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的个性论文(精选12篇)
群众文化的个性论文 篇1
大学作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重要场所, 文化是其最具特质的个性[1] 。简单地说, 大学文化个性就是一所大学生活方式的固定特性。这种固定特性将表现为哪些具体内容呢?学者刘庆昌对教学文化的剖析, 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他认为, “教学文化可以划分为显在的表现形式和隐含的支持性因素两大部分。显在的表现形式就是教学生活方式”, “对于支持性要素做深入的思辨, 我们认为, 支持教学生活方式的要素, 由近及远分别是教学集体无意识、教学风俗习惯、教学制度和教学思想”[2] 。可以发现, 大学文化个性同样能够划分为大学的生活方式和支持性因素两大部分的特性, 所不同的是, 大学文化个性更为其支持性因素所表现, 而不是其生活方式。因为, 一所大学的生活方式是可见的、具体的, 甚至是琐碎的, 可以肯定的是, 我们无法从这些斑驳复杂的生活方式本身捕捉到其固定特性。也就是说, 我们需要对一所大学的生活方式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密码进行适当的总结和一定程度的破译, 以便能够有效地探寻其固定特性, 而不为近乎混乱的生活方式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具体地说, 大学文化个性更表现为其思想、制度、习俗和集体无意识。从横向上来说, 一所大学的文化个性将同时表现在其思想、制度、习俗和集体无意识四个不同层面, 这四个不同层面无不映衬着一所大学的文化个性, 并且是四个不同层面互为补充地映衬着一所大学的文化个性。从纵向上来说, 一所大学的思想、制度、习俗和集体无意识, 是一个文化个性从自觉状态到自在状态转化的过程, 即属于思想层面的东西将会转化为制度, 制度层面的东西将转化为习俗, 习俗层面的东西将转化为集体无意识, 这种从自觉向自在的转化是完全符合文化发展的特点的。
一、生成思想——大学主导性文化价值的确立
(一) 大学文化个性的觉醒
美国文化学者露丝·本尼迪克认为, 一种文化, 就像一个人, 或多或少有一种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模式[3] 。一所大学要形成一定的文化个性, 首先就要生成与预期行为相应的思想。思想内涵了人的思维和意志, 它既是人主观思维运动的结果, 又是对人的愿望、情绪和意志的表达[4] 。在这里, 这种思想内涵的是一所大学的思维和意志, 它既是一所大学中师生群体思维运动的结果, 又是对一所大学中师生群体的愿望、情绪和意志的表达。这种结果和表达, 呈现的就是这一特定人群的群体性表征, 展现的就是大学的文化个性。思想的生成, 既可能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又可能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但其意义可以说无关过程的性质。大学作为文化的重要集散地, 生成思想就意味着其文化个性的觉醒。
思想是大学文化个性的首要表现, 生成思想就表明大学文化个性走上了形成之路。在这一阶段, 思想发挥的主要是启蒙作用, 使混迹于日常生活形式中的大学师生群体, 解除生活惯性的蒙蔽, 而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特殊文化意义。正是基于思想的这种启蒙作用, 我们才主张生成思想是大学文化个性的觉醒, 实质上是大学中的师生群体对自身文化意义的感知, 对文化赋予他们的价值意识的醒悟。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 事实上就是大学中师生群体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意识的明确和建立。生成思想只是这一意义和意识得到明确的一步, 从而昭示了大学文化个性的觉醒, 启动了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
(二) 大学主导性文化价值的确立
思想作为个体思维的结果可以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 但承载大学文化个性的思想不是个别人思想的简单堆砌, 也不是某些人思想的零散构成, 它存在着自身的结构和体系。生成具有一定结构和体系的思想, 注定了需要进行取舍, 在文化意义上, 将完成的是对不同文化的价值取舍。也就是说, 生成思想的意义, 最终将表现为主导性文化价值的确立。这种主导性文化价值, 会以其鲜明的思想特性表达一所大学的文化个性。任何的文化现实载体, 都将受某种主导性文化价值所支配, 大学也不例外。
事实上, 一所大学最理想的形势是主动选择主导性文化价值, 否则, 它就会在多种文化价值观的作用下迷失方向, 而且这样的大学由于没有主导性文化价值, 其文化的整合功能会因为没有明确的体系而非常薄弱, 从而“不会有什么东西可以深刻到足以给这个文化提供主体性的东西”[2] 。这样的话, 大学就不能凝聚其本应具有的文化资源, 更谈不上文化个性的形成。主导性文化价值是构建一所大学文化价值体系的支柱, 是其它非主导性文化价值的归附地。大学文化价值体系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 受传统、时代、人群等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但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调整甚至变化的结构。因为, 主导性文化价值与非主导性文化价值是相对而言的, 对于众多的大学而言,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价值必然具有主导性, 也没有一种文化价值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主导性文化价值直接决定了一所大学的文化价值取向, 也就决定了大学中的师生群体对愿望、情绪和意志的表达方向, 换言之, 也就决定了一所大学生成的是何种性质的思想。在不同文化价值观构成的大学文化价值体系中, 主导性文化价值的不同, 决定了大学文化个性的差异,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常常能从一所大学所表露出来的主导性文化价值, 最直观地体验到它的文化个性。因此, 我们认为, 对于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来说, 生成思想就意味着主导性文化价值的确立。
二、形成制度——大学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
(一) 大学文化个性的自觉
对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而言, 生成思想只是完成了一次觉醒, 还没有真正达到自觉的状态。因为, “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 为了实现思想, 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6] 。即使是最正确的思想, 若不被人所掌握并运用于实践, 也不会有什么意义。思想为人掌握并运用于实践, 在某种意义上, 就是思想演化成为制度开始约束、规范人的行为。“制度乃是文化分析的真正单元。”[7] 我们分析一所大学的文化个性时, 的确会充分考虑其各个方面的表征, 但最为直接的莫过于其制度了。因为, 身处其间的人群感受最为直观的也莫过于制度。
“制度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 新老/新旧制度经济学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视野。”“制度的内生性概念强调制度总是与个人因素或者那些可以归结为个人因素的社会因素相联系。”很显然, 对于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而言, 这里的制度具有内生性, 因为它与个人因素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 我们说过, 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 说到底是以大学校长为核心的师生群体为主体的文化构建活动, 所以它必然与个人因素相联系。而且, “制度的内生性……是社会代理人基于自身代理身份或角色而制定利益分配规则的过程, 背后也总是有一个价值干预或讨价还价的过程”[8] 。实际情况也是这样, 大学校长为首的大学管理层正是以大学代理人的身份或角色, 制定了相应的制度, 在制定制度背后也总是有一个价值干预或讨价还价的过程, 抛开物质利益权且不说, 在制定制度背后的讨价还价主要干预的是文化价值的选择, 也就是确定哪一种文化价值的主导性地位, 事实上也就是生成思想的过程。
可以说, 形成制度是生成思想之后发生的行为, 或者说形成制度的背后定然是生成思想的过程, 是主导性文化价值的选择过程。这一结论虽然没有任何新意, 但它给我们提供了有意义的东西, 那就是制度内生性注定了形成制度是一种自觉行为, 这种自觉状态是大学文化个性形成的新阶段。形成制度原本是人的一种自觉, 这种自觉既有某种思想的支撑, 又是对某种思想的提炼与明确;没有这种自觉, 思想还只能停留在自然而然的状态, 大学的文化个性也只能是一种偶然性的东西, 一所大学的文化个性也就并不突出, 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
(二) 大学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
制度对于大学还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大学的存在与发展所必须遵循的规范体系及其文化心理调适制度”, 这种规范体系及文化心理调适制度, 与思想相比较, 它从更加具象的层面反映着大学的文化个性。形成制度其实是个制度建设问题, 而“制度建设问题本质上是行为问题以及影响人的行为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习俗习惯和文化心理等文化范畴的东西”[9] 。形成制度的确既与生成思想观念相联系, 又与养成习俗习惯相联系, 与其相关的显然都是文化范畴内的东西。相对于大学文化个性而言, 形成制度就是大学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大学文化个性无论在思想层面如何的精妙, 最终都必须表现为行为, 这样才能使一种文化个性得到验证和体现。
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 其重点在于规范文化行为, 使这种文化行为符合既定的文化模式, 也就是符合既定的生成思想。规范文化行为, 对于行为的主体而言, 具有约束的效力与意味。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 保证了大学中的人群日常生活行为的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是他们对一种文化个性的认可, 也是被认可的文化个性在行为方面的体现。现代大学制度“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下的行为, 表面上看起来呈现的是多样化的行为共存, 但事实上总有一些基本行为是一致的, 尤其是一些接近大学生活方式的日常行为, 这也是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区别所在。大学与大学之间, 在文化个性方面的差异, 就是在日常行为上的差异, 这些日常行为涉及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和服务等多个领域。因此, 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使一所大学形成了符合自身特性的制度, 表现了形成文化个性的自觉性。
三、养成习俗——大学文化个性行为方式的习惯化
(一) 大学文化个性的内化
制度的形成, 标志着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进入自觉状态, 大学主体主动秩序化了文化个性行为, 形成了一定的文化个性行为方式。按照我们前面的思路, 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进入养成习俗阶段, 这一阶段是形成制度的自然延展。习俗是风俗习惯的简称, 风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俗习。习惯则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10] 。从生成思想到形成制度, 大学文化个性完成了从觉醒到自觉的状态转化。养成习俗是在形成制度基础上的发展, 事实上就是大学文化个性的内化, 为大学中的师生群体所认可和接受, 并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常态, 习俗原本就被有些人认为等同于生活方式。如果说形成制度是形成一定的文化个性行为方式, 那么, 养成习俗就是文化个性行为方式的习惯化, 使某种文化个性行为方式固定下来, 并且成为大学中师生群体的一种需要。
“一般说来, 文化的演进或进步离不开文化内在的动力机制。……正是自在的文化和自觉的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张力构成了文化演进或进步的内在动力机制。”[11] 大学文化个性的演进与文化的演进类似, 其内在动力源于文化个性的自觉与自在状态的相互关系或张力。我们知道, 生成思想和形成制度完成了大学文化个性的自觉, 养成习俗揭开了大学文化个性自在的序幕。
大学文化个性在自觉状态时是外显的, 以思想或制度的形式得以表现, 特别是经过大学中师生群体对制度的认可和遵循, 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之后, 这些制度所规范的大学生活方式, 会因其长时期的秩序化沿袭, 而演化成为大学中师生群体的一种习俗。这种演化将外显的制度转化为一种生活的习惯和风俗, 事实上就是大学文化个性的内化。这时的大学文化个性, 不再仅仅表现为一所大学的思想、制度, 而更见于一所大学的习俗。这种习俗养成的关键, 不仅在于使制度潜移默化成为大学中师生群体的生活习惯和风俗, 更在于人们对制度的认可和遵从, 这种认可和遵从已经触及了大学中师生群体的心理层面, 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价值认同和行为秩序化。这种内化是习俗之所以成为习俗的心理根据, 人类行为方式的习惯化甚至固定化, 其文化意义背后隐藏的就是心理特性。大学文化个性的内化, 使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从外在走向了内在, 这一转变, 为大学文化个性的最终形成——集体无意识的沉淀打开了通道。
(二) 大学文化个性行为方式的习惯化
相对于形成制度使文化个性行为的秩序化而言, 养成习俗就是使文化个性行为方式习惯化。进一步说, 在形成制度阶段, 文化个性行为秩序化为文化个性行为方式;在养成习俗阶段, 文化个性行为方式被习惯化。文化个性行为方式的习惯化, 就意味着文化个性行为方式经过重复而固定下来并变成一所大学师生群体的需要。
这个认识很重要, 也很好地说明了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 从形成制度到养成习俗发生了质的变化。形象地说, 生成思想是一所大学中的师生群体, 对大学文化个性的追寻、探求;形成制度是运用一些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来维护已经追寻到、探求到的某种文化价值;而养成习俗则是将这种文化价值经过重复而固定下来, 并内化为一种需要, 不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东西。这种质的变化, 直接促进了大学文化个性从自觉状态向自在状态的转化, 也直接导致大学文化个性走上了真正的形成之路。
四、集体无意识沉淀——大学文化个性思维的自动化
(一) 大学文化个性的自在
集体无意识是大学文化个性的最终表现, 在表现大学文化个性的思想、制度、习俗和集体无意识四种形式中, 集体无意识是大学文化个性形成的标志。集体无意识, 作为一种群体心理现象, 无声无息但十分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这里所说的集体无意识, 就是指在历史中形成的、代代相传的, 沉淀在大学师生群体心理的一种近乎本能的文化心理倾向。需要说明的是, 集体无意识在我们这里虽然没有违背其心理学的本来意义, 但在我们的分析中, 它更具有文化性质。
集体无意识沉淀是养成习俗的延续, 养成习俗完成的是大学文化个性的内化, 内化启动了大学文化个性的从自觉到自在的转化, 自在是对大学文化个性状态的描述, 这一状态需要通过集体无意识沉淀完成。集体无意识对人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并且是根深蒂固的, 对于某种心理倾向处于集体无意识的状态, 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不知觉的, 也是不自觉的, 这种状态就是自在。大学文化个性的真正形成, 也是通过身处其中的师生群体这种自在状态表现的。大学文化个性的自在状态与自觉状态之间始终进行着相互的影响, 我们为了研究的方便, 截取大学文化个性的一个完整阶段来谈表现, 并不能掩盖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其各种表现形式之间是不断相互转化的。即使我们提到的完整阶段, 也在不停地循环, 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进一步说, 思想、制度、习俗与集体无意识是同时存在的, 相互之间特别是临近的两种之间都发生着错综复杂的相互转化, 而集体无意识作为大学文化个性的自在, 也在影响着思想的生成, 至少始终在启动着下一轮的自觉运行。
(二) 大学文化个性思维的自动化
把集体无意识引入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领域, 作为大学文化个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是有着学理依据的。我们知道习俗阶段, 大学文化个性完成了内化, 文化个性行为方式已经习惯化, 这个时候, 对于一所大学的师生群体而言, 已经涉及其意识思维问题, 因为当某种生活方式 (行为方式) 成为一种需要之后, 身处其中的人的思维会形成相对的自动化。集体无意识沉淀就意味着文化个性思维的自动化。文化个性思维是相对于文化个性行为及文化个性行为方式而言的, 因为, 行为或行为方式的背后就是思维, 不管这种思维是否能被意识到, 事实上它是起作用的。行为或行为方式的变化, 只是表象的东西, 也许不能决定思维的变化, 但至少触动了思维的变化, 而思维的变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为或行为方式, 思维才是文化个性形成的原因、表现甚至根本动力。
在我们的推断中, 隐藏着一个重要的观点, 那就是文化个性的形成实质上是文化个性思维的自动化。实际上是否是这样呢?文化与思维之间是否具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呢?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 在讨论文化的成长与思维的进化关系时, 曾提到“人类的文化是人类的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其补充”, “人的思维主要是在共同文化的客观材料中进行的公开的行为, 而且仅在次要意义上是个人事务”[12] 。当然, 他探讨的是文化的成长与思维的进化之间的关系, 而且他这里提到的行为是个最为宽泛的概念, 但我们从这些言论中, 完全可以看出来, 文化与思维之间具有无比密切的关系, 人类的文化既然是人类的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就暗示着文化个性的形成实质就是文化个性思维的形成, 在我们的研究范围内, 就是文化个性思维的自动化。
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 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个性的形成, 而且有利于从文化的立场, 捍卫大学的尊严。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只对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学理层次的研究, 没有提出大学文化个性形成的具体程序和模式, 还需要进行实践层次的思考, 这也是我们大学文化个性形成研究进一步努力方向所在。
摘要:大学文化个性的表现形式分别为思想、制度、习俗和集体无意识, 这四种表现形式既是同时存在的, 又是依次发展的。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即生成思想、形成制度、养成习俗和集体无意识沉淀。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 是一个从自觉状态向自在状态转化的过程, 生成思想和形成制度是大学文化个性的自觉阶段, 养成习俗和集体无意识是大学文化个性的自在阶段, 集体无意识沉淀是大学文化个性形成的最后阶段, 相应的集体无意识沉淀成功, 是大学文化个性形成的标志。大学文化个性只有在集体无意识层面形成, 才能说一所大学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个性。
关键词:大学文化个性,思想,制度,习俗,集体无意识
参考文献
[1]封海清, 张应强.大学文化选择论略[J].江苏高教, 2006, (4) :39.
[2][5]刘庆昌.教学文化的意义探寻[J].山西大学学报, 2008, (2) :15.
[3][美]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36.174.
[4]刘庆昌.教育知识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8:21.
[6]章士嵘.认识论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53.
[7][英]B.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57.
[8]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20-124.
[9]胡国铭.大学校长与大学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162.
[10]胡旭晟.法理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149.
[11]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89.
[12][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8:82-89.
群众文化的个性论文 篇2
《浅析个性文化的企业灵魂效应》
------------------品牌战略的核心竞争力
单位:安宁函都教育(咨询)姓名:李荣华
【内容摘要】:
企业文化贯穿于整个企业发展、经营之中,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吸纳了人类最优秀的精神成果,为企业的发展经营提供了坚实的隐性根基。良好文化的缺失会导致企业的畸形发展并最终导致生存权的丢失。企业文化应该具有鲜明的企业特色,要继承和发扬企业的优秀传统和精神财富;语言表述方式上和文化内容都要贴近企业的现实和员工的日常工作。要将企业的优秀传统和精神财富加以融合,用简明易懂的和有本企业特点的语言表述出来。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宣传贯彻,使客户高度认同和接受企业文化。对于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说塑造和革新个性企业文化已成为战略性、全局性工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自觉地、精心地经营个性企业文化,唯有如此,企业才能立足、才能做大作强、才能树百年基业。
【关 键 词】:个性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品牌战略
职业生涯越成功我听到的一个类似的词语就越多:“百年基业”。改革开放后很多中国企业迅速做大做强,纷纷开始挺起腰杆,也不约而同的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保持百年基业不到。企业的百年基业靠的百年机制,而百年机制,靠的又是百年文化。什么又才是最好的企
1业文化,一个词:个性。所有的企业都注重企业文化,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企业文化普遍缺少个性,各个企业文化手册里的关键词几乎雷同,雷同到几乎记不住,甚至也蒙不错。
企业文化必须要有个性,个性的企业文化更能让人记得清,更有发展潜力、号召力、凝聚力。个性的企业文化不在于是否与众不同,更取决于它是不是具有独特个性。与众不同和个性具有本质的区别:与众不同仅仅关注于是否区别(独特)于其他事物;而个性注重的是区别(独特)与质量双重的要求。例如,法国女人被公认是世界上最有气质的,也就是说,她们懂得营销、展示自己最独特的形象,展示独特的同时依然保持得体。如果法国女人只追求与众不同而忽略质量(得体)那么将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这就说明个性的企业文化需要注意“品牌、营销和展示好的形象”。
企业文化的品牌战略。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外层,一个企业的品牌战略体现出该企业的外在张力----也就是平常说的宣传力。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外延。实施品牌战略,就要考虑需要向外界展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一个企业要让外界了解,外界评判自己的依据就是企业文化,这对不管是实施品牌战略还是实施名牌战略都是一样的。个性的企业文化能让外界很好的了解企业,这其实是一笔无形的资产。企业文化在实施品牌战略中体现的不止是公关宣传,也是产品质量、销售和服务的宣传。
企业文化的广告、营销。广告和营销是展示企业文化的又一个窗口,也是树立企业品牌的重要手段,为解决品牌文化在发展中存在的
2问题,应重视企业营销文化和广告文化的建设,目的就是要树立企业成员的品牌意识,以文化促营销。
企业文化展示的企业形象。到目前为止,企业文化还是塑造企业形象的最佳选择,然而在中国的企业形象战略的实施却缺乏新意。
企业文化要融合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并符合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亚文化,企业的价值观深深受到本民族的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在改善企业文化时,一方面要借鉴其他企业先进的经营理念;另一方面,要融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使企业文化易于被员工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也应当反映出当前社会的风貌,符合社会价值取向,赢得客户、员工的接受和认同。
也就是说营造企业文化要有自己特点的价值体系和研究方法,进而把握好计划、组织、等方面的管理因素。营造富于个性的企业文化需要企业有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合理而科学地架设企业文化的内部结构,处理好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各层上的关系。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模式,能够使企业的外在形象和内部凝聚力得到迅速提升,为企业的拓展再造空间。
美国当代著名企业管理学大师彼得斯和沃特曼认为,成绩卓著的公司能创造一种内容丰富、道德高尚而且为大家所接受的文化准则,使员工情绪饱满,相互协调和适应,做出不同凡响的贡献。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詹姆〃赫斯克指出,无论是对付竞争对手、为客户服务,还是处理企业内外的关系,企业文化所形成的竞争力,必然带来出色的绩效。
企业文化显示企业的个性,个性的企业文化主要具有导向、凝聚、激励、辐射、稳定这五大功,能为企业带来有形的和无形的收益。
导向功能能够直接引导员工的性格、心理和行为,通过整体的价值认同来引导员工,潜移默化的使员工接受认同本企业的价值观。
凝聚功能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下,员工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能够产生出对工作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和对本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企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激励功能体现在员工的成绩被及时肯定,能够激励员工向更大的目标前进。
辐射功能是指企业与社会的双向交流过程中让文化传播到社会,起到了宣传企业、影响社会的效果。
稳定功能在于:企业文化一经建立,它所具有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会连续持久的在企业员工内心深处发挥作用,既可以降低企业骨干员工的流失,同时也可以减少企业高层变动带来的影响。
个性的企业文化需要从多方面来建设。企业物质文化建设。工作场所、生产资料、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和产品质量、服务内容等等都是企业文化中的物质层。在企业文化中,人是主体,承载精神和意识,物质是客体,是人活动的对象。人们谈起企业文化,想到的只是人的精神风貌而忽视工作的条件对象,这是一种错觉。举个例子:建立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就是要求生产资料质量好、技术好。这样一来生产资料、技术就是一种企业文化。
企业行为文化建设。很多公司开早会,跳早操就属于企业行为文
4化建设。企业行为文化建设,就是对企业成员行为的规范。就象一个情绪好的员工遇到另一个情绪不好的员工难免会受影响。企业之所以要规范行为,其初衷就在于不想让不良情绪影响其他员工和客户,以免使企业形象受损。
企业精神文化建设。例如,企业的精神与社会所倡导的精神风貌相适应;企业的精神行业发展的价值观念相适应。
21世纪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的环境变化得越来越快,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要求得到更高质量和更低价格的商品和服务,已经形成的文化内容也可能变得不适应这些发展变化,这就要求企业变得更灵活一些,要求必需要及时更新企业文化。
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企业凝聚力下降、只重视短期盈利、员工满意度下降、骨干流失严重、客户信用丢失。企业发现这些症状,就要重新审视和修正价值观,了解企业文化的全部优缺点,抛弃那些不能为组织服务的陈旧观念、保持原有有益的文化、加入新文化的做法来发展企业文化。企业在进行文化改善时,要通过对企业问题进行诊断确定企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问题确定企业文化改善的方向。
要特别注意,企业文化的改善要同经营管理的需要相结合,脱离管理谈文化,很容易流于空洞无物的口号。企业文化改善的一个普遍误区是不顾企业的现实照搬别人的经验,或引进社会上流行的说法、理念,没有很好地同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引入的价值观、经营理念、行为准则等没有针对企业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改善的企业文化没有本企业的特色,不能有力地支持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造成企业文化的 5
空壳现象。这个误区在改善企业文化时一定要避免。
进行企业文化的改善时,要注意遵循必要的原则。
在现有企业文化的基调上进行改善,考虑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剧烈的变动使企业难以接受和适应。企业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在企业中表现为人们做事和习惯性思维的方式。在进行企业文化改善时,应该因势利导,保留现有文化中合理因素,在现有的文化基调上进行改善和提升,员工容易接受新的企业文化。
吸收国际国内优秀企业的文化特点,结合本企业的文化优点,针对当前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每个成功企业的文化各有特色。
参考文献:
[1] 杨光.《老板,您“真”的相信吗?》.中外管理 13年10月号
[2] 程逸辰.《如何营造富于个性的企业文化》.博锐管理在线
[3] 王飞鸣.《如何打造能显示企业个性的企业文化》.多星
校园文化的个性特征 篇3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桥梁,是知识的传输地,能力锻炼的磨刀石,德育发展的训练基地,智慧的摇篮,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大熔炉。在这里学生汲取着社会的营养,改变着自己的无知,填补着自己的不足,奠基着祖国美好未来的“大厦”。但它是以良好的校园文化为前提,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感触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只有正视校园文化,才能正确把握学校发展的脉搏,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这个“复杂综合体”,既包括人类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等,也包括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人类创造的物质环境,它所包括的内容遍及人类的每一个角落。如果将文化的内涵折射到学校校园之中,我们可以发现校园的每一项活动,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文化气息,充满文化符号。
所谓校园文化,我认为就是校园人的文化,可以将之理解为:校园人在校园世界和校园外部环境的互动之中,校园人所特定的价值观、情感表达和信仰等。校园人群主要由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不过校园的存在首先是为了学生,校园里的学生也就成为校园文化能够保持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
校园文化,同时也应该是在办学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具有校本特征的和校本意义的,为全体师生所创造的敬业精神与求学态度或是在其中所追求的精神状态和成果期待,它包括情感的价值拥有与憧憬,态度的热情参与与人文启冀,并外化为对事业或学习的情感追求与意志坚持。校园文化不光是外显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内涵的丰化,使之成为学校质量发展与品位提升的动力支持。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品质,是人本追求的价值导向,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支持。
从本质属性来看,校园文化应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一种社区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文化普遍特征,同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又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现象的个性特征。
学生主体性
由于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共同处于成长到成熟的边缘,他们怀着提升自己心智的目的共栖于校园这片相对宁静的天地,他们创造着并使用着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他们在相互的沟通与学习中完成自己成长的历程。他们虽已逐渐告别少年的单纯,但还没有学会与适应社会人的假面和练达,他们比一般人群更加执着地求索,同时,骨子里比一般人群充盈着更多的浪漫和诗意。他们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同时却又对现实的变动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应该说校园人是社会独特的一群。
课外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性
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其中的课外活动尤显其重要性,因而,要正视课外文化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的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深受青少年学生的喜爱,这是他们生理和心理基点的必然反映,通过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的开展,既提高了学生的文艺欣赏水平,科技创新的能力,增强了身体素质,又达到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目的。一台好的文艺演出,既能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提高鉴赏水平,又能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自身素质;一项好的体育竞赛,既能使学生在胜利的喜悦中体验体育的精髓,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又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一次科技成果的擂台展示,既向学生传递了科技知识,培养了科技的兴趣爱好,同时焕发出勇于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文体科技活动起着促进体育、文艺、科技运动发展,深化和活跃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也为广大同学增长才干、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精神核心性
校园精神文化,我认为是校园人的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它包括反映人类认识成果的思想理论体系,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以及认知方式、创造能力、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它蕴含着四种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校园精神文化所造就的氛围,弥漫在每个个体周围,使个体的言行举止都染上它的痕迹和色彩,从而形成某种趋向和定势。这种氛围的传承,便诞生了一所学校的传统和风气,即校风、学风等。校园文化的精神具有令人振奋、催人进取的激励作用。这种激励作用应是校园文化在发挥其文化认知功能、价值导向功能和生活娱乐功能的基础上,能够激励和鼓舞人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面貌。同时,美丽的校园建筑、优雅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秩序、和谐的校园氛围,有利于人们保持良好的心境,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空间性
校园文化不是固定的,具有很大的空间性。教室是校园文化的主阵地,在这一方乐土上,学生尽情享受着知识的丰硕成果;操场又给我们的校园文化平添色彩,丰富了它的内涵,在这里,学生较大范围的享受着体育、文艺、科技活动给学生们开来的激情与理想的放飞,在这里,校园文化进一步得到升华;嘹亮、清脆的校园广播宣传着时代文化思想,进行德育教育,每周一歌校园歌曲健康而具有时代特征,校园文化在这里形成氛围,熏陶、感染着未来的建设者;实验室里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勤劳的智慧创造着成功,享受着知识赋予我们的无穷魅力;微机房里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下描绘着自己的宏伟蓝图;多媒体教室中学生展示着素质教育下新型学习模式,学生的智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学习园地、队刊、橱窗、标语极具思想性、启发性、警示性,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风景线。在这里既有文化知识的传递,也有课本之外的各项技能的锻炼,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在文化的空间中自由地穿梭,享受无尽的快乐,创造着自己理想的世界。
素质性
用现代化的文化价值观引导教师努力工作,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是构建“校园文化”的真谛所在。而其间的内涵是精神的,其外延应该是面向素质化的。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素质教育的目的和目标是学校教育的追求与憧憬,建立文化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机智是每一所学校的主题。“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决定了它的价值趋向的素质化程度,如果没有教育的素质化成果,那么,其文化的功能也就削弱了许多,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内涵了,其本质也是同初衷相饽的。为使之有效果,所以,文化的内涵必须与校园的精神追求相吻合,与激励老师的工作热情为基准,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相联系,与发展学校相融合,具有提高全员素质的本质与为此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活力与灵魂,一个学校若缺乏校园文化,那么就如鲜花缺少水分的滋润一样,没有发展的潜力,缺乏生存的活力。
只有正视校园文化,才能很好地把握学校发展的脉搏。
(作者单位: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下寨乡下寨中学
还原校园文化个性的“面孔” 篇4
珍惜“个性土壤”才能让校园文化个性的“面孔”得到充分的滋润。一要充分了解校园自身的“文化土壤成分”, 在动态和静态、人力和物力、环境和氛围、制度和理念等诸多相关因素中进行科学的分析, 弄清楚积极成分及其比重, 明确不同成分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价值, 为建设环节做好具有针对性的布置;还要充分发掘学校自身的“传统因素”“名人资源”等, 并以此为切入点, 拓宽张扬的平台和渠道, 不断为学校文化个性化发展注入活力。二要熟悉学校所在地域的“文化土壤特征”, 准确掌握学校所在地域文化的“养分特征”, 特别是有助于校园文化发展的诸多因素和力量, 为校园文化的“个性秧苗”选择出合适的水分和营养。
尊重“个性种子”才能让校园文化个性的“面孔”具备清晰的轮廓。一要尊重本校师生成长中的“个性需求”, 只有弄清楚他们在具体阶段、具体环境、具体活动中不同于其他学校师生的需求内容, 才有可能选择出满足其需求的“文化秧苗”, 进而培育出与之相适用的个性鲜明的“文化产品”。二要遵循校园自身发展的“个性愿景”, 只有明白一所学校所追求的育人目标和办学境界, 才会准确地定位其“个性特征”, 才能从制度、队伍、环境、活动等诸多方面植入“个性种子”。
群众文化的个性论文 篇5
张建喜
我们知道,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信用经济,而对于具有高度信用性的保险业,诚信是一切保险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保险诚信建设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从宏观来看,保险诚信建设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文明建设密切相关,保险业诚信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来看,保险诚信建设与保险市场主体密切相关。保险诚信是保险交易的主体和辅助人共同的行为准则。保险诚信建设,对保险企业而言,它是保险企业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对培育先进的保险企业文化,加强保险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保险企业自身发展,维护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加快保险业整体发展,充分发挥保险的三大职能,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提升保险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地位,发挥保险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保险诚信与保险业企业文化关系的角度出发,仅就保险诚信是保险企业文化的鲜明个性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保险诚信在保险中的特殊意义
从保险的起源,保险业的形成发展到现代保险业,从保险理论学说到保险活动的全过程,诚信这一观念性的东西一直起着极为重要的特殊的作用,具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诚信在保险中所起的这种特殊的作用和其特殊的意义,而使保险形成发展成为具有高度信用性的行业,发挥其独特的社会职能。
(一)从保险的基本原则看保险诚信
保险作为人类社会抵卸自然风险和意外事故的历史产物,在保险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人们所公认的基本准则,这些基本准则成为人们从事保险活动的基本原则,贯穿于保险合同的始终。这些基本原则是可保利益原则、最大诚信原则、损失补偿原则、代位追偿原则、近因原则等。从这些基本原则在保险活动中的地位来看,可保利益原则是保险活动的前提,损失补偿原则是保险活动的尺度,近因原则是保险活动的依据,代位追偿原则是保险活动的逻辑准则,最大诚信原则则是保险活动的根本原则,最大程度的贯穿于保险合同的始终,是坚持其它基本原则的基础和保证。在保险活动中最大诚信原则对诚信的要求较其它商业活动中对诚信的要求程度更高,是保险业具有高度信用性的主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变化和保险业的发展,保险理论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传统的保险理论中,最大诚信原则的基本要求指向是被保险人,而现代保险理论中最大诚信原则的基本要求指向则是保险合同的主体,对保险人提出了明确的诚信要求。
(二)从保险合同的特征看保险诚信
保险合同是合同的一种形式,一方面它应遵循一般合同的平等、自愿、公平、诚实守信、维护公共利益、协商性;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民事合同,与一般的民事合同相比,保险合同具有自己的特征。保险合同最为突出的特征,一是保险合同是一种具有个人性质的合同,因而存在签订合同的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二是保险合同是一种或然性合同和“碰运气的合同”,因而存在就个体而言不等价交换的或然性和机会性;三是保险合同是一种附和合同,因而存在合同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理解、解释的差异性;四是保险合同是远期服务性合同,因而存在合同履行的长期性。保险合同的这些不同的特征,必然对保险诚信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保险合同既是一般意义上的最大诚信合同,又是广泛意义上的最大诚信合同。
(三)从保险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看保险诚信
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总体水平和整体规模仍很低,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不相适应。2004年,我国保险密度为332元,保险深度为3.4%,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保费收入已经占到居民储蓄的15%,而我国仅为2.3%。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家庭财产保险承保率仅为5%左右,仅有25.6%的城市居民购买了商业保险产品,农村人口的保险渗透率
非常低。究其原因,除去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保险业自身诚信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重要原因之一。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保单内容文字晦涩难懂,力图逃避保险责任;有的销售误导宣传,回避产品的风险;有的业务信息披露不够,模糊真实回报率;有的展业理赔两张脸,投保容易索赔难;有的借助权力部门开展业务,扭曲投保者自愿意志;有的业务员骗取保费,欺诈客户,违法乱纪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损害了被保险人和保险公司的利益,扰乱了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更为重要的是严重损害了保险企业形象,严重阻碍建立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和对保险企业的信任,损害了保险业的社会信誉。
二、保险诚信是保险企业文化的鲜明个性
我们明确了保险诚信在保险业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和具有的特殊意义,那么在保险企业文化建 设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保险诚信是保险企业文化的鲜明个性。
(一)企业文化的个性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优秀传统,它反映在企业职工身上,是全员一致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经营哲学和行为准则,是企业整体精神的概括和凝聚。它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念。企业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道德规范等是企业文化结构的深层结构。在企业日常营运过程中,随时都可以看到“深层结构”所呈现的各种文化行为。不同的企业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能,各个企业在人员构成、人员素质、生产经营方式等方面又各具特色,各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渊源,这些决定了企业文化必然深深打上企业自身的烙印。这些企业自身的烙印表现的是企业文化的差异性,也就是企业文化的个性。事实上,似曾相识、千篇一律、完全雷同的企业文化是不存在的,也是毫无价值的。只有体现企业个性的企业文化,才是出类拔萃的。
(二)保险诚信是保险企业文化的鲜明个性
建设有个性的学校课程文化 篇6
【关键词】学校;文化;课程;个性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7-0017-02
【作者简介】祝禧,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江苏海门,226100)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特说:“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的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学校的“个性”就是这样一种文化,是一所学校的观念、礼仪、活动、信仰的聚合体,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思维的行动方式。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是苏派学校群体中的一员。东洲小学的文化个性体现在东小学子身上,表现为五种气质:大气、底气、灵气、锐气和帅气,也即爱生命养育的大气,爱阅读积淀的底气,爱运动培养的帅气,爱艺术生长的灵气,爱实践形成的锐气。这种个性的形成,必须通过学校的课程来实现。课程是什么?课程是生活,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师生生活;课程是机会,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机会;课程是环境,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成长环境。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困境
我们在建设学校课程时,都会遭遇许多相同的问题。比如,应试教育阴霾或多或少地笼罩着学校的课程,窄化了各学科的功能,阻碍了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也阻碍了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校本课程常被当作校本教材去理解,失去了完整系统的架构;重视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忽视了国家课程的实施;课程专家、学科专家的课程理念和教师运作的课程、学生体验到的课程还没有集中在一个维度上,等等。
另外,真正的课程权应该在教师手中,每一个教师领导着自己的学科、班级,就是实质意义上的课程领导者。如何让教师成为法定的资源开发者、教学行为研究者、学科情境创生者、知识体系建设者?如何让课程能促进师生的潜能自然激活和涌现,能提供师生感受生命历程的冲突情境,能成为师生赢得福祉和快乐的存在家园?我们应该找到破解的策略。
二、校本课程构建的策略
1.课程设计,给儿童一个又一个伟大的机会。东洲小学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思考,我们的学校教育当下最需要改进的是什么?我们拿什么奉献给儿童?奉献给这个时代、民族和国家?每一个孩子用生命中四分之一的时光来学习,但我们的学校计划中对学生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缺少足够的帮助措施。我们预设的课程是丰富多彩的吗?是有选择性的吗?能满足学生全面而具个性发展的需求吗?学生在学习中,知道所学的内容是与现实世界、自身生活紧密联系的吗?
在“让我们的教育适合每一个儿童的发展,让每一个儿童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引领下,东洲小学致力建设卓越课程这棵“大树”。校长要做的是组织教师一起进行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发展学校的哲学智慧。这棵“大树”的根深深扎在国家课程里,根扎的越深,学校文化发展的印记才越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树上生长出一根根的小枝丫,我们叫它校本化的课程。我们赋予课程以定语,用课程的核心理念赋予校本化的实施方向,于是就有了“文化语文”“智慧数学”“生态艺术”“快乐体育”“综合实践”“公民教育”“东东少儿学院”选择性课程等等。在“文化语文”的枝丫上,继续生长出“吟诵课程”“讲述和聆听课程”“文学意象主题阅读课程”“儿童文学阅读课程”“儿童日常生活语言提升课程”……其他课程的枝丫同样在生长。于是,这棵大树逐渐变得枝繁叶茂,它的每一个“枝干”都朝向阳光,朝向儿童的生活,朝向儿童的发展。课程大树越是繁茂,儿童的机会就越多。这种基于校本化地域性而组织与改造的课程,经过时间的积淀,才能扎下根基;经过长期的坚守才不会游离;经过“阳光”“雨露”的滋润,才能向上生长。
2.课程实施,给儿童一个又一个有意思的经历。新生活学校的课程,关注师生的生活,让教育成为真正的、艺术的、美的存在,充满爱、民主、平等、自由、道德、尊严和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让师生获得幸福及其终生关怀。
让学校成为图书馆。晨诵午读暮省,用阅读课程,点亮儿童的“心灯”,让儿童成为“满天的星星”。师生共读涉及儿童的文学、科学、数学、艺术等领域的248本泛读书和48本精读书——阅读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
构建一日运动生活。早晨跳活泼泼的“小苹果”,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开展乡土游戏,球类俱乐部举行“每周一赛”——运动成为师生的生活习惯。
“每周一讲”“每周一辩”“每月一事”等校园活动,构筑校园日常生活样态——有修养成为师生的生活态度。
阅读文化节、数学文化节、艺术文化节、体育文化节、公民文化节、科技文化节——师生在各种文化节中,认识自己生活的世界。
对教材进行校本化改造,用“阅读手册”“活动手册”“学程单”等方式,让课程的实施呈现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的特点。学生从一个故事、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篇文章中,从有限的知识中能看到无限的宇宙。
……
每一所学校的课程文化,和这所学校历代校长、教师的教育哲学是分不开的,也和这所学校的师生日积月累的积淀是分不开的。东洲小学从开放教育到新生活教育的发展,积淀着属于东洲小学的哲学句子,朝着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让教育自身立起了生活之美。
刍议企业文化的个性化 篇7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的个性化
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 企业文化是企业所依赖的一种文化价值观,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包括三个层次:企业文体活动、企业道德、企业精神, 其中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从企业员工个人的层面上来看, 企业文化就是就是全体员工认可和共同遵守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它还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感染性, 能够将新进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也统一起来, 真正实现“化”人的作用。
企业文化具有共性, 即出发点均是为企业提供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与此同时, 企业文化又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个性, 首先是一种自然的表现, 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条件、文化传统、发展目标、经营管理方式, 在这些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不可能彼此相同。同样属于日本文化, 索尼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则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 惠普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I B M则强调尊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个性, 更是企业发展到高层次境界的成熟表现, 是现代企业长远发展的内在需要。尽管有个性的未必都是优秀的, 但优秀的必定是有个性的。纵观肯德基、微软等世界著名企业, 无不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个性风格, 对内激励了员工的工作热情, 对外提升了企业的形象, 推动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这些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鲜明, 不可能被原汁原味地复制和模仿。因而, 这些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成为企业的“文化基因”和核心竞争力, 牢牢扎根并不断延续、发展企业文化
二、个性化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范畴, 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 又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商业竞争, 已从最初层面的价格竞争、产品竞争转向高层次的文化竞争, 比拼的是对理念的经营、对文化的经营。就企业文化的个性化而言, 也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 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适应性。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形成和建立起来的, 由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企业哲学、行为规范、经营信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的总和, 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它具有对环境的适应性, 能够自动跟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自动趋向某种特定状态的能力。一个企业处在不断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之中, 能否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 决定了企业能否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时代性。任何形式的文化都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创造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 首先应将企业文化中固有的、潜在的、积极的精神提炼出来, 与时代精神相融合, 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职工的群体意识。当前, 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 经济一体化, 信息网络化, 人们价值取向多元化, 引发市场竞争日益惨迫切呼唤敬业精神、改革精神、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企业文化的建设, 必须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无论是硬件设施的投入, 还是软件建设的加强, 都必须体现时代精神, 在普遍性中营造个性化特色, 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
地缘性。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企业都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谋求发展。企业文化的个性化, 离不开其发展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特色。人们的审美需求的多样性和地域文化的丰富性, 给企业文化的个性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肯德基能风靡全球, 得益于其浓郁的美国风味;周庄之所以成为众多旅游者踏访之所, 就是因其独特的水乡古镇的韵致在到处充溢马赛克的千城一面的建筑中保留着纯朴的远古情思。“只有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 企业文化的定位应充分考虑其所处的地缘因素。
前瞻性。文化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土壤, 同时又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重复, 它还反映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展望与追求。企业文化的构建, 要具有适度的超前, 以此开发潜在的市场空间。实践证明, 只有观念的创新, 才有行动的超前;只有观念和经营的不断创新, 企业才能上规模, 出效益。创新, 虽不意味着成功, 但不创新, 因循守旧、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就一定不会成功, 就一定会被市场经济淘汰。如TCL公司, 早在就提出了“市场是企业的生命, 营销是企业的先导”的观念, 以后又总结提炼了“有计划的市场推广”一营销新理念, 随着时代的变化又进一步定位于“为顾客创造价值, 为社会创造效益”。
三、构建个性化企业文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构建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应做到“量体裁衣”
没有特色就没有个性, 也就失去生存和立足之本。只有富有特色的东西, 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让人们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然而在众多企业文化的建设中, “团结”、“高效”、“求实”、“进取”等字眼随处可见, 雷同、模仿成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通病, 其实质是这些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并不清楚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这种行为本身既是一种缺乏个性的表现, 也是造成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的原因。
盲目跟风去搞企业文化具有相当的危害, 不但会使企业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而且还会在企业里形成一种盲目、虚伪的文化。因此, 关键是让企业明白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而不在于是否有个性。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意义没有充分的认识, 盲目提出构建个性化企业是不能见到成效的。打造个性化的企业文化, 关键是要“量体裁衣”, 从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来考量文化, 从企业长远发展来谋划文化。只有追求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效, 才能避免雷同、凸显个性;只有个性鲜明, 才能够与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相吻合, 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如果在搞清楚企业文化或是其他管理行为的意义和方法之前, 能够抵制住诱惑和冲动, 不去跟风、随大流, 那么, 这也是真正的有个性。
2. 构建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应追求独创性精神
不断创新, 不断超越, 是企业发展生生不息之源, 也是体现企业文化个性化的魅力所在。一个企业的组织就象一个活的有机体, 既有各种硬件构成的躯体, 也有一套精神理念构成的灵魂。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它渗透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支配着从企业家到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因而, 价值创新就成为企业文化创新的实质和根本趋势的首要体现。
企业精神的培养, 首要的就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企业的行为, 无论是产品的开发, 还是市场竞争的手段, 都可发现其背后起作用的价值观。就中国目前一部分企业的行为来看, 为什么有的企业热衷于盗版侵权?就是其“搭便车”的价值观起作用;为什么有的企业热衷于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其背后就是机会主义的价值观;为什么有的企业不惜污染环境来追求利润?其背后就是唯利是图, “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价值观。与此相反, 也有许多企业不是依靠这些不正当的行为, 而是靠取得公众的信任取得市场, 不仅其产品和服务得到公众的欢迎, 其企业也在公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海尔集团在发展壮大过程倡导的的“真诚到永远”理念, 把商品与服务贴近消费者, 处处体现为顾客着想, 着力营造宽松、高雅的文化氛围。公司还根据消费者需求不断调整品种结构, 激励员工不断创新。在一系列活动中既体现出经营者厚蕴的文化素养, 也表现出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 使企业的发展连年跃上新的台阶。
3. 构建个性化的企业应以适用为原则
目前不少企业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 认为“个性”是构建企业文化的唯一标准, 一味追求词藻的华丽和别致, 不惜求偏、求怪, 看起来个性十足, 实际上严重脱离实际, 没有任何意义, 最终成为过眼烟云。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和各自不同特点, 不尽相同的基础条件、发展历程、文化传统、发展目标和经营管理方式, 反映到企业文化上必然不尽相同, 所以不能单纯模仿和照搬别人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是“适用”、“好用”, 应该看它是否适合于自己的企业, 真正为企业服务。一定要结合本企业有具体情况, 来确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激励原则, 从而塑造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只要是适合的, 即使与别人有相似之处也无妨;而如果不适合, 哪怕卓尔不群, 也没有任何意义。片面追求个性而忽视内涵, 无疑是舍本逐末, 最终必将失去自我。因为它选择的参照系是别人, 而不是自己;它是为了有别于别人, 而不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 这样的特色文化即使建设了, 也不能够与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现吻合, 因而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力, 也终将会危及企业的生存。事实上, 无论是微软还是I B M, 它们企业文化的特色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 正是因为它们的文化适合于企业, 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并且造就了非凡的商业成就。反之, 它们的文化即使再有个性、再有特色, 如果不能导致成功, 也是无人知晓的。个性只是这些大公司非凡的结果, 而不是非凡的原因。
摘要:本文从企业文化个性化的内涵着手, 分析了个性化企业文化的几个基本特征:适应性、前瞻性、地缘性、时代性, 指出需避免单纯求新求异, 而应结合企业自身特征来构建个性化企业文化。
关键词:企业文化,个性化,创新
参考文献
[1]苗顺太:浅谈如何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 2006 (8)
[2]赵永光:创建独特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5)
[3]汪希成汪全勇: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思考[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8)
[4]张英陈方正: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有力量[J].党政论坛, 2006 (4)
从鲁西花糕看鲁西的文化个性 篇8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在《礼记》中, 孔子已经提到“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1]。“民以食为天[2]”一语则可以看出, “食”在中国不仅是满足腹肌之饱, 它已经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以最简单的形式包含最丰富的内涵。
《博物志》说:“土地所有者, 有饮食之异。”[3]中国的面积之大, 气候的差异性之大, 导致了饮食中原材料的多样、制作工艺的复杂和惟妙惟肖的造型。本文以鲁西的花糕为例, 从花糕的原材料、造型、体积、功用四个方面来分析其所体现的鲁西文化个性。
一、鲁西食花糕的习俗
“鲁西”主要指山东的聊城、菏泽、德州、泰安。早在宋朝时期, 以北方面食加工为特征的饮食及饮食市场的兴旺发达, 促进了以齐鲁为代表的面食文化的繁荣昌盛。花糕是齐鲁面食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它是鲁西一带过春节时必准备的一种食品, 并在整个春节期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祭祖先、请各路神仙、过年后回赠亲戚朋友这些礼仪都少不了花糕。鲁西的花糕呈圆体塔状, 底层是圆饼, 圆饼的上面放枣, 依此一层一层的垒起来, 少则三层多则十几层。食花糕从多个方面展现了鲁西文化个性。
二、鲁西花糕所反映的鲁西文化
(一) 鲁西文化地域性
1.从鲁西花糕的原材料来看
从原材料来看, 鲁西花糕主要为小麦粉, 辅助材料为红枣。
鲁西地区地形特征属于平坦的黄河冲积平原, 气候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这种气候致使冬夏温差大, 昼夜温差大, 降雨量少。而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 适应范围较广。鲁西最早栽种小麦的历史可追述到商周时期, 据《左传》的记载, 当时的小麦产地主要有温 (今河南温县西南) 、陈 (在今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北部一带) 、齐 (在今山东省北部、西部和河北省的东南部) 、鲁 (山东省南部) [4]。这样看来, 鲁西一带已有三千多年栽种小麦的历史。如今, 鲁西一年两季的农作物仍为小麦和玉米。平日餐桌上的主食为小麦粉做成的馒头。作为过春节时, 家家都要制作的花糕, 取材于当地大量生产的, 日常食用的小麦粉。
花糕中的大红枣, 一般取自于鲁西自家栽种的枣树。枣树耐干旱、贫瘠, 适应性强, 特别是在果实成熟期, 要求少雨多晴的天气, 以免造成大量烂果、落果, 鲁西的地理气候适应枣树的生长。另外, 枣还象征着吉祥与幸福, 枣是礼仪庆典上的必备之物, 最常见的习俗便是婚礼上关于“早立子”的祈福。一般是由德高望重的老人, 在新婚夫妇的床头被角压几颗枣和几个栗子, 取其谐音“早立子”, 以求早生贵子, 多子多福。所以, 鲁西一带家家户户都栽有一到两棵枣树。到了10月份, 枣成熟了后, 会被从枣树上打下来, 储存起来, 等到过春节的时候, 拿出来专门用来做花糕。枣放在春节时食用的花糕中, 不但丰富了花糕的味道, 美观了花糕的造型, 它的象征含义也使花糕更富有了祥瑞的意义。在鲁西过春节时, 一个重要的习俗是新婚夫妇去给新娘的父母拜年, 岳母家会送给女婿一块填满枣的花糕, 意思就是希望新婚夫妇早生贵子。
虽然, 鲁东和鲁西同属于山东, 但在制作花糕的原材料上差异很大。鲁东地区虽然农作物的栽种也以小麦为主, 但是由于邻近黄海和渤海, 利用便利的海上运输, 加进了与外界的贸易往来, 南方生产的大米在交换中被带入了鲁东地区。所以, 在鲁东的日常饮食中, 小麦和大米兼而有之。在制作花糕时, 也不仅仅取小麦做原材料, 更多的是用糯米做原材料。
2.从花糕的形状来看
从花糕的形状, 可看出鲁西的政治文化浓厚。鲁西花糕的形状像金字塔型, 在鲁西意味着步步“糕”升。“糕”音同“高”, 步步“糕”升是对做官之人美好的祝福。在过春节时, 对官场上的朋友来说, 花糕是最好的礼物, 每个人都愿在春节这个祥瑞的时刻, 得到一个好彩头。花糕食用的时间是有讲究的, 正月初八的早餐才可以吃到年前就已做好的花糕。定在这一天, 并不是因为初八是开始上班的时间, 而是取“八”的谐音———“发”, 在搭配“糕”, 就是“发糕”了。特别是家中有人在官场的, 往往会在春节前, 留一块自家食用的花糕, 在初八这天拿出来食用, 同样是取“步步高升”的好兆头。
鲁西的花糕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追其原因, 是因为历代的政治中心设置在北方。唐宋元明清, 五代中, 只有南宋的朝廷设置在南方, 其他隶属于北方, 包括现在的政治中心———北京。长期的政治中心, 使北方人更加看重权力的重要, 增强了北方人仕途上的观念。林语堂曾写到“唐周二代的创业帝王, 出自甘肃东北部, 其余各大皇朝的帝王, 盖莫不起自比较阻塞的山岭地带, 靠近陇海铁路, 此地带包括东部河南, 南部河北, 西部山东和北部安徽[5]。”历来北方人把能在官府寻得职位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
3.从花糕的体积看
从花糕的体积, 可看出鲁西的民风。鲁西民风俭仆, 饮食不尚奢华, 讲求实惠;食风庄重大方, 素有“堂堂正正不走偏锋”的评语[3]。在日常饮食中, 鲁西人习惯于粗茶淡饭, 重主食轻副食, 重数量轻质量。近年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尚俭之风虽有减弱的趋势, 但是广大人民还是把勤俭作为一种美德加以推崇。除非是过年待客, 否则不搞一餐数菜。一日三餐, 多以咸菜和田间栽种的季节菜作为佐餐。副食的缺少, 使鲁西人主食的需求量加大。
这些饮食文化, 在花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鲁西的花糕较大, 普通的一个往往有两三斤重, 仅仅最底层的圆饼就要用三个馒头所需的小麦粉;而大一些的花糕会重达十多斤。一个普通的花糕在一般的三口之家, 两顿早饭即可吃完。而这对重副食轻主食, 注重搭配营养的南方人来说, 是不可理解的。若是把这么大一个花糕放在南方, 恐怕等到花糕变质了, 依旧是还有剩余。
(二) 鲁西文化的交融性
一个地域的文化, 在历史传承过程中发生着微乎其微的变化。能使一个地域文化发生大的变化的:一是战争, 可以使整个地域文化荡然无存;二是人口的迁移, 为该地域带来新的文化。鲁西文化的变化就是源自于第二种。
鲁西文化因受地理及经济、交通因素的影响, 受到周边地区零星渐近、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少之又少。而大规模的移民移入却是带来了最直接的影响。明代, 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 朝廷推行“移民就宽乡”的民垦政策, 使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桐县迁至山东鲁西一带[6]。
饮食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使它成为两种文化交融过程中最先也是最容易的部分。山西地处我国黄河中游, 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 属于暖温带和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适宜谷、小麦、高粱、玉米、荞麦[7]。原材料的丰富使山西人特别擅长在面点上下功夫, 面食品种繁多, 素有“一面百样吃”的说法。山西不但各地有制作花糕的习俗而且在逢年过节时, 还会制作各种面塑, 样式千奇百怪。山西人迁入鲁西后, 对花糕的制作进行了改进。之前的花糕是一层圆饼, 一层枣, 样式比较塌陷, 而山西人把枣用长条形的面包裹起来, 这样两层圆饼被长条形的面支撑起来。这样可以使整个花糕的立体感增强, 不容易塌陷。鲁西受此影响, 制作的花糕有了改良, 形成了今天花糕的样式。
而山东其他地区还是延续古老的做法, 制作的花糕样式与鲁西花糕大相径庭。山东烟台、威海等胶东地区, 春节制作的大枣饽饽等同于鲁西的花糕。饽饽做成圆形大馒头状, 表面十字挑出九个鼻, 嵌入红枣。而山东莱州一带, 春节制作的也是枣饽饽, 但它的枣饽饽上面印的是六个红色蝙蝠, 寓意为多福多寿。
饮食文化的交融开启了鲁西和山西文化其他方面的交融。例如, 民俗文化方面。每年的四月四日, 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这一天禁忌烟火, 以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 弘扬有功不居, 不图富贵的精神。汉时, 山西民间的寒食节要持续一个月。现在, 多为一天, 只有少数地方禁食三天。山西人的迁入, 为鲁西带来了寒食节。受山西人的影响, 鲁西的节日中加入了寒食节, 来纪念介子推, 发扬介子推的精神。
(三) 鲁西花糕体现的鲁西民俗文化
鲁西花糕的主要作用不是食用, 而是在春节期间用于祭拜祖先、供奉财神、菩萨、天地众神。春节是中国最为盛大的节日, 是蕴涵着中华文化精要的重大节日。“祭祖拜神”是春节期间的一种活动类型, 具有宗教性, 并且具备社会教育之意义。
“祭祖”是用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 是中国文化中“孝”的一种表达方式和传承。“拜神”是中国人宗教信仰的表现。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 都是在追问“天”和“人”的关系。在大自然面前, 人类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地震、海啸、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在地球上横行, 人类却无能为力。因此, 对不可解释的自然现象, 人们往往通过假设神灵的存在寻找出路。除此之外, 人们“拜神”还往往带有世俗的功利色彩。人们总是希望自己有一个好的命运, 所以会把自己的一些希望寄托在“神”或者“上帝”的身上。
对祖先和神的崇拜和尊重, 使人们在祭拜时, 会供奉自己认为最好的食物。花糕即是其中的一种。制作工艺的复杂, 是把对祖先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包含在里面。
结语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8],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古传承的文化地域特色。而中国作为一个崇尚饮食文化的国家, 在饮食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大量的当地文化, 若是想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 研究该地区的饮食是一个好的突破口。虽然鲁西的花糕只是鲁西众多饮食中的一小部分, 但是它也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了鲁西文化不同于鲁东, 更不同于南方, 具有自己的独特地域文化质性。
参考文献
[1]潜苗金.礼记译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7.
[2]李东祥.饮食文化[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8.
[3]胡自山.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6:2-17.
[4]左丘明.左传[M].长沙:岳麓出版社, 2006.
[5]林语堂.吾国吾民[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
[6]山曼.山东民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1988.
[7]侯欣珪.山西通志 (第二十七卷粮食志) [M].北京:中华书局;山西:山西通地方志研究院, 1996.
构建个性化企业文化的策略研究 篇9
关键词:企业文化,个性,可持续发展,策略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带有本企业特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观念的总和, 它为企业全体成员所接受, 对员工起到激励、凝聚和规范、约束的作用。一个企业的竞争, 从形式上看, 似乎是产品的竞争、劳动竞争和科技竞争, 实质上是企业家和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打造有着鲜明个性、与别的企业保持着差异的企业文化。
一、个性化企业文化的内涵研究
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 企业文化是企业所依赖的一种文化价值观,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包括三个层次:文体活动、企业道德、企业精神, 其中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从企业员工个人的层面上来看, 企业文化就是就是全体员工认可和共同遵守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它还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感染性, 能够将新进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也统一起来, 真正实现“化”人的作用。
企业文化具有共性, 即出发点均是为企业提供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与此同时, 企业文化又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个性, 首先是一种自然的表现, 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条件、文化传统、发展目标、经营管理方式, 在这些基础上形成的企业文化不可能彼此相同。同样属于日本文化, 索尼强调开拓创新、尼桑则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 惠普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IBM则强调尊重人、信任人、善于运用激励手段。个性, 更是企业发展到高层次境界的成熟表现, 是现代企业长远发展的内在需要。尽管有个性的未必都是优秀的, 但优秀的必定是有个性的。纵观肯德基、微软等世界著名企业, 无不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个性风格, 其最大特点就是个性鲜明, 不可能被原汁原味地复制和模仿。因而, 这些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成为企业的“文化基因”和核心竞争力, 牢牢扎根并不断延续、发展。
二、企业文化的个性化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 物质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然而, 企业文化却是生生不息的, 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财富杂志曾指出:世界500强企业胜出于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 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 凭借着企业文化的力量, 这些一流的公司保持了百年不衰。我国一些经营了近百年的老字号:同仁堂、瑞福祥等, 也正是因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有独特风格的企业文化, 它们才能生存、发展至今。由此可见, 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 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 构建符合企业客观、充满个性的企业文化, 从而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1. 企业自身特点要求个性化的企业文化
每个的企业都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 其所处的行业和背景、组织形态和员工的素质以及企业发展经历都有很大的差别, 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应具有强烈的个性。否则, 就会流于形式, 起不到对企业发展的作用。首先, 企业的类型不同、生产的产品以及市场和服务对象有差别, 企业文化的侧重点就应不一样。虽然我们可以在一些优秀的企业所推崇的核心价值观中发现一些共同的东西, 但每个公司最为称道的企业理念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如波音的“在航空的世界中吃饭、呼吸、睡觉”;迪斯尼的“把欢乐带给大家”等等。其次, 自觉地创建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就要考虑企业自发形成的文化氛围。从分析现有文化入手, 将其加以提炼和完善, 升华为理论、制度和规范。另外, 企业文化要得到全体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也必须考虑员工的心态和素质。最后, 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 企业文化也应有所差别。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
2. 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亟须个性化的企业文化
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加, 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一个企业独有的取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既包括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的, 也包括文化和机制方面的。调查发现, 独特个性的企业文化是领先竞争对手的关键力量。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土壤, 只能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不同于别人的竞争力, 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如今企业间的竞争已更多地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 纳科尔公司的一位主管总结说:“我们的成功20%来自干新技术, 80%来自于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国内有不少企业因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 在短期内取得成功, 然而由于没有企业文化的引导, 在多变的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很快就被淘汰。因此, 在“与狼共舞”的时代企业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
三、构建个性化企业文化的策略
1. 提炼企业的核心理念
企业的核心理念是指企业在终极目的、总体经营思路方面的根本信念, 它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 是经营理念、行为准则的基础, 对员工起到指引和激励的作用。提炼企业的核心理念应从企业的行业、环境入手, 与企业战略、远景目标相结合, 避免口号化、公式化, 如果提炼过于抽象化, 缺乏针对性和企业个性, 无法真正指导企业员工的具体工作与行为表现。许多跨国企业能持续成长、不断发展, 其动力就在于他们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秀企业文化, 有着独特的经营哲学、共同的价值观。如沃尔玛“尊重每位员工, 服务每位顾客, 每天追求卓越”;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等等。在提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创建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时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独特, 为个性而个性。苹果公司在创办初期曾在楼顶悬挂海盗旗, 向世人宣称“我就是与众不同”, 创新与冒险成为其公司的核心理念, 但他们的这种做法中也隐含着特例独行, 桀骜不驯, 没有了合作与协调同样要把公司引向崩溃的边缘。
2. 正确导入CIS战略系统
目前, 导入CIS系统已经成为不少企业构建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途径。CIS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其一为MI (Mind Identity) , 即理念形象识别, 包含企业价值、企业精神、企业目标和企业伦理等具体内容。其二是BI (Behavior Identity) , 即行为形象识别, 包含了对内的企业行为准则、教育培训和对外的促销活动、公关活动等内容。其三为VI (Vision Identity) , 即视觉形象识别, 包括产品标志、吉祥物、服装、礼品等等。CIS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与企业文化的不同层次内容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M I对应企业精神文化, BI对应企业行为文化, VI则与企业物质文化相对应。MI才是CIS系统的核心部分, 也是CIS系统功效的原动力, BI和VI只是MI的动态和静态表现。MI系统是灵魂, 决定支配着BI与VI, 企业在导入CIS系统的过程中, 应当将关注点集中于MI之上。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自行或通过有实力的专门的由机构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信条、企业伦理等思想内容进行精心提炼、准确的表达, 形成企业的MI系统, 再以MI系统去指导BI、VI系统建设, 才能有效建设企业文化, 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3. 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
不少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历程都形成了自身的优良传统, 它们都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和优势, 要想有所作为, 就必须充分了解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与光荣传统, 利用好这些传统和历史。在构建个性化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尊重企业的优良传统和光荣历史, 其定位必须源于企业的历史, 尊重企业的传统, 又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其次要追求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明白本企业与同行业企业相比, 其优势与不足究竟是在哪些方面, 让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服务。无论是微软还是I B M, 它们企业文化的特色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 正是因为它们的文化适合于企业, 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并且造就了非凡的商业成就。最后, 不人云亦云, 从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来谋划企业文化的建设, 避免雷同、凸显个性。在具体行动中, 可以借助一些重大活动, 如公司庆典活动, 公司年夜饭等活动或一些主题活动来推波助澜, 像当初海尔张瑞敏怒砸76台劣质冰箱就是一个实例, 既表明了海尔对劣质产品绝不姑息的坚定决心, 还通过这一主题活动来达到统一全体员工质量意识的效果。
4. 倡导人性化的管理
文化建设离不开人的活动。企业文化的个性化, 要突出以人为本, 通过各种载体和富有个性化的活动设计, 构建民主人本型的企业文化模式。首先要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实践证明, 个性化企业文化的构建能否成功, 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能不能首先自己先认同、传播并执行企业的文化, 这是构建个性化企业文化成败的关键。一个成熟的企业领导人, 必须对本企业的文化建设有比较深入的思考和长远的决策, 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紧密融合在一起, 从而有效地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和整个企业健康发展。第二要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把“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作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 造就出一种全体职工所认同的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增加企业凝聚力、战斗力。如东台市国贸大厦, 把“尊重人, 为爱岗敬业的员工创造一个和谐、富有激情的工作环境”写进《员工手册》, 从而激励员工不断追求创新, 追求卓越。最后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企业文化建设的个性化, 不能脱离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作为一种新型管理理论的企业文化, 应该重视并强调企业的内部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只有从实际出发, 与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结合, 才能与企业发展相协调, 形成特色。
参考文献
[1]苗顺太:浅谈如何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J].商场现代化, 2006 (8)
[2]庄培章:现代企业文化新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
[3]赵永光:创建独特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5)
[4]刘燕: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文化建设思考[J].企业经济, 2006 (5)
[5]张晶晶:企业文化视角下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集团经济研究, 2006 (2)
[6]赵长贵: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初探[J].山东社会科学, 2004 (2)
[7]李明:刍议企业文化先进性[J].商业时代·理论, 2005 (6)
浅析建设个性化企业文化的作用 篇10
一、个性化企业文化的内涵
个性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文化的差异化, 也就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 在某一特定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文化模式。每一个企业的发展背景和目标不同, 历程也不同;企业的技术经济特点不同, 构成成分不同, 风格不同, 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同。因而, 企业对于生存竞争环境应对策略和处理内部事务的方式都有自己的特色, 不可能完全雷同。同样属于日本文化, 索尼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开拓创新, 尼桑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顾客至上;同样属于美国文化, 惠普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对市场和环境的适应性, 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调尊重人、信任人, 善于运用激励手段。这说明, 企业文化必需具有个性化特征, 而个性化特征的价值内涵是企业文化成熟和独立标志, 是企业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
二、个性化企业文化的特征
一个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为了突出所在领域的竞争优势, 更好地占领目标市场, 高效地“控制”消费者, “控制”上下游企业, 根据企业内外部的实际情况, 综合分析, 抛弃一些经营理念, 筛选出最适合企业长期而稳定发展的价值观进行培植, 逐渐补充完善, 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理念, 这个过程就是企业核心理念的定位过程, 也是企业文化个性化及差异化的过程。企业文化是在某一文化背景下, 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经营策略、企业内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而确定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并由此构成个性化企业文化。
它主要包括以下了六个方面特征:
(一) 差异性
如果说社会性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共性, 那么差异性则体现了企业文化的一种个性。正如在自然界里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 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中也同样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企业文化, 由于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组织的文化, 是特定的企业群体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默认的假设和行为规范, 因此, 它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文化的鲜明个性。
(二) 内生性
企业文化建设的个性决定企业文化建设一定具有内生性。具有个性的企业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差异化区别于其他企业, 成为核心竞争力及吸引社会关注的标志。企业文化的本质特点是原创性、本土性、个性化、人性化。技术可以学, 制度可以制定, 但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是本企业创业发展历程的集体智慧结晶, 带不走、偷不去。具有个性的、内生的企业文化是不能复制、难于模仿的文化。
(三) 时代性
任何形式的文化都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当前改革和发展成为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主旋律, 新经济时代到来, 知识更替的周期越来越短。经济一体化, 信息网络化, 人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引发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迫切呼唤敬业精神、改革精神、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企业文化建设, 进而必须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而创造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 是将企业文化中固有的、潜在的、积极的精神提炼出来, 与时代精神相融合, 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职工的群体意识。
(四) 地缘性
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企业都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谋求发展。个性化企业文化, 离不开其发展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特色。人们的审美需求的多样性和地域文化的丰富性, 给企业文化的个性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肯德基能风靡全球, 得益于其浓郁的美国风味;周庄之所以成为众多旅游者踏访之地, 就是因其独特的水乡古镇的韵味。“只有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 企业文化的定位有其所处的地缘因素。
(五) 前瞻性
文化的产生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土壤, 同时又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重复, 它还反映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展望与追求。企业文化的构建, 应具有适度的超前性, 以此开发潜在的市场空间。
(六) 独创性
不断创新, 不断超越, 是企业发展生生不息之源, 也是个性化企业文化的魅力所在。一个企业的组织就像一个活的有机体, 既有各种硬件构成的躯体, 也有一套精神理念构成的灵魂。在企业向市场经济、集约经营转轨时期, 倡导崭新的企业精神, 更新与之匹配的企业价值观、发展目标、经营战略、团队作风等, 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目前国内企业文化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价值观体系混乱, 不够鲜明, 个性缺失, 不能内化为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拥有的价值观, 因而严重弱化了企业文化对人们思想意识和行为的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育人和辐射作用, 削弱了员工对企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个性化企业文化的作用
美国麦肯锡公司和国际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通过对全球增长最快的30家公司跟踪考察, 联合撰写了一份报告, 这份报告认为:世界500强胜出其他公司的主要原因, 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他们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 凭着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力, 这些公司保持了百年不衰[3]。有什么样的文化, 便有什么样的企业发展状况, 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由技术和产品质量转化为文化和机制, 因此, 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个性化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一) 能够打造企业营销差别优势
实践证明, 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既不是经营规模的竞争, 也不是商品价格的竞争, 而是营销差别化的竞争, 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差别化竞争同样需要很强的“个性化价值”来支撑, 而这个“个性化价值”以文化个性为基础。针对现代消费市场的细分化和个性化特征, 市场营销采用的方式、手段都要求体现企业文化个性, 突出其营销的差别化。上海东方商厦营造的是尊贵体验的消费文化, 实行以一线品牌为主的商品组合, 服务于富有人群, 成功人群;太平洋百货注重引领流行、前卫的消费文化, 以经营时尚加实惠的品牌为主, 以青年消费体为重点;第六百货倡导的是品质与实惠的消费文化, 主要经营二线品牌和质量较高的商品, 与社会主流消费群体的生活需求同步。显然, 个性文化能够帮助企业打造营销差别化竞争的优势。
(二) 能够保证企业战略方案的实施
战略实施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和配合。一方面, 企业战略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企业战略, 企业通过战略管理实现使命和愿景, 企业战略反映企业宗旨和价值观。另一方面, 企业文化服务于企业战略, 企业要实现战略规划, 必须有优秀的文化来导航和支持, 避免战略实施与企业文化相脱节从而严重地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为了保证战略方案的顺利实施, 企业应该强化文化中支持战略的因素和内容, 表现在企业文化建设既离不开民族文化和行业文化的哺育, 又需要选择个性、培育个性和发展个性, 形成员工价值观和企业价值目标, 服务于企业战略。
(三) 能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非经济因素, 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换言之,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独有的取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既包括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 也包括文化和机制方面, 技术和产品质量是硬件, 文化和机制是软件。要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改造它的硬件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 通常可以通过经济的办法实现, 而改造它的软件, 却不是用金钱就能办到的。在竞争更加激烈的21世纪, 软件恰恰是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今天企业之间竞争更多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纳科尔公司的一位主管总结说, “我们企业的成功20%来自于新技术, 80%来自于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4]只有高品质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担当得起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任, 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定是充满个性的。正如美国哈佛商学院在调查中所发现的那样, 具有独特个性的企业文化是领先竞争对手的关键力量。
(四) 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优秀的企业总是向社会展示自己的良好的管理风格, 经营状况及积极的精神风貌, 从而塑造出企业形象, 以赢得顾客和社会的承认和信赖。而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外在的综合体现, 是社会公众, 特别是用户、消费者对一个企业的评价和印象。“与众不同, 别树一帜”的企业文化突出了企业个性, 通过文化的辐射功能帮助企业通过多种传达体系最终塑造出优秀的企业品牌, 通过企业品牌的辐射力和感召力, 从而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心目中形成对企业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为企业争得外部公众的认同, 创造出良好的经营环境, 为企业赢得宝贵社会资源。如:我国著名酒厂贵州茅台集团在白酒消费日益个性化、情感化, 酒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重要情况下, 率先在全国白酒市场提出了“文化酒”的概念, 不仅为茅台酒以文化酒定位而成为中国酒林至尊奠定了坚实的品牌基础, 也让“文化酒”的概念影响了中国白酒市场。在当前中国白酒面临大洗牌的时候, 茅台酒所提倡的国酒文化则显示出它无限的文化魅力和品牌张力。
(五) 能够创造企业和谐的发展环境
文化的魅力在于个性, 个性的意义在于和谐, 和谐的就是美好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个性文化丰富多彩, 国内企业有天然的文化上的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义以建利”、“民生在勤”等思想都与现代管理思想不谋而合。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企业自身特色文化中, 把和谐精神、和谐理念渗透融入到企业活动的全过程, 创造企业和谐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费雷德·R·戴维.李克宁译.战略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杰克琳·谢瑞顿, 詹姆斯·斯特恩.赖月珍译:企业文化:排除企业成功的潜在障碍[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3]包安, 傅盛华.中外企业文化[M].中外企业文化出版社, 2006, 7.
群众文化的个性论文 篇11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校文化;个性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7-0020-02
【作者简介】曹国庆,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江苏张家港,215600)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课程是“跑道”,是经历和体验,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经验(学科、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学校环境氛围)等都可以称为课程。课程是师生成长的土壤。从广义的课程概念而言,除了时光之外,一所学校能够留下的东西都是课程。没有课程,就没有学校存在的价值,文化就无从谈起。有了课程才会有文化,有了课程也就会有文化。文化就蕴含在课程中。
从狭义的课程概念而言,学校课程系统与学校文化的关系也是无法割裂的。有怎样的课程,才能培养怎样的人。学校文化的构成与内涵的丰富必须依托学校课程结构的完善与内容的不断充实。教学活动是学校日常化的也是最主要的内容,因此,课程又是学校行为文化的最重要组成内容,它丰富学校文化内涵,体现学校差异性与文化个性,形成学校特色品牌。而课程环境、人的价值认同与行为,构成了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离开课程谈文化,只能是纸上谈兵,所谓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就成了空中楼阁。从这个意义上说,课程是学校文化之根本。
学校课程应该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目前的学校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构成。国家还颁布了统一的课程实施标准。这样的一个课程体系与标准决定了人才培养应具有的共性目标与要求,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这并不影响学校多元化、特色化的办学追求。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师生不同,必然会对学校课程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力。因此,国家课程在落实过程中必须要有校本化的选择与实施,而校本课程更是彰显学校特色与个性的重要载体。上海建平中学提出“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目标。“合格”,指向的是学生共性发展目标,支撑课程以共性的国家课程为重要内容;“特长”,指向的是学生个性发展目标,支撑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系列。丰富的校本课程影响着师生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学校文化个性化的气象。
课程的共性与个性并不互相排斥,彼此对立。如同作为人的“类”的共性,并不排斥或否定人的个体差异性。个性是基于个体内在因子和可能性潜在元素而生发、生长的。建设特色课程,彰显学校文化个性,并非刻意追求标新立异的另类文化。
课程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文化走向,学校文化个性的形成离不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换一个角度来看,学校文化又应该是课程建设之“魂”。学校教育哲学是开发、整合课程的灵魂,是课程顶层设计的统摄。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决定着学校文化的个性特质,也决定着课程建设的方向。课程生长文化,而生长怎样的文化取决于课程开发者的意愿。因此,课程建设需要顶层设计,宏观把控,而非随意拼凑。有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没有宏观设计,有什么就开什么,或是照搬他人项目,课程貌似多样,但没有明确的整体目标指向,各个领域之间缺少平衡,课程如同大杂烩。学生无所适从,教师疲于折腾,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一味求多,缺少方向,课程必然杂乱无章,就不可能形成特色与个性。
学校需要培育怎样的文化个性,就需要开发实施与之匹配的特色课程。开发怎样的课程,课程的目标指向是否与学校文化应有的趋向契合,学校文化应当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
在课程的土壤里,需要埋下学校文化个性的种子。学校特色与文化个性都能够在学校的课程中找到其根脉。这就是校本课程的价值所在。
张家港市崇真中学以“和谐、自由、幸福、生长”为价值追求,以“顶天立地有本事的崇真人”为个性培养目标,致力于办一所具有崇真文化个性的、有气质的学校。鲜明的文化个性追求,为课程整体构建进行了目标定位,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形成了牵引力。
群众文化的个性论文 篇12
关于庐陵的具体地理区划,原吉安市市长吕滨说古庐陵郡“包括了现在吉安市的所有县、区,甚至还包括了今抚州、赣州、萍乡三市的一部分地方。新淦(今新干)虽然在北宋淳化三年(992)改属临江军,但它在解放后又重新划归吉安地区管辖,故从全过程来看,把它归之于庐陵文化范围似无不可。”[4]77
庐陵文化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荆楚文化,历经各朝代,发展而至“五四”之后的井冈山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气息。吕滨先生概括庐陵文化,说“其特点是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兼容的文化群体、群星灿烂的文化氛围、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文章节义的特色。”[4]76这是从外部整体上对庐陵文化的概括,对庐陵文化精神内容还有待从学理上进行深入的剖析。
庐陵文化常为学界所论。这里首先有一个关于庐陵、吉安等定名的问题。“吉安的古、近代文化被人们称作庐陵文化,而不称为吉安文化”,因为“庐陵作为行政区划名称长期出现在史册中,比吉安之名的历史长了1500多年”,“庐陵郡、县城,一直是吉州、吉安路、吉安府的行政驻地,是赣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5]59。更重要的是“,庐陵”作为一种文化认同,自古已经存在,这在文人的身份意识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即使庐陵已改称为吉州、吉安路、吉安府,文人们还是自称庐陵。除人所周知的“庐陵欧阳修”外,还有“庐陵周必大”(吉安县人)、“庐陵杨万里”(吉水人)、“庐陵文天祥”(青原区人)“、庐陵杨士奇”(泰和人)。在这种身份意识里面,已经有了张扬个性和标立自我的味道,它本身即是庐陵性格的一种体现。
从学理上解析庐陵文化,可以发现其中有两个大方面的因素交融,一是传统的儒学精神,二是庐陵的地域个性。方志远将明代以庐陵罗洪先为代表的王学泰州学派归为“庐陵文化中的‘异端文化’”,其实“,异端”本身也是个性的另一种说法。明代王学创始人王守仁于正德五年为庐陵知县,其时已经给庐陵文化带来了心学异端因子。而王学的继承者邹守益、罗洪先、刘文敏、聂豹都是庐陵人。黄宗羲《明儒学案》中立传的江右王门学者二十七人中,十六位出庐陵,以至于“王学在庐陵的兴盛,成为令世人瞩目的一大社会现象”[6]9。庐陵文化的地域个性总体上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庐陵文化讲求实实在在的生存所需,因而更多朴实而非虚华。“古代庐陵人走的是耕、商、读相结合的道路”[7]49,他们尊奉“耕可致富,读可荣身”的信条,既能耕种经商,又能读书作文,走的是一种实用的道路。庐陵有其青铜、陶瓷文化,甚至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庐陵农业发达,北宋泰和人曾安辞官归乡而作《禾谱》,研究水稻品种,苏轼经庐陵见此书还赋《秧马歌》称赞。一百多年后,曾安的后人曾之谨作《农器谱》,陆游见其所寄之书后称赞到“:神农之学未可废,坐使末俗惭浮华”[8]3771(《耒阳令曾君寄禾谱农器谱二书求诗》)。明代安福人欧阳必发明人力耕地机,周枕提倡经济改革,这些都无不体现出庐陵文化中讲求现实的一方面。
第二,庐陵文化影响和儒风相尚也带来多种思想的并存和繁荣。庐陵一地,佛道思想在这里也较流行。吉安县内有252所庵寺,81座庙宇,16处佛坛。至今仍见的青原山净居寺,玉简山、武功山道观,都是佛道思想风化庐陵的证据。七祖禅师行思有“顿悟”禅法。明代心学在庐陵也广为传播,江右王学活动多以青原会馆、阳明书院、复古书院为地。罗钦顺的唯物主义思想,何心隐的空想社会主义,等等,都是思想繁荣的表现。
第三,庐陵文化具有兼容并收的特点和多种的文化因子。外地来庐陵的文人也促进了庐陵文化的繁荣,并给它注入了新的因子。其中有游历、为官或者其他原因来此的,而贬官所占比重较大。唐代,杜申言由洛阳丞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和当地儒士诗社唱和,首开吉州诗风。颜真卿被贬吉州司马,其“八分书”“、祖关”二字仍作为庐陵文化珍品留存至今。宋代苏轼、黄庭坚,清代施闰章、方以智等人,均与庐陵有所关联。而且,庐陵人并不排斥外地人和外来文化因子的融入,他们甚至还积极地吸纳。《庐陵诗存》由清代庐陵人编选,卷首收入唐贞观年间在庐陵作县尉的西雍人陈吉《谒丈人祠》、《水帘洞》两首诗。
第四,庐陵文化中有着超阶级的民众色彩。方志远说“:庐陵文化中的异端文化,却是真正的民众文化。”[6]14近现代生成的井冈山文化,其实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有了同样的迹象。何心隐的“聚和堂”理想讲求社会的大同,对士农工商皆有交接,已经有了超越阶级的意识。这种泰州学派的异端思想在当时确实非常个性。当然,在当时,还没有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思想,这也只是王学异端和庐陵人在思想上标新立异的表现。剖析庐陵民众文化的根源,还是不离开庐陵文化的地域个性。当个性自我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精神,各个阶层的人都突出自我的时候,森严的社会体制和等级权威必然有被消解的趋势。而且,越是出于社会结构下层的人,越是有不安而动的趋势,个性的文化精神更是助长了他们的动。于是下层的民众在自我个性的助长下,在已有下层话语权的基础上,必然有更多的权利诉求,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等。个性张扬的普遍流行,反倒会促成民众文化和大同思想的形成,而不同于在消弭了民众个性之后而建立起来的等级权威。
第五,庐陵文化中有着侠义不平和叛逆的因子。明代庐陵人颜钧、何心隐继承王阳明心学下泰州学派,而叛离名教,个性色彩十分浓厚。清人黄宗羲在《泰州学案序》中说“: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艳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诸公掀翻天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也。”[9]11他们的精神体现了庐陵文化中,侠义、无所畏惧、不惧强权、为民众抱不平,以及积极的行动力、强盛的生命活力。对于社会秩序和制度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因而在他们并不满意的社会中,便开始凸显其揭竿而起的性格,这也是井冈山文化的历史渊源。颜钧一生颇不平常,他去过很多地方,行侠仗义,关注民生疾苦,到处讲学,有众多追随者,何心隐即其弟子。他本是官学的学生,参加科举考试,但为了追随颜钧而放弃自己的功名仕途。何心隐建“聚和堂”,在自己家族内实现其“大同”的社会理想,并宣扬“育欲”声色思想,他的叛逆个性已经十分明显。黄宗羲《泰州学案序》中记东林党顾宪成评价他“心隐辈坐在利欲膠漆盆中,所以能鼓动得人,只缘他一时聪明,亦自有不可到处。”[9]11何心隐的思想中的利欲成分,其实也是其人格真实的一种反映。然而这必然不为已有的社会正统所容忍,所以当地官府对其抑“,聚和堂”也因。他自己最终也于万历七年被湖广巡抚王之垣下狱致死。但何心隐的个性人格还是被后人所追崇。王之垣曾孙王士禛作《何艳伪道学》力护其祖,并谈到了御使赵崇善作疏“追劾先公杀心隐媚江陵”[10]233,其实也是从侧面反映了何心隐思想在后世的影响。总之,在地域个性的主导之下,庐陵文化又具有朴实性、民众性、多样性、包容性和叛逆性。
庐陵文化中儒学的因子占有很大比重,究其原因,则与中原人南迁有关,这是社会地理上的直接催生。庐陵环境优越,西晋永嘉之乱,唐代安史之乱,以至晚唐,宋末元初,中原之民南迁,庐陵亦在其选。中原宗法制也被带至庐陵,以宗族血缘为单位的古村今仍存在。李仁生解释其原因是“迁徙到山区的北方人,由于与当地土著在语言、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较大不同,相互交流自然要少一些,而且如果他们不抱成一团,在与土著居民(其中很多是少数族)的冲突中便很难生存,因此他们的大家族制度得以延续下来。”[7]48这种家族制度和宗法精神也是儒家思想的某种体现。
庐陵人以家族为单位形成一个基本的社群单位,家族内部团结紧密,延续多代,明代浦江郑氏即是一例子。张岱《快园道古》卷四《言语部》记载明太祖听高后言,畏郑济家族庞大,上下一心,而欲加以防范的故事,也从侧面反映了庐陵一地的家族特点。家族制度的普遍,也使得文学具有家族性特点。宋代庐陵一地有诸多文学家族,一族一姓内往往产生多个文人,除开嫡亲如父子兄弟往往皆为文人外,母系姻亲也有文人,可谓大盛。黎清《宋代江西文学家族研究》对宋代庐陵的文学家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包括彭应求、葛敏求、李彦弼、罗良弼、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刘辰翁、赵文九个家族。
庐陵文化中也有着两方面的因素,体现着南北文化的交融,也是中原儒学与南方地域个性的融合,可以说是北方迁来者与庐陵土著的文化性格的柔和。总之有着儒学和个性两个方面,一者突出人的个性,一者又怀有儒家的家国精神,在个体与群体之思中并存而形成了特殊的庐陵文化。这两方面又是不是简单地凑合,而是互相渗透和影响。方志远将庐陵文化精神的外在表现分为“附庸文化和异端文化”两种,并认为前者“可以学官和科举的发达来说明”,而后者,代表则有“明代江西吉安府的王门学者特别是何心隐的思想”[6]8。他的这种提法,其实也是感受到了庐陵文化中的传统儒学精神和个性异端这两个方面。
后人概括庐陵文化的特色之一“文章节义并重”,就是这两方面的体现。宋代周必大《庐陵县学三忠堂记》“:文章,天下之公器,万世不可得而私也;节义,天下之大闲,万世不可得而逾也。”[11]文章是文化的载体,其中也有很大儒家的成分。节义是人的个性气度的体现。文章节义的结合,已经具有了儒家文化和地域个性,耿直刚烈之气的意味。在节义方面,宋代文天祥,忠烈名臣胡铨,名相周必大,他们几乎成了庐陵精神的代表。文天祥精神,不同于屈原的委屈,但同于他的深刻,更不同于一般遗民在改朝换代过程中在名节和生存利益的两难选择。他的“法天不息”的思想,也在儒家忠义的方向下,有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2]9的积极行动和坚持,展现着作为个体绵延不息的生命力。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赞欧阳修有“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13],也可以用来描述庐陵文化的地域性格。
随科举之盛,庐陵入仕的官员也很多。隋唐以后以科举入仕的官员中,“正宰相江西共28人,其中吉安就有8人,占28.6%;还有副宰相9人和众多的尚书、巡抚”[5]59。“唐宋以至明清,在江西省境内可考的44名文武状元中,庐陵地区即占19名,官居正副宰相的有17名。”[7]4《9吉水县志》“: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一状元,十里九布政。”宋代有欧阳修、杨万里,已是人所共知。南宋周必大回庐陵主持刻印《文苑英华》一千卷。《全宋词》所收作家中“,吉安有52人,占全国的3.7%”[5]59。宋末元初在刘辰翁的影响下,庐陵一下出现了大批文人,如刘将孙、赵文、刘诜、刘岳申等。
方志远先生说“:庐陵文化中的‘异端文化’,又产生于庐陵的生态条件与风俗民情之中,从而反映出庐陵文化的地域特征和本质精神。”[6]14可以说,庐陵文化的本质精神,同时也就是其地域特征,他产生于庐陵的地域文化生态中,是一种突出个性的文化精神。但这种个性中也有儒学的影响,因而它不流入蛮野,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因子和传统底蕴。可以说它是人的个性和社会共性的结合,整体是向上的一路,因而孕生出许多著名人物,而为推动历史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江西庐陵一地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自古形成的庐陵文化也具有特殊的内涵。然而庐陵文化也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表现为书院林立、科举士子和文人众多,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章节义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