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死扶伤论文

2024-10-02

救死扶伤论文(共4篇)

救死扶伤论文 篇1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 我国境内发生的又一次严重的地震灾害。

地震发生后,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果断决策, 紧急启动应急一级响应机制, 迅速成立“青海玉树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 面对严重的地震灾害, 卫生部门承担两项重要任务:一是全力救治伤员, 减少人员伤亡;二是做好灾区防疫工作, 严防传染病的流行。

4月14日, 卫生部迅速成立了由卫生部部长陈竺和党组书记张茅任组长, 三位副部长任副组长, 部相关司局和单位为成员单位的“卫生部青海省玉树地震卫生应急领导小组”, 并启动了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一级响应, 确定了“高度重视、协调配合、迅速应对、科学处置”的原则, 紧急调动全国医疗卫生力量, 全力支持地震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

青海玉树重大灾情, 牵动着全国600万名卫生工作者的心。各地医务人员不畏高原缺氧、气候条件恶劣, 主动请缨支援青海地震灾区, 展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道主义精神。

4月14日地震当日, 青海、四川、西藏、甘肃卫生部门立即派出287人的医疗卫生救援队伍, 携带医药物资赶赴灾区;同时, 卫生部在全国组织了1843人的医疗救援队伍随时待命出发。为了加强救援力量, 卫生部还在全国调集了263台急救车辆;总后卫生部也在同一时间完成了2所方舱医院和5个野战医疗所的充分准备。

地震发生后, 玉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本瘫痪, 在此严峻形势下, 地震中重症伤员必须以转运救治为主。在民航总局、铁道部、交通运输部的共同配合下, 卫生部门于地震当日会商研究转运工作方案, 协调安排青海省西宁市预留2000张床位、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肃省兰州市各预留500张床位, 陕西省西安市预留100张床位, 其他地区也做出相应准备工作, 迅速启动了地震重症伤员的转运救治工作。为保证重症伤员转出和接收工作安全、有序、有效地进行, 卫生部于4月16日下发了《关于做好青海玉树县地震伤员医疗救治与转运工作的通知》, 4月18日又下发了《青海玉树县地震转送伤员出院指导原则》, 对地震重症伤员的转运和伤员医疗救治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截至2010年4月28日17时, 地震伤员的定点收治医院累计接收伤员9145名, 现住院伤员2292名, 其中, 重症和危重症伤员366名。据青海省卫生厅副厅长王晓勤介绍, 此次地震中伤员的救治, 从4月15日开始到5月15日, 一个月时间内全部免费。一个月后仍未治愈出院的伤员, 仍将享受免费治疗, 直至出院。其他常见病、多发病、基础病的治疗将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以及“新农合”的范围, 费用按照规定报销。

在大力推进灾区伤员救治工作的同时, 卫生部十分重视指导支持灾区开展卫生防疫和环境消杀工作, 重点加强人畜共患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做好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监督工作;同时加强宣传, 向灾民和救援人员普及救灾防病知识。据了解, 玉树州属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近几年该州动物间鼠疫疫情活跃。每年4月份旱獭将陆续结束冬眠出蛰, 灾后鼠疫防控形势比较严峻。对此, 卫生部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灾区鼠疫防控形势进行分析评估, 落实防控措施, 有效防范鼠疫暴发和流行, 并组织专家编写了《青海玉树地震灾区鼠疫防控工作参考方案》。截至4月28日17时, 灾区未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玉树平均海拔4200米, 随着地震救援的持续进行, 罹患高原病的外来援助人员日趋增多。为维护救援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保障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卫生部于地震当日就要求青海省卫生厅立即派出专业队伍赶赴地震灾区开展救援人员的高原病医疗工作, 并组织专家制订下发了《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救援人员急性高原病医疗方案》, 组建了6支高原病巡回医疗队, 做到高原病医疗服务“全覆盖”。

目前, 抗震救灾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工作重点由前期以搜救、救治、临时安置群众为主, 转向以进一步安置好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秩序、开展灾后重建为主。卫生部门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指挥和坚强领导下, 与有关部门和军队、武警协调配合, 分工合作, 继续调动医疗卫生力量, 全力做好地震灾区伤员医疗救治和疾病防控工作, 最大限度降低地震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 全力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救死扶伤论文 篇2

理想是火,点亮夜行的路;理想是石,敲出星星点火;理想是风,吹起前进的帆;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也许你想做一名伟大的军人,也许你想做一名培育祖国花朵的老师,也许你想做勇敢坚强的警卫,但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那是因为今年夏天的一件事让我立下了当医生的决心。

去年夏天的一天天气非常炎热,太阳烘烤着大地,街上的行人非常少。我和小伙伴们正在小区里捉迷藏,游戏开始,我躲到了一片茂密的灌木丛里,同伴们都被找到了,唯有我没有被发现,同伴们又来了一次地毯式搜索。终于找到了藏在灌木丛里的我,当时我正处于昏迷状态,同伴们急忙上楼叫我妈妈,妈妈听了也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跑了下来,抱着我就向医院跑去。医生先给我打了一针,过了不久,我醒了,医生见我醒了,便递给我一杯蜂蜜水,喝完,又递给我了一片药,我吃完后感觉好多了,医生叫我好多了,便给我讲一些防暑小知识,医生说:“你中暑了,天气这么热,应该减少外出。外出时必须带适量的水,出门前一定要涂抹防晒霜,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中暑。”我非常认真得听。妈妈回来了,见我已经好多了,对医生连声道谢,便准备回家。出了医院门口,回头望了望看见医生脸上流着豆大的.汗珠,但他们脸上却洋溢着快乐的表情。我想:医生这个职业是多么伟大呀!我长大了也要当医生。

理想是看到乘风破浪的第一道曙光,它将照亮你前进的路。我会为我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的!

救死扶伤不言谢 篇3

(陕西省澄城县赵庄镇杜家洼村陕西澄城715200)【中国分类号】R7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624-01 雷锋同志牺牲50年了,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一直在我脑海中闪烁。退休在家,总想为国家出点力,为社会做点事,为无奈的人帮点忙。2008年5月25日,我在县阅览室看到文摘报转载:陕西籍博士,大学兼职教授老常患“ALS”(运动神经元病)在北京不治身亡,年仅44岁,我在《文摘报》上看到此消息后,非常难过。我认为运动神经元病可防可治,为了救助更多的患者,就把自己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医案写成论文,寄到陕西中医学院杂志社,在责编周海哲等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论文《补阳还五汤治疗运动神经元病1例》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上发表。论文发表后,全国医学优秀成果征集办公室、《当代中国医学研究》编纂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创新发展促进会、世界医学卫生理事会等单位邀请我参加学术交流会,我的论文获“优秀论文奖”、“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并指定在会上交流、推广。我学中医治疑难病还得从36年前说起。1976年,我在县卫生局工作,妻患腰痛,多方医治不效。有人推荐乡医王林忠。我想,不管是教授还是乡医,只要能治好病就是好医生。王乡医献出四川一名老中医的中成药验方,我如法炮制,一剂而愈。自此,我深深地爱上了神奇的中医,买了北京医学院的《中医临证基础》等医书,工作之余,潜心钻研中医药。经常与医生打交道,有疑问就虚心向名医请教,下乡也多与医生同住一室,交谈多是病例话题。自己亲属有病,请名医诊治,详细记录医案。医治迟迟不效,就自找方药。买来戥子,砧药配方,尝试疗效。几经艰辛,终于对辩证施治、平衡阴阳大彻大悟。凭此守护着亲人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邻里乡亲患疑难病治不好,常求我帮忙战病魔,我义无反顾。1976年秋,好友梁某多年来每天大便3次,中西药吃得不少,就是治不住,问我有什么办法,我连夜翻医书、查资料,向他推荐“养脏汤”。他拿着药方咨询医师,医师检查了他的病情后说,他患的是虚寒性胃肠炎,这个药方非常對症。“这方子君臣佐使,组方严谨,就不是咱这儿的医生出的方子。咱这儿的医生就没有这水平。”梁某服药3剂,再未复发。花甲老妇侯某,患泌尿系感染半年,每天小便二三十次,在几个医院花费5000多元,病情依旧,其夫求我找方子。我问清情况,送给一包中药散剂,让敷于病人脐下关元穴。“象止痛片一样,药敷上十几分钟人就不难受了。”他俩口说。再服药两剂,小便正常。退休工人宋某,年近耄耋,患前列腺增生症,小便淋漓涩痛。几位医师劝他去西安手术。因年高体衰,顾虑重重。我送给他“二虎通关丸”,很快帮他治愈。某女,农民,28岁,咽喉肿痛4年,渐至失音消瘦,神疲乏力,不思饮食。亲属借贷3万元到西安某医院诊治,专家确诊:转移性喉癌,不能手术,亦无有效药物。其父母求我救救孩子,我劝病人喝白鹅血,并适当吃些鹅肉。病人喝了6只鹅血后,转危为安,饮食渐佳,声音洪亮,骑自行车如常人。《本草纲目》载:“鹅血味咸平,解金属及药毒。”湖北中医学院张梦侬教授多用鹅血治胃癌。我根据这些记载,用鹅血治喉癌,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多年来,不论领导干部,还是穷苦百姓,我有求必应。治疑难病不计其数。坚持三原则:只治一般医院难以治愈的病;用本地就有的普通药物;坚决谢绝酬金,义务救治。从未收过病人1分钱的医药费。为了帮人治病,常常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有人问我,担那么大的风险,不赚钱,还贴钱,何苦呢?我说:“学雷锋哩,为人帮点忙是应该的。”平时,我不讲究吃穿享受。食物不论。穿的是十几年前制的衣服,骑的是1984年买的自行车。但是见好医书必买,研读中医名著70余部(本),写笔记30余万字。用经方、验方、偏方治运动神经元病、哮喘、脏腑内热证、强直性脊椎炎、老年膝关节痛,前列腺增生等获得较好疗效。陕西日报2011年8月1日对太白草医发表评论:“希望现代医学体系能给太白草医一席之地,别让这门传承了几千年的智慧在今天断了烟火。”读后感慨良多,医乃仁术。作为一名民间中医,尚有立足之地,我一定要象雷锋那样,把自己的医术恭恭敬敬地献给祖国,献给人民。

救死扶伤不畏难 弘扬历史不停笔 篇4

经过几次联系,我终于找到傅老并与他约定好采访时间。2013年2月24日,春光明媚,我来到南京苜蓿园干休所,在会议室里见到了傅宗哲老人。老人身材魁梧,虽已是满头白发,但神采不逊当年。他的声音洪亮高亢,谈起战时的经历,仍是激动不已。

1945年5月,年仅16岁的傅宗哲在家乡江苏如东参加了新四军。不久,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为迎接抗日战争胜利后新的斗争,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及华中斗争形势,傅宗哲所在的苏中一分区特务三团,在团长彭桂卿、政委周特夫的率领下,于1945年11月进驻距南通30公里的白蒲及林梓地区,守卫着华中东南地区的大门。

1946年1月13日晚12时,是国共1月10日签订的《停战协议》生效之时。谁知就在此时,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汤恩伯指挥下的国民党军九十一师二七一团、二七二团派出部分部队,沿公路及运河线向白蒲方向挑衅进攻,与我特务三团一营、三营派出担任警戒任务的前哨分队接火,战斗随即打响。国民党在停战令生效时公然违背《停战协定》,打响了向苏中解放区进攻的第一枪。

此时的傅宗哲还是一名见习医务员,背着从如皋警卫团一连时就随身带着的红十字包直接上了战场抢救伤员。在激烈的战斗中,数名战士伤亡。尤其令傅老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八班一个战士“小胖子”,“小胖子”因身材矮小敦实而得名。当时连队使用的套筒枪对他来说都太大,他因此背上了全连队唯一的一支步马枪。战斗中,他下肢上下两处开放性骨折,当时医疗条件差设备短缺,无固定夹板,临时给他包扎后只能将他受伤的腿和他的步马枪绑在一起固定。傅宗哲首次在作战中抢救伤员,就看到“小胖子”在剧痛下强忍坚持的坚强,这个情景至今还在他的脑海里留存着。

1946年7月中旬,汤恩伯指挥国民党军5个整编师15个旅12万兵力,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犯。粟裕分析了敌我双方态势,认为战争初期在苏中解放区的前部作战完全有取胜的条件,对战争全局应起战略侦察作用。于是下决心在苏中前部地区作战。

华中军区卫生部按军区关于战争动员的指示,对各级卫生部门普遍作了动员教育,抓了战伤救治各项准备,各参战部队按卫生部副部长李振湘提出的《改进今后战伤救治工作意见》,从前线到后方,展开了长距离的伤员阶梯救治。战役发起前,各部队建立健全了第一线抢救组织,连配见习医务员或卫生员,成立连抢救队,营配医务员、卫生员2~3名,成立营包扎所;团配正副卫生队长、医保干事、医务员、司药、卫生员及战士等20余人,组成团救护所,负责由营后送伤员的止血、固定、抢救小手术,负责登记、挂标志、填伤票,并配担架连,负责组织后送等工作。

7月13日,新四军一师各团到达宣家堡一带。宣家堡是泰兴以北的一个小镇,三面环水,镇中有大河横贯,四周有土圩和高堡。我三旅八团按作战部署首先打响。一师和六师的六个团担任歼灭中路敌八十三师十九旅两个团的任务;三旅七团、八团担任攻歼宣家堡守敌的任务。

作为医务员,傅宗哲参加了这场激烈战斗的战场救治。他不仅看到了将士们的伤病与牺牲,也看到了参战各团卫生人员在炎热夏天饥渴情况下,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全力抢救伤员的景象。“七团医务员吴世杰,15岁就参加新四军当卫生员,抗日战争中参加过多次战斗,英勇救治伤员。师卫生部考虑他在连队工作九年了,决定调他到后方工作。此时宣家堡作战命令已下达,吴世杰便去师卫生部请求:‘再让我随连队参加一次战斗吧!’结果他在随主攻连冲进宣家堡抢救伤员时中弹牺牲,倒下时身上背着红十字包,手里还拿着急救包。”

“七团还有一位医务员李正修,1940年黄桥战役解放过来,在营里当了六年医务员,在宣家堡战斗中,因抢救伤员腹部中弹。大家用担架把他送到卫生部,卫生部长陈耀汉考虑到他伤情重,要送他到军区开刀,他坚决不肯:‘大家都在这里开刀,我又何必特殊呢!’后他因伤情重抢救无效而牺牲。”

宣泰战斗于14日下午结束,当天毛泽东来电指示在南线须准备连续作战。粟裕决心选敌整编第四十九师为歼灭目标。一旅旅长张震东命二团阻击北援之敌,由一分区特务三团、特务一团上升合编组成的一团攻击林梓,三团则配合友邻攻击鬼头街,形成了一个大包围圈。“这一次,在激战中七连连长周斌受重伤,当两名战士抬他下来时,我喊他:‘连长,连长……’可此时他已经停止了呼吸。还有一位战士在战场上受伤,抬下来时我一看,是开放性气胸!仅用肉眼就能看到心脏在跳动,他疼得直喊:‘卫生员,你救救我吧,救救我吧……’这样的情况,别说是在战争中,就是现在的一般医院也未必能抢救回来。我只能利用手头的急救包帮他简单地处理了一下,他最后还是牺牲了。后来得知,当时我连的正副连长、正副指导员先后在这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后任指导员郭可嘉率本连继续战斗,郭可嘉后来任营教导员,在淮海战役中也牺牲了。”

说到这里,傅老长叹一口气:“长期以来,我为在革命战争中作出牺牲和在医疗战线上作出重要贡献的人们而感动,我写这本书的最初动因,就是为了纪念那些在战场上离开我们的同志。”

战争年代,傅宗哲先后在苏中如皋(今如东)警卫团一连、苏中一分区特务三团五连和华中野战军一师一旅一团等单位任职。和平年代,他又先后在苏南军区苏州军分区卫生处、苏南军区卫生部、南京军区后勤部卫生部这三个机关和南京军区总医院、第八一医院、第一二一医院这三所医院工作。“我与‘三’非常有缘,简单说来就是‘三个团’、‘三个机关’与‘三个医院’啊!”

长期在部队工作生活的傅宗哲,不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而且热心于文学创作。如何写好这些文章,更好地反映这些人和事,傅宗哲下了不少功夫。他平时经常关注、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并且不定期地参加文学创作方面的培训班。1982年至1985年,他参加了北京语言文学自修大学中文专业的三年函授,讲座教材多达39本;后又参加了南京市文学讲习所一年的函授。这些都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创作实践中,傅宗哲经常搜集阅读文学创作的各种指导文本,如《报告文学的艺术》和《中国优秀报告文学选评》等;在题材选择、文章结构、语言描写、人物刻画、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傅宗哲长期在部队从事卫生工作,参加过多次战役战斗,担负了伤员救治的任务,他所写的多篇反映战争时期的文章,就是他战争生活的一部分。多年来,傅宗哲利用大部分业余时间,汇集典型人物素材,按主题要求写成不同的段落,再不断修改,以求写好每一篇文章。

为适应技术发展的要求,减少手写文章“爬格子”的时间,傅宗哲在离休后辗转了多个电脑学习班,学习使用电脑。整本《永存的功勋》都是傅老在电脑上打出来的!

离休后的傅宗哲还在金陵老年大学书法系学习了10年的楷、行、草、隶、篆书及金文、甲骨文等多种书法,并在2008年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书法一等奖。“学习和练习书法,其实是对气的练习,时间久了对人的身体很有好处啊!”

《永存的功勋》一书中的多篇文章,被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人物传记》学术期刊数据库和中国近现代史军事论文数据库收藏。这一篇篇文章,就是一首首铿锵嘹亮的军歌,傅宗哲讴歌的英勇战斗群体、为军民服务的卫生人员的革命精神为此得以永远留存并发扬光大,这不仅圆了他最初的愿望,也能让后来人从中领悟到:人民战争胜利来之不易!

【救死扶伤论文】推荐阅读:

上一篇: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下一篇:3G无线智能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