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作口服药

2024-10-19

不合作口服药(精选7篇)

不合作口服药 篇1

摘要:目的 对照研究利培酮口服液合并无抽搐电休克 (MECT) 治疗不合作口服药的分裂症患者急性兴奋激越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6例入院时不合作口服药的分裂症急性兴奋激越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口服液合并MECT的治疗组和单用肌注氟哌啶醇针的对照组, 各38例。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兴奋因子5项目和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量表 (TESS) 于治疗前, 治疗后24h, 72h, 1周, 2周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PANSS兴奋因子评分均较前显著下降, 治疗各周期PANSS评分及减分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两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12周, 对照组每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锥体外系反应, TES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组 (P<0.05) 。结论 利培酮口服液合并MECT治疗不合作口服药的分裂症急性兴奋激越患者, 疗效明显, 安全实用, 值得采用。

关键词:不合作口服药,分裂症,急性兴奋激越,利培酮口服液,无抽搐电休克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急性期常因受幻觉妄想等支配, 出现兴奋冲动行为, 危及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自知力丧失, 拒绝治疗, 给病房管理和护理等带来困难。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指出, 兴奋激越病人的一线治疗包括注射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口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合并注射苯二氮类药物[1]。然而, 临床面对不合作的分裂症兴奋激越患者时, 指南 (1) 疗效肯定但不良反应较大;指南 (2) 口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 目前上市的唯有维思通口服液, 其无色无味, 可方便渗入饮食中;而其余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均为片剂, 使不合作口服药的患者治疗难于执行;另外,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其镇静作用不强, 起效不如肌注型典型抗精神病药。MECT与抗精神病药合用治疗分裂症急性兴奋症状, 疗效肯定, 国内外均有较多报道。为此, 我们选择入院时急性兴奋激越且不合作口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维思通口服液与MECT合用治疗 (作为治疗组) , 通过与氟哌啶醇针肌注治疗 (作为对照组) 对照研究, 观察其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4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分裂症患者76例, 入组标准: (1) 符合CCMD-3诊断标准; (2) 入院时兴奋激越不合作口服药治疗; (3) 年龄18~50; (4)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PANSS) 评分≥60分, 并且在PANSS量表中兴奋 (P4) , 敌对性 (P7) , 不合作 (G8) 和冲动控制缺乏 (G14) , 紧张 (G4) 5项条目兴奋因子评分≥15分; (5) 病程≤3.2年; (6) 均取得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⑴妊娠哺乳者;⑵酒精、药物依赖者;⑶伴有严重躯体疾病者;⑷入组前4周内使用过本实验中所有药物者。将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中男20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28.4±10.5) 岁, 平均病程 (1.38±0.68) 年, 治疗前PANSS总分平均 (83.79±10.60) 分, PANSS兴奋因子评分 (24.48±5.56) 分;对照组38例, 男16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27.8±9.8) 岁, 平均病程 (1.46±0.72) 年, 治疗前PANSS总分平均 (85.02±11.20) 分, PANSS兴奋因子评分 (24.62±4.60) 分。比较两组性别, 年龄, 病程和PANSS总分及兴奋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1.2 方法

治疗组维思通口服液初始剂量1mg/d, 最大剂量6mg/d, 平均 (4.2±0.50) mg/d, MECT治疗为起始周前3d, 每天1次, 后改为隔天1次, 1疗程6~10次。对照组氟哌啶醇针起始量10mg/d, 最大剂量30mg/d, 平均 (15.40±2.10) mg/d, 疗程2周。视病情如出现睡眠障碍或明显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者, 可给氯硝西泮针1mg/晚或东莨菪碱针0.3mg肌注, 禁用其他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物或心境稳定剂。

1.3 疗效评定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h, 72h, 1周, 2周进行PANSS兴奋因子评分及不良不良反应评定。PANSS兴奋因子减分率≥75%为痊愈, ≥50%为显著进步, ≥25%为进步, <25%为无效。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 2周采用TESS量表评定药物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后作血常规, 肝肾功能, 电解质, 心电图检查,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t检验, χ2检验及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 4 h, 7 2 h, 1周和2周, 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2 3例 (60.53%) , 31例 (81.58%) , 34例 (89.47%) 及38例 (100%) ;对照组分别为19例 (50%) , 28例 (73.68%) , 30例 (78.95%) , 38例 (100%) , 两组均能有效控制分裂症的急性兴奋激越症状, 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2.2 两组PANSS兴奋因子评分比较

治疗各检验时段, 两组PANSS兴奋因子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减分率明显提高 (P均>0.05或P<0.01) ,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出现震颤12例, 静坐不能4例, 口干5例, 心动过速9例, 便秘5例, 头痛6例, 近记忆受损12例。对照组出现震颤31例, 肌强直9例, 扭转痉挛3例, 静坐不能6例, 口干12例, 心动过速8例, 便秘7例, 头痛3例, 近记忆受损0例。观察期间, 治疗组有10例因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EPS) 而合用东莨菪碱针, 对照组则因每例患者均不同程度出现EPS反应而合用东莨菪碱针。治疗1周和2周, 治疗组TESS评分分别为 (1.01±1.06) 分和 (0.90±0.82) 分,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3.28±1.02) 分和 (2.46±1.02) 分,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血常规, 血生化, 心电图均无明显改变。

3讨论

面对入院时不合作口服药, 伴有急性兴奋激越的分裂症患者, 临床需及时制定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指出的兴奋激越病人的一线治疗方案, 在口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当中, 维思通口服液 (利培酮口服液) , 其无色无味, 可方便渗入饮食中, 其余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均为片剂。利培酮是5—羟色胺受体和多巴胺受体平衡阻滞剂, 对分裂症阳性症状的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或较好[2,2], MECT是精神科中常用的一种物理治疗仪, 与抗精神病药合用治疗分裂症的急性兴奋激越症状, 疗效肯定, 国内外均有报道。通过本临床治疗组与对照组研究, 对于急性兴奋激越且不合作口服药的分裂症患者, 用利培酮口服液合用MECT治疗, 疗效与肌注氟哌啶醇针疗效相当, 无显著性差异, 但在不良反应量表比较可见, 其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较氟哌啶醇针肌注明显减轻, 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虽然MECT合并治疗组有近记忆受损及头痛表现, 但其多为一过性, 在治疗结束2周后基本可恢复到病前水平[3,3]。同样, 利培酮口服液与MECT合并治疗分裂症急性兴奋激越且依从口服药的患者, 而且, 利培酮口服液可给药可精确到0.1mg, 尤适用对药物比较敏感的年纪偏大或体质较差的患者。

综上所述, 利培酮口服液合并MECT治疗分裂症急性兴奋激越且不合作或合作口服给药的患者时, 疗效明确, 不良反应较轻, 值得临床选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 中华医学会.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S].北京: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2003:36.

[2]陈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和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57.

[3]李东, 刘殿国, 赵洪宇.利培酮合并MECT与氯硝西泮控制分裂症兴奋激越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6 (4) :466.[1]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 中华医学会.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S].北京: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 2003:36.

[2]陈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和护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57.

[3]李东, 刘殿国, 赵洪宇.利培酮合并MECT与氯硝西泮控制分裂症兴奋激越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6 (4) :466.

不合作口服药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36例, 符合以下标准: (1) 确诊为T2DM; (2) 经饮食、运动及服用阿卡波糖150mg/d、二甲双胍1500mg/d, 血糖监测仍控制不佳,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7.0%; (3) 无严重的心脑血管病变, 无肝、肾功能损害, 无胃肠疾患。其中男23例, 女13例;平均年龄 (50.9±2.7) 岁;病程2~5.5年。

1.2 治疗方法

所有对象均在继续饮食、运动治疗, 口服阿卡波糖150mg/d、二甲双胍1500mg/d基础上, 加用磷酸西格列汀 (杭州默沙东公司生产) 100mg/d, 晨服, 疗程12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测量患者身高、体重, 并计算体重指数 (BMI) 。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空腹血糖 (FBG) 、餐后2h血糖 (2h PBG) 。化学发光法测定空腹胰岛素 (FINS) 。生化分析仪监测肝肾功能、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免疫比浊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等。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 , ISI=1/ (FINS测定值×FPG测定值) 。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SI因呈非正态分布, 统计学运算时取其自然对数值, 即ISI=ln[1/ (FPG×FINS) ]。

2 结果

36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见表1。加用西格列汀后, 36例中仅2例 (5.6%) 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无药物性肝肾功能损害及低血糖发生。

由表1可见, 治疗后血糖、血脂, 糖化血红蛋白、FINS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ISI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T2DM的致病原因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肝葡萄糖生成过多。目前普遍认为, 产生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器官为骨骼肌、脂肪和肝脏。产生的原因主要为胰岛素受体信号转导系统异常和相关基因异常以及肥胖[1]。治疗T2DM的口服药物包括促胰岛素分泌药、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药、噻唑烷二酮类、二肽基肽酶-4抑制药等。临床治疗中选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 发挥各自的作用特点, 提高药物疗效, 减少副作用, 是共同的目标。随着T2DM病程的延长, 为使血糖控制达标, 二甲双胍常需联合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口服降糖药。

据报道, 单独使用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 对亚洲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降幅可以达到1%[2], 对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降幅分别达到1.0~1.9 m m o l/L和3.0~3.5m mol/L[3], 本观察结果与上述资料相符。西格列汀主要是针对胰岛β细胞再生及功能改善研制。人体肠道分泌的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 (GIP) 和胰高血糖素样肽 (GLP-1) 可以促进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4]。而西格列汀作用机制就是抑制二肽基肽酶-4, 提高机体的GLP-1水平, 起到降低血糖目的, 极少引起低血糖, 提高了药物联合应用的安全性, 值得临床医师借鉴。

摘要:目的 观察口服药物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 (T2DM) 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 加用西格列汀后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6例药物联合治疗 (阿卡波糖、二甲双胍) 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 在原有饮食、运动、口服药物继续应用基础上加服磷酸西格列汀片100mg/d, 持续治疗12周。结果 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三酰甘油及总胆固醇均较治疗前下降, 胰岛素敏感指数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发现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停药, 仅2例出现恶心、呕吐等轻度胃肠道反应。结论 口服药物联合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磷酸西格列汀, 能有效控制血糖, 且副作用少。

关键词:2型糖尿病,联合治疗,西格列汀

参考文献

[1]龙敏.C反应蛋白和糖尿病[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2, 22 (2) :75-77.

[2]Nonaka K, Kakikawa T, Sato A,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sitagliptin monotherapy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J].Diab Res Clin Pract, 2008, 79 (2) :291-298.

[3]Hermansen K, Kipnes M, Luo E,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dipeptidyl peptidase-4inhibitor, sitagliptin, in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 mellitus inadequately controlled on glimepiride alone or on glimepiride and metformin[J].Diab Obes Metab, 2007, 9 (5) :733-745.

不合作口服药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组精神障碍病人服药不依从60例, 均为女性, 年龄16岁~68岁 (32.00岁±12.06岁) ;60例精神障碍病人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诊断标准, 其中分裂症28例, 情感性精神病20例,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3例, 应激障碍5例, 焦虑神经症4例;服药不依从发生在入院至2周内34例, 占56.7%, 2周~4周20例, 占33.3%, 4周以上6例, 占10%。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 内容包括病人一般情况, 服药不依从因素。共发放60例, 回收60例, 回收率100%。

2 结果

60例病人中服药不依从的原因精神症状所致、自知力缺乏占首位, 分别为95.0%、76.3%, 缺乏知识占58.5%, 其余的分别为8.3%、13.3%、36.7%。

3 原因分析

由表1可见, 发生服药不依从的精神障碍病人集中在新入院至入院2周, 这与新入院病人的病情、精神症状明显, 自知力缺乏有关;另外2周~4周发生弃药、藏药呈上升趋势, 可能与药物副反应有关。疾病恢复期间多为藏药和弃药行为, 可能与病人缺乏知识有关, 认为疾病好了, 不用服药;病程越长, 随着复发次数增加, 病人服药不依从较为多见, 这可能与慢性迁延病情再次复发对治疗缺乏信心有关。

由表2可见, 知识缺乏与服药依从性有关, 所以在对病人加强服药管理的同时做好健康教育, 向病人讲解疾病知识, 服药重要性、目的、常见药物副反应及应对方法, 以消除病人对服药的恐惧心理, 取得配合。另外女性精神障碍属于弱势群体, 女性病人担心身体发胖, 影响美观, 担心经济问题, 担心被丈夫抛弃。

4 讨论

4.1 精神症状, 缺乏自知力引起

新入院病人, 护理人员在入院时应请家属提供病史, 详细了解病人在家中的服药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责任护士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基础, 应用治疗性沟通技巧接近病人, 耐心解释、劝说, 通过语言协助病人取得最佳适应状态, 使药疗工作顺利进行, 确保药物治疗效果。责任护士在与病人交往中, 要重视语言交流, 要耐心、细心、爱心, 不能歧视病人, 通过健康教育使病人服药不依从性行为明显减少。如果病人确实拒绝服药, 与医生联系改为注射, 尽早控制病情。

4.2 发药的护理

2周后随着病情控制, 自知力部分恢复, 病人会将口服药藏在舌下、手里、袖子里、口杯里等。发药时由责任护士负责发药, 病人服药后认真检查病人的口腔、双手、口袋、口杯, 杜绝病人将药藏于袖内、衣服口袋内, 夹于指缝间、舌下、颊部或吐于水杯中。疾病恢复期病人可能伪装服药, 然后将药吐到卫生间、阳台, 或者将药藏于某一角落积存药物以谋自杀。护理上应严格看护, 重点病人重点观察, 对有藏药行为者30 min后方让其自由活动。对病情迟迟未得到控制, 也未见药物副反应的病人要严格检查, 严密观察, 随时检查是否有收藏药物, 杜绝自杀等意外。

4.3 药物副反应引起

跟病人讲解服药后可能出现一些不适, 如头晕、嗜睡、乏力、口干、便秘、肌张力增高等, 告知病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有个体差异, 而一旦出现会随着剂量的调整及对症处理缓解或恢复, 并教会病人一些简单可行的应对方法, 如口干可多饮水, 便秘时可多食水果、蔬菜。女性病人担心药物对体重、生育功能产生影响, 应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的表现采用个性化的护理。加强心理护理, 说服病人消除误解, 从而减轻心理负担, 积极配合治疗。女性精神障碍病人可以让其家人多关心病人, 多一点关爱。

4.4 知识缺乏

病人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 他们重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还需要继续维持用药, 以达到巩固疗效和预防疾病复发的目的, 此时病人有可能出现:①觉得病好了, 不需要服药。②因服药病人感到疲乏、无力、动作迟钝, 无法坚持上班。③家庭经济困难, 付不起药费[3]。④担心出院后不被家人和社会接纳, 受人歧视。此时应做好解释工作, 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的性质、特点和规律, 阐明维持用药是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复发的重要措施, 学习服药的自我管理方法、安全用药技巧和培养病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立即报告的能力, 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 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另外, 有研究表明精神病人家属的疾病知晓率不到41.0%。病人家属健康教育需求均在65.5%以上, 对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是必需, 通过健康教育可增强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对提高病人治疗的支持力、促进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⑤健康教育形式可以通过面对面交谈, 发放小册子、讲座、电话随访等。做好病人和家属的健康教育, 可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5 小结

通过对60例精神障碍病人服药不依从原因分析, 加强对病人的服药管理是减少服药不依从性的关键所在。实施健康教育和自知力健康教育, 有助于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在多年的临床护理过程中, 根据经验及病人的不同心理反应采取个性化护理, 护理人员严密观察及时发现服药不依从的迹象和掌握病人服药不依从行为的原因、方式和时间, 注意各个环节, 加强服药管理, 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1]宋燕华.精神障碍护理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0.

[2]中华医学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5.

不合作口服药 篇4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依从性,原因分析,对策

依从性是指病人对治疗及护理行为遵从的程度[1], 不依从是指病人不能顺从医疗及护理的行为, 对规定的药物剂量不能遵医嘱服用, 对相应的治疗护理操作不能配合。主要表现为不能严格遵医嘱服药 (拒药、藏药、自行减药) 和对护理行为不合作。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 对精神分裂症的治愈及减少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而病人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对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产生重大的影响。2006年1月—2007年1月对我院住院期间存在服药不依从的精神分裂症病人30例进行调查分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6年1月—2007年1月在我院住院期间存在服药不依从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病人30例, 男16例, 女14例;年龄16岁~65岁;病程38 d至8年;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无重大躯体疾病, 无乙醇依赖及药物依赖史。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 内容包括病人一般情况、服药不依从因素。共发放问卷调查表30份, 收回有效问卷30份, 有效回收率100%。

2 结果及原因分析

2.1 服药不依从因素调查结果 (见表1)

2.2 原因分析

导致病人服药不依从的主要因素有病情、年龄、文化程度、药物副反应、再次复发缺乏治疗信心、护患关系、精神科健康知识缺乏等。

2.2.1 年龄文化程度与服药依从性的关系

服药不依从病人中年龄30岁以上者较少, 可能与他们得到更多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心理承受能力较强有关;文化程度较高者少, 他们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 且接受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强, 护患沟通效果好, 因此服药不依从行为较少发生。

2.2.2 病情及自知力与服药不依从的关系

病程越长, 随着复发次数增加, 病人服药不依从行为较多见, 这与慢性迁延的病程再次复发对治疗丧失信心, 以及病人的病情呈慢性退缩状态, 导致病人自理能力、自知力下降有关。自知力严重缺失病人, 服药不依从行为明显高于其他病人[2]。

2.2.3 药物副反应及服药不依从的关系

病人因长期住院服药, 深切感受到药物反应的危害, 如肥胖、思维缓慢、头晕等, 担心出院后丧失工作或工作能力下降, 因而导致服药不依从行为发生。

3 对策

3.1 心理护理

初入院病人由于对封闭式的病房环境陌生、紧张、害怕, 护理人员应及时熟悉病人情况, 帮助病人尽快熟悉环境。了解病人发生服药不依从的具体原因, 请缓解期病友介绍亲身经历, 使其尽快适应环境, 积极配合治疗。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尽快建立平等、信赖、朋友式的护患关系。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引导和帮助病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 既不要讳疾忌医, 也不要谈病色变, 从而认识到住院治疗的必要性, 配合治疗与护理, 增强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 可减少服药不依从行为的发生。

3.2 精神病相关知识宣教

采用集体、小组、个别指导等形式, 让病人及家属了解精神病相关知识, 提高对精神症状的认识和自控力, 从而强化自知力, 调动病人主动性, 自觉地配合医生、护士接受治疗。同时使家属理解并支持医生、护士的建议, 督促病人服药, 以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3.3 服药护理

预先告知病人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表现及预防和减轻的方法, 并强调药物的治疗作用, 使病人对所服药物有一定的了解。教会病人减轻不良反应简便易行的方法, 如口干时多饮水, 便秘时多吃富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 适当运动。告知病人抗精神病药和其他药物一样, 有正性的治疗作用, 也有不利的一面, 但应权衡利弊, 而且医生会酌情用药。护士如果发现病人有药物不良反应应尽快向主管医生反映, 迅速处理药物反应, 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改治疗方案。让病人知道药物能有效的控制疾病的症状及发展, 服药不依从的后果是复发, 且随着复发次数增加, 疗程加长, 治疗效果会较差。

3.4 其他

针对精神症状的护理措施不尽相同, 如因妄想、疑心重等症状而拒药的病人要给予解释。向病人解释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场所, 药物是药房统一配发, 家人不接触药物, 发药时请家人暂时离开, 可请病人信任的护士发药。让服用同样药物的合作病人做服药示范。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 努力提高护理质量。服药时加强护理措施是减少服药不依从行为发生的关键所在。发药时保持良好秩序, 排队服药, 至少2名护士, 相互监督。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应仔细检查指缝、水杯内、舌下及两侧颊部。若有吐药行为的在半小时内实施监护, 有蓄积藏匿药物行为的应经常检查口袋、床铺等有可能藏匿药品的地方, 做到让病人服药到胃, 最大限度地减少服药不依从行为的发生。

4 小结

在多年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临床护理过程中, 根据病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对精神医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程度的差异, 以及对服药治疗的不同心态, 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通过对病人服药不依从因素的分析, 使其了解不遵从医嘱可能导致的后果, 及时控制病情,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 是减少住院病人服药不依从行为发生的有效手段, 从而真正地达到提高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服药依从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凤艳.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0, 27 (2) :156.

不合作口服药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3月~2007年3月住院病人62例,年龄42~74岁。诊断标准按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01997年《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和诊断标准》[1]其中恶化劳力型心绞痛25例,梗死后心绞痛8例,变异型心绞痛29例,合并高血压病28例,合并Ⅱ度以下心力衰竭26例。入选条件:(1)距用药3d内,每日发作2次以上,最近一次发作在12h内;(2)心绞痛发作时相邻两个导联ST段下降≥0.1mV或ST段抬高,T波倒置、低平或伪改善。除外条件:(1)窦性心动过缓;(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3)房室传导阻滞;(4)NYHA心功能≥3级;(5)收缩压≤90mmHg。

1.2 用药方法及疗效判定

在住院前即常规应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低分子肝素或美托洛尔者,入院后仍服以上药物1周(阿司匹林100~300mg/d、硝酸醋类药30~80mg/d或低分子肝素0.4ml(5000u)q12h ih、美托洛尔25~50mg/d),心绞痛仍不缓解者均在此基础上加服“盐酸地尔硫卓片”(合心爽,天津田边制药有限公司)30~60mg/次,q8h/24h或q6h/24h,口服,90~240mg/d (心率在60次/min左右者停用美托洛尔)。疗效判定:对用药后3d内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疼痛最长持续时间,心电图ST-T动态变化,血压、心率及心肌耗氧量指标(HR×MBP),原有心力衰竭是否加重,副作用等用药安全性进行观察。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口服地尔硫卓前后心绞痛症状变化

62例UAP患者用药前后3d比较,58例平均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54±3.52)次比(1.87±1.60)次,P<0.001]。发作最长的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26.16±11.80)min比(3.53±2.10)min,P<0.001]。其中37例未再发生心绞痛。

2.2 用药前后心电图变化

ST段完全恢复正常者及T波恢复者(44/62比26/62例,P<0.05)。ST段完全恢复或≥50%改善时间快于T波[(180±10)min比(300±30)min,P<0.01)。

2.3 用药后心率血压乘积变化

2~3h后血压明显下降,平均下降[(10.71±1.20)mmHg,P<0.01];3~5h后心率明显下降,平均下降[(10.20±8.01)次/min,P<0.05]。

2.4 副作用及安全性

(1)出现3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一过性低血压;停药后Ⅰ

度房室传导阻滞消失,心率、血压恢复正常。(2)26例合并Ⅱ度以下心力衰竭者,原有心力衰竭未见加重。(3)62例中2例用观察药心绞痛不缓解,加用小剂量尿激酶后疼痛缓解;2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混合性心绞痛患者,在用药后的36h及72h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病情变化快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一,其机理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的器质性狭窄基础上,斑块的破裂、出血或冠状动脉痉挛,如经强化治疗后能使症状迅速缓解,相关的冠状动脉病变稳定,病情向稳定型心绞痛转变,预后得到改善;若病情进展有可能恶化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地尔硫卓通过抑制钙离子向冠状动脉血管及周围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内流,减轻心肌细胞内的钙超载[2];通过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同时能减慢心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3];还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达到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减低血压、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稳定斑块的效果。而常规治疗是以硝酸酯类制剂为主,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应用该药不稳定型心绞痛未得到良好控制,原因包括:它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增快;用药时间长,易出现耐药;对器质性狭窄的冠状动脉,扩张血管的作用是有限的。本结果显示,口服地尔硫卓能使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心绞痛发作时间缩短,减低心肌耗氧量;它还能使心电图ST-T变化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T波恢复不如ST段明显,似说明它对心外膜下的大冠状动脉痉挛性缺血改善作用可能较强或较快于心内膜下缺血者。治疗量未见致命性的心率、血压减低及房室传导阻滞,同时26例原有Ⅱ度及以下心力衰竭者未见加重,疗效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409~412.

[2]Fukazawa M,Adaxhi Y,Akima M,et al.Effects of CP-060S, anovel cardioprotective drug in the methachoine-inducde ECG change model in rats[J].Fundam Clin Pharmacol,2001,15: 135~142.

不合作口服药 篇6

当前国内很多学者对银黄口服液中的黄芩苷开展了含量测定[3,4,5],但很少对其开展不确定度分析。本文根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6](JJF1059-1999) 中有关规定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银黄口服液中黄芩苷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其不确定度的因素并对各分量进行评估,最终给出测量结果的置信区间和置信水平,以期加强对含量测定的数据分析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Agilent 1200 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公司),G1314B紫外检测器,GZX-9070 MBE恒温箱,色谱柱Kromasil 100-5C18ODS2(5μm,250 mm×4.6mm,瑞典Kromasil公司),AB104-N电子天平(瑞士METTER公司);KQ-100 型超声波清洗机(江苏昆山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金银花、黄芩药材均购自江西省樟树市药材市场,黄芩苷购自中国药品生物检定所(质量分数>98%,批号:110715-201016),甲醇为色谱纯,其他为分析纯;水为双蒸馏水。

1.2 银黄口服液制备

取黄芩和金银花,参照《中国药典,2010 版》(一部)[7]进行提取,分别得黄芩提取物和金银花提取物;将黄芩提取物加水适量使之溶解,用8%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 H值为8.0,过滤,滤液与金银花提取物合并,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 H值到7.2,煮沸1 h,过滤,加入单糖浆适量,加水至全量,摇匀,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 H值到7.2,加水至1 000 ml,滤过,灭菌即得银黄口服液样品。

1.3 色谱条件

色谱柱Kromasil 100-5C18ODS2(5μm,250 mm×4.6 mm)。流动相:甲醇- 水- 磷酸(45.0∶55.0∶0.2)。检测波长:280 nm;柱温:室温;流速:1 ml/min;理论塔板数按黄芩苷的色谱峰计算不少于2 200。

1.4 溶液制备

1.4.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干燥的黄芩苷对照品6.8 mg于25 ml的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超声20 min,摇匀,定容至刻度,即得到浓度为0.272mg/m L的对照品溶液。

1.4.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吸取银黄口服液2.0 ml置于25 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超声30 min,摇匀过滤,定容至刻度,即得供试品溶液。1.4.3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取金银花按照《中国药典》(2010 版,一部)[7]制备工艺制备成相应的阴性样品溶液。

1.5 方法学考察

1.5.1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吸取0.272 mg/ml的黄芩苷对照品溶液0.2、0.4、1.0、2.0、3.0 和4.0 ml分别置于10.0 ml容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得到0.00544、0.01088、0.0272、0.0544、0.0816 及0.1088 mg/ml的对照品溶液。分别取以上6 种对照品溶液各进样10μl,记录色谱图色谱峰面积,以进样量X(μg)为横坐标,峰面积值Y为纵坐标作线性回归,回归方程为:Y =5835.5 x-79.640,r =0.9992,表明黄芩苷进样量在0.0000544 mg~0.001088 m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1.5.2精密度试验

取浓度为0.272 mg/ml的对照品溶液,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0μl,连续进样6 次,按上述色谱条件进行测定,记录峰面积,计算得黄芩苷峰面积的RSD为0.91%。

1.5.3稳定性试验

取配制好的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在0、2、4、6、8、12 和24 h进样各10μl,按上述色谱条件进行测定,记录峰面积,计算RSD值,RSD为1.2%,表明供试品溶液室温放置24 h内基本稳定,可以用于样品的重复测定。

1.5.4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号银黄口服液样品(批号:140608)6 份,精密吸取,按上述方法进行测定,测得黄芩苷含量为0.09449 mg/ml,RSD为1.3%。

1.5.5回收率试验

取同一批号银黄口服液样品(批号:140710)6份,再分别用移液管精密移取1 ml溶液于3只10 ml容量瓶中,进行编号。再分别用移液管量取对照品溶液(0.272 mg/ml)相当于供试品溶液质量的80%、100%及120%于上述3个容量瓶中,摇匀,按样品溶液制备项下操作,进样、记录色谱峰面积并计算回收率。见表1。

1.6 样品测定

精密量取对照品与样品溶液(批号:140608、140609 及140610)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按上述方法测定,按照外标法根据峰面积计算样品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见表2。

2 不确定度评定

2.1 不确定度来源分析

不确定度分量主要来源于测量过程中样品与对照品的质量不确定度、体积引入的不确定度、样品回收率影响引入的不确定度、液相测试过程随机效应带来的不确定度。采用重复性研究数据及实验准确度的回收率试验数据,将涵盖所有样品制备与检测过程中随机效应及仪器操作、样品基质等因素的系统误差所引起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2.2 不确定度分量量化

2.2.1试验方法精密度相对标准不确定度测定

根据试验方法学对重复性试验数据进行验证,采用公式(1)对测定方法中精密度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u(p)/p为相对标准不确定度,RSDi为样本i的相对标准偏差,ni为样本i的重复测定次数

2.2.2试验方法准确度相对标准不确定度测定u(Rm)/(Rm)

试验方法准确度是通过加样回收率试验测定的,回收率不确定度按照公式(2)评定。

式中为对照品平均测得量,m为平均回收率,为回收率试验测定过程不确定度,n为回收率测定的次数,Sobs为对照品含量实际测得量的方差,u(mspike)/(mspike)为对照品加入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

回收率试验中对照品溶液的配制是采用的是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精密称量对照品12.9 mg定容于10 ml容量瓶中,采用2 ml移液管分别吸取0.8,1.0,1.2 ml加至样品溶液中,所有引入的不确定度u(mspike)/(mspike)包括对照品称量u(m)、对照品溶液配制u(V1)与对照品溶液的移取u(V2)共3部分所引入的不确定度。

电子天平称量允许的误差为±0.1 mg,对允许误差采用矩形分布计算示值不确定度,对标准偏差采用正态分布的计算称量重复性不确定度。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规定2 ml单标移液管、10 ml量瓶的容量允许误差分别为0.01 及0.02 ml,样品稀释过程中校准不确定度及量器允差按三角分布计算,采用试验中各规格量器重复吸取各标称容量蒸馏水共6次,以质量所得出的标准偏差,按正态分布计算其不确定度,对照品溶液配制的相对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见表3。

2.2.3 计算对照品加入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

试验方法准确度不确定度u(Rm)根据公式2评定,结果m=99,97%,,量取对照品溶液相当于供试品溶液质量的80%、100%及120%进行3组试验,每组试验的方差分别为S1=0.0089 mg、S2=0.0028 mg、S3=0.0137 mg,所以合并方差Sp=0.0096 mg,u(mspike)/(mspike)=0.0077,u(Rm)/(Rm)=0.0081。

2.2.4计算合成不确定度

由上述各不确定度分量合成银黄口服液中黄芩苷定量相对不确定度为[8]:

2.2.5扩展不确定度及报告不确定度

95%置信概率下取包含因子k=2,则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95(W)=k×U=0.0240=2.40%。由实验所测银黄口服液中黄芩苷的含量W=0.09449 mg/ml,故其扩展不确定度为:U95=0.009449×0.0240=0.00023 mg/ml,本次实验所测银黄口服液中黄芩苷的含量为:W=(0.09449±0.00023)mg/ml。

3 讨论

选取银黄口服液为研究对象,建立其有效成分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根据不确定度理论对回收率试验及方法重复性不确定度评定,并于95%可信空间下得出该法测定含量结果扩展的不确定度为(W×2.40%)mg/ml,对试验方法可信度进行定量描述,可作为银黄口服液中测定黄芩苷含量方法学验证的补充[9]。

本实验不确定度分析中,从不确定度量化及表3 对照品溶液配制的不确定可以看出,本方法测定黄芩苷结果各分量的不确定度均较小,而测量银黄口服液中黄芩苷结果的不确定度主要来自测量过程中样品与对照品的质量不确定度、对照品溶液配制的不确定度、样品回收率影响引入的不确定度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来自对照品溶液配制的不确定度[10]。因此在本实验操作中为减小操作过程中因实验操作者熟练程度产生的不确定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还需增强操作者的实验操作熟练程度,并尽量避免小容量体积溶液的配制、量取、定容,从而减少因实验操作引入的不确定度。同时在数据分析中采用方差分析以进一步判断不确定度分析中一个独立变量是否受到一个或多个变量因素的影响,从而判断结果不确定度是一个因素的作用还是多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从而较真实的反映实验操作过程对结果的影响,并避免复杂实验操作中对各个实验操作开展不确定度的分析,从而减少不确定度分析的工作量,以达到对各分量进行快速准确的不确定度分析的评估目的。

在药物分析检测评定不确定度时,应尽可能的分析产生不确定度的所有可能来源。目前,分析测试领域中多采用对每个测定步骤的分析以得出测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但由于化学分析操作相对较复杂,需附加试验后再进行B类不确定度的评定,而且其测定过程中对A类不确定度也较难评定,本实验通过实验室内部方法学验证法的数据进行评定,通过采用方法学考察的准确度与精密度试验,整体考察检测方法的不确定度,为实际生产中药物分析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 建立银黄口服液中黄芩苷的定量测定方法,并对所建立方法进行不确定度评价。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银黄口服液中黄芩苷含量,再根据方法学验证数据,对测定过程中引入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估,由此计算合成不确定度,最终给出测量结果在95%置信区间下的扩展不确定度。结果 采用本方法测定银黄口服液中黄芩苷的扩展不确定度为2.40%。结论 建立的黄芩苷HPLC定量测定方法,结果准确且重现性好;建立的不确定度评定适用于HPLC法测定药物中有效成分的不确定度分析。

关键词:银黄口服液,黄芩苷,HPLC,不确定度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9:34-42.

[2]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GB/T27025-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1-6.

[3]朱啸风,孙钦美,刘景俊.银黄口服液中黄芩苷和绿原酸含量的测定[J].齐鲁药事,2004,23(6):25-26.

[4]桑旭峰,吴海雯,徐奇超.HPLC同时测定银黄口服液中绿原酸和黄芩苷含量[J].中成药,2005,27(1):96-98.

[5]韦国兵,胡奇军,廖夫生.HPLC法测定银黄口服液中黄芩苷含量[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35(5):79-82.

[6]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S].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9:1-11.

[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1082-1083.

[8]韦国兵,胡奇军,张秀秀.HPLC测定银黄颗粒中绿原酸含量及不确定度分析[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5):60-63.

[9]李卓,李湘斌.反相HPLC法测定咽喉炎合剂中黄芩苷的含量[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0,38(4):64-65.

不合作口服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住院和门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38例, 均口服单药或联合药物治疗3个月以上, 血糖控制不佳, 空腹血糖 (FBG) >10.0mmol/L, 平均 (12.3±2.7) mmol/L;餐后血糖 (PBG) >13.0mmol/L、平均 (15.3±2.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平均 (9.7±1.2) %;年龄在60~85岁之间, 平均 (69.7±11.5) 岁;体质量指数 (BMI) 平均 (24.8±2.3) kg/m2;其中男26例、女12例。糖尿病病程3个月~15年。口服药物分别有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加磺脲类 (格列吡嗪、格列美尿、格列齐特、格列喹同) 等;二甲双胍加诺和龙;二甲双胍加拜糖平;二甲双胍加磺脲类加拜糖平。入组后均给予加用甘精胰岛素 (来得时) 治疗, 根据血糖情况, 开始按0.1~0.2U/ (kg·d) 于睡前22点皮下注射, 使用美国强生血糖仪监测血糖, 每日4次 (晨空腹、三餐后及夜10点) , 根据血糖情况调整来得时用量, 每次增加2~4个单位, 每2~3天调整一次, 另外根据血糖情况适当调整口服药物剂型, 血糖达标 (FBG在7.0 mmol/L左右、PBG在9.0 mmol/L左右) 后, 继续观察3个月。测定患者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 记录低血糖发生次数。

1.2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表示, 数据用SPSS11.0软件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随访3个月, 治疗后患者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有统计学意义, 三酰甘油 (TG) , 总胆固醇 (CH) 亦有所下降;体质量指数无明显变化, 几乎无低血糖发生。来得时的用量平均 (19.8±2.3) U/d。具体数值见表1。

注:*P<0.01

3 讨论

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有效预防2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但是,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逐渐衰退, 单纯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1]:早起的胰岛素应用控制血糖, 可以减少血管及神经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但往往胰岛素治疗的代价是低血糖和体质量增加, 这就成了维持胰岛素治疗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当口服降糖药物失效时, 如果应用中短效胰岛素替代治疗, 低血糖的风险高, 依从性差, 会给老年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或者增加其风险。甘精胰岛素 (来得时) 是第一个模拟人生理基础胰岛素分泌的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它是在胰岛素的A链上21位用甘氨酸取代了天冬酰胺, B链30a和30b位各增加一个精氨酸, 改变了胰岛素的等电点 (pH值由5.4升至6.7) , 其在pH4.0的环境下呈澄清溶液状态, 注射到皮下 (pH7.4) 后形成细小的胰岛素沉淀。这些微沉淀在较长的时间里持续稳定的释放胰岛素单位, 注射以后的作用呈一平稳、24h无峰值的曲线, 能有效平稳的控制血糖, 不增加夜间低血糖的风险。每天一次注射能够较好的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 有效的控制空腹血糖, 改善胰岛功能, 对于长期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下降者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对餐后血糖控制有限, 因此, 临床上常联合口服降糖药控制餐后血糖, 两者联合可以起到全面控制血糖的目的[2]。本组资料显示:3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药物效果不佳时联合来得时治疗后, 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减低P值<0.01, 且低血糖发生率低, 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相似[3]。说明当老年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效果不佳时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 效果好, 低血糖发生率低, 体质量增加不明显, 老年患者依从性更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甘精胰岛素 (来得时) 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效果不佳时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体质量变化、低血糖发生情况等指标变化。方法 选择3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在使用口服药物血糖控制不理想 (FBG>10.0mmol/L) 的基础上加用来得时治疗, 随访3个月。结果 治疗后患者三餐前后血糖, 睡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1) , 体质量变化不大, 低血糖发生率低。结论 老年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不达标时, 应用来得时, 可以有效控制血糖, 平稳达标, 低血糖发生率低。

关键词:2型糖尿病,老年,口服药,甘精胰岛素

参考文献

[1]Halman RR, Paul SK, Bethel MA, et al.10-year follow-up ofintensive glucose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J].N Engl J Med, 2008, 359 (15) :1577-1589.

[2]赵汀波, 袁国跃, 吴晖.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对磺脲类继发失效老年糖尿病人的疗效和胰岛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 2009, 29 (4) :469-471.

上一篇:生态农庄规划设计下一篇:课堂教学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