等附加项目, 加起来所得的数字就是你的定价;另一种方法就是任意选择一个你认为合适的价格, 然后逆向计算。换句话说, 比如你定价为10元, 那你必须确保你的成本低于这个数。然而这两个办法都可能会导致利益的损失, 因为最后的定价与市场的现实情况, 或者说与不同消费水平的消费者所愿意付出的金额并无实际联系。
农产品价格暴跌背后 篇6
农产品价格暴跌是外患还是内忧?
大豆、棉花价格暴跌是外患的典型表现。2008年1~9月中国进口2870万t大豆, 分析师预计全年可能达3800万t, 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这是国产大豆1650万t的2倍多。进口大豆不仅量多且价格便宜, 国家收储价3700元/t, 进口大豆则3100元/t, 这让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的部分油厂纷纷放弃国产大豆, 国产大豆因此严重滞销, 传统大豆主产区优势地位也面临不保的困境。
有关职能部门未能给予进口大豆足够的重视, 3.7元/kg国家收储价的出台, 推高了国产大豆价格, 却遏制了国产大豆消费, 刺激国内油厂使用进口大豆, 效果值得商榷。
棉花也是外患的“牺牲品”。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一些纺织服装工厂停产。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曾对媒体表示, 2008年1~9月份中国服装出口下降8.5%, 占行业70%的3万家中小企业平均利润率从2007年的1.48%下降到了0.1%, 亏损135亿元, 比2007年增亏44%。没钱收棉花的企业屡见不鲜。
出口本来是大白菜销售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2008年这个途径却意外被阻。由于食品安全事件引起各方关注, 加上对国内蔬菜农药残留可能超标的担心, 有关部门主动停止了大白菜出口, 本应由国外市场消化的大白菜只能“出口转内销”, 而2007年种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的菜农因此承受了积压之痛。
2008年, 种植大白菜的山东菜农已铁定亏本, 棉花要遏制价格下跌, 压力也很大。海外市场需求很难在短期内恢复, 依靠外销的农产品种植者只能继续等待。
但要挽救国内大豆市场仍有希望。2008年进口大豆加上国产大豆的数量已超出国内需求。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周有金称, 2007年大豆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的70%。据发改委统计, 2007年大豆进口3082万t, 意味着国内消费总量为4400万t左右。2008年国产大豆1650万t, 进口大豆应控制在2800万t上下, 目前进口量已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控制更多大豆进口是当务之急。
比控制进口大豆更值得深思的是, 如何进一步拉动国产大豆消费。日本比中国更看重中国大豆的非转基因特性。虽然国产大豆价格现在一蹶不振, 黑龙江海伦东源油厂出口到日本的国产大豆价格仍达每吨4600元, 高出国储价900元。可见, 我国除了收储外, 也可以为国产大豆的消费筹划更好的出路。
建筑产品价格 篇7
近年来我国农副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先是2009-2010年生姜、大蒜和绿豆等小宗农产品价格飞涨,“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等曾在社会上相继成名。后是2010年夏开始早籼稻、小麦等粮食产品较大幅上涨,2011年1月,粮食价格同比上涨达15.1%。[1]再是2011年猪肉价格再次暴涨,有的地区如南京市猪肉零售价达40元一公斤。[2]农产品价格波动不仅制约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而且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是多层面的,表面上看是生产环节的问题,是因为自然灾害发生、生产成本提高等,但从根本上看,是流通不通畅,市场体系不健全。首先,市场信息不灵,商品供求失衡。农产品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农户只能被动地接受价格的变化,并根据价格的变化作出生产决策。我国的粮食近年来产量连续增长,国内供应基本稳定,粮食价格的波动主要是与同期猪肉和小宗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有关。其次,产品储备不足,市场价格起伏。小宗农产品市场容量小,政府没有收储;畜禽及肉类产品贮藏难度较大,国家储存有限;国家对粮食储存较多,但收购价格较低。由于国家储备不足,一方面容易造成“谷贱伤农”,另一方面容易使农产品成为社会资本甚至外资追逐和炒作的对象。再次,流通环节过多,交易成本增加。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有产地收购、中间运输、销地批发和终端零售等多个环节,在大中城市还有多级批发市场。流通环节多,层层加价,农产品价格提高。在产地,我国农产品价格并不高,但到了最终消费者手中,其价格却高出了2-3倍。所以,要防范农产品价格波动,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生产领域支持农业发展的同时,还应全力促进农产品流通。
二、文献回顾
近年绿豆、大蒜及猪肉等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后,很多学者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和流通问题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以蔬菜、猪肉等鲜活农产品价格波动为例,探讨农产品流通问题。由于鲜活农产品不易存储,所以应严格执行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减少流通环节,着力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同时,积极推进流通体系建设,发挥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打破终端销售垄断,抑制因市场失灵引起鲜活农产品价格虚高(黄跃云,2009;方燕,2011;李磊,2011;苏威2011)。有学者以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为例,探讨农产品市场建设问题。小宗农产品具有产地集中、市场规模小、较耐贮藏等特点,应建设小宗农产品供需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公布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多样性。一些小宗农产品也可像大宗产品一样建立期货市场,并加大储存力度,稳定小宗农产品价格。同时,提高农产品流通体系法制化水平,严厉打击恶意炒作行为(陈灿煌,2010;虞华,2011;齐义军,2011;樊端成,2011)。有的学者以大宗粮食价格波动为例,探讨农产品流通问题。大宗粮食是最重要的农产品,要稳定粮食价格,政府应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及调控体系,建立现期货市场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机制。在信息方面,要向农民提供有效、准确的市场信息,积极引导农民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推进农产品市场信息化(郭劲光,2010;何蒲明,2010;李光泗,2011)。总体上,目前围绕农产品价格波动与流通问题开展的研究大多是分散于各相关研究之中,专题系统地研究二者的关系不多,而且研究农产品的流通问题,多是从“惠民、利商”的角度去考虑,从“惠农、兴农”的角度去考虑很少。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在流通中没有获得相应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供给不稳定,是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根本原因。所以,只有从“惠民、利商、兴农”全方位去研究和探讨农产品价格波动和流通问题,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基本原则
1. 稳定农业生产原则。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对生产的导向功能是最基础性的功能。农民则是更加“现实”,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全由市场需求和价格高低决定,并习惯于把眼前的流通状况作为市场需求的信号和安排下一年度生产的依据。农产品流通成了农业生产的“指挥棒”。如1997年到2003年,我国粮食价格进入一个长期的低迷期,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大量耕地抛荒,大量复种耕地改为单种,甚至在许多地方出现了“负地租现象”。[3]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长,实现了“八连丰”,但今后粮食生产仍具有不稳定性。农户常因价格上涨时“一哄而上”,价格下跌时又“一哄而散”。所以,发展农产品流通应利用好价格机制,一方面引导农业资源流向市场前景好的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引导农业资源留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稳定发展。
2. 满足人民需要原则。
我国有13亿人口,国内农产品需求量大,需求结构复杂。所以,装满装好人们的“米袋子”和“菜篮子”,丰富人们的“餐桌子”,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发展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原则。在流通领域,既要组织好货源,又要加快流通速度,及时满足全国各地人民的生活需要。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也要不断扩大农产品出口,与国外市场“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生活需要。
3. 兼顾农民利益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5919元。然而,农民和市民收入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防止农产品价格波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农民是生产者,市民是消费者,中间还有经销商。发展农产品贸易既要“惠民”、“利商”,也要“兴农”。只有农民增产又增收,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农业生产才能稳定发展,市场供给才有保障,经销商和消费者才能得到利益和实惠。因此,在农产品流通领域既要防止“谷贵伤民”,也要防止“谷贱伤农”。
四、全力促进农产品流通的政策选择
1. 推进市场信息化,加快产销对接。
推进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生产者和经销商才能根据市场供求特征选择生产和销售产品,有利于实现产销有效衔接和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部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系统和国际农业生产贸易信息系统等,几乎所有的地市都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全国涉农网站总数达到2万多个。[4]为不断推进农产品市场信息化,下一步的工作重点,首先是夯实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基础,包括加快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产品市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等。其次是做好农产品信息采集和发布工作。除了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这一工作之外,还应鼓励农村各类企业和各种经济合作中介组织建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为分散的农户收集最新农业信息。[5]最后,提高农户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分析及运用的能力,鼓励农户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活动,不断转变和提升农产品交易方式。
2. 降低流通税费额,增加农商收益。
农产品流通费用主要由经销商采购农产品费用、农产品运输费用、销地批发市场费用及销地零售环节费用等四个部分组成。农产品流通费用高,经销商必然把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和生产者身上,一方面提高产品销售价格,另一方面压低产品收购价格。所以,要走出“谷贵伤民”和“谷贱伤农”的怪圈,必须不断疏通“绿色通道”,减少流通费用。从短期行为来看,主要是加大对公路收费的监管力度,提高通道的“绿色”程度。从长期作为来看,政府应加大对公路和市场建设的投资力度,多建设一些“只保本,不赚钱”的“公”路和“公益性”市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农产品物流和交易费用。
3. 建立农民合作社,保障买卖公平。
我国农业在流通领域具有明显的“弱势性”。一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依然存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抵消了国家给予农民的政策性补贴。二是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农户不仅信息闭塞,难以适应市场供求的变化,而且在交易中常常屈服于强大的经销商,低价卖出高价买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流通中农业处于弱势地位的原因,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没有建立和形成一个能代表自己推动和促进反哺政策实施的经济组织。力量弱小的农户没有能力同政府进行谈判,也没有能力同经销商抗衡,政府没有制定和彻底贯彻反哺农业政策的压力,经销商坑农压农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所以,建立和发展农民合作社,对于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 增加产品储备量,实现供求均衡。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储备主要是为了应对农产品的短缺和稳定市场供给。农产品是缺乏需求弹性的产品,农产品的储备既要为稳定市场供给,更要为稳定市场需求,防止“谷贱伤农”。只有不断完善农产品储备制度,切实落实提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政策,才能更好地保障农民增产增收,从而保障市场供给。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产品储备应包括粮食、食用油、棉花、食糖、食盐、肉类等重要产品。粮食关系到国计民生,对粮食应加强政府的储备,同时完善风险基金和储备基金制度。对于储备难度较大的产品,如肉类食品,应不断创新储备机制和方式。据业内人士介绍,肉类产品一般要放到零下18摄氏度的冷库中保存,而且储存不能超过一年,隔一段时间就要轮换,储备量有限。[6]这就要求中央和地方都要加大肉类产品储备的力度,必要时也应鼓励社会力量进行储备。同时,政府对肉品储备单位、储备数量、储备费用等进行严格管理。在农产品储备收购中,应防止限收拒收和压级压价收购的现象发生,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5. 培育新型经纪人,拓展内外市场。
农产品经纪人就是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推销给经销商收取中介服务费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经纪人上连市场,下连农户(企业),通过密切产销联系,搞活农产品流通,能有效地解决农产品的卖难和买难问题。目前我国城乡已活跃着众多的农产品经纪人,对繁荣城乡经济、满足人们需要、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先行者和引导者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不仅国内农产品市场需要满足和“防御”,而且国外市场也有待拓展。这就需要培养既熟悉国内市场行情又了解国际市场需求、既有较宽口径知识结构又有理性化行为的新型的农产品经纪人。一方面,引导更多的国人经销和消费国产农产品,加强国内市场的“防御”;另一方面,把更多的农产品推介到国外市场,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型经纪人既要创新培育机制,规范培训内容,又要提升培训层次,最好都要经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对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文章在分析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及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产品流通的基本原则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波动,流通
参考文献
[1]佚名.1月粮食价格上涨15%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0%[EB/OL].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2/15/4677374_0.shtml,2011-02-15.
[2]任德玲.南京猪肉价格飙涨供应不足是主因[N].中国经济时报,2011-07-08(3).
[3]龙方,杨重玉,彭澧丽.粮食生产波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9):97-104.
[4]董暐,孔庆富.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方向[J].科技风,2011,(19):96.
[5]芦阳.河南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江苏商论,2011,(10):46-48.
塑料管道产品行业指导价格 篇8
(1) 给水用硬聚氯乙烯 (PVC-U) 管材 (非铅盐稳定剂)
产品标准:GB/T 10002.1—2006《给水用硬聚氯乙烯 (PVC-U) 管材》。
行业指导价格 (出厂价) :10 600元/t (PVC树脂参考价按6300元/t计) 。
(2) 排水用PVC-U管材
产品标准:GB/T 5836.1—2006《建筑排水用硬聚氯乙烯管材》、GB/T 10002.3—1996《埋地排污、废水用硬聚氯乙烯 (PVC-U) 管材》。
行业指导价格 (出厂价) :9600元/t (PVC树脂参考价按6300元/t计) 。
(3) 埋地排水用PVC-U双壁波纹管材
产品标准:GB/T 18477—2001《埋地排水用硬聚氯乙烯 (PVC-U) 双壁波纹管材》。
行业指导价格 (出厂价) :10 300元/t (PVC树脂参考价按6300元/t计) 。
(4) 燃气用埋地聚乙烯 (PE) 管材
产品标准:GB 15558.1—2003《燃气用埋地聚乙烯 (PE) 管道系统第一部分管材》。
行业指导价格 (出厂价) :21 600元/t (PE原材料参考价按17 000元/t计) 。
(5) 给水用PE管材
产品标准:GB/T 13663—2000《给水用聚乙烯 (PE) 管材》。
行业指导价格 (出厂价) :20 900元/t (PE原材料参考价按16 300元/t计) 。
(6) 埋地排水用PE双壁波纹管材
产品标准:GB/T 19472.1—2004《埋地用聚乙烯 (PE) 结构壁管道系统第一部分聚乙烯双壁波纹管材》。
行业指导价格 (出厂价) :16 600元/t (PE原材料参考价按12 000元/t计) 。
(7) PE缠绕结构壁管材
产品标准:GB/T 19472.2—2004《埋地用聚乙烯 (PE) 结构壁管道系统第二部分聚乙烯缠绕结构壁管材》及相关标准。
主要农产品国际价格周报 篇9
小麦和玉米价格环比涨幅超过5%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小麦和玉米最近期货合约收盘价周平均每吨为289美元和289美元,环比分别涨8%和7%,价格均在连续2周下跌后大幅反弹;与上年同期相比,玉米价格高104%,在所有监测农产品中同比涨幅最大,小麦价格高68%。
棉花、大豆、豆油、食糖和棕榈油价格环比有所上涨国际棉花指数(SM级)周均价每吨为4076美元,环比涨3%,价格在连续5周下跌后小幅回升,比上年同期高100%。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豆和豆油最近期货合约收盘价周平均每吨为500美元和1253美元,国际食糖理事会原糖价格周平均每吨为482美元,环比分别涨2%、1%和1%,价格均在连续2周下跌后有所回升;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高45%、53%和43%。马来西亚棕榈油荷兰鹿特丹港到岸价周平均每吨为1158美元,环比涨1%,比上年同期高43%。
大米价格环比略有下跌泰国100%B级大米曼谷离岸价(国际基准米价)周平均每吨为500美元,5%破碎率大米曼谷离岸价周平均每吨为483美元,环比均跌1%;与上年同期相比,价格分别高4%和8%。
建筑产品价格 篇10
影响活猪价格的因素众多, 包括生猪饲养量、饲养成本、销售价格、可替代品生产情况、疫病影响和居民消费喜好等。为更易把握和判断活猪价格受其他因素影响而产生的波动趋势, 本文选取部分与活猪价格相关的价格指标, 从已有的经济理论中构架模型, 针对相关指标变化对活猪价格产生的短期和长期影响进行理论研究, 从而达到只要了解了相关价格的变化就可以准确地预测活猪价格未来变化趋势的目的。
1 部分影响生猪价格因素
本文价格指标的选取以简单直观、采集容易、并与活猪价格密切相关为原则, 主要包括饲料价格、仔猪和猪肉价格及猪肉可替代品价格。
1.1 饲料价格
作为生猪饲养中最主要的成本因素之一, 饲料价格的波动对活猪价格和养殖效益影响巨大, 因此历来备受养殖户关注, 这也成为本文选取其为一个指标的原因。而各种饲料及原料中, 玉米、豆粕最为大宗, 故本文也选取玉米、豆粕价格作为两项重要指标。
1.2 仔猪和猪肉价格
仔猪费用在生猪饲养中也算一个主要投入, 并且, 根据生猪生产规律可知, 现阶段的仔猪存栏及价格情况将在3~4个月的育成后对活猪市场产生影响, 可以说, 购买仔猪育肥本身就是一种对3~4个月后活猪价格会走高的预期投资行为。因此, 仔猪价格与活猪价格联系密切, 故引入该指标。
猪肉作为活猪销售和加工后的最终产品, 其价格势必与活猪价格存在着关联性, 因此, 本文引入猪肉价格作为一个分析指标进行研究。
1.3 猪肉可替代品价格
一般来讲, 可替代品指功能或用途基本相似, 销售中存在竞争关系, 一种物品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由此可见, 就当前消费偏好来讲, 牛肉、羊肉和鸡肉皆为猪肉的可替代品, 其价格变动对猪肉的销售情况和价格变动产生影响, 从而间接作用于活猪价格, 故将几种可替代品价格引入分析。
2 实证分析
本文所涉及的价格时间序列数据为辽宁省动物卫生监测预警中心所监测的2005年1月~2009年12月价格信息, 包括玉米、豆粕、育肥猪配合饲料、仔猪、猪肉、牛肉、羊肉和西装鸡价格, 其各品种价格数据由省内若干监测点所采集价格做算术平均得出。
2.1 单位根检验
首先, 为了消除数据存在的异方差, 要对序列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第二步, 为防止该时间序列为非平稳时间序列, 即均值或自协方差函数随时间而改变的序列, 进行回归时可能出现“伪回归”现象, 还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即单位根检验, 一般采用ADF检验法, 形式如下:
单位根检验中, 对滞后项的选择和模型优劣的问题, 本文主要运用AIC和SC信息准则, 经过反复试验, 使AIC和SC的值同时相对较小, 则所选的模型最恰当, 结果见表1。
检验中, C表示带有常数项, 0和1分别表示不含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一阶) ;“*”“**”分别表示在5%和1%水平显著。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
2.2 VAR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
经过单位根检验后, 采用VAR模型来进行下一步的模型构架和实证分析。向量自回归 (Vector Auto-Regressive, 简称VAR) 是基于数据统计性质建立模型, 模型把系统中每一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 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自从西姆斯 (C.A.Sims) 于1980年将此模型引入到经济学后, VAR模型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 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其数学表达式是:
其中, yt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 xt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 p是滞后阶数, t是样本个数。
本例中, 估计的VAR模型简化表达式为:
其中, 是滞后算子P阶多项式矩阵, ut是 (9×1) 阶简化式残差项向量, Ω是简化式残差向量方差-协方差矩阵。
接下来, 通过脉冲响应函数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简称IRF) 来识别1单位的猪肉价 (ZR) 、牛肉价 (NR) 、羊肉价 (YR) 、西装鸡价 (XJ) 、玉米价 (YM) 、育肥猪配合饲料 (SL) 、豆粕价 (DB) 的冲击分别对活猪价格 (ZJ) 在短期和长期所产生的影响。
脉冲响应函数, 计量的是在扰动项上外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对于一个变量的冲击, 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导给其他的内生变量。图1~8为各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3 结论
3.1 仔猪价格冲击分析
通过函数图可以看出, 给仔猪价格1个单位的冲击后, 活猪价格得到的是负向的影响, 但在第2期 (即第2个月) 后转为正向, 并在第3期后加速上扬。这说明, 当前仔猪价格变动对活猪价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3个月之后, 直到第6个月时, 其影响才逐渐放缓, 转为负向。这也正符合了仔猪的育肥周期, 说明3个月以后逐渐育成的仔猪将开始影响生猪市场的供应情况和活猪价格的波动。
3.2 肉类可替代品价格冲击分析
在肉类可替代品中, 活猪价格对1单位羊肉价格的冲击感受最为敏感, 在第2期之后便一直呈上升趋势, 直到第9期左右达到0.05个单位。这与牛、羊肉价格相对稳定, 轻易不会发生较大变动有关。然而, 此结果并非表示羊肉价格波动会对活猪价格造成直接影响, 而是通过理论计算后说明二者之间的潜在联系, 便于明显观测到羊肉价格发生波动时及时判断活猪价格在短期及长期的变动情况。而本例也说明了市场中一个或多个价格稳定产品发生价格变动, 对其他相关产品产生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 如本例中牛肉价格、羊肉价格的单位冲击带给活猪价格的波动最大, 且较为持久。
3.3 饲料价格分析
三种饲料中1单位玉米价格和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的冲击对活猪价格的影响较为复杂。尤其是1个单位玉米价格的冲击, 在10个时期内就已呈现出较为剧烈的“两降两升”的形态, 显然其趋势仍并未显示完全。但分析其规律可以看出, 给1个单位玉米价格的冲击后, 活猪价格马上受到负方向影响, 并在第3期达到最低点, 随后开始上升, 到第5期达到最高点后再次下降, 到最低点第8期后, 波动才逐渐趋于平稳。可以看出, 作为生猪育肥中最主要的成本因素, 饲料的价格变动中玉米在第3期后开始加速对活猪价格的影响, 而豆粕价格和育肥猪配合饲料价格则更早, 分别在第1期和第2期就已开始。
4 模型分析综论
本文基于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别对各项指标的变动所产生冲击进行实证分析, 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各种与活猪价格密切相关的价格波动对其产生的影响。最大特点在于, 掌握了此方法后便可对周边常见价格信息变化情况及时做出正确判断和合理分析, 易于操作, 思路清晰。
但其不足之处在于, 应用统计学原理和经济学模型来做实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理论性过强、严谨性要求较高等问题;同时, 模型中时间序列长度的选择、所采集指标代表性是否充足等问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应做进一步的研究。
【建筑产品价格】推荐阅读:
建筑产品价格管理05-23
建筑产品检测08-02
建筑产品的的特点06-14
大型建筑垃圾处理机械推动建筑垃圾粉碎产品再利用 保护城市环境12-07
产品价格策划书05-12
农产品价格补贴07-19
农产品价格风险07-01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06-17
水产品消费价格指数07-06
农产品价格调控及意见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