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相辉映

2024-08-05

交相辉映(精选12篇)

交相辉映 篇1

新课程改革一直倡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阅读教学中就让学生天马行空, 主体地位落实的基础更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只有基于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落实基础上的有效唤醒, 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才能得到根本性提高。

一、引“经”据“典”, 明晰方向, 铺垫自主背景

学生自主体悟文本是一项高端的心智活动, 必须要借助拓展补充的文字资料。教师理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选择相应的内容为学生的自主体悟指明方向。

(一) 补充资料, 为学生认知奠基

任何一篇文本的诞生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域的变更, 这种背景难以为当下的阅读群体所认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准确把握。阅读教学就应该在词语的感悟、人物形象的感知、文本内涵的把握上补充背景, 为学生准确深入地洞察文本奠基。

例如, 在教学《七律长征》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 很多学生对红军长征的行为感到不解, 更对其艰辛过程缺乏应有的了解。而这正是感受红军以苦为乐精神和彭德怀内心纠结的根基所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学生补充了当时的历史背景, 尤其是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相关资料呈现在学生面前, 为学生全面立体地解读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 介入生平, 为学生认知蓄力

正所谓“言为心声”。文本的语言正是作者内心情韵的真诚倾吐。只有当学生真正了解作者其人, 了解其文本创作的心境, 才能从文本产生的根源所在之处提升学生的认知质量。

例如, 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 教师运用矛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进行教学:“一篇叙事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一首凄婉的歌谣。但在字里行间洋溢着快乐与自由, 凄婉从何而来呢?”教师则相应补充了作者萧红的生平:早年丧失双亲, 只能与祖父相依为命;长大后, 英年早逝;童年生活只能与祖父在自家园子中享受仅有的快乐。

正是这一资料的补充, 让文本中的“自由与快乐”不免蒙上了一层浓郁的酸楚之感。因此, 学生的自主体悟才能行走在正确的轨迹中。

二、深入体悟, 开掘层次, 提升自主效度

(一) 在撰写批注中提炼理性认知

很多时候, 学生自主式品味文本仅仅滞留于文本的表层, 始终无法深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批注的形式, 依循文本之言, 深入文本内涵。批注的过程, 就是逼迫学生将自我体悟进行不断梳理与提炼的过程。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 在语言精彩处、情韵聚集处, 表达体悟, 记录心迹, 提升自主体悟的层次。

例如, 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 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描写林冲的语言, 紧扣其一言一行进行认真研读, 并加以批注。从交流过程来看, 批注的形式不仅提升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关注程度, 还使学生的体悟更具深度和质感, 语言表达也更加精彩。

(二) 在质疑中提升自主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学生只有进入文本之境, 形成高效思索之态, 才能提出富有思维含量和认知深度的问题。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质疑动力, 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是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重要策略。

例如, 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 由于文本故事中蕴藏着深刻的道理, 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解, 而是让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鼓励质疑。很多学生潜入文本, 提出: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将雨衣给萨沙, 而要一个一个地传递呢?这样的问题与解释课文“保护弱小”的主题息息相关。正是把握了这个问题, 文本的内涵最终才能顺利呈现。

三、点拨引导, 唤醒意识, 激活自主质态

(一) 追索, 引向深入

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唤醒就是要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 通过追索逼迫学生再度深入思考, 从而拓展思维认知的深度。

例如, 学习《船长》一文时, 很多学生体验到哈尔威为了营救船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具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但这与小说欲刻画的人物形象尚存在一定的认知差距。于是, 教师趁机追问:“船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联系他的职业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引导追问, 让学生延续着“舍己为人”逐渐向“忠于职守”迈进, 使人物的本质真正融入了学生的认知意识中。

(二) 辨析, 聚合焦点

阅读教学的中心在于语言,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对比辨析的方式, 更好地开掘语言文字的表达内蕴, 引导学生体悟其表达的弦外之音。

例如, 同样是表示喜爱之意, 在《装满昆虫的布袋》一文中, 作者则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了“着迷、迷恋、痴迷”三个不同的词语。在教学中, 教师可引领学生依据事件发展和具体的语言环境, 揣摩作者在遣词造句中的匠心独运, 从而从更加细微的角度帮助学生辨析词语之间的微妙差别。这不仅为学生深入感知喜欢昆虫的法布尔形象奠定了基础, 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言语水平的提升。

总而言之, 随着教学广度的不断蔓延和教学深度的不断开掘, 教师需要与学生协同共进, 既要以学生的主体为基础, 也要强化教师的唤醒价值, 让自悟与唤醒交相辉映, 形成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自主体悟中获取思想的启迪, 为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基。

摘要:新课程改革一直倡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阅读教学中就让学生天马行空, 主体地位落实的基础更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本文提出要引“经”据“典”, 明晰方向, 铺垫自主背景;深入体悟, 开掘层次, 提升自主效度;点拨引导, 唤醒意识, 激活自主质态的策略, 从而让自悟与唤醒交相辉映, 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益。

关键词:引经据典,深入体悟,点拨引导,激活质态

交相辉映 篇2

——探访世界客都中国梅州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系 应用英语教研室

罗明清工号:200716

本人于2013年3月23日、24日、30日接受《岭南文化传承与文化艺术修养》培训。现基于本人的认识和在培训中所学所思所想,简单分析一下岭南文化中的客家文化。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如果要想用一句话来说明什么是“客家”,那么“从远方迁徙而来的客人在彼此安居乐业”也就是最好的解释。“客家”人中国式的吉卜赛人,与吉卜赛人所不同的是,吉卜赛之所以喜欢四海为家是因为崇尚自由和热爱流浪,而中国的“客家”人却是为了躲避战祸而不得不过上四处迁徙的流浪生活。有幸的是,经过岁月的洗礼与历史的沉积,原来漂泊不定的“客家”人终于过上了富足而安定的生活,并成为世界上一支不可小窥的民系。

无论“客家”人现在身处何方,都不会忘记“客家四州”——梅州、赣州、惠州、和汀州,而在这四个州当中,梅州历来就被认为是“客家”人散枝开叶的基地,在“客家”人看来,如果没有梅州就不可能有“客家”人这个大民系的出现。所以,如果要了解“客家”的历史与文化,最好还是要从梅州开始,而到了梅州,如果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系统地的了解“客家”,就要从最具代表性的围龙屋开始。

一、古代的围龙屋: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1

1985年,美国总统里根接到报告:根据卫星显示,在中国南方山区发现数千座“蘑菇”状建筑物,可能是巨型核基地。里根一片狐疑:中国的核设施有那么大规模吗?同年12月,情报人员乔装成摄影记者,前往考察,才探明真相,原来那些“巨型蘑菇”是一座座古老的客家围龙屋。这些巨屋全是古董:短则两三百年;长的达五六百年。

梅州客家围龙屋传承中原汉族文化脉络清晰,客家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人文精神,“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在围龙屋中有典型的表现。围龙屋祠堂的形制与古中原明堂制一脉相承,建筑结构无论规模大小,其前必有禾坪、池塘,祠后伸手必为半圆形。半圆形池塘与古中原明堂制度有关。明堂环水为“辟雍”,中国各地文庙即地方官学,大门前必有一半圆形水池——泮池,所以耕读并举、崇文重教的客家人在围龙屋前设一个辟雍式半圆形水池,企盼子女读书出仕,寄托了客家家族的希望。而注重风水、讲究“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理念更是表现突出。政治稳定、山水秀丽的梅州,成为客家民系成熟、发展之区,成为客家人第四次、第五次向东江、北江、深圳、香港、台湾乃至东南亚及世界各地迁播的大本营。

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只要具备6项条件之一即可获得批准,而梅州的客家围龙屋经比对符合其中四项,完全具备“申遗”条件。而且,梅州围龙屋已经初步入选为“岭南十大名片”之一。

二、近、现代的围龙屋:

旧式的围龙屋建筑特独,整个建筑物全是用石头、石灰、砖瓦、木料等建成,后层围龙屋的材料是沙、石、糯米,建造时,墙体两边用木板夹住,中间填上沙石、糯米等物,然后用木椿椿成,据说这种建筑不怕水浸,历经几百年而屹然不倒。不过,今天广东的客家围龙屋的建筑材料发生了变化,水泥代替了糯米。水泥、钢筋构造的别墅矗立于外层围屋,更有吸收西洋风格甚至改变围龙屋平面布局的。

(1)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素有粤东地区第一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之称的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的标志性建筑----围龙大酒店,是在继承古代围龙屋的基础上建造而成的。雁南飞围龙大酒店获得了全国建筑工程最高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这不仅“震动”了当地地产界,而且吸引了整个广东的眼球,因为广东已有20多年没有地级市获得“鲁班奖”了。

圆弧形建筑的坡屋面挂瓦是令施工者费尽心思的工艺,特别是同坡向屋面由二段正反弧面组成的“S”形游廊,更是建筑工艺上的一大挑战。在施工中,为了保证瓦面排列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施工者利用计算机技术,以正反弧面的切线为界,对二段弧面的挂瓦进行排列放置,由于每道瓦沟上下尺寸不同,而厂家提供的挂瓦尺寸是统一的,施工时又创造性地把挂瓦尺寸不断修正。通过精心施工,保证了每道瓦沟上下尺寸的连续性和各道瓦沟的统一性,屋面整体观感效果体现了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建筑风格。

(2)梅州客天下

有这样一幅对联用来形容梅州客天下。上联:客天下迎天下客;下联:游岭南作岭南游。这是世界客都----梅州又一张亮丽的新名片。作为承载客家文化的立体画卷,建成后的“客天下”将包括亚洲最大杜鹃园,全球最大客家鼎,大型青少年主题公园“绿野仙踪”,客家民俗文化展示“印象客都”,客家建筑典范客家祠及客家小镇,宗教圣地“宝刹佛光”、森林公园等。

在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结合西洋风情的客家围龙屋。

(3)梅州盘古步行街

最能将围龙屋特点融入到现代建筑的当属位于梅州市区的盘古步行街。开发商充分利用梅州历史文化,围龙屋是具有家乡特色的民居,步行街附近有保存完整的围龙屋,又有具有现代建筑特色的商住楼--围龙居,两者遥相呼应,让游客可以感受历史又可享受现代。

围龙屋要素一:围

盘古步行街暂时由中心广场、步行街、围龙居等几个部分组成。中间是一座高大雄伟的现代围龙屋,里面是一个现代化管理的花园小区。里边一个大型圆形建筑,构成一个圆圈,外面用建筑物再围成一个圈,形成圈外有圈,凸显围龙屋“围”的要素。

围龙屋要素二:龙

盘古步行街外面的建筑物连绵不断,好像“龙”正在腾飞,凸显围龙屋“龙”的要素。

围龙屋要素三:水

俗话说得好,水能生财。因此,围龙屋第三要素:水

一条幽静的小河穿过步行街,两边商铺林立,沿着小河两边种这形状各式各样、种类

不同的花木,走在步行街就有之中时空错乱、环境错乱的感觉。似乎是文化长廊却又是商业步行街,似乎身处高山流水之间却又在繁华热闹的城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经成为长期不见青山绿水的城里人的需求。深居大山的心愿不可能成为现实,把青山绿水移植到钢筋水泥之间,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

围龙屋要素四:空地

围龙屋中间和前方都会各有一块空地,有的空地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平时共小孩子嬉戏玩耍,农忙时可供晒谷。

到了现代,则演变成为一个广场。盘古步行街的前方就有一个占地广阔的梅县人民广场。到了晚上,盘古步行街到处灯火辉煌,围龙居前的中心广场,音乐声、人声鼎沸,原来是许多市民在这散步、跳健身舞锻炼身体。

三、总结

诗情与乐意交相辉映 篇3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青年教师李涛“爱满申江——中国诗词 李涛独唱音乐会”不久前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此次音乐会全部选录由中国诗词谱曲的艺术歌曲,实为音乐会中的凤毛麟角,使得有着亘古魅力的诗情、婉转悠扬的乐意跨越时空,呈现在当今的听众面前。

来自江西的李涛深受临川文化的熏陶,具有一定的古典文化艺术的修养,她的祖父李德良对该剧种的挖掘和整理曾作出巨大贡献,被尊称为“抚州采茶戏”的鼻祖。李涛10岁开始在江西“抚州采茶戏”剧团习艺,接受了6年的“唱、念、做、打”等基本功系统训练,还学习黄梅戏、越剧、京剧等重要剧目和唱段,打下了扎实的表演基本功底。

1999年李涛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声乐教育家常留柱教授。曾获得中国民歌演唱家十佳金奖等多项全国性的声乐大获。

一曲《关雎》拉开音乐会帷幕,古朴雅致而又朗朗上口的诗韵,顿时把人们带入那诗情乐意的氛围中。上半场的曲目,诗词均出自汉、唐、宋代,曲谱或出自与诗词同代(人)或出自清代《东皋琴谱》等。

李涛演唱的《胡笳十八拍》谱本是现代古琴家查阜西根据明朝孙丕显所刻印的琴谱《琴适》整理的。十八拍即十八个段落,李涛演唱了其中的第一、第二和第十二拍,演唱上作了独特的处理,行腔更为苍劲、豪迈。《南乡子》来自《碎金词谱》,具有较强的戏曲曲调音律感。李涛的演唱抑扬顿挫、音断意连,借酣畅的戏曲行腔直抒胸臆,洋洋洒洒的演唱中透露出她扎实的唱功和“做功”。这首作品的诠释,非深厚戏曲训练的功底而不可为之。用以结束上半场的三首自弹自唱的琴歌,更是别具风情。《长相思》描绘的是少女对远方情人真挚、纯净的思念之情;《黄莺吟》俏丽欢快,音调中隐藏着黄莺的鸣叫声,通过对黄莺美丽欢快的赞美,寄托对自由的向往;《子夜吴歌》是少妇对远征丈夫的思念和担忧,音调沧桑,处于重低音区,李涛把它处理得低回婉转中带有忧伤、悲怜的气韵。

现当代许多作曲家以经典诗句为词,采用不同的作曲技法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下半场的前4首歌曲就是这类佳作,选用徐志摩和毛泽东的著名诗作,清新与凝重相间、飘逸与豪迈辉映。

《长相知》词来自于汉乐府民歌,石夫作曲,金复载配伴奏。李涛的演唱,一改上半场的低回含蓄,把声音处理得靓丽、透明。声音表达中,既做到了气息通畅、婉转流畅,又适时通过小小的“声断”引发酣畅的长音,古朴美丽中透露出隽永的张力。《涉江采芙蓉》选自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集《古诗十九首》,我国著名作曲家罗忠镕运用五声性十二音技术来表现这首古诗的意蕴,由此形成“中国化”、“音乐化”和“技术化”的独特音乐风格。李涛更多地吸收美声发声方法,将音色处理得温和暗雅,色彩更柔和朦胧、厚实成熟。黎英海为唐代诗人张继所作的七言绝句谱曲的《枫桥夜泊》,巧妙地将戏曲韵白的声调结合到唐诗的吟诵感觉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游子等景象。李涛对这一作品的演唱表现出对吟诗音调的敏锐感悟力:如把乐谱上没有任何标记的长音,不用真正声乐意义上的颤音(即频率快),而处理成半音的慢波动,加之音尾的缥缈减弱处理,活脱再现了古人吟诗的感觉。《我住长江头》和《偶然》这两首歌曲,虽采用不同时代的诗词,但情感发展却呈现出相似的过程:将炽热的情感隐藏在端庄的外表之下,直到最后才从幽怨的情感中强烈地爆发而出——让听众的情感也随着乐曲情感的发展而逐渐展开、释放。

接下来是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两首著名诗词而谱写的乐曲。《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感情极为复杂。曲作者赵开生运用苏州评弹的音乐元素为该诗词谱了曲。李涛的演唱,从整体把握上,运用了中国戏曲音乐中独有的顿挫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中高亢遒劲,荡气回肠的意境和乐天达观、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所作的《咏梅》写出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作曲家孙玄龄选用国粹京剧的音乐元素,完美地体现了诗词的意境。为了演唱这首歌,李涛特意请教了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炳淑。演唱中,将民族发声法和京剧声腔演唱技法相结合,既富有京剧的韵味,又不失声乐表达的弹性,将音乐会推向最后的高潮。

交相辉映 篇4

关键词:课程特点,社会发展,严密性,主体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结合学科教学特点, 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贯彻新课程核心理念应坚持理论与逻辑交相辉映。所谓 “理论与逻辑相辉映”,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对思想政治课所涵盖的全部知识从理论体系上予以把握, 对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以严密的逻辑思维将它们联接为一个整体, 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知识, 形成体系, 彰显理论魅力和逻辑力量, 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坚持理论与逻辑交相辉映符合政治课课程特点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还是根据思想品德形成规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由此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武装学生, 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达到以理感人、以理育人的目的。这个目的的实现, 除了要求教师选择大量的、 生动的知识情境来组织教学外, 更需要教师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来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课并非空洞的说教, 而是同其他学科一样, 也有着严密的理论体系, 需要认真去思考, 从中去领悟理论的魅力和逻辑的力量。

当今时代是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深层转型时期, 随着经济利益与生活方式的多样化, 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日趋多元, 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日益凸显, 呈现出盲动、急躁的症状, 造成一些人缺乏持久的信仰, 陷入思想或思维的盲区, 易产生危险的极端行为, 危害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和谐。站在这样的时代前沿, 冷静思考, 认真分析, 在当前这样日新月异变化的时代, 提高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理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这是时代的要求, 更是我们伟大祖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坚持理论与逻辑交相辉映注重学科教学的严密性和主体性原则

所谓严密性是指在知识之间、传授知识的环节之间、师生之间等各方面形成一个没有间隔的整体。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思想政治课十分明显的特点, 这不仅是其魅力与力量的根源所在, 而且也是充分发挥政治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所起作用的关键所在。所以, 把握知识体系, 构建理论网络是提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效益的核心, 必须十分注重知识间的比较分析, 尤其是相似知识间的比较分析, 在比较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去弄清知识之间的共性与个性, 掌握“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的基本方法, 以发展迁移能力, 形成多触角思考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各个环节, 根据整体性原则, 在新课传授、复习巩固、作业布置等环节精心设计, 严密安排, 做到统筹兼顾;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坚持从“学”出发, 将教师的讲授、示范、引导、点拨与学生的阅读、观察、探究、讨论等有机结合, 着重对学生的开导, 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思考, 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条件,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谓“主体性”, 即以学生为主体, 在理论的讲解、逻辑的推理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始终把学生能否接受、是否会学为根本, 以追求最佳的课堂教学效率。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是一个教与学的辩证的互动过程。所谓学生为主体, 主要是指学生是“认识的主人”, 而不是 “认识的机器”, 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发挥其主动性、 积极性、创造性。这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自己探讨, 自我教育, 从而培养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探讨和创造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一时难以掌握或理解的问题, 这就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 通过恰当的逻辑推理, 尽可能地自主探究。在这个问题上要坚持做到:第一, 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 而是鼓励学生去积极探究, 独立思考, 大胆发言;第二, 不马上对学生的发言表示肯定或否定, 而是让学生去思考;第三, 在学生答案不着边际时不是急于出面代理, 而是给予恰当的鼓励、启发、引导, 让学生品尝找出正确答案的愉悦, 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的时候甚至可以故意在理论知识的讲解或逻辑思维的方法上出“错”, 给学生创造“钻空子”的机会, 并设法让学生钻进这个“空子”, 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集中精力在“导”字上下工夫, 导方法, 导技巧, 引导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如在“讲”方面, 真正做到“精讲”, 坚持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 坚决不讲;凡是非讲不可的地方, 研究应该怎样讲, 尽量用最精练的语言讲通。在“讨论”方面, 做到以普通发言者的身份参加讨论, 与学生一起切磋, 必要时做些启发、解释, 对学生则要求畅所欲言, 发言必须言必有据, 充分说理, 要求学生从教材中找依据, 而不是想当然。

交相辉映 篇5

在万木葱茏、生机勃发的春天,五四青年节如期而至。我们谨向全国各族各界的青年朋友表示诚挚的节日问候,祝愿大家学业精进、事业有成,在人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执着攀登、不懈努力,充分彰显人生价值,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建功立业,创造辉煌。

一个人的青春记忆会令人久久难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青春记忆则会产生深远的历史回响。作为现代中国的青春记忆,94年前的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是中华民族追寻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起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凝聚人民力量、引领时代进步、照耀复兴之路的思想灯塔。从那时起,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广大爱国青年用心求索新的救国之道,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踊跃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用智慧、激情、热血报效祖国、砥砺奋进,抒写了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镌刻下永不磨灭的历史印记。

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复兴进程,饱含无数爱国青年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见证五四精神历久弥新的闪光品质。“青年者,国家之魂”。他们是中华民族历经艰险而始终屹立的重要支柱,是华夏儿女遭遇逆境却决不退缩的活力之源。一代代进步青年用不懈奋斗书写精彩人生,激励、启迪着之后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把完美的青春投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在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中建功立业、收获精彩。

这天,站在历史、现实和未来新的交汇点,我们距离中国梦从未如此切近,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从未如此宽广。新中国成立以来个性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坚实物质基础,日臻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带给的制度保障,有力推动着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为亿万人民实现梦想个性是广大青年人生出彩营造了有利环境。“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历史逻辑,正现实而真切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

伟大的时代召唤广大青年,实现中国梦需要广大青年的共同创造。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把个人梦想、人生追求自觉融入实现国家梦、民族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如何抵御各种诱惑,坚守理想信念,肩负起时代使命和人民重托,矢志不渝为国家发展进步贡献智慧力量;如何既敢于放飞梦想,更善于实现梦想,一步一个脚印用实干托举完美梦想……一系列新的时代之问等待着当代青年用行动来作答。

改革开放是创新发展的时代,是青年人勤学奋进、大展宏图的年代。期望广大青年深刻理解并秉承五四精神之精髓,在寒窗苦读时习得知识,在艰苦环境中磨砺意志,在基层一线上增长才干,在创新实践里积累经验,不图虚名,不务虚功,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夯实人生进步的台阶,筑牢成就梦想的根底,不断收获与时代同成长、和社会共进步的喜悦,奏响无愧于时代、人民和人生的青春乐章。

让预设与生成交相辉映 篇6

【关键词】预设生成 灵活调控 交相辉映

“动态生成式”教学理论认为,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它强调教学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探求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要敢于放手,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师生的思想情感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来应对“动态生成”的课堂呢?

一、预设目标,期待生成

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要能保证教学活动的科学性、整体性和连贯性,而且要能保证教师对教学活动全过程的自觉控制,评鉴和修正,并体现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传统教学的目标制定往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缺乏对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和欣赏,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那么,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又该如何预设教学目标呢?首先,教学目标的预设应以学生的智力类型、生活经验、学习方式、所处环境和感受为根本,结合教材的特点进行设计。其次,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和“生成空间”,这样,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思想而超出或偏离预设时,教师能灵活地调整目標,提高要求或降低水平,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预设”的终点是“生成”的起点。精心预设代表的是对教材更深入地理解,代表的是对整个教学设计更为成熟地把握,代表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基本预知……教学实践表明,只有科学充分地预设,才能让教师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善于把握生成的机会,应对学生的种种不同情况,从而让课堂教学充分到位,不断展现动态生成的精彩。因此,我们应着力倡导为教学生成而预设,让课堂预设更为充分,更为饱满。

如教学《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时,在考虑课文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后,我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以读带演——以演促思——思后明理”。在“以演促思”环节,我还预设提问:“嗨,卖矛和盾的,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如此提问,其目的是通过运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卖矛和盾的人夸口的话前后不一、相互抵触,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表演出其“哑口无言,不知怎样回答”的样子,为生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捕捉亮点,灵活调控

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是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在课堂中,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更要有说话的权利。在学生的小脑袋中,总有着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在课堂中,他们也会浮想翩翩,令教师措手不及。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学生的“奇谈怪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应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启迪智慧,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科学真谛,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面对动态课堂中出现的“节外生枝”、“旁逸斜出”的现象,有时虽然打破了预先的教学流程,但学生的这些课堂质疑往往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灵活机动、积极引导、调控流程,妥善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集中力量突破疑点,这样就能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从而创造精彩的动态生成。

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在读题时,一生突发奇想,提出问题:课题为什么不是“天游峰上的扫路人呢?”面对这个“意外收获”,我顺势引导:请同学们读读有关老人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只要你能细心地朗读定能有所发现。学生在认真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后,答案自然而生:“我认为,课题中没有这个‘上’字,更能看出老人与大山融为一体,成为了大山的一部分,反之,课题加个‘上’,就将天游峰与老人彻底分离了。”多么到位的理解啊,我不禁为之鼓掌。仅仅一句简单的引领,却赢得了如此精彩的生成,真是一次“意外的教学收获”。

三、和谐统一,演绎精彩

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追寻的一种完美境界。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生成与预设两者应该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缺一不可。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教学中,如果处理好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再加上师生问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课堂教学必定会被演绎得更加精彩。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做一种价值追求。课堂中生成的非预设性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财富。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积极关注生成资源,把课堂经营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转化”。唯有这样的教学理念,才真正符合新课改要求;唯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更加适用于课堂教学;唯有这样的教师行为,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陈厚德.有效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专业照明辉映成就 篇7

海洋王积极掌握并超越国际最新技术成果, 加强灯具核心技术的研究和成果转化, 分析采用发达国家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标准, 尤其是在防爆产品的技术上始终保持、达到或领先于国际水平, 确保在国内的领先优势。海洋王成立发展研究院, 致力于为公司未来5~10年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应用性的研究成果, 着眼于与照明相关的新光源、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世界前沿技术研究, 同时也注重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领域的创新研究。

质量立业, 卓越管理质

海洋王积极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坚持以质量创品牌, 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等称号, 标志着公司的质量管理有决心走向全国企业前列, 力争快速走向优秀, 迈向卓越。

坚持走专业化照明发展道路

专业化照明, 不但要求海洋王成为照明技术研究的先锋, 站在照明产品开发的前沿, 而且保持对市场快速变化和客户需求的持续敏感, 快捷高效地为客户提供针对性、定制化的照明解决方案并给客户创造价值, 同时对团队的专业化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提出具体要求, 确立更高的标准。

把握客户需求, 提升品牌价值

海洋王着力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团队和专业化员工队伍, 在国内重要城市设立了专业服务中心和专业服务部, 营销和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市场, 能够对客户的需求、期望和满意度保持高度敏感, 并为客户提供高绩效、专业化和快捷性的服务。海洋王把成绩作为新的起跑线, 坚持自主创新, 科学发展, 走市场、品牌、技术、生产、人才、管理、资本国际化的道路, 努力把海洋王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企业。

良好的照明意味着更好地工作。令人愉快的工作环境能激励员工, 进而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 优秀的照明对此具有重要贡献。目前, 能效、能量保存和绿色照明概念越来越流行, 海洋王已经研发并生产出支持能效和绿色照明的优质产品。

铁路行业照明的主要任务:确保工作环境有良好的可见度, 专业照明解决方案可使工作岗位更安全、更轻松, 从而减少事故发生, 降低设备故障, 提高生产率。为了向铁路部门提供及时、快速的专业照明服务, 海洋王铁路事业部设立了12个专业服务中心和100多个专业服务部, 服务网络遍布全国18个铁路局 (公司) 。

依托自身完备的服务网络和服务理念, 在铁路多次抢险救援中, 海洋王都出色地完成了抢险救援任务。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 海洋王组织最精湛的专业技术人员, 配备先进的照明设备, 对宝成线109隧道抢通, 以及震区其他铁路抢修进行及时、无偿支援, 获得相关部门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FW6105轻便移动灯

应用场所

·适用于铁路、网电、军品等行业的大范围移动照明

产品核心价值

灯具照明模式可任意选择

·聚光设计, 亮度高, 照距远

·配有泛光片, 可实现超均匀的泛光照明

·有效控制眩光, 保证安全生产

可完全解放操作者双手

·灯头采用万向节支撑, 灯头在三维空间可任意定位, 提高工作效率

电量显示, 方便维护

·直观的电池电量显示, 无须任何操作, 随时可以了解电池剩余电量, 方便灯具的充放电维护

抗跌落性能佳, 恶劣环境使用更省心

·轻金属钢架结构设计, 具有超强抗跌落性能

重量轻, 携带方便

交相辉映 篇8

关键词:墨子,“交相利”,商业伦理精神,现代价值

虽然商业伦理的研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但商业及其伦理思想早在我国夏朝出现的简单商品交换关系中即已存在, 到商代时即有商人“肇牵轩远服贾”[1] 。商品交换以物物相易为载体, 其中蕴含着人际关系的诸多法则, 由此形成具有历史意义的伦理法则。在伦理调节下, 交换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得以缓解、协调。因此, 从交换产生的社会意义而言, 商业伦理思想随着交换关系的产生而产生, 并因交换形式的发展而日渐完善。

一、交换伦理关系确立的社会基础

在墨子所处的战国时代, 由于生产技术的变化而导致的社会分工, 及由此产生的产品多样性推动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发展, 商品流通已经成为社会生活和民生的一部分[2] 。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显著变化, 出现了大量的个体农民与手工业者, 他们在政治上与经济上有了相对的自由, 这种自由正是交换得以产生、交换关系得以确立的主体要件与伦理基础。

春秋时期经济自由在民间的相对发展与社会产品的大量涌现, 又推动了社会交换行为的频繁发生, 并在客观上满足了人们追求利益的现实需要。商业交换正是在这样一种宏观的社会经济变化的环境中得以展开, 并在改变主体间相互利益关系的同时, 也培养着交换行为主体的权利意识, 这种意识通过需要的满足不断得到强化从而得以确立。尽管这种交换关系的确立还不具有商品交换的普遍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还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 仅仅是个人与他人之间发生的一种生活需要满足基础上的一种自然的联系, 但是这种联系一方面表现为物物相易的物权转换关系, 另一方面也体现为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之间的必然联系。

使这种关系得以发生和维续, 或者说在交换中起纽带作用的是日常生活的道德观念和生活规范, 而不仅仅是利益追求的经济法则, 满足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是交换得以可能的主要动因。生活之善是人性之欲的应有之义, 当满足生活需要的交换关系普遍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时候, 交换伦理关系实际上已经产生了, 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伦理关系, 是通过物与物交换的主体意志反映出来的, 这样的一种伦理关系, 墨子认为它更应该表现为一种义利关系, 因为“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 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 《墨子·法仪》) [3] 。只有这样, 人的现实需要的满足才能在社会良序运行中得以实现。

社会分工与社会生产的精细化, 使得交换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客观需要和选择。商品交换使人的生活相互联结成一个利益的关系体, 它牵涉到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生活上的依存性联系, 墨子将这种联系描述为“利人者, 人必从而利之” ( 《墨子·兼爱中》) [3] 的互利关系, 它关乎人“生”大计。既然这样, 商品交换就使生产者与商人各自将生产与交换活动视为一种社会义务, 或者说是生活选择的一种应该, 这种义务使天下之人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相关”的利益联系, 亦即墨子所言义利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性。

其所言之天下之“义利”, 在交换活动中客观上会满足人的生活需要。在需要彼此达成的过程中, 交换主体各方在经济中成为具有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伦理主体, 这样交换的存在就成为生活的必需。墨子将这种生活需要加以规约, 认为是一种具有兼爱之义的“交相利”。只有“交相利”才能“兼相爱”, 才能见利而寻“义”, 体现了生活需要的本质意义。具体而言, 它体现了生活的一种善与不善的理念, 即墨子所言“利人乎, 即为;不利人乎, 即止” (《墨子·非乐上》) [3] 的道德之义;同时, 交换更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应该如何的一种信念, “商人之四方, 市贾信徙, 虽有关梁之难, 盗贼之危, 必为之” (《墨子·贵义》) [3] 。

战国时期盗贼盛行, 盗抢行为非常普遍, 其时此种情形为人所共知,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人为何不避危难而为之, 显然在他看来是有利可图。此利, 既包含了商人对商业之利的追求, 也包含了对商业义务的一种人生价值, 是商人对其行为好与善的一种社会价值选择。正是基于商业交换的这样一种道德价值规约, 故“商人用一布布, 不敢继苟而售雠焉, 必择良者” (《墨子·贵义》) [3] 。这里墨子实际上表达了这样一种认识, 即交换应该成为一种生活的态度, 这既是满足生活的需要, 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探求, 而良行与善举应该成为交换行为的应有之义。然而现实生活却并非如此, 战国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 财富不断形成积聚, 社会逐利之风盛行。人人不避刀斧之诛伐, 竞相争利, 利欲之攻伐、越人墙垣、掠人财物之举时常有之, 以致商业秩序和道德观念遭到破坏, 从而引起“重本抑末”的大讨论。值此情形之下, 墨子不得不转向现实, 强调在交换过程中应奉行的为人、为商应遵循的“交相利”的道德准则。

二、交换的道德准则

虽然从表面上来看, 交换表现为一种物权关系的转移, 好像是一种物物关系。但其在本质意义上而言, 它所隐含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意志表达, 它是社会关系, 是人的权利的交往, 它涉及到人在社会生活中权利之间应当如何处置的伦理问题,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从交换产生的实然状况来看, 交换主体间的权利失衡与异化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和相对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是带有普遍性意义指向的。人在交换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 带有强烈的人格化特质, 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而言不过是伦理的表象而已, 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表达是交换的本质关系。人是交换关系的主体与承载者, 正是因为有了人的意志的存在, 交换所体现的经济意义充满了伦理内涵, 交换关系也更多地表现为经济伦理关系。

在实际发生的交换行为中, 应该如何与事实如何之间总是存在差距的, 交换过程中的失义与利益侵害行为时常发生, 交换主体间应如何规避在现实交换行为中出现的不义之举, 并使之更加规范以符合天下之义, 是墨子一再思考的一个人生问题。墨子注重“交相利”的“公利”原则, 墨子以为交换行为应首重“义利”准则, 坚决反对“不义之利”, “义, 利;不义, 害” (《墨子·大取》) [3] 。交换必须能互利, 而不仅是一种物权财产占有关系的转移, 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利关系, 只有这样才符合“义”的要约。墨子的这个相利是指循交换之义而致有财相分、有利相交、疾以助人的天下之利, 即“中万民之利”。这个利不是“亏人自利”, 而是公利, 它就是“义”, 这是墨子一以贯之的伦理内核, 只有如此方能在交换中体现“兼相爱”的精神品质。所以, 墨子认为应当以“义”作为处理商业行为利害关系的准则, 这个“义”就是利, 是商业交换中的“相利”、“互利”, 即“天下之利”。交换行为惟有这样才符合社会规范, 才会相利并有利天下, 从而有利于在交换中建立一个相互义利、“兼相爱”的和睦社会。

墨子强调在交换中应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反对“亏人自利”的不平等。平等是交换行为得以可能的应有的道德前提, 墨子后学夷子在评价墨子社会思想时说: “之则以为爱无差等, 施由亲始” (《孟子.滕文公上》) [4] 。其视平等为墨子社会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 这是人性使然。所以, 交换的主体在交换中应当是平等的, 只有在人性平等的基础上, 交换才得以体现交换主体的利益愿望, 才会体现人性之欲的客观诉求, 交换才会有内在的主体动机, 即交换行为主体应一视同仁, 视人如己, 平等相待。

墨子引古代圣王贤政为例, 加以印证, 提出“圣王之为政, 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 有能则举之…, 故当是时, 以德就列, 以官服事, 以劳殿赏, 量功而分禄。故官无长贵而民无终贱” (《墨子·尚贤上》) [3] 。墨子正是基于人性平等的道德认识, 认为交换应该体现人性平等之善求与生活的价值所在。同时, 在交换的客体上, 墨子也坚持物物相值的等价观念, 若不能等价交换, 则有可能出现侵占他人劳动的不义之举。故其曰: “刀, 籴相为贾。刀轻则籴不贵, 刀重则籴不易。” (《墨子·经说下》) [3] 。

墨子所言之物、价平等之义, 实有合适、合宜之意, 而不是物与价之间在数量上的绝对平等。只要双方都能接受, 交换就是合宜的, 就是合乎道德的, 这实际上表达了交换双方彼此能接受的平等意愿。所以, “贾宜则雠, 说在尽” (《墨子·经下》) [3] , 既然不能出售的原因不复存在, 那只能说明价格合适背后已经表达了相互认可的合宜的平等支点, 其实仍然反映了交换主体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伦理原则。在彼此平等、尊重基础上的交换关系, 可以放大“交相利”的社会效应, 增进人类共同福利的实现。因此, “今天下之士, 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 当兼相爱、交相利, 此圣王之法” (《墨子·兼爱下》) [3] 。

在墨子看来, 交换应以“信”为原则, 墨子认为商业之诚信, 有三个含义:首先, 信是一种真实的表达, 交换要有诚意, 不能含有欺诈、造假、蒙骗之恶的目的, 即“信, 言合于意也” (《墨子·贵义》) [3] 。交换行为本身必须是真实意思的表达, 这个“信”实则是一种诚意和实在, 是真实需要的客观存在, 这是交换合“义”的伦理前提。所以, 交换应当首重信。其次, 信是一种行为, 强调交换行为的实践效果。“信”是交换行为的一致性, 即表里一致, 言行一致, “言必信, 行必果, 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 (《墨子·修身》) [3] , 不能言行不一, 交换必须讲究信誉, 说到要做到, 以维护交换双方的利益;再次, 墨子之“信”强调忠信之道德意蕴, 在商品交换中要忠诚、忠实、可靠, 其行为可以信赖, 这样交换才能做到仁义以致互惠、互利于天下。所以, 墨子鼓励商品交换中应守义、忠信, 而贬斥不忠不信, 并以此调适人伦关系。故曰: “凡我国之忠信之士, 我将赏贵之;不忠信之士, 我将罪贱之” (《墨子·尚贤下》) [3] , 这里充分体现了墨子对“交相利”的根本态度和立场。

三、交换的价值实现:志与功

交换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生活需要, 这是墨子交换伦理思想的原点, 否则人的很多生活需要实现不了, 生活的愿望和美好的追求得不到满足, 经济活动的价值就难以显现。经济活动关于增进人的幸福的功用, 在诸多方面都是通过交换而实现的, 人类正是通过交换 (作者以为在广泛意义上而言, 非正当性利益获得不在此列) 来达到享受生产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并在快乐与幸福的满足上达到彼此的目的。因而交换的原始动机就是通过交换实现现实生活中人的需要, 并使之合理、合“义”, 从而交相利, 而利天下, 使人的生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因此, 交换的伦理功用既是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同时也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归宿点, 而“交相利”正是对人的需要加以制约、引导的道德底线。这样交换的产生是以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为价值目标, 同时在“交相利”的实践过程中, 又切切实实达到了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伦理效果, 因而交换的志与功在人之为生的需要中达到了统一。

从商业与社会的关系视角入手, 解读商业或交换行为的伦理内涵, 这是商业伦理的价值趣向, 由此出发来探讨交换行为的道德问题是商业伦理的核心所指和价值所在。墨子认为社会存在的伦理境界是“兼相爱”, 这是其一生孜孜以求的“人何以生生”的道德理想。在墨子看来, 人与人之间的商业交往既客观地存在于这一应当的社会环境中, 也更应该服务于这一道德境界的实现, 这是商业活动在其外部环境中必须进行的伦理抉择。因此, 墨子物权交换的价值视域始终集中在他的“兼相爱”的社会功利思想方面, 交换的价值所依无非是通过“交相利”而利天下, 完成由利向义的转变, 并最终实现人人“兼相爱”的社会和谐。因此, 交换服务于生活需要, 通过改善社会生活实现天下之利、天下之爱, 内在地包含了由相利而致相爱的志功合一思想。

墨子的交换伦理在肯定志功合一的同时, 还主张商业交往应当去除交换中的道德流弊。人人都有生活的现实需要, 但不能不劳而获。墨子认为人应当通过劳动的方式养育自己, 主张“赖其力者生, 不赖其力者不生” (《墨子·非乐上》) [3] , 人应当在劳动的创造中, 使物由“自然”而入“人化”, 并通过交换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 通过劳动所获物权关系才是合乎道德的, 这也是人“皆欲富贵而恶贫贱” (《墨子·尚贤下》) [3] 的人性体现。在此基础上, 满足人的现实需要的物权占有关系的转换, 也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实现它。相反, “入人桃园, 窃人之桃李瓜姜者”与“逾人之栏牢, 窃人之牛马者”一样, 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不与其劳, 获其实, 已非其有所取之故”。所以, 类似“角人之府库, 窃人之金玉蚤丝者, 上得且罚之, 众闻则非之” (《墨子·天志下》) [3] 。

在墨子看来, 如果交换的价值实现不能达到志功合一的效果, 则后果不堪设想, “赏不当贤, 罚不当暴, 其所赏者已无故矣, 其所罚者亦无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体, 沮以为善” (《墨子·尚贤下》) [3] 。因而墨子要以“交相利”之“义”规约交换关系, 物权的转换与迁移应当在合乎“义”的形式下发生, 所取之物应当“劳”、“实”相当, 即应当“义”、“利”一致, 这里实则已经蕴含了现代社会权利义务关系的思想萌芽。墨子在这里以“义”来规约物权的转换, 并在此过程中践行“除天下之害”, 以达“兴天下之利”的兼爱目标。这在汤因比看来, 墨子将普遍的爱作为义务, 是拯救人类的唯一希望, 这比孔子的爱 (指服从宗法之伦的爱有差等的“仁爱”) 更为当今社会所需要[5] 。

四、“交相利”伦理精神的现代启示

墨子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即已提出“交相利”的商品交换原则, 具有超越于时代的深刻内涵, 不论其思是否合乎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 仅就其提出的“利人者, 人必从而利之”的商业交换法则而言, 其中蕴含的商品关系的一般共性思想意义深远, 为后来者深入思考交换关系的合理性, 提供了遐想的可能。商业行为选择的多元化孕育着商业价值的多元冲突, 这是现代性社会的伦理困惑之一。商业主体的善恶调控及其效率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在道德认识上的理性能力。自我认同的利他主义常常会跃出商业道德的阈限, 而走向个人经验的泥潭, 甚至迷失在“道德角色”与“道德人”的纠结之中。墨子“交相利”的伦理精神, 对商业伦理的这一现代性困境的消解, 或有借鉴意义。

墨子的“利”关注人类生活, “交相利”是互动关系中的“人人之利”, 既有国家层面的大利, 也有个人之利, 是交互关系中的社会之利、“天下之利”, 故孟子评其曰: “摩顶放踵, 利天下, 为之”。“交相利”反对利己主义的恶, 尊重人的合理需求, 它反映了人之存在的利益交互的善, 体现了“人”及其一切关系的存在意义。以此视之, “交相利”内在地包含了生态主义的交往需要, 富有古朴的生态伦理之义。因此, 现代商业伦理规范的建构不能仅仅考虑商业的契约关系, 现代意义上的契约所蕴含的自由、平等的伦理内涵, 已经不能诠释商业活动关涉的人及其存在的关系, 也难以涵括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发展的伦理关系。商业活动应当更多地叩问人的权利和人类的权利, 甚至环境的权利, 从而在更宽阔的视野中寻求“交相利”的道德本质。以此为指引, 对现代商业犯罪的遏制与惩治, 将不再沦为法律的表象, 而是一种现实生活的伦理需要, 这样“交相利”的伦理精神才能真正转化为商业立法的刚性内核, 如此商业立法的实践意义才得以真正确立。

参考文献

[1]朱安群.尚书直解[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408.

[2]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96-100.

[3] (清) 毕沅校注本吴旭民标点.墨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3, 8, 13, 24, 33, 35-36, 53, 55-56, 103, 116, 118, 141, 144, 154, 166, 182, 184.

[4]唐满先.孟子直解[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486.

交相辉映 篇9

一、西咸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古今辉映理念存在的问题

“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文化遗产随处可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吕舟教授说:“大遗址不仅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历史的实物见证,同时也构建起了今天与历史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历史的厚度。”因此,在历史文化名城搞建设并不是一件一帆风顺的事情,巴黎如此、江苏如此,当然西咸新区亦是如此,从观念到行动都面临着许多问题。

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应当保持古遗址的历史风貌和原始地形;禁止挖沙取土、挖建池塘,不得进行与遗址保护无关的工程建设,或者从事其他有损遗址的活动。”[1]按规划,2015年西咸新区范围内人口达150万,遗址共17处,遗址保护区面积为125.9平方公里。[2]遗址区的建设现状与生态环境、遗址风格不相匹配,遗址区居民为了满足日常自身需求,在不同程度上占压、破坏遗址区。例如,西安北郊漕运明渠西侧有一段数百米长的汉长安城遗址,属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近年来,该遗址却一直被煤场包围,毁损严重。

在西咸新区建设中,有些设计过于追求现代风格,忽视了自然山水风光,没有把古朴典雅的历史风貌与八水相绕的灵秀之地融合到恰到好处,主要表现在,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人们的精神生活都不能展现出古城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气息,西咸新区有许多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和绵延亘古、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如果西咸新区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形成一种古今辉映的生态城市精神,就使得未来的大西安失去可以推动城市不断发展的竞争力。因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难以复制的不可再生稀缺资源,这是一个城市的城市特色即城市个性,只有把西咸新区生态特质和历史传承融合得惟妙惟肖,才能展现出西咸新区的个性之所在,才能使大西安在城市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针对上述问题,西咸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在古今辉映理念的指导下,积极规划,严格管理,逐步调整,典型示范,重点开发,实现大遗址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双赢,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开放城市,文化浓郁、形神兼备的世界遗产城市、山水相依、宁静雅致的生态田园城市。

二、西咸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古今辉映理念的建议

美丽山水是西咸的底色,历史文脉是西咸的底气,二者美轮美奂的结合是西咸新区特色之所在。历史遗址与其它万事万物一样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生生不息,与时代发展相映成趣的动态过程中,这样才能使市民生活在一个既有古今穿越感,又有精神获得感的“活”的原生文化生态景观之中。

(一)西咸新区要加强考古勘察工作,明确遗址范围并划定紫线,以便保护遗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在西咸新区建设过程中,由政府部门设立大遗址管理机构,并制定专项规章制度,健全监管体制,确保在以后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明确的保障制度,为新区的大遗址保护工作创造一种比较完整的制度体系。另外要加强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当地的大遗址,让大遗址的社会公益价值尽可能体现出来。

(二)沿渭河、泾河、沣河结合旅游开发大力发展以农业为主的聚集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为内容的生态旅游农业区。以周秦汉历史遗迹和渭北帝陵历史遗存带为依托,打造绿色与遗址相结合的漫步廊道;结合“多绿楔”在空港新城、沣东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和泾河新城各功能组团间楔入生态绿地,把各功能组团零散的文化遗产结合现代元素联成整体,依托各功能组团的古城、古镇、古寺、古景和自然风光等山水文脉,打造成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度假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多功能区。

(三)将西咸新区打造为现代生态田园新城。城乡之间的发展是互相依存的,城市汲取了乡村的营养,“它才形成自身强大的活力和爱抚养育功能,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的进步发展才成为可能”。[3]西咸有其独特的民俗风情:田园牧歌、古朴典雅、依山傍水。西咸新区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一座水为脉、绿为底、古今辉映的现代生态田园新区。为此,将西咸新区建成既有优美田园风光,又有强大现代化功能,并能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田园城市,使西咸新区人文景观意义非凡,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田间地头黄发垂髫。

在遵循已有的山水格局、历史文脉的前提下,为了保障城市能够“呼吸顺畅”,西咸新区将打造成为城市下雨的时候就吸水,干旱的时候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使水源得以涵养,使田园得以保存,使生态得以循环,即所谓的海绵城市。

西咸新区生态文明建设要修复渭河、泾河、沣河泄洪、蓄水生态功能。同时,沿河建设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浑然一体的生态景观廊道,在湿地、绿地布局彰显秦汉文化的雕塑,实现文化古城与美丽山水的互动。

总之,构建一座彰显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生态城市是所有西咸人的共同梦想。党的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乡村与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西安与咸阳有其得天独厚体魄之美、形象之美和气质之美,因此所有西咸人正自信满满地铸就、孕育和凝练一座能够展现其文化底蕴与山水格局的国际化新区。

摘要:西咸新区作为传承历史文化,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历史文化重地,是西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一张重要通行证。按照规划,将西咸新区建成主体功能新区和生态田园新城,最终将成为引领内陆型经济发展的国家级新区。本文从西咸新区在彰显古今辉映理念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两方面分析了西咸新区的生态格局要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底蕴,使西咸新区生态文明建设融古代文明于现代生态、挖掘历史文化旅游产业、打造西咸现代田园城市,让西咸新区变成可以自由深呼吸的“海绵”。

关键词:西咸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古今辉映理念

参考文献

[1]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第十九条)[Z].2002

[2]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0~2020)说明书[Z].2010

交相辉映 篇10

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4.5兆瓦, 成为国内面积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示范区;交通零排放, 公共交通将使用氢能源车、超级电容车等清洁能源车辆;大规模应用节能技术, 新型半导体LED照明系统、江水源热能采集等等新技术的应用, 齐聚2010年的上海。

本届世博会对新能源技术的重视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届。六年来世博科技专项支持的几十项技术攻关的创新成果, 为我们展示出后世博城市雏形:从各种可替代能源, 到更有效率的传统能源使用方式, 再到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各个使用能源的产品终端, 新能源带来新的商业机会……

开创“太阳能世博标杆”

正值春雨连绵, 远望去中国馆的斗冠红柱仿佛增了些飘渺, 别样味道。

恐怕再早几个月, 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郝国强博士及一干人等还没心情赏这雨润烟浓的景儿。中心承担了世博会太阳能规划设计工作, 这片国内面积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示范区, 得经得住阴雨天、尤其是连续性阴雨天气的考验。

与石油、煤炭等矿物燃料不同, 太阳辐射能的光热、光电和光化学的直接转换不会导致温室效应和全球性气候变化, 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对满足人类经济社会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同寻常。

在2000年德国汉诺威举办的世博会上, 展示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太阳能建筑、光伏发电装置和当时世界最大的太阳能游艇, 点燃了21世纪“太阳能世纪”的星火。随后的几年里, 全球的太阳能技术日新月异, 太阳能产业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在2005年的日本爱知世博会上, 出现了输出功率分别为200千瓦、30千瓦和100千瓦的多晶硅、双面受光型单晶硅和非晶硅的太阳能电池。所展示的这些太阳能发电技术表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能够以较高的效率提供电力, 缓解传统能源供给紧张问题, 并为保护环境、实现循环型的社会模式做出贡献。

2010年, 绿色世博。这片园区内使用量最大的新能源就是太阳能。太阳能发电 (光伏) 产品集中应用到中国馆、世博中心、主题馆和南市电厂的屋顶、玻璃幕墙上, 与建筑融为一体, 所谓光伏建筑一体化。一体化的设计和建设比单独建设太阳能发电系统节约成本30%以上, 建成后的太阳能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约4.6兆瓦, 并且已经实现了与电网的并网, 这一应用规模远大于历届世博会。根据计算, 世博园区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年平均发电量为408万千瓦时, 可减排二氧化碳3330吨。

而此前人们觉得太阳能建筑还离之甚远。“用太阳发电的楼?只是个概念性的摆设吧。”“太阳能的概念普及相当早, 但多数并不了解发展状况。很多人一说起太阳能只会想到热水器。”几名行业中人的脸上飘过无奈。他们还不知, 更有甚者的脑海里, 太阳能的代表是汽车窗前那个不插电就摇头晃脑的塑料叶子。

倒是上海出租车司机于师傅, 因常在太阳能研究中心附近行驶, 更了解些前沿动态:“他们的楼就是太阳能建筑, 三面儿墙都是湛蓝的电池板, 楼里用的就是太阳能发的电。”

就他的话向郝博士求证, 得到了肯定的答案。研究中心的楼群不仅屋顶、幕墙, 连外面的地砖、草坪也都有所“埋伏”了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并网发电系统总安装容量为1.18兆瓦, 日常实验耗能基本自给自足。作为前身, 这座楼给世博馆解决了关键技术, 也供世博园区作参考。

以为他们有了这个样本, 接手世博馆应是驾轻就熟。

然而, “就电池技术而言, 我们敢说达到成熟水平。但世博园中的光伏建筑一体化不是简单将电池附着在建筑物上, 靠建筑物作支撑;而是光伏组件以一种建筑材料的形式出现。”郝博士称这才是大的难点:在不同的地点、高度以及不同的安装方式, 对电池组件力学性能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大面积采用太阳能电池组件来当幕墙和采光顶, 要求电池技术既能满足抗风压、冰雹、雷击的系数;亦需符合建筑物的实验、安全要求;更得保证一个长时间的可靠性。在连绵雨期中的持续正常工作, 只是其中一项指标。

“建筑师们头一回如此大幅度迁就了光伏技术的可用性, 我们则要兼顾建筑工程的力与美。”现在听郝博士讲来很是热闹, 但可想而知彼时是怎样一番焦头烂额的场景。

举例讲, 设在主题馆的电池组件, 不得不考虑它南北跨180米的无柱空间结构, 结果其成为了目前亚洲最大的单体建筑太阳能屋面;而在中国馆, 电池组件要成为“东方之冠”艺术效果的一部分;世博中心馆, 节能的同时, 可以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持, 实现年发电100万度。“这个数字, 可供约2000户居民一年用电。”郝博士微笑, “太阳能在世博的应用是一个标杆。”

即便在上海世博会结束后, 几座永久性建筑, 将一直顶着那湛蓝的大屋板, 将其清洁低碳的身份展示给每一个来这里的人看;年轻的父母散步路过, 会指着太阳, 讲解给小小的孩子听:这几所场馆发的电, 早已惠及周边百姓。

开启“半导体照明元年”

在上海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有个“LED生活体验馆”, 其中一间异常迷人:在四面墙壁和天花板上遍装LED光纤灯来模仿银河星辰, 光纤隐匿于墙中, 点亮时见光源不见灯体, 只觉星星点点弥漫身遭, 抬头见一颗天枢星似摘手可得……

LED全称发光二极管, 最早红色, 后有黄、绿。但彼时多用于信号指示, 直到上世纪90年代蓝光LED划时代问世。利用荧光体与蓝光LED的组合, 可轻易获得白光, 这是LED走上照明之路。

但其速度之快, 用研究中心熊峰博士的话讲, 叫一夜之间百花齐放。

这个新一代光源的优势太明显, 生产绿色, 使用节能, 被称为人类照明史上继白炽灯、荧光灯、高压气体放电灯之后的又一次飞跃。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 LED尽施拳脚, 广泛出现在室内外照明、景观装饰、指示牌、信息显示屏、演出布景等方方面面。目前看, 整座世博园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LED集中示范区。

这其实不是人们第一次见LED大出风头。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高亮度、大功率LED成功应用的典范, 那场精彩开幕式兼成为了当时最大的一场LED灯光秀。但这以后, 好些人还不是很分得清LED灯与霓虹灯、胶管彩灯的区别, 毕竟城市的夜晚, 它们都能见于招牌的勾边。

“专业的人可以很容易从光线就分辨出白炽灯与LED灯。但对大众来说, 教一百个好道理, 不如一瞬亲见。”熊峰说, “这是LED在世博和在奥运不一样的地方, 5个月里, 无数的人会到这里来与世博科技互动, 他们能看到、摸到、感受到LED照明。甚至, 是感觉, 科技无形的牵引, 往往会在更长的时间里表现出它的力量。”

熊峰指出生活随处可见的LED:交通信号灯、显示屏广告牌, 银行的股指走势屏……“虽然生活中已入寻常百姓家, 但LED还是有它的不成熟之处:其自身发展的过快, 以致配套产业跟不上;比之国外, 我们的LED产业很显稚嫩, 导致价格成为市场这一环最难啃的骨头。”

LED灯成本高于白炽灯, 光纤LED更是不菲。时有访客觊觎星空房间, 通常想将私人住所照搬打造, 但在听了报价后, 都按下这个不切实际的梦。

在熊峰看来,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LED技术一个再好不过的契机和平台:示范概念向民众, 检验技术给自己, 展示理念为将来。

由世博轴、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和演艺中心所组成的“一轴四馆”, 作为世博会的永久建筑, 其LED的照明的大量应用, 既能符合“生态世博, 科技世博, 人文世博”理念, 又能展示LED创新成果, 对LED照明工程的起到示范推广作用。同时, 还充分考虑了世博会会后的后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需要, 展示和延续“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促进上海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能级提高, 推动上海半导体照明产业规模化发展。

让少年梦与中国梦交相辉映 篇11

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思想,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在抗战胜利后陈鹤琴先生又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可见陈鹤琴先生是将活教育与少年梦,中国梦有机统一在一起的。陈鹤琴先生不仅有这样的思想,而且提出了一系列这样的教育实践的构想,如活教育的主要原则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等等。长期以来,一中心小学践行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们自己的世界,让儿童有梦,在追梦中圆梦。

我们认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为小学教育,为少年儿童的成长发展创造并提供了极好的时代背景。少年本来就是个有梦想的年龄。也只有少年有梦想,有追求,国家才有希望,才能梦想成真。我们的做法有:

一、精心选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必须有赖于教师的素养。少先队活动的优质高效也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关键在于如何认真地落实。

我们优中选优,挑选了专业思想牢固,业务水平拔尖,工作方法得当的教师担任大队辅导员、中队及儿童团的辅导员。组成了我校的一支优秀的少先队工作队伍。

我们积极为辅导员老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培训、再发展的机会。组织全体中队辅导员参与校或区的辅导员培训,大队辅导员参与上海市辅导员带头人陆春旬工作室培训等。我们积极筹划并创建“名师工作室”,利用好学校的名师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名师优势。名师们不仅自己承担辅导员工作,还定期组织辅导员学习交流。分析、研究、商议所在年级学生在少先队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学校安排她们每周有半天的时间,轮流到“名师工作室”,为教师们提供教育咨询,特别是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教育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使辅导员队伍更好地坚持以“言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为职业准则,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以生为本,发挥少先队基础阵地的作用

在少先队基础建设方面,我校贯彻落实全国第六次少代会精神和静安区少工委指示,结合我校80周年校庆活动“小公民楼”等改建工作,作为学校整体规划的重要部分。我们进行了相应的少先队基础建设,体现儿童性、体验性、社会性、教育性。

“少先队基础建设”硬件支持一览表

此外,我们还将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微博”、“QQ”等新媒体的力量,关注流行文化在少年儿童中的影响,在加强少先队辅导员和少先队员的联系的同时,增加少先队组织的凝聚性和活力。目前我校的新一轮网站建设正在进行中,专门的少先队版面——“少先队之窗”也将在改版后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建设课程,系统地进行小公民素质的培养

学校的少先队活动品牌“小公民教育”在90年代就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帮助队员“做校园小主人”、“做生活小主人”,成为有梦想、能追梦的新时期“四好少年”。

学校立足于学生身份,依托于小公民楼的体验活动,激发并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角色——公民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在学校教育层面上达到学生“学做社会小主人的目标”。

这是我们目前落实小公民教育的校本课程,而其中有不少就是少先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公民教育”校本课程设置一览表

通过我们的不懈探索,不断改进,逐步建设形成的 “现代小公民”系列活动场所有:小超市、小厨房、小餐厅、蔬果馆。在这些缩小的社会场景活动过程中,许多少先队的教育目标可以更好地得以实现。而这些缩小的社会场景,虽说小,但是“五脏俱全”,少先队队员们自己做负责人、服务员、顾客……自我管理意识的种子便在此发芽、茁壮成长。

小超市:我校通过小超市的活动,货架、收银台高度模拟此种日常的情景。通过与《品德与社会》课中《购物讲文明》的教学,以及静安区的N项活动之“经历一次购物体验”相结合,更好地把小超市的购物活动与学生的德育发展相联系,同时也培养队员“做生活的小主人”的意识。

小厨房、小餐厅:队员通过课程学习厨房基本技能,学会如何操作电磁炉,掌勺拿锅,切洗烹饪等,通过上台实践操作练习基本技能。此外队员还通过课程学习服务礼仪到小餐厅实地练习,教会学生规范的用餐,培养队员优雅的举止。

蔬果馆:对干预防治儿童单纯性肥胖,提供科学性的建议和指导。队员自己进行合理的膳食搭配。

队员在小超市、小厨房、小餐厅、绿色家园、七彩艺术中心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礼仪规范、科学常识,这些课程的学习,较之学校通设的基础型课程来说,学习的内容更贴近生活,学习的方式更多是实践体验。

以“小公民楼”为少先队实践体验活动的基地,根据少先队组织自我教育的特点,由“小公民楼”管理委员会不仅在队容、队纪,而且在少先队各项活动中参与设计、监督和评价。我们尝试不仅让队员根据普遍需求设计少先队活动课程,而且让队员自评、互评,“小公民楼”管理委员总评活动的效果以及汇总今后修改的意见。作为学校的小主人,我们鼓励学生要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学校、为班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此,我们设立多种校内服务岗位,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才能,增强他们学校小主人的意识。

四、精心设计,开展“美丽少年梦”系列活动

学校按照区少工委指示,已经开展了“美丽少年梦”之“有梦最甜蜜”阶段的活动。我们力求做到:让梦想从队员中来,少先队活动要充分体现“问需于童”、“问计于童”的规律。队员们制作梦想风车,畅想实现中国梦的美好蓝图,在“小公民楼”管理委员会的统计下,我们梳理出我校学生的十大梦想。

通过在三到五年级召开主题队会——“我的梦,中国梦”,队员们看祖国发展,畅谈自己的梦想。在此期间辅导员鼓励队员做有梦想的人,敢于实践去追梦的人,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红五月”我们将继续开展好“红领巾心向党”系列活动,引导队员对组织有梦想。我们将开展学校史、队史、党史,利用队会课,红领巾电视,依托学校校史室,与学校团组织合作,进一步激发学生初步了解党史的愿望,在此过程中,培养新一届校史、队史讲解员,发展队员的自我管理意识。

我们还开展了“红领巾大寻访——名人儿时梦”活动,我校有幸邀请到了优秀共产党员盛才英女士。采访当天,智能创新小队的成员们集合在会议室中,他们有些紧张、有些兴奋,因为他们即将见到《5号兵站》中英雄人物原型——盛慕莱烈士的家属盛才英奶奶。在得知学校联系了盛才英奶奶来校之后,智能创新小队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小队中有几位雏鹰网特约记者站的骨干小记者,他们选择了采访这种形式来了解烈士的事迹。队员们还通过访问家庭、学校等熟悉的环境中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来进一步了解先锋人物。采访他们在少先队员时期对个人和组织梦想,形成思考。

此外我们还编排情景剧《心心向阳》。再现寻访我们身边的优秀的党员,寻访身边优秀的共青团员的过程。

追梦、圆梦活动正在进行中,辅导员利用各种资源去帮助队员们逐梦、圆梦。我们“六一”儿童节暨二年级入队仪式、10月13日建队日等时日正是重要教育契机。我们力求将实现“中国梦”的教育深入到少先队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形成一系列少先队活动方案。

(作者单位: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是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于1930年创办的,至今已有83年的历史,是陈鹤琴先生实践“活教育”思想的基地学校。1954年,成为上海市首批重点小学。

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思想,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在抗战胜利后陈鹤琴先生又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可见陈鹤琴先生是将活教育与少年梦,中国梦有机统一在一起的。陈鹤琴先生不仅有这样的思想,而且提出了一系列这样的教育实践的构想,如活教育的主要原则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等等。长期以来,一中心小学践行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们自己的世界,让儿童有梦,在追梦中圆梦。

我们认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为小学教育,为少年儿童的成长发展创造并提供了极好的时代背景。少年本来就是个有梦想的年龄。也只有少年有梦想,有追求,国家才有希望,才能梦想成真。我们的做法有:

一、精心选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必须有赖于教师的素养。少先队活动的优质高效也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关键在于如何认真地落实。

我们优中选优,挑选了专业思想牢固,业务水平拔尖,工作方法得当的教师担任大队辅导员、中队及儿童团的辅导员。组成了我校的一支优秀的少先队工作队伍。

我们积极为辅导员老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培训、再发展的机会。组织全体中队辅导员参与校或区的辅导员培训,大队辅导员参与上海市辅导员带头人陆春旬工作室培训等。我们积极筹划并创建“名师工作室”,利用好学校的名师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名师优势。名师们不仅自己承担辅导员工作,还定期组织辅导员学习交流。分析、研究、商议所在年级学生在少先队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学校安排她们每周有半天的时间,轮流到“名师工作室”,为教师们提供教育咨询,特别是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教育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使辅导员队伍更好地坚持以“言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为职业准则,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以生为本,发挥少先队基础阵地的作用

在少先队基础建设方面,我校贯彻落实全国第六次少代会精神和静安区少工委指示,结合我校80周年校庆活动“小公民楼”等改建工作,作为学校整体规划的重要部分。我们进行了相应的少先队基础建设,体现儿童性、体验性、社会性、教育性。

“少先队基础建设”硬件支持一览表

此外,我们还将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微博”、“QQ”等新媒体的力量,关注流行文化在少年儿童中的影响,在加强少先队辅导员和少先队员的联系的同时,增加少先队组织的凝聚性和活力。目前我校的新一轮网站建设正在进行中,专门的少先队版面——“少先队之窗”也将在改版后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建设课程,系统地进行小公民素质的培养

学校的少先队活动品牌“小公民教育”在90年代就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帮助队员“做校园小主人”、“做生活小主人”,成为有梦想、能追梦的新时期“四好少年”。

学校立足于学生身份,依托于小公民楼的体验活动,激发并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角色——公民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在学校教育层面上达到学生“学做社会小主人的目标”。

这是我们目前落实小公民教育的校本课程,而其中有不少就是少先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公民教育”校本课程设置一览表

通过我们的不懈探索,不断改进,逐步建设形成的 “现代小公民”系列活动场所有:小超市、小厨房、小餐厅、蔬果馆。在这些缩小的社会场景活动过程中,许多少先队的教育目标可以更好地得以实现。而这些缩小的社会场景,虽说小,但是“五脏俱全”,少先队队员们自己做负责人、服务员、顾客……自我管理意识的种子便在此发芽、茁壮成长。

小超市:我校通过小超市的活动,货架、收银台高度模拟此种日常的情景。通过与《品德与社会》课中《购物讲文明》的教学,以及静安区的N项活动之“经历一次购物体验”相结合,更好地把小超市的购物活动与学生的德育发展相联系,同时也培养队员“做生活的小主人”的意识。

小厨房、小餐厅:队员通过课程学习厨房基本技能,学会如何操作电磁炉,掌勺拿锅,切洗烹饪等,通过上台实践操作练习基本技能。此外队员还通过课程学习服务礼仪到小餐厅实地练习,教会学生规范的用餐,培养队员优雅的举止。

蔬果馆:对干预防治儿童单纯性肥胖,提供科学性的建议和指导。队员自己进行合理的膳食搭配。

队员在小超市、小厨房、小餐厅、绿色家园、七彩艺术中心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礼仪规范、科学常识,这些课程的学习,较之学校通设的基础型课程来说,学习的内容更贴近生活,学习的方式更多是实践体验。

以“小公民楼”为少先队实践体验活动的基地,根据少先队组织自我教育的特点,由“小公民楼”管理委员会不仅在队容、队纪,而且在少先队各项活动中参与设计、监督和评价。我们尝试不仅让队员根据普遍需求设计少先队活动课程,而且让队员自评、互评,“小公民楼”管理委员总评活动的效果以及汇总今后修改的意见。作为学校的小主人,我们鼓励学生要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学校、为班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此,我们设立多种校内服务岗位,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才能,增强他们学校小主人的意识。

四、精心设计,开展“美丽少年梦”系列活动

学校按照区少工委指示,已经开展了“美丽少年梦”之“有梦最甜蜜”阶段的活动。我们力求做到:让梦想从队员中来,少先队活动要充分体现“问需于童”、“问计于童”的规律。队员们制作梦想风车,畅想实现中国梦的美好蓝图,在“小公民楼”管理委员会的统计下,我们梳理出我校学生的十大梦想。

通过在三到五年级召开主题队会——“我的梦,中国梦”,队员们看祖国发展,畅谈自己的梦想。在此期间辅导员鼓励队员做有梦想的人,敢于实践去追梦的人,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红五月”我们将继续开展好“红领巾心向党”系列活动,引导队员对组织有梦想。我们将开展学校史、队史、党史,利用队会课,红领巾电视,依托学校校史室,与学校团组织合作,进一步激发学生初步了解党史的愿望,在此过程中,培养新一届校史、队史讲解员,发展队员的自我管理意识。

我们还开展了“红领巾大寻访——名人儿时梦”活动,我校有幸邀请到了优秀共产党员盛才英女士。采访当天,智能创新小队的成员们集合在会议室中,他们有些紧张、有些兴奋,因为他们即将见到《5号兵站》中英雄人物原型——盛慕莱烈士的家属盛才英奶奶。在得知学校联系了盛才英奶奶来校之后,智能创新小队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小队中有几位雏鹰网特约记者站的骨干小记者,他们选择了采访这种形式来了解烈士的事迹。队员们还通过访问家庭、学校等熟悉的环境中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来进一步了解先锋人物。采访他们在少先队员时期对个人和组织梦想,形成思考。

此外我们还编排情景剧《心心向阳》。再现寻访我们身边的优秀的党员,寻访身边优秀的共青团员的过程。

追梦、圆梦活动正在进行中,辅导员利用各种资源去帮助队员们逐梦、圆梦。我们“六一”儿童节暨二年级入队仪式、10月13日建队日等时日正是重要教育契机。我们力求将实现“中国梦”的教育深入到少先队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形成一系列少先队活动方案。

(作者单位: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

上海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是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于1930年创办的,至今已有83年的历史,是陈鹤琴先生实践“活教育”思想的基地学校。1954年,成为上海市首批重点小学。

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思想,即“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在抗战胜利后陈鹤琴先生又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可见陈鹤琴先生是将活教育与少年梦,中国梦有机统一在一起的。陈鹤琴先生不仅有这样的思想,而且提出了一系列这样的教育实践的构想,如活教育的主要原则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等等。长期以来,一中心小学践行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鼓励儿童去发现他们自己的世界,让儿童有梦,在追梦中圆梦。

我们认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为小学教育,为少年儿童的成长发展创造并提供了极好的时代背景。少年本来就是个有梦想的年龄。也只有少年有梦想,有追求,国家才有希望,才能梦想成真。我们的做法有:

一、精心选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必须有赖于教师的素养。少先队活动的优质高效也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关键在于如何认真地落实。

我们优中选优,挑选了专业思想牢固,业务水平拔尖,工作方法得当的教师担任大队辅导员、中队及儿童团的辅导员。组成了我校的一支优秀的少先队工作队伍。

我们积极为辅导员老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培训、再发展的机会。组织全体中队辅导员参与校或区的辅导员培训,大队辅导员参与上海市辅导员带头人陆春旬工作室培训等。我们积极筹划并创建“名师工作室”,利用好学校的名师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名师优势。名师们不仅自己承担辅导员工作,还定期组织辅导员学习交流。分析、研究、商议所在年级学生在少先队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学校安排她们每周有半天的时间,轮流到“名师工作室”,为教师们提供教育咨询,特别是帮助青年教师解决教育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使辅导员队伍更好地坚持以“言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为职业准则,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以生为本,发挥少先队基础阵地的作用

在少先队基础建设方面,我校贯彻落实全国第六次少代会精神和静安区少工委指示,结合我校80周年校庆活动“小公民楼”等改建工作,作为学校整体规划的重要部分。我们进行了相应的少先队基础建设,体现儿童性、体验性、社会性、教育性。

“少先队基础建设”硬件支持一览表

此外,我们还将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微博”、“QQ”等新媒体的力量,关注流行文化在少年儿童中的影响,在加强少先队辅导员和少先队员的联系的同时,增加少先队组织的凝聚性和活力。目前我校的新一轮网站建设正在进行中,专门的少先队版面——“少先队之窗”也将在改版后继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建设课程,系统地进行小公民素质的培养

学校的少先队活动品牌“小公民教育”在90年代就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帮助队员“做校园小主人”、“做生活小主人”,成为有梦想、能追梦的新时期“四好少年”。

学校立足于学生身份,依托于小公民楼的体验活动,激发并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角色——公民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在学校教育层面上达到学生“学做社会小主人的目标”。

这是我们目前落实小公民教育的校本课程,而其中有不少就是少先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公民教育”校本课程设置一览表

通过我们的不懈探索,不断改进,逐步建设形成的 “现代小公民”系列活动场所有:小超市、小厨房、小餐厅、蔬果馆。在这些缩小的社会场景活动过程中,许多少先队的教育目标可以更好地得以实现。而这些缩小的社会场景,虽说小,但是“五脏俱全”,少先队队员们自己做负责人、服务员、顾客……自我管理意识的种子便在此发芽、茁壮成长。

小超市:我校通过小超市的活动,货架、收银台高度模拟此种日常的情景。通过与《品德与社会》课中《购物讲文明》的教学,以及静安区的N项活动之“经历一次购物体验”相结合,更好地把小超市的购物活动与学生的德育发展相联系,同时也培养队员“做生活的小主人”的意识。

小厨房、小餐厅:队员通过课程学习厨房基本技能,学会如何操作电磁炉,掌勺拿锅,切洗烹饪等,通过上台实践操作练习基本技能。此外队员还通过课程学习服务礼仪到小餐厅实地练习,教会学生规范的用餐,培养队员优雅的举止。

蔬果馆:对干预防治儿童单纯性肥胖,提供科学性的建议和指导。队员自己进行合理的膳食搭配。

队员在小超市、小厨房、小餐厅、绿色家园、七彩艺术中心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礼仪规范、科学常识,这些课程的学习,较之学校通设的基础型课程来说,学习的内容更贴近生活,学习的方式更多是实践体验。

以“小公民楼”为少先队实践体验活动的基地,根据少先队组织自我教育的特点,由“小公民楼”管理委员会不仅在队容、队纪,而且在少先队各项活动中参与设计、监督和评价。我们尝试不仅让队员根据普遍需求设计少先队活动课程,而且让队员自评、互评,“小公民楼”管理委员总评活动的效果以及汇总今后修改的意见。作为学校的小主人,我们鼓励学生要以主人翁的态度为学校、为班集体贡献自己的力量,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此,我们设立多种校内服务岗位,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锻炼自己的才能,增强他们学校小主人的意识。

四、精心设计,开展“美丽少年梦”系列活动

学校按照区少工委指示,已经开展了“美丽少年梦”之“有梦最甜蜜”阶段的活动。我们力求做到:让梦想从队员中来,少先队活动要充分体现“问需于童”、“问计于童”的规律。队员们制作梦想风车,畅想实现中国梦的美好蓝图,在“小公民楼”管理委员会的统计下,我们梳理出我校学生的十大梦想。

通过在三到五年级召开主题队会——“我的梦,中国梦”,队员们看祖国发展,畅谈自己的梦想。在此期间辅导员鼓励队员做有梦想的人,敢于实践去追梦的人,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在“红五月”我们将继续开展好“红领巾心向党”系列活动,引导队员对组织有梦想。我们将开展学校史、队史、党史,利用队会课,红领巾电视,依托学校校史室,与学校团组织合作,进一步激发学生初步了解党史的愿望,在此过程中,培养新一届校史、队史讲解员,发展队员的自我管理意识。

我们还开展了“红领巾大寻访——名人儿时梦”活动,我校有幸邀请到了优秀共产党员盛才英女士。采访当天,智能创新小队的成员们集合在会议室中,他们有些紧张、有些兴奋,因为他们即将见到《5号兵站》中英雄人物原型——盛慕莱烈士的家属盛才英奶奶。在得知学校联系了盛才英奶奶来校之后,智能创新小队做了不少准备工作。小队中有几位雏鹰网特约记者站的骨干小记者,他们选择了采访这种形式来了解烈士的事迹。队员们还通过访问家庭、学校等熟悉的环境中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来进一步了解先锋人物。采访他们在少先队员时期对个人和组织梦想,形成思考。

此外我们还编排情景剧《心心向阳》。再现寻访我们身边的优秀的党员,寻访身边优秀的共青团员的过程。

追梦、圆梦活动正在进行中,辅导员利用各种资源去帮助队员们逐梦、圆梦。我们“六一”儿童节暨二年级入队仪式、10月13日建队日等时日正是重要教育契机。我们力求将实现“中国梦”的教育深入到少先队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形成一系列少先队活动方案。

交相辉映 篇12

关键词: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有言“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其中“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是墨家理论的核心观点。中国传统社会尊崇儒家文化,特别对孔孟的言论推崇有加。但在对比儒墨两家理论的提出理论内容和背景之后,本文提出观点: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现实更多体现的是墨子的思想实践,其中“交相利”为代表。即中国传统社会中大多数人所奉行的是以墨子的“交相利”理论为处事原则,而儒家的君子标准和“义利”学说几乎只是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知识分子一种难以企及却又不断追求的理想学说存在。

由于墨子早年曾接受过儒家的教育,所以必然可以看到墨子的言论中有许多许多儒家的影子。但相比于儒家,墨子理论显然更接近实际的社会情况。特别在有关于义利的问题的言论上,儒家学者孔孟虽不反对追求利益,但实在也不屑于谈论“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可窥见一斑。而墨家的态度则相反: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人在现实生活乃至国家政治现实中关心“利”实际比关心“义”的情况更多些。例如墨子的“尚贤”理论和政府管理理论都极其重视民心民意,以周文王能“与其百姓兼相爱,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远者归其德,闻文王者,皆起而趋之……百姓亲之,贤士归之,为殁其世,而王天下”之例指导统治阶级制定亲民爱民的统治政策。而后世的许多实际政治理论和实践过程中也大都蕴含了这种“交换”的思想。由此可见,墨家的识“利”并利用“利”就实际多了。

除此社会统治阶层的统治实践中体现出的“兼相爱,交相利”理论外,现实生活中中国人也以“交相利”作为符合自然天意的行为基础。对于“交相利”,多数学者认为墨子讲求功利,“功利、利益是他考虑所有问题的前提”并且在肯定其功利思想对中国的积极作用同时大大批判其“急功近利”“短视”的一面。但本文认为墨子的确承认人与人之间关系功利性的存在,但其重点并不在于让人刻意追求现实的利益,不在于着重强调极端的个人利益得失。所以墨子的言论相对于韩非子的对于人际关系的计算本质说与儒家认为人需“舍利取义”,“君子重义,小人重利”两个极端来说,显得较为符合中庸之道,也是相比于儒家更符合人的天性和现实、更贴近中国社会历史的实践环境的学说。

另外,古往今来有许多学者有认为“兼相爱”思想太过理想化,泛爱与墨子本身强调的功利思想不符的批判,并以此说明墨子理论本身就不实际。而本文以为,“兼相爱”则是需在理解其“交相利”思想的基础上才能作出进一步解释,因为人际之间功利性的存在,爱别人目的是为了让别人也爱自己,为了不给自己树敌,墨家要求人人尽可能做到兼爱。除此之外,墨家的其他言论也都可以用这种功利主义启蒙的“交相利”思想出发,找到合乎现实的解释,例如“非攻”“尚力”“非乐”等。这里的“兼相爱”思想是对于现实功利性一种“超实际”的解决方式。正如陈序经解释全盘西化理论只是一种策略与手段,实际目的是为了用极端手段获得中庸结果一样。墨子的“兼相爱”“泛爱”思想颇有用极端提法,为了获得使国民在功利的实际上有尊重他人,爱他人的中庸结果的意味。

那么为什么墨家的学说又更符合中国的现实社会呢?除了墨子的学说所建立的基础更符合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之外,也是因为墨家的学说最早是站在“社会中产阶级”的角度上提出的。墨子作为一个手工业者,生活中必然时常接触到现实的、人际间的、各方面的利益交换。另外中产阶级既有机会接触到下层阶级,贴近社会现实。同时又作为一个希望进入上层社会治理天下的社会积极分子,所提出的理论同时也考虑到上层统治阶级统治之便,提出由政府统一管理社会秩序。相比之下孔子提出理论的本身就站在“君子”的利益集团角度上,期望以塑造理想君子的个人道德文化修养来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不切实际。

墨子吸收了儒家理论的部分内容,也对其他内容进行了批评思考。中国社会虽然长久以来一直提倡儒家文化,但在实际的实施应用于社会及个人生活中时却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偏向于实践了墨家的文化。所以作者认为:墨子理论虽不如儒家学说天下闻名,实际早已贯穿在中国历传统史上的各方面社会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出自《墨子·天志上》.

[2]出自《论语·里仁》.

[3]出自《墨子·非命上》.

[4]杨善民.中国社会学说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第2版,P110-111.

[5]同上,P214,作者评价韩非子的学说为”赤裸裸的功利主义”“这种极端的功利主义却是反文化的”.

【交相辉映】推荐阅读:

上一篇:膝关节动力学下一篇:防腐机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