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共12篇)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篇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课程除了传授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外,还旨在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为自主学习,试图凸显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操作、探究等认知活动,促成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与创新过程。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的思想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
教师是实施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数学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是一门独立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影响着其他很多学科的学习,如物理、化学等,因此数学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升学与未来的发展。新时期,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教师的思想与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其次,教师在思想上要有意识地克服“填鸭式”、“满堂灌”的旧教学模式。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让学生动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基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做好任何一件事的重要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产生于需要,有些孩子玩网络游戏,为了达到一定级别,不断上网,从而产生网瘾,这都是因为需要才产生了兴趣。高中生为了能够顺利通过高考选拔,必然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因此他们渴望学好数学,在这种强烈欲望的促使下,他们就能不断学习,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其次,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这种认知倾向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没有一定的知识,再奇特的现象出现在面前,也会视而不见,毫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恰如其分地提问才会吸引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解答的欲望。如月考时有这样一道题:已知椭圆C:3x2+4y2=12,椭圆C上有不同两点关于直线l:y=4x+m对称,试确定m的取值范围。全班能答对这道题的没有几个人。第二天上课时,笔者提出此问题,学生急于想知道怎么解答它,学习热情很高,解答时还提出新的解答方案,达到了“一题多解”。同时,同学们通过仔细研究还发现此方法还能解决其他问题,达到了“多题一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再次,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他们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必要的。比如,上课时尽可能提问那些举手的同学,让他们展示自己,对问题的正确解答能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若给他们鼓励,就可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环境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上课时能够参与教学,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应充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势,勇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教师思想,学习兴趣,学习氛围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篇2
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中学 吴 维
内容提要:创新是时代的特征,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尽可能给学生以想象和自我探究的空间。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倡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拓宽知识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开展物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创新。
主题词: 物理教学、思考、创新、实践能力
中学物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会学习,树立科学观点,科学精神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近几年我省的中考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考查能力的题目明显增多,而那些光靠死记硬背的学生是考不出好成绩的。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创新,就不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对21世纪人才而言,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所以,物理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关于物理学的创新
创造力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它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独特新颖且有价值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通常学生在学习期间的创新多属于初级的创新,其主要表现在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科学地表达所学知识,把知识重新整化,有新意的小论文、小制作等。物理学的创造性思维是探求创造新的物理知识的思维活动,包括提出新的物理问题,设计新的物理实验,发明新的物理技术,形成新的物理概念,创建新的物理理论,启用新的物理方法,作出新的物理解释。物理学创新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重新安排、组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和形象,如牛顿总结伽利略等人的成果,提出了牛顿三个定律;二是突破已有的物理知识,提出崭新的见解、设想、思路、观点,如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
1、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1 并且物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非常切合实际,能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另外,物理学史又是一块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热土,所有的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这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本条件。在教学中,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实验、物理学史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起他们的创新意识。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学会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的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怎样思考,教会学生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的方法。布鲁纳说,学习即发现,对于重要的物理规律可采用模拟发现法来展开教学,把教学过程变成激动人心的科学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和科学创造能力。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方法,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应让学生深入理解伽利略是如何得到落体定律的,是如何通过落体理想实验否定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导出正确的观点。伽利略把实验和数学结合在一起既注重逻辑推理,又依靠实验,这样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这种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物理学研究方法由伽利略首创,是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即通过观察、实验、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
在物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前辈科学家的创新活动中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1)、怎样抓住新问题,从而把握科学发展新动态,发现新规律,新现象;(2)、怎样借鉴前人,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找到新的途径;(3)、怎样对待矛盾,从矛盾的对立中找到突破口;(4)、怎样设计实验,从而取得判决性的实验结果。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创新的前提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牛顿说:“如果我对世界有微小贡献的话,那不是别的,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而耐久的思考所至。”爱因斯坦也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办法成为科学家的。”思维是人脑将感性材料加工,提炼为理论认识的过程,独立性是思维的灵魂。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只能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知识是能力的载2 体,无知即无能,没有知识的人谈不上创造。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习物理重在理解。许多学生在学习和解题时不会独立处理问题,不是题目做得少,而是平常缺乏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不能过细,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空间。讲得过细,会使学生不分主次,不利于形成知识框架;不利于从基本概念和规律出发分析解决物理问题,而是机械地记具体结论,乱用具体结论,乱套公式,不会独立获取知识,没有自我开拓能力,不会自己钻研新的问题,依赖性大。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做到既要讲清,又不能全讲清。对主干知识要讲清,如知识的来龙去脉,经过抽象、概括、分析、推理得来的过程,概念和规律的含义以及规律的使用条件;对派生的知识不能全讲清,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去钻研,“逼迫”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推理、证明的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去做。在教学中,对重要的物理规律,课上老师引导学生证明,对一些结论和推论,则以练习和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完成。要求学生自己适时总结,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对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条理化和系统化。对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以及它们的应用,无论问题简单还是复杂,都应引导学生做到“心服口服”,即必须经过思考,想通了,才接受;理解了,才应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越强,创新的欲望就越高。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教师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同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发挥认识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胜利果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实验时,要求学生认真思考,独立操作,手脑并用。强调学生自己写出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列出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独立完成实验。有些演示实验和课外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从简单开始,逐步提高。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养成凡是多问一个为什么的习惯。没有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将不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4、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开展讨论和争辩
(1)物理教学施行开放式,不搞“一言堂”。提倡教学互动,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作用。教育学生相信真理,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物理教学必须增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发展创造力,才能把知识提升为智慧,看问题看得大,看得远、看得深、看得全。如果让学生只能按照课本、教师或“先哲”的说法、想法,去说、去想,则容易限制思路,使思考面过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3 既要强调教育普遍的基础性,加强实践性和综合性,还要强调主体性(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承认个体发展的多样性,给学生留出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他们的选择。教学中,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允许暂时保留和“想不通”。学生初学物理知识,想做、说错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敢想。教师应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积极性,不能因为学生想错了说错了而受到批评,哪怕有些想法幼稚荒诞。教学中,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提倡学生积极思考,鼓励讨论和辩论。有了宽松的氛围,思维才能活跃,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学会了思考,更尝到了独立思考的“甜头”,使他们更乐于思考,勇于创新。思维敏捷灵活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竞争式的训练,提倡学生争辩,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培养学生的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的或者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要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思考是做不到的。问题能提在点子上,表明了思考的深度。能独立地提出问题,能在别人看来不成问题的地方提出新问题,这正是创造的开始。学生的思维不活跃,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不会、也不敢提出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分析理论与实验的矛盾,多种假说的差异与对立,让学生为寻找对物理事实的统一解释,追求物理理论的普遍性而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真理的渴求,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能力。解题时,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独创能力。
三.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多渠道让学生参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像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参观访问、阅读课外书籍,家庭废旧物品的拆解与维修,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教学的拍摄与制作等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开发,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实际操作(实践)的能力等。同时选择一些不确定的习题或不能得到唯一正确答案的习题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实际经验来选择适当的方式或量值,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潜力、创造才能。如将题目“有一壶0℃的冷水,试用8种以上的方法使水的温度升高。”让学生进行讨论实验或实践。学生可以提出多种方法,这些方法涉及了物理学中热、力、光、电等方面的知识,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热传递、对流、辐射、能的转化、热平衡等规律融于一体,4 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又进行了物理思维训练,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作出反应的能力,提高学生许多新颖设想的能力,使学生的思路活跃,随机应变,也使学生以实践得到知识,深感“实践出真知”的正确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显现出创造才能。
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亲手做一做教师上课所做的演示实验,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小制作、小发明中,更给学生提供了思维、动手、创新的新天地,这就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难学的变为易接受的,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均上了个新台阶,为以后接受再教育,走进社会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基础。同时,通过课外活动,也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通过在活动中碰到的困难、失败、成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从而磨练了他们自己的意志。使各种学生均觉得学有所成。
近年来物理科的各种考试中,越来越重视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物理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大势所趋。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为以后成为创造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是我们当今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们物理教师应该要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周小山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
2、吕祥顺 《树立六大观点 推进教学改革》
3、孔棣华 《现代教育锦囊》
4、陈爱宓 《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
5、崔秀梅 《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篇3
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体现校企融合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很强的意义。
近些年,中国的呼叫中心行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都开始建立或者运用呼叫中心来进行客户服务或市场营销,呼叫中心的人才需求缺口逐渐增大,随着用人需求问题的凸显,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应运而生。目前,湖南省已有三所中职学校来我校考察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该专业还没有国家规划性的教材,至今,只有华唐教育集团开发了部分培训教程,还有部分课程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公开资料,教学资源极其匮乏。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我们开发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弥补企业培训教材的不足,对开设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解决师生教与学之急需,也可供其他开设有该专业的兄弟学校提供参考教学资料,在开发与使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出版,可以丰富中职教材种类。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教材是学校为了适应自身环节和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国家教学目标、课程计划,相对于国家教材而自主开发的教材,是校本课程的载体。教育部颁发的一些文件要求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也是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义务和责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使学生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内容应注重“知识、技能、态度”三个要素的融合。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符合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基于以上价值取向,我校在客服信息服务专业的教材建设上进行大胆探索。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标准
参考华唐教育集团的教材资源,以学生就业岗位标准为指导大纲,在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体会,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编写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围绕中职教育的特点,通过文献研究,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为基础进行适合中职生就业的校本教材开发。
(1)首先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讨中职教材开发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客户信息服务服专业校本教材进行开发。(2)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对我省和部分外省中职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调查。(3)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和过程,从教材开发的组织者和教材开发的内容进行陈述,分析目前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所在。(4)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特点和教材开发理论,采取就业为导向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分析客服专业听力课校本教材开发。
四、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选择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因开发机制不完善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造成很大困难,这是校本教材开发面临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参照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体系,但不应一成不变地照搬,从而泯灭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门应加强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机制,使中职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加规范化、实效化。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目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能力更为灵活。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开发出的校本教材,是教师教改的自学笔记和课程研究总结。在课程研究 、校本专业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的品牌,能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打造品牌学校。
五、结语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篇4
一、重视内在引导, 引发创新意识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 但你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 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 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激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
二、重视教学过程, 激励创新思维
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创新的前提, 不展现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思维活动的过程, 不仅不能揭示事物的全貌, 而且很难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导致学生被动学习。所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教给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 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激励学生创新学习。例题:水果店有一批水果, 运出总数的5/8后, 又运进700千克, 现在水果店里的水果正好是原来的2/3, 求原来水果店里的水果是多少千克?
学生读题会后直接画出线段图。
仔细观察分析线段图, 5/8和2/3的重叠部分恰好是运进的700千克, 学生高兴地得出如下解法:
1. 从左往右看:
运进的700千克是2/3与 (1-5/8) 的差, 算法为700÷[2/3- (1-5/8) ]。
2. 从右往左看:
700千克是5/8与 (1-2/3) 的差, 算法是700÷[5/8- (1-2/3) ]。
3. 从两端往中间看:
700千克是夹在 (1-5/8) 与 (1-2/3) 之间的一段, 算法是700÷[1- (1-5/8) - (1-2/3) ]。
4. 从整体上看:
700千克是2/3与5/8的重叠部分, 算法是700÷ (2/3+5/8-1) 。
三、重视多向交流, 培养创新品质
“新课程标准”强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创造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独立思维活动, 还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交流互动作用的教学方式, 使师生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 培养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互助互利, 学会自尊和自重,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为不断创新奠定基础。
例题:某厂有工人126人, 男工、女工之比是5/4, 男工有多少人?
读题后, 学生讨论交流, 根据“男工、女工之比是5/4”展开联想: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5/4, 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4/5;男工人数占全厂工人数的5/9, 女工人数占全厂工人数的4/9;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1/4, 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1/5;全厂工人数看作9份, 男工占5份, 女工占4份……
联想得越多, 思维也就越开阔, 解题的方法也就越多样, 越新颖: (1) 126÷ (1+5/4) ×5/4 (2) 126÷ (1+4/5) (3) 126×5/9 1 26× (1-4/9) (4) 1 26-1 26×4/9……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篇5
论高校图书馆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阐述了图书馆员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介绍了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含义,探讨了馆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图书馆的创新服务.
作 者:蔡惠娟 CAI Hui-juan 作者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浙江杭州,310018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19(5)分类号:G258.6关键词:图书馆员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篇6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每年都有大量的新知识涌现.但基础物理知识却是不变的,结合生活实际需要的物理知识也是不变的,所以要以基础物理知识为理论,结合生活实际来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西方一些国家,小学四年级就开始教授物理和化学,他们的发明创造比率比我们高,不是他们智商天生就比我们高,也不是他们的理论知识学得多扎实,而是他们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结合生活开始实践,开始创新.下面谈一点平时教学中充分利用物理课程,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创新的做法,仅供参考.
1电与磁的实践和创新
电与磁的基础理论为: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电功、电功率、电能的获得与输送、磁能、无线电波与无线电通信.
与生活相结合学生做了如下实践:用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做出家庭电路图,标注功率、计算电阻、计算电流.利用电功、电功率、家庭电路图测算家庭用电电费.利用电能的获得与输送来认识怎样用电才安全、电能与社会的发展.利用磁能来认识发电设备、电磁炉设备.利用无线电波与无线电通信认识手机通信、WIFI无线上网.
结合理论和实践,学生做了如下的创新:(1)利用万用表测试了自己洗澡前、中、后的电阻,根据国家规定的安全电压36 V计算了电器的安全电流,并制作出了适合自身安全电压和安全电流指示笔;(2)利用电能获得、磁能制作出了微型风能发电机,并安装在大型风筝上供其指示灯使用;(3)利用电阻发热的原理,用细铜丝直接导通电池的正负极,用手捏住铜丝如有发热,则电池还可使用于电子打火器上,测试废旧电池是否还可使用.
在这章课程中笔者要求学生进行了全面的预习,仅对每个物理公式的第一个步骤进行讲解,然后会统计后面步骤能理解和不能理解的学生,让每个小组能理解的学生给不理解的学生讲解,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并产生兴趣,产生主动性;只有产生了兴趣,产生了主动性才能让学生认真实践,只有在具有主动性,认真实践后才能激发学生的原始创造欲望,产生创新意识.
2运动和力的实践和创新
运动和力的基础理论为: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力、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
与生活相结合学生做了如下实践:用运动的描述去体验坐在汽车里看旁边的汽车倒车,用惯性解释铅球选手为什么体重都比较大,助跑和不助跑成绩的差异;用摩擦力解释在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车的制动距离的差别,为什么高速公路上隔一段路要求确认车距;用力与反作用力解释手锤击不同硬度的物体自己的感受有何变化;用二力平衡解释挑山工为什么要用木棍翘扁担,双肩的位置如何布置才省力;为什么走钢丝的表演者总是在手中拿一根长杆.结合理论和实践,学生做了如下的创新:(1)利用重力和速度的关系制作了铅球选手最佳投射红光角度指示器;(2)利用二力平衡原理制作双肩活动扁担;(3)利用二力平衡用竹棍、木块制作的杆秤.
3压强和浮力的实践和创新
压强和浮力的基础理论为: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压强、液体和固体的压强、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与生活相结合学生做了如下实践:用浮力解释穿救生衣在水中不会下沉,在盐水湖中游泳比在游泳池中游泳更省力,在同一游泳池中胖人比瘦人更容易上浮;用压强和压力解释蚊子的力那么小,却能刺穿我们的皮肤,履带式起重机,那么重却能在软土上行走;在雪地里行走常陷进去,穿上滑雪板却能在雪地滑行;用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解释水箱里水位越高,接满一桶水的时间越短;用液体和气体压强解释在圆筒玻璃管底端固定一气球,往圆管里加水,水位越高,气球会变小.
结合理论和实践,学生做了如下的创新:(1)利用浮力原理制作的踩水学习助力绑腿,其实现原理为两个聚氨酯绑腿,体积大约为2.5 dm3/个,绑在小腿上,在水中站立时其浮力刚好让头露出水面;(2)利用压强原理表演在鸡蛋上行走的魔术;(3)利用流速和压强的关系制作了水流压力指示器;(4)利用浮力原理制作出的密度测量器,其实现原理为测物理浸入水前后的称重指示变化来获得物体的密度(限密度大于水的物体),如:物体浸入水前称重为m1=6 kg,浸入水后物体的称重为m2=4.8 kg,则物体的密度为
m1x1 m1-m2=5 kg/dm3.
除了以上的内容,初中物理还有贴近生活的电动机、光现象、透镜、机械、声现象,在此就不再赘述.
4总结
知识是创新意识的基础,要有创新意识,最关键在于创新氛围和过程的亲身、亲历的总结、体验,直至升华和内化,而学科课程不具备这一无形的条件.实践课程恰好能够弥补学科课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篇7
面对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 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于是许多西方国家以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创新教育教学范式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异军突起, 试图通过创新教育来培养创新素质, 越来越得到社会的的认同。
而在我国从目前相当一部分普通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上来看, 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自主性相对薄弱, 理论强于实践, 这也导致其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社会竞争力相对薄弱, 尤其以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表现尤为明显。具体体现在:学生缺乏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不强, 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无法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 社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强烈, 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精英。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新需求, 我们必须对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进行教学改革, 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合理组织日常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 组织创造性的实践教学活动, 营造创造性环境,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训练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重视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的实验和实训教学环节, 在高等院校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研究思路与对策
针对目前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存在的缺乏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社会竞争力薄弱等主要问题开展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对策;从专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分别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等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可持续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措施与办法。从而提高计算机类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我们通过全面分析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及在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方面的现状;分析国外高校在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 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环境的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结合上述情况, 我们制定了如下对策:
1、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勇于创新。
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人格, 努力培养与创新意识相适应的现代人才意识, 包括开拓意识、探索意识、敢为天下先意识等, 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风险, 乐于学习新技术和勇于创新意识。
2、以调研为依据, 确定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课程设置, 建立创新课程体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新整合课程, 从不同的职业技术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从知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出发, 合理组织课程设置和形式, 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创新与实践教学中来。
3、根据计算机类各专业课程的特点, 结合市场需
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改革教学方法, 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 以知识为载体,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新型教学观, 以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 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主要措施和实践价值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校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已经很难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市场需求, 所培养的学生社会竞争力也比较薄弱, 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必须想办法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主要创新点如下:
首先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的"板书+讲解"的授课方法,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况, 转变为"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 以学生为认识的主体, 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进行探究式自主学习, 使学生主动建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真正达到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要求。
其次是学生的学习方面, 以问题解决为主导,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进行自主探究、互助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学生将主要不是依赖教师的讲授和课本进行学习, 而是利用信息化的平台和数字化资源,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 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 以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知识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师引导与帮助下, 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和载体, 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模式, 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目的。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 目前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上机作业为主, 形式单一, 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实践课程除了完成作业外, 应加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 教师在设计实践课程题目时, 应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 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上机实习报告, 将找到的操作方法, 实现的步骤, 完成的过程体现出来, 并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交流。教师只充当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互助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方法, 并逐步学会知识创新,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总而言之, 强调了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获得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创新能力上和实践能力上都使学生有了较大的提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永梅.构建民办普通高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6 (2) :8-9.
[2]陈新民, 周朝成.民办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7 (2) .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篇8
一、创设参与条件, 培养创新意识
在以往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教师比较注重知识的教学, 只要教师讲得清楚, 学生听得明白, 并且准确记忆, 就算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显而易见, 这样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教师应从三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一, 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 面对学生, 教师既要尊重、鼓励和平等待人, 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倾听他们的见解, 还要观察他们的表现, 并把创新的机会留给他们。这样, 便能形成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他们产生自觉参与的愿望, 最终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其二,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 因此, 教师可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化解为一个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 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 以求发现新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三, 精心设计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 因此, 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 教师应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精心设计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例如, 调查、考察、参观和访问等) , 进而观察与分析社会现象, 并搜集重要资料等。总之, 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颇具意义。
二、激励学生探索, 培养实践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学与社会生活具有密切关联, 因此, 务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l.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只有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 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这一内容时, 在让学生了解了买东西的基本常识和消费者的基本权益后, 教师可带领学生将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市场”, 并把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做观众, 另一组进行角色扮演 (例如, 扮演售货员与顾客等) , 并模拟买卖活动。这样, 学生便能自觉运用所学知识, 积极参与教学, 从而增强实践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就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材,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的能力。例如, 在教学“税收与我们的生活”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拟订一个调查提纲:
其一, 向父母了解家中的收入情况和纳税情况。
其二, 了解税收产生的原因和来源。
其三, 了解本地哪些设施的建设经费来自税收。
其四, 交流汇报。
然后, 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或两三人一起或独自一人) 进行调查访问, 并整理调查结果, 最后向全班汇报。通过交流汇报, 学生既获得税收知识, 又提升调查能力, 更增强纳税意识, 最终形成较好的“品德与社会”的综合素养。
总之, 只有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课内外结合程度, 经常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才能形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 并引导学生研究社会、认识社会, 最终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辨别真伪、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激发学习兴趣, 实施创新教育
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那么,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兴趣盎然时, 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并尽可能发挥潜在的创新思维, 因此,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索, 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最终实施创新教育。
2.努力实施创新教育
例如, “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增添了“找一找”“说一说”“议一议”和“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针对这些内容, 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并努力引导学生思考相关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成为“导演”和“听众”, 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这样, 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能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此外, 教师要及时肯定、表扬、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篇9
一、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1. 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在保留必要验证实验的基础上, 将原来验证型实验变为设计型实验。如洗发香波制备实验, 原来学生只是按讲义“照方配药”, 产品做出即可, 对配方原理及工艺等认识不深入。我们改为设计型实验后, 产品类型、配方设计、原料选择、实验方法、步骤、试剂用量、制备工艺条件、实验器材等由学生自己选择决定。在实验过程中, 允许各组同学交流实验数据, 比较不同配方实验数据, 分析总结制备工艺, 认识配方中各组成分对产品性能的影响。通过本实验, 学生对洗发香波的配方原理及实验工艺条件等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成本核算, 引导学生在制备产品的时候, 比较操作可行性、经济合理性, 要全面考虑, 设计出合理的工艺路线。设计性实验有利于拓宽学生思路, 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增设综合型实验,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染料酸性橙的合成及应用, 其实验内容包括合成、组分分离、染浴配制、染色工艺条件选择及羊毛染色等, 通过对这样一个组合系统实验, 达到对多个原理、多种组合和多种实验手段的认识, 了解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同时让学生看到了合成产品的生产应用, 学生增强了兴趣, 激发了创业意识。
2. 教学内容与科研活动及工厂生产实际联系起来。
让教学内容与相关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跟进, 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训练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及创造能力。结合学院老师的科研成果, 把化学发光试剂鲁米诺的合成及应用纳入设计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只给出实验题目, 由学生去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 (包括试剂、仪器设备、实验步骤、条件等的选择) ,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通过本实验, 学生得到用实验独立解决简单课题的全面训练, 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 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为了增强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组织了部分同学参加工厂实际问题的解决。结合表面活性剂、涂料等章节内容, 安排同学参与本地摩配厂配件表面处理以及汽配厂汽车轮毂表面处理项目研究工作。同学们在实践中检验平时所学知识, 在锻炼中成长, 当成功解决了问题的时候, 信心大增。在项目研究过程中, 学生看到了商机, 增添了创业的信心。
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1. 精心设计授课技巧, 增强实验兴趣。
以往的实验教学中, 学生过分依赖教师, 实验教学缺乏整体设计, 不利于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实验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既要学生动手, 也要学生动脑, 这就要求老师要精心设计实验教学。不仅要及时更新实验教材内容, 还要讲究教学方法。对于每次实验, 从内容到讲授方法, 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3]例如, 在讲“雪花膏”这个实验时, 教师拿一个外观精美漂亮的瓶子里面盛有现成的雪花膏做教具, 让学生逐个擦试, 感受产品的性能。同时, 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实验的关键环节, 让学生感觉到原来自己也可以做出化妆品。这既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又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使实验教学活动成了学生心倾神往、乐而为之的事。
2. 加强实验预习, 减少实验的盲目性。
通常学生预习只是按照实验讲义, 把实验内容简单抄一遍, 没有深入思考问题, 做实验“照方抓药”, 实验效果差。近年来, 我们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对实验中所涉及的原理、公式、仪器的使用、试剂的理化性质、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影响实验的主要因素等都要了解透彻, 并能用流程图简明扼要地表达出实验步骤, 这样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中所采取的工艺路线, 清楚实验的各个环节中哪些因素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便于把握实验关键, 能够及时分析处理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4]例如, 在乙酸苄酯合成实验中经常有学生问到是要上层溶液还是下层溶液这个问题, 由于已经预习了试剂的理化性质, 通过比较各物质的密度和溶解度, 学生对此问题能迎刃而解。实验预习减少了实验过程中的盲目性。除了预习实验讲义及相关资料外, 还要求学生了解实验产品的市场信息。例如, 查阅产品的价格情况、市场销售情况、原料成本情况等, 让学生对产品感兴趣。这样, 学生在做实验时感觉就像在做自己的产品一样, 慢慢地萌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3. 实验教学与实习、见习有效结合。
实验室的设备和仪器与工厂实际生产装置有较大差别, 学生尽管在实验课里学习了某个产品的制造方法, 但到了工厂仍会对那些错综复杂的设备管道摸不着头脑。因此, 有些实验可以通过见习和实习让学生体验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原来精细化工实验安排的见习机会极少, 计划安排的工业实习也成了走过场。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难以完成应用层次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近年来, 我们加强了实习环节, 使实验教学和实习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初次接触到化工厂复杂管道设备时的迷茫, 一方面可以请工厂技术人员讲解, 另一方面, 老师结合化工单元操作及多年的实习经验, 讲解管道及设备的作用, 如真空管、自来水管的区别, 哪些是输送原料的管道, 哪些是输送产品的管道, 哪些是蒸汽管道等。要求学生熟悉主反应锅上物料走向及如何控制工艺条件, 对反应过程中的控制仪表也要一一了解。对产品的分离纯化过程如精馏、过滤、萃取等结合工艺条件作详细讲解。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实习笔记, 讨论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去查资料, 针对工厂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合理的建议。结合一些实验课程, 我们还安排了工业见习。针对雪花膏制备实验, 安排学生到重庆雨水化妆品有限公司化妆品生产车间参观见习, 让学生参观了解化妆品的工业生产全过程。精细化工实验课程与工业实习、见习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感受产品的工业化生产, 对产品产生兴趣。主动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增强了学生的创业信心。
三、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
1. 完善学生考核体系。
原有的考查主要通过期末的笔试和操作来进行评估, 评价体系单一。考核体系应全面综合反应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反应团结协作精神、实验室管理及临危应变处理能力。实验教学考核应包括每一个实验, 从学生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实验报告) 等各个阶段进行评价。[3]对每个实验项目制定具体的考核表, 实行量化考核。将各种实验操作技能分解在考核表里, 对每个指标都分配具体分值, 学生边实验边考核, 实验结束后成绩一目了然, 有利于学生及时总结以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及时加以纠正。[5]实验过程中, 老师可以现场提出一些问题, 考查学生对正常和异常实验现象的解释, 现实或假设问题的处理能力。同时, 学生的实验态度、协作能力以及清洁意识等也纳入考核。这样可以比较客观、综合地评价出学生的实验成绩。重视对实验报告的评估。从实验报告上, 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个实验的认知水平, 对实验原理的掌握情况, 还能表现出学生是否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素养, 是否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 所以对实验报告的评估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评估实验报告时, 要注意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记录情况, 尤其注意学生对其分析解释的能力。特别关注学生有无独到的见解, 有无创新的思维。
2. 加强对指导老师及管理者的考核。
除了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外, 对实验指导老师及管理人员也要考核。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也应纳入评价范围, 让实验指导老师认识到专业实验课程改革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激励教师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搞好实验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 上述办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增强就业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市场意识教育, 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摘要:本文探讨了精细化工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问题。在精细化工实验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又要加强市场意识教育, 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关键词: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创业
参考文献
[1]李靖靖, 高广颖, 岳福兴, 周晓莉, 姚虹, 魏振枢.精选内容拓宽模式培养能力——精细化工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大学化学, 2004, 19 (1) :28-30.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篇10
一、转变现代教育观念, 给学生创设学习情景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从古文明时代就保留了下来, 但是, 由于国家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 我们只能在少数民族里的传统节日有保留意识, 甚至还更注重对西方国家节日的庆祝方式进行模仿。国家为了保护传统节日, 加强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意识, 增强民族团结, 让外国人更了解中国不同节日的特色, 从2008年开始, 实施了新的节假日休息方案, 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让大家在传统的节日里, 从休息中宣扬了祖国的文化传统, 这就是创新的最新表现之一。
现在有的学生会刻意模仿名人、名家的做事风格、生活方式、对某事的观点, 有时常常会对身边的人有莫名的要求, 刻意地强迫别人用自己崇拜偶像的名人的眼光去让人理解他的方式, 使得别人对其产生厌恶感。其实上, 如果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作风去对待别人, 即使做的事情并不是尽乎完美, 人们也会很乐意的接受。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 要给学生创设学习情景, 如在《IT创业指导》课程中, 在每节课的开始请一位学生讲一位创业成功的前辈例子, 通过PPT演示, 说明他们的成功之处, 这是学生自己从案例中得到的启发, 已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又如说学文学的, 每天可以多读一本书, 从书本的阅读中写出读后感, 从书中得到更深一层的理解, 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就是只属于学生自己的一种创新。
二、确定目标, 让学生自己做主人
在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中,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大部分情况下让是学生坐在下面听课, 老师坐在讲台上周而复始的重复讲解, 这样, 学生提不起兴趣, 也无法专心上课;相反, 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上课, 让学生对老师提出问题, 由老师回答, 学生反客为主, 这样就增加了学生之间课堂上的乐趣, 老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 用最简洁的办法为学生解决关键问题, 同时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学习目的更加明确了。
三、踏踏实实地实施方案
人们常常在还没做某件事之前就在讨论结果, 说如何地去做会更好, 却总不能理出一个方案去行动, 使得真正的想法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能实施, 因此造成只有空白的一张纸, 总画不出一幅好画来。现在需要一个圆, 一个普通的圆, 学生可能马上有一个想法, 用一个圆规画, 将圆画在帽子上, 或者任何一个显眼的地方, 当别人看到你所画的圆时, 觉得这个圆跟以往不一样或者更别出心裁, 那我们创新的目的不就达到了吗?这就是创新意识。同样画一个圆, 如果不用圆规, 我们用一种新的形式来表现, 让别人感受得到, 如手拉手也可以围成一个圆, 亲人团聚也是一个圆的表现, 从意识到实现, 从实现到改变, 这种形式的提高、形式的改变, 就是创新能力的体现了。
在以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中, 我们给定学生明确的任务, 可以是一个2节课就可以完成的任务, 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或是可以获取参考资料的途径, 然后再由学生讨论解决任务的方法, 老师担当导演的角色, 在旁边做好指导工作;然后由学生亲自实施, 得出结论, 这样的形式也是一种教学的创新。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不再采用单一的办法, 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在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中, 从调研、计划到新生入学教育, 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 到具体的教学实践, 勇于探索、创新与实践,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8年“广东省LIN-UX职业技能挑战赛”第一名, 第18届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喜获二等奖, 2007年第9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2004与2005年连续两年获得广东省“高校杯”软件设计大赛“一等奖”与唯一的“创新奖”。
总之,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要从教师做起, 要走自己的路, 树立自己正确的目标;目标不用定太大, 但是要有始有终;写出方案后一定要实施。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努力, 能够做到以上几点,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摘要:文章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用事例说明、正反论证等方法进行论证, 得到正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方法。通过教师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创设学习情景, 引导学生创设目标, 一步一个脚印去实施, 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高职教育
参考文献
[1]、风为裳.名花有主, 我来松土[J].青年文摘, 2009 (4) .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篇11
关键词:创新创业理念;项目化教学;培养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使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变革为基本价值追求。而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实践”的教育方式,是高职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是理论结合实践,培养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方法。
1 创新创业理念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理念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泽民总书记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艺术设计本身是具有创造性的专业。因此,教学目标上应立足于艺术教育特色,研究艺术规律,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性的艺术表现。
自 1953年美国纽约大学开设“创业与革新”课程以来,以培养学生自我创业能力为目的创业教育,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洞察力和行动力。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展望与行动》中写道:“高等教育应该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但创新与创业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核心,创业则是创新的重要体现形式,我们将创新与创业理念加以融合,可培养出综合型的优秀艺术人才。
2 项目化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教育方式
2.1 项目化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实践理念相结合
项目化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实践”的教育方式,能否对学生今后创新创业有指导意义呢。以艺术设计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展示设计为例,在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展示设计师成长项目训练,通过将专业课程项目化融入“创新实践”教育方式,以本校每年召开的工商模拟活动展示摊位设计为载体进行,让学生进行“真枪实弹”式的实践。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分析一些优秀的展示设计实践案例,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激发学生浓厚的设计兴趣。其次,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设计师工作实践经验,与学生互动交流、探讨设计,开发一些“兴奋点”,慢慢开启学生的创作灵感,让学生理解设计的创新理念。再次,项目化教学,主要通过将学院的工商模拟市场活动展示摊位设计项目作为研讨与学习的主题,结合本学院的整体形象设计不同方案,指導学生有计划地、主动地研讨专业课的基本内容,获取知识、训练技能,从而形成能力。课后,要求每个学生给学院提供展示摊位设计稿,由学生互评,然后老师点评修改,学院相关部门给出反馈意见,学生还需按照学院要求进行设计作品完善。最后,设计整理出一套展示设计方案并写出设计总结。这种根据一个真实项目为主的教学方式,被称为项目化教学,使学生能够真正明白展示设计要与企业的品牌文化、企业的风格定位、价格定位、销售渠道、市场进行有目的的结合,使艺术性和实用性能够很好地融合,提升设计能力,这也是培养展示设计师的快捷通道。
2.2 项目化专业课程教学与创业理念相结合
专业教育渗透创业理念。如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创新的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在第一课堂接受创业思想,形成创业思维,树立创业意识。再以展示设计课为例,在教学内容上,展示策划和市场定位,添入校园创业者的内容。以本院工商模拟活动展示摊位为载体,让学生以创业者的角色来做出展示策划和创业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个个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从“市场——价格——活动详情——盈利模式”等内容上,大家都提出了详细的方案,与学生互动中教师简要讲述规避风险达到创业成功率的知识,并评出优秀方案。以这种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创业理念,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同时也让专业教学充满创新性和灵活性。
2.3 考核模式的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可结合多种考核方式,同样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技能的能力。例如,展示设计专业课就是以大作业的形式进行期末考核,通过完成整套设计项目,来检验学生对课程的核心技能掌握情况,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
3 “创新创业理念”与实训教学的结合
主要是以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形式实践,“真题实做”项目化实训教学方式,来培养创新人才。艺术设计工作室是“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是一种双赢模式。工作室联系合作企业,并签订合作协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将设计业务外包给工作室,工作室像小型的设计公司,有教师指导完整的组织系统,接到设计任务后分工合作,按要求按时间完成任务。大三学生还可以结合毕业设计承接完成中小企业的设计项目,学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以真实的企业项目作为研讨与学习的主题,根据企业的需求设计不同方案,被选中的设计稿由企业加工制作,进入流通环节。通过工作室的形式实践,使学生有了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专业素养,有力地促进了产学研相结合。
总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文海.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尝试[J].河南农业,2007(4).
[2] 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篇12
一、激发学生参与动机, 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学习动力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通常来讲, 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是要有内部动力, 而这个内部动力就是学生的学习动机, 只有有了一定的学习动机, 学生们才会对于知识有一定的兴趣。我认为,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提高其学习动机。
(一) 巧妙设置课始导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的开篇导语对于学生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运用得当, 就像是芝麻开门似的可以吸引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的注意;如果运用不当, 那么他们就会产生排斥心理。例如, 我在教学《利息》一课时, 首先我问:“同学们白天在校学习的时候, 你们的父母亲在干什么?”大多数学生回答:“工作。”我接着又问:“他们工作是为了什么?”学生回答:“赚钱, 为了我们上学, 为了家庭的生活, 为了住上好房子……”这时我说:“看来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钱,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有关钱的知识, 好不好?”再如, 在学习“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我说:“老师有一个神奇的本领, 你们任意报一个数字, 我马上就能判断出能否被5整除, 不相信的话, 你可以考一考我!并请计算快的同学作裁判。”果然, 学生说出的数我都能准确进行判断!“老师有什么秘诀呢?”我坦白地告诉他们, “因为我学会了能被5整除的特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呢?” (生齐答:“有!”) 这种有趣的导语设计, 不仅使学生为之兴奋, 好像有魔力一般深深吸引住他们, 而且较快地使学生进入学习新知状态,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往往是来自于对一些问题的好奇心, 而好奇心又大部分来自于教师课堂伊始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 教师要在课前有意识地设疑, 使学生在疑问中去积极探究创新。如, 在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时, 教科书上有一题, 用分数表示是9/100, 用百分数表示是9%, 这时我问:“假如题中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 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9/100平方米, 也就是9%平方米, 对吗?为什么?”这时有的学生一片茫然, 有的若有所思……这时我又鼓励说:“这就是书上要求的‘想一想’的问题, 同学们开动脑筋, 肯定行!”此时, 我还不急于请学生回答, 给学生充分思维的时间, 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 集思广益, 自主探索, 然后再交流。学生们各抒己见, 滔滔不绝, 个个热情洋溢, 从而达到教学佳境。这样的教学, 我及时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对新知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的思维就像闸门一样打开, 收效明显。
二、和谐的学习氛围, 是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保证
教师要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 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每一位学生的心里都喜欢老师这个大朋友。这样有利于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 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老师的鼓励, 从而在心里充满自尊、自信, 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新知。例如, 在教学“年月日”时, 我提出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年历, 告诉学生一月一日是星期一, 然后小组合作, 我也融入到他们中间, 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高。每个学生都能做出合格的年历, 并且花样繁多, 体现了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 将逐步形成想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的教育理论是主张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科学, 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因此, 在教学时我总要给学生的动手活动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来, 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在动手实践中创新。例如, 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课时, 我是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 学生采用了估算的方法、竖式计算等方法,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学生的不同做法, 师把他们的做法都写到黑板上, 让全班同学看哪种方法最简便, 然后让每个学生介绍自己的做法, 其他学生也说出自己的做法的理由。这样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有效发展, 从而在实践中体现出了创新意识。
四、在课堂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办法
学生有“疑”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学生如果在课堂上能提出有价值的疑问, 说明他有很高的思维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而, 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鼓励学生对于课本当中的疑问勇于进行思考并发言。那么教师对待学生的这种疑问以及思考要善于对其进行引导并做正确的指导, 避免打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比如, 在教学“倒数”这一课时, 就有很多学生问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有“1的倒数为什么是1”“零为什么没有倒数”等经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而来的问题。对此, 教师不应该恼怒或者不耐烦, 相反应该是进行耐心的回答以及指引, 对于学生们的这种类似于“刨根问底”的问题结合其书本上给出的定义进行详细地解答等, 并且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当中继续保持这种善于思考的习惯。
五、在课堂中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是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办法
小组学习, 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 对于发现的问题一同思考、共同解决, 这样做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增进其集体感以及团结合作的感情, 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共同合作而来的集体力量, 这样做也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 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如我在教完“求平均数”后, 让学生小组合作, 走访派出所、村委会, 了解最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情况。学生通过实地考察, 制表、讨论, 得出:最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学生们各抒己见, 认为:一定要遵纪守法, 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同时, 向学校提出建议:请派出所、法院的叔叔阿姨担任校外辅导员, 多做这方面的讲座, 以预防青少年犯罪。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推荐阅读: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论文06-16
创新意识与社会意识12-03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09-20
竞争与创新意识11-24
企业竞争与创新意识09-08
现代意识的深化与创新07-17
问题意识与学术创新11-29
物理教学与创新意识07-09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11-06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知识点复习归纳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