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调节十法

2024-09-25

教师心理调节十法(精选4篇)

教师心理调节十法 篇1

近些年来, 我国中小学教师焦虑、紧张、抑郁、挫折感等负面情绪屡屡增多, 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暴露出来, 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 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而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所以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尤为重要。

笔者在有针对性的对我县近2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座谈等调查后, 加以分析总结, 现将分析结果简要总结如下。

一、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在此次调查中, 笔者以SCL-90量表和自编的涉及工作状态、工作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等内容的心理问题调查表作为工具, 对我县近200名教师进行了走访调查, (所调查对象年龄在25岁至50岁之间, 男女各半, 分布在我县各中小学) , 获取了第一手资料, 整理后总结出我县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 焦虑。

调查中发现, 近六成教师常常焦虑。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以及现代社会和学生家长对教师的过高要求, 使得教师们经常感到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 从而忧心忡忡、烦躁不安, 有的教师还会出现入睡困难、做恶梦、易惊醒、食欲不振等症状, 时间一长, 便形成了焦虑。一旦把这种焦虑情绪带到课堂, 便会使学生也整天处于焦虑不安中。

2. 抑郁。

中小学教师每天面对着升学压力、职称评聘、同事竞争、教学成绩等诸多问题, 年复一年, 又无从发泄, 使他们的心理承受了比其他行业更多的压力, 时间长了, 便会悲观失望、精神不振、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失眠、心悸、胸闷、胃肠不适、食欲下降, 导致抑郁症。自杀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此次调查有四成左右的教师反映会出现抑郁情绪。

3. 人际关系敏感。

人是社会性的,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润滑剂。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同事之间、师生之间、与学生家长之间、亲属之间、朋友之间。哪一方面处理不当, 都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僵化, 比较严重的会出现自卑、多疑、心神不宁、消极怯懦等负面情绪。教师们长期过度的焦虑、抑郁、紧张、挫折感, 会埋怨工作、批评学生, 引发身心疾病, 甚至出现恶性循环。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教学标准越来越高, 统考、升学及社会舆论压力越来越大, 造成教师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二是劳动强度过大。教师每天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组织各类活动、做学生思想工作、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业余进修等, 长期超负荷工作, 心力交瘁。三是考核制度和竞争机制不完善。按学生成绩取酬、评先、评优等制度在很多学校施行, 给教师带来很大压力。四是缺乏心理学常识。调查发现, 有很多教师对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

二、鉴于教师的心理通常会存在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帮助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

1. 调整认知, 坚持正面的自我引导。

个体的行为后果不是由激发事件直接造成的, 而是由不愉快的事件引发的不合理信念引起的。如果我们频繁出现负面情绪, 可以与心理咨询师一起, 通过调整错误认知、情绪性的方法 (如使用意象、练习攻击羞辱、无条件的自我接受感) 、强化行为的方法来发现、辩驳和驳斥不合理信念, 改变认知, 做到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坚持积极、正面的自我引导对保持心理健康非常关键。

2. 广拓渠道, 尝试多种心理调节方式。

一是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和排遣方式。面对负面情绪, 我们可以采取向朋友倾诉、转移注意力、放松训练、户外活动、培养业余爱好等方式, 舒缓紧张的神经, 使身心得到放松和调节。二是增强应对挫折的耐受力。我们要把挫折视为人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挫折中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 积极调整心态面对挫折。三是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主动适应环境, 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 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心理储备去迎接源源不断地竞争与挑战, 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3. 谦逊宽容,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心情舒畅, 精神振奋, 工作愉快, 才能在和谐的环境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4. 依靠科学, 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 生理方面发生某种疾病, 会引起心理方面某些症状, 反之亦然。我们要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 多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 定期进行心理、生理健康检查, 防患于未然, 才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

摘要:笔者在有针对性地对我县近2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座谈等调查后, 加以分析, 总结了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美]Richard S.Sharf.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及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教师心理调节十法 篇2

目前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高、期望值高,学校工作任务繁重,教师的心理压力也较大,如何缓解教师焦虑和抑郁,调节教师的心理压力呢?

自信。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坚信自己是优秀的,是独一无二的,自信是安身立命之本。不断自我激励要做最好的自己,可以选择另外的突破口,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什么时候都要自主自立,也只有自己才最可以依赖。

运动。找一种自己喜欢的运动,加强自我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养成自我保健的日常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定要记住:什么都没有自己的身体健康更重要。

放松。不必追求完美,学会自我放松,自我解脱。不如意事十八九,但求无愧我心。一切都顺其自然,工作累了可以休息休息。比如适当的聊天、适合的娱乐、适度的自我发泄等等。

看淡。要淡化功利心,不急功,不近利。对待职称、职务等等个人发展,期望值不要过高,适合自己就行,看淡名利,看淡得失。努力就行,尽力就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屏蔽。“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不要让别人的议论影响自己的心态,好也罢,坏也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戴上耳机,多听一些优美的音乐,感受美好的声音,屏蔽掉外界各种不好的声音。

自控。多观察,多思考,有时候沉默是金,一默如雷。公开场合少盲目表现自我,有时候言多必失,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你,不是所有人对你的心情都能感同身受。在众人面前尽量理智把控自己情绪,不失言,不失态,不让自己情绪瞬间崩溃,维持自己的尊严。有时候撑过去即将崩溃的那一瞬间,以后慢慢便会好转。

刷新。“树挪死,人挪活”,改变一下环境,或许是另一种发展的起点。“三十六计走为上”,在各种状况不利于自己时,可以更新一下环境,回避烦恼。如同电脑运行不顺时,点击“右键”,进行刷新。

教师心理调节十法 篇3

1 升格学校教师自我认同危机内涵

中职学校的升格使中职教师转变成高校教师, 其社会地位、身份与之前差别较大, 角色的跨度也较大。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会感到无所适从, 产生了焦虑、恐惧、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心理。简单地说, 升格学校教师出现了心理上的自我认同危机。心理学家指出, 自我认同是个体依据对个人经历的反思理解到的自我, 能够理智地看待并接受自己以及外界事物, 能够精力充沛、热爱生活、奋发向上, 不会沉浸在悲叹、抱怨或悔恨之中, 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会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既能从这种认同感中巩固自信与自尊, 又不会一味地屈从于社会与舆论。自我认同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要求与社会期望的整合。

教师的自我认同和人格特质是构成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因素, 当教师面临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矛盾、传统期待与现实认知的冲突、时代挑战与自身素质的差距时, 容易对“我是谁”、“我拥有什么”、“我做了什么”等产生疑惑, 容易对自身价值和成就产生疑惑和否定, 进而影响到对教师职业的认同。

升格学校教师在角色转换过程中普遍存在心理上的自我认同危机, 它是由内在因素即本体安全和外在因素即社会环境共同作用导致的。内在因素是指维系教师自我连续的本体安全受到威胁 (中职教师职业以往的一贯性、适应性被打破了) , 又面临着新的适应和挑战;外在因素是因为学校升格、社会变化、课改要求变化均需要教师对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转换。这就需要学校关注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 引导教师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感, 使教师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得到理想的发展。

2 升格学校教师自我认同危机的表现特征及产生原因

2.1 升格学校教师自我认同危机的表现特征

2.1.1 角色认同的混乱

学校从中专到大专再到本科, 教师的身份从中职教师转变为高校教师, 接踵而来的是一系列适应问题, 如对新的身份缺乏思想准备, 不了解高校教师的要求及如何实现从中职教师到高校教师的角色转换, 在现实中仍然沿用原有的方法处理工作中的问题, 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及要求, 使教师出现角色认同的混乱。

2.1.2 自我挫败感增强

自我挫败感是角色混乱带来的自我否定, 表现为: (1) 对自己不理解, 对现实环境不满意, 认为所处环境和自己的未来有许多不确定性, 彷徨、迷茫, 无所适从。 (2) 对自己评价偏低甚至消极, 一旦有不顺心的事发生, 自信心就会降低, 认为自己无法达到角色期望的目标。在中职学校, 有些教师是很优秀的, 随着学校升格、教育资源整合, 加上高校优秀人才很多, 中职教师易拿自己的短处和高校教师的优势比较, 产生自卑心理而否定自己, 产生习得性无助。

2.2 升格学校教师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

2.2.1 学校升格对教师角色要求的变化

高校教育重视学术性教育, 对因升格而成为高校教师的中职教师无疑是一次较大的挑战。中职教师对社会发展的走向缺乏准确把握, 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缺乏清晰的认识, 对高校教师的社会定位缺乏理解, 造成中职教师向高校教师进行角色转换时出现问题。一是教育思想相对滞后, 停留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 因循守旧, 对改革中出现的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反应迟缓, 缺乏对新事物、新现象的敏锐性和前瞻性;二是竞争意识不强, 满足现状;三是换位思考意识薄弱, 视野不开阔, 局限于原有知识, 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反应比较慢, 主动适应少、被动应付多, 思想准备不充分, 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四是科研能力较弱。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要求及特点决定了教师对教育教学技巧比较重视、对科学研究能力不够重视, 教师科研机会不多、科研意识不强、科研水平不高。

2.2.2 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导致角色间冲突加剧

角色间冲突指一个人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 包括空间、时间上的冲突和行为、模式、内容上的冲突。当前中职教师转型为高校教师就是一种新旧角色的转换,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是选择教学工作者的角色, 还是研究者的角色;是固守原有行为模式与教学思路, 还是勇于突破与创新;是以主动方式去适应角色, 还是被动等待;是选择突破自我的认知迷茫, 还是在自我认知中迷失等, 在这一系列的选择与冲突中, 由于部分教师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影响自我认同体验和对所扮演角色的理解程度, 从而导致角色间冲突加剧。

2.2.3 教师内在价值观的改变

自我价值观是影响个体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学校升格的过程中, 教师对自我存在的价值会有一个反思和梳理的过程, 这时, 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维模式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师应该追求什么样的目标, 部分教师选择考研, 追求上进, 充实自己;部分教师在学校的安排下到外地进修;还有一些教师积极自学, 完善自我;也有些教师会有迷茫与困惑, 他们选择消极等待和被动应对, 从而产生自我认同危机。

3 升格学校教师对自我认同危机的心理调节策略

自我认同危机在许多升格学校教师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虽然人的心理变化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 但可以通过疏导和帮助进行调整。

3.1 正确面对学校升格带来的变化, 积极主动调节自我认知和期望水平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 这两方面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将自我评价应用到实践中, 使自身与群体交往时能对自己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看不到自身优点, 就会产生自卑心理, 丧失信心……相反, 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 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 导致工作失误。因此, 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我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作为教师, 是否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决定着其能否应对和处理好学习与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来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

3.1.1教师对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预期发展要有准确认识

社会的发展是必然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学校升格已成事实, 教师要做的是努力适应这种变化, 抓住这种变化带来的机遇, 同时依据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自身条件制订一个可以实现的明确目标, 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

3.1.2 学校要为教师的角色认知创造条件, 提供平台

可提供升格学校教师与高校教师交流互动的机会和场所, 鼓励教师多参加学校活动, 在实践中完善自我;可将升格学校教师与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配对, 互相帮助, 提高升格学校教师转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

3.2 积极开展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辅导

通过开展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辅导, 提高教师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1) 经常进行升格的常规教育。在具体操作中, 可以请高校教师介绍他们的工作流程和方式, 组织中职教师到合并高校去听课、参观, 让升格学校教师对自己未来的角色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2) 进行适当心理辅导。学校可以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加强对升格学校教师的心理辅导, 如在教学会上, 校领导强调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讲普通话、要提前5分钟到教室、要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 不要为自己曾经是中职教师而自卑等。

3.3 帮助教师正确对待挫折, 积极接纳自我

教师心理调节十法 篇4

今天有幸听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傅纳教授所做的《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调节》的专题报告,深受启发与教育。

听了傅纳教授的课后,使我进一步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教育,首先自己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同时也要懂得教育心理学,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正常、了解并接纳自己、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工作是崇高的,他担负的使命是为社会培养一代新人。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她举出各种事例从不同视角减轻教师内心的压力,以一颗宽容之心解决事情,以良好的心态看待事物。联想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天天要与学生们在一起,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要调整好心态,要学会放松、学会良性宣泄、学会换位思考,有了良好的心态才能以探索性的角度和学生沟通,教好学生。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身心健康, 高尚品德。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真诚关心教师,凝聚人心。

学校党政领导通过谈心、家访以及工会活动等真诚关心教师不同层次的需要,对教师存在的问题,如孩子入学、生病住院、生活困难、进修学习等,都尽心尽力地为教师排忧解难。同时,校领导设法创造教师“自我实现”的机会, 比如:组织校内各种评优活动,帮助教师提炼自己的教学特色;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各种竞赛,让他们在获奖中产生自信,让他们获得成功;帮助教师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使他们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工作。

三、重视情绪调节,保持心境。

学校党政领导十分关注教师的心态及变化的情绪,注重适时地调节教师各种心理失衡,调节教师情感和疲劳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当教师碰到具体问题时,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工作上的困扰,不良人际关系的刺激,过重的外界压力等等。我们注意运用合理的宣泄等心理疏导方法,如理情治疗技术“ABC”理论来引导教师,帮助教师达到心理平衡,形成和谐的工作情绪,以便保持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中去。

四、注重团队意识,提升智慧。

团队的发展能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我校注重培养团队意识,树立敬业精神来打造学校发展所需要的团队。每学期,我们全体教职员工一起来评选“红棉团队”,通过建设一支团结高效、相互信赖、相互激励、共同提高的学习共同体来创建学习,开展校本行动研究,使教研组建设与时俱进。而评的过程则是打造团队精神的过程。因为一个“红棉团队”,它必定具有这个团队强烈的“共同愿景”,具有较强的“学习力”和较强的“行动力”,“学、做、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能真正感悟新课程理念,提升实践智慧,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在此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五、推进心理教育,促进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教育是心与心的同行,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所以,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里,教师与学生是同路人,只有教师把自己经营的好一些,才能用自己高质量的生命去影响学生,教师应养成良性的思维习惯,这样才能让生命之花绽放。通过此次学习,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人生的目标不是要摆脱困难,而是要积极面对。因为把握生活从改变自己开始!”

上一篇:运动解剖学教学下一篇:重力式码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