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教学新体验

2024-12-01

新课标下的教学新体验(共12篇)

新课标下的教学新体验 篇1

2003年秋我们开始使用数学实验教材, 一接触新教材, 立即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一缕清新之风, 新理念、新思想从教材中四溢出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 我们要充分注意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从实际出发,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思考, 教会学生探索,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家长、同学)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挖掘学生的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 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转变教育观念, 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转变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 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 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 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 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 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 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 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 学习兴趣大增, 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联系生活实际, 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 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生活须臾离不开数学”, 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日常生活“数学化”思想。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 都是很好的课题,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走出课堂去学习,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加强情感交流, 解决思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调动方式也从根本上变一变, 正面的说教对他们不起作用, 不妨采用迂回策略, 充分利用课间课后, 与学生接触, 交流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拉近与他们的距离, 尽量避开学习的问题, 慢慢地竟然会有些学生主动与你谈, 这个时候教师要给予适当的鼓励, “给”他们信心, 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与时间性, 但方式方法上不能操之过急, 目的是让学生对你感兴趣, 信任你, 力争让大多数学生喜欢你, 为课堂教学气氛奠定一个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教师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和蔼可亲一系列行为也能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 能够有较高的感召力,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

五、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应用能力、交流能力。特别是数学基础较差的同学, 通过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生不再认为数学是那么抽象深渊, 枯燥难懂, 而是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用途广泛的一门科学。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对“统计图表”的教学, 我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完成以下问题: (1) 先在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收集相关数据; (2) 利用软件Excel来设计一张统计表来表达所收集到的数据; (3) 根据表中的数据来选择设计不同的统计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题材, 上课时我注意观察每个学生搜集的材料和他们的活动过程, 及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并请他们作自我介绍, 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探讨.这样做既拓宽学生的视野, 又丰富教学内容, 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提高教学效益。

总之, 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 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 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 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新课标下的教学新体验 篇2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的手段。截止目前,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新的化学课程,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够从化学的视角和理念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去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够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反思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篇3

首先,要把书上的历史从家乡事物上面挂钩

学生对待历史的印象都多少存在着陈旧的观念,总认为是历史是属于过去的东西,学习起来并无多大的兴趣,我们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兴趣,就必须拿出一点实际的东西,让学生除了在课本上了解的知识之外,还要感受到自己身边的故事也是昨天的历史。比如讲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去我们内江的人民公园去瞻仰一下喻培伦大将军的纪念馆。或者通过多媒体的图片讲述喻培伦的生平事迹。同时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下关于喻培伦的生平事迹进行陈列。通过实物见证和图片播放,让学生走出课本的束缚,又能理解学习到历史上的知识。在课本之外,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广州到内江的距离,同学们讨论千里之外发生的事情,为什么同我们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的原因。老师在通过最后的总结,告诉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和自豪感。这样的学习在书本和现实生活之间穿插,学生乐于看到听到亲切的家乡历史人物事迹。自然就不会感到历史的枯燥了。

再讲到明朝朝的文化经济时,我们也要顺便提到我们内江大名鼎鼎的大洲广场,了解一下大洲广场存在的历史原因和名字的由来。从中了解一下赵贞吉的生平事迹等等,通过我们了解。让学生也能够知道我们内江历史上就是是一个名人辈出,文风繁盛的地方,作为我们后来者的学子,更要好好学习,给家乡建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其次,历史要同时代特点挂钩

历史任何时候都要同时代挂钩,以史为鉴,可以知大事。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提出新丝绸的主张,我们在学习丝绸之路时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丝绸之路的由来,并且通过丝绸之路的多条路线,我们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了解丝绸之路所带来的经济,文化,民族融合等等。现在我们国家提出这个新丝绸之路,这个举措的提出是为了什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我们可以从历史,从地域,政治等方面分析,通过学生的学习和讨论,明白这一举措出台的原因。从而对学习历史有一个大局观视野。让学生了解汉唐盛世文化经济交流产生的强盛到明清闭关锁国科技文化落后挨打的被动这一层面上,知道经济文化对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再次,历史要同图片故事链接

历史本来就是由一个一个文化故事连接起来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历史课枯燥、无聊,主要是原因还在于老师只重视教学结果,没有把历史故事引入课堂,袁鹏飞老师的成功告诉我们,历史可以这样讲,也必须学习这样灵活的讲,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他们自然就会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热情,这样才有领略故事背后的内容和规律,从而解答更多的历史问题,因此,我们老师们要积极准备素材,在课堂上穿插一下历史故事,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比如,讲人类起源的时候,我们可以穿插女娲造人的典故,炎黄争斗的传说,神话故事不仅仅是为了调节气氛,更重要的是在听的过程中,学生明白,历史上,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人类起源的探索,所以才有“亚当和夏娃”,才有了每个国家的传统的民间神话故事。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课程的有效性。

小时候,我们经常通过小人书去了解历史故事,这个老少皆宜的图画丰富了我们不少的文化知识。刚刚接触历史的初中生受制于阅历的限制,不一定能够充分的理解历史文化知识书本上的插图就起了很好示范的作用。这些插画可以帮助学生还原历史场景,将学生带入故事情节中去,更加直观,更加方便记忆。比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挣扎在冰雪严寒中德国士兵满脸的冰雪铺面,和城市中心的残破景象,通过图片让人了解战争的残酷性。通过对比,我们也可以发现,城市里面军民皆兵,士气的对比决定了城市保卫战胜利的必然性。这样的图片对比,能够让学生发现历史的亮点,刻画出法西斯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浅谈新课标下识字教学新体验 篇4

一、营造识字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至关重要。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枯燥的书写符号,识字过程不像他们看动画片、听故事、做游戏那么充满趣味性。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运用形象化的多媒体图片、视频,运用游戏学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愉快气氛中学会汉字。

例如新学期开学后,当一年级的孩子们怀着好奇而又激动的心情来到小学校园这个新环境中,一切是那样陌生而又新奇。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对教学的参与性很高。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新环境、适应新的学习,学期第一课我开设了一堂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制作名片。孩子们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各自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他们在自己做的“名片”上勾勒出各式各样的卡通画,涂上漂亮的色彩,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通过各自上台展示“名片”和自我介绍,让同学们相互了解的同时也认识了汉字。课后,我将学生的“名片” 贴在他们的课桌一角,让他们课后互认,比一比谁认的字多。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不仅认识了新朋友,交流了感情,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许多新字。

二、创设形象化教学情境,挖掘学生记忆潜能

低年级的学生,平均每天要识字十个左右,怎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从认识到记住,是识字教学的重点,需要教师发挥创造力。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形象化、感性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挖掘他们的记忆潜能。例如在教授“右”字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打仗的将军,走到一个岔道口,不知向哪里走了。于是就问一个过路的秀才,秀才走到一块大石头后边露了一下头,然后就走开了。将军通过思考就知道走右边那条路了。通过这个生动形象的故事让学生很容易地知道了“石”和“右”的区别。

另外,教师还可以用身体语言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如:“看”可以演示为把手放在眼睛上做看的动作;“人”可以演示为手贴裤缝,分开双腿站在讲台前;“大”可以演示为双手平举张开,双腿分开站立;“掰”可以演示为手掌心相对合拢,向两边分开的动作。通过老师形体和形象化的动作,学生积极地进行猜想和思考,很容易就可以把字记住,并且经历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主动识字过程,学生对新字的记忆将会更加深刻。

三、充分利用生活素材,为学生提供识字大课堂

语言文字来源于生活,因此书本知识最终还是要回归于生活。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识字学习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教师可以举办一个主题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学习。比如我们可以举办题为“动物运动会”“花的世界”等识字活动。教师还可以针对小学生好胜心以及荣誉感强的心理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识字比赛,比比谁识的字多,谁记得快。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识字,从而激发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例如:让学生认识同班同学的名字,认识校园内的一些小标语,认识生活用品的包装袋上的汉字。另外,在学生逛商场、看电影等的过程中读一读看到的标语、广告,并且在心里回想一下,有哪些字是学过的,如果有不懂的字问一问身边的家人朋友,这也不失为一个识字的好机会。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将学生所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教学素材,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记忆。

四、通过猜字谜、编顺口溜,增强识字教学趣味性

孩子们大都爱读儿歌、猜谜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汉字的结构特点,通过拆分或者重组的方法,将汉字编成活泼有趣的谜语或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人在高处走,云在脚下行”是“会”;“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是“高”;“辛辛苦苦说句话,站在两边争论它”是“辨”;“辛辛苦苦种个瓜,时时刻刻抱住它”是“瓣”。又如:“四个人搬一根木头”是“杰”;“两个人在土上”是“坐”;“一家十一口”是“吉”;“一阴一暗,一短一长,一昼一夜,一热一凉”是“明”,等等。在识字教学中,通过教师编字谜,学生猜字谜的方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既能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又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还有助于其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教师指导下,孩子们能够自行分析生字的结构特点,然后编出极具创意的顺口溜来。例如:“朋”——两个月亮交朋友;“种”——禾苗种在水田中;“朵”——几根木头;“浇、烧、晓”——“用水浇,用火烧,太阳出来就念晓”;“青、清、蜻、晴、睛、情”——草青青,水清清;天晴了,有事情;天晴了,看蜻蜓;看蜻蜓,用眼睛……这样的识字教学方法既富有趣味性,又具有思考性,可以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发现汉字的规律。

五、在口语交际中提高学生识字水平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已由过去的单纯的听和说的训练转变成了口语交际,这改变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而且要求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别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在口语交际中也能提高识字水平。

当学完课文中的生字,在巩固阶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让小老师带领其他同学朗读生字,教师对领读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还可以让同学们围绕生字的学习向这位小老师提出问题,让小老师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实现语言的交际互动。当然,小老师可以轮流当,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但能较好地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而且也能较大地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

六、总结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篇5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要想深入地推进新课改,首先要下功夫进行有效性自主学习的研究与探讨,创设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新境界。新境界之一:有话总爱跟老师讲,有事总爱找老师帮学生被动学习乃至厌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他们眼里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善于发掘蕴含于知识本身的情感,并善于艺术性的赋予知识以情感。有了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学生就会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价值,对于自己感到有魅力和价值的东西,学生怎能不孜孜以求呢?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教育是针对人的,而且是初为人的的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还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把生硬冰冷的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只有在上述富有情感的平等和谐的交流中,学生才能“有话总爱跟老师讲,有事总爱找老师帮”。这种“求学”的境界,也正是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重要标志新境界之二: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放得开”是指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学生能够经常说:“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这是学生投入了自主性学习的又一标志,要达到这样的愤悱状态,教师就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在老师眼里,学生设计出的办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死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怎么再能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呢?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应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正确的探索结论要鼓励,对于错误的观点,教师也要婉转地向该生提出他的观点中所存在的漏洞和其它错因,这些错误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提出,从而引起该生本人的深入思考。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入,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真实的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把发散的思维再回笼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新境界之三: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构建民主、交流的、开放性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如何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使这些形式不流于形式?我们应提倡“三主”、“三不”的组织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这样的课堂,少了不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新境界之四:抢抓稍纵即逝的教育资源在传统的计划课堂下,我们的教师惟教案独尊,不敢越教案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以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学《乌鸦喝水》时,学生盛水的瓶子不小心打破了,教师的一句“你帮乌鸦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消除了学生的恐慌,丰富了课堂内容;学习《小雨沙沙》时,突然下起了小雨,教师打破了原来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听雨、赏雨、沐雨,读雨、品雨,突如其来的”干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变成了难得的教育资源。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外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即逝抓取。

谈谈新课标下的英语语法教学 篇6

英语教学要突出其实用性和实际性已成为广大同行的共识。直接法、情景法和功能意念法被公认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很少有人再去提及语法教学。几乎所有的观摩课、优质课和公开课都对语法教学避而远之,就连人教版英语教材也采用了冷处理的方式,有意识地淡化它。虽然掌握语法并不等于掌握语言运用能力,但语法知识的欠缺会制约学生准确运用英语能力的发展。教学实践证明,忽视语法教学会产生不少不良后果。学生的听说能力表面上比过去强了,但准确性上却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阅读速度的确比过去的学生快了一些,可读懂程度却不尽人意;在写作和翻译方面,学生的水平从总体上不如以往的学生。

二、 语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显然,“改革过分重视语法的讲解与传授”,只是要求改变以前传统语法教学的某些教学方法和倾向,并不是要求放弃语法教学。事实上,语法已渗透到听、说、读、写的每一个环节中。听的时候语法是听清内容的助手,说的时候语法是避免产生歧义的工具,读的时候语法是理解文章的准绳,写的时候语法是完成句子的依据。学生掌握了足够的语法知识,才能提高语言的质量和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真正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三、 新课标下的语法教学方法

1. 创造情景,有效教学

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情景,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展学习的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构建并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合作和交流的机会,通过自然展示语言材料,创造情景和实施任务型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进行can的用法的复习过程中,可利用家庭用电安全作为语言素材的背景来展开教学。教师可以先对电的特性内容提问,如“Can we hear it or feel it?”、 “Can we change it into the energy that we can see, feel or hear?”等然后让学生操练自己会做的事或不会做的事,通过小组合作及回答,自然过渡到can的一般疑问句,肯定和否定回答,最后总结can的用法和适用范围,让学生体会到can在实际语境中的功能,同时也能增强自我效能感。

2. 语法交际,有机统一

语法教学不应该在孤立的单句中就事论事地进行,而应该在交际活动的框架中将所要讲授的语法知识与真实的语境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中用,用中学。”交际法要求语法教学尽可能接近现实,模拟实际生活中的情景组织课堂教学。为此,教师应有目的地通过一系列含有语法知识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材料中感知、理解和学习语言,只要我们巧妙地诱导,就可使学生在自由、欢快、逼真的情景交际中交流思想,提高能力。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帮助学生利用语法知识培养和提高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语法知识是基础,强调交际并不是不学语法,所以我们应培养学生学习语法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适当归纳。

3. 侧重归纳,适当演绎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把语法教学方法划分为归纳和演绎两种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有先归纳再演绎,或先演绎后归纳,进而使二者循环交替进行。新课程强调实践、应用的能力,故应在兼顾两者的同时,向归纳倾斜,以便更好地发挥语言交际的功能,达到熟练运用语法规则的目的。新课标下的语法教学应综合运用演绎法、归纳法等方法,将语法教学与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等技能训练融合起来,让语法内容自然地渗透其中,使结构与功能相互依存。

4. 佳句格言记忆法

我们仍可沿用传统语法教学中一种好的记忆语言形式的方法,就是精选一些包含某些语法结构的典型句子,让学生通过记忆和运用这些句子而起到既能背诵一些精典句子,又能熟悉运用某项语法形式的作用,达到一箭双雕、双重获益的效果。例如,可以要求每个学生背熟What are you doing tomorrow morning? 这个用现在进行时询问安排好的将要发生的事态的可用于口语的功能性很强的问句。以下每个佳句或者谚语格言都包含一个语法结构: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The more, the better. Roman was not built in a day. Never too old to learn. To see is to believe. Seeing is believing. Never put off till tomorrow what may be done today.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语法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无论怎样,实施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不变的,那就是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参与,学生的活动,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学生不仅仅要掌握语言知识,更要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 篇7

一、重视个性评价, 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性学习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的目标和程度, 更是为了体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老师的教学, 改善课程设计, 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评价, 要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评价学生不能用“一把尺子”,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重视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 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才敢于探究和体验, 说自己之想说, 做自己之愿做。要重视个性评价导向, 使他们敢于探究和体验。作为课改教师, 首先要学会欣赏学生。孩子毕竟是孩子, 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 我们不要求全责备他们, 要学会欣赏他们的错误。同时, 他们独立评价自己的能力还不高, 他们在评价自己时往往以教师的评价为依据。当然, 他们都希望在语文学习中, 能得到教师的好评。所以, 我们在教学时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特别对学困生的评价要特别慎重, 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 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鼓励, 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他们才敢于去探究去体验, 不怕出现错误和闹笑话。老师在想批评学生时, 要先冷静下来, 再想想他们还是孩子, 要学会欣赏他们的错误。其实, 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个学生, 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都不错。

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性学习。我们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教师有两种:一种教师是用自己的教学方法去筛选出一些不适合自己教法的学生, 于是筛选出了一些不合格的学生。差生就是这样被“筛选”出来的。另一种教师是用自己的学生去筛选适合自己的学生的教法, 因材施教, 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我们应该肯定后一种, 我们应该明白:只有不合格的方法, 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学生有了问题不是问题, 关键是教师怎样对待。如学生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学习与游戏之间有矛盾吗?你怎样处理?”但有不少学生却在讨论怎样玩游戏, 我真想发火, 但冷静一想, 爱玩、贪玩是孩子的天性, 我不能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而应该顺势诱导他们, 先让他们谈谈自己怎样玩游戏, 然后请同学们点评。这样, 既照顾了学生的需要, 又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二、注重实践活动过程, 让学生乐于参与体验性学习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甘肃通渭●张鹏翼

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

第一, 要重过程而轻结论, 强调参与的积极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目标中运用大量的行为性很强的词, 如“观察”“收集”“查找”“策划”“运用”“调查”“组织”等, 强调学生必须具有综合性学习的行为。只有有了这些行为, 才能产生具体的体验。如:我在成长的烦恼的综合性学习中, 强调每个学生都去采访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 看看他们有哪些烦恼, 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然后全班交流, 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吃了“闭门羹”甚至被嘲笑。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调采访的结果, 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卢梭说过:“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觉。”经验和感觉首先来源于亲自体验。我们要注重过程, 强调学生参与实践的全过程。只有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 才能积累经验, 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和水平。

第二, 要注重体验性学习形成的开放性。我们要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它能使学生在广阔、自由、宽松的氛围下乐于去体验、去探究、去创新。一是体验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供选择的。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开展课前体验、角色体验、辩论体验。课前体验是让学生在自己生活中把自己体验最深的片段细节说一说, 限时3分钟左右, 这样, 既让学生有话可说, 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不加重他们的负担, 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角色体验是把表演引入课堂, 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 满足他们的“游戏冲动”和“角色幻想”的需要。辩论体验是通过激烈的争辩,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体验生活的热情。此外, 可以开新闻发布会、搞综合性学习展览评比、小小擂台赛、故事会、诗歌朗诵、操作体验等实践活动, 让学生乐于探究, 乐于体验, 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所学知识。二是体验性学习的内容要接近学生。教材、学生生活实际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依据, 也是进行体验性学习的依据。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 依据教学内容设计语文实践活动, 可使学生体验到语文的价值与魅力, 能够激发学生去体验语文知识的欲望。

三、关注学生情感, 让学生善于参与体验性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强调的三大要素。三者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 并有机地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因此, 我们要注重情感因素, 让学生善于主动体验。

一是巧用学生生活中体验感受较多的情感, 使之与课文情景巧妙结合, 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 达到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统一, 产生情感共鸣, 达到主动体验课文的效果。二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掌握知识, 发展思维。

总之, 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中, 体验性学习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需要我们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语文实验过程, 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唯其如此, 才能使学生主动走进新教程, 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新课标下的教学新体验 篇8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愉悦教学,策略

当前,作为高中数学学科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素质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生能力品质的养成,更加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理念在高中数学学科教学中不断渗透和实施,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加切合学生实际和时代特色的要求,它指出:“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目标,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良好学习氛围,借助和依托现代丰富教学资源,善于运用体现学科特色的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和多样组织形式,进行有效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状态中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感和乐趣,增强学习的能动性和学习的实效性。”从中可见,对当代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提出了“既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内心情感的渲染”的要求。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改变课堂教学采用“教师主讲,运用题海战术,学生主听,强行灌输数学知识”的单一教学模式。紧密联系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抽象性、思维严谨性和应用广泛性等特点,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显现出来,将学生能动学习知识,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热情和欲望充分激发出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活动实效性。我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体会,谈一谈在愉悦教学中实现学生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和层次化等方面的看法和体会。

一、挖掘学生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作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社会独立个体,学生有着丰富而又复杂的情感思想。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时时刻刻都渗透和倾注着学生的内心情感。同时,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在不同情绪作用下,所产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将学生学习知识的强烈情感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巨大潜能,充分释放出来。例如,在三角函数与数列的综合运用时,我出示题目“化简”先让学生进行自主答题,学生很快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效化简,并根据当k为偶数、奇数时,能够得出不同情况下的结果。我对学生解题的结果进行鼓励性评价,从而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二、贴近学生实践探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时时处处运用着数学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经过直接动手操作解答出来的问题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在讲解“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并判断其周期性、奇偶性和单调性”的问题时,我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问题的探究。学生在联系所学三角函数的性质内容后,进行探寻式的解题,其解法过程如下:

三、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学生整体进步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万事万物的发展不可能都是平行、统一生长的,总是出现不同的进化结果。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也不例外。在高中阶段,学生由于在生理发展、生活环境、学习能力、学习欲望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因此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要将班级学生整体发展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与联想、抽象与概括等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实现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全面提升。如教师在进行“平面向量”这一章节教学时,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对学困生可以提出“掌握平面向量的基础知识,能够解决简单的问题”的要求;对中等生提出“理解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和坐标运算及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的要求;对优等生提出“能够运用属性结合的思想进行平面向量等问题的解答”的要求。

四、善于变式习题训练,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采用新颖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解题思路,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多变习题的训练,培养创新动机和创新习惯。如在讲解“已知|a|=2,|b|=3, a与b的夹角为120°,求(2a-b)×(a+3b)与|a+b|的值”的问题时,解答完问题后,我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条件下,如果当x为何值时,xa-b与a+3b能够垂直吗?”我让学生进行又一次的思考,实现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这种教学方法,既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提升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

总之,在进行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乐趣,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使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成绩都得到有效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纲要读本.

[2]王传华.愉悦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 篇9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挖掘写作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充实, 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表明了生活是写作的本源。目前的状况是, 大批学生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 认识肤浅, 思想冷漠, 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缺少发现的眼光。如果对人生的感悟如此苍白, 行起文来怎么会有怦然心动、一吐为快的冲动呢?为此, 笔者认为学校要提倡和支持教师为学生创造条件, 让他们走进社会, 投入生活, 拥抱自然, 收集资料。学生对生活变化有了直接的印象, 有了独到的见解、深刻的领悟, 才能写出原汁原味的好文章来。

二、与名著对话, 建设心灵家园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大量时间都生活在学校的学生, 写作的材料很大一部分也要来源于阅读。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图书馆”式的阅读氛围, 让学生与书为友, 与大师对话, 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 升华自己的人格, 吸收丰富的营养。许多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力量和人文精神。《昆虫记》会告诉学生什么是科学精神;《繁星》《巴黎圣母院》等会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等会告诉学生什么是尊重、礼让、上进。阅读优秀的作品, 必然会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撞击, 学生会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 这股通过阅读积蓄起来的“浩然正气”, 自然会充盈在学生的文章之中。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平时写作文, 总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 如果他们看到的多是“思路不够开阔”“语言不够流畅”“书写不够认真”等一些令人扫兴的套话, 又怎能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呢?所以, 教师在设计作文评语时应注重指导作文与情感育人相结合的原则, 多从学生的作文中发现优点, 加以肯定和鼓励, 特别是对那些作文信心不足或书写潦草的学生, 抓住其优点来评价, 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妨这样写批语:“你有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 老师真为你高兴!”“作文内容很好, 工整的书写使它锦上添花!”这样, 学生能不喜欢写作这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吗?

四、作文命题要贴近生活

正如教育专家魏书生所说:“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感悟生活、认识自我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写普通、写平凡, 才有无穷无尽的素材, 作品才有更普遍的意义。”所以, 作文命题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和学习实际, 让学生面对话题有一种亲切感, 有一种表达生活的冲动, 才能写出鲜活的东西来。写作才有可能变成学生的生活需要。

五、引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

目前, 中学作文教学存在一种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不同生活空间的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与表达却惊人的相似, 这正暴露了我们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此, 教师应创设民主化、建设性的思维场合, 创设宽松和谐的思维氛围, 才能使其从周而复始的自然景观中寻找与人类精神相契合的现象, 从貌似平凡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新颖的观点。

六、为学生指点迷津, 凸显作文亮点

一篇好作文, 总是有很多亮点。可以是潇洒美观的书写、精巧的标题;可以是灵动的语句、真挚的情感、新巧的构思;可以是瑰丽的想象、深邃的意境;可以是精彩的“凤头”、充实的“猪肚”、诗化的“豹尾”……这就需要教师得当的指点, 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写出个性化语言。个性化语言体现在遣词造句及文体的选择与语调、态势和韵味上;或细语潺潺, 或大气磅礴, 或深刻练达, 或质朴清新。错综之中生魅力, 相得益彰见匠心。随性而发, 凸显生命本色的作文语言才能透出刚健之气。

七、进行灵活开放的写作评价

目前, 大多数教师采用课堂自评的作文评改模式, 教师很少细评作文, 这样容易使优秀习作被埋没。凡真正下功夫写作的学生, 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所以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批改方式, 特别是对于热爱写作的学生, 要多采取当面批改的方式, 从方向上加以引领, 从技巧上加以点拨, 使他们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学生自评恰恰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需要教师讲清它对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的重要性。

刍议新课标下的物理习题教学 篇10

一、习题课应该由易到难, 逐层递进

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老师都想尽可能地让学生做更多的习题, 上课尽可能地讲更多的习题, 但是显然学生并不像老师想象的这样能接受那么多, 特别像中差的学生, 有时老师讲中等难度的题目时他们就有可能听不懂, 这样老师讲再多也是无用功。

我们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习题内容。一方面, 对于知识难点, 要想办法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把知识拉成线, 拉成条, 化整为零, 消化知识硬块。另一方面, 在解决物理问题中要注意,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存, 而且发生着动态的相互作用。综合考虑学生认知上存在“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的习得要“螺旋式上升”的认知规律。

习题教学一定要由易到难, 逐层递进。

例如, 在讲解与灯泡相关的电功率的计算时, 我设计从灯泡的名牌说起, 到求灯泡的额定电流和电阻, 要求不同电压下的实际功率, 进而到两个灯泡串并联的功率和比较其亮暗程度, 由点到线、到面, 逐层深入。具体例题如下:

例 (1) 有一“200W、40W”的灯泡, 它的额定电流和电阻各为多少?接入110W的电路中, 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将两个相同的这种灯泡将串联接在220V的电源上, L1、L2的电功率P1、P2各是多少?

(2) 灯泡L1和L2上标有“220W 40W”和“220V 60W”的字样, 将它们串联接在220V的电源上, L1、L2的电功率各是多少?哪个灯泡更亮?

二、教会简单的, 学会复杂的

教师在教学法中, 把典型的例题按其物理过程和物理思想的有机构成, 采用变式手段, 分解成过程单一、思维清新、方法明了的几个简单的题目, 再进行独立而有机的解答, 让学生逐步地由高到低、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由易到难, 真正感悟答案之外的物理过程和物理思想实质, 最终, 将典型的例题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化于“无形”之中, 这就会使习题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逐步引导学生独立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教会学生简单的, 让学生会解决复杂的。

物理教师应该全局把握中学物理的思想、方法, 能针对具体教学内容, 去寻找一个既简单明了又能承载物理知识、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教学功能的知识切入点。然后在小小的知识点的教学中, 小题大做, 做精、做深、做透, 让学生感到物理简单、好学, 又可以真正领悟物理的思想和方法, 能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日常习题教学智慧在于“简单问题深入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

在讲解有关欧姆定律的计算时, 我主要强调学生熟练下列两种情况下的求解计算, 其它题型总是由这两种情况变化而来。

三、帮助学生不断搜集整理典型题目和解题方法总结

这个方法对一些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这些学生能力不强, 大多不能独自总结典型题目和总结方法,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 对学生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是很有帮助的。首先根据学生情况特点, 选例题时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加强基础, 即通过这些题目, 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二是加强针对性训练, 克服缺点。即选用足以暴露其缺点的各种题目, 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三是拓宽视野, 增强适应性。四是优化组合, 努力创新。即选题不仅内容上力求齐全, 而且尽可能涉及不同的形式、提问角度乃至叙述方法的各类题目, 使学生课后遇到各类题目时, 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就可降低题目的难度, 增强解题的自信心。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搜集和整理题目:一是对教材中原有的习题改变提问角度和条件, 即一题多变;二是对学生含混不清的问题编一些思考题, 即一题多问;三是有的题目尽量和生活中的物理相联系;四是习题尽可能一题多解。当然, 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来说, 选一种他们易理解并解题过程简洁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似乎更为重要。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容易养成牢固的定向思维。定向思维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很有用, 只要记住公式和规律, 记住老师讲解的套路, 就能够解决物理问题, 但有时定向思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解题思路。因此在习题上除了分析解题思路外, 要留给学生独自思考的时间, 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一些他的解题思路, 再由老师点评,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经过不断地锻炼和积累, 学生才能养成较好的思考习惯且掌握一些解题思路。

五、布置好课后习题, 让学生巩固解题方法和技巧

在课堂上通过例题的分析和讲解, 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某些解题方法和技巧, 如果在课后不加强和巩固, 仅凭课上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如何布置课后作业是很关键的。教师要精心挑选极具典型与知识技能紧扣的习题, 还要注意层次性, 例如我们可以把作业设计为“必做”和“选做”两个层次, “必做”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完成, 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对于“选做”习题,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尽力去完成, 并跟学生说明“选做”题是难度较大的题目, 对于完成“选做”题的同学进行鼓励和表扬, 让他们获得更大的自信心。常规型的作业应尽量布置得少而精。

新课标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因此除了布置一些常规型作业之外, 还可以布置一些探究型的作业;如了解电磁断电器的原理后, 教师可布置这样一道作业———自制防盗警铃, 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 提高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下的“开放”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小组合作;课堂评价

一、学习方式的开放

1.课前预习

学生课前预习就是把上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先进行阅读和练习,做到有备无患,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会发现很多学生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预习没有到位。如果学生能做好预习工作,对所讲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也明白自己不懂的地方在哪里。上课的时候,学生就会有的放矢地进行听课,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指导,学生对所学材料进行必要的内化,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的疑问产生合作交流的欲望,正因为这些困惑,促进学生互帮互助,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这个过程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如果学生能做好预习工作,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就能节省一部分课堂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观念影响下,老师要求学生上课端端正正地坐在,认认真真地听着,说话不敢大声讲,上课不敢交流,有想法也不敢提出来,使得合作交流没有实效。新课程强调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堂,实效学习方法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有信心和勇气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和小组其它成员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果通过学生共同努力问题依然解决不了,把问题反馈给老师,然后在全班展开交流,突破难点。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过程,脱离了学生思维的数学教学是不科学的,这样的课堂不会成功。如果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学生不了解教材,学生不能把知识进行内化,就让学生合作交流,那么,学生在交流的时候无话可说,合作就会流于形式。这样的合作学生得不到情感体验,体验不到成功和失败,更不会取长补短,开启智慧。学生在充分预习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才会有交流的欲望,也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使他们的个性得到释放,在交流中他们的思维得到碰撞,最后达成认同。

二、教学模式的开放

在新课改背景下,注重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因此,老师要改变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他们中间。在以往教育过程中,老师就是命令者,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自己,过多地严厉批评和指责学生,学生和老师总是有一层隔阂,不敢主动接近老师。这就让教师越来越“孤陋寡闻”,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师生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在这样的现状下,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提升?只能导致课堂教学陷入恶性循环,如果教学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效果会截然不同。

传统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单一,主要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在新形势下,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形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的需要设计教学活动。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性,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思维、兴趣参与教学活动,使得我们的课堂变得异彩纷呈,呈现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给学生知识,课堂教学也不是一个封闭系统,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老师要学会倾听,重视他们不同见解,在这种新型的开放化的师生关系下,激发学生的激情,使学生闪现灵感,萌发创新火花。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学会赏识和赞美,使课堂精彩纷呈,富有活力。老师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及时培养,要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课堂评价的开放

新课改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传统教学观念依然侵蚀着我们的思想,这是每个教师不能否认的。要想根治,必须要找到病根,追根到底,还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国教育制度中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对学生的评价依据主要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老师在教学时以考试为准绳,对于和考试没有太大关系的内容全部忽略了,比如,学生能力测试这部分基本上都跳过了。因此出现了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打破传统的评价机制,评价的学生的依据,除了考试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内容。如果摆脱了考试的束缚,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会考虑学生的感受,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加合理、科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开放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会对数学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同学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卫忠.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解决的有关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5):190.

[2]李崇建.浅析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反思[J].教育,2015(32):94.

[3]陈文椰.自主求知体验成功——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4(22):89.

[4]袁华.优化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9):215.

刍议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 篇12

一、手段要多样, 备课要认真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自经历,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前千方百计地选择多种课程资源, 如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学网等。充分让学生观察、实验、参与和交流。教师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要具备综合素质, 打破学科间界限。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在进行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也必须认真“备课”,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里所说的“备课”, 不仅要学生在学习内容上做到“有所知”, 也要做到“有所不知”;不仅要学生在思想上做好下一节课的准备, 也要做好学习用具的准备。比如:一些简单的制作小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能明确自己存在哪些疑问, 要主观上带着一种求知欲望。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思维能力才有所提高, 同时思维也会活跃起来, 学习才会主动, 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让学生亲手实践, 自主探索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拓学生思维能力, 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 创新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因此, 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向学生展示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与应用过程, 让学生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 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课堂气氛活跃。

三、加强合作交流, 互动互助

进入信息时代, 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 任何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的情况下,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根源。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是如此。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可以使学生把实物的、图画的、符号的、口头的与数学概念联系起来, 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数学学习的交流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每班按座位分学习小组, 推选一位组长。在每堂课都设置小组交流这一环节, 交流的内容有对新知识的探究, 又有对新问题的理解, 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相互纠正错误。通过学生学习小组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同时通过解释推断和对自己思想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 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 营造心理相融的学习气氛。教师是学生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要信任学生, 也要让学生相信教师。教师要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的呈现。及时组织学习方法及知识的交流。给学生以鼓励, 形成激励机制, 同时引导并要求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概念, 用规范的步骤解题, 尤其是解答题和证明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 拓宽和丰富学生的教学知识,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美, 数学的奇妙。 (3) 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流。课外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两方面。而在校外学习中, 家长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和子女的平等对话及督促, 有利于学生学习, 而且家长们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有许多身边的数学的实例, 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 家长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宽, 为与学生进行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学中玩, 在玩中学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培养思维和提高能力的内在动力。在诸多的非智力因素中, 兴趣处于一种特殊的位置, 具有特别的作用。兴趣也可以激发感情, 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契机, 改变态度。呆板的, 单一的学习方式, 容易使学生思维疲劳, 久而久之, 使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教会学生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寓学习于活动中, 增强学习的兴趣。

五、反思课堂内容, 适时总结经验

首先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反思学生心理与新教材的适应性;反思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兴趣、接受能力;反思在课堂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其次反思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那些数学基础差的学生该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们敢于说话, 敢于说实话。在教学中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不怕不会, 就怕不问。”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到教师那里, 教师才能及时采取措施, 有针对性地讲解。总之, 基础教育新的课程改革运动刚刚起步, 后面的路还很长, 也会出现多种新问题新情况, 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 开拓进取, 深化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摘要:根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 教师应该顺应学生的自然个性, 让学生经历数学的由来和发展过程,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数学,创新行为,教学

参考文献

[1]林存礼.如何把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激励[J].教学与管理, 2006, (12) .

[2]关文信.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网站推广策略下一篇:配套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