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实效性学校德育

2024-11-27

工作实效性学校德育(共12篇)

工作实效性学校德育 篇1

学校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小学是儿童接受启蒙教育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过程中的初期,因此,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提高认识,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时时处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一、德育工作要注重小事,注意细节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的形成要从小事抓起,要从点滴着手,否则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就无从谈起。任何思想、精神、品质都是由点滴言行积淀而形成的。学校的德育工作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要加强一日常规教育。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持之以恒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讲文明、守纪律、勤奋学习、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二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要求每位教师都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上来,形成德育合力。要求教师用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教育学生。三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如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橱窗、手抄报、好人好事记录本、评价手册、素质教育成长档案袋等,善于发现、挖掘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引导孩子纠正和克服身上的不良行为。

二、让德育从实践活动中促进和发展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践行,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的情感、意志、品德、性格和性情在实践与体验中得到升华,使学生们的知行得到统一。

1. 体验活动

可以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入境,从中萌生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使自己的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内化、升华。体验活动的开展,能促进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学会如何去合理安排自己的校外生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奠定基础。

2. 班队会活动

德育的特点是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良的品质着眼,不断地强化、深化,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的认同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班队会活动是少先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对良好的班风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3. 多开展各类文文娱活动

表演活动学生如果作为表演者、观察者,或是作为艺术作品的欣赏者,就会进入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这有利于德育的内化。同时,表演活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无论作为怎样的角色,学生都会深入地挖掘其中所蕴涵的道德力量,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

4. 竞赛活动

为了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可以针对一个时期的德育重点精心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不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也让学生在竞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5. 展示活动

为凸显学生个性,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时空,可以在学校走廊的橱窗内开辟作品展示台,展出学生的书法、绘画、剪纸等作品。将活动作为平台,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受到熏陶,得到陶冶,激发内因,积极地接受教育。

6. 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如开展帮助孤寡老人,社区义务劳动,做简单家务劳动等,进行感恩教育,树立立志学习,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崇高思想。

三、要做到德育重课堂,堂堂皆育人

课堂是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是育人的核心和关键环节。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技能和方法、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学生在课堂上所耳濡目染的将会潜移默化地反映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育人,抓住了课堂,才抓住了“全员德育”的精髓,才抓准了学校德育的命脉。课堂中的德育应贯彻于每一个学科,贯彻在每一节课堂的始终。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育理念,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中渗透德育,组织学生实验中渗透德育,在一切教学活动中都要渗透德育。备好课是基础,所有教材都有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有表层内容和深层内容。往往德育内容不在教材的文字表面,而孕育在教材内容之中,需要我们重点挖掘深层内容。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使德育内容寓于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悟出教学活动中的德育。

关键词:德育,实效性,细节,实践活动,课堂

工作实效性学校德育 篇2

二0一三年是学校教育质量年,只有一手抓好德育工作,一手抓好教学工作,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学校德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把下一代培养成具有怎样思想觉悟的人。目前,针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特点,面对学校育人的新任务,我校树立起“尊重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的德育理念,确立了“培养会做人、会生活、会求知、会健体、会创新的一代新人”的德育目标。健全德育管理网络,强化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不断加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在学校德育创新的实践中,做了有益的尝试,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靓”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张伯苓先生说过:“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在以德治校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美育的陶冶功能,努力营造一个优美、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经过近10年建设,我校校舍设计新颖,周围绿树环抱、花簇似锦,蕴含深邃的艺术造型雕塑点缀其间;课室里宽敞明亮,悬挂着庄严的国旗;电脑室、语音室、电教室、图书室、音乐室等现代化设施,功能齐全;宽敞的餐厅带礼堂,整洁又明亮;大厅走廊,还设置了警示语和宣传牌,处处洋溢着静谧、高雅的气氛。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室、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有统一张贴的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内容,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我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我们制定了《文明办公室评选制度》,由德育处牵头,每月不定期对办公室进行一次等级评选。对评出来的文明办公室授牌表彰。通过评比,办公室的环境更光亮了,老师们的言行更文雅了,教师的奉献精神更强了。为了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我校还成立了田径队、毽球队、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小提琴队、美术书法组、小作家协会等10多个兴趣小组。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了陶冶人格、培养个性、施展才能的天地。

二、规范学生行为要体现“细”

“全面落实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由于我校学生多为住宿生,所以我们把住宿生的教育、引导当作养成教育的重点。为加强养成教育的针对性,我们将养成教育的内容序列化,每月确定一个主题,每周抓住一个重点。低年级主要进行《小学生礼仪》教育,中年级主要进行《中小学生守则》教育,高年级进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为让养成教育切实收到实效,“看得见”、“摸得着”,我们将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具体化,浓缩为《河溶小学养成教育十好标准》,即“上好课”、“说好话”、“行好礼”、“走好路”、“写好字”、“护好墙”、“站好队”、“做好操”、“吃好饭”、“睡好觉”,对学生特别是住宿学生全天的学习、生活提出具体标准,由少先队每天对“十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一日一公布,表扬先进,带动全体。一月一评比,评出“文明班”、“文明寝室”,颁发流动红旗。评出“五星级学生”、“优秀住宿生”、“优秀寝室长”,颁发奖状和奖品。学生的道德养成非一日之功,我们从细微处入手,在学校开展了“做文明学生”系列活动——“弯弯腰”捡起校园一片纸,“伸伸手”扶起摔倒的同学……使学生在做这些小事时逐渐获得道德体验,从小培养社会公德。现在,只要你走进我们的校园,映入你眼帘的是幽雅的育人环境,井然的教学秩序,文明的师生谈吐,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开展德育活动要体现“实”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时俱进的开展德育活动,既能陶冶学生情操,又能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我校住宿生有五百多名,其中绝大多数是留守学生,留守学生一直是学校和老师们关爱的重点。让留守学生学习上轻松,身体上健康,生活上安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每逢元旦,我们都会提前召开留守学生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学校领导与他们交流沟通,为他们送去新年的祝福。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上的担忧,以便让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得更加舒心。每逢三月八日,我们都会组织部分留守学生拨打亲情电话,为他们的母亲送去一份节日的祝贺,也进一步增进了学校和家长的感情。我们为部分留守学生办好读书证,让他们节假日到文化中心户看书,丰富他们节假日生活,陶治他们情操,让他们快乐、健康成长;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每逢四月中旬,我们会在四、五、六年级学生中开展风筝比赛。同学们玩的开心,赛得有劲,一个个虽然跑得满头大汗,但是他们没有一个叫累的;今年是奥运年,我们在三月份举行了以“迎奥运,明礼仪”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演讲比赛当天虽然下着蒙蒙细雨,几百名师生仍井然有序地坐在露天场地上,参赛的选手情绪饱满,神采飞扬。聆听的观众聚精会神、深受启发。到演讲结束时,学生们都既记住了奥运知识,又受到了礼仪教育;为筹备好六一庆祝活动,全体教师出谋出力,全体学生热情参与。六一前夕,评出22名五好学生和22名“优秀家长”,给他们照相,并在文化栏里开辟专刊,展示五好学生和优秀家长风采,向学校、社会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六一庆祝大会上,邀请政府、镇直单位领导、优秀家长到校与师生同乐,展示了精彩粉呈的文艺节目,扩大了社会影响,密切了同社会和家长的联系。

四、做好学生评价要体现“新”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教师角色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的师道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评价学生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多一些民主,少一些指令;多一些弹性,少一些刚性;多一些个性的张扬,少一些天性的压抑。

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评价过程随机化,、抓住学生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出现的最佳教育时机,适时积极地开展评价。上下楼梯走得好的班级,课间操时在广播中进行表扬;拾金不昧的好学生,公布在学校的表扬栏里;主动关水龙头的同学,让他在升旗仪式上亮亮相……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以褒奖为主,一次成功的发言,一个创新的举动,都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即使批评也应是表扬似的批评,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还专门为“三生”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袋,除记录他们姓名、家长姓名、家庭住址、家长联系电话以外,还收集了记录学生成长与进步的一件件实物、一篇篇作品:最满意的作业、最欣赏的书画创作、最拿手的泥塑、最开心的作文……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在期末总结表彰时,我们除了奖励“五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以外,还重点奖励那些特长生和进步大的学生。我们将这些学生命名为“学习之星”、“文艺之星”、“体育之星”、“书法之星”、“绘画之星”、“科技之星”、“进步之星”、“诚信之星”、“文明之星”。各班受表彰的面达到百分之五十。当有些平时难得荣誉光顾的“差生”从老师手中接过金光闪闪的奖状时,他们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有的甚至欢喜得热泪盈眶。“重视张扬学生的个性”是我们今后评价、表彰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则。

工作实效性学校德育 篇3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A)—0009—01

城郊学校的学生,受城市与乡村二元文化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城市、边远乡村的学生相比较,有较大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具有明显的城郊地域特色,学校的德育工作也面临许多问题与困惑。

问题的成因

环境的影响。在城郊地区,有很多来自各地的小商小贩租住在农户家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及接触人员复杂。父母亲外出务工的家庭增多,留守儿童不断增多,他们被寄托在亲朋好友家或由祖辈看管。由于对他们的监护缺乏力度或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致使部分孩子的行为习惯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城郊地区网吧、游戏厅日趋增多,不少青少年学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校园周边暴力现象日趋增多,对于年龄小、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由于目前应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仍占主导地位,德育为首的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德育的首要地位只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流于形式。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学校在德育方面的机构、人员、经费很少。多数学校在德育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缺乏整体规划、工作思路不清、制度不完善的现象。

对策与思考

首先,转变观念、创新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前提。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主阵地,所以教育方法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一是在思路上创新。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既要加强对学生的有效监督,更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会、团支部的作用,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认识自己,发展自我。二是在内容上创新。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入手,让学生感知、内化。三是在形式上创新。坚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剖析反面事例与树立正面典型相结合,运用引导预防为主、批评教育为辅的教育形式。四是在手段上创新。灌输、渗透等传统手段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并用,不断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五是评价上创新。由于评价结果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价值取向有直接的导向作用。所以要建立促进学生思维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倡激励性评价、多元化评价。

其次,学校应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载体、制度为保证的活动育人、管理育人、课程育人、环境育人的德育格局。学校要组织学生多开展一些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在活动中育人,在参与中提高,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比简单的说教效果更为明显。教育无小节,处处皆楷模,所以我们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人范”的追求目标,以高尚的品行、诚信的作风引导和影响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加大学科渗透力度,改进教学方法和方式,把正面灌输与积极引导、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大力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配置德育资源,构筑人文景点,让学校的一草一木和墙壁都变成“会说话”的德育资源,做到人人、事事、物物都育人。

再次,真抓实干是提高实效性的关键。一是抓制度落实。德育工作应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使整个工作有始有终。二是抓特殊事情的教育。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应从身边能感知的“小事”抓起。三是特殊场所的教育。根据学生在校活动规律,门口、教室、操场、宿舍和食堂这五个场所是学生最集中,教育最直接的地方。管好这五个场所,将对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素质、身心健康有着主导的作用。四是抓特殊时段的教育。周末、节假日是教育的薄弱点,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预防为主,提高实效性。五是抓特殊儿童的教育。学校要把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有不良家庭环境的学生作为重点对象,做好预防教育工作,抓重点促全体,加强针对性。六是抓两头促中间。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在班内、校内评选先进的作用,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表彰先进,从而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效果。每个班里都会有个别学生较为调皮,教师应从这些典型人、典型事抓起,以点带面,从而推动整体工作的开展。

最后,优化学校外部育人环境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保证。没有良好的家庭、社会环境,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只有通过改善大环境进而影响小环境,良性互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谈谈中专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篇4

重视德育, 是我国的民族传统, 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 都是以德育为中心的。早在1994年, 中共中央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和学科建设”, 并且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 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建设, 把德育重大问题研究项目列入国家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

以德治校, 是相对于依法治校而言的, 究其实质它是构建学校管理文化的核心。它是以人本意识为基础, 以人的潜在资源开发为核心, 以科学的人生观为指导, 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目标, 以促进人的完善为目的的一种情感管理。

我们学校, 这几年探索中专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思路与做法是“围绕一个核心, 树立两种观念, 把握三种走势”, 使德育工作与时俱进。

一、围绕一个核心

一个核心, 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

“把学生真正当成人, 当成正在学习走向社会的人, 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精神、主体实践、主体创新, 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理解人、尊重人、感召人、依靠人、激励人、爱护人、关心人、培养人、发展人为内涵, 唤醒被管理者内在的激情与快乐, 使每个人都能够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 挖掘隐含在每个人身上的财富, 最终实现学校管理的最优化。

德育, 说到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是它的根本宗旨, 这是德育根本目的所在。德育的所有环节必须体现这个教育理念, 并以此理念统帅自己的教育行为。

二、树立两种观念

两种观念, 即:一要树立双主体德育观。教师是教的主体, 学生是学的主体, 二者都是主体。德育是教师和学生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的双边活动过程。只有充分认识到德育的双主体功能, 使双方的主体作用协调配合, 都得到充分发挥, 德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我们, 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功能,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使学生自主获得德育知识, 并通过切身体验, 转化为内在的德育素质。学校德育工作要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结合, 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要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大课堂之中, 并且把弘扬我国优良传统与批判吸收国际理论宝库中, 未来学思想的精华相结合, 寓德育于国情教育之中。德育要注入时代特色, 体现创新精神。

三、把握三种走势

首先, 从政治化走向生活化。摒弃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 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 让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 以文明健康的方式享用新生活。

其次, 从模式化走向个性化。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意识倾向性和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总和。教师, 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 甚至在最平庸的、智力发展上困难较大的学生面前, 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大门, 使他们都能在这个领域达到顶点。

第三, 从认知型走向实践型。德育实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唯一基础, 同时学生的品德素质又必须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 实践是检验学生品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德育, 必须由认知型走向实践型。以实践而不是以认知作为学生品德形成的根本基础, 以实践而不是以认知, 作为评价学生品德高低的标准。学生如果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不但自身品德素质难以提高, 而且会出现“知行不一”的伪君子。

教师,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否有效, 并不是取决于他对道德理论的讲解, 而是取决于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学校德育工作的群体是学校每个教职工, 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自身素质和德育工作意识程度以及德育管理者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 指挥协调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敏锐性都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功效。教师的言谈举止, 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关键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学校道德教育将形同虚设。

从教育形式讲, 学生的道德教育仍然以该课堂为主渠道。应着力于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核心, 深化和拓展基本内容, 分层次制订道德教育教材。

实践证明, 学校特殊的文化氛围, 对学生道德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 在校园思想建设上, 培养优良的校风和教风, 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并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潜在的、非强制的、持久的作用, 这也是重要的德育方法。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 篇5

会议首先学习《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关于成立学校德育处的决定》,为确保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决策和实施。学校自上而下设立机构,逐级负责,进行链条式管理,形成了一体化的德育管理网络,全面负责学校德育工作。

紧接着,与会教师共同研讨我校2010年下半年德育工作思路及各条线工作,在交流讨论中,大家围绕着新学期学校德育工作出谋划策,各抒己见。围绕着班级管理工作和学校“好习惯行动”、“四好教育”、“文明班级”的评定等内容,踊跃发言。既有经验交流体会,也有困惑问题求助;会场气氛热烈。

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丁土根校长全面概括了过去一学期德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困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倡大家都能在平时的工作中融入德育教育,从常规抓起,把德育工作做实,做到位,充分发挥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工作实效性学校德育 篇6

【关键词】德育工作 实效性 提高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04-03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的第三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强调,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一直以来,学校更多的是将德育当成一门课程来进行来传授,在教育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说教,忽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和社会实践;过分注重共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践证明,这样的德育不符合小学生的品德养成规律,实效性差。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学校德育摆脱抽象、空洞的说教,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呢?在此,笔者谈谈个人的实践与感悟。

一、口号引领——紧跟形势扣主题,提出德育口号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学校的德育工作必然要体现师生们一定的价值追求,要具有特色,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到:“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因此,2013年我校紧跟形势,紧扣主题,向全校师生提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德育口号,并将口号具化,有计划地开展相关德育活动,倡导师生践行。学校德育口号的提出,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了明确的理念指导,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内涵发展。

二、搭建框架——结合形势,搭建学校德育体系

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是要教会学生自己选择正确的道德取向, 而这一问题实质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应对复杂社会生活的道德鉴别、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这要求学校建立能够应对多方面讯息的、完整而严密的道德能力培养活动体系,要搭建一个符合校情的德育框架体系。我校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口号,注重整合,在分析、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势、德育工作热点,搭建了学校的德育框架,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学校德育建设特色体系:

第一,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了框架内容之一——“环保公民教育”。在21世纪的今天,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行为将决定将来我国环境的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程。因此,我校倡导“低碳学习、低碳生活”,想方设法在学校中广泛开展环保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环保行动成为自觉行为。

第二,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制定了框架内容之二——“孝亲友爱教育”。针对目前我校多是独生子女的现状(很多学生只知被爱、不知爱人,不懂孝敬父母和尊敬长辈),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孝亲友爱”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培养学生对家庭、对父母、对亲人、对他人的有热爱、有责任、愿奉献的良好情感。

第三,根据我校德育工作现状制定了框架内容之三——“公民道德教育”。一直以来,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开展得不够深入,只停留在表面上,校园里不文明现象屡屡出现:随地乱扔垃圾、课间在走廊上追逐打闹、在课桌椅上乱刻乱画……为此,我校将公民道德教育列为重点德育内容,让公民道德意识深入学生心中。

第四,根据德育工作热点制定了框架内容之四——“传承传统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大力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因此,传承传统教育被纳入了我校德育框架体系。

这样搭建出来的德育框架体系,因为根植于学校德育实际,结合了社会发展形势和德育工作热点,给师生们明确了学校德育目标,展现了学校德育的美好愿景,具有针对性、导向性,能为学校德育活动引路导航。

三、活动主题化、系列化——重实效及长效

德育是一项培养人的工作,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教育的长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搭建德育框架、确定德育主题的基础上,要实现德育目标,必须依据框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当前形势,设计各种主题活动并不断持续开展,以增强德育的实效及长效。而单一的主题活动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德育主题活动必须形成系列。

如我校的校门前各种摆卖小食品摊点很多,很多家长反映学生经常会买到“三无食品”。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三无食品”的危害,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珍爱生命,健康成长”主题活动:

一是举办知识讲座,学校邀请专家到校举办有关“三无食品”的专题讲座,使同学们认识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三无食品”,知道了滥吃“三无食品”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二是围绕“关爱健康,关注生命”的主题进行“国旗下讲话”,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周的主讲内容是“拒绝三无产品,健康伴我成长”,主讲人为南宁市工商局工作人员孙纯禾;第二周的主讲内容是“三无食品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主讲人为我校教师陈娥英;第四周的主讲内容是“让我们远离地沟油”,主讲人为我校教师周莹;第六周的主讲内容是“都是零食惹的祸”,主讲人为我校教师冯超;第八周的主讲内容是“你会看食品标识图吗”,主讲人为我校教师张丹宁;第十一周的主讲内容是“‘火爆牛筋的自述”,主讲人为我校教师覃雪琴;第十四周的活动内容是“小品表演《卖烧烤》”,表演者为我校五(2)班学生;第十五周的主讲内容是“早餐营养好”,主讲人为我校副校长蓝岚。这些讲话或表演,分别从“三无食品”的原料来源、制作过程、具体危害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使学生对“三无产品”的危害的认识愈加深刻。

三是通过板报、手抄报进行宣传。学校出版了“拒绝三无食品,健康伴我成长”宣传板报,各班开展以“关注健康,拒绝三无食品”为主题的手抄报制作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搜集资料、设计报纸,再次受到了教育。“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的观念深深种在了孩子们的心田上。endprint

四是通过班会进行宣传。各班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活动,有的班级以小品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三无食品”的危害;有的班级通过童谣创编教给大家抵御“三无食品”诱惑的绝招;有的班级开展“早餐营养好”主题班会,倡议养成个人饮食卫生的良好习惯,自觉抵制“三无食品”。

五是通过《致家长一封信》争取家长的支持,家校配合,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通过开展以上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全校营造了浓厚的“关爱健康,关注生命”的氛围,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滥吃零食造成的不良后果,提高了拒绝“三无食品”的自觉性,让学生更珍爱生命,活动的实效性得到增强。

又如,学校基于德育框架体系中的“孝亲友爱教育”,开展了“感恩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分别为“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灵的碰撞,再到行为的实施,让学生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产生了感恩情结,学会了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德育活动的主题化、系列化,使活动开展更有整体感、递进感,提高了实效性。

四、活动“整合”——注重多重目标实现

学校德育工作涉及面广,繁杂而琐碎。以前,我校的德育活动大多是根据德育目标(思想品德课目标)开展,没有进行全局的考虑、统筹的安排,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为此,所实现的德育目标也较单一。目前,我校围绕学校自身的德育目标来设计德育活动,在一个活动中尽量有机地融合各目标,进一步整合学校德育资源。

如我校根据德育框架体系中的“环保公民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这两项内容,从2012年9月起一直在开展“我和小树小花共成长”种花种树系列活动。一年半的时间里,在学生日常护理花草的过程中,我们提倡学生拿淘米水、洗菜水等二次用水来淋花,让学生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节水意识。在活动中,我们教学生爱护他人种的花草,融合了公民道德教育。学生在养花、护花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了许多种花、种树的知识,并开展了主题征文(观察日记)比赛、花卉知识比赛等。此外,我们要求学生定期淋花,告诉学生其实这就是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我们还告诉学生:“今天你们辛苦种花,花开时节,全校的老师、同学都能赏花,这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最好体现。”

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学校实现了多维德育目标:环保意识、遵守规则的理念渗透于活动中,融合了花卉知识的学习,同时关注学生恒心毅力的培养,而学校倡导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也随着活动深入人心。

五、自主参与——注重活动体验

大量的事实证明,能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导引作用。因此,学校应组织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情境,引发学生对道德的切身体验。

如我校在“五一”节期间开展了“我当一天小大人”的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如下:

1.低年级学生:(1)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并能做到“我的餐桌上没有一粒剩饭(菜)”。(2)学会自己穿衣服、整理书包。(3)能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4)以这次活动为内容,一年级学生画一幅画,二年级学生写一篇日记。

2.中年级学生:(1)学会清理自己的“小天地”(铺床、叠被子、整理书桌、打扫自己的房间等)。(2)帮爸爸、妈妈做两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3)以这次活动为内容,写一篇体验作文。

3.高年级学生:(1)学会清理自己的“小天地”(铺床、叠被子、整理书桌、打扫自己的房间等)。(2)“我和妈妈换一天岗”,做一天妈妈每天要做的家务活,体验劳动的甘苦。(3)以这次活动为内容,写一篇体验作文。

为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学生真真正正参与实践活动,我们还给每一个学生下发评价表。如低年级的评价表如下:

假期结束后,孩子们用日记和作文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感受:“我学会洗碗了,爸爸、妈妈夸我又学到了一种本领。”“今天,我终于把妈妈每天做的家务做完了,累得腰酸背痛。妈妈真辛苦,我以后不能再让妈妈操心了。”……

这次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参与家务劳动,体验劳动的甘苦,将“劳动最光荣”这个主题思想转化为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行动,促使学生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并能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德育工作的内涵深刻,涵盖深广,其途径多种多样,其方式丰富多彩,基层德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找到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

工作实效性学校德育 篇7

一、准确把握教育对象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大多从初级中学的普通教育转轨而来,他们的思想与品行还存在着许多“孩子气”,其行为习惯方面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成人化”教育氛围还有着很大的反差。而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大都来自于初中阶段成绩、品行处于中等水平以下的学生人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因为出于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的目的,往往比较重视专业课教学而忽视了德育工作,教师往往高估了学生的自控能力,过多地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谁知还存在着“孩子气”的他们主动学习的少,应付学习的多,思想和品行方面反而有了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好多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技能不多,在校外却沾染了不少不良习气。认识到了这一点,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尤其是德育教师和班主任就必须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和个性特征,从而在课堂教学和常规教育中增强对学生的控制力,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力争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从思想教育的规律看,德育课同其他学科一样,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要让学生乐于接纳教学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虽然还存在“孩子气”,但是他们又与中小学生不同,他们毕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较为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教师,对学生要以爱为本,多一点尊重和信任。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真诚的信任和鼓励,是十分有效的感情投入,更是学生乐于接受道德教育的动力。要发扬民主,多一点因势利导。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的师生关系条件下,学生才乐于、敢于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在道德教育中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只有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促使他们自主、愉快、积极地学习、生活和成长,才能以“退”促“进”,以心服人,掌握思想教育的主动权。

三、选择合理的内容和恰当的方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根据学生年龄、个性心理等有针对性地创新其内容。要积极开展责任教育,结合重大节庆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对国家、社会、民族以及对家庭、朋友、自身的责任意识,使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这种责任意识的驱使下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迈进;要开展校园文化教育,主动探索与联校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建设具有浓厚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氛围,领悟内涵,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在职业指导工作中,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创业实践教育,突出诚信、敬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提高就业创业能力;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内容和时间等,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网络咨询、开设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生职业心理调适,增强承受挫折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同时,还要创新德育机制,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要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职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灵活运用网络聊天、博客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设网上家长学校,建立师生网上联系平台,为教师、学生与家长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扩展德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要经常性地联系当地的公安、司法机关及有威望的长者,对学生开展法制安全、社会知识、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引导教育;要积极加强德育课教师队伍建设,配齐配足德育课教师,实施德育课名师培养计划,还要创新学生德育评价机制,实施德育学分,针对校情、生源、专业等特点,设计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重视过程性综合评价,努力增强德育评价的有效性。

摘要:<正>当前,职业技术教育越来越被重视,随着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工作成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我县目前状况来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依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否定性反馈依然主要集中在学生品

工作实效性学校德育 篇8

一、影响德育工作的因素

1.社会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迅猛发展, 人们的生活日趋多样化, 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 相形之下, 唯德育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针对性和感召性, 一些社会 (家庭) 环境的负面影响冲淡甚至抵消了德育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 一些西方腐朽思想意识乘虚而入, 封建残余沉渣泛起。如, 唯利是图, 损人利己的拜金主义观念及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重吞噬着青少年的心灵, 间接或直接地摧毁着教育的效果。

2.家庭因素。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子女良好品德的形成有利有弊, 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学生从小缺乏奋斗的意志磨练, 在品德、知、情、意、行的转化过程中, 失去了体验艰苦生活经受挫折教育的空间, 使德育过程管理严重受阻, 再加之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宠爱有加, 他们享受着熊猫宝宝似的待遇, 这样对其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正确扮演自己的角色势必受到影响。

3.学校因素。首先是思想的片面性, 认为德育是表面工作, 智育才是重中之重, 抓智育才见实效, 才能彰显学校的声誉。抓德育投入多, 而效益低, 若是上级检查, 搞突击应付, 水过地皮湿, 一阵喧嚣之后, 将其束之高阁。其次, 一些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还不强。再次, 德育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不活, 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最后, 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考核评估缺乏科学的办法, 由于评估不完善, 使得德育的主观随意性较大,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度约束机制。

二、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1.端正德育指导思想。首先是校领导要有正确的育人观, 要把德育、教育、管理和一切活动的目标都确定在育人之上, 把工作的重心统一在育人之上。抓好德育, 校长是关键, 全体教师是主力, 学生是主体, 制度是保障。为了增强全员的德育意识, 营造一支德育队伍, 学校提出了全体教师都要当好一名德育教师, 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 认真完成德育教学任务, 并且制订了考核细则, 建立了一套班主任选配、使用、培养、考核、奖罚的规章制度, 把责任心强、师德高尚的教师选配到班主任队伍中来, 成为学校德育管理的中坚力量。在教师队伍建设上, 学校提出了“一精神, 四能力”的要求。即潜心乐教的精神, 良好的教育管理能力, 能驾驭课堂的教育能力, 能顺应素质教育的教研教改能力, 具有和谐团结的进取能力。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宗旨, 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渗透德育工作。从软件建设到硬件建设, 从教师队伍建设到校容校貌建设, 真正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一切工作的始终, 摆在了首位。

2.不断充实德育内容。在德育内容上, 我校坚持以“五爱教育”为基本内容, 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教育为主线, 以基础道德、日常文明礼仪教育为基础。同时开展了“孝当先、忠为本、和为贵”的传统美德教育。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德育领导小组, 为开拓教师的学习视野, 学校及时为全体教师订阅与购置了政治理论学习讲座读本, 小学德育教学管理书报, 多媒体德育教学光盘, 并邀请法制副校长作法制理论辅导讲座。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没有参与活动, 经历过程, 就不可能有内心特有的情感和体验。

工作实效性学校德育 篇9

一、兼顾德育目标的统一性和层次性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 以德为先”的指导思想, 始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 扎实推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 努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学校紧密联系各年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 确立不同年级的德育支点。高一:以“适应”为支点, 为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变”、“爬坡”的心理适应提供帮助;高二:以“人格”为支点, 为学生健全自己的人格, 形成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供帮助;高三:以“成年”为支点, 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追求真理、奉献社会、回报祖国的崇高理想, 构成了“适应环境———健全人格———走向成熟”的高中生活主旋律。此外, 学校还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及社会中心活动对不同年级穿插进行不同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事实证明, 这种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心理状态等, 分年级、分阶段地进行有计划、有目标、有程序的德育工作, 增强了德育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强调德育过程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在德育工作中, 我们杜绝了“高、大、空”的现象, 强调学生的主体与参与, 让学生在参与中经历道德体验和道德内化, 进而实现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第一, 确定“低起点切入”的工作思路。我们把学校德育的培养目标分解为:外在行为举止的优秀和内在境界品位的高尚。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保证学生顺利学习的前提, 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因此, 我们坚持人格教育从小事做起, 开展了“行为规范月”活动, 从关心集体、为师助人、勤奋学习、文明守纪、团结友爱、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八个方面制定了“分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八荣八耻”, 并在反复宣讲、对照、督查、评比中, 让规范深入人心, 真正做到了“约之以规, 行之以范”。全校学生从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起, 从自身做起, 从小事做起, 做到了知荣辱、明是非、修言行、立志向, 以自觉的行动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 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也因此而把德育工作由软变硬, 由虚变实, 由无形变有形, 落实到一件件具体工作之中。

第二, 告别代替包办的管理模式。我校积极探索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模式, 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自己能管的事自己管, 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在学校开展的信心激励教育活动中, 全校学生自己动手, 各显神通, 教育、宿舍环境布置焕然一新, 学生时时处处置身于惜时珍分、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人文气息之中。各班自己拟定宣誓词和跑操口号, 每天上下午第一节课前自行组织宣誓, 每天活动全校跑操时, 各班高喊自己的口号。这样, 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反复的庄严宣誓和呼号中, 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形成了一种心理暗示:“分校学生, 潜力无穷, 勤学苦练, 我必成功”。自觉做到:不比基础比进步, 不比聪明比勤奋, 不比阔气比志气。真正达到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三、注重德育方法的多样性和时代性

根据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开放性、实践性、前瞻性等特点, 我们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以系列活动为载体, 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开展“读书与生命同行”活动。通过宣讲发动、指导培训、展示成果、交流经验、评选先进等, 全体学生把读书作为人生第一爱好, 自觉在书籍的世界里旅行和生活, 让最好的书籍时刻陪伴自己, 经常聆听大师的教诲, 从而构建知识与人格的大厦, 打造了现代学习型书香校园。

结合新课改研究性学习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调查所在村组现状及过去, 在认真整理材料、分析对比、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写出调查报告或通讯。经过相互交流、评定成绩、推荐优秀作品、展示活动成果等, 全体学生被改革开放30年来, 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所震撼和鼓舞, 因而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拥护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激发了勤奋学习, 积极投身祖国现代建设的热情。

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自觉坚持“四个一”完成“三个记住”。“四个一”是:每周给家中一个电话, 每个节日给父母一声问候, 每年生日送母亲一份礼物, 每次见到老师问一声好。“三个记住”是:记住父母和爷爷奶奶的生日, 记住父母的结婚纪念日, 记住教你的每一位老师的名字。这种动之以情, 寓之以动的教育方法,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真性、动真情、知感恩、育爱心。

开展“感动分校十大人物和事件”评选活动。评选工作以“感动分校, 共创辉煌”为主题, 分为宣传发动、班评、级评、校评、公示和颁奖六个阶段。通过校内平凡、鲜活、生动的典型人事的学习, 全体学生在被人感动的同时又努力去感动别人, 促进了“互动成长”, 培养了人文精神、耐挫力和责任感,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活动,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关心和支持, 团市委、市教育局职能科室的负责同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泰兴电视台、《今日泰兴》予以了报道。

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失效和实效 篇10

一、透视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失效现象

当前农村学校德育工作正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尴尬境地,总体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 重智育轻德育。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德育的评价机制一度偏离正常轨道,“三好”往往成了“一好”,这种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对功利的过早追求和对道德的淡漠。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尽管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但迫于社会的舆论、家长的压力、学校的评先等方面的原因,不敢大胆地、真正地抓素质教育,德育工作也被放到了次要位置。这是当前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失效的根源所在。

2. 重理论轻实践。

在农村学校,德育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灌输”,在会议上“传达”,忽略了德育必须经过学生内化的过程,使得教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至于德育经验交流会也只是大多数人的形式材料的说教,很少结合德育实践中的经验总结。由于农村学校的德育资源匮乏,加上学校领导对安全事故的忧虑,在组织学生参加德育实践上还停留于简单的书面应付,德育实践基地几乎成了“空中楼阁”。

3. 重形式轻效果。

纵观“文山会海”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大多都是形式主义的表现,主要体现为:以文件落实会议精神,以会议贯彻文件内容,更有甚者,以书面材料考评学校办学情况。这种形式上的量化考评、“文山会海”替代德育行为,不能真正体现“以行育人、以德化人”的效果。至于节假日开展的德育活动,也停留于形式上的轰轰烈烈,效果却“昙花一现”。

二、增强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针对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失效现象,如何增强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以期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笔者提出以下五个对策。

1. 加强德育的科研工作。

德育科研是培养高素质德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途径。德育工作者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在科研中得到提升,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高效性。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德育规律,在德育目标的设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农村学校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展各种德育科研活动,如,定期举办德育经验交流会、学校的德育论文汇编、撰写德育案例和举办各种德育培训(或提供机会)等。唯有充分凸显德育科研工作,方能“独上高楼”,登高望远。

2. 抓好德育的常规管理。

德育常规管理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根本措施。要克服“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的错误思想,重点抓好如下工作:制定具体明确的德育常规工作细则;做好德育工作的检查和督促,及时提出改进建议;认真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学校德育工作首先要解决教师的德育质量观问题,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引导教师正确把握德育质量观,做到课堂中有德育、活动中有德育。只有抓好德育常规管理,才能提升德育质量。

3. 提高德育的队伍素质。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提高德育的队伍素质,应努力建设好四支队伍:以实施校长工程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管理能力强的德育工作领导干部队伍;以实施班主任工程为重点,建设一支为人师表、热心育人的学校德育骨干教师队伍;以实施德育工作全员性工程为重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实施德育名师工程为重点,建设一支专家型的德育科研队伍。为此,学校管理者要把好德育工作者选聘关,提高他们的起点素质,同时向他们提供各种培训机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不断提高德育队伍整体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4. 完善德育的工作网络。

德育工作网络除了校内德育组织机构外,还包括社区、关工委、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要在校内外形成一种沟通机制,实现校内外联动的德育格局,如,定期召开家长会议、建立家校联系卡、充分利用“爱贝通”通讯服务等。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空间中, 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 这三个空间的交叉越来越明显, 合力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大, 学校要尽量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借助于社区、家庭的力量, 形成教育的综合合力。不断完善德育网络, 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渐见实效, 更有利于“众里寻她”。

5.创建德育的文化氛围。

浓厚的德育文化氛围 (包括良好的教师形象、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中榜样的宣传) 会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性情, 塑造学生的人格。当前, 创建浓厚的德育文化氛围, 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树立以德治校、以德服人、以德修身的理念, 形成正确的校园道德舆论, 以构建“平安、健康、文明、和谐、充满爱”的校园道德环境。此外, 在创办校刊、举办校园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和传统节日教育等活动中, 要重视道德要求;在举办校园诗歌、散文朗诵会、书画美工作品展等活动中, 要挖掘道德内涵;还要切实加强农村学校的图书建设, 充实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进行正确导向的好书, 鼓励和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读好书的习惯, 主动地从好书中获取思想道德营养。这样, 切实有效地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构建浓厚的德育文化氛围, 使校园处处“灯火阑珊”。

初中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浅见 篇11

【关键词】增强 德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39-01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而对于学校德育教育来说,需要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矫正和培养,使得学生能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初中阶段,如何增加学校德育实效性,结合实际,本人谈六点心得体会。

一、与时俱进,树立德育新风尚

对于德育教育目标来说,不能因循守旧,用传统的道德内容来禁锢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而需要用新时代的风尚武装学生,要让学生的言行与时代相结合,这样,才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让德育工作在新时代下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对于当前社会的新风尚的标杆,可以依照中央总书记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基准,在德育教材中加以发挥,使得学生在头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二、以抓队伍,提高德育效率

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如何,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效率高低,在组织上要有明确的要求。在思想上,要求德育工作者加强现代学校德育工作理论思想的学习,以提高政治理论水平。配合法纪教育,强化德育队伍管理以提高思想修养,使之能起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在业务上,要求虚心学习德育工作管理知识及先进班级、团支部工作以及学科德育渗透的先进经验,从而更快地提高业务水平。此外,在德育工作经费上予以保证,提高德育专干的政治、经济待遇(特别是班主任的政治、经济待遇),为稳定德育工作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工作中的创新等,都为做好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以生为本,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

在德育内容设计上,要走实用路线,切不可以假、大、空作为德育教育内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把学生看着是自我发展的主体,而德育教学知识学生发展中的规范引导,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需要遵循的纪律规范,是学生需要随时改正自己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准则,让学生在实践中得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从而使得学生自觉修整自己的行为,完善自我。其次,在德育环境的创设上,要缩小理论和现实的差距,让学生得到言行一致的教育。在现实社会中,身教终于言教,如果教育者不以身作则,或者教育者自己道德败坏,又怎么能说服学生以崇高的道德目标来约束自己呢?所以,作为德育教育者,应该处处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行为和人格去感染学生和教育学生。

四、以学为先,丰富德育的知识内涵

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质,要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重视文化教育,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让学生拥有广阔的视野;同时,中学德育教育还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具有精神支持和提供动力。对于学生来说。拥有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缺乏高尚的道德情操,在社会上依然无法赢得尊敬。所以,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拥有知识,还需要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在精神上进行升华。

五、以情动人,优化学生的心理品德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育的难点不在于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而在于情绪上的抵触。因此,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善于为学生解疑,使得他们在思考人生的问题时,能带有一种正常的情绪。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要和学生一起探讨健康有益的话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哪些情绪是错误的,哪些情绪有害自己和他人,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在解决问题时不走极端。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中的挫折,勇于面对困难。

六、优化环境,拓展德育教育空间

教育学生在德育上提高认识,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责任,也不是光靠学校来承担的,而需要社会、家庭共同参与,和学校一起,组成一个强大的战线,共同帮助学生,才能促进学生政治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作为社会的责任来说,需要在社会上传播正确的人生导向,使得学生在接触社会时,能受到正面形象和健康内容地熏陶,看到社会的光明面必将战胜社会的黑暗面;对于家庭来说,需要灌输正确的人生内容,家庭成员要为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要为学生营造一个道德素质高尚的家庭氛围,让学生时时受到耳熏目染地教育和熏陶;对于学校来说,不能在德育教育上闭门造车,要在社会上拓展德育教育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出围墙,在社会生活中去检验自己的道德水准。

总之,对于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件高尚和复杂的工作,要以实用为本,增强实效性,为他们的未来指引一条正确的道路。

参考文献:

工作实效性学校德育 篇12

一、深入调研, 把脉中职学生思想状况

德育工作不仅是形而上的工作, 更是形而下的工作, 不仅要做单方的德育说教, 更要注重双向的沟通, 同时也要融入学生的生活, 加强调研, 摸清中职学生的思想现状。唯有如此, 德育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扎实有效。

贵州省建设学校通过学生座谈、教师访谈等形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通过调查问卷、教师反馈等形式深入调研, 摸清了目前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 (1) 文化基础薄弱, 综合素质较差, 厌学情绪较重; (2) 自我约束能力差, 自由散漫, 法制观念淡薄; (3) 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和大局观念; (4) 片面追求物质享受, 劳动观念淡漠,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二、确立德育工作理念, 制定德育工作原则

贵州省建设学校在把脉学生思想现状后, 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确立了“以德为先、育人为本”的德育工作理念, 并制定了德育工作“三性”原则, 即德育工作的广泛性、生动性和时代性。

(一) “以德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

以德为先, 对于中职学校而言, 就是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这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措施, 也是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大纲》精神的具体方法。育人为本, 是在中职德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也是其必然要求。

(二) “三性”原则

德育工作的“三性”原则即广泛性、生动性和时代性。广泛性原则要求德育渗透到教育全过程, 贯穿到学生教育的始终, 落实到学生教育的每个方面和环节;生动性强调开展德育工作的载体多样化, 避免“高、大、空、远”等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和个人需要, 忽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的做法;时代性即要求德育工作不要固步自封, 要与时俱进, 体现时代特征。

三、有的放矢, 多管齐下

贵州建设学校围绕中职德育大纲, 大胆探索, 开展了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德育课的改革, 根据《贵州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构建了贵州省建设学校“1221”工程, 凸显以“以德为先、育人为本”为基点的德育理念, 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个质量服务体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改革, 学校建立了一个独特的、系统的、完整的学生管理质量服务体系, 并在服务体系中全面渗透德育教育, 实现围绕专业教育搞德育、搞好德育促专业教育的双赢局面。

(一)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对在校生进行德育的一个拓展, 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特殊内容, 是一种感性教育, 贵州省建设学校广搭平台、丰富形式, 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扎实开展感恩教育三部曲。一是组织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情;二是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感恩细节, 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三是构建三位一体的感恩体系, 让学生在氛围中熏陶。

一系列感恩活动的开展、感恩教育的实施,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责任心,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了学生与父母、学校、社会的良性沟通, 建立了削弱矛盾、减少矛盾的缓冲地带。

(二) “准职业人”教育

“准职业人”就是即将进入企业的人, 按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 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 能够适应未来企业的发展。在实施“准职业人”教育活动中, 贵州省建设学校除分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强化学生企业所需的沟通协调能力、吃苦耐劳等各种素质外, 还通过模拟招聘、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形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确立了“模拟关系、班级企业化管理”的施教思路。

在每年的学生就业双选会上, 数控、建筑材料等专业以订单式教育为模式的学生被提前抢购一空;作为强势专业的建筑类专业毕业生也是供不应求, 就业率达到100%。在历届贵州省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上, 学校学生往往能以团结协作的精神、成熟稳健的心态、精湛的专业技能取得不俗的成绩, 在2009年贵州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上, 该校学生获团队一等奖。在2010年更是取得了巨大的飞跃, 从全国技能大赛上传来喜讯, 建筑分校的学生获得了团队二等奖。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准职业人”教育的实施。

(三) 八大工程教育

在实施“准职业人”教育的基础上, 学校制定德育八大工程纲要, 开展德育八大工程工作:养成教育工程、三自工程、形象工程、创新工程、校园文化工程、心理健康工程、生涯指导工程、队伍建设工程。

通过诸多举措, 修正了学生的审美观, 深化了学生对美的认识, 从根本上杜绝了学生着奇装异服、留怪异发型的现象, 为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感悟式”教育

德育不仅是“虎”口婆心式的说教, 更要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直观的体验。2008年, 贵州省建设学校确立了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为核心的感悟式道德讲堂。学校组织教师做为校级道德讲师, 借助社会文化资源, 收集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素材, 如于丹的论语讲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十佳道德模范和抗震救灾英雄人物、奥运冠军事迹等, 自编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教育四个主题系列的校本教材, 作为“道德讲堂”内容, 严格按照规定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标准模式实施教学。

面对中职学生“道德问题”越来越多、传统德育效能出现了乏力的新情况, 把“道德讲堂”作为德育课的延伸, 突破传统德育单一的说教模式, 拓展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空间, 使学生在直观感悟中净化心灵。如学校特别开设了一次“算账活动”, 即学生们将自己的学费、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 算一算自己从小学到现在, 父母为自己的投资了多少;再算一算自己平均每天学习了多少小时, 浪费了多少时间, 并对自己上中学以来的学习、成长等方面的收获作出自我评价。算算父母的付出和自己的努力是否平衡, 问一问自己为父母做了些什么, 并畅谈自己的感想。通过这次“算账”活动, 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 他们都明白了这是一笔永远也算不清的“帐”。有不少学生通过这次“算账”彻底改变了, 不仅学习成绩提高了, 而且思想也进步了, 还成为了勤俭节约的好榜样。

(五) “体验式”素质教育

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德育课采取“主体参与—自我体验型”教学模式, 以凸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开展的“信任背摔”、“盲人方阵”、“齐心协力”“毕业墙”等项目的拓展训练中, 学生们体会了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团队观念、与人合作、沟通的意识, 锤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毕业墙”这个项目中, 原本一盘散沙的班集体竞然在翻越毕业墙时同心协力地完成了任务。毕业墙不仅让学生精诚团结, 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成果斐然, 积极探索建立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贵州省建设学校自2003年以来, 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目前在校生达8000多人, 学生就业率高, 社会认可, 企业需要, 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声誉。这是一种和谐、科学的发展, 德育工作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园和谐稳定, 被教育部授予“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

为了巩固成果, 贵州省建设学校积极探索, 力求建立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一) 建立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方位渗透的德育工作机制

德育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中, 学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学生管理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会干部、由责任心强的学生组成的校园巡逻队等对学生每天的学习及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 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使学生在校区间的行为得以积极正确的引导以及健康的感染;同时不断邀请企业人员到校开讲座, 让学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从学生进校起, 学校与家长就建立紧密联系, 及时反馈学生信息, 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共同教育管理好学生, 使其健康发展。

(二) 加强社会实践教学, 用实践激励人

学校在开展德育时应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切入点, 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 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 激励学生的学习喜好。

这就需要学校一方面改变原有的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辅以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 把课堂打造成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 一改以往德育课枯燥乏味的印象。教师可结合教学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感到德育课不是“假、大、空”, 而是的确对自己有帮助。从小事做起, 引导学生做点点滴滴的事, 做实实在在的事。

其次, 广泛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模式,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三) 建立学生心理辅导、监控和干预机制

现代的中职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来源广泛、各种思想鱼龙混杂的多元世界里, 学生很轻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各种心理新问题。

对此, 学校需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善于用启发式和鼓励式教育, 让学生找到自信, 并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 加强和学生的心理沟通, 拉近师生的距离, 帮助学生克服错误思想, 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了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贵州省建设学校设立了“阳光小屋”, 邀请心理学专家面对面地进行沟通, 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与此同时, 无论是在学习上, 还是在工作中, 教师要真诚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真心的关爱每一个学生, 成为他们的朋友, 用爱、真情去感化学生。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监控, 建立问题学生的心理档案, 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变态、危害校园和社会关系的行为倾向时, 要及时启动学生心理干预机制, 遏制学生病态心理的恶化, 防止产生祸及自身和危害社会的结果。

上一篇:工期风险传递下一篇:二次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