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经济

2024-11-03

会展经济(精选12篇)

会展经济 篇1

会展经济是市场经济在当前的一种全新展现方式, 综合性较高, 未来的发展引导趋势较强。广西会展经济是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国际区域环境, 赋予了广西会展经济更多的使命。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从会展经济的形态开始, 了解广西会展经济以及与其相关的东盟主题经济发展的现状, 并对如何实现二者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会展经济简析

会展业是一种融合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的经济发展产业, 这项产业最主要的载体和形式主要是通过会议和展览来完成, 所以又称之为会展业。具体来讲, 会展业要揽括会展场馆、会展招展、会展布展等会展服务核心行业以及交通运输、酒店、餐饮通讯、广告等与会展相关服务行业。会展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方式, 由此也带动了一种新的经济态势的形成, 我们通常称之为会展经济。会展经济顾名思义是由会展业发展而来, 但是它并不单纯地局限于会展业本身, 它包含的内容包括由会展业所衍生出来的其他经济产业或者与会展业相关的其他经济产业。会展经济的发展除了直接地通过各种会议、展览来促进贸易的达成以外, 更是会带动一些相关产业, 主要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包括旅游业、运输业、餐饮业、酒店业等相关性产业。会展经济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提供专业的交易平台、全面的产品信息、顶尖的潮流和未来趋势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在中国而言, 会展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从其涉猎的行业和吸引的参与者以及展览本身的规模来看, 还有很大的进步和完善空间。

广西会展经济与东盟主题经济的现状分析

会展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这与会展经济的产生方式有关, 往往是通过一个核心的会展来带动相关、相邻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这种核心较为清晰的环境下, 也就呈现出一种四周扩散式的区域性发展。我国的会展经济已经发展了多年, 全国不同的地区都有各自的会展经济特征, 上海会展经济、北京会展经济、大连会展经济等是我国会展经济发展较好的几个地区。除了这些地区以外, 当前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形势较好的另一个地区就是广西会展经济。会展经济的形成往往与一个地区的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相关, 北京、上海地区有优秀的经济条件, 各种资源和需求满足会展业的需要。而广西会展经济, 与其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密切相关。

1.广西会展经济现状。

2003年以前, 广西会展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规模较小, 利用率低, 发展缓慢, 缺乏相关的配套设施及高素质的管理和专业从业人员。2003年,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宣布:由中国与东盟10国商务部门主办,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 这是广西会展业发展的分水岭。广西会展经济在形式上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各种展览会的数量在不断地攀升, 参与的人数、相应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地提升。2006年举办的各种展览会共计31个, 参展企业商家为12 623个, 参展人数为59万;2007年展览会数量合计42个, 参展企业商家为15 749个, 参展人数为65万;2008年57个, 参展企业商家为17 781个, 参展人数为85万。在这个发展趋势中, 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过去的几年中, 展览会增长的速度和幅度也在逐渐上升。除了各种数量上的递增以外, 广西会展经济本身的质量, 特别是硬件设施的质量也在不断完善, 最明显的就是一些大规模的展馆, 在提供展位、展览环境方面都在不断地进步。其中南宁国际会展中心, 展馆面积8万平方米, 可设国际标准展位3 600个;广西展览馆3万8千平方米, 可设展位1 600个;广西科技馆面积1万9千平方米;其他还有非国际标准的诸如广西汽车市场、人民会堂等共计有展馆面积15.2万平方米。

2.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现状。

东盟主题经济, 主要就是指“中国—东盟”主题经济。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以及泛珠三角区域、东盟经济圈之间的结合部, 近年来广西致力于建设“沟通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最便捷国际大通道”和“中国东盟合作的经济走廊”, 为“中国—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以及“两廊一圈”、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经济发展的机制, 又为“中国—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制度环境;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 则成为广西“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催化器:围绕“中国—东盟”主题, 以博览会“五项内容”为中心, 广西“中国—东盟”主题经济, 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以鲜明特色和巨大的带动作用, 为建设“富裕广西”服务。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 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东盟”双向投资的发展、双边贸易的发展、会展经济的发展、物流运输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这是我们所说的东盟主题经济最重要的几种形态。通过这个分析, 我们也就了解到, 广西虽然作为“中国—东盟”主题经济的一个重要参与者, 但是它在整个东盟主题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自身所获得的发展还极为有限。

广西会展经济与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策略分析

广西会展经济的发展, 已经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环境下, 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在今后一段时间将会对广西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广西会展经济的发展可以依托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个客观环境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发展趋势来看, 广西会展经济与东盟主题经济是一种协同式的发展方式, 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对于如何实现广西会展经济与东盟主题经济在未来的发展,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 对会展经济形成正确的认识。广西会展经济虽然已经经历了八年多的发展, 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我们也不难看到, 对于会展经济的推动, 力量主要来自于政府。政府作为经济的调控者在会展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现象的产生, 一是由于会展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需要政府作为一种积极力量的引导。另一种原因就是从普通的企业、社会成员的角度来看, 对于会展经济并没有一个普及的、正确的认识。政府已经担当了引路者的角色, 但是后续的发展还必须依靠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如果没有一个对会展经济的正确认识, 何谈自我独立、主动地参与市场经济。所以未来广西会展经济的发展之路, 首先必须减轻政府在这项经济发展中的责任, 提高普通企业、普通民众对会展经济的认识, 鼓励他们独立自主、积极主动地参与会展经济。会展经济正确意识的形成, 就是要将会展经济的理念得到普及, 使广西地区的普通人民、普通企业对会展经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群众是会展经济参与的重要主体, 只有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让今后的会展工作更好地进行。

第二, 制度和规则的完善, 为会展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会展经济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它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制度和规则的不健全是当前我们长远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与其他行业相比, 会展经济制度和规则的制定要更加注重开放性, 特别是与东盟主题经济相联系时, 这种立足自身、开放融合的特征就要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广西会展经济的发展, 不仅是广西这一地区会展经济发展的代表, 更是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的重要代表, 同时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会展经济的发展与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还必须搭建一种桥梁的关系。这就意味着, 广西会展经济的发展除了遵循国内会展经济的一般原则、规章制度以外, 还必须保证它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和规则能够同时适用于东盟主题经济这个大的范围之中, 不与东盟主题经济的发展相矛盾。

第三, 打造广西会展经济的品牌。广西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 这也是其发展会展经济一个重要的优势资源。广西会展经济之路, 在未来要想更具有竞争力, 就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专属、优势品牌。特别是在东盟主题经济中, 除了会展经济以外, 其他各方面的经济形式, 如交通运输经济、旅游经济的发展都呈现出竞争的态势。会展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到会展业的发展, 而且也会对其他相关产业造成影响。会展经济也是东盟主题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是说,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 不仅仅是广西这一区域在发展会展经济, 其他国家、其他地区同样在发展各自的会展经济, 如何在这一众多的会展经济参与主体中脱颖而出, 就是广西会展经济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打造自己的成熟品牌, 提升其国际吸引力, 是广西会展经济在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四, 重视会展产业体系的完善和升级。会展产业是一个综合性极高的产业, 由此产生的产业体系也是一个相对庞杂的体系。广西会展经济的发展, 在重视外部机遇把握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自己内部的做大做强。产业体系的完善和升级是内部实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式。首先, 建设相关的会展数据库, 保存买家卖家的资料信息, 利用数据库组建大型会展。其次是对会展筹办单位、场馆管理单位、会展服务单位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规模经济, 形成高效和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促进会展市场的充分竞争。

会展经济 篇2

1.会展:广义的会展:在一定地域空间,由多个人集聚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的集体性和平活动。狭义的会展:是展览及伴随其开展的各种形式的会议的总称。

2.会议:会议是指三个以上的人们为了研究问题、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统一思想等目的中的一个或数个而在特定的时间聚集在特定的地点、按照一定的规则所进行的发言、讲解、讨论、商议、交流等行为从而集思广益、达成一定结论的活动。

3.节庆活动:人们进行生产生活寄托精神、表达情感、沟通天地人神的理想化活动,它还是人们社会生活中加强沟通、进行交流的重要生活方式。节事:是面向大众,根据特定主题举行的日常生活体验以外的群体性娱乐休闲活动。

4.会展产品:会展产品是以会展平台为核心的服务产品,作为会展商经营的对象,在产品特性组合意义上,成为了为满足各方需要,围绕会展平台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的组合。

5.会展市场:是在会展产品交换过程中反映的各种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总和。6.会展需求:就是人们对会展产品的需求与服务 7.会展供给:指会展供给的主体在一定的价格下向会展市场提供的会展产品的数量。

8.会展产业:会展产业是通过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和展览,来带动当地的旅游、交通运输、饭店及相关服务业的一种新兴产业。

会展经济:所谓会展经济,即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活动,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直接推动商贸、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创造商机,吸引投资,进而拉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个以会展活动为核心的经济群体。

9.会展企业:广义:我们可以把会展企业定义为参与到各种会展经济中来的各个企业和各个单位,它既包括与会展直接相关的各经营企业和参展企业,又包括与之间接或衍生相关的各行各业的企业.狭义:是指会展的经营企业,主要包括会展的主承办方,从事展会策划,组织,运行或展馆管理,展馆工程的企业.10.会展策划:是对会展进行管理和决策的一种程序;对会展活动进行的总体性战略性规划。

11.展会立项策划:是在展会题材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会展目标的定位,进 一步围绕目标制订办展规划、策略和方法,并预算计划实施所需要的各项资源,为会展的举办提出科学合理的依据和策略指导的具体执行方案。

12.会展主题:是会展的指导思想、宗旨、目的要求等最凝练的概括与表述,是统领会展各个环节的“纲”,并贯穿会展活动始终。它是会展最精髓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展内容的安排,活动形式的选择和其他诸要素的设计。13.策划:是一个谋划达成目标或事业成功的先发设想及其思维的过程,也是一项计划活动决策活动之前的构思、探索和设计的过程。它作为人类不可缺少的活动,是源于计划活动和决策活动之需的,并同管理决策交织在一起,具有悠久的历史。

14.会展主题策划:是策划会展主题并围绕主题策划会展活动的过程。它是策划

者所要传达的中心信息,并通过这一信息能够刺激并约束参与者的行为,使他们能够依循策划者的信息去完成。它统帅着整个会展策划的创意、构成、方案、形象等各个要素,贯穿于整个会展策划之中,并把各种因素紧密地结合起来。

简答题

1.会展的特征:⑴特定空间——会展活动通常发生在特定空间内,如会展中心,展览馆等 ⑵特定时间——会展活动一般都有特定的时间期限 ⑶特定主题——会展活动通常通常总是围绕某一指定主题,组织与该主题相关领域的人员汇聚于该活动现场 ⑷聚集性—— ⑸交流——会展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人们的沟通和交流,减少交易成本。会展产品的特征

⑴综合性; ⑵无形性; ⑶消费的即时性; ⑷物质载体与非物质服务。我国的会展产业分布地带

环渤海产业带 长江三角洲产业带 珠江三角洲产业带 京津唐产业带 东北会展产业带 中西部会展产业带 会展产业特性:表征性、风险性、开放性、关联性

2.现代会展与传统会展的区别

(1)现代会展以政府为导向、市场化运作模式为主(2)现代会展专业化、国际化、集团化程度高(3)以优势产业为依托的会展业发展迅速(4)现代会展向品牌化发展

(5)交流现代会展呈投资贸易、展示洽谈、推介咨询、高层论坛、文化交流五位一体的发展趋势

(6)现代会展推动城市向国际化发展,体现了城市综合 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3.会展的基本要素

一般而言,会展活动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有机构成的系统,包括:

⑴主办方(会展组织者)——指专营会展业务的机构和部门,即会展公司和一些行业协会。

⑵参展商——是指参加会展的企事业单位、团体及个体,正是由于市场的需求,和参展商的存在,才产生会展系统的其他要素。⑶观众——生产消费者和生活消费者

⑷会展媒体——是指展示传播信息的媒介物,一般称之为展览馆或会展中心,在会展系统中,会展媒体的作用在于传播信息。

⑸会展市场——既包括以会展为媒介的反映参展商和观众关系的商品交换行为,也包括反映参展商与主办方和展馆之间的分工协作行为。4.会展市场的特征 会展市场的多样性 会展市场活动的区域性

会展市场信息的强聚集性和辐射性 会展产业的绿色生态性

会展市场活动时间上的非连续性 5.会展需求动机

(一)参展商的需求动机

1)销售产品,进行商品交易 2)推介宣传新产品或新服务,树立品牌 3)进行市场调查,挖掘市场 4)培养顾客,潜在客户和经销商 5)获得媒体曝光或提升知名度,加强公司形象

(二)与会者的需求动机

1)交流沟通 2)聚会

(三)观众需求动机

1)购买需求 2)信息需求 3)享乐需求 4)交流需求 6.影响会展需求的因素

宏观:1)经济因素:GDP对会展需求的影响 2)社会文化因素

3)政治法律因素 4)人口因素 5)地理因素 6)技术因素 微观:1)会展需求或服务价格 2)会展相关商品或服务价格

3)会展资源 4)会展需求主体的经济水平5)个人闲暇时间 7.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1.专业化 2.国际化 3.品牌化 4.信息化 5.规模化 6.市场化 7.规范化 8.会展供给的特征

会展供给对象的群体性特征 会展供给的多主体性

会展供给的即时性和固定性 会展供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9.影响会展供给的因素

宏观: 1.经济发展水平:1)会展基础设施 2)会展相关行业 3)会展体系的开放性 2.政策法规 3.技术因素 4.卫生、安全等因素

微观: 1.会展行业协会的建立与成熟 2.会展市场微观主体的特征 3.消费者的认知和兴趣 4.会展人力资源状况 10.影响会展市场均衡的因素

1)价格起伏对会展市场均衡影响

2)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会影响到会展供求的平衡 3)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会打破会展的均衡 4)需求者经济状况的改变

5)会展攻击的营销力度对会展市场的均衡产生很大的影响 6)一些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 11.会展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 1.会展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机理(1)产业关联与产业间的波及效应(2)会展业的联动和波及效应

(3)会展业发挥产业联动和波及效应的条件

1)具备较为现代和完备的会展基础设施的体系 2)经济条件成熟,市场机制完整。商业文化浓厚 3)举办地拥有良好的城市形象,外部声望和对

外吸引力

2.会展也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方式

(1)会展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直接推动(2)会展业对许多产业的全盘联动 12.影响会展消费的因素

收入的变化 价格的变化 产业结构对需求和结构的影响 非经济因素 13.参展商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1)费用 2)观众的数量和质量 3)展会的服务水平

4)展会的 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程度 5)展会产品的选择范围 6)此外会展主办者的实力、影响力,在行业中的 排名,参展的预算、宣传力度等因素也影响参展商的消费行为 14.观众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1)收入水平2)参展商的质量

3)展会面向观众的宣传力度 4)会展产品的宣传力度 15.会展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一)会展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机理

(1)乘数效应: 1)乘数与乘数效应 2)会展业发展的乘数效应(2)功能效应

(二)会展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实际拉动效应

(1)供需拉动效应(2)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3)收入拉动效应(4)就业拉动效应(5)投资拉动效应(6)综合拉动效应 16.会展产业运作模式

德国会展产业的运作模式: 政府拥有产权,但不直接参与日常经营和管理,政府的注意作用是宏观调控,德国大型会展公司通过长期租赁和委托经营成为经营管理与项目组织者

法国会展产业的运作模式: 法国政府投资建设场馆设施,然后成立国有场馆公司来负责管理,会展公司则专职负责经营。17.招展和招商的关系 1)相互作用 2)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效观众是“品牌展”的重要标志之一。3)展会目标观众的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是展会潜在参展商的一个重要来源。4)目标观众数据库既是展会招商时目标观众的重要来源,也是展会招展时目标参展商的潜在来源。

18.展会通讯的内容(办展机构根据展会的实际需要编写的,用来向展会的目标客户通报展会有关情况的一种宣传资料。)1)展会的基本内容 2)展会展览题材所在行业的市场信息和行业动态 3)展会招展情况 4)展会招商情况

5)展会宣传推广情况 6)展会期间举办的相关活动情况 7)为参展企业做广告 8)参展(参观)回执表

9)展讯是分期编印,根据展会进展的需要,不同阶段的展讯内容侧重不同 19.观众邀请函的内容(是办展机构根据展会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用来进行展会招商的一种宣传单张。针对目标观众,特别是专业观众发放。一般只在展会开幕前一个月左右才开始发放邮寄,国外观众要提前3个月到半年)1)展会的基本内容

2)展会招展情况,上届总结 3)主要展品

4)参加展出的新产品 5)展会招展情况

6)行业知名企业的重点通报 7)展会期间计划举办的活动 8)参观回执表

20.构成会展策划主题的三要素(1)会展策划目标

1)经济目标:是对经济效益而言,追求高效益。所以会展策划时要必须坚持可行性原则。在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及技 术条件下,有实现的可能,才是策划

2)社会目标:是在经济目标的基础上追求展会的社会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培育展会品牌,扩大影响等社会效益(2)策划对象的信息个性

是指这种策划对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只有把它与一般事物区别出来,才能抓住参与者的兴趣。(3)会展参与者的心理需求。

是指潜藏在人心底里的欲望与追求。一个成功的会展主题策划能够迎合参与者的这种心理需求,引起参与者强烈的共鸣,策划便能得以顺利实施。21.会展策划主题的特点

(1)时效性。应与时局的发展紧密结合。

(2)独特性。必须有崭新的创意。策划的内容必须新颖、奇特、扣人心弦、使人产生新鲜、有趣的感觉。

(3)刺激性。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欲望。会展主题具备一定的冲击力、震撼力,使参与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4)通俗易懂性。将策划概念经过提炼加工成会展主题,使之通俗易懂,能够为广大传煤和公众接受。

(5)会展主题策划应避免的倾向。

同一化:会展主题与别的类似,使公众混淆不清。

扩散化:主题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但决不能没有主题,也不能有太多的主题,太多的主题意味着没有主题。

共有化:策划主题没有鲜明个性,同一主题有时为一个策划服务,有时为另一个策划服务, 一个策划必须有明确的主题。论述题

1.会展产业的联动效应

2.项目立项策划书内容(会展总体策划方案)

1)办展市场环境分析(宏观、微观,包括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分析,同类展会竞争分析等。)2)办展宗旨目的(主题)

3)提出展会的基本框架(名称、地点、办展机构、展品范围、时间、频率、规模和定位)4)展会宣传推广方案 5)展会价格及初步预算方案 6)展会工作人员分工计划 7)展会招展计划:展区安排、展位划分和招揽企业参展的计划 8)展会招商计划 9)展会筹备进度计划

10)展会服务商安排计划 11)展会开幕和现场管理计划 12)展会期间举办的相关活动计划 13)展会结算计划

3.招展方案的基本内容

1)根据产业分布特点,划分招展重点地区 2)展区和展位划分 3)招展价格 4)招展函的编制和发送 5)招展分工 6)招展代理 7)招展宣传推广

8)展位营销办法 9)招展预算 10)招展总体进度安排 4.招展函的主要内容(1)展会的基本内容

名称 标志 展会时间地点 办展机构名单 办展起因和办展目的 展会特色 展品范围 价格(2)市场状况介绍

行业状况 地区状况(3)展会招商和宣传推广计划

招商计划 宣传推广计划 相关活动 服务项目(4)参展办法

如何办理参展手续 付款方式 参展申请表 联系办法 各种图片和图案 5.招商方案的基本内容(1)制定依据

展会展品的主要消费市场的地域分布状况和需求情况 展览题材所在行业及其相关产业在全国的分布状况 相关产业在各地区的发展现状

各有关产业的企业结构及分布情况(2)招商分工

各办展机构合作的展会的招商分工 共同遵守招商原则

做好各单位的招展地区或行业及重点目标观众的划分 对招商费用的预算和支付办法的规定 对重点目标观众的邀请和接待安排

有一个主要负责单位,考虑各单位的长处 一家办展机构主办的展会的招商分工 确定招商人员的名单

明确各招商人员负责的地区范围和重点目标市场 制定各招商人员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办法 对重点目标观众要制定统一的接待安排计划(3)招商渠道

专业媒体---投放广告 大众媒体---投放广告

行业协会或商会---利用其强大号召力

国内外同类展会---现场推广本展会或争取合作机会 参展企业---自己带客户 网络招商

寻求与其他展会主办机构的合作机会 利用UFI这样的国际组织 各种招商代理

外国驻华机构—向本国企业推荐 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影响力

通过策划展览期间的相关活动带动招商(4)招商宣传推广计划 宣传什么?---招商文案

推广方式---新闻发布会、媒体、邮寄。怎样利用招商渠道 推广时间与招商实际工作的进展相结合,要因地制宜,在重点时间段和招商地区要加大推广力度(5)招商预算

人员费用 宣传推广费用

招商代理费用 公关费用 其他不可预见费用(6)招商进度计划

会展经济实现变速发展 篇3

会展经济经过快速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已经体现出一定的变化,不仅从纲领上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而且从各地会展规划,以及两会提案中涉及到会展业内容来看,寻求更具特色,高质量的发展趋势成为十二五期间会展人士重点考虑的问题。真正考虑如何经营会展业,会展经济,而非单独针对某个项目,这才是市场经济对目前会展业提出的最直接要求。

建立盈利模式。国民经济走向多元化、区域合作、国际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作为整合产业发展的会展产业,在经历进三十年的生根发芽,已经培养出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和行业展会,今后的一段时间要集中优势和精力打造中国会展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更多的会展企业获得更多成长空间和利益,建立起成熟规范的盈利模式。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中国会展经济的腾飞基础依然具备,在改革的浪潮中,一股带有特色、凝结各产业无穷财富的力量正在崛起,这就是十二五期间的会展经济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上演一场龙腾虎跃的精彩大戏。

浅谈会展经济 篇4

会展经济, 是指以会展业为主导,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会、博览会和会议, 展示商品、传递信息、创造商机、刺激需求, 直接或间接带动运输业、旅游业、广告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会展经济不仅具有商品展示、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功能, 而且具备信息咨询、投资融资和商务服务等配套功能, 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创意

会展创意不仅仅是一个点子, 而且包含全面的市场调研和推广方案, 是把会展看成客户的营销工具来帮助客户达到营销目标的基础。所以, 项目就是会展企业生存的根本。一个会展企业如果没有好的会展项目, 那就意味着有随时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好的会展项目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需要经过专业人士的万般思考, 详细策划, 是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诞生的。因此, 一个会展企业是否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策划谋事人才, 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个会展项目从策划开始到最后落实, 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 策划项目必须要考虑好所选项目的生命力是否旺盛, 可以选择那些造血功能强大, 能够滚动式发展的长线项目, 也就是可持续发展项目。一般来说, 以当地或全国主导产业、优势产业为基础的专业性会展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势头强劲;以经济较发达地区流通中心、物流中心、集散中心等为基础的综合性展会可持续发展势头强劲;以政府重点发展、鼓励发展、优先发展产业为基础的会展项目可持续发展势头强劲等。

二、运营

运营是会展从招展到最后实施的全过程的成功管理, 是组展单位综合实力最全面的体现。做好参展商的组织、服务工作是会展成功的关键。

首先, 在参展商报名时, 用填写表格的形式, 了解他们的参展需求及其相关信息, 是做好会展筹备期相关工作的依据;了解参展企业的产品定位及结构, 将他们安排在不同的展区, 可体现会展的专业性, 同时还可以方便专业观众查找;了解参展企业的品牌实力、合作需求, 可以有目标的为他们寻求目标对象。同时, 参展商的这些信息也可以作为会展招商的依据。

其次, 会展有了参展商, 根据他们的需求组织观众, 这是一个专业会展成功举办的重要工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做好专业观众的组织工作, 如:通过各类会展的宣传、广告和网站;通过商业机构有组织的邀请;通过参展商邀请他们的客户等方式。

最后, 大会现场高效、系列的服务, 是会展组织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展期短短的几天里, 各类相关人士的集合、各类活动的集合、时间的限定等使各项组织工作的效率显得至关重要。现场的服务工作直接、具体、综合。面对如此复杂的服务工作首先应做好情况的分析, 做出解决的工作方案。对工作人员做好培训, 使其能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应要求工作人员每天对参展商进行巡查, 在了解贸易成交情况的同时, 为他们解决一些细小的问题。

三、品牌

会展品牌是一个展览的生命, 也是参展商和参观人员投入的时间和资源最重要的保障。要培育一个品牌会展, 首要的是会展运营机构要树立牢固的品牌观念, 认识到只有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会展才可能持续发展。树立了这样的品牌观, 会展运营机构才会从举办地及场馆的选择、主题的立项、会展活动的策划、会展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会展的创新等具体方面来实施会展的品牌化发展。同时, 必须认识到会展品牌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会展的运营机构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 确立会展的品牌发展战略。只有在较长时间内坚持一种战略, 而不轻易游离的会展运营机构才能赢得最终胜利。

要扩大会展品牌影响, 必须拓展品牌空间。会展品牌空间包括时间、地域和价值三个方面。时间方面主要指会展举办期的长短、举办的频率等, 当会展发展到一定程度, 适当延长举办时间, 或增加办展频率, 可以提高总效果;地域方面主要指会展的地域扩张, 比如一些国外著名会展在其他国家办展等, 可扩大会展品牌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价值方面主要指品牌的综合经营, 品牌的物化形式, 如名称、标识、吉祥物等是重要的品牌资源, 要善加保护和利用, 通过与高质量、高层次客商的合作, 取得品牌的综合经济效益和影响力, 提升品牌的价值。

四、团队

团队不仅是一个会展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础, 更是客户能够得到服务的全部体现。会展业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求生存, 谋发展, 就必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既要培养一批熟悉国际会展惯例、精于会展市场开拓、善于会展管理的专门人才队伍, 又要加大对会展翻译、导游、服务及提供服务接待人员的培养培训力度。可通过邀请国外著名的专家和会展公司介绍会展组织、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会展人员的组织、管理及服务水平;也可通过建立会展业的职业资格等级制, 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不同层次会展人员的水平。

具休说来, 会展团队中的人员应具备以下四大素质: (1) 广博的知识。作为专业会展人才, 应该是一位通才。会展涉及许多方面, 需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 懂得许多技巧, 在会展现场还要会熟练操作相关器材、仪器和设备。 (2) 交流能力。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营销能力, 同时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 一般来说, 一个专业资深的会展人才至少熟练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 (3) 项目策划和管理能力。作为策划者, 要有创新能力, 能不断开发新主题, 赋予现有的展会项目新的元素;同时还需根据不同行业的展览特色, 制定会展计划, 并管理项目。 (4) 适应性要强。从事会展工作, 必须与多方面人员打交道, 要进入各种场合, 要面对经常变化的情况, 因此需要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尤其是快速应变的能力。

综上所述, 只有遵循了以上四点建议, 会展项目才能举办的有声有色, 回味悠长, 会展公司的发展才能具有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俞华朱立文:《会展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10月

会展经济 篇5

宝洁公司开发一次性尿布的决策是在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科学且严密的市场调研后,从而把握到顾客和市场的真正需求,进而得到准确而充分的市场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宝洁公司通过详尽的市场调研了解到顾客和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并且通过选择合适而正确的开发市场以及通过无数次的试验,对产品进行改进,使之更满足顾客需求,另外,宝洁公司设法通过降低成本和销售价格以更好的适应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最终使宝洁一次性尿布在与其他品牌的尿布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个决策和开发过程,是一个面向市场、了解顾客——满足顾客的过程。现代市场营销是以消费需求为中心,在满足消费需求的情况下,又追求企业的长期合理利润的基本精神,其强调面向市场、注重满足顾客需求。而宝洁一次性尿布的这个开发过程,就是一个面向市场、了解顾客——满足顾客过程,充分体现了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精神。

相约青岛 齐聚会展经济论坛 篇6

近几年会展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较多问题,与世界会展业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管理体制不明确,规划指导力度不够,盲目建馆情况严重;“垃圾展”、“重复展”导致市场竞争无序,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现象依然存在;企业缺乏扶持资金,行业自律水平较差等。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展览业发展水平,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商务部的大力指导下,第三届中国会展经济发展论坛于12月4日至5日在青岛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国家商务部、山东省政府、经济日报社联合主办,青岛市政府与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承办,全国城市工业品贸易联合会作为协办单位参与了此次活动。论坛历时两天,期间还举办了众多的论坛和沙龙活动。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演讲中指出,中国是世界展览大国,但还不是展览强国。重视会展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然而盲目建馆,场馆利用率低的情况还普遍存在;展馆布局不合理,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除此之外,各级部门缺乏协调、展会规划不统一,区域性展会自成体系,各自为重,展会规模较小,品牌美誉度不高等问题还大量存在。因此转变会展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市场化经营与精细化管理,加快会展业整合,逐步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是提升我国会展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中国商务部会展經济研究中心研究员任兴洲说,会展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内容。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会展业作用反而会更大。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链上、中、下游的产业服务的,越是在危机面前,会展业的综合作用才会更加凸显。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的步伐会明显加快。专业展会彰显品牌市场价值的作用将会更加突出,尤其是对企业产品战略推广和品牌塑造的作用将会进一步提高。此外,会展业吸引外国参与者,拓宽国际市场的作用明显加强。会展业在促进消费的同时,继续带动着城市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法国展览业促进会CEO克洛德迪蒙·梅拉克介绍说,他们会不断开拓国外的展商市场,尤其是中国这样的重要市场,特别是在展会移植方面。法国展会移植中国已经有3年多的时间了,目前比较知名的展会有上海国际包装与食品加工博览会、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博览会等,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们会移植更多的展会给中国。另据介绍,法国的展览主办公司(高美爱博展览集团、智奥展览集团等)也越来越多的调研中国,他们更加重视对中国某些潜力行业的调研工作。

会展经济 篇7

1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及不足之处

1.1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

(1) 解决的主要问题, 焦点不同。生态经济主要解决由于大规模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要求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积极按照生态发展规律去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发展环保性产业, 减少环境污染, 加强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则是考虑按照生态学产业生态食物链的法则, 构建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体系, 提高利用效率, 减少废弃物排放;低碳经济则是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是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保障人类社会发展的健康、公平、和谐, 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实施绿色发展[1]。

(2) 价值取向不同。生态经济的价值取向是有效控制污染, 倡导发展环境友好产业, 实施清洁生产, 建立环境与生态重建保护体系;循环经济则倡导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 让资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循环利用, 实现废弃物的低排放、零排放;低碳经济则是要求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多利用可再生能源, 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绿色经济则是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实施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 让人类与自然实现共同发展。

(3) 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不同。生态经济侧重于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经合起来, 以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来指导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以期实现经济发展体系与生态发展体系的共振;循环经济侧重于利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 运用生态物质循环的基础理论 (食物链理论) 来指导建立闭合循环的产业生态食物链, 构建资源在生产体系内部循环利用的闭合系统;低碳经济侧重于将能源经济学应用与产业发展的能源利用结构调整, 着重于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绿色经济侧重于将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经济发展, 使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4) 本质内涵表述相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 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内涵表达, 都倡导发展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体系、提倡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四者都是从结构和机制入手, 以新思维、新办法解决日渐明显的全球性资源环境劣化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新举措, 针对的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

(5) 最终的发展目标相同。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从而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

1.2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不足之处

每种经济形态都是为解决针对性问题, 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产生的, 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的狭隘性、内涵目标的重复性以及实践发展的模糊性三个方面。

(1) 研究视角的狭隘性。纵观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 提出的背景不同, 理论基础不同, 解决问题不同, 但是本质内涵和发展目标确是相同的。这些经济形态都是随着发展问题的出现而出现的, 存在“时效性”。几种经济形态总体上是针对不同问题产生, 实质上则是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性问题。不同的形态从不同角度去表述, 去提出解决这一主要问题的措施。所以, 研究视角是存在狭隘性的。

(2) 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一是都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人类依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条件;二是都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 特别是稀缺性资源;三是都要求以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使得经济发展的废弃物排放在生态环境的自我溶解能力范围, 以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四是都要求经济发展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实现人类发展健康与生态发展健康的相统一。

(3) 实践发展的模糊性。由于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表述导致实践中存在模糊性发展问题。严格说来, 几种经济形态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同渠道、不同程度。但是, 实践中管理者往往找不到具体的方向, 而没有真正实现某种经济形态的发展, 实质上, 无论发展哪一种经济, 都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持续化发展这一共同目标。经济发展实践需要统一的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能够有效反应不同经济形态的具体内涵、原则与目标, 又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统一性。

2 超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

2.1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 (Hyper cycle) 理论是曼弗雷德·艾根 (Manfred Eigen, 1927-) 结合分子生物学、信息论、进化论、非平衡热力学的成果而提出的, 与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协同论齐名的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艾根侧重考察了生物化学中的各种循环现象, 他把循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反应循环。即在反应循环过程中, 存在反应物S, 通过催化物E的作用, 生成了产物P。在反应过程中, 催化物E先与反应物S形成中间产物ES, 然后进一步反应后转化为产物EP, 最后催化物分离出来, 剩下产物P;这样一个循环称为反应循环。第二层次:催化循环。作为比反应循环更高一级的循环, 化要求反应循环过程中至少存在一个环节是自催化反应, 即至少有一个中间产物是自催化剂, 而自催化系统或者说是简单的自我复制单元的循环, 就是一种催化循环。第三层次:超循环, 即由小循环构成的大循环。简单的说, 由反应循环耦合而成的催化循环就是超循环。在这个超循环组织中, 每个单元既能够自我复制, 也能够催化其他单元的自我复制[2]。

总之, 超循环理论认为, 反应循环是一个自我再生的过程, 催化剂经过一个循环过程又再生出来;催化循环是一个自我复制的过程, 产物自身作为催化剂又指导反应物再生出产物来;超循环不仅是自我再生、自我复制, 还能自我选择、自我优化, 从而向更高的复杂循环形态进化。超循环理论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适用, 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因此, 艾根将“超循环”作为其理论名称, 认为是“一个自然界里的自组织原理”[3]。

2.2 超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超循环理论有三个层次: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 每个层次都是严格有机的联系着, 是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的整体。由此,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基本要求, 提出超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超循环经济就是以超循环理论为依据, 以高效、互动、健康、和谐为价值取向, 合理调控人与自然的复合矛盾运动, 科学规划、组织和管理生产、流通、消费和排放的循环活动, 持续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发展需要的经济发展模式。

2.3 超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包括三个层次的循环:内循环、中循环、超循环。

(1) 经济内循环。即反应循环, 指经济生产体系中将资源、土地、设备、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运作, 进而产生产品, 作为催化剂的要素如设备、土地、人力等投入又转化出来, 即催化剂本身不实际进入产品, 完成一个经济内循环。农户、企业的独立生产过程即是规范的经济内循环。这一相对独立的生产过程是超循环理论的反应循环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循环本质与超循环理论广泛的应用性及强大的生命力。在经济内循环中, 完成产品从生产、流通、消费到还原的整个过程, 每个过程都能够实现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率、高健康的目标, 也严格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4R原则”组织生产 (图1) 。

(2) 经济中循环。即催化循环, 根据定义催化循环是若干反应循环构成的, 反应循环本身不仅能够实现自我催化的循环, 还能够实现催化其他循环体, 即反应循环本身又是催化剂。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 经济中循环可表述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经济体, 在实现自我生产型循环的同时, 作为其他经济体的催化物, 引起其他经济体的自我循环性生产。表现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园区) 的发展, 不同区域的经济体由于功能划分不同, 形成集聚效应, 资源共享、互为影响, 经济体之间形成上下游的产业生态食物链关系 (图2) 。

(3) 经济超循环。即超循环, 在超循环理论中指由反应循环耦合而成的催化循环。那么, 在超循环经济理论中, 指由经济内循环耦合而成的经济中循环, 即经济超循环。在现实中, 经济超循环主要体现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循环问题, 在经济超循环中, 则重点是三个系统之间建立起来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循环问题。由于三大系统不断的矛盾循环运动, 使得三个系统有向着良性互动、共生繁荣发展的可能性与趋势性。从超循环经济的内涵来看, 可调控生产、流通、消费和还原几个阶段的具体行为, 在制度、技术与环境的合理安排下, 实现三大系统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协调发展 (图3) 。

2.4 超循环经济运行的原则与特征

2.4.1 超循环经济发展遵循的“4R”原则

超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基本原则, 除此之外, 还有“再创新”的特殊原则。第一原则:减量化 (Reduce) 。从传统的、自经济活动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理念, 扩展到降低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 使之合理化;第二原则:再利用 (Reuse) 。从传统的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一物多用的理念, 扩展到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以他处废弃物为原料的“再制造”产业、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短缺资源。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当代留给下一代不少于自己的可利用资源,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原则:再循环 (Recycle) 。从传统的生产中的废物被利用为生产原料的理念, 扩展到把传统工业经济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的开放链孤立产业体系, 改造为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变为另一种产业的原料的循环产业体系;第四原则:再创新 (Reinnovation)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 往往可以使资源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要求。一是对投入物能耗、效率和环保性质的再思考再创新;二是对循环过程的效率作用进行再思考再创新;三是对循环结果 (产品) 品质、健康水平、产出水平的再思考再创新;四是对废弃物水平、品质的再思考再创新。总体上看, 经过多次内循环、中循环到大循环系统往复循环利用的废弃物, 理论上应该“刚好”处于生态系统融解能力范围。超循环经济完全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互动、繁荣发展。

2.4.2 超循环经济系统运行特征

(1) 超循环经济发展突显的“两低一高”特征。在运行中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两低一高”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超循环经济也具有这一特点。实际运行中, 特别是处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两个阶段, 两低一高特征表现尤为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效率 (是经济学概念上的核心内涵) 表现在经济内循环和经济中循环过程上, 要求投入物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尽量少使用化石能源, 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尽量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 同时尽量多次循环使用资源, 建立“资源1-废弃物1-资源2-废弃物2-……资源n-废弃物n”的产业生态食物链, 多次使用、多次循环、多次创新, 最后排放到生态环境中的废弃物实现最小化、生态化、绿色化。

(2) 超循环经济发展的系统性特征。系统性特征是超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超级循环经济的内容包含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经济超循环三个层次, 并且小层次内容经过耦合催化而形成相对高级的层次内容。可以看出, 超循环经济体系是系统性、有机性、整体性极强的概念;内循环耦合而成中循环, 中循环耦合而成超循环;三个层次的循环又不断进步发展, 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进步。超循环经济的几个层次不仅反应经济过程, 也反应社会过程和生态过程, 需要实现经济过程、社会过程与生态过程的循环健康发展的态势, 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全面进步 (图4) 。

(3) 超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的突变性特征。超循环经济体系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有机性和整体性, 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发展实体。在一定技术和制度环境下, 超级循环经济体是相对稳定的, 由低层次循环体构成高层次循环体, 稳定循环下去;但是, 当外界条件改变的时候, 必然会引起某一层次循环体发展路径的改变, 进而产生循环式改变, 形成超循环经济体的整体突变。这种改变可以是漫长的, 也可以的短期突变。关键在于引起变化的因素作用力的强弱。作用力较强, 则突变时间短, 反之, 突变时间长 (图5) 。

超循环经济路径的螺旋性特征。超循环经济三个层次的循环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着, 低层次的循环会影响中高级层次循环发展, 三个层次的循环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互之间影响且联系, 并有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能量流的流动, 但是各层次的循环不断转化:即内循环、中循环、超循环只能从一个级别上升到另一个级别, 但是循环类型不能相互转化。根据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经济是呈螺旋形状发展升级的 (图6) 。每个超循环经济系统中, 包含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三个系统复合而成超循环经济系统,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螺旋式共生、繁荣、发展。

3 超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三个层面推进超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3.1 超循环经济的空间结构

超循环经济系统开始于企业内部的生态化、清洁化生产行为, 然后扩大开来发展到较高一层次的超循环经济园区以及超循环经济网络, 进而可建立最高层次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一体化的复合循环系统。超循环经济系统是生态化的发展系统, 由企业、超循环园区、区域性超循环经济网络和广域超循环系统 (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构成;循环空间由小到大、循环层次逐渐提升, 总体上是由企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复合、循环、矛盾运动。

第一空间, 由企业组成的经济内循环系统。这一空间发展的实践路径是要求实施清洁化生产, 这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清洁生产的实施程度应该达到“无公害产品”的初级清洁水平、“绿色产业”的中级清洁水平, 进而实现高级清洁化生产水平, 如“有机农业”。但是, 鉴于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在这一经济发展阶段, 清洁生产是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施的[4];第二空间, 由区域经济中循环园区构成。其发展实现路径是建设生态化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可部分地要求园区进行技术改造、试点超循环经济产业园, 也可构建新的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原则, 在“W模式、G模式、H模式”[5]的指导下, 构建符合现代发展要求的产业园区;第三空间, 广域性超循环系统构成, 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复合循环系统。这一空间的发展要求三大系统构建复合式循环机制, 保证三个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循环往复, 最大限度的发挥系统和耦合功能、循环功能。实现超循环经济系统“两高一低”的运行标准, 满足人类社会与生态健康的互动发展需求。

3.2经济内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企业的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实现生态化的必然选择, 也是从源头、过程来解决环境污染的一个根本性途径, 同时清洁生产是超循环经济实现的载体。农业领域的清洁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属于较新的课题。本质上讲, 农业领域的生产行为对农业环境存在污染, 其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对人身健康的影响都不亚于工业污染, 甚至在某些方面会超过工业[6]。清洁生产则是解决面源污染、环境破坏的有效途径, 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根本保障, 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3.3 经济中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超循环产业园区建设

作为超循环经济系统的第二层空间构成内容, 产业园区的循环发展路径是改造现行 (传统) 园区为超循环产业经济园区, 按照新标准建设超循环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是由企业加工商 (生产者:企业组织) 和服务业构成的一种企业化社区。在这个社区之中, 各成员通过共同管理环境有关事宜和经济事宜, 来取得更大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获得整体大于个体的规模效益。对于超循环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 要遵循链结性、区域性、高效性和循环性原则, 包括主体选择、系统集成设计、配套服务三个方面。1明确园区的主体类型。要明确园区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还原者) , 及其在园区中的作用与位置;2选定关键种企业, 按照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最大化原则, 确定中心地位的关键种企业, 位于产业生态链的核心, 发挥着稳定园区的重要作用;3构建产业生态食物链。按照产业生态学中的有关理论, 根据物质流、能量流、信息物、资金流的流动关系, 构建产业生态食物链, 使物质在系统中最大限度的循环流动与使用, 让废弃物最大限度的资源化、增值化、无害化。

3.4 经济超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产业超循环园区网

作为超循环经济的第三空间结构,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层面的循环发展路径实质是建立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生、共荣、和谐的关系。总体上看,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是以经济、社会和生态为背景, 按照产业生态学有关理论与方法, 合理界定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以资源 (原材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等) 的消费纽带形成具有“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资源———废弃物 (无害化) ”的发展共同体, 由一条条仿真的“生态食物链”组成, 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三个系统间的循环流动, 实现三个系统的共生繁荣、互动发展。一般来说,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有两种形式来组建, 一是区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 二是广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6]。

(1) 区域性产业超循环园区网。这种组建模式不同于一般的产业超循环经济园区, 也不同于一般性副产品交换。而是将一个园区视为一个企业 (或者不动产) 来开发并加以运作, 与其他资源 (产品、废弃物) 互补性、替代性园区一起, 寻求更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个或几个园区可加入一个网, 一个网也可能包含传统园区、一般企业和新建的产业超循环经济园区, 网内成员相互合作, 可增强其绩效并表现创建共享的服务与设施 (图7) 。

由图7 所示, 独立的企业、现代园区和传统园区共同构成了区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 在这个网中, 一个企业的废弃物可能被另一个企业利用为生产资料, 而这个企业的废弃物又被其他企业利用, 就实现企业之间的副产品交换, 极大减少环境污染, 最后实现废弃物的最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2) 广域性产业超循环园区网.广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是指导按照产业生产区域、发展区域的实际情况, 根据产业发展的优势、特色, 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关系建立起大组团、大特色、大分工的园区发展模式。各大组团的园区之间又存在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动的交换, 以取得更大范围、更多程度、更大可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种模式一般要求产业特色互补、交通便利、按照生产、流通、消费、还原的功能进行组团式发展。各园区组团也是形成共荣、共生、互动和谐发展的格局。同时, 广域性水循环、大气循环都带有极大的外部性, 小区域的产业循环经济网络很难实现良好改变, 必然借助大范围、大区域、大合作的模式下, 有较强的融合协同能力, 才能在一定时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摘要:系统研究了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几种经济类型的异同与缺陷, 认为几种经济形态存在视角狭隘、目标内涵的重复性表述、实践指导性不足、发展界限模糊等问题;结合超循环理论中的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概念, 提出了超循环经济的概念模型、内涵特征、系统结构、运行原则, 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与经济超循环三个层面, 提出了“实施企业清洁生产、构建超循环经济园区和区域性超循环经济园区网”的三大实现途径。超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 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超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参考文献

[1]杨运星.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之辨析[J].前沿2011 (8) :94-97.

[2]沈小峰, 曾国屏.超循环理论的哲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 1989 (4) :185-194.

[3]艾根·舒斯特著.曾国屏, 沈小峰, 译.超循环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4]方淑荣, 游珍, 蒋慧, 等.生态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 31 (1) :43-46.

[5]朱玉林, 何冰妮, 李佳.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 2007 (4) :48-50.

中德会展经济对比研究 篇8

德国的会展也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 随着工商业迅速发展, 作为具有高社会受益、低投入、零污染的会展业成为工业国家现代服务业经济蓬勃发展的经济支柱。与德国这一会展强国相比, 我国的会展业开办时间短, 还处在会展业的初级阶段, 因此通过对德国会展业与我国会展业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中国会展业的不足, 有利于我国会展业的迅速发展。

1 中德会展业的经济发展现状对比

(一) 德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德国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会展强国, 全世界有三儿之二的顶尖会展都是有德国举办, 进入全球会展十强的会展企业, 就有二分之一属于德国;而且五大全世界最大的展览中心, 有四家属于德国;在全世界营业收入最大的十个会展企业中, 有六家属于德国。当前德国有260万平方米的室内会展面积, 占全世界总室内展会面积的五分之一, 同时拥有十个大于十万平米的会展中心。每年借助会展这一平台, 德国为全球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二十万以上的生产商和参展商提供面对面交流的场地。每年在德国举办一万场以上的商贸会议, 参加会展的人数也是高达二百五十万人之多。

德国会展对社会有巨大贡献:在100多家会展企业中, 有五分之三的企业能够开办国际性会展。每年在德国本土开办的国际性会展就多达140场, 吸引了16多万的参展商来参展, 其中国外占九万多, 同时有700多万的摊位被参展商租赁。

(二)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截止2010年初, 我国国内有4300个颇具规模的会展项目, 其中有1344个占地面积为一万平米以上;有两千个会展项目在国外申请成功;国内总共有316个会展场馆, 有500平方米的室内总面积, 其中大于五千平米的会展展览馆有145个, 据有关预测每年开班会展而取得的收入高达150亿元之多。在区域分布图来说, 会展业较为活跃的地区有: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北京、广东、辽宁等。

近几年来, 国内会展业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 这主要体现在建设会展展览馆的规模逐渐扩大, 其中国内已有150多个大中型展览馆, 且有超过三百万平米的占地面积。

2 德国会展持续稳健经济发展的因素以及给中国的启示

(一) 德国会展持续稳健发展的主要因素。

根据德国展委会统计得知, 在参与展会时, 有一支常年参展的企业队伍作支撑。这一支队伍是德国会展业迅速发展的关键所在。该队伍企业有六万家企业组成。他们扮演者参展商和采购商双重角色, 他们已经将参展视为扩展业务和营销的必备工具。

较好的地理位置以及精湛的制造信誉, 吸引大量客场前来参展。德国位于欧洲中部, 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其会展的范围包括欧洲大陆, 地理位置绝佳是德国会展业持续稳健发展得有又一重要原因。通过统计得知, 在德国参展商中, 有六成以上都是来自于欧洲各国。同时, 无数客商往来密切离不开德国精湛的制造技术以及良好信誉。德国会展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强吸引力, 是三分之二的顶尖会展聚集在此的又一因素。

拥有规模大、功能强的会展中心作依托。当前, 德国拥有的会展场馆有70多座, 其中包括25个大型展览场地。室内展厅的占地面积总和大于260万平米, 室外场地则是100多万名米, 总展览场地的面积超过360万平米。

(二) 德国会展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通过分析德国和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以及德国会展业能够持续稳定增长因素的致, 德国的经济发展与会展业密切相关, 每年的会展业营业收益多大26个亿, 为相关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社会稳定起到促进作用。

在我国通常是政府干预会展的运营, 而德国则是采用公司运营和市场化经营的管理模式, 政府在会展举办的整个流程中只是一个牵线搭桥, 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能够更好合作的功能, 同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展览场地。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下,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会展公司的发展空间, 能够将一批优秀专业的会展工作人员培养起来。这样不但提升了德国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也使德国会展的国际效应得到提升。因此, 在我国举办会展时, 政府的扶持非常必要, 但不能"过度"。

根据第一章得知, 德国的外商参展商就有9万多家, 这也说明我国的会展想要迅速稳健发展, 就必须遵循"走出去"战略, 面向全球扩展业务, 要用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市场变化, 从而把握先机, 更有利于找出会展的优势。同时培育出一批专业会展人员, 为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3 结语

本文通过中国和德国的会展现状进行分析得知, 德国是全球会展发展强国, 然而我国会展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同时, 德国的会展业发展带动了本国的经济发展, 分析德国优势因素来找出我国会展发展的不足, 是我国会展业迅速发展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石芳冰.中德会展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比较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 2014.

会展经济 篇9

在生态危机困扰整个人类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对生态危机的感受和认识不断深化的形势下,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以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正确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含义

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能源危机的出现, 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经济模式提出质疑, 并逐渐演变为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运动。在这一过程中, 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环境保护主义著作, 如雷切尔·卡森 (Rachel Carson) 的《寂静的春天》 (1962) 、巴里·康芒纳 (Barry Commoner) 的《封闭的循环》 (1974) 、卡洛琳·麦茜特 (Carolyn Merchant) 的《自然之死》 (1979) 等。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不断反思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关系, 探索一种新型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模式就是这一探索的结果。

1966年,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 (Kenneth E.Boulding) 发表了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 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概念。鲍尔丁认为, 不断增长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 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 而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办法就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 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 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使生产系统自持, 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循环经济”一词也是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在其“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其主要观点是:通过资源循环利用, 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 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即“资源—产品—废弃物”, 而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 而地球只不过是茫茫无垠的太空中的一艘小小的太空船 (即宇宙飞船) 。人口和经济不断发展, 终将用完这个“小飞船”内有限的资源。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废物最后会污染“飞船”舱内的一切, 就像污水充满整个污水池一样。到那时, 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崩溃。因此, 人类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消耗型”经济, 建立起一种既不会使资源枯竭, 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质的循环式经济体系。

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 (Pierce) 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一般认为, 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有浅绿色思想和深绿色思想两类。浅绿色思想建立在环境与发展分裂的思想基础上, 是第一次环境运动的基调;而深绿色思想要求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整合性思考, 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次环境运动的主题。浅绿色的环境观念较多地关注对环境问题的描述和渲染它们的严重影响;深绿色的环境观念则重在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解决途径。

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是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低碳经济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 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

在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 2006年,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 (Nicholas Stern) 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 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 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 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 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 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12月3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 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 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 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2009年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 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 (6月5日) 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 推行低碳经济”。2007年9月8日,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 本着对人类、对未来的高度负责态度, 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 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 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联系

理论基础相同

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理论基础都是生态经济理论和系统理论, 立足于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有机统一、协调和平衡, 以三大系统协调发展为核心, 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大系统为研究对象, 借鉴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 考虑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探索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这几种经济形态都强调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 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 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

依靠的技术手段相同

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都是以生态技术为基础。生态技术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 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生态技术是指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 能够保护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 节约能源资源, 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切有效用的手段和方法。生态技术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

生态技术主要有以下特征:生态技术是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技术, 这是生态技术最本质的特征。这种协调性具体是指技术的使用不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并且进一步能够对生态环境有优化作用;生态技术的目标是追求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生态技术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生态技术是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的。生态学的理论是生态技术创新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近代工业技术是以物理科学为理论基础, 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要动力和材料来源。而成熟的生态技术则以可再生资源为主, 因而十分强调生产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耦合, 在技术的建构和使用方式上, 则注重对生态系统方式的模拟;生态技术系统遵循一般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生态技术不是以某一环节技术的开发和效益为目标, 而强调技术系统的建构能使资源的投入——产出关系最优化。同时遵循协调性原则, 不仅注重技术内部之间的相互协调, 搭配合理, 而且注重整个技术系统与外界自然系统的协调;生态技术是一种人道的技术。这是生态技术在技术伦理上的特征。技术本来是追求自由、幸福, 更好地利用自然的手段, 但现代技术的发展却使人感到技术在不断把人束缚在庞大的机器体系上, 在不断威胁人类整体的存在, 在不断使人和自然相对立、隔离, 产生技术的“异化”。技术的“异化”在本质上是反人道的, 生态技术由于是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技术, 因而有助于克服技术的“异化”。

追求的目的相同

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追求的目的都是以保护、改善资源环境, 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 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 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区别

研究的角度不同

生态经济强调经济与生态系统的协调, 注重两大系统的有机结合, 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 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 强调的是循环和生态效率, 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 鼓励创造,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低碳经济主要针对的是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重点是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碳能源消费入手, 进而建立起全社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使其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让碳排放量达到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实施控制的环节不同

从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来看, 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分别从资源的输入端和废弃物的输出端来研究经济活动与自然系统的相互作用, 同时循环经济还关注资源, 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绿色经济更多关注的是经济活动的输出端, 即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重点在于环境保护。低碳经济强调的是经济活动的能源输入端, 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核心内容不同

生态经济的核心是实现经济和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 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 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强调以人为本, 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 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促使社会系统公平运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会展经济 篇10

关键词:茶业,会展,茶业经济

最早的会展经济产生于欧洲, 由于这一经济能够带动社会经济效益的巨大提升, 因此受到各个国家和行业的高度重视。会展经济对时代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 会展经济概述

1.1 会展经济的含义

会展经济是通过在某个地区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或展销, 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行为。会展经济主要包括会展市场和会展产业。会展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也是市场经济与信息交流的融合与互动。会展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1.2 会展经济作用

会展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是彼此适应和协调发展的, 世界上著名的会展中心一般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会展经济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1 获得经济收益

会展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能够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这种高利润能够带给相关产业无限价值, 使与会展相关的产业得到延伸发展, 这也是会展经济业繁荣发展的主要动力所在。目前世界上每年举办的大型会展有40万个以上, 而定期举办的展览会就有4000多个, 经济效益达到2800亿美元, 赢利十分可观。

1.2.2 提高综合竞争力

会展为供需双方提供了一介便利的交易平台, 双方能够在降低交通、通讯等成本的前提下完成谈判, 使企业和产品得到最有利的推广。交易双方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交易集合和面对面交流, 最终完成贸易合作。参展商能够在会展中向客户推销自己的产品, 在品牌推广的同时, 又能与更多的商家进行深入接触, 了解更有效的市场行情, 进而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研发和调整, 以获得更多的销售渠道, 提高市场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越来越频繁, 合作交流也越来越重要, 在大型的国际会展中,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能够汇集在一起进行交流互动, 对经济贸易的合作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2.3 提高主办城市知名度

会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经济的综合实力。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发展会展经济, 首先要拥有较好的基础条件, 例如要具备一流的会展设施以及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 这些条件都能够拉动城市的经济建设。同时, 举办会展还能够向世界展现一个国家科学水平和经济实力以及城市形象, 在国际市场中建立良好的口碑, 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进一步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2 我国茶业会展经济发展概述

茶业会展经济是会展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种专业性的会展。茶业会展经济是依靠茶业的地域特色和经济资源估势, 在政府的组织和召集下, 供方在某个时间和地点举行茶叶的宣传、交易等综合性展览活动。

2.1 茶业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茶业会展经济与其它会展经济相比, 有一定的经济特点:首先, 茶业会展与文化的融合较深, 由于我国的是茶叶大国, 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和丰富的茶文化内涵, 因此, 茶业会展经济与茶文化的融合, 能够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其次, 茶叶的季节性较强, 因此, 茶业会展也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再次, 茶业的地域性也较强, 常常是在茶业产区进行展销, 主要的会展活动包括茶业的展览、茶叶讲座、茶文化活动、茶艺表演等内容。此外, 茶业会展具有较强的延伸性, 在兴趣办茶业会展的同时能够促进举办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交通、住宿、商业等多个行业都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尽管茶业会展能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正在呈现一种扩张式的发展趋势, 但是仍然缺乏质的提高。

2.2 茶业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茶业会展经济对我国茶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茶业会展地区主要包括福建厦门、浙江杭州等地, 除了茶业会展外, 各地还举办了茶业博览会、文化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茶业会展经济在推动茶业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显现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 会展多而杂, 国际竞争力不足

茶业会展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对茶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茶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茶业会展的形式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 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举办茶业会展活动,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 也造成了茶业会展的规模、影响力和效益都各不相同, 有的地区会展效果并不理想, 不仅客流量少, 而且也没有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这种结果影响了主办单位与展商的积极性, 对后续的会展开办造成了不利影响。

从当前我国举办的茶业会展情况来看, 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都相对不足, 国外茶企的数量较少, 而且国外的茶商也较少, 这种现象也影响了我国茶业经济的发展, 严重滞约了我国茶业的国际化竞争。

2.2.2 会展举办时间不均

由于茶叶的特殊性, 我国的茶业会展普遍在春季举办, 其它季节较少, 这也使茶业会展举办的时间不均, 虽然在春节会展中能够增加茶叶的销售量, 但是将所有的工作量集合在春季, 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都很难完全跟上, 更增加了销售本。因此, 在茶业会展举办的时间上, 可以将茶业区域的经济环境相关产品加工类别及结构等内容相结合, 以此来确定茶业会展举办的时间, 更有利于茶叶的推广和销售。

2.2.3 管理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茶业会展经济发展时间较短, 因此在整体管理体制方面仍然不够完善。由于茶业会展大多是由政府牵头兴办, 在会展运作期间, 需要各个单位和部门进行协调, 因此在实际管理和操作中比较混乱。此外, 在茶业会展的内容和形式上往往没有特色, 出现重复, 这也导致了会展的亮点少, 创新少。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滞约, 造成了参加茶业会展的主要是茶叶企业, 很少有茶叶经销商加入, 而且茶叶企业的地方性较强, 海外客商也较少, 这也从整体上制约了茶业会展的发展。

3 茶业会展经济的发展思路

3.1 发挥地方政府职能, 恰当运用市场行为

茶业会展的举办要根据茶业经济形成的条件而选择。茶业会展的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因此, 在茶业会展举办前, 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职能和导向作用, 结合企业共同支撑茶业会展, 通过各方力量的集合共同协调运作, 实现茶业会展的顺利举办。在长期的市场机制调节下, 如果茶业会展没有影响力和经济效益, 自然会被市场所淘汰, 那些具有生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茶业会展则能够得到长期发展, 并有效地促进茶业经济的整体发展。

3.2 完善茶业会展经济管理机制

在茶业会展经济管理机制方面, 首先要充分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 准备完善, 不仅要有较新的创意和策划, 而且一定要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行业特色, 在茶业会展举办的后期, 要以参展的企业和客商为中心, 做好茶叶产品的交流沟通合作等工作, 合理安排各种活动, 使各部门与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做到位, 保证高效的工作机制, 使茶业会展顺利展开, 达到预期的会展效果。

3.3 建立科学的会展资料信息

会展的顺利举办也要对会展相关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以保证会展的质量。茶业会展作为茶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茶业会展信息能够有效地节约成本, 提高会展质量, 并且为以后的会展提供科学依据。因此, 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会展资料信息, 才能使茶业会展的信息资源更加合理化, 各个单位企业才能充分享用资源带来的便利, 有效地促进茶业会展的信息化发展, 使茶业会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创新领域, 实现茶业发展质的飞跃。

3.4 提升品牌会展知名度

茶业会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因此, 可以对当地的茶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茶业会展可以以更加多样的形式进行定位, 可以举办茶业展览会、茶文化交流会等。只有确定茶业会展的主题, 合理优化茶业资源, 才能更有效地扩大茶业会展的知名度, 扩大茶业经济的发展前景。此外, 在茶业会展经济中可以增加茶业品牌的无形资产的运作, 吸引投资商的关注, 通过拓展渠道等方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3.5 增强茶业会展的国际竞争力

茶业会展的目标是扩大茶业发展渠道, 提升茶业的国际竞争力, 不仅有利于我国茶叶企业了解国际市场行情, 而且能够提升贸易水平, 扩大茶叶出口能力。

虽然提高茶业会展的国际竞争力能够使我国的茶叶企业面临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但是也会加大茶叶企业的优胜劣汰, 同时使更多优质的茶业会展脱颖而出, 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和国际竞争力, 积极吸引国外客商前来参会, 积极促进茶叶市场的贸易合作, 推动我国的茶叶经济发展。

总之,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态势, 茶业会展经济将会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政府职能和市场行为的运用和指导下, 茶业会展的整体经营机制和信息管理系统都会得到不断完善, 茶业会展品牌也会向国际化发展靠拢。在茶业会展的不断探索发展中, 必将会寻找到一条适合我国茶业经济发展的道路, 进而带动我国茶业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建国.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展望[J].中国市场, 2008 (1) :14-15.

[2]王永奎, 袁伦渠.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技术经济, 2003 (6) :8-10.

[3]胡尹燕.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国外借鉴和基本思路[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4) :62-64.

[4]桂燕玲, 姜含春, 赵荣.茶业会展经济——一个新兴的茶业经济, 增长点[J].中国茶叶加工, 2005 (4) :4-8.

专家共话青岛会展经济新发展 篇11

2011年12月17日应青岛市会展办、即墨市人民政府、青岛国际博览中心邀请,以易通全联(北京)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安平、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秘书长董芝、国药励展展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伟、雅森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宇等中国会展业·会展人联席会的十五位会展专家及企业代表齐聚青岛,与青岛七区五市的会展业主管领导及一线从业者近80人,共同举行“会展人青岛联席会议”,旨在集合全国流动展运营专家、新闻媒体,交流办展经验,共话行业发展前景,特别是为青岛城市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言献策。

联席会议结合青岛会展环境、青岛国际博览中心建成运营等客观情况,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中国制药装备协会展览部主任鲁梦铭主持会议。会上,机械汽车展览联合会秘书长张效林发表“青岛如何发挥城市优势建设会展名城”的主题演讲,他指出,青岛应客观分析城市具备的旅游、经济、产业、交通优势,充分挖掘办展潜力,特别是结合新建会展设施的有利条件,将青岛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会展名城。汇邦汉威展览展示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涛就青岛如何将流动展“引凤入巢”的话题发表看法,他认为,流动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青岛作为沿海重要的开放城市之一,必然引起众多办展机构的关注和青睐,尤其在先进的会展场馆建成之际,必须加强大批引进大型品牌专业展。在这个过程中,青岛市政府应建立强大而有效的协调机构和机制,为流动展落地提供必要的政策和便利。

此外,与会会展企业代表、专家呼吁青岛营造会展文化氛围,建立长期而有效的政府多部门协调管理团队,尤其在治安、消防、交通方面实现协同作战能力。同时强调,新建展馆与原有展馆问协同发展,发挥各自特点,形成差异化的良性竞争,以促进青岛会展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青岛市会展办副主任徐宝峰、青岛国际博览中心总经理宋美桂、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主任鞠正球等参会,并听取代表们的意见。

会后,代表们兴致勃勃地一同参观了青岛国际博览中心的硬件设施,充分肯定其实用性、专业性。同时也指出新展馆周边软环境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等工作应进一步加强,打造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内容,在国际化观众的组织与邀请上、在展品入关的手续及关税上给予支持等。

会展经济 篇12

会展经济是利用一定的地域、经济、资源等优势, 通过举行专业性或综合性会议和展览, 以进行产品的宣传、展示、交易以及信息传递等活动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通过参加展会, 能使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得到直观而艺术的宣传、展示, 为企业有效开展营销活动, 进行产品交易, 打造优质品牌提供良好机会, 特别是对企业新产品上市的宣传和推介作用效果显著;通过参加展会, 观展者能集中获取大量的行业发展信息, 充分比较产品质量和价格, 对买方市场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众多供需双方的集合, 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 为行业优胜劣汰提供良好机会;此外, 通过举办展会, 还可以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会展经济的这一系列作用的存在, 会展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非常积极地推动作用, 研究会展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具体作用途径对充分发挥会展经济对农村经济的作用有着积极意义。

一、展会是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进入国内外大市场的快捷通道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农业产值逐年增加, 农产品及加工品卖难的问题也日趋严重。按照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 农产品从采摘到最终消费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市场过程, 在层层的中间环节的作用下, 农产品的新鲜度及价值在不断下降的同时其价格却在不断攀升。目前农产品的加工又普遍存在加工技术落后、加工企业规模小、品牌影响力差、竞争力缺乏、市场开发能力有限等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会展由于其举办的定期性、买家的集聚性、卖家的集中竞争性、产品展示的直观生动性、产消接触的零距离性、宣传的形象性和质量集中监管的便利性等众多特点使得展会成为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进入市场的快捷通道。农民及涉农企业利用展会这个平台来展示、推销其产品及品牌, 这有利于企业快速占领市场。例如, 2007年武汉农业博览会第一天现货交易即达9800万元, 九届湖南农博会累计国内外合同成交额达815亿元, 现金成交额达125亿元。参加国外展会是涉农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主要通道, 是增加我国涉农产品开展出口贸易的重要途径。例如, 2008年阿根廷国际农业展览会有参展专业观众超过20万人, 其中有来自38个国家的8700名国际观众, 展会期间成交额总计1.4亿美元。在展会开幕前, 将针对展商开放其近100万采购商数据库, 供展商做前期营销推广活动, 展会期间按展品范围进行数百场买家见面会和鸡尾酒会, 供展商与采购商洽谈合作。通过参加这一系列活动, 将成功助推中国优质农产品进入东中欧市场。

为充分利用展会这个快捷通道,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单独参展, 实力较小的企业则可组团参展, 将各企业的优势集中起来, 以吸引观众眼球, 有效利用并开发观众购买欲望。在展前应积极参与组展方所设计的各种前期市场推广活动, 应对参展目的、观众特点、竞争对手情况进行充分的前期调查分析, 对展位布置、展前、展中、展后的活动进行详细的设计安排, 对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只有有准备地主动参展, 才能使展会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有效通道, 应尽量避免出现在政府行政命令下被迫参展的现象。

二、展会是宣传和推介涉农新品种的重要平台, 是了解行业最新发展趋势的最有效途径

成功的展会, 必然聚集大量来自各国的一流企业, 代表着行业的最新发展水平。例如, 2008年阿根廷国际农业展览会就有来自40个国家的750家展商, 这些展商都是国际一流的涉农企业。为展示自己的实力, 每个企业都会使出其浑身解数, 以打动观众。另外, 在与大量潜在客户零距离接触的最佳时机, 每个企业都将充分利用这个平台, 将自己的新产品、新技术卖力地向观众推销。因此, 一流展会必然是行业顶尖企业的云聚地, 是一流技术、最新产品的推介地。通过参加这种行业盛会, 不仅可以最有效地将自己的新品推向市场, 而且可以光明正大地获得大量竞争对手的信息。例如, 2009年美国热带植物产业展, 共推出了48项新品种、新产品和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除在大厅各参展企业摊位展出外, 还设有专厅进行展示, 每个品种都附有说明, 包括学名、生长特点、栽培特性、利用和提供的企业等。

企业在参展过程中, 应重点推出其拳头产品、最新产品、技术含量最高产品, 并注重同行产品功能、质量、价格、技术含量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对于有些没有竞争实力或参展实力的相关企业和相关农村骨干, 政府应做好其参展的宣传、鼓励、支持和培训工作, 以使农村市场主体能对市场以及行业发展情况有个全面而科学的认识, 为该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三、展会是涉农企业品牌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指路灯

成功的展会, 必然聚集大量的人流, 而且这些人都是在支付了诸如时间、费用等成本, 都带着诸如了解参展产品的价格、质量、技术、服务以及参展企业的品牌、实力等信息, 购买相关产品与签订相关合约等目的。参展企业可针对观众的不同观展目的制作图片、板报、音像等宣传资料, 介绍企业的经营方针、产品、年度生产与销售计划、报价、品牌与获得的荣誉等。特别是与企业技术研究进展、最新产品介绍等体现企业品牌与实力的资料, 参展企业都会不遗余力地通过多种途径大肆宣传, 以体现自己比同行竞争者有优势。而且, 展会举办方应在展会举办期间或结束时进行诸如“最受欢迎奖”、“最佳产品奖”、“年度产品奖”、“最佳展位奖”等奖项的评选活动, 参与评选并获奖成为企业的一项难得荣誉, 对企业品牌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另外, 大凡成功的展会必然会引来大量的国内外记者, 他们将展会卖点利用他们所掌握的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这些报道是宣传企业及产品的最有效而廉价的方式。有效利用农业展会这个平台, 涉农企业能快速提升其品牌、扩大其规模、并紧跟行业的发展步伐。

企业参展过程中应加大名牌农产品的宣传力度, 实施品牌战略, 注意扩大其产品的知名度, 树立行业领头企业的形象;积极参加组展方组织的各种活动, 以增强企业在当地市场以及参展观众心中的影响力;借助展会这个平台, 应加强与同行企业、潜在顾客、科研团体、质量监管等部门的交流与合作, 为企业与国内外企业的后续合作、后续订单的争取、相关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的支持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展会是农民转变观念、了解市场、学习技术的重要场所

一般来说, 一个成功的展会, 除了现场产品的展示与交易活动外, 还会组织其他活动, 如“行业发展论坛”、“专家讲座”、“产品示范”、“前期推广”、“专家咨询”、“产研对接”、“参观访问”等。通过这些活动, 参展者不仅可以了解行业内企业的发展竞争情况, 而且对于产品技术现状、产品生产与销售、产品质量保证等知识。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农民抛弃“小农意识”、“自产自销意识”、“小打小闹意识”。例如, 组织我国烟草行业的生产者参加主题为“烟叶生产机械化”的意大利烟草农业展览会, 欧洲各国烟叶育苗、栽培、烘烤等的规范化、机械化、科学化等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震撼性的影响, 在了解、学习他人的同时产生巨大的压力以形成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动力。

加强办展过程中农产品的生动展示、实用农业科技的引进和推广等工作, 开展致富经验介绍、科普教育、专家论坛和新产品展示等活动, 组织对领头企业、生产致富能手、优秀生产基地等的参观访问工作, 让广大农民更直观地观看产品、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以增强其改变现状的欲望和能力。对农民参展所存在的经济有限、参展作用认识不清、参展目的不明、参展欲望不强、参展信息不全面等问题, 政府和行业协会甚至组展方应协力予以支持和帮助, 以解决前期农民参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五、展会是连通产销研的桥梁, 是涉农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展会在举办期间, 应有组织地开展系列相关活动, 例如, 展会在展示、交易的同时所进行的与行业发展技术有关的讲座、报告、示范教育等推广活动;注重产学研结合, 发动企业反哺支持相关科学研究的基金集资活动;宣传行业发展意义、行业生产销售管理、培育和拓展市场技术和等培养年青一代产业从业人员的活动;将技术研究、生产、销售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来, 交由大学、研究机构和科学家去研究解决, 以促进行业产业技术和科学水平的提高;质量检验、监督管理、外贸、海关、金融、税收等政府部门所开展的专业咨询与监管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 都将极大地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技术的更新换代, 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

对于食品类展会, 政府应明确限定:组展方必须预留专门展位, 以供质量检验进入展会现场, 为参展产品的质量提供保障, 其他展会应推动组展方, 积极设置相关政府服务部门展位, 为参展商和观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应积极吸引科研部门和技术部门参展, 积极开展科研部门与企业的双向互动, 企业主动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支持科研工作的开展;而科研部门则针对企业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欠缺的管理能力、管理人才、管理理念等方面解企业燃眉之急。

六、展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涉农展会不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上述积极作用, 而且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特点, 在旅游、农业、食品、文化、环境、交通等有特色的地区培育特色产业, 并结合其特色举办文化节、产业节、产销节等小型特色展会, 从而带动当地旅游、交通、餐饮、产品销售等的发展, 以培育核心农村经济增长点。会展的最初表现形式———集市, 在农村商品交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规范培育现代集市型展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将有着重要意义。

为充分发挥会展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 除了前面所介绍的措施外, 还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努力:第一, 以国、省或地市为单位, 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组织本国 (本省或本市) 的龙头企业、特色企业、特色产品, 到外国 (外省或外市) 独立举办名优特色展, 由政府、企业多方出资, 以团队为单位在当地开展集中宣传, 目的是将本国 (本省或本市) 的产品集中介绍给当地市场消费者。第二, 展会过程中加强当地文化的宣传, 开展当地特色活动等, 这些特色活动将吸引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人们, 这对当地农村产品、文化、参资源、形象等的宣传发挥积极作用, 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总之, 会展与会展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会展经济的作用, 有效利用会展工具是一个值得广大农村经济工作者、会展实践与理论研究者、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人士高度关注的问题。

摘要:为全面认识会展经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文章在分析了会展经济对农产品、涉农企业、农业生产者、农村经济等的具体作用的基础上, 初步探讨了如何有效发挥这些作用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会展经济,农村经济,作用,作用途径

参考文献

[1]、梅克保.打造会展精品加快富民强省.2008-11-17.

[2]、2009年阿根廷国际农业展览会.http://www.dj114.cc/exhibit/zhxw/2008-0923110225.htm.

上一篇:综合安防管理系统论文下一篇:教育的自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