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共12篇)
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 篇1
内部控制是乡镇卫生院内部管理的重要制度,为其维护财产安全、收支合法、资料真实以及经营目标提供自我协调与相互制约的作用,针对我国当前乡镇卫生院运营的情况来看,尽管在分工等方面均没有大型综合医院明确,但更凸显了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一、谨防管理层内控意识的错位而对内控定位的决策产生影响
(1)问题与表现。我国的乡镇卫生院属于公共医疗机构,通常情况下是由医院的院长对卫生院的运营进行管理,但很多集中管理的形式会导致管理者权力过大,不易融入其他决策人的管理建议。有的乡镇卫生院管理者对内控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过于重视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收益的增长,严重忽略了对内部控制的管理,久而久之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的各种不科学性就体现出来了。纵观当前我国很多的乡镇卫生院内控管理体系要求,大多都存在很多漏洞,管理人员也没有严格要求遵守相关制度办事,执行力不强,使得内控工作的管理形同虚设,缺乏高效管理的手段。另外,与大型医院的内控管理工作相比,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层大多由经验型或行政性的专家和领导组成,很多都采用经验型的管理方式,侧重于经济指标的考核与管理,既没有强调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与方法,也不去对内控进行有效全面评价,对内控实施过程与效果不进行跟踪监控。还有的乡镇卫生院管理方式采用经济责任制,将内控工作全权交由财政部门负责,其他的部门与领导一概不过问,这种从认识到行为上对内控工作产生的误区,严重影响了内控体系的建设。
(2)解决对策。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全体人员的内控意识。乡镇卫生院领导层对内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内控体系建设的成败,全面提高乡镇卫生院领导层的内控意识,不断纠正工作人员在内控方面的错误认识,全面提高全体职工的认知水平,从而保障医院内控制度得到平稳的运用与发展。乡镇卫生院还必须拥有一套完整严密的内控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卫生院的每个部门与职工个体都要成为内控工作的主体,涉及的内容包括医疗、教学、后勤、管理、财务等方方面面,涵盖了所有的医院业务。增强卫生院管理领导的内控意识,全面提高全院职员的内控觉悟与能力,从全局出发,将内控体系的建设工作摆在与医疗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真正做好内控工作在乡镇卫生院工作中的完整定位,才能保证工作的高效。
二、谨防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滞后对内控工作效率的影响
(1)问题与表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在医院的发展规划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医院工作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但与大型医院相比,乡镇卫生院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依旧非常薄弱,总体的设计以及信息化集成严重缺乏。有的乡镇卫生院只是简陋地建立一些部门,业务的管理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结果导致运营的业务较为单一,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我国目前还有很多乡镇卫生院还没有实现内部信息的共享与沟通,卫生院的信息化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滞后性,导致很多业务信息以及会计信息的传播与真实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与业务信息相比较为落后,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实效性与使用价值。在内控的角度看,信息滞后导致的后果处理还仅停留在补救与控制上,无法实现事前控制与及时操作。
(2)解决对策。乡镇卫生院必须建立全面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从整体上提高内控工作的管理效率。信息化建设是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物,优化乡镇卫生院业务流程,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就要采用多种渠道与方式充分引进科学技术和设备资源,尽可能实现卫生院的信息共享,比如利用并开发资源计划系统ERP,实现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的整合,做好有关成本核算以及绩效考核的工作,并为财务部门、人事部门以及后勤部门提供准确的信息数据。另外,乡镇卫生院还要将所有有效的信息系统合并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管理,达到快速处理整合数据的目的,实现内控评价。
三、谨防因缺乏内控评价监督而严重影响内控效率
(1)问题与表现。当前,我国很多乡镇卫生院的内控监督评价机制并没有健全,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导致评价与检查监督工作仅仅流于形式,也没有对内控工作的效率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更无法针对潜在风险实施预防与控制手段。具体到广大的乡镇卫生院内部,基本很少开展各种内控情况评价与检查的活动,很多内部员工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也不了解。例如卫生院没有检查会计工作的质量与要求契合度、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也没有相关评价加以监督,这使得内控系统本身功能作用在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中难以发挥价值,无法实现内控目标。
(2)解决对策。乡镇卫生院要建立健全自身的内控评价考核机制,实现查错防弊的功能,预防卫生院的各种制度流于表面形式,同时健全管理制度,全面推进领导层信息的收集与改进事项,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制度发挥的效力。内控考核评价机制将考核评价落实到部门的具体个人上,并将其与个人的考核性补贴挂钩,紧密联系职务升降以及评先评优的机制,从物质手段到精神手段的方式充分调动乡镇卫生院职工的内控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采用行政的手段彻底将内控制度落到实处。另外,还要确定考核的目标以及评价的情况是否实现了监督机制建立发挥的效果,考评内控报告目标是否与本卫生院总发展目标一致,从各个环节的紧密协作落实到整体性工作,从而实现卫生院的内控体系建设。
四、谨防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的缺失严重影响内控的监督作用
(1)问题与表现。作为内控系统的重要分支,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具有专业的独立性,才能通过协助监管工作保障政策实施与程序进行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大环境的控制与建立。但当前我国很多的乡镇卫生院尽管都已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管理者却将其看成是财务部门从属机构进行工作的安排,并没有保障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其权威性完全丧失,即便及时发现了内控工作问题,落实到审计的处理环节也会因为受到各种阻力而难以补救。也就是说,当前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审计部门形同虚设。
(2)解决对策。加强乡镇卫生院审计部门的建设及办公的独立性,尽管审计部门通常不会直接参与卫生院的各种业务活动,但能及时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以及问题,还能从卫生院的业务收入额、收支结余额等经济指标中剖析卫生院效益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由此可见,审计部门应该成立卫生院发展的监控机制,将其重点的工作放在查处违规和绩效审计上,才能充分实现审计部门对卫生院内控审计与绩效审计发挥的效果。另外,卫生院管理者还要做好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与培训工作,既要保证审计人员行使职能,促进审计资料的完整与真实,又要保障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
参考文献
[1].刘丽源.会计内部控制在乡镇卫生院的实践与体会.财会天地,2012(09).
[2] .王遇文.加强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投资理财,2014(12).
[3] .张庆泉.完善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有效路径研究.内控与审计,2014(11).
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 篇2
乡镇卫生院工作计划范文2020一
一、格执行新医改政策,落实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积极学习新医改政策,努力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卫生院公益性,落实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并试行绩效工资改革。成立院长为组长的卫生院医改领导小组,按照卫生局的部署安排,扎实、稳妥搞好改革。
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以《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为重点,加强对院长和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增强医疗安全责任意识。健全医疗、护理、功能检查、放射、化验等各个科室、各个诊疗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目标,实现诊疗工作的规范化。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优先的原则,严格落实各项操作规程,杜绝医疗责任事故。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加强监督,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检查,依法依纪落实奖惩。不断改善医疗服务,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切实减轻患者就医负担。争取卫生院门诊人次增加20%,住院人次增加15%。
三、着力做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严格执行疫情监测、报告制度。进一步抓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有效地切实抓好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控和人禽流感、结核病、艾滋病、狂犬病、乙脑、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好传染病监测、预测、预警、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与疫情处理,有效地降低传染病发病数,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突出重点疾病防控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灾防病工作。
四、重点抓好免疫规划工作。坚持抓好基础免疫和冷链运转,认真做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特别是要抓好麻疹等免疫规划相关疾病防控和监测工作。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完成五苗接种任务。
五、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协助做好下一新农合筹款工作,力争实现参合率稳中有升。落实卫生局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措施和文件,严格控制、进一步降低参合农民医疗费用。严肃查处医务人员违纪违规套出合作基金行为,控制次均住院费用,限度地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
六、加强产科建设,确保孕产妇安全。认真落实妇幼工作考评标准,加强对基层妇保、儿保工作的督导,确保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率保持在9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6‰以下。继续推进新生儿“两病”筛查工作,降低残疾发生率。落实孕产妇平产分娩免费政策。
七、加强卫生院住院楼建设。成立领导小组,抽调专门人员,抓好工程项目建设。3月招标,4月启动基础工程,力争10月按期完工,12月投入使用。同时,严格把握工程质量,争创优质工程。
八、加强党务工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加强党组织建设,争取发展2名党员和3名入党积极分子。
九、加强卫生院行风建设。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行风评议和综合治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培养医务人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切实改善服务态度,努力同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思想,避免因服务不周而引起的医患纠纷。
乡镇卫生院工作计划范文2020二
一、创建一级甲等乡镇卫生院
按照市、县卫生局的工作安排布置,我院列入全县首批创建一级甲等乡镇卫生院,为了顺利通过市、县评审团、专家组的评审验收,使全院职工认识到位,思路清晰、以创促建、创建并举。
1、从医院环境改造、美化建设入手,为职工、患者营造一个美观、舒适的医疗服务环境;
2、狠抓医院科室及部门规章制度建设、落实,严格规范医疗行为、规避医疗风险;
3、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分工合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格执行医院《工作纪律制度》、《劳务提成方案》。
4、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全面实施国实基本药制度。
二、医疗服务
1、医疗质量管理
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是促进医院发展的动力,严格医疗质量管理,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是医疗组的重要任务,20某某年医疗组根据年初制度计划着重从医疗核心制度落实、病案质量管理与科室自身建设几个方面不断深入。
2、严抓管理,核心制度落到实处
今年上半年医疗组继续加大十三项核心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力度,参与科室交班、二级查房、分组查房,对科室的实际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使我们在加强制度落实的基础上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在面对科室的危重患者的重点管理方面,首先要求科室及时上报相关信息,医疗组备案后及时到科室了解患者病情、查阅病历后,具体安排全院或科室内会诊,组织会诊人员和时间并参与会诊全程确保会诊质量,这样说为冬至节约了时间和精力集中于患者的治疗和会诊资料收集上,有效提高了科室对患者的治疗率。
3、常抓不懈,病历书写质量得到提高
上半年医疗组仍不定期抽查科室的运行病历,终末归档病历实行全部检查一份不漏。在运行病历方面重点督查病历书写及时性、二级查房的书写质量、治疗计划的合理性、病情告知的有效性等方面,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更正;终末病例的检查中,医疗组重点强调病历书写的高质量和完整性,包括术前、太后病例,病情变化处理、阳性检验检查结果的记录分析,医嘱执行等。
通过严抓病历质量,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工作中的每个环节。在现场考核的基础上更正情况,对反馈未及时更正者严格按照我院制定的“医务工作考核”,针对不同问题进行相应处罚。
4、强化培训三基知识和临床技能操作
医疗组从两个方面着手,加强对青年医生三基理论和临床技能操作水平面的提升。
临床和医技科室,根据本科室的工作特点和常见疾病,制定科室的业务学习计划
提高临床工程师的急救技能,推动急救工作再上新台阶。通过培训考核,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医务人员理论和操作水平,推动了医疗临床、急救工作的科学工作化和规范化进程。
5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织合卫生部20某某年8月份出台的《抗菌芗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我院加强对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临床医生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素药物品种。
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
1、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0某某年上半年我院在原有基础上再次入户调查,进行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服务对象为重点的比较完整而系统地完成健康档案的建立。
2、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以村为单位,以村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发动和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意识,关心自身、家庭的健康问题。我们以医疗保健人员为主体,充分利用为居民提供各项医疗保健服务的时机和场合,适时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如在全科门诊、预防接种、围产期保健、疾病普查普治、体检等各项工作中,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可发挥其先导作用,提高患者和群众的参与意识,主动接受卫生服务;增强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和家庭保健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体现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并开展健康教育咨询,使居民获得正确的医疗保健知识和方法。20某某年上半年我院拟开展知识讲座9次,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5000份。
3、预防接种:
完善了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儿童预防接种实行信息化管理,为全镇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适龄儿童免费提供卡介苗、脊灰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肝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甲肝疫苗、麻风腮疫苗等疫苗接种;全面掌握了7岁以下儿童的基础材料,儿童预防接种建卡率达到100%。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完成儿童计免接种任务。使国家一类疫苗单苗合格接种率≥100%,全程接种率≥100%,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90%,完成扩大免疫信息化管理资料录入和使用。
4、传染病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将经常性的预防措施和发病后的突击措施相结合,迅速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要求全科医生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采取了“经常性的预防措施”、“疫情出现后的控制措施”、“疫情报告制度”三个方面,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社区内发现的传染病和疑似病例,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
5、儿童保健:
“新生儿保健”、“婴儿保健”、“幼儿期保健”、“学龄前期保健”、“学龄期保健”等。首先建立了新生儿访视制度,自新生儿出生后28天内访视3-4次;时间分别为第3、7、14、28天各访视一次。每次访视都有不同的重点内容。婴儿保健主要措施是合理喂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接种等。婴儿期应每三个月即3、6、9、12个月各进行一次体检。幼儿期每半年体检一次;并进行早期教育。为0---6岁进行系统管理。0—6岁儿童保健管理率达98%。
6、孕产妇保健:
对孕产妇进行系统管理,孕产妇保健分孕期保健和产期保健。孕早期及时确诊妊娠,保护胚胎,及早进行第一次产前检查,进入孕中期应每月进行一次检查,营养指导,监测胎儿生长发育。进入孕末期,要孕妇进行自我监护,注意胎动次数,如为高危妊娠,应适时计划分娩。产期保健应在分娩过程中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进行处理,防难产、防感染、房产伤、防出血、防窒息等。
7、老年人健康管理:
对老年人保健的内容与方法很多,主要有健康教育、心理调整、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健康危险因素、适宜的体力劳动等。因此必须进行老年人卫生需求和老年人健康调查,做出诊断,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根据老年人健康问题开展针对性服务。对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根据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常见疾病的预防,做好预防性卫生服务,开展重点慢性病筛查与病例管理。
8、高血压病管理:
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完整归档。每季度进行一次随访,持续开展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三位一体的健康促进活动。对高血压高危人群开展三级预防,平衡膳食、戒烟限酒、减轻精神压力;对35岁以上人群就诊时测量血压。
9、糖尿病管理: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糖尿病的管理和干预可使病人正确掌握饮食治疗,配合药物治疗,达到理想控制血糖、减少药物用量、减少医疗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和发展、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目的。糖尿病治疗要点为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教育。良好的健康教育可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定期举办糖尿病教育讲座。
10、重性精神疾病患管理:
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因此,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工作成为我院精神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随访、按流程提供服务。
11、卫生监督协管
根据市、县卫生工作会议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及20某某年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在工作纪律方面,严格遵守工作制度和纪律,认真履行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管理职责,做好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以保护全镇人发群众的健康利益为执法宗旨,努力提高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水平和能力,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涉及面广,任务重,政策性强,我院通过发放宣传单、入户等多种形式宣传项目实施的重大意义,让广大居民充分了解自已能够享受到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切实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保证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规范开展。全面推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绩效考核。制定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和评定标准,保证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落实和群众受益。
乡镇卫生院工作计划范文2020三
一、格执行新医改政策,落实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积极学习新医改政策,努力转变思想观念,强化卫生院公益性,落实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并试行绩效工资改革。成立院长为组长的卫生院医改领导小组,按照卫生局的部署安排,扎实、稳妥搞好改革。
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以《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为重点,加强对院长和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增强医疗安全责任意识。健全医疗、护理、功能检查、放射、化验等各个科室、各个诊疗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目标,实现诊疗工作的规范化。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优先的原则,严格落实各项操作规程,杜绝医疗责任事故。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加强监督,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检查,依法依纪落实奖惩。不断改善医疗服务,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切实减轻患者就医负担。争取卫生院门诊人次增加20%,住院人次增加15%。
三、着力做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严格执行疫情监测、报告制度。进一步抓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有效地切实抓好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控和人禽流感、结核病、艾滋病、狂犬病、乙脑、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好传染病监测、预测、预警、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与疫情处理,有效地降低传染病发病数,控制传染病暴发流行。突出重点疾病防控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灾防病工作。
四、重点抓好免疫规划工作。坚持抓好基础免疫和冷链运转,认真做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特别是要抓好麻疹等免疫规划相关疾病防控和监测工作。加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完成五苗接种任务。
五、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协助做好下一新农合筹款工作,力争实现参合率稳中有升。落实卫生局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措施和文件,严格控制、进一步降低参合农民医疗费用。严肃查处医务人员违纪违规套出合作基金行为,控制次均住院费用,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
六、加强产科建设,确保孕产妇安全。认真落实妇幼工作考评标准,加强对基层妇保、儿保工作的督导,确保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率保持在9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 3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6‰以下。继续推进新生儿“两病”筛查工作,降低残疾发生率。落实孕产妇平产分娩免费政策。
七、加强卫生院住院楼建设。成立领导小组,抽调专门人员,抓好工程项目建设。3月招标,4月启动基础工程,力争10月按期完工,12月投入使用。同时,严格把握工程质量,争创优质工程。
八、加强党务工作。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的方针政策学习。加强党组织建设,争取发展2名党员和3名入党积极分子。
九、加强卫生院行风建设。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行风评议和综合治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培养医务人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切实改善服务态度,努力同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思想,避免因服务不周而引起的医患纠纷
乡镇卫生院工作计划范文2020四
20某某年是推进医改的关键之年。为了进一步搞好20某某年医疗业务工作,使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卫生院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病人为中心,创一流文明优质服务;以改革为动力,倡导竞争、敬业、进取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努力提高全员素质;以质量治理为核心,不但提高医疗质量;以安全治理为重点,切实保障医疗安全;以分级治理为基础,创“一甲”最高分;以目标治理为主线,强化治理力度。努力完成各项医疗工作和任务。
二、目标与任务
(一)内感染治理
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和具体体现,是防范医疗事故的重要途径,是以病人为中心、文明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
1、成立院感控制机构,完善制度,狠抓落实。
2、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宣教和培训,强化院内感染意识。
3、认真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4、以“手术室、治疗室、换药室、产房”为突破口,抓好重点科室的治理。
5、规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二)、医疗安全治理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思维意识的转变,各地医疗纠纷频繁发生,医疗安全工作一直是每一个医院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防范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成为医院生存发展的根本。
1、成立以院长为首的医疗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急诊急救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医疗安全领导小组的职能,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严格各项技术操作规程。
2、认真开展医疗安全知识宣教,深入学习岗位差错评定标准和卫生部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及《医疗文书书写规范》,严格落实差错事故登记上报制度。
3、及时完善各种医疗文书确实履行各项签字手续,抓好门诊观察病人、新入院病人、危重的病人治理。
4、坚持会诊制度,认真组织急危重病症及疑难杂症讨论,积极请上级医院专家到我院会诊。
5、手术病人要严格遵守手术规则,认真开展术前讨论,严禁超范围手术,非凡手术要要报请院方批准,以便给手术提供条件。
6、切实加强急危重病人的治理急危重病人病情急,症状重,随时可能出现危生命的症状和征象,应严密观察和监测,随时出现随时处理,以便为拯救生命赢得时间,并及时做好抢救纪录。
7、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培养医务人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切实改善服务态度,努力同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思想,避免因服务不周而引起的医患纠纷。
(三)、医疗质量治理
医疗质量治理是针对医疗系统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其目的是通过加强医疗治理从而提高全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广大患者服务。
1、建立健全质控职能,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组建质控办,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求质控办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室进行检查指导工作,定期召开例会,汇总检查结果,找出问题,及时整改。
2、不但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细化质量控制方案与质量考核标准,实行质量与效益挂钩的治理模式。
3、进一步加强医疗文书的规范化书写,努力提高医疗业务水平。
(1)、组织各科室医务人员认真学习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处方、辅助检查申请单及报告单的规范化书写,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切实提高医疗文书质量。
(2)、及时督导住院医师按时完成各种医疗文书、门诊登记、传染病登记、肠道门诊登记、发热病人登记。
(3)、切实注重病历内涵质量的提高,认真要求住院医师注重病历记录的逻辑性、病情诊断的科学性、疾病治疗的合理性、医患行为的真实性。
(4)、抓好住院病历的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控制,成立医院病案治理小组,搞好病案归档工作,积极开展优质病历评选活动。
(四)、护理质量治理
护理质量的高低是反映一个医院整体服务水平,是医院服务形象建设的窗口,也是医院医疗业务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
1、建立护理治理机构,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护理部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独立开展全院的护理工作。
2、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工作计划,定期督导落实,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总结经验,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整改。
3、进一步规范各种护理文书,认真填写五种表格,根据具体疾病制定出合理的护理方案。
4、以多种形式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包括到上级医院轮训学习,每月开展业务学习以及“三基”考试。
5、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严惩护理差错,护理责任人应严格把关,勤检查,重督导,竭力避免因护理失误引起的医疗纠纷。
(五)、医技质量治理
加强医技科室建设是提高医院整体诊疗水平,树立医院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手段。
1、加强业务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诊断水平。
2、利用现有设备,搞好设备维护及保养,充分发挥每台设备的使用价值。
3、医技科室要与临床科室搞好协作关系,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4、化验室要积极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医院将尽可能添置设备及试剂,以满足临床的需要。
5、认真做好各种检查的登记、报表工作。
(六)药品质量治理
药品质量的好坏是关系老百姓生命安全,也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其优质可靠的药品是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
1、加强药品治理,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药品治理领导小组,并履行其职责。
2、坚持主渠道购药,实行招标沟。
3、药品治理人员要严把质量关,严禁假冒、伪劣药品入库,确实搞好药品治理,杜绝药品过期、失效、霉烂、变质的事件发生。
4、毒、剧、麻、精神药品的治理严格执行有关制度。
乡镇卫生院护理管理方法初探 篇3
【关键词】 乡镇卫生院;护理管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卫生院的建设也在不断地加强,医疗与护理整体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但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在日益提高,维权意识和法制观念也在不断增强,进入二十一世纪,各行各业对安全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护理管理在医院管理中占了重要的部分[2],笔者现就乡镇卫生院护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如下综述。
1 目前护理管理现状
1.1 乡镇护理人员工作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流动性增加,乡镇大部分常住人口为老人和小孩,因此,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对象以老人、小孩居多。而且乡镇卫生院没有设置详细的专科,护士工作较繁杂,角色换位快,由于人力不足,工作时间长,如果有人有休假,上班人员常常要连续工作。随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开展,乡镇卫生院的业务量也随之增加,如遇疾病高发季节,劳动量大的现现更突出。因此,由于护理人员少,每天应付日常护理工作已感应接不暇,至于深层次的计划护理,如人文关怀护理、心理护理、整体护理等的运用还未提上议事日程,护理人员的责、权、利无法落实。另一方面,乡镇卫生院护士待遇差,护士的劳动报酬与劳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很难调动护士的积极性;护士的继续教育问题也是护理管理的难题,由于护理人员少,工作压力与工作量大,护士每天上班,忙于日常护理,下了班忙做家务,管孩子、身心憔悴,以至于对新技术、新知识、新进展了解少,从而知识老化、技术停滞。而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年轻的,学历稍高的护士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
1.2 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1.2.1 管理问题: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护士长科学、规范化的管理素质缺乏,护理管理工作没有得到院领导的足够重视,由于人力资源数量严重不足,岗位分配不合理,护士长没有足够的管理时间,大多数从事着临床一线护理工作,同其他护士一样倒班,并且还要承担一些琐碎的后勤事务及协调各方面关系,因此,护士长的主要主要精力没有放在管理上。日常护理工作及琐碎的后勤事务占据了工作时间,现加之缺少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无法学习和掌握新的管理理念,对新医学模式下的护理管理质量评审标准理解不深,导使护理管理制度无法落实,严重影响了护理管理质量。
1.2.2 技術及人员素质问题:由于乡镇卫生院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有限,再加上缺乏必要的培训及继续教育,使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导致护理人员知识缺乏,专业性不强的特点,对患者病情变化不能主动发现,对患者安全构成的威胁,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护理安全。乡镇卫生院由于就诊人员多为老年人与小孩,而且疾病繁杂,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应变能力均要求较高,因此,易对护士造成较大的工作压力,面目前护理人员的现状是大多数护士仅能停留在一般性的打针、发药等普通护理工作上,缺乏观察病情变化及与患者的有效性沟通、指导。
1.2.3 住院患者管理差:由于护士少,护理管理不到位,使用住院患者管理差,一些护理措施和监测无法做到;部分病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又无家属照顾的,容易发生跌倒、坠床等;患者擅自离院理象较普遍,护士法制观念淡薄,基本操作不严谨。
2 改进措施
2.1 领导重视及提升护士的社会地位:护理管理是乡镇卫生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尊重护理人员,以点带面,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在工作中对护理人员的优点和长处,加以放大,在卫生院宣传栏中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加以宣传,以提升护士的社会地位,改变患者重医轻护的传统观念[3]。让患者对护士及护理工作有全面的了解,让患者更加尊重护士的工作。
2.2 加强护士长管理:护士长的知识与业务水平直接关系着乡镇卫生院的护理管理质量,因此,护士长要加强新业务、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并借鉴其它乡镇卫生院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进行目标管理[4],首先要制定护理管理目标,根据目标设定详细、严格的护理质控考核标准,采取考核、奖惩相结合的办法,并与护士的薪酬挂钩,以调动护士的积极性,真正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在实施初期,护士长必须深入下去,使各种管理措施贯穿、落实到每个护理人员工作中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护理质量管理有章可循。
2.3 落实基础护理:优化工作流程,从细节出发,打造整齐、干净、舒适的就诊环境。
2.4 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关心、尊重和激励护理人员,护士长定期倾听护士心声,减轻护士压力,使护理人员以轻松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从而充分调动护士的积极性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乡镇卫生院的护理管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护理管理的要求,乡镇卫生院也应根据自身条件,提高护理管理。护理管理的要求不仅是提高护理质量,更要保障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护理管理者首先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与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护理指挥系统的作用,以质量与安全管理为核心,加强护理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护理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贾云,傅乐华.应用目标管理理论培训护士长的实践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9,3:46-47.
[2] 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J].2004,39(3):191-192.
[3] 吴亚君.服务型领导管理特征与人性化护理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7,7(3):26-27.
[4] 优琴.章亚娟.黄琼荚.等.“举证责任倒置”对护理工作的潜在
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 篇4
1.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差
我国政府对于乡镇卫生院的内部控制方面非常重视, 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乡镇卫生院发展, 为我国的城乡居民解决好医疗问题, 我国政府要求乡镇卫生院必须要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 统一乡镇卫生院的管理, 强化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水平。虽然大部分的乡镇卫生院都严格按照国家规定, 制定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但很多内控制度的制定都是为了应付检查, 相关的制度规定与乡镇卫生院的实际情况不符。国家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规定, 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存入档案, 在实际的工作中根本就没有人按照制度来执行, 这就使得乡镇卫生院的内部控制制度, 不能充分发挥其提升内控水平的作用, 不利于乡镇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2. 缺乏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
现阶段, 我国政府没有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 乡镇卫生院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的完成情况缺乏正确的评判标准, 因此乡镇卫生院想要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监督评价非常的困难。另外, 乡镇卫生院大部分的规模都相对较小, 为了进一步节省经营成本, 乡镇卫生院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督评价机构, 根据《2015年泰兴市乡镇医院调查表》我们可以看出, 乡镇卫生院的工作人员人数非常少, 老叶卫生院的从业人员一共只有29个, 29个工作人员需要支撑整个卫生院的日常经营与管理, 正常的医疗需求能够满足就非常不容易了, 更别说保证监督评价体系的完善了。因此, 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 没有专门的人来监督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工作的完成情况以及完成的效果。即使有的乡镇卫生院建立了监督机构, 其监督机构的权威性也非常弱, 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受管理者的制约, 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
3. 预算管理不能深入落实
乡镇卫生院受经济效益的影响, 其经济实力都不是非常的强, 很难吸引优秀的财务人员。因此, 乡镇卫生院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较差, 财务人员对于预算工作的重视不足, 其编制的预算数据准确性差, 与实际情况脱轨, 乡镇卫生院很难按照财务人员制定的预算进行日常的经营与管理。从泰兴市各卫生院编制的预算书中我们可以看到, 预算中涉及的预算项目不是非常的全面, 预算数据的理论依据不可靠, 大部分都是依据上年度的数据抄袭下来的, 因此数据的科学性有待考究。
4. 合同管理不规范
首先, 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者缺乏合同管理的重视, 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提高医疗技术上来, 完全忽视了合同管理。其次, 乡镇卫生院缺乏专业的制定合同的人员, 因此合同内容不是非常全面, 合同条款不是非常清晰, 最终导致一旦出现问题, 乡镇卫生院需要承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还会影响医院的社会声誉。以人员的聘用合同为例, 乡镇卫生院聘用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临时工, 他们不签订合同, 即使签订合同也是抄袭网上的合同范本, 聘用合同是否签订意义不大。
二、提高乡镇医院内部控制水平的措施
1.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
首先, 乡镇卫生院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制定出符合乡镇卫生院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 让制度服务于医院的内部控制。2013年10月10日, 沈铀被评为全国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 他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殊荣, 除了与其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有关之外, 还因为他非常重视内部管理, 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提高执行力, 真正地对乡镇医院进行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其次, 乡镇卫生院应该把员工激励机制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挂钩, 增强员工执行内部控制的积极性, 保证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让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不断提升乡镇卫生院的内部控制力度。
2.建立健全的监督评价体系
乡镇卫生院想要不断建立健全监督评价体系, 必须要设立专门的监督监管机构, 对医院内部控制行为实施监管, 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把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导致的损失降到最低。近年来, 泰兴市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传染病防治、血液安全、公共场所、学校卫生监督等各项工作取得巨大成效, 这都是监督评价体系健全的实际体现。另外, 乡镇卫生院应该加强对于内部控制监管机构的重视, 提高医院内部监管机构的权威, 让监管机构保持必要的独立性, 不受乡镇卫生院其他部门的干扰, 公平、公正的进行内部控制的监管工作。作为政府部门, 应该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让乡镇卫生院在开展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评判标准, 方便乡镇卫生院的监督管理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 为乡镇卫生院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创造良好的条件。
3.强化预算管理
作为乡镇卫生院必须要强化预算管理, 不断提升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视, 提升预算执行力, 对于严格执行医院内部预算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对于那些无视医院预算, 随意开展工作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处罚, 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以此保证预算的作用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为乡镇卫生院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创造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 乡镇卫生院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如果不能实行科学的预算管理, 那将会给国家与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对于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也会造成威胁。
4.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首先, 乡镇卫生院应该提高对合同管理的认识, 充分了解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作为管理人员不能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提升技术水平上来, 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 合同管理非常重要, 它直接决定了医疗事故出现后各方的责任, 以及医院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对乡镇卫生院的日常经营与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 乡镇卫生院应该配备专业的合同管理者来完成医院合同制定与管理的工作, 通过专业人才的管理, 提高合同内容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再次, 乡镇卫生院应该改变目前这种不科学的合同管理方式, 合同签订后, 应该双方人手一份, 医院对于自身的合同应该交给合同执行者手中, 让合同的执行人员对于合同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 对于一些不能理解的合同条款进行详细的咨询。在合同实施的过程中, 充分按照合同的相关条款进行, 不能偏离合同, 减少由于工作失误为乡镇卫生院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社会名誉损失。
四、总结
乡镇卫生院的社会职责非常沉重, 它承担着我国乡镇居民基本的医疗服务职能, 因此, 乡镇卫生院在获得经济利益维持长远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要高度重视其社会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作为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者必须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 通过提升内部控制水平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乡镇卫生院在国民生活中的作用也在不断加强。然而, 目前我国的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影响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质量和经营状况, 对于我国乡镇卫生院长期稳定的发展非常不利。本文针对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同时提出一些帮助乡镇卫生院提高内部控制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思远.乡镇医院内部控制个人见解.会计师, 2014 (11) .
[2].杨淑清.关于乡镇医院内部控制的探讨.财经界 (学术版) , 2013 (4) .
乡镇卫生院调研 篇5
县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副局长张守松
一、基本情况
刚察县位于青海湖北岸,总面积8138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在3300—3500米之间。全县辖3乡2镇,总人口4.3万人。有藏、汉、回、蒙、土、撒拉等11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县属总人口的68.83%,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全县共有各级医疗机构43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5个(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县疾控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县藏医院);场矿医院1个(三角城种羊场职工医院);乡镇卫生院6个(哈尔盖镇、泉吉乡、青海湖湖中心卫生院,沙柳河镇、伊克乌兰乡、吉尔孟乡卫生院),31个村卫生室。
近年来,通过扎实推进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县已形成以村卫生室为基础,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县医疗预防机构为中心的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卫生机构覆盖面达100%。全县6所乡镇卫生院均已达到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标准,其中:3所乡镇卫生院达到“示范乡镇卫生院”,3所乡镇中心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中现有卫技人员43名,其中:医生32名,护士9名;2010年门诊5.64万人次,住院424人。总收入590万元(财政补助收入273万元,药品收入169 万元,医疗收入148 万元),支
出530 万元。
二、乡镇卫生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乡镇卫生院是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康复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卫生服务,并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卫生监督与卫生行政管理。但由于我县卫生工作底子薄、基础差、卫生人力资源匮乏,卫生事业发展仍显滞后。缺编和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卫生事业持久发展的“瓶颈”。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公益性质发挥不够充分的现象。
1、人员缺编严重,人才缺乏。近年来,因编制控制和经费等的限制,专业技术人员在退休、调离后没有及时补充,卫生资源总量不足,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卫生技术人员严重紧缺的问题。全县6乡镇卫生院编制(64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核定的。随着,卫生工作领域不断扩大,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工作愈加繁重,而我县地广人稀,服务半径过长,编制和人员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原核定编制数不能满足卫生工作发展需求,已影响到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一方面,由于人员编制的不足,导致卫生工作与群众医疗保健需求极不适应。乡级卫生技术人员“一个萝卜多个坑”,甚至于出现“坑中无萝卜”的窘境。在农牧区卫生服务过程中,卫生技术人员“连轴转”,几乎无节假日,健康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工作极积性和卫生院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由于编制
不足,只能采取外聘人员的方式解决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又造成基层卫生院支出增加,影响和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其三,因人员紧缺,不能派出人员进修学习,造成专业知识更新缓慢。如县人民医院外科19年未派出一名专业人员外出进修培训,目前5名医生均已到退休年龄,但后继无人。2010年,全县卫生系统有11名业务人员因病或已到退休年龄而不能离岗。
2、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功艰阶段。卫生人才是医改的主力军,其人员规模、职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以及积极性的发挥直接影响医改的进程。同时,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等给人口健康带来新挑战,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更为迫切,为此国务院六部委提出了“人才强卫”战略。另外,近年来我县突发公共卫生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危害人民健康的鼠疫、结核、乙肝等一些传染病、地方病病种多,威胁人口广,控制难度大。鼠疫疫源区遍布全县5乡31个行政村,疫源面积达8138平方公里。据省卫生厅监测,全省70%的结核病人在牧区,乡镇卫生院防治任务尤为艰巨。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员流动日益密集,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任务越发艰巨。因乡级卫生人员不足,疾病控制和处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弱。迫切要求加强我县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3、医疗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结构及区域分布失衡。以执业
护士为例,按照《青海省卫生资源配臵标准》规定,医护比应按1:
1.2-1.4配备,乡级每千人拥有医生2人,护士2人,医技人员
1.5人。目前,我县医护比仅为1:0.4,每千人拥有医生0.7人,护士0.2人,医技人员0.1人。与标准差距较大。护士和医技配备明显不足,事实上,除护士外五官、外科等各个专业卫生人员均不同程度缺乏。同时,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学历偏低,本科学历仅有5人,占总人数的12%;高级职称2人,占总人数的5%,中级职称9人,占总人数的21%,初级职称32人,占总人数的74%。
3、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我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工作环境艰苦,引进卫生人才的政策和工作条件缺乏吸引力,外部人才引进困难,内部现有高层次人才留不住,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匮乏。近年来,乡镇卫生院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医疗风险大,加上待遇偏低,工作和生活条件较差,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4、功能发挥不全。一是功能不全,因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保障机制不健全,乡镇卫生院只保工资,公共卫生事业经费匮乏,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工作经费只能从基本医疗中给予补充。长此以往,导致卫生院将工作精力集中于基本医疗,淡化了预防保健职能。二是对卫生院基础设施修缮、设备更新购臵投入乏力,多数卫生院诊疗设备较为单一,现有的医疗设备仍然不能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面对群众日益多元化的医疗需求,显得力不从心。三是由于受医疗设施与人员条件所限,卫生院“新三件”等医疗设备利用率较低,对药品收入依赖性强,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高,“以药养医”情况还有不同程度的显现
5、服务能力急需改善。目前,全县产科急救设备和交通工具缺乏,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不具备产科急救条件,半数以上的乡镇卫生院不能开展检验和下腹部手术。
蕉岭多方筹资改造老区乡镇卫生院 篇6
新铺镇是革命老区,地处梅州市蕉岭县南部,距县城十九公里,全镇总面积184.9平方公里,辖区内有21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该镇卫生院担负着全镇42581人和3000多流动人口的预防保健和医疗救治的使命,其业务范围辐射到平远、梅县等乡镇。
新铺镇中心原卫生院业务用房2210平方米,因其地势比较低洼,每年汛期均受洪水淹浸,每逢墟日交通受阻,严重影响医疗急救工作。同时又因其潮湿、黑暗,加上设备十分简陋,医护人员缺乏,导致住院业务无法开展。卫生院就医环境差,直接影响到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因此当地群众多选择到邻镇比较好的卫生院就医。
老区人民“看病难”、“就医难”以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牵动了各级党政部门的心。为使老区新铺镇人民群众享有安全、舒适的诊疗环境,县委、县政府对该项工程高度重视,将其纳入“便民廉医工程”,2008年8月经蕉岭县人民政府批准,该镇在石窟河东农民街原新铺交管站重新修建一所中心卫生院。新卫生院位于省道公路旁、圩镇附近,交通便利,占地面积456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80平方米。项目启动后,该县各级政府以及卫生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得到中央专项资金50万元,省财政专项资金100万元。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该镇新建的卫生院于今年5月19日落成剪彩并投入使用。
新铺镇新卫生院的建成,彻底改善了当地的医疗环境,使卫生院的业务量不断提升,现在年住院人数约600人,门诊人数约3万人次,业务收入150多万元,比搬迁前业务收入增长36%。
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 篇7
1乡镇卫生院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者认识不足, 内控环境松懈
目前, 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仍处于传统的经验型管理, 习惯于行政指挥, 院长实行家长式领导, 轻视内部控制, 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办法。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突出, 会计内控制度的基础十分薄弱, 在工作中遇到具体问题, 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 使会计内控制度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从我们近几年掌握的情况来看, 主要是单位管理者, 尤其是院长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甚至个别单位的院长无视财经法规纪律, 随意操作, 造成了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或执行起来力度不够, 在工作流程中产生漏洞, 直接造成单位经济损失。
1.2 运行成本增加, 制约了内控制度的发展
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要正常运行, 需要严密的控制程序, 而每一个程序的执行都需要付出一定的运行成本。正因为如此, 单位领导往往不愿意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使内部控制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而这样存在着潜在的隐患, 有可能给单位造成更大的损失。
1.3 人员素质不高, 制度更新滞后
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需要人来实现, 因而执行人员主要是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 都会影响实施效果。就目前情况而言, 部分会计人员没有专业素质和专业职称, 综合素质偏低;还有的会计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少, 不学习, 不交流, 控制松懈, 操作意识不强;而精通业务、懂会计电算化知识的人才匮乏, 工作中缺乏主动性, 思想上缺乏责任性;更有的无视财经法规, 弄虚作假, 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更谈不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行。
1.4 缺少科学的评价与监督机制
目前, 乡镇卫生院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内部监督和评价机制没有很好建立, 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体系, 加上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乡镇卫生院的监督管理不到位, 致使检查监督和评价都流于形式, 效果不理想。如对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原则, 制衡机制不健全, 缺乏对决策层的约束监督, 缺乏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相互制衡。在实际工作中, 还有个别单位领导以人手不够为由没有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任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还没有设置专人专岗, 存在会计不审查复核、管理决策人员既批发票又付款、采购兼保管等违法现象, 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也没有很好地实行分离制约制度, 缺乏应有的监督机制, 即使有严密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亦难以发挥作用。
2完善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
2.1 改善单位内部环境,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首先, 单位领导要改变家长制管理模式, 重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要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卫规财发[2006]227号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 (试行) 的通知》精神,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认真制定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 从院长到财务负责人及财务人员, 层层把关, 对不合理的开支坚决杜绝。对重大项目决策及大额资金使用, 需院务会集体研究决定, 对大型的医疗设备购置, 需参加竞标、实际考察后, 才能签订合同予以购置。对卫生材料及其他用品的采购需求, 由各科室做计划上报批准后, 由采购人员统一购买, 以杜绝浪费资源。其次, 加大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 要加强会计人员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 及时更新知识, 提高操作能力, 应安排会计人员经常参加专业知识培训, 通过学习, 与兄弟单位交流, 使其提高执行内控的能力。最后, 各职能部门授权要明确, 做到因岗设人, 责任到位。由于医院现金流量特别大, 对此, 应加强对门诊和住院现金收入的管理。对每日的挂号、门诊、住院收入逐一汇总, 一一核对, 督促收款员及时将款存入银行, 以防止挪用公款、 舞弊行为的发生[1]。同时要发挥社会审计机构
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 必要时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 授予审计部门一定的权力, 对工程预算、结算进行审核, 签注意见, 以促进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一个好的环境, 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 以防其形同虚设[2]。
2.2 对内部控制制度要进行有效的评价
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评价:一是健全性。是否符合基本原则, 具体内容主要指在各个需要控制的环节是否采取了控制制度, 是否紧密衔接, 并建立了必要的检查监督机制;二是适用性。是否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是否得到遵循;三是协调性。与本单位总体目标是否一致, 各个控制环节是否紧密协作, 各项控制措施是否相互配套;四是经济性。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如果控制措施带来的效益大于其成本, 可认为该措施是可行的, 但要注意的是, 不能只考虑经济性而不顾健全性, 两者应兼顾。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只能说是为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但制度执行的效率和效果都有赖于执行的部门及人员。实际工作中, 一是要严把用人关, 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好院长准入关, 要把那些懂管理、会管理、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到院长岗位上来, 对财务负责人及财务人员的选拔, 要确保重要岗位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要求;二是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强对院长及会计人员的岗位培训, 切实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会计人员爱岗敬业精神, 在工作中形成自我控制、自检自律的内部控制制约机制;四是对有些岗位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轮换制度, 以便达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只有确立全员全过程的内部控制意识, 使每个职工都能自觉对照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来规范和修正自己的行为, 才能有效保障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得到切实的贯彻, 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
2.3 充分发挥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是乡镇卫生院的行政及业务主管部门, 要切实履行好监督管理职责。一是要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乡镇卫生院目标管理方案。包括对乡镇卫生院的行政、业务和财务等方面的管理, 以及激励与约束机制等, 将卫生院的内部控制纳入目标管理;二是要指导和帮助各单位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没有制度必然导致单位内部管理紊乱;三是局机关要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 组织人员定期与不定期下去监督检查, 并制定相应奖罚制度;四是改革乡镇卫生院会计核算办法, 由县卫生局牵头, 在本系统招考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会计, 组织设立本系统会计核算中心。采取先试点后铺开的办法, 逐步将各单位纳入到会计核算中心做账, 单位只设报账员, 定期到核算中心报账;五是建立院长离任审计制度, 对院长离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受损失。
摘要:指出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指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需要解决的一些难点, 并结合本系统的实际情况, 提出一些见解, 旨在探索和加强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内控制度,监督机制,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规财发[2006]227号关于《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 (试行) 》的通知第十一条、第十四条[R].北京:卫生部, 2006.
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 篇8
一、机制缺陷使卫生院面临失活与失控的两难选择, “建机制”的使命远未完成
本轮乡镇卫生院改革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10年年初, 强调的是回归公益性, 但过度的行政管制使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失去活力, 服务积极性受到从未有过的跌落;第二阶段自2011年开始, 各地开始注重调动积极性, 但在投入、监管没有到位的情况下, 这种积极性又很容易导致乡镇卫生院的行为失控, 背离公益, 重新回到追求赢利的误区。怎样才能使乡镇卫生院从失活和失控的轮回中摆脱, 这是“建机制”必需完成, 却一直没有完成的使命。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7年印发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 曾就机制问题做了这样的表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遵循卫生事业发展内在规律, 建立宏观调控有力, 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新机制”。强调的是“新机制”的两个统一: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卫生事业发展内在规律”的统一;“宏观调控有力”与“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统一。遗憾的是, 16年过去了, 当初提出的“新机制”至今仍未能建立, 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仍旧是在两种极端状态之间荡秋千, 或者是只强调“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强调“宏观调控”, 忽略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微观运行富有生机”, 导致机制失活;或者是只强调市场机制, 强调微观活力, 忽略了“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政府“宏观调控”, 导致行为失控。面对机制的缺陷, 我们需要的是实事求是地修补现行机制的诸多缺陷, 而不是乐此不疲地总结成果, 造成乡镇卫生院改革已经大功告成的错觉。
二、不是要不要坚持政府主导, 而是要建立什么格局的政府主导
2009—2012年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直接投入由229亿增至725亿, 增长496亿, 三年增幅217%, 年递增46.84%1。但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 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显著下降, 农村居民本来可以就近获得的医疗服务现在不得不舍近求远, 劳民伤财。投入与产出的巨大反差, 很自然地产生了对“政府主导”效果的怀疑, 甚至出现政府退出, 把乡镇卫生院推向市场的动议。
政府从农村卫生服务领域里退出现象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曾发生过, 在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后, 中共中央国务院终于在本世纪初确立了政府主导的原则, 并明确提出“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13”。前后将近20年的弯路所换取的沉重教训是不应该忘却的。对于卫生事业, 特别是农村卫生事业,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坚定不移的。目前乡镇卫生院效率低下的问题不是出在“政府主导”的战略选择, 而是出在政府主导的具体实现方式, 集中表现在把政府主导等同于取消乡镇卫生院的法人主体地位, 把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全对立起来。结果必然导致运行机制僵化, 窒息了乡镇卫生院的生机和活力。面对这种现象如果转而采取放弃政府主导, 把乡镇卫生院向市场一推了之, 那无异于因噎废食。
值得警觉的是, 这种重滔覆辙的苗头正渐露端倪。有三种趋势值得注意:其一是县级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逐渐增大, 削减对乡镇卫生院投入以减轻预算压力的潜意识正在萌生;其二是民间资本亟待寻找增值空间, 医疗领域正在形成跑马圈地之势;其三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可能被泛化到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 有可能对此绿灯高照。这三种趋势与当前乡镇卫生院效率低下现象叠加在一起, 便很容易出现“市场化”的选项。上世纪末拍卖乡镇卫生院的风潮也就是在类似背景下出现的。当时的情况是:其一、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乡镇企业转制形成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大潮;其二、县乡财政不堪重负, 急于甩包袱;其三、乡镇卫生院尚未从计划经济体制的襁褓中走出, 在经济体制急剧变化的社会背景下风雨飘摇, 朝不保夕。三种因素合力酿成了拍卖乡镇卫生院这场历史闹剧。以史为鉴,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改善政府主导的格局, 尽快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服务效率, 那么惨痛的历史错误将再次等待着我们。能不能把乡镇卫生院办好, 所折射的是政府在市场机制失灵领域里的治理能力!
三、构建农村卫生服务的内部市场, 是“政府主导”的适宜形式, 也是“建机制”的基本思路
现在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影响着“建机制”:其一是供给学派;其二是购买学派。
供给学派认为政府是基本卫生服务的提供者, 乡镇卫生院只是政府向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工具, 其唯一的任务是完成政府下达的订单。乡镇卫生院不具有法人主体地位, 不具有经营性, 只是政府财政统收统支的附属物。
购买学派认为政府是基本卫生服务的购买者, 政府按照市场交换的原则向乡镇卫生院购买服务, 乡镇卫生院是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 与政府只是等价交换的关系, 政府无需过问乡镇卫生院的经营行为。
完全按照供给学派建机制很容易导致失活, 完全按照购买学派建机制很容易导致失控。综合两种思路的合理内核, 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卫生服务内部市场, 以内部市场的思路建机制则有望实现“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15”的原则, 有望体现“两个统一”的特色。
关于农村卫生服务的内部市场, 笔者曾在多篇文章中做了探讨16, 它的基本特点是政府以模拟市场的方式向自己举办的卫生机构购买卫生服务。内部市场有两个构成要件:其一是内部性, 即卫生机构的产权属于政府, 政府承担卫生机构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其二是市场性, 即政府通过预付和后付两种方式向卫生机构购买服务, 按照价值规律, 补足卫生服务的社会必要成本。以资产公有保障公益, 借模拟市场保持活力。在供给学派和购买学派两者间择善而从,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这便是“内部市场”的基础。
四、把改革成果说过了头, 拉大社会期望值与实际的距离, 反而会引发社会不满
医疗卫生体制注定是带缺陷运行的, 这不仅决定于医疗卫生体制本身的复杂性, 更取决于医疗卫生体制只能是在社会既定的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框架内运行, 在既定的人文环境中运行。这些体制的状况无一例外要在医药卫生体制中留下投影, 医药卫生体制中现存的一些弊端, 不是仅仅靠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能革除的。因此在乡镇卫生院改革中不要对现行政策效果说过了头, 过犹不及, 如果言过其实, 拉大了社会期望值与实际的距离, 反而会引发社会不满。当前社会对本轮医改存在的一些不满, 并非完全是现行政策的缺陷, 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官员和舆论把效果说冒了头, 言过其实, 结果适得其反。
五、改革应注意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如果以颠覆性的思维推进改革, 就免不了陷入反复折腾
在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之前, 农村医改有两点是应该肯定的:其一是经过了3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洗礼, 乡镇卫生院已经初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内部运行机制。如在人事制度上淡化了身份管理, 在分配制度上推行了浮动工资, 在经营管理上强化了法人治理等。其二是继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印发后, 政府主导的体制已经初步形成。如明确了乡镇卫生院举办主体是地方政府, 并确立了“县管”体制。政府投入由2002年的51亿增长到2009年的229亿1, 7年增长449%, 是建国后投入增幅最快的时期。尽管在运行机制中存在着一定的趋利性, 政府主导的体制还比较脆弱, 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尚待强化, 但30多年改革历程中还是有很多值得继承发扬之处的。遗憾的是在设计新一轮医改政策中对乡镇卫生院运行机制中所蕴含的活力, 以及这种活力与公益性服务形成互补的机制正视不够, 研究不够, 吸纳不够, 刻意于推陈出新, 破旧立新。结果这样的“新”却失去了基础, 以高昂的成本经历了一段曲折。痛定思痛, 现在需要警觉的是面对乡镇卫生院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 不能再用颠覆性的思维否定近几年医改的成果, 不然有可能又折腾到当初的起点。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规划财务司2002年、2009年、2011年、2012年《全国卫生财务年报资料》
[15]、中发[2009]6号《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16]、《论农村卫生服务的内部市场》载《医学与哲学》2005年10期;
《再论农村卫生服务的内部市场》载《健康报》2010年6月14日
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 篇9
一、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现状——以重庆市乡镇卫生院为例
重庆市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 迄止2007年, 全市3100万人口中, 农业人口仍达2300万。在农村卫生方面, 2007年全市有乡镇卫生院1090所, 其中中心卫生院304所, 一般乡镇卫生院657所, 非建制乡镇卫生院129所。在重庆市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中, 就乡镇卫生院而言, 突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业务用房严重不足。按新的国家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 乡镇卫生院平均业务用房面积应达1250平方米, 重庆市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未达标, 其中业务用房面积在400 平方米以下的仍有225所, 占乡镇卫生院总数的17.07%;业务用房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下的有62所, 占4.7%。二是基本医疗设备严重不足。全市无救护车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有217所, 占中心卫生院总数的70.45%;无X光机的卫生院有811所, 占卫生院总数的67.02%;无B超机的卫生院有525所, 占43.39%;无心电图机的卫生院有542所, 占44.79%;无半自动生化仪的卫生院有871所, 占71.98%。三是人员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素质不高。目前, 重庆市农村人口中, 每千人仅拥有执业医师人数0.61人, 远低于全国1.48人的平均水平。同时, 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及职称低问题也十分突出, 乡镇卫生院无专业学历人员达37.45%, 高、中级职称人员仅占11.31%, 执业医师仅占53.63%。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使得农村卫生资源呈现出总量不足、水平不高、分布不合理的特征, 严重制约了重庆市卫生事业的发展, 直接导致了农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差, 服务能力不强。[1]
二、财政投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比例过低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文件中规定, 2000年各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应达到或超过5%。[2]因此, 我国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应不低于财政支出的3%~4%, 且卫生支出的增长幅度应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指出, 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然而,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 重庆市财政对卫生事业费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 且没有形成良好的政府卫生投入增长机制。以1997年至2006年为例, 全市财政投入卫生事业费的绝对数量虽不断增加, 从3.49亿元增加到13.62亿元, 年均增长16.33%, 但却明显低于同期财政支出年均24.38%的增长幅度, 且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还从3.03%下降到1.68%, 卫生事业费占卫生总费用中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的比重从49.57%下降到38.58%。从人均卫生事业费来看, 以2007年为例, 全国平均水平为86.87元, 重庆市仅为72.76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11元, 在西部12个省市中列第8位。[3]
近年来, 各级财政对农村卫生院的投入逐年有所增加, 使农村卫生院的基本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如2000~2006年, 重庆市各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助逐年增加, 年均增长幅度达27.62% (见表1) 。但从总体情况看, 对乡镇卫生院的财政投入仍显不足, 乡镇卫生院占政府卫生总投入的比例仍显过低, 致使相当一部分卫生院的医疗设备和基础设施比较陈旧落后, 难以承担起相应的职责。以2003年为例, 当年全市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391.36亿元, 而财政对卫生拨款只有7.308亿元, 仅占财政支出的1.86%, 远远低于占财政支出5%的目标。财政对卫生拨款的7.308亿元中, 乡镇卫生院只有1.35亿元, 占总投入的18.63%。又如2007年, 全市各区县本级财政投入卫生事业总经费约11.19亿元, 其中, 投入农村卫生事业经费为3.24亿元, 而投入乡镇卫生院的经费只有2.60亿元, 仅占区县卫生财政投入的23%。根据国际经验, 要确保卫生系统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政府对卫生系统的投资不能低于卫生总费用的50%, [4]由此可见, 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投入不足, 且投入结构不合理, 导致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 分布不均。
资料来源:《医疗机构收入支出总表》, 重庆市卫生统计资料汇编 (2000-2006) , 重庆市卫生局。备注:①乡镇卫生院的总收入=财政补助+上级补助+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业务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②本表中, 财政补助=财政补助+上级补助。
2.财政投入不足, 以药养医是乡镇卫生院的主要筹资方式
从各级医疗机构的收支情况来看, 在财政卫生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全市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收支都是亏损, 药品收支都有结余 (见表2) , 因此, “以药养医”就成了最主要的经费补充渠道。由于各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不足, 导致乡镇卫生院过度依赖药品收入。自2000年至2006年间, 乡镇卫生院的药品收入占到了乡镇卫生院收入的48.7%, 其中, 一半以上的年份还超过了50%, 是同期所有医疗机构中最高的 (市级医院药品收入占45.97%, 县级医院占44.79%) (见表3) 。考虑到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的有限, 加之其作为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的特殊地位, 过高的药品收入比例正凸显出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窘境。
资料来源:《医疗机构收入支出总表》, 重庆市卫生统计资料汇编 (2000~2006) , 重庆市卫生局。
资料来源:《医疗机构收入支出总表》, 重庆市卫生统计资料汇编 (2000~2006) , 重庆市卫生局。
3.职工的社会保障费用超过乡镇卫生院的承受能力
部分地方乡镇卫生院职工的社会保障经费财政没有补助, 由单位自筹经费予以解决。如重庆市39个有乡镇卫生院的区县中, 2007年只有23个区县乡镇卫生院的职工被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有28个区县乡镇卫生院的职工进入了城镇医保体系, 其中, 还有区县是部分进入, 有10个区县是由卫生系统自筹养老保障。2007年, 全市乡镇卫生院退休职工月平均退休工资要由财政补助610.51元, 占退休工资的56.4%, 而在职职工当月平均财政补助工资只有348.93元, 占在职职工收入的24%。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单位缴费部分, 中央虽然没有明确的政策, 但重庆市不少地方都已经按照乡镇卫生院的实际需要和困难, 不同程度地由财政安排了各种社会保障的单位缴费部分的经费。以重庆市农村卫生事业改革非常成功的黔江区为例, 该区乡镇卫生院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单位交纳部分全额纳入了卫生事业费预算, [5]在职职工也全部进入了城镇养老保险和医保体系, 由乡镇卫生院和财政共同负担在职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单位缴费部分。但根据笔者的调查, 重庆市黔江区乡镇卫生院的自筹比例仍然过大, 2007年平均每家乡镇卫生院每年要负担养老保险经费4.28万元、医疗保险经费1.29万元, 两项之和约5.57万元, 这就远远超过了乡镇卫生院的承受能力 (见表4) 。
4.财政保障机制的公平性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从卫生费用总额分配的构成上来看, 乡镇卫生院获得的卫生费用还不到10%, 与城市医院相差巨大。[6]尽管市级医院获得的财政补助占其收入结构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 但考虑到机构数量和收入的绝对总量, 不同类别的机构之间获得的补助差距较大。由于没有规范的财政补助标准以及各地经济实力上的差异, 各个卫生院能得到的财政补助差别也很大, 不仅绝对公平无法体现, 就是相对公平也缺乏衡量的标准。也就是说, 不仅在不同的区县, 承担同等任务的乡镇卫生院获得财政补助的水平大不一样, 就是在同一区县, 不同乡镇卫生机构之间, 获得的补助水平也有差距。可以说, 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补助上的不平衡,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公共财政对农村居民卫生补助的不公平。
三、政策建议
1.明确乡镇卫生院的定位
乡镇卫生院作为综合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服务的农村基层卫生组织, 从职能上看, 由于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性, 是典型的公益性事业机构, 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这一点应该作为确定乡镇卫生院财政投入机制的依据。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性也决定了应当由政府承担最主要的财政保障责任。首先, 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国际公认的基本人权, 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健康权利是政府的责任;其次, 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经济属性, 从政府和市场的责任边界来看, 由市场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将带来供给不足或失去其公益性, 因此, 政府必须安排必要的财力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第三, 政府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
2.合理划分中央、省市、区县对乡镇卫生院财政补助的职责
政府的主要卫生职责是承担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 对承担相应职能的医疗卫生机构予以全额和定向补助, 此外, 还应加快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等, 切实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按照财权支出与事权对等准则, 中央政府的主要卫生事权包括:公共卫生的提供、组织与管理, 基本医疗服务的补助, 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 农村地区、落后地区的卫生经费补助等。省级政府的主要卫生事权包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补助, 地方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 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医学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区县政府的主要卫生事权包括: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经费、日常工作经费, 对经济贫困群体进行医疗救助等。对乡镇卫生院的财政补助责任应按照“谁负责谁承担”的原则予以落实, 凡应由市级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实施的项目, 应由市级政府承担相应的经费;应由市、区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实施的项目, 则应由当地政府承担相关的经费;需由市和区县共同来实施的项目, 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承担相关的经费等。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财力情况还不很平衡, 各地对乡镇卫生院发展方面的投入差距也比较大, 因此, 在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上, 总的原则还是要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可能来进行, 但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缩小这种差距, 特别是在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方面, 应使全市的农村居民享受到大体同等的保障水平, 财政的转移支付政策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多年来, 中央和省级财政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 对欠发达地区在财力上予以了支持, 有效地缓解了地区之间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上的差距。同时, 鉴于目前我国财权向上层集中, 许多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应加强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7]省级财政对于乡镇卫生院的转移支付也应该不断加大。
3.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 实行“预算式收支两条线管理”
财政保障方式要研究的主要是补助对象和补助形式的问题。目前, 农村卫生财政补助在补助对象方面, 既有补需方的, 如新型合作医疗补助、医疗救助等;也有补供方的, 如预防保健人员的补助、卫生院职工的社会保障经费、离退休人员的退休费用、设备项目补助等;还有既补需方也补供方的, 如计划免疫接种等。在如何补的方面, 既有定额补助、专项补助, 也有定项补助, 还有购买服务式补助等。笔者认为, 应当区分乡镇卫生院承担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大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试点工作, 实行不同的补助办法。
按照“低水平、广覆盖、高效率”的原则, 在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排序的基础上, 应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 结合基本诊疗技术和基本药物, 探索建立适合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基本医疗服务包。对于公共卫生服务包, 包括预防接种、结核病防治、性病和艾滋病防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学生体质监测等, 应当主要补供方, 即由地方财政保障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的全部工资、社会保障经费、机构运行和工作经费后, 由基层医疗机构免费向农村居民提供。对于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康复服务、妇女保健、老年保健、慢性病管理等服务内容, 则应由财政保障在乡镇卫生院中除公共卫生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社会保障、部分运行和工作经费后, 可对相关服务实行公共卫生服务券制度, 向基层医疗机构购买服务, 由基层医疗机构免费向农村居民提供。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包, 主要应当补需方, 即由各级财政保障乡镇卫生机构人员岗位工资、社会保障费用、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与运行经费后, 乡镇卫生机构则应在剔除人力成本后, 重新核定服务价格, 即在现行收费价格基础上, 降低收费, 低价向城乡居民提供服务。
由此, 笔者建议:对乡镇卫生院实行“预算式收支两条线管理”, 通过建立绩效考评分配体系, 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 确保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服务效率。目前, 这种财务管理方式在黔江农村卫生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形成了“黔江模式”, 得到了充分肯定。
4.建立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从目前的情况看, 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的基本社会保障问题相对比较突出, 且全国各地的保障水平差异较大, 这与保障费用的资金来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不仅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 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其社会意义较强, 理应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各省市应制定统一的政策, 对乡镇卫生院编内职工的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和岗位工资由区县财政全额承担, 列入年度预算, 切实予以保证。
5.保障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设备投入
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是其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其特点是投入时间比较集中, 一次性投入的资金量较大。从目前的现状来看, 依靠乡镇卫生院自身的力量来解决这方面的投入是普遍难以承受的。因此, 应当坚持按标准建设, 坚持由财政足额安排建设资金, 以利于控制建设规模和投资、利于乡镇卫生院的正常运行。对地方财力有可能或乡镇卫生院经营效益较好且有能力通过其自身的服务收入和适当负债来改善设施的, 也可适当提高建设的标准, 以提高其服务的质量。从健全费用的补偿机制来看, 应当着手测算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相关设备成本, 并据以调整财政的补助标准,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贴。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措施调研报告[R].重庆市卫生局, 2008.
[2]黄晓光, 周绿林等.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重庆市2006年卫生总费用分析报告[R].重庆市卫生局, 重庆医科大学, 2008.
[4]马进, 卫生系统问题诊断与改革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资源, 2006, (09) .
[5]张亮, 刘运国.重庆市黔江区农村卫生政策及管理改革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6]重庆市2006年卫生总费用分析报告[R].重庆市卫生局, 重庆医科大学, 2008.
“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出炉 篇10
2015年12月28日,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公布了“2014-2015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名单, 全国1300所乡镇卫生院榜上有名。2014年8月, 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根据“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标准, 经过逐级审核、现场抽查、公示等程序, 遴选出1300所乡镇卫生院为“2014—2015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
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出, 乡镇卫生院承担着为辖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服务的重要职能, 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中发挥着上联下通的枢纽作用。“2014—2015年度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功能定位明确, 管理规范, 服务水平较高, 医改任务落实较好, 群众满意度较高, 能代表目前全国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发展水平。希望被通报的乡镇卫生院能够继续加强内部管理, 不断改善服务条件, 提高服务质量, 为全国的乡镇卫生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 篇11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护理现状;对策
乡镇卫生院是我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络的枢纽,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担负着农村乡镇的医疗、保健和防疫任务。随着乡镇卫生院医疗护理工作的不断开展,迫切需要具有多学科知识的高素质护士担任护理工作,而目前乡镇卫生院的护理工作现状不容乐观,护理质量严重滞后于二、三级医疗机构。现将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护理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报告如下:
1乡镇卫生院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护理人员基础操作不规范大部分护士忙于执行医嘱,在操作时,为了省时省力,忽略操作细节,违反操作流程,表现为无菌操作时不戴口罩、不洗手、不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等。
1.2病情观察不仔细护士对患者的病情了解不够深,重点不突出,不能预见潜在问题的发生。
1.3晨晚间护理不到位大部分护士认为,治疗是必须完成的工作,但晨晚间护理不是必须完成的工作,即把生活护理看成可做可不做的事。
1.4忽略健康教育护士把健康教育看成是多余的事,健康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患者不了解自我保健及护理知识。
1.5心理护理不医落实 护士不能真正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不能够建立和谐关系,患者的心理护理被忽略。
2乡镇卫生院护理工作问题分析
2.1护理人员素质相对偏低目前,在我市乡镇卫生院工作的护理人员,有一部份未经正规中等专业卫生学校毕业,因此,专业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不知道某种疾病应观察的重点是什么,对病情缺乏预见性。二是部分护士对于一些用药的剂量都不能准确计算。三是无护士执业证单独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约占全市乡镇护理人员的四分之一。四是深造机会少,护士忙于日常工作,学习机会少。
2.2护理人力不够我国护士短缺已经成为严峻的问题,在乡镇卫生院更是如此,普遍存在护理人力资源紧缺的现象,由于那些自身素质较好的护理人员都不愿意到农村卫生院工作,即使有一些刚毕业的无奈到了卫生院,一旦考取了护士职业证书也会离开。随着护理专业的发展,护士的工作职能和范围不断扩大,工作内涵得到延伸,而护士编制却未增加,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导致护理人力严重不足。
2.3护理管理缺陷乡镇卫生院护理工作缺陷的一个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是护理管理的缺陷。很多乡镇卫生院无护士长等护理管理人员。护士只有一人负责排班,保证每天有人上班即可。至于基础护理、病房管理、健康教育、整体护理、心理护理、人文关怀、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等没有人强调和重视,护理危机意识不强,护理人员的责、权、利没法落实;护理各项制度、质量标准(缺乏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和质量考核标准)落实较差、执行不力,缺乏监督和约束机制,检查考核只是走过场,未落到实处,质量提高较难保证。
3解决乡镇卫生院护理工作问题对策
3.1加强宣传教育、提倡奉献精神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形式开展职业素质和道德教育,还可以树先进、评标兵,在护理人员中产生共鸣,强化护士对基础护理工作的认识。
3.2强化三基训练对于已经从事护理工作的在职人员,定期组织基础理论学习,组织基本技能操作训练,进行呀考试、考核,管理者要鼓励在职人员继续深造,激励与调动护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3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在保证临床一级护士人数基础上,合理安排班次,推广弹性排班制,做到按需排班,做到劳逸结合。另一方面应建立完善后勤支持系统,使护士摆脱非专业性护理工作,保证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提供直接护理。
3.4稳定护理人员队伍 卫生系统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要纠正重医疗、轻护理的观念,重视护理人员,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在薪酬方面要予以休现,特别是政府对于长期从事农村基层卫生护理工作的人员,在工资、晋升方面要实行倾斜政策,鼓励在基层工作的护理人员,从而稳定基层护理人员队伍。
3.5加强护士准入制度的管理严禁无护士执业证人员单独工作,医疗机构不得允许未取得护士职业证书的人员在本机构从事诊疗技术规范规定的护理活动,护士执业,应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
3.6强化护理管理开展制度化管理,即通过制定和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来实施管理,大到救抢危重患者的操作程序,小到日常用物的定位放置等,都有严格细致的规章制度,实行用制度管理人,避免人管人的局面。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护理工作的管理国度,要把基础护理工作同护士的晋升、薪金挂起钩来,真正做到奖勤罚懒,责任分明,确保护理工作高效、优质的顺利开展。
4总结
通过对乡镇卫生院护理的现状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近年来,护理工作引起并得到了领导的重视,乡镇卫生院的护理人员从少到多在逐步增加,护士队伍逐渐稳固,护理工作正在不断规范,护理质量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吴亚君.服务型领导管理特征与人性化护理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7,7(3):26-27.
[2]殷磊.護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
[3]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2-13.
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研究述评 篇12
自新医改启动以来, 全国各级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2009年全国乡镇卫生院财政补助收入为205亿元, 2012年已超过640亿元。随着政府财政补助经费的到位, 困扰农村卫生服务发展的资金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夯实, 卫生院的人员经费和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也有了切实保障, 但是其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在新医改启动后的3年间, 我国乡镇卫生院的诊疗人次数占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的比重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2009和2012年分别为15.98%和14.05%, 入院人数比重也出现了同样的发展趋势, 两年占比分别为28.73%和21.70%[3]。
由此可见, 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服务绩效已成为我国农村医改的软肋, 然而政府有关部门对如何监管乡镇卫生院是否履行应有的职责与功能缺乏相应的手段和机制[4]。在此背景下, 新医改对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提出了指导意见和要求。2010年, 国务院在《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中首次提出要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和激励机制。经过2年的发展, 2013年, 国务院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中再次提出了要创新绩效考核机制以巩固完善基层医改成效。因此, 实施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已经不仅仅是出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同时也是我国政府在新医改中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提出的政策要求。如果这一难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不仅乡镇卫生院走不出改革困境, 影响农村卫生体系的整体发展, 最终危害的还是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1 绩效管理的相关概念
1.1 绩效的内涵
绩效 (performance) 作为专业术语, 最早出现在工商企业中[5], 现已在各行各业的管理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绩效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 但这种客观的绩效水平需要经过评价者的主观评价, 形成绩效信息, 才能对管理决策产生影响[6]。因此, 针对“什么是绩效”这个问题, 一直以来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直到Brumbrach在《绩效管理》一书中对绩效的内涵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论述[7], 被国内外学者所普遍接受。他认为“绩效包含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行为由从事工作的人表现出来, 将工作任务付诸实施。行为本身也是结果, 能与结果分开进行判断。”也就是说, 在对卫生服务绩效进行管理时, 既要考虑产出, 也要考虑投入, 即在管理实践中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8]。
1.2 绩效管理的定义
在对绩效内涵的理解不断深入的基础上, 研究者们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了“绩效管理”的概念。随着人们对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视, 绩效管理逐渐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管理过程[9]。绩效管理 (performance management) 是指基于组织的战略目标, 通过员工与管理者达成关于目标、标准和所需能力的协议, 在双方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使组织、群体和个人取得较好工作绩效的循环往复的管理过程[10]。绩效管理的核心思想对绩效的持续改进, 基于这一思想形成的绩效管理模型是一个动态的闭合循环系统, 包括绩效计划、绩效执行、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4个环节, 绩效沟通贯穿其中。
2 国内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研究现状
在绩效管理模型中,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绩效计划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日趋广泛, 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如2006年, 冯占春等人采用“卫VIII项目”中央专家组研发的《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质量自我评价表》对甘肃省岷县5个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服务质量现状和改进情况进行了评价[11];此后, 王静等人又通过文献研究和Delphi专家咨询法, 从结构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三方面构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评价体系[12];李彬等人则利用2008年国家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资料, 以进行乡镇卫生院规划设置为研究目的, 按照社会效益、工作效率和经济运行3个模块, 建立了乡镇卫生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3]。
但是, 绩效计划不等于绩效评价, 二者是绩效管理模型中两个不同的环节。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的起点, 而绩效评价则是下一个绩效管理循环开始的基础。建立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之后, 如何制定各绩效指标的标准, 如何让乡镇卫生院院长理解并接受, 县卫生局有关部门如何实施绩效考核, 考核结束后如何利用指标体系收集的数据结果进行科学、合理和全面的绩效评价, 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14]。
在绩效评价环节上, 国内现有的研究多局限在基于横断面调查的结果分析上, 缺乏与绩效目标和绩效标准的联系。有些学者的评价研究只针对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两项重要职能中的一项展开, 或者仅利用指标体系中部分指标的改变情况来衡量某一绩效周期内乡镇卫生院的绩效状况, 并且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缺乏理论依据[15]。
对于绩效执行和绩效反馈环节的研究, 有国外学者指出, 我国卫生部门的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执行力不足的问题[16], 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学者进行过系统的论述。可能的原因是, 部分卫生部门管理人员以及研究人员对绩效管理的基本思想概念模糊, 存在认识误区, 将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混淆。因此, 在管理实践中, 体现不了绩效管理作为一个动态闭环系统的特点, 对绩效沟通和绩效改进工作的重视不够, 绩效管理的4个主要环节存在脱节的现象。
除了易将绩效评价环节与绩效管理系统这两个概念混淆, 国内研究人员对绩效评价本身也存在认识误区, 即将作为绩效管理环节的绩效评价等同于绩效管理实施后的效果评价。前者是对一个绩效周期内被管理者的工作绩效进行评判, 而后者则是对绩效管理这一项制度政策从设计、实施到产出各个环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评价。不仅在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 在评价方法上也有显著差异。虽然有学者开展了回顾性研究[17], 并应用了数据包络分析和TOPSIS等较为先进的研究方法[18,19], 但都没有能够运用较为科学、客观的分析方法研究国家其他宏观卫生政策、本地区本机构的卫生资源状况以及时间趋势对乡镇卫生院绩效水平和绩效管理实施效果的影响。
3 国外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绩效管理研究现状
3.1 荷兰
荷兰卫生保健质量研究所在本国65名全科医师或团队中实施了“参与性按绩效支付项目” (Participatory Pay-for-Performance Program) , 进行绩效管理干预研究。在项目方案设计和效果评价上, 邀请纳入项目的全科医师或团队共同参与[20]。
该项目包含绩效测量、绩效评价与经费补偿两大模块。在绩效测量环节, 收集的绩效数据包括临床服务、综合管理和患者体验。在绩效评价与经费补偿环节, 特色的工作内容有: (1) 对临床服务、综合管理和患者体验这三个维度分开评价, 分值分配为2∶1∶1。 (2) 各维度的门槛值均为所有考核对象平均分值的第25个百分位数。 (3) 将考核总分划分为7个等级, 得分在最低一级的考核对象将无法获得经费奖励, 从第二级开始, 每一级的奖金以1 000名服务人口为计算基础, 按比例递增, 最高一级的奖金额度为医师或医师团队工资的5%~10%, 约为每1 000名服务人口发放6 890欧元。 (4) 考核对象在考核结束后4个月收到反馈, 并有申诉的机会。 (5) 考核既重视质量现状也重视质量改进情况, 分值比例为3∶1。此外, 项目也明确了与考核结果挂钩的奖励经费不会从其他补偿经费中扣除, 并且考核对象可以自由支配获得的奖金。
通过对比基线数据和项目实施1年后的绩效评价结果, Kirschner等人发现, 临床服务和患者体验指标均值有显著提升, 但基线水平越高的指标, 其提升幅度则越小。此外, 全科医师团队规模越小, 改进幅度越大[20]。
3.2 西班牙
西班牙于1991—1995年在其初级卫生保健中心实施了“持续质量改进”项目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以下简称“CQI”) [21]。项目首先成立了CQI领导小组, 负责项目协调。纳入项目的初级卫生保健中心也参与了方案设计。为促进领导小组与各中心的沟通, 每个中心又成立了分委会, 3名分委会负责人也随后加入了CQI领导小组。每个分委会都有权力提出本机构需要监测的工作内容, 并与领导小组共同制定绩效指标。在项目正式执行以前, 各机构医护人员和领导小组就绩效指标的评价标准达成了共识。一旦发现质量问题, 领导小组会与相关的医护人员商讨应立即采取何种改进措施。共有6块工作纳入绩效评价, 分别是婴儿保健、妇女保健、家庭随访、医护人员继续教育和病案管理以及患者满意度与信任感, 每块内容包含1项或多项指标, 但各初级卫生保健中心并没有在同一时间对所有指标进行测量。
有学者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21], 研究发现项目执行5年后, 妇幼保健和病案管理工作有了显著改善, 患者满意度和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也有明显提高, 家庭随访记录和继续教育仍有待加强。研究还发现, 领导小组和分委会的协作与沟通使得项目在面临种种困难与挑战的同时能够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初级卫生保健中心成员参与制定了部分项目内容, 这一活动也显著提高了医护人员在改善卫生服务质量上的积极性。
3.3 海地
针对卫生机构的按绩效支付项目 (performance-based financing, 以下简称“PBF”) 于1999年被USAID引入海地, 在2005年推广到海地全国27家非政府组织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以下简称“NGOs”) 中实施[22]。项目内容包括:定期、准确和及时地监测和报告;向卫生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帮助他们理解、制定并达到项目目标;如果目标没有实现, 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制定一个创新性的激励指标选择机制。
海地PBF项目在费用支付方式上与以往的PBF项目有所不同。海地项目不针对某一具体指标的完成情况拨付经费, 而是对某个机构的服务总成本进行测算, 在此基础上提取5%的经费按照该机构年底的考核结果予以发放。考核主体每年会与各个机构共同决定本机构今年的考核内容和目标值, 并沟通激励方案。考核内容虽然以妇幼保健为主, 但都是各机构当前工作的薄弱环节, 包括预防接种、产前和产后保健, 以及住院分娩。卫生部每年年底在考核内容中随机抽取4~5个指标, 根据该机构抽取指标的完成情况给予经费奖励, 且各机构抽取的考核指标并不相同。该种支付方式规避了卫生机构不重视非经济激励服务项目的风险, 并且降低了卫生机构数据造假的可能性。
有学者研究发现[22], 在2008—2010年间, 海地PBF项目机构比非项目机构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数量上增加了39%。通过定性访谈发现, 参与海地PBF项目的卫生机构负责人一般都会将绩效指标分配给具体的卫生服务提供人员, 组织召开常规会议, 监测评价员工绩效, 并与员工一同面对工作中的困难, 帮助员工制定实现目标值的具体策略。这些由PBF项目带来的管理上的转变也是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实现绩效改进的关键动力。
3.4 国外研究总结
根据上述研究可以发现,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低收入国家, 已在其初级卫生保健机构中对绩效管理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尽管开展的管理实践活动各具特色, 活动进程并不一致, 但绩效管理的4个主要环节以及绩效沟通和绩效改进均能够有所反映和体现, 并且绩效管理实施效果较好。然而, 也有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虽然制定了能够反映初级卫生保健系统或机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但是该套指标系统的出台仅仅是为了进行绩效评价, 或对绩效指标的设置提出指导性意见。如韩国的“初级卫生保健评价工具” (Korean Primary Care Assessment Tool) [23], 以及经济合作组织国家 (OECD) 向其成员国推广的“卫生保健质量指标项目” (Health Care Quality Indicator Project) [24]等。至于如何将指标体系向考核对象做沟通和解读、如何操作绩效评价、如何应用评价结果、如何制定绩效改进计划, 以及如何实现改进绩效的目标, 均没有后续的研究给出证据支持。而这也是国内该领域研究中最主要的局限性之一。
4 未来研究展望
尽管按照新医改政策要求, 全国各县级政府有关部门已开始逐步推进本地区乡镇卫生院的绩效管理工作, 但当前我国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 未能真正发挥出促进乡镇卫生院改善服务质量和提高服务效率的目的。因此, 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应当重点探索如何实施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 以及如何建立绩效管理实施效果评价机制。
4.1 以持续改进为导向
首先应当加强卫生管理者对绩效管理作为一个动态闭环系统的认识, 将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融入管理工作中。政府卫生部门对乡镇卫生院进行督导时需要调整评价方式, 不需要每一次督导时对所有的绩效指标都进行测量, 而是应当根据上一评价周期发现的各乡镇卫生院存在的突出绩效问题进行跟踪考核, 监测乡镇卫生院的改进情况。其次, 针对实际值普遍低于目标值的绩效指标, 应当重新考虑目标值的设定, 以是否可实现和是否能够激发乡镇卫生院改进相关工作的积极性为设计依据。
4.2 落实与完善绩效沟通
在绩效反馈阶段, 应当一改原先的单向沟通为双向交流, 即除了政府卫生部门领导向乡镇卫生院院长反馈绩效评价结果以外, 还应当允许乡镇卫生院院长对考核结果进行申诉, 并提出在乡镇卫生院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指导改进方面, 卫生行政部门不仅要制订改进计划, 还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如邀请中医院医师对乡镇卫生院承担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进行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等。
4.3 创新效果评价机制
如前所述, 绩效评价与绩效管理实施效果评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方法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国内学者还没有研制出一套系统、客观和可行的效果评价工具, 多数是对乡镇卫生院绩效现状的描述性分析。应当通过高质量对照组的设立, 比较与未实施绩效管理的乡镇卫生院在绩效水平和绩效改进上的差异。此外, 还应当对影响乡镇卫生院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 特别是国家宏观卫生政策和当地卫生资源配置状况, 从而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 找出制约乡镇卫生院绩效改进的因素, 形成乡镇卫生院长效发展机制。
摘要:在阐述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的战略地位的基础上, 对我国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的研究进展和现存问题进行了剖析, 对国外同级别机构, 即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绩效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案例介绍和经验总结, 最后提出了下一阶段我国乡镇卫生院绩效管理实践的重点内容与方法, 包括以持续改进为管理目标, 落实并完善绩效沟通, 以及创新绩效管理实施效果评价机制, 由此为形成乡镇卫生院长效发展机制和巩固基层医改成果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参考。
【乡镇卫生院内部控制】推荐阅读:
基层乡镇卫生院07-11
中心乡镇卫生院05-31
全国乡镇卫生院10-14
乡镇卫生院现状分析12-07
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06-14
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07-02
乡镇卫生院学习计划10-06
乡镇卫生院卫生工作汇报08-27
乡镇卫生院 工作总结08-28
乡镇卫生院继续教育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