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空间

2024-09-25

历史空间(精选11篇)

历史空间 篇1

1. 引言

城市的扩张, 更新和重构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 存在着一个我们必须挣脱的障碍, 那就是城市的边界。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进程中, 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城市边界与城市发展严重脱节, 本是城市魅力所在城市空间退变为城市发展的束缚。传统的边界空间, 如工业区、铁路高架桥、码头、江堤水岸等城市交通或者功能节点, 成为失落的空间。

城市边界空间对于每一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意义, 是一个城市历史的纪念, 亦是城市发展的空间轨迹。

2. 城市历史边界空间的概念和意义

2.1 城市历史边界空间的概念

“边界”在《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这本书中的解释为:“用以限定每个面或区域的性质和范围, 显示其明确的意象的一种线性成分, 如海岸、江边、铁路、城墙、围墙等, 有时也用来区分两个不同的面或区域。”

在凯文·林奇 (Kevin Lynch) 的《城市意象》中, 边界可把一区域和其他区域相隔离, 也可把沿线两边有关地区连接起来。因此边界并非单一的隔绝功能, 他更强调边界空间的连接作用。

边界是认识空间的起点。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我们日常生活所处的空间, 都是中空的。我们所感知的, 只是空间的界限或者边界。

空间的边界有很多种形式, 墙作为边界是最常见的形式, 无论中外, 古代的城市都有一圈高高的城墙, 有的甚至还不止一圈城墙, 形成内城和外城。墙作为边界, 一方面给内部的人以心理层面的安慰, 另一方面对外人而言, 也形成阻吓的效果, 例如柏林墙。但随着战争手段的发展, 城墙的防御功能逐渐消失, 人们已经不再考虑以城墙来实现防守目的, 新兴城市都告别了城墙, 甚至一些老城因为交通的原因把城墙拆除。但墙始终作为一座城市一种文化符号和空间认知的存在。

2.2 城市历史边界空间的意义

城市的边界形式多样。古时候中国的城市都有护城河和城墙作为其边界。而当代中国的城市这些历史边界都已经面目全非甚至完全消失了。新形式的城市边界的出现和更替更为迅速。铁路、高速公路、工业产业区等城市系统, 在建设初期都是选择在城市外围。然而, 由于城市的极速扩张, 铁路和高速公路以及工业产业区慢慢地被纳入到了城市市区之中, 这就带来了城市发展的阵痛, 具有特殊意义。

(1) 历史意义。城市历史边界是一个城市在特定阶段的发展范围或者行政区划范围。在封建社会是由护城河或者城墙所组成。在当代社会则由铁轨, 高速公路或者工业区组成。不论是在封建社会或者当代社会, 城市边界都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城市的记忆。城市边界不仅仅是回忆的载体, 更多的是我们研究和考察一个时代的人文风貌, 技术工艺, 宗教思想等的最佳途径。

(2) 艺术价值。城市历史边界空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封建社会时期, 城墙往往是一个城市建筑风格的体现。而在当代社会, 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也被破坏无几, 最终剩下的建筑也大部分存在于城市边界。因为这些地方都是情况复杂, 所以抵抗性比较强, 物质结构稳定性高。城市边界空间成为了特殊时期的艺术风格的活化石。

(3) 文化价值。城市历史边界空间是整个城市不同阶层的大熔炉。在这里能找到流浪者, 能找到小商贩, 能找到艺术家。城市边界空间的街巷、建筑、市场等都是城市文化的积淀。研究一个城市的文化, 最主要的是研究一个完整的群体, 而城市边界空间就是这个完整群体聚居的空间。

3. 城市历史边界空间的形成内因及特点

3.1 城市历史边界空间的特点

在人们的感官条件下, 对城市边界的感知常常停留在那些具象的、有实体形态的边界之上, 也就是前面说到的狭义的城市边界。但是城市历史边界空间并不仅是简单的线性要素, 城市历史边界具有与城市空间在空间认知方面有显著的区别。

(1) 形态特征。 城市历史边界空间具有整体是环形, 局部断裂的特征。从城市整体范围来看, 城市边界空间是类似环形的线状空间, 这个空间体现了城市的辐射范围或者城市在一定时间区域内将要发展覆盖的空间范围。从城市片区来看, 城市边界历史空间又是局部断裂的。一座城市的发展, 在整体上是一个摊大饼的不断扩张的模式, 在局部又是一种多核心辐射的趋势。这一特征同城市的发展特征相契合。

(2) 空间特点。城市历史边界空间同城中村有一定的类似。城中村的空间特点一般为建筑密度高, 城市路网凌乱, 建筑呈现不同程度的衰败甚至可能发生危险和事故。然而城市边界空间的路网却是十分清晰的。这是因为在历史时期城市边界空间起到了城市外围路网的作用。城市边界空间具有较高的密度, 但是城市肌理却清晰可辨。

(3) 社会特点。城市边界空间是一种边界空间, 也就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空间相交汇的区域。就必然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经济上的不同阶层, 文化上的巨大差异, 职业、教育等各方面都具有差别的人可能聚居于此。在城市更新中, 原住民的迁出和新住民的迁入频繁发生, 城市边界空间权属模糊也给城市生活带来了巨大问题。

3.2 城市历史边界空间的形成内因

城市历史边界的形成是一个由模糊到明显再到模糊的循环。在城市形成初期, 城市边界并不存在, 但是由于城市居民聚居对于自然环境的选择, 加上其他思想影响因素的干预, 人类聚居变为有一定规律的选择行为, 最后在漫长的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 形成了城市边界。

具体来说城市边界的形成有以下几种推动力。

(1) 自然环境因素。城市历史边界空间的最初形式往往是自然地域的阻隔。如山川、河流、湖泊和沙漠等不适合人类聚居的地方, 或者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类无法逾越和战胜的自然环境。

(2) 人文传统因素。传统文化对于城市边界巨大的影响力。周礼《考工记》有记载古人对于城市规划的理解:“匠人营国。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中国城市多象天法地, 中国古城多见龟城等。对于少数民族以及西北地区, 城市营造有极强的宗教性质。

(3) 历史事件因素。历史事件的发生会改变城市边界。例如冷战时期德国的柏林墙, 就是在战争中两种势力对峙所形成的城市边界;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城则是一种巨型的城市边界。

4 . 城市历史边界空间重绘策略

4.1 城市历史边界空间面临的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历史边界空间是一个城市最为活跃的地方, 同时也是一座城市最为敏感的部分。在这一个区域内, 两边总是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体现了城市边界区域的特点, 但是这种空间差异变异为一种生活品质差异。在城市历史边界空间, 区域缺少基础设施, 区域环境较差。但是该区域却是一个低价便宜, 同时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密集的区域, 换言之是一个开发成本较低, 但是开发门槛较高的区域。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 城市历史边界空间与城市的脱节越来越大, 城市历史边界空间成为亟须规划引导和更新借入的区域。城市历史边界空间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 环境恶化。城市历史边界空间在城市发展初期是由自然环境的阻隔而形成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市历史边界空间成为一座城市生活成本较低的区域, 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员的入住, 城市边界空间担负起解决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的责任, 然而这带来了更大的矛盾。城市边界空间的各种社会基础设施的配置上是远远落后的。这加剧了城市边界区域环境的恶化, 成为了城市更新的主要问题。

(2) 隔绝问题。城市边界往往由于某种原因形成了两个区域的隔绝。不论是山川河流或者铁路公路, 这种隔绝必然导致某种程度上人群的隔绝和城市的隔绝。当局部同城市联系不畅时, 局部会缺失城市功能, 带来人口的大量流出, 缺乏城市活力。

(3)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城市边界空间往往存在着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和工业遗产。这些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整个区域的发展存在巨大的矛盾。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的分布往往将开发地段割裂, 使得城市边界区域的更新受到不同程度的牵制。对于城市边界空间的更新和保护, 我们既要考虑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 又要考虑整个区域的协调。

4.2 基于空间认知理论的历史边界空间重绘策略

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研究中, 对于城市历史边界空间的重绘, 应注重形成具有特色的空间形态。 “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 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 所谓的空间认知其实是人们通过在环境中的移动而获得, 人们首先在实质环境中学习, 在此基础上经过实地经验的空间移动, 产生空间认知的活动, 再通过感觉及视觉历程就获得了空间知识。建筑、环境的可识别性, 线索的形状、色彩、排列、突显度、形象与背景等因素都影响空间认知的结果。

空间认知理论中, 认知距离是衡量空间意向的重要因素。认知距离分为直线距离、道路距离和时间距离, 前二者统称为物理距离, 时间距离称为功能距离。Freundschuh (1998) 的研究表明, 随着认知对象空间尺度的增大, 距离由过大认知向过小认知转换。转换点因城市规模而异, 比如, 敦提为5.5km、悉尼为1km、广州为4km。根据霍婷婷对北京城市认知结构的实证研究, 居民对于城区的认知形式为多核心+ 边缘结构。基于认知距离和空间认知形式, 可以提出历史边界空间重绘策略。

核心植入——公共空间。边界空间的空间意向模糊是导致区域问题的重要原因。根据空间认知理论, 多核心的空间植入有助于提高空间意向。同时, 对于城市边界, 公共空间的引入也是激活区域的重要手段, 对加强边界空间同时空间的联系, 提高空间丰富性有重要作用。

边界生长——街道空间。城市边界空间由于历史原因, 往往道路狭窄, 步行系统不完善。为了营造城市边界空间意向, 需要恢复城市道路系统, 创造良好的街道空间, 以适应商住功能的植入。良好的街道空间不仅能带来城市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升, 同时也能塑造线性的城市空间意向。

以线串点——链状生长。通过公共空间作为核心植入, 街道空间作为线状连接, 城市边界空间意向具备多核心+ 边缘结构, 具有较高的空间意向。对于核心和边界空间的串联, 以功能连接, 形式统一, 进而形成空间的巧妙转化和城市形象的和谐。

5. 总结

城市历史边界空间重绘是一个重温城市发展历史的过程, 也是一个城市功能更新的过程。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 需要保留历史的尊重和缅怀。空间认知理论在城市边界空间重绘中的探讨, 只是一种可能性的探索, 还需要更多的讨论和尝试。

历史空间 篇2

一、爱护学生

“爱心”是老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老师工作的主旋律,可以说,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心”是培养老师与学生的感情的基石,“爱心”是转变后进学生,使他们良好地发展的“灵丹妙药”。苏霍姆林斯基说: “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爱学生不仅要爱那些聪明、漂亮、优秀的学生,也要爱那些不听话、成绩差的学生,我对学生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不偏爱一位好学生,不放弃一位差生,关心每一位同学的健康成长,我用一颗朴实的爱心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班级中有一些同学学习基础较差,我常利用业余时间无偿为他们补课。让每一位同学不仅懂得学习,更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关心人,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二、信任学生

挚友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交往的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信任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

“爱他,就要包容他,信任他”。通过对刘建成的教育,我体会到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开放性,他们的心扉总是对大多数人关闭,只对少数挚友开放。他们都渴求有真诚的友谊,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以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取学生的心,努力去做学生所信赖的挚友,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敞开心扉,我们教师才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

三、宽容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能克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作为班主任,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面对学生的过失,切忌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而应持克制、忍让、宽容的态度,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言行。学生,在老师的眼中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回顾这些年来的教学,觉得要想成为受学生欢迎老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爱学习,不断使自己知识更新。

2、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对他们一视同仁。

3、勇于承认错误,做一位有错必改的老师。

如何树立历史空间概念 篇3

一、充分利用历史地图和历史填充图

中学历史课本中有许多历史地图,利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比较直观、生动,有助于形成历史空间概念,因此,同学们要充分利用配套的历史地图册、历史填充图册,准确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范围和相对位置。例如: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下图)。

认真观察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弄清平壤、九连城、旅顺、威海卫等重大战役发生地的方位和黄海海域的具体范围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并根据记忆将其在历史填充图册上呈现出来。通过细致观察和动手填充,同学们能够牢固掌握知识,巩固历史空间概念。

二、根据课本内容设计地域方位示意图

同学们可自己动手设计示意图,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掌握课本知识,又能加深历史空间概念,也有利于培养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如战国七雄的位置和三国鼎立局面,可以分别设计成如下示意图:

三、比较同一地区、国家等不同历史时期疆域图的变化

通过仔细观察同一地区、国家等不同历史时期的疆域图,并分析疆域变化的原因,既能形成宏观的历史空间概念,又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相关历史知识,提高观察分析能力。例如:通过对元朝疆域图和元朝以前疆域图的观察分析,可以知道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以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通过对元朝运河和海运航线图与隋朝大运河图的比较分析,可以知道元隋两朝运河的路线和位置是不同的,元朝不仅漕运发达,海运也很发达,并可进一步分析出元朝运河路线变化的原因和漕运、海运发达的原因。

四、归纳同一地点(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一些重要的地点往往是历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场所,通过归纳,可以获得对这一地区历史的系统认识,并巩固已形成的历史空间概念。例如:洛阳作为九朝古都(又说十三朝古都),中国古代有哪些朝代在那里建都,那里都发生过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产生过哪些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历史街区中街道空间营造 篇4

1 两个历史街区概况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是成都历史留存下来的较有规模的清朝古街区,作为满城兵丁胡同仅剩的遗存而引起人们重视。是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这三条平行的街道和位于其中的古建筑及其围合的院落组成。“南宋御街始建于南宋,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全长约4.3千米,又称为“十里”御街。它分为三段:首段从万松岭到鼓楼,是临安城的政治中心;第二段从鼓楼到众安桥,是当时的商业中心;最后一段从众安桥至武林路、凤起路交口结束,形成了商贸与文化娱乐相结合的街段。[1]”

2 历史街区中的空间整合

历史街区的改造更新即是在保护性的原则下对历史街区建筑物、构筑物和街道进行改造、更新、拆除和保护,以使其功能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融入现代文化,进一步营造场所感且延续历史文脉。历史街区中的空间可以分为街道空间和建筑空间。街道空间是由两侧建筑立面、天际线、构筑物、城市家具和绿化组成;建筑空间由建筑单体内部空间及其围合的空间组成。历史街区内空间整合包括对其街道和建筑空间的功能重构和整体场所空间的营造。

虽然二者在改造更新手法和风格上迥然不同:南宋御街的改造者王澍运将苏杭古典园林的元素很好的融合到了改造中,建筑物、构筑物和城市家具均应用了园林元素;“而宽窄巷子则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和建筑文化在南方的遗存。”[2]

3 两历史街区在空间营造上的共同点

历史街区是一个在城市中较为特殊的城市空间。而历史街区的肌理便是它的外部空间形态,从中可以看出街道的走向和建筑的布置(图2);历史街区中的街道空间便属于内部空间形态。

3.1 街区整体肌理特点

宽窄巷子和南宋御街的改造更新都是在尊重原有的肌理基础上进行修缮更新改造。即外部空间形态保留,在内部空间做文章,以营造空间场所。我们可以看出:在图底关系上,两历史街区的建筑密度均不大。建筑面积约占整个街区面积的50%左右。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比值均接近1:1。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提到当D/H接近1:1时,街道尺度最适宜,人在街道中感觉最好。当人处在这样的街道环境中,心理不会产生空旷感、渺小感和拥挤感,反而会和街道、两侧建筑产生良好的互动。

3.2 街区整体氛围营造

3.3 街区内部空间设计

街区内部空间包括街区界面(各建筑立面和地面)、景观节点、古迹遗存和城市家具的设计。宽窄巷子中保留了明清时期北方合院的建筑形制,青砖垒砌,硬山坡屋顶,屋脊神兽,瓦当滴水,门当雕刻均是统一风格。而南宋御街在宋朝建筑基础上加入西洋建筑元素和苏杭园林元素。中西合璧又不脱离现代生活和怀旧情怀。在两历史街区中,天际线变化增加了街区的层次感,人在街区内行走视线随时随着天际线变化、街道宽窄变化而变化。在营造街道空间方法上,都在宽阔处造场,在窄处造径。在立面设计上,由于历史建筑采用砖石材质居多,以此代表实,在实基础上开门窗以营造虚,所以两历史街区空间感强烈的一个重要元素就是立面上的虚实结合。

从图5可以看到宽窄巷子建筑层次很丰富,在营造界面时采用玻璃材质在实的基础上增加虚的元素,或在实体墙上利用青砖做减法造型;而南宋御街建筑形制很统一,它营造立面的重点就在于每个立面的个性化设计,既有特点又不失统一。

在设计元素上,宽窄巷子保留了古建的元素构件。采用的材质主要是青砖和石材,屋顶统一使用青瓦。在局部使用木材和玻璃等透明或半透明材质平衡实体质感。南宋御街主要采用中式园林元素和西洋建筑构件,如山花和柱头柱式、青砖青瓦砌墙,清水混凝土构件和天然石材构件。材质上运用种类较多,但是在设计中注重整体感,将混凝土材质作为整体框架,青砖青瓦作为主要填充营造纹理,西洋元素作为立面装饰。但是对比两街区可以看出,他们在运用如此之多的元素和材质同时,在细节上的营造毫不含糊。大到街区肌理节点布置,小到每个门面logo设计,全部都与整体基调统一(图6)。而在朝向天空的立面——地面的设计中,也考虑到行人游走的视线层次。在游走中行人经常会低头,所以在营造地面的设计中,不仅采用了诸如青砖、石板、瓦片、木材等材质,而且在营造纹理上也趣味横生(图3、图4)。宽窄巷子中材质虽然不多,但是水磨石版的纹理和颜色各有不同,所以组合在一起后将产生非常多的层次;南宋御街中,主街中央采用粗糙石板铺垫,边缘用竖向石条分界,两侧采用青砖之字形排列或横竖排列,在两侧沟渠和景观节点则采用平整石板。景观营造方面,两历史街区绿化率都比较高。宽窄巷子主要体现在街道两侧店面前部,作为每个店面的一部分而融入设计,既有高大树木也有低矮盆栽和花篱。南宋御街则与两侧沟渠配合,因为南宋御街街道较宽,所以在将街道的三等分处栽树,水中有荷叶荷花,树旁有花篱和座椅结合。

3.4 细部节点设计

在细部节点设计中,两历史街区都考虑到了细节的精细设计。南宋御街中园林元素的应用和古迹的保留再设计在街区中是一大亮点。保留了南宋街道遗址并融合到街道整体中,使其成为一个景观节点。园林中的开洞形式转化,使其成为店面的一部分。园林流水假山形式转化使其成为街道内渠和景观。而在宽窄巷子中,在保留古建原立面形式同时,再在其中加入现代复古元素。街道中每一段都取其位置特点或者建筑特点顺势造细节。比如二维向三维转化的马,凹进墙里的“宽窄”二字、宽窄巷子街道肌理(图1)、西洋人物阳刻等等,这些都使街道在统一中催生千变万化。而南宋御街在建筑围墙上的仿真阳刻小品设计则更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各个年代,进一步的回应游人的情怀诉求。在城市家具设计中,也都采用统一的设计元素和手法:垃圾桶、座椅座台、花篱、井盖、路灯、标识系统等。

4 场所精神的营造

挪威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在阐述关于建筑现象学时说道:“场所这个环境术语意味着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组成的有意义的整体。这个整体以一定的方式聚集了人们生活世界所需要的具体事物,这些事物的相互构成方式反过来决定了场所的特征,使人们产生归属感的建筑空间就是场所,建筑对人的行为、思想、情感所产生的意义就是场所精神[3]。”

场所精神是当地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的集中体现。而文脉又是人们生活中在历史传承下的心理,融入到生活的心理。宽窄巷子和南宋御街都是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场所,那么他们就具有强烈的场所感,人们身在其中会感觉强烈的归属感,这样,场所感的本质就是根植于人们心中的历史文脉心理与这个场所所体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产生共鸣。强烈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在营造过程中始终统一在大的文化框架下,在细小之处照顾到人们最细微的感受,即统一又千变万化,这样使得人们游走其中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愉悦感。这说明两个历史街区都唤醒了人们在情感上的特殊意蕴。

5 结语

快速发展的社会往往忽略了人的精神诉求,一个城市的活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建设的活力上,居民的活力才是一个城市根本的活力来源。在大拆大改的途中大部分人都丧失了唤起回忆、安放躁动、沉思静听的空间。所以在营造历史街区的过程中建筑亦或是街道更多的是要作为对人们所处时代的一个回应。尊重历史,营造生活,继承精神,让人们主动参与到营造城市和生活中才是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明睿,董嘉鑫,李早,传统元素在文化商业街区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以杭州“南宋御街”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刘超然,刘钟文,浅析历史街区中街道空间的场所精神—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J].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2014—10

[3](挪威)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田原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

历史空间 篇5

2006年7月29日

在北京798艺术区“百年印象”摄影画廊内,一场名为《回放》的翁乃强摄影作品展开幕,但并未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当时,画廊展出作品的价位大多在3000-6000美元上下。

4个月后

北京华辰秋拍“影像艺术”专场中,那件3000美元的《回放之一》拍出了22.55万元人民币的价格。

2006年12月

《回放》系列最大尺幅(2m)的作品,又在“百年印象”里成交,价格是3万美元。

2006年3月,一幅由美国已故摄影大师爱德华·斯泰肯创作的作品《池塘月色》,在纽约苏富比春拍中,以292.8万美元的天价落槌,创造了全球艺术品市场摄影作品的拍卖新纪录。

2006年4月,在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上,日本的ZEIT-FOTO SALON画廊带来了一系列欧美大师的黑白照片;西班牙画廊则在展示国外艺术家的人体肖像照片之余,力推北京艺术家铁鹰的摄影作品;本土的北京索卡当代空间画廊,在展位上也挂满了一系列创作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际艺术摄影作品;而张洹和王宁德的照片则分别成为F2画廊和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的主打展品。

在随后的国内艺术品春拍中,北京的嘉德、保利、匡时国际等主流拍卖公司纷纷开始推出上拍的摄影作品,虽然数量有限,而且大多数为朗静山等老一辈摄影艺术家的作品,但影像拍卖的热度在国内迅速升温。

2006年11月,中国首次“影像艺术”专场拍卖会终于开拍,《希望工程之“大眼睛”》、《毛泽东在北戴河》、《虔诚者》等众多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的经典摄影作品,首次出现在拍卖会中,其中《大眼睛》以30.8万元创该专场的最高成交价格。当天,133件拍品中有81件成交,成交率近六成。

从此,国内艺术品投资的一个新领域——影像艺术投资市场正式确立

影像艺术市场源头

文/石志民(资深影像艺术家、评论家)

卡罗尔·凯尔斯1997年在《关于摄影收藏市场的调查报告》一文中,曾十分详细地报道了美国摄影收藏市场的变化和近况。文章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以摄影为媒介,使用多种形式表现自己艺术灵感的艺术家,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多。

确实,美国现在仍有少数不展示摄影作品的现代4画廊。但如大都会画廊和杰伊·格尼现代艺术画廊等在纽约许多极有影响的画廊,他们的大多数展品均为摄影作品,美国其他城市也大同小异。为什么呢?对于有眼光的收藏家来讲,摄影作品是目前最有活力、最实惠的艺术收藏品。

其实多年来,经济成功似乎故意躲避着大多数摄影艺术家——认为摄影不是艺术的陈旧观念一直困扰着摄影,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某些门类的摄影甚至到90年代初期。尽管一些精明的收藏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收藏19世纪和早期的现代摄影作品,并使其价位逐渐抬升,但对当代摄影作品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

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开始采用摄影媒体是艺术界转而重视摄影的部分原因。或许可以争辩,并非专业摄影画廊本身,而是更多博物馆和画廊开始展出摄影艺术家作品的时候,才改变了潮流的趋势。

泉州老城历史空间网络体系建构 篇6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 许多历史城市的空间形态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建筑的建设和传统街道的改造, 使得历史城市被渐渐蚕食, 城市历史信息在拆建中湮灭。由于缺乏价值的挖掘和空间的整合, 历史空间往往很难与现代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因此城市如何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保留其地方感和历史感, 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历史空间网络体系的建构对于从整体上研究、保护和塑造城市历史意向有着积极的作用。

2 历史信息空间网络体系与结构

2.1 历史信息空间网络体系

城市中各类历史信息要素在空间上相互关联、整合表达, 形成城市历史信息空间网络体系。不同类型的历史信息空间要素叠加, 形成不同的空间网络。不同的空间网络叠加, 形成完整的城市历史信息空间网络, 包括物质文化空间网络及非物质文化空间网络。自然山水格局与历史水系构成山水空间网络, 历代城墙城门构成城池格局, 历代街巷构成历史街巷网络, 历史公共区域及核心节点塑造公共空间网络, 重要的历史建筑与构筑物形成城市地标网络, 这些都属于物质文化空间网络。而非物质文化空间网络是隐形的网络, 主要包含历史传说、名人故事、宗教活动、民俗活动等历史信息, 通过非物质文化展示和传承空间的保护和塑造, 形成空间网络。

2.2 历史信息空间网络结构

通过物质文化空间网络与非物质文化空间网络的叠加, 形成城市历史信息空间网络体系。通过网络体系的分析, 我们发现城市中历史空间要素相互交错呈现不均质的分布状态。一些区域历史信息要素叠加密集, 成为重要的历史空间群组。这些群组相互连接, 形成历史文化空间脉络, 或称其为历史信息空间网络结构。空间结构的架构要素一般都包含有历史空间的核心、轴线、圈层和斑块等。

3 泉州老城历史信息空间网络体系建构

泉州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老城内历史文化信息留存丰富, 整体风貌保存较好。在历史意象重塑方面, 泉州做了些许探索, 但对城市发展变迁的研究还较少, 缺乏对历史信息的挖掘, 对历史资源的保护还仅限于片状的分散式的保护。因此通过对泉州老城历史空间网络的建构, 有助于进行整体性的保护。

3.1 城池格局

泉州城池从唐建城开始, 至宋元时期呈现向南发展趋势, 这与城市地理环境变化有关, 地壳上升, 水位下降, 城市南部陆地面积增大, 给城市向南扩张提供了客观的地理条件。同时与泉州港口贸易的繁荣发展也密切相关, 商人自东边刺桐港上岸, 通过陆路由通淮门进城, 也有部分换乘小船, 由城市南部码头进城。海外贸易的发展, 商业的拉动是城市向南发展的动力。至明清时期, 由于海禁政策和城防的要求, 泉州向东南发展的动力消失, 沿海居民内迁, 城市因此向北拓展 (见图1) 。

城楼:泉州城子城的门楼, 北楼在宋末元初废弃, 丽正门在1923年拓辟中山路时拆除, 其余两座门楼在1937年奉省府令拆毁。罗城七座城门, 在1923年~1927年拆城辟路时期, 被先后拆除。2002年, 依宋元旧制, 复建了朝天门楼, 2003年, 依清旧制, 复建临漳门楼, 依唐旧制, 复建北楼。几座城楼的复建, 对泉州城市意象的塑造,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迅速成为城市的地标建筑。

3.2 历史水系网络

古代泉州城内外沟濠纵横、池塘众多, 水系可分为城壕, 沟渠及池塘。唐~五代时期, 子城范围内沟渠就基本形成, 宋元时期, “金交椅”外侧的排水系统也基本形成, 随着城池向外扩展, 之前的子城城壕与原罗城南壕也转变为城市内沟渠。老城内的排水沟渠统称“八卦沟”。八卦沟经过历代的疏通, 对古代泉州的饮水、排水、防涝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朝之后逐渐堵塞, 或因建设需要盖上盖板成为阴沟, 部分八卦沟被纳入现代城市排水系统。当前城市中仅存的明沟为新罗城南壕的“巽流” (见图2) 。

城市南部在唐~五代时期有大片的水面, 至宋元时期, 水面积大大缩小, 明清时期, 水面分成多个池塘,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 这些池塘才消失殆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泉州城市建设的变化过程:宋元时期陆地上升, 城南水面积缩小, 使得泉州城向南发展成为可能, 同时也因为城市建设, 对土地的需求, 水面也被人为缩小改造。到了明清时期, 城市衰败, 人口密度降低, 对城市建设用地需求减弱, 因此池塘得以保存,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 城市进入了快速建设阶段, 池塘便陆续填没。

3.3 历史街巷网络

古代泉州城市的道路骨架, 由唐~五代时期的“十”字, 发展到宋元时期的“干”字, 然后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道路网格局在唐~五代时期, 受街坊制度的影响, 子城的南部, 形成了方格网状道路, 子城外受大面积水面的影响, 道路数量较少, 多为断头路。宋元时期, 子城墙拆除, 子城内路网不断完善, 罗城内路网密度随着城市居住密度的增加和水面积的减少, 也在不断增加, 呈鱼骨状。到了明清时期, 城市道路才基本成网, 路网密度比之前有了较大提高, 但城市主干道狭窄, 支路拥堵, 路网结构不明晰 (如图3所示) 。

民国时期, 随着城墙的拆除、南大街的改建, 城市南北沟通更为顺畅, 南大街沿城墙根修建, 连接至亭前街, 宋元时期形成的排铺街也因此得以保存。建国之后新华路的修建, 进一步改善了城市的南北交通, 使泉州城市形成了“井”字形道路骨架。

改革开放之后, 城市的主干道均在原来的道路基础上进行改造, 东街、涂门街、新门街、新华路、九一路都拓宽至24 m以上, 改善了老城的交通条件, 但也很大程度的破坏了老城的肌理。老城东侧温陵路的建设, 则拉开了泉州城市向东发展的序幕。

3.4 宗教空间网络

在泉州建制之前, 佛教与道教就随着移民的步伐传入泉州, 随着宋元海外交流的发展, 中东、南亚与西方的各种宗教先后传入, 泉州成为多宗教文化并存之地, 除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之外, 还存在着种类繁复的民间信仰。民间信仰与居民日常生活、宗族传统乃至行业生产结合紧密, 深深的影响泉州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唐~五代时期, 老城内有各类寺庙17座, 其中可进行空间定位的佛教7座, 道教4座, 民间信仰3座。宋元时期, 有各类寺庙74座, 其中可进行空间定位的24座。明清时期是泉州民间信仰发展的高峰期, 可以进行空间定位的47座。同时, 还有90座各类宗教建筑始建时间未详, 但在清代的文献中可以查阅到相关记载, 因此推断其建设年代最迟在清朝。

民国时期, 受战争的影响, 城内大量宗教建筑荒废, 文革期间, 各类宫庙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人为破坏。改革开放之后, 在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下, 各类宫庙得到修复, 各类民间仪式逐渐恢复。如今, 老城内各类宗教建筑89座 (见图4) 。

泉州老城内各类宗教场所构成古代市民公共生活的主体, 在今天, 各类宗教场所仍然是泉州市民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是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舞台;不少宫庙在平时作为社区的活动中心, 是人们联络感情、维系社区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4 历史信息空间网络结构

对以上各类历史信息网络进行叠加, 形成历史文化空间网络, 可以对城市的历史空间环境进行整体把握。根据泉州老城历史文化空间网络分布形态的研究, 我们发现, 泉州老城内历史信息空间要素分布较为密集, 呈现出轴向, 圈层和斑块结构 (见图5) 。

轴线:城市主轴———中山路与东西街构成城市十字形主轴, 延续建城以来的城市轴线, 串联起城市各个时期重要的历史资源。

城市次轴———涂门街, 自宋元后即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轴线, 沿线分布有清净寺, 关帝庙等一系列城市重要的历史信息空间。

圈层:外圈层结构———环城山水空间, 护城河、东湖、破腹沟、晋江、北渠及西湖护城水系和清源山、桃花山等山系共同构成外环生态圈层。

内圈层结构———公共核心空间, 以子城城墙范围作为基础。此圈层内历史信息空间要素最为密集, 城市公共活动集中, 有利于历史文化空间的全面塑造。

斑块:西街斑块、城南斑块。这两个片区内具有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民居群落, 近代建筑以及各类名人传说等历史空间信息, 是城市中历史信息资源较为集中的特色空间区域。

5 结语

建立在最新数字化地形图基础上的历史信息空间网络体系可以与各层次保护规划实现较好的衔接, 使得城市历史文化信息成为公共化的资源, 为城市不同层面上的历史空间保护提供不同的支持。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整体空间网络的建构, 在中观层面上制定与控规相衔接的历史信息空间导则, 在微观层面上为设计师提供设计灵感与素材。

摘要:通过对泉州老城各类历史信息分期叠加, 形成城池格局、历史水系网络、历史街巷网络、宗教空间网络等历史空间网络, 在此基础上进行叠合, 建构历史空间网络体系, 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 为城市历史空间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泉州老城,历史空间网络,历史信息

参考文献

[1]周焜民.泉州古城踏勘[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2]黄梅雨.泉州古城街坊摭谭[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798:铭写与掩埋历史的空间 篇7

798, 一处充满诱惑而又拒绝阅读的空间。一个渐次放大的能指, 一张北京、抑或是当下中国的名片;却如同一块剥落的页岩, 重重叠叠, 铭写并掩埋了历史、岁月与记忆。尝试在文化与社会的意义上测绘与定位798, 起始处, 或是一座指向多方的路标, 历史在交汇处内爆, 漂浮为消费社会的轻盈的烟云。其下, 历史与现实, 仍沉重、艰辛。但被掩埋和淡忘的, 是否仍可以发声?

路标一:冷战/后冷战?

军工厂 (全民所有制单位) →集团公司 (国有企业) →转产→破产→荒城→so Ho生活区/Loft生活方式→城市名片?

798工厂, 诸多同一系列工厂的代称, 以其数字代码的厂名, 显露出冷战年代、酷烈世界的印痕。这座前苏联以民主德国战争赔款援建的工厂群, 曾以百分之百的“德国造”而铭写着一个时代的记忆:转瞬即逝的新民主主义阶段、朝鲜战争、国家资本主义的揭幕。世界一分为二, 水火不容。曾经, 工人需三代以上的纯正的红色血统方能入厂;昔日, 闲人免进的工厂大门庄严、神秘, 提示着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成就: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完成, 工人阶级当家作主、尊为天之骄子的时代。

尔后, 是大变革的年代。“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最新的一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军转民, 集团公司, 短暂的、最后的辉煌。再后, 则是冷战的终结, 资本的巨流涌过冷战时代的高墙深谷, 席卷昔日的红色世界。体制转轨, 国营变国有, 大中型企业纷纷破产。90年代, 原798系列工厂职工中的特困人数多到令人齿寒。曾令人神往仰望的厂房群渐次成了一座绝望的、遭废弃的荒城。

置身于城市边缘的地理位置, 延宕................了798注定被荡为平地的时刻。20世纪的最后20年, 北京的城市改建, 以战后重建的规模展开;特定的历史地标:工业化空间——将古城北京改造为生产型 (工业) 城市的印记在此间快速地抹去。或许除却因此而重新跌入底层的工人, 当巨型铲车推平了一座烟囱高耸的工厂, 代之以新型高尚住宅、商城或街道之时, 这里没有痛惜、没有吁请, 甚至没有片刻的怅惘和些许叹息。一个时代的终结伴随着的, 是大喜若狂的告别、唯恐稍缓的葬埋和遗忘。对仍占有798的人说来或许颇为“不幸”的羁留与延宕, 却不期然开启了一个迥异的契机, 成就了一处历史的畸存和记忆的改写。当“海龟 (归) ”艺术家们在798复制出中国第一处SOHO生活/艺术区, 当798在全新的语境中再度成为前卫、时尚和令人神往的称谓, 历史纵横的轨迹在汇聚处碎裂。这一次, 历史不是在轰然推毁中陷落, 而是在其凸现中悄然沉沦。无论是颓败了的厂区拱廊, 空荡的昔日车间、库房, 渐次锈毁的废弃车床, 还是墙上依稀斑驳的“把工厂办成毛泽东思想大学校”仿宋体口号都成了可供趣味消费的表象;甚或仍在惨淡经营中的厂区和工人也成了提供后现代拼贴的元素和景片。798空间, 宛如一处巨型的政治波普演出。此间浮现翻卷的, 不是记忆的显影, 而是历史感的最终消散。老空间翻新的舞台之上, 主演人并非头戴魔鬼面具的艺术圣徒, 而是“大神布朗”——唯物主义的半神、资本的动力与逻辑。

路标二:艺术家导引的资本之流

圆明园画家村→东村/三里屯→后海→798

沿着另一处路标的导引, 作为一处艺术家先导的另类空间的创造与别样社群的集聚, 798的起始点是今日已荡然无存的圆明园画家村。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 在户籍制、单位制仍森严的时代, 全国各地的艺术青年夹杂在潮汐初起的民工潮中流浪到北京, 寄居在圆明园的农民房里。在此, “北漂”、“波西米亚”的称谓全无浪漫意味, 指称着一群时常饥寒交迫、全无保障、不时遭到权力机器惊扰和驱逐的漂泊者。而八九十年代之交的社会动荡和激变, 不期然间造就两个彼时北京的边缘社会群落——在京外国人社群与流浪艺术家的接触和组合。经由外国记者相关报道的导引, 圆明园画家村的称谓开始在海外远播, 青年艺术家聚集起的别样社群, 成了欧美观光客眼中的另类旅游景点。先是外国游客近乎善行的购买艺术品引来精明的小画廊经营者, 继而引动了精明的国际艺术品商人前来“淘金”。若说早期艺术品商人极低廉的收购价格几近劫掠, 但彼时这低廉的收益足以使得流浪艺术家跻身于“首先富起来”的人群之中。财富与城市扩张对乡村的侵吞, 使得一部分艺术家开始了他们朝向中心的迁移, 迁往北京城市改建的头阵, 未来的CBD商圈, 在新的“高尚住宅”中形成了艺术家的“东村”。不是崭新、宽敞的公寓楼中的画室、工作坊, 而是东村的衍生物:三里屯酒吧街成了这幅路标的第二站。如果说, 在圆明园画家村形成了 (流浪) 青年艺术家、在京欧美记者、海外媒体、欧美艺术商人、画廊间的互动模式, 其中仍点染着浓重的冷战氤氲, 那么, 到了三里屯时代, 后冷战时代的全球商机与资本, 作为此前隐形的角色开始介入并凸现。从一开始, 三里屯酒吧街便不仅是艺术家的聚集区、也是艺术品的交易场所。相邻使馆区的地利、人和, 使得这里成了在京外国人的“乐土”, 而中国地下和地上的艺术:画家或装置、行为艺术家、小剧场戏剧、新影像运动、摇滚或庞克, 则不仅在这里找到了演出的舞台, 而且找到了撞击“走向世界 (欧美) ”之窄门...............................................................................................的契机。不只是经销艺术品的商人在这里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三里屯酒吧街短时间内迅速扩张, 些许艺术气息、不无表演性的波西米亚风格, 成就了对前卫时尚、另类姿态、国际景观、中国趣味的拼贴和消费, 成就了笙歌中的不夜灯火。

于是, 三里屯作为特定的时尚、旅游景点的形成, 开启了艺术家导引、资本快速跟进的新模式。事实上, 这也正是后6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地景变迁的一份奇妙的动力传动模式。一旦资本带来太过浓重的铜臭, 更重要的是, 飞涨的地价超出波西米亚艺术家的承受能力, 他们将再度逃离, 另觅天地, 资本则好整以暇, 待机跟进。

再一次, 中国艺术家们的出逃线路继续朝向城市中心:后海/什刹海老城区成了下一个目的地。若说后海是早期三里屯的复制, 那么其不同之处在于自觉的空间、景观意识与资本的同期跟近。若说三里屯酒吧街只是盲打误撞与别无选择间对老北京街巷的借用, 那么后海则充分自觉地借重老北京的街巷与四合院空间建构了异国情调与东方趣味。若说直到三里屯酒吧街成了北京城市文化的前端, 资本方式方才尝试挤入, 那么, 到了后海一例中, 在中国大都市涌动的资本之流则是闻风而动, 后发先至。在后海, 艺术家们几乎是甫一落地, 便开始筹备再度的逃离。此时, 已悄然形成中的798成了一个新的、也最为夺目的落点。2003年不期而至的“非典”最后助推了三里屯的衰落与798的凸现。

路标三:全球化时代的乡愁

“海归”/遥远的乡愁→so Ho/Loft/淡去的60年代→红色怀旧?

最终被赋予了奇观意义的798, 不仅是空间位移与地景变换中的三里屯或后海, 而无疑有着极为清晰的全球语境与国际定位。这一次, 参与“选景”的仍是流动中的艺术家, 但这已不是八九十年代之交来自全国各地涌向北京的寻梦者, 而是早在80年代初中期便悄然涌动的出国潮的第一次回流中的“海归”。

如果说, 国门初开的80年代, 怀着一去不还的壮志去国出走的一代志识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那么“归国创业”第一浪的涌动, 则成为“中国崛起”这一区域与话语现实的小注脚。运用诗意、想象的语言, 人们或许会说, 穿过近20年的光阴, 跨越大洋之隔, 流浪世界归来的知名艺术家在798——昔日的厂区与宿舍、宽敞而封闭的“大院”中找回了儿时的记忆和家园, 平抚了深深的乡愁。但今日798却远比三里屯、后海更为清晰地凸现了当下中国文化, 又或许是社会的“故乡/他乡”之辩证或悖谬。和90年代以降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相仿, 海归们充当着高速推进的全球化进程的区域导航者, 引入种种明确的国际化模式、指认与建构预期。对798的选取与重构, 与其说出自满载的乡愁, 一个炽热、特殊时代的铭写与记忆, 不如说是对某种纯正的国际/美国版本的艺术家生活:SOHO艺术/生活区、Loft生活方式的引入与中国复制。其原创版出自纽约——当下中国想象中的“世界”所在与近乎惟一的国际大都市蓝本。尽管SOHO、尤其是Loft生活方式在欧美脉络中清晰地牵系着60年代的学生运动——民主、反战、民权、女权运动、此间的嬉皮士群落, 以及反文化运动落潮处不甚情愿地返归主流社会的一代有意选取的城市“灰色地带”:废弃的厂房、仓库、工业荒城, 但是, 于新世纪之初的798, 这抹欧美历史中酷烈与灰烬中的暗红亦飘散殆尽——除却作为某种偶一为之的趣味花边。犹如时尚杂志上一则标明摄于798的某名表平面广告:幽暗的明代长卷画的底景上是相当暴露的时装美女, 而黑色的衬底上反白字样印着鲍勃·迪伦的英文歌词。历史的纵深与曾印染着血与火的印痕在不可能的相遇中幻化为后现代拼贴的扁平。若说在798, 前卫或波普艺术第一次获得了“正确”的舞台和空间包装, 那么, 快速跟进的资本洪流也迅速地将这艺术的空间和空间的艺术挤向了边角。

事实上, 798所托举出的那份晚近的乡愁、50—70年代中国的历史与记忆的权利与合法性, 只是在“798保卫战”中方始浮出水面。尽管“798保卫战”是另一处现实与历史的路标:艺术家的集聚与改建、地价的飞涨、无从染指的原企业所有者、此间的地权、产权、其间如失落在历史裂隙间的针一般的原企业职工的劳动者产权, 国家资本、跨国资本与企业资本间的利益争端, 笔者将它留给另一个故事, 另一次讲述。在这场798的存与否的交战中, 保卫者第一次提出了当代工业空间铭写的当代历史、“我们的记忆”。似乎是第一次, Nostalgia在中国大陆语境中获取了“乡愁”——一个空间指向的意蕴, 而非“怀旧”——一个时间维度上的指称:似乎一度附着在月份牌美女、30年代影星、老上海、殖民者海报或烟标的怀旧之舟, 终于获取了它得以停靠的当代港湾;似乎一份粉红色的怀旧遥遥呼应着“重写红色经典”的潮汐。如果说, 红色怀旧印证的不是历史的重返, 而是危险的历史终于安全地远去, 那么, 即使在“798保卫战”中, 对这清晰撰写着冷战、中国全民工业化历史空间的论证, 也萦绕在“包豪斯遗韵?”、“俄国构成主义建筑?”、“侧重功能性的工业空间?”的国际指认之中。

而更多现实中的路标渐次清晰:甚或在SOHO、Loft的原创地, 其历史的意味、现实的坐标亦已转换, 其现实的定位不再是某种蜕变中的反叛与不甘, 而是全球化时代崛起的“创意经济”, 资本主义新教伦理的最新实践版本, 领先时尚的“布波族”的登场。今日798, 不仅以其“多样性、包容性、前瞻性和可塑性的空间”成为北京的“城市名片”, 而且其更确切的功能则是“创意超市”——“以完善、优质、高档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各种协助”。

历史中的红色业已淡去, 现实的血污已获掩埋, 798, 一处记述着历史的空间正飞升为一处非地, 一处以艺术家为标识的、或许终将放逐了艺术家的非地。

今日798, 不仅以其“多样性、包容性、前瞻性和可塑性的空间”成为北京的“城市名片”, 而且其更确切的功能则是“创意超市”——“以完善、优质、高档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各种协助”。

拓展中学历史教学空间的几点做法 篇8

中学历史课本上的许多历史故事,只是一个梗概,情节比较简短,学生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有关的故事内容。如讲《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课时,我向学生推荐《郑成功》这本书;讲到唐宋八大家时,我从图书馆借回唐宋八大家专辑,让学生用课余时间阅读。许多课外书籍,作者在符合当时历史情况的前提下,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使故事具有文学性、趣味性,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历史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进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有的课外读物,如连环作品、历史丛书等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虽然是根据史书记载而编,内容基本属实,但作者进行了艺术加工,把艺术想象、主观臆念和历史真实相混淆,偏离了史实。所以,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要注意作品的内容正确性和观点鲜明性。

二、组织影视评论

运用影视手段,反映中外历史事件的片剧很多。由于其场面宏大,跨度久远,情节曲折,内容动人,多数出自名家,中学生都喜爱看。我充分利用播放时机,调整教学结构,指导组织学生收看。然后在课堂内外组织学生对剧中的人物、史实、影响、意义等进行评论。直观、形象的画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加强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对于一些剧目中的虚构情节,偏离史实现象的,也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用学到的历史基础知识进行客观、公正的评论。

三、开展知识竞赛

在过去的历史课教学中,为了巩固已学的知识,许多教师采用法宝——读、背、考。重复不断地背和考,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在教学中,我开展丰富多采、形式多样的历史知识竞赛,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每节课前利用5分钟,采用小组比赛形式,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巩固,学期末以小组为单位举办班级历史抢答比赛。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施教中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准确的预见性,有控制场面的能力。

四、举办有益活动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技能,开阔学生视野,是目前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把历史知识融进一些活动中,无疑是一种新举措。以下面为例:每年学校要排练许多文艺节目,在重大节日中演出。我就同有关教师一起,把一些历史题材故事改编成快板、相声、表演剧、舞蹈,用之来辅助历史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学历史的兴趣。这样既完成了排练任务,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历史知识。节假日,学生不免要外出旅游。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参观一些纪念馆、历史遗址,多访问一些老革命家。在布置问题时,教师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导向,让学生心中有数。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学生谈收获、谈体会、写感想,但不能求全责备。

五、建立历史档案

历史空间 篇9

寻应试教育思想仍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当今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课但求堂教学。面对社会快速发展, 科学技术不断进拓董艳步的大环境状况, 这导致, 其与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素质教学校教育仍存在与时代相脱节的展丽育的定位相去甚远。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历 (青渠道龙课堂, , 拓展教学空间的教育思路我们必须以课堂为主阵地。, 中学历史教构筑历史大史满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族教学资源, 寻求有效的教, 学途径调动一切, 构建一个多可以利用的课治一自层次、全、运用方位、信息技术立体化的, 拓展教学教学体系。空间

堂双县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往往采用单一的教教子学习单调乏味山学方式, 学生处, 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十分不利于培养学, 生的学习时常感到学中镇兴趣和能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空, 河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以下诸多优点运用, 使课堂教学实现现代化成为了可:能。运间北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技术能的青够对图像龙理, 创设形、象的动画、声音教学情、境影视, 将抽象的理论和讲资料等素材进行处有0解生动化6距离, 增强、了学生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形象化, 打破了历史的空间, 符合中和时间效6503学生的思维特点。

途2.资源共享的特征。历史知识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 很难孤立地把它分割开。教) 径料,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师通过整合网络教学资, 拓源, 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本没有的材, 使他们形成了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

3.人机互动。学生在网上查找学习资料、做练习, 不仅增进了对知识的了解, 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历史教学与各学科相融合, 拓展教学空间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 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历史教材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 达到了学科间的知识整合。利用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密切关联来提高历史教学资源的效益。比如历史教材中的诗歌、成语、童谣等都与语文课相关, 体现了文史不分家。历史反映了各个朝代的政治思想和其在当时社会的局限性、优越性。要让学生学会用政治学科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 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借助地理知识能够形成历史空间概念, 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了解历史地图古今地名的变化,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人类历史的发展对地理环境的改造等。教师在教学中, 要研究和把握历史教材与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整合教学资源, 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拓展了思维, 让学生的思维善于形成知识的迁移。

三、课堂德育渗透, 拓展教学空间

以往的教学注重智育, 以提高考试成绩为教学核心, 忽视了德育教育, 淡化了德育的功能。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德育是五育之首。中学生处于心理成长期和道德观形成期, 这个时期教师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学会做人、做事。教师要挖掘历史教材的德育因素,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选取的材料可以有:我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四大发明、文学名著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东南沿海居民的反对倭寇的斗争等。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民主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而一些杰出历史人物的故事, 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力量, 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国红军的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等大量史实说明了骄兵必败, 让学生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养成诚实、谦虚的良好思想品质。社会发展历史经历的五种不同社会形态, 体现了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制度。引导学生认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深刻认识到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

四、走进生活实践, 拓展教学空间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 把学生束缚在这一小天地,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学习单一, 学生学习呆板, 望“史”兴叹。生活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外延, 我们要拓展学习的范围, 由封闭转向开放, 走进生活实践, 沟通课堂内外。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 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 成为真正的教育”。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 展示了鲜活的面容。我们要用历史知识来分析现实问题, 指导现实生活。而不是死记硬背, 生硬地学习, 要与当今的社会时事、国际关系、经济、军事等生活现象联系起来, 做到历史与生活的融合。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 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把历史学好学活, 学以致用。把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 在与现实的感受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拓展教学空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 是教师拓展教学空间的教学体现和前提。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 教师为了灌输知识而教, 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 教师牵着学生走, 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 长此以往, 学生产生学习的依赖性和懒惰性, 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素质教育强调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要以学定教。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善于启发、帮助学生,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 学会学习。学生要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实现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学生参与思考、探究过程, 感受学习, 获得知识提升、情感体验。

2. 由教学模式化向个性化教学的转变。

很多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过程, 说不清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学特点。遵循着板书、讲课、练习等固定的环节, 教学过程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现代教学却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 形成个性化教学, 这样才能开阔教师的视野, 拓展教学空间。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 而要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比如在对教材的处理上, 对教材进行科学和艺术的处理, 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这就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重要的是“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 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课堂教学方式、教学语言等符合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认知规律。

历史空间 篇10

【关键词】 创客;创客空间;互联网+;开源制造;数字生产;创客服务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创客是工业文明即将进入一个新阶段的社会表现,“开源制造”“数字生产”“互联网+”共同构成创客发展的三大基石,创客时代的到来将让一切行业、所有的人,都会在这三大基石的聚合裂变中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创客空间则是创客时代早期的产物,随着创客三大基石的深化发展,创客空间这种形式将在不久的将来逐步消失或被其它形式取代,而创客空间应对未来变化的唯一途径就是着力打造强大的创客服务体系,增强自身创客服务能力。

一、“创客空间”的历史由来与未来衍变

创客空间是专门为个人或小团队(下文称为创客)提供创新创业服务的组织,即创客孵化器。创客空间的功能是为创客提供办公空间、研发空间、产品设计研发条件(包括研发设备、生产加工资源、团队招募等)、资本对接,以及销售渠道(包括媒体公关、众筹渠道、其他销售渠道等)等资源与服务。

(一)创客空间是创客时代早期的产物

首先,随着开源制造和数字生产技术的发展,产品制作将变得模块化、拼装化、简单化,发明创造将变得越来越简单,创客的创造能力将得到进一步解放。其次,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一切的信息壁垒都将被打破,创客将有能力、有渠道便捷地触及到自己创业所需要的各个环节的各方面资源。总之,创客掌握生产制造资源正在成为可能,生产制造资源大众化成为必然趋势,正如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提出的“网络的美妙之处在于将发明工具和生产工具大众化”[1]10,“先进技术的崛起及其大众化才是真正的革命”[1]158。因此,随着创客时代的深化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终将在物质基础与实际条件层面成为可能,而不再仅仅是一种憧憬。

但目前我们尚处于创客时代的早期,“互联网+”“开源制造”“数字生产”尚未发展到理想的状态,创客在寻求创业资源时依然受制于信息不畅形成的种种障碍,开源制造与数字生产技术也尚未发展到便捷实用的理想状态(即高度发达的桌面制造工具),因此创客在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中,依然要回归到传统的制造业中,借助传统的生产制造体系,在工厂中完成大部分的生产研发工作。但因为传统的以工厂为载体的生产制造体系存在着“制造标准化、生产批量化”的基本特征,这与创客时代个人创业者“个性化定制、小批量试产”的需求存在诸多不对称的情况,因此个人创业者在与传統工厂合作的过程中,会困难重重,甚至被迫无奈,要付出批量化生产的巨额成本去换取小批量试产的结果,有苦难言。

这种由于信息不畅造成的壁垒,以及在产业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出现的供求方与需求方要求不相符的情况,是创客时代处于早期阶段的客观存在,无法逾越,也不可避免。这时便需要诞生一种中介机构,去协助个人创业者顺利找到所需资源,去有效沟通资源需求方(创客)与资源供给方(工厂)双方的利益诉求,找到彼此都能满意的平衡点,进而促成双方满意合作,促进创客时代由早期向成熟期的健康顺利过渡。那么这种不可或缺的中介组织便是创客空间。

(二)创客空间的未来衍变

在不远的将来,创客空间这种形式可能会消失或者被取代。伴随“互联网+”“开源制造”“数字生产”的深化发展,信息不畅带来的各种社会资源之间存在的壁垒终将被打破,创客将有能力和渠道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资源和合作伙伴,也将会通过有效利用成熟的开源制造和数字生产技术,便捷地生产制造出自己想要的产品,而且那时的产品将因为开源制造和数字打印技术的成熟,而具备与传统工厂制造同等的质量保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美丽憧憬最终一定会成为可能。

那时,伴随“互联网+”“开源制造”“数字生产”的深化发展,创客空间或将演变为另外的存在形式。

第一种,众包与众筹功能基于一体的线上平台。各种资源之间的壁垒因为“互联网+”而被破除,各种资源也一定会以“互联网+”作为纽带实现全新的众包与众筹。创客将通过这类线上平台去有效实现“需求的众包”以及“资源的众筹”。

第二种,以提供创业者共性服务为基础的投资公司。这类公司的基本业务是为广大创业者提供共性的基础服务,并以这种服务作为资本参股创客团队,甚至是先以免费提供优质服务的方式吸引优质的创客入驻,进而追求后期的资本投资回报。

当信息壁垒造成的资源障碍不再成为创客面临的主要问题时,创客便会去关注如何降低创业成本。他们将围绕自身的优势,将主要的精力用于研发核心资源,并将那些非核心却必要的需求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这无疑会是一种可行的节约成本的方式,届时必然会有大量的此类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涌现。然而,即便这样能够降低创客的创业成本,但创客与生俱来的资本不足、甚至经济拮据的特点依然存在,也未必愿意在这些方面付出资金。因此以优质服务置换股权,或者前期免费提供优质服务进而追求后期投资回报的方式,或将成为择优选择。

nlc202309081251

二、“创客空间”的核心:创客服务体系

自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数以万计、各式各样的创客空间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其中因为政策导向催生的空间不在少数,这些空间也往往将主要的精力用于打造形象工程、巧取政政策补贴方面,反而在建设自身服务体系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创客空间如何打造创客服务体系

那么,创客空间该如何打造自身的创客服务体系呢?

首先,要树立服务制胜的理念,将“创客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创客空间工作的重中之重。诚然,政策导向催生的潜在利益的确诱人,但任何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终归要脱离行政干预、步入商业化的正轨,创客发展也不例外。创客空间一旦某天脱离了政策补贴的温室,服务制胜将成为唯一的生存法则,创客空间是否能给创客提供的优质高效的服务,将直接决定创客空间的生死存亡。“很多孵化器的从业人员基本上没有相关的互联网经验及创业、投资经验,无法为创业企业提供投融资、咨询、创业培训等增值服务,看起来为创业企业‘安得广厦千万间’,却只是充当了‘二房东’的角色……资源有限,无法帮助创客取得关键性发展,成为其倒闭的主要原因。”[2]为此,创客空间更应该积极借助政策补贴的有利条件,把握机遇,尽快专注于创客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建设,力争树立先发优势,为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要围绕自身的核心资源,确立自身的核心孵化领域,形成创客空间专注自身核心孵化领域的运作机制。不同的创客空间因其所掌握的核心资源的不同而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因此各个空间应该结合自身的核心资源确定自己独特的核心孵化领域,非核心孵化领域的业务均可交由其它创客空间或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完成。如此一来,该创客空间才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核心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核心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围绕自身的核心孵化领域创造最大的孵化效益。

事实上,已经有一些创客空间因为正确处理了核心孵化和外围服务能力建设两者关系而大获成功。例如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创客孵化器HAX,其深圳分部地处深圳华强北,拥有完善的元器件供应、生产加工体系。在此基础上,HAX最大化地利用自己在智能硬件方面的核心资源,专注于智能硬件创客领域的孵化,其它外围服务均采用外包合作的模式。因为专注与务实,虽然一家HAX孵化器一年只有孵化30个创客团队的计划,但它却孵化出众多成功的团队,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创客孵化器。

此外,要善于借用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服务,共建创客服务体系。以英国为例,英国创客空间基金是一个成立于2009年1月的非营利组织,它的成立旨在促进英国新创客空间的建立以及已有创客空间的发展,截止到2015年1月已經有50多家创客空间采用了它的服务而获得成功。[3]实践证明,在服务业中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的服务往往具有更加灵活、高效的特点。任何一个行业服务体系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依靠的就是成千上万的第三方专业小微服务机构的贡献,在创客服务体系建设领域更是如此。人人创客时代,创客团队多为小型组织,且创客空间入驻的不同创客团队其业务不尽相同,所需的服务也千差万别,因此创客空间只有与众多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紧密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满足创客团队所需的成本低廉、服务周到的高性价比服务。

(二)创客空间在建设服务体系方面面临的问题

那么,创客空间目前在提供服务方面具体面临哪些棘手的问题呢?

第一、是否收取租金的问题。创客空间为创客提供物理空间时,常常会面临是否应该收取租金的问题。其实究竟该不该收取租金,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对某一类创业者来说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则可以收取租金。例如深圳华强国际创中心、赛格众创空间,两者因地处“硬件硅谷”华强北,对智能硬件创业者而言地域优势显著,因此虽然其收取高额租金,却依然保障了很高了入住率。但如果一个创客空间所处的地域优势并不显著,则免收租金会是更为聪明的选择,因为其可替代的其它创客空间实在太多。除非能够为创客提供远胜于其他创客空间的优质服务,否则会让自己深陷门可罗雀的惨状。

第二、研发生产环节服务缺失的问题。创客在研发生产环节遭遇的困难,是创空间最应该重视的服务环节。在创客时代的早期,创客面临的最大的困难,在于研发生产资源的难以获取。例如,在研发智能硬件产品时,如何快速找到正确型号的电子元器件,避免无休止的重复测试带来的时间与金钱的浪费;再例如,在产品初次投放市场时,需要先小批量试产用于做产品的用户测试,方便进一步改良产品。这时如何找到愿意提供小批量试产又价格合理的工厂,对于创客来说非常困难却极其重要。因为工厂的现行模式是大批量生产的组织模式,小批量试产对工厂现行的组织模式而言利润太低,工厂普遍不愿意接受,除非创客愿意付出与大批量生产等同的巨额成本。此时,唯有创客空间与工厂达成长期合作,能够让工厂在小批量生产、利润微薄的情况下尽可能多获得创客空间其他创客的持续性订单,保障工厂细水长流,创客的困难才能迎刃而解,顺利开展下一步工作。否则这个问题在短期内很难解决。

诸如此类,创客空间应该紧紧围绕入驻创客在研发生产环节所需要的那些共性的、依靠创客个人力量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积极整合各方优质资源,为创客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

第三、投资创客资金还是着力打造服务的问题。大多数创客空间都将资本投资作为最大的亮点去吸引创客入驻,并将投资数量的多寡作为对外炫耀的资本,这种心态不免会导致盲目投资情况的发生。事实上,在入驻创客空间的早期,创客最需要的是各种细致入微、便捷高效的条件与服务,而并非大量的资金。即使给予创客巨额资金,他们也会因为经验缺乏、资源网络有限,在使用资金换取服务的过程中造成无谓的资金浪费,而且还未必能获得满意的服务。因此,创客空间应该将主要的资金集中用于提升自身服务能力的层面,集中资本及资源优势,打造领先的、优质创客服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避免资金浪费的同时,切实解决创客的实际需求。

第四、不够重视众筹服务的问题。在销售服务方面,创客空间应该更加重视众筹渠道的拓展和打造,包括整合国内外现有的各类优质的众筹平台,甚至在有实力的情况下积极自建众筹体系。因为传统的销售渠道虽然能够满足创客销售产品的需求,但并不能满足创客时代,创客在研发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就急切需要广大潜在消费者参与其中,为其贡献各个环节所需资源的特殊需求。而众筹模式可以有效地满足这一需求,可以在创客创业的整个过程中,及时地有效提供细致入微的帮助。但是同时也应该注意,市面上现有的不少众筹网站,美其名曰众筹,其实已经失去了众筹的本质,已然沦为产品经销商的广告平台或电商购物平台。这样的伪众筹平台对创客来说,并不能产生实质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萧潇,译.北京:中信出版社出版,2012.

[2]沈开艳,程韬.孵化器“失败潮”的反思[J].华东科技,2016(5).

[3]吴思康,温雯.深圳建设国际创客中心研究报告[R].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5.

历史空间 篇11

广济桥全长518 m,由东西两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浮桥可启可闭,闭合能够沟通韩江东西两岸,开启可以迅速排洪和通行巨型船只。独特的开关活动式结构非常适合韩江的水文条件和气候特点,是桥梁建设自然环境美的典范之作。开关活动式结构使韩江航道在大桥建造之后依然能够通行巨型船舶,在社会环境美方面也非常成功。广济桥上建有桥屋,桥屋的结构造型和整体布局与广济桥所处地理位置的气候特点非常切合。广济桥古典雅致的装饰跟潮州古城的文化氛围和古桥两岸周边的人文环境也非常和谐。关于广济桥环境艺术的分析,可为古桥文化研究提供一个典型范例,亦可为当代桥梁建设提供借鉴。

1广济桥的自然环境之美

广济桥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是千里韩江最重要的桥梁。韩江发源于赣、闽、粤3省交界山地,为广东省第2大河,全长约470 km,落差920 m,流域总面积约30 112 km2。主要源头有源于闽赣边界的汀江和源于粤赣边界山区的梅江,汀梅两河在广东省梅州市三河坝汇集。韩江上游和中游主要是山地丘陵,下游是韩江三角洲平原。现在广济桥是韩江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线,广济桥以下韩江分多条支流呈扇形南流入海。

1.1广济桥的地理位置符合传统风水理论

韩江潮州古城段呈弯月形,古城位于韩江西岸,江流对古城形成半环抱之势,古城所处位置正是传统风水理论所讲的“藏风聚气”之所。潮州古城坐北朝南,韩江由西北沿城折西南向南流入海。根据风水理论,水来之处为天门,水去之处为地户,天门需开,地户需闭。地户一般是在山脉的转折或两山对峙、溪流环绕的地方,在地户处修桥建亭是风水文化中关闭地户常用的方法。韩江自北往南纵贯潮州古城,广济桥所处位置正是古城之地户,所以广济桥具有锁地户的作用,在潮州文化中被视为具有镇守和防范的意义。广济桥的地理位置示意图见图1。

1.2广济桥的结构和构造形式适合韩江的自然条件

广济桥的结构非常特殊,由东西石梁桥夹着中间一段浮桥。这种结构形式非常适合韩江的自然条件。韩江流域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季长、雨量丰。韩江集九河之水,9条支流同时进入雨季,汛期径流量很大。广济桥桥墩之大世上罕见,最大的桥墩表面积>200 m2,最小的也有70 m2左右。巨大的桥墩可以抵挡强大的径流。初创期的100多年里,广济桥的桥梁是木质的,在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才改为石梁。受架梁材料性质的限制,广济桥桥墩非常密集,两墩之间最大的距离是13.45 m,最小的只有5.9 m,又大又密的桥墩使广济桥的排洪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浮梁结合的结构可以减少中间部分的桥墩,极大地减少对径流的阻力,遇到洪迅,打开浮桥还能迅速排洪,可以极大地提高大桥的排洪能力,使大桥的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广济桥的结构实景图见图2。

广济桥上建有桥屋,可以为桥梁和过往行人提供遮护,使桥身和过往行人少受日晒雨淋。桥屋同时能增加桥身重量,增强桥身的稳定性,提高桥身的抗风御潮功能,延长大桥寿命。

广济桥的桥屋跟西南的廊桥有很大的不同。西南的廊桥是走廊式,整座桥的桥屋连成一条走廊,比较封闭。广济桥的桥屋只建在桥墩上,互不相连。因为天灾人祸,广济桥历史上有过很多次维修,最近的一次是2003年,此次维修把桥屋改成桥亭,桥亭独立而通透,有利排水通风。韩江汛期的水量非常大,洪峰过境时常常漫过桥面,独立通透的桥亭可以迅速排洪。潮州夏季多台风,广济桥所处江面开阔,风力很大,独立通透的桥亭通风透气,有效地降低了台风对大桥的伤害。广济桥的桥亭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大石柱支撑木构大屋顶,石柱粗壮,大屋顶厚重结实,重量和强度上都能满足抗洪御风要求。大屋顶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色巧妙地化解了台风的冲击力,达到与环境的完美结合。广济桥的桥亭实景图见图3。

广济桥的桥墩有2种墩型,船型墩和半船型墩。船型墩为六边形,上下做成尖形,像船。半船型墩为五边形,上游尖下游平。所有的桥墩上游部分全部做成尖形,可以有效地降低径流对大桥的冲击。上下都尖的船型墩是为了能同时缓冲来自上下游的冲击力。南宋时期,韩江三角洲还没冲积形成,广济桥下游陆地还处在形成之中,大桥受到海潮的冲击时,船型墩能降低海潮对大桥的冲击。广济桥的船型墩数量超过总墩数的一半。由于韩江汛期的水量太大,广济桥建成之后多次有桥墩被损,修理时期不同,又没有严格按原来的墩型修复,所以后来随着下游陆地的冲积形成,海潮离桥渐远,后期修复的桥墩就改成半船型墩。广济桥的桥墩的造型很好地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潮州地处东南沿海,风雨中带有酸性物质,为了防止海风的侵蚀,广济桥在材料的选择和建筑方法上都非常注意与自然环境相切合。广济桥桥墩全部用韩山的大青麻条石有规律地叠合而成,没有勾灰,全部卯榫。这种建造方法能够有效地防止海风的侵蚀,特别是古代海潮的冲击。桥上没有用石灰,而是用贝灰,也是适应海洋气候的选择,沿海多贝壳,就地取材,经济合理,又能防止酸性风的侵蚀,可谓两全其美。2003年大修之时,桥亭的屋顶用木一律采用坤甸木。坤甸木是一种密度大、硬度大、强度高,耐腐性耐久性强的木料,常用于制造航海船舶,非常适合广济桥所处的酸性环境。

2广济桥的历史环境之美

广济桥是启闭式大桥,中部浮桥可启可闭,对韩江航道通行巨型船只非常有利。受架梁材料性质的限制,广济桥的通航孔未能满足大型船舶通航的需要,中间浮桥部分等于为大船创造了一个巨大的通航孔,浮桥长97.3 m,打开浮桥,90 m宽的大船都能通过。如此巨大的通航能力非常适合潮州的经济发展要求。潮州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海上陶瓷之路” 的始发港,在晚唐时期就有大量陶瓷产品外销,韩江中上游沿江地区是外销瓷主要产区。韩江中下游江宽水深,航运条件非常好,外国的大型航海船舶可沿江到达各生产基地。浮梁结合的结构刚好能够满足通行大型船舶的需要,遇到大型船只过桥,打开浮桥就能顺利通过。浮桥启闭方便,为韩江航道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由于施工条件非常困难,广济桥的造价非常高,浮梁结合的结构,极大地节约了建造成本,符合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的美学要求,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建筑的要义是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桥梁的主要功能是跨越江河湖海,让交通变得顺畅,人的生命安全更加有保障,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一座桥的建造如果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这座桥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看就是美的。历史上潮州古城是韩江流域也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广东省仅次于广州市的第二大城市。经过潮州的古驿道是广东、广西沿海北上闽浙津京的唯一通道。韩江自北往南纵贯潮州,由于水深流急且江中悍鳄横行而成为古驿道上的天堑。广济桥起沟通韩江东西两岸作用,有变天堑为通途的意义。广济桥建成之后,过江安全、方便了,韩江东岸与古城区的交流活跃起来。由于韩江东岸为潮州果蔬的主要产区,桥成之后,古城区的物资供应得到有力保障,城市更加繁荣。广济桥的建设使东南沿海的交通干线畅通了,粤桂与都城临安的关系得到加强,潮州的政治、经济、交通地位迅速得到提升,潮州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通道。广济桥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潮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历史环境。

3广济桥的空间艺术之美

建筑的空间环境之美可分为内部空间环境和外部空间环境。内部环境更多地表现为建筑的人文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外部环境则主要表现为建筑的自然适应性。从桥梁的角度说,外部空间主要是指桥梁的结构造型跟所处江河湖海的自然环境因素的关系,如气候特点、水文条件等;内部空间主要是指桥梁的结构造型、总体布局的协调一致,桥梁装饰与河流两岸周边社会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广济桥独特的结构形式与潮州的气候特点和韩江的水文条件之间协调一致。主要谈谈古桥的内部空间之美。

从整体结构上看,广济桥梁桥稳定结实,浮桥轻盈灵动,表现出一种动态之美。浮梁结合的结构既打破了梁桥的单调和呆板,又克服了浮桥的不安全不稳定感,发挥了两种形式各自的优点同时又消解了单一形式的不足,显得稳定安全又充满活力。桥墩庞大密集,桥孔空灵通透,具有强烈的节奏感。桥墩结实稳重,墩上桥亭飘逸通透,上下层次清晰,动静分明,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大量桥亭纵向排列,灵动飘逸,尤如一队排列整齐展翅翱翔的祥鸟,让人心旷神怡。本世纪初在广济桥的下游修建了一座拦水大坝后,除非汛期,江面水位基本能保持不变,桥墩出水高度在5~6 m,与桥亭高度比例适宜,显示出一种和谐的美。

广济桥是一座艺术之桥,全桥有亭台楼阁30座,匾额43块,楹联25对,木雕石刻汇于一桥。桥亭精致典雅,古色古香,与老桥墩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广济桥正对潮州古城东门,大桥西端即是绵延3 km的古城墙。城墙始建于北宋,因是古城拦洪屏障一直以来都得到精心维护,至今保存完好。古城、古墙、古桥共同构成潮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广济桥上下1 km左右各建有1座现代桥梁,北边金山大桥长3 400多m,南边韩江大桥长1 000多m,钢筋水泥结构。两桥中间的韩江及两岸周边尤如一幅巨大画卷,2座现代化大桥就是巨画的2轴,广济桥是画面的中心,整体完美。漫步广济桥可以饱览巨画的每一景观,无论站在哪一处,都能欣赏古桥优美的风姿。放眼四望,着眼之处都能成为一个完美的构图,古桥永远是构图的中心,每一处景观都能成为古桥美好的背景。广济桥和韩江两岸周边各处共同构成了潮州古城优美的历史人文景观,成为潮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最亮丽的画面。

4结语

建筑存在于大自然中,自然环境中的地形、气候以及四周的自然风光会影响建筑的风貌。桥梁跨越江河湖海,其造型、结构都需要适应当地的地形、气候条件,才能安全,才有价值。建筑也是改变环境的积极有力的因素。建筑本身的结构造型之美,各部分之间的和谐,建筑物与周边历史人文背景之间的协调一致,都是环境美的重要因素。广济桥古朴又典雅,与韩江两岸周边的历史文化景观相切合,又能提高两岸人文风光的文化内涵,无愧是古桥建筑之典范。

参考文献

[1]罗英.中国石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59.

上一篇:速度调节器下一篇:消防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