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服务

2024-12-04

社区医疗服务(共12篇)

社区医疗服务 篇1

摘要:社区医疗是中国民生的重要课题, 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利益。作为医学生, 在社会实践中调查南通社区医疗发展状况, 理性思考, 提出改革建议, 有利于医学生职业规划的设计和钻研于医学知识、投身于医疗事业的发展中。

关键词:社区医疗,社会实践,建议

社区医疗改革, 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工作。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提案中有337件涉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各界人士纷纷献计献策。笔者作为一名医学生, 利用寒暑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甲等医院的实习调查, 并且结合有关政策和文献的学习, 提出了社区医疗建设的想法。

一、开展南通社区医疗发展现状的调查

(一) 调查意义

1997年, 我国开始实施社区医疗。社区医疗 (primary care) 通常划分为一般的医疗保健, 主要提供整合的便利的医疗保健服务;医生的责任是满足绝大部分个人的医疗需求, 在家庭和社区的具体背景下工作, 与病人保持长久的关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我国社区医疗条件得到改善, 群众的医疗护理和医疗卫生需求得到基本满足。江苏省南通市社区医疗在国家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 也得到显著发展。医学生参与寒暑期社会实践, 已成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教育的重要途径。[1]作为医学生积极开展社区医疗的调查, 能够提高对医疗事业的认识, 更好地把自我职业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结合, 学以致用, 将中国梦、百姓健康梦、大学生成才梦融合起来。

(二) 调查方法

在大学二年级2012-2013学年的寒暑假, 笔者响应学校社会调查的号召, 通过在南通三甲医院和南通市和平桥街道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现场走访和志愿服务, 历时四十多天。结合党中央十八大报告中有关社区医疗改革精神的学习, 采用上网检索等方法, 查阅有关南通地区社区医疗的文档, 分析了南通市社区医疗事业发展的现状。

二、南通社区医疗发展现状

(一)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特点

以江苏省南通市和平桥街道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该中心是江苏省中医药特色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所属南通市崇川区和平桥街道, 街道行政区域面积为4.5平方公里, 下辖15个社区居委会, 总人口8.2万人, 低保户195户, 残疾人657人, 残疾低保人49人, 老龄化人口多数集中在该街道寺街社区、濠阳社区、万象新村社区, 居民均为城市基本医疗参保人员。

和平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邻近三甲医院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协议, 长期由该医院的中医主任医师和南通市其他知名的主任医师前来出诊。周一到周六从上午八点到晚上八点, 各诊室都有值班的医师接待病人, 并且确保白天上班的患者在下班后也可以得到诊治。中药房里的工作人员天天要加班工作到晚上九点, 才能保证每个病人都准确无误地拿到精心包好的中药, 或是代煎的汤药。许多新老病人慕名而来, 与邻近社区的市民一起享受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来的福利, 受到了越来越多南通市民甚至其他地区人民的欢迎。

和平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致具备以下特点:第一, 先看病后付费。人们可以先上楼“寻找”医生就诊, 然后再下楼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领号排队、付费取药, 节省了在医院排队挂号的时间, 大大方便患者, 医患关系融洽。相反, 在三甲医院, 病人多、科室划分多等, 病人必须先挂号、用时长。第二, 免费体检。患者和家属都可以免费使用社区提供的血压测量和身高体重测量等仪器, 值班医师现场为前来咨询的病人提供专业的健康建议, 降低了突发疾病的风险。第三, 设立特色门诊。结合中心特点, 建立了“治未病”体质调养门诊, 内部设置锻炼的运动房、推拿针灸治疗室、传统疗法治疗室, 提供先进的医疗服务内容。第四, 与三甲医院合作紧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专业的化验人员与化验室, 完成普通的尿常规和血常规检查等, 同时通过抽取样本及时送到合作医院化验, 避免病人往返医院的奔波和等待化验结果的时间。特别是形成了知名专家联合会诊, 保障病人得到迅速和全面的治疗。第五, 和谐的医患关系。前来就诊的病人与医生常常在就诊时话家常, 医生对社区病人都会有诸多叮嘱, 话里话外带着亲近与关心。服务中, 采用了电话预约的形式, 提前一个星期预约社区病人, 保证每个病人半小时的诊治时间, 确保了病人受到有质量的服务, 也减少了病人等待的时间。元旦、端午等传统节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开展联欢活动, 独特韵味的环境也受到了病人的一致好评。

(二) 南通市社区医疗总体现状

南通市社区医疗发展快, 基本构建了社区医疗体系。南通市根据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 从南通实际出发, 认真贯彻中央和省有关卫生工作的文件精神, 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边试点边总结推广。2000年, 南通市选择了海安县和港闸区作为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试点地区。在试点并取得经验后, 2004年全市推行, 市政府办公室批转了市卫生局制定《南通市农村社区卫生工作意见》, 市卫生局下发了《南通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 (试行) 》, 出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补偿指导意见》等相关扶持政策, 县 (市) 区政府均制定了《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置规划》, 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组织, 整体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市政府每年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列入市对部门和各县 (市) 区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全面加以推进。同时, 鉴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性质、人员编制、经费补偿渠道等问题, 南通市卫生局建立社区卫生服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明确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建设、规划、编制、民政等相关部门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职责, 落实配套政策, 实行整体联动。在经费方面, 采取政府投入、集体经济补助、个人参与等形式, 走出了一条社区医疗的新路子。

现在, 南通市已经构成40个市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医疗中心, 20个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 (所) 的预防中心, 发挥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以乡镇为单位组建乡镇卫生所139个, 在新型农村卫生体系中发挥枢纽作用, 乡镇民营医院主要提供医疗服务, 并通过政府的购买服务来承担部分社会公益性卫生工作, 建成以卫生所为基础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以行政村为单元新建或改建社区卫生服务站。南通市拥有社区医疗服务站1849个, 社区医护人员一万多人, 覆盖南通市县, 开通合作医疗保险制度。[2]机构的服务功能得到加强, 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得到保证, 实现“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

当然, 部分问题还是存在。以和平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 存在医护人员流动性大, 年轻的医护人员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临时的落脚点, 薪酬福利不高等现象。南通市整体而言, 存在三方面的难题。一是社区医疗发展出现地区不均衡。市县依然存在差异, 主要是各地医疗基础不一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造成市区发展快于县区、启东海门等快于如皋等地。二是社区医疗人员和志愿者缺乏。严格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人员配备, 坚持医务人员卫生执业资格培训。[3]三是制度需要完善。严格坚持医疗人员的准入制度和加大经费投入和人员编制增加的考核制度。完善制度, 增加编制和投入, 将社区医疗规模提上日程, 满足和适应群众的医疗需要。此外, 社区医疗还缺少特色的医疗服务形式和内容, 如有计划邀请知名医师前来出诊, 系统化地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医疗信息库。

三、中医学生积极投身社区医疗建设的思考

中医学生在现代医学的学习与探索中, 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把自我成长与国家医疗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体现医学学生的职业精神及专业优势, 致力于社区医疗事业发展, 致力于祖国中医在社区医疗中特色功能。

(一) 献计献策, 明确社区医疗发展是医学生的职责

党和政府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医疗事业,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完善分级预约诊疗制度,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规范和扶持民营医院发展, 加快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等, 将不断提到议事日程。新时期社区医疗服务, 第一要建立一站式服务管理体系, 服务内容多、用时少、环境温馨;其次要建立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医生、家庭护理康复等医疗服务, 并根据社区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而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模式与服务方法, 如家庭照料和临终关怀等;第三要建立团队服务, 如社区护士、全科医生、公卫医师、预防保健等组成复合式专业服务;第四要加大投入, 包括政策制定、财政增加和人员投入。

随着社区医疗服务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 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改善, 医疗人才越来越凸显重要性。医疗人才队伍的建设, 将直接影响社区医疗事业的发展。作为中医学的学习者和实践者, 应当义无反顾地履行医学生誓言, 坚定为医学事业发展而不断陶冶情操, 勤奋学习, 注重实践, 服务人民, 成为社区医疗发展中有用人才。

(二) 勇于实践, 志愿服务社区医疗

当前, 社区医疗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国家制定了相关法规, 地方形成了共同认识和举措, 从城市到农村的医疗体系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笔者认为, 一方面,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继续加大社区医疗的顶层设计、制定有利社区医疗发展的政策和保障体系, 社会组织及个人继续各尽所能, 赢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社区医疗事业;另一方面, 医学生要主动思考自我在社区医疗发展中的作为, 不要游离于社区医疗的快车道, 应当面对社区急需医疗人员的现状, 以志愿者身份投入到社区医疗建设中。志愿者实践活动, 有助于医学生提高医护思想、学以致用, 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白衣战士。

志愿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紧紧围绕医学生的学习阶段展开。第一, 低年级的学生, 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寒暑假社会实践, 集中于家乡所在地社区医疗单位, 定点 (单位) 实施, 进行连续性志愿服务, 完成医疗实践的基础认知。第二, 高年级的学生, 在指导老师的规划下, 结合专业学习的临床认知, 提高志愿活动的层次, 如在二甲规模以上的医院进行志愿服务, 建立社区医疗志愿档案, 不断积累实践经验。

(三) 融合中医专业, 形成社区医疗特色

老龄化是我国社会的突出问题, 以南通市为例, 2006年末农村户籍人口为580.1万人, 约占全市户籍人口的3/4, 其中60岁以上人口126.8万人, 占农村户籍人口的21.9%,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 列全省各市之首。[4]这表明南通市农村老年人问题正在成为社区医疗的重点, 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直接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利益。因此,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作为中医学专业学生,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结合地缘优势, 为慢性病患者、老年患者提供中医医疗服务, 建立健康档案。中医学专业的特色服务, 有助于专业的高质量完成, 也有助于在实践中思考和积累临床经验, 使老年人在传统中医的关爱中快乐生活, 更好地展现社区医疗优势。

参考文献

[1]何擂.高校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特点分析[J].科技创新, 2013 (35) :295-296.

[2]李玲.南通市社区医疗现状思考[J].求医问药, 2012 (7) :280-281.

[3]黄利民, 江喆等.南通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 (9) :28-30.

[4]候峰.农村老年人生活现状及对策[J].江海纵横, 2008 (5) :40-43.

社区医疗服务 篇2

1、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正确引导社区服务行业的发展方向,保证其健康稳定发展。

2、大力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组织作为就业安置的主要方向。

3、组织并完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大力培育和发展公益性、互助性社区服务组织。

4、按照社会事业社会办的原则,以有偿、低偿和无偿相结全的方式,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及自然人投资社区服务行业,兴办社区服务实体,增加服务项目。

发展社区教育 服务社区发展 篇3

【关键词】教育 培训 活动 社区

【分类号】G779

社区教育要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老少皆宜的社区教育活动,努力形成贯穿人的一生的、比较完善的现代社区终身教育体系,把社区教育办成居民满意的教育,使社区居民享受教育、享受学习、享受生活、享受人生,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发展。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社区教育要以深厚文化底蕴为基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用文化来熏陶人。

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支配和影响着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具有潜移默化和激励、鼓舞人们进步的积极作用,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社区教育要致力于传承、创新、保护、利用、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传统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化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弘扬传统美德,把民俗文化融入社区教育范畴,使居民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用道德来塑造人。

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法制教育、人口教育、老年教育、家长教育、妇女教育、党员干部教育等培训活动,使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进社区、进家庭,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要积极配合政府中心工作,营造舆论氛围,引导社区居民正确认识和支持政府工作,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等培训。

二、普及科学文化技能,提升社区居民素质。

社区教育要服务大众,与政府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等联合办学,以普及科学文化技能为突破口,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不断更新和拓展培训的形式和内容,面向农民、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社会人员开展科普教育、学历教育、职业技能等培训活动。

1、部门联合,开展贴近生活的科普教育活动。

要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如镇文体中心、村(居)活动室、文化礼堂、公园广场等,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联合组织各种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以“科技活动月”、“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健康教育大讲堂”等活动为载体,通过送科技下乡、图片展览、科普讲座、科普咨询服务和分发资料等多种宣传形式,重点开展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防震减灾、安全急救、医疗健康、法律常识、反邪教等主题科普活动,向群众普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分享生活小窍门,增强社区居民的科学意识,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良好风尚。

2、送教上门,举办灵活多样的文化技术培训。

为了方便社区居民参加培训,采用送教上门、就近开班模式,举办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文化技术培训。

(1)到居民家门口办培训,方便居民学技能。结合政府中心工作,到各村宣传动员,把政府的关心及时送达到居民心中,把社区教育免费培训信息及时传递给居民,动员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加培训,并想为居民所想,把培训点设到社区文化娱乐中心,常年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面点制作、健身舞、学历教育、扫盲教育、电子商务、家政等培训班,方便居民就近参加学习,提高居民素质。

(2)到企业中开展培训,让职工工作学习两不误。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员工专业技能水平,增长知识,帮助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社区教育要送教进企,将教室、课堂搬到企业,结合企业的场地、设备,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同步进行,真正让学员在“家”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切实为企业服务,促进经济发展。注重企业新员工岗前培训,通过政策法规、职业道德、安全生产等一系列内容的培训,使新员工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发展建设和各项规章制度,增强新员工的集体荣誉感、責任感、归属感和使命感,从而更好地履行各自的岗位职责。

三、开展休闲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生活。

社区教育要从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入手,注重“全员、全程、全方位”,开展休闲文化活动,宣传终身教育理念,激发居民学习热情,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1、满足居民需求,开展休闲文化活动,提升生活品质。

社区教育要贴近需求,整合资源,向全社会开放图书、棋牌、健身、舞蹈等活动场地;开设青少年活动室,在节假日开展各种技艺兴趣活动;开设老年大学,针对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举办保健、花卉、太极拳、扇子舞、腰鼓舞、戏曲等学习班,开展“文化养老进社区”活动,让老年人乐享晚年生活;面向社会举办学历教育、婴幼儿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家政知识、电子商务、养生保健、健身舞、广场舞等学习培训。这些培训活动贴近生活,内容丰富,能满足不同年龄段的教育和娱乐需求,真正体现全民性,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2、面向全体居民,倡导全民终身学习,营造学习氛围。

结合全民终身教育学习周活动,深入社区,大力宣传终身教育理念。要以各社区教育点为主阵地,因地制宜,面向全体居民,精心组织各项教育学习活动,激发居民学习热情,掀起“人人参与学习、处处皆有学习、时时得以学习”的高潮,营造“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学习氛围,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

社区教育要立足实际,通过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倡导全民终身学习,形成社区居民“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努力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益民.乡镇成人校应在推动农村社区教育中唱主角[J].中国农村教育, 2008年03期

[2]曾书琴,覃广泉.依托乡镇成人文化学校促进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 2010年第7期.

[3]崔国富.学习型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社区化发展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6期.

[4]朱鸿章. 社区教育政策与公民学习权保障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2

社区医疗服务 篇4

截止目前, 南京市所有区、县都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 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77个,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4个, 社区卫生服务站74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人次已占全市门、急诊总量的40%以上。作为城市最基层的医疗服务单位,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普及国家基本医疗政策、实现公共卫生广覆盖中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优势所在。

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比大中型医院更明显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医疗服一务主要是“小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除此之外, 还承担着12项公共卫生服务, 包括健康教育、传染病控制、慢性病防治、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老年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等。这些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政府财政提供资金, 免费向居民提供。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 根据机构的服务人口数和提供服务的项目、数量、质量, 在全面考核评价的基础上给予核定补助。2008年南京市、区财政将按照辖区常住人口每年不低于20元/人的标准,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给予补助。同时列出7

(1) 南京市玄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江苏南京210016项63个指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考核。政府作为社区卫生投入的主体决定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比大医院更加明显。

2 社区卫生服务强调的是以“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健康的含义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等各个方面的良好状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大“杀手”。据统计, 全国每天约1.3万人死于慢性病, 占全国总死亡的70%以上, 城市地区高达85%以上。而且, 慢性病病程长、费用高、治愈率低、致残率高, 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居民对防治慢性病的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加。而这样的预防控制工作靠大医院的医疗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更多的要靠社区卫生服务来实现。通过医疗、康复、心理、行为、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照顾与协调, 可以逐步提高全体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更全面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范围是社区全体居民, 以社区全体人群为对象, 而不仅仅是病人, 包括社区中的病人、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同时提供服务的内容为综合性服务, 除了提供基本医疗外, 还提供融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 使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呈现丰富多彩的内容。提供服务的模式是连续性、全程性的, 对居民来说, 从出生到临终, 不论其性别、年龄或身体、行为及社会层面的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对人的生老病死整个生命过程提供连续性、周期性的卫生和医疗保健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可和病人及家属保持情感的交流, 还可以为每位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健康联系卡, 通过社区的自动化软件系统对居民实行连续、动态的健康管理, 从而全面掌握居民个人及家庭的健康状况。

4 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成本更低

相对于大医院较高的诊疗费用,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是基本药品, 技术是适宜技术, 这种服务价格比大医院低得多, 居民能够承受得起。目前, 我市多个区、县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已经执行药品的零差价销售, 其门诊费用只有同城大医院的1/2或1/3。据统计资料表明, 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 同一种病每一门诊人次可以节省费用45元, 每一出院病人可以节省费用990元。

5 社区卫生服务更具便捷和可及性

人们在患病时往往有诸多不便, 尤其是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 所以, 医疗机构方便与否, 成为社区居民日常就诊的首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位于社区, 合理分布于各街道, 位居于社区居民的家门口, 无论您在何地、在何时都能在15分钟内到达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及时得到诊治。同时, 医务人员可以按照您的需要, 预约上门诊治、访视或建立家庭病床等, 全方位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综上所述,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其完善的网络、合理的定位、方便快捷的综合服务, 越来越成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中健康保障的首选。但是,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数是由原来的街道、乡镇卫生院转型而来, 基础较差。如:医疗质量还是得不到患者的信任;软、硬件建设跟不上老百姓的就诊需求;提供服务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全科医师极度缺乏等等, 成为目前社区卫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然而, 随着政府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投入的不断增加, 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认可程度的不断加强, 实现“小病在社区, 大病到医院, 康复回社区”的就诊模式将不再是梦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将成为实施公共卫生服务的摇篮。

社区医疗服务 篇5

务工作汇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某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2007-12-07 09:56:0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某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某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某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3)

**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

**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纺织路=号之=,辖区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岁以上老人数====人,=岁以下儿童数====人,育龄妇女数=====人。中心下设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拥有工作人员==名,其中全科医

师==名,全科护士==名。

今年我中心借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区的契机,在院领导的带领下,全体职工工作热情高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现汇报如下:

一、加大力度进行中心的改造和软硬件建设

(一)开展中心的装修改造工程

今年,**区政府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了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开展了创建国家卫生服务示范区的活动。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认真制定《创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方案》,明确了创建目标及实施步骤,从基本设施建设、人员配备、完善六大功能及监督管理等各方面对中心进行了规划。在正院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近==万元对我中心及下属站点进行装修改造,完成诊室、健康教育室、健康档案室、预防接种等室的建设,配备了健康教育、康复器材等基本

设施,经过改造,我中心采用了全市统一标志,整体环境简洁、宽敞、明亮,温馨,科室标志及路标清晰,能较好地提供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社区卫生服务,符合**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建设标准,得到居民普遍认同。

(二)开展====年**街社区诊断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和促进**街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管理,落实“六位一体”的功能,我们努力推动以社区为基础,以预防保健为主要手段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及妇女儿童保健等工作的开展,提高社区居民健康水平,我中心以**街辖内常住人口为主要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个居委会,再从每个居委会中随机抽取==户共===人进行了上门问卷调查,现已本稿件属于完成调查工作及数据整理和分析工作。通过调查及社区诊断了解居民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发现社区存在的问题、社区居民的健康

需要和需求;确定社区中哪些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和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继而制订出社区健康促进规划,为政府制定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策略,社区综合干预计划和措施,合理利用配置社区卫生服务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三)开展适合本社区居民的有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

我中心着重开展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积极开设特色门诊服务,建立专病档案

中心开设有日常的门诊医疗,向社区居民提供内、外、妇、儿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中心还对外开设家庭病床,提供急救、转诊、出诊、护理、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等项目。中心与各站均配备了急救设施和急救药品,同时还与**区第一人民医院及三甲医院订立双向转

诊协议,在就诊流程方面提供一切方便,将急救及疑难病人及时转送到上级医院,并将康复者及时转回中心(站),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的目标。

依据====年的社区诊断情况,**社区居民疾病谱前三位分别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为此,我中心积极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成为**区卫生系统社区慢性病防治示范点。我们实施了==岁以上首诊测血压制度,并开设心血管病专科门诊和继续办好糖尿病专科门诊,方便社区居民就近就医。一年来,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门诊服务======人次,为==岁以上的病人首诊测量血压====次,全年心血管专科门诊达到====多人次,糖尿病专科门诊达到====人次,系统管理高血压患者===人,新建高血压专病档案===多份。累计健康档案总数达====份;我们还开设家庭病床==张,并通过医生联系卡==小时电话预约、签定社区卫生服务合同等方式,提供送药上门、导尿、膀胱冲洗、插胃管、伤口换

药、针灸、洗婴、孕产妇保健等特色服务。

=、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工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疾病谱已发生变化,肿瘤、心血管疾病成为辖区内人群的主要疾病和死因。因此,通过健康教育的方法,普及疾病防治知识,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环节。我们对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中从未接受健康教育者占==.==,通过报刊杂志接受教育者占==.==,发放资料占=.=,上课占==.==,其它占==.=。针对这些情况,我中心与**街健康学校紧密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全年举办各类健康教育讲座==次,听健康教育课达到===多人次,举办义诊咨询=次,发放各种健康教育资料、处方==余种====多份,充分利用中心的宣传阵地共

社区医疗惠民多 篇6

《齐齐哈尔日报》2012年11月28日发表了题为《小病不出社区,大病转诊方便》的文章。文章称,家住铁锋区通东街道人民社区的王大伯长期患有高血压,隔几天就得去通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检查。王大伯说,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离家近,步行几分钟就到了,看病确实方便。“他们这里服务好、环境好。不用排队,免挂号费,看病方便快捷。”这是王大伯对通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满意的地方。“如果遇到社区医生看不了的病,他们会帮忙联系转诊医院或预约专家门诊,与上级医院共同提供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服务。”

《昆明日报》2012年8月22日的题为《设立家庭病床,小病不出社区》的文章称,“只要打个电话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医护人员就每天都会到我家,给我母亲清创、换药、量血压。费用每月末结算一次,拿着医保卡就能刷卡,不贵又很方便。”麦芳介绍,“以前我母亲要换药,要去关上医院那边,去一次别提多费力了。我母亲也累,我们也累。”

建立于2011年5月的华都卫生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医疗康复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卫生服务。运行一年多时间。服务站完成了为辖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300余人免费体检,建立了小区居民健康档案400余份等工作。

新疆日报网2012年12月25日的《乌鲁木齐:社区“家庭医生”,看病不比医院差》说。家住孝感路社区的吴大爷瘫痪在床,每隔三五天就要做一次尿管冲洗,上大医院非常不方便,私人诊所医生因为路远,又不愿上门服务,这让他和家人都非常苦恼。为此。家人找到孝感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此后,包片负责的社区“家庭医生”上门为吴大爷冲洗尿管,让吴大爷一家人笑逐颜开。

《光明日报》2012年4月17日发表的文章《医生主动上门,小病不出社区》称,3年前,王齐兵所在的钢厂发生意外,喷溅的钢水让王齐兵全身95%烫伤。王齐兵在无锡三院治疗了半年多,病情才得以基本控制。对王齐兵来说,后期的康复训练非常重要。2011年1月,王齐兵坐着轮椅来到前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康复训练。让王齐兵家人万分感动的是,当时王齐兵全身裹满纱布,面貌吓人,康复科的医师不但不嫌弃,反而主动帮他做关节活动、定期换药,现在王齐兵恢复得很好,已经可以上下楼梯了。王齐兵的主治医师戴云峰边指导王齐兵做仰卧起坐,边告诉记者:“虽然在家也可以做这样的康复训练,但家属常因掌握不好力度,有时会出现‘暴力’,反而不利于病人恢复。”王齐兵动容地说:“这里有专业的康复训练指导,更有温暖人心的医生,他们不仅仅是对我身体康复的帮助,更多的是对我精神上的引导,可以说,是他们重塑了我乐观的性格,我很感激他们。”

社区医疗 蓬勃发展

发展变化看得见

中国经济网2012年10月17日的《盼看小病不出社区》指出,黄梅珠是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朝阳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在这个岗位工作了近40年。2002年,他所在的这个中心还是江两省木材厂的卫生所。那时办公条件非常简陋。全所只有一台电脑,内外科都挤在诊疗大厅。那时没有B超机等设备,只能做些简单的化验,有时还会出现部分药品短缺的现象。小诊所每天接待约200名患者,包括厂里职工和附近的社区群众。

2006年,厂卫生所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这里的变化太大了。2009年。地方财政拨款180万元,帮助他们改扩建房屋,更新医疗设备。用房面积从750平方米一下增加到了2750平方米。现在的诊疗大厅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5个全科门诊。他们现在拥有3台先进的B超检测仪和1台彩超检测仪。去年。服务中心又花3万多元买了2台全自动血压计。他们的医护人员队伍不断壮大,5年来引进了36名医师和护士。

现在,除了给周边百姓看病,他们还能提供疾病预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儿童护理等医疗卫生服务。通过电子档案系统,他们还详细掌握了辖区内各家各户的健康情况并归纳入档。定期上门通知老弱病残孕等人群体检。目前,中心已经成为医保定点医院。以前很多附近的农民患者都是小病拖,大病扛。刚开始实施新农合时,他们这里的人均水平只有30元。2012年,南昌市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了290元。来他们这儿看病的患者都说,“每年缴50元钱,看病不用发愁了”。

基本药品“零差价”

人民网2012年9月6日的《广州新医改实施三年,基本建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一文捉到,家住越秀区诗书街的李阿姨患有高血压。以前在省级三甲医院排长队开药的她。发现社区卫生中心的基本药品比大医院要便宜不少。“100元左有的药,社区医院要比大医院便宜10元到15元左右。”现在,李阿姨经常拿着三甲医院的处方,到社区医院开药。

诗书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鑫院长告诉记者,在以往“以药养医”的体制下,一般医院药品零售价格要比进价贵15%左右。实施新医改以后,社区卫生中心从此彻底告别“以药养医”,基本药品实现了进价和零售价之间“零差价”,社区医院药品价格反而要比二三级医院便宜15%左右。

另外,2012年起广州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从2010年的每服务人口25元提高到40元,提高了60%。如今,在社区卫生中心看病越来越便宜,挂号费、诊疗费全免,药价更便宜。金鑫告诉记者。在诗书街社区卫生中心,平均一张处方的花费是59.3元。比2010年下降了18%,并大大低于全市平均处方费用。

中医进社区

新华网2012年3月2日的文章《中医进社区,看病省一半》称,经济效益差,没“钱途”,使得很多综合性医院不愿做中医,这正好给社区发展中医提供了空间。麻涌和大岭山都是东莞社区开展中医服务的试点镇。记者在麻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科室内设置了独立的中药房。几名市民正在排队等候中医理疗。该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医的价格低廉。不仅受到本地群众热捧,甚至将市区的一些病人都吸引了过来。现在麻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门诊量中,中医门诊量已占了5成。”

nlc202309011334

大岭山镇礼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汤赵荣说,在社区医疗机构中推广中医很有市场,“中医主要以治疗常见病为主,费用比西医便宜很多”。以大岭山为例,现在大岭山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次诊疗的人均处方费用是49元,而中医的平均处方只要25.3元。便宜了48.3%。

家庭病床解民忧

《健康报》2012年9月4日发表了题为《家庭病床,解了重病号的后顺之忧》的义章,文章中,山东省青岛市香港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赵慎谦介绍到,社区家庭病床其实就相当于把病床从医院搬到家里,患者在家里享受住院待遇。目前,香港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两名全科医生,他们除在中心坐诊外,还固定负责家庭病床工作;另有3名护士轮流负责家庭病床工作。医护人员对家庭病床每周例行巡诊两次。除例行巡诊以外,当患者需要输液时,医护人员会连着去几天:当患者有突发情况时,家属呼叫中心的医护人员会第一时间赶到。

居家医疗护理的好处之一在于可以为患者节省医疗费用。以前家庭病床业务由基本医疗保险办理,现在则由护理保险基金支付。跟门诊大病相比。它既没有病种限制,发生的医疗护理费也不设起付线,报销比例高达96%。患者在社区办理家庭病床手续,即可享受居家医疗护理待遇,年度期满(一期为一年)后结账出院。但与此同时,为了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防止出现过度治疗,居家医疗护理相关政策规定对家庭病床费用实行日均控制结算,日均费用标准为60元。也就是说。患者每天的花费要在60元以内,如果病情复杂。60元不够用,患者就要到上级医院住院治疗了。

医疗体系 逐步完善

一般治疗费纳入医保支付

新华网2012年1月3日的《江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纳入医保》一文称,从2012年1月1日起,江西省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的门诊挂号费、门诊诊查费、注射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不再单独设立药事服务费,不再执行合并的原项目收费标准,并在已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及开展医保门诊统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行政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执行。

从2012年起,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因病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生的一般诊疗费暂定10元/次,其中医保支付8元,个人负担2元。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一般诊疗费暂定6元/次,其中医保支付5元,个人负担1元。

社区15分钟医疗服务圈

大江网2012年10月15日的《江西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将建社区15分钟医疗服务圈》一文说,根据规划,江西省将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内建设一所公立的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规划和需求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社区居民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生,2名以上公共卫生医师,建立家庭责任医师团队制度,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根据规划,江西省将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到2015年。力争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

全科医生培养基地

中国新闻网2012年9月28日的题为《江西投2.44亿元建设全科医生培养基地》的文章指出。为改善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满足开展规范化培养工作的需要,近日江西启动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项目,投资2.44亿元建设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据了解,2.44亿元资金主要用于省卫生厅、南昌市、景德镇市、宜春市、抚州市和上饶市等9所省、设区市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建设。该项目计划每年规范化培养全科医生890人,项目总建筑面积75,580平方米。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快完成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任务,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我省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能力与基层医疗卫生水平,实现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可持续发展,帮助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医疗信息共享

《哈尔滨日报》2012年6月21日发表了题为《206家社区医疗信息共享,冰城“云医疗”全国领先》的文章。文章指出,哈尔滨作为国家第二批电子病历试点城市之一,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哈尔滨市通过采用“乐辰区域医疗信息化系统”。已经在全市建立了360多万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全市20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息共享和医疗互助。该系统以当今领先的云计算技术为核心,形成了集电子病历、健康档案、远程诊疗、双向转诊以及区域医疗于一体的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平台。

责编/玉坤

社区医疗服务 篇7

1 社区康复中心配置药师的必要性

1.1 服务人群需要药师

在社区康复中心主要针对的患者群体当中大多数的是一些老人、妇女以及儿童和慢性病病人, 还有一些残疾人群体, 他们有着比较特别的病理和生理状况, 所以对于这些患者, 无论是在药品的种类以及剂量, 还是施药的方式上的选择都更需要谨慎对待, 因为, 一旦发生类似用药不慎重的情况, 很可能加大病人产生不良反应概率, 同时, 增长患者的痛苦以及经济压力。还有一种情况是老年患者可能由于在理解以及记忆上的问题, 有时候不能够按照医生的嘱咐与说明书的说明服药, 甚至会发生药物服用错误的情况, 提高了社区中用药的风险[2]。因为, 一些患者对药物的选择并不是那么得当, 对药品的不良反应提醒和一些注意事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有的甚至不看所买药品的服用说明书, 还有那么一部分的患者可能为了追求保健的目的, 自我药疗时过分地用药, 广泛地服药, 有的还是长期大量使用调解生理药物, 导致患者对药物具有比较严重的依赖性。有部分患者还可能鉴于其他的原因自行中断或者更换了药物, 很可能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延长, 也就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增长了费用。

1.2 药品的储存和管理需要药师

众所周知, 药品质量是疗效在临床上得以体现的前提, 所以, 在社区康复中心一定要把好的是药品的质量关, 确保药品的进货以及验收环节不出问题, 同时还要加强对药品保管以及调剂的规范化管理, 杜绝假劣药甚至是非药品进入药库。对于药品而言做好保质的工作同样重要, 以防止药品的过期或者是失效, 还要及时地对医师的合理用药进行适当指导, 还要能够妥善地解答病人在用药时候的一些疑问或者不明白的地方, 这需要药师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来进行解答。所以说, 对于社区的药师而言, 掌握比较扎实的专业技术以及专业知识对于快速、准确地处理和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这样, 政府最初建设社区的康复中心来为群众解决看病难以及看病贵的最终目的才能真正达到。

2 社区康复中心药师需要的技能

2.1 情商要高

药学服务需要药师具有很高的情商。那么什么是情商?所谓情商指的是个体对自身情绪的一种把握和控制的能力, 同时, 还要能够揣摩出他人的情绪并能够进行驾驭, 对于人生一定要有乐观的情绪且面对和承受挫折能力要很强。那么作为药师,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药师, 首先就是要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要有足够的耐心来面对和回答患者可能提出的一些疑问, 还要用自己的快乐、向上等一些比较积极的情绪来感染病人, 让他们在和药师交谈的过程中树立起战胜病痛的勇气和信心, 让他们在心理上首先就打消了对病症的恐惧。特别是社区的康复中心需要和一些相对特殊的人群打交道, 他们所需要的往往是更多爱心的滋润, 因为, 在他们当中, 有一些疾病的症状非常得轻, 甚至只是一种在心理上的暗示作用下的疾病, 这种情况下, 药师就需要学会倾听患者的讲述, 并适时给予恰当的开导。俗话说的好三分靠治疗, 七分靠休养[3], 作为社区的药师, 更应该注重与患者沟通的有效性, 对患者开展引导, 并为他们营造一个充分表达情绪以及诉求的环境, 让他们彻底的丢掉在思想上的包袱, 宣泄心理压力, 最终减轻对疾病的不适感, 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2.2 专业知识和服务技术要扎实

作为一名药师要很好地服务社区居民, 就需要对中心的药品目录有一个相对的了解, 要掌握药品的品种以及名称和规格等, 还要熟知这些药物的用法以及用量, 还有就是可能会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以及禁忌症等, 特别是对注意事项需要做到了如指掌[4]。同时药师还要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 比如治疗和诊断学, 有时要涉猎到经济和伦理以及心理学等, 尽量可能多掌握保健方面的知识和服务技巧, 要能正确地对医师的用药进行指导。

3 在社区康复中心药师的主要工作

3.1 加强沟通和交流

药学服务提供要以患者为中心开展, 要主动进行服务, 要注重治疗的结果,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关心和关怀。这其中, 药学是药师服务的主体, 要就药物和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对病人的用药不良反应以及用药历史进行了解, 从而正确地指导医师用药, 还要能为选药以及正确的确定给药方式提供依据, 达到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 也就减少了医疗的纠纷[5]。通过药师的沟通, 可以避免由于医患之间缺乏必要沟通造成的不信任, 这也是是医疗措施能够取得成功的基础。所以, 药师首先必须学会沟通。

3.2 做好用药的咨询

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定期的或者是不定期讲座, 在社区康复中心进行一些必要的咨询活动, 通过这些讲座来提高社区居民对于用药了解的水平和自我用药的正确率, 降低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达到减少浪费资源的目的。还可以在社区开辟一个用于用药咨询的宣传栏, 确保每个社区康复中心的宣传栏都能看到用药咨询的栏目, 由社区的药师负责对栏目内容进行更新[6]。用药的咨询还能建立一个社区的康复中心咨询网络, 既能够以医院作为中心开辟社区康复中心的用药咨询网, 还能够以区域划分为平台建立起用药的咨询网, 保证每天都有药师24 h值班, 随时解答病人用药的疑问, 还能为医师进行用药的咨询和指导。

3.3 建立电子用药档案

每个社区康复中心都可以通过咨询记录对社区内的一些居民建立起电子的药品使用档案, 其中还应该包括他们的一般性信息, 特别是对于患者用药的历史和不良用药反应史等这些特异的信息也要全部地进行记录。在患者就诊时, 可以通过档案了解用药史以及不良反应史, 医师就可以对患者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 以避免了医患纠纷。

综上所述, 药师参与到社区的医疗、药疗服务当中, 不仅能够规范社区的药物治疗工作, 并且还能够通过社区的药师和患者的有效沟通, 最大程度地满足病人的就医需求。社区的康复中心可以称得上是医院的窗口, 在这里服务质量的好坏会对医院声誉产生较大的影响[7], 所以, 让药师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的服务中, 同时也有利于创造一种和谐、健康、温馨的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国龙.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09, 11 (12) :2069-2070.

[2]李海涛, 李士雪, 王晓林, 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药学服务的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 2006, 4 (5) :27-28.

[3]罗嵇宁, 严非, 王伟, 等.成都、沈阳2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处方用药及费用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7, 21 (5) :24-26.

[4]张淑慧, 张咏梅, 孙颖光.医护患不同群体对医院药学服务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0, 30 (19) :1690-1692.

[5]孙刚.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医院药学服务中的运用[J].中国药事, 2011, 25 (5) :513-514.

[6]相里荟君, 黄新芬.浅谈药师在医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 :251-252.

社区医疗服务 篇8

1 社区医疗服务风险的特点

1.1 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高

由于我国各地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良莠不齐,一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简单,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使其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增高。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相对较好,但也会出现医疗差错,被因其产生的纠纷所困扰。

1.2 风险防范难度高

社区医疗服务由于面向社区居民,服务对象复杂、服务方式多样、服务人群老年人居多等,导致风险防范的难度增高。

1.3 抗风险能力低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同于大医院,一般规模都较小、资金薄弱、技术力量差,风险发生后没有能力去抵御风险。

1.4 对社区卫生服务声誉影响大

社区医疗服务人群相对固定,它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居民对它的信任与支持,风险事件一旦发生,不仅导致患者健康受损,还会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声誉,使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度、忠诚度和依从性降低。

2 社区医疗服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2.1 医学科学局限性及疾病本身原因

在医学上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还有许多疾病尚待攻克,这就增加了医疗行为的风险。疾病的严重性、病情变化的复杂性及个人体质的差异都增加了诊疗的难度。这都给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了难度,大量的误诊、误治由此而起。这是社区医疗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

2.2 管理不到位、体制不健全

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尚未达到规范化管理,很多地方还停留在较低的管理水平上。服务流程上有漏洞,制度上有缺陷,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出现医疗纠纷后隐瞒不报,从而造成信息阻断,切断了系统安全链,无法了解客观事实,无从着手研究分析,更不能提出相应改进措施,防范不良事件的能力下降,导致社区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

2.3 医务人员原因

由于社区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受到道德规范、思维方法、理论知识、临床经验、技术水平、质量意识、法律知识的限制,使社区医疗风险无处不在[1]。社区医疗活动是以全科医生为主导的,本身就具有风险因素复杂、风险发生不确定性高等特点,如果医生技术水平再不高,就会直接导致风险事件发生。

2.4 患者原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和家人的健康状况,对疾病的预防和早期诊治都更加重视,由此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而医疗技术的进步不可能与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值同步、与社会文化水平整体上升。咨询的发达使患者更方便地了解到与疾病相关信息,对医疗过程的参与意识及知情同意的要求也不断加强。另外,个别患者及家属缺少道德与诚信,在利益驱动下,为获取不正当利益或免付医疗费用而无理取闹等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3]。

2.5 法制建设及法律观念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类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使得人们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这些都对社区医疗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客观上也增加了某些风险因素。另外,有些医务人员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常常因此引起纠纷或对患者身心造成损害,给社区医疗造成了风险。

3 社区医疗服务风险管理策略

3.1 成立社区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

卫生行政部门要成立专门的社区医疗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监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相关社区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风险管理和监控,负责解决重大的社区医疗风险事件;深入调查发生社区医疗风险事件的原因,加强对社区医疗风险事件的控制和处理。

3.2 树立正确的风险观

由于目前我国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社区医疗风险呈现的是批判的态度,所以当出现医疗差错或纠纷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掩盖和隐瞒,而不是认真地讨论产生过失的原因、不去考虑今后的防范措施,这样不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所以,应转变观念,正确对待风险,当风险出现时,要认真分析、及时应对,积极防范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3.3 建立社区医疗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平时注重医疗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反馈与报告,及时发现风险迹象或征兆,警示决策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确保对社区医疗风险事件的及时发现、科学处理[5]。

3.4 构建有效的社区医疗风险管理模型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结合自身特点,建立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模型,包括组织机构设计、职能部门划分及职能分工、岗位工作说明、工作流程等管理文件。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风险的识别、评价及正确的处理[2]。

3.5 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力度

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既要不断进行医学知识、医疗技术的培训,又要加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培训与考核要形成制度化、经常化,从提高人员素质入手,减少社区医疗风险因素,规避风险事件的发生。

3.6 加强医患沟通

很多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之间的沟通不够造成的,所以医生要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在社区诊疗服务过程中,医护人员不要忽视病人的心理需求和感情需求,耐心地接待病人和家属,与病人协商检查治疗方案,并告之治疗的目的、意义和可能的医疗风险等,避免医患之间的矛盾发生,减少风险因素的存在[4]。

总之,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大量风险因素,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应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建立起科学的社区医疗风险管理模型,更好地应对风险、规避风险,尽可能地减少风险事件带来的损失,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社区医疗服务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风险,其特点是: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高;风险防范的难度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抗风险能力低;对社区为卫生服务声誉影响大。产生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医学科学局限性及疾病本身原因;有管理不到位、体制不健全的原因;也有医生和患者的原因。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建立起科学的社区医疗风险管理模型,更好地应对风险、规避风险,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社区医疗,风险特点,产生原因,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田晓红,张春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纠纷防范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3,6(12):1005-1006.

[2]应向华,陈应耀,陈洁.医疗风险分析与评价[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12(4):8-9.

[3]樊立华,李莉,杨晋.黑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风险因素界定及控制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1):68-70.

[4]李莉,樊立华,苗杰.哈尔滨市社区卫生服务风险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8,22(4):66-67.

社区医疗服务 篇9

1 社区志愿服务是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社区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 大力发展社区公共服务, 不断满足社区全体居民的各种服务需求以及社区特殊群体的特殊服务需求, 对于增进社区福利、维护社区稳定、促进社区和谐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分为三种: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社区公共服务的行政机制是指社区公共产品由政府无偿提供, 消费者主要通过政府相应的制度安排获得产品的社区公共服务过程及方式。政府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优点在于以政府的财政实力为后盾, 可以较快的改善社区公共服务环境,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其缺陷在于政府财政支出压力较大, 社区服务项目及资金数额易受政府政策及其偏好的影响, 与居民实际需求之间有可能存在距离。另外,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还存在效率低下的弊端。社区公共服务的市场机制是指服务组织和机构按照市场需要提供服务、消费者通过市场获得服务的形式。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优点在于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而且市场竞争还可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但是, 由于市场机制是一种利益驱动机制, 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解决社区弱势群体的服务需求。社区公共服务的社会机制是指各类社会组织 (如非营利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 以志愿或自治的形式提供社区服务的过程及方式, 包括社区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等。社区志愿服务作为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克服市场服务机制的缺陷、弥补政府服务的不足、满足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以及促进社区和谐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有利于和谐社区的构建

社区志愿服务秉承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化解矛盾、排忧解难, 提升了社区的和谐程度, 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的进程。

2.1 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改革的深化以及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扩大, 各种社会矛盾凸显, 满足弱势群体的基本需求, 是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要求。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或低费公共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但是, 受政府财力不足、社区公共服务理念滞后和社区公共服务体制不顺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到目前为止, 我国政府社区服务资金投入显著不足, 社区弱势群体基本服务需求还难以得到满足, 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弥补了政府服务的不足。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分为面向社区内的老、弱、病、残、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的服务和面向社区全体居民的服务, 而弱势群体是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对象, 面对弱势群体的社区志愿服务维护了基本的社会公平正义。

2.2 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有利于培育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

和谐社区的构建需要社区居民具备较强的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然而长期以来, 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制”决定了几乎所有社会资源的分配都是由居民的工作单位来完成的, 居民所居住的社区对于居民来说缺乏实质意义, 社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严重边缘化, 居民缺乏社区意识、社区认同和社区归属感。社区公共服务强化了社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 密切了社区与居民的关系, 提升了社区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尤其是社区志愿者为弱势群体提供的无偿、低偿服务, 使他们深切的感受到社区的温暖, 增强了社区的亲和力, 使社区居民产生一种强烈的“社区是我家, 服务你我他”的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

2.3 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有利于培养社区的团结互助精神

团结友爱是和谐社区的重要标志。但是, 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 大众传媒的发展, 价值观念的转变, 社区成员间面对面的互动减少, 人们之间的交往日趋带有短暂性、间接性和功利性。现代社区, 尤其是新建小区型城市社区, 人口异质性大, 流动性强, 从事的职业与所处的社会阶层、社会地位相异, 居民之间一般直接交往较少, 有社区意识但是缺乏紧密的社区联系机制, 人们相互之间疏远、冷漠, 甚至感到孤独和无助。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 尤其是邻里之间的志愿互助服务, 可以加强社区成员间的接触和相互关怀, 减轻彼此的疏离感, 尤为重要的是社区志愿服务弘扬了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提升了社会成员的道德境界, 培育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极大提高了社区的和谐程度。

3 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制度, 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我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对和谐社区的构建已经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总体而言, 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突出表现为志愿服务精神还没有深入人心而转化为社区成员的自觉行为;社区志愿服务缺乏规范的组织管理和方便的志愿服务平台;社区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不强且服务内容单一;制度化的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等等。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与和谐社区的构建。针对社区志愿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今后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社区医疗服务 篇10

1 充分认识、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决策

卫生部已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列为近年来的工作重点。社区卫生服务是指社区内的卫生机构及相关部门根据社区内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合理使用社区的资源和适宜技术,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人群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基本医疗服务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牢记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原则;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效率和可及型。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发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坚持以地方为主,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推进。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承担着重要任务,要为社区人群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连续性,以预防为主的服务和照顾。

2 掌握医学知识要全面

社区护士所从事的工作要求不仅需要熟练掌握预防医学、社会医学、老年医学、康复医学、医学心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及一些人文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为社区居民热情服务的心态。以人为本、提供人性化服务,是二十一世纪发展的一个方向,护理人员要与社区居民心连心,护士要有人际沟通能力,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经验和综合护理能力、独立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预见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调研科研能力、自我防护能力等等。充分认识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1)基础性:它为社区居民提供第一线最基本、最广泛的预防及医疗保健服务。(2)可及性:他从服务的内容、时间、地点、收费等方面更加贴近居民的需求,使用方便。(3)综合性: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外还涉及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各个层面。(4)连续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生命的各个阶段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5)协调性:社区工作人员需要协调好各部门的联络和关系,为社区居民提供会诊、转诊、联系资源等协调性服务。社区护理具有广泛性、综合性、连续性、协调性、可及性、自主性及独立性等特点,以群体及基层健康原则为主导普及健康服务。

3 社区服务的工作内容

目前我国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多数人的知识结构上存在明显缺陷和不足,为承担好社区工作的这项责任,社区的护理人员分期分批参加了全科护士的培训工作,社区医护人员还要做好入户调查工作,把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状况掌握好,做好社区居民的“六位一体”工作,即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基本医疗服务。社区每位护理人员与社区居民交朋友,为居民做到“五服务活动”,即快乐服务、贴近服务、交友服务、立体服务、全方位服务。作为一名护士要做好社区工作,在执行任务时需要担当不同的角色完成工作,其中主要的角色包括:(1)照顾者。社区护士对服务对象提供直接护理,如为糖尿病人提供饮食营养指导,为中风患者重整家居环境减少意外的发生,为高血压患者监测血压、指导用药,为健康居民提供健康检查。(2)教育者。教导个人、家庭、团体及同行了解社区护理工作。(3)被咨询者。可更好地促进健康、使患者学习照顾自己尽快康复。(4)组织与管理者。根据工作需要负责人员、物资和各种活动的安排,要组织本社区有同类兴趣或问题的机构人员学习。(5)协调与合作者。社区护士必须有较好的人际交流和协调工作的技巧。(6)观察与研究者。社区护士应从实际工作中观察到一些现象,再以专题研究项目提出来探讨。

5 社区护士的职责

论完善社区养老服务 篇11

关键词:社区养老;空巢家庭;居家养老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改善,平均寿命普遍延长,最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老年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增加。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26亿,占总人口的10%,也就是说我国在上个世纪末便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61亿;2020年将达到2.23亿;2030年则会突破3亿。与此同时,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在2020年有可能达到2780万人,其增长速度超过了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这些数据不仅揭示了我国老年人口急速增加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将如何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空巢家庭与居家养老

空巢家庭在社会学上原用来指家庭生命周期中的最后一个阶段,即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后离开,独剩老人的家庭。空巢家庭现象是由于平均寿命延长,养老观念改变,居住方式变化,人口流动增快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我国,空巢家庭的比例急速上升,从1989年到1996年,几年间空巢老人的比例就从30.4%增加到了38.6%。近10年来,空巢家庭问题更是越来越突出,同时我国独居老人的比例也从1987年的不到4%上升到了现在的11%。据有关调查显示,现代社会老人与子女都有分开居住的倾向,其中老人想分开的占78%,子女想分开的占77.4%。老年人与子代分居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虽然这是现代老人的—种理性选择,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随着老年人从低龄走向高龄,从身体健康、尚可自理到体弱多病、不能自理,如何养老成为—个越来越现实的问题。

尽管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方式现在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但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不可能完全被社会养老所替代的。调查显示,仅有不到9%的老人愿意去养老院养老。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尽管政府兴办的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的条件良好.服务周到,价格合理,但真正^住的老人却少之又少。例如在上海就仅有4.4%的老人愿意去养老院。老年群体在社会群体中是相当脆弱的,他们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怀与重视,包括物质与生理上的,精神与心理上的,而养老机构却很难给老年人“家”的感觉,这也是很多老人不选择人住养老院的原因之一。

“居家养老”是近年来西发达国家提出的一种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居住在家,由家庭成员提供生活服务的“家庭养老”,而是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基础上的,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载体,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已经成为全球的一种共识,即使是那些已经完成了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的发达国家,也非常鼓励老年人居家养老。据不完全统计,各国老人在家养老的比例是,美国95%,荷兰91.4%,日本96.9%。由此可见,居家养老已成为未来养老的主要模式。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居家养老理念得以实践的一个重要的必备条件就是要有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也就是说必须将养老问题社会化。而在我国目前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范围不大的条件下,将养老问题立足于社区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首先,由于老年人生活在社区,社区养老服务不仅使其在地缘上有归属感,心理上有安全感,而且可以及时解决老人生活中的各种实际困难,有效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其次,由于社区养老服务以第三方姿态参与居家养老,一方面维护了老人的自尊心理,另一方面减轻了其子女的压力与负担,从而有利于保证家庭的和睦。再次,社区养老服务可以缓解政府在社会养老问题上的压力,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将社会资源更有效地利用起来。同时,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开辟了—个就业的新渠道,可以解决失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因此可以毫无疑问地说,社区养老服务对于居家养老模式来说有其独特的服务优势,是居家养老的必要也是最佳的载体。

当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建立社区内部的老年公寓、托老所之类的社区福利机构,由此可以针对老人不同层次的生活需求给予照顾,尤其是一些独居老人;设立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以及时解决老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开设专门的食堂和家政服务中心,以解决老人日常生活的需要;完善社区的医疗保健服务部门,为老人的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照顾;设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学校、婚介所、人才交流中心等,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满足老人的求知欲望,扩大老人的社交范围,实现老人的自身价值;开展老人法律援助服务,更好地维护和保护老年人的权益。

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开始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第一,社区养老服务在性质上的福利性,在资金上的社会性。社会福利性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宗旨,是其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也就是非营利性质的,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支持,其他的民间来源,如捐赠等也是相当重要的。第二,社区养老服务在机构上的民间性,在功能上的辅助性。社区养老服务部门与政府是不存在任何权属关系的,是一个非政府性质的福利机构,因而要防止其准市场化倾向。同时,社区养老服务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养老服务,必须对其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位,如果把社区养老放在主要养老方式位置上,完全替代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将不堪重负。第三,社区养老服务在内容上的规范性,在人员上的专业性。社区养老虽然是非政府性质,但也要在最大程度上确保资源的最优配置与利用,因此其提供的服务内容便具有严格的规范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要求相关的服务人员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保证能够提供高素质的服务。第四,社区养老服务在运作上的协调性,在发展上的多元性。由于社区养老是一个涉及到全社会的问题,因此它与社会其他部门以及社区内部各部门之间都存在着—个协调关系。随着社区养老的不断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势必要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才能满足老人各个方面的需求。

从以上各方面可以看出,社区养老服务在居家养老模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发展和完善社区养老是我们当前解决养老问题的—个重点。

三、完善社区养老服务

在目前的情形下,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相对于老年人的迫切需要而言,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当中存在的—些问题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一)对于社区养老的观念转换落后,对社区养老的认识不足。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养儿防老”的思想,因此,不仅是普通百姓,甚至是一些相关的职能机关和管理部门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在当前开展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就是说,并没有把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当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一部分,没有把建设社区养

老服务体系上升到关系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

(二)基础设施缺乏,硬件设备不齐。虽然在地理上,社区养老服务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其规模受到一定的限制,人力、物力上的资源都比较匮乏,资金来源也比较少,因此很难真正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有的城市虽然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但却出现养老设施使用率低下的现象,这是因为收费上偏高,老年人难以承受。

(三)在“软件”上,缺少专业的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以令人满意。目前在我国从事社区养老工作的绝大部分是没受过专业训练,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员。这样的素质不仅直接影响到服务的质量,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整个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而且,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中的志愿者队伍明显缺乏,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真正的志愿者队伍,也就是说还缺乏真正的社会公众参与度。

(四)外部管理环节不协调,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很多关系到社区养老服务的切实问题在各个政府部门间被互相推诿,责任不够明晰,严重影响到社区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予以支持,使得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与制约。这些问题都需要用法律法规来进行调整,以提供—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发展社区养老服务。

在东南亚,新加坡可以说是一个将西方市场经济制度与东方家庭价值观念结合得比较完美的国家。目前,新加坡有大概30万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人,占其总人口的8.4%首先,在政策的制定上,新加坡政府着眼于动用全社会的力量来对待养老问题。政府将老年人照料作为—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将各个层面的力量都考虑进去,要求个人必须负起责任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如推行以房养老政策;要求家庭提供基本的照料,鼓励子代与老人同住;要求社区协助和支持家庭对老人的照料;而国家则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帮助个人、家庭、社区各尽其责。政府在养老问题上实行大力扶持政策:在养老设施的建设上,政府投资占90%以上;对养老机构各项服务的运作成本提供津贴;实行“双倍退税”政策,允许国家福利理事会认可的养老机构面向社会募捐等。其次,在养老设施、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上,新加坡相当重视对老龄设施的投入力度,各种养老设施齐全且收费合理,服务人员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且需要接受专业培训。与此同时,还拥有一支占服务人员数量15%的义工队伍,这当中有许多具有专业知识,并且长期为养老机构服务。再次,在养老机构的服务理念上,由于没有资金、技术和人员上的后顾之忧,新加坡养老机构追求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努力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达到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

尽管我国与新加坡国情不同,体制各异,但在养老问题上是互通的。通过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区养老。

(一)提高对于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摆正社区养老工作的位置。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各方面需要和促进老龄工作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因此,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与宣传的力度,同时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在政策制定上给予社区养老服务一定的政策优惠,鼓励其健康发展。同时,也要规范各级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充分认识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使社区养老服务走上社会化的轨道。要想扩大社区养老服务的规模,多渠道筹集资金,就必须使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只有将服务机构、服务对象、服务管理、资金筹措等社会化,才能将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到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促进其积极发展,逐步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免除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资金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更好地建设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使其在硬件上达到要求,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群。上海市实行的“星光计划”,将福利彩票中的很大份额用于支持本地的社区养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使社区养老服务走上专业化的道路。必须意识到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具有丰富内涵的工作,应该采取一些专业化的措施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准。如建立专业人员的培训机构,对在岗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再培训,国家有关机构可制定—些专门的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实行劳动准入制度等,以此来提高专业服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还应扩大宣传,充实志愿者队伍。

(四)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发展社区养老服务。除了要在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的思想风尚,建立比较完善的服务设施之外,更要有相关的政策法规作为保障,使社区养老服务由伦理型向法制型推进。

探究社区医疗发展之路 篇12

一、目前中国社区医疗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 社区居民的医疗管理问题

1. 关于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社区居民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 而且是长期居住在社区周围的居民。对于社区中的中老年人来说, 易多发常见病和慢性病, 社区医疗是其首选的卫生服务形式。对于社区中其他的年轻居民来说, 虽然其患病比率相对比较低, 但是如果年轻人一旦患病直接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 这不但缓解不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 而且同时也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的浪费。这样也难以发挥社区医疗在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特殊作用, 同时也不利于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

2.“首诊制”、“双向转诊制”及与医院合作尚未真正实现

社区卫生中心与市级大医院之间由于现行体制和利益的影响, 各自分级管理、核算, 在这种利益机制格局下, “双向转诊”很难实现。由于公立医疗体系是由政府拨款, 所以政府有权决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其转诊的上级医疗机构, 以及双向转诊的各项规定。

(二)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费及其管理

1. 政府重视力度不够

中国的城市卫生资源的80%配置集中在城镇大中医院, 社区卫生资源只占20%, 很不合理。由于社区卫生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政府重视程度的不同, 有的地方虽出台了投入政策和办法, 但不落实, 力度也远远不够。其次, 社区街道卫生机构资金基础较弱。给社区卫生站配置业务用房, 增添设备及医疗服务人员都比较困难。这也直接造成了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设施较为落后, 社区居民不把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就医首选的现状。

2. 社区医疗服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社区卫生工作需要全科医学人才, 不但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懂各科医学知识, 对于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准确诊断, 妥善处理, 对于在社区卫生站无法医治的病人, 给予其最恰当的转诊建议。此外, 还要掌握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但目前中国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人员配备不足, 工资待遇较低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这样就造成了社区“六位一体”的工作难以落实, 很多是形同虚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有限, 不能满足群众多层次、全方位的医疗保健需求。

3. 社区医疗卫生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脱节

社区卫生服务只有通过与基本医疗保险合作, 才有能获得运作的资金保障。如果参保人员日常疾病都能首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就可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经费来源。

二、国外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一) 美国

美国医疗保险制度是由私人医疗保险和国家医疗保险组成。以纽约为例, 纽约市现有人口800万, 有五个行政区, 下设59个社区。“纽约医疗医院集团” (简称:HHC) 是纽约市政府负责统筹“医疗补助方案”和“医疗照顾方案”的机构。将医疗服务送到社区也是HHC下属医院长期事业。通过电子病历, 使中心下属的医院和诊所的医生能够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调档会诊, 并能够和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医生一起分析病例。那些享受“医疗照顾方案”和“医疗补助方案”的低收入家庭患者和老年人能够和享受“私人医疗保险”的患者一样得到最好的医疗服务, 从而消除由“两种医疗保险制度带来的不同待遇”。

HHC主要开展以预防为主的社区保健。发起“预防哮喘治疗行动”、“妇女保健行动”、防治肺结核和艾滋病行动等等, 充分发挥社区的特色。

(二) 德国

德国卫生管理体制分为联邦、州和基层 (社区) 三级。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有卫生立法权, 联邦卫生部对州卫生行政部门除管理和指导职能外, 在卫生服务的实施方面, 也是一种合作关系。联邦卫生部负责制定宏观政策和政策框架, 各州负责具体实施, 联邦卫生部不直接决定某个州的具体卫生事务。

德国95%以上的居民享受社会健康保险, 健康保险制度规定居民就诊必须先找社区家庭医生, 但社区卫生服务的医患关系并非固定不变, 病人可以自由选择医生。

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 公共卫生机构负责公共卫生、环境保护、传染病预防和管理, 以及一些公众卫生服务的协调工作;家庭医生诊所负责常见病的门诊服务;医院负责接纳社区卫生机构转诊病人;而计划生育服务、家庭保健、孕妇指导、新生儿检查和婴幼儿卫生等由私人医师、医院和独立的医师协会共同负责。

(三) 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最早的国家, 现有人口6 100万, 社区卫生服务点共有4 500个, 每个卫生服务点又下设几个保健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点受社会基层医疗管理所 (PCT、303) 、4个医域卫生保健局、国家保健服务局 (下设病人安全管理局和医疗现代化管理局两个部门) 层层管理。

英国社区分布较为均匀, 凡在一个区域居住的居民, 必须到该社区医疗服务注册一个全科医生 (牙医) , 无论发生什么病, 只要预约注册的全科医师, 就能享受免费医疗。每一位全科医生注册最多不超过3 800人, 最少不低于1 800人。全科医生对注册的人员的服务是全天候的, 除了诊治常见病外, 本社区的妇女儿童保健、计划生育、免疫接种、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都是全科医生的职责 (六位一体) 。对于英国公民来说, 一般常见病都在社区诊治, 如果需要住院, 则上报PCT, 经同意后, 由全科医生给病人联系医院预约床位, 住院费用由PCT支付, 出院后回社区医疗服务站巩固疗效。

三、中国社区医疗未来发展思路

(一) 大力发展全科医学

以全科医学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 是一种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 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综合性的连续服务。对我们这样一个以人口众多、人均收入不高、综合国力不强为特点的国家来说, 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目前中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大多是有定点的医院,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大多数不是全科医生, 社区卫生服务站面临着“好的医生不想干, 差的医生干不来”的局面, 本科以上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较低。针对这种现象, 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制约体系, 同时利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力资助, 加以规范和治理, 从政策上吸引全科医生到社区医

此外, 出于对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的缺乏以及带动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水平提高的角度考虑, 加强社区医生和医院医生的互动, 允许大医院的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直接为社区群众提供兼职的服务。同时也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到大医院进修学习, 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同时使这些社区卫生机构的人员对大医院的情况有所了解, 在处理病人转诊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二) 社区卫生服务应与基本医疗保险相结合

中国的卫生体系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和卫生执法三部分组成。将社区医疗服务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对社区医疗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 要求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 引导参保职工到社区就诊,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尽管国家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经指明了方向, 但由于多年问题的积累, 在开展这一工作的时候还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 包括机构设立、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制度建设等等, 许多都是短期难以单纯依靠国家所能解决的。

目前, 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险也正在逐步的扩大覆盖面, 基本医疗保险向居民医疗保险过渡是必然的。通过建立有效的医疗保险结算杠杆, 可以引导病人向社区医疗机构流动, 减轻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和社区医疗服务的单位成本, 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效益, 使医疗保险费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除此之外,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加大对居民的宣传力度, 这样“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三) 中国应从现行制度上支持“首诊制”、“双向转诊制”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制度和文化环境与国外的不同, 居民生病后一般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就医: (1) 患者→医院; (2) 患者→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院。“首诊制”、“双向转诊制”就是使人们选择第二种方式就医, 但就目前来看, 其存在

(1) 医院方面。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很多三甲医院、大医院处于供给不足状态, 虽然这类医院在各地所占比例比较小, 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大中型医院处于未饱和状态。在这种现实条件下, 推行社区“双向转诊制”存在制度上的客观限制。 (2) 患者方面。社区医院在医疗设施、医疗服务水平等方面和大医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人们一旦患病, 尤其是感觉病情比较严重时, 如果没有强制要求, 必然会首先选择到大医院就医。这时, 社区医院就成为其中一个多余的环节。“首诊制”、“双向转诊制”如果没有起到足够的作用, 反而因为就医路径上多出了一个环节而更贵。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社区医疗服务要推行“首诊制”、“双向转诊制”, 必须要从医疗卫生制度、财政制度等方面作出相应调整, 从制度上支持“首诊制”、“双向转诊制”的推行, 保证其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林琼.新型医疗保障制度下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2]常铁威.新社区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3]陈佳贵, 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韩永梅.社区医疗建设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7.

上一篇:教育是爱与责任的结合下一篇:突破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