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校

2024-12-01

陕西省高校(精选12篇)

陕西省高校 篇1

至2014年底, 陕西共有高校108所, 在校生151万人, 有专任教师6.5万人, 其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有4.9万人, 占比达75%, 中青年教师成为陕西高校教师的中坚力量。在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时, 如何促进高校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 国家才提出成立专门的教师发展中心, 通过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 使其成为推进高校师资队伍内涵发展建设、帮助教师专业化职业化成长的专业执行和服务机构。

陕西省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历程

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 (Faculty Development Center) 最早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1) 。我国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为标志, 开启了教师发展的制度建设之路;2011年,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 将提升大学教师教学能力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明确提出要“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并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2) ;2012年,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了“推动高等学校设立教师发展中心”的要求 (3) 。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门的总体部署, 2013年, 陕西省教育厅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省属高等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4) , 提出了“全覆盖”、“实体化”的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目标和要求;2014年, 陕西省教育厅又发布了《陕西省省属高等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评估办法》 (5) , 进一步规范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2015年, 陕西省教育厅开展了省属高等院校教师发展中心评估工作和教师发展示范中心的评选工作, 通过以评促建、点面结合, 有效推进了陕西省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标准化、制度化、特色化建设。

教师发展中心的价值取向

要理解教师发展中心的定位, 要明晰教师发展中心的概念和价值取向, 首先要弄清楚以下两种关系。

1.教师发展与教师培训的关系

首先, 从价值目标上看, 教师培训的目标是“能力”, 是从组织需要出发, 注重的是让人把“事”做好;教师发展的目标是“职业”, 是从发掘教师个体需要出发, 注重的是让“人”更优秀、更全面。其次, 从功能上看, 教师培训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使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主要促进教学发展;教师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发展行为促使教师和组织全面发展, 不但包含教学发展, 还有专业发展、个人发展、组织发展等内涵。由此可见, 教师发展 (Faculty Development) 是指在学校内外环境的作用下, 大学教师个体围绕其职业角色需求在认知、态度、技能、修养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具体包括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等内容 (6) 。教师发展包含自觉性的教师培训, 教师发展的价值功能更为广泛, 更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个体生涯发展。

2.教师发展中心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

从服务对象来看, 其他职能部门面对的是二级院系, 主要进行与部门相关的管理工作;而教师发展中心面对的是一线教师, 主要进行教师发展工作, 可直接服务于教师。从职责性质来看, 其他职能部门重在管理, 向提高管理水平要效益;教师发展中心重在服务, 向加强服务能力谋发展。

面对当前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对教师发展的新要求, 原有的任何一个与教师发展相关的职能部门, 虽然在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发挥了各自重要的作用, 但因深陷本部门的日常管理事务中, 均难以单独承担起组织开展教师发展的相关任务, 更无法实行教师发展工作的常态化、专业化。只有有效整合各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与资源, 建立教师职业发展的专业执行和服务机构, 理顺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形成教师发展的合力, 才能为促进教师全面提升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服务与支持。

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责功能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能力是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根本宗旨, 服务教师职业发展、推动人才培养工作是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根本任务。陕西省在《关于加强省属高等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中, 明确提出了教师发展中心应重点建设“规划教师发展、教师成长研究、教师培养培训、建设资源平台、推进研讨交流、为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咨询服务”等六方面内容, 同时“开展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形式多样的教师发展促进活动” (7) 。通过对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8所知名高校教师 (教学) 发展中心进行实地调研, 以及阅览大量国内外、省内外教师发展中心网站资料, 可以发现, 虽然很多高校教师发展机构名称不一致, 但是其共同的使命和职责都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服务, 帮助教师更加专业化、职业化。

1.文化传播功能

教师发展中心作为高校的专业机构和服务机构, 就是要在学校教师之间传播高尚的师德文化、先进的教学文化、特色的学校文化和国家的传统文化。这种功能主要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宣传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等形式开展, 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2.发展研究功能

教师发展中心要开展教师队伍发展研究、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教师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 形成一批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智囊团队, 发挥集体优势, 合力推动学校、教师发展。结合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工作实际, 把研究解决问题作为重要职责, 围绕教师发展的热点、难点, 组织开展专项调研、专题研究, 探寻发展规律, 提出对策建议, 以科学的研究成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内涵发展。

3.培训交流功能

加强教师培养培训, 不仅是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重要举措, 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需求。教师发展中心就是要把各种培训资源整合起来, 建立便捷高效的培训、交流平台。要探索多渠道、分类别的培训方式, 通过挂职锻炼、社会实践、进修访学等多种形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要推进教师研讨交流机制建设, 多组织专题研讨、教学观摩等活动。同时, 可借助于网络资源、数据资源, 建立教师发展交流平台, 为教师提供经验交流、先进理念、专业指导、专题讲座、优秀案例等教学经验、教学理论和教学素材。

4.咨询诊断功能

教师发展中心要面向学校全体教师, 重点是向中青年教师提供个人发展的咨询、诊断与建议, 帮助教师制订和落实与学校发展相结合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开展教师的学术潜力、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的个性化指导, 将咨询指导与其他日常工作相结合, 通过对教师的考核、检查和评估, 找出问题和短板。同时,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引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测评体系进行科学分析, 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专业的改进方案, 以促进优秀人才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新:《试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构建———以美国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为例》, 《创新教育》2013年第20期。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11]6号) , 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342/201109/xxgk_125202.html。

[3]《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2]41号) , 中国政府网,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2/content_2226134.htm。

[4]《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省属高等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陕教师[2013]29号) , 陕西省教育厅网站, http://www.snedu.gov.cn/news/jiaoyutingwenjian/201309/10/6980.html。

[5]《陕西省省属高等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评估办法 (试行) 》 (陕教规范[2014]20号) , 陕西省教育厅网站, http://www.snedu.gov.cn/news/jiaoyutingwenjian/201412/31/8733.html。

[6]王立:《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理念的演变与启示》, 《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2期。

[7]吴振利:《美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年第12期。

[8]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 《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1期。

[9]庞海芍:《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与运行机制研究》,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

[10]张艳萍、郭德红:《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与运行机制——基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和教学研究中心的比较》, 《教师教育学报》2015年8月第2卷第4期。

陕西省高校 篇2

部分高校资助热线也同时公布,西安交通大学:029-*******;西北农林科技大学:029-*******;陕西师范大学:029-*******;西安电子科技大学:029-*******;长安大学:029-*******;西北工业大学:029-*******。

自始,教育部连续每年在8月15日至9月15日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与广大学生点对点沟通。该时段热线电话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资助部门咨询政策和反映问题,也可拨打教育部常年开设的统一监督举报电话010-*******、010-*******。

又讯(记者张端实习生宋永钊)昨日,全省工会“阳光就业行动”暨“金秋爱心助学”活动正式启动,将对符合资助条件的困难职工、农民工子女,未就业困难职工家庭的高校毕业生予以资助,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经济困难。昨日,首批40名贫困学生代表收到了来自“金秋爱心助学”的5000元助学金。

陕西省高校 篇3

关键词: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

一、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主体概况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主体主要有三种:学校体育部门、后勤部门(集团、公司)、学校成立处级建制的体育场馆中心或体育场馆处。其中体育部门一般下设有体育场馆器材管理中心、体育器材室、办公室、教研部等,由某一个部门直接负责管理体育场馆;后勤部门(集团、公司)一般在公办大学中体现,在体育场馆的管理中担负着除使用外的维护、保养、供应等服务职能,主要服务于体育部门;处级建制的体育场馆中心或体育场馆处主要在体育专业院校中设立,承担全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和日常管理等。表1显示,在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主体中,学校体育部门占比最大;后勤部门(集团、公司)管理占比次之;学校成立处级建制的体育场馆中心或体育场馆处只体现在体育专业院校。

二、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的具体管理方式

在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涵盖了对外租赁经营和承包个人等所采取的管理办法。当前高等院校的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管理方式有很多,例如学校体育部门管理、后勤部门(集团、公司)管理、学校成立处级建制的体育场馆中心或体育场馆处管理、个人承包管理、租赁经营管理等多种管理方式。调查得知,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中比例最高的管理方式是体育部门直接管理,其体育部门下分体育场馆器材管理中心、体育器材室、办公室、教研部等,直接负责管理体育场馆的管理。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有租赁经营活动。由此可见,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基本方式以体育部门管理为主,大部分高校存在经营体育场馆活动。

三、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资金来源

体育场建设需要资金保证,对于高校体育设施而言,其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拨款、学校自筹、学校和政府共建、企事业单位或民间团体的有偿共建以及无偿赞助等。据调查,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其次是学校自筹。

四、 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

判断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可以从对外开放的数量、比例、时间以及服务对象来确定。

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开放,迎合社会民众对于各种体育活动的需求,被认作是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一个区域的体育场馆设施以及各种项目场馆对外开放的程度一般可以从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的数目比例来判断。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陕西省高校中羽毛球、篮球场馆对外开放的比例最大,数目也最多;其次是排球和网球场馆;综合训练馆以及田径和乒乓球、足球场馆处于最后,对这排位前十的运动项目场馆的安排也恰好符合当前人们对于体育活动的喜好。

按照开放时间来区分,有三种方式,分别是不开放、分时间段以及全天候开放。通过在节假日、双休日以及工作日对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发现,绝大部分高校都会在工作日中的早晚以及下午两个时间段对外开放,早晚开放主要是为了满足学校师生以及周边居民健身的需求,而在双休日以及节假日期间,很多社会团体或者社区的趣味活动都会选择在高校体育场馆中举办。根据调查数据,陕西高校体育场馆一般是以下午或者晚上作为其经营开放的时间段,其他时间段不对外开放。

按照服务对象的划分,分别有校内学生、校内教职工、校外个人或家庭、校外单位或社会团体四种据调查数据,校内师生等都可以进入高校体育场馆参与健身,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可以面向校外的家庭或者个人开放,少部分高校体育场地针对社会团体以及校外的单位开放,所以校内师生是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的主要对象,整体而言开发潜力较大。

五、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形式

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主要体现在对外开放上。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按服务性质可分为有偿服务、无偿服务、有偿服務和无偿服务相结合三种形式。表2显示,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多采用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形式;提供无偿服务的只有2所学校,占总数目的11.8%;没有学校在开放过程中在任何项目上都收取费用;不对外开放的有5所。可见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主要以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形式为主。

二、宿舍文化建设特征

1.宿舍成员的自觉意识

宿舍文化不靠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是在宿舍成员共同努力、自觉意识的支配下形成的,是宿舍成员自我意识的集中体现。

2.具有延续性

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当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有疑问时,宿舍成员可以回到宿舍中,在成员间进行探讨、交流,形成学习的互补,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体现了课堂延续性特征。

3.真实性

宿舍是学生深度接触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群体,是成员思想、行为表现最真实、最彻底的地方。

三、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宿舍文化可以通过宿舍氛围和宿舍环境表现出来,自然而然,宿舍成员就会自觉改变各自的不良习惯,并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

2.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在校学习期间正值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塑形期,这几年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宿舍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健康、活泼的宿舍氛围不仅有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有利于树立集体观念

宿舍集体生活是大学生情感交流的沃土。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各异、习惯不同,要学会适应宿舍生活,就要学会怎样和人相处。所以,集体意识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技能。

四、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健康、活泼、文明的大学生宿舍文化生活,对营造积极向上、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加强大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就要清楚大学生的宿舍文化现状。笔者根据相关调查资料以及结合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总结出以下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的共性问题:

1.学习氛围不浓

笔者结合多年从事辅导员的工作实际认为,宿舍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之一,兼具社交、娱乐等多项功能,宿舍中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网上交友等现象普遍存在。

2.时间浪费严重

除正常上课,宿舍成为学生“三点一线”生活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校期间,各专业课程设置不同,可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自控能力,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打牌等,夜里不想睡,白天睡不足,造成时间的极大浪费。

3.潜在安全隐患

学生宿舍中喝酒、吸烟、违章用电等不文明行为客观存在,节假日、同学聚会时,吸烟、喝酒等现象更加普遍。有的宿舍不注重环境卫生,物品随意摆放,空气浑浊,让人望而却步。

五、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对策

笔者认为,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包括:宿舍硬件条件的改善、宿舍制度与文化的完善、良好宿舍文化氛围的营造等,需要多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共同努力。着眼于构建大学和谐社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应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和提高管理者素质等途径来实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学生宿舍管理队伍

加强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其核心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宿舍管理队伍,并扎根于学生宿舍,在宿舍开展工作,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进而有利于增强管理效果。目前,大部分高校主要依靠学生干部及学生的自觉性来开展宿舍管理,而为数不多的宿舍管理人员在其中只是充当安全保卫、公共财产监督的作用。

2.完善各项规范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应注重制度建设,建立一套系统、高效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不良行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要采取具体措施,使规范制度落到实处,把学生宿舍建设及成员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并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入党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之一,从客观上对大学生起到约束、督促和激励的作用,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3.发挥大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宿舍文化理念,达到以宿舍文化规范行为,以宿舍文化塑造人格,以宿舍文化錘炼精神,以宿舍文化营造氛围,以宿舍文化凝聚力量的目的。

4.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JP+1]大学生既是宿舍管理的裁判员,又是宿舍管理的运动员,通过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宿舍管理当中,把被动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例如:成立宿舍学生管委会,设立楼长、舍长等,指导、监督学生各司其职,形成层层负责的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在此期间,大学生自觉地进行角色心理转换,使他们在正确认识如何管理、如何践行管理办法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5.丰富宿舍文化生活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开展摄影、演讲、歌咏比赛等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完善自我,这样不仅能增强大学生个人成才的信心,而且可以使爱好相同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通过活动增进友谊,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总之,切实把宿舍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以达到锻炼意志品质、培养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独明.大学校园文化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陕西省高校 篇4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渠道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传统的纸质出版模式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一种崭新的出版方式———数字出版诞生了。分析各类相关文献, 对于数字出版的定义有很多种, 其中, 在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定义: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 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1]。

数字出版是传播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不论是对于传统出版还是现代社会, 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高校出版社作为我国出版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其数字化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我国出版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到2010年为止, 我国共有高校出版社104家, 占我国581家出版社的18%[2]。具体到陕西地区, 根据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的统计, 陕西省共有18家图书出版单位, 其中有7家高校出版社, 占到了全省出版社的39%, 所以高校出版社的数字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陕西省图书出版单位数字出版的整体水平。由于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在出版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所以高校出版社在开展数字出版时困难重重, 首要面对的困难就是观念的转变, 只有清楚地认识到了高校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的必要性和优势并正确地利用这些优势, 才能加快高校出版社的数字化进程, 促进整个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

二、高校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的必然性

数字出版技术具有传统出版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 影响着传统出版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目前陕西的高校出版社几乎都认识到了开展数字出版的重要性, 也在尝试着进行数字化的转型。可以说, 发展数字出版, 不仅是外部环境对陕西高校出版社的要求, 也是高校出版社自身不断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一) 国内外数字出版大环境的推动

目前, 国内外对于数字出版的发展都非常重视, 各国政府就电子书、数字图书馆、数字出版发展空间区域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并进行扶持。面对国际出版业数字化的潮流, 我国政府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扶持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积极倡导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陕西省委、省政府对于数字出版工作也非常重视, 积极组织陕西省出版业科技与数字出版交流活动。先后组织举办了陕西省新闻出版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调研座谈会、数字出版与版权实务培训班和数字出版专题研讨会, 邀请国内有关专家和省内出版单位就如何加快出版资源数字化工作、做好存量资源整理、解决数字付费和版权授权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并对全省数字出版产业现状进行调研, 完成了《陕西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由此可见, 政府部门对于数字出版的重视与支持。高校出版社作为传统出版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特别是在陕西, 高校出版社占传统出版单位的比重很大, 其数字化水平直接影响着陕西省数字化的整体水平, 这就要求高校出版社必须积极探索、实践数字出版, 提高自身以及全省在激烈的数字出版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 阅读环境的变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 信息内容十分丰富, 获取也十分便利, 且成本较低, 这使得数字化阅读的综合成本低于传统阅读, 也更符合现代人阅读的需求。现代社会竞争非常激烈, 各种信息提供商出于商业利益的目的, 不断开发和利用各种潜在的阅读需求, 这些都导致了国民阅读的数字化偏向。根据《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统计, 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了2010年的52.3%, 而上网阅读率 (接触率) 从1999年的3.7%上升到了2010年的32.8%, 平均每人每天对图书的阅读为16.78分钟, 而上网阅读的时间则达到了42.73分钟[3]。在数字化阅读比例明显增长的同时, 数字化付费阅读也已被人们逐渐接受。高校出版社的出版物, 基本面向的都是在校学生, 而学生这一群体正是接触数字化阅读的主要群体, 陕西省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众多的省份之一, 特别是省会西安市境内, 集中分布了陕西省的大量高校, 是陕西省的教育、文化中心, 这些都为高校出版社的数字出版物提供了稳固的读者群。面对阅读环境的这些变化, 高校出版社也应该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出版物形态以满足现代读者的需求, 只有这样, 才能留住读者, 也才能使高校出版社自身不断成长, 取得市场上应有的地位。

(三) 数字出版市场利益的驱动

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出版业的生产方式、运营模式、管理等方面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为传统出版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成为了传统出版业中新的利益增长点。虽然陕西的高校出版社也在积极探索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 但其整体的数字化水平在全国仍处于中等甚至偏下的位置。随着数字技术和终端设备等数字发展要素的日益成熟, 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 数字出版在未来的发展空间将非常大。据统计, 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051.79亿元, 比2009年整体收入增长了31.57%, 其中电子书 (E-book和电子阅读器) 收入为24.8亿元, 而2009年为14亿元[4]。通过这些数据, 可以说明数字出版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相应的市场空间也非常大, 高校出版社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数字出版, 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 这样才能融入到数字出版的潮流中去, 争取自己的市场空间, 取得良好的经济利益。

(四) 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发展的必然阶段

虽然目前有关数字出版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行业标准也不统一, 绝大部分出版社处于探索阶段, 没有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 但是数字出版却已经以其无可替代的优势影响着传统出版。在数字传播技术的影响下, 图书的生产不仅从过程上实现了数字化, 而且出版物的形态也随着数字传播技术的进步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5]。技术的进步和出版的发展是相互作用、螺旋上升的过程, 不同的社会阶段有其相对应的出版介质, 而目前的信息社会正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运用为标志的, 具体到出版业, 数字出版正是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陕西位于西北地区, 其本身的信息化程度在全国还处于相对靠后位置, 省内的多数高校出版社对于数字出版还处在观望与试探阶段, 但无论数字出版目前给出版社能带来的利益有多大, 出版社都应该成立专门的数字出版部门, 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尽早地融入到数字出版的潮流中。

三、高校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的优势

(一) 资源优势

图书出版是以满足读者需求为核心的, 出版社所有的理念和目标最终都要体现在图书的品质上。高校出版社依托所在的大学, 不仅拥有丰富的适合数字出版的内容资源, 更重要的是, 高校出版社还拥有众多的高学历、高水准的作者队伍, 这些专家和教授成为高校出版社最为直接的稿源群体, 这一资源优势是一般出版社所没有的[6]。以陕西高校出版社为例, 其七所高校出版社所依托的大学都是重点大学, 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每所大学都有其优势学科, 相应的也有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 这些都是高校出版社非常宝贵的财富。此外, 高校出版社主要以学术出版和高校教材出版为主, 它所服务的对象大多是专家学者、大学教师和学生等人群, 而这些人正是数字阅读接触率最高的人群, 这些都为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 品牌优势

出版品牌是出版物品质、形象、营销、管理等的总和, 是出版物的特色、可信度和知名度的集中体现。大学出版的品牌与大学密不可分, 高校出版社的名称里本来就包含着大学的名字。一般来说, 高校出版社所出版的相关专业的书都与该大学的优势专业相关, 读者也会因为信任该大学的优势专业而购买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相关图书。比如西安交通大学, 其机械、电气、管理等学科非常有名, 借助于这些学科积累的品牌优势,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在出版这类书的同时, 就已经获得了读者的认可, 相比起其它出版社来说占有很大优势。同样, 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质量的图书也会对大学本身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出版品牌所形成的出书特色和稳固的读者群, 这些都会对高校出版社进行数字出版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 人才优势

随着出版产业的发展和出版改革的深入, 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出版业发展速度的瓶颈。大学是人才密集的地方, 陕西更是高校密集的省份之一, 大学不仅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也有创新能力很强的学生队伍。高校出版社与其他出版社相比, 具有先天的人才储备优势。大学作为高等人才培养的地方, 汇聚了各类优秀人才, 高校出版社本身就与所在大学关系密切, 往往能更早地发现和留住那些优秀的出版人才。对于目前的出版业来说, 最需要的就是既懂技术又懂出版的复合型人才, 陕西省的七所高校出版社所依托的大学, 基本都开设了出版类专业和计算机类专业, 这些高校出版社相对于其它出版社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接触这些专业的优秀人才, 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培养复合型人才, 比如, 可以挑选计算机类的优秀学生在就读期间就在出版社实习, 熟悉出版业的流程和各个环节, 将其培养成数字出版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此外, 高校出版社主要以学术出版和教育出版为主, 因而出版社人员本身素质普遍较高, 不仅专业知识扎实深厚, 而且实践经验丰富,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更容易转变思路和掌握新技术。这些都将为高校出版社在数字出版的转型过程中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7]。

虽然说高校出版社在开展数字出版时具有其他出版企业所不具备的先天优势, 但资金和技术却是高校出版社开展数字出版的阻碍, 高校出版社在理清了这些优劣势之后, 便是抓住机会, 充分利用转企改制后带来的灵活的体制机制参与市场活动, 结合自身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 参与到网络教育的发展中, 拓宽自己的数字化建设之路, 也要充分借助国家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扶持政策, 积极的践行数字出版。

论文受“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4]郝振省.2009-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1:16-18.[1][4]郝振省.2009-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1:16-18.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中国高校出版社发展报告2005-2010[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1-3.[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中国高校出版社发展报告2005-2010[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1-3.

[3]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04-24.[3]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04-24.

[5]宗俊峰.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出版社为例[J].现代出版, 2011 (1) :20-24.[5]宗俊峰.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出版社为例[J].现代出版, 2011 (1) :20-24.

[6]何戈, 张岩.数字出版环境下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之路[J].出版发行研究, 2010 (12) :58-60.[6]何戈, 张岩.数字出版环境下大学出版社的学术出版之路[J].出版发行研究, 2010 (12) :58-60.

第九届陕西省高校大学生象棋联赛 篇5

2012年10月28日下午,经过一天半的激烈角逐,由陕西省象棋协会主办,长安大学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以及长安大学博弈协会承办的第九届陕西省高校大学生象棋联赛圆满落幕。

10月27日,象棋大赛开幕式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中国象棋一级裁判、本次大赛裁判长杨新民先生、西安市象棋协会副秘书长、雁塔区象棋协会秘书长、西安智奕体育活动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建陆出席开幕式。长安大学团委副书记张永老师致欢迎辞,长安大学生生社团联合会主席刘欢主持开幕式。

此次大赛汇集了来自全省的象棋精英,共吸引来自全省24所高校的37支代表队参赛,大家共聚一堂,切磋棋艺,为广大观众带来一场场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精彩赛事。几十对选手同时开始比赛,场面颇为壮观。

此次比赛分为男子团体赛和女子个人赛两部分,实行循环积分制度,各七轮。比赛中选手们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顽强拼搏,赛出了水平,赛出了风格,赛出成绩。最终,西安交通大学一队获得男子团体冠军,长安大学一队获得男子团体亚军,西安理工大学一队获得男子季军。男子团子第四名至第六名分别由西安交通大学二队、西安石油大学一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得。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徐杨柳,西安理工大学徐晶,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孙甜分别荣获女子个人前三名。

本次活动让大家深刻感受到象棋这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为象棋好手提供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让同学们切磋棋艺,以棋会友,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

开幕式现场

陕西省高校 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 数学建模 影响因素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10-01

我省民办高校较多,因此,此次调研主要以我省西京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思源学院四所民办高校为代表作为调研对象,主要调查各高校的数学建模竞赛历年成绩、数学建模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剖析,分析我省民办高校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

1 陕西民办高校数学建模竞赛开展现状

自2005年部分民办高校升本以来,我省民办高校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人数迅速上升,获奖人数也逐年增加。其次,从侧面反映出我省各民办高校对数学建模竞赛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数学建模竞赛在民办高校内正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但也有不少问题暴露出来:民办高校内数学建模竞赛的参赛队伍数量略少,重点不突出,品牌竞赛项目少;参赛学生来源单一,竞赛指导教师年龄呈现老龄化和年轻化趋势,且在知识结构、学历层次、职称层次人数的分布也明显失衡。因此,导致数学建模竞赛的受益面难以得到提高,建模竞赛的功能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2 影响民办高校数学建模竞赛开展的因素

2.1 主观因素

(1)学生对数学建模竞赛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

(2)学生生活过于安逸,大部分学生缺乏创新激情。

(3)学生缺乏获取数学建模竞赛方面信息的渠道。

2.2 客观因素

(1)学生在报名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时,个人经费有限。

(2)学校在数学建模竞赛管理水平上有待提升。

(3)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4)学校对数学建模竞赛成果的有效转化重视程度不足。

3 民办高校数学建模竞赛开展的六条建议

3.1 加大对数学建模竞赛信息的宣传力度

以社团为信息传播的窗口,通过挖掘一群热衷数学建模竞赛、组织能力较强、有责任心、甘愿为学校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服务的同学,让他们成为数学建模竞赛的主要参与者与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从而扩大数学建模竞赛在大学生之间的受益面与影响力。

3.2 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对数学建模竞赛进行有效的管理

学校应设立校、院系、数学建模竞赛项目负责人三级管理机构,同时还必须落实各级管理机构的具体职责。

校级管理机构的职责:主要负责制定并完善数学建模竞赛的政策,并检查和督促执行;划拨竞赛所需经费;落实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奖励等。

院系级管理机构的职责:主要负责落实数学建模竞赛项目负责人,并为参赛学生提供赛前训练和参赛所需的必要设备和场地。

竞赛项目负责人职责:负责竞赛的组织、学生报名与筛选、培训工作等。

3.3 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

为了激发师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积极性,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给予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对学生的奖励:参赛学生在竞赛开展期间可获得生活费补助;获奖学生可获得创新实践学分与物质奖励。

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指导教师可获得一定的教学工作量,计入年终考核的工作量中,所指导的学生获奖给予物质奖励。

3.4 建立开放式实验室

数学建模竞赛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学生课余时间在开放式实验室动手练习。此类的实验室中,学校应该给予配备相应的设备与安装购买的正版软件,并且全天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训练的良好条件。

3.5 加强对指导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建设

学校应不定期的开展对数学建模竞赛指导教师的技能培训活动,使教师认识到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也能促使教师更新知识,达到教学相长。

3.6 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数学建模竞赛成果的有效转化

数学建模竞赛成果的转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校企合作”。民办高校应根据自己独特的办学优势,主动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共同参与到数学建模竞赛的全过程。对于好的竞赛项目,企事业单位可以投入企业运行,检验学生创新能力及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在数学建模竞赛迅速发展时期,民办高校数学建模竞赛应遵循育人、质量及成果有效转化原则,将数学建模竞赛列入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激励与约束措施,形成品牌竞赛项目,做到点面兼顾、重点突出,既提高学生的参与面与受益面,又提升优势竞赛与品牌竞赛项目的影响力。同时加强校企合作,通过社会力量和资金来支持和促进实践项目的创新,促使形成“产、学、研与数学建模竞赛”相结合的路线,为民办高校数学建模竞赛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杨启帆.数学建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庆.数学建模在我国高等院校实施的方法与途径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2010(3):181-182.

调查分析陕西省高校瑜伽课程现状 篇7

经调查显示,陕西省普通高校瑜伽课程开设率并不高,对20所院校的体育部进行了走访发现,9所院校已经开设瑜伽课程,占45%,还有11所院校尚未开设,占55%。已开设瑜伽课的9所高校,多以选修课(与“必修课”相对。主要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一般不作硬性规定。分限性选修课程和非限制性选修课程两种。)形式开展,而体育选修课归为非限制性选修课,所以开课的时间不统一,选修学生范围广,不受专业限制。

2 陕西省高校瑜伽课场馆器材现状调查与分析

许多瑜伽大师都认为,练习瑜伽时要选择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地方,尽量离开房间而选择露天的自然地。表明开设瑜伽课并不需要特殊场地,只是需要一些特定的器材(瑜伽垫,瑜伽砖、瑜伽绳),而且这些器材相对都价钱较低。背景音乐是瑜伽课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舒缓的音乐,可以带练习者进入一种忘我、享受的境界,是习练效果显著提高,缺少音乐,因此一定要保证瑜伽课的音响设备。

体育场馆和器材是进行瑜伽课的物质前提,其场地设施的优劣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对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所调查院校都具备瑜伽开设条件,有55%的学校有较好的瑜伽开设条件,其余院校设备比较简陋,但都能保障上课需要。

3 学生学习瑜伽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学生选修瑜伽课的动机主要是健身健美、兴趣爱好、缓解压力、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审美品位、获得学分。调查结果表明选择健身健美、缓解压力、这两个选项是学生选修瑜伽课的主要目的,分别有268人、254人、各占调查总人数的54.4%、51.6%。说明目前在校大学生更注意形体及气质的培养学习、通过练习瑜伽改善形体,学生选修瑜伽也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生活,放松身心。另外还有34.1%的学生是因为兴趣爱好,16.6%的学生因为丰富文化生活,在选修瑜伽课的学生当中,也有22.4%的学生只是想通过选修课学分而来,但这一人数比例不是很高,就“其它”选项调查结果来看,占总人数7.9%。分析结果说明,学生对选修瑜伽有良好的动机和兴趣爱好,他们选修瑜伽目的明确,对学习瑜伽的期望值也很高,说明在普通高校开设瑜伽课程前景广阔。

4 教师专业素质情况

4.1 瑜伽教师专业技能

各学校瑜伽教师主要通过各种瑜伽培训或自学两种方式。有57%的教师参加过专业的瑜伽培训,另有43%的教师都是通过自学而成,主要是阅读一些瑜伽书籍,观看光盘在家练习。这些教师多为兼职,在教授瑜伽课的同时,还主要承担自己原始专业的体育课的教学。另据调查,各校瑜伽教师数量很少,基本只有1名,个别学校拥有瑜伽教师两名以上,72%的教师认为本校瑜伽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这些资料显示陕西省普通高校瑜伽课程教师师资缺乏,现有师资质量也难以达标,不利于瑜伽更广泛的开展,也不能满足学生对瑜伽课的需求。

虽然同属于体育健身项目,但是瑜伽项目有其特殊性,不正确的引导会导致负面影响,如与呼吸如果配合不当,会不利于健身,如果没有系统的训练,很难在课中做到游刃有余,瑜伽学习的真谛并不在于学会多少姿势,必须掌握原理,即可触类旁通。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功法,更是方法、原理和理念。现有的教师无论在专业技术水平,还是知识结构体系、教学组织方法上都有待提高。被调查教师们很多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会一些基本动作就匆忙上阵,至于对瑜伽理论知识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运用方面钻研程度就可想而知了,瑜伽的真缔不能得到很好的诠释,这样难免影响教学效果,失去新兴项目对学生的影响力。这显示出陕西省瑜伽课程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素质不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压力大,学生需求更丰富多彩、具有实用时尚相结合的课程收到学生普遍欢迎,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专业。所以各学校应采取各种途径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水平,多给教师提供交流机会,输送教师参加专业培训。

4.2 瑜伽教师的科研水平

陕西省高校体育部的教师绝大部分来自体育院校或师范院校体育专业,长期第一线的实践教学,使他们缺乏进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本领,提高科研能力是当务之急。同时高校体育的转型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的职业愈来愈与科研人员趋向一致。因此只有广大体育教师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从凭经验教学转变为凭科学教学,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才能造就一批专家型、学者型的体育教师群体,进而带动和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又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为教学与科研两者相互促进教学,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善于在社会实践中找准视角,善于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入研究,才能取得较高价值的研究成果。

由表1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相关瑜伽的科学研究,目前在我省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中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在被调查教师中的73.6%没有产生瑜伽的相关研究成果,只有26.4%的普通高校的教师发表了为数不多的科研成果,但值得学习的是,陕西师范大学瑜伽教师科研水平较强,被调查教师中有多篇关于瑜伽的科研论文发表在全国重要核心期刊,也带动了本校瑜伽课程的开展。对瑜伽科研意愿处于“萌动”状态,这十分不利于瑜伽将来在普通高校的发展壮大。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现如今已有73.6%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在开始关注瑜伽的发展,有意愿投入精力来探究瑜伽,加强这一薄弱环节的研究教师的职业愈来愈与科研人员趋向一致。

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从凭经验教学转变为凭科学教学,努力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才能造就一批专家型、学者型的体育教师群体,进而带动和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同时又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为教学与科研两者相互促进教学,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善于在社会实践中找准视角,善于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深入研究,才能取得较高价值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4.3 教师职后专业培训学习以及影响学习因素情况调查

新《纲要》规定:“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学校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体育教师定期接受教育培训,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逐步提高学历水平,从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需要”教师是最直接的传授者,如何将瑜伽之精髓、作用和目的等信息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瑜伽课程教学不同于一般健美操教学,要求瑜伽教师不仅要掌握一般项目所具备的素质和职业道德外,还要掌握瑜伽专业理论知识,要掌握涵盖“体式、呼吸、冥想”一整套体系的重点、动作要领、正确呼吸以及课程编排和授课技术等,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宁静的心灵、开阔的心胸,对瑜伽的内涵有深刻的领悟。作为一个合格的瑜伽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才有可能在不断实践中不断提升,在所调查的学校瑜伽课的任课教师,他们以前的专业多是健美操、艺术体操、田径、舞蹈、武术等,因为教学需要而承担了瑜伽教学,所以接受正规的瑜伽培训很有必要,也很迫切,据调查显示影响教师学习培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资金缺乏,所以各高校应该加大瑜伽教师职后培训的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斯晓航.妇女瑜伽术[J].气功与科学,1983(3):67.

[2]徐云霞,杨健.高校体育教师应对体育转型之策[J].职业时空,2007(1):76.

陕西省高校 篇8

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陕西省五所省属高校的1000名2015届本科毕业生开展了问卷调查, 回收有效样本975份。学生样本中陕西和外省生源占比分别为72.62%和27.38%, 理工类、文科类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分别为75.28%、15.79%和8.92%。

调查结果分析

1. 就业形势认识清晰

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74.36%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 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17.49%认为就业形势正常, 2.89%认为就业形势较好、就业容易, 5.26%表示对就业形势不了解。经过对部分学生访谈, 学生认为导致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是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就业去向选择明确

对就业形势清晰的认识促使学生在就业去向选择上更为明确。调查显示:有60.41%的学生毕业后计划参加工作, 有30.97%的学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学习, 仅有5.85%的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 另有2.77%的学生选择其他去向。在选择继续深造学习的学生中, 文科类所占比例略高于其他学科类别。当问及“选择继续深造学习的原因”, 有31.89%的学生选择对学术感兴趣, 有34.88%的学生选择现专业就业困难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继续深造, 有9.63%的学生选择现阶段对求职感到恐惧而被迫考研。

3.求职期望趋于理性

调查显示, 2015届毕业生求职期望趋于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就业区域选择上, 有29.71%的学生选择留在西安, 有11.04%的学生选择留在陕西省内的其他城市, 另有15.11%的学生选择国内的其他城市, 有34.80%的学生认为只要有好的发展就业区域不限, 仅有9.34%的学生选择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学生表示, 一线城市房价和消费水平过高、工作压力过大, 而二线乃至三线城市同样具备较多就业机会和较好发展前景, 在二三线城市发展同样是不错的选择。

二是在单位类型的选择上, 选择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这几种类型占比相当, 但是男女间差异较大, 女生求稳的心理导致选择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比例约是男生的1.5倍。总体来看选择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比例较前几年相比明显下降。学生表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能够提供较为稳定工作环境, 但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能够提供更加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在问及影响学生择业的因素时, 仅有6.96%的认为企业性质是影响其择业的最主要因素。

4.择业标准趋向多元

调查显示:学生的择业标准正在发生较大变化, 传统的单一择业标准正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学生择业时不再单纯看重单位的薪酬福利待遇, 而是进行多因素综合分析, 如能否实现人生目标、是否符合兴趣爱好、能否发挥特长以及行业的发展前景、职业的稳定性、工作的挑战性、职位的发展空间、单位的地理环境、文化氛围等都是毕业生综合考虑的因素。当问及“影响学生择业的主要因素时 (限选三项) ”, 学生首先考虑的是单位的薪酬福利待遇 (占67.91%) ;其次是未来的发展空间 (占63.50%) ;第三是符合兴趣爱好 (占41.77%) 。后面依次考虑的影响因素是:企业实力、专业对口、所在地域、行业环境、企业文化等。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薪酬期望偏高

对于学生非常关心的薪酬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毕业后的期望薪酬与实际情况相比明显偏高, 选择在2500元以下的仅占到0.85%;2500—3500元的占到30.05%;3500元—4500元的占到45.33%;4500元以上的占到23.77%。

2. 求职不够主动

问卷汇总结果表明, 学生获取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主要途径有学校就业网、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以及校园招聘活动, 但这几种方式均属于学生被动接受信息, 学生没有主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在获取就业指导信息方面, 学生大多选择学校举办的就业指导讲座和开设的课程这两种方式, 很少通过个体咨询或利用网络资源主动获取信息。

3. 创业意识不强

调查显示, 仅有5.85%的学生毕业后有创业的想法, 比全国7.26%的平均水平低了1.41个百分点, 更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据统计, 美国18到29岁的青年中超过60%想拥有自己的企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中, 男生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 艺术类的学生所占比例达到8.11%是理工类的1.5倍, 是文史类的2倍。通过深入走访得知, 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提供创业贷款和创业指导。

对策建议

1.客观分析、准确定位———有效开拓就业市场

完善的就业市场是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根本, 为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因此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要客观分析专业特色及培养方向, 同时结合学生就业意向及往年学生的去向, 选择适合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区域和行业, 准确定位细分目标市场, 减小就业工作的盲目性。具体来讲,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可按照地域分布进行细分、按照行业分布进行细分、按照就业单位的性质进行细分等等。其次, 在开拓就业市场时, 要充分挖掘优质校友资源, 利用校友在外建立的良好声誉吸引用人单位。很多校友凭借自身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突出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单位的骨干或高层管理干部, 因此要与校友保持密切联系, 并通过他们吸引用人单位来校招聘, 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市场。

2.规范高效、搭建平台———提升就业服务质量

提升就业服务质量要求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熟悉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要政策法规, 清楚校园招聘、签约改派的工作流程。在组织校园招聘活动时能够严格按照工作流程, 认真审核用人单位资质, 全程跟踪每场招聘会, 掌握每家单位录用和签约学生情况。当学生遇到签约改派相关问题时, 能够给予学生耐心细致、客观准确的解答。

在提升就业服务质量的同时, 还要加快建设数字化就业管理服务平台,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就业信息网, 开通了就业指导中心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 但是由于功能不够健全, 效用没有最大化。今后工作中应加强对就业信息化工作的系统规划和资源有效整合, 建设集招聘安排、信息发布、签约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于一体的数字化就业管理服务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 构建一个提高就业工作效率、降低毕业生求职成本、满足多元化求职需要的现代服务体系。

3. 追求专业、注重个性———开展精细就业创业指导

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内容庞杂、信息多样、技术难度不断增加, 包括职业设计、职业测评、择业心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在内的多项内容都是专业性很强的指导, 内容涉及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和人力资源等多门学科, 这对工作人员的主动性、知识技能和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 培养和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就业创业指导既要考虑共性, 也要注意个性化的差异, 每个毕业生遇到的问题会有所不同, 需要得到帮助的内容也不一样, 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精细化的就业创业指导。现阶段, 学生需要的个性化、精细化的服务主要包括:一对一的就业咨询、个性化的技能训练、个性化的就业推荐和创业实训。参考文献:

摘要:为全面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向,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 选取2015届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从就业形势认识、就业去向选择、求职期望、择业标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 为高校进一步完善就业市场、提高就业指导水平、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高校,本科生,就业意向

参考文献

[1]高玉峰, 贺字典, 朱宝昌.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及对策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2) :26.

[2]唐士奇.2007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9) :36-39.

[3]田光哲.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4]李勇, 胡春华, 胥俊.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0, (15) :36-37.

陕西省高校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 篇9

一、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出现的问题

搜狐网上动态调查———“您认为自己有信仰吗?”调查显示的数据是, 有信仰的人数为100065, 无信仰的人为17491。多数人认为信仰已经成为一个陌生的词汇。就在写这篇论文的时候, 我随机地问了一下我的朋友们。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信仰?好久没听过这个词了!”可见我们正处在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及其原因分析》调查表明: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并且出现了总体性的和根本性的危机。在这场信仰危机中, 信仰呈现混乱和无目标的状态, 新的信仰并没有确立。有70.8%的人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及其共产主义理论或持无所谓态度。信仰隶属于文化, 这也反映了文化领域内的委靡和混乱。

目前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主要表现为“物质追求与信仰追求的不统一”。

二、原因

出现这种混乱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个人认为与以下几个因素密不可分。

(一) 中国矛盾的教育体制。

中国教育一直标榜的是创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所谓德智体美劳, 我认为就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人格、道德教育应该排在首位, 其次才是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培养。可今天中国的素质教育, 几乎都在标榜分数, 重点发展所谓的“智育”。一直以来, 不论学校还是家庭都是以学习成绩来界定一个孩子的好坏。只要学习成绩好, 就理所当然的被划分为好孩子一类。这样就难免使整个社会都形成重智而轻德的社会风气, 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忽视了对孩子道德信仰的培育。

(二) 社会改革带来的影响。

自从新中国以来, 我国的经济体制几经转变。从最初的计划经济到现在的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财富急剧增加, 由此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极大冲击。很多人完全背离了当初的信仰, 早已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抛诸脑后, 只是一味地追求个人利益。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 经济发展的进程日益加快, 社会财富急剧增长, 整个社会的拜金情绪日益高涨。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这样一个世风日下的时代, 受整个社会趋势的影响, 自然而然造成一种信仰上的偏颇。另外马克思教育的僵化, 让我们很难感受到它的魅力, 所以很难坚定地去追求。

(三) 当今社会现实虚浮的困惑。

由于权利关系和亲情关系, 甚至金钱关系的干扰, 个人价值和努力显得微不足道。个人梦想遭到扭曲, 以至于权、情、法关系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热点问题, 大学生对这种诱惑的选择导致大学生信仰出现危机。前一段网上搞得沸沸扬扬的“我爸叫××”事件, 让许多年轻人都感觉“教益匪浅”。因此当下也流传一种说法, 无论你怎么努力, 都不如有个叫李刚的老爸。崇权拜富已成为一种不可小觑的社会思潮, 这也正侵蚀着当代大学生尚未成熟的心智。

(四) 人生中教育的扭曲。

在家庭中, 父母关于金钱和前途的灌输, 已经形成无法改变的记忆。从小到大, 家长灌输的思想都是, 好好学习, 将来找个好工作, 挣好多钱, 这样才不会被别人看不起。在学校中, 我们接受的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主流的东西, 然而, 当代在校大学生面对现实的选择, 面对社会中各种利益的诱惑, 选择往往是现实的, 对共产主义理论极其思想道德教育不感兴趣。这种教育体制和大学生现实的选择相脱离。例如谈到当代大学生的入党动机, 表面上大家都会冠冕堂皇的说是因为崇尚马克思主义, 要为党的事业做贡献而入党。而事实上入党的动机五花八门, 都与马克思主义丝毫不沾边。有的是跟风, 有的是为了抱住党这颗大树, 好让自己有机会平步青云。反正真真切切的马克思信徒是少之又少的。

(五) 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在我们国人的理解中信仰和迷信是等同的, 而在西方人心中信仰只是一种美好的向往, 是生活的动力, 是价值观的领航。这种信仰不会桎固他们的思想, 相反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中国人的信仰在哪里呢?解放以前, 这些封建迷信思想一直根深蒂固。自从解放以后, 科学的思想打开了人们心中的禁锢, 中国人不再迷信于鬼神之类的东西。大学生是一个博学而明智的群体, 也是一个崇尚自由的群体。所以这种社会态势在这个群体中表现得愈为明显。因为自由换而言之就是随心所欲, 其发展的阶段就是一种纵欲行为。

三、当代高校如何进行信仰教育

从对策上讲,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延伸党性教育, 开展理论学习, 用组织生活体现归属感与优越性。对于教师和学生中的积极分子特别是党员们, 应该不断加强党性延伸教育, 通过有内容、有实效的组织生活, 使他们重温誓词、再次确立崇高理想, 加强马克思主义在他们当中的理论研习和讨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主渠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理论脱离实际, 只重视课堂上简单的灌输, 对对象的思想了解不够, 也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信仰程度和思想困惑。青年教师们自身可以主要采取自学和组织生活等方式, 特别是组织生活, 对于身处创业初期、面临生存压力的青年教师们会产生极大的归属感。

第二, 加强思想引导, 积极利用舆论, 增强组织吸引力和号召力。舆论教育对于信仰宣传起到重要的普及作用, 要注意对舆论阵地的占领。对于当前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上主流价值观的遮蔽和淡化现象要予以重视。为此,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 净化舆论环境, 恰如其分地宣传理想信仰。在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等传统渠道的同时, 要努力适应新环境、学会新手段, 要注意论坛、网页、QQ群、电子杂志等新方式。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市场经济的现象, 以正确的方法对待和吸收西方文化, 大力弘扬共产主义价值观和信仰。

第三, 正视困难, 利用引导, 发挥广大师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热情和能力。高校内非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态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对于没有加入党组织的师生, 我们不可以打压和排挤。要肯定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历史合理性, 也要肯定包括高校里的信教者在内的宗教人士对于社会稳定、和谐和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对于那些遵守中国相关法律, 怀有仁爱之心和业务特长的宗教信仰者, 组织上应该关心和帮助。对于那些以理性精神为终极追求的世俗信仰者和个别持虚无生存状态的青年学生, 我们应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以科学的态度与之求得共识, 努力争取这片广大的中间地带。

虽然我国的绝大部分高校都针对在校大学生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 但理论并没有同实践相结合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有很多前瞻性的见解是很多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所无法达到深层次理解的, 从而使很多大学生感觉有些理论已经超越了现实, 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形式化。特别是针对目前国内的现状来让学生自己理解“共产主义”, 这种跨越式的教育难免会使学生对很多刚刚蒙生的信仰产生动摇, 最后丧失。所以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实用一些。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翁保尔柯察金有一句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而生命属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 在临死的时候, 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保尔·柯察金就是一位忠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一位哲人曾说:“一个人, 一个民族, 他所信仰的不应该是束缚自己手脚的桎梏, 更不应该是绞杀自己的绳索, 而应当是一股风, 一股催你挺进、催你跋涉、催你奋进的风。”对于保尔·柯察金, 马克思主义就是就是这股催他挺进, 催他跋涉, 催他奋进的风。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是来源于人类实践并为实践所检验、发展完善的正确的、科学的信仰。它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也为人类指明了共产主义的奋斗方向。它能创造物质利益, 又是人类精神财富, 鼓励人类进入最高的精神境界, 塑造完美高尚的人格。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广泛, 使命艰巨。面对当前高等教育内部存在成人与成才教育的课题, 思政教育者们责无旁贷。当青年大学生信仰危机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时, 应首先分清楚高校内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发生基础、主要形态等问题, 才能有的放矢, 收到实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健全性是与其科学性和现实性结合在一起的。总之,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最重要的内容, 也是最重大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DB/OL] (.2011-7-1)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7/01/c_121612030.htm.

[2]张迪.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及原因分析[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2, (02) .

陕西省高校 篇10

关键词:普通高校,男生,体质健康,陕西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7号文件)指出: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1]。

陕西省地处西北,高校林立,培养着大批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教育中,体育的教育作用也十分重要。它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因此,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有必要对陕西省在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进行研究,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出适当的干预措施,为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及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该课题组抽取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3所学校的男生1800名,其中一年级至四年级各450人。

1.2 研究方法

选用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统一指定时间,采用同一系列的中体同方测试仪器进行体质健康标准测评。测试指标包括形态指标(身高、体重)、机能指标(肺活量)及身体素质指标(立定跳远、1000 m、实心球和坐位体前屈)。

使用SPSS 17.0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形态指标、机能指标和身体素质指标分别进行t检验,分析不同年级学生相关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

(x ± s)

注:▲表示P<0.05。

单位:百分比(% )

(x± s)

注:▲表示P<0.05。

注:▲表示P<0.05。

2 研究结果

2.1 形态指标

表1显示,1800名男生身高均值为172.64 cm,体重均值为64.85 kg,身高标准体重分值为72.71分。其中,身高和体重指标方面,三、四年级与一年级学生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年级学生与一年级学生体重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身高标准体重方 面, 一年级与 二、四年级 学生具有 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表2为陕西省普通高校学生超重和肥胖率数据。

2.2 身体机能指标

陕西省普通高校不同年级男生机能指见表3所示。其中,一年级与二年级、二年级与四年级学生肺活量指标值具有统计学 意义(P<0.05);一年级与二年级、一年级与三年级、二年级与三年级、二年级与四年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为陕西省普通高校不同年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等级百分比状况。

2.3 身体素质指标

陕西省普通高校不同年级男生身体素质指标见表5所示。其中,一年级与二年级、二年级与四年级男生立定跳远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年级与二年级、二年级与三年级、二年级与四年级男生的1000 m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年级与其他年级的坐位体前屈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年级与三年级、三年级与四年级男生实心球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分析与讨论

3 . 1学生超重和肥胖率自二年级起呈上升趋势

如表1所示,学生从一年级开始,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身高、体重指标均值呈增长趋势[2,3,4]。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发育和生长阶段,除身高指标的自然增长外,学生营养水平的提高和体育锻炼时间的增多为学生的体重增长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如表2所示,学生的超重和肥胖率二年级学生最低,从二年级开始,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超重和肥胖率呈上升趋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通过一年的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学生的体重指标增长幅度好于身高指标增长幅度,一、二年级由于体育必修课教学和考核,迫使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以通过考核,学生比较注重体育锻炼。因此,二年级学生在外在力量的破迫使下,被动的参加体育锻炼,使其超重和肥胖率得到一定程度的下降。学生到三年级后,没有体育必修课,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的减少,学生不合理的营养结构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网络的影响,造成了学生的超重和肥胖率呈上升趋势[4]。

3 . 2男生身体机能状况自二年级起呈下降趋势

本研究通过肺活量指标及肺活量体重指数来反映身体机能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二年级学生的肺活量指标和肺活量体重指数均为最高,且从二年级开始,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均呈下降趋势,但均高于大学一年级学生水平[5,6,7]。

身体机能呈下降趋势的主要表现在学生体重指标显著增长,而肺活量指标显著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一年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良好的体育锻炼的结果,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了体育必修课,增加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和运动强度,而大学阶段三、四年级学生没有开设体育必修课,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和运动强度的下降是导致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下降的原因。总之,学生体重快速增加,又缺乏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运动,这是造成学生身体机能下降的主要原因[8,9]。

3 . 3男生身体素质状况自二年级起呈下降趋势

陕西省高校 篇11

[关键词] 拓展训练 体育教育 心理素质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陕西省普通高校开展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中人际关系和人际信任影响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11JK0454。

研究目的

拓展训练的理论和实践都源于西方,而中国在这两方面相对滞后。就学习理论而言欧美教育界的研究已相当深入,著作甚丰。培训界诸多人士则根据实践经验设计编撰了很多体验培训教材、教案,探讨的问题也相当丰富。仅Project Adventure 的创办者Karl Rohnke 一人就在培训和经营拓展训练的事业之余,写了16本这方面的专著[1]。目前我国国内虽然关于“高校拓展训练现状”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切入点都是理论支持研究,不够全面系统,没有具体实验数据作为支撑来体现训练影响的客观程度。国外这方面的资料多数是对拓展训练的历史和发展的内容性介绍,更多的方面也是侧重企业和公司员工的培训。拓展训练在我国发展20余年,作为体育课程的一个项目进入高校才刚刚起步[3]。本文则以实验为基础,结合理论,针对地区学校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仅对各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还进行了高校拓展训练项目的评价与分析,以期对以后其他高校开展拓展训练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研究对象在训练前后变化的相关性以评价18-22岁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及对人性的态度受拓展训练影响的程度及其适用意义。

本文以陕西地区高校在校生参加拓展训练作为体育教学方式补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宝鸡文理学院18-22岁的各专业学生为研究主体,分析在文理学院范围内提出拓展训练是否可以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补充单元,是否可适时适度地采用,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中的人性态度和人际信任,调整到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状态。

结果与分析

1.实验前后被试的人际信任分数比较

由表1可见,被试人际信任总分实验前最低49分,最高102分;实验后最低65分,最高110分;实验后的最低和最高分都有所提高。平均数实验后比实验前提高了13.3分。T检验结果P<0.001,平均数差异非常显著,可以认为拓展训练使参训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有了显著性提高。从受训者个体来看,部分个体训练前人际信任程度低于正常水平,训练后才达到正常水平,这可能是个体在拓展训练过程中的体验促使个体对自身认识发生变化导致人际信任提升。

2.实验前后被试的人性态度分数比较

(1)实验前后愤世嫉俗分数的比较

由表2可见,被试愤世嫉俗总分实验前最低-21分,最高24分;实验后最低-30分,最高23分;实验后的最低分和最高分都有所降低。平均数实验后比实验前降低了7.1分。T检验结果P<0.001,平均数差异非常显著,因此可以认为拓展训练使被试大学生的愤世嫉俗有了显著性降低。也就是说拓展训练对受训者的愤世嫉俗程度有淡化和改善作用[4]。实验结果表明拓展训练使大学生的愤世嫉俗程度显著降低。说明参加拓展训练是降低大学生愤世嫉俗程度,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手段。

(2) 实验前后值得信任分数的比较

实验后的最低分和最高分都有所提高。平均数实验后比实验前提高了6.3分。表3 中T检验结果P<0.001,平均数差异非常显著,因此可以认为拓展训练使青年值得信任的程度有了显著性提高,也就是说拓展训练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值得信任的程度。

拓展训练有利于人们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个体值得信任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明确的分工使教练员和队员组成了良好的沟通模式和人际交往关系。为了实现训练中的共同目标,全队能团结一致,遵循集体的理想,相互信任,在训练中发挥各自的潜力,克服内在的和外在的困难,共同享受胜利的欢乐和承担失败的痛苦[5]。拓展训练可以及时调节修正或放弃个人计划和行动,建立与人互助的真诚,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宁静平和的心态,强调人际间的互助和合作,提高青年值得信任的程度。

3.拓展训练心理分析

(1) 心理学研究个人态度的改变或不改变的理论,一般采用调和论的观点来解释:个人的态度与其行为两者调和一致时,态度不会改变;两者失去调和一致时,态度就可能改变。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丁格(Festinger,1957)根据上述调和论的理念提出了认知失调论[7]。认知失调论的解释,任何时间个人发现有两个认知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就会感觉心理冲突,因冲突而引起紧张不安,转而形成一种内在的动机作用,促使个人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迁就另一认知,借以消除冲突[9]。研究结果表明拓展训练对受训者都有积极的影响且较为明显。在拓展训练的开始阶段,都会进行团队建设,利用心理学中的一致性原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参与和承诺,可以显著提高成员对团队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为团队熔炼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前所有被试的愤世嫉俗分数都较高,值得信任分数都较低;实验后愤世嫉俗分数都降低,值得信任分数都提高较大。经过拓展训练,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并更冷静客观地评价人性态度从而改善自身的人际关系。

(2)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Northetal,1990)[6]。本文认为拓展训练的困难度、危险度、合作 度、趣味度是引起心理负荷的主要外部条件。训练对象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协同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如果心理经常承受压力,心理抗御力就常处于备战与迎战的活跃状态,即使触发过度兴奋的局面,也不大容易引起爆炸性的心理灾难,而能缓解由于人生巨变引起的严重危机。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们都乐于同相似的人进行交往,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彼此的兴趣爱好越相似,交往的机会越多,心理上的距离就越近,越容易产生共同的经验,取得彼此的了解和友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8]。拓展训练打破狭隘的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上下关系、业缘关系,使他们在情感和认识上产生共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实验结果表明,拓展训练促进相互间的了解和沟通,使人际关系得到新的调整和发展,人性态度也得以改善。

结论与建议

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中是对传统体育课的改革和创新,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拓展了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增强了体育课的实用性、趣味性, 拓宽了体育课的功能; 而且对大学生增强体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塑造顽强的意志、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2]。在普通院校,运用情境项目的可操作性,提高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可以运用拓展基地,把情境项目、场地项目和高空项目相结合,设计专题的拓展训练,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形成心理冲击,发现问题,给学习与生活中以启发并得到积极运用。拓展训练是一种综合性的启发式教育心理训练,引导个体在预先设定的情景中获得高成就感,受训者会把从训练中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迁移到以后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进而改善人性态度。

陕西省高校体育开设拓展训练课程,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进行了实践,不论从理论体系、成功的组织经验等方面都有可借鉴的完整的规范的案例,学生的认识和兴趣对高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形成了很好的基础,场地、器械也为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提供了很便利的条件,所以,高校体育很有必要迅速开设拓展训练课程,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在传统体育课体会不到的锻炼价值和效果,也是对以往体育课程的改进,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李德诚,麦淑华.整全的历奇辅导[M].香港:突破出版社,2005:21—96.

[2]校园团契飞扬教师组.飞扬人际有蓝天——探索教育的魅力[M].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04:16—28.

[3]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20.

[4]张力为,任为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钱永健.拓展训练[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7:14.

[6]Shippmann J S,Ash R A, Battista M,et al. The practice of competency modeling. Personnel Personnel Psychology[M].2000.

[7]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8]车文博.心理学原理[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9]The OBS Story in Singapore-Commemorating the Opening of Outward Bound Singapore[M].Hong Kong:Education bureaus,2000.

陕西省高校 篇1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抽取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3所学校的女生1800名,其中1-4年级各450人。

1.2研究方法

按照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在统一规定的时间段,采用中体同方同一系列的测试仪器进行体质健康标准测评。测试指标包括形态指标(身高、体重)、机能指标(肺活量)及身体素质指标(800米、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

使用SPSS17.0对不同年级学女生的形态指标、机能指标和身体素质指标分别进行t检验,分析不同年级学生相关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

2研究结果

2.1形态指标

表1结果显示,一年级和二年级女大学生身高指标均值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与三、四年级女大学生身高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一年级与二、三、四年级女大学生体重均值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表2为陕西省普通高校女生营养不良和较低体重率的状况。

注:▲表示 p<0.05。

2.2身体机能指标

表3显示,一年级女生肺活量指标均值与二年级女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一年级与四年级女生肺活量指数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4为陕西省普通高校不同年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等级百分比状况。

注:▲p<0.05。

2.3身体素质指标

表5结果显示,一年级与二年级、二年级与四年级女生立定跳远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一年级与二年级、 二年级与三年级、二年级与四年级女生的1000米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一年级与其他年级的坐位体前屈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一年级与三年级、三年级与四年级女生实心球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注:▲表示 p<0.05。

3分析与讨论

3.1学生超重和肥胖率自二年级起呈上升趋势

学生从一年级开始,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身高、体重指标均值呈增长趋势;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发育和生长阶段,除身高指标的自然增长外,学生营养水平的提高和体育锻炼时间的增多为学生的体重增长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学生的超重和肥胖率二年级学生最低,从二年级开始,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超重和肥胖率呈上升趋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学生通过一年的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学生的体重指标增长幅度好于身高指标增长幅度,一、二年级由于体育必修课教学和考核,迫使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以通过考核,学生比较注重体育锻炼。因此,二年级学生在外在力量的迫使下,被动的参加体育锻炼,使其超重和肥胖率得到一定程度的下降。学生到三年级后,没有体育必修课,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和强度的减少,学生不合理的营养结构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网络的影响,造成了学生的超重和肥胖率呈上升趋势。

3.2身体机能状况自二年级起呈下降趋势

本研究通过肺活量指标及肺活量体重指数来反映身体机能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 二年级学生的肺活量指标和肺活量体重指数均为最高,且从二年级开始,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均呈下降趋势,但均高于大学一年级学生水平。

身体机能呈下降趋势的主要表现在学生体重指标显著增长,而肺活量指标显著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一年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良好的体育锻炼的结果,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了体育必修课,增加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和运动强度,而大学阶段三、四年级学生没有开设体育必修课,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和运动强度的下降是导致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下降的原因。总之,学生体重快速增加,又缺乏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这是造成学生身体机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3.3身体素质状况自二年级起呈下降趋势

研究结果显示,二年级学生耐力指标、立定跳远指标、 坐位体前屈指标均为各年级最高水平。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大学阶段,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增多,考核要求比较高,迫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结果。 相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紧张的学习和考学的压力,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大学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学生锻炼的时间比较多,同时运动强度能得到教师的控制,既保证了运动时间,又具有相应的运动强度,学生的体质发生了较好变化的结果;三年级时,只对学生进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其测试时间各高校一般在9--10月份进行。学生虽没有注重体育锻炼,但由于间隔时间较短, 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不太明显,一般都很容易及格。由于考核标准较低,使学生对自身体质健康水平的自我认识偏差, 导致四年级阶段出现大面积的学生不及格的现象。同时,三、 四年级阶段,学校只开设体育选修课,对学生的体育考试要求相对比较低,没有体育必修课的强制要求,学生选修体育课属自愿行为,由于学习负担重,没有时间及现代网络信息时代的冲击,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 运动强度不足,造成学生多项素质指标均低于大学一年级水平。

摘要:对西安市3所高校1800名女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测,结果表明:学生超重和肥胖率自二年级起呈上升趋势,身体机能状况自二年级起呈下降趋势身体素质状况自二年级起呈下降趋势。

上一篇:中小学作文教学论文下一篇: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