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摄影记者

2024-11-29

体育摄影记者(共10篇)

体育摄影记者 篇1

0前言

摄影报道以其形象记录现场真实情况、能对读者产生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天然优势, 倍受读者和编辑厚爱[1]。体育摄影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第一时间内呈现体育新闻的纪实性, 许多体育新闻摄影记者为了能够抓拍到“表现事物变化的决定性瞬间”, 时常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往往会诱发各种心理危机。体育摄影记者在面对此类事件时, 除了要承担常人的心理冲击外, 还要控制自己情绪, 进入最真实的现场环境, 甚至寻找最具有视觉冲击的现场画面, 以完成本职工作, 无疑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一切不仅要求记者要有健康的、精力充沛的身体支撑, 更需要有健康的心理做保证。本文就体育新闻摄影记者职业特点为研究切入点, 研究体育新闻摄影记者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和如何培养为研究主题, 为有效应对和及时调整可能出现的不良心理状况提供参考依据。

2 体育新闻摄影记者的重要心理品质

几乎每一种心理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品质, 而且心理品质的优劣往往最能表现人的心理素质水平高低[2]。体育新闻记者心理品质是指新闻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心理特征以及由这些心理品质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特征。它是完成记者本职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心理条件, 通常是在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个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品质与特征。这些都做好了我们才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和传播者。

2.1 敏锐的洞察能力

新闻意识也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基本功, 他要求体育新闻摄影记者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 善于捕捉和发现新闻, 提炼新闻的亮点, 而且还要研究和正确把握受众的心理, 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 选择最佳拍摄方式, 使体育新闻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一个称职的体育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善于运用画面镜头语言, 加强新闻意识基本功的训练, 提高作品的传播质量, 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使新闻多出精品满足受众的需求。

2.2 果断的判断能力

体育动作及比赛场面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瞬间性, 摄影记者的心理品质当中如果不具备果断性, 那么在犹豫过程中许多时机都会一闪而过。体育新闻报道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即时性, 体育新闻图片可以以最直观的方式第一时间内体现新闻的纪实性, 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2.3 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新闻摄影记者每天都同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打交道, 如果缺少应变能力就难以出色完成工作任务[3]。社会交往能力, 在采访活动中主要体现在适当的自我表露, 有效的沟通和积极的倾听三方面, 与拍摄对象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 摄影记者应主动、积极、坦然地向对方敞开心扉, 通过适当的自我表露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创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采访气氛。没有适当的自我表露很容易造成官差式、审问式的采访。

2.4 心理承受能力

体育新闻摄影记者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心理指标就是心理承受力。承受力是相对压力而言的[2]。心理压力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同样的刺激或事件对某些人可能不构成压力, 但对另外一些人则可构成强大的威胁与压力。体育新闻摄影记者的角色, 时常要面对体育运动中的暴力冲突, 暴力事件的场景, 往往会引起他们自身的紧张、不安、焦虑等心理, 给他们带来压力, 心理承受力强者能够直面挫折, 积极参与竞争, 即使在较大压力下亦能借助自身调节能力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弱者如果长期处在压力条件下, 常常表现出适应不良, 甚至出现心理疾病、身心疾病, 他们遭遇挫折后更是一蹶不振, 常常因害怕失败而不敢竞争[3]。

3 体育新闻摄影记者的重要心理品质的培养

3.1 运用注意转移训练方法, 使体育新闻摄影记者摆脱应激状态, 防止压力超出个人的心理承受力, 会破坏人的身心平衡。

3.2 有意识地训练自己, 正确面对压力源, 要有正确的分析与认识, 了解压力对个体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3.3 提高自己体育新闻摄影的职业认同感, 减少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势差的存在, 培养自信心。

3.4 要学会合理安排生活, 消除压力源, 使用积极自我防御机制, 学习自我放松技术等, 确保记者能在各种压力下冷静、高效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凌凌.论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J].新闻爱好者, 2005 (7) :13-14.

[2]谢瀛.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J].职业教育, 2013 (3) :139-140.

[3]张雅明.论记者的心理素质[J].河北大学学报, 1999 (24) :126-128.

体育摄影记者 篇2

飞越你好。近些年,你拍摄的《大货夫妇》、《煤尘暴》、《卖菜女孩的夏天》、《黑暗中的游戏》等一批纪实题材作品在各大门户网站中被广泛传播,作品凭借独特的观察视角与对生活深入的解析引起不小的社会反响,也为你本人在摄影圈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与声誉。希望你能將摄影职业成长历程中的成功经验分享给读者。

刚才你列举的一些作品,尽管我个人认为这些作品在拍摄上仍有提高空间,但无疑是我截至目前相对比较满意的,可以说它们也是使大众认识、了解摄影师刘飞越的第一扇窗,是带有个人特质的重要标签之一。然而这几组获得了一定成功与影响力的照片在我个人拍摄生涯中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一个人假若将成为自由报道摄影师作为重要的人生规划,那么你首先需要去了解的是这究竟是一条怎样的道路,你将会付出些什么,得到些什么。

作为一名自由报道摄影师,若要生存发展,不但需要纯熟、出色的拍摄技术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反复揣摩如何有效抓住事物的本质与特点,通过拍摄过程中对题材快速、精确的把握去创造影像的冲击力从而获得读者的共鸣。一般来讲,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我们必须承认有天才存在,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想在社会纪实摄影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似乎并无有效的捷径可循,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

作为自由摄影师,特别是专注于社会纪实题材创作的拍摄者,的确需要大量的积累和沉淀,才能恰当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拍摄手法与经验,从而创作出好的作品,这是从技术层面来讲。同时,自由摄影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如果没有一定的固定客户群体来保证自己稳定的资金来源,那么一切的拍摄构思与创想也就只能沦为空谈。因此我想说,创作与经营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讲是两大核心要素,缺一不可。只有你在这两方面都具备一定的积累时,成为自由报道摄影师的时机才算得上成熟。然而积累的过程,需要耗费一个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你认为技术层面的积累应该从哪些环节入手?

首先来讲应该是摄影的理论学习。我认为学习启蒙阶段是一名摄影师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这个阶段,是我们掌握基础的拍摄手法、技术、理论的阶段,同时更是培养自己摄影思维逻辑构成的关键时期,它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今后在拍摄中思考的角度、深度与广度。技巧上的不足可以通过后期的学习来弥补,然而对摄影的观察思维一旦形成定势,往往很难改变。

能谈谈你学习摄影的经历么?

2000年,我从内蒙古呼和浩特来到北京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摄影,在学习各科目理论基础的同时,也结识了在自己摄影生涯中最重要的恩师—狄源苍(1926~2003)先生。狄先生精通英语,翻译过许多原版画册与资料,授课风格活跃、自由,从不照本宣科。也正是从那段时期起,我开始接触到国外纪实摄影大师的作品,甚至直至今日,我对摄影的思考方式仍然深受诸如威廉·克莱因、罗伯特·弗兰克、尤金·史密斯等人作品的影响。虽然我在清华美院的进修仅维持了半年时光,但这段经历对我今后的摄影生涯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我至今坚持走社会纪实摄影这条路线的起始点。

你所从事的第一份与摄影相关的工作是什么?

是边为狄源苍老师做摄影助理边打一些零工。摄影助理这份工作并不能使我解决温饱问题,我更多的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做,因此必须还要有一份稳定些的收入以支撑我在北京的生活。我选择的这份零工其主要范围是针对实体照片做后期处理,包括适当的剪裁与对划痕、瑕疵的修 复。

这类后期工作似乎与你所学并无过多的交集,又是怎样的契机使你决心开始自己独立进行拍摄创作的?

这段摄影助理的工作经历也并非与所学完全无关,事实上一些剪裁的处理能够引发自己对照片构图的许多思考,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解决了当初我在北京的温饱问题,也为我接下来的独立拍摄奠定了一定的资金基础。

通过摄影助理工作实践摄影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欲望开始逐渐膨胀,这些都应算做是我开始决定去独立拍摄的契机。当我下定决心后,花掉了一大部分积蓄购入了自己的第一套摄影设备,一台尼康F3相机与20mm、50mm两只定焦镜头。正是这套在现今看来并不高端的设备伴随我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完成了我的第一部作品《北京的拾荒者》。拍摄这部作品几乎花光了我当时所有的积蓄,然而照片未曾在任何媒体获得过发表机会,两年的付出却颗粒无收。做自由摄影师是否正确?这组照片使我对自己当初选择的这条道路感到异常迷茫。

2006年,你曾放弃自由摄影师的身份而远赴石家庄,去《河北青年报》做了摄影记者,是因为《北京的拾荒者》未能发表而产生的挫败感吗?这段摄影记者生涯对你后来从事职业摄影又有着怎样的影响?

并非是《北京拾荒者》造成的挫败感所致,当初选择前往《河北青年报社》做摄影记者,首先是考虑到在国外念书的妻子即将归国,我急需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来担负养家责任;其次,这份工作是我一位好友所推荐,同时我也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顺利通过面试后,报社主编安排我负责刊物社会题材的图片报道跟进工作,即便是现在回头去看,我对那个阶段的工作业绩也还是相当满意的。

拍摄社会纪实题材与新闻摄影有很多共通点,但新闻摄影似乎更加强调其现场性、瞬间性、直观性与时效性。就你的切身经历而言,你认为两者在拍摄上有何不同?

主要体现在时效性方面,新闻摄影突出一个“快”字,一旦失去时效性,那么你的图片很可能就没有机会发表。但从技术角度来讲,当初报社所需的新闻摄影图片并没有社会纪实摄影的要求那么高,社会纪实摄影的基本特征是它的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所以社会纪实摄影更看重的是作品对社会是否能产生作用,也就是说社会纪实摄影不仅仅是客观记录,而是带有鲜明的社会目的。它不仅只记录事件的表层,而且拍下了事件的时代意义,因此它的社会价值更体现于其强烈的现实性中。

nlc202309032357

每一个实践的过程都是在检验理论,同时也是一个重新学习、提高的过程。这段报社摄影记者的经历对你现今的工作有何影响?你从中得到最具价值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对目前最有帮助的应该是在那一阶段学习并掌握了采访时的“突破”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指在针对某一突发事件的采访中,是否能拍摄到触及这一事件核心关键点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比较综合的,不仅限于常规的沟通与协调,有时甚至需要一些非常规的手段。

举例来讲,假设现在某地发生一起矿难,矿区现已封锁,戒备森严,你所在的报社并不能使你获得采访权,但同时又需要你在第一时间带回有价值的图片报道。这时你会怎么做?

这种情况事实上真的发生过。2008年2月,河北省武安市矿山镇一所养猪场内暗藏的非法铁矿发生爆炸,当地宣传部门不建议媒体前往,但我所在的报社依然决定进行报道,于是派我与另一位记者去做现场拍摄。

到达事发地点的当晚,我与同事围绕矿区进行“踩点”,发现封锁十分严密,凭借我们两人恐怕无法深入核心区去获得有价值的图片。但随后我们发现当地的新华社记者也来到了这里,于是我们便开车跟随他们的车辆“混”进矿区,抓紧时间进入矿井拍下一组图片后匆匆离去。随后也就有了河北青年报第二天头版头条《河北武安“猪圈矿难”致24死 矿井暗藏机关》的图片报道。

当然,如果没有新华社车辆突然出现,我们这次拍摄可能就会失败。所以说,对新闻现场的“突破”既要讲究方式方法及手段,又要凭借一定的运气。其实对于新闻报道的经历,无论结果成败,在若干年后回味起这些细节时,依然感到有趣。

当时你作为摄影记者在报社的业绩非常突出,接到的工作项目也很多,又是基于何种原因转而成了一名自由摄影师?

从本质上讲,可能还是我天性中就向往与享受自由摄影师的工作及生活状态。但最终我下定决心离开报社,是一次采访安排所致。

2009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里氏7.1级的强烈地震。或许是出于摄影师的本能,我认为如果自己能够亲身前往,一定能获得质量很高的图片,于是向主编毛遂自荐。但报社却坚持让我第二批再行前往。我向报社告假并在与网易新闻图片栏目建立合作关系后,决定自行启程前往玉树。

由于缺乏有力支援,前往玉树的过程比我当初想象中更为艰难,几经辗转我首先到达西宁,在这里我非常偶然地遇到了正在准备等候玉树地区第一批被转移伤员到来的护士及医生。于是在伤员送到的第一时间,我拍摄了一组《送诊西宁玉树人》,这组图片很快在网易新闻图片的头版发表出来,先于新华社图片。

到玉树后,我又完成了7组反映灾后平民生活的作品,在全国人民高度关注玉树灾情的关键时刻,使人们透过这些图片了解到了灾区的真實情况。这些作品不同于常规报刊媒体的图片报道,而是更加生活化,更贴近真实,也更符合我的摄影初衷与艺术表达视角。

那么,辞职成为自由摄影师后,和自己当初的想象有哪些不一样吗?

我在做摄影记者之前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我还是有充足的思想准备,与开始的设想差不多。只是,这个时候,我开始更多地考虑照片的出口—没有版面等着了,自己该怎么 做。

身份的转变必然带来新的问题,一方面依然要继续进行不懈的拍摄,另一方面为了获取更多客户与项目,则必然要在自我推广、经营上面下一番工夫。可否向读者分享一下你在这两方面做过的尝试?

在转型初期,我还是更愿意优先与网络媒体合作,比如网易和腾讯。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传播效率高、受众面广,能够迅速地使读者对摄影师的水准有较直观的认知,也能够迅速地帮助摄影师打开市场,这些是报纸所不具备的。而且,与网媒合作,自己发挥的空间更大,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去运作一个选题。当然我也不排斥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也使传统媒体有更多的渠道了解摄影师。

通过一定量的积累,你会发现自己的客户群体结构开始产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客户会主动与你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稳定而相互信赖的供求关系网。我所谈到的这个经营过程并非个例,而是在职业摄影师圈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操作模 式。

目前你的拍摄频率如何?接单拍摄每次提交多少照片?

一般的专题会拍摄一周左右,也有十几天的。通常我会精选出50多张给机构和媒体,他们会从中选出20~30张来做一个精品图集发布用。至于2014年,算已经签约项目的话,前半年大概要在外边拍摄60多天,中间也许还会拍些小选题。

你认为职业摄影师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能够拍出优秀作品,用作品使客户产生震撼与感动,是一个好的职业摄影师最为核心的竞争力。

优秀的摄影作品需要具备哪些基本要素?

对此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是图片的基础质量,也就是光线运用是否得当、构图是否严谨,可能还要考虑图片的记录性以及对人物、空间的把控能力,这是第一层,考验的是摄影师的技术素养;而更重要的一点,则是如何准确理解客户(媒体也是客户)的需求,用镜头语言去表达思维并不容易,如果是表达他人的想法就会更难。往往有些客户模糊的想法并未通过语言向你直接表述,但这些想法却存在于他的潜意识当中,并会不自觉地以此作为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

你刚才谈到把客户的主观想法具象化是拍摄优秀作品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时常在针对某一题材时,摄影师的思考角度未必与客户完全一致。如果双方意见相左,你会以哪方的观点为主导去完成拍摄?

涉及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但基本思路应是求同存异。同为大同、异为小异,唯有双方在核心问题上达成一致,方能形成供求间的双赢。以客户为主导,完成客户的要求,本是职业最基本的一个特征,但如果仅以迎合客户作为唯一标准而不考虑产品的最终质量,同样有悖于摄影师的职业准则。因此,我在实际与客户就拍摄工作进行洽谈时,会既尊重客户的要求,也会向客户阐明自己的看法,尽量在能够有效提高作品质量的方面达成共识。

nlc202309032357

客户提供的项目,是维系职业摄影师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与经济保障。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讲,为了拓展业务量、增加收入,除了维系长期合作的老客户,也会同时尝试开发新的客户群体。你怎样看维系长期合作客户与拓展新客户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经营中又如何去操作?

就职业摄影师而言,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对于事业刚刚起步的人,客户少、业务量小、收入相对微薄,这时拓展新客户当是首要任务。至于我个人,前面也谈到过,在起步初期更多的是利用网络传播的广泛性,借网媒这个平台去提高摄影师与摄影作品的认知度与影响力。

而就目前我的状况来讲,谋求与长期合作的客户保持良好关系,尽量稳定、高效地完成项目可能会更重要。由于现下与我长期合作的客户群体已经非常庞大,当然我所指的庞大是针对一名自由摄影师个体而言,相互间的合作也渐入良性循环模式中。在收入与工作强度均较适宜的情况下,我的重心基本放在与老客户的合作上。时间与精力是摄影师的生产成本,没有足够的成本则很难提供出优质的产品。因此,在自身经营成本有限的状况下,我宁愿为老客户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也不希望因为盲目地拓展新客户而降低拍摄标准,以致影响自己在业内的口碑。

作为一名自由報道摄影师,你最骄傲和最无奈的是什么?在这一行里,国内外摄影师当中你最敬重的人有谁?

我没有什么可骄傲的。我很幸运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可以靠摄影来养活我的家庭。非常感谢那些熟悉和不太熟悉的朋友对我的帮助。目前在中国自由报道摄影师在拍摄比较敏感的选题的时候,遇到的一些风险完全是自己承担,这点比较无奈吧。

至于最喜欢的摄影师,外国摄影师当属路易斯·海因(Lewis W.Hine,1874~1940),国内我最敬重的是摄影教育家狄源沧老师。

在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中,你认为微博、博客以及个人网站等自媒体平台对于职业摄影师的自我推介能够提供怎样的帮助?

应该讲,网络平台对于职业摄影师的自我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职业摄影师的群体也日渐庞大,客户的选择余地较早期变得宽泛了许多。那么如何在高手林立的摄影圈中脱颖而出?这一方面依赖过硬的专业技术,另一方面则应注重自我的宣传与推广。

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建立了个人网站和博客,甚至博客的点击量已经超过百万,但却很少去打理和经营这些网络平台中的内容。根本原因在于我已经拥有了足够的长期稳定的客户资源。但同时我认为,如果你目前还是一名职业摄影圈中的“菜鸟”,应该在网络推广中多做尝试。结合国内外知名摄影师的自我推广模式来看,网络推广是大趋势,同时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体育摄影记者 篇3

关键词:全民摄影,新媒体技术,摄影记者,转型分析

随着手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媒体技术逐渐登上摄影行业的舞台。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进行摄影,改变了传统摄影的桎梏。新媒体环境下,逐渐形成了全民摄影状况。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媒体形成了极大挑战,促使摄影记者开始转型。摄影记者的转型,可以为摄影行业带来巨大改变,让摄影行业可以更上一个台阶[1]。

一、新媒体环境下摄影的特征

1、传播者不再具有中心地位

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传播者不再具有中心化地位。在全民摄影的环境下,每一位摄影者不仅能够成为摄影人员,还可以承担传播者的身份。摄影信息的传播决定权通常会在传播者的手中。在传统的摄影媒体中,传播者通常会是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或个人进行传播,具有集中化、中心化的特征。而在当下,手机及互联网络的应用,让传播途径变得多样化,传播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大降低了摄氧信息传播的门槛,让信息传播成为大众化传播,让摄影技术成为大众化技术,大大降低了传统传播者的中心地位。

2、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渠道趋向融合化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已经能够将纸质、广播、电视等多种传媒方式融合在一起进行传播。在传统的传媒环境中,通常不允许各个传媒渠道进行信息分享和沟通、协作[2]。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则有明显不同,传媒中介的融合性是当代传媒行业的重要特点。其中,在传媒行业中担当先锋的摄影记者也受到影响,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摄影记者在进行采访或其他工作时,可以采用多样的渠道进行摄影信息传播,将视频、图片、文字有序的结合在一起,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多样性,是摄影行业中的重大进步。

二、全民摄影环境下摄影记者的转型分析

1、摄影记者专业技术的转型

在传统摄影记者工作中,摄影设备通常只能由公司提供,都是统一配备的,而在全民摄影背景下,摄影记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摄影需求,选择更加专业的摄影设备。采用适当的摄影设备显著提升摄影记者的摄影水平[3]。对于过去难以拍摄或者危险系数过大的摄影场景,可以利用无人机设备进行拍摄,改变传统的摄影方法。如:在奥运会开幕式上采用无人机进行航空拍摄,让观众能够光看到更加全面的的开幕仪式。尤其是当节目展现出造型时,从空中进行俯视拍摄能更好的将节目展现出来,达到预期的表演目的。当摄影记者完成现代化摄影方式转型,提升摄影技术时,可以让摄影内容到达一个崭新的高度。

2、摄影记者应当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

传统摄影记者只能通过电视、广播或者报纸媒介进行摄影信息传播,极大的局限了摄影信息的传播地位。在全民摄影环境中,摄影记者可以摆脱传统摄影媒介的束缚,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在新媒体平台中,可供选择的传播媒介很多,可以根据大众喜好进行传播,提升传播效率。新媒体技术平台为摄影记者进行摄影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是一种优质转型。如,王天定采用微博平台将未发行的摄影作品进行传播,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在2014年12月,王天定还曾以“微博@河南”为主题进行了巡回展出,得到广大网民的支持。由此可见,采用新媒体技术平台成为摄影记者转型的一种新模式,大大降低了传统模式对摄影记者的约束。

3、进行视觉化图片拍摄

摄影记者在进行拍摄时,与普通民众的摄影不同,转型为视觉化图片拍摄。在拍摄工作中,不仅能够拍摄出视频、照片,还能够将图表、文字等内容添加进去。摄影记者的这一转变,让观众可以接收到更多视觉化图片信息,切身感受到图片所带给观众的内容。如:2015年8月,澎湃新闻发布招聘信息,其即将成立的新摄影部将不再招聘技能单一的摄影记者,团队需要的是全能型的“影像新闻记者”或“视觉记者”,要求新成员必须具备拍照片、拍摄视频、剪辑视频以及写稿能力。可见,摄影记者只有完成转型工作,才能保障摄影工作的质量,确保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摄影内容的需求。

三、结束语

在全民摄影的背景之下,摄影记者能够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进行转变,从传统的摄影工作中转变为更为高级的摄影工作[4]。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摄影记者可以进行视觉化图片拍摄、高像素拍摄等不同方式拍摄。而目前,由于我国的普通群众已经能够进行自由拍摄与拍摄信息传播,为了图像出专业摄影记者的不同之处,转型已经成为摄影记者的重要任务。在全民摄影环境中,充分完成转型的摄影记者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避免成为与普通民众一样的摄影人员。当摄影记者完成转型后,就可以提升摄影技术,拍摄出更多更精致的视频与图片,以此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中钦.全民摄影环境下专业摄影记者的转型[J].新闻记者,2015,08(12):70-74.

[2]陈暐.摄影记者提升专业技能策略分析[J].中国报业,2015,15(26):74-75.

[3]余轶群,陆芳荫.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记者的转型[J].视听,2014,07(13):104-106.

摄影记者乎?通讯兵乎? 篇4

穿越317国道生死线,我们成为从西线陆路第一批到达汶川的记者,但从一踏上西线之路,就没有地方再给手机和电脑充电。此时我的车载电源和手机数据线就开始发威了。这个能够把汽车的12伏特直流电源逆变为220伏特交流电的宝贝是我前几年在淘宝网上淘的。买回来试了试,就被丢进了轿车后备箱,很少有露脸的时候。漫漫长征路,大家的笔记本电脑、手机充电得靠它,一拖二一拖三地辛苦着。后来连军队的宣传干事也拿着摄像机来找它于活,结果它操劳过度,在离开汶川前一天牺牲了,从此,我们就得抱着笔记本、手机等满街溜达找地方充电,这在断水停电的汶川谈何容易?

另一个功臣是我的老CDMA手机和那根电脑数据线。这个手机一点也不时髦,买的时候店家送了我这根不起眼的数据线,可以把手机和电脑连起来代替无线网卡上网。但是济南的CDMA速度太慢,无法使用,被我打入冷宫。

踏上西行繞道路一路到汶川,就只能靠这个临时决定带出来的、慢得如同蜗牛的无线上网发稿了。汶川县城的CDMA信号恢复较早,联通公司不惜血本通过卫星通讯恢复了临时信号,就是信号强度很弱,留给上网的带宽很小,但这就是我们的发稿生命线。

同事和同行的军报记者小张发现这个东西发图片很艰难,发文字倒是很快,顿时对我客气起来,“周老师”、“周大哥”叫着,我也就乐于给他们服务。有时候半夜我已经酣睡,他们写完稿子再把我叫起来发稿,面带愧疚的样子。但我很自豪:看看,我的破手机厉害吧?

我的图片文件大小已经从两三兆压缩到不足原来的1/20,不敢再压了,怕影响报纸质量。发100k左右的图片稿很麻烦,汶川县城的手机勉强通话,信号很不稳定,每秒速度只有2-3k,还不好找。我经常哀求司机开车满城转,如同间谍侦测一般到处搜寻手机信号。我曾经深夜淋着小雨在一处破桥的台阶上坐着发稿,因为那里信号最好,就这样两张图经常要发十几分钟还失败,上网费耗费惊人。

感谢CDMA,尽管它很慢,但是灾后的汶川只有它能够让我们与总部后方连线,使我们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死亡线的举动有了价值。军报小张说,他的军报同事都是从灾区坐直升飞机回成都发稿,我的上网手机让他牛得很。

谈摄影记者的“勤” 篇5

一、坚守职业道德

社会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业准则与职业道德,摄影记者同样不例外。首先要严格遵守国家及单位的各项有关法规和制度,严守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对于先进的技术、经验,要大力地宣传与传播,对于个别丑恶的社会现象要勇敢地去揭露与批评,以唤起民众的支持。但对于批评报道,一定要把握住一个“度”,绝不要造成失衡的状态。当然这些批评报道都要在单位、有关部门的监控之下。如2009年,我们一行在本市某县采访回来途中,恰好遇见一大货车发生交通事故,将一小孩压成重伤。我们迅速将小孩送往最近的县医院救治,由于种种原因,该县交通管理部门和医疗部门拒绝我们请求支援的要求,并且还在电话里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但我们还是抢救小孩为紧,尽可能快地将小孩送到了医院。为了鞭挞这些不良的职业道德行为,我们一行连续三天在重庆日报上报道了三篇有关小孩伤情的新闻及对有关部门批评稿件,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和支持,有关部门也迅速进行了调查与处理,大大提高了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坚守职业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很难,但只要你严于律己,就能抵制各种诱惑,否则你就会在“糖衣炮弹”面前败下阵来。前几年,山西一煤矿发生严重事故,死亡惨重,而前去参访的记者,虽然有许多中央级媒体的记者,但他们没有能抵制住金钱的诱惑,拿了该煤矿送与的“封口费”,帮着煤老板说假话、办错事,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还有一些人借一些单位或个别领导的错,前去敲诈,被暴露后受到有关部门处理。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无非就是自己的思想道德把关不严,贪图金钱享受,以致落得应有下场。因此,要顶的住利益的诱惑,坚守职业道德做一位合格的记者。

二、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

要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就要经常深入基层,“三进三同”,同基层群众打成一片,从中发现新闻,挖掘先进的思想与理念。因为记者在上面往往看不到、听不到基层的声音与成绩和问题。比如,你来到某一个县,虽然该县有关部门积极地为你提供新闻线索,但他们所了解的东西并不都是全面的,甚至是很片面的。如我在2004年来到我酉阳南腰界乡采访,虽然说在有关单位在介绍当地的经济状况时,说比较艰苦,但我到了这里才真正感觉到这里的经济条件的确很差。南腰界是我市少有的“红区”(当年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地方)之一地处酉阳偏远地带。地理位置极其偏僻,交通非常不畅,特别是这里的几所村小学校舍,几乎都是危房,并且四面透风,入冬后,学生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当我第一眼看到他们渴求知识、希望改变目前的现状的目光后,我的心被他们所震撼。于是一组组反映该地区村小落后的校舍组照出现在重庆日报上,呼吁大家更多地关心老区的孩子。虽然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有关政策、资金,但几年过去了有一所村小迟迟没有建设,虽然我几次电话询问有关部门,得到的答复是基本建成了,但两年后我又一次回访,看到的情况依然如旧。在我们的再三追踪和关注下,直到去年才真正得到了改变,所以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自己要深入基层,才能全面掌握各种情况。

三、要有职业敏感性

摄影记者不但自己要有起码扎实的摄影基本功,而且还要有职业的敏感性与眼光。因为你走下基层所看到的任何事物,对于你来说,可能都是非常新鲜的和感兴趣的,这就要你迅速作出自己在新闻价值上的判断,因为我们人人都有一个视觉疲劳的现象,也就是长期看到的东西,都不会觉得他(它)的价值,而在外人看到后才觉得他的可贵。所以说,你的眼光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上,而不要局限于眼前,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就是这个道理。2011年我在本市一偏远县采访,看到当地政府为帮助本地山区农民致富,广泛引进种植了一种名叫菊苣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我问他们这个种来干什么,他们告诉我,这个草种来可以养鸡、养猪、养牛、养兔等,好处很多,动物都很爱吃,并且该草象“牛皮菜”一样可以只剥叶子,让草主干持续生长。对于这样一种可以多年采摘用于饲养牲畜的植物,当时我想如果让我市各区县都进行推广的话,那将是多好的事情,它可以大大降低农民养鸡、鸭、牛、猪等的饲料成本,并且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收益。于是我将这一先进种植经验报纸报道了出去,随即来了很多询问电话,要求提供该植物的详情,说明报道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得到农民兄弟的认可。虽然说象这样的植物在当地他们眼里虽然好,但也不知道它的推广价值,试想一下,如果将这一植物推广至全市,那将对我市的农业产业产生多大的影响?如果我们不深入基层,那么你就不可能及时地发现新闻、报道先进经验。

2005年秋收季节里我在梁平县准备采访一农民一手工作坊的生产情况,路过乡政府时,看到一农户正在乡政府院坝里晾晒刚收获的稻谷。一般说来,作为基层政府场地是不能用来晾晒物品的,但当时这里的情况是,刚进入稻谷收获季节时,但每天都是阴雨绵绵,农民看着田里成熟的庄稼却收不回来,心里特别着急。这不,刚刚太阳出来了两天,农民就迫不及待地将稻谷抢收回来。由于众多的稻谷抢收回来,没有更多的地方晾晒,所以乡政府也腾出了院坝供农民使用。新闻的敏感性让我及时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好的新闻线索,于是我迅速作出反应,《稻谷晒进了乡政府》图片新闻报道第二天就见诸报纸。去年,我在本市最偏远的一个县采访公路建设,该县有关建设单位的一位熟悉情况的人,带着我前往公路建设最艰苦、危险的路段采访。在途中,我一边观察公路沿线的环境,一边观看公路建设的情况。在经过一山沟时,我突然看见公路正在我前方的头上,而背景却是重重的大山和漂浮的白云,我立即叫停汽车,拍下了这一反映出公路穿越高山的壮景。见报后,获得好评。虽然该画面没有陡峭的峡谷和工人艰苦施工的场面,但它同样反映出该公路建设的艰苦程度。

2011年我到江津区采访一农民新居建设的新闻,到了该新村后,与当地农民交谈,询问他们今后生产的打算,他们却说我们准备到XX公司去养海鱼,我一听,说准备到沿海打工吗?他们却说不是,就在我们这里养海水鱼,我一听,这是一个新鲜事,内地养海水鱼,我还是第一次听说,随着深入的采访,一张内地养海水鱼的新闻图片见诸报端,引起了多方商家和群众的关注。干一行、爱一行,做到摄影记者这个职业,就要将它干好,要养成职业敏感性,也就是在任何时候头脑里都要有这根弦。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从这方面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四、要善于交朋友

体育摄影记者 篇6

从2006年开始, 王斌就走进小巷茶肆, 深入乡村院坝, 关注川剧这一传统地方戏剧的命运, 拍摄了川剧变脸吐火等绝技, 拍摄了川剧艺人的失落与坚守, 还有观众的不了之情。从《乡戏》联想到传统摄影与川剧的处境有点相似, 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传统摄影需使用胶卷准确曝光, 然后冲洗制作, 是一门非常复杂的技术活。今天, 数码摄影结束了传统摄影 (胶片) 的时代, 迎来了全新的全民摄影 (数码) 时代。人人拿着手机或卡片机, 轻而易举地拍下画面。数码摄影让摄影记者技术优势不复存在。

目前国内不少报纸图片稿的主要来源早已不是摄影记者, 而是图片库、通讯社和微博。比如, “7·23”动车事故发生后4分钟, 旅客第一条求救微博及图片已出现在网上, 半小时以后最敬业的记者才闻讯匆匆出发。摄影记者的活动空间在萎缩, 摄影记者图片的采用量在下降。

图片编辑, 版面编辑越来越识货, 他们选用最好的图片, 不会过多考虑是否为本报记者所拍, 记者拍啥报纸用啥也成为过去时。

面对困境, 王斌带了一个好头。他从事摄影20余年, 镜头大多聚焦于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 记录身边悄悄发生的变化, 拍摄了《一个人的篮球》、《沱江大污染》、《补习》、《川剧之困》等一系列好作品。这些作品既是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实录, 更是他对现实和人性的思考。他相信越是平淡的、“渐变”的, 越能历练摄影师的眼力。

全民摄影时代摄影记者拍什么?我认为多挖“渐变”, 少等突发。《乡戏》这类“渐变”的、深挖的新闻更见记者功力。

浅谈摄影记者的新闻意识 篇7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纸质媒介也渐入“读题”、“读图”时代。新闻图片在报纸上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对新闻摄影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发展形势, 拍出有更高新闻价值和丰富信息含量的典型瞬间?我认为, 提高新闻摄影记者的新闻素质, 增强他们的新闻意识, 是极其重要的。

新闻记者的新闻意识, 集中体现在他们的工作成果———照片上, 照片既要反映出新近发生的, 具有全新意识的事实内容, 又要有生动可感的视觉形象, 所以说, 摄影新闻比文字新闻对记者的要求更高。文字新闻可以将新闻事实从头至尾叙述清楚, 而新闻摄影是将最主要的新闻事实浓缩在一个画面里。它比文字新闻更形象、更直接、更鲜明、更生动, 因而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正因为这样, 新闻摄影更强调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意识。新闻事实是稍纵即逝的, 不可重复的, 新闻摄影所拍摄的新闻事实只能是正在发生的事情。新闻摄影的这种个性特征, 要求摄影记者必须随时处于一种紧张的工作状态, 善于在紧急状态下抓拍新闻。

摄影记者的新闻意识, 还体现在对各种新闻题材、新闻事实进行概括、提炼、取舍、选择上。新闻活动的主体是人, 是人民群众, 同样一件新闻事实, 在不同的记者手中, 拍出的照片、所处的角度都不一样。一张好的新闻照片, 无不是记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体现。我们都曾经看到过一些面孔呆板、内容平淡的新闻照片, 仅仅在文字说明上道出了新闻事实, 而画面形象却没有表现出事实的主要情节和瞬间形态。这样的照片, 严格说来算不得新闻照片, 充其量也就是版面上的点缀物, 或是文字报道的图解。原因就在于有些记者新闻意识淡化, 不善于发现新闻, 习惯于补拍或摆拍新闻, 因而不能产生真实的力量;会议照片亦如此, 大家普遍感到这类照片呆板, 没有新意。其实, 会议往往是产生新闻线索的地方, 记者只要深入采访, 寻找报道角度, 会议新闻也可以拍的比较生动一些的;现实生活里, 大量还是那些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以及人们生活等动态新闻, 而这些新闻的表象都是很平常的。一个新闻意识强的记者, 总是能透过表象, 敏锐地发现其内在的新闻价值, 拍出反映该事物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新闻图片。新闻记者如果没有这种以微见著的敏锐观察力, 许多有价值的新闻就会从身边滑过去, 以至追悔莫及。

如何增强摄影记者的新闻意识呢?首先要增强记者意识、职业意识。记者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是以传递信息为主要任务的, 应该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中, 在事实与事件的汪洋大海中, 迅速而准确地识别新闻和捕捉新闻, 及时拍下那些一闪即逝的新闻瞬间。对新闻照片来说, 新闻内容是最重要的, 那些真实记录了生活的典型瞬间的新闻照片, 即使在拍摄技巧方面有某些不足, 也是瑕不掩瑜。

摄影记者要善于在生活实践中, 锻炼抓拍的本领。有相当多的照片, 只有平面感, 没有立体感;只有静态感, 没有动态感。照片大多只是摄取了生活中平静的一瞬, 而不是激流中的浪花。新闻摄影是用画面来传递信息, 画面是事物发展到关键时刻的场面, 读者能够通过它知道在此前发生了什么, 此后又会是如何, 有一种“立体”的感觉, 具有丰富的信息含量。抓不住这个关键时刻, 拍出来的照片必然缺少事物的说服力, 这是许多照片平淡无奇的原因。

摄影记者的新闻意识, 是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不深入现场, 下去走马观花, 绝对抓不住精彩瞬间。所以说, 一个有作为的摄影记者总是在生活的基层跑。职业的重任和特点, 要求他们必须腿勤、手勤, 在摄影实践中练就抓拍的过硬本领。

新闻摄影记者的拍摄角度探析 篇8

一、拍摄角度种类

1、水平方向拍摄角度

水平方向的拍摄角度是指把新闻对象作为镜头中心, 以水平面为基准, 从不同方位选择拍摄角度, 有正面拍摄、侧面拍摄、背面拍摄和斜面拍摄。正面拍摄的新闻图片给人的感觉是稳重, 能够直接表现新闻主题, 一般进行人物专题新闻拍摄时选择正面拍摄, 这样可以完整表现人物外貌和特征。对需要捕捉动态瞬间的新闻画面, 比如体育新闻抓拍运动员的瞬间运动姿态, 选择侧面拍摄角度,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让读者产生共鸣。通常情况下, 选择侧面角度拍摄新闻画面可以清楚展现新闻对象与其他物体的位置, 不仅可以强调新闻主题, 还能够给人形成相互交流的感觉。选择背面拍摄角度能够使拍摄对象的正面情况带有神秘感, 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同时, 背面拍摄角度的选择, 更能体现新闻事件的主体内容。值得注意的是, 新闻记者在选择背面拍摄角度时, 要特别注意运用拍摄技巧, 刻画出充满表现力的线条。斜面拍摄角度吸收了正面、侧面、背面拍摄角度的优点, 能够拍摄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图片。新闻摄影记者如果合理选择斜面拍摄, 不仅能突出拍摄对象的立体感, 而且视觉效果也更加形象。斜面拍摄能够体现新闻内容的主次关系, 让读者最先感知新闻主题。

2、垂直方向的拍摄角度

新闻摄影中选择垂直角度拍摄, 指的是通过改变照相机和新闻对象的相对高度选择拍摄角度。对于静止的拍摄对象, 会产生平角、仰角、俯角三种不同的效果。平角度拍摄就是照相机和被拍摄对象对于同一个水平角度上, 平角度拍摄的新闻画面最接近人眼观察的图像, 是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图像。仰角度拍摄的新闻画面, 会给读者仰视的效果, 在选择仰角度拍摄时, 要始终保证地平面在画面下方, 以此体现新闻对象的主要面貌, 同时为了让拍摄出的画面更加纯净, 要把与新闻主题相关但又不十分重要的背景物放在画面下方。仰角度拍摄时要注意把握新闻对象的主客体关系, 以更好突出新闻的主题思想。俯角度拍摄是将照相机放在高于被拍摄对象的角度, 通常用于拍摄大场面新闻图片, 例如大型活动、晚会等, 能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新闻摄影记者的角度创新

1、角度创新依托于内容创新

摄影艺术典型化与新闻摄影采访的主要途径就是选择。这里所说的选择包括题材、光线、角度、时机等方面。角度的选择是决定画面形象的重要环节。虽然说角度决定着新闻照片的基本形式, 但是我们却不能仅仅从形式上考虑选择角度, 我们应该从照片所表现的内容为出发点, 应该通过记者对新闻内容、新闻价值的判断去选择角度, 因此, 摄影记者在采访中追求角度创新时首先要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创新。角度创新从内容出发, 落脚于画面形象, 用完美的形象体现充实、新颖的新闻内容。

2、敏锐的观察和判断力

新闻摄影记者在纷繁的现实生活中, 要有对摄影角度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 通过观察判断发现选择新的摄影角度, 在稍纵即逝的场景里, 新闻摄影记者要有当机立断、反应敏捷的能力。记者要具备这种敏锐的观察判断力只靠现场的应变是不够的, 也不是一朝一夕的积累, 而是经过长期的摄影实践、思想修养、新闻修养的成果, 反映的是记者的政治敏感、新闻敏感。所以, 摄影记者在平常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比如形象观察角度的习惯, 从取景框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的习惯, 用“三只眼睛”看世界。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在摄影记者的头脑中积累起来, 一旦记者在新闻现场选择新闻拍摄角度时, 平常的积累就会“活”起来, 无形中帮助记者正确判断选择拍摄角度。

3、合理选择多角度拍摄

不同的拍摄角度, 排出的图片有很大不同。拍摄角读的选择直接影响画面的结构。举个例子, 在同一距离、相同高度、选用同样焦距的镜头进行拍摄, 如采用仰角、俯角、平角三种角度拍摄, 即使画面前后的景物都没有变化, 拍摄画面拍出的内容就不相同了。如果选择不同的高度进行拍摄, 即使在同一距离, 选择用平角、仰角、俯角三种角度拍摄, 会发现前景、后景的变化非常大。所以, 照相机与被拍摄物体的角度选择不同, 产生出的画面效果也有很大差别。镜头角度的高低, 直接改变画面水平线以及空间深度。所以, 摄影记者在拍摄新闻图片时, 尽可能对被拍摄对象选择多种角度, 以给读者带来不同的充满视觉刺激的效果, 提高新闻摄影的拍摄质量, 记者在新闻现场,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 实时变换拍摄角度, 能提高拍摄质量, 获得最佳的拍着效果。

三、结束语

摄影记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和超强的观察力, 不断在自己的摄影实践中总结经验与不足,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才能在进行新闻摄影拍摄时灵活运用拍摄角度, 通过合理的选择拍摄角度, 拍摄出优秀的吸引读者眼球的新闻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黄裕南.新闻摄影图片的评价标准[J].新闻导刊.2006 (05)

[2]刘波.新闻图片、职业操守与媒介公信力[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 (04)

[3]李厉.浅谈新闻摄影的视觉冲击力[J].新闻界.2006 (03)

[4]李雪萍.挖掘新闻摄影背后的语言[J].新闻传播.2009 (01)

时代发展对摄影记者的要求 篇9

关键词:摄影记者的综合素质;新闻摄影动态;数码时代

中图分类号:J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108-02

中国的媒体正发生着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从平面媒体向多媒体、从报业集团向传媒集团全面过度的大转变。在这样的形势下,新闻摄影也避免不了这一挑战,新闻摄影同时也面临着网络传媒的迅速普及、全民数码摄影的大力普及等现实。 摄影记者不好干了,有些重要新闻图片被普通群众用数码相机或手机拍了图片并大片幅刊登, 哪里发生了重大新闻事件,网络上普天盖地的相关图片,哪里还需要派摄影记者采访拍摄呢?摄影记者们正面临着新挑战,该如何应对?机遇何在?有些摄影记者认为:“狼来了!”及面临“狼多肉少”的危机等等。

我却认为: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认识,如何加强自身素质,才能完善自我职能,方能在职业竞争中, 坚强地生存与健康发展。

一、综合素质是职业生命

摄影记者是以拍摄的图片来报道新闻事件的记录者。摄影记者用相机记录着历史, 其工作是以图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新闻图片是一种特殊的形象语言,以直观的视觉凝炼的表现新闻事实的内容。摄影记者没能为报社提供好的新闻图片,有时拍摄的图片不被采用,有时见报效果一般,究其原因:是摄影记者没能突破和更新思维方式;没能突破拍摄风格和形式,摄影记者面临着如何提高综合素质的考验。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1]中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要“打好理论路线根底,打好政策法律根底,打好群众观点根底,打好知识根底,打好新闻业务根底。”要有:“敬业的作风,实事求是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清正兼洁的作风,严谨细致的作风,勇于创新的作风”。这些就是记者的职业的道德规范与业务素质标准。有人违背了记者职业道德规范,而毁掉了自己的记者职业。所以加强提高记者的综合素质,成为记者如何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摄影记者的综合素质

政治、文化、业务、心理、身体素质等都可称为记者的综合素质。政治思想素质就是上述的职业道德的综合体现。文化素质,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文学、艺术、经济、社会等诸多学科知识。实践证明:政治素质必居首位;业务素质必不可少;文化素质必当俱备;心理素质必要充实;身体素质必需健康。摄影记者的综合素质高低,决定自身新闻摄影作品的水平高低,二者相辅相成。我通过学习、实践认为: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是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抓拍新闻图片的能力。新闻摄影有个基本流程:是理性认识、形象思维;技术操作协调统一的产物。要具备事前谋划的新闻策划与真实是新闻摄影的生命意识。新闻图片被人为改动造假,是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行为,也是摄影记者不可逾越的职业生命底线。摄影記者,要能将表现新闻价值、情感力量、现场气氛的图片展现给读者,使图片赋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才是真本领。10年前,自己参加了山西大学新闻专科、中国新闻学院新闻摄影、北京电影学院培训班等自学,有了点业务素质基础, 工作中才得心应手。

业务素质,在摄影记者的综合素质中举足轻重。有道是:图片要生动,题材是关键。要拍出生动的新闻图片,必须具备题材、策划、立意、主题、抓拍意识。有人在获得事件后,决定是否去采访拍摄之前,往往只判断题材大小及价值高低,而此外还需判断该事件是否适合刊登图片报道,这需要具备新闻摄影的判断能力。因为新闻摄影运用的是形象思维,有着“一图值千言”的优势,但也有难以表达逻辑说理的短处,现实新闻事件中,有些新闻题材是不适合图片报道的;有些采访题材没有多大新闻价值和新意;有时对画面做了导演摆拍,违背了新闻摄影的原则,给人一种不真实感觉,都属于业务素质不高所致。新闻摄影是新闻与摄影的结合,同其它摄影门类一样,具有自身的特性与规律,但有一个共性是相同的,任何一幅新闻图片,都离不开摄影记者的思维活动,更新新闻摄影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是提高摄影记者业务素质和开发潜能的重要途径。

另外,在数码时代[2],摄影记者对数码业务素质进行补习充实是关键。2002年初,本报社为我们配了数码相机,开始了摄影转形学习,如今35岁的我,还在学习数码相机的技术应用、电脑剪辑图片、打字、上网传输等业务,反复探索,直到学会。初始,因相机图片没及时刻盘留存,拍照一张就删除旧图,慌乱中竟弄了个全部删除。我认为:摄影由银盐向数码转换中,不单是物质、材料的变革,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和思维方式的变更。掌握新理念,钻研新技术,丰富新闻摄影传播的内核。这是摄影记者应具备的新业务素质。

摄影记者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其职责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其工作辛苦、压力大,是“世界上十大危险职业”之一。在发生战乱的国家和地区,在有火灾、爆炸、毒气泄漏等抢险现场,摄影记者则挺身靠前,因为“拍得不够好,说明你靠得不够近”,如果“拍得还不够好,就是你还是不够细致”。这些都是世界新闻摄影名家所总结的经验,新闻摄影以图片反映新闻的特点,决定了摄影记者的工作性质,必需身临其境,深入现场,靠近被摄事物。摄影记者的辛苦在心理压力、体力不支、脑力透支表现的尤为突出。当新闻事件发生时,没有足够的体力或快捷的交通工具奔赴现场,晚到一步,时过境迁。可见,身体素质是摄影记者工作的基础之一,采访拍摄,往往是“上蹿下跳”,寻找最佳角度,或走或跑,或蹲或立,没有健康的身体则难以完成好使命。

近年来,“图文并重”使新闻摄影成为纸媒体不可替代的新闻主体。纸媒体在实践自身宗旨和方针过程中,强调了摄影记者新闻摄影的特殊作用,要提供独立的图片通迅、摄影专题等,来丰富内容和体裁,使“图文并重”超过“图文并茂”的境界,相继出现了“图文相融”、“图文相联”等新举措,使新闻摄影追求纪实和传情与视觉冲击力,张扬新闻摄影特性,构筑其独特的审美观,让其价值得以显现,给摄影记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摄影记者的综合素质目前虽很少有定论,但究其上述系列论点,来个“窥一斑而见全豹”,已经一目了然,有章可循了。

三、摄影记者的生存条件

当今报业竞争十分激烈,报纸能否在某地生存发展,要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方报纸的生存发展是由市场和读者裁定的。因为,读者对报纸要求愈来愈高,对报纸的选择标准是看这份报纸值不值得订阅和购买。读者的兴趣是广泛的,他们看重报纸的可读性、信息量。在强调摄影记者也应该有政治头脑的今天,报纸着重于考虑党的基本原则下,符合读者和市场的需求,这是地方报纸办报宗旨,也是考核记者能否胜任的尺度。随着报纸不断改版、扩版,新闻图片用量日益增多,对新闻图片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有时,图片不能满足版面和编辑要求,造成“供求”关系失衡,编辑则从网络摘取图片,出现诸多报纸图片雷同现象,特别是如今数码相机普及全民摄影热的时代, 还有拍照手机等, 遇到突发新闻事件,立拍现传,在网络广为传播,图片质量虽差于专业摄影记者,但属“孤品”,大幅刊用,动摇了摄影记者的地位,摄影记者没有具备耳聪目明、手勤、腿快的能力,令报社对摄影记者产生不满,招慕新生力量,让在位的摄影记者有了岗位危机感。

摄影记者的生存基本功,千头万绪, 归纳一条, 还是最终将图片表现的新闻价值、情感力量、现场气氛和谐统一地展现给读者,使图片产生抓人、感人的真实“镜头感”,还有令人难忘的“一图胜千言”的“摄影语言”[3]。因为,一幅优秀的新闻图片,不仅能很好地表现被摄对象的外部结构,给人美感,而且还能通过对外部的再现技法,去深化主题思想,透过本质,寓意情理,展示现象,起到作用,这是图片长于直观文字展示的优势。需要在拍摄技法中,灵活地运用特写式夸张、对比式夸张、变形式夸张等,指的是新闻摄影中的真实性夸张,是在完全没有违背新闻摄影真实性原则前提下,运用的技巧,去强化突出新闻事件的真相和本质。

抓拍,就是举手就拍,不等被摄者发觉,精彩自然的表现瞬间定格镜中。可是,新闻天天有,不一定能碰上,就要求我們具备新闻摄影策划意识。所谓策划,即事情的谋划,有的放矢,方有收获。摄影记者都希望自己的图片见报,或者见报尺寸大些,实现其劳动价值,需用什么样的图片去打动编辑,版面需要什么样的图片,也是日常工作考虑的生存条件之一。实践得知:要用新闻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新鲜题材画面打动编辑;熟练地运用新闻摄影规则所允许的,又不影响新闻事实性的技巧构图适应版面需求;充分灵活调动造型、角度等要素;形成系统创新手法;瞬间定格的好图片,成就图片画面魅力的趣味性、知识性、可读性,是摄影记者的生存发展的硬道理。

四、摄影记者的发展环境

现代报业的内部各种竞争,形成了生存大小环境,摄影记者只有自觉完善自身综合素质,不断向职业化、高精尖发展,才不会被淘汰。另外,团结、务实、进取的摄影记者群体,也是生存空间与环境的一个因素。此外,报社应当提供相应的发展外部环境,比如摄影图片的稿酬应高于文字,配备先进的数码摄影器材、笔记本电脑,为摄影记者提供人身保险等投资。报社还应为摄影记者创造学习条件,加强与外部学习交流。当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不是一朝功成,也不是简单的学习培训能达到目的,而是创造一种交流与提高的氛围,集思广义,提升理念,开阔视野,参加新闻摄影讲座培训,让摄影记者掌握更宽广的新闻摄影动态,自身综合素质也更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S].http: //www.china.com.cn/news/txt/2009-11/27/content_18968088.htm.

[2]钟洁雄,危丁明.数码时代的文化现象与出版[J].编辑学刊,2001(1).

受众对摄影记者角色认知的错位 篇10

面对雨中道路上的水坑, 柳涛应该站在水坑边提醒路人还是应该拍摄路人摔倒的照片警醒社会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面对秃鹰和小女孩, 凯文·卡特应该帮助小女孩摆脱困境还是应该拍摄《饥饿的小女孩》呼吁社会改变这个小女孩和更多小女孩乃至全人类所有缺衣少食者的命运, 涉及新闻记者的职责这一新闻学和社会学的基本命题。在新闻现场, 摄影记者是记者还是人?在强调应该是记者或者应该首先是记者的人看来, 凯文·卡特和柳涛不仅没有错, 而且应该成为记者的榜样;强调应该是人或者应该首先是人的人认为, 凯文·卡特和柳涛只顾拍照不思救人应该遭受唾弃和批判。学者在讨论柳涛事件和凯文·卡特事件的时候, 更多着眼于受众对摄影记者角色认知的错位。如果想改变受众怀揣着对柳涛和凯文·卡特是记者是人的不同认知各执一词的现状, 从摄影的特性着眼, 探讨它对受众认知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的角色的影响, 具有积极意义。

新闻摄影对现场的依赖容易使受众忽视摄影记者的职业角色。目前媒体使用的报道手段有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四种, 其中, 现场录音之外的声音报道和文字报道类似, 电影报道、电视报道和网络视频构成的视频报道与图片摄影同族同宗。因此, 阐述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从文字和图片摄影两种报道方式的对比分析入手。文字记者和图片摄影记者的新闻报道同样应该来自新闻现场。但是, 文字记者在写作报道的时候, 可以远离新闻现场, 可以依靠自己对事件的新闻价值的认识和事件细节的回忆来进行, 这一特点使没有到过新闻现场的文字记者也可以通过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完成对新闻现场的叙述和描写, 而摄影记者的图片报道必须在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在新闻现场完成。因此, 真实感强和现场感强构成了图片报道的基本特征。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在《摄影影像本体论》中说:“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 唯独在摄影中, 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 (1) 安德烈·巴赞认为, 摄影之外的“一切艺术”都是客观存在经过创作者主观作用之后的产物, 唯独摄影, 在客观存在和作品之间只有一个物质的介质照相机, 没有人脑的主观。安德烈·巴赞所说的“一切艺术”包括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 也包括以文字为载体文字报道。安德烈·巴赞论述中忽略了摄影者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 他本质地指出了摄影对客观存在的依赖。这一理论至今依然指引着我们正确认识摄影以及电影电视的本质。受众对文字报道与图片报道特性的理解, 使得他们在阅读文字报道的时候, 即使阅读那些现场感强烈的描写性段落, 也不会忘记记者的角色, 他们会理智地把文字记者置身于新闻事件之外, 不把记者掺搅到新闻事件当中。例如, 人们在阅读邱少云的报道时, 并不要求记者去帮助邱少云扑灭身上的烈火, 在阅读董存瑞的报道时, 并不责怪记者没有帮助董存瑞安放炸药包。图片报道在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的时候, 画面向受众传递了摄影记者“在现场”的信息, 如记者的报道是“正在进行时”还是“过去时”, 记者与新闻现场的距离, 记者与新闻事件主人翁的空间关系等。阅读图片报道的时候, 这些信息提醒着受众记者就在现场。假如报道的是“正在进行时”, 假如记者的帮助能够改变新闻事件中人物的命运, 受众很容易按照人性观和道德观的支配希望记者以人的角色参与事件当中, 以促使新闻事件产生符合自己愿望的结果, 而图片报道本身又往往证明此时记者正置身于事件之外, 在拍照片, 因此, 受众对摄影记者的不理解就会产生。2000年7月9日, 《羊城晚报》报道了广东省电白县由犯罪团伙组织的利用传呼机在高考时进行舞弊的事件, (2) 与此同时, 湖南经济电视台报道了湖南省嘉禾县一中的高考舞弊案, (3) 结果, 网络上不少人指责湖南经济电视台记者应该放弃拍摄, 及时制止舞弊行为, 但是, 没有受众指责《羊城晚报》的文字记者。

画面说话的局限性影响了受众对图片摄影记者在新闻事件扮演角色的全面认识。图片报道依靠摄影记者抓取新闻事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 这些瞬间对新闻事件信息的传达是不完整的, 这一瞬间的前因后果等其他信息, 只有依靠文字说明和受众的推测来完成。记者拍摄媒体编发新闻照片的时候, 无论单幅还是组照, 都会着眼于新闻事件本身信息的最大化, 不会用画面和版面来传达记者拍摄这些照片前后的其他信息, 受众无法全面了解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的表现。因此, 在新闻现场, 摄影记者即使二者兼顾, 做到了记者和人两种角色的完美把握, 他们也同样会遭到非议。凯文·卡特在拍摄小女孩的时候, 秃鹰并没有伤害那个小女孩, 拍摄结束后, 他撵走了秃鹰, 看着小女孩平安无事之后才离开现场。柳涛拍摄“雨中骑车人摔跤”之前, 并不知道水坑的具体位置, 他无法阻止骑车人掉进水坑。拍完照片, 柳涛冒雨跑到建筑工地找到一个木牌摆在水坑边, 提醒路人。凯文·卡特和柳涛在新闻现场, 履行了记者的职责, 也尽到了社会人的义务, 但是, 受众从照片及文字说明上看不到凯文·卡特和柳涛记者角色之外的行动信息, 因此, 凯文·卡特和柳涛成了众矢之的。2006年发生的李科事件可以从另一方面证明我们的判断。2006年7月18日, 重庆市摄影爱好者李科在网络上发表了一个游泳者被江水吞没的三张照片, 受众指责李科没有放下相机给110打电话的多, 指责李科没有直接抢救溺水者的少, 因为那三张照片的附载信息如视角、前景等告诉受众李科距离溺水者较远, 无法直接施救。

图片报道的震撼力激发了受众对表现主体更加强烈的关注, 导致了受众对摄影记者非理智的苛求。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伯尼博士曾经指出:“新闻摄影机比任何报纸工具或技术更需要对大众的恐慌与愤慨负责。” (4) 比尔·伯尼论述的是以新闻摄影机为手段的电影电视报道能够产生比报纸更大的社会轰动。他的话同样可以说明图片报道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 因为图片和电影电视血缘相同。与电影报道和电视报道不同的是, 图片报道总是定格了新闻事件中最能凸显主题的画面, 无限放大了受众对这一画面的感受时间, 而且它又给受众认识新闻事件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受众往往会在画面的指引下掺搅着自己的主观认识去揣测新闻事件的原因和结局。这些特征给图片报道带来了两种后果, 一是它比包括电影和电视在内的所有报道形式都能够更加强烈地触动受众的心灵, 二是它更容易激发受众非理智的主观情绪。因此, 当新闻事件得到外力的帮助能够改变结局时, 当新闻事件的主人翁得到外力的帮助能够改变命运时, 受众首先会希望画面证明正身处现场的摄影记者成为期望中的帮助者。这时候, 受众不会因为认同记者的角色而容忍摄影记者“袖手旁观”“见死不救”。再者, 既使认知了摄影记者的记者角色, 受众会按照人性的观念和道德标准要求记者成为帮助者, 受众还会因为认知了记者的角色而加大对其承担义务的期望。凯文·卡特和柳涛的遭遇都证明了这一点。

注释

1 安德烈·巴赞[法]:《电影是什么》,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第6页。

2 《羊城晚报》2000年7月9日。

3 《北京青年报》2000年7月10日。

上一篇:股东派生诉讼公司法下一篇: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