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管理风险预控

2024-08-13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预控(共11篇)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预控 篇1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安全管理观念的不断更新, 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在资金投入、制度建设、职工教育培训、事故预控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与此同时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矿井在安全保障能力方面还相对薄弱, 难以及时对各类事故进行科学预控, 不能有效减少和杜绝事故发生。这就要求各大煤矿企业高度重视并严格落实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工作, 以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和正常运行。

1 风险预控管理概述

1.1 风险预控管理的内涵

风险预控管理指的是对于会导致安全隐患的危险要素事先实施的一些防治策略, 进而防止出现事故, 实现减小生产风险的目标。务必根据生产的实际现状建构风险预控管理机制, 综合性地思考制约生产安全性的一系列危险要素, 合理地判断一系列要素间的主次联系, 且创建一定的防治体系。并且, 风险预控管理机制还应当考虑环境、装置、作业人员间互相制约的联系性, 在健全规章的基础上建构风险预控管理的保障机制与创设安全管理的文化环境。

1.2 风险预控管理的方式

在实际的风险预控管理当中, 结合生产系统用途的差异确定风险评估的内容, 且坚持一定的风险管理方式, 其中, 风险预控管理的几个方面是识别风险、研究风险、控制以及处理风险。

2 风险预控管理在煤矿企业中的应用

2.1 管理和控制员工的工作行为

煤矿企业风险预控管理的一个关键方面是管理和控制员工的工作行为, 这重点涵盖员工不规范地操作和违反规制等。其中, 管理和控制员工的工作行为具体体现在: (1) 创建危险行为的激励约束体系。需要由纪检、工会、安监、行政等部门一起对员工的危险行为进行监管, 贯彻实施一定的奖惩机制, 进而使员工自觉遵守规制的积极性提升。 (2) 对员工的危险行为实施风险评估, 且实施一定的控制策略。煤矿企业需要判断、总结生产过程当中员工会出现的危险行为, 能够划分为五个风险级别, 且以此制定相应的矫正策略、管理指标、作业规范、行为要求等。 (3) 加强培训和教育广大的员工, 进而使员工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并且, 还应当组织一系列的安全文化活动, 像是安全知识比赛、岗位技能竞赛、讲解事故案例等等, 最终增强员工的自律观念, 大大地避免出现危险行为。

2.2 风险预控管理制度的完善

在煤矿企业当中, 需要进行风险预控管理制度的创建与完善, 进而确保风险预控管理机制的建构。具体来讲: (1) 贯彻实施岗位责任制, 在个人身上分配风险管理的职权。倘若风险隐患出现在岗位工作中, 那么就应当实时地处理有关的责任人员。 (2) 建立制定风险预控管理制度的小组。其中, 风险预控管理专家、施工责任人、煤矿管理人员是主要的小组成员。小组成员需要结合煤矿企业的特性, 且根据安全管理的需要, 对风险预控管理策略进行制定。 (3) 创建安全隐患监察体系。需要对风险信息进行实时地收集, 以及对出现风险隐患的方面进行及时地监控, 防止风险预控管理缺陷的出现。 (4) 风险预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的建构。需要有效地统一薪酬跟考核结果, 进而激发所有员工进行风险预控管理的热情。

2.3 关键风险预控管理的优化

需要结合煤矿企业的特性, 对顶板风险、水害风险、瓦斯风险的风险预控管理事项进行确定。具体的优化策略是: (1) 顶板风险预控管理。煤矿企业需要诚邀专家来判断和评估顶板管理方式与自然状况下面临的危险源, 且根据地质状况制定支护策略。除此之外, 施工应当实现掘、锚一体化, 且通过掘和支结合的策略进行支护, 进而使空顶作业的风险源消除, 防止出现顶板事故。 (2) 水害风险预控管理。煤矿企业需要大范围地勘察矿井的地质和水文状况, 判断和评估水患的危险源, 且结合评估结果建构综合防治水管理机制, 其中涵盖应急保障、预报、技术等。并且, 还应当安排员工进行水灾事故的演练。 (3) 瓦斯风险预控管理。煤矿企业应当判断和评估瓦斯危险源, 借助事故树的研究方法对瓦斯爆炸的原因进行解析, 且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些关键的区域, 像是综采工作面上隅角、抽放瓦斯的管路、掘进工作面等等。

2.4 危险源闭环管理的实施

需要结合煤矿企业的特性, 实施PDCA的循环模式, 建构危险源闭环管理机制, 其中涵盖控制危险源、监测危险源、判断危险源等, 且创建长效的运行机制。监测与控制危险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判断危险源, 为此, 务必使判断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提升, 进而有效地控制危险源。监测危险源指的是对危险源进行及时监测与评价的基础上确定风险的级别, 然后结合风险等级将预警信息发出。控制危险源对预警信息进行接收之后, 制定一定的解决策略, 且对解决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测, 进而确保消除危险源。在实际的煤矿生产中, 危险源闭环管理能够借助工作分析法, 根据过去、现在, 以及将来这几种时态, 划分危险源为三种状态, 即正常、不正常、紧急, 从而判断煤矿的辅助生产系统和采掘、输送、通风等主生产系统, 且贯彻实施一定的危险管理策略。

3 结语

新形势下, 煤矿企业的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已然成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新方法和新理念, 在煤矿企业的各项安全管理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 煤矿企业只有对本企业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有深刻、全面的认识, 在实施该管理体系时规范好职工的操作行为, 做好制度的制定、完善工作, 并结合本企业实际, 优化好风险预控管理各项事项, 实施好PDCA的循环模式, 才能从根源上消除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危险源, 确保煤矿企业的安全、高效发展。

摘要:煤矿企业中的风险预控管理是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不断强化风险预控, 通过切断事故的各种因果链接, 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加强煤矿风险预控管理可以达到有效遏制事故的发生,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为此, 本文从详细介绍风险预控管理的内涵和方式出发, 全面阐述了风险预控管理在煤矿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煤矿,风险预控,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马改焕, 刘广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生产中的运用[J].中国公共安全, 2014, 06 (09) :138.

[2]仵亚男, 刘晓蕾.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煤矿安全, 2014, 07 (05) :133-134.

[3]韩永轶.浅析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3 (08) .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预控 篇2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包括:管理方针、风险预控管理、保障管理、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综合管理、检查审核与评审。

1.2 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针

煤矿应制定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针,方针应: a)经煤矿主要负责人批准;

b)明确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总目标;

c)包括遵守现行安全法规和对持续改进安全绩效的承诺; d)体现对员工进行持续培训的要求; e)针对煤矿安全风险的性质和规模; f)形成文件,实施并保持;

g)传达到全体员工,使其认识到各自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义务、责任; h)可为相关方所获取;

i)定期评审,以确保其与煤矿的发展相适宜。

1.3 风险预控管理 1.3.1 危险源辨识

煤矿应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并确保:

a)危险源辨识前应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b)辨识范围覆盖本单位的所有活动及区域;

c)对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对危险源辨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危险源辨识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且与现场实际相符;

——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采掘系统、机电运输系统、“一通三防”系统等)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d)工作程序或标准改变、生产工艺发生变化以及工作区域的设备和设施有重大改变时,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

e)发生事故(包括未遂)、出现重大不符合项时应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

1.3.2 风险评估

煤矿应组织员工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并确保: a)对所有辨识出的危险源逐一进行风险评估,并对风险评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风险评估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且与现场实际相符;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b)在以下情况时执行持续风险评估,并保留评估的记录: ——新改扩项目前;

——新设备、设施、工艺和技术应用前或有重大改变时;

——为特定项目(采煤工作面安装、初次放顶、收尾、回撤,采掘工作面过构造、过冲刷带、过富水区、过空巷,排放瓦斯、井下电气焊、大型设备安装与检修等)制定安全措施前; ——执行重大风险任务前; ——执行特定检查和实验前; ——审核发现重大不符合项;

——调查事故(包括未遂)暴露的新风险。1.3.3 风险管理对象、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

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的基础上,应提炼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象,并符合下列要求:

a)风险管理对象的提炼应具体、明确,一般应按照人、机、环、管四种风险类型来确定;

b)针对风险管理对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形成程序; c)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遵从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 d)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

e)煤矿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1.3.4 危险源监测

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并确保: a)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b)危险源监测设备灵敏、可靠;

c)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1.3.5 风险预警

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风险预警应:

a)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b)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1.3.6 风险控制

煤矿应建立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并符合:

a)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示的原则;

b)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c)制定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d)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规定,编制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e)在进行重大以上风险任务时,应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工作程序。

1.3.7 信息与沟通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煤矿应确保:

a)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评审;

b)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c)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急救人员;

d)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作业中存在不符情况,应汇报,并组织班后或作业后评估,并留有记录。

1.4 保障管理 1.4.1 组织保障

煤矿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风险预控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应:

a)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负责风险管理全过程; b)由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最终责任由煤矿最高管理者承担。

煤矿管理层应为实施、控制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和财力资源。

1.4.2 制度保障

a)煤矿应建立健全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相关的目标、责任、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技术审批、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人员入井、跟班带班、班组建设、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并确保:

——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到全体员工;

——有相应机构、部门负责上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培训、监督检查与考核。

b)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并确保:

——煤矿相关活动遵守适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

——每年至少评价一次本单位对在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遵守情况,并形成评价报告;

——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 ——资料齐全完善,有目录清单。

c)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规范体系文件、记录的管理,保证在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岗位都能得到相关有效的文件、记录,并确保: ——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文件收发、传达、归档; ——文件收发、归档应有记录,并形成目录清单;

——作废文件有标识,销毁文件有记录,无在用的无效、失效文件;

——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相关的各种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

——记录保存和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并明确记录保存期限。

1.4.3 技术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技术管理与控制程序,以消除和控制重大危险源。并符合:

a)应优先采用国际、国内先进安全技术标准、方法、工艺、设备、设施; b)应针对煤矿具体实际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方案。

1.4.4 资金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投入资金管理与控制程序,为实施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符合:

a)煤矿应对安全投入资金进行统一决策、管理、支配;

b)安全专项资金的提取、使用应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规范使用”的原则,确保专款专用;

c)有专门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投入的安全资金有效使用。

1.4.5 安全文化保障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程序,以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功能。安全文化建设应:

a)明确安全文化内涵、目标、内容、模式、建设流程,并最终形成实施方案;

b)以实现员工自我管理为目标;

c)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贯穿于煤矿的各项管理。

1.5 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 1.5.1 员工准入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员工准入管理标准应: a)明确岗位设置要求和岗位需求计划;

b)明确员工准入条件(包括员工身体条件、专业技能、文化水平等)。1.5.2 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

煤矿应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分类,总结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为不安全行为控制提供依据。员工不安全行为分类应:

a)具体、有针对性; b)按照风险等级进行。

1.5.3 员工岗位规范

在员工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的基础上,煤矿应制定员工岗位规范,岗位规范应:

a)种类齐全;

b)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

c)规定各岗位所需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器具; d)明确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 e)明确各岗位安全行为标准。

1.5.4 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煤矿应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以确保员工岗位规范的有效执行,措施应:

a)结合煤矿自身的特点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特征; b)涵盖影响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各类因素; c)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行为分别制定。

1.5.5 员工培训教育

煤矿应建立员工培训教育机制,以提高员工安全知识、意识和技能,员工培训教育应:

a)明确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的职能部门及人员,并有绩效考核制度; b)有足够的培训资源(师资、教材、资金、场所、设施等);

c)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主的体系培训。d)每年末进行一次基于风险管理和事故分析统计的培训需求调查,并形成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e)每年末对上培训计划的可行性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形成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f)每年末根据上述两个报告,编制下培训计划,并以文件形式下发; g)明确员工分层和分类培训内容与周期; h)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培训; i)建立员工培训信息档案;

j)每次培训结束,形成单项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k)确保培训机构和师资,有相关资质证书;

l)对参加培训的员工应进行考核或考试,并有完整的培训台帐; m)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前对员工进行培训并有记录。

1.5.6 员工行为监督

煤矿应建立完善的员工行为监督制度,及时对员工不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并应:

a)确定监督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监督、考核人员; b)明确监督范围、方式、频次;

c)对监督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制定改进计划。

1.5.7 员工档案

煤矿应建立健全员工档案,全面掌握员工信息,以实现分类管理,并确保: a)所有在岗员工的档案齐全;

b)每个员工档案的信息内容完整(内容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身份证、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血型、持证情况、职业技能等级或职称、参加工作时间、简历、培训情况、违章情况、受奖情况、受处分情况、职务或工种变动情况记录); c)对档案内容进行分析、评估,明确需重点监控对象。

1.6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1.6.1 通风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通风管理控制程序,以控制和消除通风系统中潜在的风险。通风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矿井、采区和工作面应具备独立完善的通风系统,采区应实行分区通风,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自然发火严重矿井的采区等,应设专用回风巷;

b)风门、风桥、风筒、密闭等通风设施保持完好无损;

c)矿井总风量、采掘工作面和各种供风场所的配风量,应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d)风速、有害气体浓度等,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e)按规定及时测风、调风,以使采掘工作面及其他供风地点风量、风速持续均衡,并按规定的周期进行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f)局部通风机通风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设置同等能力的备用局扇,保持连续均衡供风;

g)生产矿井主要通风机能够连续运转,应装有反风设施,各种参数符合规定,并定期进行反风演习。

1.6.2 瓦斯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瓦斯管理程序,通过瓦斯检测,及时掌握瓦斯浓度变化情况并采取措施,确保井下各地点风流中的瓦斯浓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瓦斯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煤矿应建立完善瓦斯管理制度,并应:

——明确瓦斯防治责任,并细化分解落实到各个岗位;

——根据井下条件的变化,不断改进和加强瓦斯治理的各项措施; ——严格制度的贯彻与落实,实行群防群治; b)煤矿应强化瓦斯检测,并应确保:

——有瓦斯检测专门机构,且人员配备满足要求; ——每年对矿井瓦斯等级和二氧化碳涌出量进行鉴定;

——相关入井人员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携带便携式或光学甲烷检测仪; ——瓦斯检查员严格执行瓦斯巡回检查制度,瓦斯检查记录做到井下牌板、检查记录手册、瓦斯台帐三对口;

——瓦斯检查人员严格按程序进行交接班;

——瓦斯检查地点的设置及检查次数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每日按程序规范进行瓦斯情况汇报;

c)煤矿应制定瓦斯隐患处理措施,并应确保:

——有瓦斯积聚排放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按措施进行排放;

——排放瓦斯前应先确认回风系统的人员已撤退完毕,电源已全部切断,并已设置警戒栅栏、警标和停电牌;

——每次排放瓦斯都应做好记录,建册登记;

——临时停风地点,应立即断电撤人,设置栅栏、警示标志; ——长期停风区应在24h内进行封闭;

d)开采有煤尘爆炸危险煤层的矿井,应采取隔爆措施,并应:

——在矿井两翼与井筒相连通的主要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相邻采区之间的集中运输巷道和回风巷道、相邻煤层之间的运输石门和回风石门间设置主要隔爆水棚;

——在采煤工作面进风巷和回风巷、煤层掘进巷道采用独立通风的其他巷道设置辅助隔爆水棚;

——对隔爆设施实行挂牌管理,定期检查隔爆设施的安装地点、数量、水量及安装质量;

e)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建立瓦斯抽采系统,瓦斯抽采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瓦斯抽采系统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AQ 1027-2006规定,并按周期对抽采系统进行测定,确保系统参数合理、运行有效; ——地面抽采与地下抽采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应综合采取投产前的预抽采、采动层抽采、边开采边抽采、老空区抽采等措施; ——凡是应当抽采的煤层,都应最大限度地抽采;

——矿井生产计划与瓦斯抽采达标煤量相匹配,采掘生产活动应始终在抽采达标区域内进行;

——掌握瓦斯基础参数,吨煤瓦斯含量、煤层的瓦斯压力、矿井和工作面瓦斯抽采率、采煤工作面回采前的瓦斯含量,达到AQ 1026-2006规定的要求。

1.6.3 防突管理

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矿井应建立并保持防突控制程序,制定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和局部综合防突措施,坚持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突出矿井采掘工作做到不掘突出头、不采突出面,有效控制突出风险。

有突出危险的新建矿井及突出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应编制防突专项设计。突出矿井新水平、新采区移交生产前,应经当地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按管理权限组织防突专项验收;未通过验收的不应移交生产。

防突管理应确保:

a)突出矿井应对突出煤层进行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和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以确定煤层和工作面的突出危险性;

b)坚持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对于有突出危险煤层,优先采取开采保护层或预抽煤层瓦斯等区域性防治突出措施;区域防突工作应当做到多措并举、可保必保、应抽尽抽、效果达标;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包括:

 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 区域防突措施;  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 区域验证;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包括:

 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 工作面防突措施;  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  安全防护措施;

c)突出危险工作面应采取工作面防突措施,并进行措施效果检验。经检验证实措施有效后,即判定为无突出危险工作面;当措施无效时,仍为突出危险工作面,应采取补充防突措施,并再次进行措施效果检验,直到措施有效。无突出危险工作面应在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并保留足够的突出预测超前距或防突措施超前距的条件下进行采掘作业;

d)石门和立井、斜井工作面从距突出煤层底(顶)板的最小法向距离5m开始到穿过煤层进入顶(底)板2m(最小法向距离)的过程均属于揭煤作业。揭煤作业前应编制揭煤的专项防突设计,报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

e)有突出煤层的采区应设置采区避难所,在突出煤层的石门揭煤和煤巷掘进工作面进风侧,应设置至少2道牢固可靠的反向风门,井巷揭穿突出煤层和突出煤层的炮掘、炮采工作面应采取远距离爆破安全防护措施,突出煤层的采掘工作面应设置工作面避难所或压风自救系统。

1.6.4 防尘管理

煤矿应建立健全防尘系统,有效降低各作业地点的粉尘浓度,并满足: a)矿井下列巷道应设置防尘洒水管道: ——主要进风大巷; ——主要回风大巷; ——主要运输巷;

——带式运输机斜井与平巷、盘区进、回风巷; ——采掘工作面所属各巷道; ——煤仓与溜煤眼放煤口; ——转载点。b)所有水幕灵敏可靠,封闭全断面,使用正常,在下列地点应设置净化水幕:

——采煤工作面进回风顺槽(水幕距工作面上下出口不大于30m); ——掘进巷道(在距迎头50m-200m范围内);

——多巷掘进在回风巷风流汇合处下风侧200m范围内; ——运输顺槽的转载点、溜煤眼上口及破碎机处; ——主要进风大巷、主要回风大巷。

c)下列设备应设置喷雾装置或者除尘器,并确保喷雾装置和除尘器正常使用:

——采煤机; ——液压支架;

——综掘机、连采机、掘锚机。d)防尘基础管理完善: ——及时清扫巷道洒落的煤矸、浮煤,巷道积尘按冲洗周期定期冲洗; ——按规定的周期测定全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

——采煤工作面应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取煤层注水防尘措施; ——炮采、炮掘工作面应采取湿式钻眼、使用水炮泥等防尘措施; ——隔绝煤尘爆炸措施完善;

——综合防尘管理制度完善,技术资料齐全。

1.6.5 防灭火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防灭火管理程序,以消除和控制矿井火灾风险,并确保: a)防灭火设计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b)新建矿井、生产矿井延深新水平时,应对所有煤层的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每年对所开采煤层最短发火期和自燃倾向性进行鉴定; c)内外因发火管理和火区管理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d)防灭火基础管理符合下列规定:

——有防灭火管理制度、矿井防灭火系统图; ——及时对地表塌陷裂隙进行回填;

——有防火密闭管理台帐、火灾预测预报管理台帐、采空区技术管理档案; ——有井上、下防火措施。所有地面建筑物、煤堆、矸石山、木材厂等处的防火措施和制度,应符合国家有关防火的规定; ——有灌浆、均压、注氮等防灭火技术措施。

1.6.6 通风安全监控管理

煤矿应建立健全通风安全监控系统,对矿井各重要场所“一通三防”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时掌握各种数据变化情况,并可实现对矿井相关设备的自动控制。安全监控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安全监控系统的中心站、分站、传感器等设备齐全,安装设置应符合AQ 1029-2007要求,系统运作不间断、不漏报;

b)甲烷传感器应按期调校,其报警值、断电值、复电值应准确,监控中心能实时反映监控场所瓦斯的真实状态;

c)当瓦斯超限时,能够及时切断相关工作场所的非本质安全电源,停止采掘等生产活动,人员应撤至安全地点,并及时按程序进行汇报; d)定期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趋势判断; e)相关记录、报表内容应与实际相符。

1.6.7 采掘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实施采煤、掘进管理程序,消除和控制采掘系统和作业中的危险源,且符合下列要求:

a)采掘设计应结合系统危险源辨识的结果,充分考虑潜在的风险,并体现安全高效的原则;

b)作业规程的编制应考虑最大限度的降低作业中的风险,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c)巷道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各类尺寸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施工及地质条件变化时应有补充措施;采煤工作面安装、初次放顶、收尾、回撤,采掘工作面过构造、过冲刷带、过富水区、过空巷等应制定专项措施; d)支护设计应合理选择支护方式、支护参数,各类支护设施可靠有效; e)对采煤工作面和采用锚杆、锚喷等支护的煤层巷道顶板实施监测,并阶段性做出趋势分析和判断;

f)确保生产矿井、水平、采区和采煤工作面安全出口畅通; g)开采冲击地压煤层:

——应编制专门设计,并制定专项防治措施;

——应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冲击地压发生后,应做好调查及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

1.6.8 爆破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爆破管理程序,以控制爆破材料储存、运输和爆破作业过程中的风险,并确保:

——爆破材料和爆破设备购置渠道正规,有合格证和说明书,并进行入库检验和登记;

——有专门的爆破器材存放地点,存放点周围环境、存放分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规定;存放地点有明显标志; ——发爆器及发爆器的钥匙由放炮员随身携带;

——爆破材料运输方式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规定;

——爆破前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编制爆破作业说明书,爆破材料按照爆破作业说明书的内容选取,按照说明书进行爆破作业,并执行“一炮三检制”和“三人连锁”放炮制度。

1.6.9 地测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地质测量控制程序,确保采掘作业遇有地质构造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预控措施,以保障采掘作业的正常进行,并确保:

a)矿井各类地质报告齐全、规范;

b)在生产过程中各项地质预测预报及时;

c)掘进给向及时、准确,贯通测量精度符合《煤矿测量规程》规定或工程要求;

d)基本矿图齐全,内容、精度符合《煤矿测量规程》的要求,更新及时; e)对开采沉陷区进行有效治理,防水(沙)、建(构)筑物保护煤柱设计合理。

1.6.10 防治水管理

煤矿应准确掌握井田及其周边地表水系、地下水和采空区积水等分布情况,掌握当地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水位情况,评估地表水和各地下水系的风险,防治水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方针,组织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防治水计划,制定“探、防、堵、截、排”的综合防治措施;

b)井下防水、排水系统设计合理,能力满足实际需要;

c)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针对主要含水层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害预报;

d)每年雨季前对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e)防治水设施完善、设备齐全完好,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f)防治水专项应急预案完善。

1.6.11 供用电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实施供用电管理程序,以控制和降低供电、用电风险。供用电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供电系统应安全可靠,矿井应有两回路电源线路。当任一回路发生故障停止供电时,另一回路应能担负矿井全部负荷;矿井的两回路电源线路上都不应分接任何负荷;

b)井下各水平中央变电所、井下主排水泵房、主要通风机、地面永久抽采泵站、固定式压风机、矿井立井提升人员系统全部实现双回路供电; c)矿井设备、电缆的选型与安装及机房硐室的设置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并应充分考虑其安全性与潜在的风险;

d)煤矿机电设备应具备《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或行业相关标准要求标志或证件;

e)供电系统及设备相关保护应齐全、灵敏、可靠;

上述保护一般指:欠压保护、失压保护、短路保护、过流保护、过电压保护、过负荷保护、接地保护、单相断线保护、漏电保护、防雷电保护、急停保护、闭锁保护、无压释放保护等。f)大型设备检修应制定专项措施; g)停送电严格执行工作票管理制度;

h)确保供用电主要场所通讯畅通、并有足够的照明;

i)设备监测、检修、维护到位,确保设备完好、运行可靠,防爆性能符合要求;

j)设备基础管理规范,各种图纸资料齐全,且应分类存档,便于查阅。

1.6.12 运输提升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运输提升管理程序,以控制和降低运输、提升过程中的风险。并确保:

a)各种运输、提升设备运行正常,安全设施、保护齐全、灵敏、可靠; 上述保护主要指:打滑、温度、烟雾、堆煤、防跑偏、急停、速度、断带、防纵撕、逆止、自动洒水、电气闭锁、欠压、过电流、过卷、过速、限速、松绳、防坠、斜井挡车装置及跑车防护装置、机车行车保护、指示器失效、满仓及“信、集、闭系统”等保护。

b)各种运输、提升装置完好、连接件紧固,并定期检查或测试;

c)运输巷道、运输胶带(轨道)、运输设备相对空间应满足安装、检修、维护及人、车通行的要求;

d)运输线路、路面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e)车库、车场、硐室设置和环境符合相关规程要求; f)运输提升设备技术档案、资料齐全、符合规范; g)运输提升设备检修记录齐全。

1.6.13 压气、输送和压力容器管理

a)煤矿压气及输送系统设计应科学合理,并确保: ——压气设备配备齐全,设备数量、能力满足要求;

——定期对压气设备进行检修,安全阀和放水阀动作可靠; ——新安装和检修后进行打压试验;

——输送管路设施布置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有空气压缩机操作规程和使用管理办法。b)压力容器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建立压力容器管理办法; ——有压力容器完好和存储标准; ——压力容器有出厂检验合格证; ——建立压力容器管理台帐;

——定期对压力容器进行打压试验;

——移动式气罐有便于区分类别的颜色和代码; ——不同气体的气罐分类存放,有防倒装置;

——气瓶有防震胶圈、安全帽和减压器,乙炔发生器有回火防止器。

1.6.14 其它要求

生产系统安全要素还应同时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等相关要求。

1.7 综合管理 1.7.1 煤矿准入管理

1.7.1.1 煤矿在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阶段应进行安全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控制危险源、降低风险,煤矿设计应: a)符合GB 50215-2005及国家、煤炭行业有关标准、规定和要求; b)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

1.7.1.2 煤矿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并应:

a)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b)确保煤矿安全、环保设施严格遵守“三同时”原则; c)确保施工建设单位具备施工建设资质; d)保证质量合格,有国家相关部门验收记录。

1.7.1.3 煤矿投产前应保证有有效的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矿长资质证、矿长安全资格证。

1.7.2 应急与事故管理

煤矿应制定并保持事故应急控制程序,以提高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保证职工安全健康和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1.7.2.1 煤矿应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并应:

a)按照AQ/T 9002-2006的规定和要求,编制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

b)严格按程序对预案进行审批,并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修订; c)确保所有员工都经过应急预案的培训;

d)确保煤矿保安体系完备,通讯报警系统有效,所有人员熟悉事故汇报程序;

e)至少每年组织一次救灾演习,有演习计划、演习方案及总结报告; f)确保有矿山救护队为其服务,煤矿企业应设立矿山救护队,不具备单独设立矿山救护队条件的煤矿企业,应指定兼职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救护队签订救护协议或联合建立矿山救护队;

g)煤矿应按相关规定和要求建立应急救援管理平台。1.7.2.2 煤矿应规范急救管理,并应确保:

a)每一班组至少任命2名经过培训的专(兼)职急救员,急救员名单应在本单位张贴、公布;

b)每年至少有10%的员工接受急救培训;

c)所有重点作业场所应配置急救箱,急救箱应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进行标识;

d)急救箱内保存一份急救用品清单,有专人定期检查,保证医疗器械、药品的完好齐全;

e)有急救箱配置分布图及急救用品明细表;

f)井下设置的急救箱、隔离式自救器等设置位置有明显的标识;

g)有急救用品使用记录,并定期对使用记录进行分析,以查找受伤害原因。1.7.2.3 煤矿应规范事故管理,作好事故汇报、统计和总结工作,事故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在事故发生后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相关规定逐级上报,并做好相关记录;

b)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结束后,应及时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并对现场抢救工作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现场抢救工作总结;

c)根据事故类别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事故调查结束后,形成事故追查记录、事故调查报告;

d)对所有事故进行统计,建立事故和事件统计数据档案,并及时向员工公布;

e)定期对事故进行回顾,以强化风险意识与预控能力。

1.7.3 消防管理

1.7.3.1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消防管理控制程序,以提高应对火灾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

煤矿应根据实际应配备消防器材及设施,并应确保:

a)煤矿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使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

b)依据GB 50140-2005编制本单位的灭火器配置标准,现场配置应与标准相符;

c)消防器材放置处有应反光功能的标志牌,放置位置不应挪作它用; d)消防器材设在明显、便于取用的地点,周围无阻塞;不应设置在潮湿或强腐蚀性以及超出其使用温度范围的地点;

e)消火栓的设置应符合GB 50016-2006的规定和要求; f)有消防设施分布图和消防器材明细表; g)对所有的消防器材应进行编号; h)建立了消防设施定期检查制度;

i)灭火器应按规定周期经专业部门检验、维护; j)消防设施维护、检验期间需配备相应替换器材; k)有消防设施维护和保养制度;

l)建筑物公共场所安全出口、消防通道等始终保持畅通。1.7.3.2 煤矿应定期组织进行消防演练,并应:

a)制定消防演习计划,并按计划实施; b)有义务消防组织,消防队员名单应张贴公布; c)所有专兼职消防队员应进行培训和训练。1.7.3.3 煤矿应定期向员工宣传消防知识,并应:

a)利用多种形式进行消防安全宣传; b)定期对员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

c)确保消防急救电话和消防队员联系方式向全体员工公示。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预控 篇3

【关键词】电网格局;电力调度;风险控制;运行系统;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292-01

目前我国电网建设工作飞速发展,一些特高压电网随之建设起来,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的电网我国已经建设成功,甚至结构最为复杂规模最庞大的特大型的电网也都建成。这种发展趋势使调度自动化在我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凸显在近些年,不同等级的各电压变电站开始使用统一式的计算机监控系统,大大减少变电站岗位上的值班人数,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无人值班。电力调度是电力系统中运行管理工作和事故处理、倒闸操作等环节的中心指挥机构,电力生产的安全考核项目中已经开始包括电力自动化调度的各项指标,相应地,国家对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的要求更高。每个电力调度工作者都是整个电网运行的指挥者,他们直接控制着电网能否得到安全、经济、稳定的运行。

一、电网调度中出现的不安全问题

在电网的运行实际操作中,任何一个不规范的行为都将造成电网的安全性降低,有时甚至带来重大的事故。

1、不安全的运行系统

虽然我国的电力调度工作快速发展着,自动化系统在我国广大地区也开始推广实施,但是系统中风险仍旧存在。分析我国的电网局势可以看出,各个等级的电压变电站大多开始实行计算机监控,智能化的电网开始展开,少人或者是无人值班的形势可以在一定水平上提高自动化的电力发展水平,提供电网安全运行的屏障。但是,决不可忽视对系统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判断。最常见的运行系统中不安全因素有自身缺陷问题和环境因素。

(1)系统的自身缺陷问题

系统的自身缺陷主要包括:太多的无用信息掩盖了真实出现的事故信号,给安全监控带来隐患;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中的存在缺陷问题,留下不必要的安全隐患;装置老化问题,老化了的装置直接将会影响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和运行效率。我国目前大部分还在单通道或者是两条通道中使用同种介质运行模式,这种模式非常容易造成系统总的通道故障,并且在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影响调度员的直觉,干扰电力调度的有效进行。

(2)各种环境问题

运行系统中的环境问题较为常见,设备的运行环境中人机混乱复杂、缺乏合适的电源维护管理工作,使设备在运行中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出现许多系统接口,没有实现物理级别以上的隔离工作,使病毒和黑客直接威胁电网的监控调度工作。

2、不安全的管理措施

根据我国生产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得出,电力调度中的危险因素同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有着密切的辨识关系,其中这—相关因素就是行为危险。行为性危险因素主要有指挥上的错误和操作中的失误,另外还有监护失误和其他行为性的危险等。

(1)一些新设备的使用和新模式的控制,使电力管理方式跟着发生变化。但是管理方式的变化又将带来许多管理缺陷,给调度工作带来安全隐患。允许在无人值班的变电站进行影响远方实时数据的检修操作,许可人在现场与集控、调度、远动人员互不沟通;调度员充当操作人员角色,在调度计算机上直接遥控等都会给安全监控、调度带来隐患,根源均是存在于管理的不到位,存在漏洞;也有一些部门不注重现场管理,不注重安全基础工作,自恃设备性能优良,数据长期不做备份,反事故措施缺乏,常以技术装备代替现场管理,掩盖安全隐患。加上运行规程编写不完善,技术管理不到位,内容过于简单,许多设备改造、变动情况没有及时编进规程中。

(2)误下命令。如果调度员没有根据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就会误下命令,没有全面的了解系统的运行方式以及交接班的连接工作就下命令,直接会影响命令的可靠性;如果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时,使用逐项的命令就将是调度的命令在拟写中出现错误;核对过程中,交接班汇报工作不清楚以及对现场的各项事务交代不清楚便进入操作环节也将带来命令上的失误。延误送电。造成延误送电的原因主要是调度员的工作执行意识不高,并且心理素质较差,业务水平不高等,如果调度员不清楚整个系统的运行状况,尤其是不熟悉事故处理的程序,直接会导致对客户延误送电。误送电。误送电是管理不当的重要体现,最为常见的就是调度员不按调度的操作管理制度规定以及工作手续不清楚等错误送电;如果很多工作组在线路上操作,结束工作时各个组还没有全部的进行汇报终结就开始送电,很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存在的管理缺陷还有管理漏洞问题以及无计划地进行检修工作等。

二、防控制电力调度风险的措施

1、加强对调度员的培训

安全管理终究是一项对人的管理。新形势下加强安全管理,首先是管理层要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建立一支能管善管、思想开阔的安全管理队伍,满足新形势下安全管理工作要求,避免在思想上认识不到安全的重要性,防止疏于管理、制度措施落实不力、放任自流的现象发生。其次是职工方面,加强职工综合业务技能培训,提升职工整体素质,增强对系统故障判断识别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对应变能力。落实调度员岗位责任制,提高调度员安全意识。

2、增加对技术改进的投资

自动化运行设备日常检查管理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要做到迅速制定防范措施。通过技术改造减少设备自身缺陷,争取早日让新技术在生产应用中成熟起来。在设备采购环节上把好质量关,选用设计周密合理的方案和产品,严把施工关,在投如运行之前还要把好竣工验收关;运行期间坚持设备巡检制度,尽量改善设备环境。对服务器等重要设备采取冗余技术,数据备份、备品备件等均要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并贯彻实施,对在运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整改,坚决停运或更换可能会影响到系统安全可靠性的设备,避免因设备自身缺陷而造成事故发生。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避免风险发生

(1)搞好安全工作,不能够仅仅靠素质、科技、良心和热情,还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考核机制。通过建章立制,明确安全责任,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人人都有“制度就是高压线”意识。

(2)强化制度对现场作业过程的检查、监督,对于动态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处理,杜绝形式主义,封堵新模式下出现管理漏洞,明确工作人员各自职责,实现由人为控制向制度控制转变,杜绝以技术装备代替现场管理的现象。

(3)通过完善运行值班等一系列制度,消除一切习惯性违章现象。坚持调度命令预发制、调令复诵制、调令隔班复审、隔班预告等,严格审核调度命令票和操作票,严格进行考核,大型复杂调度操作指令票由班长、分管调度所长审核。加强分析与预控调度危险点,每项工作都要做到有危险点分析,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把相应的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论

本文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电网调度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调度的管理风险以及调度中系统风险两方面,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针对性措施,有着一定的实用价值。电力的调度管理工作是整个电力事业安全管理生产的重要内容,提高调度员的整体安全意识以及综合业务素质水平,是保证电路安全调度工作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姚庆.电网调度的事故处理[J].科技资讯,2011,(18).

[2]陈建辉.浅谈电力调度运行的稳定管理体系[J].广东科技,2009,(16).

[3]何爱平.浅谈电力调度安全风险及防范[J].科技与企业,2012,(12).

[4]邓岩,王勇,孙硕乾,景智,马晓波.浅谈电网调度运行中的危险点[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04).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预控 篇4

关键词:煤矿企业生产安全,企业安全风险,煤矿企业安全风险预控

多年以来,我国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在造成员工伤亡的同时,企业的财产也遭受巨大的损失,并造成不良的社会以及国际影响。 本文在煤矿企业生产安全系统中引入可拓学理论, 解决煤矿企业生产中的安全问题。 采用可拓思维模式,利用可拓学的共轭分析方法和拓展分析方法, 建立起生产安全风险预控可拓体系,期望达到延长安全周期的目标。

一、可拓学基本原理

以物Am为对象,Im为特征,Am关于Im的量值Wm构成有序三元组

作为描述事物的基本元,称为物元。 Am,Im,Wm三者称为物元M的三要素,其中Im,Wm构成的二元组(Im, Wm)称为物的特征元。 一物可以具有多个特征,类似地可以得到多维物元,例如n维物元如下定义:

当参数Am,,Wm随着时间变化时, 该物元即成为参变量物元。 现实中有些问题是含有参变量的物元,对于这样的问题,一般要对其进行简化处理。

二、风险预控模型

基于可拓学拓展分析法, 将煤矿企业生产安全影响因素分为:人、机器设备、环境、管理、文化。 煤矿企业对当前各个影响因素的风险状态进行预先估计评价,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

Bruce Hebblewhite[1]将风险定义为:风险=事件概率×事件结果。 事件结果也就是事件发生后的损失量。 这种对风险描述过于简单, 限于个体事件的风险。 风险函数模型描述如公式(1)所示:

其中h为危险,p为危险发生的概率,l为危险发生导致的损失,R为风险。 在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对人、机器设备、环境、管理和文化五个要素的有效控制,可以降低风险以及损失;而这五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存在耦合关系, 因此风险函数是一个多元非线性函数,即风险函数可以重构为:

R=f (h, p, l, c), c=(i, j, x, y, z)(2)

其中c表示五个因素之间的耦合函数关系,危险h和概率p大小与风险预控效果有直接的关系, 当风险预控措施有效执行时,概率p理论上应处于较低水平,危险h包含的危险因素较少;否则,情况相反。 R是一个无法通过求导法计算其全局最小值的函数,即最小的煤矿企业生产安全风险无法直接计算得到。

三、风险预控评价体系构建

通过上述对函数模型R分析可知,可引入可拓学的方法,将问题转化求解。 通过对各个影响因素的可拓分析,建立起二级风险预控评价体系,SI={SI1,SI2,SI3,SI4,SI5},SI1,SI2,SI3,SI4,SI5分别代表人、 机器、设备、环境、管理和文化五个因素。

各个因素又可以分为具体的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评价指标应符合上层指标注重宏观统筹管理,下层指标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 保证指标整体的正确性和合理性[2]。 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二级指标生理状况(三级指标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直觉五项指标因素)、心理状态(包括急躁心理、省事心理、侥幸心理、盲动心理、麻痹心理和逆反心理六项指标因素)、知识与技术素质,以及自我约束能力有密切关系。 机器设备因素包括安全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产学研结合模式、 安全核心技术研究、 装备和设施的优化配置、人机工程应用要求。 只有在机器设备仪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机器设备才能准确地监测相应数据,才能保证作业环境的安全性。 综合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作业环境。 社会的需求对煤矿生产起到拉动作用, 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对煤矿企业生产安全的影响效果同样不可忽略, 社会环境的下级指标包括经济发展、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管理水平和人本理念。 自然环境包括围岩岩性因素、地质赋存因素、开采深度因素、围岩含水性因素、煤层瓦斯含量因素、煤层自然发火因素、煤尘爆炸性因素。 作业环境包括环境支护因素、通风因素、空间因素、温度因素、湿度因素、光度因素、环境噪声因素、环境粉尘因素、环境气体成分因素。 管理因素包括安全管理者、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安全风险预控和安全信息化。 文化因素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态文化和行为文化,注重对煤矿企业文化氛围的塑造。

四、计算步骤

(一)确定指标经典域和节域

根据可拓理论,首先确定指标的经典域和节域。例如第k个评价物元为Mk(k=1,2,… ,r),其评价对象SI的各项指标Ci(i=1,2,… ,n)量值分别为xki,如公式(3)所示。 SI第j(j=1,2,…,m)个状态时各个指标的经典域为Vji,如式(4)所示。 所谓经典域就是该评价对象下指标量值取值范围, 其经典域的选择一般根据专家意见和德尔菲法确定; 所谓节域就是在所有评价对象内指标量值的最广泛的取值范围,节域Pi的确定一般采用经典域的并集计算。

(二)计算关联度函数

对于第k个物元的关联度[3]计算采用公式(5)计算,其中ρ(xi,Vji) 表示点与区间的距离, 可以采用公式(6)计算,其中a,b分别代表区间Vji的左右两个端点值;D(xi, Vji, Pi) 表示点x关于区间Vji和P组成区间套的位值。 Vji和Pi分别代表可拓物元的经典域和节域。

公式(7)中g1表示条件ρ(xki,Pi)≠ρ(xki, Vji)且xki不属于Vji;g2表示条件ρ(xki,Pi)≠ρ(xki,Vji)且xki属于Vji;g3表示条件ρ(xki, Pi)=ρ(xki, Vji)。

(三)各个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于一级二级评价指标, 采用AHP法计算其相应的权重。 此处略去AHP具体计算过程,确定后的权重记为:α=(α1, α2,…, αn)。

(四)计算综合关联度函数

对计算完的关联度函数矩阵按照公式(8)进行规范化计算后,根据公式(9)进行综合关联度计算,即完成评价体系计算。

五、风险预控评价实例计算

本文以神华集团神东矿区上湾煤矿和小柳塔煤矿为例,取得所需要的采样数据进行一级指标评价。R1,R2,R3,R4,R5是建立起的经典域,P为节域,都是根据问卷调查取得的数据,S,T为观察周期内不同的两个待评价物元,S代表小柳塔煤矿风险预控状态,T代表上湾煤矿风险预控状态。

采用AHP方法分别确定各层权重后, 可得到二级指标相对于总目标体系的权重分别为:α=(0.0594,0.0405, 0.0702, 0.0999, 0.0384, 0.0336, 0.0288,0.0192, 0.0400, 0.0675, 0.0405, 0.0420, 0.0529,0.0805, 0.0690, 0.0506, 0.0494, 0.0247, 0.0323,0.0646)。

根据公式(5)-(7)计算出物元S和T的关联度矩阵分别为KS,KT,将关联度矩阵规范化[4]后得到KS’ 和KT’,再根据公式(9)分别得到综合关联度CS、CT以及各个二级指标的综合关联度。

由此可以看出,CT的负值越偏离零点较CS多,表明上湾煤矿比小柳塔煤矿风险预控状态好, 小柳塔煤矿和上湾煤矿整体安全等级分别处于三级和五级,小柳塔煤矿需要改进方面相对较多,上湾煤矿状态较好,需要改进之处较少。

从单个指标因素对比可以发现, 上湾煤矿在人员方面较小柳塔预控管理状况好,高出一个等级;在机器设备方面, 两个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状态相差无几;在环境和管理风险预控管理方面,两煤矿处于同一级别,但小柳塔管控更加到位;在文化因素方面,上湾煤矿风险预控等级高出一级, 预控管理水平更胜一筹。

六、结论

本文在风险函数基础上, 提出了煤矿企业生产安全预控模型,并对人、机器设备、环境、管理和文化各个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 构建了煤矿企业生产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确定各个评价指标下的评价物元, 基于可拓学理论, 对各个指标权重进行了计算,确定各级指标的影响程度。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制度 篇5

第一章总则

为进一步规范煤矿安全管理工作,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以预防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风险预控管理

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程序,以全面辨识煤矿生产系统和作业活动中的各种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并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

一、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

煤矿应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和风险评估,并确保:

1、危险源辨识前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2、辨识范围覆盖本单位的所有活动及区域;

3、对所有工作任务建立清册并逐一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并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归档;

(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程序,且与现场实际相符;

(2)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

(3)危险源辨识时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及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4)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采掘系统、机电运输系统、“一通三防”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4、工作程序或标准改变、生产工艺发生变化以及工作区域的设备和设施有重大改变时,能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5、发生事故(包括未遂)、出现重大不符合项时能及时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二、风险管理对象提炼、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制定

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分析的基础上,应提炼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象,并符合下列要求:

(1)风险管理对象的提炼要具体、明确,一般应按照人、机、环、管四种风险类型来确定;

(2)针对风险管理对象各煤矿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并形成程序;

(3)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遵从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全过程原则;

(4)管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的要求;

(5)各煤矿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管理标准和措施进行修订和完善。

三、危险源监测

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并确保:

(1)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2)危险源监测设备灵敏、可靠;

(3)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

四、风险预警

各煤矿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风险预警应:

(1)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2)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五、风险控制

各煤矿应建立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标准、风险管理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与执行,以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并符合:

(1)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锁、警示的原则;

(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PDCA的运行模式;

(3)制定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3)根据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结果和相关规定,编制《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

(5)在进行重大以上风险任务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工作程序。

六、信息与沟通

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煤矿应确保:

(1)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方针和程序的制定、评审;

(2)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管理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3)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急救人员;

(4)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并留有记录。

七、风险财政管理

各煤矿应实施风险财政管理,以转移风险、降低风险成本、强化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并应:

(1)建立《事故费用评估报告》及《风险财政评估报告》,《风险财政评估报告》应包含保险理赔相关分析;

(2)对单位事故损失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记录齐全;

(3)按照国家规定,对员工进行投保;

(4)有煤矿投保险种的记录和理赔费用的统计和赔付资料。

八、工余安全健康管理

各煤矿应了解和掌握员工工余安全健康状况,对员工工余安全健康进行管理,并应:

(1)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有关工余安全、健康方面的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在员工业余活动集中区域张贴工余安全健康的宣传资料;

(2)组织员工对工余安全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防范措施;

(3)鼓励员工汇报工余安全健康事故,并形成制度。

第三章保障管理

各煤矿应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文化保障等方面建立并保持程序,以保障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运行。

一、组织保障

各煤矿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组织机构,以组织、协调、指导、监督风险预控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应:

1)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负责风险管理全过程;

(2)由不同层次的有代表性的人员组成。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最终责任由煤矿最高管理者承担。

煤矿管理层应为实施、控制和改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提供必要的资源。

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专项技能、技术和财力资源。

二、制度保障

1、各煤矿应建立健全与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相关的目标、责任、奖惩、举报、投入保障、风险控制、员工行为、文化建设、安全会议、教育培训、技术审批、安全监测、人员操作、设备使用、应急救援、监督检查、考核评审、灾害预防、人员入井、跟班带班、班组建设、卫生健康、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并确保:

(1)各项规章制度贯彻到全体员工;

(2)有相应机构、部门负责上述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培训、监督检查与考核。

2、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并确保:

(1)相关活动遵守适时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

(2)每年至少评价一次本单位对在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遵守情况,并形成评价报告;

(3)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员工和其他有关的相关方;

(4)资料齐全完善,有目录清单。

3、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规范体系文件、记录的管理,保证在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岗位都能得到相关有效的文件、记录,并确保:

(1)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文件收发、传达、归档;

(2)文件收发、归档要有记录,并形成目录清单;

(3)作废文件有标识,销毁文件有记录,无在用的无效、失效文件;

(4)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相关的各种记录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可追溯相关的活动;

(5)记录保存和管理应便于查阅,避免损坏、变质或遗失,并明确记录保存期限。

三、安全文化保障

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管理程序,以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功能。安全文化建设应:

(1)明确安全文化内涵、目标、内容、模式、建设流程,并最终形成实施方案;

(2)以实现员工自我管理为目标;

(3)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贯穿于煤矿的各项管理。

第四章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

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人员不安全行为控制程序,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和梳理,并制订员工岗位规范和控制措施,以实现人员准入、培训、监督全过程的流程管理。

一、人员准入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员工准入管理标准,人员准入管理标准应:(1)明确岗位设置要求和岗位需求计划;

(2)明确员工准入条件(包括员工身体条件、专业技能、文化水平等)。

二、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

各煤矿应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规律,为不安全行为控制提供依据。人员不安全行为梳理应:

(1)全面、具体、准确、有针对性;

(2)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分类。

三、员工岗位规范

在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与梳理的基础上,煤矿应制订员工岗位规范,岗位规范应:

(1)种类齐全;

(2)明确各岗位工作任务;

(3)规定各岗位所需个人防护用品和工器具;

(4)明确各岗位安全管理职责;

(5)明确各岗位安全行为标准;

(6)确保在完成预定任务存在多工种交叉作业时,必须制定书面安全工作程序。

四、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制定

各煤矿应制定员工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以确保员工岗位规范的有效执行,措施应:

(1)结合煤矿自身的特点和员工不安全行为特征;

(2)涵盖影响煤矿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各类因素;

(3)针对不同类型的不安全行为分别制定。

五、员工培训教育

各煤矿应建立员工培训教育机制,以提高员工安全知识、意识和技能,员工培训教育应:

(1)明确员工培训与绩效考核的职能部门及人员,并有绩效考核制度;

(2)有足够的培训资源(师资、教材、资金、场所、设施等);

(3)每年至少对全员进行一次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为主的体系培训。

(4)每年末进行一次基于风险管理和事故分析统计的培训需求调查,并形成《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5)每年末对上培训计划的可行性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并形成《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6)每年末根据上述两个报告,编制下培训计划,并以文件形式下发;

(7)明确员工分层和分类培训内容与周期;

(8)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针对性的矫正培训;

(9)建立员工培训信息档案;

(10)每次培训结束,形成单项《培训绩效评估报告》;

(11)确保培训机构和师资,有相关资质证书;

(12)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进行考核或考试,并有完整的培训台帐;

(13)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前对员工进行培训并有记录;

(14)新入矿员工要接受不少于72小时的安全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

六、员工行为监督

各煤矿应建立完善的员工行为监督制度,及时对人员不安全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并应:

(1)确定监督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监督、考核人员;(2)明确监督范围、方式、频次;

(3)对监督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制定改进计划。

七、员工档案

各煤矿应建立健全员工档案,全面掌握员工信息,以实现分类管理,并确保:

(1)所有在岗员工的档案齐全;

(2)每个员工档案的信息内容完整(内容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文化程度、身体状况、职业技能等级或职称、参加工作时间、简历、培训情况、违章情况、受奖情况、受处分情况、职务或工种变动情况记录);

(3)对档案内容进行分析、评估,明确需重点监控对象。

第五章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

一、采掘管理

各煤矿应建立并实施采煤、掘进管理程序,消除和控制采掘系统和作业中的危险源,且符合下列要求:

(1)采掘设计要体现安全高效的原则,并保证采掘关系正常;

(2)采煤工作面长度、推进长度、采掘工作面巷道布置、断面和煤柱留设尺寸的设计应考虑潜在的风险;

(3)作业规程的编制应考虑最大限度的降低作业中的风险,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巷道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各类尺寸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施工及地质条件变化时应有补充措施;采煤工作面初次放顶、收尾、搬家倒面、过构造、过冲刷带、过富水区、过空巷等要制定专项措施;

(5)支护设计应合理选择支护方式、支护参数,各类支护设施可靠有效;

(6)对采掘工作面顶板实施监测,并阶段性做出趋势分析和判断;

(7)确保生产矿井、水平、采区和采煤工作面安全出口畅通。

二、地测管理

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地质测量控制程序,确保采掘作业遇有地质构造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预控措施,以保障采掘作业的正常进行,并确保:

(1)矿井各类地质报告齐全、规范;

(2)在生产过程中各项地质预测预报及时;

(3)掘进给向及时、准确,贯通测量精度符合规程规定或工程要求;

(4)基本矿图齐全,内容、精度符合《煤矿测量规程》的要求,更新及时;

(5)对开采沉陷区进行有效治理,防水(沙)、建(构)筑物保护煤柱设计合理。

三、防治水管理

各煤矿应准确掌握井田及其周边地表水系、地下水和采空区积水等分布情况,掌握当地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水位情况,评估地表水和各地下水系的风险,防治水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坚持“预测预报、有掘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方针,组织编制中长期防治水规划和防治水计划,制定“探、防、堵、截、排”的综合防治措施;(2)井下防水、排水系统设计合理,能力满足实际需要;

(3)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针对主要含水层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进行地下水动态观测、水害预报;

(4)每年雨季前对防治水工作进行全面检查;

(5)防治水设施完善、设备齐全;

(6)防治水专项应急预案完善。

四、供用电管理

煤矿应建立并实施供用电管理程序,以控制和降低供电、用电风险。供用电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供电系统应安全可靠,矿井供电必须为双电源、双回路供电,任一回路都能担负矿井全部负荷;严禁两个回路取自同一区域变电所、同一母线段;

(2)井下各水平中央变电所、井下主排水泵房、主要通风机、地面永久抽放泵站、固定式压风机、矿井立井提升人员系统全部实现双回路供电;

(3)矿井设备、电缆的选型与安装及机房硐室的设置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并应充分考虑其安全性与潜在的风险;

(4)供电系统及设备相关保护应齐全、灵敏、可靠;

注:上述保护一般指:欠压保护、失压保护、短路保护、过流保护、过电压保护、过负荷保护、接地保护、单相断线保护、漏电保护、急停保护、闭锁保护、无压释放保护等。

(5)大型设备检修要制定专项措施;

(6)停送电严格执行工作票管理制度;

(7)确保供用电主要场所通讯畅通、并有足够的照明;

(8)设备监测、检修、维护到位,确保设备完好、运行可靠,防爆性能符合要求;

(9)设备基础管理规范,各种图纸资料齐全,且应分类存档,便于查阅。

五、运输提升管理

各煤矿应建立并保持运输提升管理程序,以控制和降低运输、提升过程中的风险。并确保:

(1)各种运输、提升设备运行正常,安全设施、保护齐全、灵敏、可靠;

注:上述保护主要指:打滑、温度、烟雾、堆煤、防跑偏、急停、拉线、速度、断带、防纵撕、逆止、自动洒水、电气闭锁、欠压、过电流、过卷、过速、限速、松绳、防坠、一坡三挡、指示器失效、满仓及“信、集、闭系统”等保护。

(2)各种运输、提升装置完好、连接件紧固,并定期检验;

(3)运输巷道、运输胶带(轨道)、运输设备相对空间应满足安装、检修、维护及人、车通行的要求;

(4)运输线路、路面质量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5)车库、车场、硐室设置和环境符合相关规程要求;

(6)运输提升设备技术档案、资料齐全、符合规范;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预控 篇6

【关键词】电网 调度 风险

一、电网运行安全风险分析

对电网的管控水平和能力较低,基础管理工作仍不到位,要确保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就必须加强对电网的管控水平,提升对电网管控的能力,加强对电网管理方面的制度和流程等的梳理、完善和执行力度,切实做到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措施完善,执行有力。目前,对电网的管理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图实相符管理工作仍未执行到位。设计图、厂家提供的设备原理图,是日常运行、检修、试验的重要依据。如果主接线图与实际不相符;设备检修施工前现场勘察不到位;许可开工前,未对实际设备检查交代到位;施工单位未针对现场实际设备危险点分析和控制到位,或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这其中忽略任何一项都很可能引发可怕的安全事故。有图纸,是指有合格的、与现场实际相符的、经相关领导审核批准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图纸。没有审核、批准的图纸,是可以更改变动的,使用没有审核、批准的图纸就存在了安全隐患。安全生产工作就是要做细、做实、做严。

新设备投运的管理工作仍不完善。调度所要加强对新设备投运的管理工作,目前,部分供电所仍未按相关要求及时报送新设备投产申请,因调度所无法在工作过程中进行管控,往往不走相应流程便完成了投运工作,一是给配网图纸的更新带来困难,二是新设备的投产未经继保审定,线路的保护定值未经校核和更新,长此以往必将造成线路因保护定值不当而频繁动作或线路的长时间过负荷运行。

(二)检修(停电)管理工作管控力度不够。存在有计划完成率低,非计划检修(停电)工作较多的情况,给统筹安排带来了较大的困难。而非计划检修(停电)工作或临时增加工作内容,都给电网的运行带来较大的安全风险,并增加了工作自身的风险。因为计划检修工作都是经过详细的工作实施方案审查,电网运行方式安排、继电保护审核、危险点分析及相应控制措施安排等流程的,可以有效的降低检修工作给电网运行带来的安全风险及工作自身的风险,但非计划检修工作或临时增加工作内容在以上流程的控制上可能就会存在漏洞,从而增加了电网运行的安全风险和工作风险。

对外单位工作人员进入我公司厂、站工作时的监督管理工作缺失,容易引发因工作人员对工作现场设备状况不熟悉,对周围带电体辨识不明确,危险点分析不到位,走错间隔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增加电网运行的安全风险。

(三)调度值班人员对电网快速变化的认知水平不足,对驾驭复杂电网的能力还有待提升,调度专业知识仍有较大欠缺,特别是继电保护方面知识的欠缺给调度工作带来较大难度,专业知识亟待更新。安全风险控制体系不够具体、完善,部分员工对调度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长期的调度工作养成了麻痹大意的思想意识,安全意识较为淡薄,都给电网的调度工作埋下了隐患。

二、电网网架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一)电压等级复杂,管理交错,存在电磁环网,一旦有问题就象"多米诺"骨牌一样坍塌。

(二)结构不合理,网中有网,一旦发生事故非常不利于事故的隔离。

三、运行人员工作风险

电力系统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确保运行人员工作风险。对调度的人员来说是一项繁琐复杂的智能性劳动。这些工作不单单要求调度员要有良好的技术素质,还要具备丰富的运行经验,并且必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稍有不慎,就会对与电力系统工作中的人员构成很大的威胁。所以平时要提高调度员的事故处理能力,电网事故通常有突发性、意外性和不可预见性的特点,这是调度工作者几代心血的结晶,我们必须严格遵守。从而消灭对调度员带来了相当大的考验。所以说调度员素质的高低,已成为调度最根本的一条还是依靠人的思想觉悟。我们知道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是电网的调度员。许多现实的例子都反映出,要做到精心调度,恪尽职守,不断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误调度的事故发生,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提高调度员事故处理能力的措施。

在平时工作中要提高调度员的专业和心理等素质以求实现电网运行的长治久安。调度员更要具备一下的一些心理素质:果断、机智、遇事不慌乱等。对于工作人员的技术和人生安全的重视一定要增强,确保工作人员的工作风险降到最低。

四、电网运行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针对电网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提出以下的防范措施:

(一)以南方电网公司县调规范化管理达标工作为契机,按照达标工作的相关要求,切实做好图实相符、配网图纸管理、新设备投运管理及检修(停电)工作管理,进一步提升调度管理水平,确保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降低因管理工作不到位带来的电网运行安全风险。

(二)加强调度所内部员工的培训和教育工作,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加强专业素质的培训,注重对调度所员工在基础知识方面的培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加强对调度员的安全责任意识的教育,从思想上加强值班调度员对电网调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形成自觉、自愿的执行公司制度的良好风气,以便更有利于确保电网调度工作的安全、顺利开展,确保电网的安全、优质经济运行。

(三)加强对老化设备、线路的巡视、维护工作,确保将故障消除在萌芽状态,避免因设备、线路故障引发电网事故。加强对重载线路的巡视和维护工作,并通过电网运行方式的合理安排,尽量避免线路过载情况的发生。

(四)依托农网改造工程的实施,不断完善和优化电网的网架结构,切实做好电网的发展规划,逐步减少单线单变或一线多变的情况,提高电网的环网供电水平,满足线路和设备的N-1要求;加强对老化设备、线路的更新、改造工作,使电网的硬件装备水平逐步得到提升,降低电网运行的安全风险。

(五)加强对电网运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尽量将电网运行情况做到量化细化,并从中分析电网运行的规律和特点,特别是对电网故障原因进行重点分析,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造、检修和电网运行方式安排,降低电网运行的安全风险。

五、结语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预控 篇7

物流战略联盟是以物流合作为契机, 为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等战略目标, 两个或多个企业通过签订各种协议、契约而形成的松散型网络组织。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是指航运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为实现纵向一体化而进行的契约联盟。20世纪90年代, 航运业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为能在激烈的航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全球各大航运企业纷纷进行合作, 组建国际物流航运战略联盟, 通过资源或信息共享, 满足不同层次客户需求, 实现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 避免因价格竞争抢占市场导致恶性循环, 实现航运业的良性竞争。

物流战略联盟虽可为航运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 获得最新技术和资源, 但联盟涉及到多个企业不同层面的合作, 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同时也面临各种风险因素, 比如信息不对称、文化差异、外界环境等, 这些风险因素或多或少会影响航运企业联盟的稳定性, 若缺乏有效的风险预测, 可能会导致联盟目标无法实现, 甚至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 只有对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因素进行有效分析及识别, 才能有针对性控制风险源, 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实现战略联盟的目标。

二、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因素分析

航运企业实施物流战略联盟后, 在创造企业价值和效益的过程中, 由于联盟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企业文化差异、利润分配、技术转移、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使得战略伙伴合作过程中出现冲突, 甚至可能导致战略联盟偏离最初的目标, 若这种可能性无法控制在有效范围内, 那部分潜在的风险可能转变为现实风险。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可分为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外在风险一般包括:政治风险、贸易经济风险、市场环境风险等, 因外在风险一般不可控, 本文主要分析内生风险。

联盟内生风险包括:联盟管理风险、资源整合风险、信息风险等。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管理风险因素有文化冲突、利润分配、任务分配风险等。当两种及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航运企业进行联盟时, 难免会因文化差异大, 在任务分配过程中产生冲突, 有可能导致联盟效率低, 甚至联盟解体。资源整合风险主要有技术风险、时间风险和服务质量风险。当两个及以上航运企业联盟时尚未考虑技术、服务或时间等方面的互补, 可能会因资源欠缺丧失市场机会, 无法实现联盟目标。联盟信息共享风险包括信息传递、信息集成、商业机密泄露等。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不同企业间部分数据库的信息共享, 资源共享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自身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的泄露, 进而弱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关键风险因素分析需找出对战略联盟成败起决定作用的风险。根据专家评分方法, 风险损失程度分为联盟完全失败、造成非常大的损失、造成很大损失、造成一般损失、造成损失较小五个等级;战略联盟风险发生的概率可以分为经常发生、时常发生、偶尔发生、很少发生、不发生五个等级。联盟目标从费用、进度及性能三个角度分析, 了解风险因素发生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控制风险源, 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各种风险因素的描述如表1所示。

根据表2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因素的分析, 可转化成风险图谱, 具体如图1所示。

三、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预控模式

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预控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的联盟环境, 减少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预控组织是为确保其目标实现而建立的组织结构, 保障联盟稳定进行。

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预控的组织结构及设置方法等取决于多种因素。因其风险存在于联盟所有阶段, 因此联盟成员都应承担一定的风险管理责任。但风险管理应该专人专职,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风险预控的效果。本文构建了基于协同管理的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预控的多维并行组织如图2所示, 通过此组织机制运行, 打破不同企业间的本位主义界限, 使联盟各成员按其目标协同工作, 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方案。

其中风险预控管理组是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的管理机构, 负责统筹规划整个组织的运作流程, 协调各成员企业间的关系和工作内容, 负责制定统一的操作管理规范, 下设技术跟踪组、质量组、时间进度组、成本/费用组、安全/环保组等五个风险控制小组, 全程跟踪联盟过程的各个环节。风险预控管理组的领导由联盟责任经理担任, 同时设置风险预控专家/顾问, 提供支持性建议。通过此中心控制层确保联盟目标和利益, 实现物流资源的高效利用。

航运企业的协同管理主要是指通过组建物流战略联盟, 打破企业资源界限, 发挥不同企业的资源优势, 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减少资源的闲置, 提高物流整体服务效率和水平, 满足客户一站式的物流服务需求。其主要协同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需求管理。航运企业可将其!购信息、库存信息、客户服务信息等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的接口连接进行需求汇总, 根据顾客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功能的需求, 由不同的联盟企业负责执行。二是资源信息管理。是指物流战略联盟企业若有技术升级或物流服务能力优化等需求, 能及时获取联盟企业的物流科技成果信息, 如专家、科研机构及高校等技术信息, 协作物流联盟企业进行优化。三是调度管理。是指物流联盟系统能共享各联盟企业的的相关计划, 比如能力计划、配送计划、采购计划等, 继而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协调。四是库存管理。其目标是实现各联盟企业仓存资源合理化。

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的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市场机会的识别与评估、企业能力及资源的差距分析, 战略模式选择及联盟目标确定等;联盟规划阶段:挑选合适合作伙伴、联盟设计与谈判及联盟执行与管理;联盟实施与维护阶段。基于协同管理的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预控的并行组织是指从联盟准备阶段就参与风险预控, 从一开始就考虑到市场情况、企业资源能力情况等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进行预测, 这样大大降低了风险发生概率, 从源头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多维组织是指风险预控小组同时监控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的分阶段项目内容, 贯穿整个联盟过程, 在联盟不同阶段监控不同的风险因素。总的来说, 多维并行组织既保证了各联盟企业独立运作, 又可减少资源的浪费和限制, 降低联盟成本。

四、物流战略联盟风险控制对策建议

从以上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因素分析可知利润分配风险、文化冲突、信息沟通等为联盟过程中的主要风险, 化解风险、保持联盟的稳定性是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的关键所在。据上述分析, 航运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联盟风险。

(1) 建立风险预控机制。通过对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分析, 了解风险发生的关键点及原因, 建立风险侦测模型及风险预控机制, 当出现风险信号时, 系统通过监测发现潜在不利因素, 及时清除其影响并保证联盟目标的实现。

1谨慎选择物流战略联盟伙伴。联盟伙伴的选择是建立企业战略联盟的基础和关键, 科学合理选择合作伙伴是降低战略联盟潜在风险的首要条件。一般来说, 选择合理联盟伙伴应从企业的运营能力、财务能力、市场能力、合作能力、服务质量等方面去考察, 理性认识和评估合作伙伴是完全必要的, 直接关系到联盟的成败。

2构建统一的物流信息沟通平台。物流战略联盟成员间通过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及信息传递, 其及时性、畅通性是实现联盟协调的前提。因此, 物流战略联盟应构建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及多种信息沟通渠道,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信息共享及资源集成的效率。

3建立统一的物流战略联盟文化。统一的物流战略联盟文化有助于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不同文化背景的航运企业以契约等形式组建联盟时可能会存在文化冲突, 而统一的联盟文化及价值观有助于协调联盟各成员行为, 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收益最大化。

摘要:为分担市场风险, 实现双赢或多赢, 许多航运企业通过物流战略联盟积极向物流纵向一体化拓展。本文在系统分析物流战略联盟风险因素的基础上, 绘制了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图谱, 拓展了风险评估的应用领域, 同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可为航运企业组建物流战略联盟提供参考。

关键词:航运企业,物流战略联盟,风险图谱,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卢胜环.我国航运物流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J].现代商业, 2010, (07)

[2]张旭辉, 王广莉.物流企业战略联盟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中国市场.2007 (36)

[3]曹庆奎, 李丽杰, 李琴.物流企业战略联盟的博弈分析与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J].科技与管理.2007 (01)

浅析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模式 篇8

1 煤矿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方式

煤矿中安全生产管理以风险预控管理理论为基础, 是一种过程化的管理方式, 该管理模式按照煤矿不同的特点, 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过程进行实时的调整。管理体系的运行方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危险源的辨识

危险源即煤矿的生产运行过程中, 能够对职工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能够对生产安全造成威胁的不稳定因素的基本来源;煤矿企业生产管理过程当中, 造成安全事故的起因即危险源, 危险源在煤矿企业的建设、生产、改造等环节中均存在。因此, 在煤矿企业的风险预控管理中, 对危险源进行辨识是最主要的内容。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工作时, 要对煤矿的特点进行全面的考虑, 同时做好危险源的分类工作, 并且参照危险源的特点, 依靠人力资源、机械设备等因素的支持对危险源进行检测[1]。

1.2 安全风险的评估

完成风险源的辨别工作后, 就需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相关的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的可发生性及会造成的损失进行评定, 并对风险的等级进行划分。考虑到管理对象及风险等级, 可将管理的措施及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编制, 进而完成风险管理的规划。煤矿企业需将编制完成的管理规划向风险管理部门进行上报, 之后由各科室的管理人员及现场的操作人员对管理规划进行改进、补充及完善, 以双向反馈、审核、修改的方式对管理规划进行查缺补漏。需注意的是在实际的生产运行过程中, 一些生产活动会根据实际情况出现变化, 因此,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等工作均需要根据实际生产状况进行实时调整, 以此保证管理工作呈现螺旋上升趋势, 并将PDCA管理模式很好地体现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2]。

1.3 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

完成危险源识别的工作之后, 就能很好的确定管理对象, 之后根据管理对象和的特征, 对相关的管理标准及管理措施进行规划, 以此对生产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源进行有效的控制或者消除, 进而避免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在制定管理标准的过程当中, 需以国家及煤矿行业的相关安全生产标准为基础, 根据不同煤矿的特定制定不同的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不能一概而论, 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以满足煤矿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需求。

2 煤矿中风险预控管理模式的实施要素

2.1 提升设备水平, 淘汰落后的采煤方式

煤矿企业需对传统的采煤方式进行改革更新, 积极推广高档普采、轻型综采等先进采煤方式, 尽量选择安全性及可靠性均较高的设备来进行煤矿的采集和生产, 以此为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落实责任制度, 优化组织结构

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的组织结构均存在一定的缺陷, 并且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因此, 监管部门需对煤矿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 强化组织结构建设及监管, 建立健全煤矿企业的运输、采集、挖掘等部门, 同时配置相关的施工技术及管理人员, 有效落实责任制度, 以此为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3]。

2.3 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

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均存在安全教育及岗位培训不到位的情况, 相关的监督部门需对煤矿企业的生产及经营过程予以充分的考虑, 构建科学、合理且符合煤矿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员工培训体系, 有效落实企业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工作, 以此有针对性的避免煤矿生产运行过程中不安全行为及安全事故的发生。

2.4 积极利用网络技术, 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

煤矿企业的信息平台建设可以加入产量的计量系统、安全监测及监控系统、员工定位系统等具有针对性的先进信息系统, 以此实现信息间的查询、调用、支持, 进而提升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的管理效率。

3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 煤矿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煤矿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新方法和新理念。煤矿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具有提前预防、整体治理、层级管理、综合提升等优势和特点。煤矿企业需对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在实施该管理体系时需做好危险源的辨识、安全风险的评估、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等各项工作, 同时, 提升设备水平, 淘汰落后的采煤方式, 落实责任制度, 优化组织结构, 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 积极利用网络技术, 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 以此对煤矿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从根源上消除煤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危险因素, 确保煤矿生产长久、安全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马改焕, 刘广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生产中的运用[J].中国公共安全, 2014, 6 (9) :138.

[2]杨勇.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模式的研究[J].煤矿开采, 2012, 12 (6) :86.

中小煤矿安全风险预控型矿井构建 篇9

矿井采用双反斜井—立井联合开拓方式, 单水平上下山开采, 现开采-160 m水平以上12采区的综采工作面, -160 m水平以下21采区有2个掘进工作面, 1个备采悬移支架普采工作面, 采用倾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 全部垮落法控制顶板。主提升系统采用强力胶带输送机运煤和提矸;副斜井用于辅助输送人员和运料。

矿井采取中央分列式通风方式, 抽出式通风方法, 主、副斜井进风, 立风井回风。矿井总进风量为2 868 m3/min, 通风阻力605 Pa, 等积孔2.37 m2, 矿井通风难易程度属容易。

新玉煤矿近几年来投入资金, 推进煤矿“四化”建设, 使矿井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得到提高, 完成了小煤矿综合机械化生产升级改造, 推进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和自动化、信息化建设, 正在逐步构建安全风险预控型矿井。

1 全面提高煤矿安全装备水平

地方中小煤矿装备水平和采掘机械化程度, 是夯实安全技术管理的基础。2013年, 登电煤业新玉煤矿投资4 594.38万元在生产矿井装备了综合机械化采煤、掘进设备。同时, 完成矿井机械化开采布局的技术改造。为了避免综采设备盲目上马造成“先天不足”, 新玉煤矿首先聘请专家团队全面会诊, 结合登封煤田矿井煤层赋存条件, 合理选择高效矿井的生产模式、采掘工艺和技术装备, 推广应用先进支护方式, 抓紧进行技术改造, 调整采掘部署, 优化生产系统, 健全完善中小煤矿安全高效技术、安全和管理保障体系。

综采工作面装备采用适合登封地质条件的ZF3000/16/25轻型液压支架, 配套MG170/410-WD型采煤机组;同时对综采配套设备进行优化组合, 构建具有中小煤矿生产特点的机械化回采工作面系统。

掘进机械化在完善EBZ-55型综掘机系统操作的基础上, 重点改进支护方式, 完善护顶施工工艺。

目前推广采掘机械化提高回采工作面单产已初见成效, 产量大幅度提高。提高工效, 实现减头、减面已见成效;矿井实现了“一矿一区一面”达产的生产格局, 配采以一个辅助悬移支架回采工作面, 以达到合理回收资源和增产的目的。

综采、综掘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应用, 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同时, 有效确保了安全生产。尤其近几年, 先进设备的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 技术创新速度进一步加快, 矿井综合能力大幅提高, 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为矿井生产的健康、稳定和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建立地方煤矿技术支撑体系

(1) 为缓解煤矿快速发展与高层次人才不足之间的矛盾, 解决矿井生产技术和管理难题, 广泛聘请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领域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担任公司顾问, 进行技术攻关。如聘请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对瓦斯治理方案制订及人员专业培训进行指导;聘请抚顺煤炭科学研究院对瓦斯突出煤层进行测试鉴定;聘请淮南煤矿瓦斯治理团队对登电煤矿进行瓦斯抽采工程专业指导;聘请河南省知名防治水专家对矿井底板承压水的治理进行指导, 多次解决矿井水害技术难题。为了将先进的企业安全管理理念引入地方煤矿, 聘请永煤安全生产管理的专业人员来公司担任技术指导。

(2) 加强技术培训工作。矿井综采设备购置之初, 即将人员培训列为重点。多批次邀请厂家技术人员到综采使用单位现场培训。为了使培训效果更好, 将基层单位遇到的问题与厂家技术人员进行沟通, 结合现场实际对综采操作人员进行全面系统的综采设备知识传授培训。还分多批次对综采技术管理人员、维修人员、综采司机进行了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综采设备工作原理、日常使用操作及维护保养、事故案例分析, 综采设备分系统使用规范及维护注意事项, 基础知识, 常见故障维修, 综采司机操作规范要求, 基本特征, 特点、性能、安全防护、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7个方面。维修保养及操作人员针对日常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交流。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详细培训, 管理人员、维修人员与综采司机对综采设备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同时也提高了现场解决问题能力, 为熟练操作和安全使用奠定基础。仅仅几个月, 综采工作面即度过设备使用适应期, 进入正常生产循环。目前, 首采工作面已顺利回采结束, 综采设备移面搬家的拆装调试工作依靠自身技术力量已全部完成。

(3) 政府主管部门充分发挥监督指导和服务作用, 采取多种方式帮助煤矿培养机械化装备技术和管理人员。培养一批用技术、懂技术、发展技术的技术骨干, 督促煤矿采取多种方法, 对职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提高职工操作技能, 完善内部管理, 组建专业的机械化开采队伍, 满足机械化开采以及技术发展的需要。

3 提升矿井技术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

(1) 在实现矿井机械化生产改造同时, 依托覆盖井上下100 M的工业以太网, 打造了矿井安全监测、生产调度、人员定位、通信联络、主要设备开停、视频监控、广播宣传、数字办公等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矿井安全与瓦斯监测系统, 可实现监控矿井瓦斯及生产各种参数、生产状况24 h在线监测;监测信息即时联网传输至矿、集团公司、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省安监局;同时在矿调度室、生产管理负责人办公室设有瓦斯监测系统终端。据此, 井下生产及瓦斯变化情况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监测、监控。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可实现人员入出井时刻、进入生产区域、限制区域时刻的统计功能;具有超员、超时、特种作业人员工作异常报警功能;对下井人员总数、重点区域、限制区域人员总数、干部下井工作路线、井下人员位置分布等可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对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抢险救灾效率、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矿井配备JSY-2000型数字程控调度交换机, HJK-120型数字程控行政交换机, 实现地面和井下矿用选号式报警广播电话及井下移动通信的联系。

(2) 实现自动化改造, 主要在矿井煤矸提升系统实现强力运输胶带安装软启动装置, 矿井煤 (矸) 运输全程胶带自动化;辅助提升在立井、副井提升绞车进行JD-BP38-400T型变频器调速改造, 采用西门子IGBT主控器件, 利用矢量控制变频调速技术, 进一步提高提升绞车的安全可靠程度。

矿井对旋轴流主通风机变频调速及运行状态监控系统实施改造, 实现通风机工况启动、遥测、遥控。通过工业以太网与矿调度室联网, 接收矿调度指令, 实现矿井通风运行中在线无级调节, 具有极大的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

(3) 全力推进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和各项基础管理, 深入开展精品工程创建活动, 推动作业现场精细化管理, 对采、掘、机、运、通等各个环节严格进行质量标准化、工作规范化考核验收;2013年, 该矿通过河南省地方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首批一类矿井验收。

4 排除煤矿隐蔽致灾因素

豫西煤田矿井底板承压水害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隐患, 也直接制约了矿井生产区域的正常衔接。登电煤业坚持贯彻治水为先的原则, 积极开展防治水技术研究和科技攻关, 公司购置TEMJFX50型矿井瞬变电磁仪和KDZⅢ4-630A矿井地质构造探测仪等仪器设备进行水害预测预报, 并实施多项重大防治水工程, 杜绝了重大水害事故的发生, 确保了矿井的安全生产。

生产区域开工前采用三维地震物探手段, 探明80 m区域内落差5 m以上的断层, 控制断层落差、产状及其在走向和倾向上的变化;查明区内的陷落柱发育情况;查明煤层底板的起伏形态及褶曲构造的发育形态, 查明奥灰顶面的起伏形态及埋深。

施工中利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瞬变电磁法等先进物探手段, 进行采区综合水文物探工作, 如超前探测井下设计巷道及工作面前、侧方采空区及隐伏含水构造, 进行已知构造含水性探测, 确定断层、陷落柱的含 (导) 水性及含 (导) 水深度和范围, 查明区内大煤以下各主要含水层至大煤的导水裂隙、通道发育范围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该矿在常规的三维地震解释方法解释的基础上, 进一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三维地震基础资料, 提高解释水平和成果的准确性, 对重点采区的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 对危害性较大的陷落柱及常规解释难以反映出来的小构造及裂隙发育带进行进一步精确解释。

5 构建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2013年7月, 新玉煤矿通过学习神华先进管理经验, 构建符合地方煤矿实际的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形成了8个体系文件, 初步建成风险预控管理系统, 并于9月1日开始试运行。

通过对该矿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 制订针对性的管理标准和措施, 进而明确管理对象、管理责任人和监管人员。并通过严格的考核, 使标准和措施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 实现对危险源的管控。

新玉煤矿目前本着“简单、实用、有效”原则, 结合预防型安全管理模式, 全力推进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安全发展原则, 践行“事故可防可控”和“从零开始、向零奋斗”安全理念, 学习借鉴神华集团经验, 推进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 深化主动预防型安全管理模式, 健全细化安全管理工作机制, 强化安全生产基础, 构建安全长效机制, 提高预防预控水平, 打造安全风险预控型矿井。

6 确保矿井持续稳产

新玉煤矿强化生产责任落实, 为矿井稳产高产提供组织支持, 按照矿井专业化管理要求, 强化了安全管理、瓦斯治理、机电提升、原煤生产等专业分管领导的责任, 加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力度, 超前做好各自分管范围工作, 为生产持续稳产、高产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该矿改变思路加大掘进和新区开拓的考核力度, 为矿井稳产高产提供支持;合理规划了基建掘进和生产开拓巷道的考核指标, 采区开拓巷道掘进推广使用胶带 (或U型输送机) 运输, 实现了巷道无轨化和矿井提升煤矸运输胶带化;优化生产工艺, 研究推广三软岩层应用煤巷锚网支护技术的可行性, 提高掘进单进水平;加大对新区的开拓力度, 搞好大、中、小型接续, 并且科学优化工作面安撤及其他辅助工作实施, 确保了矿井接续采区工程的快速施工, 满足持续高产对采场接续的要求。

该矿利用政策激励, 激发生产工作积极性。推行内部市场化进程, 细化原煤生产系统考核制度, 从严执行, 确保整个煤流系统的协调互保;实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全面实施一面一单价、责任工资制、安全生产效益奖、计件工资等全新形式, 每月还制订了相应的奖励机制, 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激励作用, 大大调动了工人生产积极性。

7 结语

新玉煤矿构建风险预控型矿井的实践为地方中小煤矿安全风险预控型矿井建设提供了借鉴。

(1) 改变传统生产模式, 机械化集约生产与数字化矿井建设, 是地方煤矿技术进步的根本出路。

(2) 因地制宜, 开发研究适合地方中小煤矿的综采综掘机械化生产设备, 是促进地方中小煤矿技术进步的重要课题, 是关系到我国煤炭生产结构布局、安全生产局面的大事, 应下大力气解决。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预控 篇10

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中,煤炭行业逐渐形成并完善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办法,但过多地依靠专项整治、集中排查、命令、处罚等行政手段,短期内对安全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长期看很难从源头遏制事故的发生。相对而言,我国煤炭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依靠严格监管的经验管理阶段,如何构建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使得煤矿安全管理从经验管理转向预控管理,成为煤矿企业必须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基于风险预控原理,构建了煤矿风险预控的基本流程,从制度和体制两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煤矿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2 煤矿风险预控的流程

根据风险预控理论,风险预控的对象为能量和行为失误,如果进一步细分,能量可划分为设备能量和环境能量,行为失误有操作失误和管理失误。能量和行为在正常状态下称为危险源,在失控状态下称为隐患。在煤矿企业中,风险预控的本质对象是危险源,而在实际工作中,煤矿往往不加区分地使用这两个概念,重隐患控制,轻危险源管理,并没有完全遵守风险预控的原理。因此,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效做法除了重视隐患管理之外,更应该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真正实现风险预控。根据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技术方法,遵循危险源辨识-监测-控制的基本思路,形成煤矿风险预控的流程,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风险预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①危险源辨识;②危险源监测;③危险源控制。危险源辨识是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的基础性工作,其辨识的全面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预控的效果。危险源监测的主要作用是及时发现与正常状态相偏离的危险源,发出预警信息,并根据危险源监测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安全管理问题,修订制度规范或培训员工。危险源控制是根据预警信息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对危险源实施动态监测,直至警情得到控制和消除。

3 煤矿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使风险预控管理流程制度化、规范化和有效化,虽然流程是科学的,但没有制度、规范、奖惩等激励约束机制相配套,也很难保证流程的良性规范运转。一般来说,机制包括两部分:制度、体制。制度是根据安全管理应该遵循的规律来制定的,体制是依据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动力源”而制定的,有了制度,必须有相应的体制作支撑,才能真正使制度落到实处。本文从制度保证和体制支撑两个方面设计了煤矿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依据是风险预控原理,方法是制度保证和体制支撑,其运用风险预控全息动态监控信息系统来提高管理效率。在此,有三点需要说明:①制度保证和体制支撑中的措施并不限于图2所列举的;②制度保证和体制支撑中的措施并非绝对完全的一一对应,一项体制可能支撑多项制度;③风险预控全息动态监控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发现、收集、分析、管理、反馈安全信息的平台,是一种信息化的安全管理办法,较传统管理方法规范、有效,能显著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

4 煤矿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实施要点

4.1 理顺安全管理体制,落实安全责任制度

煤矿安全需要国家、行业、企业三级管理体制共同发挥作用,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管理形式和监督体制,以保证煤矿的长治久安。因此,从国家相关部门到行业协会,从省、市、县到煤炭企业,应该形成上下一致的机构设置,从而实现国家监督,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的管理功能,各管理实体各司其职,各尽其则。此外,安全管理体制的有效实施需要安全责任制度的落实,明确国家部门、行业协会和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形成健全的责任体系,建立安全工作问责制度和评价考核标准,并严格落实。

4.2 实施危险源闭环管理,实现风险预控

危险源闭环管理就是对危险源实施辨识、监测、控制、反馈的闭合管理程序,任何一个危险源都必须重复这一过程,形成首尾相接、闭合循环的安全管理流程。危险源闭环管理采用戴明的PDCA管理模式,其强调持续改进,每经过一轮循环,安全管理就迈向一个新的台阶。通过对危险源实施闭环跟踪控制管理,能够提高对危险源的安全监管能力,有效实施风险预控,做到有检查、有落实、有考核、有结果、有反馈,不留安全“死角”。

4.3 加强安全培训,实施安全管理人员准入制度

对煤矿企业来说,首先应建立目标清晰、分解科学、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培训目标体系。其次,要分析培训需求,针对不同的人群或工种确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再次,要重点实施行为矫正培训,即针对煤矿员工惯常、频发的不安全行为,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最后,要建立起培训效果评价体系,以促进培训工作的持续改进与完善。同时,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的准入管理,如班前抽考不及格不允许入井,没有取得区队长和班组长资格证不能担任相应职务等。

4.4 健全安全考核制度,实行奖惩激励

将安全指标层层分解,制定严密的考核制度,使得人人有指标,人人有压力。考核方法可以采用绩效评估法,该方法针对煤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构建相应的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体现组织调查、全员参与、发展回馈、多元评估系统等多个组织绩效原则,而且能够体现风险预控的思想,找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采取进一步的改进措施提供指导,充分保障煤矿各级管理人员认真履行安全管理职责,提高安全管理能力。为强化安全考核制度,必须建立奖惩激励机制,使得考核结果与职工收益挂钩。在奖惩激励中,要做到公平公正,信息透明,考核结果要及时公布,接受员工的监督,反对奖励平均主义和重罚轻奖的现象。激励要实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摘要:根据风险预控原理,指出煤矿企业应当正确区分隐患和危险源,遵循危险源辨识-监测-控制的基本思路,建立了煤矿风险预控的流程,并界定了危险源辨识、危险源监测和危险源控制的内容。在风险预控理论的基础上,从制度保证和体制支撑两个方面设计了煤矿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分析认为:为保障煤矿的长治久安,应从理顺安全管理体制,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实施危险源闭环管理;加强安全培训,实施安全管理人员准入制度;健全安全考核制度,实行奖惩激励四个方面加强安全管理。

关键词:风险预控,长效机制,危险源

参考文献

[1]李大鹏,路佃坤,袁中峰.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在济宁三号煤矿的探索与实践[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36(4):86-88LI Da-peng,LU Dian-kun,Yuan Zhong-feng.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rinsically-safe Management Systemin Jining NO.3 Coal Mine[J].Mining Safety&Environ-ment Protection,2009,36(4):86-88

[2]张士昌等.矿山事故隐患预控管理模式[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3]P.S.Paul,J.Maiti.The role of behavioral factors onsafety management in underground mines[J].Safety Sci-ence,2007,45(4):449-471

[4]荆全忠,卫靖,晁坤.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动力机制及路径选择[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3):46-49JING Quan-zhong,WEI JING,CHAO Kun.Dynamicmechanism and route choice of coal mine safety in China[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3):46-49

[5]查振高,李新春.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系统建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0-73ZHA Zhen-gao,LI Xin-chun.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Coal Safety Management Based on Risk Pre-control[J]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2009,(1):70-73

[6]李文,武玉梁.煤矿危险源风险预警与控制的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4):154-157LI Wen,WU Yu-liang.Research on early-warning andcontrol of hazard source in coal min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4):154-157

[7]魏晓平,巩岩,李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7,(2):78-80WEI Xiao-ping,GONG Yan,LI Yuan.Analysis of riskpre-control in coal mine s production[J].Coal EconomicResearch,2007,(2):78-80

[8]梅国栋,刘璐,王云海.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3):84-87MEI Guo-dong,LIU Lu,WANG Yun-hai.Analysis onmain factors effecting safety production in chinas coal in-dustry[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3):84-87

[9]王建国.煤矿生产系统危险源结构及煤矿事故预防[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8,35(1):85-89WANG Jian-guo.Constitution of Hazard Sources in CoalMine Production System and Prevention of Mine Accidents[J].Mining Safety&Environment Protection,2008,35(1):85-89

企业安全管理风险预控 篇11

1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系统结构认识

想要煤矿安全管理内容实现进一步全面化以及统一化,那么就需要把对煤矿安全管理所有涉及到的内容进行考察。并将此项考察工作列入煤矿安全管理评价体系。该次研究选用层次体系来完成整个评价系统结构的构建。煤矿安全管理评价体系,需要由以下五大板块构成,板块一是风险预控管理,板块二是组织保障管理,板块三是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版块四是管理要素管理,版块五是辅助管理。每一个板块下列均具备对应的28个系统,每一个板块均由28个系统构成。每一个系统均具备一定的考察指标以及考察标准[1]。系统最底层考察指标能够再按照具体煤矿安全管理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分别设置。例如可以考虑以下指标来设置风险管理;指标一是每一个公共场所,所有的危险源识别,风险监测,风险预控,评价危险源等。指标二是煤矿需具备一系列健全的财政风险管理机制。指标三是企业在制定任务以及相应的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纳入考虑范围。指标四是全部的工作程序均需要完成危险源评价,风险监测,风险预控以及危险源的识别等。指标五是每一类危险源监测方法,均需要实现科学化以及有效化。指标六是每一类危险源识别是实现进一步的科学化以及全面化。指标七是哪一类危险源产生风险预警程序是要实现系统化以及全面化。指标八是每一类危险源预防方法、控制方法以及预测方法需要实现进一步的科学化。指标九是存在紧急情况风险评估措施以及应对措施。指标十是任何一类风险源均具备相对应的解决措施。指标十一是具备危险任务风险评估。指标十二是具备意外情况风险评估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案等[2]。

2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评价方法分析

首先是在整体评价煤矿本质安全中,管理机制跟系统具备的影响力度大小,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确定分析。在煤矿本质安全评价过程中,上述提到的五个管理板块跟之下的二十八个分级系统均具备不一致的重要程度,所以。首要工作是对权重大小进行确定的评价。该次研究为了有效的确定板块的权重大小以及系统的权重大小,使用了主观跟客观两种方法,之后将主观跟客观两种方法实现进一步的合成,最后构成最后的板块评价权重以及系统评价权重。主观方法则是适应专家判断层次分析方法。客观方法则是使用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之前的煤矿事故数据提取来分析,最后构成板块系统权重。

其次是分析各个系统考核指标计分情况。整个煤矿本质安全评价系统实质上是一个五层评价结构构成的[3]。以下举例列出四级的结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评价为第一层,同时也是最顶层,在其下方具有以下五个板块:第一个为风险管理评价板块、组织保障评价板块、第二个为人员不安全行为的管理评价板块、第三个是生产系统安全要素管理评价板块、第四个是辅助管理评价板块。在二级板块下方存在对应的三级系统,一个二级板块下方存在二十八个系统。在三级系统下面需要将适用全部煤矿考核的四级指标详细的列出来。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首要工作是煤矿需要严格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在煤矿具体考核内容中把四级指标详细的列出,各个四级指标考核内容可以做以下定义,本评价系统的最底层也就是第五级的指标。进行考核的过程中,首要是打分底层的指标,在打分的还处在需要严格有效的按照煤矿的实际情况进行。把第五级指标进行有效的总结汇总,这样就可以在相应的条件下得到四级指标得分。之后对一票否决指标的得分进行考虑,在相应的原则的指导下有效的联系而得到三级系统得分情况,在得到三级系统得分时候,就使其跟对应的权系数有效的计算第二层次板块的得分大小。有效的结合第二层次板块的得分跟其对应权系数可以得到科学正确的煤矿本质安全总体评价结果[4]。第四层次板块跟第五层次板块指标使用如下原则进行打分:首先是五层各指标计分可以取0或者是取1。其次是如果实际情况中,煤矿不存在某四层指标,既没有对应的展开五级指标,评价时该四级指标记满分[5]。

3 结语

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并不单纯指实现煤矿安全管理评价。其是严格按照现场安全检查以及相应的定性定量评价得到的结果。掌握违反安全生产的行为,制度以及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同时还针对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提出相应的见解以及处理措施。同时还要对不满足安全生产技术条件的工艺、设备、场所以及设施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及措施。如果存在容易引发事故的危险以及有害因素,就以风险预控工作为基础,构建一个完善的安全管理评价系统,为安全技术以及安全管理提供相应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文培,赵斌.略论煤矿安全管理机制的构建[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8):102-103.

[2]姜法义.浅议煤矿技术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2(7):441-442.

[3]曹艳萍,梁剑峰.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12,14(6):847-849.

[4]姜初炎.基于人为因素的煤矿安全管理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885-889.

上一篇:情绪劳动的人本管理下一篇:我国金融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