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共12篇)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篇1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消极的工作心态和生活心态,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的各个行业之中,教师也不例外。而造成中年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有七个原因:
一是职业压力感。当今社会,教师承担的职业压力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教学成绩的排队,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评聘分开竞聘上岗,教师聘用制,趋于复杂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学校内部竞争激烈,教师之间钩心斗角加剧,矛盾激化,难免加重教师的精神负担。在教师评聘机制的冲击下,传统的“同行是对头”等自私狭隘观念和“业务封闭、专业保守”等不良现象在教育领域内不断滋生。从而导致教师表现出身心疲惫、沮丧、压抑和对工作、生活悲观冷漠,表现出失去工作热情,以消极、否定甚至麻木不仁的态度来对待学生。
二是教师考核因素。教师考核制度不完善、不健全,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工作情绪越来越消极。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分数在运转,采取填空式的对号入座。考核考什么,教师就要准备什么。以前我们经常说分数是学生的命根,而现在分数也成了教师的命根。
许多教师所做的工作与取得的成绩,往往得不到合理肯定与认可,各种荣誉往往与他们无缘。这样,他们的心灵都被扭曲了,产生职业倦怠也在所难免。
三是校长“一言堂”。在学校管理上,往往是校长“一言堂”,都由他说了算,各种评优评先,也是校长意图的体现,教师敢怒不敢言,工作的挫败感也就油然而生。学校校长“家长作风”等问题,造成教师对工作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出现职业倦怠。
四是没有上升机会。由于多数学校暂时没有位置可上升,许多有进取心的教师没有这个机会,也没有得到后备的培养。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就逐渐麻木了。这样,教师就逐渐丧失工作热情与上进心,难免产生职业倦怠。
五是工作没有动力。许多农村学校,关起门来办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工作上没有新意,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许多工作沿袭旧例,依靠惯性,凭借所谓的经验。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创新,没有活力,如一潭死水,既没有新水注入,又没有浪花激起,在这样环境里工作,怎能不出现职业倦怠呢?
六是学生因素。在这个法制年代,学生被过多地保护,教师的利益被漠视,在师生冲突中,教师永远是弱者。如,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错误行为,教师完全有权利进行批评教育,但现实情况是,这个权利也被剥夺了。因为教育学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招来麻烦,受到处分,甚至会招来报复。为此,教师害怕批评学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为此,产生职业倦怠也在所难免。
七是教师心理因素。使命感与责任感、自信与自卑、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这些心理感受会因人而异,对那些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的生活,以及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内心焦虑、孤独、无法排遣的教师来说,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对于这些明显的因素,需要引起学校领导者与教师的注意,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改善,不要让其越演越烈。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个理智的教师尽量做到有自知之明,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要过分自卑,而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乐观积极心态来应对教育教学中各种挑战。
其一,热爱本职工作。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极具创造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教学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单一重复的。教师就应该不断开拓与探究,以唤醒自己的工作热情。从这一点来讲,作为教师,千万不要作茧自缚,只关注生活中机械重复的一面,而忽视动态变化、生动活泼的一面。
其二,不断充实自己。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新课改。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自己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主要有教育教学的成绩、教育科研的成果、学生成才的人数、社会家长对自己的评价等。
其四,摆正自己心态。心态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教师通常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事认真,这些都是优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却容易出现不良的心态。第一,抱着不现实的目标生活,苛求自己、苛求别人,其结果只能招来无休止的烦恼。第二,寻求绝对公平。现实生活中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去寻求绝对的公平,就必然会遭遇更多的挫折。第三,以偏概全。把自己的优点或缺点扩大化,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有的因有了一些成绩而居功自傲,有的因有了一些才干而恃才傲物,有的因一次失误而自怨自艾,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等,这些都会影响自己的心情以及行为。
其五,参与业余活动。丰富的业余活动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多彩的生活中增加自己的生活乐趣。生活的情趣可以对职业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六,寻找宣泄场所。心情不好时,可以找同事朋友交往、沟通,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是非常便捷的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我们教师最好办法,拿起笔来叙述学校中一些不良现象、不公正的行为,在网络上建立自己博客进行宣泄,展示学校管理中弊端,倾诉自己心中怨恨,提供给网友进行探讨,恳求网友进行帮助,从而达到放松自我的目的。
其七,善于寻找路子。从事一种职业就有多种元素,在这多种元素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千万不要钻进单一的死胡同。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篇2
‚想起学生就觉得头疼!‛这句在坐班室不经意的一句话,立马就引起了广大教师的共鸣。青年教师诉说工作压力大,老教师也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教师看成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学生成绩不好,要找老师;学生品德出了问题,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生磕着碰着,也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当然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推向老师。‛老师们开玩笑地交流着,‚其实教师也是弱势群体‛。每天面临班上几十个性格不同、状况各异的学生,繁重的工作让她感觉自己身心俱惫。再加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而杂,‚学校教育有时拼不过社会的影响‛,教学成就感的缺失,也让她的职业热情慢慢消退。
以下就教师倦怠成因及对策做简要分析。
原因之一:由于来自社会、学生家庭、学校以及德育工作的特殊性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分管的学校德育工作成效不显著。小学德育的落脚点应该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年来我们长期坚持养成教育的目标不动摇,也制订了一系列的训练、教育、考核方案、制度,但是,由于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周期长,内容多,制约的因素也多,总是难于达到理想的效果,时常面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行为,如地上乱扔的纸片,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作业马虎,就有一种失败感,从而感觉德育太难,产生一种倦怠感。
原因之二:由于专业能力的缺陷,以至于工作上力不从心,成效不显著,时常产生挫败感。眼看同事的一篇篇专业文章发表在各级刊物,各种论坛活动上滔滔不绝的发言中展现的教育智慧,各种展示课上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堂组织语言,师生互动的默契配合,以及那领回的一张张奖证,令我好生羡慕。自己虽也有文章见诸杂志,但数量太少,档次太低;虽也参加过论坛活动,但主动参与太少,语言太贫乏;虽也上过公开课,但按部就班的多,课堂生成问题处理的能力太差,再说级别也太低。眼馋别人的成果,自己经过一番努力,仍无法获得,不免产生了“干脆不干了”的想法。
原因之三:社会上一些不公平和不良现象的信息进入大脑,影响了人的心情,也使工作上产生一种应付了事的态度和想法。当看到一个个学生进出网吧时,当收到上级要求学校推荐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的文件时,总在想,为什么网吧门上挂的“未成年人严禁入内”的牌子就形同虚设?文化监督部门就可以不履职呢?这时,就难免产生一种职能部门都不管我们也不管的情绪。学校门前及周围每天都有临时摊点无证经营,存在极大食品安全隐患,当一次次电话举报到相关职能部门仍无人问津时,也就只能为学生的健康和安全空担心。当然,产生职业倦怠心理的原因还有很多,如来自家庭的,个人身体的,学校管理的,教育自身的。其实,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专业成长需求是渴望有人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倾听他们的问题和挫折,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经验,得到精神的支持。
预防与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一、主动休息,自我调节
身体状况良好,工作才能高效;身体一旦疲劳,工作必然低效,长此以往,不加调节,容易导致职业倦怠。所以,要防止职业倦怠,首先要防止身体疲劳,而要防止身体疲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主动休息,即在尚未感觉到疲劳时就及时放松休息。及时休息有利于身体各项机能迅速恢复,是保持工作高效的有效做法。很多教师工作起来废寝忘食,总是等到感觉疲劳才被迫休息,而此时,身体的疲劳已积聚到很深的程度,即使休息,也为时已晚,往往已造成身体透支,难以恢复,得不偿失。
二、享受工作,自我充实
美国心理学家休因把职业生涯比作一艘航船,船要能经受风浪就必须配有坚固的锚。据此,他提出 了‚职业锚‛的概念,在职业生涯中,要克服职业倦怠,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就必须找到自己的‚职业锚‛。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职业锚?必须回答三个问题:
1、我在职业上最擅长什么,最不擅长什么?(职业的才能)
2、工作中什么令我最有充实感(职业的动机)
3、我对什么感到最有价值(职业的价值观)据此选择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工作,体现自我价值。可见,休因认为,要克服职业倦怠,必须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最适合的工作,而不能根据世俗标准选择最‚体面‛的工作。身为教师,我们的职业虽已确定,但我们仍能在学校工作这个小范围内进行调整,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可结合自身状况选择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如教学管理、班级管理、教学研究,体现自己的特长和人生价值。但无论选择从事何种工作,我们还必须把握休因理论的精髓:我们所爱的必须是工作本身,而不应是工作业绩带给我们的荣誉和地位。也就是说,不能把工作当手段,而必须把工作当事业全力追求。把工作当手段,就会沦为工作的奴隶,情绪为工作所左右,目的一旦落空,就会产生焦虑感,长期焦虑,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相反,把工作当事业全力追求,才能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之中寻找到乐趣,感受到幸福,达到享受工作的境界。
三、巧定目标,自我激励
在工作中,要克服倦怠,永保激情,还要善于自我激励,保持对工作的新鲜感。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向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制定新的目标,通过目标敦促自己不断学习、充实提高。如何制定目标呢?我们不妨借鉴日本运动员山田本一的做法,他经常参加马拉松长跑比赛,多次获得冠军,当记者问他取胜的秘诀时,他的回答出乎意料:‚我是用智慧取胜的。‛他进一步解释说:马拉松比赛全程达42公里,很难坚持,于是,他把42公里分为各个小段,每一小段都选取一座建筑物作为目标。长跑时,他就力争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每一个目标,这样坚持下来,也就跑完了全程,而且获得了冠军。作为教师,我们也应确立自己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并把这一总目标分解为不同时期的分目标,力争实现每一个分目标,在奋斗中挑战自我,在追求中逐渐提高,在忙碌中得到充实、在执著中永保激情!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3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普顿伯格于1974年首先提出的。“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下体验到的身心疲惫、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这种状态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等。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
1.学校管理因素的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下,每个中学学校课堂的教育改革都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各级各类的检查及各地区教育部门学习不断,在不同程度上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占用老师们的教学、交流时间,让老师们怨声载道,逐渐丧失了工作热情;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较为死板,缺少灵活变通,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按部就班,按照规章规则进行教学,课堂就缺少了教师的自主性、创新性。忽视对教师心理的疏导等诸多管理上的漏洞,造成了教师心理上的阴影,逐步导致教师对自己职业的反感、厌恶,最终形成了老师们的职业倦怠。
2.学生因素
首先,90年代末出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如今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教育。其次,班级人数较多,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要进行正常的教学确实有困难,如果再执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条,教师就真的无能为力了,这给倦怠的发生提供了长期的条件刺激。最后,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使教师的身心感到疲惫。班主任教师晚上查寝到深夜,早上还要陪伴学生出早操,工作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家庭生活时间被剥夺。当教师以牺牲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为代价投入工作的时候,如果工作本身并没有因自己的努力而出现企盼的效果,教师就会陷于挫折的深渊之中而不能自拔,就会出现严重的情感衰竭。
3.教师生活环境的影响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社会中的人。教师的生活环境会给教师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教师的工作环境主要是教师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现代社会中,人是社会关系网络的一分子,这个世界不可能再有“世外桃源”式的与世隔绝的生活。教师职业无论是组织形式、工作形态还是工作内容,相比于其他知识分子从事的职业而言,都是比较封闭的,这就需要教师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以缓解本职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和倦怠。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当前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更新的走向需要教师走出以前个人的、封闭化的教学模式,转而面对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课程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不仅是相互间的联系,更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切磋与碰撞。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被视为教师人格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措施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还必须在学生和教师个人层面上采取有效的措施。
1.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中学的硬件设施;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只有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教师才会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另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的现状,鼓励有才能的人到学校任教,为中学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先进的管理及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增强工作的吸引力。还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从事该职业人员的受尊敬程度,也影响他们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程度。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形式向群众大力宣传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教育广大群众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能够创造正确健康的社会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和控制大众心理,让全社会都重视教师、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2.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共同努力
高尔基说:“当工作是一种乐趣时,生活是一种享受;当工作只是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中学教师在娱乐休闲活动极度缺乏的状况下,更应该把工作当作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学校应该经常组织教师互相探讨自己的教学方式,并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加以改进,上文曾经提过,无论是谁,对同样的内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都会厌倦与懈怠,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地对自己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且推陈出新,让自己所讲的内容变得更加易懂和富有乐趣,而不是一味地把原来的模式一遍一遍地重复给自己的学生,这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本人都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3.教师要确立合理的专业期望值
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有华丽的“高帽”,也有崇高而重要的社会意义。但是其本身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要认识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具有很大的相对性,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发展的快慢,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一人之力,还受到所在地区社区和家庭环境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人格的养成方面更是如此。教师有时需要一点适度的超脱情怀,不要一味强调自己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社会责任感,不要因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如何感化,班级有些学生就是没有任何改变这种教育现实而产生耗竭感和幻灭感。因为教师也是血肉之躯,不是圣人,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且教育也不是万能的,不要把原本是家庭、社区和社会的责任统统归咎于自己头上,不要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那样会经常在心理上产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矛盾,使自己长期感受到压力,自信心不断下挫,进而产生倦怠感。教师应放松心情,减轻心理压力感。正确对待压力,及时调整认知心态,磨炼意志,增强个人抗压性,学会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4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普顿伯格于1974年首先提出的。“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下体验到的身心疲惫、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这种状态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人性化淡漠等。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
1.学校管理因素的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下,每个中学学校课堂的教育改革都取得了初步的成就,各级各类的检查及各地区教育部门学习不断,在不同程度上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占用老师们的教学、交流时间,让老师们怨声载道,逐渐丧失了工作热情;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较为死板,缺少灵活变通,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按部就班,按照规章规则进行教学,课堂就缺少了教师的自主性、创新性。忽视对教师心理的疏导等诸多管理上的漏洞,造成了教师心理上的阴影,逐步导致教师对自己职业的反感、厌恶,最终形成了老师们的职业倦怠。
2.学生因素
首先,90年代末出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比较严重。如今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教育。其次,班级人数较多,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要进行正常的教学确实有困难,如果再执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条,教师就真的无能为力了,这给倦怠的发生提供了长期的条件刺激。最后,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使教师的身心感到疲惫。班主任教师晚上查寝到深夜,早上还要陪伴学生出早操,工作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家庭生活时间被剥夺。当教师以牺牲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为代价投入工作的时候,如果工作本身并没有因自己的努力而出现企盼的效果,教师就会陷于挫折的深渊之中而不能自拔,就会出现严重的情感衰竭。
3.教师生活环境的影响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社会中的人。教师的生活环境会给教师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教师的工作环境主要是教师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现代社会中,人是社会关系网络的一分子,这个世界不可能再有“世外桃源”式的与世隔绝的生活。教师职业无论是组织形式、工作形态还是工作内容,相比于其他知识分子从事的职业而言,都是比较封闭的,这就需要教师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以缓解本职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和倦怠。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当前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更新的走向需要教师走出以前个人的、封闭化的教学模式,转而面对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课程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不仅是相互间的联系,更是一种信息的交流、切磋与碰撞。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被视为教师人格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措施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还必须在学生和教师个人层面上采取有效的措施。
1.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中学的硬件设施;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只有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教师才会将更多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另外,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的现状,鼓励有才能的人到学校任教,为中学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先进的管理及教育理念。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增强工作的吸引力。还要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一种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从事该职业人员的受尊敬程度,也影响他们对所从事职业的热爱程度。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形式向群众大力宣传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教育广大群众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能够创造正确健康的社会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和控制大众心理,让全社会都重视教师、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2.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共同努力
高尔基说:“当工作是一种乐趣时,生活是一种享受;当工作只是一种义务时,生活则是一种苦役。”中学教师在娱乐休闲活动极度缺乏的状况下,更应该把工作当作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学校应该经常组织教师互相探讨自己的教学方式,并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加以改进,上文曾经提过,无论是谁,对同样的内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都会厌倦与懈怠,所以教师应该经常地对自己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且推陈出新,让自己所讲的内容变得更加易懂和富有乐趣,而不是一味地把原来的模式一遍一遍地重复给自己的学生,这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本人都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3.教师要确立合理的专业期望值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篇5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其危害
“倦怠”一词的含义原指精疲力竭,或因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1973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柏格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特指由于从事连续、紧张、大量的工作而又无法获得预期目标时产生的一种对工作厌恶、冷淡,对服务对象退缩和不负责任及由此导致身心耗竭的状态。
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职业倦怠现象已广泛出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据调查显示,教师这一职业,是承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美国教师协会在1983年的研究中指出,37.5%的教师有严重焦虑和精神紧张等职业倦怠状况。在我国香港,教师职业被视为高压力职业,仅次于警察,排名第二。在我国内地,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由职业倦怠所引发的教师厌教和教师流失现象已成为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应对职业倦怠上,一部分教师通过改变工作环境或改变自身心理状态来应付压力,另一部分教师则由于不能妥善应对工作中的挫折和压力,逐渐丧失工作信心和热情,并最终导致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精疲力竭,形成职业倦怠。典型的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
首先,在情绪方面,教师表现为持续的精神不振,情绪抑郁,对教学体验倦怠,情绪低落、易怒,内心时感空虚,自我评价低,丧失工作信心和热情,对他人容忍度降低,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和价值,对外界和未来过分担心忧虑,对前途悲观失望。
其次,在行为方面,主要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甚至不备课,教学呆板,缺乏创新,尽量逃避教学环境,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
再次,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若得不到有效消除和缓解,则会反映出生理能量耗竭的状态,如饮食习惯和体重骤变,身体虚弱,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内分泌紊乱,易患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衰弱、失眠等病症,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职业倦怠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它带给教师情绪上的困扰,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消极、感伤的心境,严重损害和威胁着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使其个体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二是由职业倦怠带来的教师敬业精神不振和工作热情下降必然影响其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教学工作的低效化和学校资源的浪费,进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教师职业倦怠及由此引发的对学生态度冷漠,对部分后进生歧视、排斥及采用强制手段管理班集体等将极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对其个性发展带来伤害,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同时,适应不良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又将在个人社会适应、发展方面带来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核心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职业特征、教学情境和自身人格因素等。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个人所承担的压力日益增加,价值取向的多元和紊乱使得人们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普遍缺乏信心和诚心,对职业的抱怨和敬业精神的缺失充斥于各行各业之中,教师也概莫能外。如教师职业一方面具有道德高尚、关怀他人、谦逊礼让、博学仁慈等理想人格追求,在价值取向上讲求“重益轻利”等,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教师的经济收入相对低下,工作默默无闻,社会地位一般,这一切又使得教师在现代社会中变得缺少自信,相比古代社会教师“安贫乐道”的心灵归属而言,在社会转型期教师若缺乏对自身职业选择的自信及理性思考,必然会在理想中的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和现实生活中的教师收入、地位相对低下的差别间产生激烈的内心冲突,而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往往使教师倾向于隐藏真实的内心感受以维持“形象”。长此以往,心理的疲劳与衰竭必然导致职业倦怠。
2.教师职业特征的影响
首先,教师职业特征是一种“无阶梯”的生涯,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教师独自一人承担着从备课、授课到批改作业、教学检验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除个别教师担任行政职务外,大多数教师数十年重复着平凡、琐碎的教学工作,其参与决策或进行职业反思的机会较少,与成人世界的接触机会也较少,内心难免产生与社会的隔离感。
其次,教师职业活动具有多重角色性。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扮演着多重角色,如教员、领导者、心理保健者、纪律执行者、青少年的知己和朋友等,且每种角色都要求教师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人承担的角色越多,由角色转换不适而引发心理冲突的可能性也越大。
再次,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以社会性为主,即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是绝对的等价交换,教师不仅要在八小时内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在课堂外对学生倾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据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人均日劳动时间为9.67小时,比其他岗位的一般职工日平均劳动时间高出1.67小时,其中睡眠时间比一般职工平均少1小时,娱乐时间少0.5小时左右,积累起来,年超额劳动时间为420小时。没有明确的休息时间,客观上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使其疲劳状态不易得到完全消除,日积月累,在身心两方面都容易形成倦怠和疲劳。最后,教师职业的成果往往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教育工作是一项“百年树人”大业,相比教师培养人才的艰辛付出而言,教学工作缺乏及时的回报和安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由此引发职业倦怠。
3.教学情境的影响
首先,研究证明,学生品行和学习状况对教师情绪有较大影响。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熏染和独生子女家庭对其过分溺爱,当代学生往往奉行自我中心主义,缺乏团队意识、漠视课堂纪律,对师长持对立态度等,所以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培养其健康心理品质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然而,受社会风气影响,教育效果往往不佳,使得部分教师有较大的挫折感。
其次,作为教师工作主阵地的学校,其组织结构和气氛对教师的心理也有较大影响。一些学校缺乏民主管理氛围,官僚作风严重,校领导与教师缺乏沟通,不关心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办事无效率,对教师的合理建议和意见不予采纳、回复,片面把薪水待遇、住房分配等与考试成绩、升学率挂钩等,使教师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教师置身于缺乏支持性的学校环境之中,产生的压抑感和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再次,教育事业虽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措施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但其实际待遇并不尽如人意,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工作条件与其他知识分子阶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教师职业还谈不上为众人向往。从国家到社会对教师的肯定和赞美仍主要来源于其对社会默默无闻的奉献,而对教师的内在需要和发展关注较少。研究证明,教师自我发展需要已成为教师的职业压力源,学校、社会对教师自我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漠视使得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发展前景更为悲观。
4.教师个人因素
教师职业倦怠虽然由工作引发,但也与教师的不正确认知和不良人格特征有关。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篇6
1、区域定位的发展要求
厦门市翔安区处于跨越式发展期,这个定位为未来“厦门市城市副中心”的区域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出来。我校位于翔安城区更富区域优势,但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化水平如何适应“城市副中心”的发展要求摆上了重要议程,学校发展也必须依靠处于“转型期”让广大一线教师自己去思考和研究,去探索和创新。农村中学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是保障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条件。解决“转型期”我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有助于培养一批符合城市发展、富有创新品质、视野开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层次师资队伍。
2、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
我校65%教师都处于33岁上下,刚处于建业期,有较大的经济压力,孩子都处于婴儿和幼儿期,有繁杂的家庭事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要求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使较多老师对工作失去兴趣,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的烦琐事务。对工作敷衍了事,应付差使,得过且过,没有任何抱负,个人发展停滞,行动无常等。如何融合、互补、互助、整合学校的精神文化,提升教师奋斗欲望,成为—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
以往是老师教、学生学,教师有一种作为“圣贤”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自豪感,但现在强调知识是在具体情境中,学生与他人合作,在自身经验之上建构的,教师的角色是支持者、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下的多种新角色,并不是立即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一个“破”和“立”的过程。而且在很多时候还不能顺利进行,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角色冲突。据我们调查,全校有95%的教师认为备课时间增加了,教师普遍反映感觉负担重,心理压力很大。这种畏难情绪和焦虑心理所引发的普遍不适应心态和情感障碍,严重影响教师心理,产生职业卷怠。
4、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课程改革的目标设计最终落在人的培养目标上,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发展,以个性的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个性发展的重点。这些促使教师课堂关注焦点扩大,不仅要关注每个学生(而非个别精英),而且要关注个体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要从“经师”变为“人师”,不再仅仅“讲经说道”,而要做到以育人为主。育人任务越来越繁重,也容易引发教师职业怠倦感的产生。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调查
1、调查形式
主要运用辛涛、林崇德等教授编制的“教师效能感”量表,对不同年龄、不同学科的40名教师进行关于了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书面问卷调查;借鉴较为通行的教师生存现状调查表,对我校教师进行关于“中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问卷调查;对家长、学生进行问卷访谈。开展例如“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新时代教师职业形象应是怎样的?”“教师如何教育好学生?”“哪些教师行为应该怎样改进?”等问卷调查。
2、调查分析和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造成中国教师生存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可以划分为:薪酬与回报(包括工作得不到客观、公正的回报,工作缺乏成就感,经济负担);管理制度与体系(包括规章、制度与要求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被动地适应单位各种改革,工作得不到领导的理解与支持);绩效管理(包括过多僵化的考核与评比,负担过重);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地位不高,学校与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
第一,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
社会舆论的大环境在不知不觉中也影响教师的所思所想。我国传统尊师重教,民间对于教师的社会期望过高,在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教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从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此外,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即教师就必须是智慧品德完美的化身,身为教师不能犯错。因此一旦教师犯错,往往会引起巨大的公愤。在报纸、广播、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声讨之下,教师们感觉成了过街老鼠。含辛茹苦却不被理解,自然觉得百般委屈,产生厌教情绪。这种期望过高而人文关怀过少的现状亟待改观。
第二,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较肤浅理解
农村学校学生家长的素质较为低下,对孩子的教育规律了解也较欠缺。家长们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不了解教师工作,无论大事小情都归罪于教师。为了应付家长们时不时的兴师问罪,教师们每天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导致一些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教师的心态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实属无奈。于是家长对教师的不良态度,也成为教师每天都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这也是给教师带来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第三,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相对低下
虽然现在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经过大学培养的,但是相对于其他的大学生而言,或者比较厦门市岛内或岛外完全高中学校的收入,本校教师的收入是比较低的。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相对较低的薪金使教师的社会地位难以真正体现和得到提升。不少教师产生了极度的失望,一部分索性离开教师岗位去开辟新天地,还有一部分则陷入了观望和彷徨,不安与躁动笼罩着这部分教师,教学于他们而言意义已并不大了,屈服于职业倦怠已是早晚之事。
第四,教师的社会交往环境相对封闭
教师所处的环境是相对封闭的,由于对学生管理的要求,教师的工作环境除了教室就是办公室和家,很少有与外界相接触的机会,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是单调的,除了上课外,就是批改作业、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回家休息,这样使他们缺乏与社会沟通的能力,而且,由于教学上的激烈竞争,使得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始终处于微妙的状态,教师的心理问题长期不能得到缓释。同时,由于缺乏校长、中层领导的支持,上级的官僚作风、没有同情心、办事无效能,通常是教师抱怨的内容,使教师产生工作极没有意思,工作枯燥无味的感觉,极易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第五,教师人格特点与性格
当然,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老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比如:有的教师的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等,这些人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强调氛围,营造和谐校园
就学校层面而言,如果能让学校成为每一位教师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位教师都拥有归属感和光荣感,那我们就有一个成功的开始。我校提出“构建和谐学校,打造优质文化”的建设校园思路,认为只有在和谐的条件和氛围下,深切关注师生的精神世界和生命状态,积极营造
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促进生命和谐发展。才能促进教师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我校利用和发挥好学校的每一个空间、每一面墙,创设一种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文化,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使校园焕发出新的文化气息。整洁优美、文明高雅、生机盎然的环境能使人精神抖擞、朝气蓬勃、奋发向上。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师整天生活在庸俗不堪、杂乱无章、噪音刺耳、空气污浊的环境里,难免暴躁不安、情绪低下、心境不良。校园清新美丽,洋溢着绿色希望,充满人本气息,教师的工作尽管繁杂,但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工作,感到的将是精神的愉悦和情绪的放松。
2、目标导向,唤醒教育激情
一般而言,教师职业都要经所以下四个时期,即职业初期、能力构建期、职业挫折期和职业稳定期。我们学校大部分教师都处于后面两个时期,出现了消极颓废情绪,他们“拿多少钱干多少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们会把自己的工作当作职业去履行,而不再当作事业去追求。基于以上特征,结合我校师资状况,我们把引导教师建立合理的职业观念和专业期望当作师德教育的重心,让他们明确各自的角色职责,帮助他们合理规划各阶段的专业目标,从而唤醒他们的教育激情。
一是目标导向。根据现代教师发展的要求,我校制订了《洪前中学教师名师培养方案》,从自我定位、发展轨迹、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定标,让教师做到心中有太阳,前行不迷航。二是师徒共进。我校全而启动教师“青蓝工程”,将新老教师一一结对,确定近期目标和长效目标,在思想上互补,在业务上互帮,在心理上互纳。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敬业思想,学教学经验,明确自己的角色及自我人生价值;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新理念,新的教学手段,在青年教师激情的感召下重新找回教育生命的青春。这样,师徒形成合力,为他们的职业幸福插上翅膀。三是激励鞭策利用身边榜样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常请身边衷情教育的老教师现身说法,以激励大家爱岗敬业。我们请翔安区教研中心教研员或翔安区名师进行专家讲座,鼓励教师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珍爱自己的职业,怡然自乐地做好本职工作。
3、搭建平台,展现个性风采
教育是关注人的生命成长的工作,因而教育者自身对人类精神领域有着更高级的需求,他们渴望有能力和成就,希望自己工作出色,渴望被人注意,受人尊重和欣赏。为此,我们努力为教师发展搭建立体平台,在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让教师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充分展示自我,进而在实现自我的需要中体验教育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老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为此,我们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校本培训的基点,形式多样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一是教研日制度。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同组教师聚在一起各抒己见,谈教材,聊教法,定重难点。在讨论与辩论、比较与筛选中进行思想碰撞,新的教学思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悄然诞生了。二是教学比武。每学期一次教学比武,集说课、讲课、评课、网研于一体,通过组内选拔、问题对比、学校展示而各显其长。三是才能展示。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但毕竟一专多能的教师还为数不多。为了让教师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我们每学期的比武活动都有个人才艺展示项目。通过才能展示,把自己最亮丽的一面献给大家,如有的善读、有的善舞、有的善写、有的善演、有的善书画等,小小的舞台成了教师们各尽其才、各展其能、各享成功的快乐天地。
4、完善制度,激发工作热情
我们制定《洪前中学奖励制度暂行规定》,分学生成绩和教师竞赛两部分对教师进行奖励,换言之教师在个人业绩、学生成绩、学校团体比赛中,无论哪一项,只要有成绩,就可获得奖励。这种以体现按劳取酬、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大大激励了老师之间的良性竞争,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2005年9月的数据表明,这种奖励办法科学有效,老师们都能正确、客观地对待自己的绩效。学校成立教师聘任领导小组,聘任以人本为基本,将聘任建立在教师“德、勤、绩、能”四个方面评价基础上,倡导教师鼓励评价等。
5、人文关怀,体验快乐人生
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享受幸福,学校不仅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更要有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因此,在过程管理上,我校淡化“管”,注重“理”,帮助教师理清工作思路和方法,帮助教师排忧解难,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使人文关怀在过程管理中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激活教师的制度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在教学分工上,我校不仅将教师放在他们合适的岗位,更重要的是考虑他们发展的空间,力求让教师在其专长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潜能,以此提升自身生命价值;在教师评价上,我校力求通过全面、多元的评价来肯定教师的长处,树立教师的自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互相尊重,坦诚相待,凡遇教师家的红白喜事,我校工会总是致以祝贺或慰问。这一切朴实的做法,拉近了教师与领导、教师与管理制度的距离,让他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自豪感、幸福感也会潜滋暗长。
6、家校合作,构建支持系统
我校深刻认识到家长、社会的支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缓解非常重要。社会的舆论来自于家长,家长是学校宣传的扬声器,也是评价学校的首席裁判。结合厦门市教育局三项主题教育活动,我们引导教师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
技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初探 篇7
一、技校体育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尴尬地位,是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前提
技工教育培养的主要是各专业、工种的技能人才,专业课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的课程配置基本上是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全力以赴保障学生的专业理论课及实训课的教学时数。因此,作为从属地位的体育课程往往沦为“陪衬”角色,不但课时数无法保证,而且通常被安排在学生学习较为疲惫的时间,且经常被占用。在学生的各项量化考核中,专业课教师都有较为强势的话语权,而体育教师则往往难以赢得发表看法的机会。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对技校体育课存在的必要性产生强烈质疑,并进一步使教师丧失体育课教学的动力,成为了产生职业倦怠的诱因。
二、与中小学阶段相比,技校大型体育活动开展乏善可陈,是体育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助推剂
在中小学阶段,各级各类体育活动、比赛开展频繁,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普遍重视。初中阶段体育课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从2013年开始,河南省中考体育成绩由原先的30分提升至50分,并引入了先进测试设备现场打分,进一步限制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掀起了学生重体能、练体能的高潮。操场上处处可见学生奔跑、跳跃的身影,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体育加试备战中得到了提高。
走入技校,制度上的约束被弱化,各级各类活动的开展乏善可陈,甚至有些学校连春、秋季运动会都不再组织。这样,学生从思想根源中丧失了对体育课的激情和兴趣,旷课、逃课情况层出不穷,进一步助长了老师的职业倦怠。
三、体育教师专业化前景与心理预期所产生的巨大差异,使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作为技校教育,各行业、工种的专业课教师都享有许多学习、进修、业务提升的机会,每年各级各类业务素质培训层出不穷,这些培训工作的开展,对相关专业课教师职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许多培训通过政府层面统筹资金,不需教师个人负担,相关教师可在寒、暑假,甚至因公脱产进行学习,培训学习期间享有在职职工所应享有的一切福利待遇,极大调动了各工种、各专业课任课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工作主动性。有些专业的任课教师甚至经过了多次学习、多轮培训,夯实了相关专业教师梯队的配置及人才储备,展现了强劲的职业发展前景。
反观体育课教师,极少获得业务提高和继续学习的机会。在学校管理者的心目中,这些机会似乎理所当然地由专业课教师所享有,而体育课教师则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被忽略,甚至极少的机会也有可能被剥夺。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逐渐加快,许多体育教师以往所掌握的知识、技术难以及时、有效地得到补充和升华,使得体育课教学的水平整体落后于学校各专业发展的步伐。许多体育课教师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内心的期待与现实之间所产生的巨大差异,进一步加深了职业倦怠的程度。
四、在评优、评先、评级中的弱势地位,是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能否得到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从业时的付出能否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作为教师,每年的评优、评先、评级应当是这种回报的重要表现形式。每年此时,各种奖项你方唱罢我登场,各专业课教师往往收获颇丰。以技校系统的比武课、优质课为例,年年的一等奖总是车、钳、电、焊、计算机等专业的任课教师,体育课教师的名字往往只能从二等、甚至三等奖的人群中去查找。即使一名体育教师毅力足够坚强,年年参加优质课比赛,也极难获得一等奖,这里面除了个人业务能力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所任教的科目在与专业课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除了这些以外,体育课教师往往难以成为班主任的人选,班主任人选更多是由专业课教师来担任,其理由是专业课教师与学生之间接触更紧密,对学生情况更了解,更易开展班主任工作。这样,当专业课教师每年都有人拿到优秀班主任奖项时,有的体育教师却无缘奖项。
最关键的是,由于上述原因的综合作用,体育课教师的工作业绩在与专业课教师的比拼中被远远甩在身后。这种现状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每年经上级主管部门核准的晋级名额,多被专业课老师所独揽,有些体育课教师甚至连参与的资格都很难获得。笔者身边一些年龄较大的体育课任课教师,有些至今连中级职称还没有评上。这种现状的产生,直接挫伤了体育课教师的工作动力,是产生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
以上只是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体会,对技校体育课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行的粗浅分析。如何有效改变这种现状,调动广大体育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技校体育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体质增强,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工具,以更好地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身体、心理基础,为他们所从事的专业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还有赖于相关的管理者、从业者进一步深入探究。
摘要: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并推出了多项惠民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提升。但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技校教育,其体育课程却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滞后于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从而导致许多体育教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分析并解决造成这种现状的成因,对于扭转这种情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会有重要作用。
化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篇8
近年来, 对教师职业倦怠已有大量研究, 但很少涉及化学教师。由于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化学的片面认识和高考中化学学科地位的弱化, 选考化学的学生人数大幅减少, 使化学教师工作倦怠的情况愈发严重, 这必将严重影响中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因此, 研究并解决化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化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化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情况较普遍, 化学教师的工作热情、情感态度, 以及对职业的满意度较低。男教师的个人成就感略高于女教师, 但在工作中均有低成就感。职业倦怠程度与教龄、职称有一定关系, 职业倦怠不断加重往往发生在教龄在4到7年期间, 教龄在7年以上至评上高级职称期间职业倦怠程度有所降低, 但评上高级职称以后职业倦怠又不断加重。教师的职业倦怠在农村中学更为明显, 青年教师一心想考公务员, 中年教师一心想往城里调, 中年以上的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 一心等着退休。农村学校陷入管理人才和教学人才青黄不接、人心散离的状态。
二、化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1.教师的职业特点
社会、家长、政府部门对于学校的期望过高, 把孩子的未来全部寄托在教师身上, 教师工作压力大, 承担的责任多。另一方面, 教师工作环境过于封闭, 且工作时间长, 容易导致身心交瘁, 引发职业倦怠。
2.化学的学科地位
化学学科在高考中占分比例下降, 使得化学学科地位弱化。特别是江苏的高考模式, 由于选修化学的往往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 而等第是按照参考人数的比例划分的, 因此云集了优秀学生的化学考生队伍, 还是不得不产生B、C、D等第的学生, 出现所谓的“自相残杀”现象。因而这几年江苏高考选考化学的人数大幅度下降, 学生谈“选化学”色变, 形成恶性循环。化学教师大量过剩, 只能分流到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后勤, 评先评优、晋升职称通常是语数外主科教师优先, 使化学教师看不到任何职业发展的前景, 无法表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因而无所追求, 产生职业倦怠。
3.工作任务繁重和工资待遇低
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尤其是在县城工作的教师, 学生全部在学校上晚自习, 每天在校工作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 使部分教师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工作的热情。这些年来, 我们国家虽然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提高教师的各种待遇, 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待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同其他行业相比, 教师的收入仍然是偏低的。很多化学教师因此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化学教师自身因素
许多化学教师到了四、五十岁, 精力下降, 体质也呈下降趋势, 健康状况大不如前, 承受工作的压力下降, 拼搏的精神衰退, 工作量上希望就轻, 工作质量只希望过得去, 不思改革创新、不思有所突破, 把教学工作仅仅看做是一份谋生的职业而非事业。再加上角色转换跟不上改革的步伐, 教师沿袭多年的教学手段、传统教育思想面临改进与革新, 因而感到不自信, 挫折感加剧, 成就感下降, 孤独感增强, 悲观情绪滋生。所以也就慢慢形成了职业倦怠的心理。
5.职称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 许多化学教师评到了职称, 但由于受岗位数限制不能应聘到相应岗位, 这样就降低了评定职称对于教师的激励作用。许多化学教师在四十岁左右就评上了中学高级教师职称, 此时离退休还有一、二十年, 但已经没有什么新的目标激励他们前进, 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特级教师、正高级职称门槛高、名额少, 不能成为多数高级教师追求的目标。造成大多数高级教师失去改革创新、不断前进的动力, 因而产生“高原”现象, 进而产生职业倦怠。
职称评定的标准不务实, 把虚无的论文、课题作为必备的条件, 实行一票否决。这样教得再好, 教学成绩不管有多出色, 也不能提高职称, 这往往会挫伤在一线脚踏实地搞教学的教师的积极性。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工作负责、教学实绩出色的教师, 往往因为缺少文章和课题, 被职称评定拒之门外;而工作努力程度一般, 教学水平一般, 实绩平平, 但文章数量多的教师, 就成了教学专家, 在职称晋升的路上一路绿灯。职称评定往往重论文的数量而轻论文的质量。这样的导向, 导致大多数教师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上, 少数注重自身发展的教师, 也只是把精力集中在写文章、研课题上。这阻碍了大多数教师的工作热情,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化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
1.提高化学学科地位
化学在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很大, 一提到化学就想到它是有毒的、污染的、危险的, 是环境的“破坏者”。这样片面的认识已在多数人的脑海中形成了固有的印象,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化学的喜爱程度。所以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 目前人类的文明是离不开化学的, 可以说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医药、先进的科技都离不开化学, 化学确实已经造福于人类。我们学好化学可以更好地驾驭化学,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事故发生, 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护环境, 以此提升学生选修化学的积极性。另外, 高考模式确实需要改进与创新, 要让学生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要使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相信, 经过新一轮的高考改革, 化学教师的春天一定会到来。[2]
2.化学教师要提高化学素养, 完善知识结构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 化学教师要善于将化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适应现代信息化教育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 化学教师要具备以下化学素养和知识结构: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熟练操作多媒体的能力, 充分使用实验室的能力, 创新设计化学实验的能力, 科学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 与学生、同事的沟通能力, 等等。化学教师只有具备了以上几种能力, 才能在学校建设以及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 获得成就感。
3.完善教师管理体制, 通过多元化评价传递正能量
目前的教师职称评审过程过多注重教师个人的竞技获奖、论文及课题等内容, 而忽视学生取得的成绩或获奖情况。这样的评审标准, 导致一些化学教师为了评上职称而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 而是放在写论文、搞课题、赛课上, 结果虽然教学实绩平平, 但是晋升职称顺利, 这极大地影响了埋头苦干、教学实践成绩显著的教师的积极性。针对这一弊端, 必须完善教师管理体制, 通过多元化评价正确引导教师敬业从教, 可以从教育理论水平、实际上课水平、教学成绩效果、育人工作成效等多个方面, 对参评教师进行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 用教学实绩说话, 让评审者与参评者“面对面”, 从根本上避免就材料论材料、只看材料不见人的弊端。这样的多元化评价较好地解决了困扰教师职称评审的“瓶颈”问题, 使职称评审真正服务于教育教学, 传递正能量, 引导广大化学教师长期在一线建功立业。
4.缓解工作压力, 消除职业倦怠
我国高中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还是十分严重的, 使得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职称、绩效工资、评优等利益密切相关。因此, 化学教师对学生的成绩非常看重, 一切以学生的成绩来肯定或否定自己, 学生考试成绩成了化学教师心情的晴雨表, 化学教师最开心的事情是学生考试成绩的优秀。考试压力不仅成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杀手, 也成为化学教师的心理负担。
所以化学教师一定要钻研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探究高效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使学生人人出彩。学生的每一次成功会不断提高化学教师的自我期望, 获得成就感, 舒解紧张心理, 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同时化学教师要学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放松心情,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各项集体活动, 既放松和锻炼了身体, 又加强了同事间的沟通与交流, 起到缓解工作压力、消除职业倦怠的作用。
总之, 面对高中化学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各级领导和教师要给予充分关注, 已有职业倦怠倾向的化学教师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走出职业倦怠的阴影。
摘要: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 教学现代化要求不断提高, 加上工作压力大、待遇少、学科地位低、评价机制不科学, 使一些化学教师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前景, 因而产生职业倦怠。因此, 必须深层次剖析化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积极探索应对化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关键词:化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浩强, 王旭.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8 (3) :66-69.
[2]吴启建.对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几点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4 (5) :5-6, 7.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篇9
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西藏拉萨市唯一的民族师范学校, 它的前身为拉萨市文教局创办的“师训班”。1975年8月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拉萨市师范学校正式成立, 1978年2月迁至拉萨市娘热路43号, 2006年2月14日经国家高校设置委员会批准, 升格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我校现有6个系部, 共有教职工261人, 专职教师207人。语文和社会科学系, 包括汉语文组、藏文组、英语组是我校最大的系部, 共有教师79人, 其中少数民族教师48人;数学和自然科学系教师27人, 其中少数民族教师13人;教育系教师20人, 其中少数民族教师6人;信息技术系教师21人, 其中少数民族教师7人;体育艺术系教师33人, 其中少数民族教师13人;公共教学部27人, 其中少数民族教师10人。我校教师中汉族教师为110人、少数民族教师为97人, 少数民族教师中以藏族教师为主。我校常规学生有2764人, 每年函授学生大致有400人。我校青年教师平均每周12课时, 中年教师平均每周11课时, 老年教师平均每周9课时。拉萨海拔3700米, 是世界上最高城市之一, 空气比较干燥、稀薄, 缺氧, 太阳辐射较强、温差大。据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 我校教师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20世纪70年代, 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研究压力时提出的概念, 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征。根据心理学家马勒斯的定义认为职业倦怠是由三个纬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的降低。
所谓教师职业倦怠, 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热情与积极的情感、态度、行为。在心理上表现为苦闷、淡漠, 甚至恐惧, 在情感上表现为疲乏、厌恶, 在行为上表现为抵触、应付、逃避, 被动。简单地说,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 勉强维持教学工作, 在教师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交瘁的状态, 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二
为了解我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基本情况, 我制定了一份调查问卷,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教师的基本情况 (如性别、年龄、民族、教龄、工资等) 进行了解;第二部分是有关教师工作、生活、学习的相关问题;第三部分是有关教师对目前生活状况、学校管理机制等的看法。该问卷共印210份, 发放200, 收回170份。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78名已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他们的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
1. 在心理、生理方面:
心理上表现为对教学没兴趣, 缺乏热情, 对工作任务厌倦, 处于焦虑、沮丧状态, 情绪波动大, 逆境中容易焦躁, 内心苦闷, 对工作中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生理上表现为精力缺乏, 容易疲劳, 身体虚弱, 对疾病抵抗力减弱, 经常感冒或有各种生理上的小毛病, 甚至出现失眠、头痛、反应慢、记忆力下降等高原疾病。
2. 在情感方面:
表现为精疲力竭, 烦躁、易怒无助、情绪低落, 内心感到空虚, 自我评价低, 有忧虑感、挫折感, 对生活与工作冷漠悲观, 甚至达到厌恶的地步。例如, 在“我对自己的任教工作常常觉得负荷沉重耗尽心神”和“我常在工作一整天后, 感到精疲力竭”这类问题, 我校三分之二的教师回答是肯定的。情绪上的倦怠, 让老师无心工作、教学, 甚至有人连早晨上班都感到畏惧, 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和价值。
3. 在行为方面:
主要表现为厌倦教学工作, 减少工作投入, 甚至不备课, 教学呆板, 缺乏创新, 尽量逃避教学环境, 对学生冷漠, 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 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甚多, 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上班则经常迟到、请假, 即使身在教学岗位上, 也心不在焉, 教学质量下降, 这就是典型的“混饭吃”。
三
通过个案访谈和调查问卷, 我认为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
1. 社会影响。
我校以前是中专学校, 2006年升为高等专科学校, 再加上我校是西藏拉萨市唯一的民族师范学校,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立足拉萨, 面向全区, 为全区培养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专科层次的小学、幼儿师资, 承担全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中小学校长及其教育管理干部的在职培训和提高的任务。因此社会对我们的期望、要求很高, 教师个体所承担的压力也日渐加重。此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值观的变化给传统的教师职业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压力过大, 内心压抑, 身心健康自然就要大受影响, 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 学校方面。
(1) 我校实行的是科层制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有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学术权力弱化和信息传递与管理效率低下。在这种组织结构中, 教师的专业角色时常面临挑战, 工作过程中教师的自主性降低、工作任务中的行政色彩较浓, 很大程度上加重教师的负担。 (2) 考评机制的不健全。我校对教师考核的主要内容有教案、作业、上课、出勤、发表论文的情况等。在这些教学常规检查中如对备课的检查, 它只能验证教师是否完成了足量的备课内容, 但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判定备课质量, 只能看步骤是否齐全、书写是否认真;又如作业的检查, 只是看学生是否完成足量的作业 (完成的次数) 、教师批改的认真与否, 也没有明确的标准指导检查者给出合理的分数。再加上我校没有升学压力, 也很难从学生成绩上评价一位教师, 因此我校某些教师认为“教好教坏一个样”。 (3) 职称的评定。由于各种原因, 近几年, 我校教师评职称的难度增加, 使得一部分教师很难评上职称, 这使得部分教师认为学校领导不了解教师的情况、不关心教师, 对教师的评价不够公正等。 (4) 教师课时重, 工作量大。
3. 地理环境。
西藏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西藏海拔高, 气候干燥, 空气稀薄, 缺氧, 太阳辐射强, 温差大。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 容易得高原病。而疲劳、寒冷、精神紧张等都容易诱发高原病。高原病的表现主要为头痛、心慌、气促、乏力、失眠、心律增快等, 严重的甚至得高原心脏病。我校藏族教师较多, 由于他们土生土长在西藏, 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 高原疾病相对较少。但我校大部分汉族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再加上教学工作的繁重, 可以说他们身心俱疲。
4. 教师自身:
(1) 教师的人格特征对职业倦怠的产生有直接影响。世上不存在具有绝对完整人格的个体,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人格缺陷。人格缺陷是人格的某些特征相对于正常而言的一种边缘状态或亚健康状态, 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 或是说某种轻度的人格障碍。常见的人格缺陷有自卑、抑郁、怯懦、孤僻、冷漠、悲观、依赖、敏感、多疑、焦虑或对人格敌视、暴躁冲动、破坏等, 这些都是不良的心理因素。如性格悲观的人一遇到不如意、失落的情况时便垂头丧气、怨天尤人, 如临重任、不挑战便自认无能为力甘愿失败, 对前途失去信心心灰意懒……又如暴躁的人, 碰到不称心的事情马上激动不安;做事缺乏充分准备, 没准备好就盲目行动急于达到目的;缺乏耐心、细心、恒心。性情急躁之人容易冲动, 心情常常处于紧张状态, 常常什么都想学, 而且想短时间内学会, 生怕比别人落后急于求成, 但实际效果常常达不到期望的目的, 从而泄气、发怒, 既影响自己的健康和效率, 又妨碍人际关系。如果教师存在以上缺陷, 就更容易陷入倦怠状态。 (2) 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职业态度是指个人职业选择的态度, 包括选择方法、工作取向、独立决策能力与选择过程的观念, 简而言之, 职业态度就是指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是从业者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但我校一部分老师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教师这个职业, 而是为了有一份工作。因此, 对工作没热情, 消极怠工, 磨时间, 等退休。职业道德, 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没有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自然就不会全身心地从事教学, 这会导致职业倦怠。
5. 学生层面:
我校的生源主要是西藏生源, 近几年才在内地招生。藏族和汉族学生的录取分数线是有很大差别的, 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还有我校学习气氛不浓, 一些学生不喜欢学习, 通常教师满怀信心上课, 一些学生却无动于衷, 如此反复, 教师就没了上课的动力、热情。一旦没了动力、热情, 就会出现职业倦怠。
四
针对我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1. 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职业观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特定职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是社会对从事某种专业工作人员的较为恒定的角色认定。教师职业观直接影响到从教者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心力投入的方向及其程度, 决定我们对事业的投入和热情, 影响着孩子的未来。我们应树立“教而有责, 教而有尊, 教而有道, 教而有乐”的职业观。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 它总是在创造奇迹, 创造新人。”教师只有对自身本职工作的热爱, 工作中才可能严格要求自己, 从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严格要求学生。反之, 如果教师缺乏对自身职业的感情, 就不可能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最大的努力和热情, 其结果必然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师的爱心虽不是教育的全部, 但它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是照亮学生心灵的烛光。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培养人的工作是长期、耐心细致、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是做不好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 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必须直面现实,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增强自己的意志品质, 才可能战胜自我, 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一名优秀的教师, 除了忠于事业、关心热爱学生之外, 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塑造自己。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和榜样教育学生。”也就是说, 身正方能影子不斜。所以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要求学生不做的, 自己首先不做。学校无小事, 处处是教育,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欲正人先正己。同时要努力使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 努力形成一种健康、完好的、和谐的人格:德才兼备, 言行一致, 不拘小节, 举止稳重等。
2. 教师要正确认识自我。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尽管许多人认为对自己是了解的, 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很好地了解自己。一个理智的教师尽量做到有自知之明, 既不狂妄自大, 又不自卑, 从而改进自己的态度与行为, 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兴趣和弱点,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扬长避短, 克服不足。
3. 学校要给予帮助。
首先, 改革学校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重点明确、客观性强、公平公正, 有可比性, 能够正确引导教师工作方向和有效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考核机制。明确评价目的, 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使教师真正“当家做主人”, 充分调动教师的热情。其次, 学校领导应带头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 在教师中形成高昂的士气, 教师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只有靠领导有效激励, 才能变成教师工作的动力, 才能使教师在身心愉悦的心情中成长与发展。对职称的评定, 学校要多给教师讲清楚有关的政策, 学校的实际情况及难处, 多做思想工作, 让老师理解学校并放下思想上、精神上的负担。同时学校也应尽可能地多争取一些名额等。再次, 改进学校管理方式, 增加对教师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如优化学校的人员配置, 改善工作条件, 尽可能地让更多的教师有进修的机会, 支持教师的教学及对教师的劳动予以认可和积极评价, 提高教师的待遇, 减轻教师的负担等。
4. 社会要加以理解和支持。
作为拉萨市唯一的师范院校, 我们任重而道远。虽是高校教师, 但我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却不高。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其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待遇不尽如人意有很大关系。因此, 提高教师待遇, 为教师职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消除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可通过制定各种政策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支持、配合教师的工作, 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针对社会对我校教师期望过高的问题, 可积极优化社会, 倡导新型职业价值观, 确立对教师的合理期待水平, 给教师创造宽松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胡冰霜, 梁友信.精疲力竭症的三维模式[J].职业医学, 1997 (24) .
[2]孙菊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4) .
[3]徐志勤.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 (8) 8.
[4]张晓桂, 高波.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刍议[J].成人教育, 2008.
[5]卢志红.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Z].2009.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应对 篇10
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 现代人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职业压力超出个人所能承受的阀限时, 职业倦怠就出现了。作为服务性、教育性行业, 教师是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 因此教师群体逐渐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近日, 《教师博览》发布2016年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参与调查的教师范围涵盖幼儿园至大学的各个阶段, 调查时间从2016年4月11日开始至2016年6月4日结束。收回在校教师有效答卷417196份, 其中, 本科教师22435份, 高职高专教师13077份, 中专教师12888份, 高中教师66147份, 初中教师144023份, 幼儿园和小学教师158165份。
该调查从工作压力、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与生理健康四个方面, 对教师生存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分析。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教师在工作中处于高压状态, 对收入状况颇为不满, 教师职业认同度普遍较低。九成以上教师表示对实际工资收入不满意, 61%的被调查教师每月实际工资收入在1001~3000元之间。造成被调查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 包括学校和个人两方面因素, 学校方面的压力主要集中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与体系等方面;个人的压力包括财务状况、工作预期、家庭责任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 个人财务状况是造成教师压力大的首要来源, 61%的被调查教师表示“个人财务状况”在过去两年中为其带来压力。
教师工作倦怠状况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调查资料表明, 随着教师压力日益增大, 教师职业倦怠状况也日趋严重。调查从个体压力、自我评价两个维度来评估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其中八成以上的教师认为工作繁重, 近三成教师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被调查部分教师生理健康状况欠佳, 其中5%的教师反映目前身体健康状况非常差。
教师工作满意度也处于较低水平。61%的被调查教师每月包括奖金、津贴、补贴等在内的实际工资收入集中在1001~3000元之间, 九成以上教师表示对实际工资收入不满意, 究其原因, 主要是家庭负担重, 工资不能完全满足所需, 反映了教师的付出与实际工作不相匹配的问题。调查显示, 教师社会地位的高低, 事关教师群体积极性发挥、专业性素养提高, 乃至师资队伍稳定等关键性问题。近七成教师认为社会不尊重教师职业、教师社会地位低下, 甚至抱有如果重新选择不会再当教师的悲观心态, 教师的社会地位处于尊卑相悖、重心失落的背反境地。调查问卷最后有近四成的教师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 绝对不会再从事教师职业, 近五成教师表示不会让子女从事教师职业。[1]
实际上在教师中存在职业倦怠并不是新鲜问题, 早在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发起的“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39.20%的被调查者面临压力增大、工作倦怠、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生存状况不佳等问题;34.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非常大, 47.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比较大, 两者相加占到被调查教师总数的82.2%;86%的被调查教师出现轻微职业倦怠, 58.50%被调查教师出现中度职业倦怠, 29%的被调查教师出现比较严重的职业倦怠, 也是说大部分被调查教师都存在职业倦怠现象, 部分教师状况还比较严重, 发起调查的李超平博士认为“被调查教师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培养心理健康的学生需要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教师, 为保证我国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在推行教育与教学改革的同时, 教育部门与学校很有必要马上采取措施帮助教师治疗与预防工作倦怠, 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水平。”[2]
2 认知:职业倦怠理论研究
2.1 国外学者对职业倦怠成因的研究
职业倦怠 (Job burnout) 属于一种心理健康异常现象, 1974年美国精神科医生费登伯格 (H.J.Freudenberger) 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 并将其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 用于描述那些服务业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精神状态。1976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拉克 (Maslach) 将“职业倦怠”这一词语应用从心理健康领域拓展到社会学领域。[3]
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的召开, 更为推进职业倦怠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引起了公共出版界、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的广泛注意。90年代以来, 职业倦怠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 教学领域最受到重视。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理论如下: (1) 资源守恒理论, 是用于解释人如何因为环境需求、资源供需之间的调节关系而产生的一种理论, 它由霍布富尔 (Hobfoll) 于1989年提出。 (2) 社会胜任模式。它由哈里森 (Harrison) 于1982年提出, 主要用于揭示职业倦怠与自我对工作胜任能力的知觉有关。 (3) 生态学模式。生态学模式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是卡罗尔 (Carroll) 和怀特 (White) , 该理论模式强调的是有机体及其环境 (生态系统) 之间的相互关系。[4]
2.2 国内学者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
俞国良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必须符合以下五条标准: (1) 对教师角色认同, 热爱教育工作, 勤于教育工作, 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 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2) 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3) 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4) 具有教育创新性; (5) 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5]
兰卉、吴俊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认同自己的教师职业角色, 热爱教育工作;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认识自我;坚韧与自制;有效调节不良情绪;好学与创新。[6]
马桂霞、赵海燕认为教师心理健康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对教师角色认同, 勤于并热爱教育工作;能积极将自身才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 并能达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从而获得成就感, 减少不必要的忧虑;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对现实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并能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和进步;能很好的感知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和谐的人际关系。[7]
3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以汉切尔斯 (Natrass, 1991) 、柯博恩 (Cockburn) 和格里菲斯 (Griffith, 1999) 为代表, 他们的研究表明:压力是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第一要素, 而“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生活压力的一种心理极端反应, 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8]相比普通教师, 职业院校教师因承受着更大的工作生活压力和自身发展压力更易发生职业倦怠, 他们产生职业倦怠主要有以下因素:
3.1 工作时间长, 工作负担重
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一个工作时间不固定的职业。别的职业在八小时上班时间之外一般都不再安排和工作相关的事情, 但教师除了在上班时间要进行紧张忙碌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 还有大量的工作待下班以后才有时间去做, 比如搞科研项目、查阅参考资料、处理学生问题等。尤其是职业院校教师, 除了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外, 每年寒暑假还要承担招生工作 (职业院校普遍有招生压力) , 很多职校教师为了完成招生指标, 不得不牺牲假期休假时间在各个中学和招生点奔波, 希望说服家长和学生来自己学校就读, 身体劳累不说, 教师的尊严受到严重创伤。
很多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人员配置不足, 师生比偏低。有的学校一个教师担当四五门主课, 甚至一个专业只有一两名专职教师, 大部分教师角色多样化, 同时承担教学和管理任务, 工作强度非常之大, 工作的压力严重摧残着职业院校教师的身心健康, 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典型的职业倦怠往往就是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或者工作强度过高所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工作状态。
3.2 资金投入少, 办学条件差
受生源限制 (职业院校招生以农村地区生源为主) , 职业院校办学多处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和非中心城镇,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投入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持。人们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地方政府对教育的资源和资金投入不尽相同, 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投入存在不公现象, 相比国家全额拨款的义务教育, 差额拨款甚至是需要自筹社会资金办学的职业教育办学举步维艰。
近几年来, 由于职业院校生源匾乏、教育质量下降和社会公认不高等原因, 导致资金投入不足, 致使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简陋、陈旧, 教学设备不足、落后, 师资力量不断流失。同时由于职业院校师资不足, 师生配比低, 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 还肩负着更多的角色, 比如教学管理、心理辅导等角色, 使他们倍感压力, 致使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3.3 欠缺个人发展平台, 职业成就感低
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因此在解决教师生活待遇、工作条件和提供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方面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差距。校舍和工作生活环境简陋, 工作压力大, 工资待遇不高又吸引不了高素质人才的加入, 让职业院校人才建设陷入恶性循环, 即使在职也不安心工作, 易产生职业倦怠;对个人发展前景的焦虑令其没有工作热情, 希望通过考研或者工作调动离开所在学校。
职业院校生源素质低, 教育难度大, 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教育与教学当中。然而这种忘我的付出与实际所得之间存在的严重偏差, 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声望产生怀疑, 造成教师角色冲突, 增加了教师的精神压力。长此以往, 教师将会心理失衡, 由于缺乏成就感与职业满足感, 职业倦怠感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
4 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应对
经过文献资料的梳理和总结, 职业倦怠主要来自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压力, 而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 环境因素;第二, 个人发展因素;第三, 人际关系。明确了原因, 便可循因施策, 为解决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4.1 注重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激励
双因素理论由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Frederick Herzberg) 提出, 是一种激励理论, 因此又被称为保健激励理论。赫茨伯格主要强调的是满意与不满意之间的关系, 他将这一理论分为两个因素阐述了两者间的关系。激励因素是专指是人感到满意的因素, 是能引起个体积极性的因素, 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保健因素是指那些引起个体不满意的因素, 这里特别强调以下, 保健因素得不到满足时, 个体会出现消极的状态, 即使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是个体也不一定产生积极性。[9]
由此可以看出, 双因素理论对于调动个体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如何协调激励与保健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是使个体获得积极性的关键。霍布富尔 (Hobfoll) 提出的资源守恒理论, 可以看做是对这一理论的实际运用。资源守恒理论是指由于人对资源获取和保护的情感倾向, 致使人在资源损失的时候而产生不安, 其压力的来源是损失, 是由于工作中对资源的耗尽率大于所补充的资源而产生职业枯竭的现象。资源守恒理论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表现在:首先, 表现在教师失去晋升、进修等特定资源或是这样的特定资源减少了;其次, 表现在教师的个人时间、能力、知识、精力等珍贵资源有所变动或是下降, 以至于教师不足以应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等;第三, 表现在教师所投入珍贵资源与实际所得之间存在的严重差距, 他们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 总是忙忙碌碌, 但学生的成绩却没有很大的进步, 反而自己的工作能力受到单位、学生、社会的质疑与误解。[10]
从这个理论模式来看, 教师要想摆脱职业倦怠的误区, 恢复对工作的热情, 首要任务就是要进行“资源补充”。“资源补充”分为三个层次:第一, 是进行物质资源补充。可以从教师的工资报酬、年终奖金、个人福利等方面进行, 提高在职职业院校教师待遇水平, 拉近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院校教师待遇的差距, 消除“职业院校教师低人一等”的心里不平衡感;第二, 是进行社会资源补充。可以通过政策扶持, 与企业联合办学等方式加大社会资金投入职业教育的力度, 改善办学条件, 从根本上解决职业院校教师生活压力;第三, 是进行心理资源补充。职业院校需要员工的敬业精神也需要人性化管理, 在情感上给教师以支持, 让他们感受到同事、学校领导的关怀, 同时增加他们进修学习、定期在职培训的机会, 或是组织好校园文化娱乐生活, 建立网络平台, 促进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缓解教师人际关系不佳导致的精神压力。
4.2 注重对职业院校教师的敬业意识培养和心理健康辅导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Maslow) 提出了阶梯式层次需要理论。他认为, 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 按照需要程度及发生的先后顺序, 像阶梯一样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当人的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 就开始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根据需要的内容可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为第一层次, 是最低级但也是最基本的需要, 人类的全部活动都建立在这一需要的基础之上。第二层次的需要是安全需要。第三层次的需要是社会需要, 包括与人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爱的需要。第四层次的需要为尊重需要, 包括人的自尊和对他人的尊重。第五个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 即实现理想、抱负, 发挥个人才能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在分析人的五个层次需要的同时, 提出了人的需要具有主导性, 即在特定的时期内, 人们总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 虽然其他需要也同时存在, 但是只处于次要地位或附属地位, 占主导地位的需要起着支配其他需要的作用。马斯洛的阶梯式需要理论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他关于需要主导性的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一理论启示我们, 在学校管理中要善于抓住教职工的主导性需要, 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这里所说的主导性需要主体是人, 需要也特指的是人作为主体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作为主体的人的社会性需要, 是作为有机体的社会生存、发展并发挥其职能的各种需要, 是社会的人强烈地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和机能。”人的需要分为两类, 分别是潜在需要和现实需要。潜在需要是指个体没有察觉到或是察觉到但又不确定的隐藏在个体内心深处的没有显现在实际生活或互动之中的人的需要;现实需要则是指个体明确的将自己需要变现在实际活动之中的需要。这种划分方法, 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内在特性:“为我目的性 (主体以自己的需要和目的作为他能动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并力图使客体按照人的目的同他发生‘为我’关系) ;主体应当性 (主体基于自我需要、理想目的来追求他所认为应当的即理想的东西) ;实践活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超越性、自主性和选择性。”[11]
哈里森 (Harrison) 提出的“社会胜任模式”, 可以说是对这一理论的具体运用, 该模式的内容主要揭示了:个体职业倦怠与个体对工作的胜任能力的知觉有关, 也就是个体期望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来实现自己的现实需要, 已达到“为我”的目的。[10]教师作为个体想摆脱职业倦怠的问题, “热爱岗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这里必须说明:尽职与爱岗是两回事。有些教师尽职尽责, 教学成绩十分突出, 领导也十分赏识, 但却有可能出现职业倦怠症状, 因为他们内心根本不喜欢这个岗位, 只是迫于无奈 (如暂时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才“栖身于此”。自己的期望和行动间的差距越大, 越容易被职业倦怠所纠缠。
初涉职场的职业院校教师往往都有一些“美好的想法”, 长期以来笼罩在“教师”这个职业身上的神圣光环和崇高社会地位让职业院校教师认为自己也可以和义务教育教师或普通高校教师那样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 但是现实证明这种想法只是“一厢情愿”而已。能否培养出“栋梁之才”不是凭“个体努力”就能做到的, 还要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如教师的工作环境、教学条件、学校文化氛围、学生资质和个人求学意愿等。受客观因素影响, 一旦理想不能实现, 职校教师会有严重的挫败感和成就的缺失感, 职业倦怠随之发生。要解决这个问题, 只有加强对职业院校教师敬业爱业意识的培养, 必要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此外通过教学环境的改善让他们看到希望, 觉得学校和职业教育的前景向好;尽量兑现承诺, 解决教师生活和工作上遇到的困难, 并且意图让他们了解教育教学岗位上的种种不如意只是暂时的, 只要发自内心的热爱教育事业, 好好干也能在这个领域干出一番成就。当教师始终认为他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件有价值、值得奉献终身的事, 且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时, 教师就能对工作产生积极地情绪反应, 并且排除万难, 努力使自己胜任所从事的职业。
4.3 关注职业院校教师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融合
生态学理论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其基本原理包括生存竞争和竞争排斥、生态位、互惠共生等。卡罗尔 (Carroll) 和怀特 (White) 所提出的“生态学模式”是从生物系统相联系的角度出发, 阐述形成职业倦怠的因素与周围环境的息息相关。该模型强调造成职业倦怠的因素不是唯一的, 只有把有机体放在环境 (生态环境) 中去, 在有机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去分析, 才能很好的把握造成职业倦怠的因素。[12]
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 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是一种生态学上功能失常的现象。影响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和教师个体因素。关于外部环境因素即教师生活、工作环境对教师身心健康的影响前文已有详细说明, 这里不再赘述;主要是讨论如何摆脱教师个体因素引起的职业倦怠问题。让教师“身心俱疲”的首先是身体出了状况, 职业院校教师工作生活压力大又是身体出状况的主要原因, 所以关爱职业院校教师当从关爱职业院校教师的身体开始。比如修建校舍增加福利, 改善职业院校教师的生活条件;合理安排工作任务, 尽量减轻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负担;开展校园文娱活动, 组织旅游休闲, 定期举行全员健康体检等。
参考文献
[1]腾讯教育.2016年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J/OL].搜狐网, 2016-08-07.http://learning.sohu.com/20160807/n463009277.shtml.
[2]金忠明, 林炊利.教师, 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9-10.
[3]杨秀玉, 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2) :56-60.
[4]朱月龙.心理健康全书[M].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5.
[5]俞国良.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1 (1) :20-27.
[6]兰卉, 吴俊端.浅议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对策[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S1) :373-374.
[7]马桂霞, 赵海燕.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策略及调适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8) :40-41.
[8]林小群, 殷恒婵, 马强.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1) :55-56.
[9]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0.
[10]金忠明, 林炊利.教师, 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30-131.
[11]韩庆祥, 邹师鹏.人学——人的问题的当代解释[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265.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语教师 职业倦怠 剖析
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是指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在长期的高职英语教学和管理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心理、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是对高职英语教学和管理压力体验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枯竭的极端反应。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研究工作的调查统计显示中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即高职英语教师对自身工作缺乏积极性和热情,在工作过程中的情绪时常处于极度厌倦、疲劳、易怒和低容忍。缺人性化:在教学过程中对教育对象表现出消极、否定和冷漠的态度,缺乏耐心和爱心。低成就感:即对自己所从事的高职英语教学工作的工作价值自我贬低或缺乏认可度,缺乏工作尊严,容易表现出自卑情绪和失落情绪。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学校、个人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高职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环境,以及整个社会对于高职教师的评价认可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给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情感态度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往往会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症状。
1.随着高考政策的改革,社会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开始降温,导致英语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动摇。作为高职院校一门必修基础课,英语又一直以来得不到国家和学校的政策倾斜惠利,职称评选、课题开发与研究、职业拓展等,都比其他专业课机会少、难度高。加上社会舆论大量不客观、不公正的评价导致教师产生自卑与失落。
2.众多媒体对教师负面报道的频率增多,其中大量失实和将负面信息扩大化的报道,以及将教育体制、学校管理、某个教师个人存在的错误和弊端转嫁于整个教师群体,使社会对整个教师群体产生不良评价和误解,给教师的职业尊严和荣誉感带来极大的伤害。
3.对高职教育的不正确的认识使教师的荣誉感和社会认可度受损。高职院校规模小,学历体系不完整,生源质量较学历教育差,受到社会普遍的歧视,这些歧视导致高职院校教师在师资培训、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认可度上处于弱势地位,容易让高职高专教师产生自卑情绪。最后,在现实调查中发现,高职英语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是教师领域里较低的,这种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与其劳动强度不成正比的畸形关系极易挫伤教师积极性,导致他们心理上的疲劳,最终成为诱发职业倦怠的因素。
二、学校原因
1.学校内部不完善的发展机制,不科学的管理体制,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政策,名目繁多的奖罚激励体制,各种各样的检查、改革、建设、评估、验收,缺乏灵活性的规章制度以及学校政策制订过程中教师决策参与程度低等现象给教师的工作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心理产生抵触行为。
2.高职的生源组成复杂,学生基本素质相比本科院校较低,英语水平不高,不少高职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导致课堂纪律比较松散,学生厌学,这些因素带来的预期与实际不符,投入与产出不平衡现象造成了英语教师成就感、满意度降低,自我效能感丧失,产生自卑心理和消极怠慢的工作态度。
3.学校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会导致英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心理。淡漠的人际关系导致教师与学生、领导、同事之间的冲突、矛盾纠葛是引发教师压力与紧张的根源,给他们带来压抑感,导致他们情绪不稳,心情烦躁,工作效率低下。
4.高职英语教师长期面对有限的刺激情境,很多教师多年来使用同一种教材,同一时间段内多次教授同一种教学内容,单一的刺激情境无法激发教师工作兴趣,也是诱发英语教师工作怠慢情绪的因素之一。
三、个人原因
教师的个人素质和素养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品质的一个因素。一名英语教师的个人人格、教师控制点、教师效能感、心理素质、教学能力、专业素质,甚至教龄、性别、家庭环境、婚姻问题等也会给他们带来倦怠心理。 由于性格、个人修养、性别产生的心理素质原因,部分高职英语教师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压力、委屈、和不公正的待遇时,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疏导、调节,容易厌倦并产生挫败感,对工作失去信心,身心疲惫、自卑、内向,甚至产生健忘、失眠、易怒、暴躁、孤僻等心理疾病,甚至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影响家庭和睦。 就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而言,教师们的学历水平完全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但面对特殊复杂的高职教育对象,部分教师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落后,课堂管理和应对课堂矛盾的经验缺乏,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内因。
综上所述,职业倦怠已经对高职英语教师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他们工作能动性的发挥,进而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產生诸多负面影响。这一现象应该引起相关部门和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国家教育资源的隐形浪费。
参考文献:
[1]周东妮.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之剖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4(5).
[2]张庆宗.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中国外语,2011(42).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篇12
1.区域定位的发展要求
厦门市翔安区处于跨越式发展期, 这个定位为未来“厦门市城市副中心”的区域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出来。我校位于翔安城区更富区域优势, 但长期以来我校一直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学校, 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化水平如何适应“城市副中心”的发展要求摆上了重要议程, 学校发展也必须依靠处于“转型期”让广大一线教师自己去思考和研究, 去探索和创新。农村中学教师自主专业化发展, 是保障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条件。解决“转型期”我校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 有助于培养一批符合城市发展、富有创新品质、视野开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层次师资队伍。
2.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
我校65%教师都处于33岁上下, 刚处于建业期, 有较大的经济压力, 孩子都处于婴儿和幼儿期, 有繁杂的家庭事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要求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使较多老师对工作失去兴趣, 认为工作毫无意义, 毫无价值, 只是枯燥乏味的烦琐事务。对工作敷衍了事, 应付差使, 得过且过, 没有任何抱负, 个人发展停滞, 行动无常等。如何融合、互补、互助、整合学校的精神文化, 提升教师奋斗欲望, 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
以往是老师教、学生学, 教师有一种作为“圣贤”满足学生求知欲望的自豪感, 但现在强调知识是在具体情境中, 学生与他人合作, 在自身经验之上建构的, 教师的角色是支持者、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 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下的多种新角色, 并不是立即就能完成的, 需要有一个“破”和“立”的过程。而且在很多时候还不能顺利进行, 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角色冲突。据我们调查, 全校有95%的教师认为备课时间增加了, 教师普遍反映感觉负担重, 心理压力很大。这种畏难情绪和焦虑心理所引发的普遍不适应心态和情感障碍, 严重影响教师心理, 产生职业卷怠。
4.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改革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 课程改革的目标设计最终落在人的培养目标上, 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发展, 以个性的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个性发展的重点。这些促使教师课堂关注焦点扩大, 不仅要关注每个学生 (而非个别精英) , 而且要关注个体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要从“经师”变为“人师”, 不再仅仅“讲经说道”, 而要做到以育人为主。育人任务越来越繁重, 也容易引发教师职业怠倦感的产生。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产生的原因调查
1.调查形式
主要运用辛涛、林崇德等教授编制的“教师效能感”量表, 对不同年龄、不同学科的40名教师进行关于了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书面问卷调查;借鉴较为通行的教师生存现状调查表, 对我校教师进行关于“中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与职业承诺”问卷调查;对家长、学生进行问卷访谈。开展例如“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新时代教师职业形象应是怎样的?”“教师如何教育好学生?”“哪些教师行为应该怎样改进?”等问卷调查。
2.调查分析和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 造成中国教师生存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可以划分为:薪酬与回报 (包括工作得不到客观、公正的回报, 工作缺乏成就感, 经济负担) ;管理制度与体系 (包括规章、制度与要求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被动地适应单位各种改革, 工作得不到领导的理解与支持) ;绩效管理 (包括过多僵化的考核与评比, 负担过重) ;社会环境 (包括社会地位不高, 学校与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 。
第一, 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
社会舆论的大环境在不知不觉中也影响教师的所思所想。我国传统尊师重教, 民间对于教师的社会期望过高, 在无形之中给教师群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迫使教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 从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此外, 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即教师就必须是智慧品德完美的化身, 身为教师不能犯错。因此一旦教师犯错, 往往会引起巨大的公愤。在报纸、广播、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声讨之下, 教师们感觉成了过街老鼠。含辛茹苦却不被理解, 自然觉得百般委屈, 产生厌教情绪。这种期望过高而人文关怀过少的现状亟待改观。
第二, 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较肤浅理解
农村学校学生家长的素质较为低下, 对孩子的教育规律了解也较欠缺。家长们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 另一方面不了解教师工作, 无论大事小情都归罪于教师。为了应付家长们时不时的兴师问罪, 教师们每天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导致一些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教师的心态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实属无奈。于是家长对教师的不良态度, 也成为教师每天都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难题, 这也是给教师带来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第三, 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相对低下
虽然现在的教师绝大多数是经过大学培养的, 但是相对于其他的大学生而言, 或者比较厦门市岛内或岛外完全高中学校的收入, 本校教师的收入是比较低的。教师的经济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基础和标志, 相对较低的薪金使教师的社会地位难以真正体现和得到提升。不少教师产生了极度的失望, 一部分索性离开教师岗位去开辟新天地, 还有一部分则陷入了观望和彷徨, 不安与躁动笼罩着这部分教师, 教学于他们而言意义已并不大了, 屈服于职业倦怠已是早晚之事。
第四, 教师的社会交往环境相对封闭
教师所处的环境是相对封闭的, 由于对学生管理的要求, 教师的工作环境除了教室就是办公室和家, 很少有与外界相接触的机会, 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是单调的, 除了上课外, 就是批改作业、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和回家休息, 这样使他们缺乏与社会沟通的能力, 而且, 由于教学上的激烈竞争, 使得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始终处于微妙的状态, 教师的心理问题长期不能得到缓释。同时, 由于缺乏校长、中层领导的支持, 上级的官僚作风、没有同情心、办事无效能, 通常是教师抱怨的内容, 使教师产生工作极没有意思, 工作枯燥无味的感觉, 极易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第五, 教师人格特点与性格
当然, 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些老师的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比如:有的教师的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等, 这些人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改善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1.强调氛围, 营造和谐校园
就学校层面而言, 如果能让学校成为每一位教师的精神家园, 让每一位教师都拥有归属感和光荣感, 那我们就有一个成功的开始。我校提出“构建和谐学校, 打造优质文化”的建设校园思路, 认为只有在和谐的条件和氛围下, 深切关注师生的精神世界和生命状态, 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才能促进生命和谐发展, 才能促进教师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我校利用和发挥好学校的每一个空间、每一面墙, 创设一种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文化, 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使校园焕发出新的文化气息。整洁优美、文明高雅、生机盎然的环境能使人精神抖擞、朝气蓬勃、奋发向上。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师整天生活在庸俗不堪、杂乱无章、噪音刺耳、空气污浊的环境里, 难免暴躁不安、情绪低下、心境不良。校园清新美丽, 洋溢着绿色希望, 充满人本气息, 教师的工作尽管繁杂, 但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中工作, 感到的将是精神的愉悦和情绪的放松。
2.目标导向, 唤醒教育激情
一般而言, 教师职业都要经历以下四个时期, 即职业初期、能力构建期、职业挫折期和职业稳定期。我们学校大部分教师都处于后面两个时期, 出现了消极颓废情绪, 他们“拿多少钱干多少事”, “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他们会把自己的工作当作职业去履行, 而不再当作事业去追求。基于以上特征, 结合我校师资状况, 我们把引导教师建立合理的职业观念和专业期望当作师德教育的重心, 让他们明确各自的角色职责, 帮助他们合理规划各阶段的专业目标, 从而唤醒他们的教育激情。
一是目标导向。根据现代教师发展的要求, 我校制订了《洪前中学教师名师培养方案》, 从自我定位、发展轨迹、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定标, 让教师做到心中有太阳, 前行不迷航。二是师徒共进。我校全面启动教师“青蓝工程”, 将新老教师一一结对, 确定近期目标和长效目标, 在思想上互补, 在业务上互帮, 在心理上互纳。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敬业思想, 学教学经验, 明确自己的角色及自我人生价值;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新理念, 新的教学手段, 在青年教师激情的感召下重新找回教育生命的青春。这样, 师徒形成合力, 为他们的职业幸福插上翅膀。三是激励鞭策。利用身边榜样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 常请身边衷情教育的老教师现身说法, 以激励大家爱岗敬业。我们请翔安区教研中心教研员或翔安区名师进行专家讲座, 鼓励教师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珍爱自己的职业, 怡然自乐地做好本职工作。
3.搭建平台, 展现个性风采
教育是关注人的生命成长的工作, 因而教育者自身对人类精神领域有着更高级的需求, 他们渴望有能力和成就, 希望自己工作出色, 渴望被人注意, 受人尊重和欣赏。为此, 我们努力为教师发展搭建立体平台, 在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 让教师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里充分展示自我, 进而在实现自我的需要中体验教育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老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为此, 我们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校本培训的基点, 形式多样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一是教研日制度。每周一次集体备课, 同组教师聚在一起各抒己见, 谈教材, 聊教法, 定重难点。在讨论与辩论、比较与筛选中进行思想碰撞, 新的教学思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悄然诞生了。二是教学比武。每学期一次教学比武, 集说课、讲课、评课、网研于一体, 通过组内选拔、同题对比、学校展示而各显其长。三是才能展示。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 但毕竟一专多能的教师还为数不多。为了让教师有展现自我的机会, 我们每学期的比武活动都有个人才艺展示项目。通过才能展示, 把自己最亮丽的一面献给大家, 如有的善读、有的善舞、有的善写、有的善演、有的善书画等, 小小的舞台成了教师们各尽其才、各展其能、各享成功的快乐天地。
4.完善制度, 激发工作热情
我们制定《洪前中学奖励制度暂行规定》, 分学生成绩和教师竞赛两部分对教师进行奖励, 换言之教师在个人业绩、学生成绩、学校团体比赛中, 无论哪一项, 只要有成绩, 就可获得奖励。这种以体现按劳取酬、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 大大激励了老师之间的良性竞争, 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2005年9月的数据表明, 这种奖励办法科学有效, 老师们都能正确、客观地对待自己的绩效。学校成立教师聘任领导小组, 聘任以人本为基本, 将聘任建立在教师“德、勤、绩、能”四个方面评价基础上, 倡导教师鼓励评价等。
5.人文关怀, 体验快乐人生
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享受幸福, 学校不仅要有规范的管理制度, 更要有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因此, 在过程管理上, 我校淡化“管”, 注重“理”, 帮助教师理清工作思路和方法, 帮助教师排忧解难, 做到管而不死, 活而不乱, 使人文关怀在过程管理中发挥作用, 最大限度地激活教师的制度认同感和情感归属感。在教学分工上, 我校不仅将教师放在他们合适的岗位, 更重要的是考虑他们发展的空间, 力求让教师在其专长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潜能, 以此提升自身生命价值;在教师评价上, 我校力求通过全面、多元的评价来肯定教师的长处, 树立教师的自信;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互相尊重, 坦诚相待, 凡遇教师家的红白喜事, 我校工会总是致以祝贺或慰问。这一切朴实的做法, 拉近了教师与领导、教师与管理制度的距离, 让他们感到了集体的温暖, 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自豪感、幸福感也会潜滋暗长。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缓解非常重要。社会的舆论来自于家长, 家长是学校宣传的扬声器, 也是评价学校的首席裁判。结合厦门市教育局三项主题教育活动, 我们引导教师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 与社会的关系。
6.家校合作, 构建支持系统
我校深刻认识到家长、社会的支持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缓解非常重要。社会的舆论来自于家长, 家长是学校宣传的扬声器, 也是评价学校的首席裁判。结合厦门市教育局三项主题教育活动, 我们引导教师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 与社会的关系。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推荐阅读: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破解措施07-21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09-15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07-15
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10-09
编辑职业倦怠的成因10-19
教师职业倦怠期的应对11-19
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克服06-15
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11-09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08-24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分析与调整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