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的公信力

2024-11-29

网络新闻的公信力(精选5篇)

网络新闻的公信力 篇1

摘要:网络新闻的及时性、海量性、全球性等特点,吸引了大量阅读人群,网络也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新渠道。网民的点击率直接关系到新闻网站的效益及质量。现在,一些网络媒体盲目追求高点击率、高收益,忽视媒介公信力,导致网络新闻标题出现扭曲、夸大、失实等问题,并带来了网民对新闻网站的信任力下降和新闻网站自身公信力下降的双重负面效应。

关键词:媒介公信力,网络新闻标题,失范问题

网络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拓宽了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渠道,但是新闻标题的重要性从未减弱,标题对于阅读量有着极大的影响。传统媒体在塑造媒介公信力方面已趋于成熟。在数字化时代下,网络媒体也要重视媒介公信力。

一、媒介公信力及其与网络新闻媒体的关系

国外对于媒介公信力的研究主要考察可信度的来源和媒介这两方面。媒介公信力这一概念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我国考察的侧重点在大众传播媒介上。在我国,有学者将媒介公信力定义为“媒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任、信服的内在力量”,它的要素有四项:以人为本、内容真实、导向正确、形式亲和。媒介公信力的实质是接受新闻信息的受众对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媒体表现出的责任力和信任力。在每一次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媒介公信力发挥的作用是反映出受众对于新闻传播媒介的接受度,以及受众对其是否满意与信任,同时也能反映出新闻传播媒体自身是否吸引受众。

二、网络新闻标题概述

(一)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特点

网络新闻不同于传统媒体新闻,新闻网站中有多个超链接标题。标题的表现形式除了文字内容以外,还有声音、图像、视频等,这也是网络新闻媒体的一大优势。由于版面设置的原因,一个页面要尽可能多地容纳新闻标题。为了整体效果更为美观,往往要求标题的字数尽量相同。这样一来,网络新闻标题便变得清晰和简洁。由于布局和文本超链接,网络新闻标题必须准确地把握新闻的亮点。这样,新闻中其他要素信息难免会被省略和欠缺,文不对题的失范问题由此产生。

(二)网络新闻标题失范的表现形式

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标题党”盛行,其以夸张、情色、诱惑、歧义、歪曲等和新闻内容相差甚远的方式来制作标题,吸引网民眼球,增加点击量。一些网络新闻从业者在处理来自传统媒体或其他网络的新闻时,避重就轻,断章取义,主观分解新闻内容,进行重组;对新闻次要内容大肆描述,以满足网民的猎奇心理,将情色、暴力、性相关的新闻素材放大。新闻叙事中的真实由此缺失,网络新闻报道呈现出低俗化的趋势。新闻媒体对于任何新闻事件都应该持中立态度,避免在新闻中掺杂个人的感情因素和个人见解。但在现实中,一些网络新闻标题使用了“最”、“惊”、“扒”、“史上”、“逆天”等强调词眼,肆意夸张渲染,制造歧义。此外,由于网络新闻的审查不严格,新闻事件的真实性难以求证。

三、网络新闻标题失范的原因

在转载或加工规定范围内的传统媒体新闻时,某些网络媒体采编者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获得读者的点击率,忽视了标题本身的真实性、人文性,由此出现了大量不规范的网络新闻标题。

(一)网络媒体的相互竞争

商业利益的驱动对于媒体的经营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相对于提升新闻本身的质量和加强新闻团队建设而言,制作吸引人群点击、阅读的标题容易得多。一家网络新闻媒体是否成功,与点击率直接挂钩。新闻的质量并不是衡量一家网络新闻媒体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许多网络新闻媒体更关注点击率,毕竟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网络新闻媒体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的特点。

(二)从业人员的素养缺乏

网络新闻网站繁多庞杂,且不是所有新闻网站都具有采访权。网络新闻编辑的专业素质相比传统新闻媒体较低,同时受利益驱使,网络新闻编辑的新闻职业道德有所缺失。网络信息的更新速度如此之快,如若新闻媒体没有谨慎地使用好选择的权利,那么就很容易引起错误的舆论导向,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这与新闻“社会共器”的性质背道而驰。

(三)法律法规的不足现实

我国与网络新闻相关的各种公约和规定主要有《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规定暂行规定》和《保护网络新闻作品权利信息公约》等。这些规定缺乏具体的执行措施,没有形成法律的威慑力。网络媒体对于信源的把控和辨识能力不足,以致网络平台上传播着大量虚假的信息。关于网络新闻违规的法律规范、法律规定、行政法规和规章较少。

四、网络新闻标题的规范策略

(一)网络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自律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专业性原则。新闻的底线和最重要的特点便是真实性。网络新闻标题在追求新颖的同时,必须坚持客观的态度,说明事件最新的发展情况,突出事件的重点和中心。市场对于新闻媒体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也是一种挑战。网络新闻媒体坚持新闻专业理念,对于传媒业的发展尤为重要,也是新闻传媒业从业人员服务大众的具体体现。

网络新闻媒体需充分发挥社会属性。在市场环境中追求经济效益,谋求自身发展,是网络新闻媒体的经济属性。同时,网络新闻媒体也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网络新闻媒体尤需重视的一部分。网络新闻的信息量极大,且受众面广,因此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在制作标题时要想到新闻的舆论导向性,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创造良好的网络新闻阅读氛围。

(二)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目前,我国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水平不一,这也是导致网络新闻标题失范现象的主要原因。网站在选择工作人员时,要全方位考察,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以提高整体的新闻工作水平。

在具体地制作网络新闻标题时,网络新闻从业人员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网络新闻标题要注重技巧,做到简短、真实、易懂。网络新闻编辑在制作网络新闻标题时,首先要从新闻素材中提炼新闻点,以受众的角度来考虑新闻,使用生动形象、简洁明了的语言来制作标题;其次,注意标题幽默生动、实话实说、简短易懂,不显得单调乏味;再者,根据网络新闻媒体的定位和分栏,不同的版块应该针对性地运用不同要素来制作标题。另外,对于新闻的五要素、重要数据、消息来源、术语,网络新闻编辑要尤为慎重。

谨慎选择和转载新闻。由于网络新闻媒体自身的限制,没有采访权的网络新闻媒体在转载新闻时,尤需严谨选择。首先,在转载之前,要查询了解相关的新闻线索,调查背景资料,注明消息的来源以及在转载时是否对新闻进行了补充或删节等;其次,一定要确保转载的新闻来源具有可信度。

网络新闻标题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媒体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贯穿到日常宣传中去。在制作标题时,网络新闻媒体要强化新闻的价值,这是网站提高新闻标题可信度、保障网站媒介公信力的核心所在。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在发展自身能力的同时,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做好“把关人”的职责,时刻想到为人民服务。

(三)完善网络新闻规范

要解决当前网络新闻标题频频失范的问题,除了要在宏观上完善法律法规之外,更有效的办法是,各家网络媒体制定关于网络新闻标题的详细规范策略。例如,对于新闻标题修辞的使用、词语的描述、各种语码的转换等,具体到每一条新闻标题上去,日积月累,就会总结出网络新闻标题的规律来,也就能规避标题失范的问题了。

(四)注重网络新闻媒体的媒介公信力建设

1. 建立和完善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更正制度。

网络新闻媒体在网站建设上,可以设定专门的更正纠错板块,安排专门的从业人员或建立与网民互动的纠错平台,发现问题及时互动交流。这对于修复网站的媒介公信力将有很大的帮助。

2. 坚持实事求是,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网络新闻媒体的出发点是为人民服务,正确地反映人们的愿望和需求是网络新闻媒体的职责。所以,报道的新闻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这样读者才会接受且产生信任。受众的用户忠实度决定媒体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媒体需要聆听受众的观点,为他们答疑解惑。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受众心目中的媒体也就拥有了较高的媒介公信力。

五、结语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网络新闻媒体的大量出现,网络已经成为读者们获取新闻的途径。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网络新闻标题出现了一些失范问题,不利于网络新闻媒体的发展。在媒介公信力被日益重视的今天,网络新闻媒体应该去探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提高自身的公信力,赢得大众的信任与喜爱。

参考文献

[1]江作苏.媒介公信论[M].新华出版社,2010:3-17.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73-354.

[3]梁一戈,杨朝钊.浅析网络新闻标题失范现象及对策[J].新闻世界,2013(9):154-155.

[3]刘政序.从标题党现象看网络新闻趣味性与雅正性的平衡[J].新闻研究导刊,2015(3):115-110.

[5]杨红星,张兆金.网络新闻标题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闻知识,2013(6):96-97.

[6]王艺焜.“标题党”的产生及其新闻心理的分析[J].今传媒,2014(9):67-68.

[7]陈蕊,宋悦.网络新闻标题的“诱惑性”[J].新闻爱好者,2011(8):86-87.

[8]孙笑笑.从虚假新闻看媒介公信力的冲击与建构[J].今传媒,2014(3):44-46.

公信力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心脏 篇2

在伦敦奥运会上,少数西方媒体追随某些西方政客,千方百计地抹黑、扼杀中国运动员的影响,不仅降低了这些媒体的传播公信力,更丢丑的是公然在全球受众面前撕下了他们自我标榜的新闻专业主义操守。

新闻专业主义系国际社会公认的媒介职业道德。公信力则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和最基本的内容。一个媒体在同行中是否有受众,有多少受众,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主要就取决于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上的公信力。ASNE(美国报纸编辑协会)新闻公信力执行主席Sandy Rwoe认为:“新闻公信力不是解决媒体当前问题的一个时尚的灵丹妙药,而是我们需要一种准确无误的新闻专业主义态度和一套新闻伦理标准。”他一再强调,专业主义标准不仅包括技术水平,还需要职业理想和道德规范,是新闻行业内部的一种自律机制建立的表现,对“新闻自由”与“媒体商业化”的一种自我修正与调节。“新闻公信力不是远离我们工作的一种理论或哲学,而是我们职业化生涯的心脏。新闻公信力不是为了卖出更多的报纸,而是提高我们的报道质量以及建立正直的新闻理念。为了获得更高的公信力,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停止浪费我们已经拥有的信任。”可以说,对于新闻专业主义而言,新闻公信力既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戴共光文,摘自2012年第5期《当代传播》)

网络新闻的公信力 篇3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的媒体在迅速发展, 肯定会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等短视情况, 很多的人用浮躁来形容当前中国的媒体。我认为, 这个问题要区别对待, 因为我们的主流媒体还是负责任有公信力的, 但是有一些媒体确实还需要进一步规范, 这确实是发展中的问题。其次, 这个问题是需要规范的, 规范的方法有两种。第一是我们的管理部门要对新闻记者进行“三项教育”, 一个不负责任的媒体注定是要被市场所淘汰的。做媒体应该实实在在、本本分分、积极健康地去引导舆论, 而不是被网络上一些虽然吸引人眼球却不实的消息牵着鼻子走, 只有这样才会被广大观众和市场所认可, 因此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媒体, 首先要做到对自己负责任, 更重要的是要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负责。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其首要责任就是传播新闻信息, 为党和人民做宣传, 为社会主义事业呐喊鼓劲, 作为党和人民的宣传员, 如果偏离了这一最重要的原则, 失去了最基本的责任感, 新闻工作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评价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最高标准就是看他是否具有“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就要以责任观为最高追求, 将其牢记于心, 同时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底线,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要知道真实才是新闻的生命, 如果违背新闻的真实性, 道听途说、胡编乱造, 凭自己的臆想去宣传报道, 那将是新闻工作者的悲剧。

我们的新闻报道是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通过新闻媒介的反映, 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事实在先、新闻在后, 而现在很多媒体为了将吸引人眼球的奇闻逸事呈现在大家面前, 把网络上流传的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拿来就报道, 结果惹来了大笑话。如2013年的4月1日是西方愚人节, 这一天英国维珍集团总裁宣布, 他们将运营一款世界首架玻璃地板的飞机, 届时乘客将可以在万米高空饱览炫目的风光。英国一些当地媒体报道了这一新闻, 但随后又纷纷辟谣调侃是愚人节的玩笑, 不过央视等国内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却没有对网络上流传的这则消息进行求证, 在4月2日晚间竟然还播出了这一新闻, 与观众开了个过时的愚人节玩笑, 惹来了笑话, 对央视等国内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都知道, 报纸、广播都有自己的出版时间和播出时段规定, 使其在相对充足的时间选择和编辑稿件, 对于新闻媒体而言, 在规定的范围内求快是共同的追求, 在电视新闻媒体播出期间可以随时插播新闻, 这就为发布最新最快的消息提供了路径。跟网络新闻媒体进行合作的电视新闻媒体每天要面对庞大的信息量, 在快速选择和编辑时要对海量的新闻进行认真的求证和筛选, 这样才能彰显媒体的责任和公信力

新闻真实性与媒体公信力 篇4

一、对新闻真实性的一般要求

新闻的真实性是指什么,如果从静止的状态而言,那么下面的话就是定义:“对报道的事件、人物、思想观点,在细节和言语上都要准确可靠;事件发生的原因、对事件的解释,也必须以事实为准绳,引文、数字、史料要引之有据。”

所谓新闻必须完全真实,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意思:第一,构成新闻要素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要真实可靠。第二,新闻反映的客观事实,包括事情发生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言语和动作、原因和结果,都必须准确。第三,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如背景材料,引用的数字、史实、语录都必须确切无误。第四,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认识,也必须讲究真实。新闻的观点、认识的高度、事物发展的程度,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讲究分寸,留有余地,防止片面性、绝对化。

要达到以上要求,当前最主要的是划清一些是非界限,如跟形势和“变角度”的界限。我们的新闻一定要紧跟形势。但紧跟形势,绝不意味着一篇新闻可以乱改角度,随便把旧闻当新闻,把主要是由于其他因素起作用而取得的成绩归结为刚刚开始的某项活动的成果。要划清加工提炼和任意拔高的界限。有的同志写新闻,为了追求所谓思想境界高,喜欢编上一些“闪光”语言,觉得新闻事实大体真实就行了,认识可以加一点。这是不对的。严格说来,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也是客观存在,不能随意乱加乱改。还有,新闻中的形象描述和文学创作的界限。文艺创作允许虚构,可以改名换姓,编造情节,而新闻无论怎样进行形象描述,都必须符合真实情况。

二、在比较中看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与哲学、文学、宗教、舆论、宣传等等都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表现或表达形式,都有“真”的要求,但是内容是不一样的。

新闻的真实,是指报道事实的真实,所以李大钊说:“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文学的真实,是指反映生活、反映自身感受与情怀的真实。宗教的“真”,是指善,以及信仰的真,所以有“诚则灵”一说。舆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多数人的议论,它的“真”在于自然显现了真实的社会情绪。宣传的“真”在于宣传者对所宣传的观念的热情和执着,或者叫“政治真诚”、“商业真诚”,有时导致“只有站在××立场才能是真实的”偏颇认识。

不少记者都是由于喜欢写文学作品转而报道新闻或进入新闻界的,因而新闻失实中较常见的问题便是所谓“合理想象”。记者并非不知道新闻报道的应当是事实,但是又有意无意地借助了不应该借助的文学想象。有一年评全国好新闻,一篇详细描写大客车司机毛计三为救乘客而牺牲的通讯《九米拼博》,经过几道关筛选,还是被拿下来了,因为通讯中的一些内容属于“想象”。其中写道:“他绝没有想到,开车十年、铁轨不知越过万千次的他,竟会面对面与列车遭遇。……焦灼、紧张、懊丧似无数钢针刺着他的心,要是有一米的宽余,或者再有一秒的延宕就好了,他可以避开撞击,可以将客车倒出来。……他知道,只有将车头顺着火车前进方向偏转过去,避免垂直方向相撞,才能……”。人已经牺牲了,这些材料,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作者凭想象加上去的。 “合理想象”在小说中允许,在新闻中却是不合理的!

还有一种情况属于编辑的“合理想象“,也是要不得的。某广播电台收到一份某医院奋力抢救一位维吾尔族农民的稿子,这本是真实的事情。但是,编辑想当然地在报道最后加上了该人出院后激动得热泪盈眶,说了些感谢话的情节。实际上,该人只存活了短时间,还是死亡了。

三、新闻的真实与实际的事实之间的距离

报道是记者对事实的认识过程。进一步说,任何报道都只能是对事实的一种简约的、一定程度上割断的、扬弃的、概括性质的报道,不可能完全将事实原原本本地展现,即使电视新闻也是这样。一位法国学者写道:“我们可以稍稍夸张地说,50位机灵的游行者在电视上成功地露面5分钟,其政治效果不亚于一场50万人的大游行。”

这里涉及到新闻报道的另一特点与真实性的关系。因为“事实本身的纷繁复杂与报道的不可避免的简约性”是新闻报道与事实间的基本矛盾,因而在社会心理学上便有“现实世界”与“拷贝世界”的差别,而人们除了自己能够亲身、亲眼触及的狭小范围,基本上生活在“拷贝世界”中。拷贝世界,即通过接触媒介而构造的外部世界,这个外部世界是否真实,只能依赖报道者。

还有,再先进的媒介或手段,最终要通过人的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多数画面也要通过语言才能帮助理解)外部世界,即使报道者真诚地要报告外部世界,也难以做到绝对和完全的“真实”。同样一条新闻,可能会在不同的受众那里得到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理解。例如关于美国总统里根的儿子失业的消息,有的读了以后认为美国人人平等,总统的儿子也会失业;也有人认为,你看,美国的经济状况多么糟糕,连总统的儿子都失业了。

四、杜绝新闻失实 构建媒体公信力

当前,方兴未艾的互联网以丰富的信息吸引着公众视线,日益渗透进人们的生活,而互联网所特有的交互功能,如: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板(BBS)、网络寻呼等手段,更为人们参与信息的发布和相互间的交流提供了阵地。但是,有的人却趁机把不真实的信息送上网络,甚至隐瞒真实身份,蓄意制造假新闻。而我们有些网站由于各种原因,也未能完全避免传播假新闻。有人甚至夸张地形容网络新闻是“假报频传”。轻者用假新闻搞恶作剧,或进行人身攻击,侵犯他人的隐私权,重则有些人出于政治目的,利用网络媒体的特点和我们有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抓住一些热点事件,制造假新闻,以蛊惑人心,干扰社会稳定。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传播学者:巴伦·李维斯和克利夫纳斯教授通过十年的研究,做了大量原创性的心理实验,得出“媒体等同结论”,意思是人们像对待真人真事一样对待电脑等新媒体,人们把媒体世界和真实世界混为一谈,媒体等于现实生活。这就进一步说明,媒体中特别是新闻信息出现不真实的虚假的东西,对于人们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当受众并没有意识到这点时,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更难根除。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一直是人们公认的一条普遍原则。新闻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一方面是指新闻事实真实准确,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和评价。由此可见,新闻真实有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忠实地反映外部事物,做到不走样,这是真实的基本要求;二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不单纯满足于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要善于在事物的总体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基本趋势和主流,做到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的真实、准确。网络新闻也不例外,虚拟世界同样需要真实。

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只有具有责任感,才会产生公信力,决不能眼看着网络媒体成为有些人造谣惑众、危害社会的“自由空间”。必须站在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立场上,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理直气壮地对网络媒体,特别是网络新闻进行管理。在网络“打假”中,主流新闻媒体网站和从事综合性新闻传播的门户网站应承担起主力军的责任,切实增强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提高网络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信息的辨别力,决不能信奉“拿来主义”。这些网站的新闻达到了真实可信,不仅树立了网络新闻主体的权威,而且能有力抵制零散网点发布的假新闻,起到主导的作用。■

网络新闻的公信力 篇5

追求工作新闻的民生视角

党报的党性原则和喉舌功能是党报的根本属性,必然要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要任务。党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也是党报的根本属性。怎样把党性原则与人民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实践中必须追求工作新闻的民生视角。因此,党报在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有力指导下,要用鲜活的新闻事实、新闻语言、新闻策划,通过追求工作新闻的民生视角把民生新闻做的出彩、做出成绩。

比如兴安盟复建30周年之际,兴安日报社策划了8个系列宣传活动。在《兴安日报》一版开设了“兴安盟复建30年大事记”、“兴安笑脸”等专栏,通过图片形式,讲述兴安百姓30年来的生活变化;在《生活导刊》一版开设了“兴安红色文化巡礼”专栏,集中连续介绍了红色兴安的红色文化及文化遗迹等;在《文苑》版开设“30年身边的大变化”专栏,请普通群众谈(写)兴安盟复建30年来自己家庭生活中变化最大的一件事或一个方面。

通过一系列的策划,使我们的宣传报道与读者的生活贴近了,工作新闻的民生视角,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

还比如,2010年春耕期间,兴安盟出现了少有的降水丰富,但地温回升缓慢的气候现象,农民如果不抢墒播种则增加成本耽误农时,如果抢墒还有低温危害,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兴安日报》快速反应,与基层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农民一起研究什么时机播种适宜,推出了系列评论、系列报道8篇,引导各地推进现代农牧业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针对性地开展了新闻宣传工作,为春耕生产帮了大忙。

今年8月24日,自治区党政联席会做出鄂尔多斯市对口支援兴安盟的决定,并提出到 “十二五”期末,使兴安盟民众生活水平接近全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与全区、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生活的发展目标。我们认为,这既是最大的工作新闻,也是最大的民生新闻。《兴安日报》迅速行动,陆续推出了《真诚沟通是合作双赢的良好开端》、《紧紧抓住兴安盟发展最现实的两大机遇》、《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9篇系列评论员文章。之后,策划了到鄂尔多斯市实地采访,推出解放思想、工业化、文化、城镇化、民生、生态、城乡统筹等7篇典型报道,全景式反映了鄂尔多斯市的发展路径、经验和启示。10月26日,《兴安日报》又推出了《自治区政府支持我盟发展政策措施及鄂尔多斯对口支援方案解读》整版报道。这些以民生为主,不惜版面的宣传报道,在兴安大地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也充分说明了,新闻策划、文章写法,只要把角度和着眼点放在民生的聚焦点上,工作新闻也能赢得满堂彩。

拓展为农民服务的理念,提高党报公信力

近年来,《兴安日报》赋予了农民更多的话语权。2009 年春节前后,科右前旗察尔森镇的17户外嫁妇女代表多次到报社反映:本村姑娘嫁到外村后,村里马上抽回其土地;外村嫁到本村的本人及其孩子多年都没有得到土地,而大量的土地则承包给村领导及其亲属的情况。记者多次与科右前旗信访局、察尔森镇沟通,并随该旗调查组深入调查研究,经过反复多次的做工作,最终17户外嫁妇女及子女每人分得1亩水田和5亩旱田,土地问题得到全部解决。2009年5月12 日,《兴安日报》《关注民生》版《记者接访》栏目,重点报道了土地问题得到全部解决的经过。2010年1月份,返乡农民工开始陆续回家过年,《兴安日报》适时推出了《欢迎农民工兄弟回家过年》的专版,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帮助,随后又开辟了“关注农民工就业”有奖征文专栏,刊登农民创业典型、技能培训活动、外出务工经历,特别是打工者、创业者自己撰写的心得体会文章,为农民工就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刊发征文稿件40余篇,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这使得党报视野将更加开阔,内容将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从而提高了党报的公信力和在人民群众的地位。

加强舆论监督,提高党报的影响力

上一篇:网络媒体的特性与走向下一篇:公共外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