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税务筹划

2024-12-08

我国企业税务筹划(精选12篇)

我国企业税务筹划 篇1

税务筹划是纳税人依据现行税法, 在遵守现行税收法规的前提下, 运用纳税人的权利, 在有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时, 纳税人可以进行策划, 选择税负最轻的方案, 也即纳税人通过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 尽可能地取得“节税”的税收收益。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是合法的, 也是符合政府的政策导向的。

一、企业税务筹划的特点

1.税务筹划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于2008年1月1日同步实施, 这标志着我国税制的进一步完善, 为各类企业创造了新形势下公平竞争的税收法制环境。企业如何在税法许可的条件下实现税负最低或最适宜, 做到纳税成本最低, 这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涉及所得税, 还有很多其他税种, 只关注所得税是不够的, 税务筹划正是以企业所有涉税活动为研究对象, 以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和税收缴纳等为研究范围, 涉及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等环节的筹划行为。因此, 税务筹划丰富了现代财务管理的内容, 它要求企业充分考虑纳税的影响, 根据自身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 对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统筹安排, 以获得经济利益。

2.税务筹划是企业纳税前的规划行为征税是一种政府行为,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投资者或消费者采取符合政策导向的行为, 税收政策导向使纳税人在不同行业、不同纳税期和不同纳税地区存在税负差异, 这就为企业选择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理财活动提供了基础, 企业可以事先进行筹划以获得经济利益。例如, 新税法的实施对企业税负是减轻还是加重;对有利的条件如何充分利用, 以发挥最大的政策效应;对不利的条件如何应对, 以达到影响程度最低、损失最小等。从这个意义上讲, 税务筹划是以经济预测为基础,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选择, 将企业税负控制在合理水平, 对决策项目的不同涉税方案进行分析, 为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决策依据的行为。

3.企业税务筹划具有不确定性税务筹划是一项复杂的前期策划和财务预测活动。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事先安排和策划, 进而对一些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的控制, 但这些活动有的尚未实际发生, 企业主要依靠以往的统计资料作为预测和策划的依据, 建立相关的财务模型, 在建立模型时一般也只能考虑一些主要因素, 因此, 筹划结果往往是一个估算的范围。而经济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变化, 也使得税务筹划具有一些不确定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 注重收集相关信息, 减少不确定因素影响, 编制可行的纳税方案, 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 使税务筹划的方案更加科学和完善。

二、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存在问题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现阶段的税收筹划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风险尤其值得重视

1. 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工作存在误区, 总体上发展缓慢。

税收筹划作为降低经营成本的有效措施之一, 引起了企业经营者的空前关注。不过, 由于我国的税收筹划起步较晚, 人们对税收筹划缺乏全面的了解, 所以在认识上也存在种种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认为税收筹划是企业自己的事, 与税务部门无关。国家制定税收法律法规, 包括税种、税率的确定, 税收优惠政策等, 希望纳税人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而税收筹划就是纳税人对国家税收政策的一种积极回应, 这种回应使税收宏观调控作用得以发挥, 完善的税收筹划有利于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减少税务稽查频率, 提高行政效率, 从而降低征税成本。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税收筹划是打税法的擦边球, 主要是想达到企业的避税目的。这种认识目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税收筹划与避税, 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其实质确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筹划体现的是税收的宏观调控职能, 避税则体现了国家税收收入的流失。税收筹划是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一种主动安排, 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制订最佳纳税方案, 降低纳税成本, 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它符合国家政策导向, 是一种阳光产业。避税则不同, 它是利用税收政策漏洞进行一些不正常安排, 利用税法的不完善之处, 钻税法的空子, 用不正当手段通过经营、财务上的变通, 达到减少税负的目的, 避税明显有悖于国家税收政策的导向, 违背了依法治税的原则。随着法治的日益健全, 这种做法必将承担越来越大的制裁风险。税收筹划不同于少缴税。一般人都会认为税收筹划等同于节税或少缴税, 其实不然。如果某种经营方案可以获得企业利润最大化, 即便该方案会增加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该方案仍是最佳经营方案。

第三个误区是认为税收筹划减少了国家税收收入。从表面上看, 在一定时间内, 税收筹划的确使国家税收收入相应减少。但从长远看, 税收筹划反而会使国家税款大幅增加。税收筹划会使企业生产经营更加科学规范, 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式更加缜密,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收入和利润不断提高。从全局和长远而言, 它必然会促进依法纳税社会环境的逐步形成, 从而带动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

2. 我国中小企业税收筹划工作的实施面临诸多风险。

我国中小企业行业种类繁杂, 行业门类齐全、所有制形式多样化, 投资规模小, 资金人员少, 竞争力、抗风险度差, 个别企业的投资人和经营管理者为了企业或个人的利益, 往往重经营、重效益, 而忽视对企业财务的重视程度, 忽视对国家税收政策的研究和运用。再加上这些企业往往经营规模不大, 在企业内部的经营机构和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都较简单, 没有太多的管理层次, 有的企业会计机构设置很不规范, 有的独资小企业甚至不设置会计机构, 临时从社会招聘一些兼职会计, 目的就是出报表、交税, 根本无从谈起规范管理、规范经营, 即使设置会计机构的中小企业, 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业务水平不高。各项管理制度不够规范, 会计核算的随意性大, 造成对国家的各项税收政策理解不够, 致使中小企业税收筹划存在各种各样的税收风险。

三、中小企业税收筹划问题的相关建议

1. 微观角度 (中小企业自身) 而言, 要解决上述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正确认识税收筹划, 规范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中小企业经营决策层必须树立依法纳税的理念, 这是成功开展税收筹划的前提。税收筹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但它只是全面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一个环节, 不能将企业的盈利空间寄希望于税收筹划, 因为经营业绩的提高要受市场变化、商品价格、商品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而税收筹划也是建立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许多税收筹划方案的实现都是建立在企业预期经济效益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下, 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所以依法设立完整规范的财务核算体系, 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正确进行会计核算才是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基本前提。

(2) 明确税收筹划的目的, 贯彻成本效益原则。中小企业在选择税收筹划方案时, 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才能保证税收筹划目标的实现。任何一项筹划方案的实施, 纳税人均会在获取部分税收利益的同时必然会为实施该方案付出税收筹划成本, 只有在充分考虑筹划方案中的隐含成本的条件下, 且当税收筹划成本小于所得的收益时, 该项税收筹划方案才是合理的和可以接受的。一项成功的税收筹划方案必然是多种税收方案的优化选择的结果, 优化选择的标准不是税收负担最小而是在税收负担相对较小的情况下, 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在选择税收筹划方案时, 不能把眼光仅盯在某一时期纳税最少的方案上, 而应考虑服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 选择能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税收筹划方案。

(3) 建立良好的税企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已经开始把实施税收差别政策作为调整产业结构, 扩大就业机会, 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税收政策的制定以及各地税务机关在执行中都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 而且由于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差异性, 税务执法机关往往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 中小企业需要加强对税务机关工作程序的了解, 加强联系和沟通, 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 特别是对一些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界定、新生事物上的处理尽可能的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只有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案可行, 并能得到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的认可, 才能使税收筹划方案得以顺利实施, 避免无效筹划劳动。

(4) 借助社会中介机构、税收专家的力量。税收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和系统工程, 要求筹划人员不仅要精通税法和会计, 而且还要通晓投资、金融、贸易、物流等专业知识。中小企业由于专业、经验和人才的限制, 不一定能独立完成。应聘请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税收筹划专家来进行操作, 以提高税收筹划的规范性和合理性, 完成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从而进一步减少税收筹划的风险。

2. 宏观角度的建议。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我们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税收扶持政策。

(1) 税收政策要有针对性。税收扶持政策应以中小企业自身特点为主, 以特殊目的为辅。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吸纳特殊人士就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是其自身特点决定的。因此, 税收政策应根据中小企业灵活多变、适应性强、进入和退出壁垒少等特点, 适当放宽对中小企业的税务登记、税收申报等方面的严格管制。使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给予中小企业以自由发展的空间, 使之处于社会公平竞争地位。

(2) 税收优惠政策必须规范化法制化。我国目前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散见于各种法规文件和补充规定之中, 很不系统规范。由于中小企业在社会中自我保护能力、承受能力和谈判能力都处于弱势地位, 这些优惠措施往往很难落到实处。因此, 应对目前已执行的一些优惠政策进行清理、规范和完善。

(3) 严格按照标准, 严控核定征收范围。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 特别要注意根据各个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 实事求是、公正客观、科学地核定应纳税额, 严禁随意扩大“人为约定”, 实行核定征收, 切实维护中小企业的权益。

参考文献

[1]盖 地: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2]常 晋 王向阳:推进中小企业税收筹划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6 (8) , 35~38

[3]钱 红:中小企业税收筹划风险及防范[J].税收征纳, 2006 (8) 44~45

[4]苏 鲁:基于新企业所得税的企业税务筹划初探[J].财会研究, 2008 (6)

[5]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学习指南编写组编.税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6]王淑媛: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5 (10)

我国企业税务筹划 篇2

加强我国企业税务会计建设的思考

摘要:税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呼唤企业税务会计,我国建立企业税务会计存在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目前我国税务机关对会计核算工作仍缺少直接、硬性监督和管理,针对工作中实际存在的诸多问题,企业税务会计应积极寻求改良之途径,实现自身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企业税务会计问题对策思考 一、税务会计及企业税务会计特征 (一)税务会计理解要点税务会计是一门基于财务会计的会计学科由于每个国家国情不同,各个国家之间学者依靠自己的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关系,对税务会计的定义也存在差别。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出发,对税款形成、计算、缴纳等行为做出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即确认、计量、报告、记录、单位涉税事项的专业会计体系。税务会计既是会计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财务会计为计量前提和基础,但又不是财务会计的简单附属。从会计学科角度讲,税务会计从核算主体、核算对象、核算方式、核算目标等方面基本具备了独立的学科特征。负有纳税义务的独立纳税人,即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的纳税主体均为税务会计核算主体;纳税人在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有可用货币表现的和税收有关的经济活动,税务会计的核算目标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要求,具体目标的确定由使用者要求决定。 (二)我国企业税务会计特点企业税务会计的`特点是与管理会计、企业财务会计比较总结出来的,其主要特征表现为:1.企业税收执行的纳税筹划,企业税务会计采取税负因素分析等方法,确保纳税人运用合法手段,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即根据税收具体规定和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企业税务会计对自身经营方式、纳税活动等进行筹划,使企业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享受减轻税负,合法避税等企业经营管理目的。2.企业税务会计实务受制于税法在《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规定范围内,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处理方式等,均可从企业在生产经营实际视角下,进行选择性操作。但企业税务会计须在税法制约下操作,不可任意更改和选择严格依据税务法规、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固定资产折旧为例,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科从现行财务制度规定下的工作量法、平均年限法、年限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多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而企业税务会计则只可据税收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予以核算,必须报税务机关或备案批准。3.企业税务会计必须具备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并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企业以货币表现税务活动的资金远东全过程。鉴于税法下的计税依据、处理方法、计算口径等均可能与企业会计记载反映出的依据、方法、口径等产生差异,则企业税务会计须有独特、独立的处理准则,借助税务会计工作反映企业履行税务情况,及时、足额地解缴应纳税金。税务会计须有效保障企业认真、正确、完整地履行纳税义务,避免企业偷税、逃税、骗税、欠税现象的发生,并为企业提供税收常识服务,防止企业因对税收规定不熟悉、未尽纳税义务受处理造成的损失。 二、企业税务会计在我国发展状况及现存问题 (一)企业税务会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二战以后,美国率先将企业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会计分支,直至上世纪80年代,企业财务会计开始被人们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和实践。当前,税务会计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由目前税收与会计法律环境分析,我国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与大陆法系国家相近,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则与英美法系国家接近。以1994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为分界,1993年之前主要是税法决定会计,税务会计融于财务会计之中,此种模式与法、德模式相近,在这之后采取“纳税调整”模式。起,《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开始执行,这显示出我国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体系”过渡为“独立纳税体系”。次年,《企业会计制度》又做出新的规定,要求会计制度应和税收法规尽可能保持一致。尽管如此,我国税法和会计制度间仍存在较多不同,所得税前调整项目越来越复杂化,这对税务会计制度的建立健全提出更高要求。

税收筹划在我国企业具体应用 篇3

税收筹划在西方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而在我国税收筹划开展较晚,由于人们对税收筹划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得税收筹划在企业中应用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税收筹划及有效使用税收筹划是企业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

一、税收筹划的概念

税收筹划是在投资、筹资、经营、股利分配等业务发生之前,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利用税收法规所赋予的税收优惠,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等事项的事先计划和筹划,从而达到税负最轻或最佳,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的一种经济策划活动。通俗来讲:税收筹划就是指在不违反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的涉税事项做出事先筹划和安排,从而享受最大的税收利益,降低企业税收成本,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税收筹划在投资活动中的应用

企业投资主要是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扩大企业的资产价值,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按投资的客体划分,企业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大类。直接投资一般指对经营资产的投资,即通过购买经营资本物、兴办企业,掌握被投资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从而获取经营利润。间接投资是指对股票或债卷等金融资产的投资。

直接投资的税收筹划。直接投资最重要的是要考虑企业所得税的税收待遇。我国企业所得税制度规定了很多税收优惠待遇,包括税率优惠和税额扣除等方面的优惠。比如,设在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15%。其他如第三产业,“三废”利用企业,“老、少、边、穷”地区新办企业等都存在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待遇问题。投资者应综合考虑目标投资项目的各种税收待遇基础上,进行项目评估和选择,以期获得最大的投资税后收益。

间接投资的税收筹划。在间接投资中,投资者关注的重点是投资收益的大小和投资风险的高低。间接投资依据具体投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及其他金融资产的投资,这些投资有可以依据证券的具体品种作进一步划分。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而各具体投资方式下取得的投资收益的税收待遇是有所差别的。例如,企业分取的股息收入须按有关规定进行计税,而国库券利息收入则可在计算纳税所得时加以扣除。这样,投资着在进行间接投资是,除要考虑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等因素外,还必须考虑相关的税收规定,以便全面权衡和合理决策。

三、税收筹划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应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依法缴纳各种税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应该在执行税收政策上找突破口,减免税收优惠政策要充分利用。例如,新办企业和产品创新,国家都给予了税收优惠,企业可以从产品创新方面下功夫,以降低税额;新建企业也可以通过适当控制投产初期产量及增大广告费用以及分摊开办费等方式,推迟获利年度降低税额;另外,企业安置残疾人员所支付的工资,根据税法规定可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的100%加计扣除,企业可以适当安置残疾职工,以此降低企业当年获利降低税额。

充分运用会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按规定企业可计提减值(跌价)准备,包括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企业对上述准备都要认真核算、准确执行。对于可能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应当合理预计入账,合理估计负债,及时处理损失。另外,对于企业账面上的待处理财产损失,应及时处理,按规定转为费用或营业外支出。

严格区分各种费用界限,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尽可能使各种支出费用化而非资本化。包括研究与开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低值易耗品推销采用一次摊销法和分期摊销法等 ,从而有效降低当期利润,减轻所得税支出。

根据新的会计准则及税法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未作明确的具体规定,可通过选择对企业有利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来计算折旧,以此达到节税的目的。

四、税收筹划应注意的问题

要树立合法的税收筹划观念。注意培养正确的纳税意识,建立合法的税收筹划观念,以合法的税收筹划方式,合理安排经营活动。税收筹划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合法性,即税收筹划方案不能违反现行的税收制度,不能违背立法意图。但节税、避税与逃税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有时界限不明,或者一种方案在一个国家是合法的,而在另一个国家可能是违法的。这就要求税收筹划人员在设计税收筹划方案时,要充分了解本国的税收制度以及其他国家的税收制度,了解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使税收筹划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否则,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一点对于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中国来说,尤其重要。

要全面了解相关的税收政策、法规及处罚条例。全面了解与投资、经营、筹资活动相关的税法法规、其他法规以及处理惯例。既然税收筹划方案主要来自不同的投资、经营、筹资方式下的税收规定的比较。因此,对其相关的税收法规、其他法规以及处理惯例的全面了解,就成为税收筹划的基础环节。有了这种全面的了解,才能预测出不同的纳税方案,并进行比较,优化选择,进而做出对纳税人最有利的决策。反之,如果对有关的政策、法规不了解,就无法预测多种纳税方案,税收筹划活动就无法进行。

注意税收与非税收因素,综合衡量税收筹划方案。影响企业税收筹划的因素很多,其中有税收与非税收因素。直观上看,税收筹划是为了税收支付的节约,但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根本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节约税收支付这一点上。而应该要通过节约税收支付达到增加收益,有助于企业发展的目的。因此,综合衡量税收筹划方案,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就成为税收筹划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税收筹划时,要由上而下,由粗到细,逐渐达到 所期望的最优的总体效益。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现实生活中,税收筹划没有固定的套路或模式,税收筹划的手段及形式也是多样的。所以针对不同的问题,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税收筹划方案及结果随纳税人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不同,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对他人适用的方案对自己不一定适用,此时适用的方案,彼时不一定适用。

总之,我们应该在享受已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密切关注国家颁发的新税收优惠政策,深入领会政策精神,为合理避税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巩固与税收部门的沟通,积极分析企业现状,找出更多的税收收益的契合点,争取新的税收收益。并应该进一步加强财政法规与税收法规的学习与研究,从中找出合理避税的最佳途径。

我国企业税务筹划 篇4

一、我国企业税务筹划中存在的问题

1. 企业税务筹划缺乏创造性。

我国一部分企业在税务筹划方面发展慢,难以开展有效的创新。一是企业的部分高管、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决策时,忽略税收成本重要角色,把精力主要放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对成本的关注欠缺:二是筹划方法的切入点较窄,创新意识匮乏,仅围绕税收抵扣、退税免税、税收优惠单方面政策做文章,没有运用综合的眼光对各政策各领域措施进行全方位结合,没能站在交织的角度看问题。现实中,某些企业从事税收筹划的工作人员多是年龄较大、工作时间长的老员工。企业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各方面,如财务管理、技术创新、税务筹划创新。

2. 企业税务筹划很被动。

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纳税义务滞后,因此对纳税义务人而言,有足够的事前计划空间。依照企业实际情况开展事先安排,为企业获取利益最大化。按常理说,事前企业就应该主动全面的筹划,然而众多企业却错失机遇没能把握筹划的最佳时机,等到项目完成后,才想起要进行税务筹划提高利润促进企业发展。这就使得筹划很被动。理论和事实证明,企业承担的责任(缴纳税款)与企业的目的(利润最大化)不矛盾,但很多企业却认为两者是对立的,严重阻碍了税务筹划工作的开展,制约企业的创新和开拓。

3. 企业税务筹划流程中成本———收益分析缺乏。

部分企业在缺乏成本和收益的情况下,开展税务筹划工作,欠缺思量税务筹划后应纳税款减少额与开展税务筹划项目所需成本之间的差额关系,致使税务筹划成为一种被动形式,甚至带给企业负担。更有部分税务筹划项目不具有可操作性,导致企业税收负担加重,阻碍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企业的管理程序和过程遭到破坏,更甚违反税法规定,受到法律制裁。

二、我国企业税务筹划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企业制定税务筹划方案的片面性。

通常,企业开展税务筹划工作在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利润,但是很多企业税务筹划过程中单单抓住一个角度不放,没有运用综合的思想全方位考虑企业整体效益,目光没有放长远没有摆正姿态,只会使企业从中遭受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变大。从公司设立形式看,分为母—子公司、总—分公司两种形式。如母公司的税前利润不能用来抵减子公司的亏损,但子公司可以享受当地税收优惠政策。因此,全方位看待税务筹划,避免抓小放大过于片面,而因小失大。

2. 税务筹划工作人员综合职业素养低。

税务筹划工作复杂又综合,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全面了解清晰认知理解税收法律法规、金融、财会、管理等等各领域知识,并能对企业的发展状况、财务情况、市场前景、科学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从而制定出属于本企业的筹划方案。制定一个良好的计划方案要求税务人员要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第一,税务筹划工作人员必须是专业会计人员,准确把握和了解会计知识;第二,税务筹划人员要清楚更要严格遵守国家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第三,员工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现阶段,我国全面具备以上素质的人员还较为稀缺。

3. 缺乏税务代理的人才和机构。

虽然我国企业税务筹划项目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对税务筹划需求大,但是税务筹划供给却很是不足,出现供不应求。主要显示在两个方面:一是税务代理机构数量多但是规模小、不健全,质量更是参差不齐。专业化税务代理机构数目少,大都是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兼职提供税务筹划工作;二是欠缺能熟知熟练综合运用税务筹划的专业化高级人才,新人员培训不到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欠缺对新知识、新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学习,只是停留在原有水平和陈旧思想上固步自封,创新能力差。近几年,我国“营改增”势头正旺,只有不断学习和研究才会能真正为企业谋划才能保证筹划工作的顺利进行。

4. 税收管理环境需改善。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企业税收法律法规与发达国家尚存在很大差距,整体税收征收管理水平不高,部分人员管理意识不强,给企业偷税漏税行为提供了机会和借口,阻碍税务筹划进行。

税务管理工作存在缺失,征管水平有待提高。在做出偷税漏税行为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远小于获得的不正当利益时,这就诱导违法,并使得纳税人没有动力和劲头进行筹划,而企业内部税务筹的进展也会因此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小结

我国的企业税务筹划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提高,这从侧面说明我们在筹划方面进步学习空间很大。税务筹划要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们需要总结分析现阶段的不足和优点,改进不足继承优点,为今后的工作开展做好结实的基础。

摘要:我国企业税务筹划发展慢有客观原因也有企业自身认识欠缺等主观原因,我国企业在税务筹划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企业税务筹划过程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分析找出具体原因,从而推动我国税务筹划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发展。

关键词:税务筹划,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盖地.企业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2.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技出版社,2011,3.

我国企业税务筹划 篇5

我国现行所得税政策的优惠方式单一,基本上局限于税额的定期减免和优惠税率,要真正享受这些优惠,其前提是企业必须有利润,利润越多,优惠越多,这就体现在对有利润企业的事后扶持,对亏损和微利企业则起不到任何鼓励作用。例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税收政策的规定》指出“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新办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这条优惠政策所起的实际效果是由高新技术企业前几年的盈利情况所决定的。而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特点可以知道,其投入产出在时间上具有不一致性,研究与开发项目的投入是及时发生的,而成果转化的产出却是滞后的,即使转化成功,其收益也是随着生产经营逐渐在将来释放,与前期的高额投人有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因此,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在成立至营业的两年内没有所得直至亏损,不能享受这条优惠政策,而高新技术产品一但商品化后,由于其高额利润,企业的税负水平较高,可见,如何在现行税制下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合理安排经营策略,是高新技术企业思考的问题。其次,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属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科技产品成本结构中直接材料所占比例不断下降,间接费用的比例不断增加,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技术转让费用等无形资产的支出往往大于有形资产的投入,此外购入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计价、摊销等会计处理方式的选择,也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有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注意到这个问题。

1 企业自身筹划目的不明确

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所创造的经营成果的部分无偿占有,它的征收客观上减少了企业可以自由支配的财富。由于企业所得税是直接税,具有不易转嫁的特点,所以企业认为只要有利润就要缴纳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国家“免二减三”的优惠政策后,很少有企业进行其他的所得税筹划,来合法避免企业现金流出。合法进行企业所得税筹划,不是偷税、逃税,而是更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为国家形成长期税源。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普遍面临的瓶颈,企业刚刚起步,信誉商誉尚未建立,同时高新技术产品一般具有高风险、高投资、高回报的特性,而在企业融资过程中,投资方往往更注重高风险性。由此可见,若企业自身进行所得税筹划目的明确,在企业内部建立专业所得税筹划队伍,将为企业避免资金外流,更有利于企业快速、长远发展。

2 忽视企业内、外部涉税条件建设

税收法规的复杂性,国家税收政策的动态性,要求企业有专门的机构、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所得税税收筹划工作。高新技术企业以其特殊性更注重研发机构以及新产品的销售,产品的高回报、高附加值和其固定资产在其资产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常常忽视企业内、外部涉税条件建设。内部条件建设是指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来进行筹划工作,还是由企业设立专门的机构、聘请合格的人员来进行筹划工作。从人员素质上讲,从事筹划工作的专业人员不仅要精通税法、财务会计法规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文字综合能力,能够在充分了解企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知识和自身的判断能力,为企业出具筹划方案或提出筹划建议。从机构设置上讲,当企业的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经营范围比较广泛,经济业务比较复杂,需要进行的税收筹划工作又相当繁多时,就要求企业设立有关的部门机构进行税收筹划工作。税收优惠是国家税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政府为达到一定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目的对纳税人实行的税收鼓励。税收优惠对税收筹划潜力的影响表现为:优惠政策范围越广、差别越大、方式越多、内容越丰富,则纳税人筹划的活动空间越大。首先,在外部条件建设中,当纳税人处于不同的主体地位、不同经济性质或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税法规定有相应不同的偏重和待遇时,不同企业可以利用税收内容的差异来进行所得税筹划,特别是当关联企业的税负轻重不同时,关联企业就可以以税负作为利润转移的导向,达到筹划的目的。其次,目前我国的会计政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强制性的会计政策,如会计期间的划分、记账本位币等;另一类是可选择的会计政策,企业根据有关制度的要求在制度范围内可以进行具体会计政策的选择,如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核算方法等。这些可以选择的会计政策为所得税筹划提供了可以执行的空间,为企业在这些框架和各项规则中“自由流动”创造了机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税收的相关法规在权衡的前提下,选择能够节税的最优会计政策。最后,涉税零风险是指纳税人账目清楚,纳税申报正确,缴纳税款及时、足额,不会受到任何关于税收方面的处罚,即在税收方面没有任何风险,或风险极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一种状态。在涉税零风险状态下,纳税人虽然不能直接减轻税收负担,但却能避免某些利益损失的发生,亦即间接地获取了一定经济利益,从长远而言,赢得政府信誉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问题分析

1 高新技术企业对所得税筹划主观认识不足

浅谈我国企业税收筹划工作新趋势 篇6

摘 要 税收是企业的收益在企业与国家之间进行分配的结果,纳税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因此如何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本文将阐述税收筹划的含义,并基于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以企业所得税为例阐述税收筹划工作的新趋势。

关键词 税收筹划 应用 新企业所得税法 税收筹划办法

税收筹划,又叫纳税筹划,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遵守税法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减轻税收负担,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一、税收筹划在企业中的应用

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总结税收筹划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首先企业可以在投资过程中应用税收筹划。例如,在投资时,可以选择国家扶持的行业或者区域,为了促进投资,在这些行业或地区税负相对较低,有些税种可以少交或不交,企业也可以获取最大的税收利益;其次企业在筹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例如,总所周知的两种筹资方式,股本筹资和债务筹资,根据税法规定,企业支付的股息、红利不能计入成本,而支付的利息则可以计入成本;再次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税收筹划,这是纳税筹划的重点。例如,采购环节的税收筹划可通过进货渠道和进货时间等进行,销售商品方面可采取折旧销售、现金折扣、销售这让的方式减轻自身的税收负担,在会计核算上,存货计价方法和固定资产折旧则是税收筹划的常用方法。薪酬激励机制中,企业多利用奖金和员工福利进行税务筹划。

二、新旧企业所得税法下企业避税途径的差异

2008年我国颁布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作为一般企业的主要非流转税种,所得税部分是企业合理避税筹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透彻研究新的所得税法是企业必须完成的功课,也是制定完备的避税计划的关键。对比新旧所得税法,对企业合理避税有明显影响的差异性制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企业所得税法实现了公平竞争

新税法为实现公平竞争的目的,取消了颁布多年的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将内外资纳税人的身份及税收待遇统一起来,这使得通过变身为外商投资企业达到避税目的的行为失去了效果。

2.新企业所得税法改变了原有的部分优惠政策

新企业所得税法将原来的“区域调整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改为以“产业调整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政策,很多企业在过去通过选择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地点为注册地,以用这些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以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在新税法下这些都已失效。

3.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报税时需要附送关联业务报告

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特别设立了“特别纳税调整”一章,其中规定企业在报税时,还需要报送年度企业关联业务往来的报告,同时,税务机关也在日常的检查工作中,加大对企业关联业务的检查,这使得企业利用关联交易合理避税的做法也无法实现了。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下企业税收筹划的新途径

1.对企业组织形式的所得税税收筹划

如上所述,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关于企业组织形式、税率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的规定有比较大的变化。在实际工作中,大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设立很多下属公司,因为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其所得税税负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这些下属企业的组织形式如何选择就给企业的合理避税提供了一些途径。

子公司属于独立法人,单独核算,但如果子公司属于小型薄利企业,税法规定可以按20%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样会使整个企业集团的税负降低;而分公司属于非独立法人,与母公司合并纳税,那么如果分公司前期投入较大,在设立初期就会有亏损产生,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能降低整个集团的应纳税所得额,达到避税的目的。

2.针对收入确认时间的合理避税

企业的会计计量主要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对于企业收入的确认和计量这点尤为重要,同样在税法的规定中,在不同情况下企业收入的确定时间同样存在差异,而收入是企业缴纳所得税的基础,这就为企业提供了一些合理避税的途径。

企业的收入主要来自于销售商品,而销售商品的形式有很多种,直销直付、直销分付、分期预收、委托代销等等,对于不同的销售方式,其销售收入的确认时间也不尽相同,例如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的,以收到货款或取得索取货款的凭证,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作为销售收入的确认时间;若采取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则以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作为收入的确认时间;而如果采取订货销售和分期预收货款销售方式,则在货物发出时确认收入;在委托代销商品销售的情况下,则以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銷清单时确认收入。

由上面的规定可以看出,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可以主动选择合适的销售方式,达到推迟收入确认时间的目的,从而可以推迟相应所得税的缴纳,所推迟的应纳所得税额,相当于一笔无息贷款。当然,这也需要企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只为避税而忽视销售收入的及时收回,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3.迎合国家立法意图的合理避税

上述两种避税方式,对很多企业来说可操作空间是很大的,但现阶段可以说,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途径应当是更加稳妥。例如现在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阶段,国家鼓励企业走高新技术路线,积极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就规定,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企业可以迎合这个导向,积极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加计扣除的部分便可以为企业规避很大一部分纳税开支。

参考文献:

[1]肖继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合理避税和节税.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1994-2009.

我国企业税收筹划研究 篇7

税收筹划是法学和经济学范畴,也是管理学范畴。税收是国家强制行为,以税法为根本依据,筹划是一种纳税的法律行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税收筹划,符合法律学的相关要求。税收筹划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其假设提前是资源的稀缺性。政府通过税收达到配置资源的作用,纳税人在纳税环节中通过寻求有效资源配置的方法,选择相关税收政策,符合经济学基本运行规律;税收筹划是一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税收筹划,可以有效降低税收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二、文献综述

关于税收筹划,西方的相关研究较早,我国起步相对较晚,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或研究机构对税收筹划有了不同的定义。

荷兰《国际税收词汇》中对于税收筹划的定义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的科学安排,实现缴纳最低的税款。美国W·B·梅格斯教授对于税收筹划的定义是企业家通过合理又合法地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少缴税和递延纳税,最后缴纳的税款最低,这一方法就是税收筹划。美国汉德、迈伦·斯科尔斯等认为所有纳税人都有权通过对经济事项的安排,少缴纳或暂缓缴纳税款,税收是强制的征收,没有人应当承担多于法律要求的社会义务。美国萨利·琼斯等认为税收筹划是通过重新组织交易活动来增加税收节约,降低税负,最终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我国税务学专家唐腾翔指出税收筹划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经济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取得节税、少缴纳税款的税收利益。盖地在《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中指出税务筹划是纳税人依据所处的税收环境和现行税法规定,根据税法中的相关项目和内容,对企业涉税事项进行重新优化,达到减轻税负、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谋划、对策与安排。

国内外学者对税收筹划的法律性质、方法、目的的论述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同点主要是对法律的约束规定不相同,有的定义是在合法的条件下,有的定义是法律授权许可的。对于税收筹划的方法,有的仅仅通过财务管理行为完成,有的通过经营活动完成、有的通过所有的活动来安排实现。对于纳税筹划的目的,论述也不尽一致,有的很直接,就是少缴纳税款、有的说是降低成本、有的说节约税收,有的是实现企业财务目标,有的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

综合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相关定义,本文从企业税务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企业制度中的相关规定,税收筹划是指企业管理者在法律的许可范围内,为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一财务目标,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投资融资活动和财务管理活动,对相关纳税事项作出最优的规划和调整,以达到节约纳税额的目的。其主体是企业管理者即纳税人,客体是纳税义务本身,具体目标是在法律的范围内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具体举措为在法律许可范围内递延纳税、少纳税,避免因为故意或非故意违法而遭受税务处罚,尽量利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纳税选择。

三、税收筹划与偷税、避税的区别

税收筹划与偷税、避税主要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少缴纳税款。但三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它们各自承担的法律后果不相同,最后的结果也不一样。明确三者之间的不同和界限,有助于认清税收筹划的本质和作用,尽量降低税收风险和财务管理风险。税收筹划的定义在第二部分已经介绍和分析。偷税主要是以非法手段逃避税收负担,本来应缴纳的税款却不按照法律约束缴纳,偷税漏税的主要手段是谎报、匿报相关交易事项,伪造变造相关交易凭证,以获得税款的少缴纳。国外对于偷税的行为较为具体,界定的范围也较为宽泛,日本对于偷税的定义为违反税收条款,减少税收义务。我国在2009年修订的刑法中,没有使用偷税这一概念,而是用的“逃避缴纳税款”一词。关于避税,国内外学者给出的定义差异较大,又由于自身范围较广,在实践中关于避税这一概念较为难以把握,单纯从法律角度来看,避税既有合法的成分,也有违法的行为,要看其采取的手段和方式。《国际税收辞汇》中对于避税的解释是用合法手段以减少税收负担。该词含有贬义,表示利用现有法律和政策的漏洞谋取相关利益。当前,我国学者也对避税的相关定义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对于避税这一概念,往往是混淆了与税收筹划的界限,不利于正确指导税收筹划的实践和反避税的实践。国外学者对于避税的研究相对成熟些,但是差异也较大,有的学者认为避税只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并不违法,不需要进行处罚,例如阿根廷。有的认为避税就是违法,要严厉处罚,例如美国,巴西等国家。

综上所述,税收筹划与偷税在行为性质和法律后果上有明显的区别,税收筹划是合法的税收行为,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偷税是故意的带有欺诈的行为,要接受法律的约束和惩罚。税收筹划与避税既有相通的地方,也有本质的区别,要看一个国家的法律进行相关的界定。在我国,税收筹划与我国反避税法规中“其他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安排”的行为,在法律解释和实践中会存在交叉问题。需要在税法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在税法上进一步明确,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四、税收筹划的基本要求和步骤

税收筹划对于筹划人的要求较高,既需要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还需要具有相关的法律背景和法律知识,必须熟悉财务管理流程和会计核算流程,明确财务会计制度,具备一定的金融财政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税收筹划的技术,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要相当熟悉。筹划人出具的任何一个税收筹划方案必须符合具体的法律要求,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相关法律筹划,要根据法律的变化而随时调整相应的方案。税收筹划方案要具体管用,既与当前的生产经营相结合,又能够准确及时反映企业的发展战略。

税收筹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根据税法分析企业各涉税事项,明确各种税负的分布点。二是找到各种税款缴纳方案的差异点。三是全面分析企业的税收风险。四是初步确定税收筹划方案,及时向主管税务机关咨询,避免产生筹划风险。五是存在风险及时完善相关方案,组织实施方案。六是注重方案的适应性,及时根据最新的税法规定进行调整和变化。

五、我国主要税种的税收筹划研究

1. 增值税筹划。

增值税的筹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确定,对纳税人身份的筹划、取得购货发票的筹划、按简易办法征税的筹划、经营农产品的筹划、一般纳税人收购废旧物资做原料的筹划、混合销售和兼营业务的筹划、促销方式的筹划、是否放弃免税优惠的筹划、结算方式的筹划,销售行为、销售额与会计差异的筹划等,要利用税负差异分析,找出影响税款缴纳的主要因素,科学进行筹划,拟定最终方案。

2. 消费税筹划。

消费税的筹划相对简单,实物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筹划,兼营不同税率产品的筹划、包装物及其押金的筹划、啤酒卷烟适用税率定价的筹划、价外费用的筹划、计税依据与会计差异的筹划等。在筹划中,要注意按照消费税法规的有关规定,调整计算应纳消费税,如实填写纳税申报表。

3. 营业税筹划。

随着“营改增”改革的不断深入,营业税逐渐改为增值税,目前还有少部分行业仍然缴纳营业税,营业税的筹划主要是从计税依据的最小化上避免重复纳税,利用好减免税政策和过度时期的优惠政策,注意按市场价格进行关联交易。

4. 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较为复杂,归纳起来主要从收入的确认上、存货的计价、折旧的计提、资产损失的扣除、税前扣除项目的确定上进行税负分析和税收筹划,利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政策和加计扣除政策,创新企业组织形式,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控制好关联交易,合理安排内部交易行为。

摘要:税收筹划,又称纳税筹划、税务规划等,是指企业为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各种涉税事项的安排或选择,对纳税义务做出规划。本文结合税务理论、财务管理理论,对税收筹划的含义,税收筹划与偷税、避税的区别,税收筹划的基本要求和步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我国主要税种的税收筹划做了详细研究,以期对我国企业进行税务管理和税款缴纳有所帮助。

关键词:企业,税收筹划,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蓉.税收筹划[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

[2]盖地.企业税收筹划理论与实务(第二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我国企业税收筹划问题探析 篇8

企业税收筹划是指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遵守税法和符合立法精神的前提下, 利用税收法规所赋予的税收优惠或选择机会, 通过对经营组织形式、投资方式、财务处理的时间等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合法、科学的安排, 最大限度地降低税收成本, 获得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获取最大利润, 是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同时, 市场经济又是法制化的, 所有的经营活动、经营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能否在二者之间寻求突破, 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

税收是重要经济杠杆之一。首这主要体现在:使不同纳税人的税收待遇不同, 这为纳税人提供了可供选择较低税收成本的机会;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企业组织形式多元化、投资渠道多元化、理财手段多样化, 搞好税收筹划, 科学安排纳税行为, 减轻企业税负, 是大势所趋;随着税务部门管理手段的日益加强, 税法的不断完善和全社会纳税意识的逐步提高, 企业通过偷税、逃税手段达到少缴税款的行为既不合法, 又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 加强财务管理, 搞好税收筹划, 是企业降低税收成本的必然选择。

二、企业税收筹划实现途径

1. 企业投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企业的投资方向、投资规模等直接影响最终获利。如何在投资这一生产经营起点把握税法, 进行筹划, 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点。

(1) 对经营组织形式的选择由于我国税制对公司和合伙企业实行不同的纳税规定, 不同的组织形式其税后净收益不同。因此, 企业对经营组织形式的选择, 是税收筹划不容忽视的问题。

(2) 对区域性税收政策的选择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我国实行区域性的税收倾斜政策。因此, 在进行投资方向决策时, 要看准区域性的税收优惠, 减轻税负的潜力相当巨大。

(3) 对行业性税收优惠的选择不同行业实际税负有着较大差异, 体现了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性, 对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 一般税赋较轻, 企业要根据国家税收政策导向, 选择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 充分享受税收政策。

2. 利润分配过程的税收筹划

(1) 股利分配方式的选择。股利分配有两种形式: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具体做法是, 企业收回部分流通在外的普通股, 这样, 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就会减少, 每股收益上升, 引起股价上涨, 股东从股价上涨中所获得的资本收益就可以代替现金股利收入。

(2) 通过资产重组, 减少企业整体税负。资产重组分为企业之间的重组和企业内部的重组。企业内部的重组是指企业内各子公司之间的重组。企业之间的重组是指利润高的企业兼并亏损企业, 兼并时, 一般采用吸收合并或控股合并, 不采用创立合并。因为创立合并后, 双方都失去法人资格, 被兼并企业的亏损已核销, 不能冲减兼并企业的利润, 达不到节税的目的。各公司之间的重组是指优质资产的子公司与劣质资产的子公司互换资产, 以使两个子公司的利润都低, 以达到节税的目的。

3. 运用低税环境进行税收筹划

低税环境是指税率较低、税负较轻的区域、行业和产品种类。选择低税区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技术开发区。低税区税收优惠政策之一是降低税率, 减少纳税环节, 优化税收环境。不仅给企业提供良好的税收条件, 而且为企业创造了税收筹划的便利。此外, 产业倾斜政策也给企业投资提供了政策选择和税收筹划的机会。

三、企业税收筹划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 税收筹划必须在税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要消除对税收筹划的几种误解, 如有的企业认为, 搞税收筹划就是进行巧妙偷税、逃税或骗税, 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 税收筹划决不是做税法不允许的事。税收筹划的本义也不是这样。以上都是对税收筹划的误解, 企业只有消除这些误解, 才能真正认识筹划, 使税收筹划沿着正确轨道发展。

第二, 用好会计差异与税法差异。财务会计核算和税法规定的差异是指某类经营行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同税法的有关规定不同。《税收征管法》规定, 当二者存在差异时, 纳税人必须按税法的规定计算纳税, 即采取纳税优先原则。在企业筹建一开始就应该聘请会计专家参与。

第三, 收筹划要考虑边际税率。对税收筹划影响较大的税率不是某项税负的平均税率, 而是其边际税率。边际税率是对任何税基下一个单位适用税率, 也即对每一新增应税所得额适用的税率。在实践中, 往往会出现“边际税率越低, 税收收入越高, 边际税率提高, 税收收入反而降低”的怪现象, 这反映了边际税率变化对纳税人心理的影响及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企业应通过对边际税率的考察, 核算税收筹划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 合理开展税收筹划活动。

第四, 划必须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实际操作中, 很多税收筹划方案理论上虽然可以少缴纳一些税金或降低部分税负, 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其中很多筹划方案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是造成税收筹划失败的重要原因。在筹划税收方案时, 不能一味地考虑税收成本的降低, 而忽略因该筹划方案的实施引发的其他费用的增加或收入的减少, 必须综合考虑采取该税收筹划方案是否能给企业带来绝对的收益。

第五, 加快企业税收筹划人员的培训。成功的税收筹划不仅要求筹划主体以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 更要筹划主体具备法律、税收、财务会计、统计、金融、数学、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统筹谋划的能力。因此, 企业要想降低纳税筹划的风险, 提高纳税筹划的成功率, 重视企业内部税收筹划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第六, 税收筹划应注意风险的防范。税收筹划之所以有风险, 与经济环境、国家政策及企业自身活动的不断变化有关, 尤其是那些立足长期的税收筹划, 更是蕴涵着较大的风险性。因此, 在税收筹划中, 有关人员除了全面学习税收法规之外, 密切保持与税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至关重要。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 认真分析各种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预防和减少风险, 避免落入偷税漏税的陷阱, 从而实现税收筹划的目的。

摘要:本文解释了税收筹划的内涵和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必要性;从投资过程, 利润分配, 低税环境三个方面介绍了企业税收筹划的途径, 并分析了企业税收筹划应注意的六方面问题。

关键词:企业,税收筹划,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大明:企业税收筹划原理与方法[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我国设立企业税务会计探析 篇9

(一) 设立企业税务会计是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差别日趋明显的必然要求

目前, 企业纳税仍然依赖于财务会计的账簿和报表, 其财务人员在申报纳税时, 头脑中往往没有税务资金流动的清晰、完整, 系统的观念, 导致在多层次、多环节、多税利的复合税制下显得无能为力。在较多的情况下只能机械地接受税务机关的指示或处理。

现行的税制已日趋完善, 它与会计制度的差别越来越明显。首先, 目的不同。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 除了为综合部门及外界有关经济利益者服务外, 更主要的是为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服务;而企业税务会计则要根据现行税收规定和征收办法计算应纳税额, 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其次, 核算基础、处理方法不同。当前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必须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中选择一种作为会计核算基础, 一经选定不得更改。而企业税务会计则不同。因为根据税收规定, 在计算应税所得时既要保证纳税人有立即支付货币资金的能力和税务机关有征收当前收入的必要性, 又要考虑征收管理方便, 所以税收制度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结合, 是实施会计处理的“联合基础”。例如企业计提上缴主管部门管理费时, 先按权责发生制加以提存, 到年终时, 如未付出, 按税收规定则应按收付实现制予以冲回, 并入本年损益, 缴纳所得税。第三, 计算损益的程序和结果不同。企业税务会计从经营收入中扣除经营成本费用的标准与财务会计不同。财务会计把违法经营的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折款从营业外支出科目中列支, 即准予在利润结算前扣除, 但税收规定则不允许在计算应税所得时扣除。第四, 企业税务会计坚持历史成本, 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而这种价值正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进行核算的重要内容。第五, 企业税务会计要对纳税申报、税款解缴、税款减免、税收筹划进行专门核算。而企业财务会计则把以上项目作为附属, 这些差异, 成为税务会计单独设立的前提条件。

(二) 设立企业税务会计是完善税制及税收征管的必然选择

一是企业配备既懂税收规定、又精通会计业务的专门税务会计人员, 根据税收规定和生产经营情况及时计算、申报纳税, 及时、正确履行纳税义务, 有助于保证国家税款及时、足额上缴。 二是有利于分清税企权责, 使税务人员从繁杂的财务账簿、报表检查中解脱出来, 利用更少的人力全面高效地履行税务机关应有的职责。 三是有利于税制结构的完善。企业税务会计相对独立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之后, 企业税务人员能对企业税务资金的运动情况进行潜心研究, 有助于税务机关发现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及税制的不完善之处, 从而促进税收征管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三) 设立企业税务会计是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需要

企业作为纳税人应忠实地履行纳税义务, 不得片面地为了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和纳税额的最小化而乱挤成本、扩大费用开支范围、扩大或多报免税产品、转移销售收入、多提专用基金、搞两套账、私设小金库等, 更不能搞明拖暗抗、明漏实偷。企业一方面要认真履行纳税义务, 另一方面也应充分享受纳税人的权利, 如有权申请减税、免税、退税;有权请求税务机关解答有关纳税问题;有权对税务处罚要求举行听证;有权向上一级税务机关提出复议;对上一级税务机关的复议决定不服时, 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对税务人员营私舞弊的行为, 有权进行检举或控告等。

(四) 设立企业税务会计是企业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之间分配关系的最佳途径

企业因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企业会计学科领域中研究企业纳税及其有关的财务决策和会计处理, 首先, 是为了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执行税收规定。不能片面地只为缓缴税、少缴税、不缴税。纳税人应树立牢固的纳税意识和责任感, 正确处理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在政策允许下, 企业争取获得纳税方面的优惠待遇则属常理。其次, 国际上合理避税已很普遍, 纳税人树立避税意识, 既是明智之举, 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二、税务会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 我国企业税务会计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遵循税法的原则;二是灵活操作原则;三是寻找适度税负原则;四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二) 我国企业税务会计的对象、内容及核算方法

企业税务会计的对象就是纳税人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可用货币表现的与税收相关的经济活动。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税务会计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 确定企业税务会计的纳税基础, 即税务登记、变更登记、重新登记、注销登记和纳税申报。第二, 流转税、所得税两大税金的会计处理及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环节应纳税种的会计处理。 第三, 企业纳税申报表的编制及分析等。

(三) 我国企业税务会计应遵循的基本制度

1.财务会计制度是根据《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财务通则》的要求制定的, 与其他专业会计一样, 税务会计也必须遵照执行。只有当这些制度与税收规定有差别时, 才按税收的规定执行。

2.纳税申报制度。纳税申报制度是企业履行纳税义务的法定程序, 按规定向税务机关申报缴纳应缴税款制度。企业税务会计根据各税种的不同要求真实反映纳税申报的内容。

3.减免税、退税与延期纳税的制度。企业可按照税收规定, 申请减税、免税、退税和延期纳税。按照税务机关的具体规定办理书面申报和报批手续, 应送有关报表, 以供税务机关审查。批准前, 企业仍应申报纳税;减免税到期后, 企业应主动恢复纳税。

4.企业纳税自查制度。企业纳税自查, 是企业自身监督本单位履行纳税义务, 防止和纠正错计税、少缴税、欠税的一种手段。企业内部对账务、票证、经营、核算、纳税情况等进行自行检查, 以避免应税方面的疏漏而给企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三、总结

要把企业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分离出来, 其中虽然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 有些甚至还要补充和修订《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 但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完善和普及, 企业税务会计的具体操作并不是一件繁琐的工作。

(一) 人才方面

如果说税务会计的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企业生产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 那么税务会计的业务素质则是税务会计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核心和保证。税务会计作为融会计知识、税务知识、法律知识及其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一体的高智能活动主体, 需要社会为其提供充足的业务培训机会:一是在高等院校中开设与“税务会计”相关的课程。二是税务机关应给企业税务会计常年提供咨询服务和培训的机会。三是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纳税观念, 选拔符合税务机关和企业要求的人员担任税务会计, 并为其提供培训、调研机会。

(二) 组织方面

健全的组织形式是保证企业税务会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就我国现状来看, 要设立企业税务会计, 还必须建立注册税务会计师协会, 定期组织税务会计资格考试, 保证企业税务会计具有一定水准的执业素质;并对税务会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为完善税收规定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另外, 还应制定约束企业税务会计行为的条例或规定, 以减少企业税务会计不合法行为的发生。

(三) 法治方面

随着税务会计的诞生, 对企业管理及税收征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企业用制度的形式规定税务会计必须遵循的准则, 为企业税务会计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另一方面要求税务人员要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减少税务管理上的人治现象。

摘要:我国税法越来越健全, 计算要求越来越细化。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 将企业税务会计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分立出来, 不仅有可能, 而且很有必要。为此, 我国要在人才方面、组织方面、法治方面做出努力。

关键词:我国企业税务,企业税务会计,完善税制

参考文献

我国企业在境外的税务风险探讨 篇10

◎税率

各国税率各不相同,有的国家采用累进税率,最高为55%,有的采取单一税率15%,税负水平有高有低。近年来,如中东的科威特、阿联酋放松“紧箍咒”,目的就是为吸引外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这一变化对我国企业进入中东市场总体来说降低了税务成本,将大大提高在当地的留存收益,有利于化解税务带来的风险。然而有的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如苏丹,通过外汇管制限制资金的汇出,很多中资公司的投资无法正常的回流,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资本市场

有的国家政府鼓励发展资本市场,允许外国资本进入,这对中资公司以从事股票、证券交易融资、投资开辟了新的渠道,免税的政策也降低了资金运营的成本,如科威特、阿联酋等中东国家立法明确在证券交易所直接或者以共有基金的形式从事证券交易或股票买卖的公司所产生的利润不征税。某种子公司在中东当地从事工程建设,由于利润空间很大,如果就此项目来单独纳税税负高达35%,通过从事证券交易或股票买卖的形式来多种经营,既遵守了税法,又化解了风险,降低了税负。我国企业应充分利用投资、融资多渠道来规避税务风险。

◎对以前年度亏损抵免的规定

有的国家对以前年度亏损抵免规定严格,对时效作了3~5年的规定,并有时点的要求,如科威特规定只要公司在科威特没有终止经济活动,亏损允许结转不超过三年,与我国规定的五年相比时效较短,这意味着以前年度的亏损在以后年度的第三年将失去抵免税款的功效。国际工程、项目的特点是前期投入多,支出大,然而结算收入少,前三年容易出现亏损,后期收入多,支出少,利润空间大,因而我国公司必须合理筹划成本费用的支出,特别是折旧的年限和方法值得考虑。某从事石油钻探的公司设备原值很大,科威特税务规定按不超过33%的平均年限法来计提折旧,同时征得税务局同意后也允许采用加速折旧的办法,该公司仅考虑设备的磨损较快,采用了加速折旧的方法并报送了税务局,后来方法不得改变,造成前三年巨额亏损,后三年巨额盈利,第一年的亏损不能用来抵免以后年度的盈利,所以中资公司要提前安排,统筹收支,避免税法折旧带来的风险。有的国家规定必须对亏损进行税务鉴证,如卡塔尔规定资产的净损失必须聘请会计师事务所鉴证,因而中资公司需权衡鉴证费用和税款之间的成本来选择化解税务风险的方案。

◎代理制度

有的国家不给外资企业居民身份,有的国家规定必须与当地的公司合资、联营方能在当地开展业务,如按照中东各国代理的相关规定不给外国公司居民身份,凡是在海湾合作国家的外国公司均在代理的名下来开展贸易、从事商业活动。外国公司的设备进口、资产购买、人工工资发放均挂在代理的名下,所以给我国企业的经营带来了风险:

(1)设备的进口全都委托代理,并且挂在代理的名下,如果代理与中资公司存在争议,代理不与公司合作,一旦出现税务局认为中资公司没有遵守法律,则很容易冻结甚至处置公司财产,给公司经营带来风险。

(2)设备购买如车辆等固定资产购置均需委托代理,有的中资公司甚至以职工个人的身份来购买车辆,税务局往往不认可是公司的资产,认为是给员工个人的福利,因而计提的折旧的成本被认定为与公司经营无关的成本支出而不给予税前扣除,加大了公司税务支出的成本。

(3)公司员工的工作签证必须通过代理来申请,员工的工资发放也必须经代理向劳工部来澄清不拖欠职工工资等法定事项。劳工法规定外国公司必须缴纳劳工保函以免公司违反当地的劳工法,如工资水平低于最低保障线,拖欠员工工资,不缴纳社会保险,当地劳工部门、工会组织出台措施来要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这样外国公司的工作签证受到影响,公司面临着劳工部、工会组织罚款的风险。而中方员工的工资进成本往往受到当地劳工法的限制,中资公司面临着税务罚款,甚至停业整顿的风险。

◎公司注册的规定

各国都有规定在签订合同或者登记注册从事商业活动30日内公司应向税务局报告。

递交的材料:公司中外文的名称,公司的国籍,公司的业务,合同执行或商务开始日,境内外公司的地址,电话、传真机及邮编,代表公司的审计所,会计年度,外商直接投资法或公司租赁及投资许可法规定的免税证明,当地代理的名称、地址、商业登记号和法定代表。公司授权代表的签字。以上材料需公司递交支持性文件:公司章程及任何的变更,代理协议,代理登记许可,商业合同,免税证明,审计事务所代表公司的授权书,公司代表的授权书。

公司注册材料需认证、公证,如有的国家规定法定代表的授权需经中国外交部的认证后再经所在国驻华大使馆公证,审核部门多、时间很长有的需2~3个月,中资公司需提前准备来税务注册,否则面临无法开展正常经营业务的风险因工期延期被业主重罚。

◎税卡的规定

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电子的形式来纳税申报,好比取得“身份证”,公司必须申请税卡。当地税务局将根据商务活动的类型来注册分类号,法律号和日期、在递交材料及通过审核批准的一周内签发税卡。税卡包含的信息:卡号,签发日期,公司中外文名称,公司的商业活动,开始日,境内外公司的地址,免税的类型和期限,纳税申报的日期、自签发之日起及纳税申报后需年检的期限。公司与相关的权力机关或公司或组织有业务时出示税卡、任何政府及公众组织或私有公司不得与没有合法税卡的公司从事业务往来。

要求公司的信息填写准确真实,比如某一外国公司进口时抬头填写的公司名称与税卡的名称不一致,最后设备进口滞留港口,被罚款后才得以清关放行。外国公司面临着信息不一致时经营受到行政处罚、税务罚款的风险,所以中资公司需核实好公司的信息并按要求填制来避免税务风险。

◎纳税期间

我国的法定财务年度即公历1月1日到12月31日为纳税年度,而有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则采取财务年度即公历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作为纳税期间,有的国家如科威特、卡塔尔等中东国家规定从合同开始日、商务登记日起的不超过18个月,项目结束后、合同终止后顺延半年的不超过18个月为纳税期间,纳税人也可以申请以会计年度末报表编报的时间为纳税时间而不必以12月31日为最后纳税期限。对于营业的最初或最后时期,允许纳税人涵盖18个月的纳税申报。纳税期间的跨越税务局均作了规定,这给中资公司的成本配比造成了困难因而带来了税务风险。中资公司必须按照当地的税法规定合理安排成本费用支出,在规定的税法期间归集和分配来化解税务风险。

◎允许扣除项目

尽管各国规定所有发生的成本费用允许扣除,但各国税务稽查局根据已有的实际情况和反复出现的问题制定了规章来处理特别项目的成本。办法示例如下:

1.进口的材料和设备

进口的材料和设备产生的利润边际

总部

进口的相关收入的10~15%

关联方

进口的相关收入的6.5~10%

第三方

进口的相关收入的3.5~6.5%

上述利润在纳税申报时原则上不允许从材料和设备成本中扣除。当从材料和设备供应中的收入很明确时,税务稽查局通常按照上述比例限制成本来确保材料和设备的利润。材料和设备供应的相关的收入在合同中不明确时,采用以下的公式来确定相关的收入:

材料和设备年度收入=年度合同收入/年度直接成本总额×年度材料和设备成本。

供应的成本以发票金额中CIF (成本+保险+运费)为基础或以FOB为基础,加关税及清关费用,银行利息,所在国境内的运费和其他相关费用来计算。进口材料和设备亏损则不能抵免。这一规定限定了转移定价,税务局特别关注进口材料、设备等的原始价值,要求附厂家提供的原始单据、发票,税务局也核实产地、出厂日期及已使用年限等内容,如果设备入关价值高了或者低了,税务局往往追查,这样中资公司的定价转移存在风险。有的母公司给子公司提供的产品、材料、服务转移定价受到了当地税法的限制带来了风险。

2.租赁的设备

税务局通常在检查文件后认可税务返还中补偿租赁费用。税法规定从关联方租赁资产的租赁费用以资产的折旧额为限。折旧的资产的价值以供应商的发票和关税文件为准。当资产价值不能定量时,以关联方账面反映的价值作为参考。以某外国集团公司为例,总部转来的资产因为没有签订租赁协议,缺少供应商的原始发票,资产的租赁费用不能在税前抵扣,因而要求中资公司提前准备好完备的资料,定价不得高于所在国的价格或同类水平。

3.支付代理或保证人的费用的扣除

很多国家特别是海湾国家,税务局通常允许扣除代垫费用后的执行合同部分的最高限额为1.5%的比例来扣除。由代理或保证人作为分包商来履行合同的部分不允许有佣金。在合同中代理是合作人或联盟时,不允许有税务目的的佣金。因为当地代理要求的代理费用通常在总收入5~10%,为了避免代理费用不能税前扣除,通常的做法是以收入总额的1.5%代理费用的形式支付外,剩余部分给代理分包工程的形式来结算。这样代理往往以高价格的形式来分包工程,有的代理公司没有资质、实力来完成分包,往往造成工程质量不合格、工期延长而遭业主罚款的风险。

4.银行利息

所在国当地银行支付与营业(运营资本所需)有关的利息通常允许扣除。过去发生了在境外循环向银行或财务机构支付银行利息的情况因而除非是支付与营业(运营资本所需)有关的利息否则不允许扣除。获取、建造或生产资产用的直接支付当地银行的利息作为资产成本资本化。在实际中也很困难甄别境外的利息是否与营业有关,中国国内银行对项目的贷款而支付的利息除非取得当地税务局的事先认可,否则利息支出难以税前抵免。中资公司可以申请政府项目的贷款或国内银行委托当地银行、融资机构进行转贷,利息成本则可以全额抵免。境外运营资本的利息在当地不能抵免给企业的增加了资金成本导致投资的未来现金流量减少,回报率降低。

5.分包商的成本

各国税法通常对分包商的成本特别是在境外支付的分包商成本审核严厉。以下情况通常分包商的成本通常允许扣除:

(1)纳税人提供相关的支持文件(合同,发票,证据等)。(2)承包商与国外公司签订合同时强制性的预留合同金额5%的款项,当税务局要求时代替国外公司清税。

当地税法规定分包商有义务把分包合同递交税务机关以便税务稽查,如果分包商违反规定逃税、漏税则承包商存在替分包商缴纳税款的风险,因此中资公司需按照规定向税务局披露分包商的信息。

6.境外的设计费用

各国通常对境外发生的设计费用有特别的规定,比如:

假如设计工作由总部执行,设计收入的75%~80%将允许作为成本。

假如设计工作由联盟体执行,则设计收入的80%~85%将允许作为成本。

假如设计工作由第三方执行,则设计收入的85%~90%将允许作为成本。

当合同中未明确设计费用但设计工作必须在境外执行,税务局可用下面的公式来确定:

年度设计收入=年度设计成本*每年的合同收入/年度全部直接成本。

境外支付直接与项目有关的技术人员的工资只要税务局认可技术人员的成本是必需的则可以抵扣。稽查和申控局通常要求工资的明细和支付的证据。

境外的保险费用除非是进口的材料的保险并作为材料成本否则不允许扣除。

境外社会保险金满足以下条件允许扣除:在境内发生的人工成本,不超过人工成本的10%;预提的终端的福利或服务结束的福利的准备金没有涵盖;奖金满足以下条件允许扣除:纳税人报告了年度利润;联合体、雇用合同的条款包含了支付奖金的条款在所在国境内发放;奖金不超过三个月的工资总额。

税务局对境外发生的费用审核很严格,甚至要求提供当地语言的翻译件,中资公司如不能提供支持性文件证明境外费用与项目经营有直接关系则存在不能抵免的风险。

中资公司应优先考虑聘用独立的第三方来设计,这样说服力最强,成本抵免可以足额抵免。如果是关联方或者是母公司,则境外的设计费用扣除存在风险,只能部分扣除或者不能扣除。

◎不允许抵扣的成本

各种准备金(最终赔偿,坏账,存货,合同维护期间计提的修理费)、未实现的汇兑损失、违反社保部规定的工资、不符合法令计提的折旧、签订合同前的费用,职工正常居住地或纳税人总部线路或目的地外的职工的旅行成本、长期合同的超出相关成本的费用、税务局认为的没有依据或与所在国营业无关的任何费用。

以上成本项目在税前不允许抵扣,因此中资公司需遵守所在国税法规定对会计利润进行调整纳税,否则税务局会认定公司虚报成本来逃税而给公司带来税务局反复稽查补交税款的麻烦。

我国企业税务筹划 篇11

经过两年的工作,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15年10月5日发表了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15项目行动计划最终版本。该行动计划总体上是围绕如何按照经济行为实际发生地和价值创造地来进行征税这条主线来确定的,大体可分为3个方面的内容:确定经济实质、增加国际税收体系的一致性、增加税收透明度。BEPS行动计划是对全球税收规则的一次大变革,不仅涉及企业税收问题,还将直接影响到公司如何管理、跟踪和报告他们工作人员在全球流动情况,在15项行动计划当中,对企业最有影响的几项行动计划之一便是行动计划七——防止人为规避构成常设机构,本文就该行动计划对我国“走出去”企业可能产生的税收风险及规避方法进行探讨。

我国现阶段“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包容、合作的倡议,“一带一路”沿线包括中国在内的45个国家是最具潜力的经济带,2014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8826.4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2221.6亿美元。2015年1-8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上亿美元的国家/地区有42个,其中10亿美元以上8个,分别为中国香港、开曼群岛、美国、新加坡、英属维尔京群岛、荷兰、哈萨克斯坦和澳大利亚。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8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07.3亿美元,同比增长48.2%,投资主要流向新加坡、哈萨克斯坦、老挝、印尼、俄罗斯、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其他的项目。可以看到,我国已经成为资本和劳务及技术输出大国,人员跨国流动及公司机构的国际化已成为新常态,而这些流动都有构成常设机构的潜在可能,如果不能妥善规避常设机构风险,我国的“走出去”企业可能会面临所在国更多的报告要求、纳税要求、税收检查和处罚等不希望看到的后果。因此,这种趋势下,我国“走出去”企业应该认真评估其在BEPS的背景下是否面临新的常设机构税收风险,企业现在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应对以减少不利影响,本文从以下方面分析“走出去”企业面临的常设机构税收风险:

二、对常设机构的认定和征税权的争夺不断加强

虽然常设机构的概念已经是老调重弹,但绝不能否定其重要性,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下行,全球各国的税务机关和政策制定者对其的关注又在不断升温。早在2013年普华永道对全球跨国公司做的一项调查当中37%的跨国公司承认其不同程度的接受过当地税务机关对于常设机构相关的税务审计,同时有63%的受访企业承认确实感到了当地的税务机关对其常设机构身份判定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手段也不断强化,说明各国税务机关正不断加強对其管辖区内经营的外国企业的管理,旨在通过判定常设机构而获得征税权,提高当地税收收入,近几年,由此导致的世界范围内的税务审计和争端不断增多,也从侧面可以反映出我国的“走出去”企业双重征税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大。

以美国为例,IRS(美国国税局)实施了集中事实调查、境外实地核查、境内外工作人员广泛调查等手段强化对驻美常设机构的判定,而欧洲各国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更激进,例如:税务稽查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团队化实地调查,有时为了达到目的,不惜采取刑事制裁手段,不同国家税务部门之间的合作手段也越来越成熟和高明,《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金融账户涉税信息自动交换标准》等协议的实施,全球各国的税收情报交换更加频繁和详细,大大拓宽了常设机构判定信息的官方取得途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国税务机关收集信息的手段更是推陈出新,形式多样,对我国“走出去”企业来说,在国外的运营过程将变得非常透明。例如:2014年7月,印度的一个税收法庭利用LinkedIn(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里面提供的信息判定一个财富100强企业的雇员构成常设机构,该案例的核心证据就是LinkedIn信息包含了雇员在印度的详细活动情况,从中查出了该公司在印度的活动超越了准备性和辅助性的范畴,而应该属于常设机构性质。印度不是第一个利用社会媒体作为信息收集工具的国家,美国国家税务局(IRS)使用线上跟踪器软件在网上对海量信息进行大数据筛选过滤,把税务记录增加到社会安全代码、健康记录、银行对账单记录、财产情况等数据库当中,成为企业的基本备查数据之一。

以上这些都为收入来源国判定我国“走出去”企业是否在该国构成常设机构提供的潜在的便利条件和实施手段,对我国已经或即将走出去的企业来说,应该首先明确认识到常设机构风险的存在。

三、BEPS建议如果实施将降低常设机构判定门槛

BEPS行动计划七——防止人为规避构成常设机构对OECD税收协定范本关于常设机构相关规定提出了几项重要的修改建议,总体上显示出对常设机构判定的有利倾向,例如:扩大了非独立代理人判定范围的同时提高了独立代理人确定的标准,并强化了对有固定经营场所特殊经营活动(准备和辅助性质)例外条件的限制。对我国“走出去”企业来说,工作人员的跨境流动无意构成常设机构的可能性增加,常设机构税收的风险随之增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非独立代理人(DAPE)

行动计划七提出了对非独立代理人的定义进行修改的建议。新的措辞扩大了非独立代理人的范围,例如:在缔约国一方代表缔约国另一方的企业经常订立合同或在合同订立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企业对合同不进行实质性修改,且该合同:

(1)以该企业的名义订立,或

(2)涉及该企业拥有或有权使用的财产之所有权的转让或使用权的授予,或

(3)涉及该企业提供的劳务,这个人为该企业进行的任何活动,应认为该企业在该缔约国一方构成常设机构。

对此建议的针对性解释和指南已经写入协定范本条款释义。不管为谁工作,一个人如果经常从事以下活动即构成非独立代理人:

(1)代表企业接受第三方提出的邀约从而使得该企业订立一项标准合同的情况,或

(2)在某国协商合同的所有条款和细节,且该合同对企业具有约束力,即使该合同由其他人在该国境外签署,或

(3)征求并取得(但并未正式确定)那些被直接送到用于交付外国企业货物的仓库的订单,并且外国企业通常都会批准交易。

但是,如果一个人仅仅从事销售或促销活动以及提供服务而并不直接促使合同的达成,则不构成非独立代理人。

这些表述扩大了当前非独立代理人定义范围,现有的OECD协定范本第五款表述强调了最终合同签订的物理空间,而这些建议更突出的是签订合同的实质内容发生地,即在哪通过谁使得第三方公司和其代表的企业正式进入合同实质订立阶段,按此标准,很多高级执行经理和销售代表在國外进行合同谈判如果使合同进入实质履行阶段就会构成常设机构,而不论最后合同是在哪国签订,新的建议也会产生很多的自由裁量空间,不同国家税务机关潜在的争端可能性也会增大。

2.独立代理人条款(Dependent Agent Rules)

OECD独立代理人条款的修改建议集中在判定代理人身份的专属性,具体措辞为:“在缔约国一方代表缔约国另一方的企业进行营业的人,如果是作为独立代理人,且代理行为是其常规经营的一部分,则不适用第五款的规定。但是如果某人专门或几乎专门代表一个或多个与之紧密关联的企业,不应认为该人是这些企业中任何一个的本款意义上的独立代理人。”这对判断在当地通过个人服务公司为我国“走出去”企业提供服务的固定人员是否构成常设机构产生影响。

3.固定营业场所常设机构(Fixed Place of Business PE)

OECD已经表达出对五款第四条中规定的常设机构豁免条款特别关注,他们认为很多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进行的经营活动都超出了豁免条款本身的适用范围,所以特别加强了对经营活动本身性质进行了规定,建议修改为“第四条以上活动或f)项所述的固定营业场所的全部活动属于准备性质或辅助性”,因此,利用第四条规定场所的经济活动(如仓储活动)的每一项都被限制在全部活动为准备性(短期)或辅助性质(非核心部分)的范围内。

一方面,作为一般规定,“准备性”活动是指在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关键、重要活动前所进行的活动。由于准备性活动先于其他活动发生,其开展期间往往相对较短,具体持续时间取决于企业核心活动的性质,然而,有时可能长时间在指定场所开展准备活动,而核心活动在其它地点进行。

另一方面,对于“辅助性”活动,通常是为了支持(但不构成)企业整体活动关键和重要的部分,如果需要企业投入显著比例资产或人员的活动一般不被认为是辅助性活动。

我国“走出去”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地区或第三方工作地点时应该注意到这些情况,一旦以上修改建议被采纳,我国公司利用境外设施进行采购、存储、交付产品就应该请税务专家进行咨询,以应对“准备性和辅助性的”要求。

四、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可构成常设机构形成风险

1.数字经济带来常设机构风险

BEPS行动计划——应对数字经济的税收挑战中提出“税收协定的常设机构定义,以及相关的利润归属规则问题。一直以来,常设机构概念不单单指在有关国家有显著的实体存在,也指非居民通过非独立代理人在有关国家营业(OECD范本第五条第5和6款包含了相关法规)。如今,公司没有固定营业场所或非独立代理人也可以积极参与另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比如,现今公司有能力通过科技手段如互联网、视屏会议等远程订立合同而不需要特定员工或非独立代理人的参与,这就对现行的常设机构概念下所关注的、基于独立代理人以外的人员的订立合同行为来确认是否具有常设机构的现行规则是否仍然普遍适用提出了挑战。

OECD于2013年11月22日公开征询意见,数字经济工作组考虑了几个应对广泛性直接税收挑战的备选方案,其中就包括了两个涉及有关常设机构的修改方向:(1)对于常设机构例外情况的规定进行修改;(2)有关现行常设机构的门槛的替代方案。

OECD数字工作小组初步认为,OECD税收协定范本第5条第4款有关常设机构例外情况的规定应在BEPS项目行动7的背景下进行修改。本文上面已经提到,在行动7的工作成果下,各方已经同意修改OECD税收协定范本第5(4)条,以确保常设机构的例外条款仅限于准备或辅助性活动,不应构成企业核心活动之一。但是,网络电商如果为了满足快速交付实体产品的需要在消费群体附近维持一个分销仓库、并有大量员工负责储存和配送在线销售的商品给客户的情况将不再符合常设机构的例外条款,因为实质上仓库已经构成企业经营的关键活动之一。

如果OECD税收协定范本第5条第4款被按照经济实质或利润来源地确定常设机构的原则修改,那么我国那些通过网络销售模式“走出去”的大型B2B、B2C公司如阿里巴巴、京东等如果在境外建立配送和物流仓储中心都将不可避免的构成境外常设机构,税务风险将随之产生。

2.公司结构进化带来常设机构风险

在当今信息化和全球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下,跨国公司和人员流动日趋频繁,跨国公司一方面建立高度专业的职能部门服务不同国家分公司需要,同时又必须在某一国家按项目接受不同类型的专业支持,针对这种专业化和项目驱动并行的运营方式,跨国公司大都趋向于扁平化管理,采取矩阵组织结构(matrix structure)和集中运营模式(principle model),矩阵管理模式下,一个境外的工作项目:如项目A、B、C等,一方面会受到地域领导,如项目组E、F、G(横向领导);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公司全球职能部门如财务、技术、销售部门的领导(纵向领导),以美国百事公司为例,一方面按产品分为软饮料部门和零食部门,同时按地域分为国内营销部和国外营销部。这样以来,跨国公司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分公司都接受总部的职能部门提供的垂直管理和服务,如果这种管理和服务是现场和持续的,根据OECD常设机构利润归属方法,这些外派职能团队承担了“显著的人的功能”,职能部门人员流动在分公司所在地创造价值,有可能形成固定场所型常设机构。

五、对我国“走出去”企业风险规避的建议

现阶段,对我国的“走出去”企业来说,员工的全球流动会带来意外的常设机构风险,特别是BEPS环境下,各国越发重视实质而不在看重合同或法律安排,全球各国税务机关对常设机构的认定和征税权的争夺不断加强,如果要合理规避这些风险,维护自己和国家的税收权益,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我国的“走出去”企业应该确保在整个企业内部建立合理和统一的方法来进行税收风险控制,企业做出重要决定、实施管理职能、谈判和签署合同时都要安排合适的地点和时间,更好的应对所在国税务机关可能的常设机构税务检查,如:向某地区或国家的外派人员从事总部的指定职能,如安装或建筑工程监督质量、营销产品、技术支持或者外出制定合同高级行政人员在履行签订合同的职责时,都需要审视哪一国承担了合同的风险和报酬,合同的实际达成过程是否在境外国家,合理安排经济行为实质所在地。

2.注意我国“走出去”企业在当地的分支机构是否从事辅助和准备性工作,尤其是那些网络电商的境外物流中心是否构成了公司的“全部经营行为”(full cycle of activities)的一部分,同时应该明确我国母公司和境外分支机构之间转移定价方法,如果符合OECD转让定价指南或所在国的定价方法,并且定价合理情况下,要注意当地税务机关是否为了本国的利润归属而采取激进的判定方法来判定常设机构,如有侵犯我国“走出去”企业税收权益的情况,要及时报告我国税务部门,启动双边磋商程序。

3.我国的“走出去”企业应该建立派出人员跟踪机制,对派出人员去向和执行任务情况进行跟踪,对人员在走出国的停留期限进行严格管理,特别是采取矩阵管理的企业职能部门外派人员“走出去”之前,对境外工作人员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常设机构风险评估,在企业现有的雇佣机制下,要权衡人员派出收益是否大于常设机构构成风险。

浅析加强我国企业税务管理的策略 篇12

关键词:企业税务管理,问题,目标,原则,策略

所谓企业税务管理, 主要指企业根本其涉税业务以及纳税事务所进行的分析研究、计划筹划、监控处理、协调沟通、预测报告等整个过程的管理行为。其包括的具体内容有:税收政策和法规应用研究、依法避税的方法技巧, 组织实施事前筹划计划, 以及企业涉税业务流程的规范与管理, 防止违规受罚以及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等。由此可知, 企业税务管理主要分两个部分, 其一是根据法律规定要求, 合理地安排相关交易行为, 开展税务筹划工作, 全面利用好税收的各项优惠政策;其二是对纳税风险做好防范、化解以及控制工作。这样就可以实现企业税务结构的优化, 税收成本的降低, 盈利能力的增强, 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企业税务管理是合理合法的, 国外经过多年发展现已较为成熟, 然而由于我国特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 企业发展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一席之地, 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十分关键。认清我国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 明确我国企业税务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同时有针对性的采取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的策略, 于企业长远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一、我国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现存的主要问题

在国外西方发达国家, 他们的法制建设已有几百年历史,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大都有依法纳税意识, 也懂得如何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进行合理避税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然而在我国,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利改税”以后税务体制和税收法制体制等才真正意义上有了较快发展。因为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速度较慢等因素影响, 使我国企业税务管理问题始终未给予足够重视, 绝大部分企业只是依法执行国家税务制度, 而对税务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的研究很少开展。总体而言, 我国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现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1. 管理观念不新

目前, 我国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还比较繁杂, 企业进行税务申报的程序还比较麻烦, 需要填写许多税务表格, 而作为企业经营者及财务人员因为接触税务管理时间短, 其对税务管理工作认识不深, 同时可能存在畏难心理。所以, 很多企业只是按时报税、缴税, 且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少缴税或者晚缴税, 他们对税务管理之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缺乏认识, 许多企业投资经营前没有做好筹划安排工作, 自然也无法减少应税义务。

2. 法律意识不足

许多企业进行纳税时往往想尽办法少纳税、迟纳税, 却从未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 对于很多通过合理规划即可实现的目标和想法, 却通过偷税漏税的方式来实现, 如此一来企业通过合理税收规划的财务目标就无法实现, 同时也给企业声誉带来不良影响。

3. 税收业务不强

企业的税收筹划是合法的, 但如果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 在账簿上多列支出、不列或少列收入, 接到税务机关申报通知却拒不申报或者虚假申报, 不交、少缴应纳税款等都属于违法偷税行为。现实当中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偷税和税收筹划无法有效区分, 因此导致了部分企业财务人员“被迫”从事一些违法活动。

二、我国企业税务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1. 企业税务管理的目标

(1) 准确纳税。所谓准确纳税的内涵, 要根据税法有关规定来理解, 就是必须按照税收法律法规要求, 及时足额上缴税款, 并且确保企业享受相应的政策待遇。

(2) 规避税务风险。主要包括规避处罚风险和遵从税法成本风险。所谓处罚风险指企业因未根据规定按时纳税而被税务机关处罚等风险;所谓遵从税法成本风险指因外部环境和资源差异而导致的遵从成本不确定情况。

(3) 税务筹划。主要指尚未纳税前保证不违反法律法规的条件下, 针对纳税主体的投资和经营活动等涉税事项进行合理安排规划, 从而少缴税款或者递延缴纳税款的谋划活动。归根结底企业税务管理的目标只有一个: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2. 企业税务管理的原则

(1) 合法。我们说企业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循法律法规规定, 税务管理工作同样如此。企业税务管理活动必须在税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企业可以通过合法手段帮助企业节约税款, 从而降低企业税负。但绝不能有伪造、变造、隐匿、销毁账簿和记账凭证, 在账簿上多列支出、不列或少列收入, 少报或者虚报以及欠缴税收等违法行为。

(2) 诚实守信。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道德准则。某种程度上企业纳税就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博弈, 如果企业诚信纳税, 就能够减低博弈成本而使合作收益增加。同时其诚信精神可能对公司利益相关者 (例如股东、企业管理层、合作伙伴) 产生积极影响, 有效降低企业合作成本, 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3) 成本效益。企业税务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节税。因此必须注重企业的成本效益。企业的税收成本降低后, 才能在同行业中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按照企业成本效益原则, 作为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必须熟知税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案例等知识, 并且对业务活动熟练掌握, 从而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 提供更好的节税方案。

(4) 事先筹划。企业要在尚未纳税前做好事先筹划安排工作。企业的纳税行为一般发生在纳税义务之后, 这就为企业筹划创造了条件, 可以通过筹划合理规避税负以及降低税负水平。如果企业已经纳税后再少缴税款, 就已不再是税收筹划活动。

三、加强我国企业税务管理的策略

1. 进一步完善税法体系建设

税收基本法、实体法以及程序法构成了税法体系。由于我国税收法制建设尚未完善, 税收基本法等法律法规虽经多次提议却仍未立法, 导致许多涉及税收原则和政策的问题无法可依, 税务机关的权力和义务界定也只能通过学术讨论来进行, 税法权威性缺乏。此外, 我国的税收实体法也大都为暂行条例或者条例, 权威性也不强。因此, 制订税收基本法以及进一步完善税法体系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应该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 这对于规范征纳税行为, 促进税制改革的发展, 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2. 进一步发展税务代理机制

我国税务代理机制刚刚起步, 市场占有份额不高。如今, 许多纳税人在税务管理方面理解不清重视不够, 这就需要税务代理机构加大宣传力度, 以多种形式推销这种“产品”。同时加强税务代理机构的自身建设水平, 实现资金、人员和财产税务部门彻底分离, 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独立开展税务代理活动。特别是发展初期必须明确和规范代理范围、服务质量以及收费标准等内容, 逐步将税务代理机构打造成能够独立执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社会中介组织。

3. 进一步加强税务管理水平

企业要想加强税务管理工作, 必须首先在企业内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由专业人员具体负责税务管理工作, 要求其熟练掌握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 并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灵活应用, 同时对企业纳税行为进行统筹规划管理。再有必须按照税法规定办事, 一方面作为企业业务人员要掌握税法内容, 做到不偷税逃税, 以维护税法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作为企业可以在税法规定范围内进行合理避税, 利用优惠政策降低企业成本, 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还有, 企业必须与税务管理部门建立良好关系, 通过税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能够更好地运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以通过发挥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 有效提高企业的税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家贵.企业税务管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张祝瑜;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会计师;2009年05期

[3]陈洪喜, 潘江红, 邓守利.浅谈加强企业税务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01期

[4]曾毅玮;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之我见[J];民航经济与技术;2000年04期

上一篇:亡人火灾下一篇:职业教育模式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