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创造性音乐活动(共11篇)
小学生创造性音乐活动 篇1
一、幼儿传统音乐活动与创造性音乐活动的比较
创造性音乐活动指“相对于传统音乐教育中模仿成分较多的音乐活动而言的”音乐活动。在传统音乐活动中, 幼儿常处于弱势, 教师、教材和课堂是教学的主导。而且传统的音乐教育注重教学结果, 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往往侧重知识的传输、技能的训练和歌曲的表演。但在创造性音乐活动中, 幼儿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由被支配、被控制者变为主导者。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 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此外, 创造性音乐活动更注重教学过程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与传统的音乐活动相比, 创造性音乐活动的形式更灵活, 内容更丰富多样, 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 音乐创编。音乐创编包括歌词创编、节奏性创编、歌曲创编和乐器与动作创编。创编歌词指教师引导、启发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来为特定的歌曲编填新的歌词。乐器与动作创编指幼儿先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创作故事, 再通过乐器合奏的方式展示, 并且加上动作来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情感。
第二, 音乐律动。教师请幼儿为特定的歌曲、乐曲编配不同的动作, 在律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第三, 音乐表达。教师让幼儿欣赏音乐, 感受音乐情感, 并请幼儿用美术、语言、动作等方式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展现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三、创造性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影响
与传统音乐活动不同, 创造性音乐活动既不是机械地讲授与模仿, 也不仅仅重视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 它重视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索。创造性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 有利于促进幼儿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 想象几乎贯穿幼儿的各种活动。而苏姆霍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提到, “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作, 孩子就是按照这样一条途径发展他的精神力量的”。
第二, 有利于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意象鲜明的音乐旋律能唤起幼儿一些鲜明的表象, 幼儿根据这些表象会产生一些幻想, 从而创作出一些场景或故事。这些幻想让幼儿感到兴奋, 并产生与他人分享的冲动, 又或者将这些幻想和想象画在纸上。
第三,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并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训练要启发幼儿进入乐曲的激情中去, 通过把乐曲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来唤醒天生的音乐本能, 同时培养节奏感, 使幼儿感情更加细腻敏锐, 也使幼儿更加健康活泼, 从而建立和谐的身心。
第四, 有利于为幼儿道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有教育和净化情感的目的, 而音乐活动又是幼儿喜爱的活动, 因此通过音乐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更能被幼儿接受。亚里士多德还认为道德品行的培育是在对美的欣赏、体验与感悟中。
四、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的开展条件和要求
在开展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的教师持有急功近利的教育观, 忽视了创造性音乐活动的长期性特点和幼儿的内在发展规律。又如有的教师不能理解幼儿感兴趣的、能接受的音乐是意象具体的音乐, 而只是简单粗暴地要求幼儿接受理解抽象复杂的音乐情感或音乐知识。
第一, 教师要给幼儿准备简单易懂或意象鲜明的音乐。苏姆霍林斯基指出“挑选来供欣赏的乐曲都是以儿童所能理解的那些鲜明形象来表现他们在周围经常听到的那些声响”。因此他为幼儿选择了《野蜂飞舞》等幼儿听得懂、能理解的音乐, 同时这些音乐的旋律能引起幼儿的反映, 音乐的情感能引起幼儿的共鸣。
第二, 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一个适宜的活动场所, 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室内的音乐活动区域应该有足够的空间让幼儿活动, 同时也不会妨碍其他区域活动的正常开展。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在户外开展。苏姆霍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提到, 他在初秋的一个日子里带领孩子们来到橡树林里, 给他们聆听柴可夫斯基的《十月·秋之歌》。在秋天这种既有丰收的喜悦又有万物即将凋零的萧瑟和愁意的季节里, 在户外这种开阔的环境中, 幼儿更能体会到音乐中的情感, 对音乐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第三, 教师要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抽象逻辑思维处于萌芽阶段, 他们往往从感性认识事物。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乐器、器具和音乐素材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从而增强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教师要正确理解创造性音乐活动的含义, 以幼儿为中心, 尊重幼儿的想象与创造, 不过分重视技能技巧和知识概念的传授, 从而让幼儿从创造性音乐活动中获得的好处和发展最大化。此外, 我们还要认识到创造性音乐活动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 因此我们在开展创造性音乐活动时要坚持, 不能操之过急。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注重创造、创新。因此, 在幼儿音乐活动方面, 有人提出创造性音乐活动。有别于传统的音乐活动中教师重视教学结果的现象, 创造性音乐活动更注重教学的过程:音乐教学活动由机械模仿转变为创造性探索, 由教学活动、形式单一枯燥转变为活动的多样化。
关键词: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
参考文献
[1]杨莉君, 邬凌霄.幼儿园音乐集体教学活动质量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 2015, 02 (27) :92-96.
[2]颜碧波, 幼儿园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现状与发展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 2013, 12 (228) :41-43.
小学生创造性音乐活动 篇2
幼儿期是创造力的萌芽时期,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各种创造因素潜能培养的最佳时期,是个性发展的奠基时期。中班是幼儿期全面发展的关键期;中班幼儿在音乐发展中已有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表现能力,对他们来说,音乐活动是他们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但在中班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发掘幼儿的潜能,从而促进中班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纲要》中倡导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而我们的教育出发点也应从幼儿长远利益出发,激发兴趣,注重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探索为前提,对幼儿进行音乐素质和能力的非音乐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手段,从参加有趣的创造力音乐活动为基础;在宽松、自由、安全、和谐的环境中根据幼儿的个别差异去培养创造力,这也是发挥咱未来人才的根本保证。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音乐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良好途径。首先孩子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其次,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孩子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了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的重点。特别是引用国外的音乐教育——奥尔夫教学方法,通过音乐教育,鼓励、帮助他们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幼儿从音乐中享受喜悦、乐趣,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幼儿运用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它认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
在实践中,为了帮助幼儿获得心智的满足,感受和体验音乐创造的快乐,发展创造能力,我们尝试在歌唱活动、律动、节奏性活动及欣赏活动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中都相应的融入创造性的教学,从而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让幼儿成为音乐活动的主人,使我们的音乐活动真正的“活”了起来。
一、创编歌词,让歌唱活动更具生命力。
实践中我们发现,以往单纯的教师唱一句,孩子跟一句的模唱形式常常会使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更有一些“历史悠久”或“脱离生活”的歌唱作品让孩子“心不在焉”;而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自编的童谣式歌词,配以优美的旋律,却重新赋予了歌唱活动以新的生命力。
首先,对带有知识经验成分的歌曲,我们可以启发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编歌词。幼儿对熟悉的歌曲创编歌词并不难,并且喜欢同伴把自己所想的内容唱到歌里去,这样他便有成就感,也体验到分享的快乐,期望他人接纳并得到赞许。例如:在组织幼儿学习《丰收节》的歌唱活动中,幼儿主要是学会用答唱形式替换水果名称来演唱。教师先唱:“丰收节你带来了什么?”幼儿答唱:“丰收节你带来了××。”幼儿多数答唱的是常见的水果名称,如:苹果、香蕉。在不断答唱的过程中,通过替换不同的水果名称,幼儿不但丰富了各种水果名称的知识,而且增添了唱歌的兴趣。当教师启发幼儿“丰收节不但有水果丰收,还有粮食丰收”后,幼儿便想出用“鲜花”、“大米”以及各种蔬菜的名称来答唱。由此看出,知识与创新之间有着互动性。在以后的类似活动中,每个孩子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
另外,我们在学习一些季节性的歌曲中,如《雪花和雨滴》、《秋叶》、《春天》等,都可以启发孩子根据季节的特点和自己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进行歌曲歌词的创编。还有一些具有可迁移性的歌曲,如《颠倒歌》、《勤快人懒惰人》、《走路》等,就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了。
我们看到,幼儿的创编基本上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主。他们在创编的过程中,不仅开发了创造潜能,还学会了观察生活、积累经验,更多的是他们开始去发现生活,创造性地表现生活。
二、动作造型,在律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最初,我们把一味的模仿做各种舞蹈动作堪称为“律动教学”。其结果是,幼儿虽掌握了某个动作和造型,而单一的模仿却大大的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渐渐地我们发现,在律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尊重幼儿的想象和表达,让幼儿自由的用身体动作反映音乐节奏的强弱、快慢或提供主题音乐鼓励幼儿进行动作创造,提倡幼儿同伴间的合作。音乐活动的律动其实可以为孩子发挥创造力培养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
教师可以鼓励孩子去感受种种自然的动作,如走、跑、跳。在音乐中,孩子们可以将这些平时看似最最普通的动作创造成带有稚趣,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景。例如同样的走,在音乐声中,孩子们可以蹲着、踮着、像棉花似的飘着、像机器人般颠着等等。
教师也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些特定的情景和角色,如“秋风中的小树叶”、“暴风雨中的树苗”、“水族馆里的鱼”、“微波炉里的爆米花”、“沸水里的面条”等等,让他们根据生活经验自由得去联想,尽情的去表现和发挥。我们会看到“孩子的世界”。
我们还可以将好的歌曲与律动结合起来,给孩子更深的体验和创作的空间。例如歌曲《喂小鸟》,学习完歌曲,教师先指导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拍做小鸟飞的动作,待基本掌握后,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想象,刮大风了小鸟可以做各种鸟飞的姿势。我们在活动中看到,小朋友能根据音乐知道刮大风了,“小鸟”们到处飞来飞去,做各种四散飞翔的动作,但是还是很勇敢的与大风搏斗,坚持飞行,做各种各样鸟飞的姿势……孩子们积极的联想,伴随音乐,身临其境的表现着。幼儿自然而极富创造性的动作造型让我们的音乐也随之更具童趣和音乐性了。
三、节奏性创编,让音乐活动乐趣无限。
以往的节奏性活动,只要求幼儿掌握最基本的节奏音型,认识和掌握最基本的几种打击乐器的演奏。如今我们发现,在节奏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探索各种乐器,感知不同音色;让幼儿学习各种乐器的敲击方法,并尝试制定配器方法,创造性的选择乐器;引导幼儿发现和探索身体上的乐器、天然的乐器和自制的乐器;鼓励幼儿进行即兴创造伴奏,积累幼儿演奏的经验,大胆合理的进行创作。为此,我们采用了以下的方法进行教学:
1、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在活动中,消除幼儿的恐惧心理,为幼儿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鼓励幼儿利用已经有的经验展开想象,自由的表现。如:在一次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和设计了教学活动的内容《迷路的小动物》,开始我们设计的是让神奇的音乐召唤迷路的小动物。可是在讨论活动中,幼儿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是将这些动物根据不同叫声、跑步的声音分好类,用适合的乐器双响筒、双响梆子渲染其跑和叫的声音,最后教师加上了幼儿的意见,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了。
2、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求,而音乐创造活动恰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如在《小看戏》节奏性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孩子依据自己的意愿尝试敲击鼓的不同部位,设计不同的节奏音型,摆放教学图谱,选择演奏的姿势。在摆放教学图谱时,不光让孩子们打击出多数孩子的摆放的效果,还给少数孩子的想法也留下尝试的余地,真正的让每个孩子的意愿都被表现和表达。
3、将节奏性活动与生活相结合。生活中其实到处都存在着生动的音色和节奏:雨声、雷声;拍手声、跺脚声;用勺子和筷子敲打小碗的声音,用积木敲击塑料瓶的声音;将皮筋绑在纸盒上弹拨的声音,将废水桶制成小鼓敲击的声音等等。孩子们对它们很熟悉,很好奇,很喜欢。所以,只要我们做有心人,那么我们的节奏性活动就无处不在。在节奏性活动《敲小鼓》中,孩子们首先在身体上找“小鼓”,原来小鼻子,小脚和小屁股都可以做小鼓;接着在生活中找“小鼓”,原来桌子,地板,水杯,饭锅,鱼缸,铁盒等也都可以做小鼓;最后我们自己做“小鼓”,把废旧的小水桶翻个个儿就是小鼓,把纸板盒糊一糊就是小鼓……活动中,孩子充分的了解了乐器的特性,挖掘了孩子的创造力,全面的发挥让我们的孩子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音乐活动的无限乐趣,并找到了属于他们的音乐。
四、欣赏音乐,表现充满个性的音乐
学会倾听和欣赏音乐,是音乐素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孩子们感受美、创造美和表达美的综合体。在欣赏活动中我们采用以下方法。
1.倾听声音以后让幼儿用身体、日常用具去表现周围环境的声音,根据声音的变化想象和讲述声音所表达的有趣情景。
2.分辨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引导幼儿用语言、身体动作或打击乐器创造性地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3.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并通过扮演一些动物,模拟一些现象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孩子天生都应该是一个音乐家,每个孩子都喜欢在音乐中遨游。因为音乐可以让每一个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想象、解释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它最能体现人的个性,它具有特殊艺术形式的创造特质。
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篇3
幼儿园音乐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幼儿通过音乐活动能够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那么,教师应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
实践表明,活泼、宽松、互动的教育活动氛围,不仅有利于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保持教育活动的过程的连贯性,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充分开启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促使幼儿各方面能力得到综合锻炼。当孩子的想法稀奇古怪超越客观时,当他们手舞足蹈,自编自唱而兴致勃勃時,我们切不可用“对不对“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或盲目否定,更不应以成人的社会俗见去求同。而应敏感的捕捉创造思维的“闪光点”。我们应改变教师的权威性,允许幼儿自由创造并得到鼓励和鉴赏,形成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自由思索,大胆想象。同时,教师还应提供充足的时间、材料、活动场所,让幼儿在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玩耍中,在唱唱、跳跳、敲敲、打打中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促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萌发。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幼儿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在唱歌、韵律活动、节奏活动、音乐欣赏、音乐游戏中,可以激发幼儿广泛、强烈的好奇心,从而发挥其创造才能。
1、在节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是最具有创造力的,幼儿园的节奏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活动之一。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商量如何给乐曲配器、演奏。幼儿在自己动手的敲敲打打中,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探索如何选择节奏型,知道什么乐器在什么时候演奏合适等。
幼儿学会了演奏方法后,教师还可引导幼儿创编配器的方法。如:在节奏乐曲《工农兵联合起来》中,教师引导幼儿创编中间一段的演奏方法,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尝试一下再发言。孩子们动手尝试后发言十分踊跃,争相提出新的配器方法。如:改变原来的先铃鼓,再小铃,再圆舞板为先圆舞板,再小铃,再铃鼓的演奏,或者用累加的方式来演奏。幼儿在主动参与中获得了乐趣。也发展了创造力。
2、在歌唱过程中激发幼儿的求异思维。
有关研究表明,幼儿虽然喜欢模仿,但就思维而言,他们更擅长于求异思维,因为他们的思维很少受到成人和世俗的影响。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我们已自觉不自觉地把培养幼儿思维能力贯穿其中,尤其是对求同思维的培养比较突出。这无疑是对的。但是,我们却忽视了求异思维的培养。比如: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往往爱包办代替;又比如:歌唱活动中,要求幼儿模仿得多,创造的少。久而久之,幼儿的音乐活动与他们的思维很难同步,思维的方式则逐渐的趋于同求,他们原先具有的求异思维的良好品质日渐淡化,最后导致唯老师是真的这样“一种模式”现状。所以在音乐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幼儿的异性思维,以求在异性思维中开发幼儿的创新能力。
3、在方便活动中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歌唱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占主要的地位。因为歌曲有歌词,易被孩子们理解,在说话的基础上稍加变化就能唱起来。在活动中,教师除了教幼儿学唱歌曲,还可以引导幼儿进行仿编活动。如:歌曲《小鸭子》,去掉简洁明快,歌曲诙谐有趣,富有儿童情趣。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按照歌曲中的句子形式,合理地编出有趣的新歌词,并在原来的旋律唱出来,这样的仿编活动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创造积极性。
三、进行积极有效的活动评价
幼儿在进行创造性音乐活动时,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指导,鼓励他们把活动进行下去。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孩子们独立构思,自由创编,少用“对错”来评价幼儿的活动。我们应多肯定、多鼓励,多说“孩子你的动作做得真特别,好样的!”“孩子,你再想想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
如何正确评价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得与失,成功与不足,这关系到幼儿的素质能否健康、全面的发展。要评价幼儿音乐教育的得与失,我们首先要明确评价的依据。依据是什么?概括地说,是素质教育;具体地说,是挖掘、发现、发展幼儿潜在的音乐素质能力,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同时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我们这里讲的素质不只是单纯的音乐素质,而是作为社会人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就幼儿音乐教育而言,前者是出发点,后者才是真正的归宿。
四、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法上,不是形式让孩子唱轻一点或重一点,在哪儿快一点或慢一点。如果只是让孩子机械的模仿,那么他们始终不会感受到力度、速度及其它音乐表现手段的表情作用,更谈不到他们自己运用这些音乐的表现手段来创作音乐作品。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启发的教学方式,在提问时应尽可能使幼儿有多种回答,要避免问题本身因包含的答案,或是提出只有一种答案的问题。如: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提问:“大家听这首曲子后有什么感觉?听了以后我们想做什么动作呢?”最好不用一下的提问:“这首曲子是不是很活泼”当然,如果孩子的音乐水平较低回答不出时,教师直接告诉他们也不是什么错误。但如果只对他们提不必动脑筋思考的问题,显然是对孩子的创造力的培养是不利的,我们应尽量避免。
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能力 篇4
一、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活动氛围,让他们自由思索、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为前提,引导幼儿愉快、主动参与创造活动,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活动氛围,让他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思索、展开想象,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萌发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并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比如:在《拔萝卜》教学活动中,借助老公公等角色的情节,引导幼儿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幼儿非常有创意,他们用不同的声音、动作、乐器表现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小猫、小耗子,不但丰富了情节,而且充实了音乐形象。尤其在表现角色的动态上,更加惟妙惟肖,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造力。又如欣赏乐曲《天鹅》时,我启发幼儿进行配乐朗诵。其中有个幼儿是这样“朗诵”的:“一只小天鹅受伤了,我轻轻把它抱回家,给它养伤。可是天鹅很寂寞,它准是想妈妈了。我明天一定把它送回天鹅妈妈的怀抱。”只有让幼儿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愿意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像力和独创性。尽管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分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例如在音乐《狮王进行曲》中小动物们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小动物表演的动作等都是幼儿模仿、想象和创编的因素。由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现表达很难全部预料,所以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但教师不要去训斥孩子,而是要学会宽容,并在宽松的氛围中鼓励、支持和欣赏幼儿的创造表现。
二、为幼儿提供自主创造的机会,让幼儿用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乐。
《新纲要》指出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形式”,要使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并指出这种艺术表达是“自由表达”、是“创造表达”。但现实教学中,教师们常为了保证活动按计划顺利进行而代替孩子去体验、判断。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们往往要求幼儿按照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感受理解音乐,使幼儿没有机会主动感受、自由想象,只能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参与。在这种教育影响下,孩子们的音乐兴趣会日益减弱,音乐灵性会不断消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和成功者。”作为教师,只要我们善于捕捉幼儿不经意间的创造性的探索倾向,满腔热情鼓励和指导,让幼儿用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乐,那么,音乐的世界就会在孩子面前打开新的窗口、展示新的内容,哪怕他们的理解与原音乐内涵大相径庭,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学习过程的体验。就像《动物狂欢曲》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鼓励幼儿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经验展开想象,自由表现,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联想用他们喜欢的颜色,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有的幼儿画了一对狐狸手拉手,其中一只狐狸的另一只手拿着一朵玫瑰花,另一只狐狸则把另一只手高高举起,形象地表现了狂欢的心情。还有的画了狮子大王过生日,小兔举行运动会等,幼儿通过画面充分表现出各自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当他们富有个性的理解以及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被教师接纳、赞许和分享时,他们体验到了被尊重的感觉,满足了自我表现的需要,这种正向的情绪会激励他们更加热爱音乐。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并细心呵护这些灵感的幼芽,而且要创造机会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鼓励、支持和欣赏他们的大胆表现。
三、重视孩子创造过程的体验,在挖掘音乐潜能中让幼儿释放能量,发展能力
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的真正目的是强调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智的满足,在挖掘音乐潜能中让幼儿释放能量,发展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念,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幼儿对“过程”比“结果”更感兴趣,因为过程给幼儿带来无比的满足。例如,在音乐活动《两只小象》中,根据歌曲内容,引导幼儿创编两只小象勾鼻子动作,但幼儿在活动中,两两结伴不是在表演勾鼻子,而是在做游戏,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望。如果教师能马上调整计划,孩子们也许能体验到自主探索和创造参与的快乐,能体验到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他人沟通的乐趣。细致严密的教学计划固然是必需的,但我们不能为了实现计划而牺牲孩子们享受音乐的机会,不能为了得到设计好的答案而牺牲孩子们自主学习、创造的机会。因为孩子不是为了取悦成人才进行音乐活动的。真正的音乐教育在于给幼儿以快乐和享受,只要从幼儿实际和音乐教育的本质出发,时间上多一点少一点,环节上多一个少一个,内容上动一动改一改,都无大碍。评价音乐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孩子是否更加喜欢音乐,是否促进了孩子身心和谐的发展、是否为他们将来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奠定了基础。我们应重视孩子的过程性体验,而非具体的结果。
小学生创造性音乐活动 篇5
个性风采—中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的创造性
主题词:新课程理念
音乐课堂教学
挖掘作品的灵魂
构筑音乐的桥梁
实施新课程标准已进入第十个年头,怎样认识理解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基本理念?教学中又应注意到哪些问题?今天就围绕这些内容进行学习与交流。
一、音乐课程性质与价值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体验价值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造性发展价值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表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3.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4.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二、基本理念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1.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2.面向全体学生 3.注重个性发展 4.重视音乐实践 5.鼓励音乐创造 6.提倡学科综合 7.弘扬民族音乐 8.理解多元文化 9.完善评价机制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他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音乐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新课标建构的不是学科体系,课程目标不是解决音乐知识技能的构成问题,而是建构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意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目的是为了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孩子都能受到正常的音乐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新的课程标准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标准”引导音乐走出“学科本位”的误区,把“人本位”作为音乐教育的课程观,使音乐教育真正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且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完整人为主要任务,并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具体到音乐课堂的实践中,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
诗人常说“功夫在诗外”。艺术表演家也有一句名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音乐教学也是一样,好的音乐教学设计在于音乐教学的设计者平时加强修养,提高素质,厚积薄发,做好充分准备。
音乐教师平时的教学设计——即备课,是每天都要做的,也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基本功。●首先还是理念问题。曹理老师在她的《音乐教学设计》一书中谈到:现代的教育观念体现在教学观念上要实现六个“转变”:
1.从偏向少数拔尖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2.从单纯追求学科知识水准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3.从教育和社会脱节向联系社会的生产生活实际转变。4.从强化竞争的教育向以合作为基础的教育转变。
5.从以教书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主体参与为中心的模式转变。6.从过多的统一要求向追求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转变。李如密先生在《教学艺术论》中对教师的教学艺术观进行了分析归纳: 1)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2)课堂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把握注意之门——学习兴趣。3)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艺术卓有成效的重要条件。
4)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5)教学艺术植根于学生深厚的爱,是情感与情感的共鸣,心灵和心灵的呼应,个性对个性的影响。
●仔细分析教材,挖掘作品的灵魂
找到这个音乐作品中最精华、最能表现音乐形象的地方。以此来确定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尤其是那些具有地方风格的、特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举例略写)例如《放马山歌》中的“呦!”是山歌的典型体现; 《我是草原小骑手》中的下滑音,最能体现小骑手的自豪与彪悍; 《牧歌》中的“盖”、“白银”是对美丽的大草原无比辽阔的经典比喻。“爱煞人”则是草原人热爱家乡的真切情感的表现;
例如《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地域风格以及方言的特点很鲜明。行腔委婉,有棱有角。如果唱成了流行歌曲,就会完全丢掉了这首歌的本真。作为音乐教师,不免有误人子弟之嫌。
例如:《山谷静悄悄》一课的教学,音乐课堂教学就像一张魔鬼的床,拿到一个音乐作品,要进行教学的话,首先要做的不是制做课件,也不是上网查找资料,而是,反复聆听原唱,反复自己吟唱。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歌曲的风格,体会歌曲的情感,分析歌曲的结构,挖掘歌曲的灵魂,寻求引领学生走进音乐的道路——既找到歌曲的重点、难点、并设计教学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在音乐作品与学生中间架设一道桥梁。
1、清楚本课的主要目的
经常有同行提出疑问:现在的音乐课到底该怎样上?不知该用点什么花样才 好。在教学观摩中也确实存在着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例如:多媒体课件美轮美奂;课上又有表演,又有朗诵,还有情节、有伴奏、并且都是学生当堂创作的;而教师的钢琴伴奏几乎不见了,教师的范唱也少之又少,只看到热热闹闹的课堂,却看不到学生是怎样学会的过程。本人以为,这起码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音乐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想让别人看什么,而是教师想让学生学会什么。新课程的理念与前之不同,主要是爱护学生对音乐的爱。所以先弄清楚教学的对象,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上好课的前提。如果学唱歌是主要目的,就要把歌唱好;主要的精力要放在学唱歌上;如果歌曲表现,艺术加工是主要目的,就要在歌曲内涵的分析,表现技巧的训练上下功夫;如果欣赏是主要目的,就要在欣赏音乐,体验情感,段落分析方面做深入的研究。
所有的手段、方法、都为完成这一目的服务。手段和方法的选择,第一是有效,第二是直接。手段和方法很多,一定要选择最直接、最简捷的在课堂上实施,决不是越花饰越热闹越好。能用板书解决的就不贴纸条,能用现场出现的方法作的,就不事先作入课件中。能用教师自己当场表演的就不用其他手段代替。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手段越精练越好。音乐教育的改革,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以前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准确地体现新课程理念,锻炼过硬的音乐技能,还要有把握学生身心变化的能力。
真正有生命意义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师生互动的(但绝不是事先排练好的互动),是有教案而不“走”教案,有设计而随时又有即兴表演的应变过程。这样的教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体现了音乐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把学生看作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在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出精彩。
课程简介
个性风采——中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的创造性
实施新课程标准已进入第十个年头,怎样认识理解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具体的音乐课堂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基本理念?教学中又应注意到那些问题?本课程就围绕这些内容进行学习与交流。
主题词 新课程理念 音乐课堂教学
挖掘作品的灵魂 构筑音乐的桥梁 学习要求:
1、针对以往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及弊端,对照课程标准的学习,找到理念上的差距。
2、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与本人的平时备课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反思,学用结合,才能有收获。
教师简介
付宝环
女 1954年4月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2001年于崇文小学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付宝环同志从事小学音乐教育三十多年。一直致力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务本求实的态度,兢兢业业地对待自己热爱的音乐教育事业。2000年来,被评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音乐教师。还参加了国家课程标准和人教版国家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三十余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她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在音乐教育心理学和教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撰写的论文《如何构筑音乐与心灵之间美的桥梁》和《以新的思维方式,重新定位音乐教学模式》分别获第二届、第三届全国音乐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她创作的8首歌曲曾在北京文艺台播放。本人还获得北京市美育先进个人和北京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0年参加了“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后,对新课程理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她把自己实施新课程的体会、心得不断进行总结,并经常与同行们交流,到北京市各区县和全国许多省市交流讲学。近十年来,指导培养了青年教师几十名,其中多名在全国音乐教师五项技能大赛和北京市大赛中获奖。
互动对话
1、茉莉飘香香满园——人教社小学第十一册第四课《茉莉飘香》导入环节教学设计
2、从音乐作品出发,让音乐说话——人音版第六册《我的小绵羊》课堂教学导入设计
3、未成曲调先有情——人音版第四册《海》教学导入设计
4、让童心的小鸟飞翔——人音版第七册《同心是小鸟》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
5、先入为主,感受快乐——人音版第七册《哦,十分钟》教学设计
案例评析
《茉莉飘香香满园》
《茉莉花》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歌曲,她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在世界各地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外国人眼中她代表的就是中国,甚至被誉为是中国的“第二国歌”。教师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了谈话法,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谈话交流,即给了学生展示所了解的音乐知识的机会,教师又有效的进行了总结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对民族音乐有了新的认识。教师通过三个步骤将学生引入乐曲的欣赏
首先听赏奥运颁奖曲《金声玉振》导入,以此为契机共同回忆奥运赛场上我国体育健儿所取得的辉煌成绩,增强民族自豪感;
然后引导学生说说他们所了解的奥运颁奖曲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教师给予总结,并重点强调《金声玉振》是《茉莉花》的音乐元素进行创作的。这时,师生共同视唱《茉莉花》旋律,从音乐的角度去熟悉她。教师再请学生观看中国地图,向学生介绍《茉莉花》在我国流行的地区,以及各个地区《茉莉花》所具有的特点。
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回忆《茉莉花》在各种重要场合的出现方式以及不同的表演形式。这是本课设计的重点,教师搜集了大量影音、图片资料,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从而对民族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并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经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对所要学习的歌曲、乐曲更为期待了。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也可以有机会将平日积攒的音乐知识进行展示,对于学生是个肯定,同时促进了学生平日用心的去搜集更多的音乐知识。教师在课前利用业余时间收集了相关的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料,将学生所讲的知识自然而然地串在了一起,也对学生的答案给予了肯定和必要的补充。教师就是这样把这首中国经典的音乐作品与时代的命脉联系在一起,与世界音乐舞台联系在一起,通过音乐教学让我们的学生更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文化,让民族音乐打动孩子们的心灵。
2、《从音乐作品出发,让音乐说话》
《我的小绵羊》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歌曲旋律用音节省,多采用同音反复,使旋律具有动力感,这首歌曲的一大特点。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构成,采用上行模进的写作手法。第二部分也由四个乐句加结束句构成,旋律在下属音上起唱,明朗、响亮,给人以新鲜的感受,然后旋律转而重复第一部分的后两乐句,与前面呼应,形成完满的终止。这首歌具有风趣,活泼的风格,描述了小主人公和他的小绵羊嬉戏玩耍时的情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歌曲的内容及旋律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感受到:平行音的进行(11 11 1┅┅22 22 2┅┅)表现了小主人正在寻找心爱的小绵羊时的茫然与着急的神情;第二乐段三度音程的跳跃及重音记号的使用则表现了找到小绵羊后的兴奋心情。这是本作品当中特有的音乐创作手法。帮助学生把握好这个音乐内涵,将会生动地再现音乐形象。于是,教师运用了音乐游戏导入法,不露痕迹的把新歌的主题交代给学生。
教师先弹奏《找朋友》的音乐,学生随着熟悉的旋律做找朋友的游戏;然后,教师再弹奏一段平行音模进的旋律,学生听音乐后创作表演,表现出来的是茫然和着急的状态。;第三段音乐是《我的小绵羊》的第二段,学生再次用律动表现——是找到好朋友时的快乐心情。最后,把两段音乐连起来弹奏,学生还是律动表演把音乐的情绪表现出来,接下来的学唱新歌《我的小绵羊》就自然而顺畅了。前后两段音乐的对比,从学生的律动中表现出来,学生听懂了音乐的内涵,并用肢体语言再现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
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音乐作品(即教材)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根本。所有的设计与方法都应该来自作品本身。音乐是非语义性的,但音乐又是会说话的。所有音乐形象的创作都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认真地分析教材,抓住这个内在的联系进行教学设计,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乐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形象化的对比方法是加强感受,发展想象力,深化体验的一种艺术手段,是音乐教学中充满魅力的形象化教学方法之一。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形象对比、情感对比,而音乐又是生活艺术化的再现。运用形象对比的方法进行音乐教学,会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浓的学习兴趣以及更强烈的创造欲望。
3、未成曲调先有情
《海》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是一首海的抒情诗,海的赞歌。歌曲为四三拍,四个乐句,旋律似大海的波涛,浪与波交融起伏、跌宕。歌曲节奏舒展,使旋律更加宽广,有着海的气势,音调带着柔和的美,描绘了月光初上碧波相逐远去的海面。诗画一般的意境,让人遐想。教师用谈话导入:“夏天到了,气温很高,我们最想去那儿玩呀?”学生们的想象非常丰富,回答也是多种所样的。当学生说到喜欢去海边避暑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夜晚,海浪涌上岸边发出哗——的长音”。接着,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律动活动,双手由胸前向上推动到达顶点,再五指张开慢慢由两侧划下,每一个过程由三拍完成,以此来让学生体验三拍子“强 弱 弱”的节拍特点。在学生学会律动后,教师引导并提醒学生分八组进行律动,表现海浪一层层地涌上海岸的情景。将简单律动升华到深入体会海浪涌上岸边的情景。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这种“未品其曲,先动其情”的方式,能触动学生内心深处,发动他们的情绪想象,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4、让童心的小鸟飞翔
《童心是小鸟》是一首两段体的大调歌曲。A乐段歌词是一个排比句,以“春夏秋冬”这一季节顺序述说“我”的美好童年生活,使用同一节奏,和弦的分解进行与级进交替出现,旋律轻盈起伏,具有音乐的动感,符合小鸟飞翔这一音乐形象;B段是“我”的童年生活的集中概括,其旋律为对比结构,抒发了少年儿童对大自然满怀热爱和对幸福童年无比珍惜的心情,结尾旋律构成不完全终止,仿佛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还在继续。这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抓住分解和弦的音准和感受三拍子小鸟飞翔的音乐想象作为切入点。通过:听音,用手势模唱音的高低的方法,解决音准,同时使学生一开始就对"3 1 5 1 3"和“5 7 2 4”这种和弦分解的旋律起伏有了初步的感受;然后加上节奏,通过速度由慢到快的变化来体会旋律的起伏跟小鸟飞翔这一音乐想象联系在一起。师生共同用动作表现旋律的起伏与小鸟飞翔时的音乐形象,从音乐出发,让学生参与体验歌曲的情绪,也为后面学唱童心就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5、先入为主 感受快乐
《哦,十分钟》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学生在课间十分钟的欢快心情。歌曲是不再现的两段曲式,A段节奏紧凑,旋律活泼,表现了孩子们在课间活动时愉快的心情。B段节奏舒展,旋律抒情,充分表现了学生们活动后的开心以及对下一个十分钟的呼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围绕一个“情”字展开,从导入环节开始抓住歌曲的特点,整体把握教材。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始终围绕歌曲中XX XX┃ X 0 ┃这样的欢快节奏,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校园生活、课间活动有亲身的体验,那种快乐装在学生心中,一提到十分钟,学生很自然的就能联想到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1)、玩出快乐:从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课间活动入手,教师与学生一起在愉快的歌声中律动:跳绳、打乒乓、打篮球、打羽毛球、拍手游戏等伴着歌声学生们尽情地展示着下课时的风采,师生共同体验快乐。
(2)、说出快乐: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通过活动体验到的课间十分钟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有节奏地说出:X X ┃XX X ┃XX XX┃ X 0 ┃ 快 乐 十分 钟 快乐十分 钟!(3)、听出快乐:欢快的节奏带着他们愉快的心情跳到了音乐的旋律中,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歌曲的情绪吧!
(4)、唱出快乐:学生在欢快的情绪中听出快乐并且能尝试着唱出前几个乐句的旋律。学生们正是在动、说、听、唱中体验着这份快乐,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带着这份热情,学生能够主动的跟着老师学习歌曲,体验歌曲的情感,做到声情并茂的唱出快乐。在课堂教学的结尾,与导入部分首位呼应。创编、展示活动是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进一步激发审美情感,深化对歌曲的认识,使学生在合作演唱中创编表演与体验。学生从导入部分获得的快乐体验,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延续到结尾,并把歌曲推向高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学生们在课间十分钟的愉快心情,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快乐。通过每一个环节,使“快乐”贯穿始终,是这一课的设计特色。
思考与活动
1、认真观看教学课例的视频片断,分析每个教学设计的设计思路,与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有可能的话,选其中一个教材,上一节翻版课。课后,写出教学反思。
2、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选择自己熟悉的教材,作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创造性教学 篇6
一、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
作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地教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创新个性。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才能创新性地运用教材和各种教学方法。
二、积极营造课堂气氛
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需要一个良好的气氛。创新型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营造这种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积极、自由地思维。要营造富有创新性的班集体、温暖宽容和理解的气氛、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处于富有创新性的班集体,就会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使创新性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充满温暖宽容的气氛,思维上虽是紧张的,情绪上是放松的;创新性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总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三、激发创作兴趣
有了创新型的教师固然是关键,但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各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引导他们进行创作尝试,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1.加强节奏训练与创作
奥尔夫提出在音乐课堂中“节奏第一”的口号,面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首先应培养他们的节奏意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行节奏创作,让他们将自己比较熟悉的歌曲进行简单的节奏变化。例如歌曲《闪烁的小星》:
2/411∣55∣66∣5 -∣44∣33∣22∣1 -∣
一 闪 一 闪 亮 晶 晶,满 天 都 是小 星星。
经过同学们的创作改编后,就变成了以下的节奏:
3/4 1-1∣5-5∣6-6∣5--∣4- 4∣3-3∣2-2∣1--∣
一 闪 一 闪 亮 晶 晶, 满 天 都 是小 星 星。
2.加强音乐情感的体验和培养
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应以情感教育为主线,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来引导,诱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正确的感知和理解,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3.激发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个时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让学生多听、多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通过游戏激发学生旋律创作兴趣,当学生认识了音阶以后,就可以设计一些音乐游戏,例如《击鼓》、《接龙》等,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旋律创作,对创作积极、主动的学生给予表扬,从而提高他们对旋律创作的兴趣。
4.加强和提高唱歌表演能力
音乐是声音语言,而舞蹈则是形体语言。唱歌表演是低年级学生乐于参加的一种音乐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学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我编排了一段蒙古族舞蹈,让学生边跳边感受蓝天、白云、马儿跑、羊儿跳的草原美景,充分表达了人民热爱家乡、热爱和平、热爱党的思想感情。
21世纪是信息时代,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必将更加受到世人的关注。“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新性”,创新型的教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迎接新世纪的召唤与挑战!
小学生创造性音乐活动 篇7
一、音乐活动情景
1. 把音乐融入幼儿生活。
幼儿的生活是由许多情景构成的, 每个情景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情感, 能唤起幼儿不同的情感与感受。以幼儿喜爱的文学作品、节日、日常生活、劳动等为核心创设情景, 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形式多样的音乐作品, 开展创编歌词、动作造型、创编节奏、音乐欣赏、自构画面、游戏等丰富的音乐创编活动, 让幼儿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音乐与人、环境、材料的关系, 促进音乐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如在《摇滚青蛙》系列活动之一的音乐活动中, 幼儿听着音乐, 用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形式营造了舞会的快乐氛围。更好地感受了作品, 理解了作品, 并创造性地表现了作品。
2. 创设虚拟的情境。
幼儿常把想象当成现实, 把童话等同于生活, 因而可以创设虚拟的情境对幼儿进行教育。如《小红帽》儿童音乐剧就是虚拟的情境, 它的主题来源于童话故事《小红帽》。我们按情节将音乐剧分成“美丽的大森林”“遭遇大灰狼”“狼外婆”“战胜大灰狼”四个情景, 由主要角色———小红帽、大灰狼、外婆和猎人将四个情景串成一场音乐剧, 其他角色和表演内容根据不同情景决定, 但无论唱还是跳都要和所选情景相吻合。就这样, 幼儿创造性地理解音乐, 创造性地选择音乐, 创造性地表现了音乐。
二、多种形式综合化
1. 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
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法、方式上综合采用各种方法, 在教具准备上多样化。始终让幼儿在积极、新奇的状态下进行创造。在音乐活动《老鼠画猫》中, 教师就采取了多种形式让幼儿进行学习。首先以故事讲述形式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 引起幼儿的兴趣。然后以老鼠画猫的情节, 让幼儿根据图谱和听课教师一起画出图谱顺序, 帮助幼儿识记歌词和歌词顺序, 再利用图谱和听课教师一起演唱歌曲, 最后创编动作进行歌唱表演。整个教学中, 教师运用了多种形式, 让幼儿成为积极的创造者。
2. 多领域整合。
结合其他领域活动, 让音乐创造性活动无处不在。如, 在节奏性活动《我的小鼓响咚咚》中, 幼儿首先在自己身上找“小鼓”, 原来大腿、小脚和小屁股都可以做小鼓;接着在活动室找“小鼓”, 原来桌子、椅子、小盒等也都可以做小鼓;最后动手做“小鼓”, 用废旧的小铁盒、纸板盒等制作小鼓。活动中, 幼儿充分了解了乐器的特性, 挖掘了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音乐活动的无穷魅力。
三、信息技术应用常态
1. 利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活动的开展,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如在器乐活动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的灵活性, 让幼儿参加设计打击乐的伴奏和乐器的选配, 电脑演奏演示后, 再请幼儿用打击乐器演奏出来, 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 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
2. 利用一体机进行辅助教学。
交互智能平板集电脑、投影、音箱、电子白板等功能于一身, 具备书写、绘画、多媒体娱乐等多项功能。所以, 利用这个平板, 幼儿可以自己点击欣赏乐曲或者绘画、创作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 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幼儿自主音乐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音乐创作角多样化
1. 音乐角。
每个班都创设一个音乐角, 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场所、材料, 让幼儿在音乐角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玩耍中, 玩出智慧, 在看看、说说、唱唱、敲敲、打打中激发创造欲望, 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2. 歌曲创作角。
除了常设的音乐角外, 还可在活动室里创设一个歌曲创作角。在那儿幼儿既可以自己作词, 也可以自己作曲, 甚至可以即兴表演“无字的歌”。美国哈特福德大学的儿童音乐教育家约韩.费尔拉班德教授曾经示范了一个通过游戏来进行创作的音乐活动:他在地上画一个圈作为一个奇妙的岛, 然后告诉孩子岛上的人只会唱歌不会说话。我们如果要到那里去玩, 只能通过唱歌跟岛上的人交流。在这样的情境中, 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用音乐来表达一切的创作活动。他们用歌声来描述自己看到或想说的一切, 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
五、艺术表现多元化
1. 即兴表演。
教师要善于在音乐活动中创造适量的不确定性和生动的经验, 赋予教学多种可能性和多重解释, 使不确定性与确定性得到新的组合。这种新的教育理念体现在音乐活动中, 就是要加大音乐创造活动中的即兴成分。一是使音乐创造活动具有动态生成性, 从而使它充满生机和活力;二是通过经常性的即兴活动, 提高教师和幼儿的即兴创造能力。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 随时随地地抓住幼儿创编灵感, 引导幼儿展开想象, 提高幼儿即兴创造力。如户外体育活动中, 引导幼儿围绕户外体育游戏进行创编, 幼儿很快就能把游戏玩法或者规则编成歌曲唱出来。
2. 创造性表现活动。
小学生创造性音乐活动 篇8
《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将艺术领域的总目标定位为“ 感受与欣赏”“ 表现与创造”。 强调幼儿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 支持幼儿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自主艺术活动, 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 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感受和发现美, 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每次观看非正规幼教专业的青年教师上幼儿音乐游戏活动课, 若仅从整个教学课堂设计和课堂可操作性来看, 大都是相当不错的, 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能够熟练地配合老师, 在老师的设计意图下整齐划一地进行活动, 但从整个幼教的要求和目的来看, 就有一种仅为教而教的感觉———我们的一些青年教师并没有将幼儿游戏活动理解到位, 他们往往将娱乐性的儿童游戏、教学化的幼儿游戏以及游戏化的幼儿教学混为一谈。 在他们看来, 幼儿音乐游戏活动之教育的核心即以“ 游戏”为主, 游戏就是一个“ 玩”字。 任何传授幼儿的知识都应服从于传统的游戏。 他们认为, 在幼儿音乐游戏活动中, 只要让幼儿玩得高兴、玩得乐不思蜀就达到了本节课教学的最佳效果。
诚然, 不管是游戏化的教学还是教学化的游戏, 让幼儿玩得高兴是没错的, 甚至是很有必要的。 但部分青年教师并没有理解清楚“ 幼儿园是让孩子在‘ 玩中学’的”, 也就是说“ 幼儿音乐游戏活动不只是玩”。幼儿教育必须有其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价值和教育的观念等等。 在幼儿游戏活动中, 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是幼儿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在生活化的游戏活动中, 在幼儿玩得嗨翻天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挖掘其表现力和创造力, 让幼儿从中养成一定的生活习惯、了解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知识、懂得一定的道理、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小学生创造性音乐活动 篇9
一、音乐游戏的特点及作用
1.游戏的性质以及特点
游戏是指一种以娱乐为目的的组织活动, 有时这种活动也具有教育的目的。它具有趣味性, 因为其形式的生动有趣,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让幼儿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 而且幼儿参加游戏, 单纯是为了玩和开心去的, 这样就更好地发挥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游戏还具有虚构性, 即在假设的情况下, 按照角色的演示、替代物的使用来表现现实的活动。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于社会的认知还处在探索阶段, 但是由于各方面能力还未得到很好的开发, 所以这对于幼儿探索社会是有一定限制的。但是因为游戏的虚拟性, 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去模仿, 这样的游戏可以增加幼儿的知识和经验。
2.音乐的性质以及特点
音乐是指一种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情感的艺术形式。音乐最初是用来表达人们收获劳动果实时的喜悦, 这就决定了音乐一开始就具有喜悦、欢乐的情感, 所以音乐具有娱乐的特点。另外, 音乐作为一种可以抒发人们情感的艺术形式, 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 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所以音乐还具有审美特点。最后就是音乐可以将社会的现象及其影响表达出来, 让人们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也能吸取生活经验, 所以音乐还具有教育特点。
3.音乐游戏的教学特点以及作用
音乐游戏的教学活动一方面用游戏的趣味性来吸引幼儿的参与, 另一方面用音乐的欢乐感激发幼儿的兴趣。两者的结合既可以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也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 带动幼儿积极地发挥其创造性。而且可以将一些幼儿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放到音乐游戏中, 让幼儿在玩游戏中理解知识点、积累知识, 这对于创造性的发挥是很重要的。
二、音乐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音乐游戏是幼儿教学活动中一种重要的形式。使幼儿在音乐中, 以一种愉快放松的心情参与到好玩、有趣的游戏里, 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自由地在音乐游戏中进行快乐地学习。
1.音乐游戏之一———五官歌
这个游戏主要是在音乐的配合下, 幼儿通过动作来回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个游戏的目的主要是让幼儿在音乐中把歌曲唱出来, 另外理解清楚歌词里的五官位置。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五官, 可能幼儿不会理解, 而且学习兴趣不大。但是通过游戏的方式, 幼儿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五官的含义, 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游戏中, 首先, 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音乐, 在游戏之前先对幼儿演示一下游戏的玩法, 而且在游戏之前跟幼儿说清楚游戏的规则以及奖励方式。然后在游戏中, 教师指令要正确。刚刚开始时指令可以慢点, 方便幼儿听清楚, 当幼儿适应游戏后, 可以不断地改变口令, 慢慢地加快速度。这样既可以活跃游戏气氛, 也可以训练幼儿的反应速度。比如说:教师说“鼻子”, 幼儿听了就要马上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在音乐中, 幼儿通过游戏的方式认识了自己的五官, 幼儿不仅玩得开心, 而且还会有学到知识的满足感。这对于幼儿的创造性培养是很重要的。
2.音乐游戏之二———找朋友
当教师跟幼儿说好相关的玩法和规则时, 教师可以点两位小朋友出来做示范。让教师和幼儿一起快乐地唱歌, 然后小朋友按照歌词来做动作, 然后再分组来进行游戏。幼儿这时候就会在游戏原有的基础上, 发挥其创造性, 自己增加体现自己个性的动作。这对于幼儿的创造性是很好的训练。比如说, “找啊找啊找朋友, 找到一个好朋友”每个幼儿找的动作都各有特点, 以及“敬个礼啊, 握握手, 你是我的好朋友”可能有些幼儿在握手的同时, 还会拥抱。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改变, 但是这些改变都可以体现出幼儿在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创造出更符合他们自己的动作。而且这个找朋友游戏, 可以让幼儿之间交流更广, 同时也不自觉地教会了他们平时朋友见面时的礼貌用语和动作。这样既可以玩, 也可以培养幼儿智力、创造性和道德的游戏难道不就是我们幼儿教育所需要的吗?
3.音乐游戏之三———丢手帕
丢手帕的游戏是一个只需要一条手帕作为简单的道具, 而且可参加的幼儿数量很多的游戏。教师只需要将幼儿围成一个圈, 然后让其中一个小朋友先丢。在丢手帕的过程中, 既训练幼儿选择的能力, 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反应能力。在惩罚中, 也可以让幼儿进行才艺表演, 这对于幼儿的创造性是一个很好的表现。
音乐游戏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让幼儿既可以自由地表现自己, 也可以锻炼其创造力。爱玩是幼儿的天性, 音乐游戏不仅可以刺激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而且幼儿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和生活的经验, 还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这样的幼儿教学活动是我们所提倡的。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幼儿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由于幼儿本身的特点, 决定了幼儿教育主要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而音乐教学在幼儿教育中占有主要地位, 所以应将音乐和游戏有机结合在一起, 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既可以快乐玩耍, 又可以发展其创造力。
关键词:音乐,游戏,创造力
参考文献
小学生创造性音乐活动 篇10
一、遵循学生的审美心理, 有效培养审美能力
1. 营造乐学氛围, 优化音乐欣赏。
初中生作为一个独特的审美群体, 其接受能力和接受方法, 都有自身的特点。在审美鉴赏中, 学生作为审美主体而存在, 音乐作品作为审美客体, 只有主体的参与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音乐作品中的审美因素, 要尊重并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同化和顺应, 并适时打破原有期待, 不断升华自己的期待视野, 同时, 运用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美感的熏陶, 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欣赏管弦乐《闲聊波尔卡》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兴趣, 营造出使学生乐学的音乐氛围, 可以将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闲聊波尔卡》音乐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 一种是管弦乐, 一种是维也纳童声合唱, 为的是丰富听觉、引发思索、发展学生想象空间, 优化课堂效果。当学生分别听完两首曲目时提问:两首音乐表现同一内容, 你更爱哪一首, 为什么?使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大家议论纷纷, 喜爱合唱的占多数, 原因是声音接近他们的年龄段。接着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管弦乐由多种乐器演奏, 气势恢弘, 具有立体感;童声合唱声音具有穿透力, 音色优美, 极具感染力。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各具特点, 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音乐表现形式所具有的不同魅力。
2. 加强音乐律动, 深化音乐感受。
达尔克罗斯曾经说过:“单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 必须启发他们进入产生乐趣的激情中去, 把乐曲感情化为具体动作、节奏和声音。”也就是说,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达尔洛兹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 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 也就是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音乐进行有线条, 有起伏, 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 必须反映其断、连等典型特征, 动作应有乐感。因此, 律动是最能表达学生的欢快心情的实践活动, 是听觉和动觉训练的结合, 从而达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和谐。律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个性。但是律动教学也不能只重视动作技巧训练, 也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更不能为了使动作整齐让学生机盘地反复操练, 而应该从素质能力培养着眼设计教学, 使学生从实践中找到真知。在听音乐时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旋律, 而学生们的天性是玩耍。初中生有蹦跳的欲望, 律动则是满足这种欲望的最好体现。例如学习歌曲《飞的更高》、《飞翔》和《隐形的翅膀》时, 在初步欣赏后, 为了加深学生的音乐感受,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飞”的音乐律动。“飞”的律动, 从文字上非常容易理解, 且容易做。简单来说就是这么起伏连绵的上下摆臂动作, 但从培养素质能力着眼, 应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飞。一般情况下, 学生都会飞。由于个人能力有差异, 个性有不同, 他们飞的形态肯定各不相同。那么, 我先启发学生对“飞”的想象, 想象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小鸟, 飞进了音乐的小天地里, 自由自在快乐无比。只要求学生跟上音乐节奏互相之间不碰撞, 别的不作任何限制。由于没有固定站“飞”的模式, 孩子们有的像小鸟飞, 有的像蝴蝶飞, 有的像老鹰在空中翱翔, 有的像小白鸽上下舞动。当音乐—停, 要求每个学生摆一个造型, 让老师猜猜“鸟儿们”都在干什么。表演结果, 学生们为了互不碰撞能自觉保持空间距离, 由于动作不受限制, 每个人发挥了主动创造性, 有个男同学勾起一只脚“金鸡独立”, 我问他, 原来他想象自己是只“小鸟”站在电线上。兴趣盎然的律动使孩子积极参与, 在实践中不只是学会了飞的技能, 更重要是发挥了创造性, 培养了个性和能力。又如学习《幸福拍手歌》时,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 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拍肩、耸肩、扭腰等动作, 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3. 组织歌曲表演, 提高审美素质。
歌曲表演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 有集体的、个人的表演。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歌曲或欣赏曲都适合于表演。教师一方面可教给学全一些规定的表演动作, 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例如学习《常回家看看》这首歌, 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歌词入手, 通过对歌词的理解, 抓住人心理特征, 特别是形态动词, 自己创编动作, 边唱边表演边实践, 使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同时又感受了音乐的诸多要素, 发展了大脑与身体间的协调合作, 实实在在地得到一种总体协调的感觉及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实体概念, 有利于学生们体会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及某些曲调的结构协调感。
另外, 在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 将器乐普遍引入课堂是不太现实的, 而且也会加深学生的负重感, 使学习产生压力。但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件属于自己的乐器, 那就是歌喉, 人人都可以参与音乐实践。因此, 合唱作为学生体验音乐的途径是最理想的, 不仅发挥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让学生在合作中加深情感的交流, 而且让学生亲身去体验音乐中的节奏, 感受音乐的律动, 感受各声部彼此之间无穷的变化和魅力, 培养了学生多声部的听觉意识, 提高了表现音乐的能力。
二、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 努力培养创造能力
1. 借助现代媒体, 优化想象情境。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创设优化了的情境, 让学生融于情境中, 主动进行思考、探索, 以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 丰富学生的表象,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例如, 欣赏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 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渗透知识。在进行欣赏中, 先放录音让学生听, 同时提出问题:乐曲出自什么地方? (并不需说出准确的地方或地名) 学生开始随着音乐展开想象。由于所获表象的不同, 会出现部分学生很快想象出来, 且已置身于优美的旋律之中, 而另一部分还在苦苦思索之中。此时, 打开多媒体指导学生看画面, 进行观察 (画面所呈现的是江南水乡的美景) , 再引导学生想象, 音乐的特点和画面所描绘的特点成正比, 学生由图更容易了解教材的特点, 掌握所学内容:江南水乡特有的“江南丝竹”。
2. 诱发审美体验, 启发创造性想象。
音乐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质疑感、探究感、喜悦感, 从体验中寻找乐趣, 从体验中感受美感, 真正调动审美潜力, 张扬审美个性, 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多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客体中的美感, 亲身感受, 从而体验乐趣。比如, 欣赏音乐时, 教师让学生配合音乐进行诗朗诵, 或者让学生自由选择符合音乐背景的诗词或者文章, 通过自己的创造和体验, 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审美。又如在发声练习曲《月亮出来了》的教学中, 老师先启发学生想象月亮从云朵中慢慢露出来的景象, 有的学生就描述“月亮像一个害羞的姑娘, 非常美丽”。老师再引导他们思考:“你认为这首发声练习曲应该怎样演唱呢?”学生就会很快地回答:“声音轻柔, 气息均匀。”由此可见,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探索创新时, 音乐既发展了他们的形象思维, 又有效地培养了创造精神。
思维想象力在创新思维活动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没有思维想象力, 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为了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展想象思维, 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创造—些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想象的机会, 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展思维活动, 让学生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 使他们具有独特的见解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如在教唱《桑塔.露琪亚》歌曲时, 我没有按传统的教唱法进行教学, 而是先播放《雁儿飞》的伴奏录音, 让学生闭上眼睛在音乐旋律中充分感受三拍子起伏动荡的感觉, 然后提问:“听了这段美妙的音乐后, 你觉得自己好像到了哪里?”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这使学生初步感受、了解了拍子节奏的摇动感, 同时在创造性的问答中大大活跃了想象思维。
3. 结合审美通感, 升华创造性想象。
音乐的非语义牲、非造型性等特征, 为学生留下了更为广阔的联想、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同一部作品, 每个人的感受程度是不同的, 乐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感受而得。在聆听音乐作品时, 要让学生的思绪在广阔的天地中驰骋, 就像解开缰绳的骏马, 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中奔跑, 没有任何的障碍和限制, 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 背景只能作为辅助, 而不能作为学生欣赏作品的必然条件。学生在欣赏一首作品时, 并不像专业人才那样从乐曲的曲式、和声角度对作品进行剖析。对于中学生来说, 最重要的是培养对音乐作品的一种审美感受和审美鉴赏, 从大体上把握作品的风格, 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所以教师无需让学生在一首作品中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地参透作品的意义等, 而是适时抛开教材, 让学生在多首相关作品中感受和鉴赏音乐, 利用身体的各个感官去品味, 就像人们常说的:“声音似乎有颜色、气味, 似乎有锋芒。”学生在聆听中触发各个感官的感受, 像是看着有声电影, 品尝着美食一样, 刺激着自身的各个器官。例如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 那一声声愤怒的吼声, 那如诉如泣的曲调像是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控诉, 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赫然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然后启发学生逐渐由低层次升华到理性的审美想象, 这些由听觉转化为视觉的通感, 更有创造性想象的升华, 获得音乐所包容的深远意蕴, 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广阔想象空间。
三、适度开展创编活动, 全面提高音乐素养
1. 激发学生创编兴趣, 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动力, 有兴趣才能有创新。兴趣和爱好是创新的前提。比如在学习歌曲《大海啊!故乡》时我启发学生根据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歌词的理解和旋律特征的总结, 通过创编结束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有些创新还不够理想, 也不十分准确, 但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得到学习的乐趣, 进行了创作音乐的尝试。在唱歌教学中, 当学生发现用不同拍速演唱歌曲, 能获得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时, 我便在同一曲中做不同拍子的替换练习, 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歌曲节拍规律的认识, 加深对音乐的认识与理解, 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创造性学习中增加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体验到学习音乐的乐趣。在教学中我还通过介绍作者生平、时代背景、音乐特点及个人作品风格, 启发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加深对音乐情感的体验, 丰富对音乐的联想。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和借鉴对歌曲 (乐曲) 进行改编, 对改编较好的作品允许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参加学年音乐汇报表演, 鼓励学生尝试创造性地学习音乐。
2. 及时捕捉创编时机, 适度开展创编活动。
创作教学是引导学生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 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学习领域。因此, 张扬学生的创造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创作时机, 助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积极进入创作空间。例如指导学生欣赏乐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歌曲《阿西里西》时, 先用多媒体展现彝族人民热烈欢腾的舞蹈场面,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要求学生将音乐进行加工, 使之适合彝族热闹的舞蹈场面。结果学生创造性地改变了速度、力度旋律, 有的加上了衬词“呵一一嘿嘿”等, 有的加上了类似竹筒的打击乐声, 还有的加上了了“噼噼啪啪”的脚步声。让学主尽情发挥创造力后, 教师播放了整个音乐, 并通过与刚才学生自己的作品比较, 讨论得出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 并再次鼓励学生二度创作。这样学生在整个欣赏过程中, 不只是一个欣赏者, 同时又是一个创造者, 其创造能力必定会有较大提高。
3. 适度开展音乐绘画, 生动再现音乐之美。
音乐教材中有许多启迪思想、开发智力的优秀幻想素材, 教师可启发学生用绘画、色彩、线条等手段再现音乐。例如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或《图画展览会》, 教师可以让学生四人小组根据音乐的速度、力度、旋律线等用各种线条来创作图画, 如优美的、柔和的、激动的等。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理解用各种颜色, 以及或粗或细、或柔或硬、或轻或重等各种线条来创作这幅画, 既达到了理解作品的目的, 又培养了团队精神, 还提高了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总之, 在音乐教育中,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考虑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和能力, 使其特长在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当然, 夯实双基教学,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做好知识、技能和理论等方面的条件准备。
参考文献
[1]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4.
[2]陈慧.挖掘有利因素培养创造能力[J].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2, (9) .
[3]徐芹.音乐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高等函授学报, 2010, (3) .
[4]辛颖, 刘纪秋.音乐教学要善于审美与创造美[J].北方音乐, 2010, (3) .
小学生创造性音乐活动 篇11
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紧密相连,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转化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时,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轻松地走进音乐的圣殿,去感受美妙的音乐。因此,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前提和原动力。在教学中,若教师的设计生动有趣,富有新意,并能引导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敢到敢,才能激发起学生从“不想学” 到“我要学”的学习兴趣。
二、环境是实施创新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创造性人格的基础
创造性个体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只有在创造性活动中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就是说创造性人格具有创造性活动所具有的时间性和情境性,只有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景中才能表现出来。要实施创新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创造性人格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一个创新的氛围,否则就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而讲授法只是师生间的单向信息传递,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师生互动,共同收集资料、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取得很好的效果,远比教师单方授课效果要好得多,这种互动式参与教学,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是形成学生创造性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以审美为核心,注重体验与感受
音乐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牢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审美为核心,遵循听觉艺术的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将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注重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音乐实践课是音乐课的延伸,加强音乐实践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更为广阔。实践课除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要把音乐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创编歌、舞、音乐剧,特别注意把其他学科的内容,改编成音乐童话和话剧等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有效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鼓励音乐特长生进行音乐创作
音乐课在律动、唱歌、作曲、节奏训练等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创作教学。如节奏创作、旋律改编、即兴歌舞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更新教育观念,破除创作的神秘感,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并在音乐创作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对于学生的各种创作,教师都应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我们的音乐特长生除了作曲专业的外,几乎没有作曲的经历。极少数的特长生曾经有过创作歌曲,问其创作过程,他们基本都是凭直觉作曲,不懂得什么作曲法,因为在他们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并没有老师给予过有关音乐创作的指导。在创作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即分清即兴创作与作曲的异同。即兴创作是指根据当时的感受而作出的音乐创作行为,事先没有准备。即兴作曲也是反映学生音乐思维能力是否活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培养特长生的创作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培养音乐特长生进行音乐创作就是要提高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内心听觉来选择符合内心表现的各种音响手段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要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想象力,实现音响结构的创造。
结束语
作为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如何运用音乐教学的审美功能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由美而求真向善,运用音乐文化功能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加)乔克希著《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4-43页
2.刘森.浅谈职高音乐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职业教育研究.2007.3
3.李梅,论高师民族音乐课的教学理念及实施方法.中国音乐(季刊) 2007年第1期
4.邓光年.试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课课堂教学评价.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2月
【小学生创造性音乐活动】推荐阅读:
小学音乐学校活动08-31
学生音乐创造力培养05-15
2018.5小学音乐活动总结范文09-24
小学四年级举办新年音乐会活动方案08-29
创造快乐小学作文08-24
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09-21
爱可以创造的奇迹小学生作文07-20
小学美术创造力培养07-12
创造性复述课文小学语文教学的好助手10-10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创造力08-13