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初中物理

2024-11-28

乡镇初中物理(精选4篇)

乡镇初中物理 篇1

初中物理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 特别是对来自于乡镇的学生来说, 要学好这门完全陌生的课程, 显得更有难度。教师如何在乡镇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正视乡镇学生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学生的现象, 以及关注乡镇初中学习物理时遇到的阻碍问题, 从而找出更符合乡镇学生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 目前乡镇初中生学习物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 死记硬背, 不会灵活运用原理。乡镇学生普遍比较勤奋, 普遍习惯性通过死记硬背去掌握知识。然而物理这门综合课程, 在新大纲中更多强调的是学生在理科上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 乡镇学生相对缺乏灵活运用原理学习掌握物理知识点和解答物理题的能力。

(2) 受“封闭灌输”型模式教学影响, 思维固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乡镇物理教学模式趋于“封闭灌输”型, 侧重于以完成“应试”为任, 一味的照本宣科, 填塞知识给学生, 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能力。这样的知识灌输式教育, 使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固化, 思考方式过于局限、单一, 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

(3) 实验器材缺乏, 乡镇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弱。乡镇学校普遍缺乏物理教学实验器材, 导致很多教师都不重视实验教学, 从而造成乡镇学生在实验操作上和推理总结上能力受限。学生若是缺乏基本的实验技能, 就不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也不会正确地推理总结, 写出实验报告。这样下去, 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演绎能力的培养有消极的影响。

2. 遵循“问题原则”, 针对性教学

针对乡镇初中生学习物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很大程度上来说,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物理,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以及掌握好这门综合课程的能力, 是教师需要考虑的。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正是着眼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提升能力,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实际上这也是教师用来帮助乡镇学生掌握物理教学内容, 通过问题进行学科学习的方法。

3. 提倡“问题—方法”导学方式, 保持学生学习热情

通过“问题”引入学习物理知识, 从中发现学习方法, 针对性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生活中的素材, 通过以生活中的素材设计问题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教授“凸透镜成像”时, 可以通过渐进式的提问, 启发学生思考, 慢慢将物理知识以这样解决问题的形式传递给学生, 而非强硬式的知识灌输。教师可以首先提一个问题, “透镜分为几种?”“凸透镜、凹透镜。”再接着问, “凸透镜有什么特点?”接着拿一个凸透镜, 放在阳光下, 使阳光经透镜聚焦于火柴或一张白纸。通过实验出来总结凹凸镜的特点, 接着再慢慢切入凸透镜成像规律讲说。这样有针对性的“问题—方法—推理总结”的导学模式, 通过问题, 引导学生科学研究物理方法, 既可以有效地传递物理知识, 又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4. 鼓励“问题导学”教学, 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在课程实验教学中, 教师更应该推行“问题导学”指导模式, 指引学生合作做实验, 合作推理总结学习, 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还能让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学习的知识点。

5. 结论

总之, 在教授乡镇初中生物理知识时, 教师应该采用鼓励合作学习方式, 问题导学方法和启发探究性的方式, 树立乡镇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自信心和培养学生正确的物理思维。“问题导学”物理教学对初中生物理学习的肯定, 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稳定情绪有一定作用。教师对“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积极应用, 通过鼓励自主探索, 能帮助学生顺利地把握物理规律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初中物理“问题导学”教学初探[J].中学物理, 2013 (2) .

[2]刘锋.对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一些认识 (一) ——科学探究的含义、分类[J].物理通报, 2005 (3) .

乡镇初中物理 篇2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提问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以笔者所在的乡镇学校特长班为例,通过调查及访谈后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课堂中自行提出问题对初中物理高阶思维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提问技能等,导致在物理课堂中出现了大部分学生只是听讲却不提问的现象.可见,如何让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有效提出问题已成为当前必须要做的事情,开展学生提问的研究尤为迫切.

1 注重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物理课程安排物理实验并进行演示,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对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进行阐述,在课堂教学的实验中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例如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实验中,利用U型管压强计探究出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后,有一位思维敏捷的学生,提出“老师,实验次数3次为什么得不出定量的关系”.笔者及时把握住机遇,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这位学生大胆思考, 发现问题.围绕着刚提出的问题,同学们的思维活跃了,激烈的讨论着, 最后笔者让一个同学进行了总结.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得不出具体的数值,所以无法量化.就当同学们恍然大悟的时候,有位同学又提出“老师,这个U型管压强计是怎么工作的”,智慧的火花又一次被点燃了,笔者故弄玄虚地说“你翻翻书,学习学习后面的内容,弄懂了下节课你来当小老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合理地留白,学生在面对不完美或空白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要改善它们的意识,会有一种“我要行动” 的冲动感,这时学生的高阶思维就会随之迸发.

2 引导学生课堂提问技能,科学的评价学生的提问

在初中物理课堂学习中,很多学生对物理知识存在较大兴趣,其对物理知识及物理现象有着自己的看法,但因缺乏提问技能,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缺乏方向.为此,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提问技能,让学生会提问.由物理教师进行示范提问,让学生在模仿中提高提问技能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学习《液体内部压强》时,引导学生对经验进行回忆,给出直观描述.如当从浅水域进入深水域时,人会有什么感觉(逐渐感觉到胸闷)?其次,对现象进行分析,如为什么会胸闷(因为胸受到压迫, 且这个压迫是由于液体内部有压强)?最后,运用物理知识对现象进行思维加工.上一问题可发展为:液体内部压强跟液体的深度有关吗?至此,学生就从游泳的生活经验提出了一个具有较高知识关联度、设明确度、信息综合度以及思维参与度的有效问题.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一定要及时地进行评价.可能有部分学生提出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有的过于笼统,不分主次;有的缺乏科学依据,甚至是错误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正确对待,保证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对于那些提问水平较低,提出一些肤浅的甚至一些不着边际问题的学生,尤其需要鼓励,植入“赏识”的理念.对那些提问水平高,问题提得多、质量高的学生,要作为典型,立为榜样,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站在学生立场上,发现并捕捉学生提出问题的发光点,提高学生的自信及提问主动性.

乡镇初中物理 篇3

一课堂教学冷场的原因

乡镇学校初中物理课改中, 课堂教学出现冷场, 分析其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心理障碍造成的冷场

从心理角度分析, 课堂上学生因心理障碍而不发言的有四种因素: (1) 怕同学笑; (2) 怕回答错误; (3) 没自信心; (4) 觉得没必要。

2. 学生思维定式造成的冷场

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分析, 课堂上学生因思维定式, 不能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或回答不了教师提出的问题而造成的冷场有四种因素: (1) 知识面狭窄; (2) 思维空间狭小; (3) 地理环境限制; (4) 人文素质不高。

3. 学生对课堂的淡漠造成的冷场

从兴趣的角度分析, 实验时学生不愿动手, 分组时不愿参与讨论而造成的冷场有三种因素: (1) 学习内容枯燥; (2) 网络、电视、家庭等社会的负面影响; (3) 与教师的对立情绪。

4. 教师自身因素造成的冷场

由于教师自身的多种因素, 使学生不愿配合, 学生与教师的思维错位等而造成的冷场有三种因素: (1) 提出的问题太难或太笼统; (2) 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课改理念认识不足。

二反思与对策

1. 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新课改主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放的课堂, 学生思维活跃, 创新意识增强, 更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步骤、有艺术的激励、引导、调控。若教师对课堂驾驭不好就会出现冷场或使“探究式”变为“放羊式”。如何准确把握课堂调控时机, 应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 及时调控, 构建和谐氛围。由于新课标提倡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 课堂上, 教师就要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只要发现教师自己在自问自答, 学生的思维开始跟不上教师, 或学生在小组讨论时都不愿说话, 这就是冷场的先兆。这时, 作为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调控, 说点小故事或小笑话等, 活跃课堂气氛, 把学生发散的思维集中起来, 注意力重新回到正常的教学之中, 冷场就不会出现。

第二, 适度调控, 注意引导。由于学生的年龄、地理环境与认识水平的局限, 思维定式的影响, 学生在课堂上探究某个问题时常会陷入思维停顿状态, 无法自主地开展对新知识的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调控, 并给予适度的点拨、引导, 让学生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尽快地回到需要探索的知识上来, 冷场就会避免。

第三, 调控心态, 激发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活动, 是一种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 他们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究。因而, 教师在课堂上, 要注意调整学生的心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以正常的心态投入到和谐的学习氛围之中, 避免学生出现对课堂的冷淡、漠不关心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做到: (1) 设计形象的课堂导入; (2)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3)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有效的分组学习

分组学习是物理课改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 特别是乡镇学校, 就显得更为突出。做好分组教学, 应从几行前期的调查、了解, 了解他们的智能、技能、在校表现、成绩、环境等因素, 按照“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 对全班进行合理的分组, 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 避免学生在学习中无所适从。一个好的小组, 组员之间能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 并共同思考、解决问题、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能充分体现团队精神。

第二, 对学习小组要加以引导, 及时调控。学习小组建立初始, 因学生的习惯没有养成, 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 要防止小组学习讨论时, 出现冷场, 或把讨论课变成自由市场, 课堂纪律混乱, 合作学习没有效果。因此, 教师应提前对每个小组长进行培训, 提前分配好任务, 但具体的细节可以完全由学生作主, 他们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解决, 都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

第三, 小组间开展竞争机制。鼓励小组之间展开竞争, 增强学生的团队荣誉感。也可以给学生适当的压力, 有了压力, 学生的干劲才更足。

3.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乡镇学校, 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素质、设施设备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很薄弱,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更容易造成课堂冷场。因此, 教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第一, 培养学生勇于提问的心理。培养学生勇于提问, 首先, 让学生向科学家学习, 敢于提出问题。如学重力时, 给学生讲牛顿根据苹果落地的现象, 提出问题, 最后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其次, 碰到冷场时, 教师要对学生及时鼓励。如“哪位同学来试一下, 说错了不要紧, 有错才有对”。最后, 培养学生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如对课本中模糊的概念、规律进行质疑;对报刊、杂志、媒体等经常犯的一些科学错误进行质疑。

第二, 教会学生利用各种现象提问的方法。提问的方法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提出问题。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 教师先让学生说说在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如风声、水声、鸟声、各种动物声等的不同之处后, 学生会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为什么会听到声音?” (2) 让学生仔细观察新课标实验教材里的插图, 提出问题。如:在学习运动的描述时, 让学生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相对静止”的图片后, 学生要问:“从收割机打好的谷子装入拖拉机时为什么不会掉出来?” (3) 在实验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 学生看了击打有纸屑的鼓面后, 提出:纸屑为什么会跳跃? (4) 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 学生通过搓手, 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

第三,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评价。首先, 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无论正确与否都要及时评价;其次, 鼓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 相互点评;最后, 适当出一些探究题, 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 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4. 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对乡镇学校而言, 物理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也是避免课堂教学冷场的有效手段。

第一, 注重演示实验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从而能避免冷场。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 把一些纸屑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小军鼓面上, 让一位学生到讲台上, 击打鼓面, 并让其描述在听到声音的同时, 观察到的纸屑振动情况, 然后, 因势利导, 引导该生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因。通过演示, 这位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激发起了实验探究的兴趣, 其他的学生也跃跃欲试。

第二, 注重课外实验的开展。课外实验是学生对物理知识由认识到理解的一种桥梁, 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促使学生通过课外寻找实验器材, 自己动手做实验, 既加强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 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在指导学生课外实验时应注意: (1) 指导学生建立家庭简易实验室。工具箱——用一个木箱或纸箱代替。实验桌——利用家中书房或空地, 放一张桌子, 桌上铺一张桌布。另外, 再自购一些简单的常用工具, 家庭简易实验室就建成了。 (2) 指导学生自制简易器材, 收集实验材料, 充实实验室。可收集的材料有:电动玩具、玩具小车、自行车零件、眼镜片、可乐瓶、玻璃杯、橡皮筋、牙膏皮、铅笔芯、电位器、导线等;可自制的器材有:自制量筒 (可用玻璃瓶自制) 、自制测力计 (可用橡皮筋等自制) 、自制滑动变器 (可用电位器或铅笔芯自制) 等。通过充实, 自己的实验室就丰富了。如学生自制有困难时, 教师要及时指导并主动参与。 (3) 指导学生选择好课外实验探究的内容。选择课外实验探究的内容, 首先要做到实验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做到课外实验类型与目的的统一。

第三, 指导学生走向社会。物理新课程倡导的“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师在课余时间指导好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如学生学习了电能后, 指导学生观察电能表, 在学习了电功率后, 指导学生观察洗衣机、电冰箱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 物理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总之, 在乡镇学校课改教学中出现冷场现象是很普遍的, 既有学生的因素, 也有教师自身的因素, 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学中的冷场现象就不会出现, 课堂教学就会更加和谐, 乡镇学校的课改进程就会加快。

摘要:课堂教学中出现冷场是很普遍的, 乡镇学校则更为突出。笔者综合长期的教学实践, 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出现冷场的四个原因, 论述了乡镇学校初中物理课改教学中冷场的反思与对策。

关键词:物理课改教学,冷场,反思与对策

参考文献

[1]尤永清、孙建生.新课程典型课案例与点评——初中物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浅谈乡镇初中体育教育 篇4

体育业余训练艰难。中小学校升学率压头, 学生负担繁重, 体育专业成才难, 家长不愿送孩子进体校;一个家庭一个孩子, 家长怕孩子吃苦, 青少年对体育专业兴趣不浓;体育工作者工资福利偏低, 离教离岗、后继无人现象严重。

在学校教育的工作计划中, 学校体育处在一个无足轻重的位置,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遗留产物——重智轻体;在我们现在学生上一代的脑海中, 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认为只要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有不怕, 体育可有可无。升学率的指挥作用;由于体育成绩的好坏, 对中考影响不大, 因为它只占总成绩的4%左右, 对高考而言更是无关痛痒, 一文不值。为了追求升学率及重点率, 有的学校硬压住体育课, 认为体育课无关重要, 可上可不上, 由学校内部规划及安排;在评三好学生时只看文化课, 体育成绩不考虑。毕业时, 从不征求体育教师的意见, 在体育达标册上乱填一气, 或者指示体育教师必须人人过关, “达标”、“合格”更是拣好的来填。

学校对体育教育方式不重视, 体育课考核, 达标测试多在课内由任课教师随堂进行, 没有实行教考分离, 学生认为体育考试不严肃, 只是一个形式, 及不及格也没什么大碍, 学生不重视, 水平发挥不理想。另一方面也促成了体育教师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和互相之间不信服、互相指责、破坏团结等消极影响。更有甚者, 由于领导和教师本身的不重视, 而使"达标"活动陷于停止, 就是要成绩也是随便写一些。由于中考体育的推行, 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部评价仅限于体育中考一项, 形成了新的应试教育。由于体育中考中有不正当行为, 而使中考成绩也失去一定的可信度, 导致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 上课时, 教学目的任务不明, 采用“放羊式”教学。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工作不管不问。上体育课时受到场地器材的限制, 人数多, 场地器材使用拥挤, 从而导致整个学校体育的颓废。

只抓竞技体育及考试项目, 忽视普及体育。虽然学校体育明确了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体育与健康》教材的编写中也明显地体现出体育教育应实现素质教育, 但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病, 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为了少数体育尖子, 过分强调了技术动作, 应用训练的方法手段让学生反复练习, 使大多数的学生失去信心并产生厌烦的心理。而在大多数初级中学中考考什么项目, 体育课就围绕着这些项目来练习, 久而久之, 由于教学内容的单调、枯燥而使学生产生腻烦心理。学校体育具有普及与提高的双重任务, 我们不能顾此失彼, 而应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教材内容呆板、枯燥、乏味, 没有吸引力。不同的教材, 不同的教学形式及练习方法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与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与作用, 越能符合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的教材, 也就越能激发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反之, “老生常谈”的教材, “放羊式”的教学方法将会使学生的兴趣大减, 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发展学校体育也将是一个难题。

家庭及其他科教师的因素。有些家长本身素质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对体育有片面的认识, 对孩子参加体育运动横加干涉, 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特别是在许多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的心目中, 把体育视为“小学科”、“副科”等的错误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甚至认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 从而阻挠学生参加运动锻炼和学校组织的体育训练。因此, 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还是举步维艰。

农村体育教师资源缺乏。中国教育报曾经报道过:“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现状令人堪忧, 教师教育观念陈旧, 年龄老化, 知识结构不合理, 民转公教师多, 代课教师多, 从小学拔高使用的多, 大多数学历都不合格。这是记者在农村初中调查, 所到之处听到反映最多、呼声最强烈的。据一位教委主任透露, 能勉强完成教学任务的占总数的42.9%, 还有4.4%的教师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 由于地区及社会上的影响, 多数体育教师向城市流动, 导致农村初中的体育教师比例严重偏低, 专职体育教师更是缺乏;由于学校领导对文化科特别重视, 导致部分体育教师转行, 教其他文化科, 体育课成了其它科教师的兼任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

当前, 社会上还存在着某些不尊重体育教师, 看不起体育教师工作的世俗偏见, 在某些学校, 体育教师的地位仍然低下, 与其他科教师的待遇有偏差, 工资收入低。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广大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上一篇:高效物流运输解决方案下一篇:体育教学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